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力学现象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流体力学现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流体力学现象

篇1

关键词:计算流体力学;课程改革;应用型本科;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23-02

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是一门集成了流体力学、计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思想为[1]:通过计算机数值计算和图像显示,对包含流体流动和传热等相关物理现象做出系统的分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流体力学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计算流体力学》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流动及传热问题数值模拟的基本理论与建模思路、掌握常用商用CFD软件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解决实际研究问题[2]。课程内容涉及了流体力学理论、数值计算理论、计算机程序设计以及计算软件的工程应用等。课程理论内容较多,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因此需要改进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同时该课程还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如何将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也是本课程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经过多年在教学过程中的改革和摸索,下面浅谈一下我们在《计算流体力学》课程改革方面的一些探索。

一、计算流体力学课程内容

计算流体力学包含内容甚广,从总体上讲,可按照不同的应用领域分为两个主要方向:

1.将计算流体力学自身作为对象的课程体系。该体系的研究对象为计算流体力学本身,主要以流体力学数学物理模型模型构建、数值离散方法、高性能数值计算算法开发为主要内容,侧重点为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及其实现方法。

2.以算流体力学应用为主的课程体系。此体系以如何更好地将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应用于工程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以应用技能为课程目标,侧重点为现实物理问题的简化建模、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物理问题以及对计算结果的科学解释等。

对于应用型本科《计算流体力学》课程来讲,应当更多地关注计算流体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将计算流体力学作为一项解决工程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在利用该工具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流体问题的能力[3]。

二、原有教学方法的弊端

西南石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较早开设了《计算流体力学》课程,培养了多届学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然而,该课程教学方式仍不够成熟,存在一些弊端,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这些弊端主要表现为:

1.教学内容偏于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当前的教学内容还延续中传统的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内容,即:流体流动控制方程的推导、离散方法及线性方程的解法等,在课程讲解过程中,仍以有限差分法、有限体积法及这些数值算法的收敛性、稳定性、计算精度等方面作为主要的讲解对象,教授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理论推导及数学理论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普遍反映教学内容难懂难学,枯燥乏味。同时大量的理论教学还影响了上机教学时间。

2.工程实践能力转化不足。当前教学计划中虽然搭配了16个课时的上机教学,但仍显不足。经过多次的上机练习,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一般流程,但是大部分学生仍然不具备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上机练习过程中,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上机指导书中的计算模型操作完成,而对于计算中非常重要的如计算区域创建、网格划分、数值计算模型选择、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及计算控制参数等缺乏自主的思考。针对上述问题,迫切需要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利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程改革措施

计算流体力学课程改革主要从三方面进行。

篇2

Abstract: Hydromechanics is a course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has abstract concep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good teaching effect. Based on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Hydromechanics,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关键词:流体力学;过程装备与控制;教学改革

Key words: Hydromechanics;process equipment and control;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流体力学》课程主要描述自然环境中的流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及特定条件下流动机理。其内容涉及基本概念的理解、公式推导、计算方法等。考虑到大二学生尚未接触实际工程问题,因此教学双方对流体力学的学习过程均存在困惑。本文针对流体力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对《流体力学》教学改革进行相关探索,总结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提出相应改进方案。

1 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技术

首先,以《流体力学》教材中所采用的大量流场图片为例,对流场理解的正确与否决定其学习流体力学的兴趣与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多采用授课教师手绘流线等方法来说明流体的流动过程,在讲解的过程中,由于流场仅仅是枯燥的曲线静态分布,无法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流动机理有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而降低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在《流体力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制作一些流体运动的Flash动画演示把流动的特性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表现形式相对新颖、活泼、再加上图文并茂的效果,使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有趣的物理流体现象,通过这一环节的改进,可以主动改变沉闷的教学过程,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流体力学》教材中涉及了大量的基本概念、假设、原理及公式推导等,据统计大量公式的推导过程占据板书时间的较大比例,这有可能造成教师无法在有效课时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降低教学效率。在《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应用PPT多媒体技术,复杂繁琐的公式推导可以较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理解公式有较大好处。一旦形成这样的教学场景,那么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必将可以细致透彻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灵活采用各种PPT制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多媒体”变成“单媒体”,在《流体力学》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使用多集中于流体运动学与动力学基础、圆管流动、薄厚壁孔口出流、缝隙流动及气体动力学基础等。

此外,考虑到多媒体教学蕴含的信息较大,合理分配PPT播放时间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掌控能力是一个挑战。如果“整个教学过程从头到尾充斥着大量复杂的信息、不停转动的画面,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像电视或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不断向学生灌输,这样的‘填鸭’式教学形式会引起学生的‘消化不良’,扼杀了学生创作的机会”。

2 建立新的教学手段模型,提高考试成绩

本文所建立的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为提高教学效果及学生考试成绩,采用立体式的教学手段。该模型包括以下四项内容:情景式启发,多媒体技术,工程实例讲解,动态视频辅助。

情景式启发属于现代教学论范畴,创造一定的“休闲、放松、特色”的学习环境。通过营造启发式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获得更加美好的学习体验。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需要能够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

工程实例讲解是以学生常见的工程问题作为引入点,但同时大部分同学对该类问题理解不深或是出现偏颇。结合该类问题,解释其中所蕴含的流体力学定理,加深学生对该问题及相关定理的认识,无疑有利于学生学习流体力学。

动态视频辅助是一些在实际生活中难以见到,但又属于流体力学理论范围的现象再现,通过这些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流体力学相关理论的理解。

最后可以发现: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的班级,无论是考试的优良率还是平均分数均比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解的班级高出约15%左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 重组教学内容,调整知识布局

根据《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借鉴国内外对本课程改革的成果,按照当前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以流体的流动为主线,将相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能够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课程体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不动的液体,主要讲述流体基本概念与流体静力学内容;第二部分是运动的液体,使学生掌握流体运动学及动力学规律,对简单的管道流动及缝隙流动有定性及定量的认识;第三部分是运动的气体,可以把这章内容采用视频播放加师生互动方式讲解,来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

4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流体力学》实验是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因为它的实验课题是以流体运动为背景的,如毕托管测速实验,雷诺实验等典型实验。通过选取典型的实验现象给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加深学生对流动原理、流场结构特点等信息的了解。同时教师在指导流体力学实验过程中可对部分操作手段进行相应改进,也可设计并提出一些新的实验内容。合理利用已有条件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5 结束语

《流体力学》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长期的工作,本文从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技术,建立新的教学手段模型,提高考试成绩,重组教学内容调整知识布局、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相关经验和具体的实施手段。虽然在一些方面探索出若干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相对薄弱。改进教学手段,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等均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为以后学习专业课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流体力学》课程;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225-02

一、前言

我校的学生培养定位是:“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服务国家基础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岗位适应性强、工作作风踏实的应用型人才”[1]。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施能力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与暖通空调、通风除尘、采暖供热、燃气供应、建筑给排水等公共设施系统、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以及建筑自动化系统的方案制订,并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能够在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单位、物业管理公司及相关的科研、生产和教学等单位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流体力学》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也是我校重点建设课程之一,是该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同时,该课程也是我校环境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矿物加工工程、采矿工程、机械设计与自动化等工程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水力计算的基本方法。流体力学实验是流体力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体力学实验是发展流体力学理论,验证流体力学假说,理解流体力学现象,解决流体力学工程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该课程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甚至影响到他们就业后对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

二、当前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现状。流体力学实验是《流体力学》课程的重要环节。实验基本目的要求是:使学生观测流动现象,验证所学理论,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操作技能,训练学生整理实验资料、编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培养学生严格的科学作风。目前我校《流体力学》课程开设的主要实验项目有:雷诺实验、伯努利方程验证实验、圆形管道沿程阻力实验、圆形管道局部阻力实验、一元流动量方程验证实验、气体紊流射流实验等[2],全部是传统的验证型实验,由于实验室房间、实验器材、指导教师人数等方面的条件有限,综合型、设计型实验不能开出。不同专业、不同学时的《流体力学》课程的学生进行完全相同的实验。在实验课堂上,实验指导教师从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报告格式要求等方面进行讲解,之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出现问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处理,教师根据实验报告的书写完成情况和质量来评定成绩。虽然实验项目开设的比较全面,基本覆盖了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没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和热情没有体现出来,只是被动的完成了实验教学过程,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2.实验教学效果。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和招生规模的扩大,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使学校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回避的是学生质量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下降,基础知识不很扎实,给后续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也是摆在全校师生面前的难题。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通过调剂专业而来的,不是他们所钟情和喜爱的专业,因此,学习积极性也不高,疲于应付,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很认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只求考试及格过关了事,流体力学实验课的学习也是如此。

近年来,学校也做了很大努力,在改善实验条件方面投入不少,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实验仪器设备台套数较少,实验小组人数偏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次数不是很多,感性认识不够,尽管实验指导教师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多的创造机会,但收效甚微,实验效果不理想,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测试仪器,如毕托管的工作原理、使用及注意事项等都不清楚。另一方面,由于小组人数多,实验测试数据相同,实验报告抄袭现象严重,没有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结果的讨论,因此对实验的感悟不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体会起不到作用,同时给实验成绩的考核带来了不便。

三、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内容

1.实验课的地位。实验是《流体力学》课程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更多强调的是理论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实验对流体力学理论学习的帮助。因此要充分重视流体力学实验的地位,实验在流体力学教学中和理论课具有同样的重要作用,流体力学实验是验证理论、数值计算结果的唯一途径,是学生获得流体力学感性知识的主要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深入理解,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培养他们的扩散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要树立重视实验教学、热情服务学生的观念。首先要重视实验室建设,无论从政策倾斜还是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都予以高度重视;其次要尊重实验教师的地位和实验教师的劳动,吸引具有一定操作技能和设计构思能力的教师充实到实验教师队伍中。

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流体力学》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其内容贯穿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所有领域,如采暖供热中的热媒介质(水)的流动,空调工程中空气、冷冻水、冷凝水的流动,通风除尘中空气以及粉尘粒子的流动,锅炉中的烟气、水、蒸汽、粉尘粒子的流动等,所有这些流动的参数测试分析类似于流体力学实验,因此流体力学实验应该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而目前《流体力学》课程开设的实验全部是传统的验证型实验,也是非常经典基础的实验,虽然实验项目开设的比较全面,基本覆盖了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和专业工程实践脱节,联系不密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3,4]。

在完成传统经典基础验证型实验的之后,指导组织学生自行完成一次设计研究型实验,把原有单一的实验内容组合到新的设计实验中,如具有一定规模的管网设计实验,并对设计管网系统进行运行调试,分别测定不同工况下的运行参数,如流量、流速、压力等,这样既把流体力学知识和专业课的知识结合在了一起,由于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的实验,因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运行技能,同时,在解决出现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了综合应用。因此笔者以为,传统经典基础验证型实验固然重要,可以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加深巩固和理解,综合型设计性实验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有效途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优化现有实验资源,在完成传统经典验证型实验的同时,加强了设计性实验的开出。

3.教学手段与方法。为了达到应有的实验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实验指导教师讲解学生听的模式,指导教师与实验学生采取互动的形式,共同探讨实验的目的、意义、背景、对应知识点以及和相关知识的联系、完成实验测定的技术路线等,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积极参与,主动进行。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教学手段可辅助以教学录像、多媒体等,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让学生互相讨论,从中获得答案,指导教师予以补充。实验成绩的考核不拘泥于实验报告,应根据学生对实验目的意义的感悟、对知识联系的理解、实验动手操作、问题分析讨论、实验报告质量等综合评价[3,4]。

四、结语

《流体力学》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也是我校重点建设课程之一,同时也是环境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等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流体力学实验是该课程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协调合作的能力。因此要转变观念,重视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整合流体力学实验资源,进一步补充完善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研究流体力学实验发展趋势,不仅要使学生完成经典基础的实验项目,更重要的是要放手让学生开发设计型、研究型实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使每一个完成流体力学实验的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为培养综合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务处组.内蒙古科技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4版)[Z].

[2]陈俊俊,李义科,牛永红,庞S佶,刘素霞.新版《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及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11,(2).

篇4

关键词:流体力学;制冷与低温工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尹雪梅(1979-),女,四川资中人,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张文慧(1980-),女,河南焦作人,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河南郑州45000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98-02

目前,郑州轻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已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为了加强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造就人才,有必要对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的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

“流体力学”是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分为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研究流体平衡、运动规律、流体和周围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由于流动现象和流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十分复杂,故其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和公式较多、实际工程应用广、对学生的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1]加上学生对流体流动机理普遍缺乏感性认识,导致“流体力学”课程历来被公认为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的课程之一。[2]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学好本门课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专业素质。

分析目前我院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发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首先,“流体力学”理论性强,概念多而抽象,难以理解,学生普遍缺乏对流体力学问题的感性认识,学习兴趣不高;其次,课程中公式繁多,推导过程复杂,且大多涉及到“高等数学”的偏微分方程,另还涉及到“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方面的知识,学生理解困难;另外,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灵活应用。因此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全面实现该课程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是该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改革教学方法

学好“流体力学”这门课对于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让学生理解流体静止和运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仅能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也能为学生以后分析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流体力学”又是大家公认难学的课程,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低决定着“流体力学”这门课教学的成败。

要提高学生学习“流体力学”的积极性,首先要上好“绪论”课。“绪论”课是学生接触和了解“流体力学”这门课的窗口,也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的第一次展示,“绪论”课上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通过“绪论”课让学生对“流体力学”的发展及其广泛的工程实际应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使他们充分意识到“流体力学”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及国家的建设密切相关,深刻理解“流体力学”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的重要作用。[3]

教师在讲授一些理论知识之前,可先举出很多贴近生活的有趣实例或者先提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例如在讲液体的粘性之前,可以先问学生:在水中游得快还是在油中游得快?为什么?又如在描述流体运动有两种方式――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时,可以将在座的学生和教室里的每个座位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类比,从而让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两种方式。通过举例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参与教学活动是一件乐事、趣事,由愿学到爱学再到乐学。实践表明:列举事例或提问的方式可以避免学生学习的枯燥感,活跃课堂气氛,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本课程对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另外,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动画让学生直观了解各种流动现象,而不是停留在抽象层面,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流体力学”的兴趣。

2.巧妙讲解公式

为了定量地描述流动现象和分析流动机理,需要应用数学工具。学生要真正理解基本概念、重要公式,首先就要读懂数学,然而读懂了数学不一定意味着明白了数学符号背后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流体力学”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从读懂数学到理解流动问题的物理本质有一个过程。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帮助学生完成从读懂数学到理解流动的物理本质这一过程的转变,进一步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

“流体力学”在分析介绍欧拉平衡微分方程、欧拉运动方程、连续方程、动量方程、伯努利方程等理论知识时都有大量的公式,这些公式涉及一些高数、物理、力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大量的偏微分方程,加上“流体力学”的公式推导采用欧拉法,与物理及其他力学不同,学生的观念不易改变,而且推导过程复杂,学生理解掌握很困难。如果过分强调“流体力学”知识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对每个公式的每个推导细节都逐一介绍,推导过程将会枯燥无味,学生只会被弄得糊里糊涂,兴趣全无。而如果直接给出公式,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让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当然也就不能真正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了。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流体力学”中公式的讲解应将重点放在概念引入、理论模型建立的思想、基本原理和主要步骤以及公式的物理意义与应用限制上。首先对基本概念力争讲透,概念清楚了,公式的讲解推演才有意义。然后重点使学生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公式中各项参数的物理意义和几何意义,只有真正理解了公式的物理意义,才能灵活使用公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最后应强调公式的应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由于流动的多样性,“流体力学”中的很多方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得到的,如伯努利方程就有多种形式(理想流体、实际流体、流体是否可压等),在具体运用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正确的形式。

3.充分利用作业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如果基本原理掌握了,接下来就是如何用这个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课后作业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首先应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一定量的课后练习题,这是“流体力学”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解题过程实质就是利用“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训练过程,课后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然后再由教师通过习题课的方式,利用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和一些学生普遍认为困难、出错多的习题,讲述流体力学原理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在讲解习题时,重在提供条理清晰的解题思路、详细具体的解题步骤,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技巧,以便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以致用。这一过程增强了学生对流动过程物理本质的理解,将物理问题与数学工具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对与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程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有效的增强了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生动、具体、易于理解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被高等院校广泛采用,并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4]

多媒体教学在“流体力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可将“流体力学”中那些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流动图像、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如拉格朗日和欧拉法的描述,流线与迹线、层流、湍流等,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使其从感性认识开始建立清晰的物理概念,较容易地掌握相关内容,并使学生的逻辑思维、综合分析能力得以提升。另外一些需占用大量时间写板书表述的和不易通过板书表述的内容也可利用多媒体制作Power Point课件。如莫迪图、水头线、各种流场和一些典型的例题习题等。采用多媒体教学,授课的信息量增多了,教学内容更丰富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的知识更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思路拓宽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摒弃传统的板书教学。有很多学生认为板书能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消化一些抽象的东西,更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根据“流体力学”既有抽象复杂的流动机理又有大量的基本概念、基本方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教学工作更好地服务。如对某些特定的流动现象,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流动现象和机理的理解。而对于较重要的公式及一些重点难点内容还是采用板书教学,例如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的推导过程依然使用传统教学中的板书,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更清楚地看清步骤、方法和解题思路。这样既可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又可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的理解,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结束语

总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实践过程。“流体力学”是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生活、生产、科研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讲解,揭示问题的本质,向学生传授治学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伟.土木专业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研究[J].山西建筑,2008,34(21).

[2]吴光林.《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4):172-173.

篇5

关键词:行业类高校;高等流体力学;电力特色

作者简介:张莉(1973-),女,河南商丘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李永光(1957-),男,湖南长沙人,上海电力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力学院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YKJ-20120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86-02

2007年,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热能工程二级学科首次招生,“高等流体力学”首次开课,授课人数20余人,随后几年间授课人数逐年增长。2012年我校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又增设了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两个二级学科,“高等流体力学”授课范围扩大的同时,授课人数也增加到60余人。但是鉴于我校研究生数量较少、研究生培养历史较短以及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方面的原因,课程教学的教材只能选用已有的教材。在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教材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强调基本理论、对数学知识的要求偏高、工程应用方面涉猎很少,或者有些工程学科专业的相关研究生教材又往往缺乏理论深度,工程应用背景针对性强,有的强调高速气动、有的强调水动叶栅流动、有的强调涡动力学等等。鉴于此,作为行业类非重点高校,在“高等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我校电力特色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

一、课程教材的调研

为了能更好地做好此次教学研究工作,课程组首先对高校相关研究生专业的“高等流体力学”教材进行了调研,分别对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国内若干所大学相关课程的教材及内容做了简单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所有高校都对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很重视,主要教学内容均包括了流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程、流体运动学、势流理论、涡旋流动、理想流体流动、粘性流体流动等,目的是使研究生通过学习流体的运动规律,掌握研究流动的方法进而分析解决实际的工程流动问题。同时,各高校的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还注重与自身学科研究方向的结合,课程的某些重点内容与培养方向相接轨,突出了自身的特色。通过调研发现,“高等流体力学”作为研究生学位课,其教学内容在注重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必须要与自身的相关学科研究方向相结合,在注重通用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我校授课对象的情况分析

做好此次的教学研究工作,还必须对我校的授课对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目前,“高等流体力学”已列为本校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三个二级学科的研究生学位课程。尽管上述三个二级学科涉及能源、动力、机械等宽广的工程领域,但结合我校的电力特色,这三个二级学科主要是为电力行业培养高级的专业人才,而在电力行业中流动现象多存在于流体机械、动力机械、换热设备、容器、管道等部件,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在透彻讲解流体力学微分方程组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工程实际,偏重于讲解流体在上述部件中的流动以及与这些部件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生生源的实际情况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到目前为止,我校共招收6届研究生,通过向历届学生了解发现有以下情况存在:部分同学跨专业(如:数学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计算机与信息专业等)考入学校,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过“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即使是研究生与本科专业背景相同的同学,他们也普遍认为”工程流体力学”较难,硕士入学考试时,大都不选考“工程流体力学”,这也使得他们可能在大三、甚至大二学完以后,再也没有系统地梳理过流体力学知识。由于各高校专业方向的侧重点不同,大部分同学对电力行业内的流体知识也不是特别了解;考入学校的学生多数为调剂生,入学成绩整体不高。这些情况都表明,我校硕士研究生入学时的流体力学知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需要在授课过程中讲授深层次新知识的同时,及时地对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和提醒。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

基于以上的调研和分析,课程组首先对教材进行了选取,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组织。

1.教学目标的明确

“高等流体力学”是为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以及动力机械与工程专业研究生设置的专业学位课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长期本科教学的经验,确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对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程、理想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粘性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层流边界层与紊流流动、理想可压缩流体等内容的学习,深化学生对流体力学基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课题的研究及论文的撰写打好理论基础。

2.教材的选用

“高等流体力学”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一门传统课程,有很多课程教材可供选用。通过调研比较,西安交通大学有关电力生产的学科研究方向与我校的研究方向比较吻合,其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中的学位课 “高等流体力学”选择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张鸣远等编著的《高等流体力学》一书作为教材,课程组通过对该书内容的分析,也一致认为张鸣远等编著的《高等流体力学》比较适合我校侧重于电力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决定选用该书作为本校“高等流体力学”课程的教材。与此同时,将调研中搜寻到的各有特点的教材作为参考书目推荐给学生供他们参考使用。

3.教学内容的组织

在进行“高等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时,结合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学科建设,既照顾到经典流体力学的通用知识,又重视课程知识的针对性、行业应用的特殊性、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与学校其他研究生课程的关联性。课程内容的组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奠定扎实基础。“高等流体力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在加深学生对流动所伴随的物理现象的认识、概念的建立及规律分析的同时,还应努力加深学生学科知识分析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分析和解决流体力学问题的水平及能力。

(2)突出电力生产特色。针对我校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和学科研究方向,强调本学科与电力生产流程和设备的结合,强化学生应用流体力学知识,认识并解决相关电力工程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持基础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知识的相对平衡。

(3)注重课程的关联性和完整性。在关联性方面,首先与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要有恰当的分工和衔接,其次要避免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在自身内容体系的完整性方面,既要注意到对数学知识回顾和补充的必要性,又要对工程中不常见的复杂流动概念的介绍有所兼顾。

考虑以上几个方面,课程组将教学内容梳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安排了“矢量运算分析”、“场论知识”的回顾以及曲线坐标、张量分析知识的补充;第二部分“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主要介绍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组以及一些相关的重要定理;第三部分“理想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介绍平面势流,空间轴对称势流和理想流体中的旋涡运动,其中对平面势流里的复位势、叠加法、镜像法和保角变换法做重点讲解;第四部分“粘性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中介绍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精确解,小雷诺数流动,层流边界层流动和紊流,其中对工程中应用较多的层流边界层流动和紊流做重点讲解;第五部分“理想可压缩流体的流动”分别介绍一维流动和平面流动,其中对一维流动做重点讲解。

四、教学模式的探讨

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探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学习好内容繁多的“流体力学”。

1.教学方法

“高等流体力学”是一门基础课,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部分内容较多,涉及的公式推导也比较多,传统的“黑板板书”的教学手段对教学信息的处理和呈现都比较单一,造成学生对于传热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为此,课程组以教材为蓝本编制了电子课件,教学中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传统板书中能够清晰讲解复杂理论推导的优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图像清晰生动的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避免研究生在课堂上因长时间精力高度集中而产生疲劳的问题,又有利于他们理解并掌握复杂的流体力学基本理论的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

尽管本课程以课堂讲授教学方式为主,但要避免“填鸭式”的讲授,要注重以启发式讲授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课程组结合本科“工程流体力学”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做到几个注重:注重物理概念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强调物理含义的数学表示以及数学内容的物理解释;既注意严格的理论推导,又注意叙述的深入浅出;注重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在引进概念介绍方法时,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及推理要点;注重从与教材不同的角度或思路来讲述同一教材内容,以丰富学生思维和联想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围绕课程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再结合课程组教师的科研积累,搜集并提炼出了大量与电力生产紧密关联的工程案例,通过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辅助教学

仅仅通过课堂上对教材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配套地做大量的习题,才能较好地使学生掌握具有理论性强、公式多、数理基础要求高的“高等流体力学”课程。考虑到我校研究生教学的特点,课程组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编写了典型习题集。习题集力图做到习题具有典型性,能够对应教学内容的各个知识点,学生通过习题的练习,能有效地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此外,习题集中的习题也尽可能地结合电力生产中的流动问题,帮助学生对专业关联工程问题进行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4.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成绩应该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整体学习情况。为了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全程学习过程和最终的学习效果,课程组经讨论明确了课程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得出,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分配比例是2∶8。平时成绩包含作业、考勤、课堂表现等几部分。期末考试采用笔试形式,考试试卷从建立的试卷库中随机抽取。

期末考试是课程考核的重头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了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实行考、教分离是一个较好的督促办法。为此,2012年课程组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组织编写了试卷库。试卷库中的试题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型一致,试题表述清楚,要求明确,无偏题、怪题,难易得当,考核的知识点覆盖面宽,能考核学生掌握知识以及应用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情况。此次编写的试卷库共包含试卷6份,至少够三年使用,随着试卷库的使用,课程组还拟将对试卷库进行不断扩充。

五、结束语

“高等流体力学”的日常教学工作一个任重而道远,为了适应高等流体力学服务于日新月异的学科发展的需求,提高该学位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为本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服务,课程组将把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地持续进行下去,搜集最新最前沿的相关信息以补充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对习题库和试卷题库进行更新。相信只要教师多花一点时间,多动一点脑筋,多找一些教育学生的切入点,因材施教,一定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鸣远.高等流体力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董守平.高等流体力学[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3]王献孚.高等流体力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4]王松岭.高等流体力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5]周云龙.高等流体力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篇6

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工程流体力学》是机械工程专业、石油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专业等诸多工科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各个工程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作为力学的一个分支,工程流体力学主要研究流体的平衡和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流体与固体的相互作用的力学特点,用于分析解决工程设计和使用中的实际问题。其特点是数学公式多,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数学方程的推导,理论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吃力并且枯燥。因此,为提高教学质量,教育界同行不断地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探索。

一、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流体力学内容抽象,概念性强,整门课程从头到尾充斥着偏微分方程,公式推导繁杂。而且与其他力学课程不同,流体力学是采用欧拉方法解决问题,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导致流体力学这门课程被公认为大学课程里最难学的课程之一。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本课程主要围绕几大偏微分方程展开,在讲述过程中如果过于强调数学理论的推导过程,学生肯定会感觉枯燥无趣,而且不知道学习的真正目的,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讲述公式推导部分时着重分析研究思路和方法,重点介绍公式的适用条件及意义,尽量避免长篇大论的数学推导过程。比如伯努利方程是本课的重点,在课堂上我只是把推导思路给大家讲清楚,后面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来讲它的应用,包括皮托管测速计、节流式流量计以及在一般水力计算中的应用等。在课程的最后部分,针对授课专业特点,结合现场实际工程案例,讲述了流体力学基本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也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回顾。通过上述具体应用实例,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以后工作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使学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增加了学习兴趣。

二、启发-联想式教学

引导和注入是启发式教学方法与灌注式教学方法在本质上的差别之一。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引导,也就是通过引导,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发展思维而获取知识。而灌注式教学方法则是通过注入,使学生被动地接受传授给他的知识。因此在引导与注入这两种手段上,有着明显的差别。所谓引导,是指当学生要解决某个问题,但又感到难以解决时,恰到火候,教师及时给以启发,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识,这样才能很好的发展学生的智能。

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同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等其他力学课程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启发学生对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从而引出所讲内容。比如在讲解研究流体运动的两种方法:拉格朗日方法和欧拉法时,启发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由于欧拉法是以空间点为研究对象,这与基于质点为研究对象的工程力学的研究方法不同,学生已经习惯于质点研究方法,所以接受起来有点困难,这时我以气象观测站这样一个大家都熟知的例子来阐述欧拉法的含义,采用直白易懂的语言讲述这样一个抽象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容易多了。

学生在已有的力学基础上学习流体理论,并加以比较,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而且能利用一门课程中已学会的知识快速掌握另一课程中的内容,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Fluent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流体力学课程的特点是知识涉及面广,对学生来说流体力学课程里面的概念与原理非常抽象难懂,课程涉及的数学知识和力学知识比较多,且与工程实际现象紧密结合,这对本科生来说更加大了他们学习本门课的难度。同时受教学实验条件的限制,任课教师很难形象地将流体流动的现象讲授给学生,这样就造成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际现象脱节。FLUENT软件是目前非常流行的一个商业计算软件,将其引入本科生流体力学课堂教学,对流体力学课程中的流动机理既能实现直观演示,又可以进行定量分析。比如在讲圆管内层流和紊流两种流态运动规律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牵扯的数学理论知识较多,学生学起来很吃力,而且最终推导出的结论比较抽象,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如果采用FLUENT软件模拟两种流态,做出不同工况条件下的速度分布曲线、速度分布云图、速度等值线、切应力分布曲线,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曲线进行分析得出不同流态下的运动规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程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用心钻研,不断探索,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课程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将来从事工程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小珊,洪文鹏,张玲.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3):54.

篇7

Fluid Mechanics Course Teaching Design

Based on Virtual Experiment Platform

GAO Junxia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Tangshan College, Tangshan, Hebei 063000)

Abstract Fluid mechanics courses for abstract concepts, theories and strong, fluid movement and the lack of student perception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uid dynamics of virtual experiment platform designed to integrate into the classroom session, with pictures, animations and other media means and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engineering background to explain the point, explain the physical meaning of the concepts and formulas, and combine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virtual experiment teaching, not only preview to help students hydrodynamic theory and the basic operation of the experiment, but also makes the students'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phenomena inherent in a more thorough understanding, further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so the effect is obvious.

Key words fluid mechanics; virtual experiment platform; teaching design; classroom teach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1 流体力学课程改革现状

由于流体力学概念抽象、理论性强,学生对流体运动又缺乏感性认识,流体力学课程历来被认为是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课程之一。为了讲清概念、交代众多公式的来龙去脉、介绍丰富的工程背景和应用知识,流体力学授课需要大量课时,这与目前国内提倡的教学改革缩减理论授课课时相矛盾。不加强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知识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局促的课时除了教会学生做题、应付考试外没有多少时间讲解其他内容。如何更好地处理少课时与大教学量之间的矛盾,国内不少高校进行了此方面的改革,比如研制流体力学多媒体电子教案,加大网络教学资源等等弥补课时的不足。这些措施对于课堂教学帮助很大,但均无法替代实验教学,无法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应用理论。而在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师的教学重点却是教学生如何操作仪器,如何记录处理数据,而不会关注于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那么做”。因此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与沟通,导致很多学生只知如何做实验,而不知为何做实验。

目前,关于虚拟实验室设计开发的案例也很多,但多数集中于研究如何使其更好地辅助实验教学,而对于将虚拟实验系统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唐山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流体传动课程组教师针对此种情况,开发了基于Flash的流体力学虚拟实验平台,并将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进行了基于虚拟实验平台的理论教学与虚拟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设计与探索。

2 基于Flash的流体力学虚拟实验平台简介

用Flash做动画比较灵活,如表现运动机理、物理过程、动作分解等,也可编程。流体力学虚拟实验平台基于Flash语言而编制,主要是为建立一种创造和引导模拟实验的交互环节,通过与实验教学教师接洽,利用Flash将实验设备虚拟化,并用动画的手段将实验现象演示出来,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实验项目。以“动量守恒实验”为例,在虚拟实验平台上运行该实验,界面如图1所示,既可以通过“原理”标签学习实验原理,同时还可以观测到动量守恒实验现象的动态演示。虚拟实验可以让学生熟悉实验流程、处理一些常见的难点问题。学生如果需要,也可以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直至熟悉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3 教学设计与实践

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真正掌握应知应会的内容,并且获得能力上的锻炼和提高。下面以唐山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为例,简介基于虚拟实验平台的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设计。

3.1 基于虚拟实验的研讨式教学

首先教师带学生一起温习中学时的动量定理内容,而后提出疑问:当介质不再时固体,而是液体时,动量定理还适用吗?如何用?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和互动式思考和学习,进而公式推导获得动量方程,而后利用流体力学虚拟实验平台演示动量守恒实验过程,请学生根据实验观察,讨论分析该实验的验证原理。这种将课堂教学与虚拟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帮助学生进行了流体力学实验的预习,而且使得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处理的理论理解得更加透彻深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力。

3.2 操作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沿程阻力损失的计算是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重点之一,而其中的沿程阻力系数的正确选择尤其关键,同时这里也涉及到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尼古拉兹实验。唐山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流体力学课程的理论授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并不是同一人,该课程有6学时实验,其中一个实验为“沿程阻力系数测定实验”。在最终的实验操作考核中,理论授课教师通过观察学生 “沿程阻力系数测定实验” 实验操作过程,发现学生操作很熟练,记录数据整齐认真,并且很快地利用实验指导书中给出的层流状态下的计算公式算出了沿程阻力系数的数值,但其中存在一个问题被学生忽略了,即根据计算的结果核实是否真正是层流流动状态。如果阀门开度合理,大部分同学的结果应该是可信的,但是任何实验过程中,均无法排除一些其他人为因素。操作技能训练的同时,学生并未注意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严密性,思维训练未达到与操作训练同步。

将虚拟实验平台引入课堂教学后,授课教师在学生们完成此实验项目后,再次在课堂上演示实验过程,并将两组往届学生的实验考核记录数据(一组数据正常,一组异常)以及得出的沿程阻力系数结果记录在黑板上,教师提出质疑,即该实验能否反映Re与尼古拉兹实验曲线的内在联系?因是小班授课(共28名学生),将全班学生分成7个小组,在讨论中,学生反复研究教材内容,推敲实验数据,最后几乎每个小组都得出了较全面的结论。此种方式的开展,比填鸭式的反复做题强化训练得到的学习效果好很多。

如果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够充分利用虚拟实验平台,则教学效果可大大提高,学生收效显著。

篇8

(甘肃农业大学 工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启发式教学是现代教育研究当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全面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发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启发式教学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 :工程流体力学;启发式教学;教学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274-02

一、引言

《工程流体力学》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研究液体和气体的机械运动规律以及应用的学科。工程流体力学在土木工程、能源、动力、环境、设备、化工、航空以及国防等领域都有很重要的应用,尤其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系统、全面的《工程流体力学》理论知识,通过学习本课程,确保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实验操作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为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启发式教学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二、《工程流体力学》传统教学理念的转变

《工程流体力学》是工科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流体力学知识充分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工程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理论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等。其中实验研究主要是利用各种实验仪器对流体现象进行观测分析,总结出流体运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预测,通常采用模型进行实验分析;理论分析主要是根据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以及能量守恒等定律,加以数学分析的手段,对流体运动进行分析研究;数值计算则是利用数学语言将流体运动的普遍规律表达出来,从而获得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以及能量守恒的计算方程,这些方程组合在一起成为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流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以此来解决各种与流体力学相关的问题,但是长久以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强调的是知识点的灌输,学生进行机械化的记忆,缺乏创新,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彻底改变。

(一)帮助学生建立流体力学的思维方式

《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及应用流体力学的基本运动规律,掌握流体力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在传统教学理念中,课堂教学过分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学习,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机械化的记忆,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仅仅是为了完成考核任务,因此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也无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其在日后工作和学习当中遇到关于流体力学相关的问题时,无从下手。鉴于此,在现代教育理念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流体力学知识体系,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流体力学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①

(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工程流体力学》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还需要具备对流体力学知识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严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对知识和计算公式的机械化记忆,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②因此需要在《工程流体力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总结,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形成鲜明形象的记忆;与此同时在课后练习中需要增加综合性,促进学生对流体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验是《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设计来检验一个理论或证实一种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从而更加清晰地理解和认识流体力学规律。通常实验要预设“实验目的”、“实验环境”,进行“实验操作”,最终以“实验报告”的新闻形式发表“实验结果”。③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实验操作,根本无法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需要学生自主独立的进行试验操作,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内容,确定实验方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和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理念严重背离之处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而作为教学活动关键核心的学生群体则成为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单方面机械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无法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教学同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④

三、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应用

(一)启发式教学的实质

启发式教学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启发”一词最早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在现代教育理念当中,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课程学习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诠释教育学之间的关系,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⑤

(二)设置问题情境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让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分析。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任何疑问都应该及时提出,向同学和老师进行探讨。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提问锻炼学生的探索欲和逻辑思维能力。⑥学生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下还应该增加主动性,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去钻研。这样学生才会有问题意识,可以提出问题,而不是在别人背后去解答问题。另外,设置问题情境要与实际生活相融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或工作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多样性以及前瞻性,通过不断探索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以及好奇心。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工程流体力学》课程需要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让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释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要注意学生的反映,激发起学生发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流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帮助他们对问题的独立思考。例如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流体力学在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实例,使学生了解流体处于平衡及运动状态下的力学规律,加强理论概念与现实生活的相互联系。总之,只有主动参与其中,学生才能对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切身地投入自身全部的精力想方设法去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而教师则完全不用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讲解,只需要进行适当的指引工作,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充分发挥。⑦

实验是检验学生动手操作以及对知识运用的最佳方式,借助实验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问题情境环节中,学生大胆假设和创新提问以后,就需要通过实验对问题进行模拟分析,并得到结论。在安全的保障下,进入实验室,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动手去做,积极探索。这样会对学习更有帮助,而这一过程会提高学生的研究热情,也可以提高学生团队的协作能力。此外,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自由组合进行某一问题的研究,当假设足够成立的情况下,通过查询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入实验室去寻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如果遇到问题,就可以真正独立地进行思考和研究。⑧

(四)建立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建立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是启发式教学实现的前提。而长久以的来灌输式教学,让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其高高在上的形象,让不少学生产生畏惧感,这也使得学习氛围过于凝重、刻板甚至拘束。因此在教学方式上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改掉以往死气乏味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通过营造出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等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并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进行流体力学讨论研究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讨论以及动手操作中完成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过程。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课堂气氛做到张弛有度。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工程流体力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⑨

综上所述,启发式课堂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提高《工程流体力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为此,本文总结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工程流体力学》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启发式教学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工程流体力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注释:

①张晓宏.高校研究型教学范式之探究——启发式教学[J].教育探索,2007(3).

②朱昌流.论启发式教学的有效实施[J].教育与职业,2007(18).

③李小川.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0).

④吴翊.启发式教学再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1(1).

⑤刘全忠.关于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2014(1).

⑥Wuhan University、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The Heuristic Teaching Practice Based on Innovative Thinking [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Creative Education(CCE2012).2012(5).

⑦朱辉,陈洪杰,刘飞.CDIO教育模式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12).

⑧刘莹.解立平.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时代教育,2014(2).

篇9

关键词: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建设;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55-02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工程流体力学》是机械、热能动力工程、土建等学科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在学生知识能力培养和知识体系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007年本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在4年多的建设过程中,不仅取得了建设成果,更以课程建设为契机,对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精品课程建设是本科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代表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是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的重要基础。从学院到研究所,大家都充分认识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定应切实采取措施,加大课程体系优化和课程整合的力度,加快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抓紧课程教学队伍建设,造就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课程教学队伍。

二、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法

1.改革教学内容。《工程流体力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以研究流体(液体和气体)平衡和机械运动规律为核心,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流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计算,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能运用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旧的教学模式过于追求“自身”的完整和独立,这种体系的特点是强调系统性、整体性,重视数学推导;部分内容起点低,简单重复;忽视课程的基础作用,片面强调工程流体力学的课程教学为专业服务,不适应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的人才培养模式。鉴于以上问题,删除一些和热力学、普通物理学等课程简单重复的内容,引进一些反映当代最新研究水平的内容,如紊流理论、非定常理论和新的测量技术、计算流体力学等,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了解课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向。

2.加强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必须配备一流的教材,建材建设一直是我校在国内同行中影响较大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由我校编写的流体力学方面的教材5部,分别获得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立项,现正在申报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其中由电力出版社出版的《工程流体力学》曾获得过高等学校水利电力类优秀教材一等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在教材建设上,一直根据工程实际需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并从工科本科生学习课程的实际出发,“填平补齐”,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并适当加强理论基础。例如,用系统与控制体的输运公式导出流体力学积分形式的基本方程,进而导出其微分形式的基本方程;又如,对实验的理论基础——相似原理和量纲分析,也给予必要的重视等。这样,便适当提高了理论起点,加强了系统性,避免了重复,而且物理概念清楚,学生易于接受。

3.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是精品课程先进性的重要体现。精品课程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实现有机的结合。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采用了多种方式:(1)翻译了美国某出版社的流体教学影片,该片内容丰富生动,被国内许多高校采用,在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中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2)建设了精品课教学网站,将教学基本要求、课程进度、教学内容、典型例题、实验教学、流体力学发展简史、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以外,在业余时间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复习,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该网站设有在线答疑功能,学生可通过网络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网上答疑。实践表明,教学网站的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显著效果。(3)购置、自行制作了工程流体力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用于流体力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工程流体力学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抽象,而且由于流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在讲解时常需要借助一些图形表示流场的存在,教学中适当利用多媒体,可减少教师在黑板上的画图时间,同时动画、视频、图片等可使内容变得生动、直观,有效提高讲课效率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采取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加强实验教学建设。实验教学是工程流体力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校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验过程中还能将流体力学的各部分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链。

根据购置的实验设备自行编写了实验指导书,明确了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实验过程的具体步骤、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为了实验教学的多样化,自行编制了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演示软件,形象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自行研制了多功能空气动力学实验台,可进行平板边界层、圆柱体绕流、弯管压力分布、紊流射流等多项实验;合作研制了小型烟风洞,可演示飞机模型(包括机翼)、汽车模型(轿车、卡车)、圆柱体等流场,使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提高。

5.改革考试形式。工程流体力学中公式特别多,而死记硬背这些公式及其推导意义不大。对以往的闭卷考试形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闭卷考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考试中客观题占的比重较大。客观题就有标准答案,这使得课程教学成为趋同性教学,即希望学生的认识都统一到这一标准之下;(2)考试内容中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而记忆性的知识可以通过短期突击学习获得迅速提高,这使得许多同学平时不学,临近考试“加班加点”以应付考试。另外记忆性学习较适应女生,因此出现了所谓的“女生优势”现象;(3)一次考试定成绩。教师往往根据期末考试的成绩来决定学生的总评成绩,很少考虑学生的平时成绩。这就导致了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期末搞突击的现象;(4)由于采用闭卷考试,计算题往往比较简单,无须建立数学模型即可求解,不能反映出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数学建模能力。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半开卷(即考试时学生只带一张A4纸,上面可以随意记录内容)的考试形式,在考试内容上,减少了客观题,加大主观题,注重内容的应用性、灵活性和综合性,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既能兼顾一般学生的合格水平,又能突出优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激发他们能力的发挥。

三、结束语

《工程流体力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和实践性。本文深入分析精品课程的建设,以期交流经验,提高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水平,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工程流体力学的具体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 流体力学 教学改革 理实一体化 学习工作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237-02

1.引言

流体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在动力工程、城市建筑工程、环境工程、航空航天工程、航海工程、水利工程等领域广泛应用[1]。因此《流体力学》是建筑工程、建筑设备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等高职建筑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理论性强,抽象概念多,与数学、物理、理论力学等学科有紧密联系,一直以来都是教师 “难教”、学生 “难学”的一门课程。本文根据该课程在高职建筑类专业中的应用需要,结合目前高职学生特点,从教学手段、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并分析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2.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学生基础差

随着近几年高考生源大幅减少,全国各省市的高职高专分数线降低至200分甚至更低,由此可知高职教学面对的生源学习成绩较差,数学和物理基础薄弱。因此,学生基础差成为目前高职《流体力学》教学面临的一项重大障碍,但是我们无法改变学生的过去,必须根据目前教学对象的特点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2 教学手段单一

《流体力学》是一门传统经典学科,教学内容非常固定,于是长年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采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手段。有的教师每次上课都是一本书、一根粉笔,根本不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不宜帮助学生理解《流体力学》中抽象的概念或现象;有的教师将教材中的文字转移到PPT课件中照本宣科,学生很快就会在课堂上进入“梦乡”。如此单一的教学手段,势必事倍功半,教师感觉上课很累,学生学习效果也不好。

2.3 教学设计过于简单

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上课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讲课任务,不关心教学效果,不重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只是采用“集中讲授、集中听课”的简单过程。

2.4 考核方式单一[2]

《流体力学》由于其理论性强的特点,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单一的期末考试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试从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反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不能全面反应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不能反应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教学改革

3.1 教学手段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多种教学手段的组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

(1)PPT课件

PPT课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PPT可以充分的展示教学的文字内容和图片,并且PPT中的动画设置可以突出一部分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测压管水头线和总头线”的教学中,可以在PPT图片中设置测压管水头线和总头线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并根据讲解需要自定义线条出现的时间顺序。

(2)板书

板书是最传统的教学手段,但是在PPT广泛应用的今天,板书的利用率在降低[3]。不过,笔者认为如果将PPT和板书结合起来能够发挥它们各自的长处,比如《流体力学》计算题的讲解,如果只用板书需要将题干内容和插图以及解题过程均书写到黑板上,费时费力;如果全部以PPT显示,学生往往很难体会到解题的过程,且长时间看PPT很容易感觉单调分散精力;如果将板书和PPT结合起来,将题干内容和插图在PPT中显示,而解题过程由教师随着讲解按步骤书写到黑板上,既节省了题干书写和画图的过程,又能够通过板书带着学生一步步展开解题过程[4]。

(3)视频

《流体力学》一些抽象的概念或现象,有时仅仅用语言或图片很难生动地描述或展示给学生,比如流线的概念,教师可以借助流线演示实验视频,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视频至少播放两遍,第一遍完整播放让学生对实验现象先有个初步认识,然后带着疑问观看第二遍,第二遍播放过程中教师根据需要点击暂停键进行讲解。视频教学手段的应用有效解决了缺乏实验装置无法演示或者学生人数过多实验装置现场演示观看不清的问题。

(4)flas

flas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流体力学》中一些实验现象比如雷诺实验可以做成flas代替视频演示。教师也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验装置将实验操作步骤做成flas,在学生实验操作前通过多媒体演示,比教师守着实验装置讲解更清晰更生动。

上述教学手段在一次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至少要用到两种,只有不断的变换教学手段,才能够将“爱走神”学生的心思拉回到课堂上来。

3.2 理实一体化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将《流体力学》课程分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个阶段,一般在学期最后1~2周集中进行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将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隔离开。笔者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为一体,即将实验教学插入到相关章节理论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实验室同时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验任务。这种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实验现象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比如恒定流与非恒定流的演示、虹吸现象演示;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应用,比如将“毕托管测速实验”插入到“能量方程的应用――毕托管测速原理”的教学中,“沿程阻力实验”插入到“紊流沿程阻力系数”的教学中。

3.3 教学设计过程化

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5]。随着对课堂教学的不断反思,“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为人诟病。如何避免出现“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就需要教师课前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结合教学内容不断调整教学手段,变换学生行为状态,让每一次课堂教学都处于动态变化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设计要带着“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如何评价”四个问题进行,进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评价策略。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将传统的以知识为出发点的目标转换为以能力为出发点的目标,比如将“掌握恒定流能量方程”转换为“(1)使学生能写出总流能量方程并复述各项的含义;(2)使学生能绘制总水头线与测压管水头线;(3)使学生能应用总流能量方程解决有关工程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应根据具体专业的需求进行选取,比如管路的计算在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应用广泛应增加相应学时比重,而明渠水流应在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教学中增加学时比重。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6]。因此,教师应将课堂教学划分为几个阶段,比如“沿程阻力系数”一节内容的学习,笔者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理论讲解综合应用PPT、视频录像、板书等教学手段。第2阶段提出沿程阻力系数如何测定的问题,结合实验装置布置实验任务。第3阶段各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第4阶段抽查1~2个小组进行汇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脑、眼、耳、手各个器官。上课前,教师给每位学生下发提前制作好的学习过程工作页,让学生明了每个阶段要做的事情,并认真填写工作页,也方便教师检查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

评价策略就是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重要环节,一个科学、合理、公平的评价策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学程序的执行情况。比如把课堂回答问题、完成任务的先后顺序、成果展示等都赋予一定的分值,让“挣分”成为教学过程有效执行的动力。

3.4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

笔者采用平时表现(遵守纪律、完成作业、课堂作答等,占30%)+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占30%)+期末考试(占40%)的综合考核方式,对于平时表现和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取得相应分值比例95%以上的学生采取免考的方式。通过这种考核方式既能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又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参与性,让其重视学习的过程,这与教学设计的过程化是相呼应的。

4.角色转换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是固定的,教师是讲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流体力学》教学改革必须率先改革这种陈旧的思想意识,教师的角色应随着教学设计而不断变换,可能是讲授者,也可能是主持者或辅导者或评价者。而学生的角色也在不断转换,可能是实验操作者,也可能是数据记录者或团队代言者或评价者。

教师角色的转换改变教师的传统形象,有利于融入学生,增进师生感情交流,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角色转换改变死板学习气氛,有利于增加学习趣味性,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提高沟通交流、语言表达能力。

5.结语

总之,《流体力学》作为高职建筑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由于其自身特点和当前高职学生特点,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手段、理实结合、教学设计、考核方式等全过程优化,探索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增强教学效果为根本目的,培养学生知识应用、创新、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白桦.流体力学泵与风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苏新兵等. “应用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情况和几点体会.中国电力教育,2011(19)

[3]李欣.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4]陈霞.流体力学教学方法的探讨和研究.科技文汇,2011(09)上旬刊

[5]邓泽民等.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6](美国)威廉・威伦等.有效教学决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秦纪伟(1984-),男,河南周口人,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建筑给水排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