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的数字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的数字化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的数字化管理

篇1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现金流管理;模式;协同

一、 引言

现金流,作为企业的血液,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很多企业一直为融资难问题所困扰,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很多企业的资金链断裂。针对企业融资难问题,学术界、实务界及政府提出并尝试了一系列解决办法和措施。在这其中,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这一融资模式目前在我国的应用还不十分广泛,同时有关这一模式下企业现金流管理研究还不充分。因此,本文对于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进行了梳理,并对这一模式下的现金流管理提出了优化措施,期望能为我国企业融资难及现金流管理方面问题的解决做出一定贡献。

二、 供应链金融与现金流管理的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1. 关于现金流的研究。西方国家对于现金流量及其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较早,FASB在其1984年公布的SFAC NO.5中就曾指出完整的财务报表体系中应报告期间内的现金流量。同时,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现金流影响因素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丹尼森(Denison)的关于销售增长和通货膨胀压力对“现金短缺”的诱导效应研究;二是以瓦尔特(Walter)等为代表的学者对于现金流量指标在企业财务分析评价中应用的研究;三是从投融资角度对现金流与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及股利支付行为间的关系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詹森(Jensen)的自由现金流理论,以及梅耶斯(Myers)、麦吉拉夫(Majluf)的啄食顺序理论;四是以尤金·法玛(Eugen Fama)、詹森(Jensen)等人为代表,从信息有用性视角考察了现金流信息对外部市场有效性影响,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有效性市场假设理论。国内学者关于现金流的研究多偏重于其在企业实践管理中的应用。陈志斌和韩飞畴(2002)从战略管理和战术管理两个层面分别探讨了企业如何实现对现金流的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结构等方面的有效管理,以及如何通过流程的改造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和效益。

2.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侧重点不尽相同。以Santomero(2000)为代表的研究从银行等金融中介出发,认为供应链与金融中介服务的结合使得金融中介能够通过降低成本或者拓展服务品种等途径获得巨大的增值空间;Michael Lamoureux(2008)则强调核心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作用,提出供应链金融是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对资金的成本和可得性系统优化的过程;Aberdeen(2007)认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关注嵌入供应链的融资成本和结算成本,并构造出供应链成本流程的优化方案。国内学者中夏泰凤(2011)则通过构建数理模型,从模式收益分析、弱化信息不对称、降低信贷风险、提高资金利用率等方面阐述了供应链金融在加强企业现金流管理问题上所具有的优势,并以此框架为蓝本提出了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金融仓储服务模式。

3. 关于供应链金融与现金流管理关系的研究。有关供应链金融与现金流管理关系的研究,Gonzalo Guillen等(2006)提出,合理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通过对企业的运作、现金流融通与管理的作用以增加整体收益。该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Wesley S. Randall和M. Theodore Farris II(2009)基于案例演示的研究,表明强化的供应链金融管理能够通过现金流量和共享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以减少财务成本的供应链。国内学者冉辉(2009)认为供应链金融与现金流管理间存在着互相促进的关系。全流程的供应链融资在满足不同企业多样化需求同时,更有助于企业物流和现金流的高效管理,从而实现企业融资业务的良性循环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良性循环。

4. 国际国内研究现状的总结。从上述文献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供应链金融、现金流管理方面的研究已认识到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已经离不开供应链金融的应用以及现金流的有效管理,并从企业及银行等不同角度讨论了具体的应用模式和管理方法。然而以往学者特别是国内学者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多是孤立的看待供应链金融与现金流量管理,在对供应链金融基础上的现金流管理的研究还不充分和深入。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于供应链金融基础上的现金流管理的研究以弥补上述不足,为供应链金融以及相关现金流管理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三、 供应链金融视角下企业现金流管理的模式梳理

1.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处于上游的企业将赊销过程中产生的对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而获得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的融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用对象是那些在商品销售阶段存在资金短缺的企业,这些企业资信水平通常不高,因而很难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传统授信渠道获得贷款。而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通过对核心企业的债权的转让,银行因获得应收账款作为质押担保物而降低了信贷风险,也就愿意提供短期信贷给企业,这样一来企业面临的资金缺口就可以得到弥补。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避免了上游企业因应收账款未收产生资金占用,提高其现金流的管理效率,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和价值最大化进程。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中,各参与主体,包括债权企业(上游企业)、债务企业(下游企业)及银行间联接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债务企业以对下游企业应收账款的债权作为抵押物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了授信;上游企业向银行等及金融机构还款的资金来源是应收账款的变现,因而当上游企业在还款方面出现问题时,下游企业需要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这部分损失承担责任,在整个体系中扮演反担保人的角色;银行等金融机构有着借款人及下游企业作为双重还款保障,其最大的坏账风险不再是传统授信业务中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和财务状况,而是下游企业产品的销售情况和盈利能力,换而言之,也就是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竞争力。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企业对于现金流的管理需要从整个供应链角度考虑应收账款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上游企业在赊销过程中,需要考虑下游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及往来关系,关注对于其对下游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债权能否作为抵押通过这一融资模式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短期信贷。同时,通过这一融资模式获得信贷的上游企业要提前做好信贷偿还的资金准备,以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才能更好的维持与下游核心企业的关系。下游核心企业同样需要关于应收账款因素对于现金流的管理的影响,避免因上游企业不能及时偿还信贷被银行等金融机构追索责任,而给企业现金流造成冲击。

2. 保兑仓融资模式。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保兑仓融资模式,是指在销售方(上游核心企业)同意回购的条件下,银行等金融机构以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担保,在取得提货权前提下,向下游企业授信的业务模式。这一融资模式主要适用于那些需要向销售商垫付账款,同时又存在资金短缺的下游企业。在该模式下,下游企业通过支付预付账款的形式从上游大企业购买原材料,然后将原料质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并逐笔缴纳保证金分批提取原材料。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按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负责质押物的监管和运输工作。

在保兑仓融资模式下,下游企业通过核心企业的回购担保获得了信用增级,提升了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分批付款的模式也减轻了下游企业因订货而面临的巨大资金压力。上游核心企业也能够从这一模式下获得诸如提高销量、扩展市场、降低存货占用成本等好处。同时,物流企业通过参与这一模式可以扩展其业务范围增加收益。因而,在保兑仓融资模式下,除了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扩大客户资源增加收益,其他几个参与主体也能从中各取所需,获得好处。

在保兑仓融资模式下,企业对于现金流的管理需要从整个供应链角度考虑存货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上游生产企业应当从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出发,通过增强经销商的销售能力加速存货的周转,降低存货对于资金的占用。这样一方面避免了过多依赖于银行信贷,降低资金成本;同时,应收账款的减少也将保障的资金的回笼。对于下游企业来说,则应当充分利用这一融资便利盘活现金流,集中订货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更易获得银行信贷解决资金短缺;另外,对于销售存在季节性差异的产品,可以通过反季订货,在避免旺季资金紧张的同时可以提高企业利润。

3. 融通仓融资模式。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融通仓融资模式,是指生产企业以流动资产作为质押存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并以此作为担保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短期信贷的融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那些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大量存货或半成品的企业。在供应链的背景下,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担保降低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因而生产企业能够以流动资产作为质押品获得生产经营所需资金,以避免生产中断的窘境。在这一融资模式中,第三方物流公司扮演着融资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相互融通中介的重要角色,负责存货存储、价值评估和监管等职责。

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融通仓融资在使企业获得短期信贷缓解资金压力的同时减少了存货对于现金流的挤压,实现资金的周转和产品的再生产,提高现金流管理的效率。此外,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赢得了客户资源,扩大的经营规模能够使得仓库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和配置,这将进一步增加其经营利润。融通仓融资模式下,企业对于现金流的管理要立足于资金流与物流相互拉动、盘活这一核心理念。企业(特别是对于产品附加值大、发货频率高的企业)在协调管理好融资、流通、仓储三者关系下,能加速货物的流动、减少资金占用成本、提高营运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增加整个供应链竞争力。

四、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企业现金流管理的优化对策探讨

1. 转变各参与主体思维,形成互利共赢的经营理念。供应链金融各参与主体应当认识到,随着社会化生产方式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一客户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供应链内部各方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下的各参与主体首先要转变过去单一主体的经营思维,学会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去思考和寻求解决现金流缺口、提高现金管理效率和效益的办法。各参与主体中,核心企业观念的转变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受到过去传统经营理念和文化的影响,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可能认为供应链金融业务下,企业往往需要为其他企业提供偿债担保,这无疑会增加自身的风险和责任,因此核心企业对于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意愿并不强烈。这种保守和不积极的心态正是基于单一经营主体角度,忽视了当下企业间的竞争已逐步转变为供应链间的竞争,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一环,仅通过自身努力孤军奋战已经很难取得竞争优势;相反,依托于供应链体系,核心企业以身作则盘活整个体系,其自身必将能从整个供应链的优化提升中获得巨大收益。其次,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在理解应用供应链融资业务,成为直接受益者同时,应当认识到环环相扣的业务模式下,只有规范化的经营和管理才能赢得核心大企业的信任,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从供应链服务者角度出发开展业务,并积极拓展新模式才能赢得客户和市场。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经营理念不应局限于传统的仓储运输业务,而应当寻求与企业及银行等主体合作拓展诸如估值、担保、监督等业务。

2. 构建供应链金融下规范化的现金流管理体系。尽管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然而由于其引入的时间较短、各参与主体对其缺乏正确的认识,目前基于这一模式下的现金流管理缺乏规范性,因而导致了企业对于现金流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并不理想。专业化、规范化的现金流管理体系的构建无疑将为上述问题的解决以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而这一规范化体系构建需要建立在各参与主体积极协作的基础上。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问题,可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意见,为现金流管理体系的逐步规范化起到牵头引导作用;核心大企业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系统化的改进方案,在完善自身管理体系的同时督促其他企业积极整改;供应链上各企业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的问题以及核心企业的整改意见,需要积极配合,结合自身实际规范企业现金流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协助供应链金融下现金流量管理体系的规范化进程。即按照银行金融机构牵头、核心大企业主导、其他企业积极配合、第三方物流企业协助的思路构建规范化的供应链金融下的现金流管理体系。

3. 做好控制措施,共同防范风险。供应链金融改变了过去单一主体的信贷融资模式,会涉及上下游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的多个主体。而较多的参与主体及较长的信贷链条无疑会使得传统业务中即存在的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会进一步被放大,一旦其中的一环出现问题,必将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因此,对于供应链金融下的现金流管理的风险防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核心企业以及其他企业首先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完善企业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切实贯彻到日常经营管理实践中去,以降低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然而,单个主体的风险控制措施是无法应对整个供应链体系的风险。企业在做好自身风险控制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与其他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物流公司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优化风险控制流程和措施以提高风险防范工作的效益和效果;第三方物流公司需要积极配合银行等金融机构,严格执行质押物的验收、价值评估、监控等工作;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从供应链营运状况、交易质量等多方面综合评价信贷风险、严把准入机制,避免不合理的业务给自身及供应链其他主体造成负面冲击。

4. 政府主导,建立供应链金融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供应链金融下的现金流的管理自然离不开信息化工作的支持。供应链金融业务下,各主体紧密关联、业务环环相扣,经营管理活动越是一体化越需要及时相关的高质量信息。然而,目前各主体信息标准不统一、配备设施不完善、协调能力差等问题的存在,却严重制约了各主体的决策效率和效果。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一个集成的现代化供应链金融信息平台的建立,但考虑到平台的研发建立成本高、风险大,单凭企业难以实现。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破解离不开政府和政策的支持,相关部门有必要成立专门的项目小组,积极寻求高校、科研机构的帮助,提供资金支持,开发出适合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借助于这一现代化平台,供应链上的各参与主体能够及时实现信息共享,这无疑将有效促进整个供应链现金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志斌,吴玲玲.中国企业现金流运转状况分析——基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3):58-66.

2. 鲁其辉,曾利飞,周伟华.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的决策分析与价值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12,(5):10-18.

3. 王婵.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7.

4. 谢世清,何彬.国际供应链金融三种典型模式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4):80-86.

5. 夏泰凤.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研究.浙江大学,20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现金流价值创造与风险显现嬗变机理研究”(项目号:70972039);全国统计科研计划项目“基于GFS与政府会计体系融合的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价统计研究”(项目号:2012LY176)

篇2

分析Google搜索引擎的优缺点和数字图书馆在资源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供应链管理理论,提出数字图书馆供应链的管理模式。构建数字图书馆的供应链体系,详细描述供应链的组成及供应链数据流(内容服务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动情况。该模型能整合搜索引擎和数字图书馆的优势,给用户提供适合、高效、一站式的知识服务,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供应链管理;搜索引擎

数字图书馆是网络环境下可扩展的知识网络和社区服务系统,因此,数字图书馆具备为人们提供信息组织和知识服务,完善公民素质教育的职能[1]。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很多发达国家就强调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然而随着Google等搜索引擎技术的完善和发展,数字图书馆的使用逐渐边缘化。为了应对这种威胁和挑战,欧美一些国家图书馆开始研究和创建新型数字图书馆模型,参考搜索引擎的优点,同时避免其固有缺陷,从而实现数字图书馆的文化与社会价值[2]。Google在查询最近的信息方面较数字图书馆有显著优势,因此往往人们将其作为第一选择。首先,Google拥有丰富的资源。Google不仅具有大量的网页和海量数据,还扫描了世界上大部分公共和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并提供图书馆资源的直接链接,便于用户访问。其次,Google具有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用户体验。Google有简单的检索界面和方法。Google提供多种应用程序接口(API),并使用用户对等服务集成技术。同时,Google还为人力资源和技术提供资金。虽然Google在以上方面明显优于图书馆,然而,Google和其他搜索引擎一样,存在以下缺陷:搜索引擎会导致严重的信息“稀释”。因为有用的信息往往隐藏在大量不相关的材料当中,使用搜索引擎进行全文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较低。搜索引擎很难捕捉到当前快速增加的网络信息,同时在检索过程中也会侵害一些民间文化权益。图书馆相对于搜索引擎的优势在于:能针对性的提供完美的元数据目录和信息服务。为了消除缺陷,Google启动了Google图书馆项目,扫描图书馆的书籍、一些历史性的报纸和杂志、并试图融入一些图书馆功能[3-4]。但还是解决不了Google固有的一些不利因素。由于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瓶颈问题并不能依靠图书馆本身资源数字化得到解决,数字图书馆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构建整合图书馆和Google等搜索引擎优势的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提供用户高效的个性化和一站式信息与知识服务。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能快速满足个性化需求、迅速弥补资源稀缺和组织战略缺口的先进管理模式[5],本文将供应链管理理论用于数字图书馆的运作和管理,构建一种基于数据流的数字图书馆供应链管理模型。

1数字图书馆供应链的体系结构

数字图书馆供应链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1.1数字图书馆供应链的组成部分数字图书馆供应链主要由内容供应商、数字图书馆联盟(DLA)、内容服务提供者和辅助方组成。⑴内容供应商。内容供应商向数字图书馆提供各种媒介内容,处于供应链的上层,是内容的生产者和创造者。内容供应商主要包括版权人(作者和版权所有者)、出版商、报社、出版公司、高校、学术机构、媒体进口商,专业数据库、档案馆和网络站点等。⑵数字图书馆联盟。DLA是供应链的核心层,掌管数字内容的制作、组织、存储和管理。由于在信息、资金、技术和人力方面,任何图书馆都无法与Google竞争,因此,通过共享资源和技术方法构建数字图书馆联盟系统(DLAS)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同时,分布式协作模型明显优于Google采用的集中模式;另外,每一个图书馆经过整合的信息服务能为用户提供更准确的信息资源。国内DLA可以由国家数字图书馆、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国家电子技术图书馆、社会科学图书馆、地方性数字图书馆、商业数字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等组建而成。⑶内容服务提供者。内容服务提供者位于供应链底层,根据用户需求通过各种渠道向用户提供数字平台和DLA内容服务。内容服务提供者主要包括搜索引擎、个性化和专业的门户网站、数字电视、广播和移动通信设施。由于所有服务都是整合的,所以内容服务提供者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务。⑷辅助方。数字图书馆供应链的辅助方包括第三方承包商、监督机构和支付中心。第三方承包商主要指支持数字图书馆建设,可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的组织。

1.2数字图书馆供应链节点间的关系数字图书馆的供应链相似于企业供应链,是一个附加的增值链,供应链中每个节点内容通过服务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融合到一个整体中。⑴数字图书馆供应链的内容服务流。内容服务流来自于内容供应商,然后由DLAS进行处理和组织,最后由内容服务提供商向用户提供。内容服务流承接了数字图书馆供应链的上游和下游,如图2所示:⑵数字图书馆供应链的信息流。数字图书馆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能保证数字图书馆快速、准确地满足用户的需求。需求信息、内容信息、支付信息、用户信息和版权信息可以有效地传递给数字图书馆供应链节点。信息流是双向的,如图3所示:⑶数字图书馆供应链的资金流。除了图书馆本身,数字图书馆供应链还包括版权人、商业数字图书馆和企业。此外,购买昂贵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增值服务和个性化服务都需要用户额外支付费用。这些费用(资金流)都是分布在节点之间,如图4所示:

2数字图书馆供应链的服务模式

由于用户关心的是如何得到来自不同信息环境的信息和知识,因此数字图书馆的价值和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服务质量(QoS),QoS由相应的服务模式加以保证。本文将数字图书馆和供应链管理的优势相结合,提出数字图书馆供应链3种信息服务模式,包括普通信息服务模式、专业信息服务模式和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

2.1普通信息服务模式普通信息服务模式适用于大多数用户,通过信息门户、公共媒体(如数字电视、广播等)和移动通信设施,用户可以方便地查询和获取他们感兴趣的信息。普通信息服务模式包括信息检索、在线订阅和各种形式的多媒体信息服务。⑴信息检索服务。数字图书馆供应链的信息检索服务类似于搜索引擎,用户可以自由登录提供检索功能的资源网站,输入搜索关键词获取检索结果,并审查检索结果的主题、标题,下载资源的摘要或全文。对于有些资源,用户可能需要支付费用。信息检索服务流程如图5所示:⑵在线订阅服务。在线订阅是数字图书馆供应链周期性提供数字或打印形式的古籍或期刊资源复本给用户的订单服务。在线订阅服务流程如图6所示:⑶多媒体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供应链的多媒体信息服务是利用各种多媒体工具(数字电视、广播和移动通信设施),向用户提供具体的音频和视频信息服务。一方面,电视和广播主要提供能促进用户阅读或文化教育全面发展的免费服务;另一方面,用户可以从移动通信设备(手机、ipad)方便地获得有偿信息,只需按信息量支付一定的信息费或通信费。移动通信信息服务流程如图7所示:

2.2专业信息服务模式专业信息服务模式是基于专业领域组织信息服务,满足专业用户的需求。根据用户与数字图书馆供应链的相互作用程度,专业的信息服务可以分为专业门户服务和专业咨询服务。⑴专业门户服务。专业门户网站需要专家或专业图书馆员严格挑选,符合一定质量控制准则。专业的门户网站有详细的元数据或目录数据库,用户可以直接获取信息,或通过网络信息资源描述提供的链接访问所需资源。专业门户服务主要包括专业参考书目(数据库)检索服务、学术虚拟社区、专题论坛、专门的主题跟踪服务等。专业门户服务流程如图8所示。⑵专业咨询服务。专业咨询服务继承了传统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优势,能够及时和用户沟通。数字图书馆供应链不仅是信息提供者,而且是信息产品的生产者。专业咨询服务提供数字图书馆和用户的双向互动,其模式较专业信息门户网站更为复杂。当数字图书馆供应链为企业或其他用户提供咨询服务时,其服务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提供增值服务,主要涉及专题咨询服务、专业化信息咨询服务、市场分析服务、信息分析服务和查新服务等。如图9所示,用户向数字图书馆供应链系统提出咨询问题,供应链系统会在咨询知识库中搜索问题解决方案。如果咨询的问题是新产生的,即咨询知识库中没有解决方案,系统会自动分配给供应链上的相关的咨询馆员或专家,他们通过搜索、组织和分析相关文献,以获得适当的解决方案,并将其传递给用户。

2.3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

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可根据用户不同的行为、习惯、偏好、特点及特殊性要求,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内容和策略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数字图书馆发展最主要的方向。数字图书馆供应链可以有效的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主要包括定制服务、自愿推荐服务。其服务流程如图10所示。

3结论

数字图书馆供应链融合了内容源、数字图书馆、内容供应商、监督机构和第三方承包商,通过这样的服务融合成一个统一的信息服务系统。数字图书馆联盟这种新的组织形式和服务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数字图书馆,数字化的供应链管理模型能够发挥数字图书馆和Google等搜索引擎的优势,提供用户高效、个性化、一站式的信息和知识服务,可以有效地应对Google等搜索引擎对图书馆发展的挑战,对我国在信息新时代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FanSm,WangY.Customization:theinevitabletrendofli-braryservices[J].JournalofSichuanSocietyforLi-braryScience,2008,141(5):36-38.

[2]LopatinL.Librarydigitizationpro-jects,issuesandguide-lines–asurveyoftheliterature[J].LibraryHiTech,2012,24(2):273-289.

[3]HuangZ.Anewdevelopmentphaseofdigitallibrary:valua-tionandadvicesforGoogleandEuropean’sdigitallibraryplan[J].Knowledgeof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2005:5(1):5-15.

[4]HuntingtonP,FieldhouseM,GunterB,etal.TheGooglegeneration:theinformationbehavioroftheresearcherofthefuture[J].ASLIBProceedings,2008:6(4):290-310.

篇3

[关键词] 建筑企业数字化物流物流管理供应链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许多物流研究学者提出“数字化物流管理”的概念。“数字化物流管理”是指企业通过数字化信息平台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及时获取并处理供应链上的各种企业信息,提高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实现企业物流管理的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目标。“数字化物流管理”技术主要包括条形码(Barcode)及射频技术(RF)、计算机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GI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自动化仓库管理技术、智能标签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DW)和Web技术的有效集成等。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形成了以移动通信、资源管理、监控调度管理、自动化仓储管理、业务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等多种业务集成的一体化的现代“数字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一、建筑企业的物流管理特点和状况

目前,国内的一些先进的制造企业如海尔、联想等开始在“数字化物流管理”上大胆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果。“数字化物流管理”模式同时也是建筑企业完善物流管理的重要途径。建筑企业物流作为企业物流的一种,既有企业物流的共性,又有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筑企业产品运作过程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就其整个过程从供应链和物流的角度看,前期的计划、采购、储存、控制、供应等是关键部分,而后期的运输、销售等各环节非常弱化甚至没有。建筑企业物流的另一显著特点是极高的不确定性。因建筑企业项目运作受业主、设计、监理、气候因素和地理环境影响较大,施工过程中不可预见性和多变性随时发生,每一细节发生变化都需要及时的物流保障。同时,建筑产品的工期一般都非常紧,所需材料种类繁多,且每个工程地点非常分散,工程情况又千差万别,所有这些都给建筑企业物流高效运作带来极大挑战。

二、建筑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问题

现对我国建筑企业实施物流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便更好的推动“数字化物流管理”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

1.建筑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程度比较低

在我国,施工企业对施工物资进行了多种管理模式的尝试,如分散管理、就近采购、集中管理、统一供应等。但是效果一直不是很好,其原因在于没有建立完整的物流信息管理体系,没有对施工企业现有的物资供应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目前,很多企业仍采用最原始的信息传递和控制方法,仓库计算机网络化建设不健全,材料库存信息反馈系统时效性较差,库存调控能力相对薄弱。现代物流是在系统化物流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软件设计与硬件应用的支持,使得大量物流信息的收集汇总、及时传递、充分利用成为可能。相当多的建筑企业没有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巨大作用,而信息设备的投入也没有远见,有些企业的计算机设备只是进行简单的项目合同、档案管理,无法进行库存动态化控制,更无法进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

2.建筑企业与供应商缺乏长期有效的信息沟通

施工企业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短期性没有与供应商建立起稳定的关系。建筑业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方与需求方之间的关系经常是短期性的、不固定的,随着一次采购结束与供应商的关系也就中断了。等到下次需要采购的时候,又必须重新选择供应商,重新进行价格协商,从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有的材料供应商有现代的供货管理信息化系统,但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没有信息化的物流管理系统,导致企业之间信息无法衔接,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加上建设项目经常因为受业主、设计、监理、气候因素和地理环境影响导致建设进程变更,也就无法进行物流准确、及时的管理,无法进行物流成本有效控制。

3.建筑企业物流的物流管理比较混乱

目前,建筑企业对原有的物资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并没有从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的角度,对本企业的物资供应系统进行全面的研究,没有真正地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方法,没有在认真研究物流供应链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施工企业的物资供应部门只履行供应物资的职责,没有把传统的采购保管业务,扩展为采购、仓储、配送、加工的全过程服务,建筑物流供应模式依然采用传统的推式,各个环节的连接缺乏高效的控制机制,经常造成人为的等待和重复,使建筑企业的生产进度放慢。对物流管理的不规范造成工程结束时经常有大批的建筑材料剩余,加上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损坏和丢失使建筑总成本升高,而这些物流成本“黑洞”又因为建设项目的高利润而被掩盖起来,不被建筑企业高层领导重视。

三、构筑现代建筑企业“数字化物流管理”方式

1.建立企业“数字化物流管理”系统

在现代的企业物流管理系统中,“数字化物流管理”系统是核心,是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三流统一”和有效运作的关键,它使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可以及时集成并快速信息反馈,提高建筑施工生产效率。从目前我国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分析,应该首先解决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比较低的难题,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和共享,这样就能提高决策水平,从而带来长远效益。建筑企业需要建立“数字化物流管理”系统平台,并基于这样的平台将全面质量管理(TQM)、电子数据交换(EDI)、物料需求计划(MRP)、配送需求计划(D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准时制生产(JIT)、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先进管理技术集成与应用(如图),从而全面提高物流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在较大或者施工段比较分散的建设项目中,利用网络技术将散布在不同区域的供应商企业和众多的施工地点联系起来,实现效率高、质量高、成本低、反应迅速的物流管理目标。

2.建立建筑企业与供应商信息交互平台

建筑企业与供应商之间,要以联盟的形式加以巩固,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企业竞争力影响很小且不易控制的物流资源,采取外包来降低风险,变固定成本为可变成本;对于一般性资源,通过“数字化物流管理”平台把各建设项目的需求进行及时动态汇总,形成物料需求信息,进行物流统一管理。供应链内部企业是合作关系,由公司职能部门与供应商谈判,签订长期供货合同,材料供应价格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互惠低价。通过建立企业与供应商相互之间的信息电子数据交换平台(EDI)、电子自动定货系统(EOS)、计算机辅助定货系统(CAO)和完善数据库信息挖掘技术DW(如图),使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数字化物流管理”系统交互连接,形成信息交互平台。将建筑企业的工程设计变更信息、工程项目变更信息、施工进度变更信息和建筑材料需求信息通过供应链企业之间一致的数据交换技术(EDI)进行数据交换,让供应商适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变化。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PS)结合各个物流流程中的资源需求情况,适时进行物流运输线路选择和优化,经过科学调控和合理配送,变整批大量供货为动态适时供货,降低供应商的库存压力,也降低建筑企业的材料库存压力。通过建立建筑企业与供应商信息交互平台,使物流管理统一化、准确化、快速化、高效化。

篇4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医疗设备;供应链管理

在医疗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先进的医疗设备被应用到医疗事业中,医院医疗设备的增加,设备所占据的资产越来越大,如何能够更有效的对医疗设备进行管理显得尤为关键。在医疗设备管理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统一完善的医疗设备供应链管理系统,落实到各个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作出反应,尽可能降低损失,提升管理质量和效率。此外,还可以有效降低医院内部腐败现象的出现,维护医院的切身利益。由此看来,加强物联网及时的医疗设备供应链管理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医疗设备管理现状

就当前我国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现状来看,固定资产占总额的50%以上,但是很多医院仍然是采用传统的医疗设备管理手段,由人工电子表格记账方式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存在明显的缺陷,工作量较大,设备利用效率低,一旦出现问题很难有效的清点和盘查。如果在医疗设备管理中应用射频识别技术可以有效提升设备利用效率,降低人工劳动强度,但是统计准确率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设备供应链管理系统

2.1自动识别技术

自动识别技术是一种前沿的数据输入技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设备实现。自动识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有效提高数据采集准确性和安全性,降低劳动复杂程度。当前多数医院采用的物联网技术主要包括患者身份识别、血液管理、远程医疗、医用气体远程监控及抄表、医用耗材溯源管理等多个方面,利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声音图像识别系统和磁条技术实现信息的识别。当前较为常见的条形码和二维码同样是一种信息识别技术,可以用来表示商品编号,也可以充当身份信息,应用范围较广。

2.2无线网络

无线网络主要是利用无线电波实现数据信息的传输,无线网使用频段主要是在S频段中,在该频段中,不仅可以满足信息传播需求,还可以避免对人体健康带来的损伤。无线网络由于自身的可管理性、抗干扰性和便捷性特点,成为当前广泛在医院应用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很多地区看病难的问题较为严峻,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基于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远程医疗会诊,避免患者在颠簸路途中对身体带来更大的伤害,危机患者生命安全。借助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建立一个无边界的医疗网络,实现医疗资料和信息的远程传输、查阅和分享。医院在基于物联网的远程医疗会诊研究中,利用云计算和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将手指甲大小的传感器贴在患者身上,即可借助专门的设备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信息传输到设备终端上,医生通过移动智能设备或计算机连接到终端后,即可实现远距离的诊断和治疗。利用无线传感技术,医生即便是与患者相隔万里,仍然可以实现适时诊断。当前较为常见的远程医疗表现在心电、血压、脉搏和血氧检测等等,这种远程诊断技术十分先进,数据传输只需要1、2秒钟,即便是整个远程诊断下来,仍然可以在五分钟内完成。

2.3移动计算技术

移动计算主要是集合了信息传递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而衍生的一个学科。移动计算技术借助计算机或者其他智能终端设备采集数据,加工和传输,实现数据的大范围共享,信息传输更加安全。

2.4供应链系统

供应链系统主要是对医院的医疗设备进行管理,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全方面的数字化医学工程管理系统。医疗设备供应链管理系统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结合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个性化需求,推动医院数字化进步和发展。该系统在数字化医院建设中,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促使信息网络系统和医院数字化建设平台协调发展。对于医疗设备供应链管理应该及时、有效的监管,是维护医疗设备流通安全,降低管理成本的关键所在。可以说,在医疗设备管理中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药品的身份标识进行追踪,实时了解到医疗设备的具体运输情况和运行状态,实现信息的大范围共享。利用EDA和移动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医疗设备资产定位和现场核算。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医院为了谋求长远发展,加强医疗设备管理是尤为必要的,作为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在医疗设备管理中,为了能有效提升管理成效,应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统一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进一步优化传统的管理流程,尽可能规避资源浪费现象出现,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郭磊,曹世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设备供应链管理[J].计算机时代,2011,21(7):29-31.

[2]郭磊,曹世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设备供应链管理[J].计算机时代,2011,8(07):29-31.

篇5

在与记者的对话中,北京京城工业物流有限公司电子商务部部长王强谈得最多的就是企业的信息系统。他认为,北京京城工业物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拥有强大、高效、便捷、贴心的信息化服务能力,而并非依靠采购产品的价格差。

信息化平台贯穿供应链

据介绍,北京京城工业物流是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成立于2003年,2004年瑞士ILB公司通过增资入股成为合资公司。

从公司成立之初,北京京城工业物流就对信息化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企业始终强调信息化工作是竞争力的基础,是发展的原动力。”王强告诉记者。

10年的时间,北京京城工业物流的信息系统从最初的简单网络共享应用发展到今天的由13个子系统构成,应用覆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各个方面并延伸至企业间的信息化合作,包括与客户企业、供应商企业间的信息数据传递、数据共享的综合性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王强笑称是从“纯粹修电脑的”到“信息化行家”的蜕变。

王强的主要工作就是和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打交道,而他也见证了北京京城工业物流信息化的成长过程。据他介绍,北京京城工业物流自2007年就开始对国内外多家ERP软件实施服务商选型,最终确定选用微软的AX4.0。与大多物流企业选用软件的标准不同,北京京城工业物流以“要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要,满足两业联动促进两化融合需要”为选用标准。“AX4.0为源代码开放,我们可以根据实际运营管理需要开发出自己的应用模块。王强告诉记者,这一思路,支持了北京京城工业物流的信息化能够动态支撑企业的发展。

北京京城工业物流的信息化不仅覆盖了本公司的业务流程,更拓展至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其不仅开发了基于AX4.0系统的条码库存管理模块,针对原有的客户、供应商物料进行对应管理,还在不影响客户和供应商原有信息系统代码管理范围的基础上,实现了物料信息在系统间的自动传递。

而在系统原有物料对应关系管理的基础上开发的条码库存模块又保证了实际操作的准确性。依据工业企业产品的特性,北京京城工业物流在给供应商下达采购指令的同时会将条码一并传递过去,包括物料名称、材质、规格、品牌\制造商、单位等,而供应商只需按照要求将包装物料配送至指定的地点即可。此时,早已接到通知的北京京城工业物流通过条码采集入库信息,并直接传递到ERP系统的库存管理模块。“在物料质量验收无误的情况下直接点击一个按钮即可完成入库操作,避免了原有的手工录入,提高了采集效率和数据质量”。王强介绍。

“目前这个应用已经在北人印刷、北重等核心客户中得到应用,并已初见成效。”王强表示:“我们还会在这方面继续发力,事实上,自2008年起公司每年用于信息化的投入都在200万元以上”。对于大力扶持、开发信息化的北京京城工业物流来说,投入显然是服务能力提升的前提。

数字仓储三层次服务

“北京京城工业物流虽然是一家工业物流企业,但所提供的服务已经超出了第三方物流的范围,我们目前能做到通过调配和管理合作组织内互补性资源、能力与技术,为工业制造业提供全面供应链解决方案。而建立京城机电供应链管理平台就是向更高层次迈进。”王强表示。数字化仓储的建设是供应链管理平台成功的先行者,也是其“后备军”。“数字化库内的物料可由本企业自行采购,也可由物流公司代为采购,并由物流公司根据企业的生产计划提供仓储配送服务”。王强给出最直观的解释。

“北京京城工业物流数字仓储涉及三个应用层次,满足各自不同的需求,避免捆绑应用”。王强介绍。在第一个层次上,可为客户提供数字仓储配送管理服务,即客户直接与其供应商完成采购的商务部分。北京京城工业物流为客户提供其采购物料入库、仓储、生产配送的全数字化管理,并不涉及客户商务活动。通过系统接口技术与客户的信息系统及其供应商的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对接,为客户提供采购商务部分全数字化的实时仓储、配送、安全质量预警等管理服务。“在不改变客户现有信息系统的条件下,通过数据接口技术实现与客户信息系统和客户供应商信息系统的链接,实现数据的及时、准确、完整的传递。”王强介绍。

通过采用北京京城工业物流强大、高效的信息系统,完成企业一站式采购服务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也最大程度地彰显了这一服务的价值。王强总结为“全程一站式服务俘获了客户”。

在为客户提供数字仓储配送管理服务的基础上,应客户要求,北京京城工业物流可以向客户提供部分生产物资的供应,客户登录京城机电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或直接向其下达询价信息,客户接受北京京城工业物流报价及其他合同条款后,双方即可签订供货合同,而北京京城工业物流就会成为客户部分生产物资的供应商,为客户提供生产物资的采购服务。“实际上,有些客户连有需求的笤帚、手套等也希望从我们这里一站式购齐,但这无疑也增加了我们编码的难度和定价的困难。”王强坦言。但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了客户的认可。

篇6

关键词:RFID技术、物流、数字化仓储、资产管理、智慧物流箱、智慧物流园区

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通过向射频兼容的集成电路发射电磁波,实现数据存储和采集的自动识别技术。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和数据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随着物联网的发展,RFID作为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交通运输、烟草、电力、医疗、制造业、军事等行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目前RFID技术的应用模式与收益状况来预测,RFID技术将在物流领域掀起一轮新技术应用的,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类重要的应用模式。

一、单品环节的RFID物流箱

众所周知,沃尔玛一直在全球推动RFID EPC标准,其目的就在于希望通过每个物流单元从单品到包装以及托盘的跟踪,实现供应链全程追踪、追溯与及时响应。

烟草行业基于RFID技术的整托盘出入库与RFID周转箱管理、快消品企业在供应链上采用RFID物流容器与智慧物流箱运输与配送货物、国外的托盘共用系统管理等都是基于RFID技术而开发的。这些成熟的RFID技术的应用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不同行业客户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遇到的难题,真正实现了RFID标签的循环使用,提高了物流效率和信息化水平,降低了运营成本。可以预见,采用基于RFID技术的智慧再循环包装容器将迅速在行业内推广。

图1展示了采用基于RFID技术的智慧物流箱的物流系统的运行模式。

智慧物流箱的应用,在实现数字化仓储方面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真正实现货物的追踪及管理,大大提高发货效率,解决货物出入库效率低、错误率高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工成本、降低物流费用。

二、数字化仓储

传统的仓储管理是以提高储存效率为中心的储存型仓储管理方式,属于被动的。现代物流中,仓储系统不仅仅起到对货物进行简单的存放、保管等作用,还要对货物的种类、数量、属性、货位等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得到准确的货物信息。

RFID具有识别距离远、识别速度快、自身具备信息存储能力、环境适应性强等多种优势,是进行高效仓储管理的有力工具。配合良好的仓储管理系统,RFID能够实现仓储管理的动态化,在系统中可以实时查询、管理仓储货物信息,实现仓储资源的合理调配、高效利用。

在仓储管理中,可在每件货物的固定位置上粘贴电子标签,也可以在料箱、托盘等单元化产品上安装电子标签,然后采用RFID手持终端或固定读写器对标签信息进行采集,对物品进行有效管理。

电子标签在此主要应用干产品及托盘两个环节上,首先电子标签在工厂粘贴在产品上,产品放在托盘上(托盘上已经嵌入RFID芯片),然后将托盘上的货物信息和数量通过读写设备写入到托盘上的电子标签中,并随托盘进行仓储、运输。该过程也可以在仓库或物流中心进行相应操作。

在货物进行出库、八库操作时,通过固定读写器射频覆盖到货物移动的区域,自动读取到标签内的货物信息,固定读写器通过串口将数据上传到与其相连的终端PC上,终端PC再通过网络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完成管理货物的相应操作。

采用RFID技术结合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对仓库物品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可达到以下目标:

1

实现对货物出库、入库、存储、盘点等业务流程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仓储运作效率。 2

批量对货物属性信息进行自动采集。

3

对库内的货物进行准确的定位与跟踪。 4

根据需要生成统计报表。 5

对库存进行有效管理。 6

对仓库的空间进行有效管理。 7

通过手持终端对仓库进行盘点,提高盘点的效率。

三、设备资产管理

物流生产设备作为生产资料,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设备管理系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目的在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积极主动的预防性维护和预测性维护,确保设备资产处于高可用性状态,以提高设备生命周期内的利润率,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

基于RFID技术的设备资产管理指的是将RFID标签粘贴于资产设备上,作为系统管理的识别依据,并且将设备核心信息及相关参数保存在RFID标签中。 采用RFID技术进行资产设备的管理可达到以下目标:

1

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

2

实现关键资产使用率最大化。

3

降低设备运行与维护成本。

4

降低备件库存及备件成本。

5

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

四、智慧物流园区

智慧物流园区是个整体性的概念,它管理的是整个园区的人、车、物。从物流单品到仓储,从车辆出入园区到库内货物调整,从人员考勤到工作作业,都是智慧物流园区的构成元素。

应用RFID技术可真正实现物流园区在仓库、人员、车辆管理上的现代化。

智慧物流园区基于RFID技术的应用,可以根据客户现场实际需求,结合仓库管理系统、人员管理、车辆管理系统,不仅可具备原有的在出入库管理、库区灵活管理、人员作业管理、人员区域动作行为管理、车辆进出/区域引导、车辆任务分配管理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优点,同时还具备仓储作业痕迹化管理、仓库作业任务分配、仓库作业指导、人员绩效管理、车辆管理、资产管理等特点。

基于RFID技术的智慧物流园区管理将仓储管理、人员管理、车辆管理、资产管理等相关联,可以有效地解决现在物流园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物流资源的重复设置:如果每个企业都要设置仓库、运输车辆、信息系统、管理和作业人员,将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是信息的阻隔由于各个企业不能共享有关的信息和需求,从而造成整个供应链的速度缓慢,灵敏度不高。

三是由于库存管理水平不一,造成部分企业库存大量积压,影响供应链的整体效益。

RFID技术在仓储管理方面的应用模式本文第一部分已经做过介绍,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智慧物流园区中采用RFID技术如何实现对车辆与人员的管理。

车辆管理可以划分为自有车辆的管理、外来车辆管理、作业车辆管理三个方面。 在管理自有运输车辆方面,给车辆发放永久的车辆管理RFID电子标签,通过电子标签的数据读写,完成车辆调度、任务分配、任务执行的全过程信息管理。

对于外来车辆管理,则是给车辆发放临时车辆管理RFID电子标签,并通过RFID上的数据读写,实现对其进行不同区域引导、进出物流园区门禁的信息管理。

对于作业车辆管理,借助RFID技术,裉据需要,对库内作业车辆在每个库区内的作业状态进行管理。

篇7

Abstract: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automobile cluster supply chain and the "Internet + Collaborative Manufacturing", the role of

"Internet + Collaborative Manufacturing" in automobile cluster supply chai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et + Collaborative Manufacturing" in automobile cluster supply chain. The paper considers that the "Internet + Collaborative Manufacturing" can be applied to automobile cluster supply chain effectively from three asp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cloud,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factories, the establishment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talent system.

P键词: 汽车供应链;集群供应链;互联网+协同制造

Key words: automobile supply chain;cluster supply chain;Internet + Collaborative Manufacturing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055-03

1 汽车集群供应链和“互联网+协同制造”的内涵

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将汽车工业称为“工业中的工业”,不仅因为汽车工业对技术、资金投入等资源的高要求,更因为汽车产业极强的产业关联度与管理体系的复杂性。其中,汽车供应链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复杂的供应链管理系统[1]。汽车供应链前端关联着材料、能源、设备生产、配套加工等产业,后端则关联着销售、后市场服务、交通运输等产业,而这些相关产业本身即是复杂系统,汽车供应链的这种特点使得零部件及相关企业有就近集群发展的倾向,汽车集群供应链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发展的。

汽车集群供应链是指在特定的汽车集群地域中,材料与零部件供应商、整车与副料厂商、整车与零部件经销商,以及政府部门、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研发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等企业与组织机构,通过分工协作,围绕汽车及其相关产业有机聚合而成的网络供应链组织形式[2]。汽车集群供应链是汽车供应链与集群组织的耦合,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汽车供应链内各节点的利益博弈,还要顾及跨供应链企业间的竞合活动。集群供应链网络治理问题对集群竞争优势创造与集群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3]。

我国政府在2015年制定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利用“互联网+”协同制造提升我国制造业产业链整体水平的发展规划,并对“互联网+协同制造”定义如下: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汽车产业是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汽车集群供应链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却带来信息延时、交易成本高昂、资源配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在此背景下,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为汽车集群供应链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 “互联网+协同制造”在改善汽车集群供应链中的作用

中航工业信息技术中心首席顾问宁振波认为,广义的协同制造包括了供应链和用户在内的整个产业链,甚至会跨其他产业[4],即“互联网+协同制造”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供应链整体环节的优化改善。互联网自身具有分享经济效应、去中心化效应及大规模定制效应可以极大地增进汽车集群供应链上各节点间的联系、促进汽车集群供应链上资源的优化配置。

2.1 分享经济作用

在汽车集群供应链中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的根本内生动力,是引导集群供应链内外资源的互利共享,包括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和物流资源等,资源的共享打破了集群供应链的组织边界,使产业链相关利益体通过供需关系高效对接,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通过市场行为引导集群供应链上资源的优化配置。

2.1.1 信息资源地位凸显

“互联网+协同制造”使得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供应链协作体系中的作用大大增强,传统集群供应链以物质资源的流动为主导,信息分享程度低,从而导致集群供应链各节点上资源的闲置浪费,间接地拉动了交易成本的上升。信息资源在汽车集群供应链网络中作用的增强降低了交易门槛,使汽车产业内外相关体的跨界融合成为可能,从而为集群供应链的迭代创新提供了动力。

2.1.2 对集群供应链的全方位激励

马化腾认为,协同制造凸显的分享经济是“互联网+”通过打破信息不对称、减少中间环节,提升劳动生产率,从而提升资源使用效率[5]。汽车集群供应链因“互联网+协同制造”的平台公共服务、免费理论等经济外部性,一方面使供应链上各环节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因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而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供应链内外相关体的跨界融合,增大了集群供应链的内部竞争压力,优胜劣汰,激励集群供应链向更经济、高效的共生模式转变。

2.2 去中心化作用

根据霍佳震的分类,汽车集群供应链网络以整车及电机、发动机等部件制造企业为核心,属于单核集群供应链W络或平行式多核集群供应链网络。其特点是核心企业凭借自身雄厚的技术支持和强大的品牌优势,掌握着整个系统的运转,其他企业在这个处于中心地位的大企业带动下,一方面按照它的要求,为它加工、制造某种产品的零部件或配件或者提供某种服务,另一方面又完成相对独立的生产运作,取得自身的发展[3],如日本丰田汽车城。

汽车集群供应链网络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资源在网络中的流动方向是供应链上游企业向核心企业集聚,后由核心企业向供应链下游释放,节点企业间联系较少,由于信息缺失,从而带来效率低下、生产浪费等问题。“互联网+协同制造”模式则是去中心化,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互联互通网络空间、资源共享平台上,使汽车集群供应链向数字化、扁平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减少资源流动中间环节,将在集群效应基础上的组织交易成本进一步降低,同时有效解决资源流动低效率和组织内部损耗等问题。这种去中心化的作用不仅是汽车集群供应链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而且能将与汽车产业相关的各行各业连接入网,并且使入网企业在自身垂直领域不断整合与融合,即实现TCP/IP协议中互联网无限扩张的理念。

2.3 大规模定制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差异化需求已成为市场主流,而传统汽车集群供应链模式在产品差异化、及时性等方面已逐渐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发展大规模定制技术则成为众多汽车企业的选择。低成本、定制化与响应速度是大规模定制同时追求的三大目标[2]。“互联网+协同制造”使汽车集群供应链企业在网络世界实现了差异化、低成本的“蓝海”战略。从市场角度看,“互联网+协同制造”是通过免费公共服务平台,将消费者的现实需求进行汇总,以及对消费者潜在需求进行挖掘,进而使差异化需求形成批量规模,使企业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互联网+协同制造”是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和众创行为,为企业个性化生产开辟了新空间,是传统大规模定制的升级版。此外,“互联网+协同制造”使消费者与汽车集群供应链企业的直接沟通成为可能,提升了消费者的参与度,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提供了保障。

3 汽车集群供应链应用“互联网+协同制造”的难点

与一般供应链相比,集群供应链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存在多个核心企业的网络结构;二是供应链纵横交织、相互关联,存在跨链合作;三是兼有垂直、水平一体化的特征,且网络化、专业化更明显[3]。基于集群供应链的特点,汽车集群供应链网络组织结构在应用“互联网+协同制造”时相较于其他产业面临着更多的问题。

3.1 体制变革

“互联网+汽车”可预见的高端境界是车与车、车与路的联网。最大的困难不在于技术障碍,而在于体制。其中涉及通信、汽车、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四个目前相对独立的领域。从当前的情况看,各个领域都在研究和推动“互联网+”带来的变化与对策[6]。在汽车集群供应链网络内,供应链成员通过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链内及跨链的竞争与合作,使集群获得了相当的规模经济效应,汽车集群供应链企业间利益关系复杂,“互联网+协同制造”的引入必然引起集群供应链网络内各方的利益博弈,关于汽车集群供应链发展各项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互联网+协同制造”在汽车集群供应链中应用时的稳定性、适应性和可延展性都需要不断累积经验并深入探索。

3.2 信息资源整合

“互联网+协同制造” 是指以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构筑起来的制造业共享经济新模式。核心是物理信息空间和商业逻辑空间进行深度、无缝链接、及时互动,根本方法是数字化、智能化、便利化的协同效应凸显[7],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使汽车集群供应链各个节点构建起虚拟化、智能化的网络协同,实时同步生产模式是汽车集群供应链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的实质。然而在汽车集群供应链网络中,供应链上下游节点企业间的联系及跨链企业间的联系为“互联网+协同制造”对信息资源的整合造成了困难。企业信息的创建、传递、共享等模式须与集群供应链整体发展保持一致,且企业间的信任机制也成为制约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因素。另外,“互联网+协同制造”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众创等拓展了汽车集群供应链的边界,外来信息的涌入,更增加了信息资源整合的难度。

3.3 协同制造理念提升

纵观国内汽车市场,虽不乏比亚迪、吉利等优秀汽车品牌,但优秀汽车产品的丰富程度较之国外品牌仍差距巨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汽车集群供应链在实施协同制造时更关注生产环节,而普遍缺乏对协同设计的重视。

在整个汽车供应链中,从前端的创意生成、概念设计到产品设计、详细定义产品性能,再到工艺规划、工装设计、小批量试装一直到规模化生产,整个过程都需要高度精确的协同制造技术的支撑,国外大企业更重视工程协同设计,而将生产制造环节进行外包。国内汽车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也是因为缺乏对协同设计的重视,从而在制造有特色的汽车产品方面缺乏竞争力。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对汽车集群供应链的改造,更应该从提升汽车供应链上企业的协同设计理念入手,单纯制造领域技术的提升并不能使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

4 汽车集群供应链中“互联网+协同制造”实施策略

4.1 建设工业云

在汽车集群供应链中实施 “互联网+协同制造”的首要目的,是增强集群供应链网络节点间联系,以信息共享为基础,优化集群资源配置,提升集群协同效应。由工信部主推的工业云服务创新平台对信息在集群供应链网络中的共享传递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工业云通常指基于云计算架构的工业云平台和基于工业云平台提供的工业云服务,涉及产品研发设计、实验和仿真、工程计算、工艺设计、加工制造及运营管理等诸多环节[8]。汽车集群供应链的工业云平台是区域工业云平台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与之存在一定的界限,通过工业云平台将集群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连接入网,企业通过工业云平台在产品研发、工艺设计、工装设计、规模化生产等阶段实时了解集群供应链中其他企业的信息,并分享企业自身信息,从而使得集群资源合理调度。

增强工业云与区域经济体资源禀赋及主导产业的结合,是工业云的发展方向。就现阶段而言,工业云往往用于解决中小型企业由于工业计算机软件平台建设、计算机仿真等技术经验不足,从而限制了其创新能力的问题。在汽车集群供应链中,以“政府支持+企业实施”的模式,以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为核心构建集群工业云,为集群内企业信息共享提供支持,集群工业云与区域工业云链接,实现与集群供应链之外企业的交流,同时,对集群供应链网络企业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4.2 建设智能工厂

从技术层面来说,在汽车集群供应链中实施 “互联网+协同制造”的另一个目的是提升集群供应链上企业的协同设计、协同生产能力等,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工艺规划、机加仿真、物流仿真等,形成与实际生产过程并存的虚拟生产过程,降低生产不确定性,缩短生产周期。

以智能工厂为载体,深入推进互联网技术与集群供应链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融合,集群供应链网络中的各项资源集成了存储、感知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在生产价值链中的资源、设备等实现自组织功能,并根据从集群供应链网络中获取的信息灵活进行生产过程,从而打造开放、共享、协同的智能化汽车集群供应链。制造过程的虚拟化,将企业生产过程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一体化,并实现与消费者的对接,为生产定制化提供了支持。汽车集群供应链企业智能工厂的建设是与区域及集群工业云联系在一起的,智能工厂是工业云信息资源的来源,而工业云则是智能工厂协调发展的渠道。

4.3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人才体系

汽车集群供应链实施 “互联网+协同制造”以提升汽车工业的升级需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互联网+协同制造”是对汽车集群供应链体系的全新构造,此过程伴随着集群供应链网络的结构性变化、信任机制的改变以及交易模式的改变甚至各相关体利益分配模式的改变,这需要国家或地方政府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对集群运作模式、企业行为等进行详细而明确的界定,涉及到利益调解方式、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同样,引入“互联网+协同制造”是以高端人才、适用性人才的引入与培育作为支撑,人才体系的完善是协同制造理念与技术不断提高的根本动力。

5 结语

“互联网+协同制造”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战略性技术,是制造业领域内各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性手段。汽车产业是一国综合制造能力的象征,我国在汽车制造领域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汽车产业的改造创新对我国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为此从汽车集群供应链的角度,考虑“互联网+协同制造”技g的实施应用,改善了集群供应链网络本身的问题,同时,为汽车产业的升级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赵永斌.基于供应链的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的构建[J].物流技术,2008(27):11-13.

[2]程德通.汽车集群供应链实施大规模定制的优势及其策略[J].长沙大学学报,2013(27):38-39.

[3]霍佳震,吴群,谌飞龙.集群供应链网络的联结模式与共治框架[J].中国工业经济,2007(10):13-18.

[4]魏东.熟悉的“陌生者”――新常态下审视“互联网+协同制造”[J]. 中国信息界-e制造,2015(09):22-33.

[5]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92.

[6]张永伟.“互联网+汽车”带来的变革[J].中国公路,2015(17):78-79.

篇8

关键词:信息协同;跨境电商;运作模式;运营框架;创新动因

一、跨境电子商务信息协同化演进趋势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兴起于2007年,受到国内消费者海外购物意愿与日俱增的推动,一批以个人代购、代购网站为代表的跨境电子商务模式逐渐兴起。随着美国亚马逊、易贝等国外知名电商企业扩大对我国的业务布局规模,海淘模式涌现并发展壮大。2012年我国全面启动跨境电商试点城市,自2014年7月起,海关总署《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等一系列利好政策不断出台,推动了跨境电子商务行业步入规模化、企业化发展轨道。受到协同理念的驱动,跨境贸易从业者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通过组织间合作、业务流程整合等方式实现了全产业链信息协同。

(一)跨境电商关键主体集团化运营

信息经济时代要求企业对市场需求、技术趋势、政策法规、环境规制等方面的变化要有准确的把握,并做出柔性化调整。来自全产业链的信息流是企业做出战略调整的关键资源,因此未来行业发展将以最有利于信息传递与共享的方式演变,也就意味着传统商业模式中阻碍信息流动的要素将改变原有组织方式,通过产业结构化调整实现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跨境电子商务行业信息化协同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在于组织种类多样化与规模分散化,将极大削弱信息传递与信息分享效果,由此引发订单处理流程冗余、前后环节衔接不畅、主体责任划分不清、业务对接标准不一等问题,导致服务水平难以满足消费者预期。未来对信息协同的追求将驱动跨境电商供应链组织向更为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业务环节的关键主体,如跨境物流、跨境支付结算、互联网营销服务、跨境CRM综合服务等企业,将通过收购或合作方式形成领域内大型集团企业,有核心能力的零散从业主体通过商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机制确定自身地位,集群内部分工明确、功能完整,能够向外部提供专业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最大化发挥全产业链信息协同优势。另外,集团化运营方式也有利于创新跨境电商业务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模式,构筑跨境包裹商检、缴税、通关的快捷通道,反向促进信息协同在更广泛领域内发挥作用。

(二)服务管理体系协同化发展

跨境电商业务管理体系归根到底是为满足商品供应商、主体功能运营商以及消费者的服务体系,管理绩效最终表现在产业链服务水平是否提升、终端消费者期望是否更好得到满足。在信息协同作用的推动下,跨境电商管理方式将向更有利于实现服务配套化、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变。细致的服务内容能够产生更为丰富的运营数据,便于合作企业在流程、功能方面有效对接,更好发挥信息协同优势。跨境电商管理体系一方面鼓励更为合理、领先的服务模式融入产业链中,一方面也要制定相应服务规范来明确服务企业的权利责任和行为准则,使其以更为合理合规的方式开展业务运营。未来跨境电子商务将针对国际间物流成本高、运输周期长、国际支付手续繁琐、支付安全威胁、缺乏跨境信用评价等问题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实现跨境电商产业链升级。

(三)跨行业业务流程协同机制逐渐形成

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是跨境电子商务运营管理的重点对象,在信息协同的影响下,“三流”将更为频繁地传递于各业务主体之间,并加速业务流程协同进程。由于企业间主营业务有所差异,在业务操作流程、系统平台接口、数据信息结构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而造成业务协同的障碍。跨境电商管理体系作为产业链中的关键协调者,为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分享,则需要构建跨行业业务流程协同机制,分为技术协同标准和管理协同标准。前者规定各类信息结构、平台接口、操作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统一标准;后者重点强调业务流程的逻辑关系,如确认支付与发货流程、商品出库与清关服务流程、退换货的物流环节与客户服务流程等。协同机制将推动跨境电商产业链更高程度的信息协同。

二、跨境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创新动因

(一)破解物流难题

海淘正在成为跨境电商的热点,但是物流却成为阻碍海淘发展的最大痛点,主要问题集中在国际转运方面。其通常的转运流程是:消费者在境外某国网站下单,需要联系好一家当地华人转运公司,在网上下单时填写转运公司仓库地址,要求电商网站先发货到转运公司仓库,通过转运公司将商品运至国内通关,之后再由转运公司对接的国内快递公司负责将商品配送至消费者。这其中经历了电商平台、国外转运公司、国内快递公司等多个业务主体,往往会出现无信息可查的弊端。缺乏信息数据的收集、归类与集成意味着信息协同无从谈起。2014年这种局面被打破,苏宁易购与“洋码头”合作的“全球购”上线,天猫国际海外物流搭建与“洋码头”深度合作,从而形成了本土电商巨头企业与自建海外仓储的B2C进口电商企业联合的跨境电商平台,实现了信息流、资金流与跨境物流三者融合,信息协同整合了商品筛选、订单管理、在线支付、跨境物流等业务,实现了跨境电商服务价值整体放大效应。

(二)提升跨境电商业务管理水平

基于电商平台的跨境交易本身存在参与主体众多、业务流程环节繁复的问题,目前跨境电商依然需要面对系统不对接、信息流不顺畅的现实。信息协同将有益于促进跨境贸易链条各主体企业有序协作与分工业务模式的形成,从而提升全链条业务管理水平。在订单管理环节,多家境外电商网站会将个人用户订单汇聚于转运公司,通过用户识别、订单汇总、订单分类等相关业务环节,提升包裹信息化管理水平,极大降低包裹在接收查验、合并分类过程中的人力成本;在物流管理环节,电子商务网站和转运公司的信息协同能够实现对商品位置移动全过程的记录,包括电商网站发货到转运仓、转运公司再交接给国内物流企业流程中商品是否破损,或者是否存在消费者为了避税没有如实填报包裹信息而存在海关查验扣留的风险等信息,能够在电商发货、转运公司接货、国内配送、末端交付四个环节传递共享,避免了由于信息缺失所导致的业务流程中断以及事件责任相互推诿的情况出现。

(三)构筑“快速通关”的海关通道

跨境电商带来的海量包裹涌入海关,传统通关流程难以应付突如其来的业务量增加,比如我国宁波港,一个海关口岸清关人员通常只有3人,上千个包裹的清关工作量可想而知,效率无从谈起。因此转运公司的信息与海关系统对接以实现通关流程协同化,是提升通关效率的关键。转运公司按照海关要求提前提交包裹清单及相关审批公文,海关业务系统接收通关申请并实现在线业务办理,极大缩短现场办公审批时间。另外,信息协同有利于实施海关监管。我国海关对于个人自用的海外入境包裹有着严格的重量和价值限制,转运公司出于成本考虑为消费者提供合箱服务,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构成了转运灰色空间。海关信息不仅对接转运公司,还能够与电商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多方信息验证压缩了利益灰色空间,规范转运市场运作。

(四)压缩跨境电商运营成本

基于供应链理论,上下游成员间有效的信息沟通有利于降低供应链运作成本。跨境电商亦可看作是由众多成员构成的供应链条,包括电商企业、物流公司、航空公司、货代公司和报关公司等,其中国际物流运营占据了供应链成本最大份额。信息协同能够有效降低物流运作成本,一方面,UPS直邮与小转运公司之间产生较大价差的原因在于空运价格,航空公司需要确保运量的可预测性,提前预估下个周期的货运量,UPS通过对接航空公司信息系统提前预定下个周期舱位量,航空公司就会给出较高运价折扣;另一方面,信息协同的成本压缩作用还体现在业务信息平台对传统制国际贸易体系的冲击。传统进口贸易流动效率差、壁垒高、链条长,高物价都会转嫁到消费者。信息平台通过打通上游海外零售商家与下游普通消费者,逐渐打破独家垄断的传统贸易局面,缩短国际贸易链条,节约供应链运作成本。

三、“数字+协同”跨境电子商务运作模式构建

生产力和科技的突飞猛进使跨境电商已经升级为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的数字贸易。在2017年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中小企业联、敦煌网创始人王树彤全面阐述了全球数字贸易的概念,即以线上交易平台为依托,以数据为驱动,包含了营销、支付、仓储、物流、金融、关检税汇等相关服务的智能化贸易业态。其中数字化是手段,以达到多主体、多业务之间紧密协同的目的。因此,以“数字+协同”理念主导的跨境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创新将打破目前跨境电商平台野蛮增长、盲目扩张以及商业模式不完善等行业格局,引领未来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方向。

(一)基于信息协同的数字化运营框架

协同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协同主体相互合作与协调来实现成果放大效应,并不是主体单个行为过程或者某些随机行为拼凑堆叠所能实现的目标。首先,产生信息协同需求是整个信息协同行为的起点,源于个体自身能力无法满足所追求的目标时,必然产生借助外部资源的动机;其次,协同信息查询与获取是能够获得整体放大效应的保障,包括选择适当信息主体与信息客体,从而构成各要素之间协同工作的组织;协同信息共享与利用是真正发挥信息协同优势的关键,借助信息传递与信息共享的功能达到组织间、部门间信息的共知,基于企业期望实现的共同目标,利用信息形成有序的活动计划来满足各方协同需求,创造价值。有效的信息协同行为发生在一个合理的运营体系内部,由于其涵盖全流程业务环节,需要破除企业边界乃至行业边界,构建跨境电子商务生态化数字运营体系,如图1所示。跨境电子商务数字化运营以电商平台为核心,从交易过程主体来看,电商平台连接消费者、商品制造商与供应链服务商;从功能与业务流程来看,跨境电商平台实现了信息充分共享机制下的生态链协同。协同理论认为,协同过程不同于组织要素简单的数量相加,是通过个体的知识经验并按照一定逻辑进行要素的配置与安排,发挥要素耦合最大效用。从行为角度来看,以追求协同效应的组织成员之间的有序分工与协作是协同理论的具体体现。一方面,跨境电商平台将交易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功能进行汇总,以模块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形式嵌入功能体系中,通过兼容性操作平台为企业提供公共接口,同时与业务相关的政府部门及银行实现数据互通;另一方面,电商平台利用自动化调度技术,依据业务处理进度实现操作流程动态组合,并按照业务处理需要合理调用实体资源,有效配合阶段性业务需求,业务活动结束后释放系统虚拟流程与占用的实体资源,以备新的业务流程调用。跨境电商生态圈中的信息主体需要对信息客体的匹配性与有效性进行评估,对于能够满足协同需求的临时虚拟组织,利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传递、共享及集成业务信息;对于不能满足协同需求的结果进行反馈,从而激发新的协同需求。信息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存在于信息协同行为整个过程中。

(二)“TaaS”跨境电商运作模式

全球跨境贸易数字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线上展示阶段,产品与服务信息通过网页进行展示,沟通交易全部在线下进行,以1999年阿里巴巴的信息黄页模式为代表;二是线上交易阶段,沟通和交易升级到线上进行,以2004年敦煌网在线交易模式为代表;三是数字贸易时代,以线上交易平台为依托,以数据为驱动的包括营销、支付、物流、金融等智能化贸易业态。随着全球数字贸易模式向更高层次演进,对跨境电商运作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跨境贸易活动更加注重及时性、灵活性、服务性,同时针对贸易参与者更具有包容性,基于“TaaS”(贸易即服务)理念的运作模式将为跨境电商提供数字化贸易解决方案。“TaaS”可理解为模块化服务思想,依托于跨境电商平台海量的交易数据和服务数据,将涉及生产端、流通端、采购端诸多服务,构建多维度、小颗粒、标准化的服务模块,其可以自由组合搭建智能贸易解决方案,从而服务于整个跨境贸易生态。如图2所示,“TaaS”跨境电商运作模式为企业提供大数据分析类、业务服务类、风险控制类、品牌服务类四大类解决方案,用户只需要提出要求并选择相应服务模块,解决方案便会自动生成进而调用相应资源完成此项服务,用户不必知晓业务运营者以及资源所有者,通过“TaaS”赋能而专注于自身主营业务的深耕细作。可见“TaaS”模式抓住了数据这个核心资源,通过对数据的沉淀、分析、再利用,加强了复杂业务流程协同,其可以无限延展,横向上可以不断进化新型贸易服务,纵向上可以服务不同类型贸易主体。未来跨境电商将向轻资产、智能化方向演进,“TaaS”理念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主流。

四、信息协同下跨境电商运作模式重构路径

(一)构建以跨境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产业生态集群

海淘正日益成为消费者刚性需求,据尼尔森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海淘族规模将达到3560万人,而海淘模式流程复杂、产业链成员分散、商品较高的代购费及跨境物流延迟、包裹丢失等弊端严重影响消费者跨境购物体验,也阻碍了B2C跨境贸易的健康发展。究其根源,是由于产业链成员间缺乏基于信息协同的有序分工与同步协作,有效发挥信息协同的作用势必变革现有跨境电商产业链结构,将多类型、跨企业、零散分布的信息流汇集于跨境电商平台,围绕信息流搭建平台框架,重新设计业务处理流程,并且从有利于满足订单需求的视角对平台进行功能重组,从而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者有机结合,确保以平台为中心的跨境电商模式顺畅运转。事实上,阿里、京东、1号店、苏宁和亚马逊等电商企业相继推出海淘业务,目的是利用其电商平台的信息协同优势构筑全新产业链结构,使自身通过业务整合以及流程对接成为跨境供应链主体,传统以个体公司为主体的单向弱链接结构形态将被以跨境电商平台为中心的产业链结构所取代。

(二)提升跨境电商数字化运营水平

跨境电子商务服务链涵盖多种业务功能,涉及多个业务主体,要实现信息协同化管理需要借助先进科学技术,构建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作为底层架构的跨境电商管理体系,一方面能够实现跨境物流、国际支付、网络营销等主体业务数字化转换,为关联企业同步化业务内容与协同化业务流程提供信息来源,便于跨境电商平台企业监管订单履行过程中的整体进度,并预知可能存在的风险与瓶颈环节,提前制定突发事件的管理预案;另一方面,以大数据为特征的现代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能够对现有跨境电商业务体系运营管理提供最优化解决方案,如业务流程改进、功能整合再造等,以及通过运营数据监控来筛选优质表现的企业成员,重组业务体系结构乃至供应链结构,实现跨境电商生态圈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

(三)创新跨境电商服务体系模块化运营

跨境电子商务本身交易流程复杂,主要原因在于涉及环节多、主体差异大,造成信息难以传递与分享,进而限制产业链服务水平提升。通过将报价、订货、付款方式、备货、包装、通关手续、装船、运输保险、提单、结汇等复杂业务流程打包成一套完整解决方案,实现服务体系运营方式创新。面对不同业务需求,各项服务内容即为标准化服务模块,可依据不同贸易场景拼装出个性化解决方案。模块化服务方式提升了跨境电商从业主体间协同效率,一方面交易主体在产业链中明确了自身业务范围与主要职责,为上下游伙伴提供业务处理流程、结果等关联信息,提升了订单履行的透明度、连续性,缩短了订单处理时间,提高了订单的客户响应度;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网络耦合效应优势,业务主体之间存在多种功能匹配方式,某些主体间合作如果不能满足总体目标,则可进行重新组合直至实现耦合效应,使商业行为更加合理有序。

(四)构建跨境电商服务过程化管理体系

随着跨境电商供应链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盈利方式开始从基本营业收入向个性化增值服务方向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必将带动跨境电商管理体系创新,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业务功能监管为主的管理体系过渡为过程化监管。即服务型供应链监管对象不是业务功能或部门,而是服务。服务本身具有过程化、无形化的特点,服务内容可能跨越多个企业中若干部门的多个功能,单独评估某一功能运营绩效的高低并不能代表整个服务流程绩效,因此跨境电商产业链需要构建针对业务流程的监督、控制、评价、反馈的管理体系,如对流程运行的关键节点设置标准参数以监督业务状态;面对服务流程在某些环节出现隐患与风险的应对机制;构建基于过程的指标体系来评价流程效率等。创新过程化管理将成为未来企业管理体系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张夏恒.跨境电商类型与运作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2017,31(1)

2.齐伟伟.我国跨境电商产业链构成、问题及创新发展[J].商业经济研究,2020(11)

3.宋凯钰.我国跨境电商发展中的管理制度、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8(18)

4.马捷,张云开,蒲泓宇.信息协同:内涵、概念与研究进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41(11)

篇9

【摘 要 题】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

【关 键 词】IDC/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

从1998年起,IDC这个概念就开始被炒,至今,应该说是灼手可热。有报道:北京某IDC公司(专线与主机托管)2003年收入达数亿元。但令人疑惑的是IDC至今并未引起图书情报界的重视,我以为对此值得重新审视一下。

1 什么是IDC

IDC即是Internet Data Center的缩写,意思是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是专门提供网络资源外包以及专业网络服务的企业模式。IDC的深一层意思就是服务[1]。以往连线接入这种最简单的服务就代表了全部的Internet外包服务,而现在的IDC其服务范围和内容较之ISP更加丰富广泛。IDC的主要服务包括整机租用、服务器托管、机柜租用、机房租用、专线接入和网络管理服务等。广义上的IDC业务,实际上就是数据中心所提供的一切服务。客户租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和带宽,并利用数据中心的技术力量,来实现自己对软、硬件的要求,搭建自己的互联网平台,享用数据中心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务。所以,IDC的服务公式:IDC=网络+服务

从网络结构分析,IDC又是互联网业内分工更加细化的一个必然结果。经济学家认为:分工是经济长足增长的重要原因。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测:IDC的出现,必将引来互联网结构性调整,同时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回到图书情报专业看,可以肯定,IDC对于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也有着许多积极意义。

2 从ERP和ASP谈起

讨论IDC模式,不能仅从一点出发,要从它周围的技术来看,要看到它的发展与由来。笔者从ERP和ASP模式开始关注,且从中体会到互联网运用零时空哲学、重新构架工作组、转变传统信息流范式,对于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并认为它们之间有着理念上必然的联系。

2.1 ERP概论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缩写,被公认是GartnerGroup 1990年初提出的。Gartner Group信息技术词汇表中关于ERP的定义:一个由Gartner Group开发的概念,描述下一代制造商业系统和制造资源计划(MRP II)软件[2]。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对于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对于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对于事先计划和事中控制。我们认为,在信息经济时代的企业,仅靠自己的资源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还必须把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相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如此,才能迅速整合社会资源,高效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获得竞争优势。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间的竞争不是某一企业与另一企业间的竞争,而应当看成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ERP系统实现了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提出了价值链管理平台的思想。

ERP的真正意义在于看到了企业单个边界趋向模糊的趋势,注意企业竞争是瞄准供应链的资源竞争。ERP的概念,正是实现了这种竞争,创造了企业信息流新的模式。迈克尔·戴尔说得好:程序创新现在已经是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3]。唐·塔斯考特巴在《数字化经济》一书中提出未来经济12大趋势,其中:分子化、聚合化、互联网式、全球化等等都可以说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活动的显著特点。ERP是应时代要求出现的。此外,与ERP紧密关联的一个概念客户管理(CRM)也是值得关注的。为锁定客户,企业纷纷建立呼叫中心,以客户为中心,借用信息技术提供跨平台的增值服务。

2.2 从ISP到ASP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ASP不是Active Service Page,而是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细心的人可以发现,互联网络已走过几个时期。一是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接入服务;二是ICP(Internet Contert Provide)内容服务;三是ASP(ApplicationService Provide)应用提供服务。每走一步都可以说是服务的专业化、深度化。ASP可以理解为目前最为先进的一种服务模式。转贴于

ASP是向用户提供一切可能的因特网应用服务。有关专家认为,继ISP和ICP之后,ASP将成为Internet时代的第三种商业服务模式。它通过广域网向客户提供应用软件及增值服务并为此收取费用,所有应用软件在ASP的数据中心供客户随时调用。据数据中心的最新消息,全球高端的ASP消费将从1999年的1.5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20亿美元,4年的平均增长率为91%,如果加上ASP消费带来的其他边缘产品市场,该市场规模将接近45亿美元。在未来5年内,大企业10%的应用程序是向ASP租用的,而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这一途径满足其75%的应用程序需求。据上海互易网估计,我国目前1000万家中小企业每年在信息技术上的开支高达1500亿元——2000亿元之间[4]。

ASP与IDC服务模式有许多相同之处,甚至,有人评价说IDC是ASP模式中的一种。ASP模式的兴起,使人们开始注意业务的外包,如此可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有关资料表明:业务外包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经出现,最为典型的是柯达(公司将一部分信息系统外包给IBM和数据设备公司经营一例,当时引起了企业界不小的振动。

3 IDC服务模式的价值

从ERP到ASP可以看出这样一种发展的轨迹:核心单位(如:企业)的信息需求不断扩大化,信息管理走向更加宏观,实施战略管理策略。由于信息量猛增,相应地原来自我处理的信息系统、硬件、技术力量均已不能支撑,因而,迫切要求信息服务分工社会化、专业化,一种为满足企业信息处理能力的市场被挖掘出来,ASP和IDC应当说是这个时候的宠儿。

IDC的价值应当在于适应了企业发展的需要,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适应网络环境下新型企业发展的特点。网络环境下,传统企业纷纷改造、转型,注意拓展虚拟空间及虚拟的合作与协同,实质上传统的企业边界已消失。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结构必然重组,从过去集权式管理模式转向网络分工模式。IDC的价值在于给企业网络分工式模式在技术上创造了可行性。

4 IDC对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影响

IDC对于数字图书馆建设有什么样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认为,对于信息技术的新进展,图书馆人应当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这也是一种情报。图书情报机构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首先是观念上的影响,主要是对虚拟化认识的程度。我们讲虚拟是相对于现实空间而言,是比特对于原子。虚拟化办公在现实空间办公的模式有根本的不同,虚拟不以看得见为标准,强调超时空的合作。因为按照虚拟的理论,网络管理从来不谈物理位置,只谈完成任务。不同的地理位置,同样可以通过网络共同解决一项任务。所以,我们说,要想真正从一个传统工业社会的思维模式转变到信息社会的思维模式是不容易的,这个过程中,往往知识观念容易接受,行为转变却十分困难。这方面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很普遍。这应当引起注意。

其次是对于数字图书馆的构架影响。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已走过了数年的历程,经历了文献数字化、协作采访、联系建设数据库、软件开发、数字联盟的系统建设等。最为突出的是专业数据库的开发与国外数据库的引进,如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ELSEVIER、UMI、EBSCO、EI等。这些数据库的建设与传送,有些是采用买服务,通过密码、口令登录,还有一些是建立镜像站点,分别通过即时和定期传送两种方式。当我们看到IDC的模式,会感到自己行为模式的落后。现在,我们建设数字图书馆采用的还是传统模式,基本上没有虚拟意义上的社会合作,从设备的采购到数据资源的建设一揽子承包,即便有些合作也应当说行业内部的,远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IDC却强调社会化合作,也正因为如此,它找到了虚拟的市场空间,通过提供技术支持,提供硬件租赁,提供SLA的24×7小时品质服务,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不久,IDC也将冲击数字图书馆的内部结构。

第三是一点具体意见:即调整现存的集权式建设模式转向任务工作组的模式,让IDC参与协同作战。我们认为,应当从总体规划开始,对于过去数字化建设进行审视,重新进行任务与工作组划分,即分清哪些是要求自己解决的,哪些又是需要扩大合作伙伴、通过社会化协同解决的。具体地说:IDC能否成为今后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分工负责信息传输解决的方案。可以设想:图书情报机构按数据性质和特点加强联合,共同租用IDC服务器。一方面,图书馆负责提供数据,另一方面,数据放在租用服务器上,硬件更新、速度的提高、正常访问均由IDC负责。今后,我们可以不在技术上多加考虑,也不需要在硬件更新上多做文章。图书情报机构的着眼点还是应当放在整体信息资源的规划与组织上,具体包括:数据采集、专题库组织、数据标引、数据规范、检索技术等等方面。

总之,IDC对于图书情报工作来说,可能还是一个空白点,笔者希望能引起重视。我很崇尚Sun公司新提出的一个理念:“将网络效应发挥到极致”。IDC的模式与服务就是可以将网络效应发挥到极致的内在力量。

【参考文献】

1 21vianet.com

2 go2.163.com/~dxjm/qyxxh/qyxxh.htm

篇10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核心竞争力;竞争情报;供应链管理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绝不是单纯依靠技术产品创新或是完善服务就能形成的。企业信息化的实质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对信息资源进行高效的管理则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也是企业新经济增长的源泉,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许多企业认识到信息化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加大了信息技术的投入,不断的对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掘并加以积累,在挑战中不断发现并创造机遇,以本企业的能力、特长及发展为中心来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一、组织结构改造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要求企业在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上加以改变,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上的改变变为了可能。企业在引入信息技术之前首先对现有的组织构架的优缺点有个合理的认识,将企业业务流程理顺,颠覆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信息技术使信息的处理量和处理速度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不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信息的准确度。互联网技术也让信息的传输能力大为提高,通过e-mail、视频会议等手段,实现了同一时间在整个组织范围中信息进行实时沟通。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集权式管理是最为常见的管理模式,领导者就是企业的权威,涉及企业的内外大小事务的决策都由领导者“拍板”,而且都必须经过领导者的批准才能加以执行。这种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里最大的弊病在于,企业的领导者不可能精通各种知识,面面俱到,他所作出的决策经常是主观而片面的,这种集权化管理无法产生最优决策。而信息技术可以使得企业在管理者在全面充分掌握各类信息的基础上作出最优决策,无形中传统管理模式中的领导者也逐步转变为教练的角色。

二、竞争情报收集信息化

为应对各种新的市场需求,企业竞争战略已经渐渐转变为以提高市场反应速度为重点的战略上来。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是信息交互的基础。它将原始信息层和企业决策层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跨越了情报的数据层、知识层和决策层将无序的各类信息转化为竞争情报并指导企业决策。

不少学者都提议把竞争情报当作一种企业行为或企业进程。竞争情报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企业谋利益,因此情报的应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企业通过收集到的情报可以对顾客需求与行业特性可以做到完全预测,而对于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情况、技术、分销商、供应商以及政策法规等方面的预测能力还有所欠缺,说明企业在这些方面的情报还有所缺乏或是在这方面没有有效的信息预测手段。通过合法手段搜集竞争情报,并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自身的优势、劣势。对于企业竞争情报工作而言,其工作的好坏情况直接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执行这一职能不仅仅是靠简单的计算机软件或系统就能够起到作用的,也不是仅仅建立一个部门机构,设立一个岗位,就可以取得效果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包括的是一种处理机制,一种传递系统,类似于高度智能化的神经系统,紧密的将企业决策结构和机制集成在一起。所以,不能简单的把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与设立竞争情报相关部门和建立数字化网络系统划上等号。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是一个全方位复杂的工程,从建立起企业竞争情报意识、情报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到建立起相应的沟通观念和规范、情报收集处理工具、信息处理平台等,因此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凭借一套计算机网络或者一套所谓的竞争情报软件系统就能带来什么。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需要组织制度的保证,需要智慧和技能的配合,更需要支持其运作的企业文化环境。企业通过与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及行业专家等进行访谈,获取相关信息,接下来将信息加以整理,使其变得有条理有针对性从而根据这些信息以预测竞争对手的状态进而预测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变化方向。

三、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实力越来越雄厚,产品品种不断增加,产品订单交付周期趋于灵活机动,对企业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围绕着传统的作业流程所进行企业管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变化,而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则能帮助企业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帮助企业建立了高效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搭建起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及分销商之间的沟通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