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教育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时代的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时代的教育

篇1

关键词:网络时代;教育;变革

中图分类号:G511文献标识码:A

当今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整个社会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兴的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传统的教育科技频频遭遇挑战。网络的多媒体特质对人类感性认识产生的巨大影响,正在改变人们接受教育的形式。

一、网络对于社会的影响

什么是信息网络?信息网络能使每个人随时随地将文本、声音、图像、电视信息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任何个人,信息网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广泛性、趣味性、及时性五个特点。

由于以上的五个特点,网络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学习方式、讨论方式、人际交往方式、消费方式、业余生活方式的变革。

1、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数字化使过去有形的现金、支票、报告、会议、照片等变成为数字以光速在光纤网络中飞快流动。学习与研究手段更为方便、快捷、有序,这不但提升了信息传输、储存的数量、速度与品质,也增加了信息相互组合的可能性。

2、学习方式的变革。网络教育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更加广泛、途径更加多样化。参与式、启发式教学也慢慢的开始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和接收。终生学习成为普遍趋势,教育的重点也将由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培养,逐步转向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

3、讨论方式的变革。网络上的电子论坛,造就了一大批的网络文学作家、各种专家和批评家,使他们能够跨越一切障碍而互相交流。任何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在网上发表文章,开展辩论、出版图书等。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实现了网络活动和文化活动的最终结合。

4、人际交往方式的变革。人际交往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但其交往方式、交往时空范围要受交往工具、通讯手段的制约。国际互联网突破了交往的时空限制,使交往具有了全球性、普遍性和无限性。

5、消费方式的变革。随着电子商务的大量涌现,网上购物、网上消费正在对人类消费方式革命产生深刻影响。它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在采购还是销售方面都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增强客户满意度、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促进了流通方式创新和流通现代化,也深化了国际分工与合作,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6、业余生活方式的变革。网络时代的来临,人们将更多地通过电脑网络收听、下载个人喜欢的音乐,观看电影和演出,获取各种娱乐信息。人们也可以通过虚拟图书馆、虚拟博物馆、虚拟艺术馆,实现“所有地方”的“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所有形式”的“所有情报”、新闻、图书、报刊、书画、艺术品等。

二、网络时代教育的变革

网络对于教育如同对社会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在网络的催化作用下,整个教育系统已经并还在不断地进行新的整合,我们应该理性地重新审视教育领域。网络带给教育的影响涉及到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结构乃至教育体制和教育功能。

1、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工作和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新的观念也随之不断涌现。在过去网络时代未来临之时,所产生的教育观念是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的,必然要引发一场变革。我们认为,网络时代人类持有的教育观念将主要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主要是终身学习的观念、自我设计与发展的观念、开放互动的观念、平等参与的观念、创新能力为本的观念等。

(1)终身学习的观念。传统社会人们常常会把自己的一生分成两段,前一段用于接受教育,以获得参加劳动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后一段则用于工作,是前一段学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中的运用。当人类进入以网络化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产生使得各种知识的折旧与淘汰迅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就决定了一次学习的有效性大大地缩短了,在这种背景下,任何社会成员,只有终身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正因为如此,终身学习的观念将替代终身教育的观念而成为网络化教育时代的人们所普遍持有的一种教育观念。

(2)以自我设计与发展为主的观念。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运用,教育活动在形式上的群体性将最终被瓦解,个体学习将成为教育的主导方式。我们只需要一台计算机、一根网线就可以学到我们想要掌握的任何知识。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自己无法掌握我们学习的进度与想要学习的内容。但是,随着网络化的来临,那种为一群人的发展设置一个共同培养目标的做法已不适应变化了的现实情况。任何个体的发展都不可能放弃自主性而屈从一个由他人设置的外在目标。因此,网络化教育时代,学习者自我设计与发展的观念将取代传统的主要由外在力量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观念而成为个人学习与发展的主导观念。

(3)开放性与互动性并存的观念。由于传统的班级教育形式的瓦解和教育机构与非教育机构界限的日益模糊,从而使学生与教育者及社会的关系更为密切。可以说,正是由于教育新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最终打破了传统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也消解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原有的信息交流的时空限制,从而实现了教与学、学与学以及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自由的多向互动。开放互动的观念,正是对网络教育时代教与学、学与学、教学与实践新型关系的反映。

(4)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参与的观念。在此之前,教育平等的理想一直未能变为现实。然而,当人类进入网络化教育时代,教育平等不仅会成为全人类持有的观念,而且必将会成为现实。平等参与教育,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与教学过程双主体的原则,有利于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活动的绩效。

(5)创新能力为本的观念。创新能力为本的观念,是网络化时代教育在人才培养活动中所持有的核心观念。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活力所在,尤其是当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技术、知识和思想的创新成为该时代的本质特征。可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必备的素质。作为人的培养活动的教育,始终应反映人的发展的本质需求。网络化时代的教育,由于其更加注重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因而创新性教育必将代替传统的知识性教育而成为教育发展的主导方向。

总之,在网络化教育时代,由于教育技术和教育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必然会引起诸多观念性的变革。变是必然的,但是究竟这种变革会呈现什么样的状态?走出怎样的轨迹?这些问题,都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和研究,而有些问题,则需要在实践的发展中去观察与认识。

2、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信息化的到来,将使传统的教育模式发生重大变革,在时间和空间界限上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1)办学模式的变革。传统的办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有固定的办学地点、固定的校舍和设施乃至固定的群体。而在信息化时代,虚拟学校、网络学校将有很大的发展,它也许不可能彻底代替传统的学校,但肯定会对传统的“围墙学校”带来冲击。在这种形势下,学校将进一步由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变,由自我运转向主动融入社会主体转变;学校的设置将更加具有开放性,教育目标也将更加多元化。

(2)教育模式的变革。传统的育人模式,是在特定的培养目标下,以学校为加工厂,通过班级授课的形式来实现的。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受到了极大冲击,传统体制中那种“千人一面,万人一书”等标准件办学模式的地位已经动摇。在信息化的冲击下,虽然班级授课的育人模式仍将存在,但集中了最优秀的教师、体现了最新科研成果的、形式多种多样的网络教育的开展,将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组合更加灵活多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地位也更加平等,多种多样的教育需求也将得到更好地满足。

(3)教育分类的变革。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年龄成为划分初、中、高等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重要标志。而在信息化的冲击下,这一划分与教育模式将被彻底打破。虚拟学校和网络教育,不论其内容的深浅、目标的高低,都将面对所有的学习者。学习者可以不受年龄、时间的限制,根据择业、深造、休闲等的不同需要,来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在这种形式下,终身化学习和终身教育才得以真正地实现,教育的以国家为中心的价值观和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才得以更好地结合,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能功和人的自我发展的功能才得以更充分地展现。

3、变革传统的教育时空。传统的教育时间,从教育阶段看,表现为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时序,受教育者必须在完成了上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之后才能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从教育的内容看,表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教育的空间看,是一个物理空间,有固定的学校、教室和围墙。在网络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消除了远距离交流的障碍,突破了传统沟通方式的时空限制,使教师与多个学生间的多主体共享沟通交流方式成为可能,师生间围绕共同问题进行协作、讨论和对话的互动得以实现。

4、动摇传统的教师权威。传统教育中,许多资源的配置依赖于教师的知识和经验、社会的赋予以及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等,使教师在传统教育中享有绝对权威,面对信息化的挑战,这种师生观也必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知识的传播、更新的速度空前加快,教师也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讲,教师同时也是学生;另一方面网络教育的发展,使学生与教师有同等的机会接触最新的信息和知识,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教师,而且由于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知识应用转变,师生间的平等交流非常重要。

可以这样说,网络给教育带来的变革是巨大的,并且将继续给教育带来更大的变革。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从产生到现在的时间很短,它本身还有许多不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但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教育的网络化是今后教育发展的趋势,希望及早作出尽可能科学的预测与判断,并及早做好准备,将是我们在新的竞争中赢得先机的重要保证,因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单位:1.西安石油大学计算机学院;2.西安欧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金振坤.透视网上教育的变革.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6.

[2]王晓丽.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及其变革.甘肃科技纵横,2004.5.

[3]孙涛.信息时代的教育科技变革.今日科技,2004.9.

[4]生国俊.教育要跟上网络时代.江苏教育,1999.7.

[5]陈功.浅谈信息技术下的网络教育.教育探索,2002.1.

篇2

关键词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对策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产生活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网民数量也呈逐年上涨的态势,大学生作为首批网络用户绝对跟得上网络瞬息万变的步伐,时时掌握最新的网络动态,因而当前高校的教育也为了契合网络时代社会的变革和信息化时代下对知识有着高要求的大学生,不断做出努力和尝试,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力求教育教学的前瞻性和预见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革新思想、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提升个人修养与品位等方面有着无比重要的建设性意义。

一、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的新机遇

1.新媒体传播下的新理念的引入

各种先进新潮紧跟时代潮流的理念多是率先利用网络作为广为人知的传播途径,其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的优势在此展现得一览无余。网络的兴起引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管理办法、教研体制等一系列的变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具有充分的超前意识和现代化意识。一方面老师引领学生不断在教学形式、教学考核、教学科研等方面大胆创新,不断挑战,尽可能早的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将网络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得课堂兼具时效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也不断将自己在网络渠道取得的有效信息反馈分享给老师,促进老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双方在某种程度上是平等的,打破了原有的老师的“教”高于学生的“学”的传统格局。

2.传统教育模式的打破更新

网络时代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沟通交流也更为简单频繁,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空间在很大范围内都有极大扩展。学生可掌握的学习资源更多、更广泛,极大地挑战着老师的知识储备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老师在原有的职业特殊性的驱使下更要紧紧扼住时代的脉搏,力求以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向着更高更深更具时代特色的方向发展。老师不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新媒体的刺激下不断尝试创新,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网络环境下另辟蹊径,将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单向教学向老师与学生双向互动、共同学习的模式引领,并及时建立相关的电子设备设施,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学会信息筛选和甄别,减少并避免恶意网站的虚假不良信息的侵袭。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多,问题得以及时解决,教与学都可以及时地达到与时俱进的状态。

3.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均有提高

网络的强大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虚拟性的存在,在这个虚拟的空间内,高校学生更易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针砭时弊的同时也潜移默化了学生自身的处理分析事件的能力。海量信息铺天盖地的席卷着人们的生活,大量鲜活的事实和思想理论知识不断充斥着社会每个人的头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充实,主流价值观引导下的新思想、新风尚不断蔓延开来。

二、网络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网络是把锋利的双刃剑,掌握好力度才能物尽其用,发挥最大效能,否则终将会玩火自焚。网络时代下衍生的诸多社会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此方面也未能免遭荼毒,各种隐性的威胁和挑战正在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起进攻。

1.网络成瘾,沉湎于网络的现象层出不穷

网络在帮助教育活动开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最为甚者当属大学生沉湎网络而不能自拔的现象。大学生处于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对网络的控制拿捏很容易出现偏差,沉迷于网络而无视其他的大学生比比皆是,网络成瘾,学业荒废,人生陷入低谷,甚至易罹患抑郁、失眠、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无疑对其家长、老师、及自身身心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2.老师的教学权威遭受挑战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单一,甚至是单纯地依赖老师的教学来了解学习,因而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作为单一的知识传播者有着无比崇高的社会地位和绝对权威。但在网络浪潮的冲击下,老师的这种绝对权威地位的处境已是江河日下了,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老师也不再享有绝对教育权威,传统的老师高于学生的地位关系也日益被师生平等的地位关系所取代。老师和学生在信息获得方面处于同一层次,老师不再是知识的独家享有者,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在减小教学难度的同时也挑战着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高校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性特点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大张旗鼓的开展,“润物细无声”才是它的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的始终,不论年级、不限专业,高校的每位学生都在潜移默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下改进并提升着自身的能力。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其在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新颖,不落俗套

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类看似偏理论的课程都怀有抗拒心理,枯燥的理论很难让他们在课堂上维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不再拘泥于课堂的理论教学,活动从开始筹备到最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贯穿全程而不使学生感觉乏味,学生很好地融入活动,切身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开展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办法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网络在大学生心目中受欢迎和青睐的趋势只会有增无减,故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开展也必然紧紧围绕网络为中心,寻求最优化、最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

1.引用新媒介,及时深入的了解学生思想思维

网络的普及程度在高校不言而喻,在全校都是网民的情况下,更能充分有效的发挥网络平台的资源优势,在减轻教学工作难度的同时更加契合学生的新思想。搭建校内通行的电子交流平台,沿用学生用户群体最受欢迎的bbs、qq、微博、微信等新颖的交流工具,为朝气蓬勃的他们发表言论、分享生活提供平台。

2.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其他各学科

单纯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教学工作开展成效不大,还使得教学内容仅限于“不切实际”的理论空谈,枯燥乏味且不具时效性。但若是将其融入其他各门学科,在节约教学资源的同时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的工作在于教书育人,育人在很大一方面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开展,各科任老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融入于教学的始终,因材施教,有理有据,效果更佳。

3.加强网络监管和控制

网络的虚拟性所带来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各种恶意网站、不良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环境,侵害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心灵及身体健康,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务必要严格把关,避免不良网站恶意信息的侵袭,引导学生在纯净的网络环境下健康学习,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思想、心理及生活中出现的偏差,营造和谐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的新型人才而努力。

网络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备受世人瞩目,差异化、多元化的文化大背景更要求高素质、高能力、高标准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此时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需展现其时代性的特点,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针砭时弊,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趣味性,教学效果具有实用性。高校为达到教学目标,必须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革新观念、改进方法、丰富形式,正确把握网络时代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挑战,遵循科学严谨的教学规律,关爱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人思想,加强学生的信息查询、信息识别能力,使其具备全面的网络资源的利用调度能力,高效、高质的在网络环境下增强自身的个人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紫旭,段玲玲.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5).

[2]袁奉亚,晏玲玲.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J].青年文学家,2013(10).

篇3

关键词: 网络时代 青少年 心理健康教育

国家教育部提出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逐渐进入了校园,进入了千家万户。网络的不断发展悄然改变着学习、工作方式和传统的生活习惯,它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对人们的心理、行为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伪科学、不健康甚至有害的信息泛滥,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一、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青少年处于未成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从生理上讲,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肩宽等继续发育,内脏器官趋于成熟,精力旺盛,情感日益丰富,性意识也逐渐觉醒。随着大脑的发育,辩证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认识记忆能力进入最佳状态。因此,青少年在心理上有若干共同的特征。

1.独立意识明显增强。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形成与发展的时期。自我意识的强化,标志着一个人开始走向成熟。独立意识的增强,使得青少年乐于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华。这本是一种进步,但是由于涉世不深,阅历浅,世界观还没有成熟,办事易主观武断,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忠告,有时还会干出自以为得意,实则幼稚荒唐的事情。

2.感情丰富,但情绪波动性较大。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由于身心都处于迅速发育时期,但生活经验不足,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情绪容易波动,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急于求成,取得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稍遇挫折就悲观失望。青少年渴望别人的关怀理解,但由于青少年时期特有的闭锁心理,不肯主动打开心扉,主动与陌生人交往的特点,所以热情奔放的青少年有时会产生孤独感。

3.富有理想,但又有一定的盲目性。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强化,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和追求,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已成为青少年相当强烈的心理欲望。但是,由于缺乏经验,不成熟,再加上思维方式偏激,求新心切而又急于表现自己,他们往往容易被各种思潮所诱惑,有盲目随从和盲目反对的倾向;求知欲望的强烈而又缺乏鉴别力,他们有时会饥不择食,表现出一定的冲动性。

二、网络时代青少年存在的心理矛盾

青春期由于发育引起的生理变化容易引起心理上的波动,青少年的心理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而特别是在当今的网络时代,这些问题特别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青少年心理闭锁性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向别人透露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对自己的父母也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这种心理闭锁性常使青少年深感孤独。然而青少年又具开放性,他们朝气蓬勃,精力充沛,内在潜力很大且急于显露出来,另一方面,青少年要掌握更多的知识,要了解社会,要得到他人的帮助,这一切都需要同其他人加强信息交流、思想沟通和感情联络才能实现。网络为此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2.求知欲与识别力的矛盾。青少年的求知欲很强,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观点,然而,由于他们的识别能力有限,有时会真假不分,甚至吸取一些糟粕。他们对网络上的众多知识,往往很难作出全面、恰当的评价,容易真伪不辨。这种求知欲和识别力的矛盾在不少青少年身上表现得较为突出。

3.性心理的矛盾。青少年时期,生理逐渐成熟,而心理尚未成熟。此时,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问题较多,主要有对性的好奇与敏感,性冲动的困扰,以及如何与异往等问题。因此,他们想知道性知识,但又无法知道。大多数学生发生是受黄色书籍、网站的诱惑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但青少年在面对性问题时,由于认知的缺陷,他们分不清科学的知识和的界限,导致产生许多与性有关的心理矛盾。

青少年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处于一个渴望社交但又患得患失的矛盾期。因为社会开放程度受社会道德限制,青少年情感和性的需要往往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而网络恰好提供了机会。今天的青少年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与同伴交流的机会较少,网络的出新,使青少年可以以不同的身份在网上与人聊天、交友。在网上,他们可以找到很多与自己行为和想法相似的“伙伴”,这使他们对网络有一种归属感和依赖感。这种情感上的满足使他们思网不归,沉迷其中。

三、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

1.网络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信息可能会引发青少年道德认知的冲突。我国是道德教育一元化国家,网络空间打破了青少年与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使得不同种族,国家间的多元化网络伦理信息与青少年头脑中已有的和正在形成的道德观念经常发生冲突与碰撞。另一方面,网络获取了青少年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成长的土壤和空间,引发了道德行为的失衡与异化。青少年的道德感情以直觉的道德情感和形象性的道德情感为主,而这种道德情感的产生与直接的道德情境和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但网络又提供不了相应的道德情境,所以,青少年迷恋上网,致使人际交往减少,直觉的和形象的道德情感体验减少,最终导致用来丰富青少年道德情感体验,培养道德意志品质的许多途径和方法发挥不了作用。

2.网络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影响。脱离现实人类社会,沉溺于网络社会中,容易引发青少年的非人性化倾向,从而影响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健康的人格是在不断满足需要和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个体在满足需要、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压力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要想成功,必须经受挫折和压力,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而有些青少年却把网络当作逃避现实的一种选择,他们希望在网上满足现实无法满足的需要,实现现实无法实现的理想,追求一种虚拟价值的实现和幻想的成功。还有,网络上的黄色信息可能成为青少年变态人格的祸根。

3.过度迷恋网络易导致“因特网综合症”。现代人在充分享受着网络给自己带来的诸多方便与乐趣的同时,也承受着它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惑甚至痛苦。“因特网综合症”是指长期沉溺与网络而给人们的心理、生理造成的病态反映。其症状表现为每天不自觉地花大量时间上网,无法控制,产生类似吸毒上瘾的症状,如:头晕、目眩、恶心、无力等。不久前美国正式宣布“因特网综合症”为一种心理疾病。

四、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基于上述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的认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随着网络的发展采取相对应的对策。

1.加强与青少年的交流对话。在现代社会,人们缺乏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就等于失去了表现自我、发泄情绪的畅通管道,心灵会被冷漠吞噬。不少青少年除了做功课外,就是和电脑打交道,逐渐养成沉默寡言、独来独往的习惯,进而出现心理障碍,交际能力得不到培养。

我们可以逐步建立学校心理辅导体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使学生以正确的心态接受网络教育;通过网络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网上沟通栏目和设立信箱等方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2.用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吸引青少年。重视个性与社会性的协调,个性的发展是以社会性的发展为前提的。知识经济尤其是网络经济为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提供了空前的优越环境。

国外一些社区推广一种被称为“啪啦啪啦”的减肥舞蹈,以适应青少年的爱美心理。还为青少年开辟农场生态旅游,组织青少年参加爬山、钻地道等各种有趣的活动。家长对指导孩子的网络学习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应当不断学习,尽快成为孩子网络教育的引路人。

总之,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探索的课题,只有做青少年的知心人,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动向、心理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尽己所能,让青少年更好地享有安全而又有教育意义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朱熊兆.健康心理学[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崔丽娟.心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网络;中职;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互联网自上世纪60年代诞生,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以其独特的方式和惊人的速度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广泛渗透,并影响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类的道德行为准则。中等职业学校作为网络使用密度较高的场所之一,上网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最近几年无线WIFI及手机智能功能的发展,使学生们对网络的依存度直线上升,同时,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相对小一些,自治能力又比较差,思想又不太成熟,这样,网络在产生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对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这是对中职学校德育的新挑战,为网络时代中职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了新课题和新要求。

一、 高速发达的网络时代,中职德育面临的新挑战

1、 网络的开放性给德育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导致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和交融,在网络中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文化的冲突和交融最终导致文化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并形成多元格局。而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是九零后独生子女,年龄比较小,在家长的溺爱中长大,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差,社会经验不足,这就造成了他们不能正确的辨别真伪善恶,以至于会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其价值观和责任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直接影响到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同时,现在的孩子自主意识不断提高,他们不再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接受教育者的道德灌输,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德育以什么样的对策来保证自身理念传输的主导性地位,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2、 网络沟通的交互性对德育教育带来的挑战

传统的德育教育是把学生封闭在学校里,老师在课堂上讲道德、说道德,教育方式比较单一,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反感情绪。学校的校园文化也单调枯燥,没有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满足不了新形势下学生的需求。同时,在传统的德育环境中,教育者可以有目地的、有意识地组织和控制校园文化、人际关系。而现在互联网是开放性的,所有的人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同步共享信息,教育者几乎控制不了学生的网上活动,包括网上交际、网络文化、网络行为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如何积极应对网络给中职学校带来的考验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3、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德育教育的挑战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模糊了,这对十四五岁的青少年,尤其是对世界观还没有形成、但比较叛逆的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根本无法分辩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虚拟时空的存在形式,使我们的学生不自觉地受到这一存在形式的强制性影响并被动性接受。而我们的德育教育只在课堂上的说教是无法与这种虚拟世界的信息相对抗的,因此,网络的快速发展对现有的德育教育的滞后性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 现阶段如何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

1、 改革德育管理体制,提高德育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目前,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大都让位予专业技能的培养,德育课几乎砍得所剩无几了。而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因此,职业学校做好德育工作就成为当务之急,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改革德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思想道德工作制度,也就是必须建立起由校长负责、学生科和德育教导处具体牵头、班主任组织实施、学生参加的德育管理体系。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加强领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有利于协调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齐抓共管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有利于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

2、 改革传统德育教育形式与内容,利用网络资源,加入现代元素

传统的道德教育是通过说教,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在新的形势下,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当这些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自由往来于网络空间时,单的说教就显得苍白无力,毫无说服力。这就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要改革德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将简单的教条式的说教,改变成更多地运用启发式的、渗透式的方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帮助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指导学生形成道德辨析、真伪判断的能力,指引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轨迹和正确的生活态度,已达到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的目的。针对这种目的,就需要教育者建立起“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网络社会。

同时,教师也必须学习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利用PPT将教学内容直观化、丰富化,并且通过现代化网络手段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道理,通过调查分析或者录像观摩等形式制作成网页或信息资源库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网络来自主学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网址链接,让学生通过事迹报告或典型人物,来引导学生运用发散聚合、求同求异等多种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来寻求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思维品质。

篇5

【关键词】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定位

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网络的出现,需要对原有的管理进行重新定位,由于信息的大范围覆盖,以往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运用新的理念进行新的管理定位是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定位的双重影响

以往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不够完善。网络的出现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一些改变,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下面几点。首先,利用网络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只有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网络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需要转变观念,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学会利用网络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可以极大的提升管理的效率,节约时间,及时的传递更多的准确信息。其次,认识到网络优势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也要认识到网络的缺陷,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上,存在着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大多真假难辨。高等院校的思想教育,面对的是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大学生,尤其是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在网络这个自由随意的平台上,对一些不良的信息没有较强的抵制能力,各种信仰和价值观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冲击,这些现象的存在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定位

(一)重塑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核心,不关注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没有意义的教育。以往由于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忽视了人在其中的主要作用,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人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作为一个实现目的的工具,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只有重视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才是真正坚持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理念,将人从工具的定位中解放出来。思想政治管理的主要功能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疾风暴雨式的教育,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注重从精神上对人进行教育和说服,因此,不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注重从精神层面和思想上对别人进行说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的就无法实现。

(二)制定具体可行的管理目标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没有明确清晰的定位,提出的要求大多比较笼统和空泛,没有根据具体的形势制定清晰的操作准则。管理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较强的活动,开展的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要紧紧围绕着教育的目的进行,这个目的也是管理的方向所在,是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否取得相应效果的标准。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思想政治管理的主要职责。科学有效的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前提。在当今社会,社会的思潮更加多元化,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标定位需要认真分析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有很强操作性的管理目标是非常有益的。

(三)营造和谐的管理环境和文化氛囤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个动态性的管理过程,外在的环境对其管理具有很大的影响,不适应动态的环境,就会阻碍管理目标的实现。良好的外在环境,可以促进思想教育管理的目标实现,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提高管理的效率。不良的外在环境,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起到不同程度的阻碍作用,甚至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注重营造一个和谐的管理环境。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良好的管理环境和文化氛围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定位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撑,可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得以充分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不回避,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有效的应对,在问题面前掌握自身的主动权,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搞一刀切,在复杂的环境中要保持独立性,不人云亦云。

(四)构建及时有效的管理信息反馈机制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管理对象更具时代性,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行动更加自主,个性更加多样化,网络中各种信息不断在影响着他们对自身以及对世界的判断,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也在面对大量瞬息万变信息,要具有较强的信息分辨能力,迅速的收集各种有效的信息,及时给各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进行反馈,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各项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准确的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信息的必然要求。

三、结语

当前网络时代,海量的信息在包围着每个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在其中运行,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进行精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定位,充分的把握好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及时构建有效的管理信息反馈机制,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定位。

参考文献:

[1]李京桦.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定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11)

篇6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形式和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艺术家的活动领地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急剧地扩张,任何一个上网冲浪的人都能以某种方式介入到艺术活动中。艺术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得以实现全新的传播,通过网络创作的多媒体艺术形式可由网络用户任意访问,网络提升了艺术信息的交互性,用户可以依据他们所建立的链接结构漫游,享受并探索艺术世界的种种精彩。

一、网络参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优势

1.网络促成艺术素质教育形式的多元化。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主题鲜明且手法多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轻松活泼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并学会与人分享成果。它正好契合了时代的要求,适应不同智能类型学生的学习风格,让学生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改进传统的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利用网络增加获取艺术资源与信息的渠道,帮助学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成艺术素质教育形式的多元化。

2.网络的开放格局开拓教育的载体。社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向人们提出的要求,信息技术为社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当前,支撑社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技术可能主要是网络技术。网络传播以多媒体计算机为终端,容量巨大和传输速度极快,为个人提供了直接制作、创作、接收和选择接受信息的机会,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信息社会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庞大需求。同时,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支持了人们的学习与交流,也可能不断和呈现各种庸俗的、低品位信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必须要能够从网络中海量的,各种媒体表现形式的信息中分辨出信息的价值,不被信息潮所淹没,不在信息流中迷失,不受所谓“信息鸦片”的侵蚀,利用好网络传播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3.网络的互动性深化素质教育的对话语境。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包括艺术技能教育和艺术欣赏教育。艺术技能教育侧重于某种技艺的学习,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这方面的能力,理工科大学生享有某种来自专业领域的优势,低层次为模仿,高层次为创造,最高层次是能够进行发自情感、传递精神价值的创造。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某一领域的艺术创造能力,包括通过艺术技能提高专业水平。如信息技术专业设计出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工业设计专业设计出富有灵感,兼具实用价值的工业产品。另一个层面是通过艺术创作思维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对大学生人格素质培养更具深远影响。

艺术欣赏教育关注美育,培养大学生的感知、理解与思维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塑造健全人格。一方面,艺术欣赏教育解决信息鉴别、理解等问题;另一方面,艺术欣赏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性、感受事物、理解他人的能力,爱的能力和塑造美好精神家同,享受美妙人生都非常有益。

二、艺术素质教育网络模式实例

如上文所述,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网络互助模式是形式多样的,举办艺术作品网络展,大学生以网络为平台主动创作艺术作品,高等院校挖掘已有教学资源,创办互动网站都是主要的创建形式:

实例:大学生的网络音乐传奇。郝宇,一个看上去胖墩墩、说起话来还带点书卷气的男孩,现正在北京闹市附近的一间屋子里复习考研究生,他报考的专业是说唱艺术。而在一年前,他还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习控制工程与控制理论,是一位典型得不能再典型的理工科男生。为什么短短一年时间他的人生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人们都因为他写的一首歌《大学自习室》。这首歌他曾经给不少同学听,其中一个同学给了另一个同学,另一个同学把它贴到了网上,于是这首歌便在网上散播开来。“没有这首歌,我不可能接触中国艺术研究院,当然也就不会选择这条路。”网络平台的成熟,使那些作歌星梦的年轻人可以先通过网络起步,郝宇说:“网络可以提供一个让年轻人展示自我的平台。”

篇7

关键词:成人教育;网络时代;专业网站;服务系统;义务辅导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化的电信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时代下,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改变着世界、影响着时代的进程。“电子阅览室”、“虚拟网”、“宽带”、“网上冲浪”、“网络词汇”、“网上购物”、“微信”等等,已成为十分流行的大众语汇。到目前为止,我国网民已突破6亿,网络普及率超过45%,网上支付用户突破2.5亿,中国网民微博的使用率突破70%,手机接入互联网用户规模超过4.2亿。网络时代下成人教育迎来了重大机遇,也面临一些问题,本文结合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势与网络时代的特点,提出了构建网络时代下成人教育与服务系统的举措。

一、网络时代下成人教育发展的局限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促进成人教育发展的同时,也有不利于成人教育发展的局限,充分认识到其局限性,并在构建相应教育体系中给予应对,才能更好地推动网络时代下成人教育事业发展。

(一)影响成人心理全面发展

促进成人心理的全面发展是成人教育的目标之一,网络时代下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有助于此目标的实现仍然饱受质疑。人――机对话这种非人格化的学习形式(虽具交互性)不利于成人社会化情感的发展,体谅、关心他人这种情感的养成必须通过与人交往实践获得。

(二)干扰信息量巨大,可能影响学习成效

网络上快速流动的大量信息,可能使那些真正有用有价值的信息被冗余的无关信息所淹没,造成“信息污染”。多媒体丰富多彩的界面也会干扰有用信息的提取,这些均增加学习难度,对学习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三)实践教学环节难以落实

在成人教育教学计划中,部分课程会有实验实践教学设计,但多数无法按照教学计划要求予以全面落实。这是因为成人教育不但学员群体分散且收费低廉,很难将学员全部集中到主办院校去完成课程实验。并且,专业教师在指导学员毕业设计时,由于学员数量大、群体分散、水平不一,毕业设计题目一般理论性较强,同时毕业设计期间教师和学员时空分离,缺乏过程指导和监控,使得毕业设计与学员的实践工作难以互相结合。

二、成人教育系统构建思路

网络时代下的成人教育系统应包含多个模块、多个教学模式,以满足各个教学环节、多样化学习方式、不同层次学员的需要。

(一)基础及专业知识理论教学模块

1.该模块是最能充分发挥网络时代下信息技术优势的模块

可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来增强适应性、提高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要构建基于Internet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突破客观因素限制、不受传统课堂人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师将教学要求、内容、测评等教学材料存放在网络服务器上,学员选择自己合适的时间、地点学习,老师的教和学员的学可不同步,学员和老师可通过Email、QQ、微信等提问、答疑。

2.要构建主题研讨型学习模式

该模式下老师和学员共同探讨、合作学习,教师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提供相关资料,引导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大提高学员综合能力。

3.要构建网络自习学习模式

该模式下可再现教师的讲授视频,也可对学员在网上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和保存相关学习数据,还可根据学员的学习记录,为之提供个性化指导。例如,可通过“在线”题库,让学员在线练习、评判和讲解,巩固学习内容。

(二)实验实践教学模块

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是成人教育实施中的难点,也是传统成人教育的薄弱环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课程作业缺乏实效性,缺少对课程作业进程的控制。二是在成人教育教学计划中,部分课程设计有一定学时的实验,但多数教学站无法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全面落实。三是毕业设计脱离学员工作实践,缺乏过程指导和监控。针对以上问题,网络时代下的成人教育实验实践教学模块应该构建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首先,搭建在线与书面相结合的课程作业布置与批阅模式,在教学平台支持下的网上作业,同时辅助以少量必须的书面作业,提高课程作业实效性。该模式下需要强化对课程作业的优化设计,加强对课程学习和作业的进度控制,适量控制书面作业,以保证达到相应训练效果。

其次,搭建虚拟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验实习教学模式,该模式下包括:采用实验教学录像,开展演示性实验教学,用于普通演示性、认识性、验证性实验。开发模拟仿真实验系统,开展模拟交互性实验,增强实验的自主性、经济性、安全性、实验操作和结果的多样性。建立形式多样的实验实习基地,实施实验教学;实验基地的建设:一是要建立属于学习中心的课程实验教学基地,二是要整合当地部分教育资源、建立区域性的实验实习教学基地,用于保障实验教学需要。

最后,构建现场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将毕业设计和学员的实际工作密切结合,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激发学员的积极性。该模式下需要注意几点:遴选和培训一批来自现场的兼职指导教师;建立毕业设计资源库,为学员提供丰富素材;实施在线指导和远程答辩,加强对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

(三)德育教学模块

德育教育在我国教育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传统的成人教育对学员德育教育方面重视不够,暴露出诸多弱点:一是内容教条、德育教育政治化,忽视思想和人文教育;二是教育过程简单化,德育教育结构不完整;三是德育教育者内涵不足,德育意识不强;四是德育教育体系、网络不健全,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为此,网络时代下的成人教育应搭建德育教学模块,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提出创建“人本主义”的德育互动教学模式,确立学员的主体地位,建立广泛参与的互动教学体系。确立学员的主体地位,就是要理解和尊重学员的各项权力,引导和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BBS、QQ讨论组、微信等多种形式构成一个开放的教育网络系统,跨越时空距离,将德育教育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学员终端。就当前社会的热点和成人教育学员关心的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让学员全面自我评价,提升道德水平和思想意识。并且以家长委员会、社会教育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将家庭、学校、社会都纳入教育体系,拓宽德育教育渠道。

“人本主义”的德育互动教学模式实施中还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坚持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着力培养学员的自信自尊自立品质。成人教育的生源中相当一部分是中考、高考失利生,有一定自卑心理,必须及时化解这种群体自卑心理、重树自信,才能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和学校的稳定。二是坚持理想信念教育,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目前成人教育学员群体世俗化精神现象十分普遍,表现在价值视野促狭、急功近利,只渴望获得学历,失去了目标高远的自塑情怀。为此,应以合理的教育方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等重要内容,引导学员正确看待物质利益。

(四)文化及娱乐模块

网络时代下以网络为表征的网络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影响着教育,解决网络时代成人教育的文化困境,已是成人教育迫在眉睫的问题。然而,基于多媒体网络的成人教育的文化修为及娱乐生活也同样陷入困境,表现在:

第一,网络文化的声像结合、视听冲击极大地发展了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模仿等心理品质,但反方向的教化作用也让人始料未及。

第二,网络生活状态的教育与生活即教育的概念完全不同,成人教育距离人文的要求越来越远,网络文化使得大众文化远离精英文化,文化精神得不到升华,文化流于时尚和俗媚。

第三,网络文化使教师的知识权威形象开始丧失,对信息的占有不再以“先知”为条件。

第四,现实教学与学员所需要存在着不协调,使成人教学变得难以处理。

第五,成人教育网络并不是针对个性化的成人个体来定制的,无法实现因材施教。

第六,由于科技媒体局限、译码障碍等影响成人教学的效果。为此,提出创建成人教育的文化及娱乐模块,引导学员学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文化修养,寓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推荐的措施包括:

综合采用预制型多媒体、直播型多媒体、虚拟型多媒体方式,或者采取视频会议或者视频点播,提供多种表现形式的多媒体教材,建立网络视听阅览室,并提供个别化学习策略,辅以少量而必要的面授指导和小组学习讨论。

搞好化教学设计、提高文化课教材对成人在职学习的适应性、建立学员与教师之间的通信渠道。

对网络信息进行选择、过滤和强化,并加以正确引导,使网络文化能更大程度发挥积极的教育功能,为学员提供“正能量”。

精选寓教于乐、倡导社会文明、树新风、雅俗共享的影视,以及综合锻炼脑、眼、耳、手、甚至全身的游戏,搭建网络休息、娱乐室,引导学员劳逸结合,培养学员对网络教学的持久兴趣。

三、成人教育服务系统构建思路

要构建高效、方便、周全的成人教育服务系统,必须要深刻理解成人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广义的成人教育是指有别于普通全日制教学形式的教育形式,不限年龄、性别,通过这个教育过程,使社会中被视为成年的人在全面发展和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均衡而独立发展两个方面的态度和行为得到改变。从这个层面上讲,成人教育就是社会教育、社会人终生教育的表现形式,是参与度最大、服务对象最多的教育。所以,构建的成人教育服务系统应该具有普适性、先进性、易操作性等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将管理与教学和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把成人教育的招生、学籍管理、教学、财务、学生服务等都实行自动化、规范化管理,这既能实现低成本、高效率教学,又能方便学员完成从报考、学习到毕业的各个环节。

第二,基于成人教育的社会广泛教育特点,融合社会资金与资源,建设各种专业知识、技术学习官方网站。例如汽修工人服务网站、农业科技网站、建筑技术网站、机械加工技术网站等,方便各层次、各专业社会成年人开展自学。

第三,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开发适用于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等多种硬件设施和Windows、Linux、UNIX、Android、IOS、BlackBerry OS等操作系统的学习终端和检索网站。

第四,依托现有搜索引擎或建立大百科论坛,加强通识化教育。需要强调的是,为提高知识点、信息源的准确性,以免误导学员,建议引进广大学者和专家参与社会人提出疑问的义务辅导和解答。

第五,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其他资信服务,例如招工、就业,工业产品供需,农产品销售等信息的官方,保证信息的通畅性、真实性,全方位服务于社会成年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四、结语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成人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存在其局限性,要全面提高社会成人的思想政治觉悟、文化修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就必须充分认识成人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不局限于目前的成人学历教育范畴,应放眼于全民教育。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完善成人教育系统的各个模块,优化各种教学模式,加大对社会成年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服务力度,加强网络文化、网络信息的规范管理和精神状态的“正能量”方向引导。最终构建覆盖全社会成年人的教育系统和服务系统,实现全民教育、全民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俊海,霍洪典.漫谈网络时代与成人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3,(7).

[2]胡秀锦.可能、现实与未来:基于网络时代的成人教育发展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

[3]孙汉梅.成人高教发展瓶颈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9).

[4]孙书平,于倩.网络时代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9).

[5]彭金虎.网络时代高职与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

[6]金友渔.丰富成人学生德育教育的内涵[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6,(4).

[7]刘爱东.网络时代成人教育文化解读[J].成人教育,2007,(12).

[8]吕莉.信息网络时代的成人教育与管理[J].继续教育研究,2008,(5).

[9]闫朝晖.基于网络时代下成人教育信息化核心竞争力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2,(6).

篇8

关键词:网络时代 高职学校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在互联网技术持续发展浪潮,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世界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网络时代。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高职生的学习、生活和其紧密相连,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受到网络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冲击。针对这种情况,高职学校必须综合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客观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不同途径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确保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一、网络时代下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1、网络文化多样化,影响高职生的“三观”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世界各地区信息不再受到地域限制,网民在家便知天下事。网络文化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具有其特殊性,法律制约力并不高,道德约束也不强,网络中各类信息无限制蔓延,网络信息不受限制,而多样化聊天工具的出现,满足了高职生的心理客观需求,对虚拟的网络世界极为感兴趣,其心理与意志并不成熟,极易受到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影响,尤其是他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已成为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急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

2、高职生思想道德水平降低

在网络背景下,高职生的价值观受到其中各种价值取向的冲击,是因为他们无法准确判断、辨识一系列网络信息,价值取向处于动荡中,道德取向日趋复杂化,逐渐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不断受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等影响,过分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利益与发展,在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过分注重短期利益,没有长远的规划,严重影响其职业规划与个人发展,不利于日后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他们的道德情感趋向冷漠,漠视公共利益与他人利益,不具备较高的情感感知能力,不理解、不认同社会道德规范,无法更好地融入到社会这个大集体中。此外,高职生道德行为能力较低,比如,他们知道遵守公共秩序与爱护公共设施的重要性,但很少阻止不遵守公共秩序、不爱护公共设施的行为,意志不够坚定,言行不一致,自制能力也比较低下,精神生活空虚,处于低层次。

3、高职学校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针对高职生道德取向变化问题,高职学校以说教为主,采用共情共育、感化教育、批判教育等形式,成效并不明显。部分高职学校已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清楚其负面影响,采取了限制其上网时间、网络访问内容等,过分管控网络设备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相应的作用,但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其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反而,更加强化他们上网从事娱乐活动的愿望。

二、网络时代下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解决途径

1、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职学校要综合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根据高职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征等,开设相关的心理辅导课程,全面、深入分析、研究他们存在的心理障碍,以此为基点,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制定合理化的备案,进行跟踪,积极引导他们,避免他们的生活偏离正常的轨道。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来说,高职学校可以安排心理教师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沟通以及辅导,可以借助网络和学生沟通、交流,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相关人员要深入学生群体中,多观察他们各方面,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所想、所看、所玩”,巧妙利用多样化的网络工具,和他们有效沟通、交流,比如,微信、QQ邮箱,促使他们逐渐学会自我调节,尽可能避免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班主任要随时关注班级学生日常关注点,以他们谈论的话题为基点,在班级QQ群中开展相关的讨论与教育活动,多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主动甄别现实和网络的区别,能够回归现实,不过分依赖网络世界,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2、构建绿色上网空间

高职学校要优化利用先进的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大校园网建设力度,借助网络,构建起和学生学习相关的绿色阵地,设置一系列极具特色的网页,比如,校园活动、网上心理咨询、社会实践,供他们浏览与学习,更加关注健康的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者也要随时关注校园论坛,通过不同途径全方位了解学生思想变化情况,及时全面、客观分析网络中的“敏感”社会问题,进行必要的答疑解惑,正确引导他们,防止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高职学校要从不同角度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严格监管学生自己的电脑,优化完善已有的管理制度,更好地约束学生各种上网行为,可以有效控制教学区域网络、休息时间寝室区域网络,安排专门的人员监督、管理学生常使用的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有效管控相关网站,尤其是他们经常浏览的网站。在此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绿色网络空间,多和他们沟通、交流,尊重他们独立意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新素养,引导他们逐渐树立正确的“三观”。

3、开展多样化的网络校园活动,创新思政政治教育形式。

针对思政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学校必须意识到正面引导学生的重要性,开展和网络相关的多样化校园活动,比如,网络征文、网页设计、编程大赛,吸引学生注意力,对健康网络信息产生兴趣,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优化利用这些健康网络信息,逐渐提高储备知识能力,树立正确“积极、健康”的“三观”。在此基础上,高职学校要优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有效组织不同类型的学生团体,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在实践中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具备奋发向上的斗志,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逐渐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此外,高职学校可以围绕学生专业特点、性质,开展不同类型的社团活动,使其准确认识职业道德标准,培养他们更多优秀的品质。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高职学校必须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要优化利用网络的优势,通过不同途径有效应对其消极影响,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和网络相关的院校活动,构建绿色上网空间,优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加强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等,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辨识网络信息,清楚现实与网络的区别,逐渐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成为新时期社会市场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唐邦勋.论网络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职业教育,2012,06:92-93+91.

[2]刘纹伽.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如何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2016,02:110-112.

篇9

论文关键词: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

特殊教育是我国为残疾人提供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自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截止2010年,我国各级特殊教育机构有1700多所,高中阶段、中等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发展速度非常快,在校人数分别达到了6000余人、10000余人以及40000余人。特殊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比如师资建设、均衡发展、经费投入等问题。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特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网络时代特殊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化,并且初见成效。特殊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成为了现代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国内外的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JaMee Kim以朝鲜为例,分别从学生、教师和父母角度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T.V.Fedorova以俄罗斯的特殊教育为例,研究了基于现代教育的特殊教育的发展对策。Dzmitry Marushka通过对白俄罗斯国家自动信息系统主要特征的研究,提出了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窗口”理论。梁飞媛对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发现了其中的缺陷,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张晓宁以黑龙江基础教育信息化为研究对象提出了6项发展策略。郭晨筱对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定位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规范原则。杨宁春和李凤琴对特殊教育信息化构架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张飞彪对特殊教育“数字化校园”的内涵建设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应用创新措施。李鸿科和杨晓宏依据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过程优化理论,研究了教育信息化的相关问题。以上成果为进一步地研究特殊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

一、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为了能够使特殊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获得不断地进步,首先应该了解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哪些,从而可以使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能够有的放矢。

(一)开展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为了能够灵活地开展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首先应该对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地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一些理论,分别是:特殊教育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和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和特殊教育信息转换为技能的相关理论、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条件下残疾学生的康复教育理论。

(二)特殊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设施保障

为了能够使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下去,应该不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所需的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校园网的建设、多媒体教室的设置、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电子阅览室的建设、远程教育平台的建设、特殊教育管理系统的建设。

由于特殊教育的对象有着不同的特征,因此应该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的专用设施建设,从而能够满足出特殊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根据不同存在不同身体缺陷的残疾学生的实际需求,采用不同的专用设施,通过对专用设施的充分利用能够反映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特色。

(三)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软件保障

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离不开软件资源的建设,仅仅具备硬件,而缺乏先进的软件支持,就不能使价格比较昂贵的硬件设施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在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软件建设中应该强调残疾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且应该适应网络时代特殊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路。

(四)建立新型的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新型教学模式是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建立创新的特殊教育信息化模式应该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为依据,并且能够充分地利用各种信息化软件和硬件资源,协调特殊教育信息化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转变传统的特殊教育模式,应该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位置,信息技术应发挥的功能以及特殊教育的过程,从而能够建立适应网络时代的特殊教育模式。

(五)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否能够灵活地驾御信息化技术是顺利开展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只有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特殊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准备好特殊教育信息化中所需的软件和硬件以外,还应该采取各种形式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的机会,并且能够形成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

二、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加以解决:

(一)认识不到位

目前,我国对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观念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学校对特殊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还比较缺乏,由于高等学校自身条件的制约,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特殊教育的消极影响,没有充分地考虑到网络时代信息化科学发展。不能较好地将特殊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公平以及区域教育平衡发展结合起来,进而无法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并且不能促进特殊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管理不够完善

特殊教育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职责划分不够明晰。特殊教育的管理机构,或者设置在教学研究机构,或者设置在教育行政机构;或者设置在特殊教育体系内,或者设置在信息技术体系内。没有全职的管理人员,只是配备了一些兼职人员,甚至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管理权限划分不清,上下级之间没有较好的沟通,从而不能有效地发挥管理机构的作用。

(三)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不足

目前,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中的情报信息、数字图书等信息资源不断丰富,然而特殊教育教学资源比较匮乏,没有相关的网络课程、网络学习资料等信息资源,同时特殊教育网络资源管理平台和教学平台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尽管,很多特殊教育机构已经具备了信息化硬件平台,能够为残疾学生提供网络教学,然而没有充分的教学软件资源的支撑,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和管理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特殊教育缺乏信息化人才

目前,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急需信息化人才,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方面是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没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而且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尽管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已经开展了一些针对教师信息技能提高的培训,然而从实施效果分析,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还无法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常情况下仅仅地局限于设计信息多媒体课件等比较简单的工作上。另外一方面特殊教育缺乏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信息化人才。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只关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给予专业化信息人才培训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特殊教育机构网络以及信息库建设和维护等方面的专业信息人才匮乏,不能较好地适应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五)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传统的评价体系是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障碍。由于传统的评价体系是依据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来的,在评价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应用。近年来,一些特殊教育专家对特殊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系统进行研究,但是,评价系统并没有考虑到特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层面。在特殊教育教学评价所制定的评价指标系统中,尽管包含了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评价指标,比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比率、残疾学生信息资源设备的使用情况、信息教育场所的设置情况等,但是缺乏对特殊教育机构信息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三、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

残疾学生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通过特殊教育能够弥补残疾学生自身的缺陷,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进而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参与社会并且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应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从残疾学生的发展出发,建立适应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教学资源建设。应该结合特殊教育机构的特点,不断地开发出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而能够促进信息化水平,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效果,使有利于残疾学生的发展。

1.建设全方位的教学资源库。信息资源库的开发是特殊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应该结合特殊教育的实际,建设出完善的信息教学资源库。资源库的建设可以从课程、专业以及学科各个层面不断扩充,并且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通过自建等方式不断对其进行扩充。应该结合特殊教育的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开发特殊教育需要的资源,把上网的学习资源进行分类,进而使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2.建立使用便捷、沟通顺畅的特殊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在拥有充足的信息资源以后,还应该开发出高效、快捷的具有较好沟通功能的特殊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从而有利于教师以及残疾学生的利用。在进行信息的查询过程中,需要建立多层次的查询架构,而且应该提供多种检索方式来检索所需的信息。此外,还应用开发出完善的教师备课系统软件和操作便捷的信息编辑工具,从而能够使教师依据残疾学生的实际需求重新整合检索到的特殊教育信息,进而能够构成丰富的特殊教育信息资源。

3.开发丰富的网络课程。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课程主要包括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信息,在网络课程开发之前应该进行合理的构思,并且能够适应残疾学生学习知识的需求,同时应该符合网络运行的需求,从而能够有利于教师和残疾学生之间的沟通,形成一个交互方便的网络课程体系。网络课程开发必须由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来完成,充分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开发的先进技术,比如,构建网络平台、规范教学设计、完善课件设计等。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并且请有关专家进行综合评估,根据所获得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网络课程建设。

(二)加强现有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整合

1.特殊教育行政方面的整合。特殊教育行政方面主要有国家和地方的特殊教育主管机构,根据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建立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整合各类特殊教育机构之间的信息资源,使特殊教育机构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得到广泛地推广,从而能够使特殊教育信息资源能够实现特殊教育机构的共建共享;完善全国特殊教育信息数据资源库以及远程康复教育和评价体系,充分地发挥我国特殊教育信息设备的功效,从而能够使特殊教育全面进步;搭建起特殊教育专用设施厂家和特殊教育机构的交流途径,进而达到产教结合的目的。

2.学校层面的整合。首先,特殊教育机构在选择信息化系统的时应该遵循合国家的标准,确保信息交流的通畅。特殊教育机构应该统一身份和安全保障,使信息化系统能够整合多方面的数据,能够为残疾学生提供便捷的获取信息的平台。其次,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进行合理的规划,防止资源浪费,完善基础平台的建设,从加强资源管理的整合,提高机构之间的协调能力。最后,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应该关注残疾学生的康复和成长,应该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认识地记录每位残疾学生的康复信息,进而促进残疾学生的发展。

(三)加强特殊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在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一方面为教师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另外一方面,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绩效挂钩,从而能够具有较好的激励作用。其次,特殊教育机构应该采取多种手段,提高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研究,比如,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参与信息化课题的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

篇10

【关键词】网络时代;思想教育;创新;大学生

在我国,目前大部分的网民都属于青少年,大学生更是几乎离不开网络。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越来越深。网络的出现给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展开带来了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困难。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重视网络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利用网络,开辟全新的方式方法展开教育工作,以收获更大的教育成果。

1 互联网如何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1.1互联网为高校学子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进入大学后,高校学子的班级观念不如中学时那样强烈。加上这一代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相比之下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互联网的出现给高校学子相互交流提供平台,大学生可以以论坛、微博、聊天群等各种方式与他人交流思想,表达看法,抒感,甚至是结交朋友。

1.2互联网的出现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新的途径

高校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在论坛上阅读学生们发的帖子,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因网络通常具有匿名性,因此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论比现实中的言论更能代表其真实的想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之后,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处理问题的方案,然后针对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大多数学生对其并无兴趣。然而互联网可以将文字、图片和视频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大大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兴趣。这种文字、图片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为直观,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2互联网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更为复杂

互联网的信息良莠不齐,对高校学子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网络管理体制并不健全,加上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思薄弱,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和政治立场的有着强烈的冲击。

2.1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浊化高校学子的思想

网络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吸引着大学生进入其中。由于网络的传播速度极快,夹杂在网络中的垃圾信息不能及时地被网络审查部门发现,致使大学生被这些糟粕所腐蚀。并且中国的网络审查对境外的网络信息鞭长莫及,一些西方国家为了输入其意识形态,否定中国的政治,价值观念,企图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进行否定。大学生毕竟社会经验尚浅,很容易受到其蛊惑。网络的和视频也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腐蚀当代大学生的心灵。

2.2互联网加剧了学生的价值观冲突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大学生在其中不仅仅是与本国或本民族的人交流,互联网也可以超越国家和民族的限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网络中不断交流、碰撞、融合和竞争。大学生接受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击,用他的是非观、价值观对其进行判断,然后付诸行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其它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的平衡被打破,前者不再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因此,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不再单一,而是更加多元。

2.3很多大学生患上网瘾

很多大学生在接触互联网之后,被其中丰富多彩的视觉所吸引,从而沉迷其中,难以自拔。网络不仅使很多学生荒废了学业,而且有的学生通宵达旦的上网,影响其身心健康。

3 积极创新,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虽然互联网的使用有着诸多弊端,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其价值。互联网并无罪过,错误地使用方法才是罪过。在传统教育强势地位逐渐减弱之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将互联网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形成网络思想教育的体系。高校也需要摆正对互联网的态度,了解网络,熟悉网络从而将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

3.1采用微博互动的方式主动走近学生

高校可在主要网站上开通微博,派专人进行管理,实时与学生进行互动,并将情况反映到学样的有关部门。可及时地纠正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3.2开设社会主义精神宣传网站

开设社会主义精神宣传的网站,有利于更加快捷方便地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相关知识,方便高校党建工作的展开。目前,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网站,但存在许多不足。有的网站过于单调,都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机械化陈述,不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应对网站进行改进,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元化特点,使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使知识的传输形式更加活泼,增加其感染力。网站也必须开设交流平台,方便与学生进行深层次思想交流,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高校网站上的言论应采用实名制的方式,防止破坏分子发表有害信息,利用高校网络对大学生进行蛊惑。

3.3加强对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很多大学生之所以沉迷网络或者被不良信息蛊惑都是因为其本身信念不够坚定,自律能力不足。网络审查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网络的道德规范也并不具有法律效应,只能依靠大学生的自我约束来维持。为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4 缺少理论研究

虽然现在有的高校利用网络开展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整个实施过程没有合理的规划,缺乏理论指导。因此,对网络思想教育方式的理论研究就显得尤其迫切。根据工作展开中所出现的问题,研究其规律、特点,总结出一套切实有效的办法,形成一套成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以后的工作展开提供理论基础并指明努力方向。

5 注重教育团队自身的素质培养

教育团队自身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此,教育工作的展开对教育团队自身的要求也较高。高校应加强对教育工作者自身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充实其自身理论知识,提高政治素养。

互联网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困难,与此同时也带来便捷。高校应利用互联网探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转变教育观念,顺应时代的发展,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军辉,张新明.论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9,(6):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