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科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学科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学科分析

篇1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从世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人类就已经展开了一次为期不短的计算机革命,而这次革命对于计算机技术也产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现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经济发展,计算机发展势头越发迅猛,并且发展速度也随之提高。而有关计算机技术的相关领域也从传统单一模式发展成为现如今的多元化发展模式。而针对于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也逐渐拓宽,不论军事、政治、工业、教育还是医疗等等都有所涉及,人们的生活也越发的离不开它了。

1追溯历史

一九四六年世界第一台人造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人们将其取名为埃尼阿克。它由一点八万电子管构成,体积相当庞大,重约三十吨,有两三个房间那么大,而且只能进行一些简单运算,使用成本相当高。伴随着成本减少,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相关企事业单位与政府才将计算机技术拓宽到其他领域应用上面,伴随科学的日新月异发展变迁,因特尔处理器的问世才使得计算机逐步向智能化发展。世界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是一九八二年问世的,它的问世标志着计算机成本已经最快速度降到最低,而计算机也由过去只有政府与大型企业才可以使用变成现如今的计算机普及化了,正可谓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来,计算机的发展逐渐呈两极化发展趋势:一面向平民普及,逐渐走入各中小型企业以及个人家庭;另一面向更高端发展,对它在军事医疗等的建设开拓新思路。现如今,不论是政府、企事业还是个人家庭,计算机都可谓是无处不在,很容易看出,计算机发展前景良好,而且人们在将来会越来越需要它,从它的诞生到现如今,它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计算机的每次变革都标志着它会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它到今天已经有六十几年发展史了,可以说它的发展是深入骨髓的,凡是与人相关的领域它都有所展现,而且由一元化向多元化逐渐变更,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造福了整个人类社会。

2计算机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探究

2.1普及化和深度发展化

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无疑是科学技术,而且现如今科学已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时代,计算机毫无疑问的位居生产力榜首地位,对于国家的繁荣富强与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伴随现代社会计算机的普及化,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用计算机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计算机已经无形的深入到与人类相关的每一处、每一点中,各行各业都开始离不开它。而且伴随计算机技术自身逐渐发展,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必然日臻明显。

2.2专业性与综合性

计算机普及化发展的同时,它的专业性与综合性也变得越发突出,比如智能家用电器的诞生,电脑控制各种家电正常运行,它已不再是单独运行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网络控制全局,尽可能的造福人类生活。伴随人们需要,计算机的专业性又要加到它的综合功能里面,也就是说它不仅要高科技智能化,还要向功能多样化发展。

2. 3飞速成长与强化渗透

伴随人们对计算机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目标与定位变得更明朗,它也在飞速成长中,并且强化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3]。它的飞速成长表现在从电子管问世到世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中间跨度一共四十二年,而伴随时代进步,半导体的晶体研发成功到半导体的计算机问世用了十年不到时间,另外,从微电子领域跨越为集成电路,也就用了一年多时间,第四代的计算机研发成功,带给人类历史性的突破,它的突破与发展与人类生活生产的需要密不可分,所以与其说它是强化渗透不如说是人们需要它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3结语

根据以上对计算机发展历史的回溯与其特点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我们可以将其发展趋势归纳为大致三点:第一是向更高的方向发展,即性能与速度方面的提高,第二是向更广的方向发展,即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高科技渗入到家庭琐事之中,第三是向更深的方向发展,推进智能化产业进程。现代社会,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出现是为人们可以更好的生活。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提升了工作效率,优化了人类生活的方式,也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娱乐与便利,更加速了时代与社会的进步,为国富民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强.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的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3,21:31-32.

篇2

一、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基本特性

我们知道计算机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能进行快速运算、通讯及逻辑判断的先进的电子设备。因此,计算机课程不同于其它传统学科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课程主要是操作性内容,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基本的操作系统和应用工具软件。因此,课程教学会分成不同的任务模块,目标性比较强,课程内容比较独立。

(2)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教学方法选择比较多样,如演示、讲解、练习、网络教学等。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3)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

通常每一项任务的完成质量都可以通过学习成果质量来衡量。所以对于计算机课来说,学习成果的评价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评价。

鉴于以上特点,我们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思想来指导计算机课堂的教学工作,计算机技术是一 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的掌握,还涉及到对技术的正确选择。笔者认为必须要对计算机课堂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发挥这门课程的优势,达到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目的。

二、计算机教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课程教学相结合

计算机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更要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因此,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计算机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计算机技术来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日常生活中的报纸,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电脑来设计其样本,学生要实现制作一张美观的报纸版面,就需要掌握Word文字输入与设置、排版知识等;在讲excel表格时,可以让他们制作课程表。我们也可以将计算机课程教学与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文化相融合,如在讲网页制作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明星或偶像,制作他们的主页。在制作过程中,为了让网页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不仅要学会怎样使用网页制作工具,还需学会到网上去搜索相关信息、下载图片、动画、视音频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习计算机知识,而且结合日常生活,把计算机知识溶入到学生平时的生活,更激发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此外,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注意同其他学科的这种横向学科联系,以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如在讲绘图工具时,可以让学生绘制几何中的图形;讲Flash时,可以让学生制作物理、化学中的实验。计算机课程教学正是通过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例证,学科知识间的整合,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产生兴趣,认识到计算机技术是自己走向现代信息社会必须掌握的工具。

三、情境与任务相结合,注重学生学习体验

计算机课程教学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情境,不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学生就不会产生很高的学习兴趣。因此计算机课程要利用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创设适当的情境后再抛出任务,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接受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主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开始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激励同学们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要勤思考,解决问题后要进行反思,不断地在自主活动中总结教训、吸取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小组讨沦、小组合作、学生探究式学习、学生成果欣赏等,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体验是很重要的。不动手实践是不可能学好计算机的,计算机课程应该以实践为主。让学生去操作,去实践、去尝试,从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大胆地进行创作。

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时也许会出现一些错误,应允许他们犯错误。学生通过犯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到不断吸取教训。

四、鼓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篇3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任务驱动法;教学实践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当前教育教学界尤其关注这部分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已经应用到了社会各层,几乎可以算作是当前时代的必备技能之一,所以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那么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实现对口培养,让计算机人才为社会创造财富,就是要在计算机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孕育出更多熟练的计算机操作人才。计算机需要得到更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只能够支持学生进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无法使学生应用到实际中。本文针对教学的特点,不是把书本的内容念给学生听,而是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中尝试寻找突破,这种教学方式也是势在必行的。

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就是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教学法,从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上来分析的话,就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进行,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灵活应用,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课堂进行升级,要求学生和教师更灵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提升教学理念,转变为具有强大内驱性的积极学习行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作为主要目标,是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更关键的在于并不改变学习的本质,将再现式教学变为探究式学习,考虑到学生本身的实际状态和能力,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在任务的基本要求下有序开展活动,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想要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和探究,依照本身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以自身的教材、知识储备或者小组间合作,运用共有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对需要实现的任务进行完成,着重于提出方案、解决问题[1-10]。计算机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要考虑计算机教学的社会需求,现在世界上计算机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并且在未来也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整体上要朝着多元化、行业化方向发展,基于这样的背景,教育教学界就要做出相应的准备,在计算机教学中引用更新颖的技术,保证能够得到更优质的人才输出。

2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2.1设计

任务驱动的设计要与生活相关、能启发诱导学生、有探索的空间、可扩展。创造环境在上课的第一阶段,整体上计算机教学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氛围,所以要进行教学情景的设计,最好是情景教学和联想教育相结合,创造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环境,保证任务的完成和开启过程中更具诱惑力,在创造出的环境中去展示任务,这也是有效驱动学生积极去探索和发现的关键。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进一步应用和操作,从而保证计算机技术更具实效,解决实际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是非常具有成就感和创造性的,这一过程决定着学生是否能适应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际应用,以积极的心态去完成任务。

2.2分析

这一过程比较灵活,关注计算机课堂提问水平,可由教师对教学任务给予讲评。在分析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对于计算机课程进行观察,比如,教师演示自己的作品,分析教师课堂问题内容、问题所处水平及问题对课标要求的达成程度,给学生以示范,结合教学实例对比分析得出任务达标与否,告诉学生对这一任务在知识点上的应用思路,基于课标及教材设置问题、基于学生回答进一步设置问题,突出表现手法、创新性等方面的要求,以任务设计建议及措施来增强任务的驱动效果。也可由学生独立讨论,计算机应用分层式教学来划分任务难度等级,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前计算机教学问题,大部分基于学生的参差不齐,从而需要在任务展示和分析中融合分层教学理念,将任务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匹配,给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案,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往往会有奇效。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至于因为任务难度影响整体教学进度和创造性,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来划分,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层次,通过不同层次的任务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2.3讨论

当教师把任务呈现给在学生后,要注重即兴评价和积极引导相结合,如何顺利、正确地完成就是关键,即兴评价教学模式的采用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也能解决任务驱动效果不强的问题。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仅仅进行表扬会让学生陷入错误的计算机学习心理状态,教师需要做的是不要急于讲解,可以适当进行问题的提出,也不能急于让学生自己去做,从而出现违背教育目的的情况。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讨论,为了能够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逐步理清思路。可以将问题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问题探究能够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相互的讨论,部分学生因为自身能力方面的原因,对于计算机知识和操作的理解和探索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但合作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动手完成,教师在运用即兴评价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引导,以此促进学生计算机核心素养、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但是在教师进行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把任务完成的成果进行展示要放在最后。否则就可能导致能力较差的同学,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因没有受到教师的及时引导,而出现浪费时间和计算机学习能力提升有限的情况。考虑到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关注度不足,为了积极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水平,通过老师和学生间的积极谈论,及时将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与小组合作教学方法进行了结合,让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彼此思维的碰撞,融合主观学习态度和学习计划构建意识的形成,不仅有利于学生计算机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加有利于学生沟通、交流、人文情怀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2.4评估

教师应肯定学生的成绩,评价对于计算机课堂教学任务驱动的开展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一些创意新颖、主题突出的及时点明并鼓励,这样能够有效帮助计算机教师明确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有独创性的地方给予表扬,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计算机素养的提升程度,让学生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任务驱动是教学手段之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找出还需改进的地方。促进知识的迁移,增强对生活的体验,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该教学模式有形象真实、感情丰富、意境悠远、理喻其中四个特点,能够让学生修改自己的成果,认识到本身计算机理论和实践操作的优劣,完成自己的任务。计算机教学实施任务驱动要有可靠性、实际性、情意性、本体性、繁复性、代表性、行动性、悬念性八个特点,要让学生把好的创意、好的方法添加到任务案例中去,既要在关键处设计问题,又要考虑学生的兴奋点,为下一次任务实施增加趣味,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师生关系为基础设计任务驱动,增强任务的活力,要用实例来创设情境,并综合应用台阶式、引发式、辐射式、连环式四类任务驱动,使得任务能够良性循环。具体点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方面。学校方面为了能够让计算机教师加强任务驱动开展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完善了计算机教学任务驱动有效性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按照学校的规定,教师需要在每周学生的测试结果出来之后要及时进行数据统计,明确学生对于课本教材上知识点、计算机学科感情体验、学科素养、基本技能的把握情况,以及学生计算机实操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情况。并对目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描述,并将这些状况以报告的形式进行呈现。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很好地完善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任务驱动开展过程中的有效性,学校要求定期举行教学模式和教学问题的谈论会议。会议过程中,每位教师都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讲述,最后总结出更具实效性的教学策略。(2)学生方面。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决定性作用。为了能够充分的调动计算机学生参与任务驱动的积极性,学校逐渐的完善了教育评价体系,在学生评价的层面,第一是教师给予的评价,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会对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进步程度等进行关注和总结;第二是学生之间的评价,为了确保评价公正,研究人员要积极要求学校专门进行思想渗透,奠定点评的公平基础。第三是个人自评,学生拥有给自己点评的权利,学校也会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篇4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 教学现状 对策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作为中职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对于普通高中教育,目前我国的中职学校仍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而且,在目前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工作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现状。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专业一直处于很尴尬的位置,主要是学生毕业后往往是什么都学过了,可是又什么都不会,去了企业单位很多业务都不能立即上手,还需要培训。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学校的工作。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上的设置过于注重学科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考虑到所教的是否具有实用性,可以真正的在应用上得到发挥。对于专门化的知识和技能,缺乏针对性的培养,所以学生大多是通才,这一点上,和社会对专业水平较高的人员需求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而且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将来从事计算机的科研与开发毕竟是少之又少,大多数学员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希望习得一技之长来解决就业问题,并且可以高效率的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可是大部分学校重理论、轻实践。针对这种情况,对计算机课程的内容设置有必要进行一系列调整。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现状和问题。1.中职学生和教师问题。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偏低,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对计算机接触不多更谈不上操作和应用,而来自城里条件好的学生在聊天和游戏上知道的比计算机基本知识了解更多,学习的积极性较差,因此这都给计算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于中职学校条件所限,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有很多并未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 外出学习机会较少,跟不上知识和科技的不断更新,而他们脑中现有的知识结构, 易造成知识老化的局面。要想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学校在师资和设备上需要加大资金投入。2.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不符。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方面还是依据国家颁布教学大纲或指导性教学计划, 而没有充分考虑地区差异与生源质量的实际, 导致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产生矛盾。很多中职学校在资源专业硬件建设及师资力量方面跟不上时展步伐, 不得不降低人才培养的标准, 将目标定的过低, 减少培养内容, 降低培养难度。这使得所培养的毕业生技能水平达不到劳动力市场的最基本要求。而当目标制定的过高, 学校在实施过程中目标很难达成, 内容难以完成。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降低了他们对于专业的学习兴趣。只有跟上社会发展,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才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状况的对策分析

为扭转计算机专业发展的不良现状,解决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现阶段中职教育课程传统、模式落后的现状间的矛盾,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加强中职计算机实践教学。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不单单要重视理论更应重视实践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由于计算机实践教学直接反应了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校方应加大投入力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增加学生的实际上机操作的机会。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通过计算机的实践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二)合理设置计算机教学课程、科学选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学校开展计算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综合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师在算机教学过程中应设置合理的教学课程。将其划分为几个模块,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合理规划的教学活动,调动同学们的主动性,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中职计算机教师在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还应该科学地选择教材,可以在选取纸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选取网络学习平台或者是电子资料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选取部分实用性较强的教学模块,制作成教学课件,建立素材库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站,进而可以较快的使学生掌握新信息技术。克服单一的纸质教材,增加趣味性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们喜欢上计算机这门专业,也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提高教学水平,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有重要意义。

(三)加大师资和设备的投入。职业教育本来就是高投入项目, 国家的政策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其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但实际上地方投资往往倾斜于普通重点中学, 中职学校经常会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 无法提高师资力量和添置新设备, 原有课改设想也无法实施,尤其是实验设备不足迫使教师只能在黑板上讲理论知识,阻碍了对学生操作能力培养。为了改革传统教学进行的课改也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加入,提高教学质量。

三、总结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中职计算机教学想要满足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就必须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而笔者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研究,更加感受到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担,促使我在今后的工作进一步深入思考职业教育的本质、途径与方法等问题,争取使中职计算机教学课程的设置变得更加合理与实用,培养出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和震.我国职业教育政策获重大突破[J] . 教育与职业, 2005 , (34) .

篇5

[关键词] 计算机英语教学;教学实践;存在问题;理论实践结合;教学方法

一、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

在我国高等院校独立学院当中,计算机专业英语是其计算机专业课之一。目前通行教材为《计算机专业英语》,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程序语言、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等英文相关知识。随着我国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级英语课程的教材及授课方式也在不断完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计算机英语课程的重要性,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工作之后,遇到相应的计算机专业英文术语,不能正确理解、更无法灵活运用。

目前独立学院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情况普遍滞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计算机理论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但教材的内容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学生普遍反映,教材内容老套、枯燥,跟不上时代节奏,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更是如此。很多学生无法把计算机英语与自身的专业结合起来学习,因此学得很被动、无趣,学生课后也没有复习巩固,很快就忘掉所学的知识。现行的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体系与其母体学校有较大的差异,教学要求和课时安排也不尽相同。独立学院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几乎使用的是国内一本、二本院校的教材,这些教材在编排和设计方面,都更加侧重于理论知识。而且,教材内容难度较大,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英语阅读水平。独立学院的学生,相对英语阅读水平有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畏难情绪,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懈怠,不愿听讲、丧失信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无法因材施教、很多时候无法按质按量完成教学内容,使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流于形式。

另外计算机专业英语师资相对比较薄弱。本课程基本都是计算机专业老师任教,许多教师没有接受专业的英语教学培训,普遍存在课堂上英语口语应用太少,教师发音不标准的问题。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弱,单词发音不标准,在课堂上表现不活跃,与教师互动交流太少等,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起重视,并协调学校及学生,共同探讨如何解决相应问题,以提高教学水平。

二、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

1、课前准备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从一个班级中挑选出3-5名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让他们提前阅读将要讲解的新课内容,课前完成中文翻译任务,然后在课堂上,要求个别同学进行示范讲解。这样可以提高大家学习计算机英语的积极性,又能够有效防止课堂上出现没有师生互动交流的尴尬。目前,高校英语教师最常使用的是讲授法,很少使用其他的方法进行教学。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并具备各种素质,尤其在独立学院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之上,为将来步入社会作各方面的准备。而现行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相对比较单一,教师应将投影、视频、电脑软件等多种媒体有机的结合,将学生带入一个“学习中放松、学习中娱乐”的生动课堂,将课本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兴趣,创造生动形象的语景,加大知识容量,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时间。

同时,要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对自己所教的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如: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全面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等,以便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难点、重点、深度和广度;同时还须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心理特点,如:英语特长、兴趣爱好、个特性征、学习基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从而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2、课堂教学

在英语教学当中词汇与阅读是最为重要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更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教给学生记忆单词的方法,比如情景记忆法、音标记忆法、分类记忆法等。在英语阅读中,一般文章可分为描述性段落和连接性段落等。对于解释、描述性段落可采用精读法阅读,帮助学生分析文中的长难句,联系上下文的结构,从而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而连接性段落通常包含一些综合信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适当进行泛读讲解,以学生自学为主。

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授学生掌握专业英语句子结构的特点,正确地翻译句子。计算机专业英语文章中长难句较多,各种短语和从句相互搭配,比较复杂。因此要教授学生如何划分从句,首先应该讲长句分成若干短句,然后去楼顶每个短句的语法结构,分清是定语从句、状语从句或宾语从句等。最后按照语法规则,将每个短句联系起来,从而理解整个长句的中文含义。教师在讲解文章时,选出典型的长难句在课堂上做翻译示范,并请学生进行翻译,及时纠正学生联系中的错误,并进行订正。

在教学实践中,词汇学习也是学生的难题,计算机专业词汇比较生僻,平时接触得很少,所以,要根据计算机专业词汇的特点,将词汇进行归类。在单词讲解过程中,每次遇到一个单词,学生采用分组比赛法说出其它若干个单词,这样无意中就复习了很多遍,有助于学生记忆。

三、结束语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而计算机专业英语更是如此,要想很好地教授这门课程,就必须具有丰富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知识和较高的英语水平,广大教师应该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爱岗敬业,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分析研究,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运用英语的水平,不断探索,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过程中,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广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有所收获,培养更多优秀计算机人才。

篇6

关键词:算法设计;算法分析;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算法设计与分析”是计算机专业高年级学生与研究生的重要专业课,同时还是一门与计算机有关的非计算机专业如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的专业课。本课程与前驱课程“离散数学”、“程序设计”、“计算方法”、“数据结构”等联系紧密,而且实践性很强,各种经典的算法思想如动态规划法、回溯法等,从一系列经典问题的解决方案中提炼出来后,再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把该课程看成单纯的理论课学习,对算法设计思想死记硬背,而不是灵活运用,不能对一种设计方法举一反三。这就要求教师思考如何把其与程序设计教学相结合,而不是将孤立的算法设计思想传授给学生。

2教学内容

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算法设计与分析主要目的是讲授计算机应用中常常遇到的系统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中的具有广泛工程背景的典型非数值计算问题的解法,讲授设计与分析各种算法的基本原理思想、方法与技术,重点阐述算法设计的典型方法,分析不同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建立计算机与应用问题之间的桥梁,从而使学生在选择或者设计算法时可以对其进行时空耗费分析,并使所设计的算法时空复杂性最优,进而为其编写出高效程序、开发出优秀软件系统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基本掌握递归、分治法、动态规划、贪心算法、回溯法、分支限界法等经典算法的设计和分析方法,学习为解决应用中的非数值计算问题建立计算机解题模型的设计和分析算法的理论基础,并掌握对求解典型问题必要的算法设计技术和编程技巧。

计算机科学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内容和手段始终处在不断革新和变化的过程中。根据工程硕士研究生大多有一定的工程经验,有一些工程需求。因此,本课程的授课内容除了讲授经典算法设计理论外,应结合教师科研实际,逐步引入并行算法、现代启发式搜索算法等先进内容,尽量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的学术和科技成果,使学生既能夯实基础,也能扩大眼界。另外,算法的应用领域很广,基本上只要有计算机的地方就会有算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介绍了计算机其他领域方面的算法,如数据压缩算法、并行算法、神经网络等等。虽然只能粗略的介绍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可以用很浅显的例子进行说明,让学生了解各个领域算法的大致思想,拓宽他们的专业知识面。

研究新动向融会进去,从而使学生可以用基本理论去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增强学习兴趣,使其感到学有所用,也是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讲清基本理论知识,同时把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目前,计算机专业学生使用的“算法设计与分析”教材内容较多,而工程硕士研究生学时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力求做到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们要把主要时间花在讲解重要概念、基本设计思想和基本方法上,引导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内在关联性,比较不同算法特点,举一反三,比如背包问题,在讲课中用图解法、递推法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由浅入深逐渐理解动态规划算法原理。在规定的课时内,既完成教学任务,也同时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操作上,我们以一些基本算法设计技术内容为主线,以其基本设计思想的具体应用及分析为重点,讲清楚算法设计及分析问题。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关注计算机算法的业内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跟踪计算机科学的最新进展,将新知识信息融入教学之中。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从传统的“粉笔+黑板”模式为主过渡到“计算机+大屏幕”为主的授课模式。授课的电子教案开始时以静态文字为主的PowerPoint幻灯片方式提供,现在则在教案中穿插曲可动态演示算法的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展示抽象算法的执行过程,辅之以板书交流,从而大大增加了从教师到学生传递的信息量和信息种类,有助于建立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入理解及相关技术掌握运用。

(1) 启发式教学

抽象、理论、分析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三种基本形态。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应将上述三种基本形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融合新概念将各分支学科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辅以其他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从介绍典型应用问题入手,将计算机算法的构建过程展现出来,同时提出新的算法设计问题,以便让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变单向传输式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 变以强调抽象算法设计为主的理论讲授为探究解决应用问题为主的设计引导式讲授。对一组相关的算法,分析、阐明不同算法的优、缺点,启发学生在能够解决问题的前提下探索新的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达到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为此,我们在课前应充分备课,一方面吃透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则要多了解其最新应用发展状况。另外,在讲课方式上,采取“系统讲解基本理论思想、反复强调重点难点、启发性讲解引申知识内容”的方式,启发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既注意了基础的特点,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散的思维空间。

(2) 理论联系实际

计算机科学非常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算法本身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特别是对于工程硕士研究生,他们更注重应用,如果能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在教学中,算法设计技术、算法分析技术、基本设计思想及其应用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讲课过程中,我们要把基本算法设计方法的思想及应用结合起来讲授,由简单应用到解决复杂问题,使学生循序渐进接受算法基本思想,从而掌握所学知识及相应的思维方法。同时在此过程中,不失时机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贪心算法的思想很简单,也可以用于处理最优化问题,但是由于用此方法解决问题时优化测度要根据具体的问题自己选取,故用此方法设计算法时对于解决不同问题其具体实现方式也是不同的。以找硬币为例,希望找的硬币个数最少,如果硬币面值为:1分、5分和11分,要找给顾客为15分,对贪心算法而言,则需要1枚11分,4枚1分,共用5枚硬币;而用动态规划法求解,得出只用3枚5分硬币就可以了。从这个小例子可以看出,贪心算法虽然好用,但对于有些问题采用贪心算法不一定能得到最优解。为了让学生对算法设计有较完整的认识,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同一问题时,选择不同算法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调度问题、0/1背包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场地租用问题等等。算法课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际中的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级别的问题,配合给出不同级别的提示来调动不同学生的主动性。

(3) 强化讨论教学环节

针对理论课教学中一些尚未理解透彻、容易出错的问题,在教学中进行分析讨论。选题要有代表性,不选难题繁题,但是要有讨论引申之内容。通过一题多解和分析,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而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具体应用。讨论问题的同时,学生又会提出新问题,从而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在讲授递归方程解法时,以汉诺塔问题的递归方程为例,可以采用三种解法中任一个求解。同时可以联系时间复杂性分析其时间耗费,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三种求解方法各自的适用范围及其优缺点。

4教学手段

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也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举措之一。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增加单位时间的信息含量,将有限精力与时间用于剖析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把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该课程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课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是将算法设计中较抽象的设计思想以动画形式演示出来,既可以节省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时间,也可以将算法设计的一系列步骤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如利用贪心法解决单源的最短路径问题时,利用课件可以让学生更清楚了解求解指定顶点到其他顶点最短路径的过程以及最终求解结果,更好掌握贪心算法的设计思想。课堂教学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学得直观、学得轻松、学得活跃,并提高课时利用率,增加课堂信息量,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另外,我们开设“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网站,在网站上配套电子教案、作业及其他课程资源,也是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举措之一。此外,可以把讲课内容制作成电子课件在校园网上,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有时可能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到学校上课,或者学生没听懂,可以上网察看,方便学生自学、复习。

此外,我们也改进了考核方式,将传统、单一的闭卷考核方式,改变为对平时课堂学习、课外设计(课外作业)、

期末算法设计与分析笔试与交报告等多环节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逐渐加大对算法设计和程序开发能力的考核力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训练的兴趣和热情,避免产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 算法设计与分析[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苏德富. 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3] 陈国良. 并行算法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陈莉. 计算机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J]. 高等理科教育,2004,(2):51-55.

First Step toward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lgorithm Design and Analysis

ZHENG Hong, SHAO Zhi-qing, FU Hai-bo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分层次教学

1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式

1.1计算机与各学科专业的融合对课程体系结构的冲击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课程中应讲授的知识迅速膨胀,新的针对各专业的工具软件的出现,使计算机技术和各专业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密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发展方向不是要成为计算机理论人员或科研人员,而是成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这两者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不同的。这些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应面向专业应用,根据专业应用的需要和类别来设置层次和组织课程。以前的教学大纲设置是否全面,是否能跟上就业需求,是否考虑了专业特色,等等,都是我们必须重新考虑的问题。

1.2基础教育信息化课程的实施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冲击

1.2.1教学内容重复

教育部要求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而课程的内容主要和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层次相似[1]。如果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够保质保量,则为现在新进入大学的学生开设什么样的计算机课程,就非常值得探讨了。如果不重新设置课程体系,不仅教学内容重复导致资源浪费,而且容易让部分学生产生轻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思想,认为本门课程没有新东西可学。大学计算机基础除了要求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的知识和操作外,主要任务是进行平台能力教育,内容包括当今主流系统软件平台和建立在平台之上的常用应用软件。

1.2.2授课层次不齐

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我们连续几年在三所大学做过问卷调查,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招收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很多农村地区并未很好地实现教育部所规定的在小学中学开展信息化教育的标准,但来自城市的一部分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对办公软件也比较熟悉,如果所有学生在一起上课,势必造成资源浪费,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改革教学一刀切的模式,打乱自然班,进行分层次教学,量才施教,来适应学生计算机能力的不均衡。

2课程体系结构改革

课程体系结构改革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改造课程体系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本次教学改革不是短期的行为,而是利用多年的教学实践时间,重点在河南省三所高校――郑州轻院、河南农业大学、中原工学院实施教学改革措施,在实践中总结与创新,观察改革效果。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应该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而动态的调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分析本校专业设置特色和学生计算机能力,考察计算机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各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不同需求,结合高校的培养目标,更新核心课程的内容、添加删除某些课程[3]。

2.1原有课程体系分析

上述三所高校原有(2007年以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差异不大,如表1所示。

分析上表,发现突出问题如下:

1) 课程设置体系性不强,课程门数少,内容结构安排简单;

2)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课时安排过多,内容和中学所学会有重复;

3) 后续课程缺失,学生在大一学完后无法进一步学习更多计算机工具软件或技术;

4) 第二学期课程设置基本都是程序设计,虽然简单分类,但仍存在一刀切问题,没有体现专业特色和培养需求。

通过研究分析,教学内容上应该弱化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操作和基本方法与技术的讲解,如弱化办公系统的使用,适当减少第一学期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时数;强化和增加一些应用性、技术性强的内容和课程,教学内容上应由注重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增加网络使用与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包括图像处理、动画制作、多媒体制作)、程序设计基础等知识[2]。

2.2建立“三层次”课程体系结构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三层次”课程体系设想,如图1所示,每个层次体现了对学生培养目标的提升,体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这个“三层次”体系是总体指导架构,各学校可以在此基础上,分析本校专业设置和专业特色,选取不同的课程来教授。

2.2.1计算机基础能力教育

第一层次主要内容为学生第一学期所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软、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及其使用、办公自动化操作技能的培训、计算机文化的讲解、最新计算机信息和技术的简单介绍。对这部分,考虑到中小学已经有相关课程的学习,因此可以缩减操作讲解的学时,由原来的60课时改为30~45课时。

2.2.2专业分类计算机教育

第二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不同课程。各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是有差别的,特别是文科和工科、工科和艺术类各科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甚至于机电类各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也有着明显不同,而专业需求更是有明显不同。开设课程前需要教师对各个专业学生思维方式特点和各个专业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程理解能力进行分析。教师依据专业内容,分析各专业教学执行计划,搜寻制定适合的专业工具软件和学纲,依据专业软件的技能要求,设定若干门计算机专业工具软件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业特点选择课程进行学习。以河南三所高校为例,我们对专业进行分析并分类,如表2所示。

我们在分析专业需求、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初步列出开设课程表(如表3),各校可针对本校具体情况开设不同的课程。

在教学设计上,也需结合专业特点,组织教学内容,例如,图像处理课程的图片处理,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可以农作物图片为主体,林学专业以树木图片为主体,园艺专业以花卉图片为主体,畜牧专业以动物图片为主体;而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系可以服装和时尚类图片为主体。

2.2.3学科扩展计算机教育

第三层次为更高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本层次的教育将立足于学生专业学科,着重于扩展学科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授课可采用举办信息技术新技术讲座或者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学校依据本校专业特色,增加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工具软件教学。例如,中原工学院有编导和播音专业,则可根据需要开设视频制作、3D制作、虚拟电影模拟制作、音频和视频处理的相关软件;针对服装和艺术设计专业,可开设计算机美术艺术设计课程;针对装潢摄影专业,可开设针对装修的虚拟模拟设计软件和针对摄影的计算机处理软件等,如表4所示。

这个层次的教学工作,是后期发展的重点,应当继续扩充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加公共课和选修课以及讲座的数量,使学生有机会学习贴近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内容。

3分层次教学

3.1新生计算机能力差异分析

在新生入学时,以问卷的形式了解每位学生的计算机掌握情况,如中小学是否使用过计算机,文字录入速度如何,是否会使用Windows、Word、PowerPoint和Excel,是否接触过网络,是否会使用搜索引擎搜集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是否能熟练使用当前所流行的Windows操作系统等。通过这些调查了解大一新生的总体计算机水平,为下一步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中原工学院的分层次改革工作进行得比较早,从每年对新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调查问卷分析和分层次考试来看,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差甚大:有超过10%的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包括上网),学习过办公软件,但其中能很好地完成电子文档、电子表格等编辑工作的学生人数不多;有近20%的学生对计算机接触不多。从上机情况看,有些学生1分钟可以输入40~50个汉字,而有些学生基本上还在找键盘。因此,在采用分层次教学之前,统一授课方式已经暴露出许多弊端。

3.2实施班级分层次

我们在了解大一新生整体计算机水平的情况下,对新生进行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测试,使用的题库是目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试题库,旨在测试每位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水平,并以此次测试成绩作为分级教育的依据。分级教育使具有一定基础以及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可以极大地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部分学生的示范作用,又可带动其他学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以2010年为例,中原工学院在南区本科中,将所有新生按测试成绩分为A、B、C三个等级,共28个教学班,其中A班4个,B班13个,C班11个。从目前分班的情况来看,C班的人数远远超出了A班,反映了我校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偏低。

3.3进阶式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也进行了分层次改革,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每个层次配备固定的教师,每个层次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不同,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成进阶式提升:C班的教学以培养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为主;B班教学在讲解基本操作基础上,注重进行应用技巧的讲解;A班教学注重扩充知识面,采用综合案例介绍新技术。

4结语

课程体系结构改革是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改革之核心措施,分层次教学是改革实践的重点,这两部分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筋骨所在,其改革成败直接影响到能否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质量。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教师教学手段和模式的改革、考试系统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引入网络教学,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博琴. 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4(9):7-9.

[2] 王新.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08(8):106-107.

[3] 张琳.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7):88-90.

Curriculum System Structure Reform and Multi-level Teaching Practice of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GAO Liping, LIU Shu

(Computer Science College,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7, China)

篇8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信息素养;计算机应用能力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7-0012-05

中图分类号:G642

1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任务及面临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名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已历经多次调整,其目的是使课程教学适应技术的发展,真正起到培养具有信息素养、能够应用计算机从事工作的人才的作用。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础课程基本要求”)中提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培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激发学生自己体验和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指委提出的课程目标包含3个层面的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及知识;具备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了解计算学科的思维方式。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是我们进一步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时必须掌握的。

1)大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达到什么程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已经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上网、玩游戏、操作办公软件等。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后,全国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许多从事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师感到这门课程越来越难教。事实上,很多学校已经压缩了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授课学时。更有人认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及内容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有很多重叠,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大学计算机课程应该取消。

针对目前情况,我们现在能否认为进入高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会上网、会操作计算机,是否就是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目标不是单一的操作计算机,而且对“会操作计算机”应该有衡量的标准,这个问题不能仅凭直觉就下结论,需要有数据予以支持。

2)具备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是否表明会应用计算机?

“基础课程基本要求”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是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具备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具有判断和选择计算机工具与方法的能力;能有效掌握并应用计算机工具、技术和方法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

什么是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目前,很多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材都以综合案例作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载体。但严格地说,很多案例实际是“样例”,即给出基本格式要求或最终样式,要求学生使用多种基本操作技能完成编辑、排版等工作,案例中用到的操作多为“模仿”操作。掌握了这种仅仅通过简单模仿就能完成操作的人,能否被称为具备应用计算机工具、技术和方法,并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这是需要我们分析探讨的问题。

2 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2.1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概述

2012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等8家单位共同主办了“第二届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以下简称“大赛”),铁道出版社承办了大赛。大赛的主题是“信息素养与核心技能”,主旨是促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提高大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大赛主要包含两项竞赛内容:基于IC3(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简称IC3)的竞赛以及基于案例的竞赛。

在大赛的命题、组织实施、竞赛成绩统计分析的过程中,主办单位的专家就大学生基本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基本标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内涵等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了解我国目前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状况,分析大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工作的能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研的目的。

笔者将分析本届大赛的成绩统计数据,调查全国高校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分析“掌握计算机工具的使用是否可判定会应用计算机”的问题,以期对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2.2对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的评价

2.2.1计算机操作能力与IC3标准

基于IC3的竞赛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于IC3标准的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掌握及对计算机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能力,包括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办公软件基本操作技能等。竞赛方式是上机在线竞赛。

IC3标准是一个国际信息素养标准。在广泛调研、分析的基础上,IC3标准将信息社会的社会人所应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和操作技能构造为一个能力图表,包括220个知识、技能点。本届大赛借鉴IC3标准,衡量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的状况,有利于客观地评价我国大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的能力。

2.2.2参赛院校和学生统计

本届大赛分为院校赛和全国总决赛两个阶段。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的院校赛在各地由各院校自行组织,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202所院校的11781名学生参加了院校赛。

经院校赛选拔,168所院校的534名学生在北京参加了全国总决赛,学生人数统计见表1。

参加全国总决赛的选手以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为主,本科院校以二、三本院校为主,全国重点院校有不足10所参加。

参加全国总决赛的534名选手既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来自新疆(4人)、(5人)等西部或经济欠发达地区。

由上述分析,可以认为本届大赛参赛选手所在学校的地域分布比较广,选手的竞赛成绩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评价的参考。

2.2.3成绩统计分析

1)平均成绩的分析。

2012年5月26-27日,参加全国总决赛的选手集中在华北电力大学(北京)进行决赛,按照高校类别统计,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平均成绩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①不论是本科还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经过一定的辅导和练习,其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够达到平均及格的成绩。但若考虑到这534人是从全国参赛高校上万名选手中选出的、参加总决赛的代表,我们认为,全国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不能令人满意。

②按照一般认识,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在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方面应该优于本科学生,但竞赛的成绩并不支持这种观点。

③相同类别学生成绩的极差过大,成绩分布比较分散,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最低成绩只有19.24分,极差达到70.31分。这说明,大学计算机的整体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能力差异很大,发展很不平衡。

2)按省、市、自治区统计的平均成绩。

按照参赛的部分省、市、自治区统计的平均成绩如表3所示。

各省的平均成绩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相关性不明显。沿海发达地区院校的平均成绩并不一定高于西部地区院校的成绩。处于平均成绩后几名的省、市、自治区,不一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3)重点院校的成绩统计。

参加本届大赛部分重点院校的平均成绩见表4。

重点高校选手的成绩普遍好于普通二、三本院校及高职院校。其中国际关系学院选手的平均成绩达到82.9分,远远高出北京地区的平均成绩(北京地区平均成绩65.7分)。这些重点学校的选手在参加案例阶段竞赛时,表现出很好的信息素养和工作能力。

重点院校选手的成绩也很不均衡。北京某些重点院校的平均成绩不仅低于北京地区的平均成绩,甚至低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平均成绩。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与计算机操作能力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在进行教学改革时,不能采取统一方案、统一要求的方式,即使对于同类型学校,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

在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应用是大学生的重要基本功。以这次大赛成绩为样本的统计分析,不支持“全国范围内进入高校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的观点。

2.3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不等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本专业工作的能力。目前,教学中以综合“案例”——样例作为应用能力的教学和考核载体,但实际上,多是按照给定的样本“描红模子”。

什么是使用计算机完成工作的能力?能否认为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就是会应用计算机完成工作?本届大赛专家组对此进行了研究、研讨,确定考量学生应用能力的案例不是简单的模仿操作,而是使用信息技术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包含了调研、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完整工作过程。

2.3.1竞赛案例题的设计

设计竞赛案例的原则:给定问题描述,要求参赛选手能够充分、综合地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设计解决方案,完成给定的工作任务。竞赛案例如下。

请根据如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背景:A公司,有员工45人。(本题省略45名员工的基本信息)

人物角色:假设你是这家公司的行政助理。

任务描述:公司要安排全体员工一起外出旅行休假。请设计旅行休假的建议方案。公司提出的基本限制约束条件如下:

(1)人均费用在4000~5000元人民币或20000~30000元台币。

(2)旅行休假时间不超过1周。

(3)公司全体员工都参加。

要求:设计旅游休假的建议方案。设计方案时,请考虑要求:

(1)本方案的目标读者是公司管理者。

(2)至少提出3个可选的旅行休假方案。

(3)应分析员工的构成和爱好需求,作为设计方案的基本考虑。

(4)每个方案至少应包含行程特点、主要景点和经费预算。

(5)标明资料来源。

(6)完成上述工作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使用相关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并进行信息处理,形成文本形式的最终方案。

(7)请将完成的旅行休假建议方案发送到指定邮箱。

竞赛案例的评价指标设计参照了科学工作的基本过程。评价的观测点是:

①分析问题的需求和约束;

②充分有效地搜集和筛选素材;

③按照要求形成报告;

④尽可能多地使用信息技术。

2.3.2成绩分析

台湾学生和大陆学生参加了竞赛案例的比赛。台湾学生包括高中生、职业学校学生以及大学生;进入这个竞赛环节的大陆学生在基于IC3标准的竞赛中,成绩最低分为86.14。也就是说,按照国际信息素养的标准,大陆选手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基础知识的程度很高。竞赛案例的成绩分析如表5所示。

大陆选手(不论是本科还是高职高专)的成绩整体不如台湾选手。仔细分析大陆选手完成的任务,可以明显地看到他们与台湾选手有如下差距。

1)不知道如何着手完成一项工作。

大陆选手拿到竞赛案例题目时非常茫然,所提交的解决方案思路不清晰,逻辑较混乱。

2)不明白竞赛案例题目中给出的约束条件和要求的含义。

大陆选手对理解需求、遵从约束的意识及能力较差,有的学生直接把旅行社的行程单作为解决方案。有的方案安排六天行程,从三亚飞到杭州,再飞到北京,只考虑有海景、有园林、有古迹,而无视经费和时间的约束。

3)不会分析基本数据。

竞赛案例给出了公司员工的基本信息,其中包括员工的爱好、年龄等多项信息。实际上,要求学生使用软件工具分析这些数据,尽可能多地顾及员工的爱好,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旅行方案。但有些方案没有数据分析,还有些方案没有使用软件工具进行统计。

4)资料来源单一。

有的解决方案所参考的旅游信息全部来自一个网站,缺乏广泛地收集和筛选资料。

5)不懂角色的含义。

题目给定选手的角色是公司的行政助理,但有多个解决方案不像是提交给公司管理者的报告,而是提交给老师的作业。

本届大赛的竞赛案例没有涉及任何专业领域,仅仅是使用信息技术完成一个信息收集、整理和呈现的工作,应该属于比较简单的案例。而这些进入最后决赛环节的学生完成竞赛案例的能力并不令人满意。

由此可以认为,熟练地掌握基本信息技术,掌握常用软件使用的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应用这些技术完成既定的工作。

3 结论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使得大学计算机课程面临着挑战和改革。教育部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普及计算机文化,培养专业应用能力,训练计算思维能力”。按照教育部的总体设计思想,结合本届大赛中所进行的探讨和实践,我们有了如下认识:

①教育部提出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意见非常必要、及时。

②应该建立基本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基本操作的衡量标准。

③尽管中学已经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该课程是非高考课程,属于被边缘化的课程,加之地区差异、学生个体家庭经济状况等多种原因,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的能力远未达到可以取消课程的程度。因此,本研究成果不支持“从全国范围,进入高校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的观点。

篇9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形式改革;教学研究方法

独立学院自1999年创立至今,它作为新型教育模式下创办的高等教育新形式,不同于普通高校,又有别于民办高校。据统计,目前全国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共有320多所,在校学生超过200万,可见独立学院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新技术行业的不断发展,加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对于其他理工科专业的适用性强,全国几乎所有的独立学院都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一、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

江淮学院是淮阴工学院所属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电气信息类主干专业之一,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理论,具有较强应用能力和基本创新能力,同时具备计算机工程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工程类技术人才。但是,目前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培养存在几个问题。

1.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大多数是向所属高校“看齐”,或者偏向高职高专教育,这样导致培养的学生没有特点,进入社会后,要么没有社会就业竞争力,要么就是能力的偏向性比较严重。鉴于此,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介于学科研究型和职业实用型之间,也就是既不能等同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职业实用型人才,也不能太向所属高校靠拢,要使培养的学生有自己特点,重点是要比所属高校培养的人才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

2.专业教学依靠所属高校

所有和计算机相关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无论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是否有用,学生都需执行规定学习过程,比如学生既要学习图像处理软件,又要学习嵌入式开发,还要学习软件程序设计。整个课程体系覆盖面广,虽然具有系统性但又不能面面俱到,独立学院的学生高考分数偏低,学习能力有限,任课教师几乎是根据本科教学体系来教学,因此导致独立学院的学生跟不上。目前,独立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基本没有通过市场调研,没有针对就业市场需要或企业具体需求来进行设定,课程设置和普通本科的培养体系几乎相同,缺乏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定制”培养方案,因此导致目前培养的学生毫无特色,理论基础比不过所属高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比不过高职高专学生。

3.专业培养模式单一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学分总数为180学分,各学期的课程安排紧凑,课程之间环环相扣,且大部分课程教学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对偏少,同时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钩,不利于学生实践和创新实用能力的培养。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现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解决工程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和计算思维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具备建立工程数学模型能力。具有运用数理知识以及工程知识解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工程问题、建立工程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的基本能力。

(2)具备抽象描述、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形式化证明、建立模型、实现类计算、实现模型计算等能力。

(3)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和效益意识,具备系统级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掌握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问题分析方法。

实践环节是高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作为计算机专业本科生,需要完成的实践环节包括: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算法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网络设计课程设计、计算机硬件工艺实习、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系统应用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硬件综合课程设计、微机生产实习等。

目前,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在高校教学中受到广泛重视,尤其将计算机应用到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方面更是教研教改热点。齐向阳等针对创新理论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在创新性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赵莉萍提出了基于创新意识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实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大多强调对编程教学加强,而对于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研究并不常见。

本文强调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从而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分析、设计、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也为将来扩展到各理工科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研究

1.针对江淮学院人才培养实际目标,进一步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1)为提高软件项目开发人才的专业后劲和攻克技术难点的能力,把“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和分析”的课程教学内容与ACM程序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进行联系,选择更适宜的部分竞赛题目为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或课程设计的题目,这类题目具有趣味性、实际应用背景。

(2)把“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安排在课堂上和课后作业中,选编更多更适宜的有关计算机系统的随卡和随软件附带的OEM原始资料作为学习资料。

(3)在“英语”课程中加入一些有关ISO9000、IT知识产权与法律、财务审计、商务谈判方面的英文材料。

(4)把“软件工程”课程内容分解成独立的必修或选修课程。

2.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

淮阴工学院江淮学院大力提倡讲思路、讲方法、讲要点,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组织开展案例驱动式教学方法和研究性教学试点和普及工作,深化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虚拟仪器仿真教学等教学改革成果,使学生融会贯通课程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1)让学生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和虚拟现实环境下加强实际项目操作,安排学生在IT企业进行实训。

(2)对“软件工程”、“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Java语言课程设计”课程采用案例驱动式教学方法。

(3)切实保证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采用实验室机房集中设计、指导教师跟踪监督、研究生辅助指导、明确项目各成员担任角色,模拟真实项目管理流程,实现“项目实训”。

(4)提高毕业设计资格获取门槛,学生需掌握的内容:常用电子电工仪器(如示波器、网络数字化分析仪等)的使用;学生把三年来自主设计和实现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进行演示,并提交相关文档,教师提出相关问题。

(5)鼓励学生参加如Cisco、微软、华为等中外知名IT企业资质证书考试以及国家软考认证。

3.进一步改革教师培养和聘用机制,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加强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并重,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

针对江淮学院单独设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队伍是由具有多年IT企业工作经历或海外留学经历的、进行校企合作、专兼结合、高学历教师组成,多数是拥有较高教学水平的“双师型”、“双岗位”的教师。此时,“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双岗位”即教学岗位和研发岗位。

4.课程实践环节改革

由于计算机专业实践性强的专业特点,作为工程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就是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创建渐进式、与企业融合的三级实践教学体系。

(1)课程实验环节:对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课内实验,在学校的专业实验室完成,主要由实验室教师和任课教师进行指导。

(2)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环节:针对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设置课程设计和实习环节,在学校的专业实验室或者企业完成,主要由参加过企业实训、有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和聘请的企业资深工程师或项目负责人进行指导。

(3)企业实训环节:在大学四年级实施,根据学生的职业定位,有针对性地在不同的合作企业进行,主要由企业的项目设计与开发人员进行指导。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教学规划;教学体系;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TP393-4;G712.4

“计算机网络”这门学科是一门很重要的课,它是有强大的电脑后台储备作为依撑的,目的在于给大家讲解一些迷惑的问题。大家在学习之后能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其它科目的研究。

由于社会的、科技的发展,在这方面的就业压力变大,所以学校只有认真调查公司的需要进而专项培养,才能让这个产业得到有序的发展。

1 现在存在的矛盾解说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当代社会里,电脑网络课的设置不够合理,一部分地方把它当做是摆设,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效益,很多的人反映学不到真正的东西。有的讲的内容过于简单和片面,漏洞很多,只是涉及到电脑的一些方面的知识,没有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效果,这样大家在里面根本学不到什么难以满足工作的需要。

1.2 使用的书本资料不合理

现在印刷业,出版业发展迅速,造成书本资料的不统一现象,很多的学校没有合理安排使用适合的书目,课程安排也很随意。 书目上的内容不够统一。

1.3 设备具有滞后性

因为电脑网络要想发展必须紧跟社会潮流,落后必然导致矛盾重重。在普及知识过程中有些学校使用的设备年代过于久远,和书上的设备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大家不能够直观地发现问题。 我们知道我们可以进行软件的改变,可对于硬件的改变就需要资金的投入了,学校的压力也很大。

1.4 如何淘汰排除

因为我们面对的终极问题时找到工作的问题,所以不得不在过程中做好淘汰工作,把不必要的内容淘汰掉:比如选择哪个平台进行深度培养?在这个过程也还要知道如何协调各个内容之间的关系。

1.5 面对新旧交替的矛盾

电脑网络这个工程在运行的过程中,因为资金的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将高级的设备运用在需要中,旧的设备直接扔掉也是过于浪费。

一般是用TCP/IP作为依托的,其中关系到很多的因素内容。还有就是,因为硬件的进步,导致许多相关的产品无法应用,以太网就是一个典型。

2 对于未来发展的解析

面对这些矛盾压力,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跟上社会的大潮流,不能输在过程结构中。它的教学是要依靠OSI的,现在我们介绍下必要的因素。

2.1 定义内容

这个部分是十分必要的,我们需要有一个结构包括这个因素,我们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给它不断更新更合适的定义,这样不仅是对于学习者的负责,更是对于这个学科的尊重。还要建立有关的RFC文档。

2.2 关键内容

在这个链条中,我们要协调好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建立适合发展的构造类型,整合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要是一些编码了,类似于MAC与LLC。这个部分是要求一部分的专业人员来完成的,保证它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3 区域网等生产内容

我们在弄清楚这个内容之前,要对上一个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因为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十分强。区域网占有一定的内存,是实现信息交流的必要因素,不管是在教学中还是实践中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要保证它的安全性。

这里面的很多知识是文科知识解决不了的。 所以在研究分析过程中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涉及到Trunk方面的内容,界定好现实与虚拟的一种分界,让个部分的信息交流足够顺畅。

我们一般能够接触到的运作因素有无线等等。各个因素之间要达到最大效益的组合,而是需要定期的实验分析,不断更新内容结构。

2.4 传播信息内容

解析虚拟领域的内容层面。在它的运行过程中有IPV4的安置等。

2.5 广域网络内容

我们在进行内容分析的时候,要对于atm的整体进行解剖,了解它的特点特质,它里面包含的ppp信息等也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这些内容都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安排顺序的问题,它的安排要根据这个系统里面的规章制度进行。

这个部分与之有很多关联的东西,我们可以依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来完成交流分析,充分利用boson、cisco的tracer的产品,我们的整个过程设置要做好前期准备,紧跟社会的动态,否则最终结果体现不出我们的目的性。

2.6 网络资源分划

在整个运程里面,如何让分化好各个部分的资源很重要,只有资源安排的合理才能让这个机制有效运行,我们为了想让它良好运行,就要找到更多的额专业人士参与进来,用技术解决矛盾,用数据分析问题。

在测试的进程里面,主要包括一些硬件的处理,一些服务器也在这里体现,如电子邮件,输出设备,资源整理设备等等,但是我们的web会受到地区条件的影响,展示出不一样的面貌,所以制造一些类似于这样的接通设备。

设备在真正的运用过程中对条件有一定的要求,VMware和virtual pc都能够使运行增加协调性。

2.7 无线资源内容

由于资源的国际化,全球化,无线的加入是整个电脑领域的福音。我们要做好前期的充分准备,了解它的来历,发展过程,还有未来的方向。 IEEE802.11a,IEEE802.11b的存在使它的存在更具有严密性和必要性。将搜集到的资源充分整合。

2.8 网络后台运行机制

后台的运行关系到前台,之后后台足够强大,才能让整个机制有效运行,社会现在需要的就是专业性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现在主要体现在写代码上。这个部分的内容重点是说明什么是编程,它的定义又是什么。它的种类也是很多的,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然后进行操作。我们了解的有c,c++,java,c#,vb,这是几种普遍存在的类型,针对不一样的客户媒介,我们运用的手段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手机的平台,我们最好运用J2ME。

在本人说来,这个过程并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复杂,它的存在是清晰谨慎的,考虑到的因素包括:管理者,运行者,操作者,运行媒介,还有就是接受者。我们只要充分调动这些必要因素就可以了。

现在很多的学校也在开设这门学科,但是因为条件的限制,不能让参与者达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对于它的未来发展方向更多的是模糊的态度。

2.9 信息严密问题分析

这个部分的重点在于怎么样能够更好地保证参与者的信息安全,不让资源泄露出去,成为很多不法分子窃取利益的手段。所以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我们要加强自身严密性,在危险发生之前有一个预先的估计。加强审核的严密性, 强化对SSL,SSH的监管。否则我们的努力会付之一炬,虚拟社会的进一步升级也变得希望渺茫。

2.10 保证强大的资金支持

我们都知道网络的发展依靠的不仅是生产者的力量,还要网民等参与者的努力,这部分的资金投入是必要的,国家应该加大投入力度,让它的发展有个依靠,而不是任由发展,只有资金足够充足,才能有更好地设备,研究才会有了依靠,不再是空谈,而且强大的资金支持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加入进来,人才的投入是强大的支持力量。

3 整合分析解释

根据上面的解释分析,我们对于“计算机网络”的理解也是相对透彻了一些,我们要整合起来考虑,而且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关键点来分析:第一,整理课程的设计,让知识更加的系统化,严密化,减少不必要的麻烦。第二:加大关注力度,资金投入力度,让它的发展有一个强大的后台支撑。第三,紧跟时展的潮流,让国内外的资源得到分享利用,使毕业的人能更加适合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相林.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1,6.

[2]刘东梅.计算机网络教学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