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分析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分析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社会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和便利性大幅提升,而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往往会出现“迷失”的现象,进而产生心理问题。从国家卫计委获得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总体心理状况并不乐观,此外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不自信”“焦虑抑郁”“自尊心下降”等问题也较为严重。在这种背景下,信息平衡心理教育方法开始广泛地被高等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所提出和应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信息平衡心理教育的心理评估
1.“三维一线”的评估模型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评估,不仅要从其多方面的诱因以及发展过程进行纵向评估,还要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做横向评估。本文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心理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提供“三维一线”评估模型。模型构建包括时间主轴、症状维度、措施维度和诱因维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估需要从最初出现心理问题的时间开始,深入查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包括社会及环境诱因层面、心理学分类层面、医学分类层面等。从不同的层面发现问题,并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2.心理健康程度评估
心理健康干预教育的实施,需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进行,这就使得心理健康程度评估至关重要。评估的内容一般包括心理问题给学生带来的自我痛苦程度以及心理问题导致学生自身的社会功能受影响的程度。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最常见的情绪障碍是焦虑和抑郁,因此心理健康程度可从这两个维度进行评估。由于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因子并非定量因子,因此还需要对因子进行权重分析,方法通常采用专家意见法,即德尔菲法。然后对因子的程度进行计算,得出心理健康程度的最终数值。
3.非适应性观念评估
在非适应性观念评估中,一般的探查程序为:收集基本资料对收集资料进行关键词提炼参照观念系统对关键词做出界定澄清、核实观念内容并确定非适应性观念。观念提炼过程中常用到的技术包括条件假设法、关注点剖析法、连锁推论法、观念追踪法等。大学生观念的持有程度影响个体的心理状况,也为制订心理辅导计划和信息处方的拟定提供了依据。在非适应性观念评估中,心理健康程度的评估采用数字评分法,分值从0到10,0表示对某一观念不认可,10表示对某一观念非常认可。这种数字评估法对评估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别适用,其最终分值越高,表明观念持有的程度越强,矫治的难度越大。
三、信息平衡心理教育方法的应用程序
1.确定对立观念与选择治疗信息
信息平衡心理干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平衡对等,因此在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要确定正确的对立观念,引导其建立平衡的、对等的观念。当学生的观念越趋于偏颇时,由此观念导致的心理问题越严重。比如“我对你好,你也应同样对我好”的观念,应引导为“我对别人好是我的事,别人对我的态度我左右不了”;“男女交往,女方是吃亏的”,应引导为“男女交往,男方并不沾光”。在信息平衡心理干预教育中,要巧妙地选择治疗信息,可以是视听资料,也可是文献资料和情景资料,关键在于资料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
2.信息处方应用与观念改变过程
篇2
【关键词】初中学生 逆反心理 调适
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喜欢“独立”、“自作主张”,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当,很容易让教师和家长的额“苦口婆心”成为孩子们的“对抗”的理由,逆反心理的存在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行为表现
在初中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进入初中后,学生没有以前那么听话了,教师说的话他们不会不可不扣地去“执行”了,甚至还会出现“顶嘴”、“对着干”的现象,而这些都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逆反心理首先表现在习惯逆反上,这种逆反已经泛化,具有固定模式,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在各个方面,这种逆反已经是较严重的逆反心理。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出现他们不愿意或不接受的行为或事件,第一反应就是“不”,如“我不愿意”、“我不想”而却没有具体的理由。这也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学生“油盐不进”、“软硬不吃”的原因。
二是学生并不是所有方面都逆反,有时只会对某个领域或特别的观点、事物而产生漠视、不关注、对抗的情绪或行为。如有的学生就是不按规定穿校服或不按规定完成家长或教师布置的某些任务,但在其它方面此类学生又表现得较为听话。在教学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在家里父母怎么喊都不听,而对教师的话却很顺从,有的学生对爷爷、奶奶的话充耳不闻,而却有很愿意听从同伴的安排。
三是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人对来自外界的不同刺激会有不同的反应,如在教育教学中,当教师表扬某个学生时,另外的一些学生会因此而觉得教师在批评自己,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但相同的话其他学生却不会有类似的感受。过渡到中学阶段,这种表现就较为突出。如不加以调适,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更为严重的逆反心理,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初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逆反心理,而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来自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也有来自教育方面的不足,更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如此,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越来越高,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导致家长忽视孩子的兴趣和能力,没有给孩子选择和自主的权利,如周末安排孩子去“兴趣班”、“辅导班”,而孩子本身又不愿意,孩子更多时候只是在父母的“强制”下去完成,逆反心理随之而生。一些孩子的父母教育水平地,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而一些孩子的父母则忙于工作,很少和孩子进行沟通,甚至当孩子出现错误时,只会以简单的批评、粗暴的打骂来进行“教育”,孩子幼小的心灵遭遇创伤后,对父母的“教育”也就会害怕,自然会出现逆反心理。
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教育中忽视学生的需要,往往以教师的需要来代替学生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自主选择权缺失。如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则“偏恨”,对“优生”是“循循善诱”,对“后进生”则是“横眉相对”,久之,学生对教师也就容易产生敌对心理。
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因素来看,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交往范围扩大,对来自家长或教师的要求,因好奇心的趋势,总想去试试看结果会如何;一些学生对来自父母或教师的劝告、说服会看作是对自己的“管、卡、压”;同时,因学生接触的人和事逐渐趋于成人化,于是,一些学生在社会不良人员或同伴的唆使、诱引下,自然会对父母或教师的劝导而产生排斥。
三、初中学生逆反心理调试途径
首先,尊重学生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小学高段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认真分析高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立足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多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如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而采用分层目标来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而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进行。要注重发挥学生的特长,如有的学生喜欢绘画,有的学生喜欢体育,教学中就要多鼓励学生去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扬长避短,让学生能在活动中获得自信,避免逆反心理出现。
其其次,整合家校力量,形成合力。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当遇到学生出现问题时,不能以单纯地“请家长”方式来教育学生,而要主动和孩子的父母形成互动,利用班级家长群、校讯通、家访等形式和家长相互沟通。在沟通过程中,要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告知家长,和家长一起思考对策。如有的学生在学校较为听话,而在家中却对父母的教育“充耳不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和学生多沟通,了解学生对父母的态度,及时引导。
最后,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评价模式,树立学生学习自信。传统小学教育教学太注重学生的成绩,评价方法单一,针对这种情况,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评价上要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根据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如针对学生课堂中的提问而制定加分标准,学生在课堂中能主动提问,则给予加分,并把学生的表现和家长进行沟通,以此来树立学生的自信。
在初中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查找归因,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育现状而优化教育环境,尊重学生,发展特长,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峰.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8).
篇3
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过程中,所要借助的教学器材有很多。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能够发现,这些器材在使用方面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因而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这一点,这样在使用器材时就能够通过对比来发现或掌握其中的操作技巧与规律。例如,电表、量筒、温度计以及刻度尺等工具在使用时有很多相似之处,而物理教师就可以通过对比法,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与比较[2]。例如,在使用电流表、天平以及弹簧测力计等工具之前,应当对零刻线进行校对,温度在使用之前要将其甩至常温以下;在使用刻度尺的时候,实验者视线应当与尺面呈垂直状态,在温度计使用时应当使视线和温度计液柱的表面相平,同样在使用量筒时实验者视线应当和凹面相平。
二、采用模拟比喻法使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
物理概念与相关规律是每个中学生认识世界、了解物理现象的重要内容。还有的物理规律与概念较为抽象,并且没有固定的特征,所以要想让学生对这些内容能充分掌握,教师应当采用模拟比喻教学法让学生在心中构建出物理概念与框架,从而达到理解物理现象与知识的目的[3]。例如,初中物理教师在讲述“电流”这方面的内容时,可以将电流比作水流、车流或者空气流动等实质存在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联想电流的变化;在讲解“电阻”方面的内容时,物理教师可以将电阻比喻成为一条崎岖的山路,而导线的电阻则可以看成一条平路。因此,将电阻与导线并联时电流自然会选择平路行走而不是山路。这种模拟比喻教学法生动形象,能够使学生很快记住所要学习的知识。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物理现象
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物理规律与现象,有时候通过实验法都很难将其中的知识表达清楚,而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则能够使学生清楚看到物理现象发生的整个过程,从而降低了物理知识学习的难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水机工作原理与船闸等机械的工作过程清晰展现出来,就像学生在现象亲身感受一样;再例如,借助多媒体技术讲解光线在水中发生折射现象,并将整个过程一步步展示出来,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楚了解这种现象的原理,从而快速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4]。当前,多媒体教学在物理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物理教学,可以更好地解释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并且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同时也极大丰富了初中物理的教学手段。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 心理焦虑 调适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107-01
社会在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愈加激烈,各种压力随之而来,人们心理焦虑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种焦虑也袭击着学生,尤其是九年级学生。为此,我们选取我校九年级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够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焦虑阴影,完成学业。调查发现造成学生心理焦虑因素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等方面。其中主观因素约占40%,客观因素约占60%。
一、心理焦虑是自酿的“一杯苦酒”
心理焦虑在很多情况下是学生自己造成的,就像一杯自酿的苦酒,使自己苦不堪言。主要表现为:1.坏习惯的不断养成。一部分学生在七八年级时学习被动,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重要,把老师和家长的嘱咐看成是一种负担,抱着在学校混天天的态度,养成了一身的坏习惯,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到了九年级学习起来感到更困难,不懂的问题既不敢问老师,又不好意思问同学,临近考试才知道着急,但已来不及。2.没有进取心,胸无大志。调查中发现部分同学缺乏进取精神,贪图享受,悲观消极。3.个人心理不健康。也有少部分学生成绩非常好却不愿意参加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以为耽误了学习时间,更不愿和其他同学交流,使自己的性格越来越孤僻,神经越来越敏感,唯恐自己落在别人的后面,时常紧张,甚至寝食难安,思想和行动越来越情绪化;少数学生以我为中心,个人意识特强,把老师和同学不放在眼中,脱离班集体为自身的心理焦虑埋下了种子;还有一部分学生青春萌动,物质上不断和别人攀比,在网上、电视、书中、社会上看见了一些不良现象或者所谓的时髦,不加思索地跟风;更有甚者沉迷于网络游戏或陷入早恋状态,无心学习……这杯苦酒让有的学生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动力。
二、调适方法是治疗心理焦虑的“一剂良药”
科学的调适方法是治疗学生心理焦虑的一剂良药,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走出心理焦虑阴影,重新回到健康成长的轨道上来,我们做了一下尝试。
1.帮助学生自我调整心态,找回自信。让学生学会自我克制,把不利于发展的事自我归零;教会学生关爱自己,善待自己,释放自己:教育学生学会谦让,恭谦他人,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相信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帮助他们学会在失败中成长。
2.建立学生个人成长记录档案。个人基本信息资料的建立有助于教师和同学更好的了解和帮助学生;学生的学习成长记录有助于学生自身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学会成长;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心理健康级数,努力使自己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学生的自我评价档案和集体评价档案有助于学生修正自己的行为和目标,发展自我。
3.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健康的身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利用每周星期二的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包括集体收听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心理专家做考前心理辅导;班主任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个别辅导;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作用,对心理异常生随时进行心理疏导;加强青春期教育,帮助学生明白早恋的危害,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4.加强家、校、学生间的互动活动。充分利用“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契机,加强家、校、学生间的互动。
①开好班会。越是毕业班,班会越是重要,要坚持开好每周一次的班会,有计划地安排好班会的内容,把班会的主题重点放在思想教育、心理指导和复习指导等方面。通过班会,不断给学生的思想加油,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②把班主任工作做“细”,做“勤”。班主任要细致入微地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勤与科任教师沟通,勤与学生互动,勤与家长联系利用双休和节假日,对班上的每位学生进家访,了解学生家庭状况以及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表现;间周五下午放学前邀请家长到班级参加联谊会并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的表现,共同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使他们愉快地学习和生活,真正做到合三为一,及时进行阶段总结,认真分析得失,达到排除学生心理障碍的目的。
篇5
关键词:工程材料;自主学习;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154—02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人们学习方法的高效和高速性。自主学习是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指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学习过程。自主学习问题被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确立为重要研究内容,许多高校进行了各种各样的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改革,获得了很多自主学习教学模型改革方面的宝贵经验。吕良环等研究了外语教学中开展合作和自主学习活动的辩证关系[1]。魏琪等研究了认知策略对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影响[2]。姚小平等采用实验和调查法研究了生物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策略和优化课堂教学方式[3]。
由以上教学研究可见,自主学习理论研究已是较广泛和深入了,但在大学专业课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方式的教学实践操作经验较少。现代科技发展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知识结构和知识更新速度适应时展,与时俱进,所以在专业方向的学习应该根据专业需要有所侧重,增设一些自主学习专业课可以使拓宽大学生专业知识面,在就业后的生产实践中快速成为团队中专业方向的领跑者。现在知识更新频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中学习的知识远远不够,每个人都需终身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每个人成功必备的素质。因此大学中多增加一些专业方向的自主学习课程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学生作为自主学习的主体,是自主学习模式的主要实施者,因此要取得良好的自主学习效果,必须对自主学习主体—学生的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而心理因素是最主要的主导因素。本研究以机电专业《工程材料》课程为例,通过问卷和大量访谈的方法,研究了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分析了自主学习过程中心理状态,提出了提高自主学习效果的心理引导和教育的方法,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教学提供了有用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分析
响应学校实施教学改革的政策,2012年第一学期机械10级成为工程材料自主学习的第一批实施对象。《工程材料》课程是高等院校级类专业必修基础课,通过本课程学习,可获得有关金属学、热处理的最基本的理论以及常用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具备正确选定材料和工艺方法的能力。该课程识记知识点较多,从微观结晶理论到宏观热处理现象,涵盖理论知识面较广。但基于能恰当选择工程材料的教学目标,对理论学习要求深度并不高,所以较适用于自主学习。采用自己设计的“工程材料自主学习情况问卷”,针对3个班级11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EXCEL数据处理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并分别按好中差三个层次上选择若干同学进行座谈。综合分析表明,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被动应对的学习方式为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
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中,学生适应并习惯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已形成了稳固的心理定势—“教师是主导,学生的任务是服从”。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受到了压抑,甚至到了麻木的地步。而现在实施的自主学习没有了教师的指导中心,学生便手足无措,不知道怎样制定自学计划和方案,不知道怎样处理学习中遇到的困境,遇到困难就选择放弃。更有不低于10%的同学更把自主学习解读为没有了教师管束的绝对自由,根本不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调查结果表明:仅11.1%的学生学习“有计划,严格执行”,10.4%的学生“坚持预习”,20.1%的学生“坚持做笔记”。更多的学生课余投入最多精力的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二)学习动机复杂,学习动力不足
自主学习对象学生因其生活环境、个人经历、思想、兴趣需要有明确差异,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动机复杂。有的学生则是迫于就业压力而学习;有的学生是出于对某专业的兴趣而学习;有的纯粹是为了混张文凭;有的是处于从众心理来读书,而对读书的目的一无所知。
调查结果表明:43.3%的学生反映学习的最大困惑是目标模糊、动力不足。调查中,自我感觉动力重组者仅占34.4%,完全没有动力者占1.9%,62.1%的学生处于“动力缺乏”状态。在学习目标上,17.3%的学生甘居中游,7.9%的学生觉得及格就行,2.1%的学生得过且过。
学习动力不足,在思想上就表现为求知欲不强,缺乏毅力,对知识浅尝辄止。平时心思都花在武侠小说或者电影游戏上,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考试中能抄则抄。自主学习过程中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容易烦躁,集中不了精神,稍遇困难则轻易放弃。
(三)孤独感较强
自主学习是一种分散的个体化行为,是在没有第二者的环境下的学习。学生经常面对的是一个没有情感、没有个性的机器或者书本,而与教师和同学是分离的,这种分离虽然给学生提供了相对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但却减少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经常处于孤独状态,学生遇到问题首先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久而久之,这种孤独感在家庭压力、学习压力等的作用下,容易造成学生对自主学习的焦虑、迷茫、厌倦等负面情绪。
(四)学习焦虑
由于大学生无法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或者没有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产生过多的失败感,形成这样一种心理问题——焦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部分学生没有结合自身的情况,定下过高的目标,但是却没有能力去实现,在失败后产生自卑感。或者是过多地和周围同学进行比较,没有认识到人是不同的,对东西的兴趣也是不同的,当然学的好坏也是不一样的,然后他们只看到自己弱于别人的方面,同样会产生失败感和自卑感。在之后的学习就会更容易产生焦虑。
(五)学习疲劳
大学生的学习疲劳表现为:学习效率低下,注意力无法高度集中,难以深入理解知识的深层含义。造成大学生学习疲劳的原因在于学习方法不当,大学生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同时没有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这就可能会造成在疲劳状态下学习,变得效率很低。或者长时间针对一本书,形成神经疲劳,提不起兴趣,同样会造成效率低下这样的不良后果。
二、工程材料课程自主学习实践及经验
针对以上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分析,得出自主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体验中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快乐,而不是为完成任务的负重感。根据对工程材料自主学习情况分析来看,同学们所呈现出来的自主学习心理呈现较复杂,负面心理占比重较大。心理是同学们内在的本质的主导因素,要想提高自主学习效果,需要合理的心理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主学习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建立对此课程的兴趣,并逐渐强化目标实现的愉悦感。针对以上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分析,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
(一)编制详细的自主学习指南
针对学生不善于规划和被动的心理,编制了自主课程学习指南。自主学习指南包括时间安排、课程内容安排和水平测试等主要内容。包含章节的具体学习时间安排和辅导及章节测试的具体时间安排。课程内容包括每章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水平自测、及学习方法指导等。水平测试包括自测时间、每一章考试时间和期中期末的考试时间等。它更像一本详细的产品说明书。对照指南,只需接步就班完成每一步小任务,总体目标就基本达成。
(二)巧妙设计各种作业
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课外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作为教学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精心地设计,突出趣味性、多样性和自主性,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
1、网站建设。网站建设是学校规定的重要任务之一。网站最大的特点即成就感快且强。教师专门开辟了学海泛舟栏目,让大家收集及整理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并属名上传且计入考核分数。把自己的劳动发表是很让人高兴的一件事情,这得到了全部同学的积极参与,有的同学上传的资料甚至达几十篇。此实践内容指导学生运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相关知识的搜寻和阅读,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查找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在参与中体会获得的乐趣。
2、参与制造生动的教学动画和视频。针对课程知识枯燥造成的学习疲劳和焦虑,网站上共享了经典的生产实例和很多有趣的教学动画的视频。并鼓励学生用flash等编辑工具做出自己的动画上传。并把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实验拍摄、进行编辑和上传,让学生体会了一把电视制作过程,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
(三)注重自主学习的过程测试
测试的目的不在于成绩的好坏,而是对自己这段时间的自主学习情况的检测,如学习目标哪些已经完成?哪些内容还没掌握?自学内容的是否完全正确?通过阶段性的测试,可以分阶段地对自己自主学习的知识查漏补缺。
(四)合理的考核方法
自主学习和传统教授课程不同,自主学习更应注重过程的考核,且过程评分的透明和公正直接影响大家的体验感觉。而且分数相关也是最初引导同学们入门的动力。所以设定了每一项内容的具体分值,总分按各项的加权累加。编制了考核具体实施办法,在广泛征求建议的基础上,修改实施。
三、总结及展望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开源,拥有了它就打开了面向成功的门。如何使学生从被动的应试型学习转向自主学习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努力的重点。高等教育学科众多,专业课各有其特点,以后应更深入得进行高等自主学习的理论研究,更广泛开展专业课的自主学习实践,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指导自主学习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吕良环.论外语自主学习能力之培养,2005.
篇6
关键词:互动教学教学改革会计基础课程
《会计学原理》(又称为《会计学基础》或《初级会计学》)既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包括其他管理类各专业和经济类各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主要阐明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下一步学习其他会计课程和有关管理课程。因此,笔者尝试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该基础课程的兴趣,进而提高该课程的授课效果,这是值得探索的一条新路。
1.“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互动”一词源于社会互动。德国社会学家G.齐美尔在1908年所著的《社会学》一书中最早使用“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的概念。稍后,在美国形成了相关的学派和系统理论。在我国,也有很多学者从不同领域对“互动”一词进行诠释。张春兴在《张氏心理学辞典》上,将“互动”界定为“人际间的交感互动关系。例如:甲乙两人谈话,甲的问话是引起乙的回答的刺激,而乙的反应又将是引起甲进一步回答的刺激。”章人英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它做了界定:“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是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任何过程。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近年来教育界(特别是在高校中)呼吁采取的更为积极,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谓互动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它是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主体性,提高教学效果,塑造学生良好个性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互动式”教学是真正关注学生主体性发展,真正将素质教育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式。相对于一般的教学模式而言,互动教学摸式具有如下特点:
1.1互动是师生间、生生间的人际互动
互动是存在于课堂上,在师生间、生生间发生的一种人际互动。其互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并且师生双方在互动中是同等重要,互为主客体的。在互动中,无论是师生的身份还是互动的目的、内容和互动发生的途径、情景等,均体现出明显的教育性的特点.
1.2互动是一种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互动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学生的单向、线性的影响,而是师生间、生生间的双向交互的影响。同时,师生间和生生间的这种交互作用和影响又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师生正是在这样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中不断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因此,它表现出明显的交互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1,3 互动包括师生彼此间的一切相互作用
其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就教师而言,如与个别学生、小组学生或全体学生的交往,或是与学生共同参与、指导教学等;就学生而言,可以是学生个体间的合作,学生群体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合作。内容也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就教师而言,如对学生知识的教育、情感的交流、行为的指导和社交能力的培养等;就学生而言,可以是学习态度、价值观、能力、观点的相互影响等等。因此,互动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包括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互动体系。因此,也表现出明显的网络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2.高校目前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战场,长期以来教学模式仍按照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法”进行,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小节、布置作业五个环节。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最早对于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强化学生记忆具有一定的意义,但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转变,对高校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的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多的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会计学原理》课程也不例外。多媒体的运用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突显了科技在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这种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但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也显示出了它的局限性,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转贴于
——教师借助多媒体授课的信息量大大增加,这不仅增加了教师在备课时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在讲授时难以面面俱到,这使得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经常感到抓不住重点,接受起来比较吃力,听着听着就容易走神,甚至打瞌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有的同学甚至觉得用多媒体授课效果还不如传统的“粉笔+黑板”。
——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课堂互动更加缺乏。在现代教学手段的辅助下,课堂教学往往是这样的场景:教室内窗帘挡得严严实实,昏暗的光线下,教师埋头点鼠标、对着电脑“自言自语”,看不清下面学生脸上的表情,接收不到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信息;学生则忙于记录大屏幕上不断更换的信息,根本来不及思考和消化所学知识,更无从谈起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之间围绕教学内容的交流,从幼儿园时便接收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大学里更加凸显出来。
3.”互动式”教学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认知过程是认识主体通过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凭借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处理的过程。是在教学活动中,用现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外部世界的过程。我们的学生之所以缺乏主体意识,很大程度上是在心理上对老师长期的过分敬畏和依赖造成的。高校课堂不是“填鸭式”的灌输,学生应该有足够的可以思考的空间。为此,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改变学生上课就是“听课”的心态,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自我,找到学习的乐趣。
《会计学原理》作为管理学和经济学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在课堂教学方面,更应该贯彻“互动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借以提高教学效果,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在开课前教师应尽可能了解学生的背景情况,可以在第一次课安排学生作简要的自我介绍,包括主要工作经历和业务专长等,并告知学生自己的联系方式,把握每一次可以联系的机会与学生交流,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了解,为今后的教与学互动创造条件。
——改变过去课堂教学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传统理念。“互动式”教学,要求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在思维上、行动上和情绪上要相互动起来,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专业和特征对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之一,学习活动是学生与情境主动作用的过程。以本堂所学内容为中心,由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使得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进而想要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去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学生才有可能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教师在此过程中更多的应承担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这与过去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的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
——教学过程是开放性的。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广泛地与他人合作,交流与共享,体现出学习不仅仅是个体性行为,还是一种团队合作的社会性行为。另一方面,在学习活动期间会遇到很多不可预测的瞬间,教室里实际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完全都由教师所预设,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常常迸发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当然,一节有效的课堂,应该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这需要教师在高度熟悉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对课堂时间进行有效设计。其中,为学生提供多种参与、表达的机会是搞好”互动式”教学改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吕小瑞.互动式培训方法与特点[J].继续教育,2007(3):50- 53.
篇7
一、中学历史教材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1.历史教材分析有利于全面实现历史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的目标是三维性的,为实现这一目标,历史教材必须在提供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方法、能力与情感的内容和条件。然而这些内容和条件大部分包涵于历史知识之中,只有经过认真的教材分析之后,才能认识它们、把握它们,从而形成一定的结构,才能了解把握住教材在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方面的教育功能。可见教材分析可以使教师深入细致地认识、钻研教材,成为全面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措施。
2.历史教材分析有助于教师整体把握历史教材的体系结构
历史学科在中学阶段具有完整的体系结构(笔者赞同姬秉新老师有关历史学习知识体系的观点),而各学段教材如初一、高一等又各具体系,某一单元教材甚至某一课时教材内容也有一个内在逻辑关系问题,而它们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在一册书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部分教材的关系等,只有分析教材才能帮助教师认识清楚,才能明确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局部教材才能做到“站得高方能望得远”,教学中才有全局性,才能掌握重点教材及其一般教材的关系。
3.历史教材分析有利于协调各局部之间的关系
组成历史教材的各局部内容,如单元、章节等,都是相对独立的教材单位,通过教材分析可以了解其具体内容以及各局部内容之间的关系,弄清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这种分析的结果,教师就可以从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内容的组成和教学环节的衔接等方面,协调局部教材之间的关系,从而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
4.历史教材分析是教材设计的基础
历史教材是按照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教育性及教学论的要求而编写的教学用书,对教材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着教学方法设计的水平,进而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只有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对教材的结构顺序、教学内容的特点非常熟悉,才能安排必要的补充材料、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在教学中才能做到基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5.历史教材分析有助于提高教师素养
历史教材分析是历史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分析历史教材的过程,就是历史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加深对教育理念理解和应用的过程,它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
二、中学历史教材分析的依据
历史教材分析的依据是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材和学生。
1.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钻研历史课程标准,领会其实质,是进行历史教材分析的首要步骤。因为历史教材是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是历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和学的主要依据,因此,只有站在国家课程标准的立场去分析历史教材、研究教法,才能真正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教材的内容和编写特点以及教材内容的处理方式有深入的认识。
2.历史教材
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资料,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历史教材力图将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所积累的数量巨大的历史知识进行精练的概括,以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为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或认证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方法。作为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工具,历史教材不仅力图向学生展示历史知识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而且让学生逐步体验如何从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认识和解决问题。历史教材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成长,而且教材中所蕴涵的思想文化内涵,所表现出的道德观、价值观,对学生的情感和修养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学生
篇8
[关键词]逆反心理 素质教育 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177-01
一、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个势不可挡的教学改革的浪潮将席卷整个中华大地,体育教学也要登上改革的快车。但是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也存在着很多有待于我们探讨的制约因素,其中以“逆反心理”尤为重要。
“逆反心理”是人们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对某些事物和结果产生的一种相反的情绪,也可以说是大脑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一种负反应的心理现象。在体育教学中常表现为“不听话”“不接受”“你说这”“他说那”,经常与人顶嘴,对着干。令家长和教师十分头痛,教师真正准确的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对提高教学效果有一定意义。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第一,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原因。青少年处于心理发育成熟阶段,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系列变化,开始形成“自我概念”“成人感”加强,自尊心和求知欲望均在增强。事实上,这一时期,青少年性格还不是很成熟,身体还正处于发育过程中。对某些事物心理持倾斜态度,心理矛盾激化,使心理对抗情绪增强,嘴上虽然不说,但是暗地里叫着劲。其结果是“逆反心理”不断加强,最后可能导致心理个性和行为举动严重畸形。据调查结果发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曾发生过很多因体育教师不了解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从感性角度分析原因。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体育课对每个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并且他们很容易把体育理解成一个乐观的“玩”,这是他们头脑中想成的一种极其原始的“认识”。而现实中的体育课,是有规律教学内容,规范动作受竞技体育和社会、大众体育的影响。也正是这些认知与现实的偏差,才要求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去研究学生学习的动机,是上课前“备学生”的重要之处。
第三,体育教学内容选材低,重复动作多。由于教学条件受经济条件所限和某些教学理论存在偏差,在体育教学中确实存在着教学内容低水平,教学技术反复重复的现象,这就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高标准高技能的要求,甚至出现厌烦情绪。因此,便产生了对体育教学内容更加枯燥乏味的想法。
第四,对学生的掌握和了解不够。人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作为正在生长发育的学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体育教学在完成基本内容的前提下,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生自选内容,让学生自觉、积极地去学习。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体育课就变成了“强制体育”,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因此,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
三、“逆反心理”的解决途径及对策
针对学生的“逆反心理”,体育教师应当如何去做呢?
1.学习丰富的知识,深刻了解学生心理。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应该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虽然表现形式和表现程度有差异,但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正常现象,做到见“怪”不怪,认真钻研、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提出对策和解决办法,帮助学生走向成熟。
2.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体育教师不仅只会上体育课,只教体育知识、技能,还应该做好学生适应时代生活和学会做人的向导,学生端正崇高的思想认识,有目的、有意识地调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提高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3.树立榜样、树立威信。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一定要将动作示范到位、准确的学生请出来给全体学生示范。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要确实以“好”示范,如这个学生的动作不能服人,同学们就会看笑话,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这样既损害了教师的威信,又强化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4.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是体育教师应加以注意的。在体育课上,当发现学生的某些行为是由于“逆反心理”而产生的,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不要当其他老师的面前或是同学的面前批评,应找个合适的机会和场所个别交换意见。(2)采用诱导教育方式,不要打骂、动手等粗暴行为。(3)对小事不过分追究,要做到宽容、理解。(4)和学生经常交流,深入学生的内心,但不干涉其内心“秘密”。
5.利用“逆反心理”提高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可以利用“逆反心理”积极方面提高课堂效果。
6.正确对待“逆反心理”应注意:(1)树立较高的威信。教师要丰富有关科学文化知识,开拓视野并对教学规律运用自如。使学生对教师充满敬佩、敬仰、羡慕、心服口服,这样学生就不容易出现“逆反心理”。(2)不断提高改革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消除单调枯燥的教学方法,是解决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3)加强动机教育。教育学生学习正确的学习动机,预防“逆反心理”的产生。
总之,体育教学中“逆反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其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体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绝不能忽视体育教学中的“逆反心理”现象,而应更加重视解决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方法,端正教学目标。愿每个体育教师都能成为积极关注,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成为心理成熟的有心人。
【参考文献】
[1]孙东喜.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9
一、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自课程改革以来,我国高校已经引进现代化气息较浓的教学方法来完成大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综合素质较高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教学在大学生的基础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经过创新教育理念应用程度较高的体育教学将会使自身的身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加快我国课程改革的进程,然而提高大学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理念的应用程度却存在着许多问题,无法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利于大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创新教育理念的简要介绍
传统的教育理念的主要目的就是发掘少数具有体育天赋的大学生来进行体育培养,从而为国家提供较好的运动型人才,然而创新教育理念却恰恰相反,该理念注重提高大多数大学生体能素质的培养,力求发掘大学生的巨大潜能,从而帮助大学生明确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通常情况下,创新教育能将课内的理论教学过程与课外的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从而完成大学生智力和体力的开发。
三、创新教育理念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一)大学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中创新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高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用创新教育理念的时候,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方法理论将会发生改变,具体情况如下:一、大学体育教师会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利用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新的教学手段来完成体育教学,以此来为大学生提供适当的选择空间,加强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以便快速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二、利用创新教育理念进行体育教学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大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创新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应用创新教育理念进行体育教学,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多样的教育模式来完成教学工作。一般来讲,体育课程设置、体育器材和教学方式将实现多元化,因而大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体育器材,通过不断的训练来获得健康的体格和坚毅的性格。另外,创新教育理念的应用还意味着利用多样的评估方法和手段来完成教学评估工作,以此来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接受教育的环境。
四、提高大学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理念的应用程度的有效方法
(一)在大学体育教学的课程结构中引入创新教育理念
纵观我国历次的课程改革内容,都围绕着课程结构的改革,因此,要想提高大学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理念的应用程度,教育部门必须要在原有的较好的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来对课程结构进行创新,以此来实现课程的多样化,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体育课程,从而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潜力所在,尽快帮助大学生发掘自身的潜能。
1. 实现大学体育教学课程内容的创新
在对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课程结构进行创新的时候,首先的工作任务就是完成课程内容的更新,并引进国内外较好的体育活动,从而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对大学生进行较为规范的,具有目的性的训练和体育锻炼等,从而深化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活动,进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2. 完成大学体育教学课程结构的突破性创新
所谓的突破性创新就要求高校打破传统的课程结构模式。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要明确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大学生自发自愿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去,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2)高校体育教师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让大学生对体育课程充满信心。
3. 完成大学体育教学课程结构的选择性创新
俗话说得好,世界上没有相同的连片叶子,对于大学生也是如此,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尽量了解大学生的兴趣所在,明确大学生的个性差异,然后根据大学生的兴趣来为大学生寻找符合他们个性的体育活动,从而满足大学生对健康身体的需求。
(二)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课程评价体系中引入创新教育理念
要想提高大学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理念的应用程度,就必须要引进国内外较为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以此来提高高校的师资力量,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知识传播者,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大学生勇于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
1.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建立完善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完善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能够确保学校体育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建立课程评价体系的时候,学校的管理部门必须要在影响体育课程建设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出发来消除评价体系的不合理性。
2.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建立较为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
通常情况下,单纯依靠教师为大学生评定的分数是难以判断教师的工作情况的,所以就要求高校要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建立较为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从而来了解大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态度和评价,督促体育教师更改教学方式和方法,为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努力奋斗。
3.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
除了学生评价体系之外,高校还要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主要原因是要想完成对教师的复杂而系统的评价工作,不仅要有学生的评价,还要有自身的评价,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水平,以便寻求更好地教学方法来完成体育教学。
(三)提高大学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
许多大学体育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向大学生们传授大纲内的授课内容,并带领大学生进行活动前的热身活动,就完成了教育任务,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大学生丧失参加体育锻炼的激情,无法深刻体会到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1. 提高大学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
为了加深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的了解与认识,高校必须要聘请人文素养较高的体育教师来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学,除此之外,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将自己对体育文化的见解传达给大学生,帮助大学生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2. 提高大学体育教师的实践能力
除了上述要求之外,教师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能够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让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篇10
一、英语教师在授课中运用多模态的方式
在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讲授英语课文时,可以将多模态的应用增加在实际的教学步骤中,在传授英语知识中,提供有效的输入途径,由于在英语的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占据主要的地位,所以教师的语言模态直接成为学生接受英语知识的来源,教师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可以引入PPT展示课堂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接受能力。
例如教师讲授《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时,由于这篇课文就是关于学习语言的,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的导入阶段中,加入一些有意义的提问,如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这时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看法,在这个阶段,教师应用口语的模态,启发学生大胆的开口英语,这对英语口语的训练具有重要的作用,然后将学生所回答的问题进行要点式的概括与总结,通过PPT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这个导入教学的阶段中,教师已经运用了口语以及图片模态,那么在讲授课文中教师要将口语模态、声音模态与文字模态相结合,即教师将收集学习语言成功与失败原因,并进行总结、展示出来,如lack of persistence in learning language、no clear goal、did not grasp the true method等,而学习英语成功原因有:set up the correct learning goal、love the language,、use the correct method等。最后在引导学生仔细的学习课文,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之后,教师让学生总结文章中语言的关键点[2],然后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语言模态、图片模态以及声音模态成功的运用在教学中,从而有效地在英语课堂中提高学生对英语接收的能力。
二、教师要创设情景增加学生的多模态学习
在现代的技术发展中,出现许多的学习软件,有专门针对语言某一方面进行训练的软件,也有综合训练的软件,这就为学生的学习英语带来极大的便利,从而改变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单调的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例如英语听力部分一直是许多学习英语学生的“痛处”,一方面是英语中有许多的连读和略读现象[3],如when⌒I need something、next其音素的组成是/nekst/,/t/经常被省略,另一方面是听力材料的环境、播音者的发音清晰度等,这些方面综综合的影响学生的听力效果,尽管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仍然没有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此时教师对于英语听力的教学就可以引入多模态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听力的障碍。首先是在选择听力训练的材料方面,教师要严格地控制听力材料的难度以及长度,然后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图片提示学生英语听力的内容,给他们在听力之前做一个预设,待学生能够听懂文章的大意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口头简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再将原文给学生进行对照,弥补没有正确获得英语单词的部分空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运用声音模态来加强学生对听力材料的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对于英语听力在测试中的考察方向而言,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口头信息转化能力进行综合的测试,所以在听力中,需要学生做到听懂大意,即listening for main ideas,而再一次分析与校对时,需要学生能够听细节,即listening for specific details)。再者就是学生要具有良好的短期记忆能力(short-term memory) [4],这样才能在听力中准确的抓住听力的关键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感知语言的能力,再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指导,这对提高学生的听力具有积极地作用。
三 、教师在授课中增加多模态的评估
在大学英语的授课中,应用多模态的方式加强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估,需要英语教师从具体英语课堂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英语课型采用不同的评估办法。首先是对于口语可而言,在多模态的评估中需要运用更多的是语言的模态,辅以其他的模态类型[5],例如声音、图片等;其次是在英语阅读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在评估中需要以语言模态作为主导,将英语语言中所包含的信息以及反映的思想都教授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运用英语语言思维的能力分析文章;最后在教师的整个英语阶段,教师也要反思自身在应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是否恰当,在运用新媒体的方式呈现英语学习内容是否利于学生对英语的掌握,这对于教师进一步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再者英语教师要将这些评价中所发现的问题,与学生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学生作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他们所需求的教学方式也正是英语教师积极探索的,通过研究以及找出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有效的英语知识学习,因此英语教师不仅要重视新媒体在英语中的运用,而且还要充分地发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英语课堂中的积极作用,真正的学生提高英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