动物学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学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动物学研究方法

篇1

关键词:心肌缺血;动物模型;模型制备

本文实验研究已制备了多种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如药物注射方法 ,冠状动脉结扎法,这些均是借助物理、化学实验方法使血管急性阻塞,造成心肌急性缺血,药物注射方法都是一过性的,对慢性试验难以适合,冠状动脉结扎法临床相关性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心肌缺血模型,但此模型需要复杂的开胸手术,对动物损伤大。因此,为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为心肌缺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一个更加合适的研究平台,急需有待建立一种更加符合临床病理生理过程,适合能多次给药与能长期观察心功能的心肌缺血模型。因此本文对目前心肌缺血模型制备的方法学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具体报道如下。

1 药物法

1.1垂体后叶素(Pit)致动物心肌缺血模型 王怡等采用与实验前1d,以0.35U/Kg的剂量,舌下静脉注射浓度为1U/2mL 垂体后叶素Pit的方法,通过心电图变化,对动物经行Pit敏感性筛查, T波明显抬高,ST段抬高超过0.1mv 的大鼠方可用于实验。合格的大鼠,灌胃给药后,采用腹腔注射3% 戊巴比妥纳(30 mg/kg)麻醉处理,仰位固定,通过多道生理记录仪,对Ⅱ导联心电图经行动态描记,正常者舌下静脉注Pit 0.35 U/kg,于5s内完成,观测3h内生理指标如:①观察动态心电图变化;②心脏取血,检测各项生化指标如CK、SOD、LDH、MDA。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注射Pit后,第1期心电图即可发生变化:T波即刻显著抬高,15s时达到最高峰,注射Pit 1min后,第2期心电图发生变化:T波出现低平、双相、倒置,心率变慢,Q-T及P-R间期延长等,生化指标LDH、CK、MDA升高,而SOD下降。

1.2异丙肾上腺素(Iso)致动物心肌缺血模型 高光华等选用健康纯系Wistar大鼠,给予腹腔内注射ISO 0.5mg・kg-1・d-1,共2次,检测下列指标:①心动图;②超氧化物歧化酶MDA、SOD;③病理组织学心肌TTC染色; 结果以T波高耸,S-T段抬高,MDA升高,SOD降低,NO降低。张腾等选用4% Iso,给大鼠皮下注射50mg/kg,共2次,检测下列指标:①心动图;②心肌酶CK,LDH;③病理组织学心肌TTC染色; 结果以T波高耸,S-T段抬高,CK,LDH都升高。

2 冠状动脉结扎方法

2.1借助呼吸机经气管切开插管 高秀梅等选用(200±50)g雄性大鼠,采用3%戊巴比妥钠按照30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经行麻醉处理,仰位固定,连接心电图,观察记录标准Ⅱ导联心电图,在无菌条件下,充分显露气管,与第2~3气管环间横行切开,插气管插管,深度约为0.5~1cm。通过呼吸机经行人工控制呼吸,频率控制在90次/min,潮气量10~12ml,呼吸比为1:1,于胸骨第3~4肋问切开皮肤约1cm,将组织逐层分离,于2~3肋骨间开胸,暴露心脏及大血管根部,剪开心包,将心脏挤出,取LAD起始部,用6-0 Prolene线缝针,进针深度控制在0.1cm,宽度为0.1~0.2cm;将心脏回置胸廓内,待经历数十次心动周期后,结扎处理,数分钟后,彻底止血后逐层关胸。恢复大鼠自主呼吸,气管切口及颈部切口开放,不作缝合。手术过程中分别与开胸后、缝针后、结扎后和关胸后四个点观察记录心电图变化;合格动物于第2w与第6w后复查心电图。术后连续5d抗感染治疗。检测下列指标:①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②各项生化指标(LDH、CK、MDA、SOD);③病理组织学心肌TTC染色。结果显示:大鼠结扎LAD 10min后 ST 段明显抬高(≥0.1mv),大鼠结扎LAD21h 后坏死面积高60.35%,21h后心脏取血以检测得出LDH、CK、MDA升高,SOD下降。

2.2借助呼吸机经口鼻气管插管 李贻奎等在结扎LAD时,其他操作同上,只是把上面的气管切开后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改为经口插管,不作气管切开,优点:操作对动物损伤小,术后对动物影响小,降低死亡率。但此法应用报道的比较少,且经口插管时,操作有难度,不易把握。

2.3不使用呼吸机直接开胸法 韩燕全在不借助呼吸机的情况下,结扎LAD时,直接于左第4肋间开胸暴露心脏,距LAD起点2~3mm处,穿5个0手术线结扎,闭胸。结扎LAD后心电图显示ST段立即抬高、局部心肌紫绀的大鼠为模型成功。此操作技术较高,开胸后10s左右就要把心脏结扎好放回心腔,然后迅速把心腔的空气挤出缝合心腔。此法对手术操作者要求很高,要达到快、准,对初学者不适用。

3 冠状动脉内栓塞方法

Terp等以Minipig为实验动物,常规麻醉处理,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通气,采用介入技术,将2mL含有Sephadex D25光滑微球浓度为2.5g/L的盐水溶液,经皮穿刺导管经主动脉根部进入LCX和LAD,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超声心动图及心肌病理组织学等指标,结果:2~3w后,模型动物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减少,出现心肌梗死灶,左心室容积缩小。

4 机械压迫冠状动脉方法

4.1 Ameroid 收缩环法 Laham等采用Yorkshire猪,无性别限制,氯胺酮联合氟烷麻醉,为方便血压检测与取样,切开右腿弯部,于4F动脉导管插管。与第4肋间隙行术开胸,切开心包,分离左冠状动脉回旋支,放置Ameroid收缩环(内径:2.5mm),聚丙烯纺织纤维线(6号)缝合心包与胸腔,视动物生理情况经行肌注抗生素和止痛药处理,3w后采用心包内注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进行治疗,第5w检测如下指标:①微球流量;②冠状动脉造影;③病理组织学;④磁共振扫描;⑤毒理学。结果显示:模型动物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LCX支配区域的心室壁厚度增加,FGF-2能明显促进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形成,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4.2 Delran收缩环法 James等选用Minipig,常规麻醉,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通气,开胸,分离LAD和LCX,两动脉分别放置Delran收缩环(内径1.5mm),进行下列指标检查:①超声心动图观察;②血流动力学测定;③冠状动脉造影;④病理组织学观察;⑤SR蛋白Westerm分析;模型动物的两冠状动脉近端因栓塞从而造成局部功能失常,导致射血分数降低,同事伴有左心室功能下降,出现冬眠心肌反应典型症状,模型动物平均经过69~75d栓塞后便可成功造模。

5 电刺激法

电刺激法是目前造成动物实验性心肌缺血一种较新的造模方法。实验多选用成年的雄性家兔,麻醉处理后,将连有定向仪的两支绝缘的不锈钢针插入右侧下丘脑背内侧核,以弱、强刺激交替的方法刺激(弱刺激为0.8~1.6mA,强刺激为4~8Ma),刺激5min/次,间隔1~3min。

在选择制备急性心肌缺血模型时,我们一般选择药物舌下注射法,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是一过性的。一般慢性心肌缺血模型,我们选择大鼠冠脉结扎法比较多见,这种方法动物来源方便,经济实惠,临床相关性比较好。若条件允许,可以以Minipig作为实验动物,因其心脏解剖结构及侧枝循环与人类十分相似,动脉口径大,导管介入简单易行,且凝血因子和纤溶活性与人的相近程度要远远高于其它实验动物。

综上所述,有关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的研究己取得一定进展,但与临床心肌缺血的病理过程还有一定的差异。在实验动物的选择,制备模型的实验技术,特别是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标准尚有待进一步统一和制定。借助放射影像学介入技术,在不开胸的前提下,经心导管制备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因其具有诸多优点,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98-02

一、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等学校工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课程设计等教学实践,可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手册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为日后从事技术革新创造条件。

本文提出在理论教学环节采用模块化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以提高非机类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模块化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的理论教学部分主要研究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目前绝大多数教材采用的是先介绍机械原理(即常用机构)、后介绍机械设计(即通用零件)的编制方案,因此教师一般也按照先介绍平面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等常用机构,然后介绍通用零件如齿轮、带、轴等通用零件的教学安排来讲授该课程。但机构本身是由零件组成的,且机构与零件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不可分割的,人为地把机构与零件分开来讲授缺乏连贯性,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课程。

本文提出了一种更符合教学规律的模块化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即把本门课程需要讲授的相关内容分成,每一模块由相关任务组成,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各个模块的学习任务。在具体讲授每个任务时,首先通过具体案例引出相关的设计任务;然后对设计任务进行分析分解,指出为了完成该任务必须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引出相关的学习内容;最后在讲授完相关的教学内容后,指导并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要求完成一个具体的设计任务,从而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最终,通过学习每一模块及每一模块中的相关任务,把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相关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

下面以其中三个模块为例,详细论述该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常用机构的设计”模块的实施过程

第一个模块为“常用机构的设计”,该模块把连杆机构和凸轮机构归为一个整体,具体包括“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和“凸轮机构”三个章节的相关内容。该模块由两个任务组成: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和凸轮机构的设计。

在讲授第一个任务时,首先通过“焊接夹具”和“公交车门启闭机构”相关图片和视频的介绍,说明这些机构都是采用平面四杆机构的工作原理工作的,并引出@次任务是设计在生产生活实际中使用的平面四杆机构;接着对如何完成该任务进行分析和分解,即为了完成该任务,必须首先解决如下问题:①平面连杆机构有哪些类型?②各种不同类型的平面连杆机构在生产生活实际中有哪些应用?③它们有什么特点?④又怎样进行设计?指出为了回答上述问题,并完成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任务,必须学习“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和“平面连杆机构”相关章节的内容;最后,在讲授完相关的教学内容后,指导并要求学生完成焊接夹具的设计,要求给出具体的设计方案和设计计算过程。

第二个任务是按照预定要求设计凸轮机构。通过内燃机配气机构和自动车床上的走刀机构等与凸轮机构有关的图片和视频信息,指出凸轮机构是机械中的一种常用机构,因其能实现预定的运动规律而在自动化和半自动化机械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而引出本次任务;接着指出凸轮机构有不同的类型,要想完成设计任务必须首先明确我们要设计的是哪种类型的凸轮机构?其有什么样的运动规律?怎样设计凸轮机构?为了回答以上问题,必须学习“凸轮机构”相关章节的内容;最后学习完相关知识后,指导学生完成内燃机配气机构中凸轮机构的设计。

(二)“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模块的实施过程

把齿轮机构、轮系、齿轮传动和蜗杆传动归为“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模块,该模块包括三个任务:认识齿轮传动、设计齿轮传动和齿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第一个任务是认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使用的齿轮传动。首先通过机械式手表、一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卷扬机等图片阐明齿轮传动是现代机械设备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机械传动;接下来分析常用的齿轮传动有很多类型,但具体有哪些类型?各自有什么特点?在生产生活实际中有哪些应用?什么是标准齿轮?两个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配对使用应满足哪些条件?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如何计算?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学习“齿轮机构”相关章节的内容;最后学习完相关知识后,通过计算一个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完成本次任务。

第二个任务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齿轮传动。首先通过圆锥齿轮换向器、斜齿轮变速器、手动蜗杆卷扬机的图片介绍指出在工程实际中,不仅应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圆锥齿轮传动、蜗杆传动以及轮系的应用也很广泛;那么,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在生产生活实际中有哪些应用?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如何设计?提出必须学习“齿轮传动”和“蜗杆传动”的相关知识才能回答以上问题;最后,学习完相关知识后要求学生设计一单级闭式直齿圆柱齿轮传动,从而完成本次任务。

第三个任务是熟悉轮系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使用,并完成一行星轮系传动比的计算。首先,通过图片分析轿车变速器的轮系、行星齿轮减速器,说明在机械传动中仅由一对齿轮组成的齿轮机构往往满足不了工作需要,采常用齿轮系来满足使用要求;那么,轮系有哪些类型?能完成哪些功能?怎样计算传动比?指出在学习了“轮系”相关章节的知识后,不仅能回答以上问题,还能完成计算轮系传动比计算的任务;最后学习完相关知识后,要求学生完成一行星减速装置的传动比计算。

(三)“常用连接的选用”模块的实施过程

“常用连接的选用”模块由两个任务组成:螺纹联接的选用和键联接的选用,具体内容为“连接”章节的相关知识。

第一个任务是完成螺纹联接的选用工作。首先,通过一减速器说明减速器的下上箱体、轴承盖与箱体、视孔盖与箱体的连接采用的都是螺纹联接,且螺纹联接具有结构简单、连接可靠、装拆方便等优点,指出本次任务是掌握如何合理选用螺纹联接;接着分析螺纹接在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么螺纹是怎样形成的?它的主要参数有哪些?常用的螺纹联接有哪些常用类型?在使用过程中如何对其进行预紧和防松?指出在学习了“连接”相关章节的知识后,不仅能回答以上问题,还能完成减速器中螺栓和螺钉的选用;最后学习完相关知识后,要求学生完成减速器中螺栓和螺钉的选用工作,为后叙课程设计中减速器的设计打下基础。

第二个任务是完成键联接的选用工作。首先分析齿轮与轴通过键联接,指出机器中通常要把旋转件与轴连接到一起,使其以同一转速转动,这就要用到轴毂连接件---键;接下来提出要根据机器中载荷要求来完成选用键联接的任务,必须具备以下知识:①键联接的类型、特点及应用;②键联接的选用方法;③剪切变形及强度计算;④键联接的强度验算。而要掌握这些知识,必须学习“连接”相关章节的知识。

三、结语

为提高《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本文在理论教学环节提出了模块化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并以三个模块为例详细论述了该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笔者已连续两年在本校的非机械类工科专业开设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采用了模块化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实践证明采用该方法后,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及教学效果都有了明显提高,从而证明该教学方法更有助于促进机构与零件的相互融合,更符合实际情况,更有助于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该门课程。

参考文献:

[1]杨可祯,程光蕴,李仲生.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06.

[2]严桂英.课程设计采用机构创新设计的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07,(7):155-156.

篇3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基础 任务驱动式 教学改革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涵义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内容及实施策略

(一)课程定位

要对计算机基础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开发,首先就要对其进行课程定位。为了准确的对课程进行定位,我们首先在社会岗位群中进行了走访和调查,了解和明确各岗位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需要,并将其归纳如图1:

在高职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及信息素养。

(二)任务设计

根据调研各职业岗位对计算机应用的需要,我再进行归纳和总结,本课程应当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图表处理能力、数据的分析能力、网络的应用能力、计算机演示能力……

把以上的能力要求和我们选择的教材进行反复的对比和推敲,我们认为任务设计应当从Windows基本应用、Internet的应用、Word、Excel、PowerPoint五个方面入手。

这些任务以Internet的应用为主线,各个任务均与Internet的应用相关联,按教材顺序,按职业岗位需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全部是实战,全部来源于现实,使学生在校即感受到职场的需求。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流程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怎么展开呢?在课堂上,对老师来说,他首先是要布置任务,下发任务书,将学生按好、中、差进行分组,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与辅助,解决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对学生做的任务进行讲评,同学生一起开展拓展训练。对学生来说,当老师布置任务的时候,要先明确任务,寻找解决任务的途径,对任务明确之后,就要尝试完成这个任务,并拟定完成任务的方案。学生将完成任务后的作品交给老师后,教师先让学生进行小组互评,再进行总结讲评。除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之外,有些学生学有余力,还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任务,根据这个任务进行拓展训练。整个过程都是围绕任务展开的,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一)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依托的是配套的教学网站。在课堂上明确了任务以后,就可以在课堂外进行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按照网站上的提示去阅读相关的教材或者观看相关的视频,或者参阅相关学生的作品以及网上提供的同类的作品,还可以观看完成各任务的视频。在这个过程中间,可以跳跃的,就是任何一个步骤,如果感觉到可以做了,学生就可以动手来完成这个任务了。我们选择了一些作品放在网站上,供同学们参考。有了这些做铺垫以后,学生就可以做自己的任务了,如果这中间有些不懂,可以再返回去继续学,不断的交替进行,这个任务就能够顺利的完成,这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学生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可以较好地适应将来在校外可能遇到的各种状况,使个别差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实训教学

顶岗实训是学生课外完成任务的延伸和拓展,更多的是让学生感知电脑在办公应用方面的真实工作环境。实训的三种方式:自己开发―在学习、生活、娱乐中;校内自主实训―在校内各部门;校外顶岗实训―在校外实训基地。

四、问题与思考

高职院校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改革时,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通过我们团队的建设,有如下思考:

(一)职业性

高职的职业性也就是岗位工作的实用性。通过调研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了解各职业群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要求,我们觉得,应当以职业岗位的应用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开放性

计算机是现代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工具,各职业岗位人对其应用不尽相同,而且计算机知识及其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仅局限于当前是不行的,而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任务设计时我们考虑了任务的可迁移性,甚至部分任务本身就是开放任务,例如,图文混排任务就没有定内容,没有定格式,只有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任务拓展,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务驱动教学任务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怎样方便学生学、方便教师教,就采取怎样的方式,并且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间特别重视实践操作。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我们注重了任务的可操作性。因为我们的任务都来源于实际工作岗位,并且充分考虑了任务实现的客观条件,因此可操作性较强,便于学生实践。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教育部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指导性专业规范(Ⅱ)[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篇4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课程 研究生教学模式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37-01

1.实验动物学在生物医学中的特点与重要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动物学是新崛起的一门边缘学科,生命科学是它主要的研究对象,医学与生物学的结合是它的研究核心,生命科学在不断向前发展,实验动物学在其中起着必不可少的支撑与促进作用,同时对于实验动物学本身来说,它已经具备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和自己学科的特点。现在大多数医学类的高等院校都在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中设立了实验动物学这门医学类的课程,它在医学、生物学的教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它自身是一门独立学科。实验动物学的发展水映了生物医学中研究水平的高低,这些年来在很多的分支领域人们都做了动物实验,也得到了一些很重要的结论,不少新发现都跟这些结论有密切关系。在生命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实验动物学的内容也在逐渐的丰富和完善,如:动植物的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胚胎干细胞的有关研究等都跟实验动物学有密切关系,在人类疾病的研究中运用转基因技术制造有关的动物模型就达上千种,并且它们在生物医学的研究中应用广泛。实验动物学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较高水平是做上面实验研究的前提条件,这也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在研究生的教学系统中是一项重要的基础部分知识。

2.《实验动物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该学科被设立了没几年,还没有在全国统一使用的教学大纲与教材,设立这门课程的各个高校分别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学大纲与教材,但在不少方面还处在摸索的初步阶段,如学时、深度的设计和考核内容、范围等还在不断地调整中被把握;另外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即便如此,实验动物学在高等医学的教学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对该课程的建设需要加大力度,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革,扎实和加快该学科的发展步伐。在实验动物学的教学中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思想比较落后,课程内容上更新很缓慢,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和该课程的发展。所以在研究生的教学中教学的思想与观念迫切需要改革与提高。

实验动物学课程在研究生的教学中,不少学校不重视实验课程中的实践操作,老师讲解更多的是理论上的知识点和有关的习题,学生在实验课上也不认真操作、学习,还发生了不少逃课现象;老师的教学方法落后,让学生背那些实验器材的名称、实验过程中的步骤和现象中的重点内容,这种机械性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对该们课程提不起兴趣,还不能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整个实验课堂都是死气沉沉的;老师没有付出多少关注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创新思想,只是让学生对老师教的实验过程做多次操作,实验报告都是在实验前就准备好的,学生要照着上面的步骤做,使学生不能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另外,在实验动物学的多媒体教学中如PPT、视频、网络等教学手段在研究生教学中应用的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3.实验动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改革实践

互动特点的教学方式,这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断地进行沟通、对话,使老师和学生都发挥他们在课程上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使整个教学课堂活跃起来,使老师与学生两方面都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实验动物在生物学中的特征在讲这节课的时候,把它们的特征如(大鼠、小鼠、兔子等)用一些真实性很强的彩色图片或者是清晰度很高的视频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对它们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以便以后深入的学习。对研究生来说,他们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都比较丰富,身体和心理上都已经成熟,形象与逻辑两方面的大脑思维都较为发达,对于问题进行思考时广度、深度与敏锐程度都是非常好的,对于学习他们目的明确并且有较好的主动与自觉性,善于自己发现、分析和解决在实验动物学课程中的问题。这些都说明互动特点的教学方式很适合在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

现代社会计算机的普及范围很广,在实验动物学改变教学方法的内容中,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和提高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质量与效果,如果实验室演示教学的效果不是很好地话,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运用多媒体方式的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向学生展示实验的操作步骤,把数码类型的显微镜和多媒体连在一起给小动物做显微注射、手术等,对这些精细的实验操作进行演示,使实验过程既清晰又生动。实验动物学课程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少讲让学生多练,对实验的重点进行点拔,对个别学生进行专门指导等。实验中所有学生都要进行动手操作,老师要加强对他们的指导,指出实验中的错误操作给学生认真详细的讲解并纠正。此外在实验课外,要通过一些实验动物学的专题讲座、兴趣小组、科研类型的课题组等其他形式,让研究生多多参与不同实验内容的动物实验。在计算机网络的课堂上,要建立足够的实验动物学课程的课件,制作与常见疾病有关的动物模型与动物实验中的手术操作过程这两项活动的视频。

实验动物学这门学科不但具有基础性的特点,还跟多门学科有很大联系所以还有综合应用的特点,在其他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供该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与更新。所以加大力度关注其他学科的发展情况,以便对实验动物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更新与调整。在研究生教学中,教学内容要对学生的科研课题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慰华,林双峰.研究生医学实验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3):256-258

[2]赵丕文,刘启富.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实验动物学教学模式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4):971-972

篇5

关键词:角色互换法;教学;医学实验动物学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245-02

实验动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其应用几乎涉及到生命科学的各个实验领域。短短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体系,对生命科学研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在医学院校的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实验动物疾病模型是本门课的重点,对于研究生将来开展科研实验必不可少,因此,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很多人都提出了各种教学方法,如开发实验动物学自助学习软件[2]、开展网络教学[3]以及建立三维医学实验动物学教学体系[4]等方法。而以上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增强学生自学能力,然而对于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特别是作为医学院校,研究生对《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内容最感兴趣的就是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这也是他们将来最有可能接触和应用的。而研究生的专业众多,在讲解动物模型的时候教师不可能将每个专业的动物模型都进行讲解,因此,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本专业的常用的动物模型,也让更多同学了解不同专业不同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崔淑芳[5]提出了在《实验动物学》中实行错位教学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其自主性,笔者结合实践,尝试将此角色互换法应用于“实验动物疾病模型”章节的教学中。此方法就是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实验动物学知识,教师和同学们在下面共同学习的教学形式。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准备本专业的动物模型的具体制作方案,上台和大家分享,以达到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未来科研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角色互换学法的实施

1.准备阶段。由于研究生教学是大课,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往往有100多人一个教室上课,因此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将同一个专业的研究生分为一组,如果人数较多则可以8~10人一组,选出组长,让组长进行管理分配。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网站和书籍让学生查阅,也可以讲解一些文献检索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专业查找相关文献资料,自己设计动物模型,然后制作幻灯片,每个组派代表上台讲解本专业的动物模型制作方法。

2.学生上台讲解动物模型。如果是设计问题法,则首先由组长派出代表上台针对问题进行讲解,每个小组10分钟,包括讲解6分钟,学生提问和回答4分钟。讲解完后是学生提问时间,课堂上的同学可以针对动物模型的制作细节进行具体提问或者补充,让大家能更好地理解其制作过程细节。通过讲解可以发现有的学生是亲自做个某些动物模型,因此讲解非常细致生动,能更好地把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都讲出来,让此动物模型变得更加贴近生活和生动具体。当然,有的问题也不知道答案,这种情况可以让他下去查找答案,下次课回答。有时也会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双方唇枪舌剑,从而使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起来。在讲解过程中,发现有的同学喜欢发言,不会控制时间,对技术简介和讨论进行长篇大论地阐述,这时教师要注意灵活驾驭课堂,提醒学生发言的时间,否则就会影响教学安排和进度。

3.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教师在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完毕后,可以补充介绍最新的动物模型制作的最新进展,如帕金森动物模型以及一些最新的计算机模拟模型,让学生对动物模型的未来和现状进一步了解。如2012年首个真正伤寒小鼠模型由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建立,2013年3月11日,欧盟委员全面禁止在动物身上进行化妆品成分测试,并禁止销售含动物测试成分的新化妆品等。同时将“3R”原则引入动物模型,让学生注重保护动物福利。2013年,Junhee Seok及其同事研究了创伤、烧伤和来自例如大肠杆菌等细菌的毒素是如何影响病人的遗传应答的,发现小鼠模型的模式与人类响应模式匹配得不好,小鼠模型不能很好地模拟人类炎症疾病等。并讲解一些现实生活中某些研究生忽视动物福利造成动物痛苦的例子,并指出这种行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而让学生能更好地保护动物福利,使实验更加规范,实验结果也更可靠。教师需要对难点进一步地讲解分析,同时可以播放一些FLASH动画或者相关视频,才能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从而让学生轻松地理解其内容。最后,结合本次课堂内容,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同时也要指出学生演讲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要求。

二、效果评价分析

通过让学生对角色互换学法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认为可以提高积极性和兴趣的学生占94.5%,认为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占96.3%,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欢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教学这种新形式,改变了过去教师提问、学生答的模式,让学生成为了“教师”,亲自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上台进行讲解,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解除厌学心理,同时锻炼学生的口才。学生们通过彼此分工合作,查阅大量书籍、网络和文献资料,开阔了眼界,并掌握了教学内容。而某些热点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丰富了问题的答案,也使教师得到启发,使师生在共同学习中提高了自己。

三、讨论

角色互换法是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准备教学内容,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而且通过上台演讲,锻炼了学生的口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而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团队的力量和智慧,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间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也要求教师有出色的课堂驾驭能力,熟悉多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教师也能从各个专业的动物模型中得到启示和灵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今后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大有好处。其次,由于存在学生人数多的问题,因此很难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演讲。为了克服以上情况,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上台讲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准备部分一些复习题发给学生,使其通过做题来更好地掌握内容,也有利于学生期末复习。

参考文献:

[1]汤球,江鹏亮,孙伟,等.医学实验动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3):523-525.

[2]胡樱,杨斐,俞伊军,等.实验动物学自助学习软件的研发[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12,32(3):228-233.

[3]刘宇,商海涛,唐欢,等.实验动物学网络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0):41-43.

篇6

实验动物学在本校是该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选修课,通过实验动物学的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实验动物学对于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国内外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状况及相应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和良好习惯。要求学生能掌握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良好的伦理观念,熟悉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对实验动物有深入的了解,能够正确地选择实验动物进行实验。

2实验动物学理论教学的改革

2.1贯彻实验动物标准化、实验动物伦理与福利、实验动物管理政策与法规的理念

随着实验动物管理的不断完善,课题申报、鉴定、文章发表都需要提供相关实验动物的伦理资料证明,对实验动物伦理福利与标准化的要求也日趋严格。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强实验动物伦理观念的灌输与标准化的介绍。不同国家对实验动物管理和立法有不同的尺度,但都是围绕保障动物福利和实验动物质量两个方面进行的[3-4]。自1988年我国先后了国家和地方法规100余项,《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于2010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是指导本省实验动物管理具体做法的地方法规[5],因此在实验动物管理法规介绍中,不仅要让学生对国内外的实验动物立法有一定的认识,还要重点解读关于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法规与实施现状。

2.2在保证实验动物基本知识系统学习的前提下,侧重前沿知识的更新

实验动物技术正朝基因工程技术发展,国内多家大学与研究所都相继建立了先进的模式动物研究平台,如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的“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北京大学的“转基因/胚胎冷冻平台”、“人类疾病实验动物平台”等。实验动物教学必须随着实验动物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时地调整、改革才跟上形势。新的实验动物教学应该使学生既要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熟悉实验动物的实验技术,还要进一步了解实验动物的发展方向、动态及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讲授基因工程动物制作技术及应用,介绍基因工程动物的制做流程、最新的模型种类、相关单位在该研究方向的研究进展等,并鼓励学生多看实验动物方面的研究文献,让学生对基因工程动物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认识,并了解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机构。

2.3科研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

实验动物学的理论知识广泛,学习起来容易感觉枯燥,而且很难将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科研案例,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科研案例教学应如何实施?授课教师通过收集有关实验动物的科研项目以及文献资料中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案例给学生举例讲解;随后拟一个研究方向,组织学生动手设计科研课题,由学生自己制订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案,若条件允许可进行方案实施;最后,学生将得到的结果进行总结论述,由授课教师进行打分评价。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

3实验教学的改革

3.1强化基本动物实验技术的操作在实验动物教学中,动物实验技术是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所占课时的比重较大,在本校实验动物实验课的学时与理论课学时都为16学时。作为生物专业技术的人才,动物实验技术是必备的实验技术之一,因此动物实验课要求学生对基本的动物实验操作技术必须熟练,坚实的动物实验基础是一切高深动物实验的技术储备。实验动物的基本实验内容,包括正确的抓取、固定、处死方法,各种给药途径,体液的采集和手术方法,不同种属的动物麻醉方法及急救方法等。若经费足够的条件下,在实验动物的选择除了大小鼠、豚鼠、兔子外还应适当增加大动物的实验内容,如犬或猪,让学生熟悉不同动物的生理学、解剖学特性与正确的基本实验操作,该部分课程设置为12个学时。

3.2锻炼动物模型的制作能力,增加实验设计环节

为结合前沿学科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4个学时让学生结合实际应用,自主设计和完成一个实验方案,做一些疾病模型,如肿瘤模型、中风模型、皮肤移植模型等,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过程由学生查阅资料,拟定具体实验方案和步骤。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交流,每一步实验都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结束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及时整理、统计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通过这一实验环节,不仅能验证学生基本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还能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解决与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3.3完善动物实验平台的建设

标准化的实验动物饲养条件和环境质量控制是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合格的重要条件,也是保证动物实验条件稳定的前提。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对实验动物的要求越来越高,重视实验动物的饲养和研究平台建设,不仅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对于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及科研实力的提升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本校没有专用的动物饲育室与动物实验设施,对实验动物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发展构成了较大的障碍。为了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应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筹划实验动物标准化平台的建设项目,建立属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实验动物中心,为教学与科研供应高质量的实验动物与提供标准化的实验环境设施。

4结语

篇7

英文名称:动物学报(英文版)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英语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4-5507

国内刊号:11-2794/Q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3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百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联系方式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动物学创新能力

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教育改革,推行创新教育,并提出“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的观点。人的创新能力与四方面因素直接相关:首要的是知识因素,即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相关经验。其次是智力因素,是指人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还有就是技能因素,创新技能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等。最后是非智力因素,或称创造力倾向,指的是人的性格特征[1]。综合以上观点,个性特征明显、善于提出问题、敢于冒险、富于挑战性、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的强的人更具有创新能力。所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从以上四方面入手即可。

一、综合、优化的动物学专业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高等师范生物专业使用的动物学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占比重较大的是动物形态学和动物分类学的内容,而动物进化、动物生态学的内容虽然涉及却不突出,关于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学科实践的知识更少,有的几乎没有。于是在我的教学中通过综合和优化把动物学知识分成八个专题进行的讲授,内容是:动物的类群(主要介绍各种动物分类及简要特征);比较动物解剖学(从对比、综合的角度介绍各类动物的结构特征);动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繁殖、发育与分化);动物的起源与进化;动物与环境;动物生理;动物行为;野生动物保护。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课时,还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提高了课程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更适应现代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宗旨。

二、在动物学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智力可理解为人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因素,主要表现为学习的能力。由于高考扩招,现如今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高考分都相对较低,这些学生大多表现为学习能力较低。动物学是学生大一时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相对较简单,通过动物学的教学可以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自学是学习能力中最关键的内容。

在动物学的课堂中可运用三步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一步,在动物学的第一个月的课堂教学中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学。对于刚升入大学学习的学生对大学的学习需要适应一段时间。特别是高职生,自学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更差,所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至关重要。对于教材中较简单的内容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学给予解答,有疑问的可通过同学间或师生间讨论解决。第二步,在动物学的第二个月的教学中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课下独立自学。教师通过批改预习作业可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讲课,这样既节省课堂时间,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培养了学生课下的自学能力。第三步,在动物学的第三个月以后的教学中除沿袭第二步外,还要留一些要借助其他参考书或网络才能解决的作业。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动物学德兴趣,还可提高自主性,让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受益终生。

2.运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运用进化比较法学习“动物的结构特征和动物类群”的知识[4];运用观察归纳图示法学习“动物的繁殖和发育”;运用探究法学习“动物生理和行为”;运用实地观察法学习“动物与环境”;运用实践调查法学习“野生动物保护”的内容。通过某一主题以一种学习方法为主多样化结合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领悟某一种学习方法的利弊,从而在今后的教学生涯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能更好的运用最恰当的学习方法教授自己的学生。

三、在动物学的教学中注重技能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升华。

创新技能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它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在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加强以实验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是最直接的途径。

动物学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其实践教学几乎占该门课程总学时的一半,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是学生能否胜任新课改后中小学教学的关键,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动物学的实践教学我是在充分分析中小学生物教师的需要之后,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把实验指导综合、删减、优化分解成八个模块的技能训练项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这八个模块分别是:显微镜使用技能;生物绘图技能;实验材料的准备技能;动物抓捕技能;解剖技能;仪器操作使用技能;分类技能;野外技能。在动物学上完第一节课后,教师将提前做好实验准备的日程表向学生告知,并将学生五人分成一个小组,互相合作协管,教师带队首先进行实验材料的准备技能的操作学习,之后逐渐放手,让学生独立准备。比如,到校园外的小湖采集原生动物回来定向培养。在显微观察实验中,把有相同特性的类群合在一起。比如扁形动物和原腔动物大部分是寄生种类,把它们归在一起变成几种寄生虫的切片观察,包括扁形动物的日本血吸虫、华枝睾吸虫和猪绦虫,原腔动物的蛔虫等。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可以通过横向的比较更好的理解寄生虫的寄生特征,而且可充分训练显微镜使用技能和生物绘图技能。分类技能分三步训练。首先在实验室学习野外识别特点和技巧,野外技能,再到标本室室内实践,而后到校园周边和野外实地识别和野外技能的训练。

四、在动物学的教学中注重人格因素的培养是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灵魂的保证。

人格因素泛指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因此也称为“创造力倾向”。要提高一个人的创新能力,除了必备的知识基础、基本技能和提高他的智力水平外,还需要培养与创新能力有关的个性特质,主要包括意志力、乐观、自信、富于社会责任感等人格品质。在动物学的课堂教学我首先创设民主的师生关系,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增强自信,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感和满足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乐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动物学实践教学中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各种任务,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并在合作中学会控制自我的情绪和能力以及认识他人的情绪和能力。良好的人格素质能够为一个人的一生提供源源不断地创新源泉,所以注重人格因素的培养是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灵魂的保证。

创新教育的研究在我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都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我们坚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创新教育势在必行,没有创新,就没有新的生命力。高等教育只有贯彻创新教育,才能培养现代社会合格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王汉清,况志华等.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体状况调查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5,9:88-9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试验稿)(200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郭自荣. 动物学教学中的“教与学”的探索.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166-167

作者介绍:

篇9

为推广动物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新理论、新变化、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提升动物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总体学术水平和创新水平,为发展中国家广大动物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科研工作者提供学习交流的桥梁,构建与国内外著名科学家面对面接触平台,国际动物学会(ISZS)将联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于2011年8月中下旬举办动物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前沿国际培训班,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提供支持。 

培训班将邀请国内外著名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专家授课,有针对性地进行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的最新理论、科学前沿、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等方面的介绍与培训,重点落在应用与实践。 

培训的对象面向发展中国家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和中高级科研人员,包括从事动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动物学环境科学、保护地管理学、野生动物管理学等各有关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博士后,研究生以及保护管理人员。通过本培训班课程学习,受训学员将基本掌握动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最新理论、技术与方法,了解国内外动物生态学及保护生物学方面的科学前沿与动向。培训班将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合格学员将被授予由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和国际动物学会联合颁发的培训结业证书,同时免费成为国际动物学会会员,享受相关待遇。(熊文华) 

篇10

英文名称:Acta Zootaxonomica Sinica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昆虫学会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0-0739

国内刊号:11-1831/Q

邮发代号:2-15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4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动物分类学报》(季刊)创刊于1964年,是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昆虫学会主办的定期学术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内容涵盖:动物系统进化及分类理论、区系渊源的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在分类学上的应用,动物地理学研究,学科发展综述等方面的论文或文章。促进国际交流,欢迎英文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