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苏教版《科学》六下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的第四课《生态平衡》。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六下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的第四课。本课在前三课的基础上,引入生态平衡的概念。通过引领学生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分析生态失衡的危害性,以及开展模拟生态的活动,带领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的初级知识,倡导保护环境,共同维护生态环境。本课教学内容延续了本单元第一课中生物之间的合作关系和上一课的食物关系,围绕生态平衡这个主题,从建立生态平衡的概念、了解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探讨生态平衡的方法三个方面展开。
2、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六年级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和生物之间的关系。但是生态平衡的概念相对比较抽象,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因此需要整合多媒体手段提供适量的图片、文字、视频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比较分析、操作体验等活动,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而影响生态系统,从而认识到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从小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圈的环保意识。
3、教学环境分析:
本着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以及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我选择了PPT软件为载体辅助教学。PPT课件构思新颖,画面和谐,操作简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本课教学适宜在有多媒体设备的专用科学教室进行,这样既有利于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又有利于多媒体展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2、知道生态平衡被破坏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3、知道一些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行为。
4、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会做一个生态瓶,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对目前的生态现象做出判断。
3、能够参与讨论人类危害环境的行为。
4、能够就破坏生态平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2、初步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难点: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制作生态瓶的材料(可封闭的鱼缸、池塘水、小鱼、水草、沙子,带盖的瓶子、湿润的土壤、小草。)
六、教学安排
拟用1课时完成
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狼和鹿的图片,提问:你们喜欢哪种动物?在一片森林里生活这两种动物,你们希望怎样?
设计意图:入题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同学们展现温顺可爱的鹿,和凶狠残暴的狼,让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快速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述: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事例,结果森林遭到破坏,鹿群的大量病死。
设计意图:展现生态失衡的情境,激发学生探讨生态平衡的问题,为后面认识生态平衡的概念做好铺垫。
3、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鹿群的灾难?
4、设疑: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为什么能保持生态平衡?(板书课题)
二、建立生态平衡的概念
1、PPT出示“生态系统”的概念的内容和森林、草原的图片。讲解:我们把自然界里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做生态系统。比如森林里的生物和空气、阳光、水等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草原上的生物和环境之间也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PPT出示“生态平衡”的概念的内容。讲解: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各种生物之间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而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的内容,初步对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有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认识生态平衡,环环相扣,逐步递进。
三、认识破坏生态平衡的严重后果
1、谈话: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这个平衡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板书:破坏)
2、阅读书上39页资料,思考讨论:
(1)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由于白尾鹿数量过大又带来了哪些问题?
(2)如果你是一位生态学家,你会建议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说你的理由。
3、分别出示美丽的草原和荒漠化的草原图片,提问:为什么原本美丽的草原会变成这个样子的呢?
4、启发学生回忆还有哪些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
5、小结:人为因素是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如改变生物种类、破坏生物生存的环境等。
设计目标:认识食物链断裂会造成生态灾难。知道破坏生态平衡会带来严重后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各抒己见,在争论中深入领会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四、探讨保护生态平衡的方法
1、谈话:既然生物们在他们生存的环境中都起着维持一定生态平衡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相应的建立起各个自然保护区,我们国家业已建立了226个自然保护区,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自然保护区吗?这些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哪些生物?
2、介绍我国一些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情况。利用PPT出示我国主要自然保护区的资料。
3、讨论:国家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那么我们同学自己对于保护生态平衡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4、谈话:如今国家为了保护生态平衡还建设了不少生态工程呢,你听说过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吗?
5、介绍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
设计意图:利用媒体让学生知道我们美丽的祖国有这么多可爱的动物,多样的植物,这样的美从视觉上震撼学生的心灵,由衷的想要保护周围的环境资源,也为生在这样美丽的国度而骄傲自豪,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热爱祖国的情操!
五、巩固应用
1、提问:你想制作一个不需要外界提供食物就可以正常生存的生物条件吗?
2、指导制作鱼缸养鱼和小草的生态瓶。
(1)谈话:读一读第37页到38页的内容,学习生态瓶的制作方法。
(2)指导制作小草的生态瓶。
(3)学生制作生态瓶。比一比谁的小草存活的时间最长。(课堂有时间就组装一种,没有时间就做为课外作业,并要求学生课外观察记录。)
六、总结、布置作业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2、布置作业:
(1)自己动手做一个生态瓶,并坚持观察生态瓶并做好记录。
(2)多关注近年来的环境问题,试着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与同学交流。
篇2
我国微生态学创始人之一康白教授指出:人体或生物体对外必须适应大环境,对内必须适应其体内的微观环境,亦即必须适应正常微生物群、营养、免疫等微观环境。这种适应是指相互适应,是人体或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的生态平衡与生态失调的微生态现象。目前已知的人体正常菌群的有益作用包括:①阻止内源性和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和利用;②促进钙、铁和维生素D的吸收;③合成维生素,促进维生素吸收;④构成生物屏障,防止外来病原体入侵:⑤促进肠道蠕动;⑥激活人体的免疫功能;⑦辅助抑制体内肿瘤发生。重视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将对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治疗感染性疾病有指导性意义。
迄今为止,感染性疾病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治疗这些疾病,往往都会使用抗生素(俗称消炎药)。一个人体内出现炎症(如肺炎和肠炎),此时一般都会使用抗生素消炎,殊不知,无论是口服抗生素还是注射抗生素在杀灭或抑制体内致病菌的同时,也必然会杀灭对该药敏感的而对人体有保护作用的生理菌群(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其潜在的危害是:抗生素打乱了肠道内微生物的正常平衡,造成肠道茵群紊乱,降低人体对维生素A、B族以及微量元素锌、镁的吸收。
因此,医学专家提醒人们,生病后不要自作主张到药店购买消炎药服用,首先要去看医生,由医生诊断患上什么病,然后决定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如果一定要使用抗生素,也应选用最小剂量而不用大剂量,尽量用窄谱抗生素而不用广谱抗生素,一种抗生素能治好的病就没必要用两种。用过抗生素后应及时使用足量的益生菌来补充损失的有益菌,最好在使用抗生素两小时后食用益生菌,或停用抗生素后及时食用益生菌。
篇3
一、尤金?奥德姆及其着作
尤金?奥德姆(EugeneP?Odum,1913-2002),当代着名的生态学家,伊利诺伊大学博士,曾任职于佐治亚大学,美国生态学会主席。因其对生态学研究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泰勒生态学奖,这是美国生态学的最高荣誉奖。
奥德姆在学业上走向成熟正是在环境保护主义刚刚兴起之时,他自己也变成了活跃的环境保护主义者。环境问题是广泛而复杂的,如此重要的问题需要宏伟的蓝图规划。生态学家必须向人们表明,地球的各个部分是怎样共同组成一个整体的,并分清是哪些东西决定这个整体是健康的或有病的,尤金?奥德姆及其兄弟霍华德?奥德姆,站出来提供了这种统一的理论。从某种程度来说,奥德姆兄弟从其父亲着名的区域社会学家霍华德?w.奥德姆那里继承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思想习惯和个人价值观,他们相信能够获得一种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而不是陷于过分狭隘的零碎分析,他们希望能看到和谐广泛存在,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出现和谐,而不是到处充斥着痛苦的、不相容的争斗。奥德姆最早认识到把能流应用于生态学原理的重要性,并使生态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发展了人类生态学,同时向生态学家提供了一本治理这个地球的综合科学手册。特别是尤金?奥德姆编写的《生态学基础》,为该领域指明了方向,其第五版是奥德姆直到去世之前仍在修订的着作,某种意义上应该看做是他思想的最后定论[2]。这本着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其逻辑性、概念、综合性和把数学当做世界通用语言加以运用均对教学与科研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最有影响的生态学教科书。
二、尤金?奥德姆生态平衡论思想的基本观点
奥德姆把生态学看做是研究自然界的结构和功能整体性的科学,把生态系统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作为生态学第一定理,也即研究生态系统生态学。奥德姆认为生态学研究必须形成统一的生态系统理论,并用数学、统计学术语精确描述,这样的研究才具有实践应用价值。这种理论必须是整体性的,而不是简化的。奥德姆认为生态系统包含了研究层次和研究尺度两重含义,必须拓展研究层次和尺度,重视对整体特性的研究,作为一个整体,不能完全还原为部分特性,对各个部分的加和研究也不能得出整体特性[3]。通过集中精力研究生态系统,奥德姆相信该领域马上就能从分歧中达成统一,并能提出一致的理论说明。他解释说,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中的基本机能单元,涉及一个既定区域内的任何一个包括一切有机体(例如“群落”)在内的单位,它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从而便于能量的流动能在这个系统内达到具有非常明确特点的营养结构、生物的多样性和物质循环的目的。换句话说,生态系统对奥德姆以及这个词的发明者坦斯利来说,涉及的不仅仅是生物,它包括着生物和非生物两方面。奥德姆的教材第一部分,也是最长的一部分,预见性地论及了生态系统及其所属各个组成部分,包括能量转换、生物地理化学的循环、人类群落、物种群体等。这部书写道,所有的自然万物都组成一种等级结构,位居顶端的是生态系统。只有理解了这最高一级结构,才能以最好的方法去理解地球是如何组成的。
奥德姆认为,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具有“发展战略”———能够给整个自然界及各个单独的组成部分以总体方向的发展规划。当然,“战略”一词意味着生态系统也是能够为自己确定目标并能努力达到目标的有意识的存在,尽管奥德姆并不是很想突出这种结论,他只是认为生态系统跟有机物一样是自我调节发展的实体。它们的战略就是“在有效的能量供给和占优势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界限内,尽可能达到大而多样化的有机结构”[4]。他认为每一个单独的生态系统要么是正在向目标发展,要么就是已经达到了目标。这一战略是十分明白清楚、极易观测的,目标就是达到健康有序的状态,即他所说的“体内平衡”。
这种状态与18世纪的自然学家发现的永恒的自然界秩序不同,体内平衡就像人体的健康平衡,不断被各种感染打乱并导致各种疾病,但同时身体也通过组织抵抗驱逐入侵。同样,生态系统经常被扰乱,但始终围绕着一个稳定点进行波动。一种健康的正常状态总是处于无穷无尽但很成功的斗争中以保持着这一稳定点。同时,奥德姆认为,生态系统的健康还要求系统内各种有机物之间达到互惠共引与协同合作状态。它们从起初紧张的互相竞争向更协同共生的关系方向发展,就像珊瑚礁一样。可以说,它们知道,要共同努力合作来控制自己所处的周边环境,并使之成为越来越舒适的栖息地,这样最终才有足够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免受干旱水涝、严冬酷暑、寒冷炎热的轮流重袭,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到所需营养。换句话说,自然界的统一原则就是有机物明白要协同合作才能控制周边的自然界,以求最大的效率和互惠互利[5]。奥德姆把生态平衡定义为:“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两者间的平衡”。这类定义指出了评价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因素,而且人们可以无需详细分析生态系统内众多组分之间的关系,只根据输入和输出就能判定系统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即所谓的“黑箱理论”。
篇4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英汉对比;动物隐喻
【abstract】culture and language are closely interrelated. there are plentiful cases of using animal images as a way of metaphor, which also reflect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a certain language. the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those cases in general from an eco-translat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in the end presenting certai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cases to reach the balance in translation.
【key words】eco-translatology;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metaphor
1、动物隐喻现象概述
隐喻作为比喻修辞的一种,是“把某一个事物说成另外一种不同的事物,暗示其间之相似之处”,并且需要具备本体和喻体这两种性质不同却又有共同之处的成分(秦秀白,2002)。george lakoff与johnson mark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确立了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地位,明确了认知角度下来研究隐喻的这一崭新途径。
语言中的隐喻现象与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隐喻来表达自身情感,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因素决定了语言中不同隐喻意象的使用。例如在汉语中,“龙的传人”、“亚洲四小龙”、“望子成龙”等诸多隐喻表达中,“龙”(dragon)这一意象具有吉祥的涵义,却在西方国家的神话传说中成为邪恶、凶残的象征,通常只能作为“devil”(恶魔)的代名词。
动物的意象被广泛应用于成语,谚语等人类语言之中,用以达到比喻的效果。因此,动物隐喻就成为了隐喻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例如汉语中的“守株待兔”、 “对牛弹琴”,英语中的“lucky dog”、“eager beaver”、“every dog has its day”等都是典型的运用隐喻手段借用动物意象,并赋予其一定文化的联想意义来达到借物喻人、借物讽人等目的的。
2、动物隐喻现象背后的英汉文化差异
隐喻本身是一种修辞手段,但更大程度上是某一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反应(lakoff & johnson,1980)。因此,对于隐喻现象的研究就需要涉及相应的文化因素,考虑相应的文化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所体现出的文化异同表现在多个方面,可粗略地归类为等额对应、差额对应和文化空缺(秦洪武、王克非,2010)。例如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用“鹦鹉”(parrot)这一意象来指代模仿他人的人,那么在这一情况下就是等额对应。但是,像在汉语中,有成语“对牛弹琴”,“牛”的意象被用来暗指“不懂道理的人”或“外行人”,而英语中则用“swine”(猪)这一意象来表达类似含义。或者像上述“龙”这个相同概念在不同文化中涵义不同,这样的情况即为差额对应。除此之外还有文化空缺的现象,虽然这一点在动物隐喻中并不多见,但也会有存在的情况,例如汉语中的十二个“属相”的概念以及中国古代传说中“年”这一怪兽的概念在英语中是完全无法找到对应的意象。
因此,考虑到这些隐喻现象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的差异对于翻译的过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歧义,还能够使得译文被更好地接受和理解。
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汉动物隐喻的翻译
3.1 生态翻译学概述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能够体现在翻译当中,使得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其内在文化的一种传递。因此译者应该有发现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的意识,考虑到这些文化因素,进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使翻译流畅,易于接受。
生态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新模式,同样是体现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的一个研究角度,它涉及到了“生态学”和“翻译学”的研究范畴,因此是“一项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交叉研究”(胡庚申,2008)。生态翻译学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即将翻译看作是一个“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
申,2010)。整个的翻译过程也就成为了一个包含生态环境、语言、文化、人类等诸多因素在内的有机整体。
3.2 生态翻译视角下英汉动物隐喻的翻译
3.2.1翻译标准的制定
从生态文化这一角度去理解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有着两个方面的内在涵义。其一是由于每个语言群体所生活的生态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其文化认知的差异,反映在语言中即是这些文化意象的差异。其二是认识到特定语言中体现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的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即文化差异的觉察对翻译平衡的重要性,以及翻译平衡作为解决文化上的矛盾的标准的重要性。
因此,生态视角下的翻译标准,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主动性,即译者的选择,而且从根本上来说,译者的选择受到生态环境中包括文化在内的客观因素的制约。也只有遵循这些客观因素,才能真正达到最终译文的平衡。 翻译标准的制定要考虑到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具体到英汉语言中的动物隐喻现象来说就是,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对不同动物隐喻现象的认知差异,另一方面,在翻译中要认识到这些差异与最终所达到的翻译的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运用生态翻译学来为动物隐喻词语在英汉语言的转化中提供翻译标准,同时依照这些标准来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首先,生态环境的差异导致了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的群体对于不同的动物的隐喻现象在认知上存在差异。例如,英国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一个多面环海的国家,因此当地居民以捕鱼和航海为生的历史传统比较悠久,而反映在语言中,这一自然条件就导致了许多有关海中生物的词语或隐喻现象在英语中较多出现,如用“big fish”(大鱼)的动物意象来指代要人、巨头,用“as close as an oyster”(牡蛎)来指代“守口如瓶”的涵义(王天真,2011),中文中的“大鱼”和“牡蛎”的动物意象均没有类似的隐喻意义。而相对于英国来说,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国家,人们耕田、饲养家禽、畜牧,因此在中文中会使用类似“牛”的意象来指代辛勤工作的人,有“老黄牛”、“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说法(王天真,2011)。
(下转第209页)
(上接第207页)
另外在认识到这些差异的基础上,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理解这些差异与最终所达到的翻译的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将生态平衡作动物隐喻词语在英汉语言的转化中的翻译标准,最终依照这些标准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3.2.2 翻译策略的选择
要检验一个译本是否达到生态平衡,一方面要看其是否符合原语的文化背景,是否准确传达了原语的意义跟内涵,另一方面要看译本是否能为目的语文化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根据生态翻译学的“翻译生态环境”、“译者适应”(胡庚申,2008)等观点,无论是以原语文化背景还是以目的语文化背景为标准,翻译都应符合生态环境的平衡,其实现取决于译者的选择,即考虑到译者的主体性。
在文化等额对应的情况下上述两方面是可以同时实现的,例如中国的俗语“树倒猢狲散”中,“树”用以比喻具有核心势力或地位的关键人物,而“猢狲”用以比喻依附于关键人物上的其他人,在此俗语的英译中,杨宪益等译者均将“猢狲”译为在概念上对等的“monkey”,可以被原语和译入语双方文化所接受。
但在差额对应以及文化空缺的情况下,两个方面难以兼得,即需考虑采取偏向原语文化的归化策略还是偏向目的语文化的异化策略。但无论选择哪一种策略,翻译的生态平衡这一标准不能打破。例如在英汉文化中,“dragon”(龙)的概念就存在差额对应的情况。在汉语的文化背景之下,“龙”的意象被赋予了幸运、权力、地位、神圣等涵义,反映在在语言中就会有“望子成龙”、“鲤鱼跳龙门”等隐喻现象。而在英语的文化背景之下,“dragon”与恶魔的地位是等同的,撒旦在圣经中也被成为“great dragon”。在这一差额对应的情况下,在翻译含有“龙”的隐喻现象时就要照顾到双方的文化差异。例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four dragons of asia)时,需要将“龙”的意象转化为“虎”(tiger),译为“four tigers of asia”(高清凌,2010)才能更好地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
总之,原语和目的语的文化环境都可以成为影响译本接受程度的因素,并且成为检验一个译本是否达到生态平衡的标准。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对应或不对应的情况,译者就需要在翻译的
过程中自主地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本无论是以原语文化背景还是以目的语文化背景为标准,都能够达到翻译的生态平衡。
4、结语
将翻译置于生态视角下进行研究,无疑是在当代社会对生态文明重视的背景之下产生的理论形态。其意义在于借鉴生态平衡的概念于隐喻现象的翻译实践中,为之提供一定的翻译标准,而这一标准并非硬性规定性标准,其目的在于考虑不同情况下的翻译生态系统的影响,使得译文不仅符合原语的文化背景,同时被目的语文化所接受,从而更好地解决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最终达到平衡。
【参考文献】
[1]cao xueqin. 1999.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rans by 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gao qingling. 2010. a study of animal culture impl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verseas english 3: 360-362.
[3]lakoff, g and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4):62-67.
[6]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7]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8]秦洪武,王克非.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篇5
【关键字】园林景观设计;生态设计;城市规划
一、园林景观生态思想及发展
1.生态环境意识的产生
人类和所有动物相同,他们在宇宙中出现时,只是作为自然中一个普通的组成部分。可是,发展到当下,人类自己的生存空间,和与自然环境的矛盾都已经岌岌可危。由于人类已经不满足于大自然带给他们的资源,渴望的物质越来越丰富,智慧与本领越来越大,再加上地球上的人数与日俱增,便开始无视其他生命的自然规律,把自然环境异想天开的进行自我改造,以至于全球各个角落都变得面目全非。现在,人们开始慢慢意识到,地球不是自己的,人类不可能在地球上单独存在,他们与其他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不能破坏以任何一种生物的环境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至此,一个备受关注的词语呼之欲出,那就是“生态”。只要人类想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生态”一词所衍生出来的其他问题也开始受到重视。首先,“环境问题”在世界成为研究的焦点,而环境意识是改善环境的基础。人类从心理,意志,情感,知识等方面对人和环境的关系把握的总和就是环境意识。它是以和谐发展为前提,生态平衡作为基础和核心,全面且具体的把握人和自然关系的一种意识形态。
2.园林景观的发展
在30-40年代间最早提出了“景观生态”一词。但从1980年之后,景观生态学自己的规律性才真正被研究和总结出来,一门有别于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科学应运而生―景观生态学。研究设计过程与景观结构的关系变化是它的特色。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充裕已不再成为是人们的梦想时,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环境与能源的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开始在景观设计中表现出来,这是对自然和文化的一种全新认识。
园林格局是园林元素的空间布局,园林元素一般是指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等。园林景观的格局或者发展过程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变,所以,景观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其过程和格局及其演变的科学。
二、城市景观
城市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形成的,是居民在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具有自己独特的要素,例如生物、非生物和社会经济等。这些要素通过人类与自然的循环演变等过程,相互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拥有人类生活特征的统一体。不同的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也具有共同的性质,并且典型地和重复地出现在一定区域内,这就是城市景观。城市园林景观在区域尺度上具有重复性和规律性,尤其体现在它的镶嵌性和格局中。
三、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绿化
1.城市生态的发展
人类的生活伴随城市进步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给环境造成了大量有害物质,人类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受到严重危害。抛弃污染源和建立应用新的生态平衡系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办法,现实证实抛弃污染源是不可能的了,建立新生态系统便成为了必行之路。生态学,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实质上是自然环境-城市环境-人之间的关系。虽然大自然生态环境循环系统表现更加充分,但人类的城市环境循环系统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城市环境循环中,植物在城市绿化中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最直接、最有成效的作用。植物通过其生理的能量流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是城市中其他生物所不能代替的。对于人类所需要的生活环境条件来说,植物的覆盖率是人类城市绿化的当务之急。
2.城市绿化的发展
现在,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也发生着巨大的转化。在人类与生存环境关系已经面目全非时,人类意识到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后,城市绿化已经是以环境保护,维持人类生态、身心平衡为目的进行发展,而不再单纯停留在休闲游览的基础上。
谈到环境,“风景园林”在我国已经是由古传今。而在日本它称为“造园”,在西方国家又称为“园林景观”。对于自然环境的修复,风景园林的改造占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发展到今天,城市绿化从“风景园林”逐渐转变成“园林景观”。
随着人类对生态学研究的深入,逐渐使园林景观设计的形象发生了改变,它的思想和方法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园林景观设计不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花园式设计,而是寻求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一种生态平衡设计,从“小我”意识转变到“大我”观念。
四、生态学理论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1.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进行园林景观改造前,生态平衡的要求在重中之重。保护现有自然环境,使它们尽最大可能少受到或避免不必要的破坏,因为在改造后想要形成新的生态系统还需要很长时间。根据生态平衡原理,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要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进行充分的保护利用,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
2.根据生态平衡原理,改善利用现有环境
循环再生是生态平衡理论的核心,所谓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就是能够使能源与物质进行循环利用,杜绝一切污染,不必要的破坏,在循环利用原有环境资源的同时,减少新材料的使用需求,同时也减少了对材料生产的能源索取,其他材料也要达到环保要求。
3. 土壤的设计
土壤是植物生命的源泉,生态设计中,植物是主力军,土壤是否适合植物的生产就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土壤主要考察两个方面,一是是否肥沃,二是保水性能如何。如果说土壤是植物的载体,那么现在该分析植物的主体了。根据植物不同的生活习性,选择适合该植物的生长土质。在生态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土壤是基础,在改造首先就要对现有的土质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再根据现场和设计需要进行相应的对策。如果整体土质都不适合植物生长,通常做法是将其替换,把旧土挖出换走,或者有必要可以进行技术处理,如果只是一部分土质不合适,那么就可以直接在旧土上覆盖种植土。
4.水的循环设计
在生态的园林景观设计中,为了对自然环境建设有优越的改善,水设计的合理利用也尤为可观。比如在这几方面:水质清洁、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并且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植物对水资源的作用也非常大,它不仅能够对自己的自然环境进行净化,也可以净化污水的同时对植物生长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增加绿化面积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
结束语:
篇6
关键词:北方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
居住区的小型公园,绿化带是居民休息、游乐和锻炼身体的活动场所,其植物配置须考虑绿地地形、绿化带设施等。21世纪是注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时代。我们的居住区绿化也取得了很多的宝贵经验。但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同时人们对环境生态观和居住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促使人们更加去关注居住区绿化的综合效益。北方地区有很多野生植物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绿化宝库。充分利用起北方的自然资源,将这些植物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必能为北方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营造做出非常出色效果。
一、植物景观营造的意义
植物景观营造是组成居住区绿化带或园林的重要部分。植物景观的营造需要我们关注居住区绿化的综合效益,即生态效益。植物景观的合理营造,能充分发挥其观赏的特性、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而实现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的额最优协调。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植物景观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不但可以协调人与自然,自然之间的和谐,还能美化环境,愉悦身心,满足人对自然环境的精神上的需求。植物景观的合理营造本身就是建立在人的艺术视觉效果基础上,充分利用了生态学、植物学、美学的理论创造出具有现代气息的花的园林景观。
2.植物景观的营造有利于改善环境的生态环境,可以调节小气候,防风防尘,减轻噪音,并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小环境的生态平衡。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由于森林的调节作用,我们不用担心,气候骤冷骤热;不用担心会频繁受到恶劣天气的侵袭;因为有北方的防护林,我们不用担心沙尘暴的频繁来袭。这些都是大范围绿色植物所起的作用。园林内部的植物景观营造就是大的绿色植物作用的微小化。大量的绿色园林组加起来,就能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防风防尘的效果,就能减轻噪音的污染从而维护了居住区人们的安静生活。
3.植物景观的营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空间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良性生态平衡。自然界地各物种之所以能和谐的相处,全赖整个的大的自然环境的生态处于平衡之中。小的生物圈也需要保持生态平衡,人也是生态平衡中的一环。
没有生态平衡,人们会面临很多自然的惩罚。
二、当前北方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存在的不足
1.绿化面积偏小,植物景观营造观念不深。人类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自然世界,通过人为的改造,自然变得不再那么自然。人的生活不但需要丰富的物质基础,还需要精神的享受,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人的基本精神需求之一,人们希望生活在自然的绿色之中。但是由于建筑商追求商品楼收益的最大化,使得当初设计建设大型公共工程、商品楼时,给园林绿地留的面积很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共绿化带发展的空间。这就与人们迫切需求公共绿化带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人们整天忙碌于自己的生存和生活当中。内心渴望园林绿化给自己带来精神抚慰和享受,但却对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又不甚关心,这种矛盾纠葛的心理,也是造成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
2.植物景观营造不合理,设计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由于我国长时间对植物景观设计不太重视,致使现在的植物景观营造存在很多问题。植物景观的营造不是将植物简单的组合,应当在设计中应尽可能的保证原生态的自然植物群落,同时还要考虑各种群间的相互联系,要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还有部分地区的植物景观营造不能体现地方特色:要么不切实际的引进名贵品种,要么不假思索的种植传统植物,这不能体现出设计的创新意识,也不能满足现在人们对审美、对原生态的渴望。
三、北方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的建议
1.提高景观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植物景观的营造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景观设计人员对周边环境的把握,对人们心理需求的把握,还有对当地自然物种的了解,更考验了他们对这些因素的合理组合。设计无小事。不能“想当然”的敷衍,要提高景观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的思想意识,不能心存轻视的想法,园林的重要性远比我们看到的多。园林或绿化带的植物景观是应该具备艺术欣赏价值的,设计者也应在自己的作品上充分的体现出“美”的元素。
2.植物景观营造要充分发挥它的环保功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植物景观的作用我们已经做了阐述,在我们选择植物物种与群落时,我们要从从生态平衡、原生态、防风防尘、减轻污染、审美角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植物景观营造的设计,使我们建造的植物景观既能体现出适应时代的美,又能起到它的生态功能作用。保护人们少受或避免人们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3.开发野生植物物种,体现地方特色,适应人们对原生态的需求。我们北方植物种类资源比较丰富。野生的物种有很多都适合驯化成园林植物:比如,连翘、瓦松、八角枫、野葵、王不留行、野菊、南蛇藤、红蓼、鹅耳枥等等,这些都是比较适合在园林以及绿化带应用的野生物种,也能体现北方特色。由于是野生物种较多,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结 语
植物景观的营造美化环境,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项目。北方的植物物种与群落与南方稍有不同。我们要充分发掘北方的优势自然物种,满足人们对原生态的需求,同时也增加了人们观赏的物种,可以在园林中更好的体现植物的多样性,与自然的丰富性。
参考文献:
[1]杜燕超:《居住区公共绿地的植物配置与发展趋势》[j].国土绿化,2010(4);
[2]佟跃、王殊:《城市居住区中的植物景观设计》[j].现代农业科技,2010(6);
[3]房张飞、田雨:《徐州市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研究——以开元四季小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5);
篇7
【摘要】 目的 分析微生态调节剂产生、分类和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对临床使用微生态制剂的相关报道的调查分析,阐述微生态调节剂的临床应用现状。结果 微生态调节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在临床多种疾病的防治上效果显著。结论 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应该不断探讨和研究,学会用生态学的理论去解决临床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微生态制剂将更好的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关键词】 微生态调节剂 临床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of Micro ecological modulator produced, classifica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for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Micro ecological modulator. Methods A survey and analysis of clinical use Micro ecological modulator report related, This expounds Micro ecological modulator about clinical application situation. Results Micro ecological modulator is wid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 It is remarkable curative effect in clinical of various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Conclusion Clinical doctors and researchers should constantly explores and studies, learn to use the ecological theory to solve some of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clinical. Micro ecological modulator will have better help for people’s health.
【Key words】 Micro ecological modulator produced classifica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与其宿主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1]。随着微生态学的深入发展,微生物制品—微生态调节剂(Micro ecological modulator)迅猛发展起来,它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用以调整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的健康水平和增进健康嘉态的益生菌(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生长促进物质的制品[2]。近几年来,微生态调节剂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被广大患者所认可和使用,并日益显示出其突出的优势。本文对此类制剂的产生、分类和临床应用情况加以剖析,希望能为临床应用有所帮助。
1 微生态调节剂的产生
1.1微生态调节剂产生的重要性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化学药物的出现使人类在同感染性疾病作斗争时拥有了重要武器。恩惠与风险并存着,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开始出现,耐药性不断攀升,甚至出现了对任何药物均不敏感的超级细菌,面对这一新情况,面对人们与病原微生物无止境的斗争,除了不断研制新的抗菌药物,不能不另辟其境。
1.2微生态调节剂产生的理论依据
随着微生态学日新月异的发展,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生理性组合关系。正常情况下,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其特定的生态平衡,而每一个生态群落内的微生物依据其共生和拮抗维系正常群落关系,一旦这个平衡被破坏,就变成生态失调,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微生态调节剂正是利用微生物间这一共生和拮抗关系,补充对人体内生理性有益菌群或活性物质,抑制有害菌群过度增生,使病理性组合逆转成生理性组合,改善或重建微生态平衡,使相关疾病得以康复[3] 。
2 微生态调节剂的分类
微生态调节剂近年来发展迅猛,对该类产品给予正确分类是必要的[2]。
2.1按宿主可分为:人类微生态调节剂、动物微生态调节剂、植物微生态调节剂。
2.2按用途可分为:保健性微生态调节剂、防治疾病性微生态调节剂。
2.3按合成成分可分为:利用菌体、代谢产物、生长促进物质等合成的微生态调节剂。
2.4按药剂学的剂型分类可分为:液体剂型微生态调节剂、固体剂型微生态调节剂、半固体剂型微生态调节剂、气体剂型微生态调节剂。
3 微生态调节剂的作用机制
微生态调节剂具有抑制有害菌生长,降低内毒素水平,重建微生态平衡的作用。[4]其作用机理为如下几个方面:
3.1调节微生态平衡 通过补充有益菌群控制、拮抗、排斥致病菌的侵袭和定植,阻止侵入病菌的生长和繁殖,提高宿主的防御能力,保持生态平衡。
3.2增强免疫力 微生态制剂在机体定植后,可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3.3营养作用 有益菌生长繁殖能合成多种维生素、活性营养因子和生物酶等供机体使用,以促进代谢和调整内分泌。
3.4屏障作用 有益菌可在定植的部位形成微生物膜,阻止致病菌的入侵和定居,成为一个有效的生物屏障。
4 微生态调节剂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随着微生态调节剂在临床的应用,微生态防治渐入人心,越来越显示出重要作用。目前在在保健和防治疾病方面已积累了大量资料。
4.1对胃肠道疾病的作用
人体肠道当中栖居大量的细菌,大约有30属500多种之多,他们和人体构成微生态平衡,若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将引起许多相关疾病。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种微生态制剂应用于临床,用于防治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疾病,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例如:张凤莲等[5]报道乳酸菌素在抑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保持消化道微生态平衡和调节机体免疫方面效果明显;刘爱民等[6]报道运用思密达散剂、乳酸菌素片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M)总有效率为98%;关国明等[7]报道应用丽珠肠乐和结肠炎丸联合治疗慢性结肠炎总有效率为95.24%。当然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举例。
4.2对肝脏疾病的作用
肝脏疾病患者大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内毒素血症。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活菌制剂能抑制肠道腐败菌和产生尿毒酶的细菌,降低肝脏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减轻肝脏损伤及细胞器变形程度、减小假小叶的形成速度以及改善黏膜功能,改善肝硬化患者症状,促进黄疸消退,降低患者转氨酶,增加白蛋白,清除内毒素血症,对肝病的防治具有一定作用。[8]王世乾等[9]报道利用四联活菌片联合乳果糖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发现有助于改善肝功能及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4.3对皮肤病的作用
皮肤表面的正常微生物群遇到破坏会引起失调导致疾病,利用微生态学原理制成的防治皮肤病的调节剂针对这一问题,调理皮肤的微生态平衡,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张华梅等[10]报道利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佐治婴幼儿湿疹疗效显著高于单用外用药物治疗,且复发率低。
转贴于
4.4对阴道炎的作用
非特异性阴道炎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主要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破坏了阴道的正常菌群,治疗效果不理想,易复发,易引起二重感染。目前临床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阴道炎的报道很多,该治疗扶植了阴道中的正常菌群,对复发和二重感染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胡玉红等[11]报道微生态调节剂黄瓜香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结果表明阴道补充黄瓜香与使用甲硝唑治疗产生了相似的效果,复发率低,治疗效果有显著性。
4.5防治癌症的作用
微生态制剂可以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从而抑制和预防肿瘤的发生,据报道双歧杆菌可以通过调整肠道菌群,能减少使前致癌物质转化为致癌物质的葡萄糖醛酸酶、硝基还原酶、偶氮还原酶的生成量,提高宿主的免疫力,预防癌症的发生[12]。
4.6微生态调节剂在医源性疾病上也有一定建树,患者常因医疗诊治中使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造成微生态失调,利用微生态调节剂正好可以调整菌群,解除抗生素等的不良作用,减少了医源性疾病的发生。
5 微生态调节剂存在的问题
没有微生态制剂药物动力学的系统描述;微生态制剂长期定植能力差,停用后作用只能维持1-2天;缺乏认识和使用经验,临床试验少,评价也少;大部分制剂不能与抗生素联用;免疫缺陷患者使用微生态调节剂是否安全,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目前,国内微生态制剂的药品、保健品越来越多,微生态调节剂与人们的生活日益密切,如何合理使用微生态调节剂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不断探讨和研究,学会用生态学的理论去解决临床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更好的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 考 文 献
[1]魏曦,康白.正常菌群与健康:人体微生态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2.
[2]杨景云.医用微生态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108.
[3]张正和.微生态调节剂的开发和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1999,27(5):14-15.
[4]黄达枢.微生态调节剂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6,11(4):202-204.
[5]张凤莲,付惠玲等.乳酸菌素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3,15(2):105.
[6]刘爱民,汪雄勤.思密达散剂、乳酸菌素片联用治疗肠易激综合症[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22):81-82.
[7]关国明.丽珠肠乐与结肠炎丸联合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4):579-580.
[8]王维吉,高世霞.浅谈微生态制剂的发展与临床应用[J].山东畜牧兽医,2010,31(8):90-91.
[9]王世乾,申林杰等.微生态调节剂对慢性重症肝炎患者的治疗作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27(5):498-501.
[10]张华梅,李建丽.利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佐治婴幼儿湿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150-151.
篇8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67
森林是我国的重要资源,具有重要的环保价值和经济价值。但病虫害侵蚀会影响森林生态平衡的稳定性,使森林的经济价值和环保价值受到严重的损害[1]。近年来,为保障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我国强调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坚持防治与营林协调进行,有效解决了森林病虫害问题。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本文分析了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1 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现状
1.1 害虫种类日益增多
随着当前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重,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森林资源保护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然而现实却是我国森林资源近年来不断受到人为破坏和病虫害的影响。据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森林病害虫种类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35种,提升到了2015年统计的50多种,而且其种类演变趋势还有着继续增加的现象。森林病虫种类的日益增多,给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了工作难度。
1.2 入侵病虫威胁加大
入侵病虫是一种生态入侵的自然规律现象。所谓生态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其所造成的生物多样性破坏和消弱使人难以置信。据统计,我国森林生态入侵病虫典型有苹果绵蚜、红脂大小蠹、松材线虫病、枣食蝇等,这些典型的森林生态入侵病虫没有天敌,因此大量繁殖,这不仅导致了森林物种多样性减少,而且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2 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问题
2.1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落后
我国森林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大多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些地区受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制约,先进的病虫害防治设备或仪器投入不足,防治手段落后。这些地区大都依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来防治森林病虫害,致使森林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严重,病虫天敌逐渐减少,使一些繁殖能力较强和具有主动传播能力的顽固病虫存活,给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重重困难。
2.2 森林病程害监测预报工作有待提高
森林病程害监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点内容,但从现阶段我国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水平来看,工作水平的科学性还有待提高[2]。如我国森林动态信息收集一般由y报灯来收集,但由于种种原因,测报灯的作用未能完全发挥,各地区没有按时登记、整理虫子数据,没有人对病虫害进行鉴定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未能有效发挥其作用。
3 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对策
3.1 提升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宣传力度
林业企业、林业部门、人民群众等要认清森林病虫所造成的危害,必须加大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以争取全民参与到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工作中来。在宣传工作中要注意加大法律法规以及相应条款的宣传,认识到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尤其要加强对生态入侵有害病虫的宣传,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意识,以防患于未然,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3.2 构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效机制
要完善责任体系,督促林业企业和机关成立特定部门,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落实,建立分组管理机制,设立责任制。由上级带领下级,明确任务,联合防治。要确保全民参与,建立《森防病虫害目标管理责任状》的监督机制,抓好督促检查、验收工作,真正发挥森林病虫害防治责任机制的作用;加大森林病虫害工作的资金投入。各级林业部门要向上级机关争取更多的防治资金,政府应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量,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市、县级政府及林业单位也应尽力筹措资金,发挥全民力量,多管齐下,保障森林病虫害工作的顺利开展。
3.3 提升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水平
要督促各林业管理部门即时准确地掌握病虫害的动态和范围,提升森林病虫害监测工作水平。要用高科技的手段来使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加强预防工作,必要时建议使用微生物农药来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要进一步规范森林植物检疫监测预报工作,加大检疫执法力度。对监测预防数据要检查及复检,并实时预测,以防止危险森林资源的有害生物通过人为活动传播蔓延。
参考文献
篇9
摘 要:全球化范围内涌现出的严峻棘手的环境与生态问题使生态保护意识与生态平衡意识深入到研究者与政客的思维。然而,生态观的出现并不是一蹴而就。重新审视大家的经典作品,其中很多可以体现出生态观的剪影。本文,通过分析柯勒律治经典作品《古舟子咏》,揭示诗中所体现出的生态观发展中的三种意识形态:“自觉生态主义”;“万物一体说”与“异化说”;“人类中心主义”,并为生态观的未来走向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古舟子咏;自觉生态主义;万物一体说与异化说;人类中心主义
一,生态观的简介
基本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观认为生态和环境问题的产生均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错误操控而致。生态观大体可以分为三大流派:狭义的生态主义、环境保护理论以及生态实用主义。虽然这三大流派之间在某些观点上持不同意见,但他们都一致认同各类环境问题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且,单纯的技术手段不能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政策手段的发挥是不可或缺的。根据生态观,自然对于人类有着两面性:粗野性――自然对于人类是难以驾驭,难以驯服的;与实用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如果一味的向自然无止尽的索取而不尊重和保护自然,自然终将报复人类,人类也必然自食恶果。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生态保护意识以及生态平衡意识。然而,人类生态观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些阶段而渐渐成熟和全面起来的。
二,《古舟子咏》的简介
《古舟子咏》是柯勒律治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最为经典和“最为辉煌”的作品,同时被视为“独一无二”的珍品。柯勒律治创作《古舟子咏》的素材源于其一个朋友的两个支离的梦境,但诗人凭借其天马行空的高超与丰富的想象力充实了素材,进而写成了经典。诗人营造了一种玄幻超自然并且带有一丝恐怖的气氛,通过一个老水手讲述了一段罪与罚的故事。诗歌语言精妙朴素,但极具感染力。通过这次罪与罚的航海经历,这位老水手感悟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制约。该诗也由此揭示了生态观发展中的一些阶段性的意识,并为生态观的发展做出了一些启示。
三,《古舟子咏》体现的生态观
《古舟子咏》讲述了一个老水手波折的航行经历。旅程的开始,伴随着送行人们的欢呼,这将是一次与往常无异的航行。最初的航行很平常,天阳东升西落,无一丝异样。老水手的故事是如此的无奇和平常,以至于他的倾听者都没有被故事吸引而猜想起婚礼的场景并急于走掉。然而,在一片祥和中,忽然狂风大作,云雾弥漫。到处都是冰,形势不容乐观。过了一会儿,飞来了一只“信天翁”,它就好像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带着上帝的祝福来拯救船员们。顿时坚冰立破,船顺利向前航行。这一切的描述都显示出了自然的和谐与生态的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的良好相处。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浪漫主义诗人崇拜自然,歌颂自然,追求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与自然进行灵魂的交流的必然选择。浪漫主义诗人骨子里是具备生态观的思想的,所以他们在创作时,便潜意识中携带有自觉生态主义。这是浪漫主义诗人共有的特质,柯勒律治也不例外。
“信天翁”的出现,给船员们带来了好运。但是,这位老水手却亲手射杀了这位“虔诚的基督徒”。老水手射杀这只鸟的原因,诗人并没有作解释。但是这种行为明显得体现出老水手对生命的不尊重和蔑视。水手们也开始咒骂老水手不该杀死带来好运的“信天翁”。但天气突然转好,艳阳高照。船员们于是收起了咒骂,开始赞同老水手杀了带来迷雾的“信天翁”。通过这段的描写,诗人展现了当时船员的完全不坚定的生态观。他们对自然地态度完全取决于自然是否是有利于他们的利益。他们的生态观是以自身利益为主导的,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这种生态观是不坚定的,是不可持续发展的,是对自然的不尊重。在这种人类至上的生态观指导下,人类和自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在老水手射杀了这只“信天翁”后,船员的厄运便接踵而至。到处都是海水,但是可饮用的淡水却一滴都没有。大海全都腐烂了。诗人通过这些描写,细致展示了人类和自然在“和谐”后的“分离”。这种“分离”是可怕的,是灾难性的。船员们相继死去,甲板上横躺着一具一具的尸体。在这时,老水手想到了祈祷来赎罪,但是无果。更可怕的是,就连尸体都开始咒骂老水手。这种咒骂和先前的赞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烘托出了“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的生态观的不稳定性。但是后来,老水手看到了漂亮的水蛇在水中嬉戏。这时他亲眼看到了自然的美丽,并由衷的欣赏自然带来的美好。这是人类和自然地第二次“和谐”。人类开始意识到自然的美好以及其他物种生命的可贵。这时,上帝也原谅了老水手的罪,老水手开始祈祷。至此,通过老水手的航行经历,我们看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和谐――分离――和谐”。和谐体现了“万物统一说”,而“分离”却体现了“异化说”。第一阶段的“和谐”与第二阶段的“和谐”含义是完全不同的。第一阶段的“和谐”是在完全对自然无意识的情况下无意识的共存;而第三阶段的“和谐”却是在充分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的情况下有意识的共存。第三阶段更能体现出人类能动性的保持生态平衡的生态观。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舟子咏》蕴含的生态观衍生中的三种意识形态。该诗歌展现了浪漫主义诗人共有的自觉生态主义思想,以及他们潜意识下对自然和谐的崇拜和推崇。同时该诗也严厉批判了以“人类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的生态观的不稳定性和人类的自私性。该诗通过罪与罚的故事,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体现了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平等的生态观。对未来的生态观的发展和衍生做出了一定的启示。(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许梅花.近三十年来我国对柯勒律治《古舟子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
[2] 胡泓.“老水手”的漫长旅程――从文学视窗中看人类生态意识的衍变.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
[3] 王桂平.生态视角中的湖畔派诗歌解读.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
[4] 鲁春芳.从《古舟子咏》看柯勒律治的自然观和生态意识.浙江学刊,2006
[5] 刘国清.人类生长的寓言史诗――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古舟子咏》.东北师大学报,2006
[6] 孙秀兰,吴斌,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寓言――生态伦理视域下的《古舟子咏》.东北师大学报,2008
[7] 何静静.《古舟子咏》中所体现的生态平等思想.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
[8] 江枫.《柯勒律治三篇代表作》序.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 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篇10
关键词:营林工作,森林病虫害,生物技术,防治方法
0前言
森林病虫害被认为是“不冒烟火灾”,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资源会带来多么巨大的灭绝性损害。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它的危害性和毁灭性远远超于其他森林灾害,直接威胁森林系统的生态稳定性,破坏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制约林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营林工作中,一定要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力度。
1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现状
1、1现阶段我国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持续上升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持续上升与我国人工造林面积的连年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过去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我国所造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林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有害生物传人发生,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造成较大面积的流行发生,给森林资源带来严重的损害。而且人类对原始天然林的大规模开发,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现有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的生态环境遭受了很大程度的破坏,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结构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衰退,这样的森林资源条件势必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1、2在全球环境恶化的影响下,我国的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程度严重
温室效应不仅使全球沙漠化扩大和旱涝灾害频发,也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由于全球气候异常,使林木生长条件发生极剧变化,暖冬现象使森林病虫害越冬基数增大,为其病虫害的大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1、3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各种森防法规、制度建设十分不完善,森防工作基础设施差,致使森林病虫害防治经严重紧缺。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对泥石流、火灾等灾害的预防工作都做得十分到位,各部门都能够严肃认真对待,而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森林病虫害带来的巨大损失,仅直接经济损失就远远高于其它森林灾害。
1、4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还不成熟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还不成熟,使得一些森林病虫害依然大范围、大幅度发生。现在人们已经避免营造人工纯林,进一步扩大混交林的比例。在林木育种、造林、抚育过程中加大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给病虫害的发生提供适宜环境。
1、5森林病虫害检疫工作力度不够,致使森林病虫害不能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发生。
现阶段我国森林病虫害防疫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无法实现全方位的有力监管,无法保证造林苗木的质量。更为严重的是有境外病虫害由于检疫力度不够,随着进口森林植物及其制品在我国境内迅速扩散,并且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重大的生态灾害。
1、6长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不能很好地多方面结合其他防治方法使用
当病虫害暴发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长期发展下去使病虫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得不到保证,防治效率低,而且由于化学药品在森林中的广泛使用,势必会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加剧森林病虫害的继续发生。
2森林病虫害的几点防治对策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2、1培育健康森林,从根本上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要坚持从基础做起,完善营林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切实做到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大力营造混交林,必须彻底解决现阶段人工林树种单一、抵御森林病虫害能力低的问题。加大良种壮苗的培育力度,充分利用基因工程等先进的林木育种技术,确保造林苗木无病虫害隐患。加强林木抚育管理,实行集约经营,做好水肥管理、松土除草、修枝抚育间伐等,不但可以增加林木的年成长量,还可以增强树势,提高树木对森林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保证其健康成长,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逐渐从有病治病、有虫治虫这种工作方法转变为未病防病、无病保健上来,从治标转为治本。
2、2切实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为科学防治森林病虫害提供决策信息
建立完备的预测预报系统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关键措施。只有全面、及时、准确地预测预报森林病虫害的基础信息,才能及时高效地开展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因此在森防工作中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所负责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全面、及时、准确的调查监测,准确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力求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各级部门要加大预测预报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手段的提高和规范制度的健全,尽可能做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务必定期监测情况,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率,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真正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及早发现,及时除治,做到治早、治小、治少。
2、3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力度,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成果
由于经济往来的加多,现阶段一些外来的重大病虫害传人导致本地区大面积、大规模爆发森林病虫害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做好植物检疫工作,提高检疫技术水平,杜绝或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外来侵入。认真抓好种苗产地检疫检验,经检疫合格后方可用于造林。国外引进种子、苗木及繁殖材料要进行隔离试种,发现危险病虫及时处理或销毁。坚决杜绝类似美国白蛾在我国大范围爆发的现象再次出现。积极宣传《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不断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和对检疫工作的支持力度,为更好地开展森林植物检疫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
2、4加大科技森防,努力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
各级部门应当围绕当前防治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寻求多方合作,集中力量解决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切实提高森防工作的技术水平,选用先进的森防手段,摒弃落后的防治方法。
2、5在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重点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人与自然灾害做斗争、保障林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在防治各种森林病虫害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出大量好的经验和办法,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和森林植物检疫等,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林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以维持森林生态平衡的为出发点,在防治方式上,应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可以保护天敌,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一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