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行业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影视行业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影视行业的特点

篇1

【关键词】民国时期;传统酿酒;销售;促销

1.引言

通过民国时期四川的经济、文化发生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酿酒业作为一种传统手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那么,在民国时期,四川酒类行业是怎么样进行销售的呢?营销过程中由什么特点呢?他们在销售过程中是如何将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的呢?是否注重品牌与包装?所有的这些问题,对于民国时期川酒的发展、推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对此作出初步探讨。

2. 市场与销量

民国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省内政府开始大兴公路,疏浚河道,这就为省内商品经济的扩展,城市之间经济的共同发展奠定了条件基础。在此基础上,四川的传统酿酒业生产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酒类的销售市场也开始扩大。

在民国时期,四川80%的城乡县都在进行生产酒。对于那些非主产酒的地区,个体酒作坊基本上就是就地销售,其影响范围能够涉及邻近数县。此外,随着酒销售范围的不断扩大,四川开始出现了几个较大的酒类销售市场,主要是重庆、万县、涪陵、内江、成都、金堂赵家渡。除省内销售外,部分川酒还外销,销售地主要包括省外和国外。但是,民国时期,由于清末民初各省实施厘金制度(即本省商品销售到别的省份需要交纳税赋),相当于一种地方保护主义形式,且酒类过省、过境必须重复纳税。因此,当时川酒外销仍然很困难。

3.销售方式

酒的销售方式,可以分别从生产方和销售商两方面来考察。公卖制时期,无论生产方还是销售商,销酒颇受制约,包装要按规定进行,售价有政府限制。那时,更多的是采取官督商销的形式。废除公卖制后,酒的销售方式才逐渐灵活起来。生产方可自卖,也可委托商、零售商卖。正是由于生产、销售酒有利可图,因此在民国时期其它很多行业开始不断向酒转移。20世纪30年代,重庆允丰正股份公司20个发起股东中,1/3的股东来自酒业。

酒类物流商、批发商、零售商、流动小贩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酒类的销售,促进酒业的生产和流通。销售商就是渠道商,渠道领域的变化必将带来生产领域的深层变革。销售环节的分工,可充分反映市场的竞争需求及消费者的潜在需求,生产商则可以更专门地把精力放在提高产量和质量上。

4.使用广告、促销与获奖

民国时期,一些大的酒销售商十分重视销售,开始为自己的酒做广告。泸州老窖陈列室,收藏了一个泸州爱仁堂酒瓶,其上面刻有“爱仁堂”,这个字有三百余年历史,其主要目的就是以“老字号”招徕顾客。

民国时期,四川酒类销售已经形成了一定特点(如:促销)。在当时,泸州爱仁堂生产的花果酒使用的祖传秘方,其酿造的酒芳香四溢,甘爽可口。起初,这个酒厂为了拓展销路渠道,店方不惜贱卖沉香丸(消饱胀),并且在门口免费试尝小吃摊,这些都是为了招揽生意。然而,这种销售的方式在如今我们成为促销,利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扩大销售渠道,增加销售量。

随着抗战酒业需求量的不断扩大,酒行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从而在四川出现了一批广为熟知、声誉较高的名牌酒,如温永盛、五粮液、谭氏百花璐酒等,今天川内的“六朵金花”,其中有四朵在民国时期已经广为流传。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四川传统酿酒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营销也有着特点的时期性、阶段性,而且在酒类销售推广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在四川省内形成了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销售市场。再加上当时四川由于因战时经济以及国防的需要而成为酒的消费大省之一。

在省内,各类酒作坊都开始根据自身条件调整自己的规模,那时候主要采取坐等买主上门、定产销售、与酒精厂约定等不同方式进行销售,部分酒厂还会外出联系销售,甚至在外地自设销售窗口,这些措施及销售方式都有力地推动了四川酒类的发展。

在现代经济中,当前销售途径及手段较多,但是这些方式在民国四川酿酒业中基本上均已出现,这足以充分说明民国时期川酒的发展潜力。所有这些广告及促销行为进一步促进了酒类销售,扩大了厂家的知名度,增加了川酒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一批四川名酒得以产生或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李祝义.季克良.希望依法保护和推动白酒品牌[J].中国品牌,2011(4):66-67.

篇2

一、征信机构的基本性质

征信机构一般是指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消费者(指自然人)的信用信息资料,为客户提供消费者的信用报告和相关信息增值服务,帮助客户判断和控制信用风险的企业,其所从事的领域属商业行业。英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均未对消费者信用报告行业设定特殊的准入限制,任何公司均可自由进入该行业。从征信机构的所有者性质看,英国的征信机构都是私人部门所有,德国和意大利则既有国有的征信机构(一般也被称为公共信用调查系统或公共征信机构),也有私人部门所有的征信机构(以下称民营征信机构)。意大利的公共征信机构与民营征信机构的业务重点有很大不同,其公共征信机构主要采集公司和贷款数额较大的个人客户的信息,并且这种信息一般都是贷款信息,其目的也主要是为中央银行更好地监督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服务。民营征信机构主要是为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贸易和邮购公司等主要的信息使用者服务,其采集的信息具有覆盖人群广、总量大、信息来源渠道多、信用记录更全面等特点,因此民营征信机构的服务范围更广泛。目前在德国和意大利居于其国内市场主导地位的也都是进行商业化运作的民营征信机构。

消费者信用报告市场的自由准入并不意味着该行业没有进入壁垒,事实上,该行业的进入壁垒要远高于其它行业,这种壁垒主要表现在获取信息方面。目前各国一般都对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的信息公开做出规定,但由于私人机构并没有公开自身所掌握信用信息的义务,所以征信机构信息采集的难点在于如何获得私人部门的信息。由于银行等私人机构的信息对征信机构至关重要,因此得不到信息提供者支持的征信机构将注定难以进入该市场或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行业的自由准入和客观存在的进入壁垒是该行业在许多国家呈现出垄断竞争格局的根本原因。目前,英国和意大利的消费者征信市场基本被两家机构所垄断,德国的schufa公司也占据了该国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各国经验表明,在一个国家内有两家或以上的信用局,其优势主要在于竞争会降低信用报告的成本,提高信用报告的质量,同时会提供更多的符合使用者需要的信息增值产品。

二、征信机构的主要市场

征信机构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其掌握的信息,其信息的覆盖人群越广、信息越全面,其价值也就越高。由于征信机构的信息提供者通常也是其主要的信息使用者,因此,征信机构在建立和运营过程中一般都和金融机构等主要的信息提供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从英、德、意三国的情况看,征信机构与金融机构等主要信息提供者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征信机构由主要的信息提供者投资建立,征信机构的客户也主要是这些信息提供者。这类征信机构也被称为互助型征信机构。比如德国的schufa公司就是由主要的信息提供者建立的。该公司85.3%的股份被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持有,其余14.7%的股份被贸易/邮购和其他公司持有。公司的主要客户基本也都是公司的股东。意大利的crif公司也有类似的性质。另一类是金融机构等主要的信息提供者与征信机构共同建立一个类似协会或俱乐部性质的组织,该组织的成员共同决定成员间信息共享的方式和类型,任何征信机构若想获得该组织成员的信息,必须首先成为该组织的成员。征信机构则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存在股权方面的联系,完全由第三方独立拥有。比如英国的experian公司(也是全球三家最大的消费者征信服务机构之一)就是拥有350多家成员的信用帐户信息共享组织cais(creditaccountinformationsharing)的成员之一,因此experian虽然是由一家上市公司gus控制,但作为cais的成员,experian能够与主要的信息提供者进行信息共享。从三国的经验看,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互助型征信机构的优点是容易得到银行等最重要的信息提供者的支持,在发展的初期面临的障碍较少,缺点是征信机构容易被银行控制,并且很难从不是股东的银行采集信息。完全独立的第三方征信机构的优点是容易拓宽采集信息的范围,缺点是在发展初期征信机构与银行等主要信息提供者的地位不对称,征信机构在从银行等机构采集信息时仍然会面临一些障碍。

由于征信机构的使用者主要是银行、信用卡公司、租赁公司、保险公司、贸易和邮购公司等非公共部门,并且这些部门使用征信机构信息的目的主要是为各自的经营决策服务,因此征信机构提供的服务并不是一种公共产品。这也是英、德、意三国的征信机构主要由私人部门投资设立并以市场化方式运营的重要原因。英、德、意三国的经验还表明采取市场化运营的方式并不会影响信息的采集,相反,民营征信机构信息采集的范围更广泛,提供的服务也更加符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三、信息采集的范围与方式

(一)信息采集的主要渠道

征信机构采集的信息包括消费者的基本信息和信用信息两方面,基本信息主要用于确认消费者的身份,这方面的信息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由于英国没有统一的id号码或类似于美国的社会保险号码,英国的征信机构一般从选举人登记系统、邮局等公共部门采集消费者的信息,并通过对各方面信息的处理来辨别消费者身份。消费者的信用信息主要来自私人部门和法院的判决(如个人破产等)。从experian的经验看,虽然公共信息仍然是消费者信用报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信息对于判断消费者的信用状况而言,其重要性与来自私人部门的信息相比在趋于下降。事实上,征信机构采集的信息也主要来自私人部门,比如德国的schufa公司,其95%的数据来自合作伙伴,只有5%的数据来自法院、邮局等公共机构。

征信机构可以免费采集政府部门和法院的相关信息,但在采集邮局的信息时一般要向邮局支付费用。采集私人部门的信息是否需要付费,一般由征信机构和信息提供者协商确定。如果信息的提供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则征信机构可以免费采集信息,但信息使用者使用信息时需要付费,比如德国的schufa公司和信息使用者就采取这种方式,其理由在于如果信息提供者向征信机构收费,则征信机构在提供信用报告等产品时也将要求信息使用者支付更高的费用。

(二)实现信息共享的基本经验:互利原则和信息提供者的积极参与遵循互利原则是英、德、意三国实现信息共享的共同经验,即征信机构的信息使用者也应提供相应的信息。由于征信机构的信息使用者同时也是信息提供者,这使得信息提供者能够并且愿意同征信机构在各个方面积极合作。比如,征信机构和信息提供者在信息采集方式上的相互支持使得现代信息技术在征信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征信机构和客户间的信息交换主要通过在线方式进行,以德国schufa公司为例,其与客户的信息交换大概95%是通过在线方式,而只有5%是通过手工方式(电话、传真或信件)。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方便客户使用、降低了客户的成本,更重要的是信息交换实现自动化,信息采集和利用的效率大大提高。

(三)正面信息对信用行业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虽然欧洲一些国家(比如法国、西班牙)仍然只

允许征信机构采集负面信息,但只采集负面信息不仅使征信机构的业务发展受到很大制约,而且也无法为金融机构的授信决策提供更多帮助,因为负面信息只能说明一个消费者过去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却无法判断消费者管理自身信用的能力。英、德、意三国都允许征信机构采集正负两方面的信息。全面信息的优势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以防止消费者过度负债,从而更好地保护消费者;二是有利于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控制,并为其拓展金融业务服务,降低贷款利率;三是有利于公平授信。从世界范围看,目前绝大多数国家的征信机构都可以采集正面和负面的信息,只有少数国家只允许采集负面信息。在只允许采集负面信息的国家,有些国家(比如法国)也在考虑是否可以采集正面信息以更好地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征信机构业务拓展的一般趋势

英、德、意三国征信市场的发展历史表明,征信行业具有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特征,其增长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征信机构采集信息的不断增多,其数据库中的内容日趋完善,为银行等主要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信用报告在稳定增长。比如意大利crif公司的数据库中目前有2900多万人的信息,信息使用者成功查询的可能性从1993年的30%提高到2002年的80%。二是征信机构不断拓展增值信息服务。比如德国的schufa公司1997年开始引入评分服务(scoringservice),按照不同客户的要求设计不同的评分系统,对消费者的信息进行综合评分,当客户查询消费者的资料时,系统会自动打出该消费者的分数,评分服务不仅使信息使用者能够更方便地使用征信机构的信息,而且提高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效率。

随着征信市场发展的日趋成熟,依靠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业务对征信机构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征信机构的从业人员对主要客户的业务有更深入的了解。而征信机构采集信息的日渐增多,现代信息技术在征信行业应用的日益深入,增值业务品种的不断开发,客观对征信机构的数据库建设和管理等也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征信行业已经成为知识和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业。以experian为例,公司总部仅软件工程师就有200多名。

一些有实力的征信机构在不断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在积极拓展国际业务。开展国际业务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在其他国家设立办事机构、成立子公司或同当地机构合资建立新的征信机构的方式直接进入该国市场。二是同当地的征信机构进行业务合作,实现双方信息的对等交换。为了推动不同国家征信机构间的信息交换,目前意大利的crif、德国的schufa和荷兰的bkr三家公司已经共同建立了关键要素系统(keyfactorsystem)。三是为新建立的征信机构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由于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新建立的征信机构在数据库建立和管理,如何开发增值产品以满足银行等主要客户的需要等方面缺乏足够的经验,发达国家一些有实力的征信机构也开始向其他国家的征信机构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比如英国的experian公司,在拓展国际业务时,由于一些国家有股权方面的限制,难以在该国的征信机构中持有股份,于是主要通过向当地的征信机构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的方式进入该国市场,并进而寻求同该国的金融机构等主要信息使用者的合作。

从experian、schufa和crif等公司的经验看,一个成功的征信机构应具备四个基本要素:一是要有信息提供者(也是信息的使用者)的积极参与;二是要不断提高数据库的质量和范围;三是要方便用户使用;四是要不断开发符合用户需求的增值服务产品。

五、保护消费者的制度约束

由于征信机构采集的所有信息都与消费者密切相关,因此需要从法律上对信息的采集和使用做出规定,以保护消费者利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英、德、意三国先后出台了数据保护法(dataprotectionact),对信息的采集、使用等做出明确规定。这三国允许采集正面信息,但都严格限定所采集的信息要与信用活动直接相关,其中主要是以往的信用付款记录等,而个人收入、资产、纳税等方面的信息严禁采集。在德国和意大利,正面信息的采集要得到消费者的书面同意,但由于这些信息并不是由征信机构直接向消费者采集,而是向银行等机构采集,因此银行同消费者开展业务时一般都列明拟将相关信息同第三方机构共享,让消费者签名选择是否同意。在信息的使用上,欧洲各国的数据保护法一般都规定使用征信机构的信息只能和信用活动相关,有的还对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的使用范围做出规定。在德国,信用卡公司、银行和租赁公司可以从征信机构获得全部(正面和负面)信息,贸易/邮购订货、电信、保险公司等只能获得负面信息,而收帐公司只能获得住址方面的信息。在数据保护法公布之前,各征信机构也都制订了保护消费者权利的政策,最核心的内容是在从非公共机构获得消费者信息时要征得消费者的书面同意。除了从信息的采集和使用方面对消费者进行保护外,政府机构的数据保护官(dataprotectionofficer)还会定期到征信机构监督检查,确保征信机构能够真正按照相关法律和程序的规定运作,从而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

六、对我国的启示

(一)建立市场化运营的征信机构,形成有效竞争的征信市场竞争格局

虽然欧洲许多国家都有公共征信机构,但国际经验表明,由私人部门拥有并采取市场化方式运营的征信机构往往更具活力,在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和拓展新的业务方面也更有优势。尽管征信机构建立初期会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但由于征信行业的长期赢利前景较好并且很稳定,私人部门愿意也有能力建立征信机构,而且私人部门拥有征信机构并未对信用市场的稳定运行和信息保护产生负面影响。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建议我国的征信机构也应选择市场化运营的方式。

虽然大多数国家的征信市场都已被少数征信机构所垄断,有的国家甚至只有一家征信机构,但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如果只允许建立一家征信机构,虽然有助于解决在发展初期所面临的信息采集等方面的障碍,但其对征信市场的长期发展却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比如由于缺乏竞争,信用报告的质量会相对较差,信用报告的价格则可能偏高。此外,由于征信行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如果只建立单一机构,征信市场运营的风险会加大,一旦这个机构在数据库建设或内部管理等方面出现问题,对整个行业和信用市场的冲击会相当大。因此,我国不宜只建立一家征信机构,而应在征信行业发展之初就鼓励征信机构间的有效竞争。为此,就需要为征信机构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其中关键是要保证不同的征信机构在采集信息方面的平等性。

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信用报告行业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行业,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建议我国在建立征信机构的过程中,应加强和国外征信机构的合作,可通过邀请有实力的征信机构帮助设计整体技术方案或引入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获得国外征信机构的支持,为我国的征信机构建设能够在一个较高的起点起步奠定基础。

(二)以互利原则为基础,寻求征信机构与主要客户实现信息共享的有效方式

很多国家在征信行业发展初期都经历过信息采集方面的难题,我国目前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我们建议可借鉴英国的经验,成立一个由征信机构和银行、保险公司、租赁公司、电信公司等主要信息提供者组成的理事会,以互利

原则为基础,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共同确定信息共享的方式、范围。在征信行业发展初期,想获得所有信息提供者的支持是不现实的,但可率先和最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合作,通过征信市场规模的较快扩张吸引更多的信息提供者的加入。

(三)应允许采集正面信息,但要对正面信息的采集和使用做出明确限定

通过对英、德、意三国的考察,我们认为应允许信用局采集正面信息,因为这样不仅有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防范风险,而且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降低消费者因过度负债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客观上也会推动征信市场的发展。在允许征信机构采集正面信息后,必须对正面信息的使用做出明确规定。建议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采取互利和同样共享的原则,即只有提供正面信息的机构才能从征信机构获取正面信息,并且只能获得与其向征信机构提供的信息类型相同的信息。这样规定可确保正面信息在合适的范围内使用,有效保护消费者的隐私。

篇3

关键词: 中职影视后期制作 教师企业实践 反思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职业教育的教师到企业实践,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而且有助于将行业前沿的发展情况和职业教育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的教育研究……要求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工作,通过自主反思意识的确立,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解决自身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1]。中职学校影视制作专业的教育教学,应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全力摒弃陈旧的教育管理观念。我校和厦门大拇哥动漫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师资联合培养协议,旨在帮助学校影视制作专业教师通过企业实践,深入了解影视动漫行业发展趋势及企业用人标准,熟悉影视动漫制作过程,掌握现代影视动漫制作技术,了解影视动漫行业的发展状况,实现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互换,达到培养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的。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模式,强调产学结合,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到大拇哥动漫公司参与实践,有助于教师深入行业实际、提高实践能力,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水平。

一、以企业实践,促教师专业成长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具有多重重要意义,既是锻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又是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2]。企业实践主要进行影视后期制作及影视特效基础操作讲解,影视后期制作剪辑联系,影视特效案例制作等。从基础的关键帧动画、基础特效入手,结合经典动漫影视作品特效的讲解和训练,进一步熟悉影视特效制作的制作方法和操作流程。通过企业实践,系统学习了影视后期制作Premiere和影视特效After Effects软件的基本操作以及在动漫行业中的实际应用方法。通过影视剪辑的练习和实训案例的制作,讲练结合,提升影视动画后期制作的实际操作能力。

企业实践培训和教学期间的交流互动,要求每一位专业老师达到动漫行业的岗位技术要求并取得行业认证。要求所有教师对动漫行业、项目制作流程、岗位分工、各环节技术标准全面学习,并参与各种商业项目制作,达到真正“双师型”专业教师教学要求水平。

(一)将企业实践收获贯穿教学实践

影视制作专业知识是动漫制作中,原画、动画等环节都完成后的后期处理阶段才会用到的知识。课程学习时,应在影视制作的讲解中多运用动漫制作的素材、元素,提升学生对动漫专业的了解程度,帮助学生理解影视制作专业对动漫制作的支持作用。在企业实践时,通过专业行业教师的培训和影视动漫制作的实际体验,将所学知识重新归纳和整理,使更多的动漫元素融入影视后期制作和影视特效的课程,在学生的课外活动时,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专业制作水平。开展设计竞赛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竞赛,及时解决学生在竞赛训练中遇到的问题。

(二)充分利用企业的多样化资源

在自学与教学时,会遇到许多问题,由于专业知识水平及能力有限,通过课程培训,加强与大拇哥公司R凳诳卫鲜α系,多问多学,解决自学与教学中的专业问题,实现自我专业成长。

大拇哥动漫公司的培训,会同时有兄弟院校的教师共同参与,应抓住有利时机,与他们开展交流,针对课程的内容相互讨论。培训结束后,可继续利用资源,向同行请教,并与同行共同探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取等,优化专业课程。

(三)以企业实践促进教学水平提升

通过深入学习,形成影视动漫制作的专业理论知识,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动漫制作与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将专业理论知识与教育教学理论相结合,分析学生特点、研究教学理论,促进动漫制作专业教学内涵的提升。企业培训包括四个循序渐进的阶段,第一阶段的初步学习能对动漫制作流程、动漫制作原理等有深入的了解。第二阶段则更具备专业针对性,与自身教学专业更相关,联系更密切。经过企业实践学习使教师对所教授专业有了新的认识,对教学方法有了新的体悟。对于个人专业提升与教学设置的规划,以及动漫制作与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安排的实际运用,也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学习而有新的思考。

二、参加企业实践,促进教育教学提升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3],身为一线教师到企业实践,除了提升专业技能,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外,更需要通过课程学习,反思学校教学情况和课程设置问题,将行业要求和教育教学相结合。经过企业实践并直接参与相关影视动漫作品的制作,对所教授的《影视后期制作》和《影视特效》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反思,增强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更全面

中等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岗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近年来,具有一技之长中职生的就业率超过本科生。然而,在高就业率的背后,却存在不能适应工作岗位、频繁更换工作、薪资待遇不高等问题,就业率上去了,而就业质量却不见改观。特别是极富创新性和科技前沿性的计算机学科,对毕业生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通过企业实践的经历,帮组学校教师了解行业要求,并从行业出发,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原本针对中职生影视制作类型的教科书的内容设置比较浅显,选取的案例和内容与现今影视动漫行业的发展步调不一致。面对教材与行业的发展不统一的情况,到企业实践后,通过行业培训,结合中职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辑和安排,除了基础案例外,还适当补充一定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的讲解,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开拓学生影视动漫的创作思路。

在培训过程中,行业教师的课程设置和实训案例可以作为影视制作课程的教学借鉴和参考,将企业实践中学习和实践的内容添加到日常教学中,如《影视后期制作》的培养,有关创意剪辑,即根据提供的一段音乐和三段视频,将视频剪辑成与音乐匹配的创意视频;如《影视后期制作》的培训,根据提供的不同视频,以及自身设置的不同分镜头脚本,剪辑出不同的短片;如《影视特效》的培训,除了基础训练,结合创意片头的制作,可从临摹优秀作品开始,慢慢进行创意制作;如运用大拇哥动漫公司的经典动画短片《小瑞与大魔王》中的镜头进行影视剪辑和特效制作。企业实践中的许多内容改进学校影视制作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素材,与影视动漫制作专业结合得更密切,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环节更科学

影视制作课程是我校针对中职二年级动漫制作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影视剪辑和影视特效制作的基础操作,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促进职业素养的提升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教学环节主要是教师分步骤讲解,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讲解分步骤练习,限制学生的创造力。

参加大拇哥企业实践后发现,动漫行业的发展和制作对技能性和创意性的要求更多,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应改进传统的手把手教学的情况,增加激发学生自主创意的教学环节,改变传统实训周中单纯完成教师布置的案例练习,增加综合视频剪辑、特效制作的综合视频案例制作。

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针对中职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增加与动漫制作行业企业发展相关的教学实践环节,在课程讲授中注重技能的发展,加强实训周的技能指导,避免为了实训而实训,指导学生利用实训周,结合所学动漫影视制作知识和技能,制作属于自己的影视动漫作品。

(三)教学方法改更加有效

中职影视制作课程作为实践性和行业性强的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技能掌握程度较高。而对于中职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年的在校学习,对于技能性专业课程的学习存在着对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排斥,教师基本采用传统案例讲解教学,学生听取讲解后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对于学习过程中的环节和学习的任务并不清楚,从而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再加上传统课程的时间既定性,学习任务一定要在课堂内完成,造成学生的学习工作量过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如何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有效地辅助课堂教学,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技能习得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认真考虑的问题。

通过大拇哥动漫公司的企业实践,学校教师亲身参与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企业实践教学方式中,改进教学方法,将教学与行业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学习影视剪辑制作和影视特效制作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影视制作技能结合影视艺术审美制作符合行业要求的影视产品,改变传统影视制作课程只重课堂学习,不重课后W习,只重基本技能,不重与行业衔接的现象,制定全新的培养学生知识技能、行业素养、学习能力的课程目标。

作为影视动漫专业课程的教师,由于教授对象为动漫与计算机使用专业的学生,因此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面的要求较高。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动漫制作与设计的知识,以便于融会贯通地进行专业教授,在动漫制作流程中运用影视制作的专业知识。通过下企业系统地学习,教师熟练了操作,深刻体会了影视动漫的实际应用,有助于改进教学方式,拓展教学思路,提升教学能力,将更全面的知识及更好的学习方式传给学生。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30.

篇4

【关键词】文学;影视;改编

中图分类号:I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096-02

近年来,随着影视传媒工具的日益兴盛,影视采用文学名著作为编剧底本的趋势不断加强。故而影视改编也逐渐成为大众讨论的一个热点。

一、改编的基础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通俗意义上讲,便是把相应的文学著作这种文字艺术,通过转换而变成影视传媒这种画面艺术。改编有两个条件,一是有原著作为基础,二是具有独创性。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与影视传媒本身就是不同的传播工具,包括影视传媒这一领域,同样还有细分,比如电视剧及电影。不同的传播工具,首先在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上就会有不同。再加之改编要求具有独创性,必然造成原著与改编作品的“距离感”。这里的独创性是有相应的界定标准的。首先必须得保证是在原著基础上,也就是说要最大限度地关注原著。其次才能在一定范围内,去考虑影视传媒这种特殊的传播工具的需要,作出适时的调整。

文学与影视本来是不同的载体,但它们之间可以进行改编,就必然存在相似性,两者之间有共通点、连接点。首先是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具备情节特征和环境描写。其次是对典型人物的塑造,都有共同的表现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这些共通点把文学与影视连接到了一起,也是因为它们,使文学作品与影视传媒的结缘成为可能。若换成其他文学体裁,比如诗歌、散文等等的改编就会显得困难重重了。对影视而言,故事性就更为重要。影视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要充分考虑观众的需求,曲折的故事、动人的情节无疑是赢得观众的不二法宝。所以,情节、故事成为了文学与影视之间最重要的沟通桥梁。此外,文学作品与影视都注重人物的塑造。在小说中,称之为人物形象;在影视中则称为角色。都要求具备典型性格,能深入人心。总的来说,这些因素共同使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成为可能并往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在当今时代,一部影视作品要想被大众普遍认可,能够被冠以“影视文学”的殊荣,首先是要能够运用各种先进的影视手段制造出优良的视觉画面效果,其次在内容上,相应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要更加注重其文学性、思想性以及艺术性。从这一角度来说,影视行业以文学作品的改编作为剧本的重要来源,也是增加其艺术性、思想性的一大契机。随着影视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愈发关注文学作品影视改编这个领域。直观快捷的画面艺术有效吸引了大众的眼球。更多的导演、编剧也开始关注文学名著的改编,以期提高自身影视作品的文化价值,因而二者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出现了很多成功改编的作品。但物极必反,过于白热化的现象必然会生发出很多问题。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越演越烈,很多导演及编剧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首先对原著的选择过于草率,其次在改编的过程中不尊重原著,不领会原著思想,肆意删改情节内容,甚至扭曲原著主题,引起业内人士的不满。

二、改编的特点

(一)扩充情节

由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就得考虑小说情节的选取及扩充。首先是对次要人物的凸显。为了使故事充满枝蔓,更加丰富具体。编剧们往往会绞尽脑汁地发掘小说中一切有可能发展成情节的线索,注意小说中的一些次要人物,赋予他们更多的情节故事,与主人翁增加情感纠葛,使得人物关系更加复杂,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其次,对情节的内容扩充还表现在对细节的特殊处理上。情节和细节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如果说情节是骨干,那么细节就是血肉。因此要对情节进行扩充,也就需要从细节上下手了。编剧们也是通过对细节的刻画,来突出主线索故事的。

对于改编电视剧情节的处理,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便是使矛盾扩大化。增加必要的冲突和矛盾,能够使剧情更加抑扬顿挫,起伏有度,不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除此之外,编剧在把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的过程中,一定会对感情戏特别敏感。因为多角恋也会促成矛盾的扩大化,所以编剧们会从小说中找到一切有可能发展成为第三者的诸多人物,然后加大感情纠葛,多些冲突碰撞,以期吸引观众的持续关注。

(二)剧情浪漫化

在商业气息浓厚、追求注意力经济的今天,为了保证收视率,众多改编小说的编剧导演们也不落俗套地开始走上偶像剧的道路,或多或少都呈现出“偶像剧”的影子。除此之外,改编影视剧增添的浪漫情怀,还体现在运用柔美明亮的灯光、华美的演员服饰、温馨的场景以及众多俊男靓女参演等等方面。总之,改编的影视在如今大众娱乐性需求的影响下,通常都呈现出浪漫化色彩鲜明的特点。

(三)性格温情化及脸谱化

电视剧本来就是一种供大众娱乐的工具,是茶余饭后休闲的“消费品”。人们普遍都有一个诉求,期望看到美的、善的、温暖的人和事。哪怕过程是艰辛的、困苦的、曲折的,最终都期望看到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影视主人翁性格的发展,除了大多被温情化外,还出现一些脸谱化的人物。在众多小说里,主人翁也多是存在性格缺陷的,但是改编为电视剧后,他们几乎都被美化甚至于神化了。总之,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后,为了迎合大众“宽恕”的审美诉求以及增加剧情看点,主人翁们的性格普遍都呈现出了温情化及脸谱化的特点。

(四)主题通俗化

文学作家们的悲剧意识往往会渗透到作品中,通过语言文字铿锵有力地表现出来。而我们知道,语言文字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它的复杂性、多义性以及包容性决定了文学作品具有超强的思想及艺术表现力。但是这却让影视的编剧和导演们的改编有些无从下手。影视面对的是更注重娱乐性的大众,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考虑到大众的诉求,对白台词也要尽可能直白通俗一些,虽然有意贴合原著,但很多时候却是力不从心。纵观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诸多电视剧来看,几乎都存在着主题思想被削弱的现象。这也是众多对文学作品影视改编持否定态度的人所持的观点。考虑到不同的受众,文学作品都要求有很强的艺术性及思想性,而影视则普遍会更加理想化、通俗化些。再者,由于文学作品和影视本身的表达方式就不同,影视对主题思想的阐释过于简单化,甚至于低俗化也是或多或少必然存在、无法避免的。

三、改编的得失

文学作品与影视传媒是以无法相融的两种艺术形态。特别是文学作品,作为一种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具备高艺术性、思想性及审美价值属性的艺术瑰宝,应该保持其“纯洁性”。而影视传媒更多的是以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存在。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后,没有了原著深刻的文化底蕴,无法传达出原著对于人性、社会的深刻思考,变得通俗,甚至于媚俗。有些影视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更多的是以痴男怨女的情感故事为主线,不尊重原著,对原著造成了“伤害”。而且由于影视的受众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形成了错误的诱导。另有一部分评论者则是持肯定态度,认为文学的影视改编是利大于弊。如今影视行业发展迅猛,再加之当代人们都过着快节奏的生活,更多的人不再悠闲地手捧书卷而是选择看轻松快捷的影视,这已经是有目共睹、不可回避的事实。文学已呈现出“边缘化”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也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出路。通过影视的播出,更多的观众关注到原著,甚至会反过来仔细研读原著,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的。

文学的影视改编仍会是无法抵挡的一股潮流趋势。首先,对于文学作家们而言,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秉承文学的特点,精心写作,不应该为迎合影视而刻意讨好。如果作家们自身对文学已经信心不足,那么经典文学作品会越来越稀缺,在影视飞速发展的趋势下,文学“边缘化”现象只会越演越烈。应当立足于当下,守住本色。持有文学“优越感”的专家读者们,也应该理性地对待影视行业,发现影视行业的优势,考虑到影视传媒的特点,公正理性地来看待改编作品,而非一味声讨。应该从新的视角看待“改编”二字。其次,对于影视行业而言,编剧和导演在以原著为底本进行改编时,虽然可以体现“当代意识”,加以创新,但也要把握好“度”。一定要树立尊重原著的思想,使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改编过程中。改编之前对原著的选择就要慎重,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选择相对适宜的、较容易改编的作品对象,然后仔细研读原著,领会原著精神。同时在选角方面也要谨慎,综合多方因素,尽量做到贴合原著神韵。作为改编影视的演员,事先也应该研读原著甚至是研读一些对原著的评论性文章,借以领悟人物性格特点。在进行影视改编时,编剧、导演、演员都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才能加以创新。同时,更不能以牺牲原著精神为代价去片面地追求商业化利益。

受先入为主的思想引导,更多的评论者们成为原著的铁杆粉丝,对影视作品与原著进行一一比对,但凡有所偏差,就会引起不满。再加之小说是以语言文字为依托来传播信息的,由于语言文字的复杂性、抽象性以及多义性,不同的读者心目中“塑造”的主人翁都不尽相同,改编为影视后,想象中的人物幻化为实实在在的“演员”,这个时候往往造成心理落差,也就很难正确理性地看待改编剧作了。小说有一定的读者范围,也受到文化程度的制约,特别是一些蕴含深意需要人们仔细揣摩的小说。更多的人看了小说无法体会其深意,会觉得索然无味。而电视剧是最大众化的艺术。因此,改编时必须注意它的通俗性甚至于直白性,使之容易为广大观众接受。

文学与影视两个领域,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妄自尊大。应该守住本色,尊重对方,然后继续寻找二者的“双赢”渠道。在对待文学作品影视改编这一问题上,切记要摒弃偏见,树立好理性思维,这样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评判结果。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郭建斌,吴飞.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邹红.影视文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5

摘要 影视服装具有塑造鲜活人物形象、体现时代背景、突出主题等功能,全面分析影视服装对于影视作品、观众、服装行业及影视事业的功能与设计方法,无论对服装设计,还是服装的生产和市场开发,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影视服装 影视功能服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影视是服装最重要的艺术伙伴。千姿百态的服装给影视增添了艺术观赏性。明星们穿着大师设计的服装,进行一场场魅力之秀。它为我们塑造了各种性格的人物形象,营造了和谐的影视场景氛围,并体现了特定的时代背景,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色彩绚丽的视觉感官。经典的电影服装往往能带动时装潮流,引领时尚市场,成为时装界的流行看台。

一 影视服装对影视作品的影响

1、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人们在观看影片或电视剧时,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演员的外貌及着装。它是对人物内心反映最直观化和象征化的外在表现,对人物形象的深化所起的功能,是其他道具无法比拟的。演员们因其所饰演角色被诠释的淋漓尽致。

由中韩合作的电影《无极》,虽然观众对这部电影的综合评价不高,但从画面看堪称一场视觉盛宴,其服饰特点鲜明,各色的服装形成了不同人物的造型以及性格特点。整个影片中最有看点的是那件轻盈飘渺的千羽衣,它全由鸟羽制成,是无欢控制奴隶的手法。由于无欢部队的图腾是没有心脏的怪鸟,为了象征无欢的冷酷,所以长袍用鸟类羽毛制成。在众多文艺作品中,独具特色的服饰,是创造具有鲜明性格特征和栩栩如生典型人物形象的重要因素。

2、人物情绪的“晴雨表”

在影视作品中,人物情绪状态和情感活动可以通过服装造型来表达。电影《简爱》的美术师围绕简爱命运的几起几落、情绪状态的变化,在服装的样式、色彩、形象上做了一系列的安排和设计。

简爱与男主人公的第一次邂逅相遇,使她对爱情和未来的幸福充满希望和憧憬。有一场戏是简爱在阳光明媚的草地上画画,她身着浅蓝色带淡紫色小图案的长裙,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当他们经历很多曲折之后再度重逢的时候,简爱同样还是穿了暖色调的浅棕色花格上衣,飘动着绿色的缎带,浅棕色帽子。场景空间、自然景色、服装色调全部沐浴在夕阳红的暖色调中,使人物温馨的情绪得到充分的延伸。

二 影视服装对观众的影响

1、引领人们追逐时尚潮流,对已逝的服装的一种留恋

影视现已成为流行服装的T型台,影视中明星们的服装往往最能体现时装设计的最新潮流。明星们的打扮对于追求时尚的人来说永远是一本读也读不完的“完全流行手册”。荣获79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得主《绝代艳后》,讲述的是法国国王路易16的王后Marie Antoinette的故事。影片播出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很多女性开始对复古的洛可可宫廷服饰狂热起来,成为一种最新的时尚追求。由于人们对那时候服饰特点的留恋,近几年的很多流行元素都可以从洛可可时代的服装里找到。有花边、非常贴身、突出曲线感的服装卖的都极好。

2、扩大时装消费市场

一部成功的电影所带来的效应是无法估量的。影视中明星们的服装最具时尚感,最能体现时装设计的最新潮流,随着那些当红的银幕明星对时装风尚的重视,影视服装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时装的消费市场。

电影《花样年华》的隆重登场,使人们对旗袍的记忆又被唤醒。影片主人公的服装几乎成了时装的大市场。该影片公演后,在大陆,在台湾,在香港,甚至在世界各地的时装界,突然掀起了一股“旗袍热”。有不少女顾客拿张曼玉的剧照去服装店定做旗袍,要求做一件与剧照上一模一样的。而相应的,上海十大绸布店竞相开设了旗袍加工店。一时间大家像发现了新大陆那样,发现了旗袍的神奇魅力。

三 影视服装对服装行业及影视事业的影响

1、影视服装影响设计相关专业的诞生,带动整个服装产业和行业的发展

随着影视事业的蓬勃发展,设计师与影视服装的接触越来越多,致使许多喜欢服装设计的人,都想加入到影视服装设计中去,看好了影视服装设计,相继办起了影视服装相关的专业,促进了时装设计产业的发展,因此对于时装设计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影视服装带动了整个服装产业和行业的发展。

获得全球票房极高的影片《蜘蛛侠》,本来源自一部美国漫画,被拍成电影后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蜘蛛侠的红色战衣从此玩起了时尚,据08时尚界奥斯卡盛典快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正在举行一场名为“超级英雄:时尚与幻想”的盛大展览,其中Armani和John Galliano都设计了“蜘蛛女装”,其灵感就来源于蜘蛛侠的网格战衣,将其设计成了蜘蛛侠的梦幻晚装,这正是时尚与幻想的结合。那种泡沫材料、塑料、金属以及各种布料的结合开始变为最新的流行元素。很多人将蜘蛛侠印在T恤上,扩大了T恤市场。另外,以蜘蛛侠为原型的玩偶也相继问世了,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可见这部影片的影响力之大,促进了整个服装产业以及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

2、提升设计师的设计品味,激发设计师的设计灵感 ,提高大众的审美

很多出色的影视作品荣获了最佳服装设计奖,观众们在光与影的变换中跟随情节发展的同时,被影视服饰的魅力所深深吸引,使得影视和服饰紧密相连,这给服装设计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很多服装设计师开始领悟到影视的魅力,便从影视寻找灵感,设计出更优秀的作品。

从影视服装的款式、色彩、面料的搭配中,可以嗅到时尚的味道,这也是通过借鉴日常服装而设计的。影视服装是服装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影视服装的功能与设计对我们今后从事服装设计、服装生产和市场开发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吕志芹:《论服装设计对影视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电影评价》,2004年。

篇6

[关键词] 漫画 影视动画 漫画的改编 原创性

在政府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影视动画行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影视动画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与影视动画行业密切的漫画行业却很少有人提及,但是再回头看看银幕,我们发现银幕上有很多经典的形象都来自漫画。漫画行业可以说为影视动画提供了很多优秀的角色形象和故事来源,促进了影视动画行业的发展。重视漫画对影视动画发展的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影视动画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我国的影视动画制作水平。

一、影视动画与漫画的共同特征

影视动画和漫画都是文化创意产业其中的一部分,动画和影视作品在制作过程,艺术形态等方面也有很多差别,但总体的看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很多人把动画和漫画看是一种艺术,其实漫画和动画有很多方面的不同。概括的说,漫画是空间的艺术,动画是时间的艺术。而动画的部分属性是电影,动画片不能涵盖动画的全部,“动画”属于由技术与艺术元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虽然漫画和动画在外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但漫画和动画在造型原理和形式基础上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其艺术的创作思维也是一致的。影视动画和漫画制作的前期工作相同。不管是电影,还是动画、漫画,创作的第一步都是脚本,脚本创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最后作品的好坏。人物造型和背景的设定在影视动画和漫画的正式制作之前也是十分重要的。影视动画和漫画的造型原理、造型基础是相同的。造型要能够衬托出作品的故事魅力,并令人印象深刻。影视作品的造型主要演员的选择、服饰、发型等。动画和漫画的造型则完全依靠艺术家的创作,漫画角色造型和角色造型动画更夸张、更有艺术特点。影视动画和漫画的创作都需要影视知识,美术基础和文学修养。日本的漫画《铁臂阿童木》超过同时代的其他漫画作品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日本的动漫大师家治虫在漫画中加入了电影元素,将电影的变焦、广角、俯视等拍摄手法应用到漫画故事的叙述中。影视动画的导演和漫画的创作者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善于表达,还需要了解观众和读者的需求。

二、漫画的发展和漫画的改编

漫画是影视动画的改编、创作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漫画可以说是先于电影和动画产生的,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岩画。近代意义上的漫画开始于18世纪中期政治幽默讽刺漫画,19世纪法国漫画家杜米埃融写实性与寓意性风格为一体,奠定了近代漫画人物造型的基础。随后的19世纪西方社会的漫画出现繁荣,开始从政治题材转向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20世纪以后,欧美漫画进入了成熟期,超级英雄成为漫画的主角。这一时期同样也出现了众多的漫画明星如埃尔热的《丁丁》、西格的《大力水手》、迪斯尼《米老鼠》和《唐老鸭》。美国的英雄主义漫画从《超人》诞生起到现在一直是美国漫画的主流。其众多的漫画角色已经全球知名,如超人、蝙蝠侠等不但是漫画明星,还是电影明星。日本动漫的制作体制就是由漫画创作开始,在取得社会反响之后改编成动画播出,《铁臂阿童木》和《森林大帝》都是有漫画迅速发展成为动画的例子,这种独特的动漫创作和商业运作模式到今天仍值得借鉴。而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功的漫画形象则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如《超人》、《蝙蝠侠》、《蜘蛛侠》等都取得很好的票房。最近上映的好莱坞电影《钢铁侠》(Iron Man)则更是美国漫画公司马维尔(Marvel)直接利用手中故事资源进入电影制作领域,《钢铁侠》疑又是一个电影改编漫画而取得商业成功的例子。在国内也有这样的例子,如我国漫画大师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就曾改编成电影,并且在我国的电影的发展史中有重要地位。港台的电影也有取材于漫画,如武侠电影《风云》。台湾的偶像剧更是喜爱改编日本漫画作品,偶像剧《流星花园》、《恶作剧之吻》等在青少年中间取得巨大影响,剧中的角色造型卡通化,偶像化满足了青少年内心自我崇拜和化身理想的愿望,使他们内心偶像化的愿望自我升华。漫画所提供的偶像化的人物造型、故事情节正是偶像剧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偶像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真人秀的漫画。

三、漫画作为影视动画改编创作来源重要方面的原因

很多影视动画取材于漫画是与漫画的自身艺术特点是分不开的。漫画制作不象电影、动画制作那样复杂,主要是独立化和个体化的制作模式,投入比较低。漫画的创作更自由,更灵活,容易产生一些优秀的作品。影视动画取材都是一些成功的漫画,这些漫画经过市场的检验,也获得一定的知名度,市场容易接受。漫画易于把握社会流行文化,前卫的造型、新潮的服饰和炫酷的外表等一些流行文化因素常常最先出现在漫画中。漫画由于其平面化,在表现故事情节、人物心理没有影视动画直观,所以漫画就在人物的造型、心里描写、故事情节上下功夫,通过炫酷的外形、细腻的心理描写,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漫画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上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影视动画由于高投入,大制作,投资风险大,一些试验性质的尝试很难在影视动画中使用,所以影视动画常取材于一些已经成功的漫画作品。影视故事资源缺乏也是漫画被改编成影视动画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影视动画不得不采用古典题材,如中国的《花木兰》就被迪斯尼搬上了银屏。

四、重视原创性漫画的创作有利于影视动画行业的发展

篇7

近年来,随着各省、市兴建影视产业集聚区的规划举措,影视产业集聚的地理形态特征日益凸显,但影视产业集聚的内涵特色未能完善,产业优势尚未形成。在分析中国影视产业的集聚效应及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深层次地剖析其产业元素、产业结构、产业管理体制和产业竞争力,将有助于为影视集聚区项目的建设与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中国影视集聚区的产业元素

环境是影视产业集聚的基础性资源。影视集聚区的环境包括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三个方面。从制度环境来看,政府在影视产业集聚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政府力量主要体现为一系列优惠措施,如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建立公平严肃的法律法规等。从市场环境来看,集聚区所在地应该有与主导产业或产品相关的要素供给,产品销售的环境,使本地成为国内较主要的专业产品流通中心。从创新环境来看,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促进人才的高流动,知识的外溢效应与外部性特征,使得每个创意企业获得知识更加容易。集群内成员由于知识的综合、外化、内化及社会化,实现知识的共享,并能相互感染,形成知识的乘数效应。

人才是影视产业集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作为高度推崇个体创造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从根本上看,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依靠文化创意人才资本的投入产出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三类人才:一是专业型人才,即在其创意产业领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的专业型人才,既包括科技型人才,也包括文化艺术型人才。二是复合型人才,拥有以上两种背景或实践经验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有利于实现创意领域的互通,产生聚合效应。三是经营性人才,包括经营管理人才,营销经纪人才。

我国影视产业创意匮乏的根本原因在于创意人才的缺失。电影业有一个不断积累,长期发展的战略问题。通过由内而外地通过聘请,合作方式取得人才资源,而后采用国际通行的签约方式,前瞻性地把最具有潜力的人才资源,具有高艺术价值、高市场潜力的人才网罗旗下。从影视制作人才的源头,建立起具有长远意义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建设我国影视人才的系统化培养体系,建立影视人才管理和有效利用的层级结构,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图1)。这一体系的建立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将有利于影视集聚区向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化方向发展,为其成长壮大、持久发展提供保障支持。

企业是影视产业集聚区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实体。产业集聚是以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为基础,大中小企业并存共荣,最终形成不同类型的企业共生互补的生态化企业群体。影视集聚区的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龙头型影视企业。龙头型影视企业往往是影视集聚区的主导性企业,带有标杆性和方向性的意义。中国影视集聚区内的龙头企业多为中国各大影视集团或其直属企业,它们拥有着无可比拟的政策优势、资源储备。

二是中小型影视企业。中小型影视企业一般处于影视产业链的中下游,不仅包括提供影视服务的企业,还包括一部分关联性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单一的中小型影视企业独自生存能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差,集聚区往往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抱团取暖、集丝成线的机会和方式。

三是中介企业。中国影视产业的中介企业有三种类型:一是政府下设的管理组织,承担一部分中介企业的功能和职责;二是影视行业协会;三是一部分影视经纪人公司。三种中介结构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中国现在需要在集聚内建立完善的影视中介机构,既有政府导向的宏观性指导作用,又能紧密联系市场和企业实际,并能进行适当的市场风险预测。

中国影视集聚区的产业结构

影视产业链决定了集聚区内产业分布的结构。集聚区产业结构的基本特点有以下三方面。

影视产业的高度结构化。影视文化产业高度结构化的标志是产业融合。这种融合并不仅仅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实现地理空间上聚合,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在内容生产上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它意味着影视文化产业在技术含量上和文化含量上,迈向更高的发展层面,也意味着影视文化企业在组织形态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形成更具有适应能力的结构。它主要表现为高新技术与创意内容的渗透融合,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和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如动画业,作为电影制片业的一部分,开始与期刊出版业相结合,然后进入到游戏软件业,再次进入到消费品行业(教育、玩具、服装、家具、电器等)。

影视产业的层级结构。垂直的产业链条,构成了影视集聚区内企业间的层级分布。上级的龙头企业,中下游的中小企业,联系的纽带是中介服务公司。文化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应该围绕某个主打产业而发展,形成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分工,不仅包括该品牌产业的集群企业,还包括与之相关的上游供应商、服务供应商、专业生产商及下游市场方,并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组彼此互需互补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信息链。

影视产业的网状结构。影视集团的项目运作特点,使影视人才和资源呈现出流动。以北京市影视产业集聚区为例,无论是怀柔,还是传媒走廊,抑或是石景山,集聚宏观区域已经划定,但是内部网络尚未建立起来,即使在集聚中小企业最多的传媒走廊,各个企业之间也倾向于围绕着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的各自为战,缺少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基于产业链条功能及网络节点性质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影视产业集聚网络分为生产组织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因此,北京影视各集聚区之间的网络建设就从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两个角度进行构建。所谓生产组织网络是为生产电影作品而联系的网络体,是以市场及产品为导向的集群主体,即文化企业(如影视公司、艺术指导、广告公司、出版商、发行方等)以及设备公司、中介公司等为节点,以它们在市场中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为连线的一种线性生产组织网络。所谓社会关系网络主要是以辅助机构、行政性机构等(包括电影协会、银行、中介、法律组织)为主体,其宗旨是为集聚区内主体企业服务,促进集聚区良好发展,使信息得到更好分享和产品更优化生产及推广的社会关系网络。生产组织网络是影视产业运作和发展的主体,社会关系网络为其提供支持条件和促进条件,两者相互交织构成了影视集聚区的网络体系(如图2)。

中国影视集聚区的产业管理体制

政府引导。政府积极引导建立集聚区管理机构或明确管理主体,对集聚区的评估明确规划定位是目前影视区管理的基本模式。这是由中国影视产业的事业单位,企业经营的二元特色所决定的。政府一般进行着集聚区规模特色建设,市场前景预测,体制机制建立,基础设施完善,提供服务支撑体系等作用。其中政策性支持的作用最为明显。但由于各地政府职能的条块分割,文化产业管理机构的交叉设置,使得政府引导基本处于有为而无治的局面。要解决中国影视产业政府引导管理体制的问题,一是要注重政府部门的行业协调,二是要确立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倾斜性政策应该如何使用和规划。

企业主体。企业主体的类型一是区县政府组建集聚区管委会,承担政府管理职能,集聚区管委会投资企业实体进行运营。政府与运营主体的企业之间形成紧密型关系。二是完全由企业主导管理运行。管委会形式的企业主体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行业内的资源与信息共享,并从集聚区整体角度进行政府和企业之间协调与沟通。但是这种管理模式的问题就在于处于单一的射状管理模式,注重整体的协调,但缺乏个体之间的有效沟通。

中介机构。中介机构是指处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一种市场主体。它不像企业那样,处于产业链的中心环节,也不像政府一样脱离市场。它基本是涉足到影视产业链每个中心环节的服务领域,在市场中处于边缘位置。由于市场角色的特点,它既了解市场的运营状况,又脱离了狭义的相似企业间的利益竞争,所以,能够更好地进行市场管理。目前,我国这类以中介机构为主的市场管理模式基本处于空白。建立这种网状的管理运作模式,通过中介这个中间结构协调政府及市场的关系,增强政府与企业的联系,建立企业间资源、信息、技术的共享平台,是推进我国集聚区建设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影视集聚区存在三种管理体制:一是政府下设的管理组织,承担一部分中介企业的功能和职责,二是自发组织的影视行业协会,三是一部分影视经纪人公司、影视咨询和策划公司。三种管理体制和机构都有着各自的缺陷,中国现在需要在集聚内建立完善的影视中介机构,既有政府导向的宏观性指导作用,又有着紧密联系市场,观测市场风向,进行市场风险预测的微观性操作指导。集群区内各行为主体间在合作与协调过程中,要形成“创新的空气”,这样集聚网络在发展扩建的过程中会不断吸纳更多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形成创新型的网络体系,有利于推动影视产业的整体发展。这需要政府鼓励集聚区加大研发力度,实现市场文化研究、创意创作生产到电影宣传推广的一体化创新体系,以影视集聚目标为导向,巧妙地将产、学、研、用进行整合。

中国影视集聚区的产业竞争力

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竞争力构成元素,一是政策资源,二是人才资源,三是品牌资源,四是整合能力,五是市场经营能力,六是创新能力。由此6个方面构成了产业竞争力的四大支撑体系,即总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图3)。

总体创新能力。影视集聚区总体创新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即影视产品创新能力、影视产品流动能力、影视产品转化能力、影视服务创新能力和影视创新的经济效益。

中国影视产业聚集区的创新模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创新生产。首先是实现以企业为核心的内容创新。中国现有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成为创新的主体,从内容层面推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价值的实现。企业层面的内容创新,通过积极实施项目拉动、重点建设和引进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文化产业项目来实现。其次是以技术为核心的形式创新。形式创新依附于内容创新,技术的革新决定了内容产业增值的深层次开发,同时也推动了中小型企业在技术革新与融合基础上的产业集聚。二是创新交易。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同时,建立文化产品交易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重复性利用。三是创新增值。影视产业的创新增值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影视作品的营销上,更重要的是创新价值在多个产业领域内的实现。如从电影电视播映到影视形象版权售卖、电子出版物和书籍的销售、文化品牌下的旅游开发等多个文化领域,实现多层面的价值增值。

市场拓展能力。影视产业有三大市场:一是影视产品市场,二是影视资源要素市场,三是影视文化附加值市场。影视产业一般采取三种方法来提高市场扩张能力:一是规模提升,外延扩张,降低成本;二是提升内容品质,加大技术创新和品牌运作附加值;三是开发新的消费领域或新的服务形式或新的产业形态。

中国影视产业总量丰富,但国际市场影响力非常弱。影视产业集聚区建设可以把集聚效应从国内企业扩展到国际企业,因此,如何把国内市场的开拓与国际市场的占有融合起来,进行全球性的文化扩张,关键在于影视产业内容和品质的提升。

成本控制能力。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价格控制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前者是由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来决定的,后者是由生产规模来决定的。影视产业首先是文化产业,本民族文化资源的特色化发展与全球知识资源的创新性共享,是进行成本控制的关键。

创新能力决定着电影产业集群的升级能力,是保持电影产业集群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中国影视产业集聚区现阶段基本处于跑马圈地、成本扩张的阶段。规模化生产和低价格销售是影视产品销售的法宝。如何通过文化创新、品牌创新、产品创新实现成本控制,是目前中国影视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涉及企业发展环境的方方面面,包括市场、规模、结构、研发、管理、技术、公共关系等。影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制度的自我更新能力,人才的吸引和发挥能力,资源配置的自我优化能力和品牌的持续创新能力等。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保持良好的文化氛围(包括分工协作、相互信任、契约保障、较好的信誉等)是决定集聚区内行为主体能否共生合作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也是决定该产业集群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保障。

中国影视集聚区的产业发展目前基本是建立在资源消耗的时期,对文化资源的单一开发,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利用,对人才资源的狭义理解,对制度资源的利益解读,使中国影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本处于实践空白阶段。影视集聚区争的不是一地之强,逞的不是一时之快,而是要谋求长远和可持续的发展与领先。以文化求生存,以文化谋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

影视产业集聚区要着力打造四种文化:一是集群内部文化,即集聚区行为主体的网络结构外部文化;二是集群外部文化,集聚区要形成与外部资源良好的连接及合作文化,拓展影视产业链的多层级开发;三是企业家文化和制度文化,为了促使产业集群的有效发展,网络组织除了积极建立外部资源外,要重视培育区域内的企业家精神和适应的制度文化;四是人文性软环境。在影视集聚区中,政府除了承担建设园区、提供发展的硬环境外,还要重视人文性的软环境建设。由于电影业存在资本和人员较强的流动性特点,需要集聚区具有更加开放、包容和多样性的文化来吸引企业家、艺术家、投资者的热情,促使影视集聚区的发展和扩张。

篇8

【关键词】创新型;影视人才;跨专业融合培养

创新型影视人才的培养符合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内部需求,也是推进影视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本篇文章中,笔者详细阐述了高校影视人才培养的现状,并且通过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如何以创新型人才为导向,培养影视跨专业人才,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一、培养创新型影视传媒人才的积极作用

(一)培养创新型影视传媒人才符合知识创新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世界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竞争力。对于影视传媒专业的学生来讲,其实就是影视传媒专业知识的竞争。影视传媒教师应当注意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具体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进行的。在影视教育的教学目标设定以及教学环节规划中都应当重视知识的传播与应用,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教育创新其实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影视传媒教师提出的重要要求。教育形式有很多种,但是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创新意识,使人具有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高校若能够创新影视人才培养渠道,那么必然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二)培养创新型影视传媒人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理念

现代教育发展观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为社会作贡献。由此可见,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最根本的区别。传统教育有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的特点,很显然是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要求的。因为它只是告诉学生知识是什么样的,并没有告诉学生知识是如何来的,它强调学生要积累知识,越多越好,但从未要求学生认真探索知识和理解知识。而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影视传媒教育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应当摒弃传统教育理念,采用积极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科学规划教学体系,教师本身也应当具有创新意识,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创新人才。

(三)培养创新型影视传媒人才符合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互联网逐渐应用到各个行业中,并且对行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影视传媒行业也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在近年内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各大影视传媒专业迅速扩大招生,从重点大学到普通院校,跨专业培养模式也呈现出遍地开花的特点。部分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开办各种影视传媒学校,而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方,也有一些师范类学校相继开办,从公办学校到私立学校,都有开设影视传媒专业。在影视传媒专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背景下,很多学校的教师都是由一些文科专业的教师转化过来的,在教育理念以及工作经验方面都相对不足,因此师资力量的建设也不容忽视。创新影视传媒教学特色,真正培养影视传媒人才,是影视传媒行业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二、创新型影视人才跨专业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营造优良的教学氛围,时刻践行生本理念

生本理念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提出之后衍生的又一重要理念,它的基本思想是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当构建开放式的教学课堂,摒弃传统枯燥的教学理念,真正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使用以及价值。另外,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也要打破传统的束缚,不断开拓创新,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首先应当在教学环境方面做出及时改变,应当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校能够感受到浓浓的影视氛围,促进学生感受知识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第一是感悟知识,第二是学习知识,第三是使用知识。首先,影视专业人才应当具备较好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如在影视编导、剧本创作、影视策划、灯光舞台等方面都应当有最基本的知识。其次,影视专业人才还要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因为影视从业人员要面对的是不同的舞台和剧本,不同的岗位也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影视专业人才应当满足不同工作的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和角色,真正提高创新能力。最后,影视专业人才也应当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要创作一部良好的影视作品,光靠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需要整个影视团队互相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因此,创新型影视人才要具备良好的合作能力,在团队合作中及时调整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由此可见,在构建创新型影视人才的培养模式时,学校应当着力于教学环境的建设,让学生活学活用,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有效借助数字技术手段,促进学生艺术能力提升

多媒体出现之后,很多行业都开始使用数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影视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机遇。现阶段,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与数字技术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可见,高校在培养创新型影视人才时也应当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让学生实现基础知识与技术能力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第一,学生应当具备最基础的数字技术处理能力。新时代下,每个人的工作都应当建立在数字基础之上,由此可见,良好的数字技术素质是培养人才的重点。第二,学生也应当树立不断学习的意识,及时提高自己的技术素质和技术能力,然后抓住数字技术的优势,提升创新能力。

(三)使用驱动式实验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从学校的教育环境出发,还应当依靠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打造开放式的教学课堂,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证明,及时使用驱动式实验教学法,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首先,为学生引进驱动式实验教学法,能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其次,驱动式实验教学法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主要形式,更是能够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重要方法,由此可见,驱动式实验教学法符合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比如2022年中国将要举办冬奥会,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采用驱动式实验教学法,比如安排“申请冬奥会争创好作品”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冬奥会这一主题中寻找相关的表演素材,自行创作或者团队合作创作以冬奥会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学生既提高了探求知识的能力,还能促进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不断加大师资队伍以及学科建设力度

教师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在现代教育观念中,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目的,方法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帮助学生认识学科本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具体课堂上,优秀的教师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进而习得知识。而若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还应当及时了解影视热点话题,选取一些具有时效性以及普遍性的问题搬到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讨论等方式提升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由此可见,只有将创造性教育作为基础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应能力以及就业能力,避免学生被快速发展的行业所淘汰。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主动发挥引导作用,不断带领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五)家庭、学校、社会合力,打造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任务,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合作才能完成。高校对学生进行创新培养,其实是对人才资源的重组和整合。在高校教育体系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应当加强与家庭之间的合作,并且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共同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作出贡献。高校是培养影视人才的主要场所,对人才的打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家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生活的家庭环境、接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如果氛围较为自由宽松,学生的思维也会比较活跃。社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社会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历以及经验,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下,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应当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而是应当不断改革,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一方面,当下社会经济以及影视行业的不断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影视人才,这样才能满足更高的要求,不断推进社会经济和影视行业的继续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影视专业教育应当不断改革、不断创新,认真制定教学目标,改变教育模式,逐渐确立以创新型人才为导向的培养目标,真正推进影视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彦.“双创”背景下高校影视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011(001):46-47.

[2]张全庆.论媒体融合环境下传播人才的培养——英国媒体人才教育培训带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广播,2019,000(012):81-84.

篇9

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视觉享受的要求越来越高,影视动画广告也由此应运而生。社会对数字多媒体动画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根据教育部加强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意见为原则,结合影视广告专业的新特点,本文主要论述了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方式进行相应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设置调整。

关键词:影视广告;导向;数码视频;课程体系;非线性编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高职影视广告专业为什么要进行以市场、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的日益成熟,社会对于影视广告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仅仅掌握浅显的理论知识和简单的操作技能显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影视广告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的一个新生专业,其课程体系建设还在不断地摸索中,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结合影视广告专业的具体实际和新特点,而是简单地按照本院校的其他专业进行类似的大众化的课程体系改革,很不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社会对影视广告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和行业发展的特殊需求来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深入优化课程结构,按照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来合理设置课程模块,努力提高课程体系建设水平,重点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零距离上岗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影视广告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要求,具备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能适应新形势下影视广告多媒体技术发展需要的人才。在专业上,主要着重学习影视艺术基本理论、视音频媒体的基本知识,接受计算机图形图像制作、三维动画设计制作、非编虚拟场景设计制作、数字特技合成、网络媒体设计制作的实践训练;培养具备电视节目制作、片头设计制作、电视广告制作的基本理论与技能;以及艺术行业的广告策划、媒体运作能力。结果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整合营销、传播及策划、制作能力,并掌握先进的CG制作手段,能在影视制作中心、广告公司、电视台从事影视节目制作、片头设计制作。

根据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影视广告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为了以提高学生审美观为前提,以提高学生设计制作水平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我们始终坚持以市场和具体的职业岗位为导向,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设置。

2以市场、就业为导向,突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设置

我们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

1.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2. 严格突出实用和够用的原则来传授知识。

3. 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和具有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

4. 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培养学生。

5. 贯彻落实产学结合思想。

我们根据以上精神要求,同时结合影视广告专业的实际情况和新特点,进行了以下的课程设计和优化调整。

2.1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美术基础技能和掌握基本的色彩理念,为学习更深入的知识做好准备。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素描”,该课程可以提高对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基本的造型训练使学生能更好进入图形创意练习,特别在平面广告中的一些插画的运用上,素描就显得尤其重要。“速写”可以培养学生处理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广告学”培养学生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多媒体技术基础”培养学生对媒体的简单制作能力。“色彩理论”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和搭配。“影视剧本编写”用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文化涵养,使之能够最终达到制作理念与作品意境的完美结合。

2.2专业技能课

专业技能课程大多数为操作实战性课程,主要用来把专业基础课程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软件的操作结合起来,通过自己的创新和完美的艺术表现来制作影视广告作品。该环节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更加深入和专业化,使学生把前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融入到上机实践过程得以消化,使设计理念更加清晰。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图形图像处理”、“摄影与摄像”、“非线性编辑”、“电子音乐制作”、“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Coreldraw插画设计”、“广告创意设计”、“影视后期合成”、“二维动画Flash”等。

2.3专业选修课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我们删除了一些对专业建设无关紧要的课程,根据市场和专业的需求开设了“艺术鉴赏”、“影视作品鉴赏”、“影视片头制作Digitalfusion”、“广告分镜头”等课程。以上这些课程主要根据影视广告行业的技术结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如今影视广告公司工艺流程的分工而设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潜力和就业志向进行选修,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的要求。

2.4公共必修课

1. 删除原有课程计划中的“贵州省情”课程,把“贵州省情”所占用的课时改为专业课“速写”。提高学生手绘的能力和对造型刻画的能力。

2. 分别缩减“高等数学”和“物理”课程2个学时,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动手实践环节,使学生不会感觉空洞和枯燥。

3. 把适当的公共课程分散安排,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程放在学生在校的黄金时段。

4. 更改“普通英语”为“计算机专业英语”。可以省去繁杂的语法知识。

2.5专业主干技能课程介绍

介绍非线性编辑的概念、非线性编辑系统、非线性编辑的工作流程、非线性编辑卡以及非线性编辑软件的使用操作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在时间线内对多媒体素材进行灵活的编辑并输出的方法等。

2. 摄影与摄像

重点讲解并要求掌握摄像机构造与原理,光学镜头的艺术表现力,光色与构图,画面运动与组合等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运用;介绍影视光线艺术,影视美术等相关知识。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影视摄像技术和影视导演技术。

3. 影视后期合成

重点学习最流行的后期合成软件 After Effects,掌握后期合成、调色、蒙版、抠像、特效、字幕等实战技巧,包括相关软硬件系统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考取Adobe认证产品专家(ACPE)、Adobe中国认证设计师(ACCD)等资格证书为将来就业做好铺垫。

4. 三维动画

深入学习3ds Max在电视栏目包装方面的综合运用技术,从前期创意、艺术表现、色彩构图、运动匹配、调色、特效制作等方面进行学习,学习各类节目包装、片头片尾的制作,掌握整个栏目包装的制作流程。达到独立完成创意、动画制作和后期合成工作。

5. 图形图像处理

学习运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附带矢量图形插画设计软件Illustrator、印刷排版设计软件In Design。全面系统地学习标志字体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及版式设计的专业流程。通过强化性的设计训练,学习和提升平面设计整体的综合创意设计能力。

2.6教学模式的设置

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影视广告专业具体岗位的具体要求采用工学结合、考证结合、半工半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以学习能适应社会的专业技能为核心,以毕业后顺利找到自己的就业岗位为目标实现职业价值观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一体化。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经过组织的校内实训合格后,可以进入相应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使得学生与公司或企业零距离接触,可以在企业中锻炼自我。另外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还可考取Adobe认证专家、Adobe认证设计师、数码视频设计师、Autodesk认证三维动画工程师等证书,更有利于将来的就业和发展。

2.7课时分配

课时分为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理论课时占总课时的32%,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68%,实践课与理论课交叉进行,可以保证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刚刚完成的同时能够参加实践,从而可以更加深入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对于专业主干课程还设置有专周实践的环节,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练习和消化知识。

3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获得的技能

技能是针对影视广告专业学生的具体岗位而言的。包括专业基础技能、实践操作应用技能和拓展技能。通过在校三年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获得以下专业能力:

3.1专业基础技能

1. 熟练掌握手绘的技巧和方法。

2. 熟练掌握色彩的选取和搭配方法。

3. 熟练掌握对物体形态和神态的刻画方法。

4. 熟练掌握影视剧本编写的方法。

5. 熟练掌握对各种多媒体素材的简单编辑方法。

6. 具有较强的审美观和创新能力。

3.2实践操作应用技能

1. 熟练掌握图形插画的绘制方法。

2. 熟练掌握图像的处理、色彩校正、合成的方法。

4. 掌握三维动画制作技术。

5. 熟练掌握影视后期合成软件的操作理念和多软件协同工作的方法。

3.3拓展技能

1. 灵活的创新思维能力。

2. 新知识的认知和掌握能力。

3. 掌握摄影摄像的方法。

4. 独立思考完成任务的能力。

4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下学生的就业前景

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是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建设的必然要求。影视动画产业是资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重要文化产业,是二十一世纪开发潜力很大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具有消费群体广,市场需求大,产品生命周期长,高成本、高投入、高附加值、高国际化程度等特点。从国际和国家的大环境看,影视动画产业前景广阔,国内动画产业正走向全面复苏的美好未来。这些有力条件都为影视广告专业的毕业生创造了良好的就业前景。

建设一支思想健康、恪尽职守、敬业奉献、业务过硬的动画人才队伍,是繁荣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重要前提,也是我们开设此专业的宗旨。它结合了当前社会和就业的需求,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服务,培养大批既具备计算机专业技能,又具备深厚的艺术底蕴和影视广告制作技能的人才,正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可以选择电视台、制片厂和影视公司、网络媒体公司、互联网公司、广告公司等单位,从事影视多媒体广告产品设计、开发、制作等工作,他们必将能够在社会上冲风破浪,为推动我们广告行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谢乾.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

篇10

关键词:课程改革影视媒体后期制作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十二五”时期,将大力推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影视制作行业以及相关的手机媒体、网络电视台、数字电影、高清影视后期制作等新兴行业迅速发展,人才队伍却不能跟上步伐。影视后期制作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缺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为适应数字影视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提高影视媒体后期制作的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的影视媒体制作人才,在“十二.五“期间针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进行了《影视媒体后期制作》课程的改革。

一、“校企融合”的教学思路

课程组深入相关行业企业调研,同时对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特点和规律进行梳理,秉承“技术与艺术兼并学习、教师与专家共同指导、竞赛与外包联合锻造”的教学理念,明确了课程设计思路为:将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标准规范相对接,教学项目与企业案例相融合,视觉表现艺术与后期制作技术相结合,校内课业考核与企业员工绩效相关联,课程教学资源与网络课程平台同步伐,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项目化课程的教学。

二、“面向两个领域” 的教学内容

课程组关注影视媒体后期的最新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结合应用专业办学特色,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将原有的影视后期制作基础、ae影视后期特效高级应用、栏目片头创作、宣传短片创作四个项目内容重新整合、拓展、序化,依据当前影视后期工作范围的广度与深度,把该课程内容划分为影视动漫和电视包装两大部分。课程内容的调整,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弊端。在扎实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及时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方向,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改革后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影视媒体后期制作能力为主线,依据影视后期工作范围的广度与深度面向影视特效、电视包装两个领域中的三个职业岗位——剪辑师、特效师、合成师,仿照各岗位基本工作流程,将每个教学项目分解为任务分析、素材分析、素材加工、镜头制作四个步骤,载入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角色特效、场景特效、logo演绎、导视提示、宣传片头五个项目作为课程内容。其中,角色特效、场景特效项目属于“影视特效类” 项目, logo演绎、导视提示、宣传片头属于“影视包装类” 项目,五个项目在工具应用、技术难度、艺术设计等不同方面对学生职业能力提出了不同的需求,充分体现了数字影像创作的灵活性与延展性,使学生职业能力螺旋上升,知识结构逐级递补。

三、“三层次三递进”的教学模式

课程每个项目要经历任务分析、素材分析、素材加工、镜头制作四个步骤。同时,将每个项目分为两个层次实现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专项能力层中,从符合认知规律的角度出发,将知识点从教学项目中分离出来进行讲解,再将该知识点嫁接到辅助教学的镜头中进行练习,以实现知识目标培养和能力目标培养。在综合训练中,按企业工作流程,将所学知识从专项技术向项目综合能力过渡、融合,从而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制作能力。这样,每个项目中都经历了基础知识学习、专项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三次循环演练,内容从理论知识学习到专项技能练习再到复杂的综合项目,三层递进,三次循环,实现了学生能力的提升与迁移。

四、“与课堂同步、与企业共享”的教学资源

以本课程课程标准为依据精心设计全套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课件、案例库、实习指导书、实训项目库、课程内容设计、任务书、技能测试题库等资源,为在校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也为兄弟院校、企业和社会提供稀缺的行业教学资源和互动的交流平台。

五、“注重技术

与艺术创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与产业标准规范相对接、与岗位实际环境相对接、与学生成才志向相对接。理论教学部分采用知识索引法、讲授法、案例教学、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实训教学部分采用示范教学、单项设计实训、项目化实践加深学生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掌握。通过改革,我们更注重艺术与技术教研的创新与发展,注重行业化工具的熟练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理论、技术与艺术的全面发展。

六、“基于双核心能力评价”的考核方法

基于双核心能力评价的理实一体课程考核模式,主要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岗位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作为两大核心能力进行锻炼与考核,既重视学生就业所需的岗位专业能力培养,又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其特点包括:将岗位实践能力的评价放在首位,团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的考核并重,精确性评价和模糊性评价贯穿考核的全过程。其中,岗位专业能力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或企业岗位要求,从事某一职业或胜任某一岗位需要的专门职业技术能力。而职业核心能力是指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具有相通性的职业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的需求,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结束语

《影视媒体后期制作》课程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注重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连续性,以示范校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带动影视媒体后期制作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