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以科技创新为主线,抓项目、上档次、出成果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于2002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只有96项,科研经费达到106万元。全院审定农作物品种21个,鉴定成果16项,获奖成果23项。到2008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达到995项,科研经费达到1.3亿元。审定品种51个,鉴定成果20项,获奖成果20项。新上国家级项目30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黄土高原退化草地植被恢复”项目其动,单项经费2000多万元使全院的项目质量和经费额度明显提高。一直到2013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962项,科研经费1.5亿元。其中新上省级课题159项,国家级课题80项,审定品种50个,鉴定成果25项,获奖成果23项。全院科研课题的数量和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1.2以成果转化为中心,求推广、重配套、出效益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优势资源,2001年成立了以山西农业高新农业技术市场,省内外43个科技企业入住,成为山西省最大的农业高新技术与产品的集散流动场所。年交易额达3个亿。极大地促进了山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以强盛种业、大丰种业为代表的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实体,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和原料生产基地,将科技成果组装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健全了产业开发的生产经营体系和重点推广体系。2003年山西省农科院申请到省级以上科研项目90项,到位经费2055万元,其中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项,经费550万元。2004年全院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即农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工程、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工程和人才培养工程,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结合。构建了全院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开发的基本框架。到2013年,全院实施了53项示范推广项目、推广新品种235个,集成配套适用技术260,组装高产高效种养模式30种,为山西省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社会的赞誉。
2、现阶段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
多年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在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引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各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效地促进了山西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间题。
2.1竞争型成果偏多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偏低
对一个科研单位的农业科技成果总体来说,如果竞争型成果偏多,则这个时期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就不可能很高。山西的农业科技成果主要分布在种植业组、蔬菜果树林业组、畜牧业组、食品加工生物医药食用菌组、电子信息自动化组、装备制造电气组、化工环保材料组7个领域。每年大约申报300个左右项目,可以得到国家的经费资助有180项左右,产生经济效益突出的项目只有50项左右。争取到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只有7~10项,其转化率仅在35%左右,在农业增产因素中科技只占3~4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多在50~80%。例如,据对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调查,经营型成果和突破型成果在一起只占成果总数的11.56%,其余皆为竞争型成果。这极大地增加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难度。竞争型成果过多,也说明我国现行农业科技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投资浪费的问题。
2.2综合配套性技术不足,经济效益上的可行性缺乏
降低科技成果的使用成本、提高比较效益,对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来说,意义尤其重要。例如,2000年我们引进日本的塑料薄膜技术,但因价格昂贵,只被应用于经济价值较高的花卉、蔬菜等领域。后来,科技人员不断进行技术攻关,以降低塑料薄膜的厚度和成本,由此引发了我国农业的“白色革命”,使该项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近年来,我们引进以色列等国的滴灌技术,该技术不仅设备昂贵,还需要精细的人工维护,且该技术的综合利用率低,无论企业、还是农户,受市场波动影响,其生产经营规模极小,酿成部分农业科技成果使用成本偏高而社会经济效益却不高的后果。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综合配套性不足,单项成果多,技术综合配套性不足,也是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促进其转化,在保证这些技术成果仍然具有使用价值、没有失效的情况下,只有继续支持和完善相关的综合配套研究。
2.3成果针对性不强运行机制尚不完善
山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采用的是以计划为主、以专业推广机构为主体,利用行政手段进行机制运行。成果推广项目的选题、立项直接面向政府和上级,导致所选的研究项目与现实生产联系不紧密,造成了成果针对性不强,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脱节,与农民需求脱节的倾向。调查表明,目前有80%的农业科研人员愿意从事高产技术的研究,60%的农业主管领导与70%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愿意从事推广高产技术工作,均与农民实际技术需求不同。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尚不完善,脱离用户现实需求的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体制。
3、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科技成果从研制到应用的各个环节,只有各级政府、科研单位、推广部门、科技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农民之间积极协作,上下联动,才能加快新技术、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
3.1开展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的成果转化新机制
要提升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的档次和水平,就要以科技创新为主线,围绕为山西农业现状,整合资源优势,拓宽横向联合,重点抓好农作物、畜禽新品种选育、绿色农产品的研制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课题,加大投资力度,高起点,上档次,出大成果。首先做好种子企业的整合、兼并与重组,全面清理山西省农科院各研究所主办的科技企业和经营实体,适当保留主营业务和研究所科研方向一致的科技企业,脱钩或注销其他类型的企业和经营实体,现代种业做大做强。把大丰和强盛建成山西省最大的“龙头”种业。按照“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路,进一步探索育种研究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成果转化的新机制、新路径、促进科研成果尽快形成现实生产力。
3.2创办科研与推广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基地
通过与政府、企业联合的方式,创办科研与推广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基地,解决好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对实验室成果进行放大试验、组装配套、完善工艺流程,为规模化推广应用提供成熟的配套科技成果。通过抓典型,树样板,让农民看得见,学的会。采用技术培训、承包、科技扶贫、咨询、示范推广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针对农业生产中全局性、关键性问题,选择具有一定实用性、商品性和较高经济效益前景的成果,组织力量集中开展产业化研究,加强对现有单项科技成果的组装、集成、配套和二次开发,建立成果数据库,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尤其要对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重点推介、宣传,促其快速转化。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自身优势,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加强科技成果的研发和储备力度。
3.3设立保护与补助农业科技成果的新机制
篇2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文献综述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把无形抽象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具体可见的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并通过相关生产实践环节实现此转化的过程。现阶段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谐农村等都迫切需要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科技成果总量基数较大,但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现状、科技困境等制约着科技成果的快速有效转化,成果转化率较低,不到50%,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同时面临农业科技成果与实际需求想脱轨、推广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工作不到位等疑难杂症,国内外许多学者做过关于此类“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
一、改革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
为建立适应我国经济现状的农业科技体制,农业特色院校和相关科研单位应提升科研实力,精简在编科研人员,强化对外交流,加大与兄弟单位的交流合作,定期开展科研研讨会等;同时集中力量促进农业科技主导型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大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物力、人力投入,定期对中介服务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还应进一步加强农业主导型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农业大专院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成果的创新性;建设农业科研基地,从而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实用性、经济性。
二、加大农业科技成果保护力度,强化法制观念
依法保护科技成果不但能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潜力,创造出更多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能够确保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有法律保障,有条不紊地前进。一是开展法律讲堂进农村的活动,向大众宣传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政策,不断修订、补充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农业主导型企业及相关单位机构定期开展员工法律知识培训的同时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二是加大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不端行为,依法保护农业科研人员的利益,确保农业科技成果的依法有序转化并安全推广到农村。
三、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负责农业科技信息的上传下达,将科技成果加工组装推广到农户手中,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应优化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制,收集农户关于科技成果的需求,向科研机构传达农户需求,科研机构生产出农业科技成果后向农户传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信息,中介通过农民反馈评估农业科技成果,根据农户的最新需求预测农业市场走向,协调农业科研单位与涉农企业之间的关系,后期跟踪科技成果的应用情况,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纠纷,为农户提供相关的资金借贷等服务。
四、调整农业科技钻研重点,改革农业科技投资立项方式
农业科研机构应适时改变研究目标,从注重科技成果数量转变到注重成果质量,从注重科技成果回报率到注重科技成果的实用性。提高农业高校农业生产技术,重视符合可持续发展型的技术开发。改变过去单一的政府投资方式,逐步向政府投入带动机构投入,个人和社会团体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方式转变。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高校农业的角度确定农业科研目标,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选定科研项目负责人,确保农业科研项目顺利进行。
五、建立完善的科技市场体系,保证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运行
农业科研院所应时刻关注市场动态,研究市场规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逐步建立规范化的农业科技市场,完善科技市场体系,解决现今市场体系的相关问题,充分促使农民最大限度地应用科技成果,享受科技成果带来的利益,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农业科技成果研发单位要通过中介服务机构将转化速度快的科技成果于第一时间推向市场;对于研发周期长、投入资金多、推广难度大的科技成果,采取政府扶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办法,集中力量将科技成果应用到市场,使农户第一时间应用科技成果。
六、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家委员会,开展宏观战略研究
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专家学者的指导建议,农业部门应设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财政部门加大财物投入,高薪聘请业界权威专家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出谋划策,权威专家紧密围绕当下农业发展局势,以国家农业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为依据,与农业科研机构专业人员商讨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规划纲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规划纲要坚持高效、实用、新颖的原则,紧密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当下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对准农业发展重点,早日实现绿色农业。
七、推进农科教与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加速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前政府组织各行各业专家评估此项目实施的可行性、项目的回报率等,预测此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农户满意度等,而后通过公开招标竞争确定合作伙伴,促使农业高校、涉农企业包括政府机构合作完成成果转化任务。农业主导型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和各级政府等为科技成果的有序转化出台相应鼓励优惠政策,制定并完善相应激励机制,对参与成果转化工作的个人给予相应的奖励,使个人付出得到相应回报,从而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良性循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发展。
八、鼓励科技成果产业化国际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农业领域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全球化的竞争和合作。首先,在各部门各自努力的前提下,涉外机构为农业科研部门和农业高校等相关单位提供国际农业协会的最新动态,全球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信息,随时准备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从而为农业科研单位提供吸收发达国家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机会,完善农业装备,创新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其次,高薪聘请掌握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华侨回国兴办涉农企业,为中国的农业大事贡献一份力量。再次,国内农技企业与海外先进农机企业强强联合,在农业资源丰富地区合资兴办农业科技企业,海外先进企业的引进可确保国内农机企业接触国际消息,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国际知名度。
参考文献:
[1]王敬华,钟春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2).
[2]辛翔飞,王济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综述[J].农业科技管理,2011(03).
[3]潘冬梅,李仁刚,刘春全.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4]岳福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1(05).
[5]刘文超,赵增锋,杨海芬,田东良.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微观主体因素分析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08).
[6]吕令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探析[J].农业科技通讯,2009(04).
[7]王治中.农业推广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4(05).
[8]莫小香,孔令孜,覃泽林.浅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0).
[9]陈势,郑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作物研究,2007(04).
[10]高山,范兴奎,肖扬书,夏文胜.加强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J].农业科技管理,2007(01).
[11]谭华,刘学文.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建议[J].湖南农业科学,2009(09).
[12]陈志兴,王云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症结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5(01).
篇3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从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状况看,明显存在不足的现象,经费的支持度偏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当前的情况我国农业科研人力不足,科研人员整体素质比较低也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看,其绝对规模比较大,但是相对我国庞大的农业部门本身规模来说,呈现相对比较小的局面。科研人力投入相对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农业科研具有人力资源集约型的特点,农业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将直接决定农业科研能力,从现代农业科研发展趋势对农业科研人员的要求看,具有几个显着性特点,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因此正规性教育已经成为科研人员获取知识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现代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直接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比较弱。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研究中需要对农业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从现阶段看,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成果转化存在一定的弊端。农业科研、技术水平和农民技能教育培训之间存在分离的问题。这种模式产生的结果是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获取各种文化信息技术的机会较少,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扩散速度会进一步的降低,农业科技传播和扩散的范围比较少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不属于同一个部门领导,因此二者没有建立起相互交流的机制,两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顺畅,农业推广和农业科技之间的不衔接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对整个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会产生负面影响。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每年产生农业省部级可科研成果达到6000多项,但是其成果转化率仅达到30%。而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率转化达到60%,其他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成果转化率也都在60%左右。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受到一定的冲击,其主要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性质认识不清,对市场只做了片面性了解。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过程中受到短期效应影响,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长时间人们放弃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业科技推广活动没有很好的组织和协调,大幅度削减农业科技推广的事业经费,这样形成了所谓的断奶、脱钩政策。因此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出现危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对科技成果推广产生一定的影响。农业科研成果的扩散和传播在农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技术交流落空、技术指导失灵,导致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不到位,从根本上影响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农业科研管理体制自身存在问题,行政干预性较强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负面影响。农业科研发展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文件、会议、报表和指标等形式进行行政干预,农业科研系统运行过程中可以分为分配型运行和执行型运行,因此农业科研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附属物。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策略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强调政府服务职能,从根本上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从根本上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环境。在集约型经济增长过程中,政府的重要职能是推动农业科技全面发展,通过农业科技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从技术进步行为角度看,需要从农业技术选择的决策者向农户技能服务的方向转变,从根本上诱导农业技术选择。因此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技术信息服务水平,从根本上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推广服务。根据用户导向基本运行机制向农户型推广机制方向转变,建立以国家推广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其次需要提供风险保障服务,针对新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建立保险业务,如果农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遭受到一定损失之后,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经济补偿。最后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服务机制,针对技术选择问题需要投入各种要素,政府必须进行监督服务,从根本上减轻中间商对农户的盘剥,从而达到降低农户交易成本的根本目的。增加我国农业科研投资,从根本上保证农业科研发展的后劲。现阶段需要明确政府在农业科研投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按照法律的模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科研投资的比例,政府应该成为农业科研投资的主体,从宏观上对农业科研活动进行组织协调。从而达到保证和维持农业科研活动达到最优选择的根本目的。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筹集机制关系到农业科研发展的整体趋势,通过开展多种渠道的经费筹集机制,从而达到丰富农业科研资金来源的根本目的。所以单一化的政府农业科研投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根本性要求,所以需要开展其他模式的筹资渠道来弥补政府筹资的不足,当前需要制定有利的价格政策和税收政策,从而鼓励企业对我国现代农业科研活动进行投资。从而实现基地、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这才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略。农业科研基金的管理体制建设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重要策略,需要对农业科研资金进行优化配置,建立规范的农业资金归口政策。健全农业科研成果推广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现阶段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重要策略,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
篇4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国家针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更新了相关规定、准则。基于对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典型性特点,农业生产又带有很强的区域性,受生态因素、气候、土壤等地缘的影响很大,又为新型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就现代农业技术在应用和推广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优化推广资源的配置,因地制宜地拓展农业技术推广途径等进行分析探讨。
1.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由于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有限,科技供给的实际需求和供给与预期差距很大,国家对于农业技术项目的科研资金投入也明显比不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归根结底,问题主要是出在缺少可靠的资源供给。原因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点:
1.1 农业技术供给组成结构未达到合理水平
农业技术的供给组成结构未达到合理水平,致使实际生产与科研项目脱节,技术研发成果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求,未达到农业全面发展的需求标准。农业作为一项具有较强综合性的产业链条,其所需求的农业技术成果应该具备综合性和多层次性。在现阶段农业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为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条件,进一步加深了农业科研项目务必打破传统范围这一要求。所以,针对进一步加强实现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应摒弃单纯发展农业技术的思想,应大力发展农业综合配套相关技术,着重加强产业化技术与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的开发。在过去我国的科研成果中,其构成体系主要还是以单项技术成果为主,而综合性配套技术成果却少之又少,特别是不能提高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重视程度,以至于无法满足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求。在我国,农业推广机构与农业研究机构是两个分离的研制机构,也就使得科研成果的使用与活动的资助产生分离,科研和推广的成本以及效益也产生分离,致使现代农业技术缺少可靠的资源供给。
1.2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低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低下,农业技术的普及效率低,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是农业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许多农业技术科研成果都还只是局限于试验田和实验室里,掩盖了其技术供给效应的特点。原因在于当前我国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社会的需求,参加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大都是县级以上人员,致使基层缺少高素质的技术推广人才,而且非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不完善、管理不到位,无法满足农民的现实需求。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低下,农业技术的普及效率低。
2.现阶段无法满足有效需求的根本原因
2.1农民掌握的生产资金有限
掌握的生产资金有限,针对现有土地资源不能充分利用,限制了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采用和需求。由于大部分农户所掌握的生产资金有限,无法对新技术的费用进行有效的支付。在零成本的条件下,以期能获得相应的技术成果,农户只能在可支付范围内选择一项技术成果最好的技术,从而不会对农村技术科研部门带来经济上制约。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会使得新型技术的采用成本增高,使得农户不得不放弃对新型技术的采用。个别农户所需求的技术和其改进信息,在反馈到科研部门后会大大增加科研主管部门的研究成本,限制了其获得的利润。同时,针对个别农户需要的技术成果,其找寻费用也是相当高的,利润的获得也相当有限。再加上大部分农户的单体土地分散,以至于无法采用机械技术和一些综合类型技术。
2.2农户科技文化觉悟有待提高
农户科技文化觉悟差,不能及时有效的吸收和理解现代化农业技术。在对农户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中,因其表现出的文化程度水平偏低,缺乏经营远见以及科技意识,使得新技术的能力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由于某些地区的科技文化限制以及信息闭塞等,使得农户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接受程度上还有着一定的落后。
3.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方案
3.1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落实到实处
将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落实到实处,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将如何解决生产与科研相脱节的问题作为此次改革的核心内容。将生产、科研和推广相分离的现象彻底根除,将分散的管理体制进行整合,改变原有的“重成果,轻转化;重研究,轻开发”这一保守观念。
3.2大力推进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改革
从各方面出发,大力推进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改革,农业生产的规模在一些特定层面决定着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效益和成本,只有在适度的经营规模体制下运营,才能打破一些小型规模对农业技术成果需求的制约。应将土地承包权进一步稳定,将土地流转权及土地使用权活化,减少土地分割,集中使用土地资源;鼓励农户组合,打破土地资源太小对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制约;加强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3.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改革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改革,促进农业技术的普及,完善起以政府引导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扩充完善相应的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制度,扩大投入力度,使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经济服务功能和职业教育体系可有效的开展。完善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加强复合型技术人员的培养,使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以及内容合理科学化,避免走弯路。加强农科推广法制度化建设,执行好新品种保护法、技术市场管理法、专利成果法以及农业技术合同法等。充分调动其广大农村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营造一个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为我国农业的新时期发展目标确立一个明确的方向。
篇5
本刊记者 单志明
众所周知,种子在农业生产资料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农作物优质、高产的内在因素,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而作为种子培育者的农业科研单位来说,育种工作不仅要注重数量,还应注重质量;不仅要培育出新品种,还应该尽快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农业生产力。
近年来,洛阳市农科院紧紧围绕“三农”工作重心,克难攻坚,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在农业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更重要的是,该院的科研工作一切以服务百姓为转移,因地制宜开发培育了适合洛阳等干旱地区种植的诸多旱作品种,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
一、成绩:重数量更重效益
科研是根本,创新是动力。为了不断提高院农业科研水平,2000年以来,洛阳市农科院先后承担了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5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项,国家“863”、“973”、“948”等计划项目5项,国家科研平台建设项目5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3项,成果转化资金项目3项,争取各类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重大科技项目明显增多。
其次,在农作物品种选育方面,洛阳市农科院也获得了骄人的成绩。该院先后审定各类农作物品种32个。其中国审品种9个。特别是2009年,该院有26个品种(品系)申请了植物品种权保护,其中有12个品种已获得了国家品种权保护证书;有10个玉米新品种、2个小麦新品种、1个马铃薯品种和1个旱稻品种实行了产权转让与联合开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最主要的是,针对洛阳市“十年九旱”的特点和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洛阳市农科院始终把旱作农业研究作为科研工作的中心,经过不懈努力和拼搏,旱地农业栽培技术研究和抗旱小麦育种成为该院特色突出的优势学科,在国内享有一定影响。通过研究与示范,集成创新出了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小麦玉米一体化免耕技术、旱作区小麦玉米一体化培肥增产技术、旱地缓释肥应用技术、液态地膜应用技术等一批旱作农业综合增产技术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生产效益。
二、平台:为科技创新助力
几年来,洛阳市农科院围绕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主题,狠抓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使项目争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依托该院建成的国家技术平台项目有中国农科院旱作农业试验基地、中国农科院土壤水分野外观测站(孟津送庄)、中国农科院国家小麦核心种质试验基地等。通过科研平台建设,大大推动了其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
此外,洛阳市农科院按照“以旱作农业研究为中心,以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先后开展了小麦、玉米、蔬菜花卉、薯类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以及旱作农业、植保、土肥、畜牧、经作等新技术研究、推广工作,逐步形成了“旱作农业、旱地小麦育种两个国内优势,玉米、蔬菜花卉、薯类育种三个省内重点”。
三、奖惩:留住人才更要用好人才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为了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激发全院各类人才的工作激情和创业精神,洛阳市农科院按照“重点培养、积极引进、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稳定队伍”的人才工作思路,积极搭建有利于各类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办法、学科带头人选拔办法等一系列人才工作新机制,较好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自学、进修、委培、联合办学等等多种形式,促进科技人员接受再教育,鼓励科技人员到国外考察研修、培训,广泛参加社会活动,着力提高科技人员的政治地位和学术地位。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自主培养了一大批科技骨干,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综合素质较高、公关能力较强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群体,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好了人才储备。
其次,为了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洛阳市农科院还采取了以下措施:
1.健全管理规则。进一步规范科研行为,保障课题组、个人、院三者之间的利益和权力。
2.采用激励机制。如实行全员聘任制、课题主持人负责制、第二主持人制等,提前给青年科研人员压担子,形成竞争压力。
3.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奖励力度。洛阳市农科院还设立院课题基金,按照探索科技前沿,突出优势重点,兼顾均衡发展的原则,利用经费调控的形式,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四、合作:借外力加速成果转化
洛阳市农科院把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作为跟踪科技前沿,提高科研水平,扩大对外影响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该院以科技项目的实施为纽带,与日本、比利时、加拿大、美国、前南斯拉夫等国家的农业科研机构(人员)及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先后有100余位外国专家到该院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相继与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大、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国内20余家农业科研院所在分子标记、基因克隆、资源交流、节水技术、旱作农业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进一步增强了其科技创新能力;承办了10余个国内有影响的专题会议。不仅如此,洛阳市农科院还加大了与省农科院秋乐种业、河南正粮种业、郑州金丹种业、河南南海种业等国内知名种业公司的联合,对他们选育的小麦、玉米新品种进行产业化开发,大大加快了新品种的推广进度。
几年来,洛阳市农科院的领导深深体会到,转化农业科研成果,仅靠农业科研单位自己孤军奋战是不行的,必须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为此,院属种业公司采取“寻求合作伙伴,增强开发合力,加快推广速度”的办法,先后与省内外种子推广部门、种子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方面在科研成果推广中的作用,确保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洛阳市农科院还大力建立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成果转化。通过“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教给农民怎么办”的方式,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速度。为此,他们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确定基地建设内容和目标,即:选好一项新技术,印发一份说明书,培育一块样板田,带动一个示范村,树起一块标示牌,召开一次现场会。使示范基地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加大基地建设投入。三是将基地建设作为责任目标管理,层层落实到各个研究中心。
篇6
【关键词】农业科研 产业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的形势和机遇对现代农业科技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切需要大量优质高产农业新品种及能够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新技术和新设施,而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来实现。伴随着我国财力的不断增强,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例如,2012年中央财政合计安排262.75亿元用于农业科研、农业技术与服务体系等方面,有力推动了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然而科研成果转化率始终偏低。我国每年经国家和省级部门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达1万项左右,其中约30%可推广,但实际转化率只有10%~15%,远低于发达国家80%甚至90%以上的水平。究其原因,一是科研与产业脱节,导致部分成果与实际生产需求不匹配,以致农业科研难以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创新链与技术链。二是我国众多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的转化环节薄弱且转化体制机制不适应科技进步的要求,导致相当一部分有应用价值和前景的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因系统化、配套化及工程化水平不足而积压在“库”无法产业化。三是由于我国企业自身的研究水平较低,导致对来自大学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的承接和支撑能力差。四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导向不够科学,评价标准主要依据数量、刊物等级等,形成了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和重成果轻应用的向性错误,忽略了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具体效果及对农业发展的实际贡献。
二、多层面探索农业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新途径
(一)科企对接合作
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在于商业经营,以商业资本的方式进行运作,而在加入科技成果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则是以农业发展为主体,商业经营为辅体,推动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在此基础概念中,需要建立科技领导农业的发展模式,不断强化农业与科技企业的合作,科技创新对于农业而言极为重要,在提升农业产量与质量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现有的农业发展机制,使农业必然向信息化,科技化发展,近年来提升农业种植的专业化程度,是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根本目的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社会经济平衡为重要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种植的专业化程度也逐步提升,使农业在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科技创新企业与农业的合作,一方面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是科技设备的应用,将科技有效的融入到农业发展中。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还相对滞后,相关的科技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产生滞后与差距的原因不在于科学技术的落后,而是农业合作发展机制的问题,我国现有的农业发展大部分为依靠传统的农业合作社等机构,使农业发展规划受到限制,农业科技不能够有效的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作用,农业发展应做到与时俱进,秉承小家变大家的思想理念,使农业科技有效实施,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不仅需要农户与科技企业的支持,也需要当地有关部门的扶持,毕竟在农业科技方面,我国起步较晚,初期发展农业科技合作的企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要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提高科技创新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形成有效的循环。受到传统农业发展思想的影响,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形成,必须面临一系列的基体制改革,每一项农业科技必须经过长期的实验,反复验证才能够最终应用至农业发展中,而传统的农业发展则以快速高效为原则,在前期的发展规划中,的确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却经不起长期的考验,重要的原因是不能够适应未来的市场发展,导致部分农户在一年内获得巨大丰收,而第二年却连连亏损,使得大部分农作物仅能够在田地中不断腐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可完全杜绝此种情况的发生,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结合经营管理模式,使农业发展形成一定的市场缺口,有效提升农产品需求量,让农户种植的农产品有良好的销售渠道,并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有基础的营销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的主体优势。
(二)落实转化载体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成熟度科技成果之所以难以转化除了上述供需不对称的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还由于连接科技链与产业链的“中试”环节的薄弱和缺失。“中试”环节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是成功集成、熟化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关键,是连接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的桥梁和纽带。但由于机制体制问题,其上游科研人员由于缺乏推广转化的动力、压力和资金条件,多将成果或技术仅停留在成果鉴定和评奖层面,其下游企业由于缺乏研发人才和条件,基本没有承受“中试”风险的能力和意愿,导致这一中间环节成为游离于当前科研链和产业链上下游外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一窘境,高校和科研院所应以涉农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和载体为依托,针对其将学术研究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职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持续不断地将科研成果进行工程化研究开发和系统集成,提高现有农业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缩短成果转化周期,使其真正发挥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器的作用。
(三)完善激励体系
篇7
农业技术创新作为社会技术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研发和推广两个过程,其终极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过程。但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资源禀赋、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历史条件等的巨大差异,各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和制度不同[2],技术创新的效果也不同。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和农业科研力量的薄弱,农业技术引进多但消化吸收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并不多,农业增长科技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5%~4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率则高达70%~80%[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国家主导的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推广战略,先后实施了诸如星火计划、丰收计划、菜篮子工程、温饱工程、种子工程、科技入户工程等多种计划,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也逐渐提高,如2005年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8%,与2000年的43%相比,净增长5%[4]。农业中除个别产业外,绝大多数产业的科技贡献率都有较快的增长。另一方面,从科研成果来看,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以中国农科院为例,在“十五”期间,全院获奖成果近500项;发表科技论文10878篇(其中被SCI收录514篇),专著535部,专利220项。其它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也十分显著,2001年细胞克隆羊在陕西成功产子、2005年中国第一例克隆猪在河北出生、奶牛胚胎技术和超级常规稻育种技术的形成等就是其中的典范。
二、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绩突出,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研发和推广两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投资强度偏低。2003年,我国农业科技研发投资占GDP的比重仅为0•49%,还不到世界粮农组织规定标准(1%)的一半。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农业科技科技与农业GDP的比重)明显偏低。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除反映在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偏低之外,还反映在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均科研经费上。据美国农业部的资料统计,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公共科研机构提供的农业科研经费每年约21亿美元,私人资助的资金也高达21亿美元左右,大约与公共科研开支持平。美国农业科研人员人均年科研经费超过10万美元,[5]而1991~1994年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均课题费仅为0•61~0•97万元。近年来人均课题经费虽有所提高,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6]。
2•农业科技研发资金配置不合理
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有投入不足的问题,在资金配置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的因素。首先,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行业间配置不合理:我国农业科技资金的行业投向比例与农业中各行业产值比例不符,影响了农业中各行业的均衡发展。如1996到200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政府对农业和林业科技拨款比例都高于这两个行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而对畜牧业和渔业的科技拨款比例却明显低于这两个行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其次,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的科技活动中配置不合理:我国农业科技经费中投资于应用开发的资金相对不足,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虽然近年来政府采取了各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措施,但由于各项措施之间缺乏统一和协调,投入的资金缺乏管理和监督,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再次,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的主体间配置不合理:企业在我国农业科技活动中所占资金比重偏低,影响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研机构所占经费比重偏高,农业科研创新的效率不高,与生产脱节现象较为明显。此外,农业科技创新资金配置不合理还与科研人员整体质量不高、队伍过于庞大有关。如同厂商的生产活动,科研活动同样存在规模经济效应,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不可能承担超过国力的科研经费支出,科研经费投入总量有限,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配置给高质量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如果科研队伍过于庞大,势必降低人均科研经费量,从而无法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潜能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科研活动的规模效应也就无法凸显。
3•研发资金来源渠道少,风险投资资金缺乏
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少,目前的资金来源有国家拨款、地方拨款、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等途径,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自筹和政府拨款。与发达国家农业科研资金来源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来自企业的经费所占比重相对偏低;其次,我国农业科技活动中风险投资资金急缺。目前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研究的资金除了政府资助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银行贷款利率高、期限短,企业不愿意过多地投资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只有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对企业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风险担保,才能进一步丰富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来源,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4•农业科技研发政策支持乏力
长期以来,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政府从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如对农业科技创新产品给予免税优惠甚至财政补贴,但这些支持和补贴的范围很窄,大量的科技创新产品实际上很难得到这种优惠,只有为数不多的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的新产品才能享受。在农业信贷支持政策领域,由于科研创新项目及其成果转化的高风险性,实际上很多农业创新项目及其成果转化难以得到正规的信贷支持,这在教学和科研单位转化其成果的过程中表现更为突出。事实上,很多的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由于资金的缺乏而无法实现。
(二)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和人才的紧缺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资金的不足和人才的缺乏,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不足,农业科技推广强度不高,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由于资金的不足和农技推广者的待遇低下,农技推广网络人心涣散,大量基层农业推广组织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严重影响了农村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工作环境恶劣及工作待遇低下,基层农技部门很难吸引到高学历人才,只能聘请一些非专业人员来代替,农技推广工作队伍整体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有的推广工作者为了改善自身的经济条件而从事多方面的工作,把农业科技推广作为一项业余活动;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资金的约束也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接受培训和进修等再教育活动,导致其专业知识老化,无法及时掌握和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所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推进。
2•农村土地制度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我国已经对土地承包责任制进行了改革,但客观地说,改革并不完善,尤其是土地的分散经营,产生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土地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单户农民拥有的土地面积不大,农民接受一项新技术,需要较高的投入,对于经营面积很少的农户来说,其带来的收入却有限,农民也就没有增加科技投入的内在动力,尤其是不利于一些大型综合性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与此同时,分散的农户经济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对传统农业进行现代技术改造,却有相对充足的劳动力继续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客观有效需求不足,也增加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本,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研究和生产的脱节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供给主体是政府兴建的事业性科研院所,由于大部分科研院所的资金来源于政府,其资金来源决定了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其目标也就是完成政府的科研任务,而缺乏面向市场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和压力。其直接的后果一是科研成果与农民需要脱节:农民需要的技术没有供给,有供给的技术农民用不上;二是科研成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脱节:大量科研活动集中在提高种植业产量目标上,而对农产品的提质、仓储、物流、深加工等的研究相对滞后,农业科研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产品高质量和多样化需求的要求脱节。
4•农村的经济、文化、市场条件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首先,从农村经济状况来看,虽然近年来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口号的提出,农村经济发展很快,但由于基础薄弱,农民的资金依然十分紧张,而农业科学技术的采用是以资金相对充裕为前提的。从信贷的角度来看,出于风险的考虑,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有向城市倒流的倾向,农村信贷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非正规借贷途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农村资金紧张的状况,但其成本是相当高的。因此,农民在接受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资金的制约问题十分严重。
其次,从农民的文化素质来看,虽然政府为农村的扫盲工作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依然很低,影响了农民接受和使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能力和意愿;同时,农村信息本来相对封闭,农民文化素质的相对低下更加阻碍了信息的传播,科普观念很难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也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再次,从农村市场条件来看,由于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加上农民自身辨别真伪能力相对较差,农村市场成为许多不法商人的天堂,他们打着新科技的晃子,卖着坑害农民的假冒伪劣产品,严重损害了农村市场秩序,打击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致使其在真正的新技术面前失去信心,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三、对策和建议
为了有效地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及其成果推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增加资金供给
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及其成果推广离不开资金支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增加资金供给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保证。首先,农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决定了市场无法提供最佳状态的科技投入量,导致了市场失灵。因此必须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民间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同时,要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充分调动民间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之中;其次,由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高风险性,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和保险机制,组建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及相应的投资基金或保险基金,把风险投资机制和保险机制运用到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分散和降低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再次是要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推广;最后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管,使资金真正落到科技创新的实处,防止资金被截流或挪用。同时,要转变过去对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一般支持方式为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方式,完善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面向市场和农民,推进农业体制改革
首先,要进一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土地制度试点,以提效为目的,探索新的土地制度。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原则下,寻找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新方式。其次,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体制越来越不符合市场的需要,只有面向市场和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农技推广,农技活动才能真正为社会所接受,并在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除提供公共服务的科研机构外,其余农业科研机构应转制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直接面向农民和市场提供服务并参与市场竞争,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解决农业技术困难。同时,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公平竞争、促进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再次,要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农业科技创新中公共性较强的基础研究项目,主要由政府安排攻关,以高等院校或公共科研院所为主,解决关系国家全局性、关键性、基础性和产业共性的重大科研项目;对于应用研究项目,应由企业和农民根据市场需要来合理安排和解决,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应该是鼓励和引导;整合和统一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推广机构,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避免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的脱节;整合农业科研及推广队伍,提高科技创新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工作待遇,以优化农业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在推进农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技术引进机制的改革,首先是要规范引进渠道,避免不同地方政府对同一技术的重复引进;同时,在技术引进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本土化创新和改造,使引进的技术成为真正适用的技术。
(三)加强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和农民的素质
高素质的科研工作队伍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人才保障。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是要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其次是要重视对已有农业研发和推广工作者的培训和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对基层工作者的培训教育,以提高其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乡镇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基层,也是真正落实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待遇低,任务重,应加强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待遇,以促进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农民是科技创新成果的接受者,农民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科技推广的成败。高新农业技术在可能带来高产和低成本的同时,也存在因技术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所引发的风险。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获取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其辨别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的顺利开展。此外,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两者互动地开展工作,农民可以将在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以及在使用农业科技产品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及时准确地表达出来,与农业科技工作者协商讨论和共同解决,互相学习和进步,从而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推进。
篇8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科研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277-01
2015年,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中央提出农业农村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如何实现创新成果与服务“三农”的宗旨和目的对接,对农业科研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对其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1 农业科技创新对科研管理人员政治素质的新要求
作为农业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这是从我国政治经济大格局的角度和中央对农业经济的总体部署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应该主动适应我国农业发展新形势,从思想深处确立服务“三农”的意识,努力学习和掌握国家各领域的扶农、惠农政策、法规,转变科研管理理念,在做好专业领域内的管理工作的同时,不断强化自身政治素质。
一是加强政治理论武装。自觉用党的方针政策武装头脑,培养政治敏感性和政治素养,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用政策指导工作。二是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爱岗敬业,树立“管理即是服务”的理念,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的工作状态,履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三是做懂法、守法、执法的管理者。强化政治意识和政治规矩,熟悉和掌握国家各项农业科研管理的法规、政策,严格按照政策法规规范日常管理行为。四是严格规范管理行为,廉洁自律,努力成为政治上成熟、有觉悟、守纪律的合格的科研管理人员[1-3]。
2 农业科技创新对科研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新要求
农业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虽然受到各科研院的重视,但科研管理人员素质要求与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普遍存在。很多科研院所中存在着科研管理人员配备不合理、知识结构与专业不符、管理理念陈旧、知识更新慢、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和能力提升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同时关注和重视科研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
一是要实现专才专攻,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计划,按人员知识结构合理调整和配备科研管理岗位。二是创新管理模式,细化管理程序,明确职能定位和责任分工,建立一整套管理人员激励机制,强化责任追究。三是建立科研管理人员调研制度。科研管理人员每年必须抽出一定时间深入基层参与调研,实地了解一线科技人员的实际需求和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状。四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农业科研管理人员短期和长期培训计划,通过自学和系统的专业培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五是为科研管理人员创造条件,组织参与各类专题研讨和专题讲座,通过学习交流实现知识的更替、更新。
3 农业科技创新对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新要求
在“大科学,大协作”的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更多的需要在合作状态下完成,必须建立全局观念,才能实现管理与服务,科技开发与成果转换的有机结合和衔接,形成良性循环和互动,这要求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做管理的专才,还要成为管理的通才,具备在全局工作中的宏观调控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是综合协调能力。善沟通、懂协作,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二是战略思维能力。能够用战略的眼光看待问题,全方位、多渠道、开放式地认识问题,工作有一定的预见性。三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创新管理理念,能够利用新型科技手段,探索建立网站式管理技术服务和建立多种形式的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网络化的科技信息共享,为科研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管理服务手段。四是熟练运用现代化办公手段开展工作,能够协助科技人员完成信息采集和建档,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4-5]。
4 结语
农业科研院所是我国农业科研的主力军,是构建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而农业科研管理又是农业科研院所比较核心的工作,涉及到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技人才、科研条件、科技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并成功实现科研成果转换为科技驱动力,最终达到科技创新服务于“三农”的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突出科研人员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科研管理人员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性工作。科研管理是科技创新的前提,有效的管理才能带来创新的效益,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才能使科研管理工作实现高质、高效,才能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进行。
5 参考文献
[1] 周攀,周晏起,刘笑,等.谈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农业科技管理,2012(8):94-96.
[2] 刘凯.新时期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思路浅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3(1):117-119.
[3] 王芸芸,王玺,蒋建兵.影响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效率的因素及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4(10):112-114.
篇9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5-0132-01
1 如何理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本意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即农业科学技术从正式完成到应用到各个领域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科技成果有可能会转化为各种农业产品、新型材料,或是应用于产业发展中,或是被农业之外的其他行业所利用,无论是任何应用途径,都实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个过程也是从技术发展成为生产力的一个系统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结合技术内容和转化进度逐步实现的。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的主体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农民自身,或是企业等。转化过程包括技术试验、产品研发、试点推广和广泛应用四个步骤。
2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不足之处
2.1 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尚未进入推广应用阶段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许多是以基础研究为主,没有能够进行产品研发,更谈不上推广应用了。许多农业科技成果研究对于农业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在世界都处于学术领先地位,与科学成果评价标准一致,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充分肯定,但是这些农业科技成果,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常规技术,因此只能停留在学术研究阶段,而无法转化为农业经济效益,科技在农业发展和社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性不足。
2.2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缺乏人才保障
目前我国承担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职能的人员,推广理念落后,工作方式单一,因此工作成效较低。①目前我国应用最广泛的基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人员的重点都放于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上,而对于其他农产品和加工技术等的推广很少,这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符;②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人才欠缺,现有人才的专业能力有限,无法实现对各种技术的全面推广,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长期转化;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人员,工作往往是沿循旧有做法,而他们知识结构老化,又得不到培训机会,因此缺乏工作的创新性。
2.3 现行的农村土地经营体制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由于我国可使用耕地面积较少,而农村人口众多,因此将农业耕地分配到每个人,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绝大部分农民的耕地面积都很少,而且土地呈块状分割,无法实行统一管理,尤其是不能够利用现代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来进行耕种。尽管许多农民采取承包方式来经营土地,但是这种经营方式变化较多,而农民经济实力普遍较差,出于长期利益考虑这种方式的实用性较低,农民很难下定决心将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当中,这也是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项重要因素。
2.4 农业科研单位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机构的有效合作
较少
农业科研单位的职能在于不断研发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技术,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机构的职能在于实现农业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和社会其他行业领域中的有效应用,两者的优势不同,应当是互相借力、密切合作的。但是目前由于体制限制和其他原因,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机构都是独立运作的,尽管在一些项目上也有合作,但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因此往往是以自我发展为主,造成合作的不通畅,或是所合作的一些项目并不具有经济价值,由此而使得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农业科研单位所研发的新技术,往往不具备推广应用的现实条件,而农业生产急需的各种技术,研发进度却非常迟缓。
3 如何实现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3.1 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管理模式
要确保农业科研成果整体质量的提升,就需要进一步优化当前的农业科研管理模式,采取有效方式对农业科研工作加强监管,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制度保障。①科研项目的立项必须结合农村发展和农业经济实际,要在与国家政策规定相吻合前提下确保其与农业生产的现实要求一致;②科研项目的审批流程要进一步规范,既要确保技术具有可行性,也要确保其项目完成之后具有实际经济价值;③要对科研项目进行严格的市场验证,具体查看该项目完成之后是否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或是对农民生活有显著帮助。
3.2 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人力资源保障
要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人才是第一要素。要确保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人力资源富足,人才的技术应当具有全面性,除了粮食作物的专业性推广人才之外,其他经济作物、绿色农业、特色农业产业等的推广人才也不可或缺。要将专业院校的高级人才充实到队伍当中。除了院校专业人才之外,还可以对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具有一定素质的优秀农民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要给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工作人员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使他们有机会学习到更多更先进的农业推广知识,实现个人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并确保知识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除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人才之外,也应当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使他们农业知识更全面,这样才能够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几率,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成长。
3.3 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制度
要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成效,就必须首先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效,要针对工作人员绩效建立全方位的指标考核制度,指标内容应当包括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和其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单位,要探索实施更科学的人员激励机制,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等各种方式来实现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对于在某个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并成功转化的农业科技项目,对其研发人员给予相应奖励。
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唯一的主导者就是政府,无论是政策制定、工作协调和技术应用,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各级地方政府都要认真对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并从科技研发、产业发展、税收、资金等各方面给予实际支持。
3.4 保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充足,实现全方位服务
要确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断取得新进步,仅仅依靠政府拨款是不行的,而是应当采取费用共担的方式,由享受到农业科技成果的各主体来共同承担费用成本。首先,目前所需要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在一段时间内仍是由政府承担,政府在提供无偿服务的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合适项目来以有偿方式进行尝试;第二是建立全方位的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如果农民获得入网资格,就能够得到各种技术学习的机会,可以获取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最新信息,这些都是免费的,而一些新项目和新技术,则酌量收取一定费用,这样就使科研费用有固定来源,才能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长足进步;第三是有一些农业生产项目经济效益较为客观,同时技术要求较多,信息量大,对这些项目则应当实施有偿服务,参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经济收入实际,对服务价格建立统一标准,由社会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或是农业生产组织机构来收取费用;第四是要进一步规范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管理模式,对目前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按照研究方向和推广渠道等进行评估,建立更高效的科技转化平台,大力发展高新农业技术产业项目,确保农业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相一致。
参考文献:
[1] 陶伟.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4,(8).
篇10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创新性;思考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目前,我国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已呈现万众创新的新局面,特别是十以后,大力号召创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并将其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集中力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1]。科研管理创新是管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索如何加强创新性农业科研管理显得尤为必要。
1传统农业科研管理的现状
1.1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有待深入
科研管理是个有机系统的复杂工程,高效科学的科研管理机制是科研管理实施的基础与保障[2]。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科研一直存在着“重科研,轻管理”的理念,农业科研管理部门处于被动服务的状态,在科研统筹、协作和成果转化引导等方面缺乏主动性。另外,管理制度缺乏灵活性,调控手段与激励制度缺少有效性,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1.2农业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国家对科研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科研管理团队的知识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科研院所对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政策引导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者的管理素养及专业知识不足,缺乏有效的管理技能与先进的管理知识[3]。
1.3农业科研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有待提速
实现农业科研管理的信息管理网络化是科研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还有一些农业科研院所的数据库、网络管理平台系统不完善,不能进行高效的信息处理,无法满足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需求,直接影响科研管理的效率及质量。
1.4缺少引导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开展成果转化的机制
农业科研的宗旨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但有的科研管理人员市场服务意识淡薄,只注重科研项目的立项、经费分配及成果的产出,不注重成果转化;有的科研人员只注重开展科研工作,不注重成果的开发与转化。而有些农业科研院所恰恰缺乏引导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开展成果转化的机制,没有调动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开展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成果转化率[4]。
2创新性农业科研管理的含义
创新科研管理,首先是指思想的开放创新,即科研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想,树立创新的基本理念。农业科研管理创新,广义上讲,主要是指理念、方法及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狭义上讲,则是农业科研日常管理方法和制度的创新[5]。除此之外,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创新性农业科研管理除了坚持科研的自由原则、开放竞争原则、统筹跟踪原则及可持续原则以外,还应以解决农民的需求为己任,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3加强农业科研创新管理的几点建议
3.1健全政策法规的引导,做好科学规划制度创新
可以理解为把一种新体制引入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并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6]。科学技术创新与制度机制创新密切相关,应加大力度建立合理、高效及科学的运行机制,健全政策法规的引导,加强顶层设计,制订科研规划,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关注社会需求和科技的发展[6]。
3.2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强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科研管理受到创新与改革的冲击,出现了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需要一支高素质、懂政策和阅历丰富的专业复合型人才队伍[7]。要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使科研管理科学化;实施可持续发展人才战略计划,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建立相应激励机制;采取不同的形式引进国内外管理人才,强化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3.3利用“互联网+农业科研管理”,创新信息化科研管理平台
利用“互联网+农业科研管理”,实现信息化平台建设管理[8]。“互联网+”是两会首次提出的一种新经济形态,高效健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农业科研管理决策者的可靠保障。要建设提供科研活动信息与科技交流的平台,开发科研管理业务综合信息系统,使管理实现自动化;建立基础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信息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
3.4打破思维禁锢,使农业科研管理国际化
- 上一篇:机械制图方向
- 下一篇:小学英语教学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