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管理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管理的核心

篇1

关键词:以课堂为核心;精细化管理;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1-0015-04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立校之本,也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确立怎样的质量观、教学观和教育观?

我们以为教育质量是课程实施质量的集中体现,它是学科课程、德育课程、活动课程、管理课程共同作用的凝聚,是学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而学校教育质量主要集中体现在教学的质量上面。不难想象,一所教学质量很低的学校,会有怎样的学校教育质量。事实也表明,学校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发展的活性因子和最具竞争力的元素。教学质量提升的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有三个:一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二是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三是教师课程实施的态度。这些,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管理模式,实现精细化的教学管理才能达到。为此,我们学校坚持以课堂为核心的教学常规管理,遵循看得全、查得细、管得实、想得深的原则,实施以下管理措施扎扎实实地提升教学质量。

一、教学常规管理“三个结合”

1.每日巡课与推门听课相结合

每日巡课的目的是了解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如教师课前准备情况,上课是否及时,学生听课情况,课堂作业时间等等。推门听课的目的是更深入细致地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听课习惯,观察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果说日常巡课我们追求的是教学管理的广度,那么推门听课我们追求的是教学管理的深度,广度与深度相结合,才能全面提高学校的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坚持每天安排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两次巡课,对教学情况进行记录。对教师的优秀表现我们进行表扬,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也及时反馈,并在以后的巡课中重点检查。我们在每周一进行抽签开放,在平时坚持推门听课,为我们的教学研究提供更多的案例,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校长每月听随堂课不少于16节,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导主任每月听随堂课不少于8节,其他行政人员每月听随堂课不少于4节,强调班主任参与听课,做到有听必评。这样的管理,使整个校园的教学工作秩序井然,教师教得安稳,学生学得安心。

2.常规视导与专项督导相结合

我们的常规视导项目有:每学期期初的学科计划调研,每月进行的校内视导,期中的教学六认真调研,期末的复习计划教案调研,学期教学质量调研等。这些常规的六认真管理结合教师一个学期各个时段的工作,督促教师针对每个教学时段的不同特点认真做好教学工作。

除了常规视导,我们还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更多专项的、即时的调研。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现场反馈、及时作业等形式对各科的教学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制定合理的教学管理措施服务。如:我们经常对作业布置的质和量进行调研,加强对作业布置的指导,使科学合理的作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管理中,我们也非常注重方式方法,通过展示、交流、自评、互评等形式,把检查与交流,反馈与指导结合起来,提高管理效率,和谐管理氛围。

3.教学引领与过关展示相结合

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提高教师的课程能力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以教学引领与过关展示相结合为原则,做到每一次课堂教学展示都能很好地体现这一原则,使上课者、观课者有更为明确的目标,从而发挥课堂展示更大的作用。

“每周一课”是由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执教的引领课,我们学校已坚持了二十多年。我们要求每一位执教者在开课前思考以下问题:我的课对青年教师有什么引领作用?什么地方具有示范意义?我们也要求每一位听课者思考:示范课有什么地方值得我学习?为什么值得学习?我如何在自己的课上表现出来?

“青研展台”是由进校五年内的青年老师执教的过关课。我们要求青年教师努力学习骨干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出的优秀之处,也要求听课的骨干教师认真发现青年教师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思考该如何帮助他们进一步成长。

二、课堂教学研究五个重视

1.重视以问题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教学管理要以课堂为核心,课堂教学的研究要以问题为核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学研究实现看得见的质量提升。

首先,我们要求教师要学会发现问题。不能只埋头教书,还要学会抬头看路。要明确一个理念,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教学问题可大可小,但一定要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其次,要专一,专一才能出效果。各教研组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发现教学中的难点、疑点,并把它们作为学期重点攻克的对象,列入教研组计划,报给教导处。教研组内的“小请客,轮流转”、“同课异构”、“家长开放”就要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研究。教学管理人员在听课和教研组考核的过程中都要关注教师的问题解决意识。我们进行过“不同文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数学课堂有效情境的运用”、“英语课堂怎样渗透音标教学”、“高效组织课堂内的小组合作”等问题的研究,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三,要把学习、实践和反思结合起来。在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我们积极鼓励教师“借力”,借组内各位教师之力,借学校里各位有经验的教师之力,借书籍、杂志、网络之力……我们相信:只要努力,只要想办法,问题总会解决。我们还鼓励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教师的不断反思,带动学生高质量的学习。

2.重视“以看得见进步为目的”的教学互助活动

就如学生总是有差异的,教师也是有差异的。我们说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资源,同样,教师的差异也是管理的资源。我们认为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是具有可贵的敬业精神的,有的班级教学质量暂时落后,可能是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对于这样的班级、教师,我们要帮助他们,和他们共同查原因,找办法。我们让行政组有关人员与相关老师结成“一帮一、一对一”的互助组,关注这些班级的课堂、作业、活动,进行持续的指导。我们也在年级里形成互助组,让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青蓝结对”,把师傅和徒弟的课时错开,保证师徒课堂交流的时间。这样多层次的互助,大大缩小了班级之间教学质量的差异。

3.重视以提高效率为宗旨的“学程导航”范式推进行动

为了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海门大力推行“学程导航·互动课堂”的课堂教学范式。以学为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学促教是“学程导航”教学范式的实施原则。基本环节划分:自学、展示、检测。备课基本模块:三维目标、教学资源、学程预设、导航策略、作业设计、调整反思。课堂基本模块:目标导向、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导学、检测反思。

对“学程导航”的推进,我们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们认为:不能满足于走形式,以为“学程导航”要求的各个环节都做了就可以了。而是要进一步明白,“学程导航”为什么这么要求,具体到自己的课堂中,怎样实施才有效果。所以我们要求:即使课堂中有了自学、展示、检测等形式,但如果没有具体的效果,也不能算是实施了“学程导航”,以此把“学程导航”的教学范式往深处推进。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研究:一是有效“预习单”的设计研究;二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中的使用研究;三是高效作业达成减负的研究。我们组织了“有效预习单”设计评比、“小组合作”、“高效作业”实施经验的交流,使“学程导航”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推手。

4.重视以形成独特教学风格为理想的“名师名品”项目研究

马克思说:“真正的职业幸福在于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创造的乐趣。”我们一直认为,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不断地主动思考、学习、创新。这样的思考和研究才是教育永远不灭的力量的源泉,所以,我们鼓励教师对教学有自己的见解、独特的做法。我校成立了各种“名师工作室”和“名品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有:“本真音乐”名师工作室,“灵趣语文”名师工作室,“智慧数学”名师工作室,“做中学”名师工作室。“名品”项目有:“说话写话课程构建”项目,“运用建模思想优化导学策略”项目,“立体数学”项目,“小学生几何直观思维的解析与研究”项目,“英语第二课堂的研究”项目,“生活德育”项目,“多元化音乐实践活动”项目,“融入传统文化的小学美术教学研究”项目,“国际少儿趣味田径研究”项目,“主题式情境化信息技能学习”项目。在各项目的研究中,大家纷纷拿出鲜活的课例,有看得见的好处,触动了教师去思考模仿,从中获益。这些课堂研究的项目带动了一大批教师共同去研究实践,也放飞了更多教师的教育理想。

5.重视以共同进步为愿景的区域共同体建设

我们与市内的一些兄弟学校结成共同体,进行充分的交流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实现质量提升。我们从活动计划、活动内容、活动效果等多方面完善共同体运作机制,通过周密安排、协作活动、考评反思等途径,提高区域学科共同体活动的有效性,使它成为校本研修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围绕学科建设的一些专题,以联校研修的方式,提高教师课程实施水平。二是通过徒弟上汇报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等方式,牵手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是借助网络平台,建立网上备课组群和博客群,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资源共享,促进多层面教师的快速成长。四是设定高位平台的合作研究项目,以更为有效的操作策略反哺共同体学校。

三、质量管理三大措施

1.建设教学资源库

在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的同时,我们着力建好教学资源库。我们的资源库有以下几项:第一是教学设计(课例)库。我们将各级示范课、每周一课、青研展台、送教课、评优课、参赛课等精品课做成学校的经典,供教师学习。第二是各学科备课资料库。我们把教师的备课和自制课件上传校园网,进行资源共享,使教师从枯燥无效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时间去进行真正的教学研究。第三是各年级习题库,我们将重要的练习题收集进相应的文件夹,放入校园网内以便随时查找。

2.多元化质量管理

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呈现的素质也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质量管理的方式要多元化。我们要求每个学科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语文除了笔试,还要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口语交际、朗读、背诵等情况;数学要考查学生的口算、实践操作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英语要考查学生的口语表达、课外阅读、英文歌曲演唱……我们还不断创新质量管理方式。比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美文诵读和课文朗读比赛,考查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口语发展水平。开展读写知识大赛、现场作文大赛,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和习作水平。举办趣味运动会、艺术节,考查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和艺术水平……每一次相关活动,我们都要求各班全员参与,进行自评互评。我们也对每次质量调研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力求调研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服务。

3.在课堂上“培优补偿”

我们发现,后进生其实大都是在课堂上形成的。他们在课堂上没有真正学懂,到课后再进行补偿也就费时费力。而优生在课堂上“吃不饱”也是我们教师常常烦恼的一个问题。既然课堂是问题产生的原因,那我们就应该围绕课堂去解决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把补课放在课前而不是放在课后。我们让教师在课前帮助后进生进行预习,了解后进生在哪个问题的学习上最为吃力,然后对他进行相应的辅导,并在课上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设计,使后进生能顺利地学会相关内容。二是在课上实行“兵教兵”、“兵练兵”的小组互助学习。针对疑难问题,让先学会的学生教一教还没有学会的学生。这样先学会的学生在教授的过程中又进行了一个整理再学习的过程,没学会的学生在同伴的再次讲解中豁然开朗。三是在课堂练习中,实施分层作业,确保一般学生能完成基本学习任务,而优秀学生能在积极的思维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Delicate Administration of Classroom-Centered Teaching

GU Yun-hui

(Haime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Haimen 226100, China)

篇2

 

结合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和评价系统,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政策标准为依据,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信息的采集、分析、评价系统。该系统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相配套,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管理,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并实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真实性,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从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大部分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都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进行管理、监督,而对社会用人单位信息、主管部门或社会评估单位评价信息、校外实践基地信息的收集、分析、反馈做得比较少。

 

一、关于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关于教学质量信息系统概念界定,从收集到的资料看有两种说法,两种观点说法略有不同,但表述的意思是相同的。一种是闵建杰提出的“教学质量信息系统是在高职院校质量监控过程中收集、处理质量信息的各种渠道、因素的总和。从信息收集的渠道来看,包括校内信息收集系统:教学行政管理信息、各种教学评价信息、各种教学检查信息、从学生中反映的各种信息等等;校外信息收集系统:社会用人单位信息、主管部门或社会评估单位评价信息、校外实践基地信息等。从信息处理过程来看,包括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处理、信息反馈等环节。”另一种说法是陈绍敏等人提出的“教学质量信息系统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效果、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毕业生就业实践中的各种信息的跟踪、反馈,包含两个方面:校内教学活动信息以教务处为核心,建立一条学生—教务处—教学系部—教研室—教师—学生的纵横交叉的闭合信息跟踪、反馈网络;另一方面是校外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学校—社会行业(企事业单位)及毕业生的双向信息跟踪、反馈闭合系统,具体操作可由教务处、教学系部、专业教研室及招生就业中心等部门协同完成,要在学校的管理机制中形成制度。”可以看出教学质量信息涵盖了教学的全过程,不仅关注校内教学活动信息的收集处理,更加关注校外的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对教学质量的反馈信息的收集处理。

 

二、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分析

 

第一阶段:在上世纪90年代中之前,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从对信息加工处理到获得有用信息基本不用或可以不用计算机辅助,这是当时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所确定的,也是那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使然。

 

第二阶段:近十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迅猛扩张,许多职业教育的发展由单纯的数量增长向提高质量转变。从世界经验看,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都经历了“数量增长——质量下降——控制数量——提高质量”的发展过程。由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搞好教学管理,因此对教学管理信息流量需求今非昔比,在一些职业教育由于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仅在局部教学管理环节中有少量应用,多为单机运行,信息资源难以实现共享。

 

第三阶段:随着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与高职学院校园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全面细致地分析教学管理工作的业务需求,科学规划、稳步实施,逐步完善。以往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关注的是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的实现,即如何以计算机技术代替管理者的重复性工作。新一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更加关注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科学利用。

 

三、当前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通过对当前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学生达到目标应具有的素养不仅具有知识素养、技能素养,而且具有人文素养。表现有和他人沟通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能力,解决较复杂问题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系统中,不仅把学生知识、技能素养作为评价的标准,更应将人文素养、心理素养、自学能力和创作能力纳入评价标准,监控和评价信息多元化。

 

2、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不够完善,应把握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结合本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将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引入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争取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开展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3、缺乏多元化的标准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系统,教学质量支持和目标系统相对单一,系统功能也比较单一,基本上所有的大中专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系统都是从教学对象和教学管理两个方面对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处理和评价,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训设备管理、教材管理和学校文化教育以及校外(包括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对教学质量等因素对培养综合性现代化的技术人才的影响。

 

针对存在问题,我们初步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1、结合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严谨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系统和多元化、全程化的评价系统。

 

2、遵循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系统,详细地进行信息的采集.

 

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能力等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是否选择合适的教材,实验设备的管理、学校文化等也是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因素之一。在信息采集过程中,不仅对教学对象——学生进行信息采集,更要在教学过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师评学、学生评教、考试管理及教学研究进行信息采集和分析。

 

3、信息分析处理的关键点

 

1)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实施。教学大纲的实施情况要从课程安排情况、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情况、实验课开设情况、实践环节的落实情况、教学大纲的编写、教材选用、学生考试情况等方面进行采集、分析和评价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监控的核心环节。主要从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课后辅导、成绩考评等方面实施全程监控和采集,包括备课的充分程度、教案编写完整程度、教材选用恰当;讲授清晰度、概念准确度,内容新颖程度和重点难点是否突出、是否启发思维,是否因材施教;课后辅导是否到位,学生课程学习成绩考核是否科学、严格等方面。

 

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创新人才的一个极其重要环节。主要从实习基地的建设、设备管理、实践教学内容、实验课程开设情况、实验工作时的环境与条件及综合性、研究型实验的开设情况等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信息的采集分析。

 

4)完整的教学监控机制

 

(1)定期教学检查(2)教学督导、领导听课、学生评教(3)教学评估

 

4、教学质量信息的采集处理机制

 

1)根据信息来源的不同可分为教学检查信息、教学信息员信息、教学督导信息、领导管理信息和社会(用工单位)信息。

 

2)教务处通过采用领导信箱、教务处信息、教学检查、学生信息和学生评教信息等。

 

3)各个系部直接采集日常教学(教师教学规范、教学秩序、教学质量等)、同行评教信息。

 

4)督导组采集督导检查、督导评教、领导评价教学等信息。

 

5)所有的教学质量信息采用教务处统一规范的文本格式进行传输。

 

6)信息分析处理。教务处和各系部应意识将采集的教学质量信息进行分类处理,需上报的教学质量信息及时上报,需各教学部门或其管理部门决策处理的教学质量信息及时通报,需本部门直接决策处理的教学质量信息及时决策处理。

篇3

 

在一战前期,心理学家并没有对语言和言语进行过多的关注与研究,但也有如Wundt和Galton等心理学家做出了重大的学科贡献。当代科学心理学之父Wundt早在1870年便通过缜密地观察与科学全面地理论论辩对儿童言语发展和母语习得问题写成著作并发表。这些试验对于心理学家理解人类思维活动、掌握人类语言表达能力规律以及进行语言行为研究都具有巨大的意义。世纪之交,Freud的口、笔误研究揭示了语言行为的情感动态问题,Jung把语言词汇联想做为“诊断工具”,发掘情感的复杂性。他认为不正常的词汇联想往往预示着个体的情感纠结或精神压力等一系列情感问题。

 

一战期间,受美国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儿童心理学家在儿童语言发展的差异性问题上争论不休,出现了“先天论”与“后天论”的两大观点,虽在40年代通过两方的“妥协”达成“一致”,却在60年代由于Chomsky的理论宣传推广下烽烟再起。受Binet“智力测试”观念的影响,Poaget和Cameron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语言做为影响个人认识和情感状态的关键因素而存在。当然,也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语言发展先于智力发展,甚至有的认为语言依赖于认知发展。在此问题上的争论至今没有一个鲜明一致的答案。1952年,美国的学者们成立了语言学与心理学委员会。1954年,Osgood和Sebeok将讨论会的文件和报告汇编并将其命名为《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研究问题评述》。此书的出版也就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心理语言学的正式诞生。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第一代心理语言学家将语言描述为持续不断的“言语行为”。50年代中期,随着Chomsky的转换语法的兴起,产生了第二代心理语言学家。一些学者开始抛Skinner的理论,转而相信儿童习得母语是由于有天赋的语言能力。直至60年代,心理语言学逐步形成了三大研究内容:言语产生、言语理解和语言习得。

 

二、学习与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是心理学应用于学习实践的伟大尝试。心理学家关注有机体(人和动物)对环境和调节和适应能力,特别是关注人的稳定性和变化性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此外,学习心理学对学习做出了准确的定义:所谓的学习是指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由于实践活动锻炼和经验的积累,个体向更加积极的方向进行调节和适应的过程。学习即变化,是朝向既定方向和目标变化的过程。教师是促成该变化过程的外部因素,内因取决于学习者本人。

 

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理论与实验研究。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早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多使用动物进行实验,并形成了两大学习理论。首先是“环境论”。受英国联想主义思潮的影响,心理学家主张“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并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思维、意志规划、知识的内化过程等方面进行缜密研究。其中以Pavlov的条件理论、Watson的行为主义理论、Thorndike的关联主义理论和Skinner的操作条件反射和教学机作为令人称道。其次是“天赋论”,以Gestalt心理学为代表,学者们不再单纯得将学习的过程视为强化和重复的过程,他们认为个体在感知、认知、感觉技能、社会技能以及学习等方面拥有天赋,并强调“顿悟”和“意义学习”。二是教学背景下的实证研究。实验室中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许多心理学家发现并开始致力于解决理论研究成果与课堂中的实际教学所需脱节的问题。心理学家更加注重在实际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中进行理论的研究,提出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因此学习心理学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了具体的工作:学习者特征与个体差异研究、学习分类、研究学习进程情况、学习效果评价。

 

三、教学与心理学

 

语言教学法与心理学的关系不是一条平直的线条,相反的,两者是在选择与摒弃中曲折发展,这其中包括了曲折的五大关系转变。首先是以Sweet为代表的早期联想主义学家将语言学习的过程视为联想的过程,Palmer在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因素,对个体的年龄、性别、学习动机、学科背景等因素大加研究,提出“语言学能” 的观点,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习惯养成的过程。二战期间,语言学习被Huse定义为纯粹的记忆问题,学习就是将固定既存的表达方式进行辨认和回忆的过程。根据英国心理学家Findlay观点,学习者受母语影响,容易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有排斥心理,他认为语言学习是一项模仿性工作,学习者需要有意识地复制当地人的言语行为并不断操练,直到新言语习惯的形成。另外,他不主张学习死记硬背,而是要求无意识的存储记忆。

 

战后,Stott对语言学习进行了系统性的新尝试,提倡认知和活跃学习法。他与Findlay理论思想相似,主张语言学习的记忆和习惯养成。40、50年代受美国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心理学家强调了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模仿、重复、操练、习惯养成等环节的重要性。受实证主义的哲学和联想心理学的影响而产生了直接法,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一反应学说则促进了听说法的产生和发展,为了迎合战争的需要听说法曾在美国的语言教学领域盛极一时,60年代学者(Rivers和Chomsky分别对听说法进行了批判)开始对该假设质疑,听说法开始走下坡路。理论的批判并没有给语言教学理论带来突破性的发展,相反的,各种思想的碰撞与争执、迷失感在整个学术界蔓延。直至70年代,心理学家才重新开始了理论化和实证性研究,新一批的理论思潮开始,新观点也得以提出,例如中间语的提出与研究、二语教学本质研究、Krashen的观察论、二语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社会结构问题研究。

篇4

关 键 词 :管乐教学 新模式

近十年来,笔者一直从事高校器乐(长号)教学工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器乐教师,在给中小学生上器乐课时,都不同程度地照搬了高校器乐教学的模式,即一对一的授课模式,教师教、学生学,口传心授。这一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没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缺少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意识。针对这一情况,就需要有一种适应中小学管乐教学的新模式出现,以下是笔者对如何建立中小学管乐教学新模式的设想。

管乐教学新模式的主导思想

建立管乐教学新模式的主导思想就是要重视管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管乐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丰富的审美情感和较强的鉴赏能力,学会鉴别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并且使学生通过对音乐形象和音乐表现手段的理解来激发自己的音乐想象力。

管乐教学新模式的教学任务

1.促进德育教育

在管乐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质,促进德育教育。学习管乐器不但需要有很好的音乐天赋,还需要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因此,学习管乐器的学生必须具备勤奋好学、埋头苦练的劲头,通过管乐的教学能够达到促进德育教育的目的。

2.促进专业发展

在专业发展方面,管乐教育在我国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中小学管乐教学领域。目前,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相对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换一个角度看,目前的落后,就会导致将来在此领域里,会有更大的专业发展空间,建立管乐教学新模式就是顺应专业发展的需要,所以管乐教育能够达到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

3.促进交流

近些年来,凡是在各种运动会、音乐节等大型活动中,都曾有过管乐队的身影。在一些中小学,无论是艺术节、校庆,还是升旗仪式、接待来宾,也都是管乐队那铿锵有力的声音。这些都证明,管乐以其独有的魅力在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中已具备了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4.促进升学率的提高

目前管乐教育已具雏形,学习管乐的热潮方兴未艾,所以管乐器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得分一直较高,在升学考试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建立管乐教学的新模式,进行正规的管乐教育,能够达到提高升学率的目的。

管乐教学新模式的方法

管乐器的学习和其他学习一样,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如循序渐进的规律、理论联系实践的规律等。

要想建立管乐教学的新模式,就要建立起集体授课与单一授课相结合的综合授课方式,要以课堂学习和乐队合奏练习为主要教学内容,做到同一程度授课与多层次授课相结合。

(一)个人专业水平的训练

基本功的训练是学习管乐器演奏的重要环节,一定要做到方法正确、认真练习。其具体内容包括姿势、口型、气息、发音、长音、节奏、音阶等方面的练习。在这个环节上的教学方法应该采取课堂式集体教学方式,要在理论上把姿势、口型、气息等问题讲清楚,使学生做到胸有成竹、心无疑虑。

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布置练习曲的吹奏。另外,让学生练习一些具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的乐曲,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表达音乐思想的能力。

(二)乐队合作训练

管乐教学的合奏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学习管乐的一种最有效的辅助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奏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管乐合奏的训练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组建乐队

首先,把具有一定的管乐演奏能力的学生组织起来,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组建一支声部健全的管乐队。

组织机构如下:

2.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演奏水平编写合奏曲目,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从简到繁。这就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有器乐演奏水平和教学能力,还要在配器等理论方面有较强的写作能力。

3.按计划定时训练,在训练中可以采用分声部练习、慢速合奏、正式合奏等不同的方法,要纪律严明、奖惩有据,以鼓励和表扬为主,以批评为辅。

4.定期组织演出活动,提高演奏水平、训练表演形象、积累演出经验。

管乐教学所需要的教材

目前我国的管乐器教材品种繁多,我们要科学谨慎地选择授课教材,这不仅是管乐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今后学生在专业能力上能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经过我们的精挑细选,提供以下教材做参考:

综上所述,这种中小学的管乐教学新模式应当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广泛实行,也应当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这种模式能够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器乐表演学生和管乐队,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

[1]鞠传海.管乐器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

[2]俞先明.吹奏乐中国作品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3]俞先明.吹奏乐外国作品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4]郑路.管乐合奏曲集(世界名曲集).中国青年出版社

篇5

一、确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建立平等的交流平台

学生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看做是父母的化身,对教师的态度类似于对父母的态度;高年级的学生则往往视教师为朋友,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同时也希望教师是分担自己的快乐与痛苦、幸福与忧愁的朋友。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建立这样的平等交流平台,形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才有保障。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体育趣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系统地传授体育基本知识、训练技能、发展体质的过程,而是启发学生、诱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练习,充分肯定学生的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技术、技能的学习不再是精讲多练,而是教学手段、方法形式多样化的聚集,必要的时候向学生进行适当的示范、表演、指导及归纳总结。不求规范统一,但求学生练习主动积极、创新求趣。利用互补性充分肯定和发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康成长。

三、在教学活动的内容选择上,应该灵活多变

体育教学活动内容原则上必须求稳求实,处理好系统知识与系列活动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科特点,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乐此不疲。同时,教学活动中要考虑到本民族、本地区及城乡的差异特点,实施因材施教,充分开发、渗透乡土课程资源,突出自己的特点。教学活动不拘一格,敢于取材,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四、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注重能力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对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而忽视了督促和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经过反馈改进学习的功能,也忽略身体差异与体能的大小,这种方式不利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不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也不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确立自信。其数字式的分值往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易造成对学生人格上的摧残和扼杀。新课标提出了过程评价、总结性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同时又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对所学的知识、技能的了解和运用,重视参与性、健身性与娱乐性的统一。即客观求实,承认差异,注重能力发展,使评价体系尽可能地反映出学生的情况,评价更趋于合理,这种较为客观的“健康三维观”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失为教改的一次飞跃。

在推进新课程的改革浪潮中,学科教育教学改革自上而下已经形成一股坚实的力量,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场机遇和挑战,我们别无选择,要任重道远,在新课程理念下更应该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余文森.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5

2.教育学[M].(等待补充)

篇6

一、明确了新的教学观,突出“参与”“互动”和“发展”三个基本要素

首先,修订稿提出,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提法,明确了一种新的教学观。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包括三个要素。第一,师生双方的参与,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第二,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往过程。第三,通过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过程与方法三个方面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修订稿强调数学教学要突出数学本质,进一步明确了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这将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关注数学本质,关注学生在数学意识和思想方法方面的发展。它还进一步明确了“数感”“符号意识”等七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关键词,并给出解释,特别是强调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总之,与实验稿相比,修订稿在数学教学方面突出了数学本质,关注数学本身的特点与特殊的教育价值,关注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方面的发展。这对今后的数学教学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提出“四基”思想,拓宽了数学教学的目标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从四个方面体现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体现数学教育固有的特点和基本要求。从课程目标上看,可以分成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等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基本要求。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要以知识技能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数学基本知识和发展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经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与实验稿相比,这次修订在教学目标上得到进一步拓宽。长期以来,如何落实基础和创新是数学教学实践中的难点,有人甚至认为两者在实践中很难统一起来。修订稿在原来“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在继承的基础上促进发展,很好地处理了基础和创新的关系,实现了“双基”与创新两方面目标的和谐统一。“四基”的基本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和基本思想。“双基”是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传统和基础。我国学生“双基”比较扎实,但在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方面比较薄弱。本次修订强调“四基”,强调对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培养,这为在原来“双基”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找到了一条基本路径,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通过“四基”目标的达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教学实践中,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活动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

三、着力培养“四种能力”和“两种意识”,使之成为数学教学的基本载体

本次修订在课程实施和载体方面形成重要特点。这就是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把这四种能力的培养看做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基本载体,作为培养数学思维的基本载体,也是作为实施数学课程的重要载体。

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灵魂。什么是应用意识?修订稿指出,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内涵,要贯穿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始终。

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呢?首先,修订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其次,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论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基本路径。

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也为教师研究数学课堂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要围绕数学主题,不仅要关注创设情境、体现过程、注重操作与思考策略多样化,还要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和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关注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学生数学学习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四、正确处理四对基本关系,为构建和谐、有效的数学课堂奠定基础

修订稿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对数学教学的基本定位。

篇7

【关键词】网络教育;建设;管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4―0082―03

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在整个远程教育链条里处于前线、终端,它位于不同地域直接面向不同的学习者。它是办学主体与学习者之间的桥梁,是学习支持服务的贯彻者,是学习者的家园。[1]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学习者在取得学习资源和支持服务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区域的差异,学习者的个性化要求也凸显出来。因此,校外学习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它的作用在于网络教育学院在远程教育服务过程中不易做好的事情,由学习中心帮助去做。第一,校外学习中心通过学习支持服务,帮助和引导学习者认真学习,通过学习者自己的努力真正取得成绩并顺利毕业,第二,在网络教育环境下,让学习者学到更多的东西,第三,在学习者获得学历提升的同时,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2]

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是远程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关键,应立足于教学条件建设、团队素质、规范管理、服务理念、质量和品牌等方面。本文主要针对与网络教育学院合作中拥有较大自的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和管理进行探讨。

一 团队建设

校外学习中心的管理人员在网络教育学院与学习者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教学质量的保证依赖于其责任心以及管理水平,因而,在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中人的因素与机制因素同等重要[3]。团队的素质、水平对网络教育的管理质量、效率以至稳定生源起着很大的作用。一方面,学习中心负责人的能力和素质尤为关键,其在学习中心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应具备创建合格团队的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要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应具有服务意识、学习意识、规则意识、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整个团队起到凝聚和带动作用,以便发挥团队优势,形成合力,促进学习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学习中心的团队建设不容忽视。团队建设的目标是打造一支技术过硬、作风顽强、服务到位、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首先,管理人员配备要齐全,主要岗位与网络教育学院要有专人对接,不能出现虚位;其二,必须熟悉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善于引导学习者上网学习,不能出现服务上的时空盲点;其三,要具备优势互补的团队综合素质;其四,要工作经验丰富,善于吸取其他学习中心成功的办学经验;其五,培养一支熟悉网络教育课程教学辅导的教师队伍,加强面授辅导支持服务。提高团队的素质,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团队的服务水平。

二 学习环境建设

远程学习环境直接影响着学习者对远程教育的整体感受,进而影响到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4]校外学习中心的学习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包括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面授教室等,为学习者提供日常教学教务服务;有安装接收VBI和IP课件及直播课程的卫星接收系统,保证VBI及IP课件的正常接收。软件环境包括辅导教师、服务措施、校园文化等。在学习环境的建设上,不管是网上还是网下,不能仅停留在提供网络服务的层面上,还要高度重视面授辅导、服务内容和项目以及校园文化等学习环境的建设。

人是需要人文关怀的,尤其是青年学习者更需要关怀。网络环境下的人文关怀是有一定限制的。远程教育的教学分离,是一种缺陷,这是网络教育的特点,但不是优点,中间这层空洞是大问题。[5]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校外学习中心必须做好种种学习支持服务,扮演重要的填补角色,填补这个空洞。基于此,他必须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环境建设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校园文化,在引导学习者利用网上优质教学资源上网学习的同时,适当增加面授辅导,培养和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习者将学业坚持到底。同时,精心组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导学辅学,周密安排学习计划,成立学习小组,举行考试指导会,积极开展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模拟比赛以及适合成人特点的文艺、体育等校园和网络文化活动,打造温馨家园,增加学习者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

三 制度建设

“没有制度,不成方圆”。要想管理规范,提高质量,制度是基础。为此,校外学习中心必须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用来规范自己的办学行为,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要走出管理误区,管理不是去管人,而是一种服务,是为满足需求而管理。因而,对每一教学过程的管理,明确服务目标和宗旨,使管理建立在服务的基础之上,只有服务好才能管理好,即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推进管理,以管理实现服务;以服务促进发展,以管理保证质量。

1 日常管理制度化

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应远程教育的管理制度、管理流程、运行机制和监控机制,且科学、操作性强,并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管理人员和辅导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能力和特长。[6]在完成制度建设的同时,加强网络教学和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重点突出“过程化”的沟通、指导、管理和监督,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且严格落实。

2 项目管理责任化

教学管理工作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明确目标,责任到人,规范管理。每个项目经理分别负责招生―学习支持服务―考试―毕业全过程服务中的某一个项目,且要考虑项目的整体运营,项目的责任指标。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团队,工作互相关联,既可避免管理人员之间互相推诿的情况,也可避免管理人员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的现象,弥补在教学支持服务方面出现的漏洞,增强服务的完整性和管理人员的责任心。[7]

3 教学管理流程化

要规范管理,必须明确工作流程和操作细则。因此,在教学过程的管理中,制定报名―导学―交费―选课―学习―作业―预约―辅导―考试―论文―毕业―学位整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及规范操作细则,使每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且都有专人负责。同时,根据各环节的时间安排,给予学习者温馨提示,不让学习者因为工作忙而漏掉每一个环节。

四 服务与质量

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需要建立一种交互的模式,必须具有咨询和教学辅导的作用;学习中心和辅导教师要对学习者有更多的持续关心,提供更充分的适合学习者个人需要的学习支持服务,以保证远程学习的效果和教学质量。网络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的服务性原则,是指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要把学习者当作顾客,把提供的服务当作产品,努力为学习者提供适销对路的、全方位的、高效的服务。[8]因此,需要校外学习中心在网络教育学院的统一指导下为当地学习者提供细致周到的学习支持服务,它包括网上、网下学习、辅导、交流以及个性化的督、导、学服务,并通过一切行之有效的手段把工学矛盾很尖锐的当地学习者的教学质量提高。

1 面授辅导服务。

网络教育的显著特征表现为师生准永久性分离,学习者在学习时相对有孤独感,处于孤军作战的状态。曾有国外学者作报告指出,纯粹网络教育的学习效果只有面授教育的40%左右。因此,校外学习中心在引导学习者利用网上优质教学资源上网学习的同时,必须辅以一定的面授辅导,使网上学习的灵活性和课堂教学的优势和效益相结合。在网络教育中,教师强有力的支持服务,对于学习者开展正常有序的学习十分重要。学习者只有在教师的帮助下,或在与其他同学共同探讨问题的基础上,才可能获得更好的发展。[9]学习者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希望始终得到教师网上、网下的帮助,特别是网下的帮助更加显得直接、体贴。故而辅导教师肩负着课前对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学习特点、学习方法的引导;课中的助学、导学、督学以及答疑辅导;课后的期末复习指导工作,以保证教学质量。

2 多渠道服务

校外学习中心应该广开服务渠道,才能使学习者获得更便捷的服务。建立客服中心,学习者可以通过热线咨询电话、Email、短信、论坛、QQ、博客等多种渠道获得学习支持服务。热线咨询电话每天24小时开通,随时解答学习者的电话咨询;通过Email发送复习资料到学习者个人邮箱;利用短信给学习者发送温馨提示;通过论坛、QQ和博客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助。客服中心为学习者提供的支持服务,要彰显即时、直接、周到、细心和热情,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3 个性化服务

所谓个性化服务,一方面支持服务内容和项目可以做到让学习者进行个性化的自由选择;另一方面,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资料。校外学习中心为学习者提供的最好支持服务必定是多样化的,能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他为学习者提供选课建议,在课前与学习者联系,回答学习者有关学习技巧等问题。这些帮助,对于学习者的成功学习发挥非常关键作用。英国开放大学研究发现,在一年之中,如果给一个学习者三次有效的回应或者学习支持方面的帮助,学习者的保持率将上升5%~7%。

4 针对

网络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习者全面成长,为此,应该将教育的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这包括为学习者提供获取知识、学会反思的机会;为学习者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和创造的机会,让学习者学会做人,成为有价值的人。[10]校外学习中心针对此目标,通过培训和讲座的形式,开设创业教育、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的课程,打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使其无缝连接,让学习者获得更多的知识,使他们不但学到课程,拿到文凭,还能提高工作能力和职业水准。

5 开放

开放是指服务时空的开放。在时间上,体现及时性和开放性。设计成“24×7”模式,学习者能一天24小时、一周7天得到学习支持服务。这就意味着学习者可以在他方便的任何时候得到服务,这是一种高水准的服务,是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一个发展策略和发展方向。

五 交流与沟通

只有交流,才能互相了解;只有沟通,才能协助互助。沟通能力决定团队的战斗力。一个校外学习中心办得好不好,是否符合网络教育学院的办学要求,关键在于网络教育学院对学习中心的日常沟通、指导的渠道是否畅通、监督是否落实到位。双方应该互动,互相主动交流,互相主动沟通。学习中心通过与网院的交流与沟通,了解网络教育的基本理念,服务特色以及网院的专业特色,充分理解网院的意图和发展思路,有心得地比照着去做。在遇到问题时,及时与网院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及时请示、汇报、以避免走弯路,向学习者做出符合规定的承诺。同时,与其他校外学习中心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以实现双赢。

六 合作与共赢

随着网络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改变,校外学习中心的工作内涵正在发生变化。过去网络教育只被定为学历教育,现在要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加强行业办学、企业办学,比较容易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行业企业合作,并借助他们先进的运作体制和技术支持,为网络教育的运作注入新鲜血液。[11]

校外学习中心可依托行业企业背景,挖掘职业培训市场的潜力,开展各类职工培训、劳动力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同时亦可考虑与行业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考虑行业企业的情况开设一些课程;授课时涉及关键技术,可邀请行业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学习中心授课;行业企业参与毕业考核;企业提供学习者实习机会,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培养行业企业所需人才。

七 结束语

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关键是抓服务、抓管理、抓质量。服务是根本,管理是保障,质量是目标。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在学习型社区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教育体系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吕瑶.优秀校外学习中心是怎样炼成的[J].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07,9(下):34-52.

[2] 郭海生.我们注重将创新呈现在专家面前[J].中国远程教育,2008,(18):53-54.

[3] 史彦,梅文博,蒋志湘.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现状分析及对策[J].成人教育,2008,(6):69-71.

[4] 张耀武,谭维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功能及其建设[J].远程教育,2003,(1):14-16.

[5] 侯建军.多方控制校外学习中心[J].中国远程教育,2007,3(下):46-49.

[6] 郑天坤.创造性管理尽显服务真功夫[J].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07,7(下):64-65.

[7] 刘书海.导入科学管理,规范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水平[J].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08,(10):68-69.

[8] 陈乃林.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教学及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33-242.

[9] 刘莉,郝丹.远程教育质量保证:永恒主题的多重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2007,11(上):5-12.

篇8

谨防课堂单向注入式改换成多向放任式

新型的地理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它还涉及诸如单向型互动、多向型互动、成员型互动等多种互动过程,是多种互动过程的有机统一,同时也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活动。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合作教学可把许多原由教师完成的工作转向由学生小组合作和师生合作来完成,在这种合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但在实际合作教学中,由于对合作教学的曲解,在具体操作中,教学方式出现了一个极端即由传统的单向注入式变为课堂放任式,教师应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协助者”、“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地理课堂应该成为对话的场所、交流的场所、辩论的场所,以至新型探究的场所。主体权是学生的,指导权是教师的。但要谨防“有形式而无实质、有探讨而无内涵、有思考而无引导、有讨论而无总结、有交流而无反馈”的讲形式、走过场现象。开放不等于放任,辩论不等于反驳。如归类出“比例尺和海拔高度的大小、时间和区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有关比例尺、坡度、气温和温差、风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以及锋面移动速度和时间的计算”等。教师要加以点评和矫正,寻找正确方法与途径作出准确的判断与总结,强化训练与正误反馈,最终归类、整合学生探究后的实际问题和有效措施。在此,严防单项注入式改换成多项放任式。

谨防教师灌输式转换为学生提问式

篇9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课堂 创新 教与学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上当孩子们对教师讲课感兴趣时,精神格外集中,孩子们用表情和眼神向教师输送信息。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反馈信息中不断地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积累了不少激发学生兴趣的教法。例:直观教具、彩色画面、电教手段等都被学生所欢迎;又如教学中运用竞赛、游戏、讨论、动手制作等教学方法大大调动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此外,还有情趣的引入、教师幽默的语言、和蔼的态度、良好的示范,在课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给学生亲切愉快之感,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生倾听教师”转为“教师倾听学生”。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为“教师倾听学生”。教师必须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教学民主,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师既是良师、又是慈母、更是他们的益友,相互之间可以讨论,甚至无拘无束地争论,而没有距离感、畏惧感,那样,带给学生的将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师生之间水融的一种幸福感。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讲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教师才能决定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

3、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如,学了“平移和旋转”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湖两对岸有两棵树,怎样利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国旗上的四个小五星是由一个小五星旋转而得来的吗?如果是,你能找到它的旋转中心吗?

4、尊重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5、教学方法灵活。数学课也可以不是单一的讲授,要集动手、动脑、动口于一体。如在几何课上,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前,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三角形,使它与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相似,然后每个人都把所用的方法讲出来,大家再一起分析、总结出判定方法。学生会感觉几何课也很有意思,不那么死板枯燥,会越来越喜欢。

6、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而优化数学课堂。在课堂中运用电教媒体,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电教媒体在银幕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电教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确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特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点,绝不可认为电教媒体用得越多越好,弄成了电教“满堂灌”。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 教育教学管理 改革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13-01

新课程改革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以实现整体性课程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学好本国文化和优秀外来文化,形成批判性和创造性的逻辑思维能力,熟练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增强动手动脑能力。开展当代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需要融合文化教育理念、服务内涵与和谐管理法,学校领导自身要练好“内功”,教师要切实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大胆管理学生,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办事,这样才能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领导自身要练好“内功”

执行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使其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学校领导首先要练好“内功”,在工作过程中融合文化教育理念、服务内涵与和谐管理法。所谓的练好“内功”主要是指学校领导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开展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时要坚持以“教育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具有特色校园文化的教育环境和学习环境,领导要以自身的品德和模范行为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其次,学校领导要挖掘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服务内涵,开发校园文化服务产品以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分层举办知识型竞赛、演讲比赛和特长才艺比拼等。另外,领导应注意转变传统管理法,避免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过于严肃和僵化,将管理和放松相结合,运用和谐管理法来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文明、和谐的校园。

二、切实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在开展新课程改革和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时,教师应切实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结合“寓管与教”理念,充分发挥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和信息资源的价值,指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自控能力,遵纪守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教师在进行课程教育工作时,要注意挖掘课本教材的时代信息和基础知识,精心挑选教学内容,运用综合教育方法对学生予以正面教育和积极管理。另一方面,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删繁就简,加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具体化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使学生形成自我控制管理方式和知识生成方式。

三、大胆管理学生,严格按校规校纪办事

初中教育管理者理应大胆管理学生,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办事,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这样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新课程改革和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激励作用。其次,初中教育管理者要制定阶段性工作目标,为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而且要注意发挥工作目标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和评价作用。其中的导向作用是指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目标应体现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供最佳方案;激励作用是指初中教育管理者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目标制定工作和管理工作,用切实可行的目标来激励全体师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调控作用是指初中教育管理者在设计目标和执行管理工作的同时要注意协调学校各方面的力量,使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评价作用则要求初中教育管理目标应作为准确评价与衡量管理工作的标准尺度。另一方面,初中教育管理者要注意全面优化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手段,创新管理体制,制定符合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办事。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主要是指课程理念、教育感念、课本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与变革,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则是指初中教育管理者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和信息资源的作用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学校领导自身要练好“内功”,教师要切实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大胆管理学生,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办事,全面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兴.高中教师对新课程改革适应状况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