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经济状况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目前全球经济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推进互利双赢经贸关系
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日前在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发表讲话,介绍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有关情况。他说,此次对话的重点包括,应对金融和宏观经济周期变化、发展人力资本、从贸易和开放市场中受益、增加投资以及扩大在能源和环境方面的合作。此次会议将“推动美国和中国朝着更强盛的经济未来更进一步”。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中方愿与美方共同努力,推动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取得积极成果,从而推动中美经贸关系以及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姜瑜表示,中方将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但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并不是造成贸易逆差的原因。她说,中美合作关系是互利双赢的,去年双边贸易额已超过30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今年以来双方的贸易统计显示,美国产品对华出口增长幅度在20%以上,但同期中国产品对美出口增长幅度却在10%以下。中国已连续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
“中方一直非常认真地注意并解决美方关切的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对于贸易逆差问题,中方也希望美方能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比如放宽对华出口限制,减少贸易和投资壁垒。我们愿与美方共同努力,推进互利双赢的经贸关系,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姜瑜说。
关注能源价格高企
与去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相比,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和中美两国经济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当前,由于通货膨胀水平高企,全球经济形势不佳。其次,受次贷危机影响,当前美国经济面临下滑危险,通胀有所抬头,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金融企业危机重重。对于当前持续飙升的油价,保尔森特别强调,在能源价格持续上涨之际,美国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能源净进口国尤其有必要就此事进行讨论。
雷曼兄弟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保罗•希尔德表示,2008年对于全球经济来说,有更多的挑战性。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一旦美国经济有了负面变化,其他发达国家经济无疑将受到影响。如果美国经济停滞,其他发达国家经济也会跟随。这样一来,全球经济体将无法逃避连锁冲击效应,不仅在贸易环节,还包括金融领域和信心层面。雷曼预计亚洲(除日本外)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将加速,但是新兴市场中经济强劲发展的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将会保持健康的态势。
篇2
关键词:经济复苏;产业调整;金融政策
坚持计划经济的主要经济发展战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愈减加快,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已经在全球经济链中占据了低端消费品的大量份额。但我们也需要明确我国经济体制的不足,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以产品加工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经济效益低下,是我国目前保留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复苏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但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持续低迷,我国经济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运作出现了严重问题,为维护本国经济利益,我国产品输出受到了严重阻碍,人民率汇率也受到了一定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了经济保护政策,而由于国内购买力的下降,导致了诸多行业出现了发展迟缓的现象,部分行业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以房地产为首的国家重要经济行业受到了严重冲击,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让人堪忧,经济发展速度下滑,国家就业率问题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度。
国外经济的增长速度缓慢,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许多发达国家企业纷纷投向我国寻求经济缓冲,资本风险加大,国内产品经济力下滑,不公平竞争现象愈加明显,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如何改变目前经济状况,成为我国经济学界的重要难题。
二、优化产业结构,选择有效金融政策
1.财政政策优化
面对着竞争力日渐激烈的国内经济环境,首先要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保证国内市场的稳定,维持本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使得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下滑,出口额不断下跌,影响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之下,首先要做的便是稳定国内市场,谋求新的对外贸易出路。所以,政府应该加强对本国企业的扶植力度,扩大政府的投资,提高本土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减轻失业率的增长问题。同时,也要加强对灾害地区基础建设,转移国内经济压力,创造就业岗位。
同时,要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综合消费水平,使国内产品可以保持正常流通,防止企业生产力下降。首先,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善现行社保和医保政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品经济收入,其次,要加强保障住房的建设,减少资金的恶性流通,保证居民消费能力,刺激人民的消费欲望,提升整体消费水平。
此外,还应该实行企业的免税政策,提高企业的发展的速度,降低企业运营压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面对目前市场消费状况,企业为谋取自身利益及保持经济地位,势必会采取较为恶劣的市场竞争手段,这样一来,及破坏了市场竞争环境,也对消费者构成了一定的危害。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减少企业税赋,给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减少恶性竞争的发展趋势。同时,降低企业发展压力,也能够降低人员的失业率,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
2.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主要以生产和加工基础产品为主,获取的利润低且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因此,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企业配置,以科技带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首先,国际应该出台相应鼓励政策,促进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快速发展,加大企业研发力度,以知识产权来赢取市场主动权,以科技来刺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应该提倡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以优势促优势,带动企业的全面发展。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家也要相应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科技技术发展。
同时,还应该加强重大项目的建设和优化,引进更为陷阱的建设技术,如轨道交通发展、矿产开采、电力能源、机械制造业等等,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基础行业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优化货币政策
世界经济的低迷,导致了欧美发达国家不断对我国经济货币施压政策,不断改变人民币汇率,造成国内出现通货膨胀等问题。因此,国家必须采取一定经济手段,优化国家货币政策,减少国家失业人口,改善国内市场状况,抑制通货膨胀的问题。
除此之外,国家在经济调控过程中,应该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济调控措施,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本国消费水平刺激,提高本国企业活力,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国内经济发展势头,降低市场大环境对本国经济的冲击。
三、总结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有所转暖,低迷状态有所缓和,给予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发展契机和发展机遇,如何走出经济困境,打破经济困局,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探求,需求稳定健康的经济发展道路。就目前而言,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金融政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维持国家经济水平,为今后的发展大潮提供稳定坚固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贾晓芳:从全球价值链解读中国贸易现状及其影响[J].中国商界,2010(6).
篇3
关键词:国际协调 溢出效应 合作博彝 以邻为壑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11)01-0071-76
一、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矛盾及各国宏观政策冲突
2008年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全面爆发后,经过各国政府和货币当局的危机治理,全球经济开始逐步企稳。世界经济实际GDP增长率由2009年的-0.6%恢复到2010年的4.8%(预期值),渡过了一个“最黑暗的时刻”。但是,导致此次危机的诸多因素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全球经济呈现出不平衡的复苏,修复经济体系和重塑金融稳定依然任重道远,目前没有迹象表明危机已经结束,可以说,现阶段全球经济步入了后危机时代。
金融危机的阴霾虽然尚未在全球范围内消散,但与危机发生之初各经济体一致采取扩张性的刺激政策应对普遍经济下滑的状况相比,世界经济和各国应对危机的治理之策呈现出了新的特点,集中表现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周期矛盾,由此带来的各经济体在危机治理中宏观政策的冲突以及“以邻为壑”的政策取向。
1、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经济周期的矛盾
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在经历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之后,经济情况出现分化,在经济周期中所处的位置大相径庭,体现在经济增长和通胀前景两个方面。近期宏观指标显示美国的复苏前景仍不明朗,2010年第三季度GDP年率增长2.5%,失业率高达9.6%,10月份通胀率为1.2%,消费者信心指数仍处历史低位,且于10月份再次下滑。欧元区2010年10月CPl年率上升1.9%,符合欧洲央行将通胀率维持在2%以下的目标,然而各国经济却呈现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两极分化现象凸显。2010年第三季度GDP年率增长1.9%,其中德国一国就贡献了三份之二左右的增长份额,而南欧国家依然身陷债务危机的泥淖,信用等级遭遇频降,经济增速接近为零。就在欧美经济复苏依然堪忧的背景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因为良好的经济增长前景和较大的汇差而成为全球流动性逐利的战场。中国近期的宏观数据甚至表明存在经济过热的风险,2010年第三季度GDP依然保持了9.6%的高增长率,与此同时,10月份CPI飙升至4.4%,创下近25个月以来的新高,通胀隐忧骤生。
2、各国在危机治理中宏观政策的冲突
针对自身不同的经济状况,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措施。面对疲弱的经济基本面。高企的失业率和通缩风险,美联储于2010年11月启动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决定在2011年6月底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同时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25%的水平不变。这实际上就等于开动美国的印钞机,向经济体系输送新的流动性,通过天量流动性的注入,降低美元汇率,一方面可以减轻债务负担,另一方面使得美国的商品与服务在海外更具价格竞争力,有利于改善贸易逆差;同时美元资产更加便宜,从而吸引海外资金流入,推高资产价格。弱势美元的代价是输入性通货膨胀,但如今美国面临的是通缩风险,暂无通胀隐患,量化宽松的政策对当前的美国来说实在是极具诱惑力。欧盟当然也想通过“弱势欧元”改善贸易逆差,但当务之急仍是化解债务风险的隐患。平衡财政的迫切要求使欧盟暂时在货币政策上保持了坚挺的态度。美联储“再次注水”引发日本等国家采取跟随策略,也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最大的受害者则是新兴经济体。它们将不得不面对本币升值、外汇储备缩水、资本流入、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等一系列问题的严峻挑战。世界银行在2010年10月19日的《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复苏强劲,风险上升》中指出,东亚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已普遍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但大量资本流入和货币升值压力增大可能对政府决策提出新的挑战。新兴经济体如今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如果要退出刺激政策,那么就要允许货币升值;如果要维持货币稳定,那么就要以过度刺激经济为代价。面对日益高企的CPI,中国央行连续出台了适应性的货币政策以对冲流动性。2010年10月19日,在时隔近3年后重启加息工具,将银行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并在11月10日至19日的9天之内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考虑到之前的差别化调整因素,部分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高达19%,已经突破历史新高。
由此,各国在政策制定与实施中的冲突显而易见:美国、日本一意量化宽松。以刺激复苏为己任;欧盟暂时专注于紧缩赤字,平衡财政;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在应对本币升值和通货膨胀中艰难寻找平衡之道。面对当前的矛盾和冲突。如果各国不能精诚合作,全球金融体系就会周期性地出现不稳定,走上不可持续、最终趋于崩溃的道路。
3、冲突的源起:“以邻为壑”的政策取向
美国QE2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以邻为壑”的政策取向。全球经济史上“以邻为壑”的例子并不少见,但把祸水引向邻居家的种种行为无一例外地演变成为一场无人胜利的战争。在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中。美国是当时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为了提振受危机影响的国内需求,1930年5月19日,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根据这项法令。约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品关税提高,平均关税率达到了60%。此举随即引起多个国家的抗议和报复性行动,英国在1932年通过了《进口关税法案》,又和其附属国、殖民地签署了《渥太华协议》,宣布英联邦成员之间实行“帝国特惠制”,同时一致对美国的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以贸易保护对抗贸易保护。随后,全球60多个国家卷入贸易战,陷入了贸易下滑和经济减缓的恶性循环,世界贸易总额下降了70%。而美国也引火烧身,进口额和出口额骤降50%以上,1933年失业率高达25%,GNP比1929年下降了三分之一。金融领域的货币战争同样激烈,当时,美国罗斯福政府拒绝参与国际金融协调与合作,坚持不承担稳定世界经济的义务,为了保护国内利益,甚至推行《黄金储备法案》和《购银法案》,加大美元的贬值力度。而美国的购金购银行为迫使多个金本位制、银本位制的国家如比利时、法国、中国等退出金、银本位制度,纷纷加入货币贬值的行列。这种“以
邻为壑”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世界金融体系在20世纪30年代的分裂,世界经济秩序也进一步恶化,而美国也未能依靠“损人利己”的政策在二战前走出30年代的大萧条。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同样可见“以邻为壑”的政策大行其道。危机之初,美国“购买美国货”、“雇用美国人”、“限制境外投资”、“增设贸易壁垒”的系列政策无一不彰显美同意欲转嫁危机的企图,而如今在后危机时代,又肆意抛出“量化宽松”的政策,其本质仍是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而保全自身的利益。
以史为鉴,“以邻为壑”的政策并不能帮助一国走出困境,反而会激化全球矛盾,引发更恶劣的情况。面对当前的全球经济矛盾和各国的危机治理冲突,更好的选择是:各国强化危机治理政策的国际协调,共同地采取行动,从而推动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
二、宏观政策国际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宏观政策国际协调的必要性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各经济体之间由于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汇率渠道的存在使得开放经济条件下与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宏观政策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效果。在封闭经济中,一同只需根据本国的经济状况制定政策以达到其想要的经济目标;而在开放经济中,一国将面临更加复杂的情况:一国的政策将对他国产生影响,表现为“溢出效应”;同样,他国的政策影响也将“溢入”本国,干扰本国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各国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这种“溢出”和“溢入”的外部性,这就要求各国进行政策协调以增加经济福利,“以邻为壑”的政策在开放条件下也失去了其存在的依据。
事实上,在危机爆发的前期,由于世界各国普遍遭遇重创,主要经济体以及各种国际组织迅速行动起来,纷纷推出一揽子的应对策略,其治理方案在内容涵盖上不可谓不全,在力度决心上不可谓不大,在针砭积弊上不可谓不深,各国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使得全球经济和会融系统的稳定性得以改善,危机环境下国际协调所发挥的作用也得以体现。而如今,各国经济政策目标的差异使得世界经济复苏的不平衡性进一步显现,为调整这种不平衡,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就愈发重要,其原因就在于宏观政策的溢出效应。如果是在封闭经济下,各国采取“各自为政”的措施也并无大碍,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仅仅同于本同的经济状况制定政策,而无视政策的外部效应,或者仅仅以个体理性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惜损害他国的利益。那么最终的政策效果难以形成集体福祉,更无法推动全球经济复苏。
2、宏观政策国际协调的可行性
既然在制定宏观政策中有必要进行国际协调,那么国际协调是否能够帮助解决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呢?博弈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帮助解释国际协调的可行性。
博弈思想源远流长,而博弈论却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但自1928年冯・诺依曼首次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后,博弈论被广泛地运用于各学科的研究,并为现实中的决策提供了许多启迪。1944年,冯・诺依曼和奥斯卡・摩根斯顿在《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中,提出了博弈论的两个经典框架: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和合作博弈(cooperative game)。随后,约翰・纳什在1950年凭借两篇论文确定了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在经济学的应用方向。
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各博弈方的行为在相互作用时,能否达成并执行具有约束力的协议(binding contracts)。如果不能,就是非合作博弈;反之,则是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强调个人理性、个人最优决策,其结果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广为人知的“囚徒困境”是非合作博弈的一个典例,个体理性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却最终造成了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果。与之相反,合作博弈强调的是集体理性、效率、公正和公平,博弈过程中,各方的利益都能够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而他方的利益有所增加,因而使得整体的利益有所增加。可以这样说,非合作博弈偏重于对竞争的研究,而合作博弈则更倾向于对合作的研究。
1976年日本经济学家滨田宏一(Hamada)使用博弈论的分析框架建立了Hamada模型,从理论上对国际经济协调的可行性及效率进行了全面的分析。Hamada模型揭示出当两国不进行政策协调时的两种非合作均衡都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而经过协调后的合作均衡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瓦什(Carl E.Walsh)对Hamada框架进行了改进,研究了两国在对称性冲击的条件下货币政策协调的合作政策和非合作政策,并对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价,指出合作政策比非合作政策产生更多的收益。Hamada的两国模型结论可以扩展到多国,多国之间如不进行宏观政策的协调则是无效率的,通过国际协调可以实现各国的帕累托最优,协调后的整体福利也高于不协调的状态,因此多国间宏观政策的国际协调具有可行性。
三、宏观政策国际协调的有效路径
面对前景不明的全球经济,各经济体应选择自保还是协作?在政策上是同舟共济还是以邻为壑?答案不言自明。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增加了宏观政策国际协调的难度,保证国际协调的有效性就成为问题的关键。保证有效的政策协调,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
1、寻找利益共同点
国际协调的前提是各方必须具有潜在的共同利益。如没有利益共同点或者一致的目标,那么国际协调就没有必要。找到了利益共同点,就等于各方在某一方面达成了共识,具备了宏观政策国际协调的基础,从而保证各方能够朝着一致的目标共同努力。
2、达成政策均衡
在一致目标和共同原则的指导下,各方可以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磋商,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达到政策均衡,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在协调的过程中,从短期看,部分国家的现实力量可能使其在协调的利益分配中占有优势,但是从长期来看,随着各方博弈力量的此消彼长,最终还是要回归到长期的利益平衡点。
3、确保各方保持均衡
在达到一个均衡点之后,在不发生外部冲击的情况下,各方应共同保持均衡,但因为各方都存在个体理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打破均衡的冲动。为限制这种冲动,维持国际协调的均衡,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保证,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别是:(1)他律的方式。如果一方在违背均衡时,有一个来自外部的机构来惩罚这个不合作者,那么不合作者畏于惩罚,就不会选择背叛,当所有的协调参与方都信任这个外部机构并畏于惩罚时,就会抑制违背均衡的冲动,维持现有均衡。(2)互律的方式。他律的方式尽管简单、有效,但是会面临执行成本过高或操作容易出现分歧的问题,而参与协调的各方如果能在一个互律的框架下进行协调,相互之间进行评估和约束,也可以达到维持均衡的效果,同时其成本也会大大降低,但缺点是互律的强制程度也随之降低。(3)自律的方式。自律是最困难的一种方式,要求参与协调的各方不仅具有短期的理性,而且必须具有长期的智慧,要以长远的视域、动态的角度来预测国际协调所产生的合作利益,而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结果,从而抑制打破均衡的冲动。
四、后危机时代各国宏观政策国际协调的建议
后危机时代,各主要经济体因经济周期错位而产生的政策分歧,使全球经济陷入极度复杂的局面,宏观政策的国际协调势在必行。比“以邻为壑”更加理性的做法是:各国放弃一味的指责和报复,通过积极的参与和坦诚的谈判在共同利益上达成广泛的共识。每个国家都应该为世界经济的再平衡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具体操作层面,可以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1、各国均应慎用量化宽松政策,避免货币竞相贬值
量化宽松的政策,从一方面讲,是一剂猛药,但频繁使用也会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结果。使扩张效果明显减弱。以美国为例,美联储在2009年及2010年初通过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购买了总计约1.7万亿美元的国债和机构债券,使其资产负债表迅速膨胀,从危机前的约8800亿美元升至目前约2.3万亿美元。而与此相伴的是却是M1货币乘数的持续收缩。金融危机前该乘数长期维持在1.5~1.8倍的水平,2010年2月一路下探至0.79,虽然后来有所回升,但截至2010年11月3日美国M1货币乘数为0.899,仍然低于1,且仅为危机前水平的一半左右,其原因在于面对美联储注入的庞大资金,保守的银行宁愿将这部分资金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在美联储,也不愿把资金贷给千疮百孔的企业。可见,不断“注水”的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恢复作用有限。另一方面。量化宽松这剂猛药的依赖性很强,副作用很大。一国频繁使用,容易引起各国竞相使用,从而引发新一轮货币贬值的战争,其结果则是所有参与者都将遭受重创。因此,各国一定要尽量避免过度使用量化宽松政策。
2、在G20框架下继续推进全球合作
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过程中,世界主要经济体选择了以G20峰会为框架的多边国际合作与协调机制。在G20峰会的框架下,主要经济体加大了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国际协调力度,拓宽了国际协调范围。并达成了较多的广泛共识,稳定了遭遇重创后的全球金融体系。相比其他的国际协调机制而言,G20峰会是更为有效的、被普遍接受的国际合作和协调机制。在后危机时代,仍然需要在G20这个良好的协调平台下,寻找世界各国共同的利益,继续推进各国间的协调与合作。
3、重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协调中的“他律”功能
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曾一度饱受诟病,被视为缺乏监管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体系的能力,对IMF进行投票权改革的呼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IMF的投票权机制以及其自身的确存在不少的缺陷,亟待改进,但是在应对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和大规模的国际协调方面,IMF凭借其专业性和经验,依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说各国能够在G20的框架下描绘出一幅国际协作的宏伟蓝图的话,那么IMF能够为各国之间的协调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并扮演外部机构的角色,承担起“他律”的责任。IMF在国际协调的体系设计和执行实施上应该发挥关键的作用,如果缺少这种关键作用,参与国际协调的各方可能就会空有美好愿望而缺乏手段和力度去实现。
4、发挥相互评估机制的“互律”作用
为开拓经济协调合作的新途径,G20推出了一个新的框架――相互评估程序。在该框架协议下,各国将进行互相评估,以衡量各自所采取的政策是否能实现共同商定的目标。各经济体首先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制定出本国经济政策的目标、内容及预期;而后各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督促和指导下对政策进行相互评估,以确定各经济体的政策是否适合于共同商定的可持续目标;最后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具体的政策建议。这一程序就像一个“互律”的过程,一方可以评估他方的战略,同时自身的战略也被他方所评估,这就形成了各方之间的相互识别、评估,如有不符合集体利益的地方就必须加以修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在宏观政策的国际协调中,应进一步发挥相互评估的积极作用。
篇4
当月失业率从上月的5.3%降至5.1%,为2008年4月以来最低,并且已达到美联储预计的充分就业时5%至5.2%的失业率水平。
当月新增就业岗位17.3万个,低于市场预期的22万个。这主要是由于制造业和采矿业岗位流失严重,显示美元升值和油价下跌对经济活动的负面影响仍在持续。
此外,劳工部4日还上调了6月和7月的新增就业岗位数量,调整后的数据比原先估测值增加了4.4万个就业岗位。
8月份的就业数据备受市场关注,因为这是美联储在本月16日至17日举行货币政策例会之前公布的最为重要的数据之一。市场人士此前预期美联储可能在9月或者晚些时候启动加息。
里士满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杰弗里·拉克4日表示,8月份的就业数据非常强劲,是时候可以根据现在明显改善的经济表现来调整货币政策。拉克一直支持美联储早些启动加息。他今年在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中享有投票权。
但近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对全球经济减速的担忧和美国持续的低通胀形势加大了美联储内部对加息时机的分歧。美联储近期公布的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多数美联储官员认为目前经济状况已经接近开始启动加息的条件,但他们尚未就9月份加息达成共识。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达德利近期表示,考虑到最近的金融市场波动和海外经济增长放缓,9月份启动加息不再那么令人信服。美联储副主席费希尔则强调,现在谈论近期市场波动是否会影响美联储9月份加息的决定还为时尚早。
在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3日举行的研讨会上,包括美联储前副主席唐纳德·科恩在内的多位曾在美联储供职的经济学家认为,随着美国经济持续好转和就业市场稳步改善,美联储启动加息势在必行。但考虑到目前美国通胀水平较低,近期金融市场动荡和海外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有待评估,美联储在9月货币政策例会上启动加息的概率较低。
篇5
黄晓龙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黄晓龙是国内较完备地从外部因素来研究金融危机的,然而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
纵观金融危机史,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前,国际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渐向美国和欧洲倾斜,特别是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呈现出取代英国霸主地位的趋势,这次国际经济失衡为此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20世纪末期,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要快于经济全球化趋势,拉美国家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关联度使得拉美国家对美国经济的“蝴蝶效应”要比其他国家更为强烈。20世纪末的20年里,当拉美地区的经济结构失衡时,往往以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表现出来。欧、美、日经济结构失衡同样是导致欧、美、日等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当区域的或全球的稳定经济结构被打破时,新的经济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机为推动力。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源于德国统一后德国经济快速发展,打破了德国与美国以及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平衡。1990年的日本也是因为美日之间的经济平衡被打破后,在金融危机的作用下,才实现新的经济均衡。
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从短期来看,在某个时点国际经济是相对平衡的,全球资本总量和需求总量是一定的,而当一国经济发生变化,会引起国际资本和国际需求在不同国家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是小国经济,它的影响只是区域性的,如果是大国则它的影响是全球的。而对小国经济而言,经济趋强后,则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当国际资本流入数量较多时,该国的实体经济吸收国际资本饱和后,国际资本会与该国的虚拟经济融合,推动经济的泡沫化,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国际资本很快撤退,导致小国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紧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徐明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把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学者。徐明祺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欧元和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作用逐渐增强,但是,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决“特里芬难题”,只是将矛盾分散化,也就是说储备货币既是国家货币也是国际货币的身份不变。充当储备货币的国家依据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势必会与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要求相矛盾,因而会导致外汇市场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实行与某种储备货币挂钩或盯住某种货币的国家,既要受该储备货币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多个国家之间货币政策交叉的影响。储备货币之间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为增强,使得外汇市场更加不稳和动荡,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鉴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经济政策变动影响既可能是区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三、美元利率的调整
篇6
美经济前景依然不明
正当股市接连创出本轮反弹新高之际,唱淡后市的声音不断响起。法国总理的智囊、法国工商银行集阿全资附属机构CIC Banque Privee策略研究部主管Valerie Plagnol指出,这次熊市升浪将在7月止步。她认为,此轮股市升浪是对去年底市场过度抛售的修正,而非进入牛市,因为没有经济层面实质支持。预计第二季度上市公司业绩将差于预期,股市至7月初将现大调整。
著名投资者、“商品大王”罗杰斯(Jim Rogers)认为,美股升势显示调整即将到来。他表示,未来两三年都不会投资股票,因为前景和基本因素都没有改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克鲁格曼也认为,全球经济前景无力支撑过去两个月令全球股市市值增加8.9万亿美元的升势。他认为,美国将于第三和第四季度回升的预期过于乐观了。
华尔街知名分析师惠特尼cMeredith Whitney)同样不看好股市,但碍于政府的干预,她不建议投资者抛空银行股。惠特尼认为,银行股季度盈利能胜于预期,全是因为有政府协助,其估值过高,而且不少银行仍持有坏资产。由于削减职位及消费开支持续下跌,她建议抛空零售股及非必需消费股。
此前的股市上涨缘于投资者对经济复苏预期的转变,各方面数据给了人们一定的信心。著名投资者索罗斯也表示,环球经济已走过金融海啸最恶劣的时期,各国实施的刺激经济方案开始起作用,下跌趋势正在缓和。在亚洲区尤其是中国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很快会走出衰退。他预期,全球经济的反弹能达到“之前下跌的一半”,之后会停滞一段时间。
不过,最新公布的美国4月零售销售数据比预期差,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乐观预期。
管理层为港股泼冷水
港股在5月11日一度升穿250天牛熊分界线(17418点),随后跟随股市进行调整。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港股在累积升了数千点后,许多股票涨幅已很大,部分中资股市盈率已高达20至30倍,出现获利回吐是很自然的事。
目前,香港资金相当充裕,热钱持续流入,使得香港金管局不得不多次人市抛出港币,买人美元,以维持联系汇率制。热钱涌入,主要是看好中国经济增长可以率先复苏。花旗在最近的报告中指出,流入亚洲离岸基金的资金大幅增长,当中以中国ETF(交易所买卖基金)最为受惠,环球新兴市场基金也获得新的资金。
另外,香港经济前景似乎也没有更坏的迹象。恒生银行在最新一期《香港经济脉搏》中指出,最近香港就业、出口及零售销售数据跌势稍缓,似乎意味着经济衰退可能已逐步见底。但该行指出,虽然数据显示经济状况似有改善,并不表示复苏在即。事实上,经济及贸易活动仍在收缩,只是收缩的速度略为放缓。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经济;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游资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①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
黄晓龙(2007) [1 ] 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黄晓龙是国内较完备地从外部因素来研究金融危机的,然而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
纵观金融危机史,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 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前,国际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渐向美国和欧洲倾斜,特别是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呈现出取代英国霸主地位的趋势,这次国际经济失衡为此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20 世纪末期,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要快于经济全球化趋势,拉美国家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关联度使得拉美国家对美国经济的“蝴蝶效应”要比其他国家更为强烈。20 世纪末的20 年里,当拉美地区的经济结构失衡时,往往以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表现出来。欧、美、日经济结构失衡同样是导致欧、美、日等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当区域的或全球的稳定经济结构被打破时,新的经济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机为推动力。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源于德国统一后德国经济快速发展,打破了德国与美国以及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平衡。1990 年的日本也是因为美日之间的经济平衡被打破后,在金融危机的作用下,才实现新的经济均衡。
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从短期来看,在某个时点国际经济是相对平衡的,全球资本总量和需求总量是一定的,而当一国经济发生变化,会引起国际资本和国际需求在不同国家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是小国经济,它的影响只是区域性的,如果是大国则它的影响是全球的。当一个大国经济趋强,则会吸引国际资本向该国流入,产生的结果是另外一些国家的资本流出,当资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就从可能性向必然性转变。这种转变的信号是大国高利率政策,或大国强势货币政策。而对小国经济而言,经济趋强后,则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当国际资本流入数量较多时,该国的实体经济吸收国际资本饱和后,国际资本会与该国的虚拟经济融合,推动经济的泡沫化,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国际资本很快撤退,导致小国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紧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徐明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把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学者。徐明祺(1999) [ 2 ] 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欧元和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作用逐渐增强,但是,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决“特里芬难题”,只是将矛盾分散化,也就是说储备货币既是国家货币也是国际货币的身份不变。充当储备货币的国家依据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势必会与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要求相矛盾,因而会导致外汇市场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实行与某种储备货币挂钩或盯住某种货币的国家,既要受该储备货币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多个国家之间货币政策交叉的影响。储备货币之间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为增强,使得外汇市场更加不稳和动荡,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鉴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经济政策变动影响既可能是区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以美元为例,美元的价值调整是通过美元利率的调整实现的。美联储在制定美元利率时,不可能顾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为储备的国家(地区) 宏观经济状况,因而当美元利率调整时,往往会对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和美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或者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和地区造成冲击[3 ] 。首先,以美元为支柱的不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不论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还是固定汇率政策,美国的经济影响着所有与其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及这些国家的货币价值变化。如果浮动汇率政策能够遵守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制订的纪律约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场上就不会出现不稳定的投机性攻击,也不会出现由此造成的货币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由于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经济全球化相关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货币体系不能够保证美元在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的纪律性,因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将会导致经济相关国家的货币市场动荡,在投机资本催化下爆发金融危机。就目前现状来看,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是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元不论是升值还是贬值,依然会造成这些国家经济的强烈波动。美国经济繁荣时,美元升值会导致资本的流出;当美国经济萧条时,美元贬值会导致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保留了原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理念和原则,但却失去了原来的秩序和纪律,强势经济体可以利用这样的体系转嫁金融危机和获取更多利润,而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索罗斯通过保证金方式获取1 :20 的借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卖空相当于70 亿美元的英镑,买进相当于60 亿美元的马克,迫使英镑大幅贬值,在偿还借贷后净赚15 亿美元[4 ] 。在1994 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前,国际游资持续大量地进入墨西哥证券市场,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70 %~80 % ,但在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遭暗杀事件后的40 多天内,外资撤走100 亿美元,直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5 ]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国际游资首先攻击泰铢,低买高卖,并巧妙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获取高额回报。
篇8
实体经济状况良好
金融业所受影响最大
记者见到前程无忧的高级顾问方琼时,她正在参加2008 届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方琼顾问从事猎头工作已经七八年有余,她一直站在人才市场的前沿,及时关注着人才市场的新动向。问到金融风暴带给我国人才市场的影响,方琼顾问认为,主要是金融行业所受影响最大,目前我国的GDP 增长速度保持在8%,很多行业依然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我国实体经济状况依然良好。因此,对于大多数职场人来说,不会有太大危险。无论经济情况怎么变,在人才市场上,企业始终喜欢综合能力强且拥有一技之长的人,企业出于需要还是愿意高薪聘请一些中高级人才。
企业接纳人才有限
且用人趋于谨慎
目前的震荡形势,对哪些人群影响最大呢?方琼顾问认为,2009 年的人才市场,企业接纳人才的数量有限,最直接受影响的应该是应届毕业生。在这种情况之下,继续学习深造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或者可以考虑先就业,再慢慢调整方向。相对而言,中高级人才所受影响较小,但由于企业效益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因此,他们的薪资可能面临缩水。当然,中高级人才也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此时他们更应该脚踏实地,加强自身的修养、历练与积累,保持一个良好的职业心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据了解,企业在中高级人才的任用上,相比以往要谨慎得多,且需求趋于保守,但我国大面积裁员的企业不多。
中国受国际重视
海外人才有回流
海外大量企业裁员,是否会有大量人才回流国内呢?方琼顾问深有感触,2008 年的金融风暴对华尔街华侨同胞的影响是很直接的,这从客观上会促使一些华人回国投资或进入中国人才市场。另外,2008 年的国际人才交流会上还有一个喜人的现象,那就是人才招聘会上有众多的外国人前来应聘,似乎是一场外国人才招聘会。实际上,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国国际大市场的地位日渐显现,中国受到国际重视,一些国家政府以交换留学生的方式送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深造,一些外国人也萌生了到中国生活或工作的念头,许多海外华人回到国内。国际人才与海外华人的加入,充实了我国的人才市场。
机遇与挑战并存
篇9
“史无前例”、“拐点”和“不确定”是目前公众在媒体上最常听到和见到的三个词,毫无疑问,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早已不言而喻,美国和英国的情况已经明显摆在了那里,而其他国家比如澳大利亚,就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现象,该国的各大媒体都用显著标题对假日玩具消费进行了点评,一致评价年底玩具消费呈适度的增长。
调查发现:在许多国家11月都是一个消费疲软的月份,结果显示销售下降始于第44周,而第46和第47周最低,第48周略微有些反弹,但前景依然扑朔迷离。
全球玩具市场大扫描
美国
截至到11月底,玩具销售还未见下降,这一现象有可能是年初的结果和零售商开展的强大的造势活动带来的或者是通过零售商们的努力扭转了局势。统计证明,多数美国家庭确实打算在假日期间少花钱多办事,这让不太善于理财的美国人开始体验到了什么是精打细算。NPD最新消费者支出调查显示,多数家长都说他们将减少在其他方面的支出,但他们还是会宁可削减其它开支,也要为他们的孩子买玩具和游戏。不管事实如何,这是决定玩具销售依然保持增长的利好“兆头”。
英国
目前处境是:整个金融环境仍不见有丝毫好转的起色,银行存款大大缩水,制造业零售业表现黯淡,消费者信心不足,存款利息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最低,VAT从17.5%缩减到15%。糟糕的还不仅这些,有着84年历史的英国第二大零售集团Woolworths破产和关闭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本已不景气的市场环境变得更加的惨淡,许多零售商试图通过“血本”降价度过低迷时期。数据显示,玩具销售第50周呈下降趋势,降幅超过六个百分点。NPD预测,全年玩具收入下降幅度达2~4%。
德国
失业率基本保持稳定,所以百姓消费趋于平稳,附加值高的玩具和教育类产品持续稳定增长。在德国,基本上见不到大幅打折的现象,2008年玩具市场消费基本平稳,没有大起大落现象。对于大多数人而言,2009年仍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所以零售商为2009年订购新品显得小心翼翼。
法国
目前的经济状况对法国而言已不新鲜,失业人数已达200万,新法律允许食品零售商降低商品价格,包括玩具在内超级市场打折较很。玩具消费下降幅度不大,假日经济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3个百分点。
意大利
与去年同期相比,11月零售市场玩具销售下降了12%,是目前欧共体成员下降幅度最很的国家。幸运的是,在12月前几周,趋势似乎有所好转,相比去年同期,第49周只下降2%,第50周,又上升了10%。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保持的话,与07年相比,2008年仍是玩具销售有望增长的一年。
西班牙
截至到11月底,与07年同期相比,玩具销售上涨了5%。与其他国家不同,西班牙是最大的季节性国家,该国的玩具销售主要在12月和下一年的1月初,约占该国全年玩具销售的50%。虽然游戏销售仍保持持续上涨态势,但调查显示并不乐观,事实是零售终端的大幅降价,成本收不回来,造成订单的骤减和取消,这让厂家商家倍加谨慎。照此下去,同比去年,到年底时销售额至少要下降3个百分点,预测显示12月销售不会有太大起色。
篇10
鉴于巴西经济增长前景乐观,巴西总统和央行行长表示,多数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实施的经济刺激计划于2010年结束。
巴西总统卢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在巴两利亚表示,不需要在2010年推出额外的刺激举措,不过今年推出的一些措施如果对国家的长期发展有重要意义,可能被长期保留。
巴西2009年推出的刺激措施包括对汽车、家电和建筑材料制造企业减免税赋。实行税收优惠是为了在经济衰退的环境下提振消费和就业。现在所有这些优惠都在逐步结束,并将在2010年完全终止。
卢拉表示,财政刺激措施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帮助巴西免于陷入深度衰退。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同时预计巴西经济2010年将渐渐启动,巴西央行行长Henrique Meirelles表示,不需要进行更多的刺激。Meirelles在接受当地主流报纸《Folha de Sao Paulo》采访时说,没有理由在2010年采取更多的刺激举措。
伊拉克23%是穷人
伊拉克政府表示,根据最新统计,目前全国总人口中23%的人是穷人,穷人家庭每天的收入还不到5美元,国家将采取具体行动进行解决。
伊拉克议会女议员萨阿表示,“根据伊拉克两个部――贸易部和计划部提供的统计数字,在全国3200万人中,约有700万人是穷人,占全国人口的22%,穷人家庭每天的收入还不到5美元,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不采取切实行动,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增加。”
萨阿说,“为解决这一问题,伊拉克政府应该与世界银行进行合作,贸易部和计划部应该分四个阶段进行。首先要对全国进行普查,实地了解具体情况,可以采取问卷的方式;第二对各个家庭经济状况作出准确评估;第三写成报告提交内阁委员会进行讨论;最后制定详细计划逐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