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房屋抗震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房屋抗震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房屋抗震设计

篇1

关键词 农村与乡镇;房屋抗震设计;设计施工

近年来,由于地壳运动频繁,地震灾害时常发生,而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产生对房屋结构作用的地震荷载,导致房屋结构产生附加内力,最终使得建筑受损,甚至倒塌。在抗震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要首先考虑地震荷载的作用使房屋受到破坏这一问题。因为目前对地震还缺乏充分的认识,地震荷载的计算有相当的近似性,所以,房屋的抗震设计,一定要进行震害调查,及理论分析来作为基础,同时还需要对房屋结构进行计算并制定必要的构造措施,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结构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农村,乡镇的建筑与城市有所区别,在建筑材料和结构上存在差异。比如说农村和乡镇会存在大量的土木结构建筑、单层砖建筑。本文就将农村、乡镇的土木结构和单层砖结构抗震设计和施工进行探讨。

1.房屋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原则

1.1 房屋结构的场地和地基选择

在进行房屋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工程需要,了解场地的地震活动情况和工程地质的有关资料,同时要对场地作出综合评论。尽可能的选择对建筑物抗震有利的地段,以便能够有效的避开不利地形。对建筑物抗震有利的地段,主要是属于I类场地土或开阔平坦、坚实均匀的Ⅱ类场地土等地段。对建筑物抗震不利的地段,主要是包括属于如条状突出的山脊、高耸孤立的山丘、陡坡、河岸和山坡边缘、的Ⅲ类场地土、发震断裂带交汇的附近等地段。

1.2 合理规划,搞好工程结构设计

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是,必须要考虑避免产生次生灾害。首先,要保证建筑平面布置不要过密,能够利于疏散。据相关的地震灾害显示,在农村地区石结构房屋较多的地区,会因为小巷过窄,导致地震时震害加重。因此,在房屋结构平面布置中,必须要力求规则平整,保证建筑立面应简略整齐,尽可能的不做高门脸、女儿墙等附属装饰设施,如必须做时,应采取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以防止地震时倒塌伤人。

1.3 提高房屋结构抗震能力

结构布置应该尽可能的保持均匀一致,使其刚度均衡。比如说,在对砖房设计时,纵横墙布置要均匀,这样才能够减少地震对房屋产生的扭转影响。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要牢固。梁板之间、墙体之间连接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地震寸梁、架脱落。因为,在地震时较多纵墙外闪,就可能会造成震害。结构构件的连接,应该尽可能的提高延性,避免强震时的昵性破坏。如果是同一房屋建筑,就需要采取统一的基础型式,保证其在地震时沉降均匀一致。

1.4 保证施工质量

保证施工质量,对提高房屋抗震性能有重要影响。要严格按操作规程和图纸要求施工,要保证施工材料的标号等。同时,还需要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施工质量检,保证设计规划在施工中得以实施。

2.土木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2.1 土木结构房屋概述

我国的土木结构房屋历史悠久。因为这类建筑具有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同时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成本低廉的优势,所以至今在一些农村和乡镇地区仍是广泛采用。比如说鲁西、鲁东广大农村中以及其它地区都有不少采用这种结构形式的建筑。根据震害调查,这类建筑只要设计合理,在建筑构造上又采取一定措施,可以在烈度7度、8度地区采用。但是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结构设计。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土木建筑基本类型分为以生土墙体承重,椽、檩做屋盖的承重构件的土夺结构房屋和生土墙体仅做围护结构,由柁、檩、椽组成木构架的土木结构房屋。所谓的生土建筑,是指未经焙烧的土坯、灰土、夯土,或者自然土为承重墙体的房屋。上坯一般要选用粘性上湿法成型,可以在土坯中掺入麦秸草等拉结材料。土坯可用粘土浆或粘土石灰浆砌筑,土坯卧砌。土筑墙系应该由粘土加适量的麦穰逐层夯筑而成。

但是由于这种结构的建筑对施工方法要求较高,所以在抗震设计中其对施工方法的要求也较高。一般来说,都是采取由下而上逐层交错夯筑,保证土坯竖缝逐层错开。同时需要在纵横墙交接处,要交错夯筑,相互搭接,这样才能保证整体性较好。

2.2 抗震构造措施

2.2.1 墙体构造措施 在进行墙体砌筑时,必须要保证内外墙体同时分层交错夯筑,咬砌。同时需要注意在土坯墙、土筑墙内外墙交接处,每隔30厘米左右就要放一层如竹筋、木条、荆条、苇子等拉结材料,保证每端伸入墙内约1米左右。如果采用砖柱和包角砖柱,就需要注意砖柱与土坯墙之间的拉结。这就要求在施工中,完成砖与土坯的同时砌筑,保证其可以互相咬接。土坯墙的砌筑可模拟砖的砌法,互相搭接错缝,不要形成通缝。坯与坯间泥浆要饱满,泥浆中可掺些麦穰。墙体要做防潮怠,这样才能更好的防止雨水浸蚀及碱化。

2.2.2 屋盖系统的抗震措施 在设计和施工中都必须要保持屋顶的整体性,这主要是通过加强梁、檩、椽之间的连接来实现的。檩子应该放在梁上,椽再放左檩―巳交错搭接牢,或用铅丝交叉绑牢。如果在施工时,檩木不够长,用扒钉钉牢。此外还需要要做好梁(檩)与墙之间的连接。大梁要压在墙体或砖柱上,伸入墙体部分的长度不小于25厘米。如果梁或檩长度有限,搭入墙体长度不够时。可在墙外加一方木,用铅丝通过墙体缠在檩子的钉子上。为使地震力能均匀传绐墙体,应在梁端,檩端设垫木,在垫木和大梁之间用扒钉钉牢,或旧铅丝绑扎,大梁不能放在窗过梁上面。

3.单层砖房抗震设计与加固措施

抗震设计的目的是防止地震造成的人身伤亡,使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要保证在地震时,必须坚持工作部门的正常工作,如通讯、电力、医疗等。

3.1 单层砖房抗震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选好地基按。如前所述,这种结构的建筑必须要选择好地基,使建筑物尽量着落在良好地基上。也就是要保证在同一幢建筑物中,采用同一的基础形式,保证在地震时不会发生不均匀沉陷。

3.2 建筑物的体型要单一

一般来说建筑物的体型的平、立面越规则越好,所以在设计和施工中需要保证其布置尽量的对称,这样才能够保证建筑物刚度比较均匀,能够有效的减少因地震而引起的扭转作用,使地震力容易顺利传播。

3.3 房屋的均匀布置

要保证房屋的纵横墙均匀布置,如果条件许可,横墙应该要贯通房屋全宽。如果需在墙上开洞,那就应该使各墙段宽度尽量均匀一致,而且洞口应离开纵横墙连接处一定距离,以免削弱纵横墙的整体连接。另外,横墙的布置尽量密些。

3.4 尽量减轻房屋重量,降低房屋高度

一般来说房屋愈重,地震时产其生的地震力就越大。所以,单层房屋应该尽可能的使屋盖做得轻些,这样一方面可减少地震荷载,另一方面屋盖较轻,也能够更好的降低房屋的重心。为了进一步减少地震力的影响,房屋高度也应该尽可能的低些。

4.结语

总之,在建设新农村,在发展乡镇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对这些地区的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保证农村、乡镇建筑在遭受地震灾害时,能够避免或者减少损失,保证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葛学礼,朱立新,王亚勇,等. 村镇建筑震害与抗震技术措施[J]. 工程抗震,2001(01).

篇2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技术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在众多的灾害当中,我国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可以说是占据第一的灾害,在地震灾害防治当中,要想把地震灾害造成的破坏最大可能的降到最低,在工程新建的时候就必须要进行一系列有效的抗震设防,只有这样才能将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害尽量的减轻。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高低和抗震设防的烈度、施工质量以及抗震设计这三个方面息息相关,三者的关系是抗震设防烈度是基础,抗震的设计是保障,工程抗震中最重要的是施工的质量,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站在建筑抗震设计的角度分析,组织结构概念设计要比组织结构计算更加重要,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最主要的是提高组织结构抗震能力.

.二、建筑结构抗震技术的发展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设计师在总结曾经发生的多次大地震动灾害的经验中慢慢积累的经验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站在建筑抗震设计的奇偶度分析,要把组织结构概念设计比组织结构计算设计看的更重。仅仅是凭微观的数学力学计算还很难确保建筑物在遭遇大地震动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概念设计在实际工程设计中,最主要的是提高组织结构抗震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经历了静力设计、反应谱设计、动力设计和减震控制设计四个阶段,当前国内外抗震设计的发展趋势是根据对结构在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的地震作用下的性能或变形要求进行设计,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成为抗震设计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抗震设计进入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动力分析时代。

三、我国现阶段的建筑施工中抗震设计

1、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

建筑地基的选择与规划和建筑结构的正确选择,是保障建筑质量的最基本的要求。在实际的施工中,必定会存在一些工程的施工队伍的施工问题,给质量造成不好的影响,施工中偷工减料,设计与实际施工不符合,没有按照抗震设计要求施工等等,这些也是容易造成房屋倒塌的主要原因。比如钢筋的质量不合格、箍筋的间距过大、配筋不足、楼房的柱子过细等等,这都是不符合抗震设计的要求。除此之外,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和施工技术同样会给建筑的质量造成很大影响影响,对于监督管理问题,是因为监督部门对工作疏忽而引发工人对施工质量的不重视,这些都是建筑施工中无法承受的,但是,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加强监督管理避免。

2、建筑的结构选择

建筑抗震的设计技术看我国的农村的建筑,绝大多数农村的房屋设计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比如:在结构选择上,几乎完全没有涉及抗震措施。绝大部分的农村房屋属于砖混结构,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没有很复杂的框架横梁结构,这些建筑物在遇到级别高的地震时会产生较大的晃动,很容易出现坍塌的现象,对人民的人身财产构成很大的威胁。在地震波的作用下这种结构的房屋很容易失去稳定,在持续的传力过程中极容易导致建筑物坍塌。对于建筑平立面的利用对房屋稳定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建筑整体结构布局和布置也是房屋结构在抗震中的重要的部分。规则对称的建筑抗震能力比较强,在地震时最容易破坏;相反,如果说建筑物结构不规则的话,那么在地震时就更容易产生灾害。

3、建筑地基的规划与选择

在建筑施工中,首要面临的问题是建筑地基的规划和选择,不同的建筑对于地基的要求是不同的,这也是建筑稳固的最基本的要求。由于地质的原因,在施工前必须选择满足要求的地址开展施工作业,在现实中存在着许多的建筑因为没有细致的考察和分析地基的稳固性,直接进行施工,在地震灾害发生时没能达到有效的抗震能力而导致房屋坍塌。建筑地基场地的选择是造成建筑物震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建筑施工中,由于建筑地基的选择的不合理往往带来很严重的后果的,在地震中的震害往往也是非常严重的。

四.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重视概念设计,还体现在整体规划设计阶段。初步设计过程是不能借助计算机来实现的,这就需要组织结构工程师综合运用组织结构概念,选择最为可靠、经济的组织结构整体规划。所以,需要工程师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设计理念,深入了解各类组织结构的性能,并能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它们。运用概念性近似估算方法,可以在设计整体规划阶段迅速、有效果的对组织结构体系进行构思、比较与选择所得整体规划往往概念清晰定性准确,避免后期设计阶段一些不必要的繁琐运算,具有较好的经济可靠性能同时,这也是判断计算机内力。分析输出数据可靠与否的主要依据。美国一些著名学者和专家曾说过:误用计算机造成组织结“破坏而引起灾难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计算软件的选择和使用不当,也会造成组织结构设计的不合理,甚至影响到建筑物本身的安全性。应用概念设计的思想,可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2. 新抗震规范以可靠度理论为基础,吸收了延性设计的思想但对于一些具体问题,例如:中震可修的设防目标等,规定相当模糊,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规范,应该把规范作为一种指南和参考,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对整体组织结构体系与各基本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有透彻的认识,把概念设计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一直以来,设计师认为组织结构设计很简单,只需遵循规范和手册,等建筑师完成建筑设计后,使用计算机就可以完成组织结构设计,但这不能充分地运用组织结构设计者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会与建筑设计整体规划产生分歧和矛盾,所以我们应考虑在组织结构设计中如何运用概念设计,举个例子组织结构的抗风设计与抗震设计,抗震设计要求能消减外荷载,吸收或转换震动的能量;而抗风设计则要求组织结构在风的作用下,动力相对而言应该小点,刚度较大这一矛盾必然影响组织结构体系的抗风和抗震性能。为了弥补这一不足,需要合理的概念设计与延性构造措施来加以保证。

3. 建筑组织结构的抗震设计,存在着许多模糊而且不确定的因素。例如大地震动作用是一种随机性很强而且循环往复的荷载建筑物的大地震动破坏机理又十分复杂,要准确计算或预测建筑物所遭遇的大地震动特性和参数,还难以做到。风荷载的脉动性与涡流作用情况也是如此。因为建筑物受到的大地震动作用难以确定,所以适用、安全、经济的组织结构体系必须注重概念设计。

4. 新抗震规范提出了在建筑物内设置大地震动反应观测系统的要求,并提出了组织结构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周期和振型)相近的抗震概念。所以在组织结构概念设计中还应该注意组织结构与场地的共振问题。

五、结语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抗震的措施要科学和合理的运用,对于抗震的技术要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并要对房屋建筑的结构设计进行全面的改进和完善,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与此同时,在进行施工建设的时候,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建筑抗震标准,做好各种抗震技术的运用,这将对我国抗震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巍,何爱琴.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才智. 2012(20)

[2] 朱荣星. 抗震设计在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 河南建材. 2013(01)

[3] 郑小飞. 论建筑工程中的结构抗震技术[J]. 科技致富向导. 2012(02)

篇3

关键词:建筑 结构 抗震 设计

通过多年对于建筑抗震设计的研究,我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较为先进的抗震设计方法而且日益成熟,但是也有许多考虑欠妥的地方,需要我们今后加以完善。

一 、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

在我国,民用建筑是应用最广泛、涉及面最宽的建筑形式之一.在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搞好抗震设计,提高其抗震能力,是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

1.1 目前几种抗震性能较差的民用建筑的结构形式

(1)砌体结构

多层砌体房屋是我国最主要的民用建筑,它占我国农村与城镇的大部分房屋,是量大面广的典型建筑物,多层砌体房屋一般为3 层~7 层,还有部分砌体房屋带有一定数量的钢筋混凝土梁、柱和墙,形成所谓的内部框架房屋,底层框架砖房。由于多层砌体房屋多数为小开间房屋,内墙很多,故具有较大的抗侧力刚度。但砌体是脆性材料,变形能力很小,很容易开裂,可能对内装修造成破坏。在跨度开间较大的墙体,楼梯间等结构抗震能力较弱的部位和构件,地震作用下墙就会易出现剪切型交叉裂缝,还常常出现局部塌落。

(2)砖木结构

砖木结构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楼板、屋架等用木结构。主要在偏僻的广大农村中存在,由于这种结构建造简单,材料容易准备,费用较低。但砖木结构的砌筑砂浆强度低且纵横墙连接不牢,整体性差,抗震性能不好,在遭遇较低烈度地震时就极易破坏。

1.2 以上几种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

(1) 选择经济合理的结构形式

一个结构单元应采用同种结构体系,刚度布置需均匀。为了充分发挥各构件的抗震能力,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结构应具有连续性,结构的连续性是使结构在地震作用时能够保持整体的重要手段之一;保证构件间的可靠连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证各个构件充分发挥承载力,关键的是加强构件间的连接,使之能满足传递地震力时的强度要求和适应地震时大变形的延性要求;增强房屋的竖向刚度,在设计时,应使结构沿纵、横两个方向具有足够的整体竖向刚度,并使房屋基础具有较强的整体性,以抵抗地震时可能发生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及地面裂隙穿过房屋时所造成的危害。

(2)抗震防线的设置

地震有一定的持续时间,且可能多次往复作用,通过对地震后倒塌建筑物的分析,地震的往复作用使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但最后倒塌则是由于结构因被破坏而丧失了承受重力荷载的能力。适当处理单元承载能力的强弱关系和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强弱关系.使其形成两道或更多道防线,这是增加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

(3)增强砌体房屋的刚度及整体性

砌体房屋是纵、横向承重构件和楼盖组成的一个具有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其抗震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结构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刚性楼盖是各抗侧力构件按各自侧移刚度分配地震作用的保证。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盖具有整体性好、水平刚度大的优点,是较理想的抗震构件,不但可消除滑移、散落问题,增加房屋的整体性,增大楼板的刚度,而且对平面上墙体对齐的要求也可予以适当放宽,因作为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砌体结构,层间变形是可控制的。较强的楼板及屋盖水平刚度使荷载传递具有良好的条件,平面上,当墙体不对齐时,现浇楼板及屋盖能起到一定的传递水平力的作用,同时楼、屋盖现浇增加了楼板对墙体的约束。因此,采现浇楼、屋盖是一种较好的增强楼房结构空间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的方法,在适当的部位增设构造柱,并配置一些构造钢筋,也能达到增强结构整体性的作用;另外,设置配筋圈梁可限制散落问题,增强空间刚度,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从而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二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并且向着普遍化、超高化、功能综合化、管理智能化、环境生态化的方向发展.高层建筑的设计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2.1 积极采用基于位移的结构抗震设计,要求进行定量分析,使结构的变形能力满足在预期的作用下的变形要求。除了验算构件的承载力外,要控制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限值;根据构件变形与结构位移关系,确定构件的变形值;并根据截面达到的应变大小及应变分布,确定构件的构造要求。对于高层建筑,选择坚硬的场地土建造高层建筑,可以明显减少能量输入减轻破坏程度。

2.2 推广使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目前我国和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传统抗震结构体系是“延性结构体系”,即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但容许结构构件在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并具有较大的延性,以消耗能量,减轻反应,使结构物“裂而不倒”。采取软垫隔震、滑移隔震、摆动隔震、悬吊隔震等措施,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减少能量输入,减轻结构反应,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防震措施。提高结构阻尼,采用高延性构件,能够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减轻作用,减小楼层剪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抗震减震要求越来越高,控制体系具有传统抗震体系所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在未来的建筑结构中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3 尽可能从设计和构造上实现多道抗震防线。例如框架结构首先是框架梁屈服,最后是柱屈服。在框剪结构中第一道防线是剪力墙的约束梁,其次是剪力墙和框架。在剪力墙结构中利用连梁的屈服耗能防止或推迟剪力墙肢的屈服。要实现这一要求必须根据结构反应控制各部件的强弱关系。

2.4 控制结构的屈服部位尽可能实现理想的机制,也就是横向构件屈服而竖向构件除根部外均处于弹性。例如框架结构要求强柱弱梁,剪力墙结构要求强墙肢弱连梁等。要完全实现理想的机制,需要有较大的强弱差别,在设计中可以按照不同抗震标准适当掌握。

2.5 平面和外型比较复杂的建筑,为了减轻破坏防止倒塌各结构单元之间可以设缝彻底分离也可以不设缝而加强连接。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应尽可能创造条件不设防震缝,这样对于建筑处理、防止碰撞以及提高抗倒塌能力都是有利的。当然不设缝要考虑刚度突变、沉降不均等不利作用。必须设缝时,缝宽除考虑结构的侧移外还应考虑由于基础转动带来的位移增大影响。

三 、结束语

据统计,全球每年平均发生500万次左右的地震,中国的地震占全球的l/3.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的l/2,地震给人类带来灾难。给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亡事故和经济损失,所以土建工程技术人员为防止、减少地震给建筑造成的危害,就需要分析研究建筑抗震问题不断总结工程经验.妥善处理这一工程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昌贤.由地震引发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J].中国科技财富,2010,(12)

[2]叶列平,曲哲.建筑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能力――汶川地震建筑震害的教训[A].2008年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与重建研讨会论文集[C].2008.

[3]任相椟,黄良波.汶川地震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几点思考[J].山西建筑,2009,35(31)

篇4

关键词:地震;灾害;启示

工程抗震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特别是最近的半个世纪,基于震害调查、强震观测、理论分析和抗震试验,地震工程和抗震工程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建立了以弹性反应谱理论为基础的较为系统的可供实际操作的抗震技术方法。处于地震活动区的世界各国均编制了地震危险性区划图,制定了建筑抗震设防标准,颁布了抗震技术和管理法规,在大范围内实施了建筑抗震设计和现有建筑加固。所有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抗震防灾事业的发展。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有其自然、社会、经济的背景。但是,人类至今所掌握的防震减灾知识尚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中,灾害性的罕遇物点及震灾无法在人工控制下进行重复模拟是阻碍地震科技迅速进步的重要原因。近十年来国内外的地震灾害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非抗震建筑的更新改造和加固

未经抗震设计的建筑,尤其是抗震能力低下的老旧木结构和砌体结构房屋仍是造成地震人员伤亡的最主要直接原因。在印度凯拉里地震灾区,乡村中90%以上的房屋是施工粗糙的土石结构和石木结构房屋,此类房屋墙体厚达半米左右,由粗毛石以泥浆砌筑,内外墙互不搭接,中间填以碎石和土抗剪强度极低,整体性极差,稍经震动便一塌到底。老旧房屋的更新改造和加固问题,目前在我国仍普遍存在。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仍有成片老旧房屋在使用,乡镇及边远的农村存在大量的未经抗震设计的建筑。经济发展是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基础,在城市建设中,应将老旧棚户区的改造置于首位,对尚有使用价值的非抗震设计房屋采取加固,改变使用途经等对策。另外,近年来抗震加固新技术有新的发展,利用阻尼器和高强纤维加固建筑结构物在国际上已获在成功应用,具有广阔发展前途,值得我们试验推广.

2加强抗震设防和施工质量管理

震害调查表明,地震中房倒人亡的惨剧往往半是天灾,半是人祸。在我国台湾集集地震中,有很多“豆腐渣”建筑,混凝土构件中埋有油桶、报纸等杂物,混凝土强度严重不足,钢筋绑扎位置有误,构件间钢筋缺少连接等,以及有偷工减料行为.

3深化近源强震地震动的研究

发展断层附近的强烈地震动是造成房屋建筑破坏的重要原因,但在我国台湾地震之前,在发震断层附近的强震记录十分缺乏,目前抗震设计规范中使用的设计反应谱主要是由震源距为几十公里以远的强震记录统计的.法学

我国台湾强震观测台站密集,在集集地震中获得的距震源20公里以内的强震记录达60余条,为强震数据库增添了宝贵的资料。集集地震中记录到的最大水平地震动加速度近1000伽,加速度等值线呈复杂的花瓣型,最大地面速度推测可达300cm/s。这些记录为深化近源地震动的研究、修订和完善反应谱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抗震设计反应谱作为设计地震动参数,必须力求反映真实地震动的性态,近源谱的标定,反应谱特征周期和长周期幅值的确定应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新晨

4关注发震断层引起的地面错动

篇5

关键词:多层建筑;结构;稳定性;影响因素

Abstract: With the author's practical experience, we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design to the building structure stability, put forward to some suggestions of multi-storey housing stability.

Key words: multi-storey building; structure; stability; influencing factors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2012)

我国人口基数大,而农村人口的比例更是庞大,农村住房条件亟须得到妥善处理,这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在众多类型的居民建筑中,多层房屋结构因其施工相对容易,住户量笑的特点更适合在农村、中小城市使用。因此其建筑量在中小城市中占到百分之九十。

根据联合国相关数据显示,住房建设工程在国家总建设工程中能够占到二分之一到五分之三,这是通常的国家建房标准。其投资比例为十分之三到二分之一。即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由此看来住房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都至关重要。与此同时,现今施工建筑无论从持久性或审美性都问题颇多。而这种建筑的广泛使用也随之带来新的问题,如多层房屋结构稳定性,价格合理性,设施齐全性,其中第一个问题首当其冲,如果不妥善处理将会带来安全问题。

住房建设作为民生重要依据,得到政府和国家高度重视,改革开放后国家更重视人员、资金、技术等投资,使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由于人口增长,人民对住房条件需求的提高等因素影响,住房成为消费热点,为此又产生了住房制度改革,住宅商品化等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各部门积极努力希望解决人民所关心的住房环境、条件、价格等。

1 多层建筑结构概念的阐释

住宅建筑按其层数分为:低层(l~3 层)、多层(4~6 层)、中高层(7~9 层)、高层(l0 层以上)四类。

在我国,多层房屋建筑于80 年代到至今快速发展,其设计与使用结构理念如:框架、砖木、砖混、加筋砌体等在农村,中小城市房屋建设中迅速蔓延发展。

所谓多层住宅是指四层到六层建筑,主要使用楼梯上下通行,它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比底层建筑容纳更多人口,占地面积较小;比高层面积则工程量小,一年左右即可完成建造。第二,维护投资较少,相对于高层建筑省略了电梯,高压水泵等公摊设施,物业费用减少,性价比总体较高。第三,结构设计简单但实用度高,建筑用料由于规格相同来源广泛,造价低,售价适中,易于大众接受。

2 设计对多层建筑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2.1 多层建筑在框架结构设计中,只注意横向框架而忽视纵向框架

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水平地震作用应按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纵向框架与横向框架同等重要。一些结构设计者对于非抗震设计,没有考虑地震的纵向作用,在实际设计中经常出现梁的支座负筋,跨中纵筋及箍筋的配筋置均不足的现象。

2.2 多层建筑的悬挑梁的梁高选用过小

设计者往往只注意了对梁的强度和倾覆进行验算,而忽略了对梁挠度的验算。梁高选用过小,引起梁截面的受压区应力过高,梁的延性减小,在竖向地震作用下易发生脆性破坏,失去承载力。设计人员。

2.3 多层建筑的连续梁按单梁进行设计

此问题在阳台建筑中发生频率较大。因为阳台边梁的承重能力弱,设计人员常常忽视这点,在设计图纸时简化设计,设计者把实际应为连续梁的边梁按简支梁进行设计,致使边梁在支座处上部负筋配置量过少,加载后梁支座上部受拉区出现竖向裂缝。

2.4 多层建筑的基础

多层房屋建造有其自身的规章制度,不能凭有关单位马虎依据周围建筑情况就随意开始施工,它需要当地地质勘探报告。此外进行地基处理时不能仅凭借笼统的经验之谈,而要注意垫层书面图纸计算其厚薄和宽窄。这些是影响多层房屋稳定性的重要基础。

2.5 多层建筑的砖混结构房屋中构造柱兼作承重柱用

在砖混结构中,构造柱不但能够提高墙体的坑剪能力,而且构造柱与圈梁联结在一起,形成对砌体的约束,这对于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维持竖向承载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结构设计中,构造柱经常被作为承重柱使用,这种做法使得构造柱提前受力,柱底基础的抗冲切、抗弯曲及局部承压强度必然不能满足要求,降低了构造柱的拉结和约束作用,一旦遭遇地震,构造柱位置因应力集中首先破坏。

2.6 关于多层建筑的楼板设计的几个常见问题

施工建筑中,楼板是重要原材料之一,它的作用是分担楼面,屋面的重量于墙壁,梁木等地方,以保证房屋的稳固。所以说对楼板的制造和使用至关重要,而设计楼板是制造和使用的大前提,需要注意下列问题:

无法全面掌握楼板的受力情况,双向与单向板各部分数据混淆,与实际建筑情况不符,产生例如配筋方向、重量等出现差异,过大或缺失,致使楼板出现裂纹,手里薄弱点等状况。

计算板承受线荷载的弯矩时,常常将该部分线荷载换算成等效的均布荷载后,进行板的配筋计算。但有些设计人员错误地将隔墙的总荷载附以板的总面积。另外,在板的设计中没考虑板上砌墙的影响,在板支承点上部出现了负弯矩,致使板顶出现裂缝。

双向板有效高度取值偏大。双向板计算时应考虑两个方向的弯矩,取各自的有效高度,一般长向的有效高度比短向的有效高度小。有的设计者为图省事或对板受力认识不足,取两方向的有效高度一致进行配筋计算,致使长跨有效高度偏大,配筋降低,使结构构件存在的质量隐患。

总的说来就是设计工作者要按照建筑设计的相关标准来设计执行,这是完成后续工作,施工及使用的前提条件,这一步做好才能保证施工质量,从而保证整个行业的生存能力。

3 抗震设计对稳定性的影响

3.1 抗震措施

当前,在抗震设计中,从概念设计、抗震验算及构造措施等三方面入手,在将抗震与消震(结构延性)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设计地震力与结构延性要求相互影响的双重设计指标和方法,直至进一步通过一些结构措施(隔震措施,消能减震措施)来减震,即减小结构上的地震作用使得建筑在地震中有良好而经济的抗震性能是当代抗震设计规范发展的方向。而且,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强节点弱构件在提高结构延性方面的作用己得到普遍的认可。

3.2 多层建筑的抗震设计理念

我国《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1)对建筑的抗震设防提出“三水准、两阶段”的要求。“三水准”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对建筑抗震的三个水准设防要求,是通过“两阶段”设计来实现的。第一阶段:第一步采用与第一水准烈度相应的地震动参数,先计算出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与风、重力荷载效应组合,并引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进行构件截面设计,从而满足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第二步是采用同一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使其不超过抗震规范所规定的限值;同时采用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变形能力和塑性耗能,从而自动满足第二水准的变形要求。第二阶段:采用与第三水准相对应的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特别是柔弱楼层和抗震薄弱环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使之小于抗震规范的限值,并采用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从而满足第三水准的防倒塌要求。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手册编写组,建筑施工手册,3 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方先和.建筑施工[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3]张厚先.高层建筑施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 GB 500102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 .

[5] 陈肇元.要大幅度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度[J].建筑结构,1999,1.

篇6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工程建设各环节存在较为严重的抗震设防质量问题,抗震设防监管薄弱

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行全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查工作后,原来的抗震设防质量监督检查工作也被纳入进去,并且随着我国各级政府职能调整中抗震管理部门的削弱,暴露出在监督工程建设各环节中抗震设防监管薄弱。在我国2005年全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查中,违反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是违规工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反映在工程建设主体出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存在轻视抗震设防的思想。

1.2 缺少抗震设防监管体系和措施

目前,由于原有抗震管理机构的削弱,原有的抗震设防监管制度已经无法贯彻,而在现有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体系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都只注重对建筑施工的监督检查,同时也缺少抗震设防监管技术人员和相应措施,抗震设防质量的监督管理未能很好地纳入监管体系之中,抗震设防监管被大大削弱。

1.3 抗震防灾意识尚需增强

由于破坏性地震重演周期长,致使人们的抗震防灾意识淡漠,不同程度地存在麻痹、侥幸心理。一些单位和个人对建设工程抗震工作重视不够,难免导致工程建设的某些环节忽视抗震设防的问题。这些问题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工程建设各主体,乃至建设管理部门。

1.4 对原有工程抗震加固资金渠道有待畅通,在役工程抗震设防存在监管空白随着产权改革和建筑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建、构筑物的产权所有人结构多元化,抗震责任主体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加固资金难于落实,在原有工程抗震加固工作的推行上存在一定困难。政府缺少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在役工程的抗震设防实际上在很多地区已经游离于监管之外。

1.5 城乡建设的抗震设防问题突出

城乡是我国居民建筑体系中抗震设防的突出薄弱环节。近几年我国多次大地震都突出表现了农村抗震能力薄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5.1 农村地区抗震能力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大,抗震设防的投入不足。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城镇低,且地区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水平更低,很多群众无力建设抗震性能好的房屋;另外,农村大部分地区在房屋建筑抗震设防上存在盲点,重救灾轻设防,政府缺少鼓励农村抗震建设的政策措施和资金支持,严重影响了农村建设的抗震设防工作。

1.5.2 农村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村镇基本没有抗震建设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由于农村民房是自主建造,何时建造,采用何种结构型式、何种建筑材料等,完全由房主根据自己的财力、传统习惯等因素与建筑工匠议定,农民建房随意性大,给农村建筑带来了相当大的隐患,政府缺乏相应的抗震技术管理和推进机制。

1.5.3 现有城乡房屋的抗震技术标准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还有欠缺。尽管我国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等抗震技术标准对土木石等农村常用的结构类型也提出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措施要求,但这些措施较为原则,其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覆盖面不足。

1.5.4 抗震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农民抗震防灾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抗震知识;农村地区缺少专业施工力量,农村工匠传统的不良习惯做法对抗震不利。

1.5.5 农村抗震设防意识淡薄,农民缺少进行抗震建设的技术知识,普遍存在重视装修门面忽视房屋结构性能的倾向,俗称“两面光”。农村建房多片面追求大空间、大开窗,窗间墙宽度明显不足,这种现象在各地农村均较普遍。

城镇地区有资质、有技术实力的建筑施工企业不愿意到农村地区承担工程,而农村地区缺乏掌握规范施工做法的工匠,农村传统工匠建筑施工操作不规范,很多沿袭下来的传统习惯做法削弱了房屋的整体性能,给新建房屋留下隐患。采用新材料却仍沿用传统习惯的不当做法,“穿新鞋,走老路”,起不到抗震设防的作用。这种现象甚至在震后重建中也一定程度的存在。

因此,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下,加强城乡建设的抗震设防监督管理已刻不容缓,这也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2 加强工程建设抗震防灾监督管理的相关实践探讨

2.1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抗震防灾意识。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规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河北省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抗震法律、法规、规章,建立起了抗震防灾法规体系。

2.2 坚持依法行政,将抗震防灾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从抗震设防要求入手,由项目的选址、地质勘察、施工图设计、审查、施工、监理、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技术标准、规范,从依法行政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具体成果及措施如下:

2.2.1 会同建设、勘察、设计、审查机构、施工、监理及相关管理部门,针对如何增强建设各方主体抗震防灾意识、规范执法行为等方面内容,举办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法律法规培训班;

2.2.2 开展全市建筑物抗震设防执法大检查;

2.2.3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各方主体的责任;

2.2.4 重视抓好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做好新建工程及加固、加层改造项目的抗震设计审查核准工作;

2.2.5 结合我市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开展,加强对城乡建设抗震设防的指导。

3 加强抗震设防质量监督管理的建议

3.1 树立安全就是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地震灾害在各类灾害中对城市建设最具破坏性,城市管理者应树立安全就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观。要根据抗震防灾工作实际合理设置责任体系,建立社会、企业、政府共担风险的机制。

3.2 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保证抗震设防质量。各方主体应树立明确的责任意识。建设单位要切实加强质量管理,认真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严格要求有关单位按照国家的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防;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应认真遵守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规定,保证抗震措施落到实处;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将抗震设计作为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必审的重要内容严格把关,确保施工审查质量。

3.3 进一步加强对工程抗震设防质量的监督管理

3.3.1 要把抗震设防质量的监督落实到工程建设管理各环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与法律法规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严格管理程序,加大管理力度;

3.3.2加强对抗震设防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的检查。对于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抓好整改,以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质量;

3.3.3 加强对城乡建设抗震设防的指导。结合地域实际,提供可操作性的技术服务。

4 提高城乡抗震设防质量的几点对策

城乡建设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抗震防灾知识缺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民居和乡镇公共设施的抗震能力相对薄弱。大多由当地建筑工匠根据房主的经济状况和要求,按照当地传统习惯建造的房屋难于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当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难免遭受惨重的伤亡和损失。地震灾害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城乡建设必须考虑抗震设防,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责任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地震形势的实际需要出发,重视和加强对城乡建设抗震设防的指导和服务,探索提高城乡抗震设防质量监督管理的新措施、新办法,不断增强城乡建设的抗震防灾能力。

4.1 重视城乡规划中抗震设防和抗震防灾的指导

城乡抗震防灾规划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城乡建筑的抗震性能,主要是针对现有城乡建设在地震灾害中表现出的整体不足及习惯做法存在的缺陷予以改进和加强,普及抗震防灾的有关知识,纠正当地不符合抗震要求的习惯做法,消除建筑物中不利于抗震的因素。

如纵横墙交接处无拉接、无圈梁、无构造柱等抗震构造措施;未做适当的地基处理即在上面建房;基础埋深浅,直接坐落在耕作土层上;“金包银”等外砖里坯的做法,不能使砌块咬槎砌筑,墙体形成两张皮;房屋不设置门窗过梁,使门窗洞口上角普遍出现倒八字裂缝等。以期达到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三个水准,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地震灾害的大小取决于地震危险性和工程设施的易损性。因此,制定抗震防灾对策的关键是要考虑土地利用和工程选址时最大限度地减小工程地震危险性,根据地震危险性即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设防区划等方面因素,对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防和抗震加固,减小建(构)筑物和工程设施的易损性,以提高抗震防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4.2 加强城乡抗震防灾宣传、培训,提高抗震防灾认知能力

一方面开展好法律法规及科普知识的宣传,取得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同时依靠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针对本地实际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和技术培训,重点对城乡建筑工匠进行培训,以增强其防震意识,在民房建筑中做好防震技术的推广;积极指导农民自建低层住宅进行抗震设防。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鼓励农民提高其房屋的抗震能力。加大城市人才、智力投资对城乡的支持,在开展典型农村民居调研的基础上,提供具备抗震设防要求的,体现当地风俗习惯、建筑风格、适应不同层次要求的农村民居建设图集和施工技术指导。

4.3 建立政府投入机制,提高防灾资源的利用效益

灾害的多样性与群发性,决定了防灾工程需求的无限性,而用于防灾的资源是有限的。由于灾害发生的区域性决定防灾减灾不仅是个别单位和行业的事,需要政府来协调解决。据此,政府应建立投入机制,优化对防灾项目投资的管理。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根据不同防灾项目的重要性原则,对多个防灾工程进行排序、筛选,对重要的防灾工程优先考虑投入,确保有限资金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从我国目前的国情出发,城乡建设的抗震防灾是一项关系到广大农民安全的公益性事业,政府应给予必要的资金投入。

4.4 探索城乡建设抗震设防质量监督管理的合理化形式

篇7

关键词:底部框架-抗震墙;抗震性能;结构体系;抗震设计;抗震构造措施

1.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农村城镇化及乡镇城市化的过程中,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砌体房屋仍在继续兴建。由于该类房屋上、下采用了不同材料和结构形式组成的复合结构,对于抗震性能是不利的。在历次的地震震害中,特别是汶川大地震中,其震害是较为严重的。

根据该类房屋的特点,结合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经验,在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设计中应重点解决结构体系、薄弱层和过渡层、抗震能力匹配性和增强房屋整体抗震能力的合理设计,确保设计满足“小震”不坏,设防烈度可修和“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2.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分析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结构的底部设置了足够数量的抗震墙,其底部有较大的侧向刚度,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侧向变形得到有效控制。上部砌体房屋具有较大的抗侧力刚度和一定的承载能力,但耗能和变形能力相对较差。越靠近底部的砌体墙体所需承受的地震剪力越大,故底部框架层上方的过渡楼层墙体比较容易在地震中发生剪切破坏。据近十几年来对这类结构的一系列试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大量的工程经验,得出这类结构的抗震能力主要取决于底部框架-抗震墙、过渡层及过渡层以上各层砌体的能力。过渡层受力比较复杂,担负着传递上部的地震剪力和倾覆力矩的作用,同时受底部框架-抗震墙的弯曲变形影响,致使过渡层侧移增大,使纵向墙体容易产生水平裂缝。因此,从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概念出发,应解决该类房屋的抗震能力的合理设计,采用足够的抗震构造措施,确保房屋的安全稳定。

3.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

3.1抗震性能应均匀匹配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是由两种承重和抗侧力体系构成的结构,具有与同一种抗侧力体系构成的房屋不同的受力变形和薄弱楼层判别的特点。这类房屋的底部与上部结构的抗震性能宜均匀匹配,必须避免出现特别薄弱的楼层。这类房屋结构的抗震能力不仅取决于底部框架一抗震墙和上部砌体各自的抗震能力,而且还取决于两者之间抗震能力的匹配程度,即不能有一部分太弱。抗震墙部分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在地震力作用下不致于发生集中的严重的脆性破坏,而上部砌体部分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比较差,在地震力作用下若出现薄弱楼层,将会产生集中的严重的脆性破坏,因此该类结构的抗震设计应解决好房屋下部与上部结构的抗震性能力匹配性。

3.2结构体系的要求

抗震结构体系要求传力合理,传力路线不间断,且受力明确,使结构的抗震分析与在地震时实际反应更加相符合,是布置结构抗侧力体系时首先要考虑的条件之一。

3.2.1底部抗震墙布置

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底部受力比较复杂,而底部的严重破坏将危及整个房屋的安全,加上地震倾覆力矩对框架柱产生的附加轴力使得框架柱的变形能力有所降低,因此对底部抗震墙的设置要求较高,在底层或底部两层均应沿纵横两个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加强底部的刚度,使底部形成具有两道防线的框架-抗震墙体系,抗震墙应布置在上部砌体结构有砌体抗震墙轴线处,并应是贯通底部两层,沿两个主轴方向均匀对称布置,防止扭转影响。抗震墙的间距不能过大。为了增强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极限承载力和变形耗能能力、利用墙板的稳定,应把钢筋混凝土抗震墙设计成带边框的钢筋混凝土墙,以保证抗震墙破坏后,周边的梁和边框柱仍能承受竖向荷载。底部抗震墙的布置还应使过渡层与其下层的侧向刚度接近,并保证过渡层的刚度大于其下层刚度。底部为一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时,第二层计入构造柱影响的侧向刚度与底层的侧向刚度比值,Ⅵ度、Ⅶ度时不应大于2.5,Ⅷ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得小于1.0;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时,第三层计入构造柱影响的侧向刚度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比值,Ⅵ度、Ⅶ度时不应大于2.0,Ⅷ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得小于1.0。避免结构出现薄弱层。

3.2.2底部框架的布置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属于抗震性能相对较弱的结构体系,底部应采用双向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且不应采用单跨。底部框架柱的柱距不宜过大,宜小于等于7.5m,以保证底部具有足够的侧向刚度,同时易于上部砌体墙与底部框架梁或抗震墙的边框梁对齐,减少次梁托墙的二次转换。支承上部砌体承重墙的托墙梁宜为底部框架梁。

3.2.3上部砌体房屋部分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布置

(1)上部砌体房屋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不应采用砌体墙和混凝土墙混合承重的结构体系。如仅采用纵向墙承重体系时,因横向支承较少,纵墙易受弯曲破坏而导致倒塌,故不宜采用该结构布置方案。混凝土墙和砌体墙混合承重的结构体系其受力复杂,混凝土墙的刚度大,应力集中,不同材料的墙体受力后易各个击破。对于上下部分为不同材料、不同结构体系的底框一抗震墙砌体房屋更应避免采用。

(2)上部砌体房屋的纵横墙应均匀对称布置,沿平面内宜对齐,使各墙体受力均匀,避免出现较弱的部位破坏,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内纵墙不宜错位,保证结构体系传力合理及传力路线的不间断,且纵横墙的数量不宜相差过大。房屋在宽度方向的中部应设置内纵墙,其累计长度不宜小于房屋总长度的60%。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墙面洞口面积,Ⅵ度、Ⅶ度时不宜大于墙面总面积的55%,Ⅷ度时不宜大于50%。

3.2.4楼梯间的布置

上部砌体房屋的楼梯间墙体缺少各层楼板的双侧侧向支承,尤其是楼梯间顶层,墙体有一层半楼层的高度,地震中震害较为严重,因此,在楼梯间建筑布置时楼梯间应尽量不设在尽端。楼梯间宜设置抗震墙以形成安全通道,但不宜造成较大的扭转效应。房屋转角窗严重削弱纵横向墙体在角部的连接。局部破坏严重,必须避免采用。

3.2.5底部抗震墙的基础

底部抗震墙承受相当大的地震剪力、弯矩和倾覆力矩,因此其基础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较强的抗转动能力,防止当地基土较弱、基础刚度和整体性较差时,地震作用下抗震墙基础产生较大转动而使抗震墙的侧向刚度降低,对构件内力和位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应设置整体性及抗转动能力较强的条形基础、筏形基础。

3.3水平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

3.3.1地震作用计算

对于平、立面布置规则,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其余情况可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应取足够的振型数。

3.3.2地震作用效应调整

根据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地震反应,实际并未因底部的刚度小于过渡层而在底部出现增大的反应,为防止因底部严重破坏而导致房屋的整体跨塌,减少底部的薄弱程度,规范对底部剪力设计值进行增大调整以增强底部的抗震承载能力。增大系数根据过渡楼层与其下相邻楼层的侧向刚度比值用线性插值法近似确定,可在1.0-1.5范围选用,侧向刚度比越大增加越高,当过渡层与其下相邻楼层的侧向刚度比在1.0-1.3之间时,底部的地震剪力值可不作增大调整。

3.3.3地震剪力分配

水平地震剪力根据对应的框架-抗震墙结构中各构件的侧向刚度比,符合多道抗震设防的原则进行分配:

(1)抗震墙作为底部第一道防线的抗震墙,其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故底层或底部两层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均全部由该方向的抗震墙承担,并按各抗震墙的侧向刚度比例进行分配。

(2)框架

在地震作用下,底部抗震墙开裂,抗震墙开裂后将产生弹塑性内力重分布。底部框架作为第二道防线,对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可按底部框架和抗震墙的有效侧向刚度比例进行分配框架承受的地震剪力设计值。有效侧向刚度的取值,框架不折减,混凝土抗震墙或配筋的砌体抗震墙可乘以折减系数0.3,约束普通砖砌体或小砌块砌体抗震墙可乘折减系数0.2。

(3)上部砌体部分

①现浇和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等刚性楼盖建筑,按抗侧力构件侧向刚度的比例分配。

②采用普通预制板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建筑,按抗侧力构件侧向刚度比例和从属面积上重力荷载代表值比例的平均值分配。

3.4主要抗震构造措施

3.4.1框架柱截面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部框架受力复杂,具有承受上部砌体房屋传递的竖向荷载、地震倾覆力矩和水平地震剪力等作用,框架柱截面应有一定刚度,矩形截面的各边边长均不应小于400mm,圆形柱载面的直径不应小于450mm,箍筋直径,Ⅵ、Ⅶ度时不应小于8mm,Ⅷ度时不小于10mm,并应全高加密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

3.4.2轴压比

轴压比的控制接近框支柱的有关要求,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时分别不宜超过0.65、0.75、0.85。

3.4.3托墙梁

(1)梁载面宽度不应小于300mm,截面高度不应小于跨度的1/10。

(2)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梁端在1.5倍梁高且不小于1/5梁净跨范围内,以及上部墙体的洞口处和洞口两侧各500mm,且不小于梁高的范围内,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3)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和腰筋应按受拉钢筋的要求锚固在柱内,且支座上部的纵向钢筋在柱内的锚固长度应符合钢筋混凝土框支梁的有关要求。

3.4.4抗震墙

(1)抗震墙墙板周边应设置梁(暗梁)和端柱组成的边框。

(2)抗震墙墙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墙板净高的1/20。

3.4.5过渡层底板

板厚不应小于120mm,并应少开洞、开小洞,当洞口尺寸大于800mm时,洞口周边应设置边梁。

3.4.6上部砌体房屋构造措施

(1)构造柱设置:构造柱有利于提高房屋在地震时的抗倒塌能力,构造柱对于墙体的约束作用,主要是依靠与各层墙体的圈梁或现浇板的整体连接来实现,因此构造柱设置的部位及要求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特别是过渡层构造柱的设置要求更应严格。

(2)圈梁设置:圈梁能增强房屋的整体性,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是抗震的有效措施,圈梁的设置及要求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4.结语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是我国现阶段经济条件下特有的一种结构,地震震害表明,该类房屋设计不合理,其底部可能发生变形集中、出现较大的侧移而破坏。如前所述,该类房屋的设计,应综合考虑上下部不同结构类型的抗震设计,除结构各部分满足承载力、变形能力及构造要求外,还要注意上下部结构的抗震性能相匹配,不能有一部分过弱,避免上部砌体房屋出现薄弱楼层。因此,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地震作用计算、结构布置及构造措施等这几方面的抗震设计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技术规程》(JGJ248-201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黄世敏,杨沈.建筑震害与设计对策,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收稿日期:2013-4-10

作者简介:陈安妮,女,大学本科,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现任院结构副总工程师,所设计的工程多项获得国家、省级优秀工程设计奖,1986年至今在桂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结构设计与施工图审查。

篇8

【关键词】地震 灾后重建 设防技术 经济效益

一、拓宽渠道多方筹措资金,创新重建模式

1、拓展筹资渠道,合理调度资金

一是多方筹措资金。据测算,恢复重建资金总需求经测算约为1万亿元。其中30%由中央财政建立中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此外,还需多渠道筹措,主要通过地方政府投入、“一省帮一重灾县”对口支援、社会募集、国内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国外优惠紧急贷款、城乡居民自有和自筹资金、企业自有和自筹资金、创新融资等。二是探索创新融资。拓宽住房融资渠道,发展住房融资担保业务,开展住房融资租赁业务试点,解决城乡居民住房融资困难。探索开展基础设施项目等资产证券化试点,募集社会资金,探索设立支持恢复重建的公益性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三是合理配置资金。财政性资金、对口支援资金、社会募集资金、资本市场融资资金、国外优惠紧急贷款资金等,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合理配置。

2、执行灾后重建财政、税费及金融政策

一是在财政政策方面,用好中央财政所建立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以及灾区省级财政比照建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原专项建设规划和专项资金安排进行整合;将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提供的灾后恢复重建优惠紧急贷款资金与中央恢复重建基金配合使用。二是在税费政策方面,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对灾区城镇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给予税收优惠。对农民重建住房,在规定标准内免征耕地占用税。三是在金融政策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对灾区受损严重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兼并重组,支持适当减免金融机构交易费用,对城镇住房建设给予贷款优惠,鼓励发放农民自建住房贷款,拓宽农村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对支持恢复重建的各类保险给予费率优惠。

二、分类治理统筹规划,提高建筑结构的可靠度

1、分类治理震损建筑,加固修复与重建并重

对于灾后恢复重建,首先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客观地鉴定,恢复重建并不等于全部推倒重来,对待震损房屋,要综合考虑其破坏程度、已投入使用的年限、加固所需成本等因素,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进行加固修复,避免大量拆除再重建造成浪费。为此,应在对震损房屋安全性鉴定评估的基础上分类,采取相应的方案。

2、执行新的抗震设防标准,提高建筑结构的可靠度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地震前所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2001年修订的,但事实证明,地震破坏力超过设防标准很多。例如,汶川、成都、都江堰都是7度地区,特别是北川,设计是7度,要求不倒塌是8度,而实际烈度11度。按照我国的地震区划,设防烈度6度、7度,建筑能在7度、8度不倒就算满足设计要求,即满足设防规定,所以我们不能期望它顶住10度、11度。这就不得不考虑适当提高设防标准。其次,提高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的成本是否可以承受的问题。很显然,提高标准,建筑造价势必要增加。据分析,成都地区设防要求是6到7度,从7度提高到8度,提高1度,也就增加造价5%到10%。但综合考虑救灾费用,加上重建费用,人员伤亡损失和伤残人员长期医疗、救济费用等,要远远大于设防烈度从6度到7度提高到8度到9度的费用。十几年以前,中国建筑科学院就组织专家进行过量测,按照当时标准,7度设防与6度设防比,7度设防造价增加1%到3%,如果按照8度设防与6度比,增加3%到5%,9度设防,增加7%到10%。如果说从总投资角度,建筑安装即主体结构的造价在总投资里只占一半左右,还有比重较大的地价以及其他成本。于是抗震设防标准提高,总造价增加的部分不是不能承受,且即使将来再遇到大震,建筑物也有足够的安全度。再则,实行刚性防震标准和弹性防震标准相结合。对一些重点建筑物,比如学校、医院,标准必须达到绝对安全的标准,对于这类刚性标准不可能突破也绝不能打折扣。而对其他一些建筑,可允许提高设防等级的弹性标准,当然主要看投资主体的经济实力。有专家建议,要鼓励通过市场机制提高建筑结构的可靠度。应该鼓励建设主体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基础上提高抗震设防标准。

3、严格科学选址,实现统筹规划

恢复重建,选址为首。事实上,选址安全是第一位的,地址一旦选定,由于建筑物的固定性日后再改变非常困难,所以还要考虑是否利于以后的长远发展。作为建设项目前期立项论证的首要问题,选址应该有长远眼光,要有前瞻性,选址避开地震断裂带、山体滑坡区、行洪河道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带。

三、注重“概念设计”,设防“刚柔相济”

1、满足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

由于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与要求:概念设计、抗震计算与构造措施。概念设计是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定量手段,而构造措施则是从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这三个层次的内容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见表1)。

2、推广刚柔相济的隔震减震技术

相对于目前世界普遍采用的硬抗式的建筑抗震设计,以柔克刚的动态平衡原理是一项逆向思维,其基本原理是将地震冲击破坏力的传递路线切断。具体做法是通过在建筑物下方加装橡胶垫,一层橡胶加一层钢板,再加一层橡胶,再加钢板,如此所设置的隔离层,把建筑物与地面隔开,当地震发生时,让建筑物在橡胶垫上滑动而减少震动,以柔克刚,既能隔震,又不影响承载力。加了隔震层后,建筑物类似于在水上漂的船,来自下面的震动不会使它倒塌。这种隔震技术经过20年至30年的理论、实验、使用和经受地震的考验,现在已比较成熟。该技术曾经在北京、新疆、甘肃等地的300多栋建筑物中推广应用。甘肃陇南武都三栋六层民用住宅使用了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代隔震技术,在此次大地震中完好无损,连一条裂缝都没有,房中人无强烈震感。推广隔震减震技术成本并不高,据有关机构测算,只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每平方米追加200-300元。

3、注重细部构造

对不同结构构件抗震设防要求与主要构造措施见表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采用适用有效的技术方案和经济合理的技术措施外,还需要从多学科多角度审视灾后重建问题,例如,恢复重建中如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如何根据资源特征与地质地貌特点发展特色产业,如何保证工期进度与工程质量等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以使灾后重建工作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灾后重建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223-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S].2008.

[3] 国务院: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R].国发[2008]31号.

篇9

Abstract:earthquake in Wenchuan, a serious los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 large area of rural houses were razed to the ground, facing the awful truth, to reflect on our shortcomings in the current system and make a little suggestion.

关键词:震灾 教学楼 农村住宅 震塌

Key words:earthquake earthquake collapsed school buildings in rural residential

作者简介:何永冰,男,淄博职业学院,助教,清华大学在职研究生。

2008年5月12日2时28分,四川省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全国许多城市均有震感。截至2008年5月29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8516人遇难,365399人受伤,失踪19350人。紧急转移安置1514.684万人,累计受灾人数4554.6065万人(新华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8年5月29日16时举行的新闻会)。截至28日14时,四川省受灾工业企业20378家,死亡2189人,受伤6814人,经济损失达2040.1亿元(新华网: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生产恢复组29日)。

从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震区的中小学校,除极个别外,无一幸免。因为还没有官方统计数字见之于报端,一些数据也只能从现场的新闻报道中搜寻。但是,中小学校在这次地震中损失惨重,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大量的教学楼瞬间坍塌,无数师生被埋其中,生还着了了。

为什么我们的教学楼如此不堪一击呢?

5・12地震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们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进行震后房屋的应急评估检测工作(新华网:建研院专家组召开新闻通气会,2008年05月30日)。总结出如下几点:

(1)绵阳城区除15%的房屋属于严重破坏和倒塌之外,85%的房屋属于轻微破坏和基本完好。这85%的建筑均可以通过加固和适当加工保留下来。

(2)依照国家抗震设计规范89年标准执行设计的大多数房屋损伤并不是很严重。另外,我们国家2001年新的抗震设计规范也提高了房屋结构的抗震水准。

(3)以都江堰为例,受损严重的多在老城区。新建的房子,尤其是2000年以后修建的房子基本都很好。受损严重的地区,比如北川,还有泥石流滑坡等因素造成全城尽毁。

当然,也有很多专家震后出来解释,为什么中小学校在地震中损失严重,例如周锡元院士在地震发生后表示,学校在抗震方面存在几个先天缺陷:

一是教室房间大,容易倒塌;

二是教学需要良好的光线,采光使用大面积的窗户设计,相应地使得墙的面积大大缩减;

三是一般教学楼都采用单面、外廊的走廊设计,抗震能力相对较弱。

除了教学楼在地震中损失严重外,老城区和农村的房子也同样损毁严重。同时,很多新建设的房子虽然也同样遭到损坏,却没有坍塌,使住在里面的人得以逃生。除了房屋在建设过程中会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外,我们应该更多的反思,我们的现行法律制度中不完善的地方。

虽然,官方的统计数据还没有出炉,但是我们通过大量的新闻报道,可以看出农村的房子坍塌严重,许多村镇被夷为平地。除了经济落后,资金不足,科学素养不高以外,我们的法律制度又是怎么样的呢?由于我们长期而来的“城乡二元制”的制度背景下,使得农村一直处在边缘地带。城市里面的房子,从规划、设计、建设等环节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保证了房屋的质量。而在农村呢?盖什么样的房子,怎么盖法,全凭自己,除了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外,也没有哪个部门和机构可以提供帮助和提出建议。虽然,我们的经济在发展,科技日益发达,规范的标准在提高,但是农村却依然处在被遗忘的角落里面。

现在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除了注重文化、医疗等建设外,科技兴农,也不应该仅仅体现在种田、畜牧业,养殖业等方面。技术员既然可以做到下乡指导农民如何种田,如何种菜,如何养牛等科技下乡之行动,那么也应该能够做到,将标准提高了的相关规范也一同下乡,也许人们一时不会接受,就像一开始大棚蔬菜等技术也是无人问津一样,如果人们知道了自己的房子不安全以后,谁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呢?科技下乡活动一直有农业部来实施,那么对于建造房屋这样的专业工程,应该有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来负责。一是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新农村的住房建设完全可以借鉴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二是建设部一直与建筑打交道,经验丰富,很多规范也是建设部牵头编写的,实际应用起来更具有可操作性。在农村中,不仅仅是人居住的房屋需要有相关的规范,诸如养鸡场,温室大棚等也应该有相应的规范。

当然,建造符合要求的房子需要花费更多的钱,由于经济原因,一时难以推广。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大棚蔬菜的推广方法。当时,为了推广大棚蔬菜,信用社可以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那么现在也可以提供房屋建设专项贷款。或者,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提供专项资金予以补助,使人民共同分享经济建设的成果。

在新成立的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下属市县乡一级的行政办公体制中,还应该加入这样的一项职能,即可以免费提供符合当地农村实际情况的房屋建设施工图纸,指导、规范农村房屋建设。因为除了地震以外还有风、雨、雪等其他自然灾害,如果设计考虑不周的的话,照样可以使房屋倒塌。

篇10

【关键词】工程抗震;必要性;抗震意识

地震是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突发式自然灾害。除了人身伤亡之外,地震所带来的损失还有房屋破坏、交通生产中断,水、火、疾病等次生灾害和社会与政治影响。我国地震区域广泛而分散,地震频繁而强烈,20世纪内,震级大于或等于8的强地震一共发生了11次之多,其中发生于人群聚集之处者,损失极其惨重。1566年陕西的关中地震,被害有名可查者达83万余人;1920年宁夏的海原地震,死亡20余万,伤者不计其数;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震级近8级,死亡达24万余人,强震区内的房屋、工业厂房与设备、城市建设、交通运输、水电设施等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距离我们最近的是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附近发生的8.0级地震,地震共造成69227人遇难,失踪17923人,37464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

为减轻地震灾害,必须大力进行地震预报与地震工程两方面的工作。地震预报主要是地震和地质工作者的任务,疏散人员和采取防震救灾措施属于社会管理,一般均由政府和地方组织负责。工程建设抗震工程加固措施的制定,则是地震工程工作者的任务。作为一个优秀的地震工程工作者,不论是从事工程地震、结构动力分析、抗震设计或者抗震鉴定加固的研究、设计或管理等哪一方面的人员,都需要了解地震预报与地震工程中各项工作的目的和这些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再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很好地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时,去寻求与其他工作的衔接和配合。

为进一步阐述工程抗震的必要性,我们可以将目光集中在汶川县城及其周边八个乡镇在地震中的情况进行案例分析:在2008年 5月12日的汶川特大地震中,汶川县城房屋只倒塌了不到三分之一,而它周边八个乡镇几乎被夷为平地,据统计汶川建筑高度均大于其周边几个乡镇,但由于在农村乡一级小镇,绝大多数建筑都是没有经过专业设计,更不会请专业施工企业进行施工,一般由产权人自己请私人施工队施工,按照产权人意见,凭经验施工。没有专业工程抗震知识的他们,不可能在房屋建设过程中考虑防震问题,所以本次地震中周边8个乡镇的建筑几乎全部垮塌。县城情况就不太相同,其大部分建筑是经过专业设计院设计的,设计院会根据国家抗震规划及相关规范进行设计,这些建筑还要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施工,专业监理单位监理,所以这些建筑抗震性能明显高于周边乡镇的建筑,这是县城建筑受损情况明显低于乡镇的主要原因。本次地震震后统计数据表明:综合考虑了抗震设计的结构基本能够达到“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的,而没有考虑抗震设防的建筑结构几乎全部倒塌。

震后所暴露的诸多违反建筑抗震要求的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部分人抗震意识的淡薄给我们带来了极其沉痛的教训。我国所采用的建筑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很大地促进了广大工程人员,包括甲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等人的抗震意识的提高。然而,在大多数人抗震意识提高的同时,总有一部分人抗震观念十分淡薄,不时地建造着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筑,归纳起来有下列3种:不懂抗震技术,缺乏科学管理,没有统一规划。主要表现在广大农村,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相应的技术指导,许多严重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筑大量存在,隐患十分之多。抗震意识淡薄,认为地震遥不可及。这是一种极其错误和不负责任的观点,地震关键在防,地震难防就在于它的随机性,或许是永远不发生,也或许就在明天。若非等到地震发生后再考虑设防就已经来不及了;不严格执行规范,擅自降低设防标准。规范是经过无数建筑科技工作者漫长的努力,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并在参考了大量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的前提下总结出的成果,其理论性、实践性都具有很高的指导性。为了加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地震工程工作者,就必须在项目初步设计阶段,充分运用概念设计的理论,结构的方案布置、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统筹规划,最终的结构方案最好能够具有多道抗震防线设计理论,从不同方面设防对于提升结构抗震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功能的建筑物应运而生,但是往往建筑功能的增加,与建筑物抗震措施的有利设置是矛盾的,有时是不相容的,这就对结构设计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但是,如果每一个工程师抗震意识都提高了,他们就会竭尽全力地将二者的矛盾有机地融合起来,就会使得建筑布置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又具有了合理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我们的目标是“抗震技术要精,抗震模型要准,抗震计算要细,抗震构造要详”,但以上所有的前提确是抗震意识必须足够高,才能在抗震设计、施工时去时时刻刻注意这些,应用相应的技术和规范。

通过多年对工程抗震的探索,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适应我国的一套较为先进的抗震设计方法,但是也有许多考虑不是特别妥当的地方,需要我们工程抗震人员今后不断加以完善。首先,与国外规范相比,我国抗震规范在关系的认识上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美国使用的UBC规范按同样依据这种原则来划分延性等级,但在高烈度区一般会推荐使用高延性等级,在低烈度区一般会推荐使用低延性等级。当然,这些抗震思路都是符合工程抗震规律的,而目前我国工程抗震主要还存在一些不足或者说欠妥的地方,例如地震作用降低系数统一取为2.86,把用于结构截面承载能力设计和变形验算的小震赋予了一个固定的数学统计意义。另外,我国规定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抗震设防标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该设防标准对甲类、乙类、丙类这三类重要性不同的建筑来说,并不都是最合适的。最后,由于不同类别建筑的不同重要性,不宜再全部使用以上同一个性态目标,依据条件更加灵活地选择不同的设防标准。

结束语

总结中国自1966 年邢台地震以来的历次地震经验, 鉴于地震有很大不确定性, 要减轻强烈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工程界的许多院士、设计大师都这样强调过:建筑应按抗震规范概念设计的要求, 采用体系合理具有多道抗震防线, 楼屋盖整体性强的结构。汶川地震后,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GB50223-2008[S]》《防震减灾法》和《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等相应法律、规范的修订与颁布 ,社会和甲方对工程抗震的重视也不断提高,相信在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 中国抗震事业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S]

[2]沈祖炎,等.房屋钢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黄龙生,黄勇. 防震减灾若干问题[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 31( 2) ,104 - 111.

[4]柳炳康, 等.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M].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