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020-1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转化主要通过以下五种途径将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
1 农业开发研究
近几年兴起的农业区域开发研究是农业科技成果快而好地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途径。从组织管理上看,它的显著特点是以系统科学观点和做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在开发过程中,把多项“软、硬”技术综合组装,发挥效益。
目前我国农业开发研究的组织形式有以下四种:
1.1 联合股份型开发
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技术单位与其他经济实体,以成果、技术和资金等入股的形式,共同组织科技产品开发和承担经营风险[1]。
1.2 独立企业型开发
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充分利用自己的中试车间、实验室、农作物等兴办科技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物化自己的科研成果,这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一种形式。
1.3 综合基地型开发
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在所属地区建立综合试验基地,这是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与生产紧密结合的重要构成,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辐射源。
1.4 区域治理型开发
区域治理开发是国家加强科技攻关的主要任务之一。近年来,全国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在认真抓好科研同时积极组织大批科技人员投入农业区域开发主战场,以科技培训、技术转让、科技承包、选派科技副县(市)长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区域治理和综合开发,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2 农业推广机构推广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主要依靠各级政府和农业推广机构来做。这套机构的系统包括:在农业部设有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省农林厅设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地、县农业局设地、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下设乡农业服务站,村农业服务组织。这一系统的推广体系通过普及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训农民等工作,使大批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村和农民手中。除农业行政推广机构外,还有以下两条推广渠道:
2.1 农业大中专院校的推广渠道
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把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推广普及到千家万户。
2.1.1 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工作组织重大科技成果向省内外推广
2.1.2 实行院(校)县挂钩,建设综合性开发基地县
2.1.3 开展试验示范,加速新成果推广
2.1.4 组织科技人员下乡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
2.1.5 选派科技副县(市)长、副乡长挂职支农
2.1.6 积极开展职业中学师资培训工作
2.1.7 参与技术市场
2.1.8 组织重点科技项目参与省(市)高、新技术开发等,把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推广普及到千家万户
2.2 农业科研单位的推广渠道
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把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推广普及到千家万户。
2.2.1 发挥技术优势开发原料生产
2.2.2 兴办经济实体,为生产者提供系列化服务
2.2.3 举办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推广技术成果
2.2.4 开拓技术市场,推动技术成果商品化,开展技术商品交易活动
3 大众传播途径
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电影、录像、幻灯、报纸、杂志等,由于其信息量大,速度快,范围广,针对性、系统性、见证性强,具有直观性形象化的特点,所以已成为宣传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途径。经研究证明,一项农业新技术通过新闻媒介宣传推广,农民的认识率可达70%以上。
4 农业技术市场
技术市场,是指技术交易的场所,是把技术纳入整个经济活动中,与其他商品一起流通交换,从而把技术传递、应用、渗透到生产中去的过程及形式。它是一种经济活动,是技术转移的过程和组织形式,其内容包括技术转让、技术出口等技术贸易活动。其形式多样,有常规技术市场、科技商店、科技大集、科技大篷车等流动技术市场,以及各种综合的专业的科技交易会、博览会、展销会、信息会、指标会等[3]。
5 中试生产基地建设
成果产出单位与成果应用单位紧密结合建立中试生产基地,把试验、示范和推广相结合,进行高产、稳定、低耗、高效为中心内容的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成果推广。这不仅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可以带动一批农业企业的技术改造。
参考文献
[1] 孙广玉,李春英.农业推广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
[2] 于永德,胡继连.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综述[J].农业科技管理.2003,(6):63-65.
篇2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政府主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要求做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因为该项工作是连接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与农民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但由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过程复杂、转化环境的选择性和转化效用的迟延性等特点,致使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并不高,无法真正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进行细致分析,探索积极的解决策略。
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科技成果供需不平衡,内在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虽然总体数量较多,但尚未实现在数量和质量上与需求之间的配比――数量充足的农业科技成果要么质量不高,可转化性差,要么是需求大而成果数量不足,导致无法实现预期效益。加之现阶段农业科技成果多集中在种植业和产中环节,林畜牧业和渔业成果及产前和产后成果匮乏,导致农业科技成果总体结构的不合理,内在发展动力不足,难以形成良性的发展循环。
1.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受众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以家庭联产承包的分散经营方式为主,导致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用农业科技成果。再者,我国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农技培训,对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有限,对于新的农业科技成果顾虑也颇多,不敢轻易采纳应用,这都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贡献率较低。
1.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不健全
虽然有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但由于没有优化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成果转化及推广服务体系和配套完善的中介组织的促进,使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较低。由于转化过程中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和管理滞后等原因,致使大批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实现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之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不利于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加大对农民利益的维护力度,因此无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持续和稳步进行。
2 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分析
2.1 资源禀赋
资源禀赋是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首要基础保证。一个地区的农业相关资源的丰富程度,包括耕地面积大小、气候条件优劣、地理位置是否优越等因素,以及相关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充足,将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益。
2.2 政府作为
各级政府的政策体系,即对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应政策支持力度及对与农业相关企业和产业的扶持力度,都直接影响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效益。政府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多寡、资金投向等安排都会成为刺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种动因。无论是从农民还是农业相关企业角度而言,都势必会导致结果呈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差异。
2.3 科研教育水平
与农业相关的科研教育水平也会影响到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益。产、学、研水平的提高和科研成果可转化性的增强会显著提高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而农业相关教育的普及和农技培训都将大幅提升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受众的综合素质,进而为潜在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提供支持。
2.4 市场机制及配套的服务体系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以及市场中从事相关服务的中介组织的成熟和完善程度,对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市场机制和配套的服务体系健全,势必会形成良性循环。科研人员工作热情的提升,农民对于新的科技成果的积极利用,相关产业的发展顺畅以及大量资金的涌入,都会促成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转化,促进社会生产的进步。
3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的对策
3.1 建立基于政府主导机制的发展模式
虽然有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模式有很多,但是如果在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较多,且其成果丰富的情况下,多数时候倾向于选择基于政府主导机制的发展模式。该模式利用政府设立,以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推广为主体的科研推广机构,主要从事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服务工作,实现跨部门、跨学科的联合开发应用。其基本特征是政府主导性、服务对象具有针对性、社会公益性和研发成果具有创新性。政府利用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职能优势,更能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即时跟踪,促进成果的研发、应用、推广和创新,从而在根本上保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稳步发展。
3.2 提高科研教育水平,促进成果的有效转化
为了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和普及的可行性,必须要提高农业科研水平。而为了保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果,则必须要提升受众对成果的接受和利用能力。因此,可以尝试完善科研体制,鼓励大量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的科研成果提高产出。加强科研单位和农户以及农业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成果转化机制,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3.3 完善市场机制和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虽然能对某些行业实施调控,但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因此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必须完善与之配套的市场机制,努力加强国家农业推广机构的改革和建设工作,稳步提升农业推广人员素质,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市场,培育和发展各种民间农业推广组织,健全农业推广体系。这样可以营造出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外部环境,通过完善的技术交易市场和立法保护制度等平台,调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的分配机制,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最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和高效转化。
参考文献
[1] 屈晓娟,邵展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制约因素及转化模式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13(6):33-36.
[2] 张伟.河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农业科技管理,
2013(5):81-84.
[3] 陈毛华,曹流俭.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673-3674.
篇3
(一)农业科研选题没有针对市场需求
在农业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今天,一方面,农业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展的要求。按照一般定义,农业科技成果必须具有客观性、知识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实践性。农业科技成果对经济的发展起能动作用,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条件之一。此外,成果来自选题,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相当一部分研究课题是按照学科发展来列题的,与经济需求关系不大,导致农业发展需要的成果我们不多,而我们研究的许多成果,市场又不一定需要,出现了科研成果向生产转化的比例低,转化难度大的问题。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以后,单纯按照学科发展来列题的“学院式”研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农业科研单位也必须“与时俱进”,按照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来确定研究选题。尽管农业科研单位具有社会公益性和行业特殊性的特征,但是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基本属性是不可改变的,也就是说,农业科研选题应当逐步实现“市场化”,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也就顺理成章了,农业科技成果就会具备客观性、知识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实践性。
(二)农业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差、熟化程度低农业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受体)薄弱。农业科技成果本身具有潜在的生产力,只有通过农业科技成果采用者(农业生产者、农民)的应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农民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高低和采用科学技术意识的强弱程度,是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因素。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还比较低,采用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难。目前,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农技推广体制、运行机制、推广机构和推广人员以及工作条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3.推广与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一方面,由于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者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联系松散,政不出门,形不成强大合力,造成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无效供给。
4.推广资金投入不足,推广人员知识更新慢。近年来,由于受经费不足等原因的制约,在职技术人员外出学习交流和深造的机会很少,知识不能及时更新,造成知识老化、信息不灵,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二、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以市场为导向
技术创新为成果转化提供源泉,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例如应该从大局着手,解决关键性的问题,确保农业发展的科研基础,努力发展创新,不断发展新思想新工艺,为农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另一方面,省市级政府应该鼓励相应的科研机构针对市场的需求,确定科技成果转化的类别,例如什么样的农业技术是农民乐于接受的,就要推广什么样饿技术,这样会大大增大成果转化的效率,同时也会确保其过程的顺利进行。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推广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方面是由于农业推广的机制不灵活,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对策就是在现行推广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寻求良好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不断进行技术的创新,努力探索出与社会足以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推广体系。有了专业的农业推广体系以外,还要建立相应的具有高素质的农业推广队伍。首相要选择扎实稳定的人员从事相应的工作,为了保证充足的人员供给,队伍人员要准备充足,切实搞好农业推广,发展农业;另一方面对推广队伍人员还要进行继续教育,不断发展工作人员的素质,使农业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农产品的开发中。
(三)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
任何一个项目的研发或发展,都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因此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就目前的投如情况来看,应首先完善农科技的投资体系,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一些经济实力薄弱的公司可以发展一些有吸引力的农产品,增大知名度,扩大规模,以增加贷款的信用度;另外可以采用强制性的手段,创造必要的条件,调动企业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入资金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立专项的农业科研基金用于农业产品的研发和转化工作。 其次笔者认为相应的银行要给与农业事业相应的支持,银行给与的信贷支持可以解决燃眉之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还可以通过与国外的合作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改善环境,吸引外资。
篇4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文献综述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把无形抽象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具体可见的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并通过相关生产实践环节实现此转化的过程。现阶段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谐农村等都迫切需要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科技成果总量基数较大,但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现状、科技困境等制约着科技成果的快速有效转化,成果转化率较低,不到50%,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同时面临农业科技成果与实际需求想脱轨、推广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工作不到位等疑难杂症,国内外许多学者做过关于此类“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
一、改革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
为建立适应我国经济现状的农业科技体制,农业特色院校和相关科研单位应提升科研实力,精简在编科研人员,强化对外交流,加大与兄弟单位的交流合作,定期开展科研研讨会等;同时集中力量促进农业科技主导型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大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物力、人力投入,定期对中介服务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还应进一步加强农业主导型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农业大专院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成果的创新性;建设农业科研基地,从而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实用性、经济性。
二、加大农业科技成果保护力度,强化法制观念
依法保护科技成果不但能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潜力,创造出更多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能够确保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有法律保障,有条不紊地前进。一是开展法律讲堂进农村的活动,向大众宣传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政策,不断修订、补充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农业主导型企业及相关单位机构定期开展员工法律知识培训的同时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二是加大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不端行为,依法保护农业科研人员的利益,确保农业科技成果的依法有序转化并安全推广到农村。
三、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负责农业科技信息的上传下达,将科技成果加工组装推广到农户手中,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应优化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制,收集农户关于科技成果的需求,向科研机构传达农户需求,科研机构生产出农业科技成果后向农户传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信息,中介通过农民反馈评估农业科技成果,根据农户的最新需求预测农业市场走向,协调农业科研单位与涉农企业之间的关系,后期跟踪科技成果的应用情况,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纠纷,为农户提供相关的资金借贷等服务。
四、调整农业科技钻研重点,改革农业科技投资立项方式
农业科研机构应适时改变研究目标,从注重科技成果数量转变到注重成果质量,从注重科技成果回报率到注重科技成果的实用性。提高农业高校农业生产技术,重视符合可持续发展型的技术开发。改变过去单一的政府投资方式,逐步向政府投入带动机构投入,个人和社会团体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方式转变。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高校农业的角度确定农业科研目标,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选定科研项目负责人,确保农业科研项目顺利进行。
五、建立完善的科技市场体系,保证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运行
农业科研院所应时刻关注市场动态,研究市场规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逐步建立规范化的农业科技市场,完善科技市场体系,解决现今市场体系的相关问题,充分促使农民最大限度地应用科技成果,享受科技成果带来的利益,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农业科技成果研发单位要通过中介服务机构将转化速度快的科技成果于第一时间推向市场;对于研发周期长、投入资金多、推广难度大的科技成果,采取政府扶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办法,集中力量将科技成果应用到市场,使农户第一时间应用科技成果。
六、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家委员会,开展宏观战略研究
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专家学者的指导建议,农业部门应设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财政部门加大财物投入,高薪聘请业界权威专家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出谋划策,权威专家紧密围绕当下农业发展局势,以国家农业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为依据,与农业科研机构专业人员商讨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规划纲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规划纲要坚持高效、实用、新颖的原则,紧密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当下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对准农业发展重点,早日实现绿色农业。
七、推进农科教与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加速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前政府组织各行各业专家评估此项目实施的可行性、项目的回报率等,预测此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农户满意度等,而后通过公开招标竞争确定合作伙伴,促使农业高校、涉农企业包括政府机构合作完成成果转化任务。农业主导型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和各级政府等为科技成果的有序转化出台相应鼓励优惠政策,制定并完善相应激励机制,对参与成果转化工作的个人给予相应的奖励,使个人付出得到相应回报,从而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良性循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发展。
八、鼓励科技成果产业化国际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农业领域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全球化的竞争和合作。首先,在各部门各自努力的前提下,涉外机构为农业科研部门和农业高校等相关单位提供国际农业协会的最新动态,全球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信息,随时准备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从而为农业科研单位提供吸收发达国家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机会,完善农业装备,创新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其次,高薪聘请掌握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华侨回国兴办涉农企业,为中国的农业大事贡献一份力量。再次,国内农技企业与海外先进农机企业强强联合,在农业资源丰富地区合资兴办农业科技企业,海外先进企业的引进可确保国内农机企业接触国际消息,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国际知名度。
参考文献:
[1]王敬华,钟春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2).
[2]辛翔飞,王济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综述[J].农业科技管理,2011(03).
[3]潘冬梅,李仁刚,刘春全.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4]岳福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1(05).
[5]刘文超,赵增锋,杨海芬,田东良.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微观主体因素分析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08).
[6]吕令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探析[J].农业科技通讯,2009(04).
[7]王治中.农业推广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4(05).
[8]莫小香,孔令孜,覃泽林.浅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0).
[9]陈势,郑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作物研究,2007(04).
[10]高山,范兴奎,肖扬书,夏文胜.加强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J].农业科技管理,2007(01).
[11]谭华,刘学文.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建议[J].湖南农业科学,2009(09).
[12]陈志兴,王云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症结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5(01).
篇5
(一)大部分农业科技成果没有达到推广转化阶段
我国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只是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和实验室成果阶段,没有达到应用技术开发阶段和中期实验、示范阶段,这些农业科技成果大多是在农业生产的重要问题上取得某些进展,或在主要技术环节上取得一定突破,甚至体现出了比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恰好与当前的科学成果评价体系相符合,能够获得重要的奖项,但是这些农业科技成果还要与常规技术相配套,由于这些常规技术难以与所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相配套,致使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多数难以实现。
(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队伍建设出现滞后现象
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队伍缺乏营销理念,营销手段落后,主要表现为:一是基层一线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手段单一,只重视种植技术推广,不重视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推广,无法适应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现代需要;二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队伍人才匮乏,缺乏年富力强的人才,无法满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长远需要;三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人员缺乏创新意识,观念落后,知识陈旧,无法达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时代要求。
(三)农村土地经营体制限制着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农业耕地实行分田到户,大多数农户平均经营耕地规模小,且每个农户耕种的土地田块比较分散,这种经营规模较小,经营土地分散,不利于农业经济作物的田间管理,也不利于广大农户进行大规模生产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并且有些农村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相对不稳定,难以保障其长期的经济利益,加之农民自身经济实力有限,致使广大农户对农业科技投入有很大的顾虑,限制了农民使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四)农业科教机构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单位缺乏有效的合作
我国的农业科教机构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单位在科研项目研究,科研成果取得和科研成果转化,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两者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共同进行科研项目研究,促进科研项目转化,但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至今我国农业科教机构与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单位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仍存在着条块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局面,难以形成有效的整体合作优势,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完善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农业科研管理机制,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质量水平
我国要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质量,必须加强农业科研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农业科研管理与监督机制,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打下很好的基础:一是在科研项目立项上,选题立项要在广泛进行农村和农业的调查研究中进行,既要符合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又要符合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求。二是科研项目审批上,坚持技术和经济论证相结合,对于可行性科研项目给予支持,对于不可行的科研项目予以取缔。三是在科研项目验证上,是以市场验收为前提,是以科研项目是否增产或增收为标准,是以农民是否满意为基础,确保农业科研成果质量水平提高,促进农业生产有效的发展。
(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队伍建设,增强推广人员业务能力
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建立结构合理,技术多样,充满活力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队伍,不仅要有粮食作物的技术推广,而且有其它农作物,特别是特色农业的技术推广,不断吸引农业高等院校愿意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人才,充实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队伍,而且选拔优秀农民通过职业培训后充实到推广队伍中来,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人员进行职业培训,促进其知识更新,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其业务水平,更好地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我们要进一步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充分发挥这些农业优秀人才的作用,才能更好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才能又快、又好的将科技成果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三)实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建立多层次的奖励制度
为了改善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环境,提升工资和待遇,必须制定以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标准,注重工作绩效和实效,使付出与收入相对应,提高工作满意度。各级政府、农业科研单位、企业内部实行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制度,设立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奖,特别鼓励自主创新并成功转化能投入生产的项目,评选出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广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按贡献大小给予一定的奖金鼓励,从而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依靠政府的配合、协调政策来策划、执行并完成社会转化整合的。政府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只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营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各级政府要构造和完善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体系,建立相应的科技、产业、金融、财税、管理等政策来支持农业科技的发展。我们除了实行奖励的制度外,还要减征企业为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而购置的试制用设备、测试仪器等费用的税收。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农业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服务于农业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收入免征或少收所得税,并将减免的税金回馈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去。
(四)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经费投入,探索多种综合服务方式
我们要保证推广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逐步实行共担费用的农业推广方式,使农业推广经费在各受益者之间合理分摊。鉴于我国的国情,新的服务方式主要有:一是现阶段的农业推广要继续坚持以政府支持的无偿服务为主,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推广的投入力度,并适当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二是可以通过建立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对农民采用无偿与有偿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入网的农民可以免费参加各种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无偿使用网络提供的技术资料和技术信息,优惠享受网络提供的生产资料。通过无偿指导、咨询等服务吸引农民入网,通过有偿的新品种、新产品供应使科研人员获得经济回报,从而使科技服务工作得以持续发展。三是对一些经济效益大、技术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实行有偿服务。根据各地生产实际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制定公开、合理的收费标准,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通过村镇政府、中介组织、专业生产组织等收取有偿服务费用。四是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的基本管理机制、监管机制。从农业研究、开发等方面对其科技成果进行界定和分类是我国科技活动的重要方面。要建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并依托完善的有效机制,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可以转化的力度,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五)提高农业成果转化率和规模效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篇6
为了更直观的表现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现状,本文主要把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在产业化过程的初期阶段、中期阶段以及成熟应用三个阶段的项目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和国内一般五个成果水平的项目数和在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上科技成果的总数作为研究目标。本文在分析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的数量及构成时采用的是国家科技成果网的科技成果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国家科技成果网的科技成果数据库收录了全国各省市、各行业经省、市、部委认定的科技成果近60万项,库容量以每年3~5万项的数量增加,充分保证了成果的时效性。但截至2013年10月12日,该数据库尚未更新2012年的科技成果数据,因此本研究采用2000-2011年的数据分析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数的变动趋势、行业构成、阶段构成、先进水平构成等。本文在收集阶段、农林牧渔业、各先进水平的数据时的关键字如下,中国、各省的项目总数的统计:国科网分类—农林牧渔,项目年份—2000-2011的每一年;福建省各个阶段2000-2011年的项目数的统计:国科网分类—农林牧渔,项目年份—2000-2011年,省份—福建省,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成熟应用阶段;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项目处于各个水平的统计:国科网分类—农林牧渔,项目年份—2000—2011年,省份—福建省,成果水平—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国内一般;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各个阶段、各个水平的项目数的统计:国科网分类—农林牧渔,项目年份—2000—2011年,省份—福建省,成果水平—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国内一般,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成熟应用阶段。但是,在统计过程中发现有少数项目并没有分类,所以本研究用其他表示这部分数量。
2数据分析
2.1福建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数量在变化趋势上,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总数的波动比较大。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0—2007年,福建省的科技成果总数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007年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总数达到390项,大约是2000年农业科技成果此项目数的4倍。可能是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2011年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总数整体呈指数下降趋势。2009年,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数下滑到149项。由于2010年前后的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因此2010年和2011年的数据与2010年前的数据并没有可比性。然而,2011年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数只有44项,比2010年下降了一倍,可知下降的趋势依然存在。从与其他省份的比较上讲,福建省的科技成果相较于其他农林牧渔总值较高的省份还是处于较高的水平,但仍落后于山东、江苏、河北等农业大省。2011年,全国农林牧渔总值排名前十的省份分别是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四川省、河北省、湖南省、广东省、湖北省、辽宁省、安徽省,福建省排名第13。为了保证统一的数据统计口径,本研究采用2009年的农业科技成果总数。从图2可以看出,2009年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数有149项,在11个省份中排名第6,但与山东省、河北省、广东省的差距较大。其中,山东省的农业科技成果总数是福建省的2倍多,达到337项。
2.2福建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行业构成从行业构成上讲,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在行业间分布不均衡,农业的科技成果数居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科技成果数较少。如图3所示,2000年—2011年,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总数为2351,其中,农业类的科技成果项目数最多,达1359项,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项目数分别是430项、165项、417项,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类的比例分别是57%、18%、8%、17%。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数在行业里的比例是由计划经济时代农业生产结构的需要决定的,但这不符合当前福建省农业结构的特点,特别是与畜牧业和渔业的蓬勃发展极不相称。
2.3福建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阶段构成国家科技成果网的科技成果数据库将农林牧渔业科技成果的阶段划分为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成熟应用阶段等三个阶段,而其他指未经过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数。福建省处于成熟应用阶段的农业科技成果大于处于中期阶段和初期阶段的农业科技成果数,但福建省未经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数为数不少。2000年—2011年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未经鉴定的有1137项,约占成果总数的45%;鉴定过的成果中,处于成熟应用阶段的项目有777项,约占成果总数的33%;处于中期阶段的农业科技成果数有315项,占成果总数的13%;处于初期阶段的农业科技成果项目数有142项,仅占成果总数的6%。
2.4福建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先进程度构成国家科技成果网的科技成果数据库根据成果的先进性水平,将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划分为:国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国内一般水平;而未经过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数用“其他”表示。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项目中存在很多未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项目,而已经鉴定了的农业科技成果项目的先进性以国内领先和国内先进居多。福建省80%以上的农业科技成果项目处于国内水平的共1099项;其中654项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426项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19项处于国内一般水平。仅有64项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0项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3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带动福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数据分析上看,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导致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低下、科技含量低,而且阻碍了福建省的科技创新发展,阻滞了农业拉动经济的步伐。
3.1福建省科技成果产业化先进性水平较低
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总数较少,在成熟应用阶段的科技成果项目比例较低。这主要是由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各个相关机关导致的。首先,从制度环境上讲,福建省针对农林牧渔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制度政策较少,只涉及一些保护知识产权,人才激励、鼓励科技进步等法规条例,主要从侧面反映了科技、人才、知识的重要性并没有保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根本利益。事实上,福建省根本没有一项针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具体政策,缺乏相关扶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政策;其次,从资本投入上讲,虽然福建省在科研上的投入逐年增多,但相对于产出来说,政府的投入远远不够且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渠道还较为单一。这主要因为政府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太低,政府资金占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也偏低;最后,从技术的投入成本和产出角度考虑,企业往往选择引进成熟的技术来代替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对科技成果转化投资的积极性。
3.2农林牧渔业发展不均衡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具有明显的山海优势、地理区位和优越的资源条件,目前,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现状并没有体现渔业的优势,反而导致农、林、牧、渔业结构发展的不均衡。这主要因为政府的政策、科研的投入、人才引进。福建省对于农业科技的高级人才引进不积极,直接导致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减缓,特别是针对畜牧业、渔业等的科技研究。其次,政府的保障制度不健全,缺少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相关政策的保障以及种鼓励政策。
3.3农业科技成果本身质量低农业科技成果本身质量的高低是影响转化的根本因素。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低下,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中,重视“学术价值”而忽略了“市场价值”,导致农业科技成果的科研和生产脱节,大量的科技成果难以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二是技术创新没有与农、林、牧、渔业的科技成果相结合,导致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低下、质量不高;三是科技人员投入较少,尤其是缺乏中高级专业、复合型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领军人物和复合型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等。这些因素制约了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质量的提高。
3.4农林牧渔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率低下近年来,福建省对农业科技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虽然增加了对农业科研的投资,也加大了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但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是比较低。据2000—2011统计的数据,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对于农林牧渔产值较高的省份相比,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山东省处于成熟应用阶段的农林牧渔业科技成果数约占38%,而福建省处于成熟应用阶段的农林牧渔业科技成果数仅有33%。总体上看,中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率低下,主要是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化机制不健全导致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政府、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没有形成完整高效的合作机制;二是由于科研工作者追求学术价值,忽略了市场价值和转化价值,使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实际脱节;三是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数量偏少。所以,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林牧渔业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体制亟待完善。
4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只有有效制约各种影响因素,才能保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才能推进技术进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原动力。
4.1健全完善农业科技制度体制,加强政府的支持与监督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保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顺利实现。当然,这需要政府的支持与监督,在政府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福建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按照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的具体情况,切实保护农业科技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活动参与各方的切身利益,大力促进企业、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等各相关部门关注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充分考虑科研项目的实用性和效益性,加强成果形成后续跟踪和考察,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优体制。同时,农业科技研发结构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结构上比例的失调,通过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府通过强有力的手段促成农业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形成互相依存有效的协作互动关系。此外,还需要加强建设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纳入法制化轨道。
4.2提高农林牧渔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农林牧渔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的提高,可以通过改善资金投入;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人才的培养和市场机制的完善等方面,保证农林牧渔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顺利进行。
4.2.1完善供需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是科技成果供给和需求有效衔接的过程。福建省创新活动的突出特点是前端技术研发和后端产业投资相对较强,但两者的衔接即科技成果转化环节却相对薄弱。因此,要加强科技成果供给和需求的衔接,应充分发挥信息传递网络的作用,如在报纸上开辟专门的版面科技成果的供求信息;继续完善海峡成果交易网建设,实时更新网站信息,为科技成果的网络对接提供更便利的渠道;建立与完善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构建科技文献资料、科技项目、专利等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推动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形成规模化和常态化的同时,探索举办多种形式的成果交易会。交易会可以由政府主办,也可以由行业协会主办,既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门针对某个产业或某项技术的。坚持需求拉动创新,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产业集群等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激发创新资源活力,通过供给与需求的密切配合和有效衔接,形成全社会协同创新局面。
4.2.2培养全能型企业培育集科研、推广、生产于一体的全能型企业。全能型企业必须结合研发机构、推广机构和产业化机构,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产业化成效较显著。所以,为了低成本高效的实现全能型企业的培养,首先,政府要支持高校等科研院所的自办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实现成果生产、转化和产业化的融合;其次,支持校办企业等还可以促使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避免出现无实际意义的成果;最后,鼓励相关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部门,减少企业适应等环节,这样科研成果属于内部转移,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避免利益分配和产权出现纠纷等问题。
4.2.3改革农业科技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先决条件是农业科技成果本身具有创新性,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生产上的可行性。为了保证农业科技成果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奠定基础,首先,应改革现行的农业科技成果鉴定制度,建立一个完善地具有灵活性的农业科技成果评估机制。其次,项目申报加强管理监督。一是要按照国家重大需求,抓好科研立项、申报工作,对那些技术先进、应用性强、有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并能创造条件尽快完成研究的项目优先批准立项;二是在项目研究进程中,要实行跟踪管理,定期督促和检查,确保项目取得进展和突破,按立项要求如期完成;三是在项目验收、成果鉴定时,要邀请同行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参加,严格按照程序和方法进行,进一步完善评审机制,杜绝不端行为,保证评审质量,决不能搞形式、走过场,让不成熟的项目或没有任何价值的研究结果通过验收和技术鉴定,力争从农业科技成果源头上“把好关”。
4.2.4完善要素投入保障机制,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成果转化是建立在人才、技术、资金、信息、政策等一系列要素支撑基础上的,只有合理的要素投入,才能产出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并确保科技成果顺畅地转化为生产力。要素的投入要遵循资源优化配置原则,按比例和需求在各部门和各环节分配,各要素之间要相互沟通和衔接,确保要素使用的高效化。在诸多要素中,人才和技术是核心要素,要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科技研发人才和产业化实施人才,注重培养善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人才、市场人才,适应市场需求推进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培育,特别是要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确保科技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建立由政府、企业、银行、社会等共同投资和承担风险的多元化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体系,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发展;完善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和政府的政策体系。
5结语
篇7
关键词:农业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措施
一、 农业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和推广转化体系不健全
主要表现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的机制尚未健全和成熟,地方农业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和涉农协会等之间科技与推广工作的衔接与合作缺少实质性的进展,部门、区域、协会、涉农企业和学校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界限,彼此之间的融合和互动效果尚不明显,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通畅。资源整合能力和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致使经济、社会效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还比较薄弱
相对于国家重点类农业院校或科研院所,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在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平台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的差距。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农业高等院校,其拥有的人才资源、设施设备资源和资金投入等各个方面都非常欠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还非常落后,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差,导致转化率低下。
(三)科研导向存在偏差
在科研成果评定上,层次与数量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认为SCI、EI越多,就代表你的研究水平越高。这种导向上的偏差,带来了高校科研重论文轻应用,重成果轻转化的尴尬局面。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近几年来学术的数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教育部科技司的统计数据表明,高等院校用占全国16%的研发人力、不足10%的研发经费,产出了全国66%的国际论文,而这些论文包括科研项目的成果真正用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比例非常低下,大部分论文和科研成果只停留在纸面上,只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没有真正的落地生根,没有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四)科研选题偏离生产
由于农业高等院校的科研项目主要来自国家各部委、省、市政府的各种基金、项目,使得大部分农业高校科研人员投入过多精力用于面向政府项目的申报、论证、检查、验收、鉴定等非研究性工作,没有很好地面向农业生产和市场的需求设计课题,忽视了市场需求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导致科研项目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存在极大困难。再加上政府项目绝大部分还未能完全与生产、需求和市场相对接,多为基础研究项目,应用型研究项目的比例偏少,因此这些科研项目完成后取得的科技成果,也就难以应用于农业生产,难以更好的服务于市场需求。
(五)农业高校的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动力不足
农业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的首要任务是教学和科研,他们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工作和学生工作之余,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后续的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上来,并且,农业高等院校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重视不够。由于农业科研成果的特殊性,一些直接经济效益不高,但是社会效益大的优秀科研成果很难通过市场推广出去。一些应用前景较好的科研成果,却由于教师、科研人员对技术、需求、市场和农业生产不熟悉,导致了这些优秀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加上农业科技成果社会公益性强、经济获益较慢,而使用成果的主体多为实力较弱的农民和中小涉农企业,它们无力支付高额的成果转化费用。
(六)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欠缺
一项农业科技成果要想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经过小试、中试等几个阶段,而农业高校的大多数科技成果由于缺乏必要的转化经费投入,使得科技成果难以进行中试,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已经成功转化的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中,转化资金靠高校自筹的56%,靠国家财政拨款的26%,而风险投资仅占2.3%[5]。成果转化前期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进行中试,成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二、 农业高等院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措施
(一)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是实现科技成果顺利高效转化的根本保障。国家或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特色制定符合本地区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理顺各种关系、畅通转化渠道、提高转化效率。地方农业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要充分整合涉农企业、相关单位、涉农协会和兄弟院校等各方资源,彼此间充分合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质量。
(二)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力度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应出台必要的优惠政策并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的力度,尤其是要重点关注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农业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为其提供相关人才资源、设施设备资源等,鼓励和支持产、学、研结合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三)制定必要的激励和考核政策
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是促进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在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科技成果鉴定以及科研奖励等方面,将开展产学研项目研发、应用型课题申报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内容纳入其中,并制定详细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在整个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改变以往只重论文轻成果、重科研轻转化、重数量轻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其次,在利益分配上,要加大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分配比重,加大对从事公益性强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人员的奖励力度,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走出校门,积极向农业生产一线推广新技术、新理念、新成果,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
(四)以农业市场需求作为科研立项的基本依据
农业科研立项也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即要以农业市场需求为导向,这样的农业科研立项才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没有市场需求的供给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要将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做好,首先要转变观念,要紧紧围绕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研究要始终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科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打破传统的从选题立项、科学研究、成果鉴定到奖励申报的一条龙观念,杜绝农业科技项目在选题时的盲目性和重复性研究,要深入农业生产实际,做到科研目的性强,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矛盾和问题,使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小结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而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绝大部分来自于农业高等院校,因此只有不断完善农业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才能使农业科学技术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才能更好的提升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靳玲品,李双群.提高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2(2):40-41.
篇8
1.1成果的供给和需求的制约因素
1.1.1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不足
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特点导致适应市场需求的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成果存在转化周期较长、转化过程复杂、转化的局限性多等特点,由于这些特点的影响,部分农业科技成果很难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农业研究机构的科研工作取向偏离和农业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导致适应市场需求的成果供给不足。如果研究成果不适应市场销路,农民则难以接受,这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自然就难了。而农业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科研机构的研发实力不强,从而科技成果的实用指向性也不够强。
1.1.2市场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不足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导致农业科技成果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农民是农业科研成果实践和应用的主体,如果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低,对农业科研成果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就会很弱;当前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宜导致农业科技成果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没有经济能力承担农业科技投入和采用科研成果所面临的风险。另一方面,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土地不适宜开展一些大型的、综合性的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
1.2成果转化运行机制的制约因素
1.2.1计划经济时代所余留的单轨制的问题
计划经济时代所余留的单轨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使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脱节。由于单轨制余留的机构设置,我国基层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基本依靠各级政府部门领导的农业技术推广单位承担,而农业科技单位集中精力于科研实验工作,很少直接从事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基层农村,主要靠政府行政命令和政策手段驱动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推广,没有科研单位与农民自身主动的参与,这样农业科技成果很难有效地转化。
1.2.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制约因素
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技推广体系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建立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农技推广体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直线模式,仍然靠行政手段运作。在运行当中,存在农技推广部门与行政机构以及相关单位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如地市两级的农技推广机构还没有合并成立农技推广的综合机构,还有农、林、牧、渔也各自有推广机构,这样就造成了推广体系垂直指挥不通畅的弱点,导致了推广体系的不健全。
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不高。农技推广工作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技推广队伍的素质,包括农技推广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我国推广人员的聘用和考评制度还不够完善,知识结构老化,待遇相比其他技术行业差,因而使我国农技推广的队伍很不稳定,这对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事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2.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对策
2.1农业科技成果供给和需求的对策
2.1.1提高农业研究机构、科研工作的实用指向性
要提高农业科研部门科研工作的实用指向性,使其专注于更具市场和经济优势的农业科技成果研制和开发,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研发投入,调动起农业科研部门人员更大的工作和研究的积极性。同时,应加强农业科研管理,在科研过程中的选题、立项、申报、检查、验收和鉴定等步骤的基础上,审度科技成果与市场、经济以及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的联系程度。要求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要根据生产实际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不断完善和修改所研究课题。
2.1.2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收能力
所谓农民对接收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是指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认识、掌握并使用农业科研成果的能力。农民具备这样的能力,是农业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前提。要提高此能力,首要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只有这样,农民才能真正的消化和运用农业技术。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教育和培训手段来增强农民的科学技术意识;同时,还应大力培养农民技术员和农村致富能手,由此产生科技示范作用,激发农民学习和运用科技的热情,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
2.2农业科技成果运行机制的对策
2.2.1提高农技推广中农业科研机构和农民的参与程度
农业科研机构和农民对农技推广过程的参与,对整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乃至整个农业科技发展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实施激励和考评机制,促使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更多的深入到基层农村,掌握更加贴近实际生产的信息;通过国内外农业发展组织机构的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和项目,让更多地区的农民直接参与农技推广和创新的过程。
篇9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资本化,问题,影响因素
科学技术代表第一生产力,经过长时间实践证明,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要想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必须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才鞥你够实现向现代农业转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每年我国大约只有40%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了转化,只占美国转化率的一半,英国、法国等国家平均也有60%的农业科技成果得到了及时的转化,所以,需要对转化过程中的制约因素进行仔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从而推进资本化的进程。
一、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实现资本化的现状
农业科技成果的资本化的含义是:将农业科技成果作为经济资本,然后投放到农民或者企业手中,统一经营农业科技成果和其他资本,并承担共同的风险,享有共同的利润,形成经济一体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具备两种属性,第一:从技术层面而言,它将作为知识形态的成果转化为了实际生产力,属于技术范畴,第二:从经济层面而言,它是成果拥有者为了取得更大经济效益的一种投资,其中还包含了货币资本、人力资本以及其他资本。
随着我国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农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农业科技成果的资本化逐渐得到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初级阶段:在该阶段内,各个科室着手开发农业科技成果;第二阶段:由各个院系、研究所共同创办科技企业;第三阶段:经过院内统一,和外部共同兴办科技企业。
在我国政策的良好引导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资本化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地区发展不均衡,在经济发达的区域,其资本化的程度就越好,相反,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其资本化程度就偏低;另外,不同农业生产单位的发展状况也不同。现代农业企业一般拥有较大的规模和资金数量,所以需要使用较多的科技成果,但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大部分农户并没有投入加多的科技成果。上述两个问题都导致了成果资本化的进程缓慢。
二、农业科技成果资本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成果资本化存在的问题
其一,缺乏典型个例。在我国,缺乏典型的农业科技成果资本化的例子,有些企业有隐藏的资本化形式,但是没有做出评估,同样也没有完成资本的注册,只是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将技术作为基础进行分红,大部分的科技成果遗留在档案室内,一小部分的成果通过样品、专利、论文等其他形式被搁置,不具备农业生产的性质,很难形成生产力,无法对农业现代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其二,资本化环境的不完善。目前,我国许多科研单位只注重自身科研成果的研究,农民只注重庄稼的耕种,二者并没有实现合作经营,科技成果没有发挥其纽带作用,一方面:科研院有用许多科研成果,但是都留在档案室内没有得到利用,另一方面,农民企业的拥有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没有合适的渠道搜寻新的科技成果。另外,科技中介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没有将科技成果进行整理,然后向农业企业进行推荐。有些评估业务人员的素质较低,操作过程不符合规范,导致评估结果不公正,缺乏实际的意义,加上政策的不完善,在新闻媒体上,农业科技成本资本化这个专业名词出现率较低,相关部门没有完善其操作规程,导致缺乏资本化的大环境。
其三,成果投资意识的缺乏。近年来,农业科学的研究成果产生的前提仅仅是研究人员对利益以及前途的渴望。而对于成果的资本化以及成果的后期利用,他们并不关心,这就直接导致了科研人员对成果资本化的认识不够。虽然部分科研人员对成果资本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其具体的过程,如手续的办理、成果入股等依然较陌生,甚至有些农业类企业员工以及农民根本没有科技成果入股这一概念。
(二)成果资本化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其一,经验缺乏,阻碍管理有效性。当科技成果成功实现了资本化,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对相关人员提出了挑战。就目前絮叨的问题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效益方面。科技成果必然会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但该项目带来的提升程度无从得知。目前研究缺乏相关案例的分析,在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上无法获取准确信息,因此相关人员无从知晓效益范围与程度。
2、亏损问题。科研人员并没有在经济上有所投入,如果科研项目出现差错或其效益无法与投入成正比,那么这部分损失应该以怎样的比例来分担?目前科研人员只是单纯的技术入股,如果项目失败,也只会撤销这项科研项目,农业人员承担的损失较大。
3、实际操作。技术投入仅仅是理论层面,设备如何操作、技术如何运用都是农业人员尚未涉及到的专业性较强知识。因此,若科研人员没有时间或资金投入人力来展开现场指导,那么所谓的科研也只能够流于形式。在没有相关经验与技术能力的情况下,农业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受到的阻力较大。
其二,农业企业不愿意对成果进行投资,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它能为企业创造多少经济利益以及价值贬值后比例的计算问题等不确定性让农业企业不愿意将其入股,宁愿花大量的资金去购买。所以,需要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公平的评估,从而提高评估的准确性,放宽政策,制定完善的处理规则解决成果贬值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玉兰,王秀果.农业科技成果资本化的风险识别与防范[J].农业科技管理,2009,(03).
[2]杨曙辉、宋天庆.浅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问题[J].农业科技管理,2008,(06).
篇10
1开展农技培训,优化科技成果的转化
开展农技培训,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加强农技培训中心建设,各市县要组建一定数量的培训中心,让这些培训中心成为培训农民学习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大学校;二是开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等活动,分别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把科技致富能手组织起来,组成科技致富大王讲师团到各地进行科技致富宣传,使农民在亲身体验、现身说法中受到教育;三是推广绿色证书制度,通过培训合格后取得农民技术员职称,使这些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和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培育和选用良种、防治病虫害及技术咨询的带头人;四是实行农民职业规范化教育,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实行3+1体制的普通中学和各类技术培训中心为阵地,对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培训,使农民职业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五是结合实施星火计划培训人才,优先考虑星火计划的实施,按计划要求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
2进行技术组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益
技术组装重点是从2个方面入手。一是围绕粮食(水稻、大豆、玉米)、畜牧(牛、猪)、水产(中小水面)、优势特产资源和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攻关,使其形成规模效益。例如在农作物新品种方面,围绕水稻、大豆、玉米三大优势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些关键技术(如耕作方法、病虫害防治)开展系列攻关,取得像水稻大棚盘育、水稻育苗床土调酸综合技术、盐碱地种稻技术、大豆综合丰产技术、玉米早熟丰产综合技术、玉米抗旱保苗技术、玉米大面积机械化综合高产技术和赤眼蜂、黑光灯防治玉米暝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与生产条件相适应的耕作栽培技术以及与病虫害防治的配套技术。二是合理组装,全力组织推广。把各单项技术组装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大力推广。
3积极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
在农业科技示范工作中,重点抓“三区”建设。一是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主要产粮区和城市郊区以乡、镇为单位建立有代表性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与之相配套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对园区的科技培训,大力转化推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强化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二是重点建设几个星火技术密集区。星火技术密集区是科技成果推广的基地,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吉林省梨树县,自建立星火技术密集区以来,连续几年实施了以转化推广玉米丰产、耐密型玉米高产、工业应用的良种玉米栽培、米麦间作及长白杂交瘦肉型新猪种、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养猪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星火计划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三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把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和农业生态区结合在一起、健全技术体系与技术经济体系。结果显示:示范区内农民纯收入比辐射圈内的农民同期年平均增长60%;示范区内粮食每年增长1749kg/hm2,比全省同期增产1050kg/hm2,提高了60%以上。
4切实加强基础建设,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
基础建设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①建立农技推广组织机构,形成以省为主渠道,以市为重点,以乡为骨干,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技推广网络和以农业站、畜牧站、园艺特产站、农机站、林业站、经营站、水利站等为主体的横向网络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②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成果推广的全程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促进科技成果向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发展。例如,为了转化肉食鸡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这项科技成果,在养鸡的重点乡成立科技服务公司,对养鸡行业进行全过程服务,做到“七统一到户”,即统一贷款到户、统一送雏到户、统一送料到户、统一培训到户、统一防疫到户、统一回收到户、统一结算到户。③抓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建设、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召开成果转化交流会、大力宣传科技成果等4个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尽快送到农民那里。④从3个渠道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一是以农业科技人员为核心建立农业专业研究会和农民技术协会;二是采取“四包一挂”的形式,即包技术、包产量、包效益、包赔尝实行责权利挂钩;三是以省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骨干组成的科技服务小分队,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到农村去搞技术讲座,现场传播技术知识。
5有效行使政府职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5.1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意识
要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所作为,地方各级政府要坚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总识。一是成立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领导小组,二是建立科技进步工作的考核制度,三是积极选派科技副职。
5.2制定优惠政策
要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科研、推广单位投身于农村科技事业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地方政府要结合本省本地情况制定各种政策文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 上一篇:安全文明应急预案方案
- 下一篇:数学建模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