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育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蒙氏教育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科学创新 学生主体 民主氛围 思维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的强烈呼唤,是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培养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还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教师如何适应时代的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课题。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广大教师必须首先是个创新型的教师。笔者在此不揣浅陋,试就如何做名创新型的教师谈点自己的体会,以期与同仁商榷。
一、创新型的教师要科学看待学生创新,不断增强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是教材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以及自身的素质水平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极为重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科学看待学生创新,不断增强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
1、教师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个科学的认识。创新是人生来具有的一种潜能,对于学生这一特定群体来说,创新主要是指他们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够独立地掌握知识,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
2、教师要积极从事教科研,带头创新,不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一个创新型的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学习和研究,不断追逐学科技术发展的前沿,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所授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势,要重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投身于教科研活动中去实践和锻炼,使自己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在教育教学领域内自由探索,自由创造。
二、创新型的教师要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格局和模式,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格局和模式
一个富有创新型的教师,心中不该只想着学生的分数,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创新意识是否得到加强,应更多地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发展着想。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教授针对中国教育的时弊,曾语重心长地指出:中国教育基本是教师教、学生记的模式,这种模式如果不改变,再过三十年也很难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创新型的教师要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1、教学思想上摒弃传授知识为主的观念,树立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想。把培养能力、增长才干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把传授知识渗透在培养能力、培养方法之中,变知识积累第一、能力培养第二为能力培养第一、知识积累第二。
2、变封闭的课堂教学为开放的课堂教学。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组织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地点可以是课堂也可以是自然、社会。创新型的教学内容是以教材为主,辅之以与教材有关的生活材料,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指导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社会。
3、变阻碍和压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条式、灌注式、他主式等教学方式为自然引导式、提问讨论式、自主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因此教师要摒弃这些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已被实践证明了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自然引导式、提问讨论式、自主探究式等教学方式。
三、创新型的教师要为学生营造适合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学习氛围
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已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课堂是教师实施创新教学的主战场,是启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
1、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爱心和微笑带入课堂。教师要给学生以微笑、信任和期待,切不可板面孔说教,给学生畏惧感,从而抑制学生的创新欲望。
2、教师在教学中要热爱创造型的学生。一般说来,没有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发明家的,但不一定都喜欢创造型的学生。
3、教师在教学中要提倡民主化的教学风格。综观目前教学状况,课堂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重师道尊严,轻学生学习主体的不民主现象仍屡见不鲜,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创新型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所谓创新,总是与主体性、自觉性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主体性和自觉性,就不可能有创新,主体性和自觉性是创新的基础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真正发挥学生的创新主体作用。
1、教学中要给学生积极的评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在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前苏联 苏霍姆林斯基语)。
2、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就底是创造的开端,也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品格。
3、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些知识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是完全能够解决的,因此教师在课堂和课后都应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
篇2
关键词:培养能力;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75-02
一、问题的提出
“蒙台梭利教育法”能够培养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使幼儿在相应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超乎这一年龄的特点,但当前有些托幼机构并没有理解蒙氏教育的真正精髓,这不仅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同时也不能让大家对蒙氏教育有个真正的理解。当前应逐渐解决托幼机构对“蒙氏教育法”的错误认识,使“蒙氏教育”能真正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研究内容及目的
蒙特梭利教育法适用于3~6岁的幼儿,主要教学内容包活实际生活练习、体育练习、初步知识教育及感官教育。其中,感官教育是蒙氏教学法的中心环节。蒙特梭利认为3~6岁的幼儿已具备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教育者应当利用这种能力,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教材、教具,并提供准确的学习途径。蒙特梭利经过实验证明:所有儿童都具有读、写、算的能力。如果没能及时利用这种能力,就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发展。
三、理论基础和核心教法
1.理论基础。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是“蒙特梭利教学法”的基础。主要表现在:①强调儿童的内在生命力和遗传素质的重要性。相关实验证明:幼儿生命力表现为自发冲动。蒙特梭利把对幼儿自发冲动是引导还是压制作为区分好坏教育的分水岭。②认为儿童自身的发展是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蒙特梭利认为必须为儿童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她强调了儿童早期教育的环境对幼儿每个阶段发展的重要性。③儿童身上蕴藏着特有的发展规律。蒙特梭利认为幼儿天赋的生命潜质在后天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儿童个体按生命本身的规律去发展。④儿童发展过程中存在敏感期。蒙特梭利认为幼儿每个阶段都会表现出特定的心理倾向性和可能性,显示出来,幼儿在个体成熟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感官的敏感期,过了特定时期,敏感性就会消失。但是蒙氏教育到底用什么办法做到这些的,那就必须要明白蒙氏教育的核心教法。
2.核心教法。蒙特梭利教法强调幼儿有选择活动的自由,相信幼儿有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里的纪律不是通过强制手段实现的,而是通过自由活动达到的,是比较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给儿童极大的自由权限,并不是说儿童可以任意妄为,应对活动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如:要正确运用教具;不能有冒犯他人的不文明行为;要充分尊重他人。
四、相关研究综述
早在20世纪初,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就提出婴幼儿有自己的发展大纲,指儿童年龄越小,越是按照自身的发展节奏方式来发展。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结果表明:3~6岁幼儿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幼儿相比,个体差异最为突出,在情感表达、适应环境、学习风格方面差距较大。所以幼儿的早期教养应该是生活的过程,要自然地遵循他们的发展规律。21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在出生第一年就应启动前苏联的早期教育,在当时遭到了全盘否定。80年代中期北师大卢乐山教授远见卓识著书《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将蒙台梭利教育介绍到我国,翻译了蒙台梭利四本原著出版,许多大学教授多次分别对蒙氏班和非蒙氏班进行评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热心幼教的人士带来了台湾幼儿园实施蒙特梭利教育的信息,还正式启动了“蒙特梭利教育中国化实验研究”课题。北师大威斯达公司紧跟实验研究,于1996年成为我国第一家生产蒙特梭利教具的公司。与此同时,中国沿海城市相继开办了许多蒙台梭利特色幼儿园,并且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
五、“蒙台梭利教育法”在我国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思考
1.存在的问题。蒙氏教育真正对幼儿起到预想的作用是: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教育者应以儿童为中心。遵循蒙台梭利创设环境的基本原则,用心创设适宜的环境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顺应个体自然成长的规律,幼儿在自由的、独立的“工作”中完成着自我成长。发挥蒙氏教具的独特功能,同时利用教具以外的人类活动领域,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但是,偏偏有些幼儿机构以蒙氏教育为借口,收取高额的学费。虽然在幼儿园内也有蒙氏教育的教具,幼儿看上去会比非蒙氏教育的幼儿园幼儿自理性强,学的知识内容丰富,可是蒙氏幼儿园的幼儿对比非蒙氏幼儿园的幼儿会更多地显示出呆板,有些“小大人”的感觉。在较多的蒙氏幼儿园内,幼儿们看上去很有自理能力、很有规矩,幼儿教师的一个手势就能控制幼儿,使幼儿失去自由。
2.原因思考。当前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观念和体制的落后,改革进展步履维艰,严重。具体涉及目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两大问题:首先,没有代表广大幼儿的最根本利益,没有“以人为本”,没有“因材施教”,没有充分尊重、发掘和张扬每个人的个性潜能,没有创新教育,只是传统落后的知识灌输型考试教育。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人格不平等,缺乏人性化教育,传统教育体制落后,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开办“蒙特梭利教学法”的托幼机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即使是参加课题研究的幼儿园,也没有进行本土化研究,大多数幼儿园因经济利益所驱动和师资培训匮乏,对“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研究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并没有形成适应本土幼儿教学的理论。
六、“蒙特梭利教育法”在我国实施应坚持的原则
1.幼教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应颁布适宜本地区开办蒙氏教学的相关立法,对欲开办的幼教机构进行严格的审核。
2.开设蒙氏教法的机构应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调查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所开办的蒙氏幼教机构存在以盈利为目的、师资水平较低的现象,根本不具备办蒙氏教学的条件,但是却以此来宣传招收幼儿入园。而具备办学条件的机构也存在较多问题,如:对教职工的培训不及时,导致教学理念陈旧等。
3.教育实践者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教育者应秉承专业的教育理念,积极在相关研究领域发表自己的建树。在实践中顺应幼儿的发展,充分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即在尊重其自身发展规律、方式、节奏的基础上为幼儿发展创设适时、适当的环境。教育者还应因地制宜地施教,以满足不同地区教育需求的现状。
4.幼儿家长要转变传统观念。家长要转变传统观念,积极接受蒙氏教学理念中适宜幼儿身心发展的教法,配合幼教机构,使幼儿的各个阶段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篇3
蒙氏教育法于1994年引进中国并开始了大规模流行,然而在我国的蒙氏教育法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异化现象。我国蒙台梭利教育研究专家卢乐山先生曾说过:“要全面地、实事求是地看待蒙台梭利思想,要使蒙台梭利中国化、本土化。”[2] 只有将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思想与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具体实践特点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蒙氏教育法与传统教育的共生以促进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蒙氏教育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的异化
1.在实践过程中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任何好的教育理念都是根植于其独特的文化土壤之上的。在我国儿童长期以来被当作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明天,越来越多的儿童被看作是“小大人”,过早地被推进了成人的世界,家长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口号,让儿童不得不迅速地成长。蒙氏教育法的引进让不少家长感受到了福音:原来孩子能在幼儿教育阶段跑得更快一点。家长趋之若鹜使得蒙氏教育法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壮大。有的幼儿园为了能收取高额的蒙氏学费而不加任何改造地全盘照搬蒙氏教育法,比如说蒙氏教育法的实质在于观察了解儿童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以确定对儿童的个别化教学,其核心是儿童。但是有的幼儿园在实施蒙台梭利教育法时,单纯地把蒙氏教具堆满了教室便说自己做的是蒙氏教育法。这种不得要领重形式不重实质的做法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以及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幼儿教师对蒙氏教育法理念的曲解
教师是蒙氏教育法的践行者,教师对蒙氏教育法的理解直接关系着蒙氏教育法实施的成败。现今很多教师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蒙氏教育法的培训,对蒙氏教育法的理解十分浅显,盲目地夸大蒙氏教育法的优越性而忽视其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有的教师忽视了“自由是在有纪律的前提下进行的”,放任儿童自由活动而不加以引导或示范,这对于儿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对幼儿的干预方面,存在着干预不当的现象,在儿童专心地操作教具时,教师认为其有错误便上前干预指正,当幼儿遇到困难犹豫不决时,教师便“迫不及待”地上前帮助解答。而这些情况都是对儿童自由的一种侵犯。幼儿教师对蒙氏教育法理念的曲解是影响蒙氏教育法“中国化”的重要原因。
3.蒙氏教育法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
蒙台梭利本人说:“我发明蒙台梭利教学法是错误的,我只是对儿童加以研究而已。”[3] 蒙氏教育法最初是以生活在1907年意大利罗马圣罗伦贫民区的儿童为对象,她的教育方法建立在低能儿童教育的基础之上的进行形式训练为主的教训活动。蒙氏教育法十分重视儿童的自我学习、自我修正、自我教育方面的培养,促进了儿童个性特征的发展。但其要求儿童按照教具所特定的步骤方法不断地进行反复练习,让儿童处在被动的地位,儿童有选择教具但是没有选择如何进行操作的自由,这样容易使儿童形成呆板、机械的个性,不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同时,蒙氏教育法重视儿童自主的学习较少地让其参与团队的合作也有碍于儿童社会化的过程。
二、蒙氏教育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的共生
1.抓住本质,在实践上由形式到实质
蒙氏教育法的精髓在于培养儿童身心协调使其能更好地发展。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通过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儿童依据自己内心的需要自主发展,进而培养健全之人格。同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一种天生的“内在生命力”,这种内在的生命力是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为了使其能按照自身的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蒙氏教育者需要在了解儿童具有独特的胚胎期、心理具有吸收力、发展具有敏感期、发展具有阶段性等特点的前提下进行感官教育,读、写、算的练习,进行实际生活的练习。正确理解蒙氏教育法的内涵而不是把蒙氏教育法简单地理解为对蒙氏教具的操作。应从单纯地照搬蒙氏教具到自主开发设计出符合中华民族传统并能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有效地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习惯、良好的语言系统、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等“中国化”的蒙氏教材。
2.重视教师的多重角色的转化
在蒙氏教育法中教师是环境的提供者、观察者、示范者。观察是与儿童打交道的方法。[4] 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儿童的兴趣变化和儿童身上出现的发展特征。在儿童有需要的时候教师要在儿童身边进行正确的示范和指导,当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参与到自己正在从事的活动中去之后,教师就应该明智地退出,让位于儿童与教具相互作用的活动,让儿童通过对教具的操作使大脑、机体协调运动,促进儿童的自我发展。合格的蒙氏教师还需要根据儿童现阶段的发展水平、教学目标、兴趣爱好,依据蒙氏教育法的精神不断延伸教具,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儿童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儿童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儿童自由选择的往往能反映出他的倾向和心理需要,因此教师在对作业的选择上要遵循让儿童自由选择的原则。儿童在进行他自由选择的工作时会更加的专心,进而能增加他的自信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秩序感。
3.给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内在潜能是在环境的刺激、帮助下发展起来的,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5]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有机体与“有准备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校是儿童日常生活的场所,儿童在这里“不仅可以享有内在发育方面潜在的、精神上的自由,而且可以使儿童从生理、生长到机体活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成长与发育最好的条件’”。[6] 这就要求为儿童创造美丽、适宜的环境。一个精心设计的环境能让儿童产生学习兴趣,能让儿童自主地、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明白自己的需要并获得自己的想法,使儿童得到积极的发展。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儿童一方面获取来自蒙台梭利教具、各种教材等物质环境中的知识,一方面汲取来自人类精神文化遗产等文化环境中的养分。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还要在环境中指导儿童,积极与儿童进行互动,促进儿童身心的协调发展。
4.重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诚如英国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所讲:“我们不能随便漫步于世界教育制度之林,犹如一个小孩逛花园一样,不时地从一堆灌木丛中摘下一朵花,从一棵树上采一些枝丫,期望我们将这些移植到本国的国土上,就能拥有一棵茂盛的大树。”对于从国外移植过来的蒙氏教育法来说我们更应该注重其在中国的本土化。 蒙氏教育法最初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不免带有浓厚的西方文化的特点。中国的文化历来就具有“中庸之道”“以和为贵”“谦顺”等特点,相比之下西方的文化则主要以“个性张扬”“思想自由”“个人发展”等特点为主。如果不考虑东西文化的差异盲目照搬蒙氏教育法,在东方文化的大背景下可能会造成儿童的文化冲突。因此当我们在实施蒙氏教育法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借鉴传统教育,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文化特点对蒙氏教育法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加适合于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参考文献:
[1][意]玛利娅・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方法[M].1964年纽约英文版.
[2]皮军功.辛勤耕耘六十载 献身幼教半世情――访卢乐山教授[J].学前教育研究,2003(2).
[3]李永连.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和教育思想[J].外国教育,1982(2).
[4][意]玛利娅・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全书[M].万信琼,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育
中国分类号:G4
一、确定以全面发展为本的差异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儿童由于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和心理的需要产生一种自发性活动,这种自发性活动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儿童获得有关经验,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因此,蒙台梭利认为“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综合上述观点,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儿童现实发展水平,又要考虑儿童潜在发展水平,并且每个儿童的现实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学目标也应该是差异性教学目标,即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蒙台梭利的教具是她的教学法的构成要素之一,非常有特色,在蒙氏教学中有人误以为将蒙台梭利教具摆放在教室的各个区域就是蒙氏教学法了。实质上,蒙氏课程的核心在于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以确定其教学目标,而后提供适宜的环境,满足儿童的需要。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需要和目标,课程组织的中心是儿童的发展,而不是教具操作。
因此,在将蒙氏教育方案引进我国幼儿园教育中,应该考虑它的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同时制定差异性教学目标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便教师在观察中指导,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得到发展。
二、拓展全面丰富的整体的教学内容
蒙台梭利研究设计的教学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练习、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五大领域。她把日常生活练习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她认为日常生活练习对于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感官教育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练习五大类,它们分别由相应的教具来完成;语言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读和写两部分;数学教育主要是10以内的读、写、算等内容;文化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简单的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等几个主要方面。今天看来,蒙台梭利的教学内容设置的确有一定的局限,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与儿童发展的需要,比如对儿童全面发展意义重大的艺术教育内容、社会教育内容没有涉及。因此,国外一些新一代蒙氏教育思想的追随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而对原蒙氏方案的内容进行了改进和发展,将原五大领域扩展为十大领域,分别为:日常生活训练、感觉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文化教育、体能训练(大肌肉活动)、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戏剧教育(角色扮演)、社会教育(包括社会交往技能的练习)。这种改进和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尤其对我国当前教育界。
三、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和创新
教学过程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历一个以承接人类文化科学知识为主线的特殊的心理过程。蒙台梭利追求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儿童形成健全人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书《学会生存》把人格理解为道德、体力、智力、审美意识、敏感性、精神价值等等品质的综合,是“完人”,并认为这种“完人”是教育的“基本目的”。
继《学会生存》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著名的报告书《学习:内在的财富》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指出:“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可能更重视想像力和创造性;它们是人的自由的最明显的表现,有可能受到某种个人行为准则规范化的威胁。”所以,“创造性”和“想像力”是“自由人格(个性)”的表现,为了培养人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应首先培养“自由人格(个性)。”由此看来,不能把某一种或几种品质从完整的人分离出来孤立地培养,否则会造成人格分裂。创新意识和能力也应该在培养人的整个过程之中,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整合进行。
四、激发积极互动的交往关系
蒙台梭利教育法由三要素构成:有准备的环境、教师和教具。
她认为教育不是教师自上而下的教授,而是教师协助儿童自下而上地自我发展。正是从这种教师观出发,蒙台梭利把“儿童之家”的教师称为“导师”,而不是“教师”。
因此,在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案中,教师所具备的角色是:
(一)环境的提供者:在蒙台梭利看来,由于儿童是在吸收环境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教师应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有准备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物质环境;二是人文环境。特质环境主要是指蒙台梭利教具,各种符合儿童尺寸的室内设施以及教师自制的各种教学材料;人文环境则主要是指各种有价值的人类的文化遗产。
(二)示范者:在儿童自我选择、使用教具材料之前,教师首先为孩子示范教具的正确操作方法。教师对教具材料作简单的介绍、示范时,话要简短、明确、客观,内容必须是直接涉及要解决的问题,不讲不必要的话。当孩子模仿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而是再一次示范或引导选择另一个新的教具。(三)观察者:教师随时观察孩子的行为,“以不带成人偏见的眼光来看孩子”。在儿童摆弄和操作物体的时间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了解儿童的自由表现,观察儿童对教具材料的兴趣及兴趣持续的时间,甚至还要注意他的面都表情。观察的目的在于了解孩子的发展和需要,然后以此来提供适宜的环境。
篇5
蒙台梭利是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近百年来,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一直对世界幼儿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引进蒙台梭利教学法后一直在模仿和探索蒙台梭利物质环境的创设,但由于没有真正弄清蒙台梭利教育的基本原理,在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引起了一些误解。我们认为,今天的幼儿教育改革更应该广纳百家的优点,吸纳什么,如何吸纳,单凭对外国的教育模式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是不够的,只有在对外国教育模式进行理论分析,才能移植到我园并进行本土化的工作。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进行蒙氏教具本土化的研究,通过研究,培养优秀的蒙台梭利教师队伍,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环境,唤醒幼儿的自觉与自律,使幼儿在自主与自尊的环境中,自动约束自己的行为,让幼儿在有兴趣的学习环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专注、自律、独立思考、观察、解决问题、自我订正、秩序感等),实现最终的人格培养。
二、探究的内容、目标
1.我们将根据本地区、本园幼儿的实际情况及年龄特点,将民族、地域文化内容融入蒙台梭利教学的日常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进行蒙台梭利教育本土化的研究。
2.蒙氏班侧重的是常规行为习惯和数概念的培养,通过让幼儿自己操作教具,让幼儿通过尝试错误,既自己动手操作,又得到自我提高。但蒙氏班对幼儿的想象力和个性上的培养不是很多,不利于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比如,蒙台梭利虽然强调在操作教具时给幼儿自由,但这种自由只是选择教具和选择时间上的自由,幼儿在操作教具的方法、规则上没有自由。因为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是固定的,幼儿不能改变,它要求的只是让幼儿按照某种固定的步骤和方法不断地进行重复的练习,幼儿完全是被动的,十分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我们在移植蒙台梭利教育法时,要考虑这种文化差异,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文化特点,对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一些教具操作程序加以改造。
三、蒙氏教育法的基础
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本原理。蒙台梭利称她的教育方法是“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法”,又被称为“自由研究的教育”。因此,把握“自由”的内涵,是了解蒙氏教育法本质的前提。
关于自由,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是幼儿可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爱的活动。生命力的自发性受到压抑的幼儿绝不会展现他们的本性,就像被大头针钉住了翅膀的蝴蝶标本,已失去生命的本质。这样教师就无法观察到幼儿的实际情形。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幼儿,先要给幼儿自由,促进他们自发性地表现自己,然后加以观察、研究。
这里所谓的给幼儿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蒙台梭利说:“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地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事实上,放纵幼儿绝对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关于纪律,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人如像哑巴那样的安静,像瘫痪的人那样一动不动,不能算是有纪律的。积极的纪律包括一种高尚的教育原则,它和由强制而产生的“不动”是完全不同的。
纪律的培养不能靠宣传和说教,也不能靠指责错误,而是在自然的活动中发展起来。重要的是使幼儿在活动中理解纪律,由理解而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区别对和错。因此,真正的自由也包括思考和理解能力。一个有纪律的人应当是主动的,在需要遵守规则时能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靠屈服于别人。在蒙台梭利学校的活动室内,允许幼儿自由地活动、交谈、交换位置,甚至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移动桌椅。
四、环境教育幼儿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环境,她说:“环境教育孩子。”并认为环境是重要的保育内容,而且保育方法的许多方面由环境决定。因此,它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充分尊重幼儿的节奏与步调
幼儿与成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差异悬殊,成人在一小时内的认知和感觉与幼儿经验到的截然不同。幼儿以其特有的步调感知世界,获得很多成人无法想象的事情。孩子特有的节奏已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在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中时,必须保护幼儿特有的“节奏或步调”所需的环境。
2.给孩子安全感
人类的幼儿比其他动物的成熟来得迟,因此他们更需要庇护。当幼儿的身体感到危险时,用温柔、鼓励的眼神关爱幼儿,才能使他们自由、奔放地行动。
3.可自由活动的场所和用具
幼儿必须依靠运动表现人格。尤其是他们的内心,一定要与运动相结合,才能充分获得发展。因此,需要让幼儿持续接触东西――收集、分解、移动、转动、变换位置等可自由活动的用具和场所。
4.美
美对幼儿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幼儿最初的活动欲是因美引起的。所以,在幼儿周围的物品,不论颜色、光泽、形状都必须具有美的感觉。
5.秩序
幼儿的秩序感以两岁为高峰,其后的数年间,幼儿的秩序是极特殊的。这个时期秩序感与幼儿的关系就像鱼和水、房子与地基。事实上,幼儿会以秩序感为中心,运用智慧进行区分、类比的操作,将周围的事物加以内化。要是没有秩序,一切事物将产生混乱,幼儿会失去方向感。所以,秩序必须存在于有准备的环境的每一部分。
6.与整个文化有连贯性
所谓“秩序存在于有准备的环境的每一部分”,就意味着秩序应包含于拓展幼儿智慧的教材中。 这种秩序可使幼儿朝真实且正确的“工作”去努力,也就是孩子能真正认真地去进行“真实的生活”。能够独立专注于自己世界内活动的幼儿,才能真正在成人世界中活动。
五、蒙氏教师要具备多重角色
1.孩子角色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自身携带一种力量,能创造一个比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完美的世界。所以教师要有童年意识,具有幼儿角色,站在幼儿的角度看世界,要从幼儿的身上学会如何使自己成为完美的教师。
2.仆人角色
在物质上为幼儿发展提供一个安全的、被尊重的、被爱的和被接纳的环境。同时也是环境的维护者、教学的观察者、及孩子的支持者和资源库。要让寻求帮助的幼儿随时感觉到你的存在,同时要让投入工作的幼儿感觉不到你的存在。
3.科学家角色
像科学家一样对事业永远充满热爱,对自己研究的对象总是无比耐心,并通过观察分析其内在的性质及发展态势,对工作总是那么执着、严谨和锲而不舍。研究幼儿的成长,不断发现生命成长的惊喜。积极、宽容地对待每个幼儿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特质。心中永远充满爱,热爱生命、热爱幼儿。
4.医生角色
医生首先是诊断师,根据对病人的诊断,知道对待不同成因的病人用什么药、用药的剂量和时间。不同的幼儿,不同的发展阶段拥有不同的特征和成长需求。教师需像医生一样了解每一个幼儿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帮助他成长。
5.农民角色
农民知道播种和收获的季节,知道误了农耕时节,就会有不可弥补的损失。农民知道在外界环境变化时,要改变种植方式。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敏感期,要像农民一样及时适当给予所需的阳光和养分,还要适时地帮助他们除去“杂草”和“害虫”,而不是盲目的“施肥或拔苗助长”。所以依据敏感期实施教育,是教师教育行动的核心。
6.根雕师角色
篇6
儿子树苗上的第一个幼儿园是公立幼儿园(以下称为A园)。A园非常自由,但“自由”幼儿园虽然让孩子尽情欢乐,但是也有了很多坏习惯:吐唾沫、尖叫、倒地转磨耍赖、拧人。如果幼儿园的环境没法改变,家长的责任就是尽可能让他脱离这个传染坏习惯的环境,回家就申请了一个蒙氏幼儿园(以下称B园)。
“规矩”幼儿园给我们许多惊喜,让我学到很多
我和先生去实地考察的时候,B园室内静悄悄的——午饭时间。孩子们摆好桌子椅子,把自己饭盒拿出来,一个小女孩站上凳子唱歌后,大家安静就餐。先生回家嘀咕:“温室里的花朵,压抑,冷漠,活活被教育成一群绅士淑女了。”
我和先生、A园老师商量后的共识是:人只有一个童年,希望树苗能有机会体验另一种教育,如果不适应,还可以回A园。同时,A园老师觉得,树苗求知欲强,喜欢秩序,喜欢自己动手,应该很适应蒙氏教育。这样,树苗以四岁“高龄”转园了。
转眼树苗在B园三个月了,每天早上不再是鏖战,还时常有些“太阳从西边出来了”的变化。比如会自己安排活动,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比如会自己玩积木、搭铁轨,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再找爸妈支援。最比如开始待人接物,出门见客会和人握手,自我介绍——那个见人就躲在大人后面、十问九不答的害羞娃娃哪里去了?
对B园的细节观察得越多,越感叹自己其实对幼儿教育有许多误解——
1.追打吵闹是孩子的天性,不要用秩序压抑孩子的天性?
大班室内贴着一些彩色图片,写着大家要遵守的规则。比如“用室内的音量”,“不要在室内跑”。 它并不是说“安静”,而是“用室内的音量”,这与其说一种权威命令,不如说是导入对社会空间秩序的认知。室内是工作和交谈的场合,如果每个人都大声,那么每个人的工作和交谈都受影响。如果每个孩子都尊重别人的存在,懂得降低音量,那么所有人都受益。我发现,孩子们在维护这个规则的过程中,有种自信的表情。他们在理解规则,并提醒自己遵守规则的时候,是品尝到了一点“我能做到”的成就感的。同时,他们也很为“我们的环境”而自豪。
那些在餐厅、室内公共场合高声喧哗奔跑的孩子们,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天性得到了很好保护,不过是因为他们没有被清晰地告知行为的界线,和设立这些界线的理由,没有人帮助他们去了解“个体和群体”之间的联系。树苗以前就是这样的孩子,不分场合躺倒耍赖,我们气急败坏却除了威胁呵斥外无计可施,但是他现在就能理解他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2.小孩需要权威来维持秩序?
有些家长对孩子吹胡子瞪眼,甚至体罚,心里其实心疼孩子、内疚自责,可是为了维护权威,就只能严厉起来。并不是自己想当权威,只是认为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个权威,否则走错道也没人能拉住。这类家长的孩子,多半会成长为反权威的、叛逆的人,我颇见过一些例子,但是并没有仔细追究过孩子是否真需要权威。
B园里,大人,也就是老师,是没有权威的,大家根据统一的规则来做事。举个小例子,孩子进门后,换好衣服,要摇一个铃,然后一个大人过来,和他握手,说早上好,然后进教室。有次,树苗换了衣服,老师正好在旁边,示意他摇铃,握手。但是那天他心情不好,不肯和老师握手。老师很明白他心思地说:“好,我们重新来。”她消失在室内,树苗再次摇铃,老师再走过来,完成了这个“呼唤——会面”的过程。
我看着这个过程,忽然明白了一件事:摧毁孩子秩序感的,往往是大人自己。大人建立一个规则,孩子也接受了规则。可是大人往往在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为了自己方便,就改变规则了。孩子这时候拧巴,大人还会怪孩子不会变通。如果权威仅仅意味着可以随便改变规则,那么权威对孩子的成长哪有半点好处?观察一下孩子,会发现孩子们是喜欢按照规则行事的,他们会得到安全感,以及掌握了某种“知识”的欢喜,以及可以自己判断形势的自信。如果大人可以随意改变规则,规则不管用了,这会让他们茫然,难过,无所适从。不管他们是得出“规矩没用”的结论,还是压抑内心感受,学会服从“善变”的“权威”,都不健康。
3.已经三令五申了,为什么孩子还是不懂规矩?
很多家长的挫折感都因此而起:已经说过无数次了,你是哪一个字没听明白?我也经常有这样无名火起的时候。我有次去接孩子比较早,看见了这样一幕:老师带着小朋友在室内,他们列队,背着手,用小碎步绕着桌子椅子蛇行前进。然后老师说:“现在,让我们快一点。” 小朋友们用略快的步速走了一圈。老师说:“某某小朋友,今天你在房间里跑来跑去,我们不是这么做的。现在让我们用合适的速度在房间里走。” 我才明白,这个练习,是有针对性的。
室外地方大,可以野跑。室内乱跑容易撞到人,尤其是反应比较慢的小小孩。可是光说,或者出事了呵斥,孩子知道闯祸了,可是依然没有学习到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
老师用“一个小朋友超速”的机会,让大家一起亲身感受不同的速度,学会控制身体,告诉孩子们哪一种速度是适合在室内行走的速度。这种学习,让孩子真正进入“秩序”,感受秩序,与呵斥相比,哪种会让孩子印象深刻呢?
篇7
一、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和谐、平安的幼儿园为宗旨,以提升我园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核心,以诚信办学、创建品牌特色学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目的,以加强幼儿园内部建设和提升办园活力为重点,促进我园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二、 主要任务
全方位提高现有教学环境,在教师和幼儿中开展“我进步、我自豪、我快乐”主题活动。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园风、教风和学风,提高每一位教师的业务能力,以及每一名幼儿的综合素质,确保本次活动扎实有效。
三、 组织机构
组长:园长
副组长:各班班长
组员:各班教师
四、 主要任务
(一)、遵纪守法,诚信办学,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1、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依法办园,幼儿园在办园过程中严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批文和许可证进行,严格履行登记手续,严格按规定进行年审和年检。
2、制定和完善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职责,细化人员分工,做到制度健全,内容合法、公正、公开并切实可行。
(二)强化办学特色,促进内涵发展
1、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营造“文明、积极、乐观”的校园文化。
幼儿园坚持“以人为本,和谐育人”的办园理念,制定符合本园特色的文化建设方案,为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一是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合理布置活动室、休息室、走廊等场所,给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充分利用橱窗、墙壁、走廊等媒介,设计温馨提示、介绍流感疫情、手足口病防治及社会与健康常识、英语知识等,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充分体现环境育人的功能。
二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既能体现依法治园依法治教的精神,又能提倡民主管理、人文管理、开放管理,通过长期的规范化管理,引导广大师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向上的优秀品质。
三是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展因人而异、形式多样的综合活动,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闪光点。让幼儿的情操在肯定与认可之中的提高。
2、在幼儿园重点抓好幼儿养成教育。
(1)、在幼儿中开展“我进步、我自豪、我快乐”主题活动,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观念,为形成良好的园风和学风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主题教育和随机教育相结合,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理能力。
(3)、利用民俗或传统节日开展德育教育,通过绘画、诗歌、歌曲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爱国、爱家乡、爱集体、爱身边的人”的相关教育。
3、突出幼儿园特色:周托和日托管理 + 双语特色、蒙氏特色。
坚持服务于社会的宗旨,继续实行日托和周托管理;聘请外教,以中外结合式英语教学提高幼儿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使小班幼儿能听得懂,大中班幼儿可以简单的进行英语口语沟通;安排专职的蒙氏教师开展蒙氏教学等,从而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全面优秀的发展。
(三)、不断加入资金投入优化幼儿园的软件和硬件,持续改善办园条件。
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完善多媒体教学设施;严格执行国家教育大纲,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加强对教师备课的管理,每周检查教案和教具;加强对教师课程实施的监控,初步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通过听评课、效果评估等手段及时获取教师教学过程数据。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稳定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
1、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在教师队伍中开展“比追赶超,互利互助”的活动。与同年级教师比教学;与优秀教师找差距;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扎实的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发扬互利互助精神,积极主动帮助身边的老师,促进幼儿园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
2、进一步加强对广大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利用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示范课,每学期组织一次技能比赛,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和对幼儿的教育管理能力。
3、关心教师生活,及时帮助教师解决生活困难,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不断改善教师福利待遇,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稳定教师队伍。
4、优化教师师资配置,健全教师聘任激励机制。
(五)、坚持诚信服务,公平参与竞争,保持良好的社会信誉。
幼儿园以“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家长”为宗旨,将优质服务、诚信服务奉献给幼儿和家长。
幼儿园招生简章及宣传真实、客观、公正,决不搞欺诈和误导宣传,我们靠优质的服务;突出的办园特色;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园风、教风、学风;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育人氛围及诚信的办学作风和社会口碑吸引广大幼儿家长前来为幼儿报名入园。
(六)、以健全安全管理工作为着力点,确保实现安全工作“五个不发生”的目标。
幼儿园是安全为生命线,狠抓安全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幼儿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突发事件处理领导小组,责任到人;强化安全教育,加强家园联系,重点排查安全隐患,确保不发生重大伤亡事故、不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不发生重大火灾事故、不发生上访事件、不发生踩踏和中毒事件,确保老师和幼儿的人身安全;幼儿园依法保障幼儿接受学习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幼儿(有家长代劳)的申诉制度,妥善处理幼儿间的各种矛盾,做好家长工作,确保校园安全、和谐。
五、 工作要求
1、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工作领导小组机构,确保此项活动扎实有效的进行。
2、加强学习意识。加强对本方案的学习与理解,提高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3、强化服务意识。幼儿园领导要深入师生中间,为师生排忧解难,积极推动园风、教风、学风建设上水平。
篇8
4月2日是国际儿童图书日,往年我们都在聊着关于宝宝读书的各类话题。然而,只有爸妈们先充实自己,才能让宝宝爱读书、读好书。今年,就让我们聊聊父母们的读书计划,并听听专业人士的指导建议吧。
做好家庭教育是一种能力,而提高一种能力既靠素养的支撑,又靠实践后的感悟,继而再去实践中提升。就阅读而言,爸妈们需要了解家庭教育理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一些育儿经验。因此,下面为您介绍父母需要阅读的几大书籍类别,也让您对家庭教育有个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介绍几本较好的书籍,意在抛砖引玉,希望您有了自己的看法后再自行选择。
阐释家庭教育思想的书籍
任何领域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理念是人们透过现象对教育本质的认知,因些,父母们有必要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思想、理念,从而寻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让教子之道变得要加行之有效。
推荐书目
《儿童教育讲座》作者:马卡连柯(苏联)
作者曾是第一个因为提出这个问题,从而使教育机关、广大教师和家长对家庭教育问题予以关注的教育家,是第一个建立了家庭教育学的完整体系、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家庭教育科学体系基础的教育家。
该书从理论上系统阐述了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全书分八讲,包括:家庭教育的一般条件、家长的威信、游戏、纪律、家庭经济、劳动教育、性教育、文化修养的培养。每一讲都反映当时家庭教育中面临的问题,虽然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与当下已相去甚远,但作者点出的问题本质和教育规律对当下的家庭教育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法》作者:蒙台梭利(意大利)
蒙台梭利为现代儿童教育奠定了基石,并做出了杰出贡献。她倾其毕生精力所创造的“蒙台梭利教育法”,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儿童教育,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推崇。
很多家长对是否选择“蒙氏班”、“蒙氏幼儿园”,如何运用“蒙氏教具”多有困惑,那您不妨认真阅读此书。在本书中,蒙台梭利不仅阐述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儿童之家”诞生的来龙去脉,同时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儿童各个发展领域的运用尤其是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和指导。作者还论述了纪律和自由的关系,以及教师的角色等重要问题。可谓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教育著作。
《窗边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彻子(日)
这本书主要讲述作者的童年生活,或许这里没有直接阐释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但读完这本书会让人心灵升华,美好、善良、纯真、朴实、虔诚、快乐、爱……这些美好的关键词会时时在脑海闪现。其实,如果父母的教育空间里充溢这些美好的词汇,方法已经不足为道了。
传播育儿方法的书籍
如果说教育理念属于家庭教育“思想”层面的话,那么育儿方式、方法就属于家庭教育的“技术”层面。因当下很多人做父母都是“第一次”,在面对孩子的成长问题时往往手足无措,此时,不妨从介绍科学盲儿方法的书籍中借鉴一二。
推荐书目
《家庭教育》作者:陈鹤琴
全书分12章,立家庭教育原则101条。前两章阐述儿童心理及普通教导法,为提纲挈领之讨论;后10章以具体的事实来解释各项建议的涵义。
在书中,小孩子从醒到睡,从笑到哭,从吃到撒,从健康到生病,从待人到接物的种种问题,都得到很充分的讨论和具体的指导。
《郑玉巧育儿经》作者:郑玉巧
本书根据婴儿生长发育特点和国内婴儿养护经验,详细讲述了孩子出生第一年内新手父母将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养育问题。内容广博精深,涉及儿科医学、婴儿心理学、早教学、行为发育学等新兴科学。文中大量穿插真实的临床病例和咨询实例,配以大量图表,科学翔实。
《卡尔・威特的教育》作者:卡尔・H.G.威特(德)
本书详细地讲述了老威特的教子过程,记载了小卡尔的成长历程,以及老威特的教子心得和全能教育法。老威特早期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对于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智力曙光的出现同时开始;尽可能早、尽可能多、尽可能正确地开发孩子的智力I这样孩子就能成为天才。
虽然我们并不提倡一定把宝宝培养成“天才”,而且书中有些方法也不一定完全适合当下,但是今天读来还是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
解读孩子心理类的书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看似浅显易懂的诗早就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哲理:认识一个事物,需要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父母教育孩子,在这个关系中,父母往往是实施者,孩子是接受者,而要让教育更有效果,就需从心理学、生物学有度认识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从社会学角度认识某些教育问题的时代背景或外在根源……因此,从心理学、社会学和生物学角度研究孩子各方面成长的书籍也是父母进行有效家庭教育的指导之作。
推荐书目
《早期教育与天才》作者:木村久一(日本)
这本书是教育史上最早、最完全、最详尽的早期教育理论集大成之作,近一个世纪以来,被教育学界奉为家庭教育“圣经”,一代又一代的人从中受益。书中充分总结了世界上杰出“天才”们成长阶段的培养经验,以各种生动真实的事例从有效教育的角度来向人们展现早期教育之精华。
《倾听孩子》作者:惠芙乐(美)
作者将多年来对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寓于书中,指导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各种负面情绪,让孩子有更好的注意力去认知、学习,为友谊、合作和欢乐敞开自己的心胸。读完此书,当宝宝再出现情绪问题时,或许您就不用眉头紧皱,不知所措了。
《儿童发展心理学》作者:刘金花
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本书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性模式;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解释和测量了儿童个体的心理差异;探索了不同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帮助和指导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方法。
虽然这本书属于高等院校教育系的教材,但是对于家长教子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如果您翻阅之后感觉还能读进去,不妨进行细细阅读。
古人“家训”类书籍
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向子女传授为人处世的智慧、以真情实感启悟他们的文字,被古人称为“家训”,这是“用以规范家人行为、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言行准则”,其中的精华包含了许多对社会人生和子女教育十分有益的内容,尤其所强调的“立世做人”的道理,可为当下为人父母者借鉴。
在此提示您的是,在阅读此类书时,应注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当然,这些并不影响这些典籍中的家学之美,家教之善,家风之清。
推荐书目
《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南北朝)
被很多学者高度评价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颜氏家训》,对历史上家训的内容和成就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以系统性、完整性被奉为家训经典。教育思想主要表现为“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的现世精神,其中蕴含宝贵的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精华更在于培养儿童独立性教育的内容,有些观点完全可以从现代心理学中找到科学依据。而后世发展也证明了颜氏子孙在操守与才学方面的惊世表现。
《朱子治家格言》作者:朱柏庐(清)
全文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此书的特点是,既有说理处,又有实践处,通读全文,如同看见了作者的日常起居,起到“身教”的作用。
《家书》作者:(清)
篇9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学前教育;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57-02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对幼儿园的游戏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游戏活动能启迪智慧、健全人格、增强体质,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
一、游戏中体现的学前教育理论的创新
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游戏理论有:心理学家席勒和斯宾塞提出的剩余精力理论,该理论认为游戏使人类的机体剩余力量最大化。以精神分析专家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游戏能够满足儿童的欲望,有利于缓解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游戏具有自我发展的功能。”前苏联心理学家艾里康宁与维果茨基认为:“幼儿游戏具有社会本质,成人对幼儿游戏的干预在游戏中起决定性作用,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有影响力的游戏。”而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游戏被广泛推广,在传统幼儿理论的基础上,“元认知游戏”、“有效游戏”等理论成为幼儿教育的核心指导理论。所谓元认知游戏理论,就是指在游戏活动中,使儿童通过游戏体验了解自身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内化为一种内在的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能力。有效游戏理论,则是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儿童的游戏兴趣和动机,在儿童“想玩”、“愿玩”的基础上进行,最终使学生“研究玩”、“会玩”,通过游戏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游戏内容的创新
1.要体现儿童的个体差异。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必须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蒙特梭利幼儿教育理论认为,在游戏中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把儿童视为区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在游戏的设置中,要把儿童的心理需求放在第一位。可以开展“自选游戏”,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以及合作伙伴。例如:可为幼儿提供“喜羊羊与灰太狼”、“蔬菜市场”、“小企鹅造房子”等不同的游戏,供幼儿自主进行选择,使每个儿童都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
2.增强儿童的生活体验、丰富游戏内容。儿童的想象力是对记忆表象进行再次加工而来的过程,而记忆的表象则来自于生活。因此在增强儿童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对游戏进行创新与实践。例如:在“小企鹅造房子”游戏活动中,要积极组织儿童广泛参观各类建筑物,也可让儿童自行搜集有关房子的图片资料,使儿童的表象记忆更加深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活动,将起到更加有效的成果。
3.要延长游戏教学链条。传统的游戏活动往往仅限于校园内,幼儿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较为严重。游戏链条短促,使得儿童在游戏中娱乐成份较多、知识性与技能性收益成分较少。因此,要使儿童在任务驱动的模式下,不断拓展游戏的横向、纵向空间,才能使游戏更加丰富,更有利于提高游戏的效果。例如:可为幼儿设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游戏课题,让幼儿自行收集家里的照片、声音等资源,在班级进行展览,让幼儿讲一讲我和爸爸妈妈的故事,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收集的最全、故事讲的最好,随后可以在学校开展亲子活动。最终通过一系列活动,扩充了游戏的空间和时间容量,增强了儿童的情感体验,从而更有效的达到游戏的活动目标。
三、游戏组织与活动形式的创新
要创新幼儿的游戏组织与活动形式,更大程度的推动游戏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开展。一方面,要突出游戏活动的自主性。可把游戏的设置权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儿童,让儿童自行进行游戏的设计,增强幼儿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游戏中,由儿童自主确定“谁当妈妈”、“怎么找妈妈”等内容,充分体现儿童的组织能力。另一方面,要突出游戏活动的合作性。蒙氏教育认为,应大力探索混龄教学,使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能够相互学习和模仿、学习。例如:可把小班、中班、大班的儿童的“好朋友”游戏,要求每个儿童找的朋友中必须包括大、中、小班的幼儿,找到“好朋友”后,与好朋友进行一次交流与沟通。同时,可对传统的游戏进行“托罗普斯式”改编,在游戏中体现团结协作,使每个儿童都能参与其中。例如:传统的《老鹰捉小鸡游戏》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小鸡”的数量很多,“老鹰”的奔跑泛围大,“老鹰”抓住“小鸡”有难度,导致“老鹰”始终是“老鹰”,“小鸡”一直是“小鸡”,角色变换慢,造成“母鸡”和“老鹰”运动量很大,普通小鸡由于角色转换慢,缺乏游戏兴趣。对此教师可指导幼儿减少“母鸡”身后“小鸡”的数量,让排头的幼儿当“老鹰”,“老鹰”后边是“母鸡”,“母鸡”身后是3~4只“小鸡”,“老鹰”只能捉最后一只“小鸡”,捉住“小鸡”后,变身为“母鸡”,被捉住的“小鸡”变为“老鹰”,如此循环,加快角色转变的频率,使每个“小鸡”都在短时间内都能成为“老鹰”和“母鸡”,体现游戏的公平与合作,促进幼儿协作能力的发展。第三方面,突出游戏活动的探究性。传统的幼儿游戏忽略启发性,新时期幼儿游戏应在游戏的探索与玩耍中,掌握技能,开拓创新思维。例如:在大班游戏《斜坡开汽车》中,可把幼儿分成若干合作小组,自行进行材料的收集。在实验中,幼儿反复比较使用不同坡度及光滑度的材料时汽车行进的距离,讨论坡度及光滑度对汽车距离的影响,互相交流、互动体验游戏的内涵。随后,可在小组间进行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汽车跑的最远。这游戏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了研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游戏环境与材料的创新
一方面,要对现有游戏环境进行拓展。大力探索室外游戏环境,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室内、室外环境。体育类游戏应安排在室外,小型的创造性游戏应安排在室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教师的带领下大力进行户外活动,使学生更加亲近自然。例如我们幼儿园的老师每月都组织幼儿与家长在公园进行户外亲子活动,在公园里组织形式各样的游戏,使幼儿在感受自然中,增强生活体验。同时,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提供不同层次的游戏环境。例如:针对小班儿童的游戏,一般以与“家”有关的形式进行,对此蒙氏教育理论提出了“它必须像个家”的要求,即幼儿园应为学生提供类似于“家”的环境,使教学能够在游戏中,找到“家”的感觉。另一方面,要对游戏的材料进行创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幼儿对游戏材料的自行搜集和制作。要重视一些废旧物品的利用,如:旧报纸、纸箱、饮料瓶等。可为幼儿提供废纸箱,让儿童利用纸箱做成汽车或飞船的模型。材料要选择和生活相关的,体现儿童的天性。如:沙石泥土、花鸟草虫等。利用沙子,在沙子上创作造型,指导儿童制作简单的沙盘。
总之,我们幼儿教师必须从游戏中体现学前教育理论、游戏内容、游戏组织与活动形式、游戏环境与材料等方面的创新与实践着手,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方法,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会芳.角色游戏在创新意识培养中的作用探[J].河南农业,2011,(10):27-28.
篇10
关键词:游戏精神;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游戏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样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也是基本的组成部分。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既要重视游戏,也要积极培养游戏精神,将游戏的精神有效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去,从而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真正实现寓教育于游戏,不仅使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游戏化、生活化,而且更好地促进幼儿本身的和谐发展。
如今,游戏已成为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也理所应当地重视游戏,更要关注对游戏精神的培养,从而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既然要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就要将游戏逐渐融入幼儿园的课程中,以游戏的形式去实施课程,教授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行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确立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学模式,正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实现“以游戏为核心的园本课程”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一、以游戏为核心的园本课程”建设的原则
在进行“以游戏为核心的园本课程”建设的同时,我们不应只是纸上谈兵,要坚定以下两个原则:(1)一切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幼儿,若要使幼儿在教育中得到收获,必须先了解幼儿需要什么,想要什么,只有确定好这一点,才能够使教育的过程顺利进行,得到理想的结果;(2)把握每个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因材施教。幼儿的发育期有或早或晚的差异,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就需要把握好每个幼儿的实践能力,不能搞“一刀切”,同时还要坚持因材施教,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从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二、“以游戏为核心的园本课程”建设的特征
1.以游戏精神为本
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必须充分关注游戏精神。不仅是在游戏的规划中,更表现在游戏的实施过程当中,包括游戏的角色确定、游戏任务的分配以及游戏结果的判定。我们要把课程的内容充分融入游戏中,把游戏的精神通过课程内容来体现,渗透进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举例来说,我们确定一个游戏主题――“神奇的动物”,在这项活动中,我们有抓蜗牛的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幼儿既学到了蜗牛是什么,长什么样子等知识,还学到了如何抓蜗牛等实践能力,将游戏精神彻底贯彻到了教学活动中,也充实了课程。
2.注重社会实践
在幼儿期的教育,不可能像小学、初中一样让幼儿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进行,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才会有“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教学模式,因此,注重社会实践也是我们建设“以游戏为核心的园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幼儿的一些举动不仅体现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幼儿当前发展水平的整体把握,从而使幼儿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例如,我们举办“我爱读书”的活动,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去参观印刷厂,观看书籍的印刷流程,在这项活动中,让学生学到什么其实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加深学生对于参观这一学习方式的印象。
三、“以游戏为核心的园本课程”建设的策略
1.充分保证幼儿的游戏时间
在当前的教育中,人们大都关注的是集体主义思想的培养,
因此,在活动过程之中,大家关注的焦点也大都在集体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也同样如此。教师大都偏向于认为集体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锻炼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不可否认,这些优点是存在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集体游戏时间的增加,必然意味着自选、自主活动时间的减少。这里我们不是要绝对否定集体活动的价值,而是要改变当前实践活动中集体活动占据了绝对优势的现象,如果任由当前这种情况发生,游戏时间就不再意味着休息了,而是一种变相的“上课”。幼儿在这其中得不到自由自主选择游戏的时间,因此游戏也就失去了融入园本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2.提供充足、多样化的游戏材料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那么孩子喜欢游戏材料也是他们的一种禀性。幼儿大都还处于对外部事物的好奇时期,因此,游戏材料在这其中就充当了重要的工具。但是,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幼儿园能够提供给幼儿的玩具材料不仅数量有限,而且种类也相当贫乏,这就导致幼儿园在进行游戏与课程学习时遇到种种困难,对于幼儿智力和体力的开发等方面的活动也都受到了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借鉴蒙台梭利的做法。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她对幼儿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不仅设计出了一整套帮助幼儿学习的游戏材料,而且实施了通过游戏材料去完成教育内容的实践,真正实现了游戏与课程内容的结合。她所研究设计出的蒙氏学具也为幼儿园教育游戏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在我们当前的幼儿园教育中,在游戏材料缺乏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可以号召幼儿一起设计游戏材料,虽然现成的游戏材料更方便将游戏与课程相融合,但是幼儿自制的材料更具有吸引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悉心指导幼儿利用各种材料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另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友谊性的比赛,让大家都活跃起来,积极参加,真正做到寓游戏于教学。
3.为幼儿规划合理的游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