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70-02
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高等学校能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利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做好教学方法的改革,事关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国家人才培养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稳步前进。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受到很大的阻力。受到传统的思维定式的影响,学校、教师、学生一直使用过去那种死板简化的教学方式。尽管政府高度重视教学时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但由于当下学校、教师、学生的排斥,教学方法改革收效甚微。笔者将通过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背景下的高等学校的教学方式改革,分析我国教学方式改革的新方式,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教学方式改革。
一、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概述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科学的手段实现教学的目的。好的教学方法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取得良好的教学理想,好的教学方法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方法是“方法”的属概念[1],方法就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运用方法处理问题,但是目前,学界对何为教学方法还未达成共识。尽管学者对教学方法的解释各有偏差,但是基本都认为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教学方法流派形成的教学体系。虽然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但学生具有更多的自我能动性和自我约束能力,教师传授的成分在学生学习知识的比重中逐渐减少。学生不仅具备着学习能力,还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合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高等学校已经脱离了中小学科普性的基础教育,教授的知识变得更加专业,这就要求高校教学方法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调查、实验、推论、探索能力。教学方法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可以细分为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系:理论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方法等。
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将教学目的变成现实的理想的教学结果。在一定的教学内容下,先进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正确认识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意义,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视角下考察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事关高等教育教学理论深入到高等学校管理工作中。
二、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现状
(一)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受到传统呆板简化思维方式的掣肘较多,传统教学方法的结构占据着我国教学方法的一半多。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主要通过老师的讲授,缺乏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将大量的教学实践投入到课堂教学,不少学校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占到总教学的90%,教师单向的灌输知识,和学生互动也很少。受到传统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的观念的影响,不少高等学校的教师狭义地认为教学活动承载的就是教授知识的任务,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以自我活动为中心,优先考虑讲授法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观念不重视对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一些高校的教师缺乏对新科技的探索,导致其很少使用新科技来教授知识。目前,展示知识还是以传统的板书为主,是手工作坊式的教学方式。课堂缺乏新意、流于形式,长时间的呆板的讲授,使得学生越来越抵触厌恶[2]。学生厌学的情绪反馈给教师,教师教学没有成就感,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更加不利于教学方式的改革。
(二)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
分析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现状,我们会发现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困扰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向前迈进的痼疾。科学地对待传统教学方式就是摒弃不合理的地方,继承传统教学方式中合理的积极的,并且可以和现代高等教育相适应的一面[1]。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现代社会对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再也不是可以通过学校就可以找到终身受用知识的人才,而是要求具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信息化时代,知识大爆炸,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被动的知识获取者,其缺乏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诸多因素迫切要求我国高等学校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向着培养应用型、创新型、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复合人才方向进行。
三、现代科学技术与高等学校教学方式的应用
(一)现代科学技术概述
科学技术是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同样在推动教育改革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生命科学、医学工程、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世纪取得突破进展的高新科技,对人们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高新科学技术的触角深入到生产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背景下,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观念发生着重要的革新,高等学校利用高新技术的更新教学条件和手段[4]。
(二)现代科学技术对高等教学方法应用的影响
技术与方法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方法是丰富和发展科学理论的一种重要源泉,科学技术的前进和发展与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有着直接的联系,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同时促进了各种新方法的出现[3]。
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视角下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
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高等学校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利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做好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事关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国家人才培养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视角下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
1.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视角下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应该坚持改变传统教学思想,注重启发式教学的方向。启发式教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使学生和老师能平等的交流,少一分敬畏多一分沟通,重视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探索能力。这种思想解放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其能够创造性的发展,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的主体[2]。
2.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视角下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应该坚持从教给知识到教会学习,来进行转变。在知识大爆炸的背景下,科技飞速发展,各种获取知识的终端设备极大的普及,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在局限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不再是“真理”的传授者[5]。从教给知识到教会学习的转变方向的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创新性,成为复合型人才。
3.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视角下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应该坚持多种方法相结合、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方向。当前高等学校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应实现从传统的讲授为主到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转变,根据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把多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4.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视角下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应该坚持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方向。生命科学、医学工程、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世纪取得突破进展的高新科技对人们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2]。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背景下,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观念发生着重要的革新,高等学校利用高新技术来不断的更新教学条件和手段。
(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视角下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1.转变传统呆板僵化的教育观念,以树立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学为目标。
2.从教给知识到教会学习的转变。传统的教育方法中教师进行填鸭式教学,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视,是老师教给学生知识。教会学习的教学方法致力于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增加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6]。
3.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革新教学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在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时,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最根本的基石就是作为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新理念的融合。
结束语
笔者通过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背景下的高等学校教学方式改革,分析我国教学方式改革的新方式,探讨了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教学方式改革。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2.
[2]姚利民,段文.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3,(08):60-64.
[3]侯怀银,王俊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大学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10):63-71.
[4]孙俊俊.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和述评[J].兰州教育报,2011,(04):108-110.
篇2
摘 要:线性代数是许多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它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和广泛的实用性。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为此,本文利用比较学习、等价分类、与其他学科联系、数学建模等方法,结合相关知识点以及生活实例,从而有效地提高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线性代数;教学效果;方法研究
线性代数是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经济数学基础之一,也是研究变量间线性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有着深刻的实际背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军事和工农业生产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线性代数作为一学期的课程,一般只安排32学时或者48学时,而该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知识相互依懒性强,每个后续概念、性质和定理都依赖于对先前概念、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如果前面的知识一知半解,没好好掌握,后续内容学起来就比较困难。所以在有限的学时中如何提高线性代数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显得至关重要。
1重视比较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力手段,是判断研究对象的异同点,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比较,能使学生从抽象概括上升为理性认知。新知识的学习如果不与已有知识进行比较,将会变得难以前行,有时甚至止步不前。线性代数课程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样学生才能更容易接受新知识,不至于混淆知识,从而提高了辨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数学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更全面。
例如:行列式和矩阵容易混淆,很多学生在学习行列式和矩阵之后,分不清矩阵和行列式,就m×n矩阵和n阶行列式而言,矩阵的行数与列数有时相等有时不等,如相等则是方阵,而行列式的行数与列数必须相等,学生还经常把两者的符号混淆使用,并且把行列式和矩阵的计算性质混淆在一起。比如说,m×n矩阵的数乘和n阶行列式的数乘(常数k≠0):用数k乘以矩阵,即用数k乘以矩阵中的每个元素;若用数k乘以行列式,则行列式的某一行(列)中的所有元素都乘以k。
行列式实质就是规定了某种运算规律(即所有不同行不同列的n个元素的乘积的代数和)之后计算出的一个数,而矩阵则代表由一些数字构成的数表,并且行数和列数一般不相等,只有行数和列数相等的矩阵即方阵才有对应的行列式。
这样比较学习使学生清晰辨别行列式与矩阵,理解并掌握相关数学知识。数学教学中恰当的应用比较,不但能突出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且可以简化某些问题的教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而且是学生进行判断和推理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有助于学生提高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等价分类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例如: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这一章主要围绕五个关键概念展开: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线性相关、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向量组的秩、矩阵的秩、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这五个关键概念环环相扣,把这一章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其中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是连接其他四个概念的纽带,最大无关组是向量组线性相关性的核心。另一方面,最大无关组给出了向量组的秩和矩阵的秩含义,向量组的秩等于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所含的向量个数,矩阵的秩等于它的列向量组的秩,也等于它的行向量组的秩。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即是它的解向量组(或解空间)的最大无关组。
对于向量组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定义,学生往往感觉抽象难学,不像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那么具体了,那么我们可以用等价分类的方法使得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并和其他知识点联系起来,如:齐次线性方程组、线性组合、线性表示、行列式、矩阵的秩,同时利用等价分类讨论,从多个角度诠释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使得学生完善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且获得相关结论和求解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等价分类的教学方法,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还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同时把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3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
对于线性代数,学生学完之后不知道用处,也不了解怎么用,这降低了他们对线性代数的学习兴趣。教师仅一味地强调线性代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这并不能促进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要切实举出实例,使学生从主观上体会到它的作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矩阵乘法时,可以举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生产成本的计算。利用矩阵的乘法把多个数据表汇总成一个数据表,使得生产成本直观具体、一目了然。如此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好地体现了实际问题线性化,还让学生体会到线性代数在实际生活的应用,可谓一举多得,无形中提高了教学效果。
4几何直观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线性代数的特点之一就是概念多且抽象性强,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教师将概念的几何意义融入教学过程中,就会降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难度。
例如:行列式概念和运算比较抽象,方法灵活,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可能较为费劲,导致对行列式难以把握,只会机械忆,对其几何意义一概不知。其实对于行列式的概念和运算,从几何直观的角度来诠释比较简便。之前在学习《高等数学》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这一章节时,知道两个向量的向量积可以表示成行列式,其几何意义为:与它们两个向量都垂直且符合右手规则的向量。三个向量的混合积也可以用行列式表示,其几何意义为:这个行列式的绝对值即为以它们三个向量为相邻棱所作的平行六面体的体积。特殊地,当混合积为零时,这个六面体的体积为零,也就是三向量共面。
这是解析几何中一个典型的求解立体几何体积的问题,很多同学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求解,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这个平行六面体没有任何概念,而且不了解这个六面体的体积所表示的意义,这些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对行列式的几何意义缺乏认识,如此一来,这个求解解析几何的问题就转化为求解行列式的问题,实现了几何与代数之间的过渡,这样将几何直观的思想融入行列式的概念教学中,不仅降低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难度,还提高了他们对线性代数的学习兴趣。
线性代数与几何密切相关,几何上二维、三维空间可以拓展出线性代数的很多理论,一方面,解析几何以线性代数为研究工具;另一方面,解析几何为线性代数提供了几何背景,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将两者结合,即把“数”与“形”相结合,促进了数形结合思想的发展与应用。除此之外,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是教学的一大优势,我们应该把握这一优势,加强几何直观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其几何意义,增强立体感及视觉的美感。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线性代数抽象知识的了解,还提高了他们抽象思维的能力。
5数学建模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
不论是用数学方法解决哪类实际问题,还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交叉学科,首要的和关键的一步是将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表述出来,也就是建立所谓的数学模型,还要将求解得到的结果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去,这种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就是数学建模。而线性代数常常用于解决生活中线性化的实际问题,所以两者相得益彰。
密码学中的信息代码就是所谓的密码,而明文就是没有转换成密码的文字信息,密文即密码表示的信息。明文转换为密文的过程叫加密,反之就是解密。1929年,希尔(Hill)通过矩阵理论对传输信息进行加密处理,提出了在密码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希尔加密算法。如今使用频率较高的密码模型就来源于此。
在线性代数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建立数学模型,彰显这门课程的知识本质,使得线性代数知识本身更加生动具体,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线性代数充分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建鹏,马会礼.工科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5,35(1):71-73.
篇3
城西小学:严保忠
一、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本人在本学期的研究内容和目标主要有:
一是参加各种培训、学习、研究活动,通过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及创造性运用农远工程资源的能力,二是深化“模式一”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农远工程资源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收集并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努力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并依托农远工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三是进一步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课堂评估、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校评估等评估机制,促进教师素质、学生能力等提高。
二、研究的途径与措施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注重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培训教师,也提高自己。以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的紧密结合为突破口,邀请专家到校讲学,并有计划地外派教师学习,坚持专家引领和骨干引领,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自己和本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注重理论学习,促使课题研究与课改密切结合,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
(1)参与、组织人员学习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等理论,学习并掌握远程教育的有关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求,为资源运用提供有力的前提保障。
(2)参与、组织教师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课程改革文件,端正教育思想,牢固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牢固确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为本的工作思想,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3)参与、组织参研人员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增强教育教学研究者的意识,掌握必要的科研方法,提高参研人员的研究能力。
2、充分发挥子课题成员的作用。努力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带动本组教师深入开展研究工作。
3、注重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运用。将课题的研究成果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并把好的方法和优质的资源向西徐、分部推广。
4、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送教下村等活动紧密结合。深化课题研究的内涵,丰富其形式,以点带面,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上学期我校利用课题研究为依托,连续两周安排10位教师到西徐小学开展农远实验课,和实验成果推广课,本学期,我校将继续开展此项活动,并争取向分部推广。
5、坚持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认真组织阶段研究工作及成果汇报会,本期开展一次优秀研究成果(包括经验总结、课例、个案、论文、调查报告或研究报告等)的评选活动,为广大参研教师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6、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调研,及时分析研究对象,并结合班情实际,以研促教,为我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服务。
九月份:
(1)研讨交流有关课题方面的问题。
(2)制定、修改、并学习课题组子课题计划。
(3)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十月份:
(1)参与课题组听课、评课活动。
(2)迎接“四县市”课题互评和交流活动。
(3)在实践中探索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法。将一人两节课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评课内容整理好,并上传到学校网站和个人博客。
十一月份:
(1)及时上传研究课案例、评课记录。
(2)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3)加强理论学习的方式、时数,积极参加听课活动。
(4)撰写经验文章,教育叙事,编写教学设计。
十二月份:
(1) 认真上好教研课,积极制作课件,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2) 争取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
元月份:
1、做好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的收集工作,整理并展示相关资料。
篇4
代号
专业
名称
10月21日(星期六)
10月22日(星期日)
课程
代号
上午 (9:00-11:30)
课程
代号
下午(14:30-17:00)
课程
代号
上午(9:00-11:30)
课程
代号
篇5
・ 要牢记科学的使命,坚定不懈探究真理的信念;要明确科学的责任,提高造福人类、服务社会的意识;要弘扬科学的精神,构建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的文化。
・ 尊重和保障科学家探索真理的自由,引导科学家以探究新现象、发现新知识为天职,让科学研究不受权位、权威的影响,不受物欲、名利的诱惑。
・ 坚持理性怀疑的态度,不预设不受怀疑或批判的理论或学说,不承认不受怀疑或批判的绝对权威。
・ 科学家必须诚实地向科学界开放自己的科学数据和研究结果,尤其要自觉杜绝并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维护科学的声誉。
科学是人类追求真理的事业。自17世纪的科学革命开启现代科学发展的历程以来,人类创造的科学知识体系,科学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以及在科学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方法和规范,成为现代文明的基石之一。在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当代社会,卓越的科学是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的思想源头,是促进社会繁荣昌盛、引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科学正处在走向卓越的新起点。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学习借鉴和艰苦探索,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现代科学体系。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推进,我国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在一些学科领域逐步进入国际前沿。抓住历史机遇,追求卓越的科学,实现跨越发展,是当代中国科学家的使命和责任。
中国科学要走向卓越,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科学文化的历史积淀不够,科学价值观存在一定偏差,科学原创自信心尚显不足,正在成为制约中国科学走向卓越的深层次因素。目前,我国科学界浮躁现象比较严重,科学精神缺失、失范甚至不端行为屡有发生,都与追求卓越科学的价值理念相对薄弱、激励卓越科学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有关。
此宣言的目的,就是要号召中国科学界全体同仁,牢固树立追求卓越的科学价值理念,确立追求卓越的行为规范,形成追求卓越的评价体系和文化氛围,推动中国科学实现跨越发展,为我国和全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树立卓越科学的价值理念
树立卓越科学的价值理念,就是要牢记科学的使命,坚定不懈探究真理的信念;就是要明确科学的责任,提高造福人类、服务社会的意识;就是要弘扬科学的精神,构建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的文化。
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使命。科学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对经济社会发展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不以发现新的知识为前提。科学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使命,通过拓展认识的新疆域,增进对外部世界及人类自身的理解,引领人类不断摆脱蒙昧和迷信,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中国科学要走向卓越,就要变革科学发展的模式,摆脱跟踪模仿为主的道路,努力探索科学前沿,开辟新的领域与方向,提出新的概念、理论与方法,发现和解决新的科学问题;就要尊重和保障科学家探索真理的自由,引导科学家以探究新现象、发现新知识为天职,让科学研究不受权位、权威的影响,不受物欲、名利的诱惑。
以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为目标。科学有永无止境的前沿,更是永不枯竭的资源。科学以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为目标,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启迪人们的智慧,开辟发展的新道路,带来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当前,人类社会共同面对全球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严峻挑战,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需要实现向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中国科学要走向卓越,就要面对重大的现实问题,在不断推进知识更新、文明进步的同时,让科学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新的可能,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前瞻思想、知识基础和科学依据,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做出贡献,让科学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
以科学精神、科学文化为灵魂。科学因其理性精神而熠熠生辉,因其文化传统而历久弥新。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具有尊重真理与人才、鼓励探索与创新、坚持科学理性与方法等丰富内涵,在人类社会演进的历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也是现代科学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国科学要走向卓越,就要自觉弘扬和坚持科学的精神,倡导求真、创新的价值导向,建立遵循科研特点与规律的管理模式,反对急功近利的科研行为;就要探索适应当代科学发展特点和趋势的新制度,继承、完善与发展有利于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化传统。
二、确立追求卓越的行为规范
确立追求卓越的行为规范,就是要加强科学共同体的自治与自律,引导科学家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遵守推进科学进步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并在新的科学实践中努力完善这些规范和准则。
加强科学共同体的自治和自律。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加强科学共同体的自治,保障科学探索的自由和独立,是使科学保持活力并不断走向卓越的重要条件。科学共同体的自治以良好的自律为前提,科学家要通过自由探索发现新知识,通过平等交流激发新思想;要坚持理性怀疑的态度,不预设不受怀疑或批判的理论或学说,不承认不受怀疑或批判的绝对权威;要遵守科学研究规范和伦理,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追求卓越的科学,离不开科学家理性地挑战传统科学范式的勇气和信心,要保护科学家创新的热情,激发科学家创新的动力,宽容科学家探索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
坚持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和先进性。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与探索可靠而先进的研究方法密不可分。通过细致的观察、精心的实验获得可靠的经验事实,利用精确的数学、周密的逻辑构建严谨的理论体系,理性的预见和实证的研究相互促进,是现代科学知识体系迅速发展的重要方法论基础。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变革往往是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突破口。追求卓越的科学,需要以客观求实、严谨缜密为原则,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研发新的技术手段和研究工具。
秉持真诚协作、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现代科学研究是一项汇聚人类集体智慧的事业。通过公开发表科研成果使新知识成为全社会共享的智力财富,通过科学家之间的理性质疑进行集体纠错,是科学在积累中不断进步的重要基础,也是科学不断走向卓越的重要保障。追求卓越的科学,科学家必须尊重他人的工作和发现的优先权,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的科研成果,同时尊重他人理性怀疑的权利。必须准确无误地记录和报告研究的过程,诚实地向科学界开放自己的科学数据和研究结果,尤其要自觉杜绝并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维护科学的声誉。
担当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科学在为人类创造巨大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可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挑战人类社会长期形成的伦理观念。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更深刻、更广泛地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体系,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合理利用和风险控制尤其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家在如何恰当地利用科学技术的成果,避免其负面效应方面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追求卓越的科学,科学家必须牢记科学的目标是服务社会、造福人类,遵守人类社会和生态的基本伦理准则,遵守科研过程中的科技伦理规范,珍惜与尊重自然和生命,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必须避免对科学知识的不恰当运用,承担起对科学技术后果进行评估的责任,及时预测并向社会告知科学研究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弊端,努力为公众全面、正确地理解科学做出贡献。
三、建立促进卓越的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卓越的评价体系,就是要完善符合科学研究规律和特点的评价制度,以激励高质量的研究为首要原则,引导并激励科学家进行卓越的研究。
坚持和完善同行评议制度。同行评议是现代科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科学共同体自治的重要手段。同行评议通过择优遴选和集体纠错形成的质量控制机制,在科学健康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尽管我国科学评价中普遍采用了同行专家评议的机制,但评价过程仍然受到非学术因素较大的影响和限制。追求卓越的科学,必须保障和充分发挥科学家在科学评价中的主体作用,防止行政权力的不当干预,抵制社会和学术界的不正之风,避免过细、过频、过繁的评价对科研进程的干扰,防止同行评议价值取向不明、流于形式或沦为简单的管理工具。
塑造“公开、公正、规范”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有效工具,是科学价值观的直接体现。追求卓越的科学,要把科学评价的权力赋予同行认可的、有专业能力的合格评议者;要提高评价活动的透明度,加强对评价过程的监督,有效防范和查处评议专家滥用学术权力或不负责任的行为;要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要求评议专家公正地进行评判,同时建立严格的回避制度,防止个人利益、单位利益的影响和干扰;要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评议规则与程序。
篇6
关键词:中药;物理;化学;特性;功效
相当一部分中药,经过现代科学研究,其功效已可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来表征,从而可按西医药学理论体系采使用。如大黄,味苦,量少可作苦味健胃药,有致泻、利胆、抑菌等作用,从而可治疗相应病症如便秘、胰腺炎、胆囊炎、阑尾炎等。如将西药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研究,设法标定出其相应的中药的特性,并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其功效,可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西药。
1中医药术语表征功效的现状与意义
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沿着中西药结合的道路前进现代对中药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药理、化学和临床研究。药理研究,就是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征中药的功效。应包括中药的饮片,也包括提取有效成分的部位或单体化合物。化学研究就是弄清楚中药有效成分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为控制药物质量、制剂制备、选择给药途径及保证药物效用提供依据。临床研究就是指用中药所能治疗的按西医诊断的疾病的情况。按上述方法研究的结果尤其是从中分离得到的有效化合物,往往不能再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使用了,只能为西医按西医药理论体系进行使用,也就是说,把中药变成了西药。长此下去,势必出现中药的消亡和西药的丰富与发展。例如,经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黄连中的黄连素可抑制细菌,被西医用作抑菌消炎药。然因尚未研究黄连素的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来表征的功效,故中医不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它。中药的特性如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是中药的特点和长处,它们与机体的“证”相对应,直接指导着临床用药。例如从四气中的寒热看,可与“证”对应使用,即热证用寒性药,寒证用热性药,即所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再如归经,按现代观点的结核菌感染的疾患看,有肺、肾、肠、骨等结核病,按中医理论体系分析,这不同部位的疾病,属于不同归经,在选用药物时,是要考虑到的。就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而言,尽管从西医角度看均属细菌感染性疾患,但从中医看,在急性期属实热证(或湿热证),应选用苦寒药,而在慢性期,则属虚寒证(久病必虚、虚易成寒),是不宜选用苦寒药的。
2丰富和发展中药学
中药的很多苦寒药,均具抑菌消炎作用,当然,并不能由此而完全认为抑菌消炎作用即为中药特性——味苦性寒的表示方法,但起码这表现了中药的味苦性寒这一特性的一个方面。一些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它对肾阳虚病人效果较好,而对肾阴虚病人效果不好,这说明它具有中医药学术语的补肾阳的作用。可见二者具有生物活性的同一性。不论西药还是中药都由相应化合物构成,具有以下同一性:有的为结构清楚的单体化合物,有的为结构不清楚的混合物。如西药阿托品、磺胺噻唑是结构清楚的单体化合物:巴甫洛夫合剂、三溴片等为成分结构清楚的混合物,而相当一部分格林制剂及一些天然药物如洋地黄叶、番泻叶等,其成分结构不完全清楚。而中药,尽管大多数药物的成分结构尚不清楚,如天麻、竹茹等,但也有一些成分结构清楚的,如冰片即为龙脑,相当一部分矿物药的成分结构大体清楚。它们大多由天然化合物或人工合成化合物构成。例如西药的利血平,是天然产物,磺胺类药物是人工合成产物,中药的绝大多数如麻黄等是天然产物,但也有人工合成的,如砒石,即为由雄黄(硫化砷AsS)炼制(氧化)而成的三氧化二砷(As2O3)。
3通过中医研究中药物质的五味
一般来说,成分不同,其味各异。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决定了味的多样性。这一研究结果,给传统中药五味赋予了新的内容,为中药显味、显效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开拓了思路,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味与化学成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酸味多含有机酸,甘味多含糖类及其他活性成分,苦味多含生物碱及苦味质,咸味多含钠、钾、钙、镁、铝、碘等无机物质几其他活性成分,辛味多含挥发油等。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研究中药的有效化学成分,揭示了五味作用的物质基础,其思路是正确的。但由于这项研究工作起步较晚,虽已初见端倪,但要获得突破性进展,仍需继续努力。味与化学成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化学成分不能完全揭示五味的真谛,更不能成为其规律。由辛味为例,有人对80种辛味药与170种非辛味药含挥发油的百分率进行了比较。结果:80种辛味药含挥发油者占58种(72.5%),不含挥发油者占22种(27.5%);170种非辛味药含挥发油者30种(15.9%),不含挥发油者140种(84.1%)。结果显示:辛味药中有27.5%的不含挥发油,非辛味阿唷中有15.9%的喊挥发油。挥发油作为辛味的物质基础,只能说明多数,不能说明全部,更有一些例外的情况,需要我们加以解释。总的来看,目前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基本上是以西医药理论为指导,从中药中寻找某些活性成分,最终合成新的药物(西药)。这种研究,忽视了中医药理论,更没有结合中药本身的特性,因而难以对中药药效给予科学的阐释。
参考文献
篇7
如果说科学方法和技术设备等对教育评价的影响是表层的、有形的,那么科学思维方式对教育评价的影响就是深层的、无形的,在很多时候并没有被人们意识到。
要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水平,自觉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思维方式是根本。没有先进的科学思维方式作支撑,单纯靠改进科学方法和更新技术设备,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水平,甚至有可能导致教育评价走进误区。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育评价受到什么样的科学思维方式的影响进行检讨,反思对待科学思维方式的态度,提高选择和运用科学思维方式的自觉性。我们认为,使教育评价走向人性化,不仅可行、有效,而且合理、合情。
所谓“思维方式”,通常是指“人们用以把握、描述、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概念框架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方式。”①科学思维方式形成于科学研究活动,并适用于科学研究活动,具有追求客观、讲究精确、重视实证、注重效用等特征。具体而言,科学思维方式可以使人们形成严谨踏实、客观公正、讲求效率的良好工作作风,也可以使人们增强活动的前瞻性和预测性,避免盲目性和冲动性。但是,科学思维方式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例如它适用于自然领域但不一定完全适用于社会领域,因为社会现象有别于自然现象,研究社会问题不同于研究自然问题,不能只有物的尺度,还要有人的尺度。科学思维方式注重客观而忽视主观、注重普遍而忽视特殊、注重必然而忽视偶然、注重定量而忽视定性、注重效率而忽视公平。这些倾向,对人们在社会领域中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也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教育活动与科学活动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从教育理论研究到教育实践活动,从教育观念的形成到教育制度的建立,从教育目的的制定到教育评价的实施,无不受到科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发轫于20世纪初的现代教育评价就深受科学思维方式的影响,教育评价中相信客观实验、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坚持价值中立、推崇定量分析,以及标准化测验、常模测验,一度成为世界范围内盛行的评价工具和手段。这种教育评价具有简便可行的特点,效率大大提高,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如重共性轻个性、重结果轻过程、重控制轻理解、重效率轻公平,被人们指责为是机械化、非人性化的活动。虽然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对此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新的评价观并进行试验,但是还有很多人仍然习惯使用这类评价模式。
科学可以被划分为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科学和以量子力学和系统科学等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现代科学提供了比经典科学更先进、更符合世界本来面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当然,现代科学可以包容经典科学,可以把经典科学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看成现代科学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特例。
两种科学思维方式对教育评价具有不同影响。
一,对教育系统、教育活动以及教育中的人的不同假设,直接影响到教育评价制度的建构和教育评价手段的采用
在经典科学的思维范式中,“事物成为客观的、僵化、无组织、死气沉沉的东西,它只会在外界规律的支配下运动。被抽象到这一程度,没有形式,没有组织,没有个性,这类物体当然极不真实。不过,用它们来做测量和试验却很方便,而测量和试验之行动却是极真实的行动。”②经典科学思维方式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思维方式,它把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与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同样看待,把复杂的教育过程看成工厂中的产品加工过程。对于封闭、确定、抽象的事物或活动的评价,力求客观、精确的刚性评价制度则是简便有效的。刚性教育评价制度具有这样一些特征:通常只评价教育因素与学生发展之间的线性因果关系,而不考虑其它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只评价预定的教育方案是否实现,而不考虑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意外收获;评价标准追求客观、精确,一些不能精确、客观评价的东西被拒于标准之外;重视共性因素的评价,忽视个性因素的评价,等等。测量和评价物那样测量和评价人,虽然便于操作、简单高效,但在很多情况下评价的只是一些表面的、共性的、预设的、僵化的东西,而一些本质的、个性化、生成的、鲜活的东西却被忽视了,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远离我们而去。更为严重的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被扭曲了。如果说简化的经典科学思维方式能够有效地认识线性、封闭、确定的简单系统,那么对于认识多变量、开放性、非线性、不确定、自组织的复杂系统就未必有效了。自然界、社会和人体中恰恰都存在许多复杂系统,如气候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教育系统、信息系统、大脑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教育系统中有人、物、信息等多种因素,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关系。教育活动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教育过程是计划性与生成性的统一,教育结果是预期性与非预期性的统一。例如,教育影响和学生发展之间就存在不确定关系,许多精心设计的教育事件对学生发展没有多大影响,而一些偶然事件却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样,教育评价就不能只关注有目的、有计划活动的教育价值,也要关注教育过程中非预期的、偶然事件的教育价值;不能只重共性标准,也要重视个性差异;不能只看重精确评价,也要看到模糊评价的意义。为了使教育评价不远离教育活动的真实面目,应该建立更加人性化的弹性教育评价制度。这种教育评价制度是规范的、判定的,但更是引导的、激励的。
二,经典科学思维方式是一种二元对立思维,思考任何事情都必须透过表象与真实、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有限与无限等两极的对立去进行,对立的二者之间是算计与被算计、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这种思维方式折射到教育评价中,表现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分离和对立。教师是学生的评价者,学校是教师的评价者,教育主管部门是学校的评价者。
体与客体、物质与环境、系统与元素等的对话。“对话意识”所追求的,是消解上述种种两极之间的对立,让它们平等地对话,在对话中相互作用,产生出某种既与二者有关,又与二者不同的全新的东西。对话式的真理是超越的真理,是两极在相互作用和相互肯定中“生发”出来的,而不是一极吃掉另一极后创造出来的。③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对话思维,强调普遍与特殊、整体与部分、有序与无序、必然与偶然等两极之间的不可分离和相互作用,重视两极在互动中实现转换。这样,教育评价不是一方高高在上,对另一方作判断、下结论、排秩序的单向活动,而是双方平等,互相尊重、互相赏识、互相鼓励,积极交换信息和意见的双向活动。通过对话能获得理解,通过研讨能激发创造。教育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者的需要而控制被评价者,而是为被评价者创造自我发展的空间,激励被评价者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解放。
三、从某种程度上说,经典科学思维方式对客观性、普遍性和确定性的执着有其狂妄的一面,认为复杂的现象都遵循几条基本规律,只要找到这些规律就可以把整个世界掌握在自己的手心里
经典科学思维方式过度相信科学的力量,某些人甚至形成了科学万能的观念。受这种科学功能观的影响,人们对教育评价的功能很乐观,通常没有考虑到教育评价功能的限度和可能存在的负功能,动不动就给学校、教师和学生严格地排秩序,肯定地下结论,精确地作预言,并且经常用优劣、好坏等极端标准一锤定音。被评价者也非常相信评价结论,获得好的评价就沾沾自喜,获得不好的评价就垂头丧气。现代科学的发展破除了人类不切实际的幻想。美国物理学家福特断言:“相对论排除了绝对空间和时间的牛顿幻觉;量子论排除了对可控测量过程的牛顿迷梦,混沌则排除了拉普拉斯决定论的可预见性的狂想。
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尊重被经典科学思维方式所歧视的偶然性、特殊性、无序性、不确定性等,强调普遍与特殊、整体与部分、有序与无序、必然与偶然、组织与自组织等的不可分离,及有序与无序的相互作用,充分体现了辩证精神。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义性走向多义性等,则体现了宽容精神。时间的不可逆性、对象与环境不可分离性、系统方法等,则体现了历史意识。总之,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是谦虚的,能够辩证地看待科学的功能,对科学功能的限度和负功能有着清醒的认识。这种思维方式折射到教育评价中,表现为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评价不可能是绝对精确的,也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所以,在评价中就会更宽容,慎重使用评价权力,充分尊重和关怀被评价者,不轻易给被评价者下定论、贴标签、排顺序、做预言。对于被评价者而言,不再盲目相信、被动屈从评价结论,而是主动反思评价结论,既不会因好的评价而骄傲自满,也不会因为不好的评价而丧失信心,评价成为他们发展的新起点。
科学思维方式对教育评价产生什么影响,在很大态度上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和运用它。如果人们片面地对待它,或被动地受其影响,那么消极影响就不可避免。要正确发挥科学思维方式的作用,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水平,就必须提高选择和运用科学思维方式的自觉性,坚持主动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习惯性的思想观念、隐蔽地发挥作用的思维模式,通常是自发地起作用的。科学思维方式已经内化在我们的文化中,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在深层次中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实践,我们通常没有意识到它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能主动地进行反思,而只是被动地受其影响,就不知道科学思维方式是否先进,对我们的行为和活动是否发挥积极的作用,就会丧失自主判断能力,过度迷恋它、依赖它,从而受制于它,成为它的奴隶。要让科学思维方式发生积极作用,人们必须增强自主性,把它从潜意识中挖出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有选择地运用,并对运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监控。一句话,就是变被动影响为自主选择、能动运用。
在教育评价中存在着科学主义取向和人文主义取向的争论。两种取向的提倡者都是在经典科学思维方式的水平上来理解教育评价,都无法超越这种思维方式的二元对立性,因而他们对科学的态度是片面的。提倡科学主义的人相信客观的实验,评价的目的是要了解经过实验处理后所产生的结果;评价采用自然科学家们所运用的方法,如评价者必须严格采取中立的态度,防止带有个人的价值观;所收集的资料都是量化的,可以用统计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根据在标准化考试中所取得的数字或分数来判断许多课程计划的质量和学生理解的水平,等等。人文主义取向者认为,实验是不可取的,因为我们既不能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切割开来分别加以研究,也不可能完全排除个人主观倾向性。相反,他们认为自然主义的个案研究是一种“灵丹妙药”,因为必须把人类行为置于特定情境中加以理解;重视在调查研究中,在随机观察中,在与参与者的会谈和讨论中,获得定性的、而非定量的资料。⑤经典思维方式对科学本性进行了狭隘理解,认为科学的本性就是客观化、定量化和精确化,肯定者和否定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理由,因而不能全面看待科学思维方式。在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共性与个性、定性与定量等问题上,持非此即彼的观点,造成教育评价的片面化。在现代科学的视野中,观察者、认识者与被观察者、被认识对象是相关联的,科学研究不是价值中立而是价值关涉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是相统一的,多义性代替单义性等等。当前,教育评价所强调的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质上反映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以全面的观点和关联的观点认识事物的特征。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本身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辩证思维,人们也应用全面的观点对待它,并运用它来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水平。超级秘书网
我们发现,在经典科学思维方式层面上看似合理和科学的东西,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层面上却是不合理和不科学的。例如经典科学思维方式认为评价结果越精确越科学,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认为像教育这样一个自身是复杂的、变化的、模糊的对象,设立一个相应多元的、模糊的标准才是真正的“精确”。⑥相反,一些以往被视为影响教育评价科学性的因素,如教育评价者的价值倾向性,在现代科学的视野中却恰恰是教育评价科学性的应有内涵。这说明,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科学思维方式。如果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科学思维方式对教育评价的意义,就有可能犯错误。例如,如果停留在经典科学思维方式的水平上理解教育评价的科学化,要么就会认为教育评价的科学化就是客观化、定量化和精确化,导致教育评价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要么就会因对机械化和非人性化的不满而完全否定科学思维方式对教育评价的意义。需要指出的是,现代科学是经典科学的发展,它能够包容经典科学,经典科学思维方式可以看作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一些特例。如果说经典科学的“精确”的取值是一个点的话,那么现代科学的“精确”的取值就是一个区间。在特定条件下,经典科学思维方式仍有其价值,同样的,对于受经典科学思维方式影响的传统教育评价的合理一面,我们也应该予以继承。
注释
①孙正聿《: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②莫兰著、吴泓缈译《:方法:天然之天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6页。
③滕守尧:《对话理论》,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24页。
④格莱克著,张淑誉译《:混沌:开创新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
篇8
论文提要:阐述在中医院校开展中医综合实验教学的意义、目的,以及如何构建的一些设想。认为中医药教育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开展中医综合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十分重要的手段,是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医药高等教育理应如此。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中医药教育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除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临床实践技能的学习外,还应当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而开展中医综合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十分重要的手段,它将成为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1中医综合实验教学目的和意义
中医历来比较重视宏观和整体的观察,缺少对微观结构和各种代谢方面的研究,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把传统的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是中医现代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现代中医进行科学研究需要的是既要掌握传统的中医研究方法,更要对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有所了解和掌握,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开设《中医综合实验》课程,对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具有中医药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都有莫大的益处。
《中医综合实验》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综合运用多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开展中医理论实验教学和中医课题研究的能力。通过《中医综合实验》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施,使学生学习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医学研究的探索者。将达到以下目的:(1)有助于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增强感性认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3)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对科学研究的学习兴趣;(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等。
2中医综合实验教学类型和方法
2.1验证性实验教学
配合中医相关课程开展中医理论的实验教学,例如:中医诊断四诊客观化教学实验(舌的微循环观察、舌苔脱落细胞学检查,脉图描记和分析等),中医温病学相关实验(营分证病理造模实验等)以及中医基础、方剂、伤寒等方面的诸多实验,均可由各教研室依据自身学科特点提出实验教学计划,由中医综合实验室具体实施完成,以加强学生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巩固,提高教学质量。
2.2探索性实验教学
建议首先在我院研究生《科研思路与方法》课程中,除讲授理论外,给实验课一定学时,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实施完成一个小型课题,包括选题、课题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实施、指标测定(含生化、病理、分子生物学、生理等)、统计数据、分析讨论、撰写研究报告等,选题范围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充分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组织小组、班级讨论,教师评讲,通过这一过程的完成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对科学研究的学习兴趣。为保证实验课题的成功及在短期时间内完成教学实验,最后实施的教学课题仍然由教师确定,选择易实施、模型稳定、指标测定可操作、反复验证了的中医小型课题让学生自己完成,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地、综合地运用多种实验方法研究中医课题能力的目的。在研究生实验教学取得一定经验基础上,也应当对本科生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为研究生培养输送优质生源。同时,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高标准的需求。
3实现中医综合实验教学的对策
加强中医综合实验教学理应成为我院当前教学领域改革的重点和主攻方向,中医综合实验教学的实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加强中医综合实验室建设
在取得学院领导及各教学相关部门重视和支持下,制定中医综合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人员岗位职责及大型、精密仪器操作规程等;制定教学实验计划和撰写实验讲义。目前,该实验室可以先构建框架,利用我院已有资源,由中医各教研室主要负责组织教学、设计思路,动物室、药理教研室、形态和功能实验室以及图书馆共同参与实施,人员由以上教研室教师及实验教师兼职组成,待有一定基础后,逐步实现实验用房、设备、人员配套,由专职教师及实验人员组成的独立的综合性实验室,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医综合实验室体系。
3.2加强中医综合实验队伍建设
中医综合实验室教师和实验人员除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必须加强相关学科的学习,其要求教师不但有广博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基于我院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中医综合实验教学首先应当对我院青年教师进行师资培训,加强青年教师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以便更好地开展中医综合实验,为中西医结合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加强中医综合实验教学组织和管理
篇9
【关键词】 针灸 临床研究
在现代科学技术里,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针灸,在多数情况下就是应用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研究针灸。由于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所以在强调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针灸研究时,就很容易忽视中医理论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也就不认真考虑如何体现针灸临床特点的问题。过去几十年的针灸研究经验表明,临床研究如果不重视体现针灸临床特点,则其研究结果将难以再返回来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由此可见,要想提高针灸研究质量,我们不但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还要重视针灸临床特点的体现,不可偏废。
一、现代针灸临床的特点
1、针灸疗法不同于药物疗法,它不能直接消除病源体,也不能补充机体必不可少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调整机体的生理功能,激发机体固有的防御疾病和自我修复的能力,以达到医疗和保健的目的。在机体功能正常情况下,药物使用不当,会使机体功能由正常变成不正常,而针灸则不会发生这类问题。在患病的情况下,按照西方医学的观点,同样疾病可以采取事先规定的同样药物处方或同样针灸处方来治疗,而从中医的观点来看,由于病人机体的功能状态不同,表现的症状和证候也就不一样,应该充分考虑病人的个体差异,辩证论治。
2、指导针灸临床的重大理论是经络学说,而经络学说的具体运用则是选取腧穴。腧穴具有双向性调整特性,如百会既治偏瘫,又治四肢痉挛;神门既治失眠,又治嗜眠;天枢既治腹泻,又治便秘;关元既治尿闭,又治遗尿;神阙既治闭经,又治功能性子宫出血。腧穴的这种特性,是它同药物性能的最大差别。
3、气的理论在针灸临床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医认为,机体对针灸的各种放应,就是基于气的运动,而气的运动又同针灸疗效密切相关,所以在临床中就非常注意把握气的动态变化,并且采取候气、得气、守气、引气、行气、调气等不同的针灸操作技术,对气的运动加以调控。即使采用电针或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治疗,也要先令针下得气,然后再通电或注入药物,否则将会影响疗效。
4、针灸疗效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除了病人的个体差异可以影响疗效外,医生选穴是否得当,腧穴定位是否准确,采取的针灸疗法的种类是否对症,刺激参数是否合理,针灸操作技巧是否符合要求,针灸时机是否合适?都足以影响疗效。可见针灸疗法的复杂性远远超过现代物理疗法。
以上四个方面的针灸临床特点表明,针灸疗法不仅同药物疗法有明显差别,而且同现代物理疗法也很不一样。所以在现代针灸研究中,不应该不加区别地照搬现代药物疗法和现代物理疗法的研究方法,而不顾针灸临床特点。
二、采取有效措施,在研究中体现针灸临床特点
现代针灸研究,不仅要采用对研究有用的现代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始终遵循现代科学研究的一系列规则,如观察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的合理性,观察组与对照间的可比性,观察方法的客观性,数据处理的准确性,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等。问题是在遵循这些规则的针灸研究中,怎样才能充分体现针灸临床特点,以下谈几点看法。
1、临床研究病例的随机分配,是为了保证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有可比性。可是大多数研究者在对各组基础资料均衡性进行检查时,往往忽略了中医辩证资料的提取与分析。而从中医角度来看,如果缺少辩证资料,则组间的可比性就很难确定。以腧穴贴敷疗法治疗哮喘为例,如果观察组的病例多为寒证,则腧穴贴敷的疗效就高;如果观察组的病例多为热证,则腧穴贴敷的疗法就低。可见各组病例的证候如果不均衡将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
2、不论临床研究或实验研究,用于观察组的针灸疗法,都应当充分体现针灸临床特点。可是有些研究者为了控制刺激条件,往往把针灸疗法简单化,如用电针取代丰富多彩的针刺疗法,用电热或化学热取代各种各样的灸疗法,用一病一方取代辩证论治等。结果虽然满足了研究者的课题设计要求,可是却脱离了针灸临床实际,不能确切地反映针灸能够达到的疗效水平。电针、腧穴热疗与一病一方选穴法等,都是针灸临床中的一种,并不能代表整个针灸。要想通过研究确切地评价针灸对某些疾病的疗效,就应在课题设计是全面收集和分析有关文献,从中选出最佳针灸治疗方案,并且在研究过程中由有经验的针灸医生担当辩证选穴和针灸操作者。
篇10
科学方法是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
现代科学方法始于二十世纪初的逻辑经验论。逻辑经验论实现了科学方法论从古典到现代的转换,使之成为一门专门的哲学分支学科。
从总体上看,科学方法不外三大部类:经验方法、理性方法、臻美方法。
科学方法(这里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是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它既意谓特定的科学门类所使用的或对其来说恰当的探究的程序、途径、手段、技巧或模式,通常在步骤上是比较系统的、有序的、合乎逻辑的和有效的排列;又意谓处理科学探究的原则和技巧的学科,大体相当于“科学方法论”。
科学方法源远流长。在前科学时代即科学的童年时期,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是古代逻辑方法的集大成著作,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和阿基米德的静力学则是其杰出的体现和典范。经过中世纪的漫长跋涉和艰难积淀,借助文艺复兴的东风,终于在近代科学诞生前夜耸起科学方法的两座永恒的纪念碑:经验论者F.培根的《新工具》(1620年)和理性论者笛卡儿的《论方法》(1637年)。这两部宏篇巨制代表着科学方法的两翼──经验归纳法和假设演绎法。它们奠定了科学方法的格局或图式。此后两百多年间的发展大都是对它们的拓展和深化,或是在二者之间追寻必要的张力。其间,休谟的敏锐质疑和康德的庞大建构,赫舍尔、休厄尔、穆勒、孔德、耶方斯等哲人的不懈探究,基于经典科学的科学方法,颇具规模。
现代科学方法无疑始于二十世纪初的逻辑经验论。它是在汲取批判学派对科学的哲学反思、现代数学和逻辑最新进展、物理学革命的硕果(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基础上萌生和成长起来的。其科学方法以经验证实或确认为根基,以语言分析为特色,以对科学知识的逻辑重构为旨趣,从而建立起与科学较为密切结合的、现代经验科学的逻辑方法。逻辑经验论实现了科学方法论从古典到现代的转换,使之成为一门专门的哲学分支学科。对它的诘难和批判,构成了二十世纪后半期的科学方法──诸如波普尔的否证主义、库恩的历史主义、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这一发展的主线。
一切理论的探索,归根结底是方法的探索。在科学创造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科学方法的创新,尤其是在划时代的科学理论诞生时,集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哲学家于一身的哲人科学家,在科学方法的形成和进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独特作用。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和牛顿,是近代科学方法的奠基者。他们在构筑经典力学的巍峨大厦时,成功地使数学与实验、假设与验证、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诸方法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十九世纪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其中蕴涵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广泛地渗透到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成为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独到的维度或视角。
在这里,很有必要强调一下批判学派对科学方法的杰出贡献。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马赫、彭加勒、迪昂、奥斯特瓦尔德、皮尔逊等活跃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科学和哲学舞台上,他们是二十世纪科学革命(物理学革命)和哲学革命(逻辑经验论)的先驱,也是现代科学方法的滥觞。马赫的感觉的分析、历史批判意识、思维经济等诸多方法论原理、探究心理学论纲异彩纷呈;彭加勒的约定论的方法论以及关于假设、直觉、科学美、数学发明的心理机制的论述美不胜收;迪昂的整体论和历史主义的方法、关于物理学理论的逻辑架构、对卓识的探究和对人类精神的探险各有千秋;奥斯特瓦尔德的能量论的思维方法和在研究中主动变换角色的实践别开生面;皮尔逊的怀疑批判风格、对科学方法的意义和特征的揭示、对想象力和审美感的倡导以及对统计方法的发明和运用,都使人拍案叫绝。值得注意的是,在批判学派的科学方法中,还包含着诸多后现代的意识或酵素。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科学革命的主将,也是现代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的集大成者。他从前人、尤其是从批判学派那里吮吸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又融汇了对自己的科学实践的亲身体悟和哲学反思,从而锤炼出展现时代气质和科学精神的、别具一格的科学方法。爱因斯坦的科学方法具有温和经验论、科学理性论、基础约定论、意义整体论和纲领实在论的有机要素,体现了多元互补和张力平衡的特征,显示出广博的包容性和涵盖性。他的统一性、对称性、相对性、几何化等科学思维方法或科学研究基旨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科学的眼力”或“科学的智慧”。他的探索性的演绎法、逻辑简单性原则、准美学原则和形象思维,是创立像相对论这样的现代科学理论的锐利武器。在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史上,爱因斯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伟大作用,孕育或催生了各个流派的哲学家的方法之果。
对于科学研究活动而言,科学方法的地位和意义至关重要。难怪彭加勒认为,科学创造“首先需要创造方法”。皮尔逊也强调:“科学方法是通向绝对知识或真理的唯一入口”和“唯一道路”,“整个科学的统一只在于其方法而不在于其材料。”怀特海把方法本身视为“震撼古老文明基础的真正新鲜事物”。萨顿则言之凿凿:“在科学领域、方法至为重要。一部科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工具史,这些工具──无论有形或无形──由一系列人物创造出来,以解决他们遇到的某些问题。每种工具和方法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在自然科学范围内所向披靡,而且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乃至在人们的日常思维和为人处事中,也不无裨益。尤其是,科学方法是科学精神的重要构成要素和集中体现。它洋溢着科学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和审美精神,充盈着科学的怀疑和批判意识,无怪乎皮尔逊把它看作是训练公民的科学心智框架的有效手段。
关于科学方法的特征,皮尔逊将其概述为:(1)仔细而精确地分类事实,观察它们的相关和秩序;(2)借助创造性的想象发现科学定律;(3)自我批判和对所有正常构造的心智来说是同等有效的最后检验。迪昂的概括为:(1)物理量的定义和测量;(2)假设的选择;(3)理论的数学展开;(4)理论与实验的比较。如果说前一概述比较适宜像生物学以经验为主的科学的话,那么后一概括则更为符合像物理学数学化的精密科学。也许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分别是二者的出色范例──相对论正是爱因斯坦运用其独创的探索性的演绎法等科学方法建构起来的符合迪昂模式的理论。
科学方法种类繁多,既有适合科学各个部门的普适方法,各门科学也有各自的特殊方法,甚至还有一些专门性的技巧。但从总体上看,科学方法不外三大部类:经验方法(包括观察、测量、实验方法等)、理性方法(包括逻辑、数学、统计方法等)、臻美方法(包括直觉、对称、类比方法等)。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