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天然气公司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天然气公司盈利模式

篇1

公司主营业务为电力业务,其中火电高参数机组占比绝大多数,盈利能力强;通过参股方式不断拓展产业链,完善业务结构,降低公司对煤炭波动的风险。对于石油天然气,受制于储量限制,公司两年来开采油气田吨位数量下降较多,但东海平湖二期勘探加快,有望在明年投入新的开采来源。受益于西气东送二期及进口LNG气源增加,输送天然气将会有快速增长。而盈利关键来自于价差,我们认为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之一,受益节能减排及资源价格改革机制,天然气管网公司业绩在稳定基础上有超预期可能,也是公司将来业绩取得快速增长的催化剂之一。

电源结构优化 盈利能力强

截止2009年年底,公司可控装机容量为502万千瓦,权益装机容量为482万千瓦。燃煤机组中,30万千瓦以上机组占总比达99%以上,特别是外高桥二、三大参数机组,其技术领先、耗煤量低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总体上看,公司电力资产盈利性能优良,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公司本地主要投资电厂机组利用小时数均在2700小时以上,机组利用小时数的上升部分缓解煤炭成本上升带来的经营压力。我们认为外高二、吴泾等电厂由于财务费用低,预计2010年仍将实现一定盈利,而其它电厂盈利幅度下滑较大。2010年新增机组贡献较小,我们预计今年将新增利润为0.70亿元左右,2011年新增利润1.95亿元,而业绩释放将在2011年后逐步增加。从装机规模角度而言,目前公司在建拟建及规划机组可控装机容量为440万千瓦,权益装机容量为433万千瓦,加上现有可控装机容量502万千瓦,权益装机容量482万千瓦,我们认为公司可控装机规模将在未来两年内得到快速提升,成长空间依然具备。

新油气田勘探加快进展

公司控股子公司上海石油天然气公司,一期工程1998年建设,1999年达产,一期扩建工程也于2006年建成投产。由于受制于储量限制,今年来公司所采油、汽呈自然下降趋势。2009年公司提供开采原油9.1万吨,天然气4亿立方米。我们预计公司20lO、201 1年采油采气呈10%递减。原油价格2009年均价为65美元/桶,今年前6个月均价为75美元/桶,根据我们化工研究,油价将在今明两年保持稳定;而天然气则作为国家提倡清洁能源,价格有上升趋势(今年已上调一次),因此售价上升将对冲部分量的下降,我们预计2010、2011年石油天然气公司获利为2.5、2.2亿元。

东海平湖二期勘探加快进行之中。平湖二期勘探从2007年开始,但目前为止,形成投产能力不确定性较大,我们对二期不做具体盈利预测,但这将有可能成为公司业绩超预期的可能来源之一。

天然气管网成盈利增长新亮点

天然气管网成长空间巨大,有望成为公司盈利快速增长的稳定来源。公司作为上海天然气输送管道高压段的唯一厂商,区域优势明显。由于国家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扶持,用气量的需求较快增加是大概率事件,而作为输送天然气的管网公司将

抽水蓄能机组,其归属国家电网,盈利水平较稳定,而燃气机组作为调峰机组具有启动迅速、清洁方便的特点,同时上海市政府对此类机组具有补贴政策,其盈利能力也有保障。受益用电需求增长较多,我们预计盈利水平将比去年略有增长。

公司参股的核电机组,受益于2008年开始实行的核电增值税返还政策,大幅提高了秦山核电厂利润,并相应增加了分红。而随着秦山二期扩建的逐步投产,我们预计此项业务将给公司带来利润仍有较大上升空间。预计2010、2011年公司参股核电获得净利润分别为2.48、2.89亿元。

2010-2011年将是公司新增机组集中投产期,其中漕泾电厂已投入运营,临港燃气一期年内也将有两台投产。今年由于煤价上涨幅度较大同时由于新增机组利用小时数不足影响,明显受益。

公司控股50%的上海天然气管网公司负责上海市天然气的中游运输业务,其盈利模式为购买西气东输一、二线、东海气田、LNG公司及川气等气源,并销售给直供工业用户、燃气机组和同属申能集团的上海燃气集团,来赚取管输费。

供给端方面:近年来随着进口LNG气源、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启动及川气运送加大,气源增加成大趋势。天然气管网公司管道所设计输送能力达120亿立方米,而2009年输送天然气33.34亿立方米,成长空间大。我们预计公司2010年输送45亿立方米,2011年达到60亿立方米。

需求端方面:根据上海市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201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要控制在1亿吨标准煤左右,天然气比重将从3%增加到7%,到2020年将上海市天然气比重将提高到15%左右,因此从需求端而言,天然气需求量也将呈快速增加。

价差方面:目前公司所获价差为0.3元/立方左右。我们对未来价差的看法是稳定并有上调的可能。原因来自于:作为清洁能源,上海市政府有鼓励用气来替代耗煤,同时公司于燃气集团也有成本分摊的合作机制,我们预计天然气管网公司2010、2011年贡献净利润为3.0、4.5亿元净利润。

篇2

(一)宏观调控下经济运行的新态势

在当前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下,部分发展过热的行业得到了有效遏制。同时,产业链中的瓶颈制约也日益突出。即一方面诸如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和汽车等行业的增速明显放慢,另一方面,像煤、电、油、运等行业的供需矛盾更为突出。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在自然禀赋、市场区位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同一调控措施,对不同地区会产生不同的效应,有时甚至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由于内蒙古是全国重要的资源富集地带和重要能源基地,特别是在煤炭、电力和石油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比较优势,这些产业始终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优势产业和发展重点。当新的调控政策实施后,其自身优势和宏观政策又一次达到新的契合,当这一契合与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叠加在一起的时候,长期蕴积的经济能量便得以释放,地区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正因为如此,内蒙古在2003年保持固定资产投资、GDP和财政收入增速三项指标全国第一的情况下,仅2004年上半年电力投资达到 105.2亿元,增长163.6%;发电量达到382.4亿千瓦时,增长30.5%;预计全年新建和在建发电项目16个,新增发电能力900万千瓦。同样在煤炭开发、煤转油建设、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以及交通运输方面,均有不凡的表现。所有这些都为包括信托业在内的各金融业提供了无尽的商机。

(二)经济高速发展对信托产品的需求

经济高速发展必然要求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尤其是资源开发和投资拉动型的经济更为突出。由于这些项目规模大、资金需求旺盛,为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大兵团”介入,提供了绝佳的时机。然而,信托依托其自身优势,同样可以有所作为。主要表现为:首先,银行参与上述项目,多属中长期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信托除了类似的信托贷款外,可以股权投资、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方式参与。随着信用手段的多样化,筹资方日益看重直接融资,并会在融资成本与效率间作出选择。其次,一般来讲,大型项目建设对金融服务具有综合性。银行业的产品服务,在当前分业经营环境下,具有单一性,而信托可以提供“打包式”的组合服务。无论是融资前的资信调查、信用担保,融资中的设备租赁以及融资后的财产及财产权管理,都为信托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由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的若干条件

(一)优化社会环境,提高公众对信托及信托产品的认知度

目前的中国信托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作为四大金融支柱之一的基础远未巩固。商业银行依靠发达的业务网络、保险公司拥有庞大的营销队伍、证券公司凭借健全的分支机构,在全社会树立起自己的行业形象,形成宝贵的无形资产。信托在这方面存在先天的缺陷,特别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民的金融意识相对较差,对信托的认知更为肤浅。这一问题不能得以解决,信托的发展步伐就会严重受阻。为此,一是要充分发挥监管部门、信托业协会的功能和作用。有效地利用各种手段,从普及抓起,逐步培养全民的信托意识,切实夯实信托的基础―――信任。增强公众对信托的信心。二是信托机构要加强自律性管理,严控风险、规范经营。用自身的诚实信用和审慎经营,去赢得和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信托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科学和系统的制度安排

从总体上讲,“一法两规”的颁布实施,为信托业在新时期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基础性的制度设计。但在一些具体制度方面,在经过2年多的实践后,存在许多改进和完善的空间。如前所述,内蒙古地区的一些优质项目,大多集中在一些基础性产业,投资额大、周期长,如果信托要介入这些项目,就必须满足融资的需要。问题在于信托依靠什么样的营销渠道去实现这一目标,尤其是在个别信托公司出现兑付问题后,不少商业银行对信托产品发生动摇,使本来十分有限的营销渠道受到挤压,对此,我们认为,第一,监管部门要建立信用备案制度。对于那些连续数年无风险的机构,允许适当建立分支机构,以推动信托规模的扩大。以内蒙古为例,国土面积达118万平方公里,东西跨度数千公里,由于限制异地业务,使信托公司难以撑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担,潜在的信托需求便不会转化为现实,从长远讲也极不利于全行业的快速成长。第二,信托项目有无风险以及风险度的高低,与信托计划的份数和起点,与公募和私募发行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也不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信托项目自身的可行性,在于信托公司是否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对信托财产实现了尽职管理。

(三)要大幅提升信托公司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信托公司必须全方位地重塑自己的社会形象,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综合竞争力。第一,开发人力资源,提高资产管理能力。和沿海及内地相比,内蒙古的信托及金融人才严重短缺,直接制约着业务开拓和盈利模式的形成。必须通过内控潜力、外引智力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市场开拓中,没有良好的理财业绩,就不会取信于客户,就难以赢得市场。也将最终使公司失去竞争力。第二,壮大资本实力,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目前,资本规模已经成为制约内蒙古信托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2004年以来正在积极进行增资扩股工作,为增强抵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开发业务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继续优化和完善公司风险控制委员会这一组织管理体系,形成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和控制体系,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两方面的积极性。切实履行审慎经营、有效管理的职责。第三,要增强市场意识,提高研发和创新能力。从内蒙古的实际出发,密切关注产业动态,对自治区的优势和重点行业进行梳理排队,培植优质客户。善于发掘和整合信托资源,逐步形成鲜明稳定的业务风格,通过提高研发水平,实现研发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的目标。同时,信托的生机和活力在于创新。为此,需从现在公司人力资本的实际出发,有计划、分步骤地实现由综合创新到独立创新的跨越,将公司的综合竞争力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三、市场开发策略构想

(一)适应新环境,实现新转变

在新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下,开发信托市场一定要融汇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中,立足经济发展的实际,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信托业的需求来设计和拓展业务,充分利用各项有利因素来整合信托资源。在经营视野上,要充分考虑信托广泛的业务范围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寻求二者之间的契合点,既要满足经济发展对信托业的多样化需求,又要避免盲目搞“大而全”的模式。在业务发展战略上,一定要站在长远和全局的高度,注重培养品牌效应,突出自身的比较优势,由资金推动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化,由单一手段型向组合立体型转化,逐步形成业务推进的梯次和良性循环,提高核心竞争力。在盈利模式上,要同时兼顾中介服务类和投资收益类业务。在扩大资金信托规模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信托制度的优势,组合运用信托业务工具为客户提供多方位服务,确立公司的专属业务,逐步形成高品质、高稳定、专属性的盈利模式。

(二)依托大项目,培育高端客户,形成鲜明的业务特色

迅速发展的能源工业及乳制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使一大批高成长型的企业和项目迅速崛起,为信托公司培养高端客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企业的发展也需要信托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支持。公司在进行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可以选择部分大项目、大企业作为优质客户进行储备。根据客户需求,以资金信托业务或其他业务为切入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待条件成熟后,可以通过组合运用贷款、投融、融资租赁、担保等业务手段,通过个性化设计和产品创新,为企业在国有资产管理、国企改制、重组并购、管理层收购、员工持股计划、债务托管等诸多领域进行信托安排和设计,同时提供融资顾问、财务咨询、信用见证等一系列中介服务,超常规扩张信托资产规模,同时可规避诸多市场风险。依托大项目,通过开展管理型信托业务,创出公司的品牌效应,形成鲜明的业务特色。

(三)具体措施

1.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信托,夯实业务基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目前我区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市场空间很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资金需求量大、有政策扶持或优惠、有稳定的收益、市场影响大等特点。以往该项目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远远不能满足项目的资金需求。公司重新登记后,以集合资金信托方式筹集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了投融资体制,取得了多赢的局面。今后,公司将继续推进基础设施信托,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润回报,也有利于公司市场形象和品牌的树立。

2.积极开拓融资租赁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能源工业是拉动自治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近几年,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工业高速发展,急需大量价格昂贵的现代化设备,而资金需求量大、回收期长增加了筹资难度。这为信托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公司可以为优质项目提供融资和担保,支持企业引进设备,扩大生产。该业务连续性好,有发展潜力,是公司拓展业务的一个现实选择。

3.探索建立产业投资基金,逐步提高业务层次。产业投资基金是信托业有别于银行、证券业的专有权力及资金集聚与运作的依托,也是有益于完善国家投资体制的可行方式。针对自治区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及其行业前景好、资金投入大、收益稳定的特点,以公司为主要发起人,联合有关企业实体,按封闭式要求,向社会投资者募集一定规模的基金份额,选择高成长型、运作规范的企业进行产业投资、资产置换或行业重组,待被投入企业完成重组置换或上市后,视条件转让股权或通过分红实现稳定收益。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和运作,应是公司业务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篇3

环保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国家环保总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环保产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态势。

从各自行业构成来看,环境保护服务在2000年成为环保产业中最大子行业。而以前占主要地位的环境保护产品生产和废物利用行业所占比重出现明显下降。这种明显变化充分说明了环保行业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我国的环保产业正处于逐步向市场化转轨的过程,抓住这些机遇成为先行者,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谋取收益。同时,国家对环保行业的护航态度也可以让观望的投资者、揣测政府心思的投资者坚定下来。

聚焦环保业投资机会

环保是典型的政府导向型产业。环保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两大投资需求拉动。政府通过制定有关环境标准,颁布为实现这些标准所必需的法令法规,促进污染企业进行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的投资。同时,政府为实现某些公共环境方面保护目的,自身进行大量的政策性投资,形成政府环保投资需求。

环境保护产品生产以水污染治理设备和空气污染治理设备为主,占环保产业的比重近年来出现明显下降。我国能源结构以燃煤为主,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还将继续治理煤的污染。围绕烟尘治理将保持长期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有3000多个城市缺水且污染严重,因此节约水资源、污水资源化是我国当前必须抓紧解决的问题。环境保护服务在环保产业的比重日益加重,2000年成为环保产业中最大子行业。废物利用行业占环保产业比重出现明显下降。自然生态保护包括农业生态、自然生态和生态恢复等三个方面。其中,农业生态保护是我国自然生态保护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生态恢复治理还比较薄弱。当前的洁净产品生产业务仍以污水、大气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为主。下面将具体分析一些重点子行业。

脱硫领域

2005年1月27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46家尚未启动脱硫项目的火电厂名单,并要求这些电厂在2005年年底前完成脱硫项目主体工程建设。随后,华电、大唐、华能等大型电力集团和数十家电力公司都上了环保总局的“黑名单”。

为控制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计划〉重点火电脱硫项目监督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重点火电脱硫项目在2005年1月底前完成项目审批,在2005年4月底前开工建设,在2005年12月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不能按期完成上述时间进度要求的重点火电脱硫项目所在地区、电力集团和企业,其新建、改建和扩建火电项目将暂停审批。

按照业内人士的测算,脱硫成本约5%左右。仅华电国际下属的四个火电厂就将投入14亿元左右。国家要求2010年前所有的火电厂必须完成全部脱硫环保项目,这对电力环保类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问题在于,虽然市场需求总量加大,但因脱硫行业进入门槛低,使得小公司为进入市场而发动价格战,加上脱硫工程所需的钢铁、水泥等原材料大幅涨价,电力环保行业毛利率出现急剧下降的状况。脱硫行业在未来5年内仍将面临一个竞争激烈的微利时代,具有一定的行业风险。

水电领域

国家经贸委的“电力工业十五”规划中明确规定:水电将得到积极发展,火电将得到优化发展,而核电、天然气发电将得到适当发展。可见,相对低廉、清洁环保的水电开发处于电力开发最优先的地位,也将获得政策的扶持。

火电企业一方面要承受煤炭涨价影响,另一方面还要面临国家出台的烟气脱硫政策,两方面的影响使其盈利能力下降。而水电公司则完全免去了这些问题的烦扰。水电机组一旦投产,其运行成本只有人工与折旧两项,目前中国水电运行成本一般为0.04~0.09分/千瓦时。而火电运行成本约为0.09~0.20元/千瓦时,且作为燃料的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价格将持续上升。中国水电建设潜力巨大,据统计,中国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装机容量3.78亿千瓦,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率不到3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开发利用水平。水电行业的发展从2003年三峡工程的运行发电开始,而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未来约20年内依然是水电行业的高速发展期。经预测,到2020年水电开发率达到68%左右,该行业进入成熟阶段。水电行业,魅力无限……

污水处理领域

污水处理设备可分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设备两种。按照绿色奥运的目标,2008年,北京污水处理率将由目前的42%提高到90%。为此,北京将投资120亿元,开工建设9座污水处理厂和8座再生水处理设施。届时,北京将逐步实现《奥运行动规划》中污水零排放任务。这为污水处理行业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2000年以前,我国城市的污水处理厂都是由政府来投资建设运营的,污水处理率低下。而现在各个城市及地区都在提倡污水处理项目的BOT,这个领域的市场化正在逐步推进。投资污水处理行业,重要的是选择最佳的运营模式以及顺应政策从而选准最佳进入时机。

BOT模式,是指政府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标与谈判,交由私营部门直接投资建设,并给予投资者在项目建成后一定时期内的特许权。投资者在此特许期内,通过经营收回投资并取得利润,特许期结束后把该项目完好地、无条件地移交给政府。

2003年底,北京市推出了五座污水处理厂,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境内外项目投资人,由政府授予其特许经营权。政府采用BOT模式,明确建设及经营污水处理设施的年限,投资人拥有20年的经营权。稳定的回报吸引了大批境内外投资者前来参与投标。目前,这五座污水处理厂都找到了投资者。

2004年,亚洲环保(AsiaEnvironment)获得总值1.85亿元人民币(3885万新元)的新合约,在中国南昌开展污水处理业务。集团准备以不低于25%的比例在项目中投资,并通过属下在中国进行水务承包工程的机构,开展这项为期20年的BOT工程。这是亚洲环保继取得江苏南通总值2.6亿元人民币的供水合约后,半年内获得的第二个BOT项目。

亚洲环保董事王新说:“和水务有关的承包工程在中国市场所面对的竞争是激烈的,它的盈利也会起落不定,集团因此准备将以往单纯进行承包,转向掌握更多BOT项目,并且让挂牌公司以少数股东身份和较少的持股比例参与投资,再由属下公司来开展项目的部分工程,以稳定投资收益。”从单纯的承包工程调整到BOT经营模式,与政府达成水价协议,便可保证环保企业获得稳定的收益,这是亚洲环保的盈利之道。

新能源领域

发展新能源是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领域、风能领域、垃圾发电领域等。

航天机电有关人员表示,太阳能相关领域不属于暴利行业,其前景要依赖国家的扶植政策。因此,对于涉足太阳能领域的上市公司而言,短期内显然难以见到明显的效益。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风能应用。据预测,未来五年将是中国垃圾焚烧行业高速发展的阶段,也是其市场化、产业化的形成阶段。而据了解,垃圾发电初期耗资大,运行后发电收益并不如人们预想的那样大。企业只有靠开发销售设备盈利,投资回收期较长,需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在新能源领域,目前很难在短时期内获得丰厚的回报。因此,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者,多为大型外资集团与国企。民营企业很难介入。

近日,由中央企业神华集团公司直属的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参与开发的一项总投资90亿元的风力发电项目落户于张家口市尚义县,这个项目建设规模达100万千瓦,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风力发电项目。

据报道,香港中国能源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投资建设年产50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以及配套煤田和360万千瓦规模的自备清洁电厂,该项目计划总投资50亿美元。目前可以替代汽油的新能源的主要方式有:甲醇代油、乙醇代油以及二甲醚代油。此外,由于国际市场上80%以上的甲醇生产都是以天然气为原料,目前国际天然气价格也居高不下,导致国际甲醇长期在高位运行。而甲醇又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因此,生产甲醇的利润也极其丰厚。

据显示,香港中国能源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在从去年5月到9月的数月期间,该公司在内地投资数十亿元人民币。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在国内投资了水电厂、火电厂、炼油厂、化工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近百家。这次,选择投资煤制甲醇项目的原因有几方面:国际原油价格高涨、《京都议定书》的生效等。可以说,该集团是在恰当时间和地方做恰当项目的投资。

把握长期投资机会

环保产业长期来看的投资机会良好,在未来环保产业将有更大的需求和前景。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政策指向。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就一定会看重环保产业。国家环保总局规划财务司副司长陈斌说:“尽管中国近年来环保投资总量不断攀升,但占GDP的比例依然较低,与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需求差异较大。”我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2000年,这一数字达到1.89%,但与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占GDP比重2%~5%相比,还有差距,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05年,中国环保产业将在现有基础上以不低于12%的速度增长,环保产业市场总额将达到4700亿元,约占当年GDP的3.7%。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为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环保产业发展需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总体经济运行状况的支持。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良好,可用于环保投资的资金就充裕。

从以上分析来看,中国的环保产业行业内存在广阔的投资机会,但不同子行业间的差异性很大,对投资机会要仔细甄别,准确把握。

环保产业涵盖领域极广,在对环保产业投资过程中,会遇到截然不同的情景。一方面,会有经过股份制改造的大型国企环保集团寻求投资,以求更大的发展,比如上市。另一方面,更会有民营企业,有了某种新技术的注入而需要寻求风险投资的帮助进行创业。投资这种项目,重点要看新技术的注入是否具有变革性的意义,是否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具有明确的盈利模式。不同类型的投资者都可以在环保产业中找到合适的领域。

就退出机制而言,风险投资家采用的退出政策有下列几种方式:风险投资企业公开上市;与其他企业兼并或被其他企业收购;股本赎回或私人收购;破产。这几种方式中以公开上市为最佳。据悉,证监会发审委可能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停止审核股票首发,停止IPO意味着很多大盘股发行A股的计划将被推迟。况且,现在国内的环保行业上市公司多为“国字头”,因此,环保企业若通过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退出可能性非常小。若选择海外上市,2004年美国、新加坡、香港主要三个上市地点中,只有三家环保企业在新加坡上市。上市之路,难以走通。应该说,环保行业的上市退出之路并不畅通。而收购兼并,则是环保行业的发展趋势。

把握好环保业的切入点。环保行业的五个不同子行业,每一个子行业又有不同的内容。子行业间具有不同的发展程度、市场化程度以及不同的国家政策,因此把握子行业间的差异,找准时机结合自身优势进入才是制胜之道。比如由于我国的环保产业不够市场化,在选择行业进入时,要注意其垄断程度。举例说明,如果投资者在政府公共关系上具有相对优势,可优先考虑进入具有资源垄断性、竞争排他性特点的行业。

篇4

关键词:外汇储备;应用;国内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和深化,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国家外汇储备急速增长。2006年,我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国际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然而,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庞大的外汇储备一方面给予我国可见的强大经济和政治后盾和保障;另一方面又给国家以潜在的巨大经济和政治风险和负担。一个国家持有外汇储备的三大原则要求外汇储备满足流动、保值和增值性。这三者是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对合理部分应本着保证流动性和保值性的前提下实现增值性,对超出部分应以保值,增值为首要目的。当前,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我国有着巨大的机遇。2007年金融危机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信号,逐渐从虚拟经济领域波及到实体经济领域。由于经济局势的恶化,一些掌握着高新技术设备或者在金融领域举足轻重的企业和国家也不得不寻求水源救火,同时国际商品交易量有所萎缩,如石油,铜矿,铁矿,等原料需求下降,国际价格长期居于较低水平。而我国虽然也遭受了损失,但相比较却有更强的恢复力。我国应以此为契机积极运用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上有所作为,

一、外汇储备不可无偿使用也不可直接用于国内

(一)外汇储备是有成本的

外汇储备的成本以央行对货币持有人负债的方式支付。外汇储备的积累对应的是基础货币的发行,而外汇储备的减少对应的是基础货币的回笼。央行通过法定准备金和发行票据购买外汇也是有成本的,即支付的利率。之所以将外汇储备购买外国债券等就是为了在兼顾流动性和保值性的同时,适度增值以弥补获得外汇的成本。既然获得外汇是需要成本的,外汇的使用自然也是有偿的。

(二)无偿使用或国内使用外汇储备将导致通货膨胀压力

在我国,人民币是唯一的合法流通的货币,民间获得外汇后,必须通过银行结汇,兑换成人民币。但这笔人民币并不是已进入流通的货币而是央行的新的负债,也就是说,人民币基础货币增加了。如果外汇储备将直接用于国内,那么央行将面临二次结汇,不得不再次发行新的货币用于置换外汇,那么国内的基础货币又将增加。通过货币乘数,新增的基础货币将极易严重加剧通货膨胀压力。

二、利用部分外汇储备推动“走出去”,帮助“引进来”

鼓励企业“走出去,引进来”,不仅是产业调整的需要,也是缓解高额外汇储备压力的一个重要举措。积极利用外储支持国家扩大内需、增加进口对外汇资金的需要,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融资支持和便利,做到“外储内用”。

(一)鼓励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投资,消化外汇储备

随着国家进一步放宽外汇管制,一方面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增大资本输出,避过关税壁垒,参与国际资源分配;另一方面,要实施国民待遏原则,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并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外资项目,以抑制不必要的资本流入。应鼓励更多的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加速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

(二)购买国外核心技术和设备,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的持续加深,使得原本对华出口相当苛刻的外国政府不得不考虑“对华出口管制政策”放松,以获得挽救国内经济形式和政府选票的一剂良药。即便是美国也被迫松了口。以美国与中国在北京签署的一份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的原则性文件为标志,我国将有可能直接从美国获得以前被禁止出售给我国的技术和设备等。可见,我国可以利用经济危机这一特殊时期,积极努力的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达到直接转化为中国国内的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起到直接的拉动和刺激作用;同时,对提高我国的技术实力和经济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中国增加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无疑也有利于出口国的经济,是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贡献。

(三)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利用部分外汇储备椎动“走出去”,帮助“引进来”,必须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对企业进行风险指导,加强对东道国政治、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建立健全涉外经济的预测预警体系。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投资决策程序,引入健全的法律咨询与审查规章,完善激励和约束制度,注重积累海外市场管理经验和人力资源,实行人才本土化战略,吸引东道国当地的优秀人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走出去”企业的知识产权。不仅要保障企业现在的利益,也要保障其在将来的权益。

三、通过财政手段做到外储内用

(一)财政购汇可以变相减少央行为结汇增发基础货币

财政购汇通过在市场上发行债券筹集货币向央行购买外汇,不会增加市场上的基础货币数量,反而回笼了部分基础货币,抵消央行增发的基础货币,直接减少结汇造成的国内货币供应压力,起到财政政疑配合央行进行宏观调控的效应。

(二)运用财政购汇促进国内公共事业的发展

财政购汇后,不仅可以用于海外和国内的战略性投资,明显增强国家的持续竞争力,而且,财政购汇,可用于向国外采购国内教育、医疗、环保、安全、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事业继续的物资,或以注资形式下拨,加快提高国民福利和加快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少量用于补充社保基金,也不会对财政形成压力,因为社保基金支出主要在未来,若出现逐步支出后的少量缺口,可通过财政外汇投资收益填补。同时,减少了国家持有大量外汇储备所承受的风险。

四、将部分外汇储备用于战略物资和资源的储备

将外汇储备的运用与国家的战略规划相结合,充分发挥过量外汇储备的作用。

(一)战略资源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安全

资源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能源问题有尤为突出。中国是一个人均石油资源水平较低的国家。随着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加工型出口规模的逐步扩大,能源供应“瓶颈”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约束力亦逐步增强。目前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迭到了50%左右,预计今后对进口石油(含天然气)的依赖性还会提高。中国石油安全可能受到威胁,而中国目前的大量的外汇储备完全有能力购买石油来做国家的战略储备。其次也可购买铁矿砂、铜等战略物资。增加购买战略性资产,增加能源和资源储备,将货币形态的外汇储备变为资源形态的储备。

(二)将部分外汇储备用于建立战略资源储备有利于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

石油、煤炭等能源产品价格跌至目前水平后,其下行空间已被大为挤压。在这种情况下,其产品贬值风险不大,反而是保值、升值潜力广阔。以石油为例。在当前国际油价处于低位的情况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分别签署了开展长期原油贸易的协议。根据这一“贷款换石油”计划,俄罗斯将从我国获得贷款。而我国则能在未来的20年内得到3亿吨原油。

(三)对建立资源战略储备应有步骤、有计划

外汇储备的首要职责是维护本国金融稳定,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将外汇储备一次性大量使用。应有步骤的、有计划的逐步进行。一方面可以减少战略储备建设过程中的错误,另外也可以防止出现需要大量使用外汇储备的紧急事件,导致国家经济波动。

五、部分外汇储备的市场化和民间化

适度适时放松外汇管制,分散外汇储备的经营风险在国家保持适度外汇储备的基础上,进一步放松我国外汇管制政策。

(一)组建专门的外汇投资公司代表政府管理外汇资产

如进行外汇储备的海外投资的中司、外汇局系统投资公司、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和国开行等便是其中代表。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应做到政企分开,遵循经济规律,趋利避害,稳妥投资。组建外汇投资公司的目的在与市场化运作资本,趋利避害,如果无法做到政企分开,独立经营,那么组建公司不仅没有任何改变,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要注意吸收人才,加强管理,建立有效的稳健的管理和盈利模式。

(二)“藏汇于民”,通过外储证券化的途径通过民间来消化过量外储

篇5

最关注——成本控制 优惠政策

“在当前经济环境低迷下,我们现在比较关注的是企业如何加强成本管理,向成本要效益。”海晶集团PVC厂长王凯告诉笔者。

王凯的话很具有代表性,在经济不景气、需求低迷的时期,很多受访企业负责人都表示出当下他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便是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

首先是如何控制材料成本,王凯说,在企业的产品成本构成中,材料成本占到产品总成本的60%以上,且材料的采购成本是企业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当前,为减少自身经营风险,一些原料供应商合同报价的周期大大缩短,企业对市场价格变化的实时跟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及时把握市场价格波动,从而选择有利的采购时机是采购决策中的重要内容和难点之一。

其次,在生产中如何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率,优化产品结构,降低能耗,以及如何实现库存及物流成本的控制,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也是企业所关注的。

山东衡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锂电池、新能源电池的生产销售,该公司负责人告诉笔者,千方百计降成本是企业面对当前市场状况所做的必然选择。“目前动力型锂电池价格较高,如果按照目前的补贴政策,至2015年国家财政需拿出约200亿元,這并不现实,因而锂电池价格下降是必然趋势。因此,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将是我们企业长期的抓手。”這位负责人说。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希望国家能够出台更多惠及企业发展的政策,也成为了不少企业新年的期盼。

“甲醇汽油的大规模推广可以帮助国内过剩的甲醇得到很好的转化和吸收,但从整体来看,尽管国内甲醇燃料汽车已研发多年,应用推广区域范围不断扩大,从事甲醇燃料研发、调配、经营、试点、示范的企业不断增多,但具备规模、形成产业化的不多。推广甲醇燃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引导、政府支持。”山西华顿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茂华表示。

2012年甲醇进口企业日子也不好过,常州方华进出口有限公司经理俞良华告诉笔者,甲醇进口虽然取消了法检费用,但是还有港建费和港口费,加起来每吨也要10元左右,此外还有SGS认证费用,如果不交款,就无法出货。“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我们更关注政府有关部门能否在這些方面做些调整,希望有一些利好的政策。”俞良华说。

“锂电行业属于高成长行业,没有一定的资金、规模和科技实力,企业是难以立足的。短期内如果没有国家的倾斜扶持,就很难生存。因此,我们更关注2013年行业政策的利好因素。”青岛新正锂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玉城说。

对于生物柴油行业,政策的扶持也至关重要。唐河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颖峰表示,原料成本高、产品市场狭窄使得很多生活柴油企业经营难以为继。现在国家也没有强制性政策,民营企业生产的生物柴油无法进入国有加油站,销路打不开,发展就大大受。因此,国家什么时候出台强制性的时间表或者管理办法,使生物柴油顺利进入成品油市场、解决销售渠道问题,這是关乎企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最担心——大环境不好 利润下滑

新的一年,化工企业有许多美好期许。但面对充满众多复杂性和不确定的经济环境,很多企业负责人向笔者表达了对2013年发展的担忧。其中,经济环境不好、企业效益下滑是企业比较担心的问题。

“国际经济大环境不好,国内原有的竞争优势、增长动力也逐渐削弱,而新优势也未形成,市场信心和预期不稳,经济运行处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這将给我们我们中小企业带来‘蝴蝶效应’,带给我们资金、资源、市场等一系列危机。”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鹏凯开门见山地表达了忧虑之情。

企业担忧利润下滑所带来的连锁反应被受访企业频频提起。“目前尿素产能严重过剩,国内企业生存举步维艰,好的企业略有盈利,一般的企业普遍亏损。”陕煤化集团陕化公司一负责人说,国家实行尿素出口淡旺季差别化政策,限制尿素出口,一方中国企业的产品不能出口,赚不到钱;另一方面国内消费市场饱和,装置开工率不高,成本上涨,企业亏损甚至倒闭。因此,他建议放开尿素出口限制闸门,在淡旺季执行同样的税率标准,有利于企业均衡组织生产,通过为企业“造血”拯救行业健康发展。企业有了利润,企业才可以实现资本积累,投入到技术改造、安全环保。

采访中,笔者发现不少企业对原料供应问题也有担忧。“作为煤基活性炭企业最担心的还是原料煤的保障。”山西华青活性炭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汤兴军说,山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后,没有“靠山”的中小化工化肥企业日子就更加难过了,煤炭来源更趋于紧张,企业有了大订单不敢接,生产不能满负荷。此外,由于单个企业原料煤采购量小,最多不过每年三四万吨,因此缺乏议价的话语权,使得企业成本居高不下。

四川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生产工业、肥料级磷酸盐的企业。该公司总工程师王佳告诉笔者:“磷矿资源是支撑我们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区域间磷矿资源调节税不同,区域间矿产资源价格严重不平衡,使得像我公司没有磷矿资源支撑的企业,即使技术很领先,但在市场竞争中依然处于弱势。這就意味着市场竞争的结果并不一定是优胜劣汰。”

最想做———淘汰落后 创新转型

2013年,经济形势能否好转依然有些雾里看花,但有利条件也在逐步增加,行业经济运行回升势头将进一步巩固。对于未来,虽然受访企业所担忧的事情各不相同,但企业最想做的事却出奇的一致,淘汰落后、创新转型。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赵海涛表示,面对经济发展整体趋稳的新形势以及十提出的新要求,结合企业实际,2013年延长石油将坚持油气并重、油化并举、油气煤盐综合利用的产业战略,坚定不移地走资源综合利用和高效开发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首先,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石油稳产增产,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要加强煤和天然气的产能建设,加快推进油气煤盐综合利用步伐,实现与国内大型石油、煤炭央企错位发展和差异化发展。其次,要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搭建研发平台、加强产学研用结合,企业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延长石油将全力推进企业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支撑型和创新驱动型转变。

“今后企业也将加快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刘鹏凯表示。一方面企业将自行淘汰乳胶漆产品;另一方面将水性喷胶和水性箱包胶等2个专利产品形成规模生产,培育成企业的拳头产品、主打产品,千方百计开拓市场。

篇6

但时至今日,彼时确定的“厂网分离、输配分离、主辅分离、竞价上网”等改革目标仅第一项基本实现。

在这段时间内,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基本完成了电力体制改革。基本思路是对发电、输电、调度、售电垂直一体的传统电力体制进行切割。除在发电环节实现竞争之外,还成立了独立开放的输电公司和调度系统,并将售电环节剥离出来,建立竞争性的电力交易市场。

电力市场化改革是世界性难题。改革中既有电价下降、效率提升的成功案例,也有电力市场失衡,大面积停电的惨痛教训。

总结电改的国际经验,或可为中国新一轮电改提供镜鉴。 政府推进是关键

“先立法,后改革”是各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通行做法。依法改革,目标明确,有章可循,可以克服改革的随意性,减少改革的风险。电改立法完成后,在各国政府的主导下,改革逐步在各领域展开。

在诸多进行电力体制改革的国家中,俄罗斯的电力工业体制和中国最为相近。改革前,俄罗斯统一电力公司(RAO)是俄电力工业中的巨无霸,其角色与此前中国国家电力公司相似。2000年俄政府准备推行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但由于电改牵扯的利益太广,在改革方案的论证阶段,俄政府高层、电力公司和经济学家之间爆发了激烈争论。

在此情况下,俄总统普京决定亲自挂帅电改。

2001年1月,普京组建了 “电力行业改革工作小组”,小组成员来自不同单位,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5月,改革草案即告出台。年底,俄政府提交了改革时间表。2003年,普京签署了五项法案以拆分统一电力公司、放开电价、建立竞争性电力市场。

2008年7月1日,统一电力公司寿终正寝。该公司旗下的火力发电资产被拆分为6家电力批发公司和14家区域发电公司,参与市场竞争;输电资产中220千伏以上的骨干电网由新成立的联邦电网公司所有;区域配电公司成立负责电力零售业务,独立的电力系统调度公司也宣告成立。

2012年11月,俄总统普京签署命令,又对俄联邦电网公司和地方配电公司进行合并。

俄政府称,此举是为了提升电力行业的效率。输配合一完成后,发电侧和售电侧的竞争态势并未改变,输配电依然被视为自然垄断领域受到严格监管,其收入由联邦政府核定并监督。

调整后,俄罗斯的输配电网依然采取准许收入的模式,独立的系统调度公司依然被保留,俄罗斯市场化的电改方向并未受到影响。

中国电改基本上与俄罗斯同时起步,但十年蹉跎,进展缓慢。现行的《电力法》是1995年底颁布的,严重滞后于现实,并非改革的法律依据,有些规章条文甚至会阻碍改革的推进。

2002年“5号文”和2007年的“19号文”([2007]19号,《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是目前改革可以依据的两份纲领性文件。

但这两份文件并非法律法规,甚至不是行业条例,不具有法律法规的约束性。随后的实践证明,这两份文件中大部分内容流于形式,未被落实。

综合各国经验来看,政府始终是改革的主导力量,只有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相关改革法案才能落到实处。

但在中国,过去十年经济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发展,低电价是主要支撑因素之一。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之一,电力的商品属性被摒弃,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被锁死。电力市场无法形成,以致煤电矛盾愈演愈烈,电荒频发,火电投资连年下降,改革不进反退。 电网定位有共识

电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网公司在整个电力工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这是所有致力于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国家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这直接牵扯到电力工业发、输、配、售四大环节之间的关系。

由于发电和售电并不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因此大多数国家在推行电力改革的过程中均开放了这两个领域的竞争,但输电和配电是否分离却存在不同的路径。

无论是哪种模式,在大多数成功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国家,电网的角色非常清晰——“一个独立的,传送电力的高速通道。”

“只有独立的电网,才能在两侧形成充分的竞争,进而组织起有效的电力市场”,“改革即便要保有输、配一体化模式,也应该对垄断部门进行严格的监管,以引导其向公用基础性方面发展。”国家电监会负责电力监管方面的人士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如何确定电网公司的收益?世界电改经验显示采用“成本+收益”的模式最为合理。

在这种模式下,处于自然垄断地位的电网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不如竞争行业高,但常年稳定,这对于现金流充沛、实力强劲的投资者十分有吸引力。

2012年11月,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下称国网)以5.24亿美元的价格赢得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电联公司所持南澳输电网公司ElectraNet 41.4%的股权。国网在澳大利亚采取的是和国内完全不同的两种盈利模式。

在澳大利亚,电网企业的收益模式为“成本+收益”。电网投资者凭借其输电资产所获得收入总称为监管收入。监管收入由折旧费用、运维费用、税费、资产收益和运营激励五部分构成。

其中前三者为成本,后两者为收益。澳大利亚能源监管委员会(AER)根据核算出的数据将成本和收益按年发放给输电公司。

其中,资产收益率部分由AER确定,通常比银行利率略高。在此模式下,电网的收入和输电量无关,供需双方直接对话交易,协议签订后,电量通过电网传输。

国网成为南澳项目的投资方之后,可以通过内部结构调整,降低折旧、运维费用等成本;通过必要的财务手段和提升供电可靠性获得较高的资产回报率和运营激励,进而获得利润。 电力监管无特区

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国也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设立电力监管委员会。

在此前的体制下,发改委和电监会均可对电力工业行使管理权,但电监会缺乏具体的监管手段,无力推动电力市场的形成,又在关键的电价方面无发言权,处于边缘化地位。

国家电监会前副主席邵秉仁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感叹,“没有市场,何来监管?”

2013年,中国进行新一轮大部制改革,电监会被撤销,并入国家能源局。

双层监管在国际上并非没有成功的经验。英国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John Parker告诉《财经》记者,在英国的电力监管体系中,政府机构主要在宏观层面负责规划电力发展和制定相关法规、政策。而具体价格监管和准入许可均由天然气与电力市场办公室(OFGEM)负责执行。宏观调节与微观监管分工明确,相互独立,互为补充。

从整体上看,各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的总趋势是放松对竞争环节(发售环节)的管制,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中的基础性作用,而对垄断环节(输配环节),则加大监管力度,防止垄断企业随意扩张。

在世界电力改革的进程中,并不乏监管方制衡垄断企业,迫使其做出改变的例子。

法国是少数改革后仍保持垂直一体化模式国家的代表,由政府100%控股的法国电力公司(EDF)负责管理全国的发电、输电和配电业务,在电力市场上形成了单一买方的格局。

选择这样的模式缘于法国70%以上的电力源自核电,将这些敏感且颇具战略意义的核电站交给私人经营是否可行,多数法国人持怀疑态度。

但在欧盟的强大压力下,法国最终还是在2000年2月出台了“新电力法”,明确要求EDF将发、输、配三大资产账目分开,独立核算。

其中,输电资产成立子公司法国电网公司(RTE),专职负责电网运营和电力调度,其总裁由法国工业部长直接任命,并向法国国家能源监管委员会(CRE)汇报。

由于RTE是高度垄断企业,受到了法国监管当局的严格监管,其运行的最终目的就是保证各电厂公平地接入电网,供需双方可以通过期货或者分包商建立关系,自由买卖。电网则以输电量为基数收取过网费,过网费的标准由国家法律规定统一测算确定。 电力市场须平衡

建立有效电力市场是改革的核心目标。与传统的垄断电力系统相比,电力市场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的特点,用户拥有自由选择供电商的权利。

在成熟的电力市场中,用户的参与和自主选择不仅可以在售电领域形成竞争,同时还能传导至发电侧,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英国电力市场化改革之初,实行的是单一买方的电力库(POOL)模式:发电商卖电给电力库,电力库卖电给供电商,所有的电厂都必须加入电力库,形成全国统一的交易市场。

电力库的模式在初期促进了英格兰和北爱尔兰电力市场的发展,成为世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典范,至今仍然为许多国家效仿。

不过,电力库模式在英国发展到后期,弊端逐渐显现。在该模式下,定价依据主要取决于发电商的报价,用户的选择权未得到充分的强调,而英格兰和北爱尔兰地区发电商集中度较高,容易形成事实上的“卖方市场”,大型发电集团有能力对电价形成操纵。

2001年3月,英国方面开始对电力库模式进行优化升级。新的电力交易系统NETA(New Electricity Trading Arrangements)诞生。

NETA系统一方面引人发电商和用户直接见面的双边合同交易,用户选择权得到重视,同时也遏制了潜在的垄断行为。

世界电力市场化改革中也有惨痛教训,美国加州电力危机就是忽视用户作用的反面案例。

改革之初,加州政府为了提升公众对改革的信任度,对零售电价进行了严格限制,但同时却放开了对批发电价的管制。

这套方案割裂了发电侧和用户侧的价格联动机制。与此同时,发电投资受到政治社会因素抑制以及美国用电负荷增长超出预期,这两大因素已为电力危机埋下伏笔。

2000年夏,加州开始出现发电供应不足,发电公司进而哄抬批发电价,而零售价格又被冻结,处于夹缝中的配电公司入不敷出,濒于破产。

从2001年1月到5月,加州共发生了五次大范围的停电,但即使最严重的那次停电,电力缺口也只有30万KW,这在5000万KW加州电力系统总容量中只是很小一部分。

篇7

关键词:信贷市场 银团贷款 香港模式 内地运作 前景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5-018-05

历经数十年的演变,银团贷款已经成为国际化商业银行具有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核心业务,更成为全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最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在银团贷款方面,香港已形成成熟稳定的市场;韩国、台湾、澳洲、新西兰、菲律宾和印度的跨境融资主要通过香港银团贷款市场进行。亚洲银团贷款超过60%是通过香港市场安排的。

银团贷款尽管在主要金融市场已经是成熟产品,但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监管当局如何为发展银团贷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外部监管保障,商业银行如何转变传统观念和经营模式、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银团贷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银团贷款的运作模式和香港市场发展状况

(一)银团贷款的运作模式

银团贷款是指获准经营信贷业务的多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组成银团,基于相同的贷款条件,采用同一贷款协议,向同一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或其他授信。

尽管银团贷款的结构、定价、还款安排及其他条款可能各有不同,但银团贷款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1、银团贷款通常受到同一协议文件约束。该协议会列明各签署方,即借款人及所有贷款人的权利与义务。贷款人的贷款义务互相独立。

2、借款人会任命一位或多位贷款人为经办人(agent bank)。该经办人会按其与借款人确定的条款安排信贷融资。经办人通常也会包销或者承诺提供全部或者部分贷款。

3、银团成员之间实行“银团民主”(syndicate democracy)。当违约事件发生,在是否加速偿还贷款、是否强制执行、是否放弃承诺、是否同意借款人重组等问题上,各银团成员遵循由多数成员控制管理的观念,实行“银团民主”。

4、银团贷款所涉及的金额一般都较庞大,同时各参与方一般不会超过其原本设定额度、额外单独向借款人提供贷款。

5、短期银团贷款较为普遍。

在银团贷款中银行的称谓很多,如:牵头行、安排行、承销行、参与行、行、托管行等。根据参加到银团的时间先后和在银团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承担的份额与责任不同,可以把银团成员划分为牵头行和参加行。其中,牵头行在银团中地位重要,并且贯穿银团贷款流程始终。以下以牵头行为例,介绍银团贷款运作的流程。根据香港市场惯例,牵头行在银团贷款中的工作一般主要涉及五个阶段:

1、取得牵头行地位。牵头行凭借自身的专业能力、市场地位、银企关系、价格竞争,采用单独或者联合的方式,向客户竞争牵头行地位。在牵头行地位确定后,经过牵头行内部达成共识和客户同意,对贷款的总额、价格、条件、各家行承销份额等要素形成承诺函(commitment letter),并完成贷款条款摘要(summary of terms and conditions)和信息备忘录(information memorandum)。

2、落实副承销商。为进一步分散包销风险,在牵头行及其承销份额基本确定后,还可能邀请银行作为副承销商参加银团。在超额认购的情况下,根据客户、牵头行和副承销商的意愿重新分配银团份额。

3、落实参与行。同落实副承销商类似,银团成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邀请其他银行作为参与行参加银团。需要说明的是,最终银行在银团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认购的份额,银行在银团中的地位也决定了在银团中利息收入及非利息收入的高低。

4、签订银团贷款协议。香港的惯例是首先由代表银团的律师根据贷款条款摘要草拟贷款协议,然后由客户和各家银行根据商业考虑、市场惯例和法律条款的含义,提出不同看法。原则上,任何一方有权以条款争议为由退出。在各方对协议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后,最终签订协议。

5、协议后管理。签约后,各家银行根据协议和市场惯例运作。

(二)香港银团贷款市场的发展状况

1、香港银团贷款市场概况

在银团贷款方面,香港在亚洲市场中一枝独秀。根据香港资本市场杂志《基点》(Basis Point)的统计,2002年亚洲境内银团贷款740亿美元,其中香港251亿美元。包括韩国、台湾、澳洲、新西兰、菲律宾和印度的很多跨境融资都通过香港银团贷款市场进行。亚洲银团贷款超过60%是通过香港市场安排的。2005年香港地区(含澳门)银团贷款发行宗数为97宗,总发行额度为233.8亿美元。

2、2005年香港银团贷款市场的主要特点

得益于2004年香港经济的复苏,香港银团贷款市场在2005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整体规模增长了11%,总发行额度达到230亿美元左右。其中,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包括:(1)与兼并有关的资本支出贷款大幅增长;(2)受香港房地产市场信心复苏影响,带动房地产开发贷款需求上升。

2005年度,香港银团贷款市场大致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购并贷款大幅增长。2005年,香港并购贷款比2004年猛增492%。当年筹组7宗银团贷款,融资达到16.5亿美元。2005年融资额最多的为联想收购IBM笔记本电脑的6亿美元银团贷款。

二是红筹股企业贷款出现反弹。有中国大陆背景的红筹股企业贷款在连续两年下降后,在2005年达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包括中信泰富、联想等企业成功筹组银团。此外,希望购买海外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的中国企业也把香港作为筹资的首选地区。

三是房地产开发贷款成为银团贷款的重要部分。2005年的大额银团融资主要来自香港房地产开发商再融资和日常资金需求。房地产贷款总额较2004年几乎翻番,共筹组15宗,融资额28亿美元。

四是贷款利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2005年香港银团贷款总额的44%都属于再融资(refinancing)。受到市场资金过剩的影响,银团利率持续降低。以香港天然气垄断企业――香港电灯银团贷款为例,在花旗银行牵头的一年期30亿港元银团贷款中,各参与行只能得到LIBOR上浮22个基点的贷款利率。

经过数十年的历练,香港已经形成了成熟稳定的市场,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成熟的运作模式。

二、国内银团贷款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一)发展国内银团贷款的重要意义

1、有效改善银行风险管理

银团贷款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双边贷款无法比拟的优点,具体表现为:

(1)在风险评估方面,银团贷款由多家银行共同参与对借款人和债项的风险评估。由于各家银行实行独立评估,对于信贷风险的识别效果必然会好于个别银行自行判断。这种风险判断机制有效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度,也极大提高了银行整体风险判断能力。

(2)在风险控制方面,银团贷款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银团利用其风险判断方法更为准确地对风险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更为适当的风险缓释工具,如通过追加合格的担保物或者保证人的担保降低风险;此外,银团以多家银行的参与争取得更好的谈判地位,并获得与风险相匹配的贷款回报;银团贷款在国际市场运作数十年,相应债权人保障机制非常健全,借款人通过严密的合同条款,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银行债权保护机制,确保银团贷款这艘超级航母得以平稳地运作。

(3)在风险转嫁方面,与国内银行固守的传统的“承诺并持有(take and hold)”的观念相比,银团贷款注重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强调通过贷款分销和转让等方式谋求信贷结构优化和风险分散。这就避免了国内银行资金运用趋向长期化带来的资金来源短缺和期限结构不匹配的矛盾。在风险转嫁方面,银团贷款形成了以下机制:一是分销机制。银团贷款承销商(underwriter)通过向其他银行发出要约,争取由其他银行分担其承销的授信份额,以分摊风险和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二是贷款的转让机制。利用银团资产二级市场可以优化信贷结构,调整资产组合。银团贷款协议中通常都有关于允许贷款转让(transferable)的条款,标准化的银团贷款二级市场也已经形成。

2、积极创新盈利模式

在银团贷款中,借款人除了支付贷款利息,还要支付如承诺费、管理费、费、安排费及杂费等费用。按照香港银团贷款惯例,安排银团的费用最高可达筹资总额的1―2%。这种中间业务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利息收入的下降空间。在香港银团贷款市场上,牵头行往往采取压低贷款利率和提高手续费收入的策略,达到既分散风险又提高收益水平的目的。

实际上,目前香港贷款市场面临与国内同样的资金过剩问题,贷款利率持续下降。花旗、汇丰等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仅在40―50%,而由于牵头银团带来的手续费收入和出让银团贷款的差价在其收入中占比则不断上升。

3、有效提升市场地位

目前国内信贷市场属于典型的买方市场,为了争夺优质客户或重点项目,商业银行的竞争往往体现为价格战或者主动降低融资条件,过度竞争的结果是银行被迫降低准入和回报要求。与之相比,银团贷款由于是多家银行参与银团,融资条件相对合理。拒绝一家银行的后果也许并不严重,但对银团提出的贷款条件和价格,客户需要慎重考虑。二者相比较,银团贷款的价格发现机制更加科学。众多银行的参与避免了同业恶性竞争,提高了银行同借款人谈判的议价能力,也有利于在银企博弈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4、促进银行协作和积累经验

由于不同银行的发展战略与市场定位不尽相同,不同的银行关注的行业与熟悉的客户组合也有所区别。银团贷款能实现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使银行在角色分工的基础上互相协作。

5、积极化解资本约束困境

资本充足监管已经成为限制国内银行发展的重要瓶颈。而资本充足问题的解决,不仅要从分子(资本)上做文章,更要主动进行资产组合管理,调险资产结构。银团贷款通过各家银行的参与,降低贷款集中度和单家份额,有助于化解资本约束困境。

发展银团贷款,除了对国内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有重要帮助,更对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和金融稳定具有一定意义。

(二)国内银团贷款发展滞后的原因

尽管目前缺乏国内银团贷款统计数据,但据估计,银团贷款在每年银行新增贷款中的占比不足1%。银团贷款在境内发展相对缓慢,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尽管银团贷款在欧美已经成功运行数十年,但在国内仍属于较新的信贷产品。银团贷款尚未得到国内银行和企业的充分认可。观念上的落后制约着银团贷款市场的发育程度。

第二,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在大型优质客户相对稀缺的情况下,很多商业银行仍倾向于追求规模扩张,恶性价格战、“垒大户”的现象依然存在。

第三,银团贷款制度建设落后。1997年人民银行出台的《银团贷款暂行办法》过于原则化,甚至某些规定同国际惯例完全违背,如“除利息外,银团贷款成员行不得向借款人收取其他任何费用”(该规定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得到执行)。《贷款通则》规定“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而银团贷款一个重要的使用目的就是为企业并购提供资金。制度障碍影响了银行参与银团贷款的积极性。

第四,缺乏配套金融市场环境。规范、灵活、透明和标准的信贷二级市场尚未建立,分销、回购和资产证券化等手段严重匮乏,银团贷款的快速、高效流动难以实现,还无法及时分散和转移信贷风险。

第五,流动性过剩困扰中国银行业。2005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0万亿元,同比增长18.2%,比年初增加4.4万亿元;而本外币贷款余额20.7万亿元,同比增长12.8%,比年初增加2.5万亿元。存贷差将近10万亿元。至2006年4月底,我国金融机构的存贷差额突破10万亿人民币。目前银行资金运用渠道仍然不宽,迫于股东回报和盈利方面的考虑,商业银行只能加大信贷投放,而不愿以银团方式分散宝贵的信贷资源。

(三)国内银团贷款的发展空间

1、阻碍银团贷款市场发展的因素在逐步消融

事实上,随着国内金融体系的稳步改革开放,阻碍银团贷款发展的因素正在日渐消融。

首先,《贷款通则(征求意见稿)》中以大量篇幅对银团贷款做了符合国际惯例的详细规定,并明确提出“银团贷款的贷款人可以要求借款人支付有关银团贷款费用,银团贷款费用的分配方案应当由参加银团的各贷款人协商确定。”银监会目前正在制订《银团贷款监管指引》。此举将为国内银团贷款的开展扫清制度障碍。

其次,国内银行追求规模扩张的时代已经过去,风险管理和资本约束的理念逐渐树立。银监会2006年4月颁布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中明确要求各家国有商业银行加强资本约束和风险管理,并把总资产净回报率、股本净回报率、成本收入比、不良贷款比率、资本充足率、大额风险集中度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等七项指标纳入评估与监测指标。各家上市银行也都开始摒弃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的观念,把资本回报和市值最大化作为其终极目标。

再次,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正在进一步提高。随着大量外资银行、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企业对银团贷款的认可度正在提高。

2、发展银团贷款已经成为国内银行业的共识

大力发展国内银团贷款,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共识。银监会刘明康主席多次在各种场合强调,要求各商业银行采取行动,发展银团贷款。从实际情况看,银团贷款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

一是国内各主要银行已达成共识,并一致采取行动。以工商银行为例,该行已经明确把银团贷款作为重点发展的信贷产品。工商银行2005年全年共签约银团贷款64笔,涉及贷款金额2931.9亿元人民币。其中,工行负责承贷金额482.8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翻了一番。2005年5月10日,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举行了银团贷款合作章程的签约仪式。双方将组成银团,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共同采用银团贷款方式,向同一借款人提供贷款或其他授信。

二是银行同业协会在发展银团贷款方面作用日益增强。2005年初,广东、上海两地银行同业协会牵头省内主要银行签署《银团贷款合作章程》。有关章程约定:广东省内固定资产贷款15亿元以上的项目,必须组织银团贷款;在上海融资总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中长期贷款原则上要求组织银团贷款。2006年5月,中国银行业协会成立了“银团贷款与交易专业委员会”(China Syndication and loan-trading Association, CSLA ),制订了《银团贷款与交易专业委员会规则》,推动各会员单位拓展银团贷款。

三是大型银团贷款项目不断出现。以南水北调工程、上海轨道交通、奥运工程、三峡项目等为代表的大型银团贷款项目在国内大量出现。2004年,由国家开发银行牵头,国内9家金融机构为南水北调主体工程提供总额达488亿元的银团贷款。2006年4月,上海轨道交通项目,由工农中建交等11家银行筹组300亿元银团贷款,用于新建4条线路。截至2006年4月,上海地铁项目共通过银团贷款筹资1610亿元。

四是银团贷款在不同区域发展不平衡。据上海银监局统计,2006年上半年,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银团贷款项目共17个,合同金额629.28亿元,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长285.66%,两年增长近三倍。 其中,中资银行组建的银团贷款项目10个,合同金额569.08亿元,占比90.43%;由外资银行组建的银团贷款项目7个,合同金额60.2亿,占比9.57%。而根据无锡银监分局统计,至2006年4月,当地金融机构仅有5个项目发放了银团贷款,实际发放91亿元,发放额仅占当地企业贷款的3.4%。各地银团贷款市场发展程度参差不齐。

(四)未来国内银团贷款的发展预测

从香港银团贷款的发展情况看,银团贷款目前主要运用于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企业并购融资和大型企业整体融资需求等。从目前国内银团贷款市场发展情况看,银团贷款的业务领域也从以前的以大型市政建设项目为主逐步向大型制造业投资项目、大型社区开发项目及国际型大企业循环流动资金贷款等多领域扩展。银团的类型也呈现中资、外资和中外资混合银团的多样性,充分发挥了中外资银行各自的市场优势。

未来国内银团贷款的市场将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基础产业贷款;二是世界级跨国企业在国内的控股公司和投资公司融资;三是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整体融资;四是沿海发达地区出现的具备发展潜力的中型民营企业贷款;五是企业并购、重组及海外拓展融资需求;六是通过二级市场盘活存量中长期项目贷款和行业、区域集中度过高的贷款。

三、发展国内银团贷款的政策建议

为促进国内商业银行大力发展银团贷款业务,鼓励和规范银团贷款市场发育,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尽快出台《商业银行银团贷款业务指引》。金融体系的健康、高效运转需要健全法律机制的支持,银团贷款市场发展需要相应法律体系的配套。监管部门应尽快对现有法规进行梳理,制定《商业银行银团贷款业务指引》,对银团贷款的形式、协议主要条款、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业务流程与风险管理、业务监管要求做出全面规定,为银团贷款规范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二)鼓励和规范银团贷款二级市场发展。银团贷款二级市场是提高银团贷款流动性的重要媒介。应充分发挥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力量,推动银团贷款二级市场的规范发展。对于以资产转让为形式,以规避资本监管、变相扩大信贷规模为目的的“假回购”必须坚决制止,严厉惩戒。

(三)建立银团贷款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监管部门应对银团贷款发展情况进行统计监测,并考虑适当进行信息披露。有关信息大致包括:银团贷款一级市场的包销量、二级市场的分销量、转让量,银团贷款的利率水平、费率水平、贷款期限、担保条件、借款人信用评级等。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我国银行业协会应效仿亚太银行协会的做法,制定银团贷款的格式文本,组织各会员银行签订自律协议,并为银团贷款筹组提供平台,创造良好的同业合作机制,引导银团贷款市场有序良性健康发展。

(五)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风险控制机制。银团贷款中的债权银行除了承担双边贷款中的有关风险,还要承担因“国际性”和“银团性”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起有关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计量和管理的控制体系和管理流程。在银团贷款中,要重点关注其特有的承销风险和声誉风险。

(六)建立“事业部制”的投资银行部。商业银行应探索建立“事业部制”(strategic business union)的投资银行部,专门负责银团贷款的推介、谈判和销售。该部门应当成为独立的利润中心,整合相对独立的产品研发、产品营销、风险管理的业务流程。商业银行应结合银团贷款的参与额度、风险承担情况、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等因素,对银团贷款产品单元建立以事业部为核算主体的有效的预算管理系统、财务核算系统和分析评价系统,对银团贷款业务收入、成本和与业务经营有关的费用的完整数据进行绩效考核。

参考文献:

1.香港金管局《监管政策手册》银团贷款部分

2.《国际金融法实务》 PHILIP WOOD著,何美欢译,商务印书馆(香港)出版

3. 《BASIS POINT》annual 2006

篇8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体系;内容;特点;国际会计准则;比较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自2007年1月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其中基本会计准则根据1992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进行的修改,16项具体会计准则是在2005年前已经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22项具体会计准则为全新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符合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贯彻和实施,对于进一步规范我国的资本市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内容

新会计准则体系由1个基本准则、38个具体准则和2个应有指南三个层次构成:

1、基本准则。基本会计准则的作用是“准则的准则”,对38个具体准则起着统驭和指导作用,具体会计准则应在基本会计准则规定的框架内,按照会计业务或事项的类别进行制定与执行。主要规范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规定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的目的。新基本会计准则将制定会计准则体系的目的归纳为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向财务报告使用者通过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2)规范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新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即会计的基本假设)没有作修改变动,仍然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方面。将原来的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修改为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修改前的会计核算原则为12条,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要遵循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历史成本计价、权责发生制、谨慎、配比、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重要性原则。新会计准则将原来的会计核算原则12条原则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改为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要求,这些要求包括:真实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贯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重要性、及时性等。而将原来的历史成本计价、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作为对会计要素计量提出的要求处理。

(3)规范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报告整体要求。新基本会计准则仍然将企业会计要素规范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未发生变动;原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只有历史成本一个,新准则规定的计量属性有有五个,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并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新会计准则在原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对报告的内容规范为会计报表、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即由披露的信息取代了原财务会计报告中的财务情况说明书。

2、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应根据基本会计准则的精神制定,用来指导企业各类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38项具体准则又具体规范三类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处理:

(1)一般业务处理准则。主要规范各类企业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与计量。如存货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职工薪酬、收入、建造合同、所得税、股份支付、政府补助、外币折算、借款费用、资产减值、每股收益、企业合并、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等。

(2)特殊行业会计准则。主要规范特殊行业的会计业务或事项的处理,如生物资产、石油天然气开采等;

(3)特定业务准则。主要规范特定业务的确认与计量,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租赁、或有事项、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金融资产转移、金融工具列报、套期保值、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等。

3、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是根据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制定的,指导会计实务的操作的细则。主要解决在运用会计准则处理经济业务时所涉及的会计科目、账务处理、会计报表及其格式及其编制说明,类似于以前的会计制度。由于金融企业的会计业务与其他企业的会计业务存在较大的差别,所以将出来的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包括金融企业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和非金融企业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新准则的应用指南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有助于会计人员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新准则,确保新准则的贯彻实施。财政部正在起草的准则应用指南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准则解释部分,主要对各项准则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进行具体解释和说明;二是会计科目和财务报表部分,主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当设置的会计科目及主要账务处理、报表格式及编制要求等。准则应用指南的两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细化,以解决实务操作问题。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特点

1、科学性。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在两个方面:在会计理念上,新会计准则体系比以往更加关注企业资产的质量、更加强调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日财务状况进行真实公允地反映,更加强调企业的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营运效率而不仅仅是营运效果,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在结构方面,新会计准则体现由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体例合理,定义科学,表述清楚。整个准则体系,既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又考虑了中国的国情。

2、全面性。新会计准则体系从纵向看,是由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从横向看,38个具体会计准则和两个应用指南基本上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既有各类企业一般的、共同的会计业务处理规范,又有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有了这套新会计准则系统,即使现在没有,将来可能出现的新会计业务,也可以根据基本会计准则进行判断和处理。

3、可操作性。从1992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起至2005年底,我国先后颁布了16个具体会计准则,期间有的具体会计准则还进行了修订,如债务重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现金流量表等;企业会计制度也经历了从13个行业会计制度、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和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统一为三个企业会计制度,即《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还了《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一些补充规定,使得实际工作中的会计人员刚刚熟悉旧规定的一些内容,又变动,无所适从的局面。对会计教学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都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会计政策变更要调账、调表问题,增加了会计人员实务操作的难度,使得处理出来的会计信息由于经常调整,其严肃性也大打折扣。新会计准则对这一现象作了彻底的改观。不仅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了一般原则指导,而且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提供了操作指南。由于此次新会计准则体系出台,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和完善,其科学性有助于该准则的运用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性。

三、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新会计准则体系充分考虑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与趋同,绝大部分会计政策和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是一致的,总体上保持了两者之间较高程度的协调和趋同。但由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不同的会计环境决定了各国的会计准则不可能与国际会计准则完全相同。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一些先进、合理、科学、对各类信息使用者有用精华的基础上,适当考虑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保留了一些与国际准则之间的一些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允价值的采纳。尽管这次会计准则的修订,将会计核算的计量基础由完全按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改为按公允价值作为会计核算的计量基础,但在公允价值的应用方面,采用了适度和谨慎的态度,其适用范围比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要窄些,目前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只适用于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易、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从整体上讲,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

2、在对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面。《国际会计准则第3号》关于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只讨论了非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且会计处理方法规定只能采用购买法,取消了权益结合法。我国会计准则规范,既考虑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又考虑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且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

篇9

【关键词】新准则体系;新理念;影响分析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确立的历史背景

我国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一直处于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相继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3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到2006年建立与国际准则接轨的新会计准则,无不表示了此次会计变革的力度与决心。20世纪90年代“两则、两制”的实施,为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创造了条件。对于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以及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两则、两制”及其补充规定对现实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逐渐凸现出来。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要求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法规规范要顶应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能够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可比的财务信息,真正实现我国经济走向世界的蓝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要求显得空前迫切。2005年年初,财政部在总结会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顺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建成了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会计准则体系。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结构与主要变化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框架结构

会计准则作为法规体系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要求企业必须执行。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基本准则属于部门规章,在会计准则中起统驭作用,是具体准则的编制依据,主要规范了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财务报告等内容。

具体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属于规范性文件。我国的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正文涵盖了目前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具体准则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和报告类准则。主要规范了各项具体业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用指南是对具体准则相关条款的细化和对重点难点内容提供操作性的规定。同时我国会计准则实施后,就实务中遇到的实施问题,财政部以规范性文件形式陆续印发公告。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体系是相互对应的。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主要变化

基本准则上的变化:(1)对基本会计准则适用范围及财务报告目标的修改。范围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目标转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2)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的修改。新准则会计计量基础从历史计量基础转到多项计量基础选择。公允价值应用是新会计准则修改的重点。新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均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

具体准则方面的变化:(1)《存货》准则的调整。新准则中,取消了存货流转的“后进先出”法。(2)《金融工具》准则的调整。准则规定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3)《无形资产》准则的调整。新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进行修订。对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进行费用化处理,但是对于开发阶段发生的费用,在符合相关条件的前提下。允许资本化。(4)《资产减值》准则的调整。针对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新减值准则明确规定,计提的减值不能转回。(5)《职工薪酬》准则的调整。新企业会计准则所定义的职工薪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职工福利费、各类社会保险费用以及辞退福利等其他与薪酬相关的支出。共计八项内容。同时明确了不包括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和企业年金。(6)《债务重组》准则的调整。新准则明确了只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才可以对获得债务让步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和损失。债务重组的结果计八当期损益。以非现金资产方式清偿债务时。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以更准确地体现资产的价值。(7)《所得税》准则的调整。新准则将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将改变所有企业的所得税费用,并导致净利润的改变。(8)《合并报表》准则中基本理论的调整。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

相对于原来的会计准则,新准则同时新增加旧准则中缺乏的部分。如投资性房地产、原保险合同与再保险合同、石油天然气开采、生物资产、企业年金基金和股份支付准则等。新增准则对旧会计准则中未曾规范或者没有详细规范的方面制定了更为严谨可行的操作指南。填补了在农业资产、补充养老保险和期权激励行为的会计核算规范方面的空白,成为此次会计改革中的几大亮点。

三、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新的理念及观念变革

新会计准则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规定的空白。提高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必将促进国际间的贸易与投资活动。本质上,这些差别不是简单的科目变化和报表项目的变化,而是确认、计量原则的变化,是基本理念的变化。充分认识新的准则所带来的理念上的变化,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加速中国融入全球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会计准则在内容体系上的创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也就是报告准则,这形成了一个体系,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带来了新的观念,主要体现在:

第一。新准则着眼于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在财务报告方面强化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要求,而不仅仅是满足于宏观管理的需要。企业的财务报告不仅只对企业内部经济问题进行披露,同时也对企业外部经济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也要进行披露。

第二,新准则着眼干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方面从“收入费用”观转为“资产负债”观。突破传统的单纯的利润考核观念,促使企业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产和资本结构,避免眼前利益和收益超前分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短期行为。

第三,新准则着眼于向投资者提供更加真实、公允的和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从

而使报表的使用更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

第四,新准则着眼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引入了研发费用资本化制度,激发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技术的先进程度、更替速度及其运用将决定企业发展的潜力。新准则能够刺激我国企业研究开发的积极性。

其次,会计准则体系体现了理念的创新,体现了面向市场经济的理念。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树立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念。主要体现在:

第一,公允价值运用的引入。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但采取了适度和谨慎的态度,适用范围比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要小。公允价值引入本身是为了反映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这些规定将使得企业的资产和交易得到更为公允的反映。真正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尽管发生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公允价值的使用受到很多质疑,但公允价值作为一个公允、中立的计量工具仍然真实反映了企业资产因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和相应的风险程度。

第二,资金的时间价值在新准则中得到体现。这使得拥有长期应收、应付款项的上市公司不得不将这些长期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减计至未来现金流的折现金额。这种处理方法充分体现了资金的占用成本,并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上市公司管理层对资产负债结构、产品赊销政策进行优化。

第三。所得税核算所遵循的两种不同的基本理念。“资产负债观”是以真实的净资产增加作为收益,注重的是经济实质。这一基本理念的变化导致所得税费用确认与计量的改变,导致所得税费用由原来以“利润表”为依据改为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进行核算。资产负债观实际上是一种更为注重交易和事项实质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的、单纯的利润考核观念,有助于促使企业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产和资本结构。

第四,新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职工薪酬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也符合国际会计准则对职工薪酬所表达的理念。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职工追求报酬最大化。这是国际公认的法则。以往,对职工报酬的理解比较狭隘,只是将职工报酬理解为工资和福利,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职工薪酬的术语和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的变化。“五险一金”、工会经费和教育经费作为职工薪酬核算,另外还增加了两个新福利项目――辞退福利、带薪休假,这是新型职工薪酬。总之。新企业会计准则在理念上更加人性化。

会计准则体系的创新还体现在它不仅实现了“国际趋同”,而且保持了“中国特色”。

与旧会计准则相比较,经多次修订后的新体系不但借鉴了国外宝贵经验,在内容体系、会计政策选择运用上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体现了“国际趋同”,促使我国会计工作将更加科学、规范;还在关联方交易披露、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等方面保持了“中国特色”,使之更符合我国大多数会计人员的思维模式与业务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个是关联交易问题,第二个是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问题,第三个是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问题。

四、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影响分析

会计准则的更新。对企业、投资者、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和政府部门的监管者,影响都是巨大的。从宏观上来看,这是中国会计史上里程碑式的变革;从微观上来讲,它涉及到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利益和选择。会计是企业的商业语言。会计准则的变革也必将对我国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对于企业经营者和财务会计人员来说将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新会计准则中更注重对于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而不简单关心企业的损益情况;更强调企业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运营效率,而不仅仅关注企业的经营效果;更注重企业今后的增长潜能和企业的资产质量以及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权力义务。另外新会计准则自身的变化为以后的实施也带来了障碍,比如关于减值的规定,与随后出台的关于存货减值转回的其他法律文件不匹配;比如关于投资核算方法的规定,由于新会计准则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其中不少是很难理解的。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学识水平、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水平,还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篇10

不过在CES 2011JL,我们看到这一切骤然改变:NVIDIA与ARM的联姻,成为CES2011上的重磅炸弹,NVIDIA已默默开发ARM架构的桌面服务器处理器,打造自己的计算平台。籍此消息,仅2011年1月13号单日,NVIDIA的股价就飙升了15%。NVIDIA突然从腹背受敌变成未来霸主,这戏剧化的一幕,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历史教训:巨头们是如何倒下的?

我们抛开NVIDIA和ARM不言,先来看看历史的教训――那些昔日风光一时的巨头们是如何倒下的。很多人的直觉都会认为,巨头们倒下,大多是管理不善、被竞争对手斩于马下。但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事实恰恰相反。巨头们的灭亡,反而是因为他们成功地消灭了竞争对手,导致产业生态寸草不生所致;而此时,那些被消灭的“杂草们”又联合创建了新的产业来代替它。最终巨头们悲剧地发现,它们死于自身之手。

在上个世纪70年代,IBM和DEC垄断了大型机市场。当时的DEC风云一时,IBM的一位管理者曾经说过:“没有DEC存在的时代将会是个寂寞的时代。”但IBM、DEC两强主宰计算机市场的格局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PC的出现一度被这两家巨头视作无关紧要,但PC随后的崛起却令大型机市场不断没落,DEC最终被比自己弱小的康柏收购。IBM也因此陷入多年的困境,直到郭士纳时代才成功转型,以软件和高端咨询业务为重。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意义的大型机舞台只剩下IBM Power架构,SPARC、安腾的份额无足轻重,而它们在整个计算机家族中所占的比例几乎不值一提。

第二个同样因此失败的巨头就是音频领域的创新。创新与傲锐在上个世纪末棋逢对手,它们为PC赋予了美妙的音频,两家公司也在激烈地竞争。最终,创新好不容易消灭来老对手傲锐,―人独霸整个PC音频市场――但这个时候,创新却发现一件糟糕的事情:音频效果相对拙劣的整合声卡大面积普及,用户不再需要独立声卡,这最终要了创新的老命……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发现创新虽然还存在,但它只是一家贩卖声卡、音箱和耳机产品的二流厂商。

微软的帝国是第三个失败的代表。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它们都没有竞争对手,Linux、Mac、Solaris对微软的竞争此起彼伏,IBM和SUN的联手也未撼动微软分毫。直到今天,微软依然还是软件王国的巨无霸,但它突然发现,一家之前没有推出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企业却成为它致命的威胁,这就是Google。微软控制了PC,而Google控制了互联网的主要版图,现在它反过来对微软造成威胁。不幸的是,和十年前相比,微软的盈利模式并没有丝毫改进,贩卖软件的行当现在看起来岌岌可危,因为用户有大把大把的免费软件可选择,而即将到来的云计算时代,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软件也都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Google在搜索引擎领域完全没有对手,事实上它成功地垄断了这个领域,雅虎、百度这样的竞争对手无法对它造成任何威胁……然而,Google的好运气同样无法继续,现在它遭遇了Facebook;Facebook从来都不是一家搜索引擎厂商,它只是一个哈佛学生创办的社交网站,同Google的搜索引擎业务看起来毫不关联,但现在Facebook携带巨大人气和开放生态系统,随时都可能正面冲击Google的搜索广告业。

诺基亚是另一个失败的巨头,在过去的十年间,诺基亚是手机市场的统治者,摩托罗拉、三星这些竞争对手也只能紧紧跟随,诺基亚旗下的手机产品有上百款之多,它稳稳地占据传统意义上的手机市场,竞争对手完全无力对它构成挑战。然而,此前从未开发过手机的苹果公司给它带来致命威胁,苹果仅凭借iPhone系列一款手机,就在几年内击败了诺基亚,稳稳占据高端市场。这也最终导致诺基亚Symbian阵营的解体,最终诺基亚从手机市场的领导者变成追随者,现在都仍深陷泥潭,看到iPhone和Android的风靡无力反击。

纵观这些历史和现实,便会发现一个事实:当企业在自身领域做到极致,消灭掉一切竞争对手的时候,往往难逃盛极而衰的命运。一个市场如果寸草不生、缺乏活力,那就意味着有新的市场来代替它,即便你垄断了旧有市场也没有意义。

现在,x86体系将遇到同样事情,Intel和AMD默契地准备除掉NVIDIA这个威胁,共同垄断x86市场,但它们还没能坐下来分享盛宴,却突然发现巨大的麻烦开始出现在身边。

高能效+广泛授权:ARM悄然攻陷移动终端

x86体系完全垄断了PC市场,它甚至也垄断了服务器市场。这并不是因为x86的技术如何优秀,恰恰相反,x86是一种没有优化过的指令系统,它的执行效率明显逊色于RISC。RISC阵营的代表者包括IBM Power/PowerPC、MIPS、Oracle/SUN与富士通的SPARC,还有就是ARM。当苹果转向x86的时候,PowerPC就被宣告死亡,SPARC行将就木,连SUN都干脆被Oracle收购,MIPS仅停留在工业SoC领域,而ARM则从未进入过主流计算机市场,它过去只是活跃在掌上电脑、移动电话这样看起来无关紧要的设备上。

现在,从MID、上网本、笔记本电脑到桌面PC、企业服务器甚至超级计算机系统,x86完全一统天下,没有任何敌手。Intel和AMD共同垄断了这个市场,二者都将注意力紧紧地放在对方身上,双方从设计思想、发展方向、芯片微架构到半导体工艺,都进行着针锋相对的竞争,任何一方提出的新颖创意,很快就会被对方所吸收。而在这两大巨头的夹缝下,业务单一的NVIDIA艰难生存,但这个市场的空间已经变得越来越窄,因为Intel和AMD都同时拥有CPU和GPU技术。

当x86高歌猛进的同时,RISC体系的ARM却以另一种方式悄然崛起。ARM是一家位于英国的半导体企业,它是ARM指令系统的创立者,自身并不生产CPU,而是完成ARM CPU的芯片设计,然后将知识产权授权给其他厂商,其他厂商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后再生产。ARM处理器具有非常高的能效,准确地说是目前能效最高的CPU,x86世界中能效最高的Atom处理器,在它面前也毫无还手的能力,其原因就在于

ARM在指令架构上具有不对称的优势,x86芯片无论如何完美,都难以在芯片效率上同RISC产品较量。

正是凭借能效比的优势,ARM是掌上电脑、手机这类掌上电子产品的最佳选择,在过去的十余年间,ARM几乎悄无声息占领了这一市场,而对此Intel和AMD几乎不以为然――Intel曾经拥有自己的ARM芯片业务,但它认为这个业务无足轻重,最后将其出售给了Mavell公司;AMD则曾经拥有MIPS架构的Alchemy嵌入处理器和嵌入图形业务,可这些业务在2008年卖给了高通。Intel和AMD都不约而同地相信,x86才是计算工业的未来,它拥有最广泛的软件支持和最多的用户基础,在嵌入市场击败ARM、MIPS这样的货色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智能手机的快速崛起葬送了x86体系跟随者们的美好愿望。当SmartPhone(智能手机)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还没有多少人喜欢它,消费者们都认为手机可以通话就足够了'单独的掌上电脑更适合用于管理个人数据。而实际上,第一代智能手机也的确十分糟糕,用途单一,电池续航力很短,价格也不低。无论是微软的Pocket PC、Smartphone系统,还是诺基亚的Symbian平台,都大同小异,始终没有让智能手机为普通消费者所接受。直到苹果推出iPhone之后,情况才发生哨然的变化――iPhone的热销让人们迅速对智能手机产生兴趣,黑莓的流行也带动了这股风潮,Google以Android系统加入战局更是推波助澜。手机业从此天翻地覆:老牌巨头诺基亚无法跟上节节败退,多年历史的Symbian系统毁于一旦;濒临倒闭的摩托罗拉则攀上Android快车重整旗鼓,原本作为老三的三星也中断了大好的发展势头,反而是之前名不见经传的HTC超速崛起,短短两年就从小角色变成一线厂商。通讯业在不经意问就直接跨入智能手机时代。

此时,智能手机已经演变为一部掌上计算机:拥有CPU、内存、闪存,拥有操作系统,可以安装软件,可以运行3D游戏,智能手机的计算性能变得至关重要,半导体工艺的提升,频率从500MHz到1GHz的门槛短短半年就被跨越,1,5GHz高频和多核处理器也已现身,它们将成为2011年度智能手机市场的新热点。而伴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高速增长,耕耘于这一领域的ARM成为大赢家,几乎所有智能手机都是采用ARM架构的嵌入处理器。

进入2011年后,类似iPad的便携平板设备无疑是消费电子中的新宠,这是一个即将爆发的市场,ARM同样将成为最大的赢家,Intel的Atom固然是能效比最高的x86处理器,但在这类便携设备中,高功耗的x86委实是一个糟糕的选择,ARM将会顺利地垄断这个市场。

现在,计算机工业形成泾渭分明的格局:x86占据体积较大的笔记本电脑、桌面PC和服务器,ARM则占据体积较小的智能手机、MID、平板电脑市场,后一个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区间。人们普遍认为,伴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便携终端将取代PC成为主角,这意味着ARM现在占据了通往下一个计算时代的大门。即便没有任何外在推力,双方爆发战争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ARM架构为何具有效率优势?

ARM为何能够占据掌上设备市场?原因就在于ARM是能效比最高的指令架构。我们知道,CPU的操作行为是由指令系统来定义的,指令系统是指计算机最底层的机器指令集、CPU能够直接识别。指令系统定义了CPU的工作方式,计算机史上共有十余种指令系统,但它们都可以分属为CISC(ComplexInstructionSetComputer,复杂指令计算机)和RISC(reduced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精简指令集计算机)两大阵营。

1 CISC与RISC有哪些不同?

CISC是上世纪50年代后出现的第一代指令架构。我们知道,早期的计算机部件比较昂贵,CPU的主频低,运算速度慢。为了提高运算速度,计算科学家逐渐将越来越多的指令加入到已有的指令系统中,以提高计算机的处理效率。这些功能复杂的指令,原本是由软件来实现的,现在直接固化到硬件的指令系统后,可以显著提高计算机的执行速度。所以从计算机诞生后直到上世纪80年代,计算工业都基于这种CISC体系。Intel后来为PC所设计的x86指令,也是一种CISC指令系统。

不断增加新指令对于提升性能是有助益的,但随着时间推移,CPU的指令变得越来越庞大,给硬件造成的负担也越来越大,对整体性能反而造成拖累。1975年,IBM位于纽约Yorktown的JhomasI.Wason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指令系统的合理性问题,因为它们当时已经察觉到CISC的弊端所在。而在1979年,以帕特逊教授为首的一批科学家也开始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开展这一研究,双方的研究结果都表明,CISC存在许多先天性的缺陷:在CISC计算机中,各种指令的使用率相差悬殊,一个典型程序运算时使用的80%指令,只占整个指令系统的20%。换言之,就是CISC的所有指令中,只有20%是处于常用状态,80%的指令都是不常用的,但这些指令却占据着80%的硬件资源。这说明CISC存在硬件资源的浪费问题,它的运行效率较低,而且不论如何优化,其硬件效率不高的弊病都难以解决。

有鉴于此,帕特逊等人提出了精简指令的设想,即指令系统只包含那些使用频率很高的少量指令,同时提供一些必要的指令以支持操作系统和高级语言――按照这种原则发展而成的计算机被称为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educedInstruction Set Computerl结构,简称RISC。RISC非常精简,指令系统所占据的硬件资源更低,开发者可以轻易实现更高的主频和更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从而制造出性能更高的处理器。RISC思想提出之后迅速为计算科学界所接纳,IBM率先推出了Power指令系统,并制造出高性能处理器,它的性能远远超过同时代的x86芯片。在这之后,无论DEC的ALPHA、SUN的SPARC还是MIPS和ARM,也无一例外都隶属于RISC体系。

鉴于RISC的性能优势,当时的服务器、工作站和超级计算机,无一例外都是RISC的天下,x86因先天不足,无法提供可与RISC芯片相抗衡的性能,只能停留在PC领域。不过虽然RISC在技术上具有绝对优势,它在市场推广方面却节节败退,原因在于x86更加开放,加上平价的PC大流行,带动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相比之下,RISC体系大多非常封闭,无论IBM、SUN还是MIPS,都无一例外,最终也导致市场不断萎缩。不过,秉承开放大旗的ARM公司却获得了成功,它也成为今天RISC阵营反击CISC阵营的号手。

2 ARM“发家史”

1978年12月5日,物理学家赫尔曼・豪泽(Hermann Hanser)和工程师克里斯・柯里(Chris Curry)在英国剑桥创办了一家名为“CPU”(Cambridge Processing Unit)的公司,业务方向是成为一家计算机供应商。次年,这家公司更名为Acorn计算机公司,开始了自己的业务。

Acorn一开始打算用摩托罗拉的16位处理器,但他们发现这种芯片过于昂贵,性能也不理想;于是他们向Intel索要80286的设计资料,这种唐突的行为当然被Intel拒绝了。一怒之下,Acorn决定自行设计处理器。1985年,Acorn他们的第一代RISC处理器,该芯片采用32位设计,频率为6MHz,它被称为“ARM(Acorn RISCMachine)”,这也是ARM这一名称的由来,而这枚芯片的设计者是罗杰。威尔逊(Roger Wilson)和史蒂夫・费伯(Steve Furber)。

Acorn在后来的几年里都没有什么大发展。直到1990年,苹果公司、芯片厂商VLSI与Acorn三方合作,将Acorn改组为ARM计算机公司。当时苹果公司在寻求一款可以代替摩托罗拉68K CISC处理器的RISC芯片,VLSI则打算设计出一块精简高效的RISC处理器用于集成系统中,Acron自身也准备为它们的新一代Archimedus电脑开发更强悍的处理器。颇富戏剧性的是,这三家企业最终都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苹果当时非常没落无暇他顾,VLSI也遇到了状况,结果ARM成立不久就提前进入不景气,失业阴霾压在工程师们的心头。在这种情况下,ARM根本没有能力自行生产和销售芯片,有鉴于此,ARM作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决定:自身只从事芯片设计业务,然后将芯片的设计方案授权给其他公司,由其他公司进行二次开发和生产。ARM本身则不生产芯片成品。

这种广泛授权的模式最终~'ARM遍地开花。摩托罗拉、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高通、三星电子、Intel、AMD、NVIDIA、索尼、佳能等重量级企业都是ARM的客户,而ARM的全球客户数量多达几千家,基TARM架构的CPU芯片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路由器、数码相机、智能手机、MP3、掌上电脑、数字电视等领域,在全球嵌入市场中占据高达90%的份额。而所有这些设备的总量,显然要远远大于x86业界。凭借授权模式,ARM成功地创建了一套生机勃勃的CPU生态系统。

开放模式令ARM成功地垄断了嵌入领域,但这些应用领域都相对专业,软硬件往往是一体化的,直到智能手机和平板时代的到来,情况才悄然发生改变,人们似乎突然发现,ARM其实可以朝向更高的领域进军,这也赋T-ARM更广阔的舞台。

3 概览ARM现行状况

ARM之所以能占领嵌入市场,除了得益于开放授权的模式外,ARM自身所具有的高能效才是关键。作为RISC体系的佼佼者,ARM架构具有非常高的执行效率,在提供同等性能的条件下,ARM处理器所消耗的能源仅有同时代x86处理器的零头,所消耗的晶体管总量也是x86产品的几分之一,个中原因就在于ARM的指令系统精简而高效,不会像x86那样不分优先级都得占用同等的晶体管资源。

凭借这两方面的优势,ARM架构的处理器被广泛用在各类嵌入产品中,芯片尺寸都非常微小,发热量也很低,可以毫不费力地集成在诸如数码相机、智能手机这样小尺寸的设备中。反观x86业界,当前功耗最低的Atom Z系列也不可能用于手机上,因为空间占用、散热、电池续航力都会成为问题。

在ARM的内核大家族中,ARM7、ARM9、ARMIO和ARMII四代微架构的影响力最大,为包括Intel、德州仪器(TI)、高通、摩托罗拉、Atmel在内的重量级半导体企业所采用。2010年初,ARM第一代双核心架构处理器:Cortex A9,这款处理器核心具有八级流水线、支持指令四路发射,拥有出众的执行效率。不过,该架构最大的特点还是支持灵活的多核心设计,芯片制造商可以根据需要轻易拿出双核、三核乃至四核心的产品,从而满足诸如上网本之类需要较高运算性能的设备需要。Cortex A9的性能指标十分强悍,在1GH z频率下,它的实际运行表现优于1,6GHz的Atom平台,芯片尺寸仅有其1/3,功耗水准仅有Atom平台的1/6;如果在休眠状态下,Cortex A9平台的能耗水平干脆只有Atom平台的1/50――显然,这些数字相当惊人!Cortex A9架构最高可以达到2GHz的频率,这足以让它获得超越新一代Atom平台的性能,同时保持既有的低能耗、小尺寸优势。ARM希望Cortex A9能进入到更广阔的空间,譬如MID、智能本(Smartbook)等领域。

基于Cortex A9内核的设备还未来得及上市,ARM又加速带来了效能更高的继任者:Cortex-A15。Cortex-A15在A9基础上设计,它可以集成1~4个内核,工作主频最高达到2,5GHz,且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灵活调配。比如智能手机和移动计算的1GHz~1.5GHz单/双核心、数字家庭娱乐的1GHz-2GHz双/四核心、家庭和Web服务器的1.5GHz~2.5GHz四/八核心乃至更大规模互联,显然,Cortex-A15是ARM谋求更高端市场发起的冲击,在同等功耗水平下,它可以带来5倍的性能提升,这也意味着Cortex-A15将提供接近于主流级x86产品的性能。C0rtex-A15将面向32nm、28nm工艺时代,未来将会一直延伸到20nm。

由/:ARM并不直接推出处理器产品,它的桌面战略只能依靠合作伙伴来完成,但ARM过去的传统合作伙伴,包括高通、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三星、Marvell等厂商都是面向嵌入市场,在桌面领域缺乏足够的影响力,毕竟要进入桌面,光靠一款处理器是远远不够的――芯片组、GPU和软件的配合都至关重要。更何况ARM处理器都是针对嵌入应用设计,功耗指标固然优秀,但绝对性能明显不及主流x86平台也是事实。假如ARM要进入桌面领域,就必须同时具备高性能架构、稳健的芯片组平台、高性能图形以及操作系统支持。

夹缝求生:NVIDIA的困境与创造新大陆

当A RM在数年前谋划进入桌面大计的时候,有一家公司比它更迫切,这就是NVIDIA。自AMD并购ATI之后,NVIDIA不仅失去了一个有力的盟友,也迎来了更强大的敌人:AMD现在同时具有高端CPU、芯片组和GPU资源,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封闭平台。而作为老大的Intel早就抱有这种想法,它也雄心勃勃地开发Larrabee处理器,意图通吃图形和流计算市场。NVIDIA

已意识到这是生死存亡的时刻,要么转型,谋求新的业务空间,要么也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计算平台。

事情的发展也不出人们所料,AMD并购ATI之后,也拥有了芯片组资源,NVIDIA的nForce系列无奈终结。而在Intel平台,NVIDIA无法得到QPI总线授权,只有落伍的FSB前端总线还对NVIDIA开放,在Atom推出之后,NVIDIA推出ION离子平台,也一度风光。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无济于事,2010年11月,黄仁勋公开表态不再研发制造三方芯片组,意味着将彻底退出芯片组市场。

麻烦不仅于此,作为NVIDIA根基的图形业务也同样地位难保:AMD在Fusion APU中融合了GPU模块,Intel不仅快速效仿而且走在前面,所有的桌面、移动处理器都直接深度整合了GPU,可以满足99%的用户需要,剩下1%需要独立显卡的用户,又有一大部分选择TAMD平台。NVIDIA图形业务的衰落看来只是时间问题。

一家称得上伟大的公司,魅力并不在于它拥有多大的规模,占有多高的市场份额,而在于百折不挠的勇气和绝处逢生的能力――NVIDIA当之无愧。在并购事件发生之后,NVIDIA迅速祭出CUDA通用计算平台,为GPU通用计算提供一整套的开发环境,包括软件的CUDAC语言编译器、Fortran语言编译器、openCL API和SDK,硬件上则专门推出Tesla高并行处理器(基于GeForce GPU),开发者借助CUDA平台,就能够快速将原有在CPU上运行的程序移植到Tesla平台上来,从而实现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性能增长。

仅仅几年时间,CUDA就获得高性能计算用户的广泛认可,CUDA被广泛应用于流体动力、医疗救助工程、数字内容制作、电子设计自动化、生命科学、石油天然气探测、医疗成像、游戏物理加速、光线追踪、复杂信号处理、宇宙探索等广泛的科学领域。NVIDIA最早提出了GPU通用计算的理念,并将它变成事实,然后从无到有创建出一个庞大的市场,并成为该领域的事实标准。在NVIDIA的努力下,GPU加速成为计算机界的共识,几乎全部新一代超级计算机都采取此种做法:由传统的CPU负责任务分配,GPU则负责实际的计算工作,这也意味着在高性能计算系统中,GPU的地位与CPU同等重要,而伴随着程序支持的进一步完善,我们可以预见到GPU将取代CPU、成为高性能计算的主角。

NVIDIA另一个93,钦佩的领域在于,它果断地与ARM合作,推出Tegra(图睿)平台转战嵌入市场。Tegra是一种系统级芯片,它同时整合TARMCPU内核、GeForce图形内核、音效处理器以及所有的I/O功能,可以为掌上设备带来不俗的3D体验。Tegra定位于智能手机、MID和其他掌上设备,不过第一代Tegra没有掀起多大的波澜,它仅在微软Zune HD等少数产品中获得采用,反响平平。

不过,第二代的Tegra让NVIDIA彻底打了个翻身仗,Tegra2采用台积电40纳米工艺制造,它集成了8个不同功用的处理器:包括两个频率达1GHz的ARMCortex A9核心、一个ARM7处理器、一个音频处理器(Audio Processorl、一个图像处理器(Image Processor)、一个高清影片解码处理器(HD Vide0Decode Processor)、一个高清影片编码处理器(HD Vide Encode Processor)以及一个图形处理器(2D/3D Graphics ProceSSOrl。NVIDIA在2007年收购了PortalPlayer公司,也取得了高端音频处理器技术。

Tegra2的实际表现相当强悍,它可以在低于0.4W的功耗下流畅地播放1080p影片,也可以胜任各种嵌入3D游戏,芯片本身还可支持200万像素的摄像头―一总之,Tegra 2是一款功能强大、性能卓越的系统级芯片。

Android与苹果的战争让智能手机市场热火朝天,Android 23的到来也让平板市场的战争即将打响,在CES 2011大展上,我们看到大量的Android智能手机和平台设备,手机厂商和PC厂商都铆足了劲准备在2011年大干一番,而Tegra2也就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得益于Tegra 2的强劲需求,NVIDIA向台积电投下的订单大幅猛增了60%之多,这其中有一大半产能都将用于Tegra2处理器,预计Tegra2处理器今年的出货量有望超过1500万颗。而除了智能手机和Android平板设备外,奥迪汽车已宣布在车载娱乐和导航系统中采用Tegra平台,福斯汽车集团(Volkswagen AG)旗下的其他汽车品牌也将会选用相同的系统,这些品牌包括保时捷(Porsche)、意大利的兰博基尼(Lamborghini)、英国的宾特利(Bentlev)、西班牙的喜悦(Seat)、捷克的斯科达(Skoda)等等,这不仅将给NVIDIA带来新的滚滚财源,而且也籍此进入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新市场。

Denver计划:NVIDIA与ARM的高层次联姻

当芯片组业务被终结,NVIDIA建立了Tegra平台来代替它;当桌面图形市场被萎缩,NVIDIA籍由CUDA平台进入利润更丰厚的领域。然而,故事才刚刚开始。现在,NVIDIA想进入桌面领域,打造一套完整的计算平台同Intel、AMD~E面对抗,这也是未来计算业界将发生的最精彩的一幕。

早在2006年,NVIDIA就收购了一家名为Stexar的公司。这家公司由当年英特尔Pentium 4 NetBurst微架构的主要开发人员所创立,此项收购让NVIDIA获得整个团队的资深x86I程师。2008年,NVIDIA获得全美达的L0ngRun、L0ngRun2动态节能技术的专利授权。当VIANano处理器的时候,NVIDIA与其一度关系暧昧,NVIDIA收购VIACPU业务的传言尘嚣日上。种种迹象都表明,NVIDIA在谋求x86处理器业务。当时业界分析家也认为,如果NVIDIA想在未来继续生存,就必须及早掌握x86处理器资源。

黄仁勋在多个场合断然否认了这个传言,他表示Intel已经在这个领域做得足够好了,NVIDIA不可能赶上;另一个致命的障碍在于,x86指令集是掌握在Intel手里的,NVIDIA不可能获得授权(甚至AMD也是通过协议的方式从Intel手中取得授权)。既然如此,NVIDIA的未来看来除了退出桌面市场、转战其他领域外,没有更好的前景。

不过,NVIDIA没有走上这条道路,它采取一种极度激进的做法:与ARM进行秘密合作、设计基于ARM指令集的高性能处理器――这也就是在CES 2011上高调披露的“丹佛计划(Proiect Denver)”。与Tegra

不同,Denver并没有直接采用ARM所设计的CPU内核,而只是采用ARM的指令系统。CPU内核部分,由NVIDIA的处理器团队独立完成,包括微架构、缓存系统与内存接口,等等。简而言之,Denver就好比是IBM Power架构的Power 7处理器。

Denver将完全面向桌面、服务器与高性能计算市场,与x86的定位完全重叠。我们无需担忧Denver的性能,因为ARM作为RISC体系,在执行效率上有着先天的优势。今天代表RISC阵营最商J生能水平的就是IBM Power 7处理器,在双方都为最高频率条件下,它的单核心效能要比Nehalem EX高出两倍多,足见RISC指令架构的优越l生。而在能效方面,ARM甚至比PowerPC更为优越(至少在嵌入领域是如此)。理论上说,在消耗同等数量晶体管和能耗的条件下,Denver处理器可以在绝对性能上轻松超越一切x86对手。那么,现在的关键就在于,NVIDIA会将Denver设计成什么样的规模?

我们显然无需担忧这个问题,NVIDIA在设计大尺寸芯片方面功底深厚,Denver的晶体管规模和功耗应该会与同时代的x86处理器相当,也就是移动版在15W-50WZ问,桌面和服务器版会在40W-150W之间,对于ARM处理器而言,这样的能耗水平足以驱动相当可怕的性能。

除了包括性能能ARM内核,Denver还将集成新一代GPU核心。很显然,我们相信Denver的图形性能可以轻松超越Intel,也绝对不会逊于AMD,而CPU的绝对性能,几乎有100%的几率可以大幅度超过x86对手。

Denver计划已经秘密进行了几年,NVIDIA在本届CES上的高调披露也意味着开发进入尾声,也许不需要太长的时间,我们就能够看到Denver处理器的真面目!而现在问题的关键是:Denver平台如何获得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支持?因为要进入桌面平台,没有Windows~乎是不可想象。

WindOWS 8支持ARM:Win-NV联盟取代W-ntel联盟

Denver的最大障碍其实也不再是问题,或许在几年前NVIDIAYF始这个项目时,并未意料到微软会对ARM提供支持,或许NVIDIA私下作了不少的工作―一总之事实就是,微软下一代Windows 8将支持ARM,宣告ARM进入桌面市场将成为事实。

微软作出这个决定显然不是心血来潮,尽管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提出者,但微软却没有抓住智能手机与平板机市场爆发的机遇,它的Windows Mobile 6系统非常落伍,Windows Phone 7平台则姗姗来迟,而且是匆忙之作,微软干脆没有一款针对平板机的操作系统,眼睁睁地看着G00gle Android攻城掠地。由于这些领域都是ARM平台的天下,为ARM开发新一代操作系统已经非常迫切。微软现在认为,NVIDIA是它在ARM领域的可靠盟友,卓越的图形能力让其他对手很难与Tegra平台长久抗衡,支持NVIDIA、建立新的同盟是微软的明智选择――正如当年的Wintel同盟一样。基于共同的利益,微软Windows 8将会对ARM提供全面支持,这不仅包括智能手机、平板机系统,也将包括桌面和服务器版本。到此为止,Denver计划可以说成功大半,微软将帮助NVIDIA解决软件问题,而作为回报,NVIDIA将会帮助Windows重新夺回智能手机和平板市场。

尽管Intel对外界的回应就是Windows 8是个机遇,但Wintel联盟解体的事实已经难以掩盖――继续与x86捆绑,就意味着市场被Google占领,最后让Google成为云计算时代的霸主。而微软也早已垄断Tx86市场,Wintel联盟的历史任务终结。对微软来说,建立Win-NV的联盟将有助于把握下一个时代,毕竟它已经错过了最佳机会,不得不奋起直追。

鉴于Win-NV联盟的高度可能性,我们认为微软下一代XbOX游戏机很有可能采用Denver平台。

云计算:Denver猎杀x86的催化剂

在Denver计划中,市场趋势的转变至关重要。而在Denver活跃的时代,也就是未来的几年,云计算将进入大规模应用,并将会在十年内成为主流的形态。精简的计算终端与强大的远程服务器成为主角,复杂的全功能PC变得次要。很显然,Tegra可以轻松地占据主要的终端设备市场,Denver自身则进入桌面和笔记本市场,而Denver与Tesla联手构建高性能平台进入服务器领域。如果NVIDIA同样效仿对手,将自家的Tesla处理器与Denver进行捆绑的话,x86对手们会在服务器世界里有什么样的下场?因为我们知道,NVIDIA是GPU通用计算领域的领导者,而GPU是新一代超级计算系统的核心。AMD虽然也拥有强大的GPU,但它提供的解决方案非常初级,以至于没有多少用户采用。一旦Denver平台和操作系统成熟,NVIDIA完全可以采取捆绑策略,将x86对手们驱逐出服务器市场。

对于传统的PC用户来说,选择传统的x86还是Denver是一个问题:x86更成熟,但Intel平台图形性能注定较差,谈不上对大型游戏的支持;而AMD平台CPU较差,能耗也较高;由于笔记本电脑将作为主流的应用形态,无线应用将高度普及,电池续航力会成为敏感的指标――Denver平台籍ARM的锋芒,几乎注定可以在该指标上取得胜利。

Denver的成功还有许多额外的助力,比如所集成的GeForce GPU,注定会对各类型的硬件加速提供良好支持,比如网页中的Flas是CPU资源大户,GPU加速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微软与Adobe过去一直在密谈如何共同对抗苹果,不乏有微软收购Adobe的传言。但无论如何,Denver都在这些应用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再见X86:计算工业终须面向未来

在未来的数年,Intel和AMD都将面临一场残酷的考验,也许今天它们在高歌猛进,但剧烈冲击的格局已然形成。不幸的是,Intel很难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反制,比如釜底抽薪收购ARM――虽然ARM市值很低,很容易被收购,但围绕ARM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圈,Intel一旦发起并购的念头,就会引发生态圈内巨头们的联合反制。Intel的另一个选择就是并购NVIDIA,如果能够通过反垄断的审查,那么这是Intel的最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