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体育教学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体育教学核心素养

篇1

摘 要 本课例小学障碍跑以核心素养新课改为背景,教学中通过合理的设置“攻克敌人堡垒”,利用情景体验式游戏、比赛教育教学手段,小队合作,激发兴趣在发展学生各项运动素质基础上,综合复习运用跑、跳、投各项运动技能,同时渗透规则、安全等体育品德教育,探究新课改下通过体育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新课例,为广大一线体育教学作借鉴。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障碍跑 探究 课例 小学

一、课例背景分析

体育课程改革随着我国生产力、生a关系的巨大变革发生重大变化,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在到当今“核心素养”的巨大变革。随着2016年教育部基教司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求,现阶段新一轮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课程改革正悄然而至。

二、课例学情分析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品行,兴趣及思维能力的把握,对学情准确分析,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二年级学生年龄在10岁左右身心具以下特点:体质相对较弱、运动技能学习较少;体育室外课干扰因素多,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兴趣难持久,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模仿能力强,好奇性强,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高,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多示范,多练,组织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游戏,多鼓励学生,教学语言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抓住教育机会渗透德育教育。

三、课例教材分析

正式比赛中障碍跑是在田径场地上跑越一定障碍的男子竞赛项目。要求运动员具有长跑的耐力和技术,还要掌握跨越障碍和水池的本领。中小学体育教材中障碍跑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对发展中小学生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协调等运动素质和学习跑、跳、投等综合运动技能意义重大。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通过基于不同水平层次学情的障碍跑教学设计,可满足各年级学生的体育发展要求。本课例在学习单脚跳、双脚跳、跨越式跳高、加速跑、前滚翻等运动技能基础上,通过设置情景障碍跑游戏比赛综合复习运用各项运动技能。

四、课例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分析,制定以下课例教学目标:①运动参与目标:学生通过练习参加“攻克敌人碉堡”障碍跑情境游戏比赛,发展学生积极体育态度,激发学生体育兴趣;②运动技能目标:复习单、双脚跳、跨越式跳高、投掷轻物、加速跑等运动技能;③身体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发展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发展学生规则意识、安全意识等体育品德。

五、课例教学过程

课例教学过程包括三部分:准备段、基本段和结束段。准备段包括:(1)课堂常规:①整队、问好、报告人数、安排见习等;②教师宣布课的内容-“攻克敌人碉堡”,教师提出上课要求并分4组(男2组,女2组)。(2)热身活动,包括:①队列四面转发、200米慢跑;②关节伸拉活动。基本段包括:(1)教师讲解与示范障碍跑;(2)小队长带领组员练习;(3)教师讲解障碍跑情境游戏比赛规则;(4)教师组织比赛学生参赛;(5)总结比赛,宣布成绩和奖罚措施。结束段包括:(1)放松肌肉;(2)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图1 小学《障碍跑》教学课例教学场地布置示例及说明图

五、场地布置说明

课例所需场地器材包括:足球场1块、标志桩、沙包、跨栏架、小垫子、大垫子若干,3种颜色呼啦圈若干,秒表、哨子、文件夹一个,教学音像和U盘一个。具体场地布置示意图可参考上图1。路线(攻克敌人碉堡)说明:学生拿一个沙包开始①加速跑(向前冲锋);②蛇形跑绕桩(躲闪敌人机关枪);③双脚跳(躲雷);④单脚跳(躲雷);⑤跨越石块;⑥钻过电网;⑦滚过躲闪;⑧匍匐慢爬靠近碉堡;⑨投沙包炸碉堡(设置多个堡垒);学生每人一个沙包,每隔3~10s出发一位学生,比较规定时间内攻克的堡垒数,多者胜。本课课例的器材和场地布置仅供一线教师参考,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学校、学生、教材等条件灵活安排。

六、教学实践建议

教学中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播放练习和比赛的背景音乐增强学生学、练、赛的效果和热情。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应课前提前设置相关场地器材。各学校学情、师资、场地、器材不同,体育教师可据学校实际合理设置障碍跑相关路线及内容,灵活变通。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学中要多示范,少讲多练,提高练习的密度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育机会积极地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关注运动安全,引导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合作、沟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发展学生家国主义情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篇2

一、前移课堂教学的关口,指导科学的预习方法

许多教师习惯性地将所有教学活动放在课堂教学的45分钟之内,导致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也学得费力。由于教学时间和精力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得课堂教学也事倍功半。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将教学关口前移,做好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1.拟定预习提纲。初中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学会独立拟定科学的预习提纲,围绕教学目标开展预习活动,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引导预习活动。教师在学生开展预习活动时,应重点强化对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运用“读-思-查-做”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通教材的同时,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通过独立的“思”考和“查”阅资料等方式解决一些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尝试“做”一些课后练习。3.确定教学重点。教师应收集学生在预习活动中所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除了是师生关系,也可以是朋友关系。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做学生的朋友,学生和教师亲近了,也就更乐于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师生双向的教学成效。教师可从三个方面入手让学生接受自己:1.多交流。许多初中语文教师都身兼班主任的工作,所以,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多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听取学生对教师和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平等对待和对其人格的尊重。2.多鼓励。初中生的心理甚为敏感,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肯定,教师激励的话语和眼神可以激起学生内心的涟漪。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多关心。除了沟通和鼓励,教师还应做个有心人,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之余,还可以跟学生打成一片,及时发现和化解学生间的矛盾纠纷,通过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一直以来,初中语文教学的主战场都是课堂,教师应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的促进作用,通过改进知识的传授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1.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应明确地向学生公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学习活动。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的要求。2.以启发引导为辅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摒弃传统的“一言堂”,要以“点拨式”启发引导为教学新模式。教师可设计贯穿始终的探究题,并启发引导学生依据探究题开展循序渐进的思维活动。教师巡视学生的探究活动,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方向进行及时的点拨,确保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能够圆满结束。3.以交流探究为活动主体。教师应搭建交流的平台,帮助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教师还应启发引导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补充和完善。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在交流中激情碰撞,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成效。

四、采用生动的教学手段,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引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其中多媒体手段得到广泛认可。相比普通教学手段,多媒体的信息容量大,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能适当运用,可增强课堂生动性。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开展新课教学时,尝试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导入,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氛围会更加浓厚,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2.补充大量教学信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信息因受到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无法让学生产生真实的感知效果,影响了教学成效的提升,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困境。如在讲授建筑方面的课文时,教师可以从网上搜集信息并以视频或图片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直观感知到建筑的不同风格,所获知的信息更真实,对教材的领悟也就更深刻。3.营造生动教学情境。对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蕴含浓厚情感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取与教学内容相符的音乐,在开展教学时进行播放,增加教学情景的生动性,提高教学的感染力。

篇3

一、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的定位

信息素养及其职业素养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信息素养是图书馆系统提出来的,简单讲就是指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懂得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为,信息素养就是“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职业素养是从事职业的劳动者应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和素养,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信息技术课程中职业素养教育,是指在信息技术素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直接从事信息技术、信息服务等相关职业或其他职业时所需信息素养的教育。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教学实施信息技术素养教育。正如其他学科一样,学科教学并不一定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学科专家,将来从事相关职业。但是,蕴含其中的职业素养教育对学科素养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牵引力、推动力从来就不可或缺,更不能削弱。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全面发展,而且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没有中考、高考压力,反而能够更好地实践素质教育理念。

二、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上述定位要求,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是信息与技术割裂。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有信息但缺乏技术;在当前信息技术课程中有技术但缺乏信息。由于我们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从计算机与网络课程发展而来,还没有完全构建起包括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信息哲学等在内的信息技术课程基本范畴,以及基于此范畴的信息技术课程逻辑体系,可以说当前中学教育阶段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适合学生全科学习和全面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课程。目前,我们正在着手研究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在当前人生职业规划教育逐渐向中小学教育介入的趋势下,要防止将学科教学与人生职业规划教育割裂开来的做法,不能单搞一门所谓的人生职业规划课程,因为对于人生职业的规划本质上是一个人将来偏重于以什么信息和技术谋取幸福的选择和规划,因此应该将其融入到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中来。

二是技术色彩太浓。狭义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当然是基础,学生通过这种学习,能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制作电子文档、网页、动画、编程,上网、发邮件、搜信息等,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内容,然而由于“信息与技术割裂”,将大量课时、资源和人力耗费在“技术活”上,致使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本身被湮没。而且,所谓计算机网络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也仅仅是将计算机及其网络作为一种手段、工具来使用,对学生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的培养并不是该类研究课题的重点。另一方面,现行信息技术课程强调技术而缺乏信息,是造成学生厌学,而热衷于游戏厅的原因之一。

三是窄化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当前,还没有形成以计算机教师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科教学为阵地,整合学校图书馆,其他学科教师全员承担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机制。学校校长应该主动思考如何在本校进行全员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从而推动信息社会的全员信息教育进程。其中,最可行的变革应该是打通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网络教室等信息节点,成立学校信息中心,统筹实施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并使其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智囊机构。对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从制度安排上加以引导和支持。

三、建设新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

打破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技术活”的尴尬局面,需要我们敢于杀出重围,敢于走出新路,建设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如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是课程的基础性。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将整合散布在各个学科学习中的信息技术需求、学生职业理想所需的共性信息素养需求,按照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信息哲学的范畴,着眼于奠定学生信息基础,进行编排,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构成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二是课程的信息技术性。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学习安排,毫无疑问,这是新体系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信息的本质在于交流,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交流和创造为核心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三是课程的应用性。学生将在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营造出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掌握技术、发展技能,培养信息技术素养及其职业素养。这就决定了要在新体系中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信息与技术的关系、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

四是课程的统筹性。新的体系和机制最大特色在于全员参与,全学科参与,全信息节点参与,统筹实施。一方面,它立足于为全科学习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体现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和综合运用。

五是课程的阶段性。打破现行按年级划分的旧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按四个阶段实施新体系,即小学中低年级段、小学高年级段、初中段、高中段。与年级段相应的是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自身的阶段性划分,划分的依据是全科学习阶段性发展理论。

篇4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体育教学效率提升

一、贯彻“以生为本”,开启兴趣大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培养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然成为教育的主题,更成为教师工作的重心。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最核心的素养便是强健的体魄和敏捷的运动能力。在此之前,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体内的运动细胞,开启兴趣的大门。例如,在“百米单程跑步定时训练”时,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跑步训练,学生的运动兴趣很难被激发出来。为了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综合特征设计课堂形式,围绕课堂具体教学内容,选择难度适中的游戏,确保其科学、合理性,组织“百米接力赛”,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随后进行接力,在每一关设置一个趣味性的关卡,如背古诗或者答题等,答对视为通关成功,进而进行下一关卡的考验。最先完成接力比赛的小组视为挑战成功,以此来增加百米跑步训练的趣味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掌握百米单程跑步的重要技能和技巧。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学习体育学科的乐趣,在运动中爱上体育学科,增强体育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优化“导入环节”,提升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中包括一项实践能力,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大实践教学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课中,教师巧妙地设计导入环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体育游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玩乐中体会体育带来的乐趣,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当中。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短跑训练”,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置一个导入环节,比如将“数字追赶”游戏融入其中,这个游戏类似于综艺节目“跑男”的撕纸条,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身体状况以及运动能力,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后背都贴着不同数字的纸,各小组学生以抽签的形式,决定追赶与被追赶的成员。随后,教师随机说出一个数字,追赶和被追赶的学生听到数字后都要快速奔跑,被追赶的学生被抓住之后,教师继续说数字,被抓学生继续追被提到数字的那名学生……以游戏作为课堂的导入,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趣化“教学内容”,激发体育兴趣

传统的体育课程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课堂效率降低,久而久之产生恶性循画面。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例如,在课上,教师可以在学生做完热身运动之后,带领学生一起做小游戏,做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唤醒学生的运动细胞,同时还可以趣化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游戏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不仅提高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的快乐,增强对体育课程的喜爱之情,使学生爱上体育、爱上锻炼。

篇5

关键词: 小学体育 主体参与型 教学模式

“小学体育教学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小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一个个动作,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体育素质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更符合现代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因此逐渐被新课程改革所认可,它的特点在于能体现小学生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一、打破陈规,勇于创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与发展,小学体育教学由传统听讲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新课程改革要求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要考虑学生能力、学生认知水平和自主程度,选择以启发或指导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小学生创造能力上,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例如,教师在“蹲踞式起跑”过程中,表面上看动作虽简单,但学生做时总是千奇百怪,并且没能实现快速起跑的目标,反而学生自然的起跑速度更适合学生本身,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避免打击学生学习自信。

二、创设情境,引导教学

小学体育教学是一门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实践的特殊课程,由体验到认知两者皆密不可分。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过程而忽略发展学生心理、体能等,更没有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帮助教学。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新课标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育教育是发展小学生心理品质道德和自身体能的重要课程,因此越来越受重视。所以,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授相关技能知识外还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针对小学体育教学,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便显得更加重要,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例如,教师在讲解“行进间运球”相关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先亲身体验并感受,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体验表达内心的想法,如在行进间如何才能将球运好,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等。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重新定位,突出主体

“一切围绕学生发展,努力实现全面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秉承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课堂一切的状态,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在教学时,教师要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学生该如何学习,以服务者的角色为学生个体全面、自由地发展而努力,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敢于表达想法,并提供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空间。尊重学生,使学生由传统被动接受教育者身份逐步脱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

四、尊重主体,以生为本

新课改指出,教师要加强整合知识、能力和态度,改变传统教学以强调课本知识的教学思路,主张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作为现代教育的促进者,必须革新自身教学观念,改变传统传授者定位。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让学生意识到自身才是课堂的主体,并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创造力得到激发,才能在课堂中营造良性互动与知识创新的良好学习氛围。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自然能主动发展。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对学生的合理要求引起重视,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引导学生增强自身体育锻炼与自觉锻炼的意识。

“一切围绕学生发展,努力实现全面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简单来说便是以学生为本,发展则是指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应以主体思想教育为主导,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而统一设计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现以下几方面:其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认知与自主发展的主体观念;其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重视研究如何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其三,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个人独立思考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与更大的空间。现阶段,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仍存在诸多不足,仍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但我们依然坚信只要足够努力,便能在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

1现状和意义

1.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过去就有,只是不够重视,更像是摆设,仅用于雨天教学和机动的备份,内容上不外乎是体育常识、体育卫生,属于体育常规教育的范畴,没有专业性和系统性.近年来,高校在评估和学科建设的要求下,理论教学逐步受到重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1)理论教材的配备.高校根据各自的需要,编纂和出版相应的理论教材,学生人手一本.(2)理论教学的制度化.理论教学的课时,按照一定的课时比例,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3)理论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评价相联系.理论考核的成绩,按比例计算到学生体育成绩之中.所以说,理论教学作为公共体育教学的一种形式已经建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教学还是考核,与我们所期望的相去甚远,流于形式,丧失了理论教学的意义.首先从理论教学的内容来看,大都是过去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浓缩版,内容陈旧,不是理论,只是运动动作和技术的文字说明,其价值相当于体育常识,缺少层次和深度,没有学术价值,学生不感兴趣.其次从理论教学的管理来看,理论教学所占比例偏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考核也不受重视(与其他公共课程相比).

1.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体育实践教学的补充和指导

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的系统的结论.”….体育理论基于体育实践,是对体育内在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的当前结论,体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主要通过体育课的形式来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活动,仅有实践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科建设的需求.同时体育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多学科形成有机的联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育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体育的发展与进步和相应的理论体系的支撑密不可分,是体育的组成部分,是体育实践不可替代的.体育课理论教学,基于实践教学,作为体育实践教学补充,发挥理论所具有的指导作用,不仅如此,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延伸,甚至是对实践教学的超越,提升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档次,突破实践教学的局限性.

1.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实现高校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的重要途径

所谓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就是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具有学术性和研究性,将公共体育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区别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模式.高校在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上有别于中小学,首先,中小学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体育教学的强身健体,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尤为重要,从学习技术和动作的角度看,中小学学生也处于动作技术形成的最佳时期,所以实践教学就显得更有意义.而大学生已接近成年,在学习技术和动作上处于劣势,但认识、理解和研究能力显著增强.加强理论教学,提高对体育及其价值的认识更加重要.此外,大学生缺少的不是体育锻炼的机会,而是强身健体的意识.高校在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上也非中小学可比,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氛围,为提升理论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综合体育素养,而不仅仅局限于技能和健身,所以理论教学彰显出体育教学应有的教学层次和深度,具有学术价值.

2核心与内容

2.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关于竞技理论的教学

确立以竞技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活动为基础的说明书式的理论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本质上,体育是以竞技为基本手段和主要形式,增强体质,提高体能技能,培养心理素质和能力的一种社会性活动.……竞技是体育最重要的特征,体育的必然是竞技的,没有竞技就不能成体育.”“体育的本质特征决定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高校体育学科体系是我国体育专业的基础和摇篮,肩负着培养和造就高水平体育人才和体育科研与管理人才的重任,应加强体育教学的学科性与竞技性,……在以竞技为核心的基础中,根据各群体的具体特点,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娱乐和健身等基本属性及其功能,逐步实现体育的高等教育化.”竞技是体育的本质特征,是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核心,理所当然也是理论教学体系的核心,这就指明了理论教学的方向,拓展了新的层次和空间,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2.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专项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

理论教学依托于专项实践教学,在加强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同时,要兼顾到知识性和教育性.其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1)加强对专项的认识.了解其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2)学习专项竞技的方法、竞赛规则裁判法、组织方法以及比赛的方法等.(3)理解影响专项竞技的相关因素.技术和战术因素、身体素质和体能因素、心理素质因素以及运动损伤预防和科学训练方法等.(4)专项竞技对社会的影响.专项竞技与文化、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对健康和医学的影响等.其内容既是传统理论体系的继承,又有新的研究方向.

3作用与预期

3.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形成有机融合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使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补充、指导和提升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同时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也为理论教学提供了合适的形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对接,有利于形成以专项化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学科分支,理论教学能够摆脱普通专业大学生受运动水平和能力的制约,打破实践教学由于客观原因而形成的教学屏障,率先从理论教学上实现突破,迈上新的层次,提高教学质量.

3.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对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在增加理论教学课时的同时,还要对理论教学场所,考核的方法做到科学的安排.理论教学不仅可以提升体育教学的层次,同时也使紧缺的运动场地,器材得到一定缓冲,合理安排理论教学的周期,减少季节变化对实践教学的消极影响.在课时安排上应有别于其他学科,要突破学期的限制,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层面上的可操作性.

3.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给教学双方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打破原有教学体系的平衡,教学双方必须以新的心态和新的要求共同面对,由加强理论教学而引发的新的评价体系,对教学双方的影响显而易见.加大理论教学的比重,对学生有了新的要求,部分学生仅凭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优势,“一招鲜吃遍天”的状况已经行不通了,而另一部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处于劣势的学生,则增添了学习的动力和自信.新的评价体系强调学生综合体育素养的评价,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理论教学的大力介入,对教师的学习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观念得以更新,学术的风气得到加强,教学双方由此更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这种质的变化是学科建设的内涵.

篇7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体育教学

1、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概述:

1.1一九五九年美国的IBM公司研制成功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CAI),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计算机教学应用时代的到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网络应用技术、数据压缩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为现代的CAI提供了更广泛的应用领域。CAI概念的内涵已比早期得到更大的扩展和延伸。

1.2从广义来说,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人们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把相应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和手段,作用于“教”和“学”的活动过程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早期,“CAI”(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主要作用是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以演示性的“课件”为主。随着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譬如网络和多媒体、超文本等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随之越来越丰富。如以帮助和指导学习者自主学习、复习、交互练习为主的一类软件,即所谓“学件”或“CAL”(ComputerAssistedLearning),近几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又如,依托于网络的教学平台(如:局域网的校园网教学系统、广域网的远程辅助教学系统平台),和基于积件思想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开发编辑平台、以及把计算机技术整合到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的一些技术和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CAI的发展趋势。总而言之,一切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教学活动,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提高,都可以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

2、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CAI引入中小学体育教学,不只是用“WORD”打几个文字、编辑几个文稿,也不只是为观摩课演示一下“体育课件”;而是应该应用于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这需要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去实践、创新和开拓。CAI引入中小学体育教学,也不只是简单的移植、借用,而应该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是一种科学的整合。

2.1多媒体体育教学课件:多媒体体育教学课件是目前中小学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应用最为广泛的方面。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融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丰富的内容,灵活多样(模拟、仿真、交互、情景创设等)的形式与表现手段,正改善着人们的认知环境。体育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更有独特的优点。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图形或动画演示体育动作过程,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动作要领等等。体育多媒体课件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采用的教学策略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演示型、交互型、智能型、综合型四种。多媒体体育课件的制作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结合体育教学实践而开发的多媒体程序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步骤:确定工具、课件设计、脚本创作、素材准备、程序设计、组装与测试。(有关多媒体体育教学课件制作,将另文论述)

2.2中小学体育教学学生学习课件的开发与应用:即所谓的学件“CAL“(ComputerAssistedLeaning),这是基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现代网络技术(硬件、软件)的发展和普及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模式,这种方式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你购买某一商品所附带的使用说明光蝶等)。体育学习课件的开发与应用,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由被动变主动;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如:中学生体育与保健知识学习与测试系统)。

2.3体育教学信息查询与交流:网络的最根本特性是资源的共享,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我们不但可获得体育教学所需的更多信息、更多资源;而且,可以存储信息、与同行交流等。

2.4辅助体育教学研究: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引入,为开展体育教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更科学有效的方法;跨区域的协作教学研究成为可能,如不同地域学生体质比较研究。又如:应用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技术而开展的学生体质发展模式研究等。

2.5自动化办公:学生体育成绩的输入与评价、学生体质的测试与评价分析、各种竞赛的编排等是广大体育教师的日常工作,如何从这些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除运用一些大众化软件,如“WORD”、“EXCEL”等。更需要开发基于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的应用系统;目前已有的如:“中小学生体质监测系统”、“体育课成绩评价系统”、“田径运动会编排及成绩管理系统”等,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随着中小学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提高与发展,必定会产生更广阔的应用领域。

3、影响中小学体育辅助教学发展的因素与分析:

由于“CAI”引入中小学体育教学起步较晚,再因我国地域广阔,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地区性差别很大等因素;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无论理论研究或实践应用都已相对滞后,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影响中小学体育辅助教学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我们去调查分析研究。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3.1硬件设施的制约:众所周知,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为依托;如果没有合适的计算机、投影仪、多媒体教室这些必需的硬件设施,根本谈不上进行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就目前情况而言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多媒体教室已不希罕,校园网建设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的热点,但在一些中小学包括著名的中小学里,校园网还只停留在传递文件上,所联接的工作站多当单机使用,校园网的使用还处在初级阶段;而在广大农村中小学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硬件设施缺乏制约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展。

3.2基于体育教学的辅助软件的匮乏:体育教学辅助软件的开发是一个专业的领域,需要计算机专业人员与体育教学工作者的相互协作,需要多方面知识、技术的整合。一方面受应试教育与经济效益的影响,目前基于体育教学的辅助软件相当匮乏;另一方面,对一些已开发的体育教学辅助软件,如:“运动竞赛计算机编排及成绩管理系统”、“中小学体育课成绩评价、查询一体化系统”、“学生体质评价与监测系统”等,由于体育教师缺乏相应的计算机知识、或缺乏使用热情,而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过来抑制了软件开发的积极性。限制了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开拓领域。

3.3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开展了一些积极的实践和探索活动,如:“多媒体体育教学研讨”、“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演示”等;对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的方法、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小学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的应用,给广大体育教师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体育教学辅助手段;然而目前也只停留在“研讨、演示、观摩”的水平,很少普遍应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去发挥其作用,也更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

3.4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知识素养: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是信息时代体育对教学提出的要求,是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的结合。不能否认,目前我们的许多体育教师中存在着“不学ABC,照样开飞机”的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师传统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已成为影响“CAI”体育教学应用与推广的重要因素。

4、发展中小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的对策:

4.1加强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的实践、创新与理论研究: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是新兴的教学手段,应大力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倡创新与开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同时应加强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指导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更健康、更广泛的开展。

4.2加强计算机、网络的硬件投入和技术支持力量的提高:各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应改变教育观念,认识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加强计算机网络等硬件的建设,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对已有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应提高相应的技术支持力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篇8

摘 要 2016年随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框架的出台,我们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什么是核心素养,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在哪里?本文通过文献综述,论述了核心素养的定义,并研究了体育学科中如何结合核心素养进行教学与评价,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发展,以期为一线的小学体育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小学体育 教学与评价 学生发展

我们的教育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作为一线教师应站在学校和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的实际需求。站在国家“立德树人”要求的角度,考虑如何进行改革教学方式,体现学科独特育人价值。明确体育与健康学科最有价值的核心素养有哪些?重视教材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关注体育学科的性质、特点与关键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或水平上的表现特征是什么?有哪些成分和维度构成。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上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创新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前课改只制定了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没有提出学生核心素养概念,尽管提出了学生素养问题,但对素养的要求分散在各个学科中。这样,对人的培养目标过细过碎,导致目标模糊不清。因此,我们只有高屋建瓴地把握育人目标,理清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纲举目张地指导和实施教育。

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及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P键能力。对于体育学科而言核心素养是指那些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其内涵包括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品质:自我认识、自我约束,阳光向上,抗拒挫折;良好的品德:责任;向善。

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大脑功能的发展,通过增进大脑供氧,使人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其次,体育培养社交能力,包括团队合作、公平竞争、尊重规则、尊重对手,以及遵守纪律,这些都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中国,通过体育运动培养社交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化,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该门学科后所形成的能力和品格。

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要求

(一)发展学生运动能力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的要求,实施学科育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国际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体育学科的特点和三维健康观,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作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接受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这些能力和品格对于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未来实施终身体育具有重要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提高学生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逐步形成锻炼习惯,掌握健康技能,学会健康管理;情绪稳定、包容豁达、乐观开朗,善于交往合作,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强;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生活和生存能力。

(三)提升学生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促进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能够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结果,胜不骄、败不馁;胜任运动角色,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评价

核心素养研究是一种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历来受到国际教育界的关注。时代要求人要能适应急剧变化发展的社会,人只有具备了核心素养才能适应。核心素养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后所需要达到的能力和素养作出了规定,也就是对于教育结果进行了规定。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加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喜爱。注重学生运动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建立多元学习评价体系,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核心素养是衡量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依据。

在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指导下,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体育学科所规定的能力或素养,可以用以检验和评价教学效果和学习结果,同时也可以用以衡量教育质量,优化体育教学的评价模式。核心素养的制定以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为导向,能够指引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核心素养并不满足于制定学生已有的学业能力水平,还包括放眼未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篇9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兴趣;激发

1.引言

体育课凭借其相对独特的学科性质,本来应该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不仅仅有助于学生体质的增强和健康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等。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很高,有的学生甚至明确表示讨厌体育课,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往往只是被动地跟随老师的思路,这样根本无法体会体育能够给个体带来的乐趣。因此,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尤为重要。情境创设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积极的效用。为此,文章主要结合情境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谈谈小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激发。

2.小学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教学实例――以“情景教学”为例

要想真正通过“情境教学法”达到有效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目的,笔者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2.1了解并掌握情境教学法的含义

要想正确应用情境教学法,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明确情境教学法的含义以及具体应用时应该注意的基本事项等。情境教学法,主要就是要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立足教学内容,创设某种恰当的情境,从而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去感受体育的魅力,去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另外,就是情境教学法虽然具有诸多传统教学手段不具备的优势,但是也并非就是完美的,因此,在实际应用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根据实际的体育教学内容,确定是否应用情境教学法。

2.2分阶段应用情境教学法

应用一:准备部分的情境教学。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后学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为此,教师可以设置简单的教学情境,改变传统教学中单调、乏味的体能训练手段,让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得到积极的动员。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往往是绕操场慢跑2圈,然后进行热身运动,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来,在慢跑的过程中,也不会竭尽全力,进而导致无法达到充分动员机体的目的。为此,笔者建议可以设置“黄金海岸”的游戏情境。

设计目的:把游戏作为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极点”,突出交往与合作的重要性,发扬“舍己为人”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塑造自信、顽强的意志品质,实现学习目标。

游戏情境:全班同学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18块“小木板”通过一块“沼泽地”,然后通过一个只能5人同时爬过的“钢丝网”绕过标志杆,到达安全区。

教师:同学们,假如我们被困在一个孤岛上,而孤岛对面就是我们向往的“黄金海岸”,你们会坐以待毙吗?

学生:不会,一定要想办法过去。

教师:现在就进行一个类似的游戏,看我们能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胜利大逃亡”。

学生:好,不过要给我们一点时间,让我们考虑以下如何安排路线才能完成。

(学生讨论,游戏开始,学生积极参与,同伴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发扬“舍己为人”的精神,互帮互助,克服困难并体验游戏的乐趣,克服“极点”。老师及时语言鼓励或语言提示,完成学习目标。)

应用二:基本部分的情境教学。

基本部分是一堂体育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在这一部分中,教师要完成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我们以“跳远”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布置好场地,在操场上摆放好垫子充当“荷叶”,注意摆放的距离不等,然后开始讲述故事,现在我们就是小青蛙了,小青蛙现在想要过河,可是它只有跳到荷叶上才是安全的,不知道你能不能顺利回到家里呢?

小学生们在听到这样的故事情节后,往往会跃跃欲试,都想要去试试看,教师可以适时简单讲述“跳远”的要领,然后让学生们去尝试,让学生去尝试不同的距离,启发他们找到“如何才能跳得远”?

应用三:结束部分的情境设计。

结束部分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的效果,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就是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获取最好的发展,而结束部分的情境设计就更应该更好地体现这一点。

2.3情境设计的注意事项

情境设计的应用对教师的综合素养具有极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同时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进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展开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一定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进而为更加科学、合理应用情境教学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另外,情境教学法往往不是单一应用的,需要与其它的教学手段相互配合才更加有效,例如情境教学法与多媒体演示法的配合应用、情境教学法与分组讨论法的配合应用等。

篇10

摘 要 进入新世纪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于当代大学毕业生而言,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下,在高校体育课程中适当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与认知社会,构建其健全的人文世界。

关键词 高等院校 体育教学 人文教育 创新路径

在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中渗透相关人文教育的内容既是社会现实的需求,同时也是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对着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通过人文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养与社会适应能力,为大学生后期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因此,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是必然之选,然而人文主义教育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一)就教学模式而言,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

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尽管引进了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是在教学模式本质方面依旧是教师“一言堂”的尴尬局面,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填鸭”式教学也不利于其学习内驱力的激发。

(二)就教学内容而言,难以体现人文性

当前大部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而言依旧是对于理论知识与体育技能的重复灌输,对于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却少之又少,缺乏对于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导致了高校体育成为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复制。

(三)就教学评价而言,未能渗透人文教育

部分高校在其体育课程的考评方式上深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依旧采用单一的定量考评方式,即仅仅将学生的体育考试成绩作为考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个人提升。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身心发展规律,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

二、高校体育教学实现人文教育的创新对策

(一)树立科学健全的教学观念

人文主义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大学生健康人生观念的确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实现人文教育首要工作就是明确人文教育的意义所在,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人文教育开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即坚持以学生为本,这也是实现人文教育的前提条件与理论基础,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其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服务于教学;最后,教师要实现体育科学精神与人文主义精神的有机结合,这也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制定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于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设置,主要包括五大方面的内容,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以及社会适应等,可以看出新课改十分注重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与全面发展,新的教学目标渗透着人文主义内涵,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核心主旨的具体体现与总体要求。高校理应制定出清晰明确的人文教学目标,其一,在教师的引导与教授之下,培育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进行体育锻炼的技能;其二,通过体育人文及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保持健康的体魄;最后,培育大学生良好的体育人文理念,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从而促进其个人全面发展。

(三)创新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

就高校体育课程中进行人文教育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具有灵活的特点,充分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与包容性优势。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素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育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即人文知识方面主要是通过课堂讲述的形式向学生传递,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育以及良好心理素养的塑造则主要是在实践交流中获得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还可以设计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增强师生交流,从而逐步实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四)构建完善的教学考评体系

高校体育教学人文教育的体现不仅仅同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相关,同样也贯穿于教学评价过程中,可以说体育人文教育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过程。由于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深化影响,加之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手段等革新变化,与此相对应的教学评价模式也应当予以完善创新,以适应高校体育教学变化的需要。对于高校体育的教学考评环节而言,应当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主体的重要地位,始终坚持评价育人的基本原则,教师理应明确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于学生个人发展以及人文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坚持定量评价同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模式,既要对学生的体育素养进行评价,同时对于学生在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综合心理素养进行考评,从而构建相对完善的教学考评体系,为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提升与全面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张教如.试论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