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企业供应链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型企业供应链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型企业供应链管理

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融资

一、供应链的概念

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了两大发展趋势:一是经济全球化、二是新经济浪潮。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广义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和大范围地流动;而新经济则加剧了经济的激烈竞争,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这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成为近来出现的新概念,传统的概念上,供应链仅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面,其侧重点放在企业自身的资源利用方面。其实供应链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控制与其相关的信息流、物品流以及资金流,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再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然后再通过销售网络将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这种功能网链里包括——原料供应商、生产制造商、商品分销商以及零售商和终端的用户。

二、供应链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我们可以将供应链大概分为几种类型,即稳定供应链与动态供应链、平衡供应链与倾斜供应链以及有效性供应链与反应性供应链等。

三、供应链融资

所谓的供应链融资就是通过对物流中货权动态的监管以及企业专用的托管账号来控制银行贷款风险,而对贷款主体的审查工作也可得到进一步的简化,这样可以使一些急需资金但是贷款困难的企业可以得到满足。

目前来看,中小型企业资金链紧张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普遍,已经呈现全球化。如何给中小型企业融资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随着供应链金融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的关键是物流和金融的集成,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商机。

(一)研究供应链金融融资服务一般有两个角度:

一是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供应链,另一方面是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物流金融。它们的本质是从两个不同方向研究供应链金融融资问题。据研究,供应链金融最原始的形式是“仓储融资”,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仓储融资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农产品等季节性的商品的生产资金需求,但是由于操作环节过多,技术相对复杂,市场容量有限,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的发展阶段。

我们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原因是跨国公司寻求“成本洼地”所带来的全球范围内的业务外包以及采购,由此造成了中小型供应商在运营过程中存在资金缺口的现象。随着业务外包策略在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应用,供应链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果供应商因为其资金缺口问题导致供应缺口,势必会给购买商的生产运营带来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下游企业,最终倒至整个供应链系统运营不畅。

因此,为了保证供应链稳定性,应用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将资金流和信息流以及物流一同整合来保证企业的资金流顺畅是供应链管理中的大势所趋。在我国供应链金融有其特殊的产生过程和产生因素,这就是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据调查,目前中小型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中小企业年鉴(2007)》显示,截止2006年10月底,中国中小企业数已达4200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8%;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GDP的58%,上缴税收占总税收的50%,提供了全国全部就业岗位中的80%。因此,保证中小型企业的健康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

(二)当今,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遇到了资金瓶颈,这是一个共性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了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另据国家发展创新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10%的中小型企业获得了银行的贷款,5%获得了地方政府的津贴。是什么造成了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的现象?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信用等级评级普遍较低、可抵押资产少,以及财务制度不健全,这样就使银行为控制风险,对于中小型企业几乎不做信用贷款业务,仅仅以不动产对中小型企业进行贷款服务。但是,由于不动产在中小型企业资产中只占一小部分,所以这些中小型企业就很难从银行获得用于业务扩展,设备更新等自身发展的大量资金。因此,中小型企业不得不使用流动资金从事设备更新和拓展业务,这样很容易导致资金链断裂。这些融资困难的中小型企业迫切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3PL企业和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合作,建立一个融资平台为提供自身运营发展的必要资金。

四、供应链金融融资竞争优势分析

供应链金融的最大优势是它能创造出一个可以使银行、企业,供应链成员都受益的平台。银行也可以获得对中小型企业市场深入开拓的前景。正如我在前文中提到的,由于考虑到风险的因素,银行对于中小型企业进行信用贷款很难,或只对其不动产抵押贷款。供应链可以帮助银行更加系统的了解及面对中小企业市场,通过供应链的集群划分对中小企业的实力进行分析,确保了投资的风险性,降低了交易成本,为银行更加深入的开拓市场提供了有利保障,为综合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多良好的机会。供应链金融的多边谈判机制以及内在约束机制,避免了重负筛选客户,降低了维护成本,客户流失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供应链金融对于不良资产率及其真实性的改善更为明显。供应链融资的单笔期限按照物流变现和资金流回收的预计期限核定,所以一旦客户或其交易对手的经营出现异常,会立刻导致授信的逾期或银行的垫付,不良资产立马就会显现。不仅如此,供应链融资的不良预警机制要比传统流动资金贷款的实时性更强,由于贷后操作的连续性特征,一些预警信号更容易被及时捕捉。正是这个原因,银行授信业务的各类担保方式中,动产质押贷款的不良率是最低的。

(一)银行主导的电子商务供应链模式

毫无疑问,银行对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融资占有独特的优势。由于在供应链中银行与企业始终是处于一种战略性的关系,因此一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建行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主要通过与在平台入驻的企业紧密合作,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向上下游转移,关注交易本身的物流及资金流,帮助入驻平台的上下游企业解决因质押品担保不足导致的融资难题,入驻善融商务的企业客户,只需登录建行的网站就可以灵活、自由地进行融资申请。

在我国中小企业总资产中大约有60%为应收账款和存货等动产,应收账款质押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拥有巨大潜力。从建行善融商务的运营模式来看,该平台实现了融资、商贸信息实时动态的多方共享,能够将企业交易可视化,实现了银企双方互利共赢。

从调查银行的业务创新和广大中小企业的运营现状中,我们不难看出,供应链融资必将成为未来电子商务融资的核心。比较传统融资方式而言,供应链融资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善融商务可以充分发挥渠道优势,即使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所在地不同,也能实现“一点接入,全面服务”。

(二)银行主导的电子商务供应链模式的自循环系统一个内在的系统。

由于该供应链模式是在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上,进行收集、存储以及处理海量数据和各企业间的交易运作数据方面非常有利。基于电子商务平台对供应链中的企业交易信息数据作出全面的分析,能够帮助银行了解各个企业间的产业信息,确保银行在放贷过程中的主动地位。企业也可以获得银行的信用评价,并以此作为与银行进行其他业务合作的基础。

(三)银行主导的电子商务供应链模式对社会生产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银行电子商务供应链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在商场上的诚信度,企业丢弃过去粗放型管理模式,通过精细化的管理运营模式,确保企业生产品质,逐步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供应链的优势。另外核心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其操纵供应链产生的权利复归问题,电子商务这种虚拟化的运作模式非常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科技日渐发达、计算机技术日趋成熟、新技术不断创新的基础下,电子商务平台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会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国内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电子商务的不同企业之间,都发起了对市场的争夺战。好多企业在竞争中兴起,同时也有许多企业失去了市场。

通过电子商务创造出来的交易规模相当大,而电子商务所依赖的资金链体系却比线下交易更脆弱。反映在广大小微企业上普遍问题是下游回款慢、资金周转困难等情况。银行善融商务的运营使这一局面能够得以改变。据调查2012年6月以来,建行就通过善融商务平台聚集了大批商家,而围绕该平台交易数据开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已为不少入驻企业缓解了资金周转压力。

银行善融商务目前的融资业务如“网络大卖家供应商融资”,将网络融资嵌入善融商务平台的供应链、交易链当中,对以往供应链融资进行流程上的改善,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实现了融资的自助化、便捷化和跨区域功能。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国内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电子商务的不同企业之间,都发起了对市场的争夺战。好多企业在竞争中兴起,同时也有许多企业失去了市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被讨论了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找到解决该问题地有效方法。供应链金融不仅为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还经历了实践的考验。在我国供应链金融比起国外而言起步相对较晚,同时,更由于国内信用体制和物流系统不够完善,供应链金融服务目前在国内还尚未形成规模。但由于国内的供应链金融市场潜力较大,孕育着巨大的商机。随着国际国内专家对供应链金融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供应链金融必将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实践并为造福于各方。

【参考文献】

[1]杨建功,马鹏.电子商务下供应链建模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05.

[2]周建良.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的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02.

[3]傅赞.电子商务发展与融资模式创新探讨——以义乌为例[J].浙江金融,2011-11.

作者简介:

屠建平,男,1969年 8月生,浙江黄岩人,汉族,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高级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财务管理。

快递地址:

篇2

调查自2012年4月至9月间进行,历时半年。参与调查的821家企业,以制造业和流通行业为主,涉及机械、电子、化工、医药、零售、煤炭、钢铁、汽车等多个行业。同时这些企业贯穿供应链中的上、中、下游。

2013年5月27日平安银行等机构在深圳2012年中国供应链管理调查报告,总结2012年中国供应链管理的“六大发现”,呼吁各界关注供应链管理的“成本、融资与供应稳定”等关键问题,并就加速中国供应链管理行动提出了建立和健全供应链管理组织、培养和储备供应链管理的专业人才、加快供应链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加大对信息化技术投入等建议。

六大关键发现

95%企业感受到成本压力

2013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7%,低于此前市场预期的8%。在宏观经济增速趋缓的环境下,企业同时又面临着不断攀升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日益白热化的行业竞争等问题。“以前控制物流成本差不多在1%,超过1%是不合理的;现在的(物流成本)要高很多了,最近两年显著增加了公司的负担。药价在降,运营成本也在升高。油价上涨,人力资源成本上涨,还有原料成本也在上涨。”某上市制药公司的财务主管一语点出了目前国内多数企业所面临的困境。

59%的受访企业认为,公司所处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其中周期性行业如钢铁、煤炭行业由于产能过剩,政策调控等原因,竞争较其他行业尤为激烈。企业明显感受到成本压力,有95%的受访企业认为成本是非常重要(47%)或比较重要(48%)的考虑因素。大型企业的竞争压力和成本压力较中小企业明显。成本压力也可从企业去年的净利润率得到印证。有15%左右的受访企业去年处于亏损状态。中小企业比大型企业亏损的比例要高。

银行仍是融资主渠道;供应链融资采用比例低,但前景广阔

金融海啸过后,国内企业尤其是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仍面临着流动性短缺的问题。调查发现,面对资金压力企业目前融资方式主要还是以信用借款为主,其次分别是担保借款和供应链融资。三类融资方式的获取渠道仍以银行为主,民间个人和机构方式获取融资占有一定比例,但远非主流,而通过物流公司和网络平台等方式获取融资的比例更微。中小型企业通过民间个人和机构、物流公司及网络平台等方式获取融资的比例相比大型企业要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传统的银行信贷资源对中小型企业来说还是相对稀缺。除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之外,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以延展或缩短账期、提供预付款、赊销等方式帮助上下游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这种互助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供应链社区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英国首相卡梅伦最近颁布了一项政府供应链金融法案,以鼓励和倡导英国的大型企业去帮助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解决他们融资难和成本高的问题,保护就业市场。整体上来说,国内企业采用供应链融资服务的比例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的数字相比差距较大。使用供应链融资服务的企业仅占被访企业的30%;煤炭和钢铁行业是开展供应链融资最为活跃的两个行业。有28%的企业正在研究和考虑各种供应链融资方案;余下的42%尚无开展实际行动。大型企业在开展供应链融资方面较中小型企业活跃:有45%的受访企业正在积极采用供应链金融方案,降低上下游的供应链融资成本。参与供应链金融的企业当中,应收账款融资和存货融资占居主导地位,而预付账款融资次之。企业在选择供应链融资服务银行时,考虑的前三位购买因素分别是贷款利率、贷款额度和银行的品牌,说明资金成本仍是企业的首要关注因素。

调查同时显示,我国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实体环境已相当成熟,发展前景广阔: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上下游社区规模大,并且合作稳定;同时在上下游开展合作共赢方面,大部分企业已形成共识。75%的受访企业认为公司建立的上下游供应链体系需合作共赢;同时在产品设计和业务流程设计上都希望与供应链合作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

供应稳定至关重要

2011年日本大地震和泰国洪水造成汽车行业和电子行业的零部件短缺,由此带来的巨大损失也正促使企业重新审视和积极应对供应链运转中的相关风险。据报道美国波音公司当时约有35%的在制梦幻者飞机受到了日本地震的影响。地震过后波音也因此在考虑建立一套新的供应商系统去减少自然灾害对日常运营的冲击。

总体来说,由于生产所需原料、零部件断货等原因引起的供货风险成为影响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最主要风险,其次为与生产安全、运输安全,产品本身的安全性等相关的安全风险及受政策法律法规、环保要求等影响的政策风险。但煤炭行业和钢铁行业将政策风险列为与供货风险同等程度的影响要素。风险要素排名与影响供应链管理的要素基本一致。不过在医药行业中,安全风险被列为影响客户关系管理的首要风险要素。

日本地震和泰国洪水带给我们的警示是,企业需要去识别和监控供应链中的各种风险,并采取风险缓释措施来加以应对。受访企业的数据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企业已经开始在风险识别,风险规避或风险监控上有所动作;有38%的企业已开始进行思考如何管理风险;只有不到一成的企业还未进行任何动作。大型企业在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方面要远远领先中小型企业。大型企业在风险识别、规避或监控上开展行动的比例占受访企业的75%左右,而中小型企业的比例仅约为47%。

物流可视化亟待提升

供应链可视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产品在供应链流转环节中所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和传递,供应链成员企业据此做出快速反应和决策。无论是企业内部可视化,还是企业所在供应链上下游的可视化对提升供应链各成员的反应速度、决策质量及风险管理能力等至关重要。

调查显示,只有46%的受访企业采用了ERP或核心业务系统支持供应链管理流程。同时大部分企业未能直接在上述系统中看到货物在途信息,而另需登录到物流企业的网站查询。总体来看整个物流过程中的信息透明性一般,有70%的受访企业只能看到部分数据或由于缺乏系统支持看不到数据;同时能看到的部分数据存在更新不及时、不准确等现象。

在上下游的协同方面,企业与其上下游之间的数据供给相当部分还采用纸质文件、电子邮件等比较原始的方式,而通过系统接口方式的仅占25%左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下游信息的共享与可视化。

八成企业外包物流运输

中国作为低成本国家长期以来为跨国公司制造业务的外包目的地之一。但这一趋势正在改变。受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及运费上涨等影响,中国制造外包的成本指数也正同步上涨。根据AlixPartners的《2011年美国制造外包成本指数》报告,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务外包目的地中成本最高的国家,远超罗马尼亚、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国家。

调查发现,大部分受访企业(约69%)在生产制造方面选择无外包或小部分外包;全部外包的企业占到约6%。煤炭和汽车行业的外包比例较高。例如汽车行业约49%的企业会选择将大部分的制造业务外包出去;医药和化工行业的无外包情况比较多。

企业库存外包方面,71%的企业选择了无外包或少部分外包,只有4%的企业选择了全部外包。采用零库存方式的企业更少,只有2%,且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机械设备和零售。

相反企业物流运输的外包程度较高,有将近82%的企业将该部分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只有7%的公司选择了无外包。物流运输外包程度最高的行业为钢铁行业,接近全部外包;其次是汽车和电子行业。通过外包,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物流成本,节约了大量的资本开支,提高了运营效率。物流的及时配送率很高, 92%的企业认为他们的产成品能及时配送到最终客户/经销商的比例为90%以上。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已达到一定水平。

体制是根本制约

阻碍供应链管理水平提升的因素很多,而体制性因素是首因,这其中包括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认知度和重视度;供应链管理组织的设置;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及专项资金的投入。加拿大供应链部门委员会最近的《2012年供应链部门战略人力资源研究》报告指出,对供应链的认知度和理解程度不高;新入职员工的专业技能,特别是领导力不足;员工离职率高等因素正使加拿大的供应链部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调查显示,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一般。79%的受访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停留在熟悉或比较熟悉两个状态,而只有10%的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非常熟悉。汽车行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相对较高。

多数企业(72%)没有在企业内部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这一结果表明,企业内部缺乏统一协调和组织计划、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的专职部门以快速应对客户需求。大型企业已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的比例占受访大型企业的44%,该比例比中小企业高出1倍。调查同时也显示90%的企业缺少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暗示我国在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有待加强。资金投入方面相对不足,有专门的资金与拨款的受访企业仅占14%,必要时才投入或资金不足的占了53%。大型企业相对中小企业在专业人才引进和资金投入上较为领先。

管理差异与行业景气度强相关

开展此次专题调查的目的之一,在于了解我国主要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与运行现况,以期针对不同行业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管理提升、效率增进的建议。本次调查发现,不同行业间的供应链管理存有较大差别,并显示了与该行业景气度的强关联性:

受宏观整体环境低落和产能过剩的影响,钢铁和煤炭两大周期性行业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举步维艰。通过调查发现,钢铁和煤炭行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相比其他行业,两大行业的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不足;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缺乏;供应链管理部门设置缺失的比例较高。

整体而言,汽车行业在客户管理、订单管理、物流管理以及信息化技术应用等方面都体现了较高的水平,供应链管理成熟度高。例如汽车整车制造商通过运用准时有序的交货模式(JIT/JIS),显著降低了库存成本。

零售最为贴近客户和市场,有着天然的优势去了解客户需求,了解客户购买、付款、退货等行为,并积累海量数据。零售行业也正在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调查显示该行业对商业智能系统(BI)的应用比例在所有调查行业中最高。

电子行业产品的生命周期较短,需要整条供应链具有高度的信息透明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以避免商机流失和产品过期等带来的损失。调查数据显示,电子行业的信息化程度很好地契合了这一需求,相当数量的企业使用ERP系统整合企业内部供应链流程,并通过EDI与上下游进行数据交换。

与此同时,调查也发现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存在差异:在竞争压力和成本压力方面,大型企业的感受要比中小企业明显;在融资渠道上,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通过民间个人和机构方式、物流公司及网络平台等方式获取融资的比例较大型企业高;在供应链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方面,大型企业迈出的步伐比中小企业快,大型企业在风险识别、规避或监控上开展行动的比例占受访企业的75%左右,而中小型企业的这一比例仅约为47%;组织管理方面,大型企业也较中小企业领先,大型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处于熟悉或比较熟悉两个状态的比例较中小型企业多,大型企业已经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的比例达到44%,是中小企业比例的1倍;在外包方面,大型企业制造业务的外包程度较中小企业高;同时与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和可视化程度较中小企业高。

从组织、人才和技术方面强化供应链管理

中国企业无论在供应链管理组织、人才培养,还是供应链的可视化、风险管理及供应链金融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我们从本次供应链管理调查中看到了国内企业在组织、成本、融资、风险、可视化、外包等方面的现状和困境,建议从组织建制、人才培养、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加以强化。

建立和健全供应链管理组织

供应链管理涉及企业内部采购、销售、财务、物流等多个职能部门,同时协同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客户的决策与流程也跨越了企业的产权边界。如此复杂而重要的管理活动,需要顶层设计和管控。建议核心企业设立首席供应链管理官和专业的供应链管理部门,面向市场统筹协同计划、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等供应链管理目标与活动,推动企业与上下游之间的协同作业,放眼供应链全局优化供应链,以系统最优替代个体最优,创造各方共赢的局面。

培养和储备供应链管理的专业人才

供应链管理人才缺失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我们建议对应供应链“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鼓励管理学、金融学、物流管理、信息工程等学科下设供应链管理专业(硕士),面向“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中其他三流专业的本科学生招生。鼓励多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研究和实践,如复旦大学与平安银行在2010年开展了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合作,开设了全国首个供应链金融课程、设立了第一个供应链金融专业硕士方向、第一个供应链金融奖学金,开展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定价、交叉营销等多方面课题研究等,成效斐然。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委和行业协会也可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联合推动供应链管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及执业资格考试,培养供应链方面的专业人才,提升供应链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加快供应链电子商务应用和加大信息技术投入

国家《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15年,大型企业的网络化供应链协同能力基本建立,部分行业龙头企业的全球化商务协同能力初步形成。经常性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达到中小企业总数的60%以上”的电子商务规划目标。大型企业是电子商务的主力军,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采用自建供应链管理平台实现供应链电子商务,并通过其对上下游的影响力,带动上下游和产业群的电子商务应用。在美国,有不少大的零售商和制造商,通过第三方的供应链云服务平台,连接供应链的上下游。例如Coach,Kohl’s等公司在使用贸易卡(TradeCard)平台提供的服务,而不是通过自建的方式去运营供应链协同平台。

为此,我们要同时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加大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国家也可适时推出鼓励企业科技投入的政策,给予相关企业一定的财税补贴。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企业在可视化、自动化方面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低下。

篇3

2013年5月27日,平安银行等机构在深圳《2012年中国供应链管理调查报告》,总结2012年中国供应链管理的“六大发现”,呼吁各界关注供应链管理的“成本、融资与供应稳定”等关键问题,并就加速中国供应链管理行动提出了建立和健全供应链管理组织、培养和储备供应链管理的专业人才、加快供应链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加大对信息化技术投入等建议。

供应链融资前景广阔

金融海啸过后,国内企业尤其是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仍面临着流动性短缺的问题。2012年发生在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老板跑路潮就折射出民营企业的生存现状。调查发现,面对资金压力,企业目前融资方式主要还是以信用借款为主,其次分别是担保借款和供应链融资。

三类融资方式的获取渠道仍以银行为主,民间个人和机构方式获取融资占有一定比例,但远非主流,而通过物流公司和网络平台等方式获取融资的比例更微。中小型企业通过民间个人和机构、物流公司及网络平台等方式获取融资的比例相比大型企业要高,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传统的银行信贷资源对中小型企业来说还是相对稀缺。除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之外,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以延展或缩短账期、提供预付款、赊销等方式帮助上下游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这种互助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供应链社区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调查同时显示,我国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实体环境已具备,发展前景广阔: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上下游社区规模大,并且合作稳定;同时,在上下游开展合作共赢方面,大部分企业已形成共识。75%的受访企业认为公司建立的上下游供应链体系需合作共赢;同时在产品设计和业务流程设计上都希望与供应链合作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

体制是根本制约

阻碍供应链管理水平提升的因素很多,而体制性因素是首因,这其中包括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认知度和重视度;供应链管理组织的设置;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及专项资金的投入。

调查显示,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一般。79%的受访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停留在熟悉或比较熟悉两个状态,而只有10%的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非常熟悉。汽车行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相对较高。

多数企业(72%)没有在企业内部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这一结果表明,企业内部缺乏统一协调和组织计划、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的专职部门,以快速应对客户需求。大型企业已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的比例占受访大型企业的44%,该比例比中小企业高出一倍。

另外,90%的企业缺少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暗示我国在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有待加强。资金投入方面相对不足,有专门的资金与拨款的受访企业仅占14%,必要时才投入或资金不足的占了53%。大型企业相对中小企业在专业人才引进和资金投入上较为领先。

从三方面修炼内功

中国企业无论在供应链管理组织、人才培养,还是供应链的可视化、风险管理及供应链金融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我们从本次供应链管理调查中看到了国内企业在组织、成本、融资、风险、可视化、外包等方面的现状和困境,建议从组织建制、人才培养、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加以强化。

第一,建立和健全供应链管理组织。建议核心企业设立首席供应链管理官和专业的供应链管理部门,面向市场统筹协同计划、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等供应链管理目标与活动,推动企业与上下游之间的协同作业,放眼供应链全局优化供应链,以系统最优替代个体最优,创造各方共赢的局面。

篇4

关键词:闭环供应链;逆向物流;质量实践;质量变革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is the ke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forward)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activities, the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 under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 must be changed,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from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ten changes of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and presents a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case under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 to help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make the transi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from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to a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the research is the lack of previous literature.

Key words: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reverse logistics; quality practice; quality change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在全球化制造时代到来之际,国家之间的竞争更是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的竞争,提高整条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意味着提高整条供应链经济效益;最终提高国家经济总体竞争力。

基于SCOR(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模型的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型没有太多涉及到逆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问题,然而在企业的实际运营中,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是同时存在、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是一个集成了正向和逆向物流的闭环供应链系统,如图1所示。闭环供应链(Closed Loop Supply Chains,CLSC)是指企业从采购到最终销售的完整供应链循环,包括了产品回收与生命周期支持的逆向物流。它的目的是对物料的流动进行封闭处理,减少污染排放和剩余废物,同时以较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服务,能同时产生经济效益、法律法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四个方面的利益。

1 国内外闭环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闭环供应链上每一个节点的质量控制。从图1可以看出:闭环供应链制造系统不仅包括全新产品的制造,而且还包括基于产品回收,检测和分类、拆卸和再生产、再测试、再验证流程的再制造系统。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不仅包括全新产品的质量控制,而且还包括再制造产品的质量控制。在再制造系统中,不仅存在回收品及回收物料质量的不确定性问题;而且在回收品的检测和分类、拆装与再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于全新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新的质量问题;有时再制品工装夹具的技术设计难度比全新生产过程中工装夹具的技术设计难度更高;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保证将比传统供应链下的产品质量保证复杂的多[2-3]。王金强[4]等研究并给出了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王慧[5]等给出我国电子行业闭环供应链运作对策和建议。姚巨坤[6]等研究了装备产品再制造过程中的工序质量控制及装备产品的再制造质量控制技术。齐芮[7]等研究了闭环供应链质量成本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日本学者Yiannis Nikolaidis在2012年编著的《逆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8]一书,汇总了世界各国学者在闭环供应链中质量管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总现状,强调了逆向物流中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新西兰学者Umut Corbacioglu and Erwin A.wan der laan在《基于价值创造的闭环供应链质量框架》[9]一文中基于逆向物流中客户价值增值的视角,研究了闭环供应链下的质量框架模型。K. K. pochampally等在《逆向物流中的全面质量管理》[10]一文中给出了逆向物流网络设计中潜在回收设备能力供应商的选择指标。Mehmet Ali Ilgin等在《再制造模型和分析》[11]一书中研究QFD工具在再制造体系中应用。Robert Sroufe[12]指出应该按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来保证消费类电子产品回收中的质量。Visich et al[13]和Ondemir O[14]等认为通过RFID技术可以识别退回产品的质量水平并以此来增强价值的创造。Wei Zhou[15]等在《基于物流网RFID数据项质量信息:从宏观到微观的质量控制的制造》一文中研究了如何基于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数据项中的质量信息的反馈,在闭环供应链中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质量控制。Wei Zhou, Selwyn Piramuthu[16]在《基于RFID再制造优化、精益与质量改进》一文中研究了如何基于物联网的质量数据的信息化,进行整个闭环供应链的质量改进和精益生产活动。Chouinard et al.[17]等认为质量保证是产品修复活动遇到的主要挑战之一。Kishore K. Pochampally[18]给出了如何评价闭环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指标。

从总的文献检索来看,国内外研究闭环供应链运营中协调机制的文献较多,而研究闭环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的文献相对较少,这些文献从闭环供应链运营的角度,研究了闭环供应链某些环节上的质量管理理论,然而,如何使中小型企业在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实践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是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的空白。

本文基于如图1所示的闭环供应链的流程,以电子制造型企业管理实践为例,给出了在正向(前向)的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从企业在质量管理实践活动方面需要做出的十大变革方向和变革策略,为中小企业在现有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实践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快速地向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转变提供理论基础和方向,助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 传统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

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视角来看:电子制造型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一般如图2所示:

结合传统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质量管理实践活动,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中小型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应在以下10个方面做出变革:(1)质量管理体系策划;(2)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成熟度及持续改进;(3)产品设计中的质量管理;(4)质量成本管理;(5)与质量有关的人力资源管理;(6)质量管理信息系统;(7)产品可靠性管理;(8)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绩效指标;(9)供应商管理;(10)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客户抱怨与客户退货管理及质量持续改进)。具体变革方向如图3所示:

3 质量管理实践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十大变革方向

3.1 战略质量策划目标的变革―建立整个闭环供应链的绩效指标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中小企业战略质量策划的内容较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体系的战略策划内容要复杂得多,与正向供应链的战略策划相比,进行闭环供应链战略质量策划时应考虑:(1)绿色产品设计能力;(2)再制造能力的评估指标;(3)绿色供应链的达成率;(4)投入和环境效益比;(5)企业逆向服务管理能力;(6)废弃资源处理和利用能力;(7)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的协调能力;(8)检测筛选设备能力、回收能力及逆向物流规划能力;(9)对回收商的管理与考核、法规的符合性与执行力等指标;(10)交付可靠性与响应性;(11)企业的创新与公众参与。

3.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的变革―多种质量管理体系的集成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QC08000有害物质管理体系[19-20]、CSR26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分析、综合;找出必须执行而又可以执行的关键标准条款;执行上述关键标准条款时,对企业现有资源条件进行评估,并找出差距;制定出短期执行计划、中长期执行计划,并将短期和中长期的执行计划及任务分解落实到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表格记录中,落实在企业的每一个质量实践环节中和每一个员工和质量团队及相关的质量负责人手中。从而将多种质量管理体系的宗旨和准则贯彻到整个企业的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实践活动中,高效而简单地实现多个质量管理体系的融合,进行多种管理体系的综合与集成。

3.3 设计开发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变革―建立基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绿色设计

闭环供应链的设计开发过程中的变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可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了TS16949的APQP(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和PPAP(Production Part Approval Process)质量管理工具,并且兼顾QC08000、CSR26000、ISO14000等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绿色设计、模块化设计、绿色供应链选择设计,实现企业在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2)导入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全生命周期的研发质量管理体系。在产品设计方面:采用模块化的、全生命周期的PLM绿色设计理念。考虑可制造性、可维修性、可回收性、可利用性,将同类型的或企业以前的产品退货信息暴露的产品质量问题和服务质量问题,做为设计开发需求矩阵的输入,并且在设计质量策划输出阶段,除了输出产品设计质量策划外,还应输出包装运输及整个闭环供应链物流服务方面的质量策划,制定出整个闭环供应链的战略方针、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可靠性目标、质量控制计划等。

3.4 质量成本方面的变革―建立闭环供应链上的质量成本

在正向供应链环境下,正向供应链的质量成本[17]=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闭环供应链的质量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逆向物流收益-收集成本+运输成本+检测分类成本、拆卸成本、运营成本、零部件再造成本、材料再生成本、废料最终垃圾处理成本以及建造固定设施的固定成本[7]。在质量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方面,中小型企业应该做出变革,寻找正逆向物流环境中的增值机会,提高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5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变革―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供应链管理和售后服务团队人才

闭环供应链中的再制造由于在业务流程上和具体的操作上与传统的新产品制造有着本质的不同,每个回流产品的独特性、随机性,导致存在的问题和拆卸方法乃至拆卸程度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很多环节难以自动化和标准化,这就进一步导致了再制造对于人才的依赖程度;再制造工作仍主要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员工来凭技术和经验完成;因此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工作将进行如下的变革:(1)高技能员工的培养,多技能维修工的培养等将成为闭环供应链人力资源管理首要的考虑内容。(2)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员工培训计划、员工培训内容、员工多技能矩阵及关键岗位的设立都需要重新评估。(3)成立专业售后服务团队、供应商管理团队,这些团队成员的知识素质、沟通协调素质、项目管理能力的培训都需要进行评估和重视。(4)培养优秀的技术和管理复合型的供应链管理工程师和售后工程师。(5)质量数据分析与改进工程师也是闭环供应链管理的培养的当务之急。人力资本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本,人力资本培养的变革决定着中小型企业从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向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转变的成败。

3.6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变革―建立基于RFID技术的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信息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核心管理职能。闭环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是每一个企业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再制造管理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更高,而且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9],能使正、逆向物流真正首尾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物流系统。系统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回流预测数据和再处理数据等进行数据挖掘,为设计、采购、制造以及客户服务等部门工作提供参考,以改进各自的业务,可形成一个不断改进的闭环供应链体系。

3.7 可靠性管理方面的变革―提高全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可靠性管理水平

在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中,可靠性管理[21]更应该成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及再制造体系的实施,逆向物流的服务水平的提高,这些都使质量数据的信息化成为可能,同时使质量数据的反馈和循环的实现途径更加容易和方便,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质量改进和质量决策的活动更容易进行。通过闭环供应链的质量数据的反馈,使设计、试验、制造、使用过程、再制造等形成一个可靠性保证的循环技术体系。循环的反复,使产品的可靠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比如在正向物流的可靠性管理的基础上,增加考虑再制造产品的可靠性验证计划、可回收物料的评估验证方法、可回收组件的重复使用次数、使用寿命等。

3.8 供应商管理方面变革―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绿色供应链建立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中:要求供应商提供ROHS(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REACH(Regulation Concerning the Registration, Evaluation,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等有害物质检测报告,并且优先选择通过了QC08000[19](Hazardous Sub-stance Process Management, HSPM)有害物质管理管理体系认证的供应商企业。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实践变革就是指:打造一个基于绿色材料、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包装、绿色使用和绿色回绿色回收的绿色闭环供应链系统[23]。表1是在新供应商导入时,传统供应链和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对供应商考察内容的异同点,不同点具体体现在表1中的4、5、6、7、9、11、12、13条款部分。表2是闭环供应链和正向供应链环境下,对合格供应商品质绩效管理监控内容异同点的对比,不同点具体体现在表2中的4、5、6、8、9、10、11、12、13。通过对比,可指导企业在传统供应链供应商选择和管理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向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和管理过渡。

3.9 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方面的变革―逆向物流中导入全面质量管理

在正向物流中的产品质量控制,除了进行常规的全面质量管理外,同样的应导入逆向物流中的产品质量控制,即在客户抱怨与客户退货管理、再制造流程、质量持续改进中导入全面质量管理,尤其要重视客户退货的检测、维修、测试、原因分析及质量改进中的全面质量管理,这一点在质量实践中经常容易被忽略。在逆向物流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导入全面质量管理:

(1)在再制造系统中,除了导入基于回收品和回收物料合格率指标的质量监控,再生产过程中产线的直通率指标的质量监控、工序质量的CPK、设备利用率指标、产能指标的监控等与正向物流过程中的相同的质量数据监控指标外,还应着重关注全新产品维修、再制造产品维修、客户退货维修的质量数据分析,这些维修活动中的质量数据分析与基于PDCA(Plan-Do-Check-Act)循环的质量改进活动被认为是逆向物流中重要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也是逆向物流质量信息在全面质量管理实践中的应用。(2)注意生产物流过程中包装材料和各工序剩余废液、废渣、废气、能源节约按照质量管理文件的要求进行排放和回收利用。(3)当拆解至采购物料仍无法直接再次使用时,就需要将其退回给供应商,由供应商进行再制造处理,供应商选择、评估的标准均与传统情况下有所不同,更加注重供应商的绿色供应和处理能力。(4)对因客户订单要求更改或订单做错的返工等逆向物流行为进行返工方案的质量策划和返工方案的评估与评审。

3.10 产品质量持续改进量方面的变革―采用大数据分析工具进行质量持续改进和质量创新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在正向质量管理实践的过程中,要考虑到逆向物流中质量保证问题,在逆向物流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中,要采用正向物流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方法(即质量技术和质量工具),并将发现的质量信息反馈到正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活动中。伴随物联网和RFID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闭环供应链质量信息系统。闭环供应链质量信息系统的形成,形成了质量大数据,在闭环供应链形成的质量大数据中, 将正向和逆向物流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和潜在的质量问题相结合,进行质量分析,既可以进行工序级的微观的质量改进和质量决策,也可以进行宏观层面的质量改进和质量决策,更容易找到质量改进的突破口。借用大数据分析的工具,实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质量管理[8-9],不仅可以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和预防、创新活动,更容易找质量创新的突破口,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4 结 论

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既有相互平行一面,又有相互交融的一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在正向供应链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考虑逆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将逆向物流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和潜在的质量问题作为突破点, 在正向物流中进行持续改进。本文从质量管理实践[22-24]的角度,在国内外学者在闭环供应链下的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上,给出了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实践变革的十大内容和策略,其中每一个变革内容根据不同的行业都可以作为后续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为了更进一步地帮助中小型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快速向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过渡,本文也从微观层面上给出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绿色供应商选择评估和绩效监控的实际案例,旨在推动中小型企业在正向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快速应对闭环供应链管理时代的到来,早日实现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系统[23-24];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系统目前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外也属于探索前进阶段。“不推动质量管理,就无法推动生产力”,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引起国内外学者对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zk?Dr V, Ba?拶l?Dg?Dl H. Modelling product-recovery processes in closed-loop supply-chain network desig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2,50(8):2218-2233.

[2] 吕君. 电子产品闭环供应链运营管理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1(11):27-33.

[3] 贺超,庄玉良,王文宾. 基于闭环供应链的再制造管理体系探讨[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54-57.

[4] 王金强,刘胜,梁学栋,等. 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基于HOQ的供应商选择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0(8):235-237.

[5] 王慧,张诤,郝宇. 我国电子行业闭环供应链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 物流科技,2013(1):77-79.

[6] 姚巨坤,杨俊娥,朱胜. 废旧产品再制造质量控制研究[J]. 中国表面工程,2006(z1):115-117.

篇5

关键词:整体包装 中小型企业 评估体系 包装人才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注重保护环境、降低成本、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成为了各企业谋得发展和利润的新途径。因此作为商品重要组成部分,包装业的发展动态进一步得到各行业的持续关注。几年前,国际包装业基于供应链管理提出了包装供应(制造)商应向“整体包装解决方案”(Complete Packaging Solutions,简称CPS)供应商转化的新理念。“整体包装解决方案”,就是包装供应(制造)商向用户提供的从包装材料的选取、材料供应商的遴选,到包装方案设计、制作。到物流配送直至面向终端用户的一整套系统服务,涵盖了包装设计、包装制造、产品包装、运输、仓储、发运直至产品安全到达目的地的各个环节。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世界包装业已对整体包装解决方案进行了实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整体包装解决方案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但这些包装企业多数是针对大型机械或精密产品,还较少出现针对中小型企业,好的包装不仅能够降低产品成本、保护产品,还能起到促销的作用,因此,整体包装在中小型企业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包装从业人员可以对针对中小型企业进行有益的尝试。

1 中小型企业在整体包装上的必要前提

以中小型企业为定位的整体包装企业,服务的目标也以中小型生产制造企业为主。这类生产制造厂商在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忽视包装带来的巨大作用,但又很容易接受整体包装的概念,即由整体包装企业为其提供的服务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生产企业的后顾之忧,这些生产企业可以只把重心放在产品质量上。但其他生产环节也十分重要,将这些生产流程交予第三方物流包装公司处理,这就需要整体包装企业具备重要的必要条件。

1.1 建立完善的产品包装评估体系

首先应该对产品及现有的包装进行充分的认识。对产品包装进行综合分析,是产品包装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只有做好这项工作,其分析出来的结果才能作为企业对产品包装进行分析、定位、改进的重要依据。要对产品形成完善的认识,需要采取多种途径,这些途径包括市场调研、试验测试、专家评审等,通过不同角度搜集对产品及其包装的看法,从包装的保护性、便利性、艺术性、经济性、环保型等不同方面撰写最终的调研报告,最后将结果应用于产品包装的选材、设计当中去。建立可量化、有效的产品包装评估体系能客观反映产品包装的水平,为后续的程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2 形成以包装人才为核心的专业队伍

大型企业一般具有包装研发部门,该部门可以将本公司生产的产品与包装之间的配合建立起严格的评价体系,而中小型企业通常没有经费设立单独的研发部门,这就导致了很多企业的工人只能进行简单的加工,却对基本的包装概念都不了解,只是简单的照搬国内外同领域内的产品包装。例如针对产品包装的设计问题,非包装专业人士对防止堆码倒塌等的包装的科学设计不会计算;基本没有顾及到物流包装系统的整体优化;不知道出口产品的包装如何符合进口国的包装法规等。而所有这些困扰产品生产企业的诸多问题,只有交给具有包装专业人士的包装公司去解决,可见包装专业人才对整体包装企业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包装人才培养体系及薪资标准,招好人才、留住人才,才能实现整体包装企业可持续的发展。

1.3 建立整体包装解决方案设计的流程

生产企业在实施物流包装外包时,首先要看它有没有丰富的经验,能否提供CPS服务。建立完善的整体包装解决方案设计的体系可以保证产品包装设计的合理性。从对产品特性、现有包装的咨询到包装材料的选取,从包装结构和运输包装设计到产品包装装潢设计,从产品包装试验测试到最终经过营销卖到消费者的手中,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建立完善的体系。这就需要整体包装企业从业人员进行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摸索出一条有效、可靠的整体包装解决方案的处理办法。

1.4 注重积累经验和创新机制

市场上的产品纷繁复杂,有成千上万种之多,与之而来的是产品包装的多样性。每一种产品的背后又有着多种不同的包装方式,因此面对大量的包装形式,要想将所有的产品包装归纳成体系收集起来,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找到合理的市场定位,从某一种产品或小的行业入手,从零到一,逐渐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待形成了完善的某产品整体包装解决方案后,再进而再向其他包装原理相似的行业发展,以此来谋求企业的发展。目前包装工艺的研究内容之一是采用国内及国外现有的包装技术。整体包装企业为客户提供的整体包装解决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需要进行不断地更新原有的包装形式,确保产品利润的最大化。

1.5 加强市场对整体包装的认知

包装即服务,整体包装公司的盈利方式除了为生产企业提供包装方案和运输方案外,主要是提供整体包装的解决方案。企业希望包装成本越低越好,但是具体到每个企业对于产品的包装成本的承受能力也不一样,这就导致某些产品利润低、产量低的中小型企业无力承受CPS的报价。CPS服务所体现的出的价值更多的是“知识经验”等无形资源,难以用一些量化的指标去衡量,因此中小型企业一般很难接受这样的报价。因此,整体包装企业需要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扩宽营销途径。在市场上建立以成本低、绿色环保、提高效率为优势的整体包装舆论导向,解决目前CPS概念流行火爆但服务订单却少的可怜的现状。

2 结语

作为一种近几年来流行的概念,现在已经被很多企业当作一种全新的企业盈利模式。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整体包装理念的提出为包装业注入了很大的活力,这也印证了市场的竞争正在趋于白热化,企业都在通过内部资源的运营和整合努力寻找自己生存的空间。整体包装在中小型企业中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通过让企业和客户之间建立相互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借由资源的相互整合和使用,达成多方的互惠,让整体包装企业与生产企业一起做大做强,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在全球信息化这种复杂的大环境下,企业物流系统也日益复杂、供应链日趋精益化及企业间竞争更加激烈等因素使企业面临着不断加大的物流风险。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式下的企业物流特点,以及企业物流发展的现状和风险管理的现状,其次,通过阐明了中小型企业物流活动中各个环节的风险成因,再进一步提出相应管理控制措施。

关键词:企业物流; 物流风险; 风险管理; 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中小型企业物流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经济活动节奏的加快,消费者需求日趋个性化,人们对产品的要求日益苛刻,使得产品的寿命周期大大缩短,由此而引发了企业物流模式的巨大变革。过去的企业对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与分销全过程的“纵向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危机感迫使企业必须转换新的战略来赢得市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融入,信息流也成为了物流的主体。现代物流的概念也已逐步深入企业,全球化物流战略、互联网物流战略及绿色物流等新理念也登上物流的大舞台,当前我国企业物流的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1.管理手段略显落后;2.缺乏“第三利润源”的理念;3.排斥协同竞争。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1.企业物流一体化,2.优化物流资源,3实现企业物流的信息化、系统化,4.提高企业物流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物流风险的特点

中小企业经营的特点:生产销售一体化,过程控制与经营管理集成化,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同步,全面实现企业资源计划(ERP)的最优配置。从企业业务流程中就可以看出信息化系统的集成化程度将成为企业物流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参数指标。企业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彼此依赖,相互影响,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波及其他环节,影响企业所在的整个供应链系统(OPN)的正常运作。因此 ,探讨新经济时代企业高效的物流组织模式,企业物流风险也拥有客观性(客观存在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整体性(企业从供应链的角度跨企业和跨部门来整体协调)、复杂性(企业物流活动变化、网络复杂化、涉及成员分散化的特点)、多样性(企业物流的每一项功能活动都面临各种不同的风险)和综合性(企业物流系统内部资源的配置与外部资源的协调性)的特点。

三、我国中小型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风险分析

通过对现有的风险定义进行研究后,结合风险学对于风险定义的研究结果,结合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将企业物流风险界定为: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行使物流职能,组织物流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企业物流的实际绩效与目标绩效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使企业及其供应链成员蒙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以及可能性的大小。下面根据企业物流风险的特点,对其突出的五个风险进行分析:

一、环境风险,由于企业网络化物流组织是在供需链上进行的 ,而在供需链上各个环节是串联模式,一旦供需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引起供应链的并发。物流组织方式、物流联盟形式及利益分配机制是影响物流组织及其效率的重要因素。另外,物流组织是跨区域的、并通过不同网络或信息系统运作的,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当地环境(包括生活观念、政治经济环境、局域网系统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以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产生物流组织风险。

二、企业组织文化风险,企业组织文化作为整个企业灵魂,如果由于企业的文化引起员工、客户或者供应商解除合同无法做到企业内部信息通畅协调一致以及高层领导对现代物流发展格局、风险管理理论的认识不足、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导致企业物流风险意识薄弱而引起的风险。

三、信用风险,该风险的产生主要在于社会经济基础,传统的思想观念,政府、企业及个人的信用基础。从市场运行环境及企业运作情况来看,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企业及个人相互之间的信用机制,传统的 “到手是财” 、“眼见为实” 等思维方式固化和阻碍了企业及个人的社会经济交流,使得企业在网上运作的方式、范围、机会、成功率和合作程度(如政策法规、个人诚信等)都受到限制,网络化运作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我们要以企业的客户服务为价值取向,以提高客户信誉度到线索,强调物流运作的客户服务导向性,成为客户服务驱动物流。

四、信息风险,市场销售信息和客户反馈的有价值的信息,没有得到保护或者合理的利用而造成没有必要的损失,无法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影响客户信誉度、产品的研发改良、技术信息资源交流等。整体上来说信息的不对称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资源计划的合理配置,以至于企业对市场环境失去控制。

五、系统风险,因企业的物流组织是通过物流系统的网络化集成使企业物流资源得以优化和重组,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资源成本,加快了对市场供需的响应,易于实现企业物流组织的超敏捷化。但也正是这种系统的集成,增加了物流管理体系的复杂性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冲突 ,使其协调更加困难,从而增加企业物流组织与运作管理的风险。

四、我国中小型企业物流风险管理与控制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企业物流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信用、系统及环境,其中信用风险属于意识领域的,需要一定时间从观念上思维方式上逐步地加以更新,并通过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机制的建立,形成政府、企业及个人间的良好信用关系,降低信用风险;对于系统风险则是企业控制物流风险的主要任务,即从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物流系统集成模式、联盟组织方式、利益驱动机制与分配方案、物流过程设计、物流组织柔性及应变措施等方面来控制物流风险;环境风险相对来说是难以控制的,但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如市场需求预测、机会把握、信息的分析等)或采取相应灵活的组织措施和策略来避免和减少风险,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到企业信息通畅对称,各部门协调一致,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注重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企业物流风险管理的防范机制。

一、重点在于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以及企业资源计划的信息化建设,从人力资源配置角度出发,成立相关部门,选择合适的人员负责风险控制,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对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合理地选择风险控制措施;合理的控制市场和成本,做到企业资源最优化配置。

篇7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外包

供应链管理理论概述

企业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被看成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这就是供应链。供应链的概念是从扩大的生产(Extended Production)概念发展来的,它将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了前伸和后延。譬如,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协作方式中就将供应商的活动视为生产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加以控制和协调。这就是向前延伸。后延是指将生产活动延伸至产品的销售和服务阶段。因此,供应链就是通过计划(Plan)、获得(Obtain)、存储(Store)、分销(distribute)、服务(Serve)等这样一些活动而在顾客和供应商之间形成的一种衔接(Interface),从而使企业能满足内外部顾客的需求。供应链对上游的供应者(供应活动)、中间的生产者(制造活动)和运输商(储存运输活动)、下游的消费者(分销活动)同样重视。因此,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Right Product)能够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 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 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即“6R”,并使总成本最小。供应链管理注重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调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某一专门业务,在某一点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必然要求企业将其他非核心竞争力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即所谓的业务外包。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之间日益相互依赖、用户需求越来越个性化的环境下,供应链管理正日益成为企业一种新的竞争战略。

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措施

A企业属新创立的企业,是由温州某商标带有限公司和福建某商标带有限公司,共同出资2000多万人民币,于2001年9月正式成立的民营性质的股份制企业。A企业所在地区是一个传统的轻纺市场,纺织行业比较发达,区域位置优越,交通非常便利。A企业主要生产PS(聚脂缎织布)印标带产品。所谓的印标带(Printed label),是用来说明该衣服的成份,指示该衣服的洗涤方法或注意事项,印标带主要用于各类服装上。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印标带是PS(聚脂缎织布)、NT(尼龙平织布)两大类。成立之后,A企业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市场拓展顺利,而且发展势头良好,但这些只是表象的东西,企业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碰到了很多问题,如产品的成本偏高、质量不稳定、客户的反应速度不快等,本文主要想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角度尝试来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希望对广大的中小型企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再造企业供应链流程

目前,A企业的外贸业务都是由温州公司的外贸部负责开拓和维护的,温州公司出于利益上的考虑,通过内部的价格转移把外贸业务产生的利润大部分留在了温州公司,这逐渐引起了A企业另外一家股东的不满,并多次就此问题在董事会上提出异议,由此,因为利益的分配不公,A企业大小股东之间逐步产生了矛盾,影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呢?这里运用供应链流程再造的思想,探讨两种比较可行的方法。

1.建立独立核算的总公司。在上海建立独立的总公司,负责A企业和温州公司两家企业所有产品的营销,研发以及原材料的采购事项,A企业和温州公司相等于上海总部的两个生产基地。上海总部的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上海公司是独立的法人企业,股东人数和出资比例可以参照现有的A企业和温州公司的各股东的比例结构,按照“入股自愿,股东优先,风险共享”组建,上海公司与两家生产企业的产品销售结算方式可以是产品成本加上固定百分比的利润来进行。做到相对比较公平,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股东不参与公司经营,总经理由董事会聘用职业经理人。上海公司的成立除了能较好的解决A企业现有的股东间矛盾问题,还有其它几方面的好处:

集中了各类资源。上海公司集中了原来分散在A企业和温州公司的客户资源、产品开发资源。做到了资源共享,强化了企业的市场开发能力。把客户统一划归上海公司统一管理后,使客户只面对上海公司,统一了客户的管理,这也从客观上提升了公司的实力和形象。另一方面,公司把采购职能集中起来,增加了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实力,使公司与各个供应商的谈判中更处于主动。

解决了各类优秀人才短缺的问题。原先的A企业,由于所处区域的原因,很难招到和留住优秀的管理和科技人员,上海公司建立后,依托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可以从全国各地吸引各种适合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并且还可以通过上海公司的优秀人才,定期对A企业和温州公司的员工进行培训提高,提升两企业人力资源的水平,据统计,2000年,上海各类科技人才总量计37.83万人,并且每年还以4%的增长率增长。

将会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由于上海是一个国际性的商务城市,各种商务信息非常丰富,随着各类优秀人才的加盟,以及公司形象的提升,将会在市场开拓特别是国际市场的开拓上有迅猛的发展。

将会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上海公司建立后,凭借各类优秀的科技人才加盟和上海众多的高等院校以及科研单位,新产品开发将会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发展。

2.逐步迁移生产线。温州公司是生产NT类商标带产品的,与PS类产品的生产的工序大部分相同,许多生产设备是可以共用的,温州公司由于地价的不断攀升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已经没有相对的比较优势了,而A企业所在地是个传统的轻纺市场,劳动力便宜而且丰富,A企业目前总共征地70多亩,也有足够的土地资源来满足温州公司的迁入。温州公司的迁入,通过生产上的重新整合,可以产生很大的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而且,通过两企业的整合,可以减少许多管理成本,而且,可以使公司的董事长不必要再在两个企业间来回奔波,可以集中精力于企业的发展战略问题上,当然,温州公司的迁入涉及到温州公司股东和A企业股东之间在利益上的讨价还价,过程应该比较缓慢,而且困难重重。

温州公司的迁入和上海公司的建立可以同时进行,本质上并没有矛盾,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各股东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做到尽量公平、合理。

(二)外包企业的织造工序

这一部分主要利用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的业务外包的思想,通过外包A企业的织造工序来达到降低A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提高A企业产品质量的目的,A企业目前的供应链如图2所示。

其中前道工序生产的半成品在先满足A企业的织造能力外,其它的织造任务由外部的织造加工户来完成。外加工户所用的半成品属于A企业,他们获取一定的加工费。A企业的专长并不在于织造上,与外加工户相比并没有优势,而且,织造工序在公司的业务中并没有战略重要性,通过把A企业现有的织布工序全部外包,可以使公司把资源集中在一些核心竞争力上(比如后道工序,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外包A企业全部织造工序的好处还有:A企业所在区域是传统的轻纺市场,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各方面的配套设施都很齐全,织造的加工市场也非常完善,在成本和质量的控制上将比A企业更具有优势,外加工的布匹成本平均每米要比A企业自己做要低0.10元左右,而且,外加工户之间的竞争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价格和质量方面的好处。可以减少A企业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每个企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特别像新建的A企业,A企业把织造工序全部外包后,可以把这部分设备卖给外加工户,获得现金收入,节省出来的资源可以投入到公司核心的职能部门,如质量管理部门、新产品开发部门等,为A企业建立产品差异化战略提供资金支持。可以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产品质量控制和新产品开发等核心业务上,使企业可以抓住重点,专注于自己的核心能力的开发。

在选择织造外加工户时,要有一整套详细的评估和控制程序,要选择符合A企业发展战略要求的加工户,外加工户的选择不宜过多,按A企业目前的状况,2-4家外加工户是合宜的,A企业在与外加工户的合作中,要建立一种平等的,互相信任的战略、联盟关系,要经常在诸如新产品开发,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良好合作。对于前道工序,由于目前外包条件并未成熟,可以在条件成熟时考虑逐步外包。

(三)减少企业现有产品规格的数量

产品的规格越多,生产的准备时间也就越多,产品的浪费也就越厉害,产品质量控制也越复杂,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也就越容易出现差错。A企业现有产品按产品的品种共分13种,每个品种按不同的长度可分为8种。如何从A企业现有产品的长度着手,寻找突破口,这便成为A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占据主动地位,加强与客户的合作的关键。

通过对行业进行观察了解,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竞争对手B公司,他们原先也是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特别是国外客户),印标带按照长度也分为7—8种规格,这给他们的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后来,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以及与中间商和终端客户的充分沟通了解,发现商标带的长度对终端客户——服装企业的影响并不大,比如说,一卷商标带是200米长还是250米长对服装企业并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服装企业最终是要把整卷的商标带切割成2-5厘米长的一个个小商标带,分别缝制到每一件服装上。而且,商标带的结算是按平方米来计算的,不是按长度计算的。了解了这些信息后,他们在与主要客户进行了充分沟通的情况下,统一把商标带长度订为200米,并与客户们分享了由此带来的成本和质量上的好处:降低了价格和提供更加优秀的质量。

这个思路也可以运用在A企业中,通过与现有客户充分沟通,逐步把原先的8种长度规格的产品减少到1-2种,并与客户分享因此带来的利益。由此,将会带来更多的产品质量和价格方面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第1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郑力等.供应链管理(第1版).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实训中心 管理模式

在我国,高职教育是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加快文明进程是实现教育事业稳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1],承担高职教育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实训中心是高职院校承担实训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但是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建设普遍重硬件、轻管理,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2]。文献[2]在分析高职实训基地采取精益化管理的必要性基础上,提出精益化管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三条措施,而本文则从实训中心组织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模式及实践教学组织模式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实训中心运行管理模式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内容对我国高职院校实训中心的运行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组织管理模式

组织机构的管理形式是指组织机构按部门划分和按层次划分,组成纵横交错关系的组织管理模式[3]。当前,高职院校组织管理模式主要是以专业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专业教师除了负责日常实训教学任务工作之外,同时负责设备、耗材等实训资料的采购,因此专业教师的工作量较大,专业化程度较低且组织管理效率低。直线职能式组织是企业常见的组织机构形式,它吸取直线制和职能制组织管理机构的优点,有效地抑制了它们的缺点。目前,这种组织机构广泛地应用于我国中小型企业[4],高职院校实训中心一般属于中小型组织,比较适合采用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这样有利于责任明确及命令统一。拟在实训中心设置质量部、实训教学部、采购部及顾问部四大职能部门,顾问部主要由资深专业教师组成,为实训中心制定相关管理规则制度和发展方向,其他各职能部门由专业教师或有兴趣的教师负责,以提高部门专业化程度和工作效率,质量部主要负责实训教学质量的评估,实训教学部主要负责实训教学的具体工作及实训教学设备、仪器的维护保养和故障检修,采购部主要负责实训中心设备、仪器及耗材等实训资料的采购及实训资料的保管,各部门在运行中严格按照顾问部制定的规章制度执行,同时做好记录以备顾问部检查工作。

2.供应链管理模式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最新供应链管理定义:供应链管理包括对涉及采购、外包、转化等过程的全部计划与管理活动和全部物流管理活动。更重要的是,它包括与渠道伙伴之间的协调和协作,涉及供应商、中间商、第三方服务供应商和客户。从本质上说,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供给和需求管理的集成[5]。当前,对于设备采购,采购通常通过招标的方式实现,而对于实训中的耗材及设备故障检修、零部件补充等通过招标方式实现有一定的难度,主要通过负责实训中心管理的专业教师通过市场综合比价的方式采购,采购的时效性较低,成本变化较大,专业教师的工作量无形中增大。成立采购部后,主要由对供应链管理感兴趣的专业教师组成,根据高等职业院校采购的特点制订符合自身需要的采购计划,并根据市场和企业情况建立满足高等职业院校采购需要的供应链,实行科学的管理,有利于降低高校办学的成本,同时可以拓展专业教师在高等职业院校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研究。

3.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实训教学部在开学之前,由专业团队成立核心小组,根据实训教学课程标准和实训中心设备仪器制订实训教学计划。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贯彻精益生产的理念,所谓精益生产,起源于日本。最初是由在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大野耐一在实践过程中提出的逐步消除浪费、看板管理、目视管理等独特的生产管理方式,并最终形成与当时汽车工业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丰田生产方式。常见的精益生产工具有5S管理、看板管理及零库存等工具。实训中严格按照5S标准执行,5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这五个英文单词缩写,实训场地采用5S标准不仅为实训教学提供整洁、高效的工作场地,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在实训操作过程中尽量做到按需采购,按需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操作和浪费。实训教学计划和内容要及时制作成看板,这样学生可以根据看板内容及时了解自己所做的内容和进度,采用看板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训操作的效率和准确率。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同时将设备维护保养和故障检修的内容加入相关课程,良好的维护保养工作可以延长实训中心设备仪器的使用寿命,也可以降低实训中心运行成本,丰富其作专业课程的内容,以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有效提高,丰富专业教师的工程经验。零库存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指实训中心对于耗材或设备零部件追求零库存,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仓库所占实训中心的资金和空间比例,从而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和实训资料的利用率。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社会对高职教育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及高职人自身在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学校组织管理模式等的改革和创新,高职院校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本文从高职院校实训中心组织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模式及实践教学组织模式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实训中心运行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将企业文化应用到实训中心管理和运作上,同时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在增长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熟悉企业文化,从而最终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的职业素养。总之,研究内容对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实训中心运行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夏雨溪.关于新环境下高职院校社团管理机制的探究[J].时代教育,2014(8):212-220.

[2]吴星,韦林,邓益民.基于精益化管理的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探究[J].广西教育,2012(2):106.

[3]余锋.机电设备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篇9

国内软件行业经历了定制化和通用化的发展阶段后,上海博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率先转向行业化的新方向。日前,在博科2008年业务规划会上,博科总裁沈国康宣布其2008年的战略方向为“全面从产品销售导向转型为行业经营导向,做中国最大的行业管理软件提供商”。并且,在众多行业中,博科显然钟意物流。

成立于1991年的博科可以算作国内第一波开始软件业务的企业之一。虽然起步早,但博科没有像其他同行一样搭上财务软件市场快车。现在,博科决意要走到同行的前面去。现今通用性的软件产品往往有许多很复杂的功能,意图通过一个标准化软件满足整个行业的需求;然而实际上各个行业的业务特点和信息化基础架构差异很大。比如能源、金融、物流等行业之间就存在很大差异,即使同为制造业或者同为物流业,其中不同的子行业信息化需求也千姿百态。在多数同行还在竭力开发通用软件的新功能时,博科总裁沈国康表示,解决行业之间的差异需求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行业为导向研发软件。

博科策略

据称,2007年,博科的运营业绩取得了60%的增长,2008年力争实现100%的飞跃。为实现翻倍的增长,沈国康介绍,2008年博科将从业务定位、经营战略、产品线研发以及公司结构等方面整合突破。

业务定位方面。博科将从产品销售导向转向行业经营导向。针对不同行业业务特点和信息化基础架构差异较大的情况,博科将深入理解各个细分行业的业务模式特点和系统需求,提供满足行业特性的解决方案。

在经营战略上,博科将从单一的产品供应商转变为完整的IT咨询、销售、实施与服务提供商,构建完整的渠道体系,联合众多服务提供商合作伙伴,在全国形成分公司、商等分级的网络体系。其中,面对中小客户的销售、实施与服务由商和伙伴完成;将事业链低端的销售、实施等服务交付给商和其他合作伙伴完成。

2008年,博科的产品条线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从单一的财务软件转为包含全面预算、集团财务、财务系列产品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从单一的审计转为包含业务审计、业务监控等条线在内的审计管理软件系统,将审计与财务相结合,以审计推动财务,以财务带动审计;从单一的物流软件转向包含面向企业物流市场和面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市场的完整的物流供应链管理软件系统等。

其中,在物流供应链管理软件领域。博科将寻求合作伙伴打造中国最大的物流供应链软件生态链。

2008年博科还将面向行业细分来调整公司的组织架构,让各行业、各产品条线的事业部、研发部、销售部、实施部、售后服务部以专业化、行业化的宗旨协作。

另外,沈国康还透露,博科准备今年上市。他预计2008年、2009年将迎来中国软件企业上市的高峰,上市以后的资本效应肯定会带动行业的整合。据了解。从2001年至今,博科已从风险投资公司融资近1.2亿人民币。

物流为重

在审计与监控业务领域,博科的远程监控、远程审计作业系统,已在首都公安审计信息化项目中应用,在全国同类市场占有率保持领先地位。博科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也正在全国推广。而博科最重要也最主要的产品却是物流供应链产品。据了解,博科在物流供应链领域的产品销售与服务占据公司主营业务的70%。

博科在物流行业采取了所谓的“灯塔策略”,即把一个子行业里的代表性企业作为灯塔客户攻下来,业内同类客户再由这座“灯塔”照亮。

2007年博科完成的中石化物流供应链管理决策支持项目就是典型的“灯塔项目”。博科的物流供应链软件成功应用在中石化1000多个网点,支撑其每年将近3000亿元货物的大型物流系统的高效运转。目前,博科已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集团这四大国内化工企业变为自己的客户。

除此以外。博科在重型机械行业占有率也较高,徐工的物流系统便是博科提供的。零售业与乳制品行业也是博科的重点业务领域。

博科在物流行业承接的软件项目大部分侧重在分销物流或第三方物流。沈国康放言,博科肯定会在第三方物流领域一统天下。目前物流外包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第三方物流企业统揽了企业的采购、库存管理以及分销配送等供应链环节。比如博科的一个第三方物流客户便是联想最近在上海建设的生产基地的物流服务商,它不但要负责联想生产基地的供应商管理,还要负责联想的库存配置计划,其服务几乎覆盖了联想的整个物流体系。

沈国康表示,博科在物流供应链领域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就是从现在单一的咨询服务和软件服务商转向综合集成服务商。据透露,博科正与上海的一家外资物流系统集成商合资成立一家公司,以便可以从物流供应链项目的咨询、规划、软件开发一直到系统实施,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机会与陷阱

沈国康对物流软件领域充满兴趣,认为市场潜力巨大,而且近年来政府对物流开始关注,这无疑是市场将要爆发的信号。据称博科现在的物流项目都是在国资委的推动下做的。据沈国康介绍,政府推动物流信息化的另一个重要案例就是浙江省政府划出1亿元补贴。鼓励浙江省2700家物流企业上物流软件。所有物流企业的软件跟浙江省的电子口岸连通,以便提高集装箱码头的物流效率。如果浙江省成功运行此项目。其后全国其他省市极可能效仿。照此看来,物流信息化市场一触即发。

然而在物流信息化领域有机会,更有陷阱。

篇10

关键词:供应链;库存管理;VMI;JMI;CPFR

库存管理是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一,供应链中的各种实体物质都有可能形成库存。对于我国的大部分制造业而言,生产过程存在零部件繁杂,体积较大等特点,库存费用往往占到了20%-40%甚至更多,库存常常是降低整个生产成本的关键点。库存管理策略就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一、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

1.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供应链(SupplyChain)是围绕其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链结构。学者马士华形象地把供应链描绘成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生产企业构成树根;独家商则是主杆;分销商是树枝和树梢;满树的绿叶红花是最终用户;在根与主杆、枝与杆的一个个结点,蕴藏着一次次的流通,遍体相通的脉络便是信息管理系统。而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从单一的企业角度来看,是指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

2.供应链中的库存和库存管理。一个公司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有三个:(1)提升客户的最大满意度(提高交货的可靠性和灵活性);(2)降低公司的成本(降低库存,减少生产及分销的费用);(3)企业整体"流程品质"最优化(错误成本和异常事件的消除)。其中的库存(Inventory)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现在和将来的耗用或者销售而储备的资源,包括原材料、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等。

二、供应链环境中库存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库存管理着力于库存成本单一的优化,一般是从采购成本和存贮成本最小化原理来确定最佳订购点和订购数量,对于一般中小型企业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但是当这种传统的库存管理办法应用到大型企业,尤其是拥有一条完整的供应链的大型企业来说,其不足之处就日趋明显。就整条供应链的环境下,目前常见的传统库存管理带来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一般的企业库存管理中普遍存在库存量过高以及整个供应链中需求变异放大的问题,即“牛鞭效应(TheBullwhipEffect)”。此现象由需求变异原理引起。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发现有些商品的顾客需求较稳定,变动不大,但是上游供应商往往比下游供应商维持更高的库存水平。这种现象是由宝洁公司在调查其产品“尿不湿”的定货情况时发现的。该产品的零售数量较稳定,波动不大,而分销商向宝洁公司定货时,其定单的波动程度比零售数量的波动要大得多,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供应链体系中的整体库存,给整条供应链的各个企业带了了不必要的成本负担。

2.仅着眼于库存的成本优化,缺乏供应链的整体概念。供应链的最终绩效应取决于各个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绩效。而许多企业为了自身的目标和利益,往往在库存管理乃至供应链管理上缺乏全局思想。比如,许多企业充分考虑了产品交付期和资金周转的速率,却忽略了对供应链上下级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从而缺乏了对客户满意性指标的考虑,成本依然没有下降。

3.企业在库存中缺乏彼此的合作、协调、信息传递。供应链的库存其实是一个整体,需要企业之间相互配合,没有有效地与各个部门沟通,就会使得库存、在途货物以及需求等基本信息发生偏差。而企业间信息流通不够,则会由于信息延迟引起需求预测的误差和对库存精确度造成影响,使企业无法实施短期的生产计划,从而难以实现及时生产。

三、供应链环境中库存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1.实现信息共享。由于牛鞭效应主要是供应链各阶段按定单而非按顾客需求进行预测造成的,因此,在供应链上实行销售时点数据(POS)信息共享,使供应链各阶段都能按照顾客要求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从而减少需求预测变动性,减少牛鞭效应。

2.改善操作作业。改善操作作业,缩短提前期和减少定购批量来减少库存积压造成的不利影响。

3.稳定价格。制定相应的价格策略,鼓励零售商进行小批量定购并减少提前购买行为。

4.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和信任。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建立相互信任,实现信息共享,使供应链上的每个阶段供应与需求都能很好地匹配,降低交易成本。由于传统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存在上述缺陷,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方法必须作相应的改变。以下将对目前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三种最常见的先进库存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先进的库存管理策略强调的是整条供应链中各企业间的协作与系统优化。基于库存控制一体化、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进行供应链库存管理,有效提高了供应链的透明度、响应度、准确度,所以这些管理策略在很大程度上能避免“牛鞭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真正从根源改善库存控制。

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王道平.供应链管理教程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3]邹斌.供应链环节中库存管理策略[J].现代管理.

[4]熊文杰、孙巧美,第三方物流运营实务.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

[5]白丽君、彭扬,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中国物资出版社,2013.

[6]周晓晔、柴伟莉,第三方物流.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7]杨卫丰、黎继子,物流管理.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