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药发展方向

篇1

一.大家首先认识到精神卫生问题既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精神障碍与各种躯体疾病一样,均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快、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因精神紧张而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多,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精神残疾614万人。另据卫生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有1600万重型精神疾病患者、600万癫痫患者、3000万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近几年大中学生中的精神卫生问题也在大幅上升,充分说明我国教育、精神疾病的防治方面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精神卫生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大多数精神疾病至今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缺乏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和手段,一旦患病,治愈率低、病残率高。在我国,精神疾病也是造成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轻重精神疾病患者已经超过1.3亿;中国的精神疾病负担已排在疾病总负担的第一位;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讨论中对比发现出了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优势。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对精神疾病就有记载,且对精神障碍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均有较系统的描述。中医药能就地取材,方法简单易行,在慢性疾病的防治中能发挥特色优势。中医认为,情志疾病与腑脏气血、阴阳失衡等有密切的关系,采用天然中草药调理阴阳,更是治疗情志疾病的重要环节。中医的辨证施治、异病同治,在情志病的治疗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优势。中医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很早注意到心理因素对机体功能和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的影响。中医疗法心身合一,蕴含哲理,治疗精神疾病的中药有数百种,方剂数千个,针灸及食疗处方数以千计。针对神经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激情刺激疗法、言语开导疗法、修身养性疗法、中医行为疗法、音乐疗法、导引吐故疗法、药物和针灸等中医心理疗法,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既减少了复发率、提高了生活质量,又明显降低了化学药品的用量和副作用。

我院自1973年建院以来,中医药在精神疾病的防治及纠正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副反应等方面得到普遍应用,对中医的脏躁、不寐、健忘、失眠、惊悸、头晕、头疼、郁症、癫症、燥症等情志疾病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先后做了《礞石滚痰丸治疗精神分裂症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与上海精神卫生研究所金国章教授合作的《左舷千金藤啶碱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探讨了中医提取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中药剂型改变的可行性,该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用逍遥丸、血府逐瘀汤、柴胡舒肝散、甘麦大枣汤、癫狂梦醒汤、顺气倒痰汤、生铁落饮、朱砂安神丸等方加减,辩证施治,治疗各类精神疾患;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抗精神疾病药物引起的闭经、化湿祛痰法治疗药源性肥胖、流涎、便秘、震颤、静坐不能等不良反应都取得良好的疗效。总结出情志疾病的腑脏辨治和气血辨治方法,先后撰写论文在各类专业期刊发表。

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调节阴阳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先后做了《穴位注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将中医的分型、西医的量化有机结合起来,为深入研究中医治疗精神分裂症提供了资料和依据,使中医治疗更具有系统化。《阶梯式定点穴位刺激治疗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的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穴位注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37例疗效观察》在,<<中国针灸>>发表;《耳穴贴压治疗治疗药源性便秘218例效果观察》等疗效可靠。

中医心理学应用前景广阔。中医早在《内经》就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预防医学思想,重视和畅情志、摄养心神、性命双修,创造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方法。应用如豁达法,对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现代不少精神病学家也强调了心理因素在精神疾病发病中的重要性。故在中医调畅情志的方法与西医的心理咨询相结合有利于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对康复期的病人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大讨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现的问题

1、中医新技术应用少,诊断手段简单,利润低,经济效益差,中医不赚钱,中医师就没有地位,资金投入少,为了医院生存,一些单位只重视收入高的科室,忽视中医科的建设。致使中医药不但得不到发展,而且逐年萎缩。

2、长期以来,政府对中医药行业管理相对宽松,对非法行医人员打击力度不够,利益的驱使,一些不懂医学、无行医资格的人也打着中医的牌子招摇撞骗,致使一些人对中医药产生了怀疑,有的医生也直接说中医不治病,不推荐、不支持病人用中医治疗。歪曲了中医的实质内涵。中医药的应用受到影响。

3、精神病人大部分不承认有病,无自知力,服药、治疗都是被动进行,中医汤剂服用及针灸等都不易取得急性期病人的合作,应用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4、现行的保险制度,很多新药、贵药都已进入医保项目,而一些传统的中成药,在精神科常用的如六味地黄丸、复方芦荟胶囊等中药依然是自费药,限制了医生的应用,中医药在这个保险体系中没有受到很好的保护。

5、房屋和人员相对缺乏、设备陈旧、人员断层,无条件设立专门的中医精神科病房、专职的煎药人员和必要的诊疗设施。严重制约了中医药在精神科的应用。致使一些中医院校毕业生也不得不改做西医。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措施和意见建议

自开展解放思想、发展中医药活动以来,对300名病人进行了中医药治疗精神病是否认可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认为重要毒副作用小,只愿意服中药,不愿意服西药治疗的96人,站百分之32;愿意中西药并用的178人,占59.33%;愿意服中药,但怕麻烦的11人,占3.67%;只愿意服西药的15人,占5%.大部分人因担心西药的副作用而倾向中医药治疗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药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保护和发展中医药、弘扬民族文化是卫生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单位要积极争取新闻媒体的支持,积极宣传报道本单位中医药工作新进展、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及优秀中医人才,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积极参与卫生局组织的养生保健宣传月、世界传统医药日等各种活动,宣传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优势,取得各级领导的支持,同行认可,坚持中西药并重的方针,中西医优势互补,充分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病的空间,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治疗方法。

2、医院正在开发改造之中,等改造好了,建立专门的中医精神科病区,配备爱岗敬业、热爱中医的专业技术人员致力于中医药治疗各类精神疾病的研究。努力扩大中医药在精神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3、加大中医药在精神病防治方面的科研力度,在发扬传统中医药诊疗技术的基础上,探索出更适合精神科应用的、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多在提升中医中药的科学性方面下功夫。

4、建议医疗保险扩大中医药报销目录的范围,大幅度提高中医药适宜的报销比例,使群众真正享受到中医药的实惠。也便于中医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5、争取中医药在轻型精神病人的治疗中广泛应用,在重型精神病人治疗中的结合应用。

6、善语导便,修身养性,心病还须心药医

祖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对心理疾患病人强调善语导便,加以疏导。所谓善语导便,包括好言劝慰,或解释疑惑,或支持保证等诸多心理上的抚慰,相当于现在讲的心理治疗,也就是心病治用心药医的意思。我国著名的医药学家、养生家孙思邈十分强调怡情撮生,对情志不遂所致的疾病,更是要求从自身修养方面下功夫,比如要求要舍名利(淡薄名誉、地位、财富)、除息怒(节制喜怒哀乐)、去声色(远离声色)、淡滋味(清淡饮食)、静心深(安逸精神、心理),尽管这些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但这是修身养性、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重要方面。我们现代人也讲究养身先养心,要求做到宽心(保持宽松、随和的心态)、怀有善心(时时事事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自己的心境也会得到慰藉)、处处静心(心如止水,不为名利困扰)、时时定心(豁达乐观,喜乐无愁,纵有不快,也一笑了之)、常树信心(对失意坎坷不灰心、不气馁、对生活抱有信心),有时还须要有一点点的粗心(不要事事斤斤计较,学会难得糊涂一点)。当然,这些对有心理情志疾病的人来说是难为了一点,但结合病人各自的实际状况做这样的启发、交谈,有时也是能起到很好的怡情悦性作用,而且往往也是很重要的。

篇2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实验技术;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9)05-0978-02

广西中医学院研究生院自2004年在中医药专业开设的《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技术与方法》课程,2005年改为《中西医结合实验技术与方法》受到研究生的欢迎,2006年以后改为《中医药科研实验方法与技术》并增加实验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结合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十一五”中西医结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提出“优势资源共享的中医药研究生综合性《实验技术与方法》课程体系建设”的课题,意在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国外的许多院校的实验技术课程多以每一种器官,系统所关联的多个基础学科内容联合起来,进行多学科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国内各院校比较,西医类院校在研究生中开设实验技术课程较多,内容广课时多;多数在40学时以上。各学科的实验教学相互独立进行,各学科之间融会结合的较少。总体实验教学显得广泛、细致而各科知识较松散。而中医院校在研究生中开设实验技术课程少学时短,内容单一,多数中医院校仅开分子生物学和实验动物学两门,且实验课时很少,造成中医药专业研究生实验能力差,不能适应现代中医药科研发展的要求。本文结合本院在中医药专业研究生《实验技术与方法》课程构建的实践及问题,探讨如何以优势资源共享和教育创新思想为导向,构建中医院校中医药专业研究生《实验技术与方法》课程体系。

1 课程集各种最常用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术为一体

基于教育创新思想和跨学科跨专业联合形式,跨学科协作编写综合性教材《中医药科研实验技术与方法》,教材内容集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组织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现代实验研究方法和技术为一身,教材涉及中医药科研选题、中医药研究方法、科研项目申报等科研基本要素,实验技术包含计算机与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膜片钳技术、电子显微技术、血清药理学技术、细胞化学与免疫组化、肌电脑电心电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层析电泳光谱技术、分离与提纯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印迹杂交与RNA探针技术、PCR、DDPCR、BT-PCR技术等,是现代中医药科学实验的最常用、最前沿的实用技术。

2 整合优势资源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授课

本课程由相关科室的教师8人组成,其中教授(科主任)4人,副教授3人,助理研究员1人。课程总学时30学时,理论教学24学时,每周3学时,共8周,采用分章节、分内容,由本专业掌握该项技术的教授、副教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授课。实验教学6学时/次,目前可供选择的实验模块有6个。具体的实验内容则采取与研究生本人的培养方向相一致或相类似的实验模块,由学生自由进行选择。

3 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 按专业和培养方向的不同分层次实验教学

创新教学是分层次地因人、因材、因专业施教,不是单一标准的统一的要求。分层次教学是让不同目的、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要求主讲教师对学生们的导师姓名、研究方向、专业特点,有较全面地了解,并制定出不同层次实验模块。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单一标准造成的人力、财力的浪费。同时也让每个学生有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的目标。

4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结构

本课程为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使用教材为本院自编教材《中医药科研实验方法与技术》,教学内容以中医药科研方法与技术介绍为主,注重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强调基础理论与实验技能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体现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特点,使学生对当前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有更多的了解。本课程体系结构分七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中医药实验研究的选题;第三章,中医药实验研究的方法;第四章,科研项目的申报及注意事项;第五章,实验研究的仪器设备及使用;第六章,实验研究的基本技术与方法;第七章,实验的常用技术与方法简介。

5 改革实验模块与考核评价方法

目前已开展的实验模块有:①肺通调水道动物模型制备;②家兔中心静脉压测定;③动物生命指标(血压,呼吸,心电,尿量)同步测定;④大鼠含药血清的制备;⑤参观相关实验仪器设备和细胞室;⑥模拟填写科研项目申请书等实验模块供学生选择。考核拟采用有利于研究生专业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模块式和等级制评分。模块式就是将考核内容按培养方向不同分为若干个考核模块。等级制就是在每一个模块按难易程度的不同分为若干个等级,由学生按自身发展方向选择。

6 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①处理好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资源共享与教学内容分章节授课的协调问题。②解决好本课程的多种实验方法和技术与中医药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向多样化的相互统一关系,并应用促进个性发展的原则制定实验模块。③需解决实验模块多与教学时间短、参与人员多与实验课酬低的问题,以及学生选择实验模块不均教学人员工作量不等的问题。

篇3

为促进我院中医药文化发展,我院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及相关文件,根据各级卫生主管部门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要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中医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我院中医药文化特色。

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

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总体要求,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

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主要目标

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价值观念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主导着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认清自身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医生和护士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和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各科室要在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切实改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

(二)医院宗旨

医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我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诚信为本,仁德为先,人性关怀,科技兴院”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弄虚作假。仁德即是要对患者做到想起所想,急其所急,心系患者。这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建院方针

年来,我院坚持“科技打造医疗,疗效树立品牌,服务善待患者,关爱铸造人生”方针,不断强化科技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灵魂,不断改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增强员工凝聚力。这是提高医院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中医药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四)行为规范

1、诊疗行为规范

医务人员要加强法律意识,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在医疗活动中,要遵守卫生管理条例、行政法规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免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事件;要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书写;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在诊治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发生。

2、言语仪表规范

我院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须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大力提倡文明敬语,坚决禁止使用禁语。

医生上岗统一着装男性必须配长裤、皮鞋,夏天不得穿大短裤、露脚趾凉鞋。女性也可搭配裙装,裙边不能超过隔离衣下摆。冬天不得穿长统靴上岗,夏天不得穿鞋拖。冬夏装更换按医院统一时间要求,不得擅自更换。隔离衣保持整洁无皱褶,每周换洗一次,特殊情况下随脏随洗。

3、教学传承规范

规范教学传承行为,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4、特定礼仪

我院建立健全保障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将各种行为规范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体现中医医院特点的《员工手册》。

同时,将《员工手册》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员培训中,定期开展讲座,并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提高培训效果。将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制订考核指标,建立奖惩办法,落实考核结果。

我院曾多次开展此类竞赛及考核,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执行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

(五)环境形象

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我院在进行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结合,达到医院内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

我院占地面积40余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上采用全新的环保材料,独特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红、黄、米、灰、褐色等,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庭院中草木茂盛鸟语花香,碧绿的草坪中还有一弯浅浅的小水塘,水中还有小鱼在游动嬉戏,一派和谐景象,尽情展现了一排和谐文化。

内部装饰

我院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域等都有许多的装饰品,包括一些国画、毛笔字画等含有中医药元素的陈设及装饰,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尤其是一些医院发展史和成功病例的展示板,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

还有宣传知识和介绍治疗的特殊方法,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

(六)医院标识

标准院名

我院的标准院名为“中医医院”,这是医院标识中最直观的基础要素。医院名称按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的名称,并由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吴阶平题写,汉字使用规范,字体端庄易识别,外文字母应规范。

医院网站

我院也通过建立医院网站来扩大医院知名度,宣传中医药文化。网站版面简洁,样式风格非常具有中国风,让人感到中医药的特色,棕色的色彩渲染了古香古色。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振兴中医、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对促进文化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人体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在充分认识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中医文化建设的领导,医务科、护理部和门诊部统筹协调,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各科室主任负责各科门诊室内、病房的文化建设,门诊楼走廊、大厅由门诊部具体负责,楼外庭院由总务科具体负责,办公楼由医院办公室具体负责,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形成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有效落实、逐步推进的医院文化建设责任体系。

(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一方面充分利用院内会议、学术讲座等各种场合与途径对医院文化进行宣传,以医院网络和宣传栏等作为宣传阵地,采用书法、图版、标语等多种表现形式,切实把中医经典、医德警言警句等富含中医哲学思想内容渗透到医院文化建设中来,开设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科普教育专栏,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诊治原理,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宣传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方法、观念,力争使人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陶冶。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养。

各职能科室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从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训,努力提高全员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

(四)长远规划,持续发展。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医院对此要有一个长期规划,建立长效机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从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方面入手,通过传统文化元素和艺术手段(书法、绘画等)展现中医药文化,营造中医药文化环境的氛围,体现中医药古朴典雅、简约大方的特色,体现中医院的与众不同。塑造优秀的医院形象,鼓励广大职工积极参与,使长期规划得到具体落实,中医药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

篇4

师承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中医药行业应用型人才,在目标上突出专业性、实用性。相对于本科院校注重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更注重专业技能的教学。因此,科学系统的建立起师资培养体系,打造一支既能讲又能练,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从中医药师承教育的视阈,探讨寻求切实有效的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途径。

一、转变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1.学校领导要做好师承教育的决策工作

一是要认识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学校领导要充分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将师承教育作为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措施,制定出有利于学校师资长远发展的目标与规划。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开展师承教育的投入。要满足开展教育活动的师资、设备和资金需要,保证教育质量和实际效果。同时采取与医院和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医院、企业内的技术人员请进校内作为教师跟师的对象;或与专业匹配的本科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派教师去进行短期跟师学习。

三是学校领导要为师承教育的开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可与塑造学校特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宣传力度,开展系列活动,营造学习氛围。要充分发挥中医药行业的特点,用文化传承的方式,通过耳濡目染让广大教师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师承教育的活动中来。

2.学校师资培养机构要做好师承教育的实施工作

一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师承教育的设计。要把握本校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按照教师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及特征,对教师进行分层次多方面的培养。对新入职的教师,让其跟着中年资的专业教师学习,培养的重点放在教学实践能力的实际应用和校园文化的熏陶上,使其能够承担课程教学工作。对入职10年内的青年教师,可通过跟师高年资的教师,重点加强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为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奠定基础。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可直接跟师老专家进行较高层次的培养,不断提高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帮其成为未来的专家,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水平的发展。

二要保证师承教育活动的实施。根据“双师型”教师的实际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各项资源,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地点和人员。既要有针对性的选择跟师学习的内容,以满足“双师型”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又要注重建立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队伍,分层次“以老带新”。更要保证师承教育时间安排上的灵活性,提高培训效率。最后,要建立完善的师承教育制度体系,让师承教育活动有章可循,规范运行。

二、多元视角,构建三级培养体系

1.以学校特色为本构建的师承教育体系

学校作为教师发展的根本,就要先从学校的视角出发,着眼学校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自身丰富的特色。学校特色的彰显源于“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特色的形成。因此,“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中,一定要建立起由学校主导,具有本校特色且相对独立的培养体系。

一是进行校本研究。通过组织校本研究,让教师深入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发展方向、自身条件、可用资源、师资水平、社会需求和特色文化。这样既可让“双师型”教师明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目标,又可帮助学校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

二是在教师中进行特色教育。把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学校教育科研改革成功经验纳入师承教育中。要把中医药文化融入学校的各项活动和工作,让专业教师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为其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奠定文化基础。还要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优势,依托学校为基地建立中医药流派传承研究室,将学校在临床实践研究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内化为广大“双师型”教师的经验,进而促进“双师型”教师水平的提高。

2.以教师发展为纲构建的师承教育体系

师承教育被认为是一种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通过由专业素养优良的高年资教师与中青年教师结成帮扶的师徒关系,能从各方面对年轻教师予以帮助和指导,使他们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而且这一培养模式效果好,费用低,不会太影响本职工作,对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就利用学校现有师资资源,在专业教师中确定“以老带新”的结帮对子,促进新、老教师共同进步。

3.以临床实践为主构建的师承教育体系

一是面向临床,突出中医药特色。采取校本培训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学习和中医药临床技能的掌握,提高专业教师对中医药的热爱程度、理论水平及临床诊治能力,着力培养“理论宽、临床专、能力强、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师。

二是名师带徒,注重言传身教。师承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掌握导师的中医思维方式和临床技能。在导师遴选上必须本着“有德行、有意愿、有能力、有病人、副高职称以上”的原则,真正做到名师带徒。

三是传承文化,要求实践优先。加强对专业教师中医经典、中国传统文化、校园特色文化等内容的培训。强调尊师重教,重视人文教育,以达到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养的目的。同时,加大临床实践技能的训练,加强理论与临床的结合,真正做到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双向提高。

三、强化管理,完善师承教育考评和激励机制

师承教育作为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其得以高效、有序的实施,就要求学校确立“双师型”教师在师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双师型”教师对跟师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要强化“评价制度”。加强对师承教育的需求分析,要引导教师把自我发展需要和学校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加强对培养过程的监督。最后要对师承教育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确保教学与临床紧密结合,教学与临床双肩挑,确保“产、学、研”三个方面的综合提高。

其次,要启动“名师工程”,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从师德水准、学历水平、智能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全面考虑制订名教师标准,采取有力措施,创造良好成才环境。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医适宜技术

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家把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当前医疗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一直以来因其“简、便、验、廉”的特点而贴近百姓,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1]。中医药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结合是两者相互促进的一次尝试,也是中医药事业找到发展方向实现突破的一次契机[2]。如何使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优势,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地、大面积地开展下去是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深圳市龙华街道随机抽取1个社康中心,以2009年5-12月份中医就诊者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在原有的中医服务模式(个人服务模式)下,统计2009年5-8月份各项中医适宜技术诊疗人次,收集中医就诊病种信息,并对中医就诊者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对所有就诊者进行“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的知晓率调查。第二阶段:从9月份开始实施以中医师、慢病医生、妇幼医生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全体参与实施中医药服务的主动的服务模式(即团队服务模式),并统计9-12月份相关数据,与第一阶段数据作比较。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0录入,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率、X2检验等。

2 结果

2.1在团队服务模式下,中医适宜技术就诊率、满意度有明显提升,与第一阶段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表1 不同服务模式下,中医适宜技术知晓率、就诊率、满意度比较

2.2在团队服务模式下,除敷贴和刮痧外,中医适宜技术的利用率有明显提升,与个人模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表2 不同工作模式下中医利用率比较

3 讨论

3.1团队服务模式的概念团队服务模式是对中医适宜技术运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各个层面的方法的设想,具体为以中医师为中医适宜技术的主要执行者,慢病医生、全科医生通过全科诊疗、老年保健、慢病访视、巡诊或者义诊等方式以及充分利用健康档案等途径发现中医需求者;妇幼医生通过妇幼保健、预防接种、产后访视等途径发现适合中医适宜技术的干预对象,然后及时与中医师沟通,中医师通过日常诊疗、上门服务等途径,根据干预对象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并实施中医适宜技术服务。

3.2中医适宜技术运用于社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很多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都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不同程度的中医药服务,但存在中医技术人员配备不足,设备简单、落后的情况。据调查[1],大多数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在提供中医药服务方面仅仅停留在提供针灸、火罐等简单的中医疗法。同时本研究发现,各项中医适宜技术知晓率、利用率均偏低,虽然通过团队的健康教育和各种途径的宣传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仍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不仅要加强技术人员和设备的投入,宣传及健康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研究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在全球信息化深入发展、知识经济社会逐步形成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被广泛应用的必然产物。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各领域都对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运用提出了广泛的、迫切的需要。信息技术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我校作为中医药高等院校,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有特色、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医药卫生信息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

1专业背景

当前,从国际到国内,信息化的浪潮早已铺天盖地,席卷社会的各个层面,遍及生活的每一角落。在医学领域,在教育领域信息化的进程同样势不可挡。因此,时代的发展要求中医加快信息化的步伐。从中医本身的处境来看,历史悠久、古老而又神奇的中医,由于与现代科学脱节、又在科学武装起来的异军突起的西医面前黯然失色,只因其独特的西医无法取代的疗效才得以存在和发展。只有给中医披上现代的、信息化的铠甲,才能昂然挺立于西医之侧,凸显其西医难以比拟的优势。因此,中医自身的发展需要其不断加强信息化,并借信息化的契机推进步科学化。人才的匮乏使中医信息化的实施捉襟见肘,举步维艰。因此培养中医信息化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已成为非常迫切的任务。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适应了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有助于中医药信息化的发展,专业一经批准,将为国家培养出有较强的医学应用软件使用、维护、设计、开发与测评的能力,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医疗管理、医疗服务有机结合的高级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并逐渐填补中医药学信息管理方面的人才缺口,并进一步推进中医的现代化、信息化的进程,因此,开设此专业,是完全必要、非常及时的,并且十分积极的举措,对于学校整体建设的进步和创新,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都能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2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一门集医药学、信息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于一体的交叉专业,是综合运用电子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解决医药卫生领域软件技术相关问题的学问。基于对我国医药卫生及中医药事业改革与发展形势和趋势的分析和判断,结合我校的学科特点和发展方向,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主要面向医药卫生领域,解决医药卫生领域软件技术的开发、运营、维护与测评等应用问题。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医药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医药和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备利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进行医药科学应用研究的能力,能从事医药领域计算机软件的开发、维护、测评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及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的重要性。高等工程教育应从“授技型”向“育才型”转变,从单纯传播知识向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转变,从狭窄的专业技术教育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应将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和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应具有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市场经济观念、开拓创新精神、独立深入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

3专业建设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发挥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确保专业建设稳定、健康发展。(2)整合教学和科研资源,强化专业基础条件建设。加大对中医药标准化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培训与研究中心的建设力度,使其进一步提供教学服务功能。(3)多途径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注重高层次医药信息管理人才的引进同时,注重发挥青年教师的骨干作用,鼓励信息技术学科类教师进修医药类课程,并参与医药类科研项目。围绕专业、学科方向,主要引进具有正高职称和年轻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充分利用特聘教授计划,加速学科建设和专业融合。根据专业学科发展需求和有利的人才资源,采取脱产与在职两种形式,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4)建立教材选用、追踪及评价制度。选用各课程教材时,原则上必须参照大纲要求和规定,应选用“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各级优秀教材”,以保证教材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其内容能够代表本课程的最新发展。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在教材选择上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尽量选择优秀教材,内容不完全符合时,要求教师编写补充讲义充实到教案和课件之中。(5)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传授教学内容、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方法。教学方法是为贯彻大学本科培养方针、实现大学本科教育目标服务的,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按课程性质、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不同,通过实践摸索创新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师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授式、讨论式、探究式、问题式、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等,关键在于教师的选择和运用,因为教学方法是受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制约的。(6)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教学实践环节作为一个实践性的认识过程,就是让学生在高度模拟的环境中不断适应,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落实毕业生实习指导工作,提升毕业设计(论文)水平。(7)进一步改善实验室条件。改善实验室条件,特别是软件建设。结合中医药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制定了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并采取得力措施,付诸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孙艳秋,燕燕,王甜宇.中医药院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5,4:53-56.

篇7

关键词: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网络数据;平台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了数据资源集中处理及管理和维护的能力。 基于中医药科研事业单位人才发展趋势及要求,笔者致力于采用数据采集平台了解本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现状,为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发展中长期目标及发展重点、提供政策支撑及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又快又好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客观的量化基础和数据参考。

1、目的

通过平台实现四川省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现状数据实时采集、更新、搜索、分析等。

2、研究方法

2.1主要研究对象

四川省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院本部、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专业技术人员:医疗、科研等专业技术人员。

2.2主要研究方法

基于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现状及特点,按照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的原则,结合目前省中医药学术带头人评价考核指标评价等基础参考指标,突出中医药特色的指标,采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网络调查、专家咨询等手段及SWOT分析法、SPSS统计软件等分析法,对目前四川省中医药科研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现状进行采集分析,确定采集平台数据字典,建立并完善网络数据采集平台。

2.3 数据采集平台建设

2.3.1 系统需求分析

用户通过计算机输入各种数据到网络,可以实现远程维护和管理。块化、接口化的系统功能应具较好扩展性和易维护性。系统视图应操作简单、通俗易懂,方便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系统需有较高的稳定性、兼容性,保证使用中正常。系统应具较好的安全性用户帐户控制方式,有效限制系统的使用对象。

2.3.2 功能模块需求分析

设计主要功能模块:机构管理、申报和查询管理、个人管理、项目管理、继教管理、系统管理等模块。

2.3.3系统结构设计

(1)技术角度:第一层为系统每一级终端相关的视图模块的集成。各视图模块包含了系统对应角色权限下的功能模块集合,主要功能包括:信息的录入、分类汇总、统计、以及课题项目和继教项目的申报、数据查询检索等基本功能。第二层是系统后台数据交换处理系统,将各个终端上传的数据汇总集中存储,并为系统管理角色提供高级系统操作功能,包括系统维护数据维护等高级操作,并提供高级查询功能等系统管理功能。

(2)管理角度:第一层为主管部门汇总下属各部门人员情况,将汇总信息纳入决策。第二层将各个部门人员纳入组织发展现状评估的基本单位。第三层为专业技术人员更好参加各类中医药科研医疗活动提供高效服务。

3、 讨论

四川省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现状网络数据采集平台成功构建实现了科研医疗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数据实时采集、更新、搜索、分析等,对全省中医药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现状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差异性分析、对了解我省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人员人才结构、发展现状、科研医疗水平提供横向及纵向客观数据参考;也为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及省级科研、人事管理部门决策制定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中长期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提供政策支撑及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发展提供客观的量化基础和数据参考。在研发测试过程,遇到了许多新问题。随着项目推进,可让项目管理工作更规范化、合理优化系统视图。另外从减少研发成本和增加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在系统架构设计、开发、实施各方面,相关的技术水平都需要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管理办法》川人发〔2008〕10 号

[2] 孙春玲,徐强等.省属医学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7,20(5)

[3] 文魁,谭永生.试论我国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2

[4]贾晓辉,韩恺,乐嘉锦.基于UML的系统需求分析[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8):72—74

[5] 陈松乔,任胜兵,王国军.现代软件工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8

关键词:中医药管理学;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方式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11.004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11-0013-04

Abstract: The discipl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management covers the fields of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and health industries of TCM. Construction of key discipline of TCM management can help improve the level of disciplines of TCM cause management, promote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CM cause management and enhance the training level of specialties of TCM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he research on the goals, model and path of key discipline of TCM management is the core issu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key discipline of TCM management, as well as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management disciplines in the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features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ying health management of TCM by using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modern management and modern economics can promot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TCM resources and medical service technology and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 As a result, all directions of TCM management can better achieve scientific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health care and health rehabilitation. Also, it can enhance the level of TCM management and team building and train outstanding senior personnel of TCM cause management, so as to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specialties’ overall level of the discipline.

Key words: TCM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key discipline; development modes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知识源泉。由于中医药学具有整体性、辩证性、实践性等传统思维和技术特色而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发挥我国医学上特有优势,传承与创新中医学,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政策与管理问题。中医学在近展遇到了困境。在现代科学主义话语权下,中医学要生存就必须与时俱进。首先,教育模式从师承转变为院校教育,把技术进行分科,教育内容分专业,结果专业越分越细,形成中医药专业的碎片化和技术的实验化。古代中医与中药是一体化的,现代教育则分离开了,形成医不懂药、药不懂医。中药资源的质量日趋下降,中医师的中医水平不断下滑。中医药面临的这些困境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制度问题。

制度是引导社会行为的最有效工具。建设中医药管理学重点学科,就是运用新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法律法规政策,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医药资源和医疗保健服务更有效地为居民健康服务。运用制度促进传统中医药学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推进中医药服务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需求,更有效地为国民的养生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服务。由于现代医学发展遇到了困境,其片面、静止、孤立的思维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局限性,其服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促使医学转向,而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的要求正好与中医学的实践性、整体性与个性化诊疗思路相一致[1-2]。中医学以患者健康为中心,大医精诚的人文情怀有利于医德建设。这给新医疗改革背景下中医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经济新常态需要研究新医疗制度建设。借鉴精准医学,发展现代中医学,充分挖掘中医药蕴藏的无限潜力,促进中医药事业更好发展。

1 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定位

1.1 概念界定

学科是学术范畴,指高校教学、科研等功能单位,占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资源,遵守特定的研究规范,具有规定的知识形态和动态运行能力的学术共同体或专业组织,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3]。而重点学科是指高校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重点投放于某些学科,以使其学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学科群或学科体系中发挥学术主导和关键作用,这些学科被称为“重点学科”[4]。

1.2 学科定位

中医药管理学是一门中医学、中药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它是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融合,重点研究传统中医药在现代医药卫生事业中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将中医药特色与现代管理相结合,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如何将中医药资源和技术进行有效合理配置并及时提供给国民,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促进和保障国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 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建设原则和目标

2.1 总原则

遵循科学性原则,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建设需符合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遵循特色性原则,基于中医药的特点研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特殊规律;遵循规范性原则,规范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活动与过程,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遵循交叉性原则,管理学各部分内容在不同层次上与中医药学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同时注意与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协调性;遵循引领性原则,重点学科应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起到引领作用;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学科范围内的各部分建设内容循序渐进,逐步实施;遵循系统性原则,规划内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支持,互相之间不可分割。

2.2 目标

2.2.1 总目标 以提高中医药事业管理水平、引领中医药服务事业和中医药服务产业的发展方向为核心,探索中医药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通过充分整合中医药学科和管理学科资源,进行学科的交叉整合,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明确科研重点,构建科学合理的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不仅要提升中医药事业管理的学术水平,而且要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研究高水平的科学,全面提升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中药产业的进步,实现学科专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2.2.2 分目标 在现代管理理论指导下,以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研究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主要研究领域,研究中医药的知识、技术特征与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对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有效方法;研究中医药资源优化配置与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运用政策科学理论与分析方法,针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研究中医药立法与政策科学问题;研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及制度化建设,有效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研究大卫生、大中医视角下中医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建设模式

3.1 宏观模式

建立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宏观模式,以学生培养为基础,进而推动学术发展,最终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形成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金字塔模式(见图1)。①学科建设是为专业建设服务,因此应从培养人才抓起。包括编写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经济与管理类教材;支持建设中医药管理类精品课程;支持建设特色和重点专业;支持教育教学项目的研究;围绕人才培养,引进社会管理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定向培养社会适用性人才,突出专业岗位胜任力的培养,推进教育管理创新;开展专业教育联盟,优化教育资源[5]。②学科建设要深入开展中医药经济、管理、政策类的科学研究。在国家层面,省部级及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需要研究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增强学科团队的科研能力;提升学科的学术发展水平,在中医药管理学科不同的研究方向发表高水平论文。据笔者初步统计,截至2014年9月,全国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共获得各级各类项目78项(含教育研究项目),其中国家级课题9项、省部级课题24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63篇,其中SCI论文6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论文(含CSSCI扩展)36篇,核心期刊299篇。这些成果有效促进了中医药经管类人才的教育与培养。③不管是培养人才,还是开展科学研究,高等教育的功能最终是服务社会。所以,该模式的最高层是要将教学与科研能力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即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部门培养合格人才,开展课题研究,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力。

3.2 中观模式

建立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中观模式,是根据波士顿矩阵的思路,以学科影响力和学科发展力为指标,构建学科的波士顿矩阵模型(见图2)。学科的影响力高表示其占有率高,其在学术资源、经费投入等方面都占据较高的地位,一旦加大投入,其发展前景自然广阔,学科的发展力高,此时学科就可形成一定的品牌水平,相当于“明星类水平”。学科的影响力比较大,但尚未得到大力发展,此时需注重学科研究水平的提升,能力越强,承担的项目就越多,获得的资金也越多,可以为打造学科品牌提供资金,因此学科研究水平可被称为“金牛类水平”。重点学科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可能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此时如果学科团队能积极充分发挥作用,那么学科的水平就能得以提升,打造出品牌;如若学科团队水平低,则学科的水平就只能下降到教育层面上的水平,因此学科团队水平可看作“问题类水平”。随着社会需求的提升,学科仅仅拥有教育能力已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要求,有可能使学科处于被淘汰的境地,因此被称为“瘦狗类水平”[6]。如同产品的波士顿矩阵一样,学科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其能力的地位会在学科发展力和学科影响力的相互作用下有所转变,因此需充分利用学科波士顿矩阵进行建设,努力打造出重点学科品牌。

3.3 微观模式

建立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微观模式,凝练好方向,以团队建设能力水平为横轴,以科研项目水平为纵轴,使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稳步、有序地向前发展,形成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坐标轴模式(见图3)。①学科建设需要凝练出学科发展的方向。学科研究方向是学科建设的风向标,也是该学科团队特色能力的体现,表达了学科建设的核心能力,形成长期可持续的科研平台。②加强学科团队的建设水平,学科团队的人才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是学科研究的资源基础。其中最关键的是学科方向带头人培养,需要通过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选派骨干教师去国外进修深造或国内其他名校做访问学者,同时需积极引进适合本学科方向发展的优秀人才,形成与学科发展特色相适应的高水平、结构优良的学科队伍。③需要提升学科科研项目发展的研究水平,通过组织高水平、高层次的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学者讲学,共同主办学术会议等方式增加团队的信息交流和提升团队的科研水平。重点学科更需要获得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使团队建设能力与科研项目研究水平均衡发展提升,促进中医药管理学科逐步向高水平学科稳步发展。

4 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建设的路径

4.1 建设智库组织平台

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发展需有创新力,以及法律与政策推动,并成立智囊组织。该组织主要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战略、促进政策、组织改革与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等为研究对象,为政府、社会组织、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其形式可以是建立管理协同创新中心(或学会、协会)、创建人文社科及中医药政策研究基地等。

4.2 造就教学科研精英队伍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杰出人才、适宜人才是学科建设的保证。建设高水平中医药管理学科人才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一支与中医药事业、中医药高校发展相适应的融合中医、中药、信息技术、图书情报、经济与管理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高水平、结构优良的合作团队,才可有效推进中医药管理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院校首先要重视中医药管理学的建设与发展,着力培养和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特别是积极吸引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博士和博士后加入;需要注重培养出学术领导型人才及杰出青年人才;同时注重学术骨干的培养,尤其是年轻学术骨干,为其提供参与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的机会及出国进修机会[7]。规划与建设学科的不同梯级团队,优化组织结构,促进学科不断发展。我国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目前已建立起中医药管理与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政策、中医药传承创新与中医药知识产权、中医药资源管理与产业发展等研究方向的师资团队,各个团队已形成了较为合理、稳定的人才队伍结构。

4.3 创新中医药管理学科发展制度

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建设是一项重大工程,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特别是要创新适宜于中医药学科建设发展的激励机制[8]。依据机制设计理论的激励相容机制体系,包括绩效评价体系、薪酬管理方法、荣誉制度和评估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制度,充分调动学科成员的积极性,规范科研教学行为,保证学科建设任务的完成。同时对于科研成果要制定一定的标准,如发表的论文应具有代表性,需评价其社会影响力;代表性专著需对某些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评价,并能解决社会重要、重大或关键性管理科学问题;科研项目成果能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管理科学的创造力与转化力,提高社会贡献度,能给政府和社会带来效率和效益,实现政府社会高校一体化设计,资源共享,功能协同的优化方案,从而优化利用中医药资源,推进中医药服务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需求,更有效地为国民的养生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有效服务。中医药管理学科不仅要创造知识,而且要注重知识的转化。因此,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建设不仅要重视教学、科研,更要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为此,需要对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的水平建立评估体系,如价值评估、系统评估、情景评估、项目评估等,并要有计划分阶段对学科进展情况进行反馈与评估[9]。只有通过创新学科建设制度,才能保证学科建设有序和规范开展,从而提高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申俊龙,马洪瑶.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传播的语境及路径分析[J].中医杂志,2013,53(24):2076-2081.

[2] 申俊龙.中西医学差异起源的历史比较与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183-189.

[3] 赵坤,王振维.学科建设的内涵、动力与竞争优势积累[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20-23.

[4] 王建华,朱青.对我国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制度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27-30.

[5] 申俊龙,汤少梁,黄雪梅,等.新医改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2):7-11.

[6] 单蕊,梁镇.基于波士顿矩阵模型的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与知识转移平台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1):275-276.

[7] 莫少群.“211工程”建设与高等学校的发展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 2012(2):29-32.

篇9

【关键词】乡土文化;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教育;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076-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大地,每一方圣土都有着成千上百年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医药文化作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自然而然地渗透于每一寸乡土。乡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将乡土文化融入到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之中,有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中医的实用中医人才。

1中医药高专以培养“乡土中医药人才”为己任

中医药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当地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培养专科层次的实用中医药人才[1]。中医药高专院校的多数学生从故乡来,学成后又回到故乡去反哺于故乡。所以,中医药高专教育主要是培养愿意到基层去,能为本土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乡土中医药人才”,简称“下得去、用得上的中医人才”。

2中医药高专应加强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

在高职高专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技能培养”的影响下,加上学制短,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交叉教学,生源素质较差等原因,中医药高专院校很少注重给学生喂养优秀传统文化的食粮,易使当代青少年学生错误地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产生功利主义思想。尤其是在“就业就是一切”指挥棒的指挥下,有些中医药院校更是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2]。

医学是对生命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和实践活动,医学科学发展的过程始终贯穿着人文精神[3],脱离人文关怀谈医学,学生就会成为医学匠人。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脱离传统文化谈中医,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中医,也就学不好中医。乡土文化是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4]。乡土文化的地域范围放大到全中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学习乡土文化入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易于接受。所以,不论课时有多么紧张,不论技能是多么的重要,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对中医药高专来说是必需的。

3中医药高专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途径

乡土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乡土文化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教学之始终,分阶段实施是一条有效途径。由于中医药高专教育学制短、课时紧张,乡土文化教育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安排,可通过开设课程,组建兴趣小组,建立专题网站进行辅导,举办学术讲座、文化节和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实现。如我校在中医药类各专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入《三峡文化与三峡中医药》这门课程,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之中,前4个学期均开设,每学期32学时,教师和教学时间不固定,灵活安排,重在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

3.1入学教育普及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开展乡情教育,强化学生热爱家乡之情。每个学生对家乡都有或多或少的认识,但由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对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多数是零碎的片断,不够系统全面;多数是直观的感受,缺少理性的思考。在新生入学前两周,学校结合军事训练的理论教学时间,用4―6个学时向学生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未来规划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历史,强化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我校地处长江三峡库区,学生入学时就对学生讲长江文化、三峡文化、讲三峡库区沿线城市未来的发展,顿时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对家乡产生了自豪感、认同感。

(2)开展本地中医药历史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医之情。中医药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各个地方乡土文化中富含中医药文化。学校通过系统研究整理后,在新生入学时开展1次本地中医药历史与来来的讲座,安排1―2次参观,如参观学校中医药博物馆、中药园、中医药专业实训室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医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如我校每年均安排中医药类专业新生参观校内富有特色的中医药实训中心、中医文化陈列馆、中药科技馆、生命科学馆、药用植物园,并讲解长江三峡地区中医历史文化,学生一开始便对中医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2深入探究乡土文化,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1)以典型乡土文化为例,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对本地的神话传说、民间习俗、知名人物、文化古迹等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其中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如以“长江三峡地区是亚洲人类的发源地”[5]等三峡考古发现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秘密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巴文化、蜀文化、楚文化等。又如处于长江边,以“水文化”为切入点,从“大禹治水”、《易经》论水、五行之水、人体之水、自然之水等方面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去思考中医、去理解中医。

(2)扎实开展乡土中医药文化研究和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中医药高专院校要发挥学校人力、物力优势,对本地区中医药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对老中医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并将这些成果应用于教学之中。如我校从2005年开展《三峡地区中医历史文化发掘与中医学术经验整理研究》,形成三峡地区中医历史文化发展概论、老中医学术经验集成等成果,2009年获得了重庆市万州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我校利用这些成果开发了《三峡中医药》校本特色教材开展教学,并邀请三峡有名的中医药专家到校开展学术讲座,一方面通过介绍名老中医高尚的医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修身养性之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通过传授医家的学术经验,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苏绪林.浅论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方向[J].卫生职业教育,2007,2(23):13.

[2] 仪垂杰.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N].光明日报,2006-11-07(6).

[3] 张宗明.高等中医教育应促进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106.

篇10

摘 要 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中医药事业继承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其重点学科的建设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结合有关文献报道对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的现状进行分析,对高等中医药院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建设模式进行探讨,着重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出发,整合学院资源、制定自身规划、完善评估体系,并提出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高等中医药院校 特色 重点学科 建设模式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ey disciplines in the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ang Haomi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lin 130117

Abstract The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dertake the important task of inherit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the key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have a profound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 this paper,we analys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key disciplines i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ey disciplines i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e focused on breaking down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hinking,integrated school resource,formulated their own school planning,improve the evaluation system,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key disciplines.

Key words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racteristic;Key disciplines;Construction mode

高等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事业继承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其重点学科的建设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探索重点学科建设模式,促进中医药事业的良性发展是摆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重大课题。

重点学科建设的现状

由于地区之间的差异,各中医药院校水平发展参差不齐。处于直辖市、省会城市的中医药院校有的重点学科发展水平较高,科研实力雄厚,而有些中医药院校虽然科研设施比较齐全,但是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严重[1],科研队伍积极性不高[2]。位置处于地市级城市的中医药院校由于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人、财、物方面支持力度不大,重点学科建设成了空谈,院校发展非常艰难,人员素质偏低,科研水平差,院校设施简陋,科研工作无从谈起,几年都没有科研结果,一些院校甚至出现倒退现象,严重制约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重点学科建设模式初探

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整合学院资源:中医药院校要打破固有的管理模式,特别是在行政领导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3],院校要整合资源,把院校内二级单位及各个教研室的重点人才进行整合,通过行政手段优化资源。

规划及策略:中医药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做好规划,与自身的优势特色相结合,找准自己的重点建设方向,同时,要与经济建设及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潜力、良性循环的战略格局。学科建设模式要注重和谐发展,引进竞争机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中医药院校要站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分析自身的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培养学科创新能力。在战术上,首要任务是促进学科体系的和谐发展,另外还必须兼顾主体学科建设的奠基性建设,主干学科的标志性建设、支撑学科的常规性建设和特色学科的跨越性建设。①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统一规划:中医药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科学制定规划,包括短期、中期、长期规划[4]。在短期规划方面要做到切实可行,不能盲目制定,既然制定了就应该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实施,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完成,对于未能及时完成的,要认真查找原因,及时调整。对待中期规划,要细化各项工作,确保完成目标。②完善评估体系:中医药院校要有完善的评估体系,这种体系要细化到各个部门、各个科室、各个项目,做到有章可循,对不易量化的指标也要明确评估的尺度。有了评估尺度,就可以对照现实的工作,这样对学科建设能够定性和定量地监测,能够做出合理的、客观的分析,能够更好地指导特色学科的健康发展。

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建设措施

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明确研究方向,加强科学研究课题聚集。这属于不断发展、长期凝练的过程,在科研的基础上形成明确的研究方向,将本学科的发展逐步推向更深层次。针对一些普通高等医学院校,通常历史积淀浅薄,其发展的关键应该是形成特色的或者优势的学科方向。依据学科的现状以及院校自身的特点,寻找优势和突破口。应遵循以下几点:①发挥自身的特长,凸显自身优势;②结合自身实际,切忌好高骛远;③发展方向应具体,找到突破口;④降低重心,紧密结合社会实际。按照“扶需、扶特、扶优”原则,落实“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提升计划”。巩固现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优势和学术地位,培育一批新的国家重点学科。加强专业建设,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力度,加强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与提升,大力发展适应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所需要的学科专业,积极设置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业,重点发展应用性学科专业。

人才运行机制建设:中医药院校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只有配备高精尖的人才梯队,才有竞争力。院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及时调整人才运行机制及结构配置[5]。在人才的选择上不仅要考虑职称、学历、年龄,更应该选择专业知识结构层次、科研实际能力、综合素质较强富有责任心的学科带头人,人员搭配方面注意老中青结合,在专业方面,不仅要选择中医药专业的,也要选择在化学研究、计算机研究、统计学研究较好的人员,共同参与学科建设,组成一个专业面广、知识结构合理、团结、奋进的集体,这样也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加大物质建设投入:对重点学科要重点对待,在资金、物质、人员等方面进行倾斜,加大物质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学科所需要的各种仪器、设备等,有了良好的实验仪器、设备,才能确保科研的准确性。

完善奖励机制:在建设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的同时,要完善奖励机制,对该学科的带头人给予丰厚的待遇,满足学科带头人的物质需求,解决好学科带头人的生活、子女问题,让他们安心工作。对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进行奖励,院校科研部门专门拿出一定基金进行鼓励[6],有力地调动了学科带头人的积极性。

重点学科建设与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权相结合:重点学科建设与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步进行,并且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这是我院学科建设的一大特点。重点学科建设能够保证学位点的建设,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可以带动重点学科建设。建立内外部监控机制,定期验收、检查,对下一阶段计划的实施及目标的完成及时地进行指导。重视研究生教育对当代高等医学院校的生存有重要意义。重点学科建设的目的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将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作为契机,积极推动学科建设,为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抓好提前量,提供充分的准备。

产、学、研一体化:学科建设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是重要保证,学校必须与企业联合攻关,促进产、学、研协调发展,使学科与技术形成共生关系。许多高校都在探索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一体化,但是很少院校真正实现了产、学、研有机结合并取得成效。地方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之间尚未形成互为主动、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需要各地方高校认真分析、研究、对比,找到原因所在,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学科的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 商庆新,邓华亮,孙巍巍.强化重点学科建设诠释科研兴校理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5):21-22.

2 费永俊,陈兰,肖波.关于地方重点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4):92-94.

3 黄可儿.抓科研过程管理促重点学科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3,16(4):251-252.

4 马微,潘艳明,李雪梅.浅谈牡丹江医学院学科建设水平评估体系的建立[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9,30(6):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