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知识点归纳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材料知识点归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建筑材料》课程是高职院校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是建筑工程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实用性强是其突出特点,对这门课程的掌握对于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是学好后续课程的基础。建筑材料课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要掌握好这门课程,不仅仅要有建筑力学、高等数学、化学等学科基础,还有结合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管理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建筑工程材料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是建筑材料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但是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具有知识点多,但逻辑性差、理论内容多、实际案例少等特点,教学和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因此,如何改进建筑材料课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是高职院校课程教师一直在探究的一个课题。
一、目前建筑材料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传统单一,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教学难度更大,教学方法不合适,就很难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内容广泛、叙述性强、经验案例丰富、涉及的知识面广是建筑材料课的主要特点,同时课程内容还存在知识点多、散、逻辑推理缺乏等特点,导致课程在整体性、严密性、连贯性不强,因此,不管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对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归纳和总结都很难。对于这种情况,教师教学面临更大的挑战,而从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方法来看,大多教师仍选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以讲为主,实施灌输式教学,教学方法僵硬、单一,根本不符合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知识点难以掌握,教学目标更是难以实现。
2.理论与实践缺少有机结合,教学效果差
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方式的影响,许多教师在建筑材料课程授课中,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讲解,轻实验实训的情况,理论与实践缺乏有机结合,教学效果差。许多教师在授课课程中,由于课堂教学本身、实验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只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理论讲解上,却很少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实验实训操作。这种情况下,在教师的僵硬理论讲解中,学生不但很难做到在实践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还会逐渐失去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
3.实验教学流于形式,辅助理论教学作用受限制
不管是从建筑材料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来说,还是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方法上来看,实验实训在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中有着很重要的辅助教学作用。而从目前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来看,许多教师往往过分强调理论讲解,而较少进行试验教学,有的教师虽然也组织学生实验,但是只是由学生自主操作,缺少演示和指导,因此,总的来说,目前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实验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很难真正发挥辅助理论教学的作用。
二、提高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
1.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创新教学体系
基于建筑材料课程内容繁杂、知识面广,且内容整体性、逻辑性、严密性偏差等特点,要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创新教学体系。首先,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进行创新,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亮点,以实现在设计上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由于建筑材料课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来创新理论讲解模式,这样在讲解过程才能够结合各个面进行充分的讲解,避免讲解的枯燥乏味。最后,建筑材料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融入各种建筑材料的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案例中理解和掌握各个知识点,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2.充分发挥实验的辅助教学作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建筑材料课理论知识的最好途径。因此,要有效提高建筑材料课的教学效果,就要全面改变目前高职院校建筑材料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讲解轻实验实训的教学模式,以充分发挥实验辅助理论教学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合理安排理论讲解和实验实训的时间,不能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理论讲解上,而很少进行试验操作;其次,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进行充分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后再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各种疑问;最后,为让学生有效地进行试验探索学习,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条件,对学生进行分组,实现实验的有效组织,让学生在小组中自己设计、自己操作、自己总结。这样,理论结合实际操作,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的兴趣,并且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3.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2
1目前建筑材料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内容繁多,教学方法传统单一该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庞杂,以叙述性内容为主,经验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且知识点多、散,不易归纳和总结,缺少逻辑推理,使得其整体性、逻辑性、严密性、连贯性均较差,各种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及使用具有差异性。而教师在教学中多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知识点掌握不牢,偏离了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轨道。
1.2实验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发挥辅助理论教学的作用目前高职教育中的建筑材料实验课与理论课教学没有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实验课安排课时少,且多为验证性实验,教学过程中大多是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按同样方法操作,整个教学缺少实验探索过程。如混凝土的拌制与试块制作实验,由于其配合比多由教师直接提供,学生没有尝试到配合比的初步设计、实验室配合比调整等的过程,其实验只是单纯的操作,没有与理论起到结合作用。
2建筑材料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1调整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目前我们有很多院校的建筑材料教学大纲仍然沿用本科的教学大纲,只是将每章节的教学课时缩短,教学内容依然较广泛,想让学生多掌握些知识的意识比较强,导致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比较吃力。高职教学中要求理论知识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课程内容突出重点、化解难点、通过理论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和熏陶、通过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以及注重对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调整教学大纲,在深度上降低要求,同时与岗位技能联系在一起,重在运用,以“一个中心、两条线索”为教学主线,所谓一个中心是指以材料性质为中心,两条线索一条是以材料的性质及其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和决定材料性质的因素为线索,另一条以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外界影响材料性质的因素为线索。如作为一名材料员或质检员,必须对相关材料的性能和使用非常熟悉,对于混凝土这种材料而言,将重点讲解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两个重要性质其及影响因素,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混凝土的配合比的设计。以往我们对配合比设计这部分内容要求不是很多,主要是因为计算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经过对行业的调研,发现这部分内容必不可少。同时,实验的内容也有所调整,尽量与当前建筑行情相符,如删除了目前用的较少的烧结普通砖的抗压强度实验,加大了混凝土与钢筋实验的学时数。同时,近些年来我国建材领域发展速度非常快,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也非常关键,引入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实验方法、新标准的介绍,如将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环保墙体材料——植物纤维类板材(稻草板)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引入教学,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让学生更好的应对工程实际的高速发展。
2.2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方法相结合建筑材料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而学生多处于被动记忆状态。实际上高职教学中学生才是主要角色,针对学生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法,通过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对整个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如仍然是混凝土这一章,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不按章节顺序讲解,而是结合一个任务或是一个项目来进行。首先设定某工程项目需求,再由此展开讲解需要什么样的原材料、如何选择原材料,由原材料如何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如何根据和易性、强度调整配合比,直至满足工程需求。具体开展如图1所示。通过图1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混凝土从材料组成、性质要求到配合比设计等知识有了连贯性的掌握,逻辑性较强。此外,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知识点的引入过程,提出几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时,提出问题材料受潮时为什么其保温隔热性能会降低?为什么冬天修的房子其保温隔热性能较差?保温材料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为什么需要防潮防水?学生对这些问题兴趣较浓,在讨论与思考的过程中自然就能掌握知识点。也可将相关内容结合所处环境来讲解,如过火石灰引起的墙面鼓泡、或者石灰硬化引起的墙面开裂等现象可结合当前学校教室墙面,生活实例等引入,效果会有很大提高。
2.3改变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体现教、学、做一体化建筑材料实验课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中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其中改变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教学模式是关键。实验教学学生是主体,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基础上,将单项实验内容设计为多方案实验。将每班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操作、自己总结,而教师只充当指导作用,这样实验课不再处于从属地位,而是作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作为学生锻炼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如将普通混凝土性质的单项实验设计为多方案实验,要求配制一定强度的混凝土,从一开始初步配合比的选择、实验室试拌、到配合比调整,最终制成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检测全过程都由学生分组别自己完成,各小组可采用不同的粗细骨料,不同品种、强度等级的水泥,各组学生根据要求测定各组成材料的性能,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并按自己设计的配合比配制混凝土。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和训练,学生对整个混凝土这一章有系统的全面的认识,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验上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从面实现真正的教、学、做一体化。另外,如有条件,可考虑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开放,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利于学生发挥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来探索,既有利于教学,又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2.4改变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高职教育中的考核方式不能简单地由一张期末试卷来考核,而是应该多样化,更多地注重过程考核。其中可加入平时成绩,实验成绩等进行综合考核。如按下列方式考核:将传统的理论成绩考核方式改为理论加实验考核的方式,权重各占50%,其中理论考核平时(考勤、提问、纪律、作业)、期中、期末的比例分别为30%、20%、50%;实验的50%主要考核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表现、实验考勤、对仪器设备的爱护、实验结果的准确程度、实验的速度、同学之间的配合等。以我们学院建工141班为例,教学实践证明,经过我们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该班级学生学习兴趣较浓,课堂气氛好,与教师互动密切,实验课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在掌握理念知识的同时,又具备一定的技能,教学效果好,达到了教学要求。
3总结
篇3
一、做好阅读题的方法
1.先读问题,再读材料。许多同学做阅读题的方法是先读材料,再看问题,看完一个问题,再读材料,通过质疑――阅读――思考――释疑的过程,找到答案。一道小题做完,下一道小题还要重复一遍这样的过程。这样做题的方式,效率大大降低。我认为,比较好的方法是先读问题,再读材料。先读问题,不是说我们把此则材料所涉及的问题简单的从头到尾读一遍就行了,而是仔细地读,一边读题,一遍要默默的记住问题的内容,再带着问题去读材料。读材料至少读两遍。第一遍速读,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先集中解决这段选文写了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的阅读每一句话,对所涉及问题的句子更要反复的研读,揣摩,参悟句子所透露的信息。这种“倒读法”既避免了先读材料时的盲目性,又提高了做题的效率。
2.把握文章主旨。文章不论长短,都有作者的写作目的,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读完整篇文章,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对作者的思想和所表达的情感有了整体的把握后再开始做阅读题,做题的准确性就会大大的提高。如:朱自清的《春》一课中“鸟儿们都呼朋引伴地卖弄着歌喉”,请问“卖弄”是什么意思?感彩是什么?“卖弄”有炫耀的意思,多有贬义。而此处的鸟儿是在“炫耀”自己的歌声吗,是为了单纯地描写鸟吗?显然不是。这篇文章作者是借鸟儿来赞美了春的勃勃生机。在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中心后,你就会知道这里的“卖弄”一词的感彩是褒义词,词语的感彩发生了变化。做题时如果不能从文章主旨去考虑,把问题与主旨割裂开来,即使简单的题目也容易出错误。
3.紧扣原文,寻找突破口。“题从文中出,答从文中来”可以看作是阅读理解题的灵魂。问题、答题都必须紧扣原文,脱离了原文的答案往往是支离破碎的。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从原文中找答案。当然,找到的句子不一定符合问题的要求,还必须根据问题的要求进行加工,通过缩句,找中心词,抽取要点,重新组织语言才行。如在归纳文章的段落大意的时候,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找中心句,方法简便,做题快,准确率高。
4.抓住“关键词”。关键词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它能反映文章的核心意义。做阅读题时,抓住了关键词,在提炼中心思想,概括段落大意时,就抓住了问题的灵魂,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了解语文知识点
知识点就像建筑中的建筑材料,要想建起高楼大厦,你就必须知道要用哪些材料。同样的道理,你想要做好阅读题,面对试卷中对知识点的考察,如果你连知识点的内容都不清楚,又怎么可能有的放矢的回答出所问的问题呢?如《春》中有一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大小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问本段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看到题,你的脑海里首先要知道初中阶段的写作手法有哪些,头脑里有清晰的认识后,你才能结合阅读材料去分析,原来作者运用侧面描写,借写蜜蜂的多,侧面写春花的“多”,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三、做题时应注意的事项
1.言之有据。“言之有据”顾名思义就是在阅读文字材料中找到依据。在阅读题的解答中,要充分理解试卷上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这些信息内容,用语文专业的知识术语去解答,这样答出的问题才会完整,才有灵魂。而不能凭空想象,言之无据,答非所问,或者只有骨架而没血肉。
篇4
关键词:教学模式;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02504当前,各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表现,如独立思考能力、新知识学习能力、工作创新能力等,满意度较低。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已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创新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才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为中国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创新精神是一种科学严谨的精神,一种逻辑缜密的思维,一种不懈追求卓越的意识,以及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1]。创新与创造不同,创新是在原有科学理论上有所变革,且该变革有利于知识有效重构。因此,只要有求异思维,人人都能创新。
笔者通过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期的教学工作经历,探索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缘由与解决办法。对逐步地、深层次地解决“创新思维模糊、不善于捕捉创新意识、潜在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几点建议,采用因果分析法,通过多维度重构教学模式与加强工程实践经历两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重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生接收课程讯息的快慢、难易及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掌握程度的信心建立息息相关。因此,要解决课堂理论教学存在的不足首先要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而提出与该类课程内容设置特点相匹配的解决方法。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大都与现阶段主流的建筑材料相关,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三方面。
其一,综合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各门课程的设置大多关于物理、化学、力学与机械工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在形式上充分体现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在内容上明显呈现科学分析与理论计算互补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则显示了基础研究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特点。其二,多变性。随着科技进步,高新产业发展迅速。在强调低碳节能、绿色环保及安全第一的主旋律下,社会各界对材料性能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材料专业的课程内容必须紧随科技发展,把当前科技领域最新的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课程设置具有多变性特点,随着新材料的产生,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非传统材料的课程应逐步加入培养计划。
其三,复杂性。在教学过程中,物质的微观结构各不相同,物质结构随外界条件的变化千差万别,在空间结构的认识上也会出现偏差,因此,对材料宏观知识的掌握与物质微观结构的认知呈现复杂性特点。
以上教学特点也是教学难点,笔者在长期教学工作中,通过学生反馈,归纳四点革新课堂教学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好奇心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2]。苛刻古板的传统教学衍生一种沉闷的课堂氛围,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尤其是生硬艰涩理论知识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厌学放弃的态度,直接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同时也扼制了创新意识的萌芽。相反,一旦创建了师生共同学习平台,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自然地激发学生好奇心。例如:在讲解硅酸盐晶体结构时,教师以积极引导而不是刻板讲解的方式教学,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研究探索,对不同条件下各硅酸盐晶型的转变产生兴趣,从而开拓思维、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从课本上的问题衍生出自我学习中发现的疑点。并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较自由地与教师、学生进行探讨,解决新问题。其他学生也可以从中发现更深一层的问题,循序渐进地提升教学效果。这就使教师从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角度培养了其创新思想。开放、活跃的氛围,既能激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又可以让学生增加创新意识,做到“学而言,言而改,改而变,变而新”。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改进,营造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课堂氛围。同时,增添趣味性、合理加大自由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开启自身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创新能力。
(二)尊重不同个体差异培养创新力
高校课堂是个大环境,每个个体在其中都体现出独特的个性。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学生甲善于理性思考,对数据概论理解能力较强;学生乙则更注重感性思维,对图像空间结构认知能力较强。对不同学生,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安排不同类别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不同角度学习同一知识点,并达到相同效果。
(三)通过毕业论文环节激发创新情感
对于大多高校而言,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训练,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阶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机会。但是,目前这一教学过程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有待改善。
一方面,在毕业论文命题和选题上存在较严重的虚拟现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毕业之际可以完成论文,但这种论文内容空洞、论点不足、重形式轻实质,学生在该教学环节收益甚少,与教学设置中的预期效果相差较大。命题方式虚拟化导致论文题目相似或类似度极大,易出现抄袭现象。因此,优化毕业论文题目设置可使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事半功倍。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的差异设置论文题目,同时应关注建筑材料界的新动态,将其融入论文,使学生对枯燥理论知识产生新鲜感和兴趣,自主解决现有材料应用中的缺陷,自觉形成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中国高校本科毕业生论文大多是在第八学期(即大学四年级下学期)进行,在此之前很少向学生介绍有关毕业论文的知识,相关训练也较少,在论文进行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查阅、理解相关资料,甚至有部分学生对学校图书馆数据库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查阅文献、自我理解文献的能力,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为毕业论文完成奠定基础。多方面知识的学习能使各知识元素相互融会贯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意料之外的问题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预期之外的目标。
(四)调整考核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期末成绩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的检验与评价,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限制了教学内容。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必然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象。受试卷容量和大纲要求的限制,很多教材外延内容在考试中没有涉及。久而久之,使学生把学习注意力局限在教材中,打击了学生发散性探索的积极性。因此如果考试制度因循守旧,教学方法改革也只能纸上谈兵。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尝试考核方式多元化,即除期末考试外,又加入其他考核环节。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精心选择适合知识拓展的内容,让学生查阅资料,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自己观点,并在课堂上用多媒体为师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方式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教材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不囿于传统的、既有的、权威的观点,而根据所学知识勇敢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利用学校数据库资源检验和论证新观点,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综合能力[3]。
综合而言,课堂教学的改革突破点是将核心因素定格于知识的接受者——学生。以多种措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因个体差异造成的自卑心理,激发学生潜在创新意识。学生对新知识接收程度大幅提高,同时将克服难题的信心以无意识状态储存,这样,学生处理新问题、提出新方案的信心将在潜意识中逐步建立。
改革教学模式不仅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但仅此还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人的创新潜质只有在实践中才会得到最大程度显现。因此,教师应尝试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工程实践平台,使他们有足够物质基础发挥创新潜质。
二、加强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受诸多因素制约,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教学中工程实践环节薄弱。科技实验等实践动手课程安排不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4]。
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笔者所在团队结合创新能力培养需求,从加强工程实践角度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工程实践空间
针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数量普遍不足的现状,学校一直在大力创办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参与工程实践提供充足的资源。1993年学院率先在国内实践了校企合作新型办学模式,与全国500强企业之一——沈阳星光建材集团联合办学,成立星光建材分院,从此星光建材集团下属的37个企业均成为学院实习基地。同时,集团投资了120万元补充教学资源。2000年与辽宁省建筑材料研究所共建,实现资源共享。2005年成立沈阳建筑大学—沈阳金圣达精细陶瓷研发制造中心,建立了良好的工程实践平台。2008年与沈阳依力达建筑外加剂厂成立沈阳建筑大学依力达新材料研究所,成为另一个校企合作的科研平台。2010年又和辽宁省建筑节能环保协会联合成立“沈阳建筑大学泡沫混凝土研究所”和“沈阳建筑大学地面辐射供暖材料研究所”,同时借此平台,与协会上百家会员单位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2010年学院还结合专业特点,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专业的相关企业建立了8个校外实践基地。先后有几十名学生在这些实践基地中开展实验、实习,在非模拟、完全真实的工程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良好的校企合作实践平台上,形成“以校内实验实训中心为依托、校外实习基地为延伸,课内实践教学为主体、课外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扩展,通用实践能力为基础、专业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5]。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进而有所创新。
(二)积极开展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大力发掘学生科技创新潜能
科技竞赛逐渐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6]。科学竞赛作为大学生课堂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大学生综合运用课堂相关知识去设计并解决实际问题或者特定问题,其一般都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要求学生从本质上认识专业理论知识,在竞赛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思路清晰,并以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建立的逻辑思维总结发散性思路,发现新问题,在新问题中重塑原总结,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设计出合理、新颖的实验竞赛方案。
科技竞赛加强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有机结合。学校积极探索科技竞赛管理系统、建立科技竞赛平台,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先后组织学生参加“金隅杯”全国首届混凝土设计大赛、“金海岸建材杯” 首届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学院开展“依力达杯”混凝土设计大赛和“顺风杯”建筑结构胶粘剂设计大赛,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涨热情。在竞赛活动中,学生将多层次多学科知识整合、发散,以不同角度设计思路各异的方案,科技创新潜能得以充分挖掘。
三、结语
大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扎实的理论教学与充分有效的工程实践为工科学生提供了完整、系统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笔者将教学模式改革与加强工程实践两大培养体系有机融合,通过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及工程实践的合理安排与强化,为学生提供轻松有趣、利于知识传授与接收的良好环境,以完善多元考核方式、加强毕业论文环节为重要切入点,以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物质基础,以专业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在竞赛开展过程中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证实了措施的有效性。当然,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课题,笔者将携其教学团队,归纳已有成果,分析有待改进之处,对该课题继续不懈地探索,以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更多富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冯启明.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J].高校教研,2007(3):47-49.
[2] 李丹青,丁芸,吴霞,等.确立学习创造力培养目标,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5(1):19-24.
[3] 童建华,严敏.注重实验教学改革,提升创新能力[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5(2):7-9.
[4] 李尚志.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J].大学数学,2003(1):46-50.
[5] 顾蓓.在实习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3(2):47-48.
[6] 许伯生,肖翔.开展大学生数学建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0(4):23-25.
Reestablishing teaching mode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WANG Qing, RAN Kun, JIA Jinghang, NIU Wanyang, CHEN Yanwen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8,
Liaoning Province, P. R. China)
篇5
化学基本观念是中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所形成的能够反映化学本质特征的概括性认识,是化学知识的核心。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初步建立起化学的基本观念,学习从化学的角度认识世界,用化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是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反思,并逐渐积累、转化、提升的过程。加强基本观念教学,能使学生对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不致停留在感性阶段,而对更为根本的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
1 讲清概念的基本含义、蕴含的基本观点。每一个知识点都蕴含着观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发,可以挖掘每个知识点里面蕴含的一些观念、方法,定好目标,恰当的定位,设计有效的问题和活动来实现我们这个知识和观念双层达到的这个目标。例如讲解溶液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讨论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溶液。当然学生举出溶液很多,如盐水、糖水,在化学实验课中见到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等,这必然比老师一一列举出效果要好得多。让学生配制、观察氯化钠溶液并说出溶液的外形特征和观察结果,老师归纳总结得出“溶液是澄清、透明、均一的”,必然胜于老师直接讲出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凡是澄清、透明、均一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认识到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也必然胜于老师的讲解和强调。
2 要弄清该概念的教育价值。化学基本观念是提高每一位中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学生学习微粒知识时,要求学生达成什么样的物质微观构成认识呢?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还要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去解答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 讲清概念的来龙去脉,有时把科学家发现、探究的过程讲给学生,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用什么的观点和方法发现的,经过了怎样的努力,取得怎样的重大发现,怎样推动了科学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社会的进步,可以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奇妙变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和行动。例如学习空气的成分时,可先让学生了解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体会其实验原理及拉瓦锡在实验中所表现的科学态度,认识拉瓦锡的结论中的不足,告诫学生不迷信权威, 树立“学无止境”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4 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各类实验,了解形成概念的过程。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活动(如:研究性学习、实验探究、家庭小实验等)不仅可了解形成概念的原始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推理、判断、总结等能力,而且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例如讲解《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时教师演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观察到什么现象?然后提出疑问:两者发生化学反应了吗?学生对无现象产生的实验,往往认为两者不反应,如何证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呢?教师提供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学生因为上节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的用法,所以讨论结果多种多样:有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有的用PH试纸、有的用无色酚酞试液等等。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确定实验方案,让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教师此时应启发学生:溶液中的OH-哪去了?是不是与加入盐酸中的Η+发生了反应?Η+和OH-反应生成了什么?这样让学生学会运用微粒的观念认识宏观物质及其变化。
篇6
本文通过介绍项目教学法的内容以及研究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力学中的实施方案和项目设计,探究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建筑力学;项目教学法;应用
建筑力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专业学科,是进一步探究其他学科、从事技术性工作的重要基础。建筑力学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学科要求与实际联系极其紧密。掌握这门课程既需要数学和物理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也需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如果学生基础不扎实,建筑力学对于学生来说会显得十分抽象、死板,再加上建筑力学理论性强,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学生学起来会更加难以理解。鉴于这种现象,我们对建筑力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引入项目教学法,尝试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以及实际运用能力。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容以及主要特点
在建筑力学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就是以具有代表性的工程项目作为教学依托,通过将建筑力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工程项目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项目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要点融会贯通,同时增强学科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力学对于工程项目的重要价值。项目教学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项目作为主轴线,教师作为主要引导,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彻底扭转过去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项目教学法不再以将教师具备的相关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为目的,也不是简单直接地让学生去完成老师部署的任务。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让学生亲自去认识项目、分析项目,并且领会项目的主要目的,达到可以利用相关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在信息整合、计划设计、选择方案以及实施等过程中,都需要学生亲自去完成,得到成果是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学生完成项目的整体过程。学生在项目进展的过程中,既可以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还能够掌握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并且体会到项目实践中创新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整个过程还能提高项目分析能力以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不再单纯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是向学生提供相关咨询或者指导,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由此可知,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建筑力学的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建筑力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方案和项目设计
建筑力学是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工科类学科的基础,因其学科特点,学生普遍觉得这门学科枯燥、抽象、不易理解。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如何科学革新教学方式,在建筑力学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使力学教学更易于学生接受,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建筑力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案。项目教学法通过将建筑力学教学内容用工作项目联系起来,教师同学生一起完成相关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以实际行动为指导方向、实际生产作为主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构建和技能提高,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对实际工作的体会以及个人能力的提高。建筑力学教学引入项目教学法,可以直接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地改变传统理论脱离实践的局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专业知识有效整合起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创新意识等。
(二)建筑力学教学中的项目设计。在建筑力学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一方面,项目的合理设计是前提,设计的水平关系到项目教学应用有效与否。项目是专业知识教学的有机载体,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应覆盖教学任务规定的所有专业知识内容,并且需要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项目设计应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项目设计的最优选择就是来源于实际工程中。对于建筑力学这门学科,因其作为专业基础学科,项目的设计要考虑到两个主要方面:首先,项目设计应考虑工作岗位的要求;其次,项目设计要考虑为后续学科打下基础,满足后续学科的需求。例如,某专业对于建筑力学教学设计了三个项目:两个课内项目和一个课外项目。课内项目为某学校办公楼结构施工图校核和某工厂厂房框架结构施工图校核,课外项目为某学校宿舍楼结构施工图校核。其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课内项目,教师主要起引导和咨询的作用,课外项目由学生自主独立开展。三个教学项目的设计涉及知识点广泛,涵盖了教学大纲要求的所有专业知识点,并且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三、建筑力学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具体流程
引入项目教学法来开展教学工作,是将有代表性的工作项目转化为教学内容。设计项目教学流程时,工作项目的逻辑顺序和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一定要经过合理协调,设计可以按照工作项目的逻辑顺序制定教学工作的逻辑顺序。建筑力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对具体结构的分析与校核以及如何解决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工作岗位一般是不同的,因此所需知识面也不尽相同。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一定要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设计各项分任务,按照逻辑顺序依次完成。项目教学法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明确项目目的、设计计划、实施计划、评估与任务归档。下面就建筑力学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进行探讨。
(一)明确项目目的。项目设计开始前,一定要明确项目实施的目的是什么。教学选取的项目一定要具有代表性和合理性,完整的教学项目应该由一系列具有典型性的小任务组成。选取项目前一定要以教学为核心进行调研工作,通过收集建筑相关行业状况的资料,如工作任务的岗位、环境、技能、形式等重要内容,在数量众多的工作任务中筛选出合理、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且明确不同岗位对技能的特殊要求,由此确定教学项目。选取项目的最重要目的就是保证项目开展过程中能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足够的内容。此外,项目工程量不宜过大,项目时间应适宜,以防止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对开展教学不利。建筑力学的项目设计可以从分析建筑材料、主要结构体系、结构设计、分析校核等几个重要方面取材,合理部署任务。
(二)项目教学计划的设计。建筑力学课程在设计项目时应保证含有一系列典型性的分任务,完整项目所需课时以及分任务课时占比一定要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安排,并制定出课时表。组织项目开展也需要安排课时,对学生分组、成员搭配、组长选定、分工合作等任务进行明确,另外也需要安排时间进行项目问题集中解决。教师应安排时间进行项目定期或不定期评估,及时对项目计划进行合理调整,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确保项目教学法的成功。
(三)项目具体实施过程。计划的实施是整个项目教学的关键,是项目教学法的主要部分。要保证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教师要起到一定的引导和咨询作用,要讲解新知识以及知识在项目实施时的应用,专业知识的讲解最好结合简单易懂的实际例子,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最终完成项目。在学生开展项目工作时,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亲自操作为主要方式,信息收集、筛选以及项目的具体实施都应由学生独立完成。要组织各小组定期进行项目交流,教师应根据整体学生的情况,对项目进行科学调整。教师将书面指导交给各个小组,小组独立确定项目具体步骤、安排工作分工。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项目情况,对学生进行细心考察,互动交流既要保证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项目完成后进行评估。在项目完成之后,一定要及时进行评估和归档。对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首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估:学生收集项目资料的内容质量、计划设计的可行性、项目完成的质量、学生对该项目的重视程度等。并且还要考察学生对建筑力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能力,另外各小组进行项目成果汇报,对小组成员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同时促进各小组进行交流学习,分析各小组团队协作能力。指导教师根据评估结果,纠正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并且加深学生对该项目的认识理解,提高学生对建筑力学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项目的评估应遵循以下流程:首先各小组进行项目评估,完成自我评估后,小组之间互相评估,最后总结完成后统一由指导教师进行评分、归档。各小组以及教师应鼓励表现优异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全体学生的进取心。
四、项目教学法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为了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指导教师应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同时善于分析整合,筛选出合适的教学项目,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第二,教学课时是有限的,项目的时间跨度要合适,既要保证课时的有效利用,又要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建筑力学专业理论知识。第三,切记不要形式化教学,应该突出理论结合实践,以项目的进展带动教学任务的完成。另外,应积极引导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实际运用能力。总之,通过以项目带动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应用,在实践中巩固、在实践中创新。学生在项目教学法中得到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契机,有利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既能够保障学生学习建筑力学专业知识的质量,有效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又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人沟通、团队合作、交流表达、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习尧青 单位:广西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东岭,蔡小超.《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职业技术,2012(5)
[2]范凌燕.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力学与结构》教学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3]寇立亚.高职建筑类力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篇7
英语总复习时间很短,一般在三、四个月左右,要完成对整个初中阶段所学知识的复习和进行大量的综合模拟练习,实非易事。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中考复习就成为我们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中考英语有效复习策略问题谈一些个人管见,敬请各位同仁赐教。
一、中考英语有效复习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中考复习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落实到学生的自觉、自学上,落实到学生的动力和能力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复习中的主角;教师是参谋,是配角,在复习中起指导和辅助作用。学生积极的参与和良好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复习的效果。
2.计划性原则。
复习前必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将复习计划提前交给学生,以便让学生了解了整个复习的思路,明确复习的目标。目前英语中考复习通常分为三轮:
第一轮:以教材为主,教材是考试的依据和载体。
复习时间:5―6周。
复习内容:初中所有教材,以单元或话题为复习单位。
复习目标: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模糊知识清晰化,为解决专项问题打基础。具体做法:
a.以单元为单位准备复习提纲。包括:话题(Topic)、语法(Grammar)、语言知识(Language items/points)、能力培养(Solving problems)。
b.采取“先密后疏”的方法进行复习。
c.将学过的知识加以整合。
d.提高课堂容量和密度。
第二轮复习:以教材为依托,以《中考指要》为准绳,进行专题复习。
复习时间:4―5周。
复习内容:语法、话题、功能、词汇辨析、重点句型、语篇结构及中考题型分析。
复习目标:掌握语法、话题、功能、词汇辨析、重点句型等,变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做法:
a.讲练结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答疑解惑,精讲巧练。
b.研究并熟悉中考英语试卷题型及命题特点。
第三轮复习:模拟训练,查缺补漏,考前指导。
复习时间:2―3周左右。
复习内容:模拟考试,复习教材。
复习目标:查找盲点,补漏拾遗。模拟中考、提高应试技巧。
具体做法:
a.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b.整理已经做过的试题,积累教训与经验。
c.精选信息新、题型得当、难度适宜的试题,进行强化训练。
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把知识系统地归类,按系统训练能力,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框架。例如:制定一个复表,列出学生应该掌握的各年级、各单元的基本内容、重点、关键点和学习要求,让学生了解前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清易混淆的语言现象,防止运用时产生错误。总复习是学生重新学习、温故提高的机会,对于特别重要的知识点、句式、语法要反复操练,加以类比,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4.针对性原则。
复习的效果好坏与是否突出针对性有很大关系。教师不仅要对复习的侧重点做到心中有数,还要认真分析和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通常情况下,随着复习的深入,词形变化的问题会减少,用法的问题会突出,掌握习惯用语比较困难;综合练习较难,书面练习问题突出;不少学生对非谓语动词、复合句感到困难等。因此,平时练习时就要突出以上薄弱环节,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复习。
5.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内容的综合性与形式的综合性两个方面。以课文为中心进行复习,可以有机地把词汇、句型、语法和阅读理解结合起来,达到内容的综合性。在形式上,听说读写并举,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二、中考英语有效复习策略的实施
1.紧扣教材,从基本词汇入手。
词汇作为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基本建筑材料。如何训练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与中考英语复习息息相关。在阶段复习环节,教材中的单词拼写、短语应用、词形变化等应将作为复习的重点,将单词、短语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对比,这样可以使记忆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大大降低遗忘率。复习过程中要养成根据读音记单词,利用脑、眼、耳、口、手多种器官同时记单词,利用构词法、音形相同相似比较法、归类法等方法记单词。既要掌握基本的词汇知识,又要具备良好的词汇运用技能。
2.注重交际,突出重点。
听说训练是英语学习的先决条件,中考题型特点已充分体现。不少学生在听力方面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复习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的听力训练,让学生通过多听来增强语感,提高听力水平。目前,中考听力题型包括:情景应答、对话理解、短文理解、短文填词等。针对这些题型要有目的地加强训练,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定期安排时间进行听力训练和测试。每次测试后要及时反馈评讲,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听力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要注重听力技巧的传授和指导。
3.阶段侧重,合理安排。
要根据各轮复习的目标,合理安排复习的侧重点。第一轮复习针对学生对已学基础知识,因时间久,部分已遗忘的特点,要求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这一阶段应按教材顺序归纳语言点、讲透语言点运用,对各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梳理,同时应注重基础词汇、词组、句型的过关,并通过配套练习、复习检测形成能力。第二轮复习要求分类整理。在总揽教材,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基础上,相应地提高要求,进行系统整理消化,抓住重点,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如果知识掌握不系统、内容混淆互相干扰,解题时就会判断失误,做错题目。这要求教师在这一阶段复习过程中防止简单的重复,反对面面俱到,而是应遵循精讲精练的原则。第三轮是进行综合模拟考试。通过教、学、练、考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知识,扎实、有效地提高能力。分析各模拟试题时,既要教学生解题要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与题目之间的联系,同时又要针对历年中考题型强化训练,使学生在答题时做到灵活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4.研究题型,有的放矢。
研究中考的题型特点、命题原则及考查范围,及时了解中考信息,有利于教师抓住复习中的重、难点,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是一种有效的复习策略。目前,中考试题在设计上有联系学生生活,选材丰富、新颖,图文并茂,语境多样等特点,且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和体现学科渗透与课程改革的精神。教师要带领学生对各种题型进行研究,从中找出解题的思路和规律。同时,可开设专题讲座,辅之与其题型相适合的习题进行专题练习,通过讲练相结合的方法,简明扼要地抓住重要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把握住应考的主动权。
5.精讲巧练,讲练结合。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复习要体现精讲巧练、讲练结合的原则。所谓“精讲”,就是在对教材提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突出重点、难点,用最简练的语言进行讲授,使学生一目了然。所谓“巧练”,就是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精编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练的习题要精,练的内容及形式要准,练的方法要活,尽量达到做一题就有一个收获。所谓“讲练结合”,决非简单的讲练交替,而是在保证讲清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找出典型习题,对学生进行解题思路及解题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命题角度,点拨解题技巧,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6.精心选材,强化阅读。
阅读理解是中考英语的重头戏,占分比重大,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和阅读技巧来理解英语语言材料的能力。学生在中考中取得高分,阅读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拓宽视野、加强阅读、掌握阅读的技巧。在日常练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广泛阅读各种题材的材料,并理解语言材料中所渗透的文化内涵。同时,在材料的难度、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加以拓宽,可涉及历史、地理、科普、天文、人文趣事等各方面,难度应与中考相当;同时尽可能选取精选英语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上的具有一定时代感和趣味性的材料,经过必要加工后供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7.综合发展,促进建构。
在中考复习中,应当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的有机整合、综合发展。中考英语复习要在实际应用的层面上引导学生体验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听说读写并重,鼓励学生多动口说、动手写、动脑记忆与思考;另一方面,在复习书本知识和练习题讲解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醒他们由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其它知识点,促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头脑中建构起较为稳定的知识结构体系。
8.因材施教、分类提高。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在英语学习上存在着差异。在复习过程中,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是不科学的。教师要加强个别辅导,对英语成绩较差且稳定地处于下游的学生,要加强对他们的知识网络进行查漏补缺,学会一点,练习一点,记住一点,归纳一点,巩固一点,督促他们建立错误档案,打好基础。英语成绩大起大落的学生,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清晰、不牢固。辅导这类学生的关键是理清知识体系,让他们学会灵活运用。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实现共同进步。
篇8
一、预习的方法
首先是单词、词组、句型的预习。预习英语单词时,要做到读音准确,词义明确,词性明了,对于四会(听、说、读、写)的单词,还要求拼写正确。预习词组、句型和课文的重难点,可充分利用课后注释加以明确,初步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
在预习单词、词组、句型的时候,可充分发挥英语词典的作用。经常在课前查词典,将有助于丰富学生对相关单词、词组、句型等用法的理解和把握,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其次是英语课文的预习。在预习课文时,应要求学生在预习单词的基础上,先仔细听几遍课文的录音带,如果一下子听不明白也不要气馁,可以要求学生把课文当阅读材料来用,认真阅读几遍,对于刚才没有听明白的地方,要特别留意,然后再听一遍朗读带,看看原先没听清楚的地方是否已经明白,接下来再细心研究课文,找出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可以把自己有疑惑的地方先画上标记,然后再去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能否自己解决。这种带着问题听课的过程,听课的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如果还有时间听录音带,模仿朗读,跟读课文,培养自己的英语语感,锻炼自己的朗读能力。
再次是英语课后练习的预习。预习课后练习,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思考workbook中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相关问题及各种形式的针对性练习,做到心中有数。
根据以上预习要求,学生将初步了解所要学习的基本内容,记录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将使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实践告诉我们,预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课堂学习法
课堂学习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能否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上英语课的效率呢?
对于听讲,同学们必须有一个目标,就是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首先,上课铃响后,必须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不要再对课间的事有所留恋。好的听课方法要求大家充分调动一切感官,做到眼、耳、心、手并用。用眼即发展注意和观察能力,看清老师上课的实物、图片及手势,表情、板书等。从而领会老师讲授的内容。用耳、用心就是要培养听力、思维和记忆能力,它需要同学们开动思维器官,听清并思索老师使用的课堂用语、录音和讲解的语言要点,从而理解所学内容,记住该记的内容。当然,处理好听与记的关系也很重要:我们既要记下老师的讲课重点,概括性的板书及一些补充内容,又不可因笔记而影响看、听和想。为此,我们必须做到:
1、专心上课,有心识记
上课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而学好英语的关键是尽一切努力将所学的东西记住,需要时能运用自如。因此,上课时应高度集中注意力.尽量做到五到,即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应培养瞬间记忆能力,强化“有意注意”,争取就在课内有目标、有意识地去识记该课的生词、短语、句型、重点句子。当接触到该记忆的内容时,应通过眼看、耳听、口念,将其迅速输入到记忆中枢,然后再复现出它的形象。在复现时快速用手指在桌上划出这个单词,或一个长句中最难记的或最重要的单饲,强迫自己在课内就能记住这节课最重要的东西。这样,使自己真正有着“这节课确实学到不少东西”的踏实感、成功感,进而激发动机,提高兴趣,更有信心地去继续今后的学习。
2、勤记笔记,巩固记忆
课内扼要记笔记可以帮助集中注意力,理顺思路,增进记忆,锻炼分析归纳、综合概括以及快速反应能力。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也为日后复习提供一个复习记忆纲要。要学好英语离不开泛读。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应扼要记些笔记,做些索引、摘录等,这对加深理解、巩固、积累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大有好处。
学习英语,就是学会用英语做事,同学们要想提高自己的口头交际能力,课上就要积极发言,主动进行口头表达,参与对话表演。课堂上对话练习的时间应该充分把握,大声地与同伴练习,不要怕别人笑话。听力是在日积月累地不断听不同的人“说英语”而提高的。上课时,听老师说,听录音材料说,还有就是听其他同学说。这样,不但注意力高度集中了,同时,观察、思维和记忆能力也得到了加强。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一种积极主动的听课习惯,效率也随之提高。
三、课后巩固
1、整理课堂笔记(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品味”课堂上的重点内容,“点”“线”“面”分头抓,归纳整理莫轻视。抓住单词这个“点”,就能带动词组、句型这根“线”,撑开文章的阅读和理解这个“面”。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是构建英语大厦的建筑材料,也直接影响听、说、读、写几个方面,制约着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单词的复习重点在拼写和运用,特别是一些重点词的用法,如词形变换、单词辨音、词的构成等要更加重视。如care这个单词,由此词根构成的单词有很多:care-careful-carefully,more careful,most carefully等。单词记得多,记得牢,词组、句型的运用、文章的阅读理解以及完形填空就会迎刃而解。这样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也有利于温故而知新。
篇9
关键词: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80-02
英语语法是针对英语语言的语法进行的研究,指英语中语言的结构规律。包括词法和句法。英语的语法既可以是规范性的,也可以是描述性的。英语表述离开了语法就像是没有秩序的人流,杂乱无章。英语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语法有利于语言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对语法学习的方式方法未把握好,导致学习困难吃力。
一、加强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大多数人都知道,在高中生掌握英语的整个过程中,语法的学习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就如大家所说,语音是一门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一门语言的建筑材料,而语法是一门语言的组织规则[1]。语音和词汇是靠着语法这个纽带链接起来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意思表达完善。对于高中英语的学习,阅读和写作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而语法在这两块中具有战略性的地位。因此,研究英语语法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提高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语法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其次,加强语法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英语句子的简化,即把复杂的长句简化为几种结构的简单句。再次,加强语法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交接能力,因为正确的表达方式能够给以足够的信心参与交流。最后,加强语法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大纲明确指出,学习语法是为了正确地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要善于通过语篇分析和语言实践发现新的语法结构,能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归纳出语法规则。
二、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
由于高中英语课程不断地进行改革,课堂里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只是为了提高应试能力。在一些教师的思想里,在学校里学习英语就只是为了提高分数,只要能够达到应付考试的目的,其余的教学方法是可以摒弃的。这就导致了对语法教学的误导。其实,英语应试能力和语法教学并不相互抵触。2011年新课程改革,所有的学科都被涉及到了。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高中英语题考查的内容包括情境交际,语境语法,语境词语辨析,语境固定搭配[1]。课改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语法的教学得以发展。但是往往是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习惯性的去选择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过多的强调语法的规则,在学习资料和教材上死板硬套,然后原封不动的塞给学生,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语法教学的一些不良现状。①在英语课堂上,教师选择让学生互动为主,提高其自主性,把听说等一些应试的东西贯穿于整个教堂。而对于语法的分析少之又少。②由于语法是死的,大多数学生对语法的学习没有任何的兴趣,而对于那些没有经验的教师,就只会自己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教师教着无趣,学生听着烦燥。③现在对于语法的教学,许多教师把精力放在那些又偏又难的点上,过于重视细节的解释,却忽视了最基本的。④许多学生把教师教会的传统的语法学习方法牢记在记忆里,并不懂得活学活用。因此并不能将语法知识融会贯通,达到牢固掌握的地步[2]。
三、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新方法
1.将归纳法和演绎法结合起来。所谓的归纳法就是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在词汇教学中,归纳法就是将具有共同特性的语法规律总结起来,有利于记忆。所谓的演绎法就是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在词汇教学中,演绎法就是根据共性来推测个性应有的规律。经调查,大多数觉得词汇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3],收效颇好。
2.活动型教学方法。语法的学习不只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掌握,它还需要学生自己的配合和努力。利用一些复习资料,通过自己的能力来不断加强对语法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活动来掌握语法知识。活动的组织应该有一定的主线:包含所学语法的主要语言功能;学生能够提起兴趣的话题。
3.情境教学法。对于情境教学法适用于英语教学的每个阶段,词汇、语法、写作、阅读等各个环节。这种情境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室内,还可以带学生进入社会这个大家庭里,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感受、体会、沉思。总之,情境教学方法是灵活多变,多元化的。真实的语言环境缺乏是中国学生学好英语的一个重要的绊脚石,所以教师应该尽量创造出真实的语言环境或者是模拟一些真实的情境进行教学,使语法的教学更加生动趣味化。
4.探索教学法。语法教学也可以采用探索教学法。所谓探索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一语法知识进行深究的一种方法。可以通过查阅一些资料,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各种知识点,再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进而深入的了解某个语法知识。高中英语的学习是关乎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也是一些学生的薄弱环节。所以加强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英语能力提高有着重要意义。而词汇教学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作为教师,在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教授给学生怎样学习语法,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白宗旺.提高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效果[J].现代阅读,2011,(9).
[2]魏苏歌.探索有效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J].课改前沿,2011,(4).
[3]田九胜.新课程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调查[J].基础英语教育,2011,(2).
篇10
【关键词】熟料煅烧;课程目标;实训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随着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各专业都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研,也已确定了符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现已进入课程改革、课程建设阶段。由于这几年高职高专院校实训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很多课程都可以很好的实现项目化课程改革。但对于像《水泥熟料煅烧过程与操作》这样的课程,实训设备规格大、投资大,无法在校内建设实训车间,对于这类课程,如何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现提出本人的观点。
一、确定合理的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水泥熟料煅烧过程与操作》课程是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要完成使学生掌握高端技术,又要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掌握水泥煅烧过程的先进理念,又能从事水泥煅烧的生产操作,还要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培养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并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体魄,爱岗敬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2.专业能力目标:
(1)能按照分解炉、回转窑和篦冷机等岗位操作规程进行正确操作;
(2)能针对分解炉、回转窑和篦冷机等岗位选择合理的热工测量仪表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检测方案;
(3)能正确使用热工测量仪表进行测量;
(4)能正确分析和处理测得数据,准确表述分析结果,能对测得数据做出科学的评价;
(5)能会用测得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指导生产操作。
3.知识目标:
(1)掌握分解炉、回转窑和篦冷机等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及维护、维修基本方法;
(2)掌握分解炉、回转窑和篦冷机等设备及热工测量仪表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3)能够应用所学理论去解决实际中的专业问题;
4.社会和方法能力目标: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树立安全责任意识;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团队合作的优良品质;能胜任水泥熟料煅烧工艺员和操作员工作。
二、建设配套的实训条件
由于水泥熟料煅烧设备规格很大,投资很高,所以在校内建设实训车间是不可能的。要完成课程的预定目标,我认为要建设好如下配套实训条件:一是要在校内建设仿真模拟实训室;二是建立固定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利用校内的仿真模拟实训室让学生完成熟料煅烧过程、所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构造、设备操作步骤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每个项目经过校内的仿真模拟实训后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到固定的校企合作企业(亚泰集团哈尔滨水泥有限公司)进行实际生产操作的训练。
三、开发合适的教学内容
1.课程内容开发原则
(1)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努力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2)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强调‘学’和‘做’一体、‘工’与‘学’结合,即理论提升与实践技能提升相辅相成、呈螺旋式上升。
2.课程内容开发思路
以任务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的关键是工作任务分析和学习项目设计。课程的开发采用的是任务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即通过市场调研,进行企业工作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和工作过程分析;然后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态度结构和证书结构;下一步即进行课程分析、项目分析,最终确定课程内容。
3.开发路径如下:
① 以职业技能需求为原则,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对以亚泰集团哈尔滨水泥有限公司、黑龙江宾州水泥有限公司等水泥生产企业进行广泛调研,了解企业岗位设置、了解行业技术发展水平,了解岗位能力要求,对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② 根据确定的行动领域和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行动能力(一级能力目标);再根据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确定二级能力目标,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③ 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制定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④ 由企业、高校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价,最终确定课程项目。
四、采用灵活的授课方法
由于《水泥熟料煅烧过程与操作》课程所用实训设备规格大、投资大,无法在校内建立实训车间,要完成项目化改革的教学目标,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
1.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课堂讲解的关系
《水泥熟料煅烧过程与操作》课程按其内容可将其分为基本概念与原理、实际应用两大部分。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内容,授课的形式、内容、时间安排都应有所不同。在基本概念部分,应增加课堂讲解、板书的分量,针对具体问题,有侧重地给学生进行分步讲解,使学生能够在理解和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及理论的基础上,去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基本原理部分,可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使抽象问题直观化,以加深印象。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水泥熟料煅烧过程与操作》教学中,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和路径,使一些难以用单一语言、文字来讲解的过程及设备构造能够被较清晰地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形象演示设备运转过程
《水泥熟料煅烧过程与操作》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设备的构造、运转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水泥熟料煅烧过程与操作》课程的实践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介绍熟料煅烧流程特点、设备运转过程,为学生将来动手操作提供感性认识。
3.利用校内的仿真模拟实训让学生掌握熟料煅烧的操作
利用校内的仿真模拟实训室让学生练习熟料煅烧过程的操作步骤,掌握熟料煅烧操作中注意事项。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原理及设备构造、设备运转情况的前提下,学生通过仿真模拟实训练习水泥熟料煅烧的操作,掌握系统开车前的准备工作、开车的顺序步骤、正常运转时要稳定的参数、停车的顺序步骤等。在操作过程中,由老师设置一些生产中常见的故障,让学生去解决,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到合作企业进行现场实际操作训练
在完成上述几方面的学习、训练后,由老师带领学生到合作企业(亚泰集团哈尔滨水泥有限公司)进行实际生产操作的训练。对于《水泥熟料煅烧过程与操作》课程,在第三项目(水泥熟料煅烧过程操作)和第四个项目(水泥熟料煅烧过程参数测量)校内内容完成之后,分别到企业进行1~2天的实际操作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真实工作场景。
[注]中国建设教育协会课题。课题名称:《水泥熟料煅烧过程与操作》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研究。
- 上一篇:中小型企业供应链管理
- 下一篇:道路改建施工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