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生理基础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的生理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的生理基础

篇1

 

积极心理学是一项心理学领域上的革命,为我们揭示了区别于传统心理学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利用心理学为主要研究手段,对人类道德和力量的积极心理学思潮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自提出以来在多种领域广泛应用,将该理念应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可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积极心理学,不断改善自身理念上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职业规划意识薄弱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象进行调查,发现只有58%-60%的学生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而其余的40%-42%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甚至没有规划。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职业规划意识薄弱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首先是在校大学生不能对自身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不能明确就业方向和主观就业途径。其次是大学生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最后,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教育力度上存在欠缺,一些高校的职业规划课程虚而不实,没有实际应用价值。

 

2.职业规划存在方向错误

 

当前大学生在价值判断和价值标准上更趋向于现实主义,而所谓的现实主义就是一份“好工作”。在职业去向上,多数大学生均希望去大城市的政府、机关、大企业工作,希望就业单位能够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在选择职业时,过分的注重个人报酬和个人劳动所得,甚至其想象中的劳动报酬已超越了城市的平均水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方向上错误,就业方向趋于功利化,自身情况难以适应现实就业情况,这则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出现结构性失业:一方面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二三线城市的中小企业缺乏人才。

 

3.师资力量薄弱

 

教育规定在校大学生人数与就业指导专职教师人数的比例为500:1,而就我国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现状而言,达到500:1的比例仍存在较大困难。此外,就业指导教师的资历相对较浅,多数教师均未接受专业的岗前培训。或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本身就业经验较少,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趋于理论化,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也只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就业信息和政策扶持等初级阶段。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

 

积极心理学在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积极的研究方向,是一场心理学革命。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不仅吸取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同时,融入人本主义中的经验分析法和现象学方法。传统心理学研究心理上的负面情绪,向人类展示了人类个体的缺点、个体存在的内在缺陷,但却很少对人类的潜能和优点进行解释。在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下,人类似乎将自身限定在合理活动范围中的黑暗、卑劣区域。而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对人性的积极方面进行研究,更加强调对人性的价值进行研究,兼顾社会个体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1.强化主观体验意识,增强价值观念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帮助学生顺利走向就业市场,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和职务,更重要的职责和任务在于强化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职业素养,提升自身的行业竞争力,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需要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教育,考虑就业待遇,但务必认清当下的就业形势,了解自身与职业间的距离感。只有选择与自身兴趣、爱好相符的职业,才能激发自身的工作兴趣和潜能,更利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此外,在大学生就业中,自主创业是就业的重要选择,大学生只有参与其中,增强自身的体验意识,在规划和就业中发现自身价值,感受到就业的乐趣,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就业取向。

 

2.培养积极心理因素,开展多角度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始终贯彻积极心理因素的影响价值,例如,实现自我肯定、自我认知、价值实现、自我效能感、自信等心理。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方向感,为其选择适合的就业方向,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及创造力等。因此,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首先需要学生正确的认知自我、了解自我,其次需要借助体验式课程培养个人能力,激发潜能,最后,需要倡导大学生创新性就业,激发其创造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进行。针对此种情况,高校、教师、学生需要组成三位一体的规划模式,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增强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构建完整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教学效果。

篇2

一、小学低段数学问题解决

小学低段数学通俗来讲就是儿童的启蒙数学课程,它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尽管小学的数学内容非常简单,但是它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数学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这些能力是以后很多能力的基础。解决问题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心理学,将这个概念引入到数学中,就是指利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紧贴数学的相关问题。小学低段数学的问题解决,通常都不是只为了解决一些小的问题,而是为了使小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环境中得到一定的锻炼和增长。

二、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数学中的信息收集能力是数学能力中最基础的能力,它要求学生不仅能直观地观测到相关信息,而且必须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能力从各种繁杂的生活情境中提取信息。比如,小学生要能够通过对报刊、媒体、书籍等资料的阅读提取到有用的数学信息。

数学信息的处理能力就是指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对相关信息开展合适的分类与整理,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分析与处理,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三、培养小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的建议与措施

1.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数学新知识的环节中,假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那么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生活体验的具体情况创设出合理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兴趣。同时,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能够提升学生自主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数学信息无处不在,而小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其努力学习的最佳推动力,老师可以适度的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引导,提升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信息的关注度,进而增强其自主收集数学信息的能力。

2.培养小学生问题发现的能力

现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基于数学的角度挖掘问题,这样,小学生才会学着利用数学的思维思考如何解决发现问题,也就是说,让小学生从现实中发现数学问题和提出问题,进而收集并处理相关的数学信息,最终解决问题。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们已经习惯于选用教材中已有的问题或由老师向学生提问问题,问题是直接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他们不需要考虑如何发现和提出问题,只需要思考怎样解决摆在面前的问题。这种模式缺乏由学生发现及提出问题的环节,所以也就无法对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进行培养。在现代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和授课方式,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来进行观察和思考,并合理的引导小学生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进行数学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进而使其发现和提出问题。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经常向学生提问“你们通过看这个××有什么发现”,这样具有启发性的授课方式,能够显著的提升小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小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措施

(1)适度地拓展教材中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虽然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会通过纸质材料、网络媒体、人际交流等形式表露出来,通常为文字信息与画面信息并存,大多表现形式杂乱无章,人们想要从中获取到所需的信息就必须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筛查和挑选。在设置小学数学课本的内容时,我们应该向其中添加一些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作为素材,重视对图案、文字以及漫画等表达形式的运用,引导小学生从杂乱的信息中选取自己需要的,从而有效培养小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老师可以加强和小学生的互动,在互动讨论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机加入数学知识,提升教学质量。

(2)鼓励小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于生活。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和鼓励小学生参加合适的社会实践,将学到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篇3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肺出血的早期特点和护理观察要点。方法:对收治的40例新生儿肺出血患儿在肺出血前的临床特点及护理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缺氧、感染、早产、低体重、低体温是新生儿肺出血的高危因素;患儿反应差、烦躁、发绀加重、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及三凹征、SpO2下降、气道内吸出血性液是肺出血早期表现。结论:早期发现、及时使用呼吸机正压通气是抢救的关键;加强呼吸管理、保证营养供给、加强保暖、预防交叉感染是抢救成功的基础。

【关键词】新生儿;肺出血;呼吸机正压通气;护理

The early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of neonatal pulmonary hemorrhage (a report of 40 cases).Liang Jianhong,Yu Yongmiao,Li Guihua,et al.(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haoqing,Guangdong 526021)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arly features and nursing observation points of neonatal pulmonary hemorrhage.Methods: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nursing of 40 cases of neonatal pulmonary hemorrhage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Results:Hypoxia,infection,premature,low weight and hypothermia were the high risk factor of neonatal pulmonary hemorrhage.The early signs of pulmonary hemorrhage were poor response,dysphoria,cyanosis,dyspnea,apnea respiratory difference,three depression signs,SpO2 decreasing and bloody liquid in airway.Conclusion:Early discovery and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 is the key to rescue the neonatal pulmonary hemorrhage;strengthening the respiratory management,assuring nutrition supply,keeping warm and preventing cross infection is the bases of successful rescue.

【Key Words】Infant;Pulmonary hemorrhage;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Nursing

肺出血是新生儿期多种疾病的严重并发症,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高。我院新生儿科2003~2007年收治新生儿肺出血40例,由于重视早期发现、及时应用呼吸机正压通气和注重综合护理,抢救成功率达76%,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儿40例,其中男32例,女8例;早产儿24例,足月儿16例;体重

1.2 肺出血发生时间72h 9例。

1.3 早期临床特点及出血情况:40例患儿中发绀加重、经皮测血氧饱和度迅速下降33例,反应差并有、口吐白沫、呼吸浅弱继而出现呼吸暂停28例,烦躁、呼吸急促、三凹征明显12例,皮肤发现出血点、瘀血、瘀斑8例,注射或抽血部位出血难止17例,从胃管内回抽出少量血性胃液15例,40例均从气道内吸出血性痰液,听诊肺部均闻及广泛细湿音。其中口鼻有血性液流出12例,气管插管内喷出血性液5例。

2 护理

2.1 警惕肺出血高危因素,早期发现:肺出血的高危因素是缺氧、感染、早产、低体重、低体温等[1]。本组新生儿肺出血中,缺氧37.5%,感染25%,早产儿60%,低体重儿70%,低体温65%。新生儿肺血管内皮细胞因缺血缺氧再灌注或感染后产生的氧自由基而损伤,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出血。本组病例发病第一高峰在生后24h内有62.5%,生后24~72h内发病15%,生后>72h发病22.5%。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儿的接触最密切,因此,要熟悉肺出血的发病特点,细心观察病情,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对肺出血治疗成功意义甚大。

2.2 根据肺出血的早期特点,加强病情监护:凡有肺出血高危因素的患儿均应进入新生儿监护室,尤其是生后3d内,应用心电监护仪严密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增加巡视次数,每15~30min巡视1次。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出血点、瘀血、瘀斑、注射或抽血部位难止血等;对患儿突然出现的反应差、烦躁、发绀加重、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及三凹征、SpO2下降,特别是气道内吸出血性液,应警惕肺出血的可能,及时报告医生,尽早使用机械通气。

2.3 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正压通气的护理

2.3.1 插管前准备:调试好的呼吸机、吸痰器、新生儿喉镜、适宜的气管导管、吸痰管、无菌手套、复苏器、听诊器、胶布、生理盐水、1∶10000肾上腺素溶液等;将患儿置于远红外辐射台上,保持中性环境温度,吸净口腔及咽部分泌物,便于暴露声门,头靠近床沿,颈后垫小毛巾,头后仰,使下颌、气管、剑突成一直线以开放气道,保证插管顺利进行。

2.3.2 机械通气的护理:①肺出血急性期应保持患儿安静,减少搬动,气管内每次滴入1:10000肾上腺素溶液0.1ml/kg,如出血未能控制可重复滴入,给药间隙以复苏器加压给氧,通过扩张肺泡,压迫肺泡表面的毛细血管,起到止血作用[2];禁忌拍背,吸痰负压

2.3.3 脱机护理:当患儿肺出血停止,自主呼吸恢复正常,全身情况稳定,可将呼吸机参数逐渐调低,血气分析在正常范围可撤机。拔管前充分吸净气管内、口腔、鼻腔分泌物,静脉注射地塞米松、阿托品,以减轻喉头水肿;拔管后即予肾上腺素0.25mg、地塞米松1mg、生理盐水2ml雾化吸入,头罩吸氧。呼吸道分泌物多、黏稠时,为了稀释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应每2~4h雾化吸入、翻身、拍背、吸痰1次。

2.4 注重综合护理:①加强保暖:在护理新生儿过程的每个环节中都必须注意保暖,尤其是早产儿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基础代谢率低,肌肉活动少,糖原、棕色脂肪少,产热有限,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较薄,散热快,如保暖不当则容易引起体温不升、低血糖、酸中毒、低氧血症,应置患儿于暖箱或远红外辐射台上,设置温度30~35℃,保持体温在36.5~37.5℃。对于低体温者要缓慢复温,每小时测体温1次,并根据体温每次升高箱温0.5~1℃,经8~12h恢复体温至36.5~37.5℃,严重低体温患儿一旦给予快速复温并吸高浓度氧后,肺出血迅速出现[3]。②做好静脉输液及出入量的管理:肺出血的主要病理改变是由于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引起的出血性肺水肿。因此静脉补液不宜过多,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使用微量输液泵控制滴速3~4ml/(kg・h),防止输液速度过快引起心衰、肺水肿,诱发肺出血;保持输液通畅,防止液体外渗,同时准确记录出入液量。③保证营养的供给:排除消化道出血后尽早给予鼻饲喂养,每次鼻饲前回抽胃液观察残奶情况,视消化情况逐渐增加奶量,同时配合静脉营养的应用,保证患儿能量的供给。④严防交叉感染: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吸痰用物每次用后更换;及时清倒接水器中冷凝水,防止倒流;湿化罐内无菌蒸馏水每天更换1次,呼吸机管每周更换2次。⑤注重基础护理:肺出血患儿病情危重,抵抗力差,应做好口腔、脐部、皮肤、会阴的清洁与保护。

3 结果

由于对缺氧、感染、早产、低体重、低体温等肺出血的高危因素提高警惕,当患儿出现反应差、烦躁、发绀加重、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及三凹征、SpO2下降、气道内吸出血性液等症状时能及早发现,报告医生,及早给予机械通气正压给氧、加强保暖、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本组40例患儿中治愈26例,死亡8例,病情好转放弃治疗6例。

4 讨论

新生儿肺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综合征,由于原发病因多,临床症状表现不一,病情变化快,临床上常因疏忽对新生儿肺出血早期症状的观察,而错过了早期诊断、治疗的时机,造成新生儿严重的后果。因此,对具有2项以上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进入新生儿监护室作好监护,尤其是生后3d内,加强病情观察,早期发现新生儿肺出血的先兆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及早给予呼吸机正压通气、确保呼吸道通畅是抢救的关键。加强呼吸管理、适时有效吸痰,控制出血,加强保暖、低体温者经8~12h缓慢复温,控制输液量和速度,保证营养供给,预防交叉感染,做好基础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韩玉昆,傅文芳,许植之.实用新生儿急救指南[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306~307.

[2] 池翠微.新生儿肺出血的早期观察和抢救护理[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4,10(5):425~426.

篇4

新课改提出的理念给教师的组织教学扩展出了广阔的空间,我从努力教会学生科学解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表象深入到从学生的学习动机、情绪、能力、方法和习惯等心理活动方面的研究,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教好数学等问题展开了一些调查与分析.

一、初中生数学学习心理的表现

1.依赖心理.

当代青少年真正地生活在空前幸福的时代里,富裕的物质让他们目不暇接,在这样大背景的影响下,他们的依赖心理与日俱增,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日渐消失.他们总是期望教师把所有的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对数学题也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方法,习惯于一步步地模仿硬套.此外,他们还期望有一本对教材的知识点都一一详细分析、解答的教辅资料.

2.急躁心理.

受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影响,初中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往往是未仔细阅读题目、未弄清题意、未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需要回答哪些问题等,就急于下笔,急于猜解题方法和盲目解题,导致解题出错.至于对前后联系,逻辑推理,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更是未能涉及.总想着能够“立竿见影,一步登天”.

3.焦虑心理.

有一部分学生是很想把数学学好的,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困难而极易产生消极不安的心理,这种心理反过来又影响着学习的情绪.使他们在课堂上常常表现为精神紧张,烦躁不安,害怕、焦虑甚至抑郁.

4.注重结果.

有相当一部分的初中生存在“我要的是葫芦”的想法.甚至有些学生只要结果的目的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他们偏重于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的解题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也仅仅是校对答案,比得分.极少见有学生之间有对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进行详细步骤的探讨,知识点应用的总结,解题经验、技能的汇总.

二、初中生数学学习心理表现的分析

1.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很多学生只是依赖于教师对习题的多次讲解、作业的练习及考试前的复习来促进数学的学习,根本体会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学习过程中也没有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由于依赖心理的存在,他们不愿动脑,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缺乏主动钻研精神.所以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阅读教材的时间,多给学生预习教材的作业,最好能和学生一起完成,并及时给予检查指导.这样才能逐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由于初中阶段学习科目的繁多,学习任务的繁重,课程安排得紧张,作业量大,从而使学生产生了这种急躁心理.他们只想快点完成作业,不管它对不对,也不管它是否是用这种方法解题,至于解题方法是否最佳根本不去考虑.这与数学这一学科要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严谨性相背离.

3.在经济发展的时代里,许多农村家庭的父母都外出务工.把子女留在家里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们照顾,这给正在成长阶段的初中生带来了许多情感及教育上的缺失.初中生刚从小学毕业,他们刚刚开始独立生活,还未能完全脱离父母,但是他们又必须面对每周末回家后依然见不到父母的孤独.这造成了他们情感上的孤独和性格上的内向,外在表现为焦虑不安、郁郁寡欢.特别是数学这学科全是要细心精算的科目,更是表现出学心有余而学力不足.

篇5

[关键词] 中学生 健康心理 老师 优秀人格 因材施教

有一天和孩子的幼儿园老师交谈,讲到现在的幼儿生活很苦很累,小小年纪就得学习各种知识,还得学习各种技能,学习的压力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毕业,甚至更长。

谈到学习,我不由的立刻想到了我曾经带过的那些中学生,我的那些可爱又让人怜惜的孩子们,每当我读着他们的周记,就仿佛走进了一个个夜晚,在这一个个夜晚又走上了一条没有尽头的长路,路两边都是些闪着微弱的、昏暗的灯光的小屋,打开每扇门你都会看到一颗颗受着煎熬的、不快乐的心灵。他们的痛苦大都来自各种各样的压力,当然主要是学习上的压力。一想到我的学生正是人生时光中最灿烂的年龄,内心却天天处在黑暗的夜里,受着各种压力的折磨,我的内心就一刻不能平静。我无数次地想,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可是我们需要学习什么?什么才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尤其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什么对他们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不停地思考这些问题,而作为一名曾经经过学生阶段又进入社会工作有一点人生经验的个人,我认为中学生学习具有一种健康心理才是最重要的,它是各种学习的基础。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曾在几千年前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为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认为知识是要围绕生命的,它是应围绕生命服务的,而不是相反的。我国这些年提倡的素质教育,也正和庄子所说的一样,教学知识要围绕学生本身的成长和发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能因为对知识的追求而忽略甚至放弃对于学生本身的教育。因此,在中学教育阶段突出学生优秀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做到以人为本,是切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中之重。

一、对中学生的心理变化要及时研究,掌握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中学生走过了少儿时期,刚刚萌发的“自我”意识还处在感性的、行象化的阶段,他们缺少个体的主动性,身心接受的社会化影响往往局限于家庭和学校教育较狭小的范围,这个时期就是一个人的初次社会化的时期。

中学生完成自然生理过程以后,由于思维和知识的发展,他们所有的知识和发展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他们的记忆也更多的采用理解和逻辑的方法,通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活动,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发展也由形式逻辑思维走向辨证思维。由于知识的不断积累,中学生表现出思维的独立批判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同时表现出自我意识的强化。这里说的自我意识即自我感觉或自我评估等,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往往以信心或信念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对个体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一般都会有较好的行为效果。自我意识的强化,也就是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意识的产生和逐渐增强。由于中学时期是集中接受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较广泛接受社会经验时期,他们都有一种主动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欲望,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欲使之渴望清晰地把握自己内心的活动,主动地根据自我意向进入社会角色,从而产生一种自我角色认同的趋向。

正是对中学生这种心理状况的分析,使教师肩上的使命就特别重大,这个时期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将影响一个人今后的发展,甚至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中学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二、有了健康心理,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学习知识才能积极主动,教授知识也才有意义

我们在上面论述了中学时期学生的心理处在一个自我角色认同的基础时期,正是这个基础才特别重要,我们都知道建筑上的一个简单道理,要盖高楼必须打好基础,同样的道理,学生要全面发展,就像盖高楼一样需得有一个良好而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指的就是健康心理。我国早在古代唐宋家之一的韩愈就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所讲的传道,我认为就是指教师对学生健康心理和优秀人格的培养,它是首要的,是基础,其次才是受业。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古人已经意识到健康心理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而现代科学家对人类心理的研究发现,一个人只有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才能更好地、更快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我国在古代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这就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的教育模式,这种施教方式是适合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的,当然每个学生是乐意接受的,那么他的心理是愉悦的,学习是主动的,施教者教的才有实际的意义。现在人们都在说的快乐学习其实就是指在一种健康愉悦的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如此学生才能全面发展,教授的知识也才有实际的意义。

综上所述,中学生学习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来学习知识,使学习知识的效率更高,对自身、家庭、社会有更好的作用,这就是必须要在一种健康心理的状态下来完成,这种健康心理的养成主要来自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就具体落实到每个教师工作中,所以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始终培养学生保持一种健康心理,即积极乐观宽容自信以及助人为乐向上等良好心理,从而为学生学习知识以及优秀人格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6

1.学生对搜集资料缺乏足够的兴趣。很多学生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从一些教辅书上摘录一些,或者互相借用一些。

2.对家长的依赖心理太严重。一个班级(这里仅指高年级)里,真正愿意自己积极动手搜集资料的学生少得很。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家长为了子女上网下载、去图书室、请教同事……想尽办法为孩子搜集资料。

3.处理信息的能力比较差。我们在课堂上常常会看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搜集到了自己需要的资料,但这些资料有的是满满几页纸,很多都是和课堂无关的东西,学生搜集到资料,却不知道如何加工处理内化为自己所得知识。

二、细致探究――堪忧现状的深入分析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令人堪忧的状况呢?有以下几种原因。

1.学生查找资料的途径太窄

搜集资料,大家都会说,可以利用阅览室、图书室、网络、电视等途径。可是阅览室、图书室的藏书量有限,有时教师布置搜集的资料在图书室、阅览室根本查不到;上网,确实方便、快捷,但在目前的乡镇,电脑还没有普及,一个班级40名学生只有10位学生家有电脑。

2.教师对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指导不到位

很多教师只知道关心学生资料有没有搜集好,搜集多还是少,却忽视了对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指导。搜集资料是一种对“原汁原味”的追求,但搜集好更要处理好,它的最终目的是把他人的知识内化、积淀为自己的知识。

3.学生对资料的整理不规范

很多学生认真搜集资料,但是对得到的资料缺乏正确的整理,有的学生对查到的资料到处乱写乱记,今天写在书上,明天记在纸上,资料得不到统一的管理,下次遇到相关的问题,还要重复作业,久而久之,学生对重复的工作就失去了兴趣。

4.寻根求源――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探究

(1)激发搜集信息的兴趣

兴趣是开启成功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只有让学生在能动中产生一种迫切搜集新知的欲望,他们搜集信息的能力才得以提高。

如,在教“麋鹿”一课时,我提出了:“现在全世界共有多少只麋鹿?麋鹿的生活环境应该是什么样的?为了保证大熊猫现有的数量,国家制定了怎样的法律?”在学生惊奇的目光中,我解答了以上问题。很多学生好奇地问:“您从哪里知道的?”我说:“有的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有的是在网上搜集到的。”课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搜集有关麋鹿的信息,互相交流,品尝到了搜集信息的乐趣,激发了学习语文的热情。

(2)引导学生寻求搜集信息的途径与方法

教会学生搜集信息。许多学生接到搜集信息的任务时,他们有时不知道应该怎么办,这时他们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布置学生搜集,根据教材内容,提出搜集的具体内容,使每个学生明白自己要搜集什么。

教会学生处理信息。学生每天生活在社会中,可获取很多信息,获取了信息,我们该如何来处理利用呢?筛选信息。要根据自己的学习任务去筛选自己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加工信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哪些信息的内容属于一类,可以结合到一起,哪些信息的内容较多,可以进行删减,取其中重要的内容进行归类。交流信息。学生搜集处理后的有价值的信息,可以采用小组、班级交流的形式。

(3)教会学生储存信息

阅读法。我们鼓励孩子到学校图书室、新华书店大量阅读,定期召开阅读交流会,以此增大孩子们的阅读量。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获得知识、语言的积累,得到信息的脑部存储。

篇7

【关键词】 激励性教学 初中生 英语 厌学心理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英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克服初中生英语厌学心理,作为教师就应采取激励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积极性,激发学生潜能,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作出以下几点分析与探讨。

一、探讨导致初中生对英语产生厌学心理的因素

导致初中生对英语产生厌学心理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教师、学习环境以及学生自身三方面。

就教师来看,有的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教学氛围过于严肃;二是有的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上,将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由于评价体系的单一性使得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伤害,导致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使得学生产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心态;三是有的教师目前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进行照本宣科,在课堂上给学生的表现机会较少,学生的创新能力被极大地扼杀,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锐减,久而久之导致了他们厌学心理的产生。

就学习环境来看,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着极大的帮助。但就目前来看,很多学校的英语教学环境还亟待提高,例如当学生通过模仿同学的失误而取笑对方时,极易对学生的自尊心产生严重的打击,从而形成强烈的自卑感,有的学生因回答问题错误而遭致学生的嘲笑,而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这些现象能激励这些学生上进,实际是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心下降,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了。

就学生自身来看,一是很多教师为追求教学质量而采用书山题海战术,随意加大习题的难度与深度,使得绝大多数的学生在背负大量课业负担的同时难以取得有效的成绩,使得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无用;二是课堂提问过程中没有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提问,所提问题缺乏针对性,经过多次挫折和失败的经历,使得学生自卑感逐渐加强;三是学生自身的基础水平高低不一,尤其是初一新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有的同学在小学就接触了英语,对英语的厌学心理由来已久,而有的学生认为教师所讲解的内容缺乏新意,认为自己什么都会了,久而久之导致厌学思想的出现。

二、激励性教学在克服初中生英语厌学心理的实践

所谓激励性教学,就是指激励教学法,就从字面意思来分析,主要是影响学生的内在需求而加强和引导并维持学生行为的一种教学方法。因而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必须坚持新课改理念,紧跟时展的需要,着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致力营造和谐的英语学习环境,采取激励教学法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

2.1兴趣激励教学在克服初中生英语厌学心理的实践

激发学生兴趣可以通过采取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进行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2 What’s the matter》进行教学时,利用事先制作的PPT课件展现一些日常的疾病名称和近些年突发的一些疾病名称导入新课,并要求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生病了应该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方法,由于这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学生根据笔者的这一情境的设计认识到爱护身体的重要性的同时将注意力转移到所学的知识点上来,从而在无形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克服学生学习英语的厌学心理,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2.2竞争激励教学在克服初中生英语厌学心理的实践

很多中学生有好胜心强的特点,而一小部分学生宁愿做观众。对于那些观众学生,应让班级中的“口语小能手”和他们建立理解,并鼓励他们在小组中彼此协助、互相帮助,在活动展示时采用竞赛的方式。“小先生”们希望在同学们面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观众学生开口的自愿率要比原来高得多,当有错误时,小先生们在旁边做记录,并及时与他们沟通,以“小先生”的竞争带动一批学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结束语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激励教学法,不仅能有效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因而作为教师,我们应在充分了解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因素的同时,采取兴趣激励和竞争激励等激励性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厌学心理,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篇8

〔关键词〕校本课程;积极心理学;初中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8-0019-04

一、课程开发背景

1.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给传统心理学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鲜的空气[1],在其发展的十多年中,引起了大批学者的关注与兴趣,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我国积极心理学处于起步阶段,专门的实证研究和实际应用在国内和国外都比较少。目前积极心理学在实践探索方面,特别是初中教育阶段的实践探索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初中阶段的实践研究目前还是一个空缺。因此,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2.当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以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以“问题”导向的,即人们更为关注青少年的问题,而忽视对学生自身优势和积极心理的培养,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积极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该是关注学生的自我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我潜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拥有应对生活难题的应变能力[2-3]。

其次,大多数学校的心理课程设置不足。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实现教育目标最有效的载体,当下的中学缺乏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课程,缺乏专职心理教师和专门的教材,有些学校甚至无法开足心理课。这样的课程设置远远不能满足中学生开发潜能、完善自我、追求幸福的诉求。心理课程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实效提升。

3.东孚地处城乡接合部,当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接合部已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殊区域,由于这个区域人口流动频繁,生活环境复杂,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等等,这个特定区域内的初中生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厌学、人际关系易紧张、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离家出走等,教育者应当关注城乡接合部初中生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的积极体验和积极情绪的获得,帮助他们健康幸福地成长。

二、课程定位

1.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应变力

以往对青少年发展的研究一直明确或隐晦地把对问题行为的描述、解释、预测和矫正作为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取向,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问题”导向,即人们更为关注青少年的问题,学校心理教育模式也比较“消极化”。

与“问题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是,我们的校本课程遵循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积极优势,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让他们接纳自己的优势并加以放大,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学会调控情绪、寻求积极正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问题处理模式,不仅要让学生能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更要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通过潜能的开发,使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追求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精神生活,并最终获得积极正向的心理力量。

2.师生共同成长

初中生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既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的重要时期,也是自身人格构建、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对于中学的教师来说,也面临着健全自身人格、发挥自己生命价值,在有限的教师生涯获得成就和幸福人生的课题,因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为了在实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增进教师的积极心理体悟,我们针对专兼职心理教师、班主任、全体教师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积极心理培训和拓展活动。

三、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内容设置

1.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取向

我校的校本课程以积极心理学理念、方法为导向,因此我们的教学模式要比以往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和积极情绪的获得,通过完整的团体活动,让学生获得领导力、创造力、勇敢、开放的心智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课程的出发点明确指向“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目的明确指向关注学生自身优势,发挥学生个人潜能。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我们以一个辅导员十个学生的模式进行,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教学的过程和交流,关注学生的心理体悟和收获,强调心理氛围和辅导员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要求淡化“教师”角色意识,发挥“同伴积极效应”,形成辅导员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在课程的评价机制和评价取向上,强调个性积极发展、人格健康发展。

2.课程的内容设置

课程目标: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学会调控情绪、学会寻求积极正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问题处理模式等,能乐观积极面对生活中各种难题,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潜能的开发,具有积极的理想追求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两部分内容,一个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卫老师引进的应变力辅导计划,一个是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主的团体活动。

应变力培养包括:小组破冰活动、建立良好的自我观、认识个人力量、增强自信、认识RAP模型、保持冷静、自我对话、用更积极的想法面对生活难题、选择积极的问题处理模式、识别和使用自己的支持网络、考虑他人的观点、与他人保持和睦。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包括:领导力、创造力、勇敢、开放的心智、坚持、团队精神、爱与被爱的能力、宽恕和怜悯、自我管理、幽默和乐观、社交智慧等。

四、课程的实施

1.专家指导

利用学校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与发展心理研究所实验基地校的优势,我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卫教授作为心理校本课程开展的指导老师,他在师资培训、课程安排、课程实施、场地选择、教师选择以及课后反馈等多方面,提供了很多帮助和支持。

2.确定课程实施的教师

从学校教师队伍中选拔出11名兼职心理教师,邀请对心理学有兴趣且综合素质较高的老师参与进来。

3.组织教师培训

2013年8月20~25日,组织所有参与心理校本课程的老师进行专项培训。

4.确定课程实施的途径

利用学校初一、初二年级校本课程的时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每节活动课时长45分钟。

5.确定课程实施的方式

以十个学生一个辅导员的形式进行。活动场地为心理体悟中心,有相对独立安静的空间。

6.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活动

每学期初,制定该学期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包括师资安排,备课时间地点安排、课后反馈分析会议等。

7.课程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开发

围绕课程开发出与课程配套的相关资源,如教案、活动方案、挂图、活动道具等。我们倡导课程资源的多样化和教学设计的多元化,以满足学生和教师的个性发展的需求。同时做好课后反馈收集,及时对课程进行修改和调整。

五、心理校本n程的教学评估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估有异于其他学科,多数学科可以通过利用标准化测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无法进行标准化测试,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故而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很难评估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否受到心理课程的影响。随着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逐步深入和推广,我认为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的监察评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辅导员对学生整堂课的表现进行记录和评价

一堂心理活动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是否获得心理的成长,可以从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心理的开放程度、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学生积极情绪以及积极体验获得的多少进行评估,比如在活动课程中,鼓励每组的十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都能参与发言讨论阐述心声,都能积极参与展示,并且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积极体验。

2.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问卷调查

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问卷调查,对活动课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调查了解活动课的内容到底能不能帮助学生获得积极体验,体验积极情绪,是否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真正的帮助。

发放问卷50份,问卷调查对象为参与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学生,用SPSS2.0进行统计,其结果如表1。

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带给自己的影响大部分是积极的,约有9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学习对他们在情绪调节、与朋友家人相处、建立自信心、更好地了解和悦纳自己、处理与他人的冲突、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更积极地看待和感受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帮助。

3.学生对课堂的评价

每节课课后,我们会对学生进行访谈,所有校本课程上完之后,我们会让学生对课堂和辅导老师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用纸条的形式写出内心的真实看法和想法作为课堂反馈的一部分内容。同时老师也对学生的评价和访谈进行反馈,这也是对学生积极体验的强化。

六、反思与小结

通过此次积极心理学校本课程实践,我获得以下启示,同时,也是我这次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反思的地方。

首先,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完善心理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用更完善和客观的方式来评价心理活动课。我此次用的是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与以往的调查的方式不同,这是我的一次尝试和创新,还需在问卷内容设置方面进行修正。

其次,校本课程建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应该丰富多彩,它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非文本的,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需要我们加以整合,使之相辅相成。校本课程建设中的隐性课程,对学生、教师的成长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学校制度、校园文化的建设(包括文化氛围、仪式、规章制度、校园环境、学生和老师舆论导向,以及教师的言行、评价等),它同样具备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功能。学生心理培养和言行的形成离不开隐性课程的体验、熏陶、感染。这一点,我们做得尚且不足,需要今后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最后,教师观念的转变。很多教师认为心理工作是心理老师的职责,其实心理工作和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班主任工作息息相关,心理校本课程中老师想传达给学生的积极体验,也同时适用于其他科目老师的课堂,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都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同时老师的观念和言行也是学校隐形课程的一方面,因此,如何让老师们拥有积极的体验,掌握与之相关的教学理念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实践是一次尝试和创新,我们对课程开发的背景,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内容设置,课程的实施和评估等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都一一克服,并且对团队活动进行设计和不断修正,通过课后调查和访谈学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并将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断修正和改进。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林素莺.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 14(5): 23-25.

篇9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8-0185-02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这个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发明在以后的40多年里得到了异常迅速的发展,在人类科技史上还没有一种学科可以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相提并论,也没有任何一种发明能够像信息技术这样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也敏锐地把握到时代变化的方向。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的学习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结果并未如预期:学生们所学到的知识有限,因高考、升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主管部门所给予的重视似乎也有所不足。因此,笔者试分析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培养措施。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是新时代工作、生活中的必需品,自计算机被发明以来,经过历代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工作的几乎所有方面,大到游乐场的过山车,小到银行里的柜员机,信息技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掌握信息技术不单是现在招聘中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生活在新时代的一种必要的生活技能。对于80后、90后甚至00后来说,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在小时候就有机会接触到比较成熟的计算机以及相关的软件和硬件,这为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初中生对计算机的运用大都停留在较浅的层次,论及计算机的日常运用,很多初中生都可以算是“小专家”,但绝大部分学生只是电脑游戏的小行家,涉及到生活工作中稍复杂的软件操作、应用他们便没有经验或准备,有些人甚至连微软的Office软件的基本操作都不能完全掌握,因为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信息技术扮演的只是一个完成作业和消遣娱乐的工具。在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生之中,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他们以后生活的影响,因此大多数人都没有了解信息技术在工作方面发挥的作用。

新时代对人才个人素质的要求日益增高,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我国当前就业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究其原因,首先在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另外便是因为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让技能掌握不够全面、个人素质不够突出的人失去了竞争的机会。而对于诸如“英语六级”、“计算机二级”这类硬性指标,“具备创新能力”这六个字看起来没有实质性的衡量标准,但却是用人单位最为重视的素质之一。当代信息技术发展如此之快,没有创新能力就意味着你只能拾人牙慧,意味着你要跟着别人的尾巴走。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1.以学生为主体。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应该是无可争议的教学主体,教师所要做的是在课堂上正视学生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来传授知识,而不是按照教师自己的意愿和理解来教学。而且对于学生创新性质的行为,例如天马行空的回答或者主动学习其他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无论对错与否,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意识。

2.重视操作而非理论。不同于其他学科,长篇大论的文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并不适用。要学习信息技术,唯一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是动手操作。你可以在书店里买到几乎所有软件的教材,但如果不能实际操作,这些教材就是一堆废纸。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信息技术的学习也是如此,一个软件运用得多了,学生们慢慢就会掌握,然后就有基础和愿望去探索软件的其他功能。作为教师,除了应教导学生软件的基本操作之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此,可以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3.先走出课堂,再回归课堂。根据笔者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了解,学生的课程表之中,信息技术课一周一般只有一到两节,所以教师授课的时间很紧。此外,对于初中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相对于学习计算机知识,更像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休闲活动。如此一来,便不难推理到信息技术课课堂上的情景:因为课时紧,教师每节课都按计划安排好了内容,在上面侃侃而谈,但学生们却大都“无心向学”,导致学习质量低下。而课程的考试也是白纸黑字的形式,完全体现不了信息技术实践为主的方针。对此,信息技术教师们不妨将形式固定的教学改变成更为灵活的方式。以PowerPoint软件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作各种尝试,如艺术字的调整,页面内容的排版方法等。让学生们主动进行探索,不对其过程作过多的限制,鼓励他们的创新行为,重视他们所获得的体验而非成果。

4.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很多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期末考试都是以白纸黑字的形式将学生学习的计算机知识变成死板的方块字。这样一来不利于学生复习知识,二来又完全扭曲了信息技术学习的主旨。即便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也不可能将Word里面所有工具栏的选项背出来。如果学生懂得怎样帮文档设置页眉页脚,我们还得要求他将鼠标键盘的每一步操作化成文字背诵下来吗?所以说,既然运用了灵活的教育方式,信息技术课的期末考试也应该用更开放的方式来进行,如个人设计一个活动的宣传海报或者小组制作一本知识小册子,等等。有能力的学生甚至可以用剪辑视频、音频等方式来制作考试作品。只要作品是学生原创,无论水准如何,他们的创新能力都将得到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姜亦男.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点滴谈[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2).

[2]马亚山.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版),2009,(1).

篇10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8-0145-02

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关键在于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要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不能只进行大量验证性的学习和实训,而是要将学生的技能训练、工作实习落实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中。

但是,目前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形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为主,重视传授过程而忽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个状况,就要从改革课堂教学出发,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思维,建立起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机制。

1教学内容改革

由于生源地的经济条件、师资力量、重视程度的不同,致使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差较大。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解决好教学对象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矛盾。

我们把计算机应用能力分为三个层次[1]: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计算机文化基础”内容选择上,我们应该按照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分班教学,对于一些计算机基础差的同学,从计算机初级知识以及基本操作应用入手,使这部分达到“操作使用能力”。对于一些计算机知识掌握得特别好的学生,可以直接学习难度较大的编程知识或者是数据库知识;我们也可以提供多样的选修课内容,供学生按照兴趣有选择的学习,培养这部分学生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策略的改革:启发式教学

创新思维来源于思维的主动性和对新事物的探索精神,它能保证学生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运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并用于解决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的学习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2.1“受挫式”教学策略

教师模仿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有意识地设计出某种错误;然后,师生共同探讨错误的原因以及错误的修改方法。通过这种教学策略,学生可以更正错误的思维方式,回到正确的理论上来。并且可以达到相当好的记忆效果。

例如,在讲述“Excel公式与函数”中的相对定位与绝对定位时,介绍概念时大部分同学没有深刻印象,不明白到底什么时候加“$”符号。我们以一个“计算某企业人力资源”的例子,使用“受挫式”教学策略阐述这个问题。在计算过程中模仿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操作,学生会发现如图1所示结果。

看到这个结果,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错误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学生就会发现这个错误是由于在绝对引用中没有使用“$”符号的缘故。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促使学生在主动思考之余,达到一个比较好的记忆效果。

2.2“悬疑式”教学策略

教师授课时并不将所有内容全部讲完,而是有意识的留出一部分结论性的东西让学生自己总结或者推导,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同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例如,在讲述“Word插入图片”内容时,我们只讲述插入“剪贴画”,而要学生自己探究“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可以在讲完这个内容之后,马上提出 “同学们毕业找工作做简历时,如果要把照片放到文件中怎么办呢?”这个问题,从而促使学生思考并加以解决。这样一来,大大提高的学生的兴趣与创新能力。

3教学模式的改革:“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是“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三部曲: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这种授课方式缺少师生互动,效果有限[2]。

“任务驱动”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一种教学模式。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围绕这一实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加以思考。通过学和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任务”引路,引导学生边学边练,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再以知识点作为线索,而是改用任务为线索,将原本孤立的知识点有机组合成知识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围绕一个目标,学生在强烈的任务动机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引入,不但解决了教学课时不足的矛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与自学能力。

4实验教学的改革

实验课教学实际上是整个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的重头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实践性教学的目标要定位于“技术性”和“应用性”。制订教学计划要紧紧围绕技术应用,教学过程要注重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但实践性教学的目标不能定得过高,也不能是纯粹的操作训练。

目前在实验内容选择上,“验证性实验多,研究性实验少;单元性操作多,综合性实验少;基础性实验多,应用性实验少”[3]。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转变实验教学观念首先应突破“实验是验证理论”的观念,将计算机实验教学从单一的理论验证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延伸到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以实践为基础,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一些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实验题目,并且让学生自由地思考和解题,这样学生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课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完整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安排一部分学时让学生自由发挥,用小设计、小制作、小创新的方式来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5授课方式的改革:多媒体+黑板

在授课方式上,目前大部分学校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建立电子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完全摒弃了传统的“黑板”授课模式。但是在这种模式下信息量大,和学生互动较少,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再有效地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黑板+粉笔,可使教学手段更具有特色。同时注重教学的方法、教学的艺术,都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德嵩. 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模式[J]. 职业时空,2006,(23).

[2] 宋红,李珍香. 对21世纪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C].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论文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