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管理行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管理行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新的时代背景,对大型企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我国的综合国力在这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并且和经济全球化相结合,同时大型企业的管理也有了全新的目标。经济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因为它可以为本企业创造很好的经济效益。经济管理的特点是:对企业工作中价值运用所实行的管理行为,也就是说,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力量。我国近几年在市场改革中使用的力度很大,同时外国企业对我国本土经济市场的冲击也非常大,因此直接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
1.1 对于经济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完善与发展,大型企业和国际贸易之间的默契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我国的产品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众多成员国当中,拥有很多惠国的优厚待遇,进而使得很多国家的跨国区域经营活动越来越多。这也迫使我们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一定要进行完善和更新,深入开发带有资本性的项目,建立一批全新的技术密集型部门。
1.2 对于我国人才环境变化的影响 目前,是人才资源竞争最激烈的时代,我国现在已经不再需要“物美价廉”型的人才,因为国外的企业给予的待遇比国内丰厚,导致我国的人才全部走入国外,使得我国的经济管理人才流失严重,所以我国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把经济管理人才,在企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吸收过来。从另一层面来看,我国经济管理人员整体的素质还不高,同时信息化水平也很低,因此,大型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1.3 对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 目前金融工具在不断地更新,为拓宽金融服务范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了新的风险,例如:汇率及利率风险等。因此,国内外大型企业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就是让企业如何规避风险。我国在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大型企业在金融投资方面遇到了全新的机遇,这就要我国对金融机构的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所以,我国下一步的目标就是把大型企业的投资安排在新的技术产业上面。
2 大型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目前,大型企业经济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的综合管理,使大型企业工作和谐。由于我国目前经济管理受到了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因此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阻碍了大型企业的发展。
2.1 大型企业经济管理的传统思想观念落后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型企业的经济管理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可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在我国根深蒂固,所以效果仍然不是很明显,效果也不好。企业的管理层很难接受全新的经济管理制度,有时候还会产生消极的心理,这就严重影响到大型企业经济管理的更新与发展。
2.2 我国大型企业经济管理的体系还有欠缺 大型企业的经济管理使本企业工作和谐,因此,大型企业一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管理制度,这关系到企业是否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2.3 大型企业经济管理人才还不够 我国的经济管理才刚刚起步,进程有些晚,所以才显得人才缺少,而且国外企业给予人才的待遇比国内要丰厚得多,导致了我国流失了很多管理人才。而留在大型企业中的那一部分管理人才,也都知识老化,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都不是很高,他们做出的管理决策,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在市场经济的全新变化。
3 想要改变经济管理现状,应当采取的措施
3.1 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要进行全面的转变 大型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当今的环境进行经济管理理念的更新。
3.1.1 必须符合国际化战略的要求,一个企业要想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中立足,经济管理的制度制定就要以国际化为标准。
3.1.2 要在投资理念中,加入一些多元化的因素。在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市场的门槛相对于之前比较已经降低了,很多国外企业的资本,也慢慢地流入到了我国的市场,这就是企业的商机,要与国外企业密切合作,学习他们的经验,最终提升我国企业自身的经济管理水平。
3.2 建立全新的经济管理体制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大型企业的经济资源已由物质变成了知识,一些外国的预言家也曾表示,知识资源对任何一个企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都可以达到80%以上。我国目前为止仍是人才竞争相当激烈的时候,这就迫使我们必须把人力资源融入到经济管理中去,建立一套全新的、财务和人力两方面资源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体制。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特点划分管理层次,每个层次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分工必须明确,在员工完成每项指标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奖惩。
篇2
关键词:物业管理;市场竞争;健康发展
1我国物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就像买电器一定关心保修一样,物业管理作为商品房售后服务的重要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可近年来,物业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其市场现状难以令人满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物业管理发展不平衡。
由于对物业管理的认识、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物业管理,覆盖仍然偏小。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实有房屋建筑面积836465万平方米,实行物业管理的102035.68万平方米,实行物业管理率仅为12.2%。由此看来,物业管理在我国仍有巨大的潜力。
(2)专业人才的匮乏影响着物业管理行业向高水平、深层次发展。
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时间较短,物业管理人才大多是从别的专业转行过来的人员,他们缺乏专门的知识和系统的培训,胜任单一普遍岗位工作的人才多,胜任多个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少;初级管理人才多,高级管理人才少;特别是能担任部门经理以上职务的人才更少。大家渐渐认识到物业管理除了专业技术知识之外,还需要学习法律、经营、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为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势在必行。
(3)物业管理市场建设不完善。
近些年,物业管理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物业管理的市场化程度仍然偏低,同行业之间缺乏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有实力的物业管理企业难以找到项目,只能在原经营规模上艰难支持;另一方面企业想聘用自己满意的物业管理公司却无门路。有的虽然公开招标,但也存在虚假承诺、暗箱操作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所有这些都影响了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
(4)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能力不足。
目前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存在着规模效益差,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加之过分强调服务,使得企业忽视了经营、企业人员的自身建设,既不经常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又没有建立严格的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和考核标准,使管理服务的内容、质量很难必到。随着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物业管理企业单纯地强调管理或服务已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5)产权人使用人参与意识差,管委会组建不及时,作用发挥的不好。
眼下,一些城市住宅小区管委会(业主委员会)组建的不及时,有的未按规定程度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有的管委会不能代表产权人、使用人的意志作用。部分业主对物业管理的思想意识还有些滞后,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这也构成了阻碍物业管理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2物业管理健康发展的策略
针对制约物业管理健康发展的种种情况,如何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全面分析影响我国物业管理发展的因素,使物业管理企业向着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1)人才的选择是物业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好、品行正的人才队伍是物业公司参与竞争、志在必得的信心所在。内部建设必须加强员工的业务培训和技术培训,多学习、多取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外部方面,物业管理企业必须在品牌塑造上下功夫,创立有自己特色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主动出击,积极参与物业市场竞争,全面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为物业管理可持续发展奠定的基础。
(2)物业管理市场必须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
招投标要求公平竞争,企业之间比管理、比服务、比成本、比效益,最终比品牌,优胜劣汰。这就要求行业破除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为建立物业管理竞争机制创造条件。虽说目前政府已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推行物业管理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但力度不大。政府既要营造竞争的环境,更要维护竞争的秩序。
(3)加快立法,健全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物业管理企业既涉及与政府、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上级管理部门的关系,又涉及与供水、供电、供暖、煤气、物价、工商、税务、市政、环卫、绿化、邮政、电信、交通、公安、管委会、派出所、居委会等关系。这些关系需要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调整。因此,政府要通过自己的权威加速建立物业管理法规体系,为物业管理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4)加大物业管理的宣传力度。
篇3
一、 全区农贸市场建设基本情况
全区登记在册农贸市场20家,无证农贸市场(临时便民交易场所)32家,总计52家,分布在全区各街道、乡镇。其中省级文明示范市场10家,四星级文明规范市场1家,二星级文明规范市场3家,一星级文明规范市场2家。形成了大中小相结合,多层次、多品种和多种运行方式并存的交易市场网络,为搞活流通,促进农产品的生产,繁荣市场,振兴经济和方便群众生活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农贸市场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__年全省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现场会在黄岩召开,王建满副省长高度肯定了黄岩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成效。
一是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区里专门成立了农贸市场改造提升领导小组,主动将市场改造提升与“多城同创”等政府中心工作对接。在具体职责分配上,工商部门制定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标准、市场摊位租赁合同示范文本,指导市场制定经营户准则及其他管理制度。发改部门参与市场建设规划的编制,负责对市场建设项目进行审批或备案,参与项目的综合验收,对市场价格进行监管。财政部门负责安排市场补贴资金和奖励资金的预算,并及时足额到位。国土部门审核新建、改建、扩建市场用地方案。建设规划部门负责审核新建、改建、扩建市场的选址和建设方案。公安消防部门负责市场建设项目的消防设计审核,参与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对马路市场和流动摊贩取缔力度。其他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市场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二是制定政策,支持提升发展。20__年,黄岩区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农贸市场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制订了区农贸市场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__年,区政府印发了《黄岩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补助奖励办法的通知》,加大奖补的力度,对规定时间内通过省文明示范市场验收的市场给予每家20万元奖励,并明确了新建类(迁建类)、改造类市场每平方米补助250元、180元以及仪器设备的补助金额。为确保城区中心菜市场改造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区财政预支经费400万元用于中心菜市场改造提升。同时,财政、国土、建设、规划、行政执法、消防、乡镇(街道)等部门密切配合,落实相应政策,帮助解决了市场建设中遇到的大量困难。
三是因地制宜,推进改造升级。根据各个农贸市场位置、功能、人流量等特点,实行“一场一策”,量身制定了具体的整治措施和目标任务。严格对照“地不湿、无异味、菜安全、价公道、计量准、可休息”和“价公示、可追溯、联成网”的创建要求,对即将改造的市场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设计摊位结构。为确保顺利完成改造任务,注重设计、招标、土建、信息化等关键环节,合理倒排工期,全力提升进度。同时,实行上下互动机制,区农提办、各责任乡镇街道、市场举办者和区工商分局安排专门联 系人,实行改造提升工作进度月报制,及时反馈问题和困难,并第一时间解决。
四是严格管理,保障规范安全。一是自“多城同创”活动启动以来,全面开展市场整治“铁腕行动”,对经营户占道经营、乱堆乱放、保洁不到位等问题及消费者违章停车、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进行集中整治,截至目前,已组织1000余人次集中整治农贸市场30余家。二是创新推行“业务指导员制”,全区每家农贸市场均配备一名工商干部担任工商业务指导员,每日至少一次实地巡查指导,三是以奖罚金形式优化市场进出机制。对固定摊位经营户采取“奖罚金”,由市场成立考核小组,若违规视情节按不同金额从保证金中扣除罚金;如经营户全年无违规行为,市场年底对其予以奖励。四是开展各项食品安全专项行动。开展市场食品检测,形成了以商品质量检测为中心、市场巡查为纽带、经营者自检为基础、消费者送检为补充、工商部门抽检为保障的市场食品质量监督体系,指导12个农贸市场建立检测点。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农贸市场的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贸市场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区农贸市场分布不够合理。由于缺乏长远的规划、合理的布局,存在旧住宅小区农贸市场多而乱,新建小区未建配套设施的现象。人口密度大的旧城区农贸市场周围形成自发的马路市场,严重影响交通和城市文明形象。村镇及城郊结合部农贸市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临时疏导点多为大棚式市场,场内除摊位外几乎没有其它设施,排污能力差,经营、购物环境差,吸引不了人气,而所在/,!/的村集体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造。
(二)农贸市场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仍然无证的农贸市场,场内管理、硬件设施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存在一定距离。目前,市场管理中心没有市场外部管理的职能,而有外部管理职能的一些部门管理不够到位,造成农贸市场外停车位缺乏、流动摊贩堵塞交通等现象。一些较小的农贸市场内部卫生较差,地面多水易滑,存在环境脏、乱、差现象。部分群众反映一些熟食和农产品存在质量问题,需有关部门加强日常巡查检测和重点抽查。
(三)经营者和管理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市场经济意识,缺乏服务意识,没有完善的服务理念。个别经营者文明卫生意识较差。管理者还停留在收收税费、租金的较低级的管理层面,不能立足于根据市场需求而对集市进行适时改造和完善的层面。
三、 下阶段工作建议
农贸市场建设是一项牵扯面广、较为复杂的工程,建议政府将市场标准化建设与改造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来抓落实。
(一)加强统筹规划,引导市场合理布局。为建立健全全区市场网络和流通体系,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调整增量,改造与新建相统筹,业态升级与优化相结合”的总体思路,认真抓好规划布局,从源头上为农贸市场建设预留足够的空间。通过规划的编制,改善农贸市场的空间布局,统筹考虑农贸市场的服务半径、区域辐射及配套设施等因素。在做好存量农贸市场盘活、调整、改造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老城区的网点补充和新发展城区的网点扩展工作,以解决部分地区设点不足的问题。新建市场则要按照规范化市场的标准,适当超前,立足长远。
(二)加大投入,多渠道筹集市场建设资金。农贸市场建设是项不以盈利为目的公益性事业,是服务于群众生活的菜篮子工程,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建议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逐年投资建设一批新的市场,方便群众生活,每年给市场安排适当的维修经费预算。另外,在用地、税费等方面,政府也应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农贸市场的建设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既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又要鼓励民间融资,争取银信部门支持,形成共同开发格局。鼓励社会各方面采取自筹、集资、借款、贷款、股份、外资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兴建市场,促进市场又好、又快发展。
篇4
新时期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错综复杂,传统的经济管理缺乏应变,内部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经济管理竞争意识不足,消费者需求变化大,传统企业经济管理缺乏前瞻。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就必须加强新时期经济管理的改革,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进一步提高资本运作,树立企业竞争意识,努力争取企业竞争优势,加强经管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关键词】
新时期;经济环境;经济管理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需要我们的企业充分认识到新时期经济管理的现状,掌握新形态下企业成本管理的机遇与挑战,明白经济管理改革创新的必要条件,进而实现在全球市场激烈竞争大背景下,企业要积极进行的经济管理改革和创新,而经济管理的相关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必须加强对于经济管理的研究,结合企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提升经济管理水平。
一、新时期经济管理面临的挑战
随着市场化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中国加入到WTO以来,我国企业面临着全新的市场挑战,它体现在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也体现在消费市场等各个方面。
1.1外部环境错综复杂,传统的经济管理缺乏应变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经济生产工作只是完成主管部门或者上级领导安排的生产任务,而经济管理只限于企业内部的产业链管理,很少涉及到外部产业链的管理和建设;只注重生产过程中的目标成本,往往忽略了经营管理和销售渠道建设,造成整个经济管理工作的内外部脱节,企业缺乏对于市场风险的预判。当市场经济的大潮到来以后,决定企业经济管理的成败不再是产能的规模,它需要企业管理者认真分析外部市场环境,紧握市场竞争的脉搏,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管理策略,并且保证付诸实施,才能应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的挑战,如果还是坚持传统的市场管理手段,企业必然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1.2内部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经济管理竞争意识不足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资不断涌入中国的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不仅要面临国内同行的激烈竞争,还需要面对外资企业的不断挑战,它压缩了我国企业市场生存的空间,也使得中外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传统经济管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形态,它等着国家给市场,没有应对市场竞争的风险意识,对于竞争对手的市场分析和成本分析还处于空白状态。当企业面对激烈的内部竞争时,企业经济管理应该侧重于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处于行业竞争的有利地位,深入分析自己与竞争对手的竞争态势,只有保证足够的竞争意识,才能做到对市场竞争的清醒认识,保证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所在。
1.3消费者需求变化大,传统企业经济管理缺乏前瞻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时期,产品从研发、生产、物流和销售的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而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生存,经济管理工作必须紧跟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努力将消费者的消费潜力转化为销售行为,保证企业的产品能够深入迎合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和不同消费习惯的消费者需求。国内的企业经济管理还缺乏对于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研究,很多时候,经济管理工作成为了闭门造车,造成了生产产品严重脱离市场需求,产品积压情况非常严重。在企业经济管理中需要开展有效的前瞻性建设,提高对于消费市场的潜在需求分析,通过产品研发在未来获取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保持企业产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二、新时期经济管理的基本对策
2.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进一步提高资本运作
目前,我国企业资本运作已经逐渐向西方的经济运作相看齐,很多企业也在不断增加在企业内部管理上的投入,但其与实际资本运作管理还有不小的差距,要保持企业具有足够的活跃度,就需要进一步提高资本运作的能力,加强经济管理的范畴,侧重通过外部融资和内部集资的形式来扩大企业的资本实力和资金运作。首先,现代企业应该认真遵守资本运作的经济规律,健全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监管机制。坚持以《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经济管理制度和法规来规范企业经济管理行为,保证资本运作的全过程都被纳入经济管理的范畴,实现经济管理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全程、全方位参与和管理。其次,企业要想保证资本运作的活力,需要企业不断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将资本运作紧密结合企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工作,根据消费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的资本规模,激活资本存量。最后,企业流动资金和银行存款时企业生存的根基,因此企业应该集中管理企业日常现金流和应收账款,对于预算外支付应该严格控制,确保企业资金链的完整性。
2.2树立企业竞争意识,努力争取企业竞争优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保持生产技术的领先和市场份额的扩大,必须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和确保同类竞品中的竞争地位,需要我们的企业通过剖析市场竞争环境,分析企业与市场同类竞品之间的优势和劣势,来制定企业切实可行的短期、长期发展战略,保证企业从经营管理、市场占有率、生产成本和目标成本等各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需要经济管理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到新时期的市场发展现状,牢固树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理念,必须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目标成本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企业竞争意识转换为竞争优势主要侧重于:选择市场同行业中的若干竞争对手,通过经济管理手段来解析其同类竞品的优点和缺点,在同类竞品的优点基础上进行产品加工,生产出符合市场定位和客户需求的本企业产品,在充分考虑市场运作、资本管理、销售分析等诸多要素后,对产品进行型式化、组合后的再分析,从而能够确保产品能够成为同行业同类竞品中的优势产品,确保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
2.3加强经管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在市场发展的新时期,对于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要求经管人员掌握产品成本核算、销售政策执行、渠道价格制定、资本运作等专业知识,掌握足够的经济管理知识和市场营销运作,还对经管人员的政治素质、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团队管理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企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就非常重要。一方面,需要企业加强对于经管人员的提拔和筛选,积极从企业外部和内部选拔优秀的经管人才,加强经管队伍的梯队建设,提高经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采取企业培训、导师讲座、对外交流和岗位轮训的形式,不断提高经管人员的综合水平。另一方面,面对新经济形态的冲击,传统的组织结构已经很难应对市场环境的挑战,难以组织协调财务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缺乏市场计划的统筹性和规范性,脱离了市场发展的需求。目前,经济管理部门大多采用精确、便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组织”结构转化。在这种结构中,经管部门一方面通过计算机系统衔接各个部门的职权管理和权利分配,提高经管部门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减少管理的中间层次,减少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经管部门的执行小组可以直接对接基层单位,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化为参与式,提高了动态管理的成效,提高了经管部门对于市场的快速反应力。
三、总结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发展迅猛和产业调整的关键时期,它对于经济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创新的要求,我们的企业经管部门和人员要认清企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加强经管工作的专业化和竞争力建设,加强经管队伍建设,保证经济管理能够符合市场发展规律,推动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和市场化运作。
作者:张坡 单位: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捷,毛福宁.新时期经济管理现状与应对策略研究[J].山西农经.2016(03)…
篇5
关键词:运输管理;概况;特点;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e transport market from closed to opening up, has now formed a state, collective, individual variety of economic sectors and a variety of business co-exist, a new pattern of Quanshehuiban transport. In this new situation, the road transport enterprises face many problems, and explore the transport enterprise management, business model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needs to become a top priority. In this paper, the issue of road transport management measures taken for analysis ofKey words: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profiles; characteristic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445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容县公路运输事业迅猛发展,出现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办运输,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新局面,公路运输市场呈现出一片活跃、繁荣的景象。公路运输的蓬勃发展,使多年来运货难、乘车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公路运输市场长期存在的卖方市场,正被买方市场取代,这对于搞活流通领域,发展商品生产,改善企业经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1.公路运输管理概况
1.1运输市场业务股管理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 主要管理公路旅客运输。管理的具体内容为: 保持客货运输价格正常, 维持正常的公路旅客运输秩序(防止经营者蹋班、晚点、不依线运行) , 开停业管理(主要是经营许可证和线路牌的发放) , 督促站务人员规范服务, 收取管理费用等等。
1.2维修服务股管理维修企业和运输服务业。基本上只管理城关地区的维修服务业, 乡镇有关这方面的管理还没跟上来。管理内容是维修服务业的开停管理和日常经营管理, 对维修厂点的房屋、场地标准、设备、技术力量、资金、管理机构、经营作风进行考核和监督, 引导维修服务网健康有序的发展。
1.3稽查股的主要职责是上路稽查, 检查上路车辆的各种手续和票据, 考查经营者的作风及车辆运行状况, 以强化行业管理力度, 促进各种费收的顺利完成和加强运输市场管理, 制止不法经营。公路运输行业管理有它的特殊性, 车辆具有分散性和流动性, 要加强管理, 上路稽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现在的货运车辆基本是个体经营或承包经营, 货运量小, 货运的装卸工作一般由货主自已解决或临时请人帮忙, 装卸搬运市场不大, 所以没有专门设置这方面的管理机构。
总的来说,管理就是对运输市场的管理, 主要偏重于客货运输市场和维修厂点的管理; 协调就是根据全社会对运输行业的需要, 做好公路运输行业内部协调工作; 统筹就是根据公路运输行业的基本情况和本地经济发展状况, 搞好控制发展工作; 服务就是对本地整个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作好各种服务工作。容县运管机构的管理人员主要依靠以往的部门管理经验以及国家和省里的交通法律和法规来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 有时还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一些“土政策”来进行管理。
2.当前公路运输管理的特点
2.1点多面广, 管理难度较大。
全县运管人员有限, 而汽车具有分散性和流动性, 公路运输市场是以公路网为依托的非固定市场, 其发生运输劳务交换的场所是流动的。再者运输市场的结构是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如公路旅客运输, 既有本地车在本县范围内经营, 也有本地车跨县、地、省经营, 还有外地车把本县作为一个运输终端进行经营。经营成份复杂, 经营方式多样。所以行业管理的难度较大。
2.2缺乏总体规划, 车辆利用率低, 浪费严重。
运管人员对公路运输行业管理的概念认识还欠完整, 只偏重于管理和监督, 而缺乏全行业的规划和引导。运力投入失控, 造成运力有所浪费。这有一定的客观因素, 作为一个基层运管部门应统计每年的客运量和货运量, 但现在大悟县的客货运车辆基本上是个体车或承包经营车, 无法让经营者照章填写行车路单, 运管部门也无力准确统计每年的客运量和货运量, 只能根据在籍车辆的运力进行经验估计得到客货运量的大概数据。正因为对本地的客货流的具体情况不熟悉, 所以制定本地区全行业的发展规划也显得力不从心, 也无法保证运力运量的平衡。
2.3缺乏公路运输管理的行政立法。
公路运输行业管理, 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管理。既包含行政管理, 也包含经济、技术管理和市场管理。其内容包括运输管理、交通监理、路政、工商登记审理等具体环节的管理。这些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只有实行集中统一的综合性管理, 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系统, 才能达到“ 管而不死, 活而不乱”的目的。这就需要健全而完善的公路运输行业管理行政法规。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公路运输行业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管理工作才能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2.4客货市场竞争激烈, 不正当竟争客观存在。
改革开放后开放运输市场, 个体从事客货运输的较多, 加之没有很好地进行运力投放的控制工作, 所以客货运市场竟争日益激烈, 不正当竞争也就客观存在。运输经营者不仅要和主管部门搞好关系, 而且要和沿线经营者和地方势力搞好关系。经营者之间持强凌弱的事时有发生, 欺骗乘客的事也不鲜见, 经营者之间互划势力范围, 过路车辆甚至不敢中途载客, 以免受到当地经营者的围攻。
3.公路运输的管理措施。
3.1加强县城政府对交通的统一领导,建立县的交通委员会。现在的大城市交通涉及县的所有部门,特别是随着城市发展和土地转让制的出现,给县交通建设增加了许多外部制约条件。关键是要加强县城政府的集中领导,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前提下,由政府建立有效的县城交通行业管理体系。
3.2增加路网密度,提高交通建设决策水平。我国县城交通基础设施“欠账”过多,道路现状水平很低,功能混乱,已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交通需求,因此,在科学规划指导下,加快城市主、次干道和快速路建设,合理安排立交桥、人行过街设施、停车场和自行车道建设。
3.3疏解县城中心区人口,调整县城土地使用功能。县城人口密度过密必须疏解,这是解决县城交通问题的一项“釜底抽薪”的办法,也是改善城市环境、保持县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3.4落实优先发展公交的政策,调整过低的公交票价,优化公交运行条件。要落实优先发展公交政策,首先要调整公共交通价格和改进定额补贴,逐步做到微利保本,在低成本前提下提供最大服务,对有效缓解交通紧张将起到重要作用。
3.5采取交通限制措施,适应私人小汽车的需要,车和路的发展相互协调。
3.6加强经济可行性研究,重点发展特大城市的轨交通。
3.7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力度,提高全民交通意识。必须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花大力气加强县城交通的科学研究,重视交通经济政策和高新技术的开发,探索新一代捷运交通工具,个体交通工具和智能化交通管理的研究,用较少的投入换取较高的交通效益。
2)国家要制订有关的技术条例和法规,加强职业培训和人才培养,推行交通工程和交通规划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以提高城市交通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水平。
3)成立国家级的县城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国家科委和建设部的领导下,组织城市交通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推广。
4)由建设部组建全国的城市交通专家技术委员会,负责引导全国县城交通技术科学的健康发展,并对重大县城交通建设项目进行咨询和技术审查。
5)把各大县城的远期交通规划和近期综合交通治理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今后,计划部门在安排城市交通建设项目时,必须符合城市交通规划的意向和要求。
6)将城市交通教育融合到小学义务教育中,加强对县城各行业职工的交通知识和安全教育,提高全民交通意识,依靠县城的全体县民共同管理好县城交通。
篇6
关键词:施工过程质量检测、检测的公正性、检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根据2005年国家建设部第141号令,《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规定,检测机构要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介机构,分专项检测和见证取样检测两类,其接受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对涉及结构安全项目的抽样检测和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构配件进行见证取样检测。检测机构作为第三方在资质规定的范围内承担工程质量检测任务,所出具的检测报告是工程质量控制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真实反映工程实体质量、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等方面的重要证明资料。检测机构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但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各种不良反映和违规现象频发,检测行业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工程质量第三方控制的公信度不能保证
检测机构的定位是独立的中介机构,其作用是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实施第三方检测,遵循公平、公正、真实、准确的原则,为工程质量把好重要一关。按照相关规定,检测机构不得与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所检测工程项目相关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有隶属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2005年以来按照部令就位的检测机构,大部分由原施工企业试验室改制而成。部分隶属于科研院所,还有一部分为新成立的民营企业。这些检测机构大部分虽已注册为独立法人,但管理模式上存在很大差异,有相当数量的检测机构与施工企业存在从属或利益关系,特别是从企业转型而来的检测机构,与工程施工质量责任主体存在许多微妙的关系,实际不能起到应有的质量验证及控制作用。个别检测机构在利益趋势或被动操控下,出现伪造检测数据,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等违法违规行为,严重降低了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公信度,检测结果失去了真实性。
二、检测市场竞争激烈,重效益轻质量行为制约检测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当前各地检测机构数量偏多,市场竞争激烈,虽然各地在检测市场管理方面采取了一些控制手段,但僧多粥少,检测机构为承担检测任务而相互压价。无序竞争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如我市现有检测机构30余家,工程建设常规项目检测对应检测机构数量基本上处于过剩状态。据了解,全国各地类似情况占很大比例。反映在市场竞争上,检测机构不是以技术优势取胜,而是以打价格战或采取一些非正常经营手段来竞争检测任务。如2010年我站曾召集我市所有检测机构的法人代表开过一次自律公约大会,在会上我站强调了常规项目的最低收费标准,这样即保证了企业有一定的利润空间,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在价格上可以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可靠。与会代表全体通过,30余家检测机构都签署了自律公约,并签字盖章。与会代表都郑重承诺,今后承接检测任务时一定严格按照自律公约的内容,决不任意压价扰乱建筑市场。几年的时间过去了,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虽然做出了严格执行自律公约的郑重承诺,但承接检测任务时拒不执行自律公约的各项要求,这些企业不从管理入手找差距,仍然采取过低的价格或一些非正常经营手段来承担检测任务。自律公约如一张废纸,形同虚设,不言而喻,过低的包干价格必然使工作质量大打折扣。这些检测机构不惜以牺牲企业信誉和行业道德为代价,顺应委托方的不正当要求,更有甚者为了今后承接更多的检测任务,讨好委托方而随意修改、编造检测数据来换取眼前的一点利益,而委托方也常常以此来衡量检测机构的服务质量。公平、公正、规范操作、坚持原则、严格执行自律公约的检测机构反而没有检测市场。严重影响了其他检测机构的积极性,严重扰乱了检测市场,并对检测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三、工程责任主体的行为不当,影响到检测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首先,检测市场仍然存在“假、乱、低、缺”等现象。假,指检测的试件假、过程假、数据假;乱,指检测单位内部管理混乱;低,指检测人员素质低,检测技术水平低,检测管理层面低;缺,指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措施。其次,在检测工作中,委托方送来的样品,或者现场抽样检查的样品没有代表性,不能反映施工过程中各成品的真实情况。检测工作不过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根本没有按照检测试验的要求去认真检查施工质量问题。第三,部分监理工程师对抽取的样品监督不严,没有认真履行其职责,建设工程强制性条文规定,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及有关材料应按规定进行见证取样检测,而见证取样检测的监督者均为监理单位。2012年,本人参加新疆优质工程(即天山奖)的复查工作,从部分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资料中发现,有些见证取样记录中加盖的是空白见证取样专用章,既没有取样人签字,也没有见证人签字,见证取样形同虚设,样品封存送样落实不到位,造成检验的样品与实际所使用的样品不一致,这是监理单位严重的失职行为,失去了样品检验的作用,同时给工程质量埋下了安全隐患。
四、技术人员匮乏,检测技术发展受限
目前,检测机构的过剩以及预拌混凝土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使检测行业人力资源相对匮乏。由于检测市场管理混乱,检测机构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社会的认同度及公信度偏低,风险承担能力较差,专业队伍建设所需要的投入不足,基本的社会保障得不到保证,加之各企业之间相互争抢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导致检测行业人员流动性较大,使一些有一定专业基础和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频繁跳槽,高端技术人员很难留住。各地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通过每年对乌鲁木齐地区所有检测机构进行的行业检查可以看出,部分检测人员业务能力较低,对标准规范掌握不熟练,理解深度不够,试验过程粗放,对检测标准的理解及检测方法的掌握上存在较大偏差。出现数据异常情况解答不清或根本不知道形成原因,试验前不检查环境,仪器设备是否满足试验条件,部分试验室专业搭配不合理,分工不明确,内部培训计划、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培训学习缺乏系统性,有的试验人员身兼数职,检测技术知识储备不足,一些检测知识匮乏、技术职称较低、任职条件不够的人员承担报告的审核甚至审批工作,检测工作质量难以保证,不能有效地为建设工程质量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五、工程质量检测监管力度有限
由于检测工作技术性强,涉及项目繁多,检测手段复杂多样,检测市场所面临的问题众多,监管难度较大,省(市)两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偏重于资质审批,日常的监督管理主要依靠于各地、州、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在当前建设任务量越来越大,监督管理任务日趋繁重的情况下,管理部门的监管经费及技术力量又十分有限。例如:乌鲁木齐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于2009年成立了检测监督科,对乌鲁木齐地区所有检测机构和预拌混凝土企业的质量行为及实物质量进行监督管理。从当前的运行情况看,编制不足、新人较多,精通检测业务的管理人员短缺等问题已制约了对检测机构的监管力度,在监管技术手段上侧重于综合性检查;日常巡查,对检测机构的实质性工作内容涉及不深,监管力度不足。按照建设部令141号文件规定,行政处罚权均在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地质量监督站是受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行政执法,只有下达整改通知书,记录不良行为的权限,而停业整改、行政处罚等需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执行,这客观上已造成各地质量监督站的时效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给违法、违规的企业有机可乘。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工作与现场监督管理脱节,监管过程只能涉及到试验室内部的质量管理行为监督,而对于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是否进行了见证取样检测?对检测报告无法进行连续监管等。根据对乌鲁木齐市质监站所监督工程调研得出结论,有相当一部分监理单位不认真履行监理职责,监理单位见证取样专用章随意加盖,见证取样形同虚设,已失去了见证取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根据建设部141号令第十九条规定:检测机构应当将检测过程中发现的建设、监理、施工单位违反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情况,以及涉及结构安全检测结果的不合格情况,及时报告工程所在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141号部令截止到目前已近8年,检测机构几乎没有把以上情况向上报告。
篇7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问题;对策
一、国内房地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个别地方政府的调控行为失当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仍处于垄断地位,如土地所有权垄断、土地经营权垄断、房地产经济发展形式的垄断等。国家控制了土地一级市场,而房屋开发只有遵循开发商模式,政府严禁城市居民或者企业以其他方式开发房屋建筑。出于掠取垄断利润的角度,房地产商以各种各样的手段压缩住房的供给数量,加大供求差距,造成房价的持续升高。另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住房需求急剧增加,城市土地体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于是,城市自身也成为政府投资的最大资源,政府为了获得高额税收,增大了土地成本,必然带来房价的飙升。反过来,房价的上涨,地方政府将从土地中获得更多效益,因此国家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很难在地方落实。
2.缺乏金融基础体系
虽然我国房地产经济已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基本形成制度建设与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需要进一步调整房地产信贷结构,而我国房地产贷款仍过多倾向于开发贷款;二是住房消费信贷发展的问题,住房消费贷款的大量发放给银行资产带来一定风险;三是住房公积金的缴纳范围及比率进一步扩大,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
“低进低出”的运营方式造成资金使用率的降低,失去了公平。
3.房地产经济法律不健全
当前,我国房地产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房地产相关法律法规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经济的市场管理作为一个从开发、建设到交易、后期管理的系统性过程,在我国还没有一部可以覆盖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管理法。我国房地产市场法律、法规的建设落后,带来很多法律漏洞,不利于房地产业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改善房地产经济的有效对策
1.进一步强调政府职能
一方面,强调政府的经济职能,促进市场成熟化发展。以当前房地产投资增长过快现象来看,当前我国房地产投资还在繁荣期,房市处于有利上升阶段。但是从市场发展规律来看,近期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了房地产调控,这种调控的目标并不是让楼市崩溃,而是引导房地产市场步入成熟、理性、稳定的发展阶段,并投入更多性价比优越的房地产产品。另一方面,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确保地价的合理发展。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对GDP的增长具有带动作用,同时房地产经济依赖于市场需求的发展,应与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相适应。由于房地产业是一个土地和金融相结合的特殊产业,其中,土地是极度缺乏供给弹性的因素,而金融资源则是可以无限供给、具备流动性的因素。如果房地产业过于深入投机要素,就会在短时间内产生经济泡沫,而房地产市场如果资金链断裂,泡沫经济也会随之崩溃,必然会对关联产业产生致命影响。
2.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
若想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房地产金融的基础地位。结合我国当前房地产金融的发展现状,重点调整房地产贷款结构,加强消费性贷款,同时注重风险防范。另外,为了解决房地产的进一步发展而产生的资金来源、期限错配、资产流动等问题,我国房地产金融业还应加强对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的开发,实现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并将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纳入金融大环境中,加强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从根本上改善房地产经济资金来源问题,真正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8
关键词: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合同
我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实行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管理的基础是编制工程概、预、结(决)算。各省、直辖市及各行业各自编制定额,以此来编制工程的概、预、结(决)算, 并配以相应的造价动态管理作为确定建设工程投资、拨付工程款和竣工结(决)算等的依据,这种管理模式基本适应当前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需要,并在以往的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我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
这些年来,我们虽然对建设工程造价不断进行改革,逐步完善了量、价、费的管理与调控,以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但由于建筑市场不规范,法制不健全,管理缺乏力度,使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出现了一些不良状况:
1、对承包商的不规范行为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
承包商为了中标,在投标前千方百计拉关系找门路,用不正当手段刺探情报;编制投标书时不是根据自身的实力和条件,而是为了中标造假,盲目提高有关评标指标;中标后在签订合同时千方百计留活口,为索赔留下伏笔;施工过程中,贿赂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办不合理洽商以期增加造价,不认真履行合同,随意改变招标文件和合同的约定,使用质次价低的材料,偷工减料,造成施工质量差,延误工期;在工程结算时,虚报工程量,违反规定高估冒算,甚至以工程为要挟提出其它无理要求,给业主带来损失。
2、建筑市场管理缺乏力度
目前建筑市场法制还不健全,存在行政管理部门不能严格依法行事,行政干预、长官意志、法规约束乏力等现象。有些项目的立项,业主从主观意愿出发,对可行性研究缺乏科学论证,可行性研究不真实,投资估算不足或严重超额,实际上把可行性研究变为可批性研究;有些项目假报工程使用功能,编制虚假投资概算,骗取上级批准,搞钓鱼工程;有些项目在不具备立项的条件下通过走上层路线得以立项。这些都给项目以后的顺利运作埋下了很大的隐患,会引发后面的一系列问题:在承发包过程中不按招投标程序进行,行政干预搞假招投标,不能公平竞争,不能优选承包单位,造成建筑市场的混乱,工程质量无法保证,工程造价不够合理;部分工程在资金不到位,不具备开工的条件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开工,工程盲目上马后资金不足,工程款不到位,导致工程无法继续进行,变为“马拉松工程”,使投资闲置,资产流失,同时使承包单位窝工浪费严重,给工程的竣工结算带来很多困难,打乱了承包单位的生产组织,损害了承包单位的利益,造成了企业中的三角债,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影响了经济建设的正常运行。
3、造价管理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协调配合乏力
按基本建设程序规定和我国的管理体制,建设项目全过程分为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 建设工程需分段计价,分别编制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和竣工决算等,其主管部门分别为计委、规划局、建委、市政管委等,各部门各管一段,各自为政,各立章法,相互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有效的协调配合,常出现文件规定不一致,前后脱节,相互矛盾,三超现象(结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等严重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管理体制不顺畅、不协调、改革不同步、不配套,没有形成对工程造价全过程的统一协调管理。
4、对业主的不规范行为缺乏约束机制,导致建筑市场操作不规范
由于近几年房地产开发的快速发展,导致目前建筑市场过度膨胀,建筑市场为发包方市场,加之我国承发包管理体制不完善,业主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也就孳生了业主的不规范行为。主要表现在:在项目运作过程中不按国家规定的建设程序办事,推着干,导致许多工程运作不畅,增加了项目的风险性;承发包过程中片面强调“双方自愿”,在发包过程中附加各种不合理条件,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承包单位;为个人谋私,泄露标底,达不到优选承包单位的目的;要求承包单位垫资施工,随意压缩工期,压低造价,导致承包单位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采用质次价低的材料,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不执行文件规定,将工程肢解分包,造成总包单位难以管理和协调,影响工程的建设,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认真履行承包合同,滥用合同权利,随意违反约定,不按规定拨付工程预付款、备料款和进度款,工程竣工后不及时结算付款,吃、拿、卡、要, 影响工程正常进行;随意插手监理单位工作,影响监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使监理单位不能按合同正常开展监理工作,不能对工程建设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这些不规范行为证明建筑市场确实存在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确保建筑市场的规范运作。
5、工程合同的切实履行缺乏有效的担保和约束机制
工程保证担保是工程风险转移的一种手段,充分利用这种手段加强建筑市场主体之间的责任关系,能有效地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我国工程承包合同中,虽有工程保证担保、保险方面的条款,但内容不全面,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要求承包商提供的保证担保项目不全,普遍缺少履约保证、付款保证、预付款保证等条款,一旦违约,保证人不能有效履行保证担保合同;保证人缺乏处理合同纠纷的能力,对保证人的行为缺乏约束机制,这就造成了目前一些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承包商不认真履行合同,工程款挪作它用,工程建设无法顺利完成,造成投资闲置,给业主增加了投资风险。
二、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建议
鉴于以上对我国当前工程造价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本人认为目前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重点应放在改革管理体制,健全法规制度,建立各方面的约束机制,规范市场各方的行为,改革建筑市场管理机制等方面,并加强建设工程全过程的造价管理。
1、建立约束机制, 规范各方面的行为
根据建设项目的不同投资主体,对业主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对国有投资建设项目,业主是工程投资的者和执行者,可成立项目招投标委员会,进行这些投资的招投标工作,对业主的工程管理实行过程控制,加强检查,实行投资目标责任制。业主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业主在工程建设各阶段的行为依法加以规范和约束;对业主实行资质管理,提高上岗人员技术水平和素质,提高管理水平;严禁强行分包和肢解工程,不得搞假招标,严格按合同办事;不得向承包单位提出无理要求,严格审查招标文件和合同,对违反规定、明显不合理的条款应予取消;对业主拖欠工程款产生的工期延误和其他一切后果由业主承担。同时,要规范承包商行为,加强对投标市场的管理,不得带资承包或以其它不正当竞争手段承揽工程;不得在签订合同时留活口,伺机索赔;承包商组成的项目班子和资源配置应与投标书中的承诺相一致;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禁止通过使用质次价低的材料、设备来降低工程成本获取利润。完善工程保证担保,使承包商必须严肃认真地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以保障业主依照合同条件完成工程建设的合法权益 。
2、健全法规制度, 加强执法管理力度
建设工程造价要依法管理,制定法规时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与国际上的工程管理制度接轨,以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政府各有关管理部门要严格执法,各负其责,层层把关,减少行政干预,确保工程按规则操作。投资决策阶段主要审查可行性研究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资金来源情况,严格审查各阶段的投资额;规划设计阶段,通过健全规划管理,使管理者的任何行政行为与被管理者的建设行为都有章可循,提高规划管理的科学化程度;承包发阶段,完善“招投标法”、“工程管理行政法规”等相关法规,招投标应公开、公平、公正,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对招标单位的资金、招标条件、招标能力进行审查,严格审查建设项目开工前和年度计划的资金来源及出具资金证明的真实性,对不符合条件的,不得进行招投标和发放施工许可证。加强对建筑市场各方的执法检查,确定工程建设依法顺利地进行。
3、改革建筑市场管理机制,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建筑市场造价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全过程的造价管理体系。
(1)、加强投资估算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投资管理不重视前期的投资估算管理,造成工程投资的“三超”和建设过程中的浪费现象,随着改革的深入,投资主体多元化,应对不同投资主体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加强投资估算,确保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靠性,因此,应尽快出台统一的投资估算指标,配以相应的动态管理,确保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并为项目决策、投资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2)、加强设计概算编制的审查, 推广限额设计
工程设计是工程投资控制的关键阶段,为提高设计质量,控制工程造价,应推广限额设计和价值工程等管理机制。设计市场开展公平竞争,严把方案设计关,狠抓设计浪费问题,把设计质量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加强对设计概算的审查,提高设计概算的准确性。
(3)、认真贯彻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
目前我国建设工程招标已普遍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但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的精髓还未真正落实到报价中,需认真贯彻执行。工程量清单报价把定价自交给施工企业提供了可能,并逐步交给建筑市场,最终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决定工程价格,从而建立起真正的风险制度和竞争机制,有利于实现风险合理分担,避免合同实施过程中的推诿扯皮现象发生,为工程管理提供方便,也有利于将工程的“质与量”紧密结合起来。在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方面,应逐步完善工程价格指数体系,面对庞大的建筑市场,仅靠各地造价部门采集价格,显然是不够的,应当建立一套以标准定额信息中心为核心的,各地造价管理部门、设备生产厂家、材料销售部门参加的价格信息网络系统。设备及一些新型建筑材料(国内一些大型建筑刚刚采用过)由信息中心采集价格,其它材料由各地造价管理部门采集,设立信息特派员,及时提供和反馈价格信息,视市场变化情况,设备价格指数每半年或一年一次,材料每季度一次,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价格体系,为设备、材料价格的动态管理提供可靠依据,使工程造价更符合实际。
(4)、规范合同文本,做好合同管理工作。
合同管理对工程造价管理非常重要,合同条件关系到合同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因此工程承包合同文本应规范,内容应全面完整,条文表达应清楚严密,并与工程管理模式和招标体系相匹配。目前国际工程常采用的是FIDIC合同条件,其内容全面完整,对与工程相关各方的责权利及合同实施过程中通常发生的问题和情况有较为完整的规定。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应增强员工的法律意识,严格执行合同,搞好资源配置,确保合同目标的实现,同时应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做好索赔与反索赔工作及风险的防范工作,确保工程造价目标的实现。
4、完善工程保证担保和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的工程合同普遍缺乏工程保证担保机制,合同中有关这方面的条款也不全面,由于工程建设是一种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影响因素多的高风险投资, 而工程保证担保和保险是工程风险转移的一种有效手段,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健全工程保证担保制度,与国际上的运作规则相配套,从工程招投标到项目实施及竣工保修逐步建立投标保证、付款保证、维修保证、分包保证、完工保证、保留金保证、支付保证等各项担保制度。对有关各方的行为建立约束机制,加强建筑市场主体之间的责任关系,保证工程建设合同的切实履行和投资目标的实现。
篇9
(一)制定《××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文明创建三年规划》,把今年乃至今后两年的创建任务进行量化、细化、具体化,做到任务明确,重点突出,责任落实。
(二)为了巩固去年以来的创建成果,狠抓日常管理。1、在市区范围内新建户外公益广告招牌260多块,总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2、落实“门前三包”。清理门前“十乱”入手全面落实包保责任。3、成立四个“牛皮癣”、野广告专业清洗分队,使各类乱涂乱写乱画得到及时清除。4、规范摊群点,做到守时经营、定点经营、合法经营。5、严格规范门头广告的管理,做到不符合规划要求的不审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不受理,不符合亮化要求的不上墙。
二、积极开展“六项专项治理”:
(一)积极开展修车、洗车、卖车等“三车”占道经营、出店经营的专项治理;
(二)积极开展宾馆门前、商场门前、浴场门前、酒店门前、窗口单位门前等“五门”乱停乱放、秩序混乱的专项治理;
(三)积极开展路口、桥面、学校周边、广场游园周边等堵人、堵车、无序经营的专项治理;
(四)积极开展摊群点不定时、不定点的专项治理;
(五)积极开展“牛皮癣”、野广告的专项治理;
(六)积极开展各类户外广告不规范的专项治理。
三、成立市容市貌督查组
对全市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工作,实行一周一检查,并将检查结果通报相关单位。
四、严格控制和拆除违法建设
今年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大了查违、控违和拆违的力度,查处违法建设52185平方米,共454户。其中拆除245户,28179平方米;控制209户,24000多平方米。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坚持一天两次巡查制度。尤其是加大了双休日、节假日期间的巡查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把违法建设控制在初始阶段,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让违法者有机可乘,甚至得寸进尺。
(二)设立举报和投诉受理电话,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局里除设立专门的举报电话外,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以及大队负责人的主要通讯方式通过网络等形式全部公之于众,接受社会广泛监督。
(三)逐户建立违法建设档案,把违建户的所有信息通过录音、录像和拍照取证等形式,建成一户一档。对已拆除的或控制的违法建设,包保到人,实行责任追究,防止反弹。
(四)定期选点拆违,始终保持拆违的高压态势。根据违法建筑物面积的大小、违法户的典型程度、违建户违法区域的不同,选择拆违典型,集中城管、公安、土地、建设、房产、卫生、宣传等部门,组成精兵强将,采取大兵团作战,形成强大的威慑力量,切实震慑违法。今年以来,在规划区范围内的南部新区和北部新城等地,采取500人的大兵团作战的拆违行动达到17次,从而起到了拆除一次,震慑一片的作用。拆违期间,执法队员还发扬“四不怕”的精神:不怕围攻谩骂、不怕砸毁执法车辆、不怕被人身攻击和打伤、不怕威胁恐吓,坚持执法到位。
(五)成立专门督查组,随时督促检查、印发督查简报,及时跟踪曝光。对控制不力,行动迟缓,执法不严,甚至、吃拿卡要等行为,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五、积极推进全市城区亮化工程和广告专业规划
抽调专门人员,组织专门力量,联系有资质的单位和国内知名专家,对我市的城市现状进行科学论证。《××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将在11月2日组织评审。11月底完成全市亮化专业规划。
六、招商引资任务完成760万元
我局招商引资项目是××市光明路再就业农贸市场。市外投资主体是广东德鑫制药有限公司,该项目于今年8月12日举行奠基仪式,并开工建设。该项目位于宋汤河西岸蚂蚱庙社区,总投资720万元,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主体地上一层,局部二层,钢结构大棚,设计经营户600户,设计标准为国家三星级标准的农贸超市。光明路再就业农贸市场选址科学、设计精美、建设规范,它的建成和使用,对于促进流通,推动农产品贸易行业的发展;对于方便广大群众,满足消费需求;对于规范市场管理,杜绝无序竞争;对于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对于改善区域综合环境,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的建成和使用,不仅能够确保××市民吃上“安全菜、放心菜”,还能大大加快××城市化、文明化的进程,也必将成为××民生工程的一大亮点。
七、抓作风、促效能
(一)抓学习理论,观念更新。紧密结合执法局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观念的现状。组织效能暨城管执法大讨论,破除思想禁锢,荡涤思想深处的污泥浊水,强化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学习,敢于突破,勇于创新。
(二)抓征求意见,找准问题。多渠道、多方位,广开言路、开门纳谏,找出、找准体制机制、作风效能、环境形象等方面的问题。
(三)抓作风整顿,勤政为民。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八荣八耻”的要求整顿作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一线管理知民情,广开渠道集民智,关心群众解民忧,优化形象聚民心。
(四)抓岗位责任,强化服务。规范内部权力运行机制,工作责任机制,树立服务至上的理念,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为人民群众和管理对象多办实事好事。
篇10
关键词:国有企业;后勤管理;市场化;必然性;途径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不断进行经济体制的转型与改革,而国有企业正是改革的重点。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主导支撑,始终受到国家的特殊扶持与补贴,部分国企在市场发展中逐渐丧失了竞争力,盈利能力也大幅下降,成为国家经济的负担,这对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尤为不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和运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也成为了我国经济改革的重点,尤其是去行政化、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量产指标式生产经营模式,这实际上就是要将国有企业放置于市场竞争之中,使之在经营管理上全面市场化。市场化是将企业有限的资源置于市场的大环境之中,通过市场的调节和价格杠杆来促使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市场效益的最优化配比。国有企业的后勤服务保障系统是支撑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企后勤部门能够直接决定企业物资供应比例,掌握着企业发展的根本。但是,其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指标中也逐步形成了冗员多、效益低、管理差、竞争力弱等缺点,同时国企的后勤部门不能有效地将固定资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造成了巨大的资产浪费,资产折旧成本逐年上升,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沉重包袱。随着国有企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后勤部门的缺点对企业当前发展的阻碍作用已经逐渐显露出来,后勤部门对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不适应已成为挥之不去的顽疾,后勤人员多、资产再生效率低下,不仅不能为企业创收,反而大大提高了经营管理成本。因此,国企后勤部门的市场化发展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且势在必行。
二、国企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主导与支撑,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和社会安全,是国家财政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并且还承担着许多社会功能,国家在财政、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大量的倾斜支持。而计划经济时代的国企后勤部门发展至今,已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国企后勤管理部门作为固有资产与物资供管的特殊部门,对企业的发展仍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企业内部的后勤管理体制却早已不能满足企业市场化发展的需要,暴露出了一大批的缺点。
1.后勤部门管理项目多、范围广,但受体制束缚,自身基础较弱
我国国有企业在后勤管理上一般设置后勤管理部门作为企业主要资产管理部门,其管理资产的项目繁多、管理范围也十分广泛,但后勤各系统、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度却相对较低。国企后勤部门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形成了指标性、量产性的陈旧习惯。在管理中,后勤系统职能多、组织结构庞大、涉及面广,资产管理过于死板、僵硬,不能有效进行沟通。于后勤部门所涉管理项目多、杂,其与财务部门、各资产直接或间接使用部门需要进行频繁且有成效的沟通,然而,受传统社会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人们大多将国企后勤系统当作福利机构或安置机构,使得后勤管理十分松散,职能繁多,不利于企业的集中管理。
2.机构设置与员工结构不尽合理
国企与普通企业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明显的便是行政编制。在传统国企的人事管理中,企业内部人员大多具有组织编制,享受完善的福利待遇,企业后勤部门也通常被当作转岗分流的主要领域。后勤部门员工的分配结构不够合理,内部机构始终存在臃肿的现象,后勤系统中大多集聚了较多的弱势群体,无论是工作效率还是转岗分流,其压力都十分巨大。
3.后勤部门经济效益差,管理成本高
长期以来,国企后勤部门都仅仅被当作内部资产的管理方,注重对固定资产的切实管理,其总资产中仅有少部分资金用于投资,其余大部分都属于固定资产或福利性、公益性资产。在长期的管理中,固定资产的折旧成本高,资产损耗缩水严重,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成本。而现代国企除了固定资产以外,还较为注重固定资产的再投资,利用固定资产进行资产投资创收,这是传统后勤管理难以实现的。
(二)原因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后勤管理部门已很难适应企业的市场化转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后勤管理理念也严重阻碍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创新与活力,拖慢了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速度。造成当前国企后勤部门问题重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企业管理的失衡。
在当前社会中,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将主要精力和优势资产投放到了企业自身的主产业中,其所制定的战略措施和经营管理目标也带有强烈的目标性和方向性。然而,其对内部后勤系统的改革与建设却相对涉及较少,并且由于大部分国企的后勤系统本身也缺乏自我改革的创新意识,造成内部机构臃肿、人员过剩、缺乏创新、优秀人才流失、资产闲置等等现象,后勤部门经济效益低下,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危机。同时,我国国企中,大部分员工的思想观念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模式中,缺乏自主意识、市场意识、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员工作风松散、不思进取,自身的改革意愿不强,对企业的改革政策消极对待,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三、国企后勤管理市场化
(一)国企后勤市场化的基本特征
国有企业后勤管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而后勤管理摆脱单独的“小而全”管理,逐步向市场化、社会化发展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目前,我国国企后勤管理市场化经营模式几乎都参照物业管理行业的模式来进行,国企市场化经营主要呈现如下基本特征。
1.后勤管理市场化是国企去行政化改革的重点
国企改革的重要使命就在于使计划经济回归市场主导,企业应该在市场中优胜劣汰或借助市场的力量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我国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束缚,在管理中已形成深刻的量产式经营思想,并且官本位、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也时刻制约着企业的转型速度。而国企后勤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其重点就在于“去行政化”,将后勤部门推向市场、推向社会,由民间资本进行来进行资源配置和资产管理,这是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最明显的标志之一。
2.后勤部门独立于国企主导经营产业,市场第三方管理多样化
国企后勤部门在市场化过程中需要“另谋出路、另择贤主”,在管理上与国企其他产业互相分离,实行独立的财务核算与经营指导。而市场第三方管理者则根据市场规律进行筛选,其管理实行“自负盈亏”。
3.在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管理中,政府主要发挥监督与指导作用
在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管理中,管理的主体是企业,而非政府单位,政府主要是对其市场化过程进行监督与指导。传统的国企后勤部门主要承担一种福利,即为企业和员工提供更好的物资保障,而并非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本性,这也是国企行政体制下的一种特质。在后勤部门市场化过程中,政府也不在继续维持其福利,而交由市场经营主体自主决定,体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
4.后勤市场化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模式
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管理应满足市场经营主体的经济诉求,体现其作为市场资本参与市场运作的效用。当然,后勤管理也是企业生产过程的延续,为了使后勤资产能够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与使用目的,也需要对其进行装修、改造、融资整合等。因而,后勤市场化管理是集服务性、生产性、经营性于一体的综合的管理模式。
(二)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目前,我国国企后勤部门的市场化总体来说已进入探索阶段。我国许多国有企业关乎国计民生,且生产、技术等涉及诸多保密处,从这方面来看,国企后勤市场化进程并非妥帖。我国一般生产性国有企业在后勤管理方面大多能够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引入民间资本,甚至外资,在国有资本控股的大前提下,国有资产不会大规模转性,也不会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一般来说,事业单位、政府单位的后勤部门在市场化运作方面走在了国企的前列,如后勤食堂、物业管理、活动场地等资产在承建、租赁、维护、改造等方面都早已实现了市场化,发挥了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不过,在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后勤管理缺乏规模效应,难以发挥国企的综合优势。国企后勤部门只负责本企业所经营和拥有、持股的固定资产、虚拟资产,而在市场化过程中,由于经营者与投资资本的分散,国企后勤部门容易被市场分割,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其二,后勤市场化往往缺乏品牌战略意识和诚信意识。国企后勤部门经过多年的市场化转型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与原企业之间的管理还没有从根本上定性,许多国企管理者仍未彻底放开对后勤部门的管理与指导,尤其是后勤部门的管理者任免权、决定权仍由原企业决定,后勤部门的市场发展意识和竞争意识十分薄弱与滞后,不能全面自主经营决策,也没有中长期发展规划。其在市场经营中缺乏品牌战略意识,往往依靠原企业来进行市场宣传或者经营,后勤管理混乱、主动服务意识落后。并且,在利益分配上二者也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使得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进程仍困难重重。
(三)后勤管理市场化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已进入深层次阶段,但从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适时地将阻碍国企市场化转型的后勤部门推向市场不仅能减轻国家与企业的财政负担,还可以加快国企市场化转型的速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有利于国企体制改革,减轻国家与企业的财政负担
对国企的后勤管理部门进行市场化转型,就是将后勤管理行政机制向企业经营管理转变,社会企业将取代政府或者国企行政机构成为国企后勤管理的主体。我国国有企业因体制原因,其后勤部门也隶属于行政管辖范围,而其后勤部门人数相对较多、经济创收能力低下,对国企的市场化经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在国企体制与经济改革中,去行政化是其重要的指标,而后勤部门市场化则能够实现快速去行政化、融入市场经济,而且政府在国企改革中的角色也能够快速实现转型,从主管职能向监管职能过渡。后勤管理企业通过开展多种经营行为,运用合理收费、有偿服务、投资等实行经济独立,大大减轻政府主管部门的财政负担,为企业的发展之路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2.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的分配与调节作用,提高其资产运作的效率
针对当前国企后勤资源利用率低下、创收能力不高、难以充分利用等现状,对其进行市场化转型可以将原本不能参与市场竞争的资产全面推向市场,通过市场的配置作用来实现盈利。国企后勤部门的部分固定资产闲置现象较为普遍,对其维护成本、管理成本也都较高,每年都需要进行财政拨付补贴,不仅极大地浪费了财政资金,还造成大量资产闲置。而后勤市场化、社会化能够最大限度地盘活固定资产,用于其他经营创收行为,实现保值增值,也减少了维护成本,从而充分地发挥其资产运作的效率,提高整个后勤系统的盈利能力。
3.推行产业整合与升级,实现后勤产业化、集成化、品牌化
国企产业结构调整事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全局。企业后勤部门的市场化转型将分割国企组织结构,“砍掉烂尾”,促进国企产业结构调整。而市场化了的后勤管理将能够实现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等市场经济行为,从小做大、由弱变强,逐渐实现后勤产业集群化和品牌化,产生规模效应,从而不断巩固和增强后勤产业实体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4.有利于解放思想、转变经营管理观念,是后勤产业战略转型的内在需要
国企后勤部门的市场化改革能够引入市场竞争与民间资本,彻底打破内部垄断和行业保护主义,使内部形成竞争环境,从而分流员工队伍,实现优胜劣汰。并且,能够促使员工与管理者不断解放思想、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更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
三、后勤部门市场化发展的途径
(一)后勤部门市场化转型的战略定位
国企后勤部门的市场化转型是国企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也是一项中长期目标,将后勤部门推向市场,也是符合企业长远发展以及市场经济建设大局的战略结构调整。当然,国企后勤部门的市场化转型并非简单地融入市场,它必须根据企业战略布局来进行,其战略定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服务于企业主体业务的战略发展布局
后勤部门是支撑企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企业主体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后勤保障的支持,而后勤服务质量的高低又直接影响主体业务开展的效率。因此,在后勤部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企业应该将主体业务与后勤部门放在同一个平面,根据企业战略发展来设计和调整,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商业整体。只有实现后勤与主体业务发展方向一致,后勤转型才算成功。
2.致力于提高经济效益与员工生活保障
后勤部门虽然向社会化、市场化转型,但其作为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要承担稳定企业后方的重责。后勤转型一方面要走独立经营的模式,迅速摆脱财政补贴、成本消耗的现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尽快实现盈利;另一方面要开展个性化、人性化、市场化的生活服务项目,使员工的生活更有质量,从而使其产生归属感,留住关键型人才。
3.立足固定资产,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企后勤市场化运作要从自身的固定资产运作出发,利用社会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后勤部门市场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实现的战略目标。
(二)转型的难点
国有企业后勤部门的市场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面广,对现有体制冲击较大,尤其对后勤部门员工的冲击较大,改革之路阻力较大、困难重重。从总体来看,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转型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主体分离阶段,从主体业务中分离出来,成为具有自主经营的实体与独立法人;资源产业化发展阶段,后勤部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资产、资源进行重组,最终实现集约化、产业化集群发展;融入社会第三产业。在后勤部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需要做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化经营转变;从稳定的政治环境向多变的社会环境转变;从行政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对此,国企后勤部门需要重点做好如下两点。其一,明晰产权关系。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改革,首先必须从产权上确定甲乙双方的责任与权利,后勤承建企业以经济利益驱动,来吸纳社会资本,独立核算,规范企业管理与发展。国企管理方要以平等的经济体来开展谈判与企业监督,明确产权类型与归属,从而确保转型成功。其二,建立健全后勤企业市场管理体系结构。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活动单位,其管理结构的建立与完善是参与市场竞争、获取经济利益的前提。国企后勤部门的市场化转型也必须成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单位,而非凌驾于其上,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国企体制转型的重要机制,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对后勤市场化改革来讲至关重要。
(三)国企后勤部门市场化发展的建议
1.合理划分改革对象,慎重分离主次业务体系
我国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主导,掌握着社会发展的经济命脉,对其后勤部门进行民营化、市场化改革必须慎之又慎。对待不同性质与经营种类、规模的国企,要合理划分市场化改革的对象,根据企业性质、经营状况、资本成分等区别对待其后勤改革,确保转型对象既不影响国家安全,又符合市场化条件。
2.革新思想观念,加强后勤系统创新意识
国企后勤部门改革的一大阻力来自于相关员工对旧有行政体制的依赖。在市场化过程中,后勤管理企业要着重处理好行政体制向私有制、聘任制转型的过程,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转变员工的思想意识,逐步消除员工消极工作、等待上级安排的依赖思想,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员工的各项奖惩制度与福利保障,减轻市场化改革的阻力。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增强与昂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危机意识,使后勤系统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重新焕发活力。
3.完善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市场服务水平
后勤企业要转变人事管理制度,通过改革用工制度,打破员工“吃大锅饭”的意识,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规范化。同时,建立个人责任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内部竞争机制,摆脱员工推卸责任、不思进取的工作现状,全面落实“多劳多得”的经济分配制度,以迅速向市场经济靠拢。另外,后勤企业要规划服务态度,建立服务标准与考核机制,对企业员工实行规范化、统一化、标准化管理。
为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国有企业在体制改革过程中应进行大胆的尝试,将后勤业务从主体中分离出去,将其置之于市场大环境之下,实行财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改革方略。如此,方可使国企在市场竞争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侯怡群.浅谈推进国有企业后勤系统改革发展的途径[J].现代科技(现代物业下旬刊),2009(08).
- 上一篇:旧厕所改造方案
-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工程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