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机房建设工程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机房建设工程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机房建设工程方案

篇1

关键词:网络工程;省级特色专业;信息安全特色方向

作者简介:董智勇,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监控;郑秋生,男,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

1背景

中原工学院是河南省第一家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制定了完整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环节体系。

河南省内的部分高校,如河南师范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理工大学等,多次对我校的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规划、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等进行调研,邀请我校网络工程专业的专家多次在河南省计算机学会会议上做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的报告。中原工学院网络工程专业于2009年被评为河南省省级特色专业,下面笔者将介绍网络工程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方案。

2建设方案

2.1突出网络的工程特点,注重工程经验

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性质决定了实践和工程经验的重要性。通过将网络工程划分成不同的知识模块,每个知识模块下面包含若干实验和程序设计,每个实验和程序设计又涵盖知识点。把知识点和实验划分到相应的课程当中,并且使新增加的实验能够很好地插入到这个实验体系结构当中[1],使学生初步具有网络的规划、设计、构建、维护和管理等能力。如图1所示。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实际网络工程项目的实践,使学生的网络工程的设计、规划、调试与维护能力得以全面锻炼和提高。

通过与中国思科公司、CIW(Certified Internet Webmaster)中国等单位合作,开办网络安全、CCNA、CCNP等方面的认证考试,鼓励学生考取Cisco CCNA、CCNP证书和网络工程师的证书,使学生的就业多了一份保障。

2.2强化信息安全特色方向

学生通过学习网络安全课程,参加基于校园网的黑客攻防演练,发现并定位单机系统及网络的各种漏洞,并最终消除各项隐患,使学生具有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中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山谷创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isco网络技术学院”、“美国CIW网络信息安全”等实习基地的网络安全项目开发,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学生针对网络安全的应用和开发能力。

2.3强化基于网络的软件开发特色

学生通过学习嵌入式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网络开发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等理论知识,并进行相关的实验、实践工作,初步掌握网络编程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河南省863软件孵化器有限公司”,“郑州新开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河南航天金穗电子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的实际项目,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基于网络的软件开发、设计及测试能力。

图1计算机网络实验体系

我们还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学习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开发出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能停车场系统”,该系统在第四届河南省青年创新软件设计大赛上获得铜奖;学生开发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定位导航停车系统”,在第九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总决赛中,荣获省级一等奖等。通过一系列类似的强化训练,使学生的网络理论、网络实践和网络开发能力大大提高。

2.4师资队伍建设

1) 根据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以培养和引进相结合为原则,积极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学科带头人,重点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同时鼓励现有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妥善处理好引进人才和稳定现有人才之间的关系。鼓励高职称教师去国内外作访问学者,掌握最新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动态,为专业建设指明方向。

2) 注重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的合理配置,努力发挥教授、副教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把为本科生上课作为教授、副教授的基本要求[2]。

3) 名师垂范,严格指导,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对青年教师的备课、课堂讲解、预备实验等主要教学环节进行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过好“教学关”。在备课环节,实行集体备课;在讲课环节,实行试讲、预讲;在评价环节,实行指导教师临场听课指导、公开课示范、讲课竞赛的形式。团队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共同研讨,形成了教学的指导交流机制。

4) 注重学科交叉,科教融合。鼓励和督促专任教师积极参加国家或国际学术团体组织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重视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融合与相互促进。实施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使青年教师获得有力的科研指导;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或开设新课,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教学质量。

5) 加强与IT企业的合作,引进e-learning教学资源;加强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师的网络工程能力。

2.5实验室建设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郑州市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估重点实验室”、校级“网络安全评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网络工程实验室,组网实验室、网络安全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的建设,正在着手组建“无线网络实验室”。

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开设力度,使之达到总实验教学的30%左右,最终实现教学实验与工程实践教学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做到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率达到100%。

2.6实习基地建设

通过和网络工程专业相关性强的企业的深入合作,将它们建设为学生实习基地。学院在进一步完善12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河南山谷创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网络安全实习基地、“河南省863软件孵化器有限公司”网络软件开发及测试实习基地和“中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公司”网络安全、网络规划、设计及施工基地等知名的实习基地。每年派学生去这些单位进行真实项目的实践工作,在具体的工程、开发和维护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到不足,从而提高学生相应的工程能力、软件开发能力等。

2.7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

我们本着加强基础课、拓宽专业教学、外语教学四年不断线、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加强科研能力训练等理念,努力使教学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1) 为体现专业特色,我们将培养方向定位在网络安全、网络应用、网络组建和网络管理等几个方向,始终能紧跟市场对网络类人才的需求。

2) 完成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安全技术、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等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改革和网络工程的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3) 完成并鉴定教改项目“网络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单列”、“‘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工作。

2.8课程建设

我们依据网络工程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制定了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地完善培养方案。具体方案如下:

1) 发挥学校优秀课程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建立丰富的,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网络工程实践成果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2) 加强网络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3) 加强课程群建设,促进课程体系与内容的优化与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9教材与实习(实验)指导书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学院在网络工程专业多年的建设中,形成自己的教材建设思路:

1) 教材选用方面力争做到紧跟专业发展、适合学生特点,主干课程全部选用同行公认的优秀、权威、获奖教材。

2)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编写,资助教师出版自编高质量教材。

3) 在部分专业骨干课程中,鼓励教师积极使用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

4) 学院拿出专项的资金,在资料室设置专柜,收集、购买国内外优秀系列教材,供师生教学参考。

2.10人才培养

1) 我院结合自2003年以来的培养方案,针对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与网络工程专业的两个特色方向的目标相适应。

2) 重视和发挥学校优秀课程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与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课程群的建设,大胆地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进行改革与系统整合,提高课程教学的教学效率与信息化水平,构筑宽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

3) 在强化传统教学内容的同时,加强隐性的教学内容,它通过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态度以及教学活动传递,能支配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功能。

2.11科研工作

通过支持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培养、带动一批在网络工程方面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骨干力量,同时鼓励教师从事社会实际项目或参与外单位的科研项目,加强科研应用和合作,将科研和应用结合起来;最终,将这些科研的经验、成果、产品应用到教学中,做到产学研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老师、学生的科研水平。

3结语

我们按以上建设方案的指导进行网络工程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在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实验室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接下来我们将根据建设中发现的诸如课程设置先后顺序不尽合理,实验室配套设备不能很好的满足科研要求等专业建设中体现出来的问题,进一步研究解决,提高、完善相应工作。

参考文献:

[1] 徐梅.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09(10):139-141.

[2] 王东旭. 研究型大学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09(21):28-29.

The Construction Programs for Network Engineering Provincial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DONG Zhiyong, ZHENG Qiushe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y, Zhengzhou 450007,China)

篇2

中图分类号:TU8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之配套的机房也迅速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机房及相关产业。随着政府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加速发展,安全、稳定、标准机房环境的建设和维护,配套网络产品的应用以及专业细致的系统集成服务已成为当前政府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金融证券、电信网络、航空、航天、广播通信以及众多行业关注的焦点,机房建设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其建设涉及到施工、安全、人员、硬件等多种要素,以下就机房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做了一些分析:

一、企业机房建设现状分析

网络中心机房设计与施工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机房内计算机系统是否能稳定可靠地运行,是否能保证各类信息通讯畅通无阻。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IT系统越来越多,相关服务器急剧增长,大多数企业考虑到数据的重要性都会选择建设不同规模的专用机房来集中存放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目前我国企业的机房建设还处于低级阶段,机房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规划设计与配置不合理 国内专家总结为“一流设备”、“二流设计”、“三流管理”,“一流设备”指的是机房的设备都是国际上最先进的,“二流设计”指机房的设计、规划落后, “三流管理”指机房建成后的管理非常困难,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主要是国内对机房设施的重视不足。建机房必谈服务器。勿庸讳言,服务器确实有它的好处,它性能稳定,处理能力强,能适应长时间、高强度的运算处理任务,但它的价格高,一台服务器动辄数万元,可以买好几台普通PC了,更主要的是在机房里真正能用得上的时候很少。机房里的服务器的主要作用无非是提供数据库支持、提供网页服务、文件共享服务、上网或进行日常运行管理,目前的单机处理能力已经很强了,一般来讲,除非非常特殊的应用要求,一台主流配置的稳定的品牌电脑,完全能完成上述任务。

2、系统性、可用性不高 机房建设不仅集建筑、电气、安装、网络等多个专业技术于一体,更需要丰富的工程实施和管理经验。现在的机房建设已成为一个由多个专业组成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了智能建设工程的各个专业,主要包括:装饰系统;电气系统;接地及防雷系统;空调通风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自动灭火系统;PDU配电系统;屏蔽工程;综合布线系统;安全防范系统;设备及环境监控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KVM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背景音乐及广播系统;总控中心系统(ECC)等。机房的整个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应该均衡,不能某一部分太好,其他部分相对较差,从而导致了计算机的运行效率不高。影响机房可用性的因素主要是供电系统、空调系统、监控系统、机架系统。

3、机房负压,未重视扩展性的要求 随着网络建设的飞速发展,使大量数据的传输成为可能,各个机房之间数据传输顺畅,但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是分散在各地大量的中小机房的稳定性及数据的安全性又出现了隐患。因此,在各个行业及部门均开始建设大规模的数据中心机房,对数据的处理、存储进行集中,以提高稳定性并有效降低了运行及维护成本。各个数据中心机房采用高速网络相连通,使各个数据中心机房形成一个强大的机房群,进一步提高了机房的可靠性及设备的使用效能,并使建设统一的冗灾备份成为可能。由于设计、维护不合理,大多数机房在运行时对机房外部都是负压,造成机房内灰尘洁净度严重超标。往往最开始建设的时候不考虑以后是否会添加新的服务器,导致机柜内配电存在很大问题,到处都是插线板、电缆线,使之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4、机房各系统不均衡 机房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多个系统协同工作来实现的。但有的用户无限制地抬高某一系统的可靠性。而忽视了机房整体性能的平街问题,最终导致机房因其他系统的薄弱而出现问题,导致影响机房系统的稳定运行。此外,在机房规划初期,计算机及其他设备还投有确定,如果不认真作好用户需求分析,只根据经验进行组建,那么所进行的规划设计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无法针对功能需求、设备数量进行相关设计,容易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这样通常导致机房建成后不久就要进行机房改造来满足新增设备的需要。

二、机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

机房工程是多专业、多学科、技术含量高的综合工程,在智能建筑工程中处于核心的位置。因此,必须明确机房工程的重要性才能做好机房建设。 机房发展要通过高安全性、高可用性、高灵活性、机架化、节能性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向前迈进,下面我们给出机房建设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

1、选址、网络综合布线 对于多层建筑或高层建筑物,机房在一般应设于第二、三层,水源充足,电力稳定可靠,应远离产生粉尘、油烟、有害气体以及贮存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的仓库等;远离强震源和强噪声源;避开强电磁场干扰(如广播发射台、雷达站、高压线等)。在机房建设中,网线的布设非常重要。对于合理布线的机房,电脑运行正常、故障低,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如果安装不善,甚至布设错误,可能导致计算机之间通信故障,所以布设网线应本着总体规划、集中实施的原则,充分体现系统的技术先进性、高度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可扩展性。

2、UPS不间断电源 企业对业务的重要性和可用性要求逐渐提高,过去对供电系统采用的方案为单机UPS工作,或串联UPS-T,作,显然不能达到当前现代企业的要求。为了提高数据中心的可用性,必须提升UPS供电的可靠性。彻底提高UPS供电系统的可用性。计算机机房负载分为主设备负载和辅助设备负载。主设备负载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计算机外部设备及机房监控系统,这部分供配电系统称为“设备供配电系统”,其供电质量要求非常高,应采用UPS不间断电源供电来保证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要求较高的机房项目中。UPS不间断电源可采用直接并机技术或辅助设备负载指空调设备、动力设备、照明设备、测试设备等,其供配电系统称为N+I冗余并机技术,任何一台UPS出现故障或者其中一套母线发生故障时,均不影响使用。 “辅助供配电系统”,其供电由市电直接供电。机房内的电气施工应选择优质电缆、线槽和插座。插座应分为市电、UPs及主要设备专用的防水插座,并注明易区别的标志。照明应选择机房专用的无眩光高级灯具。机房供配电系统是机房安全运行动力保证,机房往往采用机房专用配电柜来规范机房供配电系统,保证机房供配电系统的安全、合理。

3、精密空调设备

机房多采用恒温恒湿的精密空调。来保障设备的运行环境,由于精密空调工作区域常年处于22't2的恒温状态,而机房区周边环境的温度却处于四季变化的常温状态,这样就会和机房相邻区域产生较大的温差,空气中的水分子会因为温差而产生大量结露现象,因此在机房的设计阶段要考虑保温。机房室温应保持在20t至27"C之间,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至80%。温、湿度一般应为在地板上2m和设备前方0.4m处测量的数值,也要参考设备厂家的标准和要求。

4、新风换气系统 机房新风换气系统主要有两个作用:其一给机房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为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其二维持机房对外的正压差,避免灰尘进入,保证机房有更好的洁净度。机房内的气流组织形式应结合计算机系统要求和建筑条件综合考虑。新排风系统的风管及风口位置应配合空调系统和室内结构来合理布局,其风量根据空调送风量大小和机房操作人员数量而定,一般取值为每人新风量:50m3/h,新风换统可采用吊定式安装或柜式机组,通过风管进行新风与污风的双向独立循环。新风换气系统中应加装防火阀并能与消防系统联动,一但发生火灾事故,便能自动切断新风进风。

5、机房环境及安全系统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机房计算机系统的数量与俱增,其环境设备也日益增多;智能监控与管理已经是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对于金融、电信、政府、制造等应用领域来说,机房的智能化监控与管理可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与可用性,便于设备的集中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安全系统包括门禁系统、消防系统和监控系统。门禁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保证重要区域设备和资料的安全,便于人员的合理流动,对进入这些重要区域的人员实行各种方式的门禁管理,以便限制人员随意进出;监控系统主要防范贵重设备的�失。在安装闭路电视的同时,也可考虑安装防盗报警系统以加强防范手段;消防系统应按照GBJ45。8:

篇3

【关键词】光纤环网 高寒地区 升级改造

阿尔哈达矿业,全称锡林郭勒盟山金阿尔哈达矿业有限公司,公司位于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满都宝力格苏木,驻地距旗政府所在地235公里,在满都宝力格苏木东35公里处,矿区总面积为20.71平方公里。公司所在地处于高海拔和中、高纬度带的内陆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气候特征为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寒冷风大,夏季水热同期,极端最低气温-43.6℃,年平均气温0.7℃。

光纤环网结构是为了防止光纤网络中任何一条连接线断掉,影响连接中的一个区域所带来的网络安全隐患,它能防止一处连接发生故障而影响整体网络,使网络处于冗余模式。在阿尔哈达矿业弱电系统建设工程中,采用光纤环网为主干分布式集中数字通讯系统,它可以将矿区内的网络传输、视频监控及通讯系统在统一编码信号的光纤通信格式下,通过网络在中心管理平台上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可方便地实现对重要部位有效的分段监控管理。

1 存在的问题

公司原有竖井3座(1#、2#、东探井),斜井2条(1#斜井、2#斜井)、通风井1座(3#竖井),1500t/d处理能力选厂1个。根据生产所需,建设完成的光纤环网结构为:【中心机房东探井区域仓库区域选厂区域2#斜井区域1#区域2#区域3#区域变电所区域中心机房】。其中包含公司办公区中心机房到各单位的网络、固话及视频监控的回传。

随着生产能力的逐渐提高,公司对采掘及选矿车间进行了改造,原来的1#、2#、3#已经停用,新建设主井、副井、措施井斜坡道、东风井、西风井及新选厂,合计成为竖井3座(新建主井、新建副井、东探井),斜井2条(1#斜井、2#斜井)、通风井2座(东风井、西风井),措施井1个(措施井斜坡道)、1500t/d处理能力选厂2个。

2 方案措施

(1)将原变电站-3#-2#-1#-2#斜井的光缆线路取直,重新熔接成为变电站-2#斜井。

(2)将原老选厂-2#斜井的光缆线路重新敷设、熔接,更改为老选厂-新选厂-2#斜井。

(3)在2#斜井新敷设约300米的光缆直接到新建主井。

(4)将公司机房-110KV变电站的光缆线路重新敷设、熔接,更改为公司机房-新建副井-110KV变电站。

(5)在公司仓库新敷设约600米的光缆直接到1#斜井。

(6)在公司仓库新敷设约1800米的光缆经斜坡道788中段到斜坡道728中段。

(7)在东探井新敷设约500米的光缆直接到东风井。

(8)在公司大门口新敷设约300米的光缆直接到西风井。

改造后的光纤环网结构为:【中心机房东探井区域仓库区域老选厂区域新选厂区域2#斜井区域变电所区域副井区域中心机房】。

改造完成的光纤环网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3 效益分析

在矿山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中,光纤环网作为不可或缺的传输媒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升级改造项目全部为该公司技术人员自主完成,光纤环网及相关信息化系统的升级改造,累计节约施工费用约120万元。

参考文献

[1]付文俊.KJF2000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与井下工业光纤环网接入技术的设计[J].煤矿安全杂志社,2011.

作者简介

潘磊(1985-),男,山东省平邑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锡林郭勒盟山金阿尔哈达矿业有限公司网络主管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有色金属矿山信息自动化管理及维护工作。

苗传雨(1969-),男,山东省沂南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锡林郭勒盟山金阿尔哈达矿业有限公司机械主管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有色金属矿山机械管理工作。

孙胜亮(1989-),男,黑龙江省勃利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锡林郭勒盟山金阿尔哈达矿业有限公司机械技术员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有色金属矿山机械管理工作。

孙福亮(1962-),男,山东省龙口市人。锡林郭勒盟山金阿尔哈达矿业有限公司电气主管员电气工程师,主要从事有色金属矿山电气设备维护使用与管理工作。

篇4

关键词:防雷;设模型与场景;接地系统;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TM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215-01

目前,接入宽带化、光纤化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全业务运营企业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家庭客户有线接入的建设,防雷接地工作也就摆在了大家的面前。

一、防雷基本原理

防雷是指通过组成拦截、疏导最后泄放入地的一体化系统方式以防止由直击雷或雷电电磁脉冲对建筑物本身或其内部设备造成损害的防护技术。

二、雷电过电压的几种情形

雷电过电压损坏设备的几种形式主要有:直击雷过电压、暂态电位抬高、雷电感应过电压、耦合与转移传递过电压。

三、雷电侵害网络设备的途径

雷电侵害网络主要有直击雷侵害与感应雷侵害这两种方式。

雷电主要是经过通信线路和接地系统及供电电源线路入侵网络系统。所以网络系统防雷主要方法是针对上面阐述的几种可能做雷电防护,采用增设各级防雷设施,尽最大措施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对网络系统造成的损害。

四、几种防雷措施介绍

(一)电源系统的防雷措施。理论上电力线路可能遭受直击雷和感应雷,雷电会使电源线路产生过电压,这样势必会对设备产生毁灭性的破坏。

由于雷电产生了强大的过电压,过电流,无法一次性在瞬间完成泄流和限压,所以电源系统必须采取多级的防雷保护,至少必须采取泄流和限压前后两级防雷保护。

因为雷电出现了强大的过电压和电流,没有办法一次性在一刹那间做到泄流与限压。

(二)信号系统的防雷措施。时下建筑物内的信息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互相连通的网络世界,各建筑物之间以及建筑物与外部网络之间,外网和内网之间的通信连接方式有多种形式,可以运用普通电话双绞线来完成互相连接,也可以运用5类非屏蔽双绞线光纤作为介质来完成通信连接的。

在通信介质里,除了光纤介质已外,别的介质也许都有可能因为遭受感应雷或直接雷而被侵害两端连接的网络系统。首先,雷电会袭击暴露的通信电缆和平行铺设的电缆。另外当直击雷或者雷电经过地面泄放的时候,土壤会被强大的雷电压所穿透,造成电缆被雷电流入侵进而窜入网络。为了防止因为通信电缆引入雷电侵害的可能,一般运用的技术为在网络通信设备被电缆接入前先接入信号避雷器。

(三)接地及防静电需求。良好的接地系统是保证工作人员人身安全和网络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当安全保护接地、防雷接地和直流工作接地以及交流工作接地共用一组接地装置时,他的接地电阻不能够大于其中的最小值.静电防护也是设备安全及机房要求的一个重要环节,当静电电压有2KV时,人就有被电击的感觉,静电电压累积达到某种程度就会造成设备出现故障,一般机房内绝缘体的静电电压不应该大于1KV,所以机房必须采取非常好的静电防护措施。

五、家庭客户有线接入工程的接地实施方案建议

原则上尽可能按GPON的建设工程设计规范要求接地,但确实有大量地方不具备按规范防雷接地施工的条件,只能因地制宜加以解决。

目前,进行家庭客户有线接入工程接地电阻建设的难点主要是由于普通的接地网改造需要挖开地面布放接地体,需要大面积动土,而进行地面开挖工作是需要向市政府部门报建的,报建流程非常繁琐,很难获得批准,费用也较大。因此,需要寻找到即能满足地阻要求又能尽量少的动土的接地解决方案。

(一)新建接地系统:新建接地系统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方式:

1.用铜包钢棒建设地网。接地极使用铜包钢或镀镍锘合金铜包钢:用专用地极套筒能一根接力一根往地底下打(相当防雷接地的深井施工法),既耐腐蚀又避免大量的开挖,适合不方便开挖的地方施工。

根据地质和施工环境的不同,多根铜包钢棒可以并联接地,每根间隔1.5米左右或围绕立杆的水泥地桩设置,也可以通过螺纹联轴器连接成3-6米长的长棒,用于深度接地。设置好铜包钢棒后与预留接地扁钢可靠电气连接。

2.通过埋设离子接地棒加降阻剂的方式建设地网。对于一些可挖地方十分狭小的地方,可以采用离子接地棒加降阻剂的方式。

(二)利用外部接地系统的ONU防雷接地的2种方案

1.利用电源PE接地。通过进入一体化机箱的交流PE线实现接地,该方式为楼道安装ONU的推荐接地方式。

2.利用附近专用的接地装置或可代替接地装置的基础钢筋完成接地。通过引接附近专用接地装置或ONU所在建筑物本身建筑主钢筋实现接地,焊接一根不小于10mm2的塑包多股铜线,引入至机箱内的接地端子排。由接地端子排复连一根2.5mm2的多股铜线至电源插座的保护地端。

(三)在完全不具备实施防雷接地的地方建设ONU的防雷方案探讨。工程建设中,楼道、电梯间、弱电井等位置,实在无法接地时,考虑以下临时方案:

1.机柜电源加装隔离变压器。

2.所有进入机柜的金属线缆穿金属管引入,全程屏蔽,两端接地。

3.电源端口加装线间保护的避雷器。

4.出楼外的信号端口加装线间保护的避雷器。

六、结束语

雷电灾害是一种时下还没有办法抗拒且会对人类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雷电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的事件经常发生。随着家庭客户有线接入建设的不断推进,用户数年量不断增加,需要最大限度地做好防雷接地工作,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对网络通讯设施损坏,降低用户投诉率。但由于雷击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需要通过分级泄放的方法,将雷击能量逐步泄放到大地。而多层次的防雷系统造价非常高,且很多场景难以实施。对于家庭客户有线接入工程的建设建议加快向光纤入户方式迈进,形成无源光网络系统,规避雷电灾害与风险。

参考文献:

[1]滕建民,徐军.校园网网络系统防雷设计[J].大众科技,2008,12

[2]周永兵.有线网络:防雷四法与实践体会[J].中国数字电视,2009,9

篇5

近年来,我局始终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业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来抓,通过扎实部署推动“智慧质监”建设,以信息化融合贯穿于质监工作全过程、全维度、全要素,以信息化监管贯彻于各业务、各职责、各主体,全面推进质监工作的数字化、规范化、高效化建设,促进提升了行业监管效能。

构建智慧质监信息化顶层设计架构

2013年初,我局结合交通信息化发展趋势,通过对全省交通主管部门、质监机构、在建工程项目和施工监理单位的实地调研,制定了《浙江交通智慧质监建设总体方案》、《浙江交通“智慧质监”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报告》等总体规划和方案,梳理管理平台和政务协同监管应用系统分类,逐步形成系统明晰的“智慧质监”顶层架构,提出了构建一个综合支撑平台,建设一个交通质监数据中心,开发监管应用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指挥决策平台、内部管理平台、政务办公平台五大业务平台的“115”顶层设计架构。总体构想是构建集工程建设状况动态监测、综合分析预警、在线应急指挥以及监督、管理、服务、政务协同、资源存贮查询于一体的监管指挥平台,为提高监管效能等提供信息保障和技术支撑,从而逐步构建“现场看得见、网上查得实、要素管得住、决策得支撑”的智慧监管体系,实现监管电子化、精准化、系统化、常态化。

大力推印爸腔壑始唷毙畔⒒项目建设

按照“115”智慧质监顶层框架,按年度制定《信息化建设工作方案》,确定推进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在基础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建成覆盖省市两级交通质监机构交通内网光纤和外网100M电信光纤接入,基本实现质监业务骨干网的建设;2012年度完成应急指挥大屏的投资建设,具备了远程视频监控能力,并满足了日常办公需要;2014年度部署开展了“机房设施补充完善及服务器虚拟化实现项目”建设,建成系统完备的信息化机房,并配置网络及存储等硬件设备,具备系统运行及数据备份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达到信息化运行保障标准。并在11个地市和义乌市交通质监机构部署建设了“视频会议系统”,有效提升了行政效能。

在综合支撑平台建设方面,初步开发部署了“智慧质监业务基础平台”,作为基础平台,为各业务信息化系统提供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用户权限管理,并涵盖在建工程项目库、单位库、人员库三大数据库,为各系统提供数据服务和支撑。

在监管应用平台建设方面,目前已完成“浙江省试验检测动态管理系统(一期)”、“工程安全和风险隐患管理系统(一期)”系统、“监理标准化系统”、“造价与合同管理应用系统”等业务管理系统的开发及试运行等相关工作;利用物联网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开展了“预应力张拉数据管理应用”及“沥青混合及摊铺动态质量监控系统”两个物联网项目的建设工作;目前正推进“省交通建设工程检测数据监管系统”和“省交通工程监管行政执法公共服务信息采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为监督执法和检测数据管理提供信息化支撑。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依托省交通运输厅和交通工程监管局官方网站,及时公开政务服务信息,并整合监理、检测信用管理系统和监理资质审批、安全三类人员管理等服务窗口;完成我局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及时对公众质监动态等。

指挥决策平台建设方面,扎实推动安全质量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代厅出台了《关于在我省政府投资公路水运建设工程中推行安全质量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通知》,对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范围、管理职责及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应用的作用进行了明确。同时为确保安全质量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在全省进行推广实施,我局向浙江电信租用电信全球眼光纤线路作为推行安全质量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基础网络架构,为后期在全省推广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省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衢州、台州等市交通质监机构已建设了远程视频监控中心,其余地市也积极按计划分步推进,目前已实现280多路省管重点工程项目视频整合至省厅视频资源池,完成接入省厅应急指挥平台。

内部管理平台和政务办公平台建设方面,除利用现有的OA自动化办公系统保障省市县三级日常公文办理运转外,依托前期开展的“浙江省交通质监行业基础数据元集”行业数据标准和“浙江省交通质监监管工作流构建”的流程构建信息化科研成果,部署推进“交通质监业务工作管理系统”建设,该系统整合质量、安全、监理、造价、检测、举报调查及行政处罚等业务功能,形成围绕交通建设工程监督过程为线路的数据、文书、材料为一体的档案资料库,最终实现交通建设工程监督管理全过程的电子资料库,目前已开发完成并已在省市两级交通质监机构部署运行。

在物联网试点应用方面,我局根据“智慧质监”建设的顶层设计规划,结合我省交通建设工程实际,大力推动应用物联网方式强化项目的质量安全监控保障体系建设。计划构建物联传感网管理系统,总体上实现对检测数据、张拉数据、机械设备和隧道围岩应力应变位移数据、人员定位数据、气象环境等的实时采集、监测和分析预警。物联传感系统拟分批分期推进,目前我局先期针对沥青混合、摊铺、水泥混凝土拌合及预应力张拉数据管理开展应用物联网系统实现数据实时动态监控系统建设,并于2015年度分别选取杭新景高速公路(衢州段)、余慈高速公路、乐清湾大桥及接线工程作为试点工程进行项目试点。目前已初步完成“预应力张拉数据管理应用”、“沥青混合及摊铺动态质量监控系统”、“水泥混凝土拌合动态质量监控系统”三大物联网系统的设计开发、安装调试、初期试运行工作。目前正针对系统软件平台、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处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计划2017年着手进行全省推广。

积极组织开展信息化保障课题研究

我局在组织开展“智慧质监”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为减少和避免信息孤岛现象的存在和重复利用信息数据,从2013年起每年结合信息化建设工作需求,组织开展信息化保障性课题研究,近几年,我局陆续完成了近年来陆续完成了 “交通质监基础数据元结构标准”、“智慧质监云平台架构设计和关键技术”、“智慧质监云平台基础运维”、“交通质监监管工作流构建及业务数据分析”等一批信息化基础研究课题,并加快推进科研成果向信息系统转化。在《智慧质监云平台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依托“交通质监数据元标准”、“交通质监综合平台架构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组织开展了“智慧质监业务基础平台”的建设;基于“浙江省公路水运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安全风险隐患管理系统”;基于“浙江交通监理管理标准化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推进监理行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在“交通质监监管工作流构建及业务数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部署开发了“交通质监业务工作管理系统”,通过大力推动信息科研转化工作,为信息化项目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撑。

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信息数据归集工作

根据四张清单一张网的工作要求,持续组织推进政务服务网的信息数据对接工作,组织开展政务服务网开放栏目、共享数据归集、行政审批数据对接等具体技术实施工作,完成监理单位资质信息在线受理、在线审批;落实施工安全三类人员与建设厅对接,实现建设厅前置审批数据的共享共用;按照数管中心的数据归集实施要求,梳理归集数据类型,完成全省公路水运工程从业单位、从业人员信用评价结果分类监管信息的数据归集工作,为行业政务信息数据的公开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加快实施交通质监信息系统资源整合

根据“互联网+便捷交通”及省厅综合交通信息系统资源整合工作要求,结合智慧质监信息化发展方向,按照《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建设方案》,明确交通质监信息化整合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交通质监信息系统资源整合方案。并在现有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详细梳理了现有数据类别、体量;从技术层面制定实施要素,加快推进交通质监行业数据资源共享目录建设。数据类别方面,现有交通质监数据主要包括建设市场管理类数据和建设项目管理类数据两大类,建设市场管理数据主要包括监理、检测企业、人员信用信息;安全三类人员信息、市场材料价格、造价信息等建设市场从业企业、人员及价格信息等数据;项目管理数据主要包括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数据、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物联网采集数据和安全质量远程视频监控类数据等。数据体量方面,根据目前系统使用情况,其中用于业务系统运行环境(操作系统、Web服务、数据库等)约1TB,汇总业务数据约200G(不包括视频流数据)。存储环境及存储模式方面,除用于交通内网的系统存储和运行在我局机房服务器,其它各系统均采用租用云服务方式开展运行和存储。

按照积极推进、深度融合、规范应用的基本原则,我局根据省厅要求,于2016年底启动开展交通质监信息资源整合工作,从技术层面完善“交通质监基础数据元结构标准”,加快推进交通质监行业数据资源共享目录建设,完成基础数据的云化工作实现业务系统共享数据的互联互通;加强物联传感系统建设标准研究工作,完成“预应力张拉管理系统”、“施工现场门禁系统”、“水泥混凝土拌和物联网”和“沥青混合料拌和及摊铺物联网质量监控系统”等一批物联传感系统技术指南,引导参建单位开展基于物联网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的实时监控系统,实现施工过程动态数据的传输、存储,逐步形成物联组网;落实《关于在我省政府投资公路水运建设工程中推行安全质量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通知》,强化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和视频资源整合,全面实现重点工程项目视频整合至省厅视频资源池,完成接入省厅应急指挥平台;加大政务服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全面实现实时、无缝与政务服务网对接保障公众服务能力,缩短办事流程提高公众服务满意度;针对现有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及优化功能,保障信息资源的深度融合和互联互通。

七项措施确保“智慧质监”持续推进

有序推进信息化项目的建O和推广运行工作。按照智慧质监“115”整体框架,在交通质监机构部署推广“浙江省试验检测动态管理系统(一期)”、“工程安全和风险隐患管理系统(一期)”系统、“造价与合同管理应用系统”、“交通质监业务工作管理系统”等已建成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部署运行工作;同时按照年度计划安排,组织开展“政务服务应用数据采集系统”、行业数据资源目录、物联数据综合采集分析平台、应急指挥大屏升级改造、电信全球眼平台建设等新建项目的建设工作,确保推广运行和建设的同步推进。

加快实施交通质监信息系统资源整合。根据省厅综合交通信息系统资源整合工作要求,结合智慧质监信息化发展方向,按照《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制定交通质监资源整合实施细分方案,完善业务系统资源及数据资源整合的具体技术、进度、资金、建设及运维等方案,确保交通质监资源整合有效实施,全面推进。

依托云技术组建视频数据采集平台。根据参建单位在建交通工程质量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情况,结合现有重点工程视频监控(“电信全球眼平台租用”)实施情况,持续推进重点视频接入电信全球眼平台,同步研究和编制基于省厅统一视频标准的“云端重点工程视频资源平台建设方案”,利用云平台解决电信全球眼平台接入非电信网络的视频资源卡顿、模糊等问题,实现全网络支撑、标准视频格式支持流媒体转发,逐步代替电信全球眼平台,系统软件功能符合并满足日常监管需求,并实现视频数据接入省厅应急指挥平台。

加快推进物联传感技术指南编制构建物联组网。根据已编制完成的“预应力张拉系统技术指南”和“施工现场门禁系统技术指南”为物联传感组网基石,在全省在建交通工程推行物联传感技术应用,逐步形成物联组网,同步开展“物联数据综合采集分析平台”建设, 为在建交通工程质量、安全进行实时监督并完成物联传感数据备份,为下一步的指挥决策、大数据综合分析提供数据保障。

完善政务服务信息化技术支撑工作。根据省政府的政务服务网、数据归集等统一部署,按照省厅具体实施要求,并根据现有信息化系统、科研课题、技术指南等基础,细划技术方向分解技术目标为业务系统建设提供具体建议和意见;落实与信息化相关的技术问题,梳理业务系统建设思路保障后续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技术可行性,并对相关技术指南及科研成果进行信息化技术实施宣贯。

篇6

[关键词]基站建设 投资标准化配置模型 无线配套 主设备

移动通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内外部环境压力加大、竞争不断升温的状况下仍能维持一定的利润水平,持续保持竞争优势,通信企业就必须不断挖掘内部管理潜力,强化精细资金管理。

在目前的工程建设中,大量的资金用于基站建设。如何在工程建设前期科学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成为运营商愈来愈关注的话题。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建设建立了基站建设的投资标准化配置模型,以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1 基站建设模式分析

无线基站的建设模式由网络的覆盖和容量需求决定。针对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主设备和相关配套,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并压缩不必要的配套支出,实现合理的资金控制。

在实际工程中,通常采取宏基站、RRU、直放站等多种设备相结合的基站建设方式。无线基站建设投资包括主设备和配套两部分,随着主设备费用的降低,配套投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目前主设备一般已实现集中采购,本文主要分析配套部分的建设投资。

无线基站的配套设施建设是基站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主设备要求的配套设施也有所不同。基站配套可以分为三大类:无线配套、传输接入、机房土建。无线配套又可以分为无线专业配套和电源专业配套,无线专业配套主要包括天馈系统、环控系统等;电源专业配套主要包括蓄电池、整流机架等电源系统。

传输接入可以分为设备和管线。目前基站传输绝大部分都使用光纤接入方式,市区采用管道、壁挂等方式较多,农村地区则采用杆路方式为多。对于个别光纤引入比较困难的基站,可以使用小微波、SDH微波或FSO代替光纤来进行传输引入。

机房接入包括机房、杆塔、外电引入、地网敷设等。一般来说,宏基站都需要机房,机房内需要安装主设备、传输设备、电源系统、消防、环控等,空间要求较大;RRU、直放站和微蜂窝,可以室外安装,不需要机房。从机房的获取方式上,可以分为自建、购买和租用等三种。城区一般租用和购买较多,农村地区主要以自建为主。

杆塔类型众多,从50米铁塔到6米支撑杆,根据基站的所处位置与需要覆盖地区的相对高度和需要覆盖的距离进行合理设计。

地网敷设、外电引入等以能达到设计规范为目标。地网敷设的大小根据主设备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宏基站和小基站敷设的地网会大于直放站。宏基站一般都需要380V供电,小基站根据实际情况,可使用220V外电。

不同的主设备类型和不同的配套设施的搭配就构成了不同的基站建设模式,不同的建设模式投资效益差异很大。因此,在研究基站建设投资标准化配置之前,首先要细化研究对象,如图1所示:

由于篇幅限制,下文仅以无线配套为例,说明基站建设投资的标准化配置模型。

2 基站投资配置原则

2.1 天馈线配置原则

天线设备的配置应根据网络覆盖要求、话务量、干扰和服务质量等选择合适的天线,以有效增大覆盖面积,减少干扰,提高网络服务质量。

在有较多或较复杂的建筑物的环境下。如城镇、市区、发达的村镇、工业区等,推荐使用定向双极化天线覆盖;而在农村或一些市郊场合,在双极化天线应用效果不理想时,可考虑采用空间分集接收的定向单极化基站天线;在较偏远的农村和山区,主要考虑覆盖问题,可选择使用全向单极化天线。

常用馈线为7/8馈线和1/2馈线,根据设计规范以及设计经验,馈线小于20米的时候可以考虑采用1/2馈线,大于20米、小于50米的时候可以考虑采用7/8馈线。

2.2 电源配套配置原则

电源配套的配置应根据国家和运营商的相关规范和指导原则制订。譬如:新址新建宏基站均配置1套直流供电系统,分别由1台交流配电箱、1台浪涌保护器、1套高频开关组合电源和2组(或1组)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组组成。交流配电箱/屏容量应按远期负荷容量配置;高频开关组合电源机架容量按远期负荷配置,整流模块容量按当期负荷配置,整流模块数按n+l冗余方式配置;蓄电池组容量应按近期通信负荷配置,并考虑一定的发展负荷需要。新建基站地线系统应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即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共设一组接地体的接地方式。在机房内应至少设置1个地线排等等。

3 配置模型

无线配套是指除主设备外的天馈系统、动力系统等其他辅助系统。天馈系统包括天线、馈线、馈线夹子、穿墙板、跳线、馈线接头等;动力系统包括AC屏、交直流转换电源、蓄电池、UPS、稳压器、防雷器等;此外还有空调、消防和环控等其他辅助系统。无线配套的具体组成见表1。

无线配套的投资构成除了设备费,还包括工程费、设计费、监理费等其他费用。

根据无线配套工程实际情况,可将无线基站按建设方式分为新址新建、共址新建、扩容、换型、RRU等类型。典型地,新址新建站的标准化配置为定向三小区、新增三副天线。具体标准化配置见表2:

根据新址新建站标准化配置方案以及相应细项的采购单价,可以得到建设单个新址新建站的投资总额。更重要的。可以明确投资资金用于何处。

共址新建、扩容、换型、RRU等建设模式的投资标准化配置模型的建立过程与新址新建站类似。

4 标准化配置软件介绍

上文对基站工程建设投资的分析,明确了工程建设各单项不同建设模式下的资金构成。在工程中,为了便于资金管理,通过对各个资金单项进行细分,对其中所有的投资细项进行建库,这样就可以根据不同的配置来选择标杆库中合适的项目;通过对库中各项目数据的维护,可以实现工程建设资金的精确管理。

标准化配置软件逻辑结构分为四层,如图2所示:

利用该软件,只需根据工程建设内容,在各专业配置界面下填入主要的站型或建设工程的参数信息,就能够自动计算得出各专项的投资明细和相应工程项目所需的材料清单,能够方便地对各细项工程投资进行管控。

篇7

新院建设之初信息化建设的全盘布局,新园建设中、后期具体系统的建设与操作,成为考量医院信息中心的一件大事。

基于此,我们本期EHC圆桌论坛关注“新院建设与信息化”这一主题,邀请到正在进行或刚刚进行过新院信息系统建设的专家们,用他们的经验,给正在或将要进行新院建设的同行们提供一些有益思路。

智能楼宇与信息化顶层设计

“智能楼宇”是指高效、安全、舒适和节能的新建筑,在新门诊教学楼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从数字化向智慧化的转变。

新建门诊教学楼总面积7.29万平方米,整体分地下三层,地上五层,局部六层。门诊教学楼功能齐全、分区明确,基础设施便利,彰显人性化设计,分为门诊、急救中心、检验中心等功能区,可接纳门急诊患者5000~7000人次/日。

“智能楼宇”是指高效、安全、舒适和节能的新建筑。既能通过信息风险识别、人身和财产安全、电力安全和设备安全做好安全保障,又能通过智能化楼宇将本地控制、系统控制、照明控制和楼宇自控管理起来,还能通过楼宇自控系统等实现空调、给排水、照明、电梯等系统运行情况的集中控制,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

医院老建筑长期承担繁重的医疗任务,在新门诊教学楼建设规划中,信息管理中心考虑了如何在医院需求日益扩大、数字化建设深化、设备管理信息化、楼宇智能化管理等方面实现医院数字化向智慧化服务演进。

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保障基础、着眼未来”为设计方向,着手智能化建设总体设计。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是江苏省唯一直属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2011年6月起在苏州工业园区动工新建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总院,总院占地面积近90亩,设计建筑面积13万多平方米,一期设计床位600张,其中含国际部床位100张,目前建设工程进展中,预计在2015年上半年试运行。

总院设计之初,首先初步确定了智能化工程的大致框架以及与基建等相关工程的建设边界,以明确分工和互相协作的具体内容;其次参考本地及周边市场基建单位造价、智能化工程单位造价、同级医疗单位智能化工程建设预算比例等数据,并根据医院建设资金整体情况,确立总院智能化工程资金预算;最后根据预算范围,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保障基础、着眼未来”为设计方向,着手智能化建设总体设计。

所谓“绿色”主要是指节约资源,不仅要从设计上认真考虑,更要在运行后认真落实。

我院新院占地面积大约137.25亩,建筑面积12.1万平米。“绿色建筑”、“智慧大楼”这些名词是近些年来提得比较多的有关建筑方面的词汇。其实所谓“绿色”主要是指节约资源,包括建设期间节约材料以及使用期间节约能耗。对于前一部分是在医院设计之初就必须考虑的问题,而后一部分不光是在医院设计上应该考虑,而且是在医院运行之后更应当认真落实的事情。如何能够将医院楼宇日常能耗降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关于电、气、水的管理,而这些就是所谓的智慧大楼所包含的内容。

“绿色”是环保与节能,从顶层设计就充分考虑智能化楼宇建设内容。

北京天坛医院新院建筑面积近26万平米,编制床位1650张,手术室50间。

“绿色”是环保与节能,但是,如何实现还需要智能化系统的支撑。例如,智能化灯控、智能化空调系统可以节约电力;智能化车辆调度系统可以减少车辆等待时间,减少尾气排放;智能化污水监测系统,可以防止有害废水排放。因此,智慧建筑与智能化系统是绿色建筑的基础。

在北京天坛医院新院规划中,王晨院长非常重视信息化的建设,从顶层设计上强调智能化、信息化是新院设计的特点,多次组织设计院进行医院信息化智能化专题讨论会,提出由信息中心主导新院的整体智能化设计,并从信息中心抽调专人参与新院筹建,对每一张弱电图纸审核签字。

智能化楼宇是信息化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天坛医院新院从顶层设计就充分考虑了智能化楼宇建设内容,而且将数字化和智能化作为新院的特点。医院从患者服务、医疗流程质量控制、医疗资源利用、绩效管理、决策分析等多个方面,充分考虑了智能化系统的匹配与支撑,并且将各个系统有机整合,以形成一个整体智慧型医院。

“绿色”体现在节约资源,“智慧”体现着高效管理,新院区的信息系统是全部重新规划设计的,以彰显这两点。

嘉兴市第一医院(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坐落在党的诞生地、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占地面积208亩,总建筑面积约18.5万平方米,核定床位1350张,实际开放床位1660张,目前已成为嘉兴市规模最大、设施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绿色”是在信息化建设中选用的方案、产品应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如:采用虚拟化战略构建绿色数据中心,通过虚拟化技术减少物理服务器的数量,可以在电力、冷却、设备占用空间成本上节省不少。中心机房应采用智能化程度高,可靠性高的机房精密空调,降低能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智慧”就是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实现一个简洁,高效,安全的系统,如医院的一卡通管理系统等。

由于原有信息系统功能和公司的维护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医院业务发展需求,因此新院区的信息系统是全部重新规划设计的,参照了原卫生部《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标准的全新HIS系统、EMR系统、PACS系统。整体架构以电子病历为中心,按照标准建设。从现在效果来看,新建信息系统符合相关标准,医院可以按规定上传数据到各卫计委、卫生厅和卫生局,用户也满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

施耐德电气帮助人们善用其效、尽享其能的观念与绿色建筑和智慧大楼等概念不谋而合。

“绿色建筑”、“智慧大楼”体现了新建医院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即绿色可持续与智能信息化。绿色可持续要求新建医院能最大化地优化整个建筑的运营结构,实现节约能源、降低运营成本、减少浪费与对环境的影响。智能信息化要求新建医院可以更好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一方面是提高大楼运营相关信息的可视化与可管理性,另一方面是更好地支持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并保证相关信息系统与关键设备的安全可靠。

信息化顶层设计是医院现代化的关键,好的顶层设计可以更好地整合、优化业务、行政、后勤三条医院工作主线,建成高效的全院信息系统,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中管理,减少库存,降低人力成本,使医院管理、临床诊疗效率提高,实现医院现代化。

智能楼宇与信息化顶层设计息息相关,是规划、设计、制定医院信息化顶层架构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部分。一方面智能楼宇包含的安防监控系统、消防报警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等是医院信息化建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智能楼宇中包含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为医院的信息化提供了基础和保障――既要满足现有医院业务的可用性与安全性,又要能够灵活地适应医院业务的变化与扩展,另外也要为医院与全国信息系统的互联接入提供安全、可靠的支持。

“绿色建筑”和“智慧大楼”这两方面的要求都在体现以人为本,除此之外还应考虑流程上的“绿色”和“智慧”。

现各地政府在更多地关注民生工程,医院建设是其中投入之一。此次我院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城西建造一座占地200亩、住院床位达2000张、建筑面积的26.7万平方米的三级甲等的医疗中心。是整个城市重要的集急救、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医疗建筑综合体。

“绿色建筑”和“智慧大楼”这两方面的要求,都是要体现以人为本,都是要体现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能耗的消费。新院建设除了要符合绿色建筑各种节能规范要求外,我个人认为减少患者的活动半径及合理分布诊区也是绿色建筑的重要体现。

比如可以考虑现有的“挂号收费诊区医技检查药房”的流程是否可以重新分配,以更合理地减少患者的活动半径,这也是体现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此次我们考虑诊区是相对独立的模块,患者直接到诊区完成自助挂号收费、候诊、诊疗,专科的部分医技检查、治疗全部在诊区完成。

比如还可考虑科室的门诊设立问题。现如今我们大多数是以学科的细分来体现门诊服务的,但对患者而言,一个器官的疼痛是无法事先得知是内科还是外科引起的,且往往内科和外科的门诊位置是在不同楼层及不同诊区,会带给患者不便,所以是否可以考虑以器官的疾病来合理划分诊区,如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合在一起,只要是头痛,患者及导诊人员就知道去脑科诊区,同时也方便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医生间的会诊,极大缩小疾病的诊断时间,也可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

信息中心的角色

信息部门是院区智能化工程的总负责,从设计到初稿完成,再到工程实施,信息中心始终从信息化层面对实施公司提要求。

在智能化工程设计阶段,我们要求设计公司在初稿之前对医院从三个方面深入了解:第一是现有整个信息化建设的情况,第二是医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信息化的要求,第三是院方对信息化发展、智能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需求。在此基础上,根据设计单位的经验和特点,提出整体化的设计方案以及初步预算。这样基本保证了医院智能化建设是在医院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完成框架设计,不会出现大的偏移或缺漏。在设计初稿完成的基础上,信息部门联合设计方一起与全院相关科室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商讨和论证,针对设计、流程、布局,甚至每一个点位进行确认,再汇总讨论并交由院决策层审议,做出修改。四易设计稿后,最终形成完整详细的设计蓝图、方案设计书和设计造价。

这个过程,信息部门的参与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它在院方和设计方之前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同时对业务需求进行必要的梳理,采纳合理建议,规避非标需求,适当引导方向,才能使得智能化建设设计方案顺利完成。方案完成后,由于医院实际资金预算的限制,信息部门对方案进行了分解,首先保证智能化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必备项目,其次考虑建设中可以展现医院信息化的一些亮点项目。

医院明确信息部门作为院区总院智能化工程建设的主管部门,统一协调与工程相关的信息、基建、总务等多个职能科室共同合作推进工程进展,此模式优点在于:一、医院智能化建设首先要基于医院现有信息系统情况以及对未来系统发展的规划,信息部门无疑有明显优势;二、信息部门介入智能化建设一线,也有利于未来根据医院建设实际来对信息发展规划进行微调,从而找到更符合医院基础建设条件的系统建设道路;三、未来医院的建设必定需要有信息化发展的思维来主导,医疗业务流程、医院人财物管理、楼宇智能化控制、公共安全维护等诸多方面最终落脚点都会与信息化紧密相连,逐步建成全闭环化可控可追溯的管理模式,继而建设成为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的医院。这样的主管模式需要信息部门与基建部门有极其紧密的沟通联系,需要与其他相关部门有极其充分的协商论证,要尽可能做到纵向畅通、横向连贯,才能发挥这种管理模式的最大效果。

网管中心在整个新院建设中,结合新院要求进行相应的信息点位预留。

网管中心在整个新院弱电工程建设中,主要是根据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要求,按照软件系统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需求,网络系统对布线系统的需求的递进方式,完成整个弱电工程的布线要求。同时,结合新院信息化使用的扩展要求,进行相应信息点位的预留。

最大的改变应该是“围绕信息化建设为患者服务”方面。我院新大楼在基础设计阶段为考虑方便患者就医将门诊所有诊室和功能科室全部安置在一楼,这样避免电梯成为瓶颈。同时信息化建设为了缓解患者在医院的等候时间,建设了分时段的预约挂号系统、患者自助一卡通系统、门诊大厅的自助导航系统等。

信息中心先期即介入新院设计,参与新院整体信息化的设计,并提出各类需求。

信息中心在新院建设中提早介入到了整个新医院建设中,在设计初期就和设计部门进行了沟通,规划整个医院的大网络规划及各科室的设计要求,明确了整个楼宇建设以光纤为主、无线为辅,各系统以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接入平台,了解各业务系统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前提出各种需求,以供在建筑初期做好管路、管道预留。

目前我院在调整现有的各系统与数据集成平台进行相接,将现有各系统改造成松耦合,这样待新院区建立更大的数据集成引擎时,可以采用平台之间的对接,现有的数据不会因为系统的升级或更换而无法得到利用。这一方面可以减少信息系统全新建设费用的大规模支出,另一方面也极大保持了医务人员原有的使用习惯,减少了由于新大楼使用带来的系统故障风险。

“智慧”新院

数字化医院的整体框架由智能化系统和信息系统两部分组成。

数字化医院的整体框架是由智能化系统和信息系统两部分组成的,我院在建新门诊教学楼时完全是从信息化建设角度来设计的。医院建筑的智能化是医院实现整体医疗和整体护理的基础,需要按照未来10~20年的发展战略进行整体统一规划,即为医院构筑一个满足医院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长短期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系统平台。

数字化医院的基本组成应包括上层的临床信息系统和医院管理系统,以及起支撑作用的建筑智能化系统。

关于新院智慧性的考虑主要是结合弱电工程相关标准要求,建设了大量的智能楼宇监控系统,比如空调新风机组的监控、污水排放的监控等。我们医院在新院建设之初就已经将建设国内领先的数字化医院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为最大程度地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落实,由医院网管中心牵头进行协调新院弱电工程的建设工作。

智能楼宇和信息化顶层设计之间的关系是像“高速公路”和“汽车” 相互关系。

智能楼宇和信息化顶层设计之间的关系像是“高速公路”和“汽车” ,汽车要想跑得快,车况本身好是一个方面,最关键的基础是高速公路建设得好,汽车才能跑得快而稳。新院的“智慧性”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考虑,硬件建设方面保证充足的信息点,覆盖全院的高速无线网络系统,采用虚拟化技术的数据中心等。软件建设方面重点加强移动医疗软件建设。

绿色医院重点体现节能与环保,通过新院建设,医院信息化建设有了巨大发展。

绿色医院重点体现节能与环保。节能包括:节能控制系统、节能产品使用、节能设计(机房位置、机房布局、虚拟化应用)。

北京天坛医院基本采用的平滑过渡的方案,很多新院的新系统都提前在老院进行试运行,确保顺利过渡。新院安排了3个信息中心主机房,整体面积近2000平米。在门诊信息中心专设应急指挥中心,10个大屏幕对医院医疗服务、运营管理、楼宇自控、安全消防进行全方位监管。无线和物联网进行全覆盖,对人员和物品进行无死角覆盖追踪,医护人员随时随地为患者诊疗服务。

此次智能楼宇,我们思考最多的是大集成的建设理念。

智能建筑必须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顶层设计,将各系统工程融为一体,任何一个系统绝对不允许孤立,此次我们考虑以一个整体的大平台,将消防、监控、水、电、气、空调、门禁及医院的业务信息系统全部集成在此平台上。引入物联网的理念,将医务人员、患者、管理部门所需信息高度融合,如排班表可决定是否允许此医务人员车辆的出入、医疗区域的门禁出入、医疗业务系统的登录等。

通过将各系统的数据进行挖掘整理,可实时反映整个体系的运行状况,明确存在的症结是在哪一个环节,以前各系统只能在自己的范围内查找,现在可以跨行业、跨部门进行动态调整。如人员流量大时,能自动要求增加医务人员、引导人员、保安人员,后勤岗位人员,可对各设施增加巡查次数等。通过在患者的床头设立可自由调整的屏幕终端,可供患者进行点餐、打车呼叫、健康宣教、看电影电视、病情查询,同时也可供医务人员查房、下医嘱时使用,提升整个系统的智慧性。

“绿色”新院

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要建成真正的数字化医院,需要满足物理层面和信息层面两方面的要求。

信息层面主要是对信息系统服务对象来说,物理层面主要是对医院建筑智能化方面提出要求,医院的建筑必须为信息系统运行提供安全、稳定的物理环境基础。它是基于建筑、结构、暖通、水电、装修、机电等多系统基础之上的以建筑智能化为核心、为医院信息化系统服务的一套平台,向下集成了多专业、多方向、多系统的管理和应用,向上服务于医院HIS、LIS、MIS、PACS、HRP等信息平台,是现代数字化中承载着日常运行、维护、管理、使用的重要平台,建设的成功与否真正体现了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绿色医院”的建设理念体现在医院建设的各个方面。

举例说明,如果按照传统的医院信息系统所需服务器配置,我们医院可能需要购置70余台服务器设备。由于我们使用了服务器虚拟技术,大大节省了服务器的数量,最终只采购了不到30台服务器就完成了机房建设,既节约了资金,也节省了整个机房的能耗。

靠综合布线和虚拟化技术达到“绿色”标准。

新院区信息系统建设中采用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兼容性、灵活性、稳定性和扩展性好布线方式。数据中心采用了虚拟化技术,减少了物理机的数量,设备的存放空间,中心机房采用了机房专用空调,符合环保要求,降低中心机房电能的消耗。

绿色、现代化的机房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医院机房的新建、改造计划非常重要。我们建议医院在规划时应首先充分考虑到机房规划的关键参数――这包括了设计容量、关键等级、成长规划等,之后此基础上考虑具体采用何种架构和方式,并选择可靠的合作伙伴、解决方案和产品来实现自己的建设计划。在机房建设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常见的建设误区。第一,只重视初始投资成本,我们建议用户在建设数据中心时,应当重视机房的总持有成本,而非仅仅是投资成本。第二,机房架构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我们建议用户考虑模块化的机房架构,这样的架构可以使机房边成长边投资。 第三,云时代的整合问题。在可见的未来,即使云计算应用高速发展,现代化医院依然会有大量关键信息存放在本地,而这一部分的应用和信息将比以往要更为关键,我们建议用户不要轻视本地机房的建设和应用。

我们的规划重点是采取医疗云及互联网医疗的方式。

篇8

关键词:智能化;设计把控;实施效果; 顺利实施

中图分类号:TE42 文献标识码:A

智能建筑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美国,是随着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建筑领域的全新概念,它基于高度信息化社会并为之服务,涵盖了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现代图形显示技术等多方面的技术。 

智能建筑的构成至少必须具备三大系统:通信与网络系统(CA)、楼宇设备管理自动化系统(BA)、办公自动化系统(OA)。智能建筑的概念还在不断发展,技术还在进步,例如近年来提出的住宅智能化(HA)等。

住宅智能化系统按区域总体由:住宅信息系统,住宅楼信息系统,小区信息系统组成。它与智能建筑相比,更注重小区居民生活的信息而不是办公信息;更注重楼宇间、楼宇与机房的信息交流而不仅仅是建筑内部的信息处理;偏重户内、楼内、小区的安防、消防、门禁等子系统控制,而楼内自动控制设备较少。

住宅小区的智能化建设是一项综合建设工程,它的设计不仅仅要考虑到软件系统、硬件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的合理性,它的实现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小区建筑物内部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水暖电气布局,室外的景观道路设计、出入口规划、围墙样式等,还要考虑选择合理方式解决可能会遇到的施工问题。平衡好设计、施工、管理是一个需要好好研究的课题。住宅项目的智能化设计人员只有了解了施工技术并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设计方案才能顺利实施,功能才能良好实现。接下来就以我最近负责智能化系统设计的天津蕴逸园小区为例,谈谈住宅项目智能化设计与施工的结合的要点。

蕴逸园住宅小区智能化工程设计按功能分,主要集成以下9个子系统:1、可视对讲及室内安防系统;2、数字闭路电视监控系统;3、停车场管理及门禁一卡通系统;4、脉冲式电子围栏报警系统;5、电子巡更管理系统;6、火灾报警系统;7、信息公告系统;8、电梯控制管理系统;9、音频广播系统。这9大系统需要通过综合布线集中到弱电机房集中管理,各系统间有联动控制,互相影响,有些是用同一套管理软件集成管理的。项目设计和实施的结合做了一下几点考虑:

一、产品选型。衡量一个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成功与否,并非仅仅取决于智能化系统的多少、系统的先进性或集成度如,而是取决于系统的设计和配置是否合理,且系统成功、可靠地运行,系统的使用、管理和维护是否方便,系统或产品是否成熟适用,还有投资方很关心的:在同等价位上的性价比。就是一定的投资是否能换来更好的甚至超值的效果。

结合该项目较为高端的定位和建筑设计园林景观总体呈现的英伦风格。我在该项目设计时楼宇对讲选用了定位比较高端的德国特思(tcs)品牌。选择的设备是该品牌的主流型号VAD2可视门口机采用嵌入式安装方式,铝合金面板厚仅3mm,经六次表面阳极处理。容量为200住户,通过数字键盘操作简便,适合安装于多层、高层公寓楼或小型社区。可视室内话机选用特思(tcs)IMF系列,也使用相同的铝合金面板,使用大尺寸彩色TFT屏,图像更清晰,色彩绚丽。采用IP传输技术,网线和光纤结合的网络布线。虽然功能上没有国内一些品牌那样功能强、多、全,但是该品牌做工精美,用料高端,使用可靠故障率低。结合楼王在小区的里的顶级定位,梯口机选用了全磨砂不锈钢立柱式安装加12寸超大屏幕的定制产品。视屏监控设备采用美国泰科的产品,美国泰科摄像机有优美的外观、优越的性价比,是中高档进口摄像机中的代表。摄像机采用通过美国赌场协会认证的高清产品,存储和控制管理系统均采用全数字嵌入式平台。传输和控制存储都比传统的模拟技术产品有更好的可靠性、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布线简单、效果出色还具有较高的性价比。通过高清摄像头的设置,还使车辆出入管理系统具备图像比对功能,增强了车辆出入自动控制的防盗性能。

其他各子系统的选型也都以高端+性价比的原则选型,选择业内口碑好,质量过关品牌产品,又不盲目最求高档奢华。这些品牌都提供成熟的解决方案和规范的施工指导,施工过程中与其他专业配合度高,问题处理效率高,进度和质量都有保证。因此设备选型不但外观效果出色,易用性和可靠性也很好。切合该住宅定位,赢得了用户和物业管理的满意。

二、综合布线设计与实施。综合布线在住宅小区的智能化建设中,是关键点也是难点。因为综合布线设计选用的线材型号规格对通信型号的传输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综合布线的施工质量又对信号的传输通畅度、稳定性、可靠性影响极大。综合布线在建筑内外的施工,都免不了和其他专业如给、排水管道,暖通专业的风、管道,燃气管道,电力电缆和桥架等等存在交叉点甚至冲突点,容易在施工过程中相互间造成破坏,线缆接头的处理、隐蔽工程的线缆保护不到位都会对线路的正常可靠使用埋下重大的隐患。怎么合理地布线,做好预埋、建设弱电桥架来减少与其他专业的冲突方便布线施工并满足日后调试、维护的要求是需要设计师和施工人员共同努力的。

我认为综合布线在设计阶段就应该和项目的实际结合,充分考虑、利用现有的条件做好综合布线方案的优化,减少少室外通信管道,这样可以避免室外施工对通讯线路的破坏几率。在该项目中,各住宅楼都与地下车库联通,只有沿街部分商业不通地库。这样我结合了地下车库的管线吊装情况考虑在地库设置弱电桥架,弱电桥架联通弱电机房和各楼内的弱电竖井内弱电桥架。在离商业最近的楼座的设备夹层外墙预埋出户钢管,室外只需一小段通信管道就可以与商业入户弱电管道联通;同样在离围墙最近的楼座的设备夹层外墙预埋出户钢管室外建设一部分通讯支管到围墙处供围墙电子围栏入侵防范系统用。桥架中消防弱电线路与其他智能化线路须用防火隔板分隔。实施过程中证明,通过这样的方法充分利用地下车库弱电桥架,大大较少了室外的通信管道,提高了布线操作的便利性,降低室外施工对通讯线路的破坏几率,为布线、调试施工的顺利进行帮助很大。

三、机房的合理设置。在建设项目中,消防报警系统一般是由专业消防公司建设的,消防控制室往往和弱电机房分开设置,这样是不便于日后的监控和维护管理的。在该项目智能化设计中,我选用一个地下车库中较大的房间,作为弱电机房和消防监控室。该机房位于靠近线路中心的位置,使得各弱电线路都不至于过长影响信号传输质量。机房内通过上下桥架的合理设置,对消防报警线路和其他弱电线路做好分隔并标识清晰明了。消防报警监控主机、报警电话主机、电梯五方对讲主机、楼宇对讲主机和管理主机、视屏监控幕墙和管理主机、入侵报警主机等设备都以合理的布局布置在机房内。不但降低多机房布线和维护的复杂度,日常使用也只需很少的一组值班人员就可以实现监控管理。

四、室外设施布局与建筑外檐、园林景观工程合理结合,提高使用效果。

每个住宅小区都有其建筑设计风格和园林设计风格。建筑设计决定了项目有不同的建筑外檐样式、大门结构、出入口尺寸和布局等。园林景观设计的决定了小区内林木的高矮、密度、道路走向的曲直、是否有人造溪流、喷泉、景观墙等等。这些都涉及智能化工程的室外布线、室外设施的布置是否收到阻挡,无法安装或效果折扣的问题。要是不在实际阶段就进行考虑,而等到现场实施时再处理的话,可能会对整个弱电系统的造价、实施等各方面造成影响,严重时甚至被迫取消部分设施,使用效果大打折扣。

篇9

要充分认识学校防雷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学校高层建筑物不断增多,中小学校人员日趋密集,信息技术设备日益增加,学校防雷工作已经成为雷电预防工作的重中之重。2005年9月14日,湖南长沙、湘潭两地发生雷电伤人事件,尤其是长沙雷电事件,一次雷击造成湖南第一师范正在进行军训的学生和教官7人伤亡,再次敲起校园防雷的警钟。2007年5月23日,重庆市开县兴业小学遭受雷击,造成7名学生死亡、39人受伤的重大雷击事故。2010年8月,海口市桂林洋高校区琼台师范专科学校建筑工地发生一起雷击事故,造成一人死亡。陈某从工地返回工棚途中遭雷击后,陈某应声昏倒在地,手脚痉挛,衣服多处被雷电撕烂,头发烧焦,脖子到脸部皮肤紫干。江西省仅2006-2008的不完全统计,雷击导致100多人死亡,多人因雷击受伤,损坏1000多台变压器、家电、通讯设备、网络设备,造成部分地区停电、停水、信息网络瘫痪、通信中断,雷击还引起建筑物被毁、起火等事故的发生。频发的校园雷击事故,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作为校园的运动场所,又正是学生活动集中的地方,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雷电防护?

如何做好学校防雷安全工作

广泛宣传学校防雷安全工作。学校要积极配合气象部门开展防雷安全进学校的宣传活动,利用板报、广播、宣传画、讲座、上安全课、电化教学等多种形式对师生、员工进行防雷科普知识的宣传,让防雷安全教育进入安全教育课程,不断提高师生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和依法防雷、科学防雷、主动防雷的意识。提高对全县校园防雷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防雷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当前雷电灾害多发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协调、密切配合,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共同做好防雷安全管理工作。学校要高度重视防雷安全工作,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结合创建“平安校园”活动,把防雷减灾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安全检查范围之内,做到警钟长鸣,防患未然。

加强学校防雷信息平台建设。加快雷电监测预警业务体系建设,并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输手段及时将雷电灾害预警信息提供给有关教育部门和单位,为学校和广大师生采取避险措施提供有力支持和帮助。各级教育部门要督促学校将防雷安全工作纳入学校安全工作范围,履行好对学校的安全监管职责,并配合气象主管部门检查、落实各项防雷安全措施。

严格执行学校防雷的技术规定。学校防雷工作分直击雷(侧击雷)和感应雷、雷电波侵入三大类;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BG50343-2004)等相关技术要求,结合学校人员密集,存在户外活动、信息系统相对集中的特点、提出对学校场地、建筑物防雷安全硬件设施应当做到以下基本要求:

外部防雷设施及要求。校舍、宿舍、办公楼、食堂、体育馆、烟囱、卫星接收天线等建(构)筑物应有避雷带或避雷针,避雷针保护范围应符合相关标准,有效保护建(构)筑物;避雷带应平整、顺直、牢固,无倒状、断裂。

接地系统应完备、接地阻值符合相关要求;孤立大型金属物应有可靠接地;学校有线广播、网线、电话线等金属线路严禁缠绕避雷带、避雷针。

内部防雷设施及要求。金属楼梯扶手应有可靠接地;学校总配电房、办公、教学网络机房、程控交换机房、电化教学网络中心机房、监控机房应有两级以上电源浪涌保护器(电源避雷器);室内金属构件应做等电位连接;防静电地板实现多点接地;教室具有电化教室终端的学校,教学楼楼层需具有两级电源浪涌保护器:卫星接收装置室内、外馈线端口(IDU、ODU)、信息网络外网接口处(金属导线)、网络交换机重要端口处应有相应信号浪涌保护器(信号避雷器)等应有防雷电电磁脉冲措施。

认真履行防雷装置“三同时”工作。加强对学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工作,进一步检查和落实防雷装置定期检测制度,切实从源头把好学校防雷安全质量关。新建、改建、扩建的学校防雷装置必须向防雷减灾机构申报,由持有相应防雷资质的单位承担设计、施工,施工完毕后经验收合格并取得《防雷装置合格证》方可投入使用。大型建设工程项目须进行雷击风险评估,以确保公共安全。

学校防雷装置实行年检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学校防雷装置实行每年一次的年检制度,各学校必须定期向防雷设施检测机构报告,及时发现和排除防雷安全隐患,有效减少雷击事故的发生。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检测,凡未安装防雷装置或不符合防雷规范要求的,必须按规范要求进行整改。对于拒不接受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拒不执行防雷装置定期检测、防雷装置不合格又拒不整改、使用不合格防雷产品的学校和责任人,要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严肃查处。学校要将防雷工作纳入学校的安全管理,纳入学校目标考核,安排专人负责。

及时做好雷电灾害应急处置与调查工作。学校要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员伤亡、财产损失。雷电灾害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在最短时间内做到组织领导到位、技术指导到位、物资资金到位、救援人员到位,确保高效妥善处置灾情。在遭受雷电灾害后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灾情,并协助气象部门做好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工作,分析雷电灾害事故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

篇10

关键词:智能化;结构化;综合布线;安全防范

中图分类号: 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9-4503-03

1 工程概述

安徽省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位于合肥市主干道长江路西路与潜山路交口,于2012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该工程总建筑面积约7868平方米,其中地上9层,地下1层,大楼采用钢砼框架结构。

安徽省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智能化工程是个庞大、系统的建设工程,体现了大型、综合性、现代化等特点,建设目标旨在使安徽省地震局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政府有效管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强政府对信息化社会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这有利于政务信息的公开、交流,有利于提高政务办公的效率和透明度。

安徽省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智能化系统建设采用智能化设计的标准和需求,以基于网络的信息通信系统作为重点,包含如下子系统的建设: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楼层交换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公共信息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充分遵循了对建筑智能化进行整体规划、成熟性与先进性结合、标准化与开放性、安全性与保密性等原则。

2 各子系统建设

2.1 结构化综合布线子系统

综合布线子系统是智能化系统建设的基础,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可扩展性、实用性、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等特点,具有高速和高宽带数据传输能力,全程链路性能参数为6类标准,满足模块化、积木式、标准接插件的安装要求,保证系统的扩充升级容易。安徽省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的网络结构采用分层星型结构,分为核心和接入两级:第一级是网络中心,为中心节点,布置网络的核心设备。第二级是各分配线间的接入层交换机,它向上通过12芯万兆主干光纤与设备间的的核心层交换机相连,向下直接与服务器或工作站连接。根据网络规划,数据总配线间设在大楼一层弱电中心机房(网络中心机房),语音总配线间设在大楼一层值班室西边。根据大楼的建筑情况和前端信息点的分布情况,在大楼一层至六层各楼层设置弱电管理间。管理间与综合布线总配线间之间的数据干线采用12芯万兆多模光缆,语音部分采用25对大对数电缆。根据实际需要,安徽省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综合布线系统主要由信息点设置、水平布线、垂直干线布线以及楼层管理单元四大部分组成。

1)信息点设置

安徽省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综合布线系统的信息点主要分为外网信息点、局内网(专网)信息点、政务网信息点、财务网信息点以及语音信息点等类型。外网信息点主要是安徽省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内工作人员的日常行政办公,提供互联网访问、对外行政服务以及信息公开等应用服务,对数据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局内网(专网)信息点属于内部信息点,满足局内专网应用需求;政务外网以及财务网满足专业网需求;语音信息点覆盖整个大楼各个区域,是大楼日常电话和传真通讯的基础平台。

2)楼层管理单元

楼层管理单元由各配线间构成,结合大楼建设的实际情况,在一层-六层的楼层弱点竖井内共设置6个管理间,用于管理各个楼层及区域的所有语音和数据信息点,主要设备包括配线架、跳线等。楼层管理单元提供了与其它子系统连接的手段,使整个综合布线及连接的应用系统设备、器件等构成一个有机的应用系统。管理人员只要在配线连接硬件区域调整交接方式,就可以管理整个应用系统终端设备,从而实现综合布线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各楼层配线间数据、语音信息点的水平部分均采用快接式配线架管理,数据主干部分采用 19 英寸光纤配线架,语音主干部分采用110 型机架式配线架,各有过线槽。所有电缆光纤配线架、模块式配线架及 110 型配线架均以整洁而且安全的方式安装并集成在独立的19”标准机柜内。管理子系统实行双点管理单交接,管理方式按EIA/TIA 606标准。在楼层配线间和建筑物配线间进行双点管理,在楼层配线间进行交接。

3)水平布线

水平布线采用六类4对非屏蔽双绞线十字或一字骨架支撑结构,支持1000Mbps的传输速率,电缆长度均为90米以内。配线间内接线端子与信息插座之间均为点到点端接,任何改变布线系统的操作(如增减用户、用户地址改变等)都不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增减用户只需在IDF做必要的跳线即可,使系统具有灵活性,可扩展性,为系统线路故障检修提供了方便。

4)垂直干线布线

垂直干线布线包括大对数电话电缆、光纤以及连接主配线架到楼层配线间的垂直电缆终端。在保证大楼业务和办公信息点的数据传输带宽和今后网隔离及扩展需要的前提下,网络主干光缆从大楼一层网络中心机房到各个分配线间布置12芯万兆多模光缆,每套网络分别单独布置1根,满足核心交换机到接入交换机双千兆链路联网需要。语音干线根据管理间管理的语音信息点总数布置1根25对3类大对数电缆。

2.2 楼层交换子系统

安徽省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计算机网络由外网、专网(局内网)、政务网、财务网四个相互物理隔离的子网组成,全部采用核心-接入两层星型拓扑结构,核心交换机部署在大楼的一层网络中心机房,网络主干采用1000M以太网的技术,100M快速以太网技术到桌面。楼层交换子系统作为安徽省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汇聚节点,与安徽省地震局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无缝连接,与现有网络完全兼容,实现系统的统一管理。

专网:涉及61个数据信息点的局域网接入,3、6层各一个配线间,核心机房至每个配线间都是1根万兆多模光缆,配线间至各信息点采用六类线。

财务网:涉及19个数据信息点的局域网接入,分配线间设在2层;核心机房至分配线间是万兆多模光缆,配线间至各信息点采用六类线。

政务外网:涉及30个数据信息点的局域网接入,3、6层各一个配线间,核心机房至每个配线间都是万兆多模光缆,配线间至各信息点采用六类线。

外网:涉及113个数据信息点的局域网接入;核心机房在八楼,1-6层每层一个配线间,核心机房至(1-6层)每个配线间都是1根万兆多模光缆。

2.3 安全防范技术子系统

安全防范技术系统针对大楼各出入口、地下车库、重要公共区域、各层主要通道、楼梯口等进行实时监控和防范,以达到威慑犯罪分子、防潜伏作案、防智能化作案、防暴力抢劫作案、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等目的,保障楼内安全,实现对整体安全防范的有序化管理。大楼建设的安全防范子系统主要包括闭路电视监控和防盗报警。

1)闭路电视监控

闭路电视监控主要功能是对于各个现场实况进行监视,使得管理人员在中心控制室内能观察楼内重要地点的情况,对出入办公楼的人员进行监视、记录,是加强治安管理、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大楼监控中心设在一层值班室内,配置一套钢制电视墙用于轮流或切换显示前端摄像机的实时监视画面,配置2台16路数字硬盘录像机(带环通输出功能)用于所有重点场所的视频显示、录像。在办公楼其它位置设分控中心,分控中心采用办公楼局域网传输视频和控制信号。办公楼内所有前端摄像机监视画面全部通过同轴线缆传到监控中心,在电视墙上进行画面轮流切换和显示多路实时录像,监控中心通过矩阵键盘或软件对前端摄像机和云台进行控制,与设在该中心防盗报警系统联动,并可通过内部局域网进行网络分控。

2)防盗报警

防盗报警对任何人员非法越入进行及时报警,按不同时间段进行布防、撤防。在夜间或节假日布防时区,双鉴探测器处于警戒状态,在规定时间内对防护区实施全方位封锁,如有目标进入该区域,报警主机立即发出报警信号,报警主机可显示入侵位置,能自动弹出报警区域地图。并通过矩阵主机联动相应摄像机进行实时录像。监控中心可通过现有电话、网络等方式及时将本地报警信号传给远端公安报警中心。

2.4 有线电视子系统

有线电视子系统按照860MHZ带宽双向邻频传输要求设计,采用光纤和同轴电缆混合网(HFC)组网,选用的设备与部件具有双向性,其输出阻抗及特性阻抗为75欧姆。系统分配网络传输电缆均采用损耗小,频响好的高效专用四屏蔽物理高发泡电缆,有线电视楼层分配系统采用SYWV-75-7电缆,用户配线为SYWV-75-5电缆,所有弱电线缆需为阻燃型。

有线电视机房设在大楼一层弱电中心机房,其有线电视信号引自合肥市有线电视网,机房设有一台光端机,信号经光电转换放大及分支分配后引到各电视终端。系统共设有线电视信息点19个,用户电平严格控制在65±4dB。

2.5 公共信息子系统

公共信息子系统是一个用于数字化媒体内容与播出的专业系统,需要宣传和的内容均以数字化的方式编辑制作,通过网络化的方式传输到指定的宣传点进行播出,并以信息化方式进行集中管理,以达到信息的定向、实时更新和集中管理。根据安徽省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的实际需求,系统采取多媒体信息的方式,直观的显示各种多媒体信息,为到访者提供各类信息的有效平台,成为安徽省地震局的一个展示的窗口,同时软件具有多场地重复使用的特点,使得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实现统一宣传成为可能,并且节省了重复投资,实现了宣传的一体化。

安徽省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公共信息子系统采用2级结构,即“管理中心+点”模式。管理中心:位于一层值班室,架设管理服务器、媒体库,负责所有用于多媒体信息管理与素材的集中下发工作。信息点位于大楼的各个区域,用于提供面向外来办事人员的信息和面向大楼内部的培训与学习信息,并架设相关接入网络线路、显示屏幕和播放器。

3 结束语

安徽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是安徽省政府“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安徽省重大民生工程之一,是中国地震局提升华东区域防震减灾基础能力的战略举措。安徽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的智能化系统建设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将整栋建筑建成了高技术人性化服务平台,提供了一个高效、可靠的管理手段和环境,提供了一个良好和舒适的工作环境,为推动安徽防震减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开创着安徽防震减灾事业新局面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 贾冶,张颖.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科研大楼智能化系统[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2,6(2):93-98.

[2] 徐忠森.南京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大楼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施工管理[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2(11):155-156.

[3] 马凯.浅谈萧山电力调度大楼智能化系统设计[J].建筑与装饰:上旬,2009(10):89-91.

[4] 卢庆新,王杭,杨国忠,等.浙江电力生产调度大楼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6(5):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