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金属与有色金属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黑色金属与有色金属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优势资源
一、绪论
由于新疆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新疆的工业必须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也是政府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对新疆经济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生产率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即生产过程中投入转变为实际产出的效率,它反映的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程度。而全要素生产率能够将技术进步、资源的利用效率等各种无法直接度量的因素纳入实证分析,同时能够为划分粗放型经济增长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提供依据,因此,本文重点研究新疆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
二、依托新疆优势资源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与数据说明
1、决策单元的选取
因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先进的生产力,能够反映新疆资源的真实利用情况,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并从中选取17个行业,这17个行业都是与新疆的优势资源有密切联系的行业,由于数据的不可获取,我们剔除了新疆的旅游业。
受数据获得的限制,我们选取的行业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17个。
2、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计算全要素生产率需要的投入和产出指标,在选取上国内并没有统一的规定。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并借鉴国内学者的指标选取标准,本文选用固定资产投资和各行业年平均从业人数作为投入指标;由于工业总产值与全要素生产率相匹配,本研究选择工业总产值作为产出指标,原始数据均取自《新疆统计年鉴》。
(二)新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现状
对所选取的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2005—2010年间新疆分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11.1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62.22亿元,增幅达135.95%;固定资产投入均值由142.75亿元增长到326.98亿元,增幅达129.05%;行业从业人数均值由2.24万人增长到2.87万人,增幅达28.22%。可以看出,新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于资本与人力投入的增长速度,但是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只是略高于资本投入的增长速度,说明新疆工业行业的经济增长仍然是靠高投入来拉动的,资源的利用效率仍然不高,只是略微有些进步。而资本投入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人力投入的增长速度,说明资本投入对工业的推动作用比较明显。
进一步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进行分析,2005—2010年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TFP变动值都在1以上,说明近几年新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增长质量良好。其中2010年增长率最大,增幅为19.2%;2006年、2007年、2008年TFP不断攀高;2005—2010年间平均TFP增长率为9.3%,说明新疆17个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TFP增长率很高,拉动这些行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三)新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TFP变动及其分解
对各行业TFP值进行的测算发现,2005—2010年间各行业的TFP指数均大于1,说明17个行业全要素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行业的发展质量在不断的提高,新疆资源利用情况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年均增长率最大的行业是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率为17.7%;年均增长率最小的行业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率为0.5%。
为寻找TFP增长率发生差异的原因,我们对17个行业中TFP排名前三位和排名后三位的行业进行TFP的分解,结果如表1。
首先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由表1可以看出,这六个行业的技术进步指数相差不大,而技术效率指数相差较大,排名前三的行业的技术进步指数与技术效率指数都大于1,排名后三位的行业的技术进步指数大于1,而技术效率指数小于1,因此,影响TFP年均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的变化。在这种影响因素下,TFP排名第一的非金属矿采选业技术效率增长率为6%,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技术效率的增长率为-4.2%。
将技术效率指数进一步进行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可以看出,排名前三位的行业纯技术效率都大于1,规模效率依次降低,因此规模效率是拉低非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排名后三位的行业技术效率指数均小于1,但影响技术效率的因素并不确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纯技术效率小于1,规模效率大于1,因此纯技术效率是影响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纯技术效率大于1,规模效率小于1,因此规模效率是影响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并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是垄断性行业,开放程度相对低,因此竞争性不强也是该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低的原因。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造成行业TFP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的差异,而造成行业技术效率的差异的因素并不确定,因此,应根据行业性质的不同,相应的提高其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通过提高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纯技术效率,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规模效率来提高技术效率,从而促使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四)各行业技术效率指数的进一步分解
将17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项: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分解,结果如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各行业的技术进步指数均大于1,说明各行业在2005—2010年间均存在技术进步,但是技术进步并不是造成行业TFP差异的主要原因;17个行业均存在技术进步,说明新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均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各行业技术进步的步伐是一致的,新技术在行业间得到了有效的传播,为新疆优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与技术效率指数,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技术效率的变化。各行业的平均技术效率指数是1.012,技术效率总水平是提高的。17个行业中有7个行业的技术效率指数高于平均值,而技术效率有所下降的行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指数的行业均值为1.015,说明纯技术效率水平得到了整体上的提高,只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3个行业的纯技术效率水平有所下降;规模效率指数的行业均值为0.998,说明规模效率水平整体上有所下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共7个行业的规模效率水平有所下降。说明行业间技术效率的变化并不同步,造成技术效率下降的原因既与纯技术效率有关,也与规模效率有关,并按行业的不同有所区别。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依托新疆优势资源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TFP的变动及其分解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所选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展质量在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年均增长率最大的行业为非金属矿采选业,年均增长率最小的行业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行业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技术效率的差异引起的。这说明虽然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但是企业没有将现有的技术与新疆的优势资源相结合,对技术的掌握及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第二,新疆较全国特有的优势资源是石油、天然气及农副产品,但是TFP排名靠前的行业并不是我们预先期望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业、纺织业和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说明新疆优势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不高,新特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发挥。
(二)政策建议
在能源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新疆把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但是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应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应积极引进外资,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利用技术的外溢作用发展本土经济;政府的R&D支出以及企业自主进行的技术创新对工业的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影响,政府应制定一些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鼓励并引导企业增加自主创新的投入。
第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新疆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电力风力资源,但是新疆对这些优势资源的深加工能力并没有增强。产品的深加工能够提高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并且随着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附加值的增长会越来越快。而新疆的产业往往只停留在第一代产品的加工层面上。企业应重视现代技术改造与传统技术结合,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
第三,建立以优势资源利用为核心的新疆产业集群。以新疆的纺织业为例,新疆虽然是我国的重点产棉区,而新疆的棉纺织加工能力仅占到全国的4.3%,新疆必须形成棉花良种繁育、种植、收购加工、棉纺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完整的棉花产业链,有效利用地区优势资源,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①易丽. 我国工业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CNKI数据库,2010
②新疆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1
③安尼瓦尔.阿木提.新疆资源效率转换与技术创新.新疆大学出版社,2009
④邓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优势技术与新疆资源效率”(项目编号:06JJD850009)
篇2
关 键 词:基尼系数;产业集聚;集聚关系;重复建设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2-0087-04
一、引言
目前国内关于FDI 和产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考察外资集聚的原因,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产业的区域集聚是外资集聚的重要原因(江小涓,2002[1];陈涛涛,2003;梁琦,2003[2];彭新万,2006[3]);二是关于FDI 的区位选择(贺灿飞、魏后凯,2001[4];魏后凯、贺灿飞、王新,2001;徐康宁、王剑,2002[5]),认为信息成本、基础设施、地理优势等对FDI 区位选择的影响较大。
实际上,外资的区位选择和集聚原因是两个互相关联、相互统一的问题。具有信息成本、基础设施和地理区位等优势的地区也往往是产业区域集聚的地区。也就是说,单从这个角度而言,外资的选择并不具特殊性,国内企业也可能会做出相似的决策。另外,外资偏好集聚的现象也可能是外资自身导致的,比如存量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存在正的外溢效应,后进入的国内企业或其他外资企业为此而进行集聚。
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在同一地区的集聚有可能是由共同的区位优势决定的,比如便利的交通、优良的基础设施以及比较有潜力的市场对任何一种类型的企业都具有吸引力。
二、内外资企业产业集聚关系的基尼系数考察
企业集聚与产业集聚相互联系,但不是等同的概念。产业集聚是企业集聚的结果,但企业集聚并不一定导致产业集聚,有时候反而会弱化整体的产业集聚,比如企业集聚行为不是发生在产业集聚地。造成两者区别的一个是动态的增量概念,而另一个却是存量的概念。产业集聚在一定意义上是企业集聚的积累,不过产业集聚也同企业一样,存在着边界问题。产业集聚带来的正的外部性以及引发产业集聚的区位优势促使企业集聚,但产业集聚会受到市场大小、地理面积、运输能力等因素的约束,当达到一定规模后,由资源稀缺引起的竞争会超过正的外部性,企业集聚就会停止。因此在存量上形成的产业集聚,在增量上并不一定能够表现出来。
由于不同类型之间企业竞争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受集聚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即使在影响方向上存在类似性。我们在研究企业集聚和产业集聚行为时对企业进行分类是非常必要的。国内企业在获取政策及市场信息上具有优势;而外资企业在技术管理和资金上优势明显;港澳台企业由于同源文化及传统特征,在信息获得方面不存在劣势,同时在资金上和技术上相对国内企业也具有优势。
数量基尼系数是用企业数量计算的各个产业各企业类型的基尼系数,以某产业国内企业的数量基尼系数为例,其计算公式是:
si是i地区某产业国内企业数量在全国该产业国内企业总数量中的比例;xi是i地区所有产业中的国内企业数量在全国所有产业中国内企业总数量中的比例。数量基尼系数反映的是某产业企业数量相对于整体产业平均数量结构在各地区分布的差异程度,理论上它属于区间[0,1]。如果一个产业完全集中于某个地区,而该地区中所有产业国内企业数量在全部企业数量所占的比例又近似为零,该系数接近于1;反之,如果产业在所有地区的企业数量分布与整体产业结构趋同,该系数将趋近于零。Gininum2表示外资企业,Gininum3表示港澳台企业。
图1三类企业数量基尼系数关系(2000~2003)
为了观察三类不同企业的集聚关系,我们利用Stata软件绘出了各产业不同类型企业数量基尼系数的关系矩阵,相对于国内企业,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具有较高的集聚度,图1中刻度单位国内企业为0.05,而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为0.1。国内企业基尼系数较小表现出经济发展区域分割特征,很多国内企业的设立并不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选址,而是基于本地资源和地方市场。行政区划作为国内企业的外生因素也助长了局部经济行为,导致了较为严重的重复建设。而对于港澳台企业和外资企业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可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选址,因此占据绝对优势的地区就会出现较高程度的集聚。
图2三类企业资产基尼系数关系(2000~2003)
此外,外资企业,港澳台企业及国内企业在同一产业中出现相同的集聚特征。国内企业集聚较大的产业,一般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也具有较高的集聚。这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如果三类企业的集聚出现在不同的地区,那么说明三类企业之间不存在正的集聚外部性,但在同类企业内部却存在集聚效应;二是如果三类企业的集聚出现在相同的地区,又派生出两种可能,要么是共同的外部优势条件,要么是三者之间存在正的集聚外部性。
用资产和职工人数表示的集聚度量指标表现出相似的集聚特征,在同一行业中集聚表现出一致性(见图2和3)。图1、2、3对应的分别是国内企业、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
图3三类企业雇员基尼系数关系(2000~2003)
三、内外资企业高集聚行业的地理分布研究
为了分析行业集聚是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我们列出了以职工数计算的三类企业基尼平均系数最大的15个行业及其地理位置分布,见表1、2和3。表1、2和3印证了图1、2、3得到的结果,三类企业在这些高度集聚的行业中表现出一致性,其中黑色金属采矿业、有色金属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中不同企业的集聚均进入了前15位。
集聚程度较高的行业多分布在资源行业或资源依赖性行业,对集聚贡献较高的地区一般都是相应资源蕴藏量较为丰富的地区,只有少数地区表现出特殊性比如浙江的化学纤维制造业,其原材料来源基本上依靠外省输入,但该行业依然在此地形成了较强的集聚,这主要是得益于浙江较为发达的纺织工业基础和已经形成的较为广阔的国际市场渠道。
表1国内企业集聚程度最高的15个行业及其主要地域分布
表2港澳台企业集聚程度最高的15个行业及其主要地域分布
黑色金属采矿业在辽宁出现了共同的高集聚分布,国内企业,港澳台企业及外资企业在辽宁的平均基尼因子分别为0.081、0.136和0.680。辽宁一直是东北钢铁工业的中心,鞍山矿区的铁矿储量达百亿吨以上,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矿区,除了储量惊人以外,其种类也十分丰富,同时其黑色冶金业发达,市场需求旺盛,这是三类企业在此地区都出现高集聚的原因。如果把港澳台企业也计入外商直接投资,那么重合的高集聚地区将是三个,即河北、辽宁和安徽,共同集聚现象明显。
有色金属是泛指除钛、锰、铬等黑色金属以外的金属。在有色金属采选业中,港澳台企业在云南、湖南和江西同时表现出高集聚。其中,云南和湖南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基地;江西铅矿和锌矿资源丰富,是中国铅锌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外资企业在广西和内蒙古与国内企业出现共同的高集聚,广西和内蒙古都具有丰富的铝矿和铅锌矿资源。由此可见该行业中不同类型企业在同一地区出现的高集聚程度与这些地区的资源存在密切关系。
表3外资企业集聚程度最高的15个行业及其主要地域分布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国内企业集聚度较高的5个地区为黑龙江、天津、辽宁、河南和新疆。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具有很强的资源依赖性,因此其企业集聚同石油资源的具体分布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国内企业基尼因子较高的省市均有相应的大油田或者优质油田存在。港澳台企业多集聚在广东,广东富含页岩油,其产品主要供应于广东、广西和香港。外资企业在吉林的集聚明显,原因之一是吉林有扶余油田,含油面积约200多平方公里,油田地质情况基本与大庆相同,并且直接可以利用大庆油运管道,输送便捷。同时吉林又具备较强的原油加工能力,吉化石油加工基地就位于其境内。石油产业没有表现出共同的高集聚现象,主要原因是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分布较广,各类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最为适当的地区进行投资。
烟草制品业中也出现了不同类型企业在同一个地方的集聚,具体而言,港澳台企业与国内企业在河南,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在云南。河南曾经是我国烟叶种植和烟草产品生产的第一大省,虽然近期地位有所下降,但仍居各省前列。2003年,河南省内卷烟销量占全国第一,卷烟产量占全国第二,烟叶产量占全国第三。云南是我国烟草重要产区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烟草制品销往全国各地和出口。
炼焦煤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分布极不均衡的资源品种,只有少数国家具有丰富的炼焦煤储量,中国是其中之一。在我国内部同样存在极端的不均衡分布,山西一个省就占据了全国焦煤总储量的近50%,可见山西在全国炼焦业中的资源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在山西同时出现了国内企业、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同时集聚的现象。
化学纤维制造业中,三类企业在浙江、山东同时表现出高集聚。浙江省化纤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是我国最大的化纤生产基地。在形势比较严峻的2004年,浙江化纤产量仍达55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9.2%。山东化纤行业在全国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约占总产量的14.4%。化学纤维在山东出现高集聚的原因是由于胜利油田位于其区域之内,炼油工业带动了乙烯生产,进而拉动了化纤工业。
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基尼因子同时进入了前十五位,表现出较高的空间集聚,然而港澳台企业的基尼因子并未进入前十五位。在地域分布上,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在黑龙江和广东两省同时表现出较高的集聚度。黑龙江哈尔滨市以精密机械和工具制造为主,广东是我国重要的新兴电子工业基地。
在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行业中,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在浙江、福建和湖南三省同时表现出高空间集聚,港澳台企业在该行业的集聚程度并未进入前十五位。
四、研究结论和启示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外资企业、港澳台企业及国内企业在同一产业中出现相同的集聚特征,国内企业集聚较大的产业,一般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也具有较高的集聚。同时,在地域的集聚上,外资企业、港澳台企业和国内企业存在着差别,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在地域上有较高的集聚度,而国内企业的地域集聚度较低。
国内企业基尼系数较小,仅为0.05,而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的基尼系数为0.1,这表明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港澳台企业相比,在全国范围内的集聚程度是比较低的;同时,国内企业的集聚空间分布与资源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国内企业的这种集聚状况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割特征,很多国内企业的设立并不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选址,而是基于本地资源和地方市场。对于某一地区来说,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往往会成为该地区的支柱产业,获得较为充分的发展。同时由于地方投资行政区划约束的存在,使当地的投资者难以到外地进行投资选择。由此可见,我国的行政区划作为国内企业的外生因素助长了局部经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较为严重的重复建设。但是,对于港澳台企业和外资企业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可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选址,因此在总体上占据绝对优势的地区就会出现较高程度的集聚。
此外,外资企业、港澳台企业不像国内企业那样明显地依赖资源优势进行集聚,这说明资源优势并不是决定集聚的唯一关键因素。比如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中,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的集聚并没有发生在具有绝对资源优势的黑龙江、山东、四川和新疆等地。这说明产业集聚对于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来说,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除了资源之外,还有交通、竞争程度及产业体系完善程度等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的情况,我们认为,如果我国的企业不受行政区划约束和地方限制的话,也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根据综合因素来实现最优或更优的产业集聚和空间集聚,这样更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布局和发展。
――――――――
参考文献:
[1]江小涓. 中国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J]. 中国社会科学,2002,(6).
[2]梁琦. 中国工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兼论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J]. 统计研究,2003,(9).
[3]彭新万. 外商直接投资对落后地区的主导产业形成的作用――以江西为例的分析[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3).
[4]贺灿飞,魏后凯. 信息成本、集聚经济与中国外商区位[J]. 中国工业经济,2001,(9).
[5]徐康宁,王剑.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分析(1983-2000)[J]. 中国社会科学,2002,(5).
篇3
关键词:工业企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T-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8256.2013.04.010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仅取决于科技投入的总量,更为关键的是科技投入产出的效率,因此效率评价也成为科技发展评价中的关键环节。足够的科技投入强度和合理的科技投入结构才能提高科技产出效率、增强地区创新能力,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1,2]。根据《2011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我省的科技进步综合指数排在第11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上年的第9位下降了两个位次。山东省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目前科技投入强度不高,科技产出成果效率也偏低,相比经济发展水平,我省科技发展明显滞后,为了能够有效支撑起经济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针对自身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进行改善,把科技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明确影响科技发展重要因素,在保持足够科技投入的同时,提高科技产出的效率,使科技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针对性的从工业行业角度出发,首先采用DEA方法对分行业的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并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对产出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定量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提高我省工业企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从而促进全省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
1 DEA评价模型的选取
DEA是著名运筹学家Charnes等提出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管理科学、系统工程与决策分析、评价技术等领域中一种常用而且重要的分析工具和研究手段。DEA方法是以传统的工程效率概念和生产函数理论为基础来评价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不仅可以对决策单元的有效性作出度量,而且还能指出决策单元非有效的原因和程度,给有关部门提供管理信息[3]。从多目标规划的角度来看,该对偶规划把DEA有效与相应的生产可能集和生产前沿面联系起来,获得的结果表明:判断一个决策单元是否为DEA有效,本质上就是判断该决策单元是否落在生产可能集的生产前沿面上。
结合国内DEA研究的实际应用,本文选取使用较多的两个模型C2R模型和BC2模型。其中,C2R模型可以用来评价决策单元是否同时达到规模有效和技术有效,BC2模型则是用来评价决策单元的技术有效性。从生产理论看,第一个DEA模型—C2R模型对应的生产可能集满足平凡性、凸性、锥性、无效性和最小性假设,但在某些情况下,把生产可能集用凸锥来描述可能缺乏准确性[4]。因此,当在C2R模型中去掉锥形假设后就得到了另一个重要的DEA模型—BC2,应用该模型就可以评价部门间的相对技术有效性。
2 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投入产出相对效率评价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我省工业企业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首先需要选择一套科学完备的指标体系。许治对我国科技投入相对效率进行了评价,所选科技产出指标从技术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效应进行衡量[5],姚平使用DEA方法对黑龙江省工业行业的资源配置进行评价[6],选择的指标体系涉及到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资金配置的指标。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工业行业的科技投入特点,根据根据科学性、完备性、可比性、目的性和指标可获取性的原则,选取尽可能能够反映科技投入产出之间关系的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7]。
工业行业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系统比较复杂,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中,既要考虑到它的科研创新能力又要考虑到它的效益性。评价体系分为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两大部分,在科技投入指标中,包含经费投入指标和人力资源投入指标,其中R&D人员是由参加R&D项目人员的全时当量及应分摊在R&D项目的管理和直接服务人员的全时当量两部分相加计算而来,更能有效的衡量对人力资源的实际投入;经费投入指标方面,R&D经费内部支出,反映了对科技活动的实际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反映了工业企业引进吸收新技术和改造落后产能的力度;新产品研发投入反映了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在科技产出指标中,专利申请量是体现工业企业研发能力的重要指标,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则是了反映工业企业的产出效益以及投入增加所带来的产出成果。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说明
科技投入 R&D人员(人年) 反映工业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入
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 反映企业科技创新经费投入力度
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万元)
新产品研发投入(万元)
科技产出 新产品产值(万元) 反映科技成果为企业带来的收益
新产品销售收入(万元)
专利申请量(件) 反映工业企业所拥有的研发能力
2.2 相对效率的测算
在对各工业行业的科技投入产出相对效率评价中,由于个别工业行业的数据缺失,整理后选定35个工业行业进行评价,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包括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根据上述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应用DEA相对效率评价方法得到2010年各工业行业的DEA相对效率评价结果(表2):
表2 2010年山东省工业行业DEA分析结果
序号 工业行业 综合效率 纯技术效率 纯规模效率 规模效率
1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 1 1 规模收益不变
2 烟草制造业 1 1 1 规模收益不变
3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1 1 1 规模收益不变
4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1 1 1 规模收益不变
5 家具制造业 1 1 1 规模收益不变
6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 1 1 规模收益不变
7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 1 1 规模收益不变
8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 1 1 规模收益不变
9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1 1 1 规模收益不变
10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865 1 0.865 规模收益递减
11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848 1 0.848 规模收益递减
1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0.804 1 0.804 规模收益递减
13 化学纤维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769 0.828 0.929 规模收益递增
14 医药制造业 0.698 1 0.698 规模收益递减
15 造纸及纸制品业 0.651 1 0.651 规模收益递减
16 金属制品业 0.528 1 0.528 规模收益递减
17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烧加工业 0.505 1 0.505 规模收益递减
18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0.491 1 0.491 规模收益递增
19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0.442 0.448 0.986 规模收益递增
20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4 1 0.4 规模收益递减
21 专用设备制造业 0.392 1 0.392 规模收益递减
22 农副产品加工业 0.38 0.719 0.529 规模收益递减
23 通用设备制造业 0.38 1 0.38 规模收益递减
24 饮料制造业 0.375 0.389 0.964 规模收益递减
25 食品制造业 0.356 0.762 0.467 规模收益递减
26 纺织业 0.346 1 0.346 规模收益递减
27 非金属矿采选业 0.325 1 0.325 规模收益递增
2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307 0.555 0.554 规模收益递减
29 塑料制品业 0.303 0.384 0.789 规模收益递增
30 橡胶制品业 0.295 0.712 0.414 规模收益递减
31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274 0.748 0.366 规模收益递减
32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236 0.554 0.427 规模收益递减
33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223 0.888 0.251 规模收益递减
34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219 0.584 0.375 规模收益递增
35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159 0.168 0.949 规模收益递减
平均值 0.588 0.85 0.692
对山东省工业行业的DEA综合效率值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各工业行业的综合效率分布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可以得到图1综合效率值频数分布图。30个工业行业的综合效率平均值为0.588,而标准差达到0.3。在总体工业行业中,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水平较高的行业很少,共有9个工业行业是DEA有效的,占总体的25.71%;弱DEA无效和严重DEA无效的工业行业26个,其中有18个是严重DEA无效,占总体的51.43%。这说明对于我省大多数工业行业来说,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较低,各工业行业之间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值差距较大,发展极不均衡,而且总体产出水平也不高。
3 山东省工业行业科技产出影响因素分析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工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率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为了进一步完善工业行业科技投入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科技产出的水平,有必要分析我省工业行业科技产出的影响因素,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完善科技资源的配置结构,促进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工业行业涉及得分范围较广,因此在具体分析时我们按照工业行业的分类标准,将其分为采掘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大类。选取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专利申请量作为工业行业科技产出的代表性指标,选择合适的科技投入指标,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投入指标对科技产出的影响。
3.1 采掘业科技产出影响因素分析
采掘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目前我国93%的能源、80%的工业原料、70%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于采掘业产品。采掘业是从自然界直接开采各种原料、燃料的工业部门,按照工业行业分类标准,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在影响因素分析时,我们分别选择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专利申请量来衡量产出指标,选择科技活动人员数、R&D经费、新产品开发投入等作为投入指标,建立两个投入产出模型。
模型1:选择Y(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因变量,选择X1(科技活动人员数),X2(R&D经费支出),X3(新产品开发投入)作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到:
R?=0.961,F=89.415,sig=0.000
模型2:选择Y(专利申请量)为因变量,X1 (科技活动人员数),X2(R&D经费投入)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得到:
R?=0.928,F=77.129,sig=0.000
从回归结果看,两个模型的拟合度都比较好,模型显著性水平也很高。在模型1中,只有X2(R&D经费支出)的t检验显著性水平较高。模型2中的两个自变量中X2(R&D经费支出)的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也非常高。结合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在影响采掘业科技产出的因素中,R&D经费起着关键的作用。
3.2 制造业科技产出影响因素分析
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包括:产品制造、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在主要从事产品制造的企业中,为产品销售而进行的机械与设备的组装与安装活动,按其主要活动归类包括: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印、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选择Y1(新产品销售收入)和Y2(专利申请量)作为因变量,X1 (科技活动人员数)、X2(科技经费)、X3(R&D经费)、X4(新产品开发投入)作为自变量分别建立回归模型。得到
模型1:
R?=0.998,F=1203.343,sig=0.000
模型2:
R?=0.996,F=606.882,sig=0.000
从回归结果来看,两个模型拟合度(R?接近于1),拟合水平非常高,显著性水平很高。就单个模型的t检验来看,模型1中的自变量X2、X3、X4的t检验显著性水平较高,模型2中的自变量X1、X3的t检验通过显著性检验。结合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在对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因素中,科研经费、R&D经费和新产品开发投入的影响作用都非常显著,在对制造业专利申请量的影响因素中,科技活动人员和R&D经费作用非常明显。
3.3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根据工业行业分类标准,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包括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由于关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指标数据很难获取,而且存在各年份统计口径的差异,本文就舍弃了对于本行业的定量分析。然而,众所周知,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与供应是与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息息相关的行业,这些行业为采掘业和制造业的生产提供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它们也是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必须重视对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科技支持,通过增加一定量的科技投入,引进新的生产技术,改善传统的生产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合理利用资源,这样才能促进科技产出的水平,提高生产能力,促进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
4 主要结论
通过对山东省DEA相对效率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工业行业之间科技投入产出相对效率值存在明显差别,相对效率值较大的行业应该作为今后重点发展的对象,相对效率值较小的工业部门要引起相关重视,寻找各种途径进行改善。在DEA评价结果中,除了少部分工业行业(占总体的25.71%)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水平较高外,大部分工业行业产出效率水平较低(占总体的74.29%),总体来看,山东省工业行业的科技投入产出水平不高。近年来,我省经济发展迅速,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具有绝对优势,工业的发展水平对经济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工业结构是否合理对工业的发展影响极大。根据DEA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一些融合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工业行业科技投入产出的效率非常高,像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等行业,因此可以考虑把这些具有优势的工业行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带动其它工业行业的发展。
在对工业行业的科技产出影响因素分析中,将工业行业分为三大类,采掘业、制造业和对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在以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专利申请量来衡量的采掘业科技产出影响因素中,R&D经费起着关键作用。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出,它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在对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因素中,科研经费、R&D经费和新产品开发投入的影响作用都非常显著,在对制造业专利申请量的影响因素中,科技活动人员和R&D经费作用非常明显。对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它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息息相关,也应该通过增加一定的科技投入,引进新的生产技术,改良生产方式,提高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新运,于永信,王洪国.山东省科技投入需求分析和投入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3).
[2] 李新运,任栋,李永.山东省政府引导企业科技投入的动态模拟研究[J].科学与管理,2010,(4).
[3] Dyson,R.G.,Allen,R.,Camanho,A.S.,Podinovski,V.V.,Sarrico,C.S.&Shale,E.A.Pitfallsand and Protocols in DEA[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
[4] 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8).
[5] 许治,师萍.基于DEA方法的我国科技投入相对效率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5,(8).
[6] 姚平,梁静国.基于DEA的工业行业资源配置效果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3).
[7] 刘玲利.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998-2005[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7).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utput Efficiency and Influence
Factor Analysis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 in Shandong Province
LI Xinyun SHI Jihui TANG Baoguo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an 250014)
篇4
7月1日起,我国全面推开资源税改革,包括铁矿等矿产资源在内的多种资源税收将实行从价计征。资源税开征至今已有30多年,2015年收入1035亿元。受困于大部分资源品目实行从量定额计征、征收范围仅限于矿产品和盐、收费基金项目较多且税权集中等,现行制度已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两型”社会建设需要,改革迫在眉睫。
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是“重头戏”,着眼于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资源税改革,自然要发挥一分“台柱子”的作用。
资源税改革的主轴 继“营改增”之后资源税改革提上日程
我国的资源税制度始建于1984年,当时的征收范围仅限于石油、天然气和煤炭3种资源。随着1994年的税制改革,资源税也相应进行了调整,征税范围扩大为原油、天然气、煤炭、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其他非金属矿原矿和盐等7种,按照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原则,实行从量定额税率,并根据资源开采条件、资源本身的优劣情况设置不同的税率。
从2010年起,我国加快了资源税改革的步伐。2010年6月,新疆率先实行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从价计征的改革,并在同年12月将改革扩大到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等西部12个省区,第二年11月将这场改革推广至全国范围。2014年12月起,煤炭资源税也改为从价计征。2015年5月起,稀土、钨、钼资源税也启动从量计征到从价计征的改革。
7月1日起,资源税改革全面推开。这是继5月1日全面实行“营改增”之后,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在税收领域的又一次重要进展。
因此,这一次资源税改革,既因应了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需要,也因应了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推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需要,其亮点也不少。
首先是以从价计征为主,辅以从量计征。
黏土、砂石等具有经营分散、多为现金交易而难以管控特点的少数矿产品,为方便征管仍实行从量计征。除此之外的21种资源品目和未列举名称的其他金属矿都实行从价计征。与从量计征相比,从价计征的优点是税收收入与资源产品的价格变化同步。
当前资源产品价格因宏观经济形势走低,许多企业出现了经营困难,从价计征的资源税,配以清费、减费措施,实际上对企业起到降负的作用,扶持企业渡过难关。据媒体报道,2014年以清费为前提推进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后,2015年全国减少涉煤收费基金366亿元,抵减增税因素后,全国煤企总体减负181亿元,其中因煤价下降实现自动减税约90亿元。
再就是有助于将资源富集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和财政优势。
我国资源富集地区,多集中在“胡焕庸线”以西,虽是资源输出地,但资源优势的好处享受得不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及沿海发达地区。这次资源税改革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省级政府在中央政府规定的税率幅度内,对主要应税产品提出具体适用税率建议,决定本辖区资源税的减税免税等优惠政策,而且纳入改革的矿产资源税收入全部为地方财政收入。
资源税从全国层面上看是一个小税种,但对资源富集地区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收入,为缩小这些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差距提供了财力支持。以新疆为例,仅新疆油田公司这一家公司,因资源税改革,从2010年6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就增加新疆财政收入91.04亿元。
另外,这次资源税改革还扩大了征收范围。
原来的资源税主要涉及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上,这次资源税改革,提出要逐步扩大征收范围:首先在河北省推进水资源税试点工作,将水资源费改为税,并在条件成熟后逐步在全国推开;另外,省级政府可根据本地情况对辖区内的森林、草场、滩涂等资源开征资源税。
下一步要怎么改
资源税是以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关系到代际公平。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也必然涉及到各方利益,包括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降低企业税负与稳定地方收入如何平衡;政府与老百姓的关系,社会敏感性比较大;政府与政府的关系,包括中央与地方如何妥善地处理财政分权改革,以及地方政府之间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移、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阶段,资源税本身的特点使其成为促进绿色发展、提高资源集约化利用率、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政策工具。在现有基础上,未来还应处理好上述各方关系,继续推进改革。
进一步理顺税费关系。目前涉及资源收费的项目较多,形成费挤税的现象,费加重了企业负担。这次资源税改革,是以清费立税、不增加企业负担为原则,未来的改革估计也是遵循这一原则。不过,有的费,是不是取消或并入税中,需要考虑。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矿产资源补偿费。该费在性质上属于权益金,体现国家对资源的所有权,与凭借政治权力而征的税在性质上有本质区别。“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矿产资源国家权益金制度,健全矿产资源税费制度”,这应是下一阶段资源税改革中税费调整的出发点。
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资源税实行从价计征后,资源性产品价格与资源税形成更紧密的联系。在我国,绝大多数资源性产品价格尚不是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使其价格无法真实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与供求关系,也会让依托产品价格的资源税所传递的政策意图存在失真的可能。因此,下一阶段,应尽快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让市场发现价格,实现税价联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也有利于进一步推进资源税改革,促进自然资源更加有效、合理的使用。
篇5
一、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确定的意义和发展潜力分析
科学选择和界定我市支柱产业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有利于准确把握市情,有利于突出工作重点,有利于发掘经济发展潜力和培植经济发展后劲,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是调整我市产业结构,壮大工业经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前提。为了正确认识我市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地位,明确其发展方向,更好地贯彻实施市委五届九次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依据年全市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和年的工业财务数据资料,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我市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研究,供有关部门研究我市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和潜力时参考。
(一)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内涵及评价体系
1、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内涵
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对国民经济起支撑和带动作用的产业,一般是指支撑整个区域经济的关键产业部门,是该区域中产值或增加值最大、劳动就业人数最多、利润与税收最高的产业。通常也是固定资产投入和流动资金占用较多的产业。特色产业是围绕一个或者几个具有原材料、矿藏、初级产品进行全程加工、深加工、培育配置培养,形成的产业链,亦称特色产业链。
2、工业行业与产业的区别
工业行业与产业有所不同,本质的区别在于工业行业属于第二产业,它不包括与之配套的,为其进行服务的行业活动,而后者包含第一产业或第三产业的内容。只有将其合在一起,才称其为产业。以汽车为例,汽车工业不同于汽车产业,它只是工业企业生产活动,属于第二产业,不包括与汽车制造相关及为汽车制造服务的汽车租赁、信贷、保险、销售、维护与保养等属于第三产业的经营活动。只有将两者合在一处,才为汽车产业。同样,我市确定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不仅包括工业行业的生产,还包括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服务和与之相配套的经营活动。
3、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评价体系及发展状况分析
按照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定义,通过计算和定量分析,我们将市委五届九次全委会提到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占全市GDP的份额列表如下:
目前,国家尚没有选择和界定支柱产业的统一原则和量化标准。但支柱产业普遍具有以下特征:1、大规模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即GDP中占较大比重。2、市场扩张能力强、需求弹性高,发展快于其他行业。3、生产率持续、迅速增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4、扩大就业。5、产业关联度高、长期预期效果好。6、节约能源和资源。
在以上特点中,最主要的一个指标是产业的增加值要占GDP的以上,可以叫支柱产业。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截止到年末,我市确定的能源和矿产冶金工业都超过了以上,尽管旅游产业占GDP的比重不超过,但由于该产业涉及交通、住宿、餐饮、娱乐、商业、通讯、地方特色工业、民族用品等诸多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资源消耗少,发展潜力大等特点,所以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将该产业列入“十二五”时期的支柱产业。林产品加工业占GDP的比重虽然超过了,达到了支柱产业的标准,但由于该产业在我市属于两头在外的行业,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多,科技含量不高,受国外市场的影响大。从森林资源保护的层面看,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原料的持续供给能力差。所以,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将该产业从目前的支柱产业列入未来的特色产业,是依据长山区的资源状况,综合国内外市场、科技含量、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因素做出的选择。
从表中可以看出,按照统计对工业行业的划分标准,从规模指标的角度观察,我市资产、利润、税收和从业人员相对较大的工业行业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林产品加工、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及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铁矿采选业)。如果依据工业增加值总量排序划分,以上四大行业的基本情况依次如下: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所占比重最大,工业增加值总量最大。目前有通化矿业集团、东圣焦化公司、曙光工贸公司和八宝煤业公司等骨干企业。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年,全市原煤的生产能力已达到万吨,能力的利用率达到。年,全市户规模以上煤炭开采和洗选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43亿元,同比增长。其资产规模已达到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额的;实现利润亿元,同比增长;实现税收亿元,同比增长,分别占规模工业企业的和;从业人员达到人,占规模工业企业的。
——其次是木材加工业。目前有金隆木业、云龙木业、丽美坚、禄林木业、宝健木业等骨干企业。目前,全市复合地板的生产能力已达到万平方米;刨花板的生产能力达到万立方米;百叶窗的生产能力达到万立方米。年,全市户规模以上木材加工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亿元,同比增长。在总产值中有是新产品产值,产业创新能力较强。其资产规模已达到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额的;实现利润亿元,同比增长;实现税收亿元,同比增长,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和;从业人员达到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第三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目前有浑江发电公司、热电公司、松江河发电厂和华生热力公司等骨干企业。年,全市户规模以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其资产规模已达到亿元,占规模工业资产总额的 ;实现利润万元,同比下降;实现税收亿元,同比增长,分别占规模工业企业的和;从业人员达到人,占规模工业企业的。
——第四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目前全市有板石矿业公司、大栗子矿业公司和大通矿业等骨干企业。年,全市户规模以上黑色金属矿采选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其资产规模已达到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额的;实现利润万元,同比下降;实现税收1.2亿元,同比下降,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和;从业人员达到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二)支柱产业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分析
综合反映支柱产业竞争力主要特征的指标有效益指标、资本运营指标、市场指标、技术指标。按照这些指标的划分,我们将市委五届九次全体会议中提到的产业竞争力状况列表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市支柱产业具有以下特点:
1、工业支柱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但资产运营效果不佳。
从规模看,在支柱产业中,仅能源和矿产冶金两大大支柱产业,年就实现增加值亿元,占全市GDP的;资产总额达到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从业人员万人,占全市规模工业的。这说明支柱产业总体存在较强的实力。但资产运营效果不佳,投资效益不高。能源和矿产冶金工业的总资产利润率只有,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个百分点。电力生产和铁矿采选是我市的主导产业,年,全市电力生产和供应业每百元资产实现利润仅元,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每百元资产实现利润为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工业和矿产冶金工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和,超过全国标准值和个百分点。电力工业更是高达。从我市投资规模看,尽管投资总量迅速扩充,但投资效果系数低。-年,全市投资总额累计达到亿元,但投资效果系数只有。其中,工业利润的投资弹性系数只有。资产运营不佳的结果,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还直接影响企业的产品价格,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所以表面上看,我市支柱产业具有较大的规模,但从资本运营过程看,仍然是高投入低产出。
2、工业支柱产业具有支撑带动作用,但产品缺乏竞争力。
根据工业快报资料显示,我市确定的工业支柱产业,年累计实现利润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实现税收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高达,较好地发挥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说明传统的支柱产业在我市具有一定的地位。但与全国先进水平相比,我市支柱产业的产品缺乏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劳动、资金密集型产品多,技术密集型产品少;品种老化型的传统产品多,品种新,具有现代产业特点的特色生态型产品少;内向型的产品多,外向型的产品少;耗能大的重工业产品多、高附加值的轻工业产品少;初级产品、“原”字牌产品多,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少。年我市能源业的新产品产值率仅为,矿产冶金行业的新产品产值率仅为,大大低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年,我市荣获吉林省著名商标的企业有户,被命名为中国驰名商标的只有“施慧达”和“地王”牌商标,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中仍显得微不足到。由于我市工业的产业链普遍短小,大多数支柱产业的骨干企业要么生产上游产品,要么生产低成本、低价格的中低档产品,企业规模都不够大,产品附加值也不高,而且能源消耗大户所占比重大。从年我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单耗水平看,工业支柱产业万元增加值单耗高达吨标准煤,能源工业的单耗更是高达吨标准煤/万元,单耗水平明显高于全省和全国水平,节能降耗的任务非常艰巨。
3、具有较强技术优势的产业,受市场的制约严重。从反映技术指标的固定资产净值率看,以铜、铅、镁、金矿采选为主的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以石膏、滑石为主的非金属矿采选业和以原煤、洗精煤为主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都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其固定资产净值率都超过了以上,以东圣焦化和曙光工贸等企业为代表的煤化工产品和炼焦业,固定资产净值率更是高达以上。但技术优势并非完全的市场优势,以洗精煤、焦炭和铁精粉为主的“围钢经济”受制于通钢,通钢生产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市支柱产业的发展。由于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较大。一旦市场变化,就变得被动起来。
4、支柱产业及其骨干企业产业链短小,发展后劲不强。一个国家(地方)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方竞争力的强弱。而目前我市的工业支柱产业还停留在少数几个骨干企业的"单打独斗"上面,与骨干企业相配套的产业带根本没有形成,产业链条还十分短小,离产业群还很远。比如煤炭和铁矿是全市产值份额较大的产品,但这些企业间相互独立,上游产品所占比重高,价格优势不明显,企业也没有真正走向市场,市场订单还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企业的中间产品多,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还没有很好的结合,本地产业链还没有成长起来,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甚微。
产业优势是经济优势的核心,产业优势和竞争力的弱化也正是我市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从发展前景看,我市工业支柱产业的发展后劲不强,煤炭工业受资源短缺的制约,很容易丧失已取得的市场份额。受市场的制约和资源型城市枯竭及关闭小煤窑等产业政策的影响,代表我市支柱产业的原煤、洗煤、焦炭、铁矿石和硅藻土的产量增长乏力。年,全市原煤产量万吨,与上年比仅增长0.1%。在个行业构成的支柱产业中,有出货值的只有硅藻土行业,全部工业支柱产业的出货值也仅有,出口份额很小。这说明这两大工业支柱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还很弱。电力工业特别是火力发电受原煤生产的制约,发电量与利润成正相关,一旦宏观因素有变,包括限电因素的影响,效益下降的局面将很难避免。据调查,目前,我市原煤的保有储量为亿吨。建国年来,我市累计开采原煤近亿吨。年全市原煤消耗量超过万吨的工业企业有户,累计消耗原煤约万吨,仅浑江发电公司(包括浑江热电公司)去年就消耗原煤345万吨,其中,省外购煤高达多万吨,通化矿业集团消耗原煤万吨。按目前原煤消耗的速度,如果没有新的煤田发现,本世纪中下叶我市的原煤将消耗贻尽,这又说明,按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观察,工业支柱产业的竞争力有明显弱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目前代表我市生态工业发展方向的产业所占比例又较小。从上表中也可以看出,在特色产业中,年,全市特色产业增加值只有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只有,这还包括份额占GDP总量较大的木制品加工业。
因此,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传统的支柱产业及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仍然是工业供给的主体,但已没有显著的优势。工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市场份额还显得微小,支柱产业竞争力的弱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充分考虑我市工业支柱产业的扩张性、增值性、集约性和可持续性,解决产业结构的低级化,增强我市支柱产业的竞争力是我市面临的主要任务。
——支柱产业左右着我市工业形势,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市的支柱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我们只有适合市情、适应市场,发展新兴产业,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尽快实行经济转型,壮大培育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新兴产业才是现实的选择。
——支柱产业内部结构相似水平“高”,结构转换速度还很“慢”。突出地表现在:工业结构中加工程度较低,采掘和原料工业等资源型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在类型上,结构初级化明显,高度化不足,呈较强的资源偏重型结构特征。结构相似程度高,还表现在工业支柱产业中的企业规模小,效益低,实力弱,且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不高。产业结构调整慢,突出表现在工业支柱产业结构转换的速度慢。转换速度慢不仅制约着工业结构的高度化,还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后劲。支柱产业转换速度慢的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成长和发展不足。
二、做大做强市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不断扩大我市支柱产业和生态产业的生存空间,特提出如下建议:
1、发挥长的生态优势,抓住特色产业发展不放松。
在我市确定的特色产业中,矿泉水、医药和木制品都有较强的发展潜力,总体上看,虽然其综合实力和水准不高,但其强大的资源优势和超强的产业关联度是我市持续发展的资本,只要有超前的政策取向和优惠的政策,特色产业在技术和市场开拓方面才会有较大的突破。
按生态工业发展的要求,在具体操作上,林产工业要保证现有生产能力充分达产的情况下,不断调整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要在做强全市复合地板和人造板生产基地建设方面下功夫,并向高档家具、办公用品、新型装饰和装潢材料等产业链延伸。在特色农产品开发方面,一要侧重开发具有我市生态特点的新产品,如以山葡萄、五味子、人参等为原料的清、混、浓缩汁以及植物蛋白饮料;二是要侧重开发生产市场需求的营养滋补类产品,如运动员及适合某种特定需要的保健类饮品,各种低度酒、滋补酒、人参啤酒等;三是生产具有长品牌和特点的各种农产品。如反季节山野菜、长野猪,冷水鱼、林蛙油、绿色无公害食品等,要重点开发生产一些系列产品,如人参饮料系列、人参化妆品系列、山果、蓝莓系列、保健营养饮料系列、矿泉水饮料系列、山菜、真菌食品系列等。
2、改变投资结构,适当发展新兴产业。我市虽然属于新兴的工业城市,但具有现展水平的新兴工业很少,对此我们要根据生态工业的发展要求,调整工业投资结构。首先要控制“夕阳”工业的投资,要限制我市原材料紧缺的行业再扩大建设规模,要在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方面做文章,切实改变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式生产模式。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角度考虑,我市不宜过度发展高耗能、低效益的企业,应立足长的特色,侧重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要将有限的资金向绿色食品、饮料、医药和人参等占用资金少、见效快的轻工业倾斜。
3、重塑医药工业。医药工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耗能少、投资回收快的优点。在培育壮大医药产业方面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托我市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加大研发和技术创新力度,建设中药现代化基地,通过引进消化等方式,积极发展现代医药。要扶持天风制药、修正医药等一批重点企业,不断壮大我市医药产业的实力。二是要在建设抚松万良人参市场的同时,异地改建长山货市场,适时组建长中医药批发市场,壮大我市医药产业的规模。
篇6
[关键词]功能叠加节能家电设计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各国均在加紧制定和推行严格的环保法规在国家重视的节能工作中,家用电器的绿色节能首当其冲。家电行业对我国的发展举足轻重,我国家电节能理念已经提出了很久,大家的关注点都放在了产品的加工流程的节能问题,但是在产品自身设计方面的节能,还很少有涉及。
一、节能家电市场问题及误区
节能家电,是在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中,符合特定环境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很少,生产中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的绿色家电产品。目前,市面上标注绿色家电的产品越来越多,氟利昂的禁用,无氟空调的推出,低碳节能家电正在推广,针对现有的节能产品的节能方式总结,现今节能家电设计过程中存在以下误区。
1.节能材料运用不当
新材料的不断发现,越来越多的设计突出在使用最新型的材料。但是新材料是否适应该在该产品使用,会不会造成材料的浪费,在设计时欠缺考虑。在家电设计选材时,不仅要考虑其使用条件和性能,还应该遵循环境约束准则。了解材料对环境的影响,要以产品的技术性能、经济性能和环境性能为设计目标,选用可回收、低能耗、无毒、无污染、可降解的材料。避免使用热固塑料、热固橡胶及有害物质,避免使用铅等污染环境的物质。在冰箱、空调这类家电产品生产中,积极推广制冷管道的无铅焊接和印刷电路板的无铅化。家电控制线路板电气部件要高度集成化,以减少焊锡用量。
2.使用过程问题多
家电产品固然离不开电源的支撑,而且现代家庭不止一台家电,电冰箱、电视机、空调、电脑、电磁炉等等各种家电的使用,让电表不停的飞速旋转着。家用电器使用时间久了,因使用环境和自身带静电等原因,极易附着灰尘和油污。不但影响电器的整洁美观,还直接影响其使用寿命。机器过早的老化废旧,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合理的家电除污清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3.回收利用不到位
家用电器在生产制造中因设计的需要,往往采用了众多复杂的各类材料及资源,不仅有许多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塑料、橡胶、玻璃等可供回收的有价材料资源,而且还含有CFC、油、重金属、线路板等处置不当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物质。因此,废旧家电及时有效地搞好回收利用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对于建立资源持续型社会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在家电的回收利用方面,国内外皆有案例。我国处理废旧家用电器的基本线路应当是经济、高效、适用、高回收率、低成本、高附加值。具体讲就是高效专用设备加上专用手动工具加上人工,拆解过程考虑被拆解电器的部件和材料的重复利用,减少最终处理量,达到环保和增值的效果。
4.生产环节节能不够
家电产品的最主要材料是塑胶制品,塑胶制品的广泛应用及其产量的迅猛增长,塑料机械已成为各行业的重要技术设备。但是由于塑胶产品主要是同加热、加压等物理方法生产,这就决定了他的生产方式的高耗能特点。在世界能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对于高耗能塑胶制品设备,尽最大努力节电节能,已成为提升产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标准件的应用不规范。“得标准者得天下”,标准化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引导新技术的应用,通过在标准中引用新技术,限制过时技术的采用,促进技术的进步。标准件的应用可以免除一些零件和机器不配套的尴尬。
二、在设计中体现家电节能
现代工业产品设计趋势是一定要把符合时展的节能理念应用进来。
设计是一门最古老的技术,它也曾是美术学科中最古老的内容。但是在近代社会,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实现了由手工业向机械化大生产的转变。造物艺术的设计也就开始采用了“造型”手段。衍生出来的所谓产品设计,是设计工具与用具之类产品来延伸人类自身生存与生产中能力的不足。如今的产品不仅满足了最根本的需求,更增加了更多的寓意,造型随生活不断的变化,根据人们多样花的需求,功能也发生着变化。不同时期的设计;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地区的使用等,必须与时代的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等相适应。
总结分析未来十年的产品设计趋势将向生态设计和人性化设计这两条主要设计方向发展,还有其他一些具有影响的设计潮流。针对设计主流做设计,不仅能够符合产品的本身功能需求,还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工业产品设计也不再仅仅就形态、色彩、结构、工艺、材料等构成产品设计的物质条件,还综合了经济、社会、环境、人体工程学、人的心里、文化层次、审美情趣等多种因素的系统设计,以合理的解决“产品―人―环境―社会”的关系,创造人类明天的生活。
三、功能叠加法的运用
1.功能叠加法的提出
多种功能的绿色家电是未来家电市场的基本要求。但是就现在已有的节能家电的调研分析,体现于产品本身造型的设计方法并不多。所以我们主要针对产品造型本身体现的抽象节能加以现实化。总结现今消费者的需求,将产品的生态化、人性化、功能化结为一体,也将成为设计的特色。工业产品的目标是为了方便人类的“用”,“用”关系于产品的功能,产品功能的定义又源于人。设计利用科学艺术服务于工业设计,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人。产品的功能即为人类自身功能的延伸,当产品与人功能完美结合的时候,设计的目的便达到了。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设计满足环保节能与人性化的产品更加受到人的追捧。
多功能的产品首先在材料上实现了节能,类似功能的材料运用都相差无几,特别是一些稀有金属及不可回收的材料的使用,节省了国家资源,保护了环境;其次节省了空间,单一功能的家电,杂乱无序,越来越多的电线给房间造成了杂乱无序的感觉,多功能的家电可以节省利用家庭的空间,同时缓解电线造成的杂乱感;再次,多功能电器的功能键大大的减少,很多功能可以在一个按键上实现,甚至于最近流行的触摸类电子产品,更加直观有效,人性化的设计贴近于人类的生活习惯,拉近了产品与人的距离。
2.产品功能分析
所谓产品的功能,也就是给产品功能限定内容,区别于其他产品。明确产品的基本功能以及辅助功能,分析必要功能和不必要功能,满足使用功能和美学功能。要摒除一些不必要功能,多余的功能,不但无用,甚至有害的功能;重复功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重复了;过剩功能,有些功能虽是必要的,但满足需要有余。
利用功能叠加法设计产品,明确产品的功能是很重要的。功能叠加不是单纯的各种功能的盲目添加。首先,要分析所设计产品的主要功能,例如,电视机的主要功能是接受信号播放图像,电冰箱的主要功能是冷藏存储低温保质的产品,电灯的主要功能是照明。失去了主要功能,产品将失去意义。其次,对主要功能进行分解联想,把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加以列举并进行进一步分解。这些功能之间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根据设计者的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各种科学技术资料寻找各种功能的多种实现途径。在寻找功能实现的途径时,要根据约束条件加以判断、选择,通过可行性、相容性以及技术经济标准的分析评价,加上根据经验的直觉思维判断,可以从众多可能的方案组合中挑选出几种比较好的方案进一步探讨和优化。
3.不同功能家电产品组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对产品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单一的功能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众多的方方块块与缠绕的电线给生活造成了众多的不便,人们更希望把一些类似功能的产品放在一个“方块上”,这样既节省了空间,又方便于操作,不用困扰记住每个按钮的用途。相应这种需求各种小家电应时而生,精巧时尚的小家电日渐成为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一个象征。以往的小家电产品偏重于产品功能的开发,许多小家电产品功能众多、操作繁杂。但是相对于消费者而言,其中的许多功能并不实用,操作起来也比较复杂,不方便。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更喜欢操作简单、实用性强、款式新颖的小家电。与此同时,随着人类对环境生态保护日益重视,绿色环保的家电也受到人们的青睐。
4.节能家电创新设计
不论是设计全新的产品,还是改造已有的产品,都要求设计者跳出已有产品结构原理的框框,去探索、开拓实现新产品的新思维、新方法和新结构。但是,由于思维定势,设计者的思路被现有的产品的结构、选材、形式、原理等所限制,在旧的思路里兜圈子。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通过功能定义,将注意力集中到产品的功能系统上。通过对产品功能系统的分析整理,寻找可行性最大的途径,分清功能的主次关系及相近性,通过不同的分类方法加以组合选择变换,制定最佳的方案。
产品各功能实现途径结构化或实体化之后,即向产品的造型进行下一步的设计。对于设计者来说,要与有关人员密切合作,积极探索各功能载体整合的特点,按可行、有利的原则,把整个产品在空间实体上作适宜的划分,并明确各部分之间相对位置和方向变化的限制条件。内部构建位置的确定,决定了产品的大体造型。
在产品外形的设计上就可以加以更加人性化、节能化的设计了。产品体积大小的变化;表面肌理分割的变化;方向位置的变化;比例形态的变化;形体线形的变化;材质色彩的变化等,都可以塑造出不同的产品外形。设计中根据一般的技术要求和有关知识,明确有哪些限制,在合乎要求的范围内进行变化和组合的构思,既现实可行又能节省设计工作量,以有利于精力集中地进行创造构思。
结束语:
经过分析总结,功能叠加法在实现家电节能方面有可行性。特别是在分析现有的家电基础上,已经很多小家电使用功能叠加法实现节能,同理,大家电也可以通过这个设计方法实现节能。设计师对这一设计方法的运用,同时顺应了设计趋势和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先美等:家用电器绿色设计技术的研究与探讨 轻工机械[J].2006.6
[2]李慰立:绿色工业产品设计与制造 重庆环境科学[J].1999.6
[3]刘永祥等:浅析产品造型设计的未来发展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J].2003.9
[4]阎明:适合我国国情废家电回收处理技术的研究 家电科技[J] 2004.9
[5]叶浓:国家重视节能工作,家用电器首当其冲 现代家电[J] .2006-20
[6]简召全:工业设计方法学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M].2007.6 3-1
篇7
关键词:税务筹划;物流企业;经营模式
税务筹划,又被称为税收筹划(英文Tax Planning)。是指纳税义务人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在不违反相关法律、税收法规及政策的前提下,通过对于纳税义务人的经营活动或是投资活动等涉税事项做出的事先安排,以现少缴税款或是延期纳税的目的之一系列谋划活动。
一、目前物流企业运营模式现状
物流企业指从事物流活动的经济组织,物流行业的主要业务可归纳为运输及仓储两类。
(一)经营模式单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加强、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全球电商、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国内物流企业的整体实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然而,从网络、功能、服务、管理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来看,与国际上大的物流企业还有着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物流企业经营模式较为单一,物流服务的增值部分较少,缺乏满足客户个性化物流服务。从现状来看,国内物流企业所取得的收益仍旧停留在一些诸如,运输、仓储保管的较为初端的服务上,这些服务大约占总数比例的85%,而那些高端的增值服务或是物流信息服务收益仅占15%。
(二)物流企业实际税负有加重的可能
随着国内税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对于各行业的税收征管也在趋于严格,尤其是营改增以后,看似对于物流企业的税负有所下降,但是对于增值税的企业管理的要求也更高,如果物流企业不予认真对待,不仅税负不会增加有可能还会提高。比如,物流企业的纳税人身份选择问题、增值税进项发票的取得是否合法、物流企业成本费用支出是否符合“三流合一”等问题。
(三)物流企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
据“中物联金融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内物流企业年均融资需求量大致在30,000亿元以上,而被传统金融机构满足的需求不足10%;其中,物流运费垫资一项,年约需6000亿元,但这部分需求只有不到5%是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得到。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以H物流公司成立物流园为例进行税务、融资渠道的相关筹划
物流公司组织税务筹划是一项较为系统且复杂的工作,尤是2016年5月起国内营改增税制改革全面推开以后,所涉及的业务面将更为广泛。因而,现以H物流公司为例从购置土地到日常运作所涉及的诸如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增值税等税种进行较为详尽的介绍。
(一)物流公司土地使用税的税收筹划
H公司从购置土地的选择开始,选择周边工业工厂较多购买仓储用地建造物流园,国家对现代物流企业土地使用税的有减半征收政策,根据财税〔2015〕98号第一条之规定“对物流企业自有的(包括自用和出租)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减按所属土地等级适用税额标准的50%计征城镇土地使用税。”该法规第二条对于享受此项税收优惠的物流企业条件进行了严格的限定“是指至少从事仓储或运输一种经营业务,为工农业生产、流通、进出口和居民生活提供仓储、配送等第三方物流服务,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并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为物流、仓储或运输的专业物流企业。”作为现代物流企业可以享受优惠政策。但同时,运用该税收优惠政策时需要注意的是,该政策的适用期限为200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虽然未来财政部或是税务总局有可能还会类似税收政策,但目前在没有最新税收政策之时,物流企业是否还享受该项税收政策,须同当地地税机关做好沟通工作,以免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税务风险。
(二)物流公司增值税的税收筹划
1.物流企业增值税税率适用方面。营改增后,对于物流公司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的确定问题分为一般纳税人及小规模纳税人两种形式,一般纳税人适用于11%税率,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税率,同时还规定采取简易征收方式的一般纳税人视小规模纳税人管理。即,一般纳税人如果从事仓储为可选择简易征收,按3%的税率纳税,一经认定36个月以内不得变更。优点:简易征收税率低,但也有不足一旦选择简易征收的方式,对于建造仓储用房时的进项发票为11%的进项税票意味着不能抵扣,这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支出。在这种情况下,财税【2016】36号文的第三十九条规定,"纳税人兼营销售货物、劳务、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适用不同税率或者征收率的,应当分别核算适用不同税率或者征收率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的,从高适用税率".,即从事不同增值税业务的企业,应需要单独核算该项业务。因而,在相关业务的财务核算上,可以选择主业外从事批发贸易、出租外沿墙体做广告等,可以通过主业外的销项税中予以抵扣。同时,也要注意要在账务处理方面将税率高、低不同的业务进行严格的区分,如果区分不清,有可能被主管税务机关按税法规定从高计征增值税。
2.增值税进项抵扣方面的税务筹划。增值税与营业税的最大区别在于“扣税制”。即,物流企业的增值税计算是销项税扣除进项税的余额以后如为正数则需上缴增值税,如为负数则作为当期留抵税额在下期作为进项税额继续抵扣销项税金。因而,在H公司的运输服务业,如其选择一般纳税人身份,其进项税金是可以进行抵扣的。那么运输业的主要增值税进项税金为购进的汽油费用。物流企业可能采取与中石油、中石化联系办理统一的加油卡方式,取得合法、有效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并且对于公司内部承包经营的车辆也必须到中石油、中石化所属加油站加油,进而改变企业加油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问题,以便增大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其二,与相关汽车修理、修配单位联系,选择最佳、最优汽车修理单位,在确定价格的同时,与相关企业签订较长期限的合作合同,并要求驾驶人员在规定的汽车维修单位进行车辆的维修,如此,基本上可以解决目前车辆维修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问题。
(三) H物流企业房产税方面的税务筹划
营改增后,对于H物流企业对外提供物资所需存放场地问题有着一定的税务筹划空间。因为营改增后仓储保管业务适用于6%增值税税率,而租赁业务适用于11%增值税税率,所以在签订所需货物仓储保管合同时,应该区别仓储合同与租赁合同,并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区别的分析,作为仓储物流行业,如果不是对特定商品保存有极其严格的要求,都可以签订仓储保管合同,仓储适用税率6%,租赁合同适用税率11%,从而降低5.65%的纳税成本。同时,签订仓储合同后,缴纳房产税可依照自有房屋征税管理办法,计征房产税。房产原值享受减征10%―30%的1.2%进行缴纳,这样可以减轻房产税税负。可见,使房产税按原值交纳,如果签订了租赁合同必须按租金的12%缴纳房产税及按11%缴纳增值税,这无形中增加企业税负。
(四) H物流企业融资渠道方面的筹划
鉴于物流企业外源性融资过程中缺乏抵押物的现状,银行可以采取仓单质押的形式进行融资。此种融资方式下,如果对于物流企业本身进行融资,物流企业可以借此获取经营所用资金,如果金融机构对于仓单所有权人进行质押担保融资,质押担保融资一般都需要一定的期限,从而无形中延长了仓储保管合同的执行期限,从而此种形式,可以在不增加物流企业运营成本的前提下,但他可以为企业增加经济收益,对于物流企业可以增加公司的服务收入。然而,仓单质押融资关键在于仓单的质押要求及质押的适用范围,如果符合相应条件有可能给质押融资带来一定风险。一般来说仓单质押的质押物,要符合所有权明确、无形损耗小、市场价格相应稳定、变现能力强、便于计量、不存在质量问题的货物。货物范畴包括诸如,钢材、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建材、石油化工、塑料产品等大宗货物。
三、总结
税务筹划的初衷是为了使得纳税主体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等方法,以实现延迟纳税、少缴甚至是不缴税的目的,亩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从目前国内的税收征管方面来看,随着征管体制的日臻完善,给物流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物流企业只有在提高对于税收法规遵从度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方能从实质上做好税务筹划工作,并以此来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
参考文献:
[1] 计金标.税收筹划(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篇8
关键词: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效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F41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从发展速度上看,近年来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截至2002年底,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额仅为35.08亿美元,2003~2005年三年内,采矿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就增长了48.54亿美元。2006年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额为85.4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近3倍,2007年为40.63亿美元,截至2007年底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219.64亿美元。
从投资规模上看,据《2007年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48.4亿美元,其中流向采矿业40.6亿美元,占15.3%,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掘业的投资。从存量上看,2004~2006年各年采掘业对外直接投资额仅次于商务服务业的投资额。然而,与全球采掘业对外投资相比,这一规模仍显得较小。发展中国家采掘业流存量占全球采掘业流存量的比重的平均水平分别为8.3%和5.5%,而我国采掘业的投资规模尚未达到这个平均水平。
从竞争能力上看,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竞争能力还比较低。我国企业在进行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时,面临的竞争对手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传统矿业国家为基础的跨国公司,这些跨国公司大都有百余年跨国经营的历史,有着丰富的矿业商业运作知识和国际资本经营的经验。相比而言,我国企业规模小,资本积累不足,加上起步晚,经验不足,对国际矿业的经营惯例还不是很熟悉,影响了我国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
二、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效应分析
(一)弥补国内矿产资源短缺的效应。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人均资源贫困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资源分布不均衡。因此,我们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直接威胁着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弥补国内矿产资源的不足:(1)我国企业购买了当地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采权,或者是并购了东道国的企业,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那么开采出来的矿产资源可以根据国内需要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到国内;(2)我国企业以项目合作的方式与东道国企业共同开发矿产资源,那么可以根据项目合作合同中的要求,向国内输入矿产资源。如,在开采石油资源时,我国三大石油巨头与国外的很多合作项目采取份额油方式,即中国石油企业在东道国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份额。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石油进口数量以及价格的稳定;(3)在东道国开采的矿产资源除了可以以较低的价格直接输入到国内外,还可以在东道国将矿产资源进行加工,将加工后的半成品输入到国内,间接的弥补国内矿产资源的不足。如,越南国有钢业集团与云南昆明钢铁集团共同开发在越南老街的Quy Xa铁矿,合作协议中规定,昆明钢铁集团负责为该项目提供资金、技术以及采矿设备,大部分铁矿产品出口到昆明钢铁集团。
(二)对国内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的带动效应。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够通过以下途径带动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1)投资国企业在东道国独资开矿,从投资国进口机械及运输设备。如果投资国企业在本国的总公司就是机械及运输设备的生产商,那么投资国企业可以直接从总公司进口这些设备。如果投资国企业仅仅是开矿主,并不是自己生产这些设备,可以从投资国的其他企业进口这些设备;(2)投资国企业和东道国企业以合资或合作的方式共同开采矿产资源,如果投资国企业自己拥有机械及运输设备,可以将这些设备作价进行投资;(3)无论投资国企业是以独资方式还是合作、合资方式开矿,都会涉及到设备的更新和配套,以此带动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需要注意的是,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通过设备的更新和配套来带动设备的出口会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1980~2002年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总值仅为6,032.48亿美元,从2003年我国采矿业开始进行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以来,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得到了快速发展。2003年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额为1,877.73亿美元,2004年为2,682.60亿美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了42.9%,2005年的增长额为839.7亿美元,2006年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额增加到了4,563.43亿美元,2003~2006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4.5%。2007年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额比2006年又增加了1,208.47亿美元,突破了5,000亿美元。
结合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数据还发现,2004年以前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贸易一直是逆差,从2004年开始转为顺差,并且顺差额在不断扩大。2004年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贸易顺差额为154.30亿美元,2005年的顺差额上涨到了617.56亿美元,2006年比2005年又增加了375.66亿美元,达到了993.22亿美元,2007年的顺差额增加到了1,646.8亿美元。由此可见,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带动了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
(三)技术引进效应。吸引外商投资,获得的一般是标准化的技术,而对外直接投资获得的通常是新技术、新经验,可以加速我国企业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步伐,促进了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
我国企业可通过以下途径获得国外先进技术:(1)我国企业独资开矿,在进入东道国的初期,面临激烈的竞争,我国企业为提高竞争力而模仿外国企业的技术,或者被迫寻求更有效使用现有技术和生产资源的途径,增加技术投入,从而使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得到提高;(2)通过前向和后向联系实现技术进步,我国企业会以供应商、顾客、合作伙伴等身份与当地企业建立起业务联系网络。我国企业就可以从这种业务关联活动中获得新技术带来的利益,使自身的生产率或企业经营效率提高;(3)通过人员流动实现技术进步。我国企业一旦雇佣了外资企业培训的工人和管理人员,他们就会把在外企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带到我国企业,从而引发技术的间接转移。
我国企业学习到先进的开发技术后,等新技术成熟以后,可以将先进技术引入国内。这不仅有助于投资企业自身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我国企业整体的技术进步。比如,在采掘业领域,深海油气钻采和液体天然气生产等项目技术要求极高,而我国企业在这方面的技术还有所欠缺,如果将这方面的技术引进国内,势必能够提高我国企业在深海油气钻采和液体天然气生产等项目的能力。
(四)资本积累效应。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拓宽了我国利用外资的渠道,有助于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涌入我国。一方面采矿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采用了合资企业的投资形式。在海外投资企业中,中方所占的股权大多低于50%。所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使用的资金除了包括我国的外汇资金和设备以外,还包括在东道国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筹措的资金。因而,对外直接投资成了我国拓宽利用外资渠道的一种新的有效手段。对外直接投资利用的外资与我国利用外资相比,区别仅在于资金使用的地区差异;另一方面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资本回流。这种以享受我国政府给予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为主要目的的资本流动,必然包含了其在国外筹措的资金。因而,我国的资本外逃以及随后出现的资本回流客观上加大了我国国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
三、促进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
(一)政府应做好服务与指导工作。在财政方面,政府应该为国外矿产资源勘探建立基金,对基础性、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开发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如,设立国家海外矿产资源地质调查和风险勘察专项资金,对于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符合国家政策的大型勘探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在税收制度上,应加大税收优惠幅度。如,美国对所有在境外投资矿业的公司实行14%的耗竭补偿率;日本实行海外勘察准备金制度;韩国实行境外投资亏损准备金制度等,均可作为我国对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制定政策时的参考。
在融资方面,应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国家应向采矿业对外投资企业提供优惠的贷款和贷款担保。如,国家有关银行可以设立特殊贷款,其贷款利率比一般贷款低,贷款金额多。
在管理方面,建立国家级的综合海外矿产采掘业投资管理机构,统一领导和协调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审批和监督数额较大的对外投资项目,及时、有效、全面地公布相关行业的重要基础数据,提供各类专家咨询,提供有关东道国投资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环境和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的准确资料,以及有关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市场分析服务,以便我国企业在投资采矿时作出正确选择。
在法制建设方面,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快对外直接投资立法进程,按照国际惯例完善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为我国企业的投资提供法律保障。
在资源外交方面,加强政府间交流,签订有关政府协议,包括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司法协助协定等,将重大资源开发项目纳入国家经贸关系范围内,以便及时妥善地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二)企业应加强自身建设。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不长,再加之矿业市场的特殊性,市场竞争机制还远未建立,国内矿业市场还不完善,更不必说到国际矿业市场上自如地发展。因此,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勘察开发国外矿产资源的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方面矿业企业要在采矿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矿业企业还要对东道国的法律文化背景有所了解,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三)培养综合型国际人才。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面对经济全球化、生产国际化的趋势,企业要培养既通晓专业技术知识和外语,又熟悉国际市场惯例和法律,富有创新精神,有竞争意识的综合型人才,以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并在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1.河北经贸大学;2.石家庄五星汽车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戈.我国采掘业对外投资行为分析[J].产经,2008.7.
篇9
一、引导外商投资于资本密集型和资本产出效率比较高的行业,提高工业部门整体的技术装备水平
工业部门劳动力的技术装备程度是反映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和结构优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分析表明,长期以来,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性因素对产业结构的提升作用反而产生了负向影响。
因此,如果能够引导外商更多向资本装备程度比较高的行业投资,外商投资的资本密集优势与这种结构性因素的乘数效果结合在一起,对整体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效果将会明显上升。另一方面,作为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资本是各种生产要素中最为稀缺的要素,因此,提高资本的产出效率应当是整体经济结构升级的主要标志之一。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黑色金属冶炼、非金属矿物制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设备制造业等产业的人均资产水平、单位资产的产出效率明显高于工业部门平均水平,如果鼓励外商投资于这些行业领域、各相关产业以及工业部门整体的技术装备程度和资本产出效率将会显著提高。此外,这些产业投资的增长将产生对装备和生产技术手段的大量需求,能够为国内装备工业生产提供更多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中国投入产出表分析结果表明,在最终需求中,固定资产投资对总需求增长的诱发效果高于其他最终需求项目。因此,如果上述产业发展带动了国内装备工业的需求增长,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总需求的增长水平。
根据行业分析的结果,在一些国家应当鼓励投资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领域,综合税负高于工业平均税负水平,而且长期以来成为影响外商面向这些行业投资决策的负面因素。另一方面,资本密集型行业投资中设备和技术投资占有相当高的比重,在国内缺乏足够替代能力和设备进口关税水平仍然比较高的条件下,对投资设备进口征收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将明显提高投资成本,严重制约资本密集型行业吸收外资的增长和结构调整。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应适当调整行业税收结构,减轻国家鼓励发展行业的企业税负水平;另一方面,对列为鼓励性行业目录的外商投资项目的设备进口继续实施减免税优惠政策,以保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二、通过吸引外商投资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
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纺织、普通机械、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传统产业作为基础材料和投资材料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在整体工业中仍然占有较大比重。这些行业是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也是比较优势的所在。这些领域的结构调整政府已经不可能拿出大量资金投入,应当大力吸引包括外商投资在内的资金参与这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由于这些行业的产品多数已经在市场上供过于求,而且行业中国有企业的比重较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进展相对滞后。因此,应当尽量减少增加新的项目,注重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增加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产品性能、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应当结合这些传统产业国有经济基础雄厚的特点,完善国有企业的产权交易和购并环境,鼓励外资以技术和设备等方式参股、购并和进行资产重组。为传统产业尽快实现技术升级创造条件。
三、允许外商风险资金参与创业型企业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奠定经济长期增长的基础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应当区别不同领域技术发展的现状采用不同的利用外资方式。对于经过努力可以自主开发并形成优势的高新技术,要通过吸引外商投资引进尖端技术,增强自主开发研究的技术手段和能力,对于具备一定实力而且市场前景广阔的技术产业,应当与外商投资企业合作,寻求共同发展。对于投资巨大,技术不容易引进,依靠自身能力难以取得较快发展的产业,要放开股权、规模等方面的限制,允许外商独资经营,在中国获得发展。目前,世界各国在完善高科技风险企业投资环境方面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其中发挥资本市场创业板块以及风险投资基金的作用是改善风险投资环境的重要环节。中国目前的风险投资基金规模有限、机制不够灵活,证券市场的创业板块迟迟未能推出,尤其在外资参与风险投资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尚未形成。为了鼓励外资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这些方面的问题应当尽快予以解决。
四、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吸引外商投资促进垄断行业的改革和升级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一些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形成了大量的垄断行业,大大提高了社会成本,对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形成制约。随着加入WTO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垄断部门的市场化改革成为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应当逐步减少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允许外商投资金融、保险、证券、旅游、能源生产与供应、交通设施建设、环保等领域。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发展基础产业和社会基础设施,提高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配套和服务能力。在一些基础设施和领域可以更多通过BOT等项目融资方式或者其他一些金融创新手段筹集资金,在提高社会基础设施供给能力的同时,确保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取得最大均衡。
五、继续鼓励外商投资于第三产业和资本装备程度比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社会就业基础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为中国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与资本要素结合的机会,在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在今后相当长时期,这种方式仍然是中国吸收过剩劳动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此,继续鼓励外商向服装、纺织、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皮革毛皮制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投资,显然会对扩大就业需求产生良好效果。但是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等结构调整的长期目标来看,还是应当选择一些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同时劳动力吸纳效果明显的行业吸引外商投资,这样既有利于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缓解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的失业压力,同时有助于产业技术和结构升级。
例如,电子通讯设备产业是工业部门中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行业,目前,这一行业的“三资”企业就业人数占全部“三资”企业就业人数的11.5%,就吸收就业规模而言仅次于服装行业的11.9%居第二位。电气机械、交通运输设备、金属制品也具有类似的特点。由于这些行业不论是资产装备还是吸收就业的规模都超
过了其他工业部门,劳动力需求每增长1%带来的新增就业人数大于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因此,鼓励外商增加在这些行业的投资,有利于扩大就业总量规模,同时有利于提高工业部门整体的技术装备水平。此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复杂或者深加工产品,由于其生产链条长、需要较多配套生产等特点,每增加单位需求对劳动力需求的综合(直接和间接)诱发效果可能会高于工业平均水平。例如根据投入产出分析结果(赵晋平:“中国劳动力投入的产业关联结构——与日本的比较”《亚洲经济》(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1994年第7期),社会总需求增加带来的就业需求诱发效果最大的行业,除了纺织品制造业、建筑材料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外,还包括了一般机械、金属制品、化工、电气机械等资金密集型产业。主要原因:一是这些行业本身就业规模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比较高;二是由于最终诱发效果中包括了对其他上游配套工业的间接诱发部分。因此,鼓励外商投资于以上述产品为主要原材料、零部件、生产手段和出口商品来源的行业部门,将会增加对这些产品的市场需求,并产生明显的劳动力吸纳效果。
在中国的“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目标。目前,服务业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基础最为薄弱、最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领域之一。因此,通过鼓励外商向服务业投资,不仅仅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兑现入世承诺的需要,实际上也是中国实现结构调整目标、改善服务质量和环境,提高经济整体实力的必要举措。另一方面,多数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扩大这些行业规模,有利于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机会。同样根据投入产出分析的结果,在服务业中,单位总需求产生的劳动力诱发需求都比较高。商业、饮食业高居第一位,其次是教育科研医疗部门、运输、社会服务等,从这些主要服务业的相对劳动力吸纳效果来看,普遍高于工业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即这些行业投资每增长一个单位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增长率超过工业部门的平均水平。如果能够通过吸收外商投资于第三产业,对于解决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将发挥十分有效的作用。
六、鼓励外商向需求诱发效果明显的产业投资,有效利用跨国公司的全球网络和市场资源,扩大对外贸易出口
不同产业需求增长对社会总需求的拉动效果存在明显差别,有些产业由于生产所需要的较长零部件、原材料供应链条,单位产品需求增长对各产业需求的波及效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一般把反映某种产品需求增长对各部门需求增长影响程度的指标称为影响力系数,把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产业称作前关联产业。刺激这些产品需求增长往往是总需求政策的重点。根据中国1997年投入产出表的计算结果,自行车制造业、日用电子器具、有色金属压延加工、电气机械、文化办公用机械、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农林机械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产业的影响力系数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具有明显的前关联产业特点。因此,通过鼓励跨国公司在这些领域的投资,并利用其营销网络和国际化优势扩大产品出口,带动相关产业和社会总需求增长的效果明显超过其他行业部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应当注重培养前关联产业的零部件配套能力,通过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延长国内产业链条。
此外,从单位销售收入的出口比重来看,皮革毛皮制品、家具制造业、机械、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纺织、食品、服装等行业的出口含量最高,表明这些产品的外向型程度超过其他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比较强。扩大这些领域的外商投资规模,有利于促进整体工业出口比例的提高,有利于中国工业产品扩大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为了实现促进出口长期持续增长的政策目标,应当进一步完善贸易管理体制,按照我国的入世承诺,尽快实行全面的外贸登记制,并恢复出口“零税率”的正常退税制度,这将有利于加工贸易出口的零部件进口替代,带动国内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七、完善外商中小企业投资的政策环境,提高主导产业的配套能力
按照企业分工的一般性特点,大型跨国公司的生产加工需要大量中小企业为之配套。因此,当地的配套能力如何也是跨国公司投资目的地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目前,许多主导产业、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比较集中的产业,大量的零部件和材料依赖于从国外进口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国内现有中小企业缺乏符合要求的配套能力。因此,逐步形成跨国公司大型生产加工基地所需要的配套能力,不但有利于降低生产加工成本、提高主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可以为国内众多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途径,延长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上游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由此可见,如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今后中国产业政策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形成主导产业的配套能力,一方面可以发挥当地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的作用,通过市场导向和政策扶持培育配套能力。近年来,国外许多投资者对民营企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果进一步放开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允许国外资金通过参股和购并等方式与民营企业形成资产或战略同盟关系,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吸引外国中小企业投资是尽快形成主导产业配套能力的有效捷径。据调查,目前许多中小企业来华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具有供货关系的大型跨国公司继续从事配套生产和服务。但是客观上看,中小企业投资在融资、税收、跨国经营、雇佣当地劳动力和技术、管理人员等方面面临的困难远远超过大型企业,而且国内目前也缺乏必要的中小企业政策扶持。因此,为外商中小企业投资创造良好投资环境,鼓励并扶持这些企业为跨国公司发展境内加工基地提供配套,扩大“产业聚积效应”(产业聚积效应是指在中国一些地区的特定产业群体形成过程。譬如,就某一个地区而言,最初阶段首先仅仅是由一些外商投资企业进入该地区,设立加工组装企业;由于这些企业的零部件需求吸引一些国外相关零部件生产商也进入该地区投资设立零部件生产企业;由于当地开始具备零部件配套能力,进一步吸引新的加工组装企业进入该地区,周而复始,在该地区形成某一产品的完整生产体系,并聚集了大批企业,形成既包括本地企业,也包括外资企业的巨大生产基地。参见(日本)黑田笃郎《中国制造》,东洋经济新报社,2001年5月),应当成为利用外资产业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
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为了解决外资中小企业在资金筹措方面的困难,帮助这些企业回避投资风险。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对属于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领域,特别是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的配套产业和高科技创业型外商中小企业按照投资额、投入流动资金的一定比例提供在中国国内的信贷担保支持。
八、发挥产业组织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之间的联系
企业在一定生产链条中的角色分工反映了不同企业资源的组织和配置要求。目前的国际投资活动中,跨国公司出于自身的利益热衷于建立与当地供货厂家的联系,而东道国政府在促进联系中同样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促进本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系,为本地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并通过与跨国公司的联系从中汲取、掌握新技术、新工艺。促进联系的具体措施:包括提供信息、牵线搭桥、鼓励外资企业参与旨在提升国内厂家技术能力的解决方案,与外资企业合作制定国内供货厂家的培训计划,以及便于国内供货厂家获取资金的各项方案等。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已经建立起促进联系的综合方案,有选择地针对一些行业或者企业采取不同的配套政策方案,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政府常常有针对性的介入有益于联系的增加,从而有利于知识从跨国公司向东道国富有活力的企业部门的传授。促进联系方案越是能与中小企业(SME)发展和有针对性外资政策紧密配合,成果的可能性越大。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关于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方面的种种限制,企业购并、产权交易方面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以及传统体制造成的地区分割、行业分割等弊端都是影响这种联系的主要负面因素。有必要参考新加坡等国家的成功经验,将促进联系作为产业组织政策的重要一环、作为新的市场条件下政府服务功能的具体体现,采取更多的积极措施。其中,建立政府主管部门与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定期对话、协商机制,沟通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就是促进联系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这样的机制可以听取外商投资企业关于政府产业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意见与看法,宣传政府的产业政策,向跨国公司推荐当地供货企业和服务商,为中小企业创造能够接受大型跨国公司技术、质量管理和经营能力培训,并成为这些大型公司供货企业的机会。此外,还有通过建立中介机构等方式为供需双方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等。
九、保持吸引外资政策的连续性,继续改善投资环境
“十五”时期,政府的吸收外资政策将面临几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按照WTO多边规则和我国的承诺,清除或修改与这些规则、承诺相抵触的贸易与投资制度和政策,如取消对外资企业在出口比例、外汇平衡和国内采购要求等方面的限制。二是建立和完善与国内市场开放以及贸易投资活动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如强化利率、汇率和税率等经济调控手段、逐步改革与减少外资市场准入审批程序等。三是充分利用多边框架下能够享有的制度与政策自主安排空间,在市场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历史时期,有必要保持利用外资政策的连续性,提高对国外跨国公司的吸引力。这些调整明显有利于降低外资进入的交易与制度性成本,改善投资环境,对利用外资的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从长期来看,如果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制度性成本因素逐步消除,综合实力真正成为企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然具备了由政策引导向市场引导转变的条件,并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公平竞争环境。作为一种过渡,在许多符合国家新的产业政策目标、确有必要给予特殊优惠和扶持的领域,应当逐步实施不限企业身份的鼓励性政策,如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环保技术应用与推广、落后地区开发等领域都应当实行普遍优惠的产业政策。
应当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数年度流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速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在吸收外资方式、产业结构、地区分布以及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面对各国之间日趋激烈的引资竞争,为了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长期目标,必须始终坚持积极吸引外资的基本方针。调查表明,尽管我国已经在完善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方面取得明显效果,但是诸如政策制定缺乏透明度、变动频繁,政策执行不尽统一、具有随意性,政府工作效率低、缺乏服务意识。市场监管不力、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乱收费严重等等外商关于“软”环境方面的批评依然强烈。许多守法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所面对的并不是一个国际接轨的“公平”竞争环境。因此,政府应当继续将改善投资环境作为吸收外资工作的重中之重。
篇10
关键词:青海;资源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4-0144-03
青海省是资源型省份,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开发的依赖程度较高,青海省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依托优势资源,优先发展能源、原材料型重化工业, 形成了有色金属、盐湖化工、水电、石油天然气四大支柱行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医药、畜产品加工和建材四大优势行业,支柱行业和优势行业对青海省工业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这些工业企业的大部分属于资源型企业。因而资源型企业在青海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青海省资源型企业较多地强调项目、资金等有形条件,忽视人才、智力、科技创新等无形资源,对人力资源开发和以人力资源为基础的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没有把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放在突出地位,造成资源加工程度和综合开发程度低、自我创新能力不强、对环境不够友好,特色产业链关联性不强等问题。因此,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高技术化视角出发,重视高端技术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开发。
一、资源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一)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青海省资源型企业依赖的自然资源大部分存在生命周期,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衰退,必然会给青海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不同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具有溢出效应与传递效应,企业对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取得收益时,人力资本有助于提高所有生产要素的效率,给企业带来高绩效和竞争力。另外,所掌握的知识还会通过交流与合作来促进其他人技能的提高,使企业达到人力资本积累的目的。
(二)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资源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据有关资料显示,青海省资源型企业的总体竞争力状况很弱,企业竞争力对于经济的增长的贡献微乎其微。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人力资源价值已经成为衡量组织竞争力的标志。首先,人力资源是一种活的资源,物质资源通过人力资源的加工和创造才会产生有价值的资源;其次,人力资源是创造企业价值的主要源泉,特别是在需要技术创新的行业,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是企业高利润的源泉;第三,人力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企业为了在某个行业中占领制高点并得到长期的发展必须有大量的顶尖人才为企业服务;第四,人力资源可以无限开发,人是具有巨大的创造潜能的,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可以极大地提高资源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一切经济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类生活的改善,资源型企业在以自然资源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时,人的经济价值将相对降低,随着自然资源的资金积累向人力资本存量积累的转变,资源型企业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潜能,人们的收入必然随之提高,人们的生活也将得到改善,随着资源型企业人力资本的提升,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也将逐步解决。
二、青海省资源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及资源型企业发展的不断深化,青海省资源型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已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对资源型企业的要求,致使资源型企业人才缺乏,结构断层,特别是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管理人才严重短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员工整体素质偏低,高层次人才短缺
有无高水平的研究开发人员,将决定青海省资源型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资源型企业工作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与其他行业的工作有着显著的区别。首先是工作环境艰苦,生活条件差,特别是一线人员,长年累月工作、生活在野外,风餐露宿,生活没规律,加之资源型企业工作专业性强,社会通用性差,就业面不广,从而使资源型企业人力资源紧缺甚至断层。调查显示,青海省资源型企业的人力资源多数学历较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素质人才稀少,科技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人才的知识结构还处在较低层次的水平上。
(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利用高新技术开发资源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也将是21世纪资源型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青海省科学技术落后,科技人才缺乏, 已成为制约资源型企业发展的瓶颈。青海省现有的科技工作者人员约11.58万人, 总量仅高于;高层次人才非常匮乏, 尤其缺少兼顾生产与科研的复合型人才。
(三)人才流失严重
青海省资源型企业人才流失的突出特点是:中青年、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流失多;具有经济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技术人才流失多;潜在的人才流失严重,即为青海本地服务而在外地上大学的毕业生返回家乡的比例低;青海培养的专业人才安心在本地服务的也不多。
(四)重技术、重生产、轻管理
青海省资源型企业往往重技术、重生产、轻管理,把人事管理视为管理的一个次要部分,忽视了对企业发展和效益的直接影响。缺乏对人事管理本身的科学研究,使得管理粗放,管理观念较为陈旧,管理过程常常受到领导个人意志的影响,管理功能下降为执行上级下达的人事调配命令,失去了管理的主动性。显然,这种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还没有完全转变到重视对“人”这一因素的研究和科学管理上来,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约束了生产力的发展。
(五)企业文化氛围营造不足
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创造精神的重要因素,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对企业环境、文化氛围的要求更苛刻。不少资源型企业缺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使用人才的氛围,缺乏吸引人才的软件,最终导致人才进不来,留不住,留住了也发挥不好。
三、青海省资源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构建
(一)员工型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员工型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即以培训员工素质为主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应建立规范的培训开发体系和激励机制。青海省资源型企业应根据员工的特长和企业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不断更新员工的知识,提高员工的能力,让技术工人一专多能、专业人员知识复合和技能化,挖掘每个人的潜力来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培训激励机制模式上,首先,将培训本身作为激励员工积极向上的一种必要手段 ,给员工“充电”的机会,让员工感觉企业对自己的发展的重视,在企业培训机会的分配上,本着“公平竞争,择优培训”的原则,使真正有能力、有潜力的人获得应有的培训机会;其次,根据培训的效果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物质、精神或晋升激励,把培训结果与奖惩挂钩,把是否接受培训以及受训学习的优劣作为晋级、晋职、提薪的重要依据,并将考核成绩记入员工培训档案;对不认真对待企业安排的培训,把培训当做度假、混日子及培训成绩不合格的员工进行处罚;最后,通过培训,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增强员工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
通过制定激励与约束机制,从措施上促使每个人都去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重视培训、重视员工全面素质的提升,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使青海省资源型企业拥有一批具有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员工队伍。
(二)管理型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从资源型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对高层管理者培训尤为重要,如果高层管理者缺少相应的管理知识和必备的技能,会造成管理者与优秀员工之间的理念或技能冲突,给企业的决策带来偏差。因此资源型企业要注重高层管理者的人力资源开发,科学地培训高层管理者,转变高层的管理观念,提升高层领导能力,对企业当前的经营成果以及长远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管理型人才培训可主要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
第一,定期选派人员到专业学校进修,集中精力于某一特定专题的学习和培训,以跟上国际领先水平,每五年挑选一批优秀人员去进修,返回岗位工作一或两年后再送去进修。这种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做法,大大提高了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
第二,选送优秀人员进研究生院或出国读学位,通过系统理论学习和实例教学,掌握各种最先进的技能与方法。第三,建立自己的培训基地:应把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作为一项投资,培训费用提高到占销售总额的2 ‰ 到4 ‰。通过这种有目的的培训,加强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的培训,给企业带来持续发展的能力。第四,建立咨询制度把企业内部有某些专长的专家组织起来,也可以聘请外单位或国外的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地为本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提供技术资料或解答有关问题,借以迅速提高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对高层管理人员和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培养。
(三)创新型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创新型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即以技术人才为主的创新型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企业中的技术创新型人才,是指通过对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进行整合与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在某一时期、某一特定领域成为领先者的群体。
1.设立工作目标:青海省资源型企业要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确立科学、健康的发展愿景,相应设立一些重要的、前沿性的科技创新项目,由技术创新性人才组建队伍参与研究计划的安排,并对项目的完成质量承担相应的责任。资源型企业的负责人必须不断洞察技术创新性人才的内在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与技术创新型人才潜力的 110%~130%相当的工作目标,并进行动态化、情景化的调整,这样不但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并能有效地避免由于对技术创新型人才期望过高带来的负面影响。
2.营造技术创新的氛围:青海省资源型企业要营造自由创新的氛围,建立一种创新型的企业文化,这样就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本身所带来的快乐,使技术创新型人才产生更强的创新激情,因而能对技术创新型人才产生持续长久的激励。同时,允许技术创新型人才自由选择创新领域,或者保持一定程度的自由选择权,尊重技术创新型人才的个性特点,确保人才发展的机会公平,让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此外,还要重视保护技术创新型人才,资源型企业的领导者应鼓励冒尖, 宽容失败, 善于保护创新型人才。
3.建立创新的激励机制:青海省资源型企业要满足技术创新型人才多层次的需要,对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激励,除了提供相应的物质报酬外,更注重对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精神激励,即在工作本身所带来的乐趣、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个人价值与组织价值相结合、发展和成长的机会等方面的需要。另外,可以让技术创新型人才担负更重的责任,还可以对他们考虑授予各种称号。
4.技术专题培训:举办专题讲座、脱产培训等常规培训形式,创新引进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加强“课题研修”,即针对企业生产过程的重点、疑点、难点问题,组织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学习攻关,达到既提高技术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推动生产发展的双重功效。
5.上岗资格培训:开展技术人员岗位资格培训、技能鉴定考核工作,形成凭证上岗、岗酬结合、易岗易薪机制,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对企业内部各类人员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转岗”的“凭证上岗”制度。
在技术人员培训结束后,应对其学习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以考察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一方面,要了解技术人员对培训的内容、方式、效果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可通过考试、考核、演讲、讨论等多种方式,评价受训者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程度。还要结合企业的各项业绩指标,评价培训投资的回报程度和对减少人才流失的积极影响程度。
总之,人力资源开发对青海省资源型企业的转型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 青海统计年鉴2009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 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4] 张晓静.青海省人力资源开发刍议[J].青海社会科学,2008,(02):54.
[5] 肖洪武.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07):119.
[6] 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开发组织内人力资源的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 王建军,曲波.资源型企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