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控制范文

时间:2023-04-01 17:2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控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控制

篇1

【关键词】控制措施; 企业; 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上出现不可控的风险,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都会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财务风险在企业活动的过程中有着双层意义,它既可以让企业承受不住压力而衰亡,导致企业经营苦难、破产,但也可以让企业利用该次财务危机进行财产转化,做出果断的决策,从而利用机遇推动企业发展的步伐。因此,加深对企业财务风险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风险的含义与特征

要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各个企业目前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的控制问题,必须要对各个种类的财务风险的概念、特征进行详细的了解和人事,在建立在完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财务风险控制,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去化解这些财务的风险,使风险便为机遇,使机遇带来飞跃式的发展。

1、财务风险的概念与种类。

企业在运作的过程中所主要遇到的经济财务风险主要是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其中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在经营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资金不足,那么就会向银行融资贷款,但是该笔款项在投资的过程中,极易没有达到预期的收效,甚至资金被套牢,而这个过程中企业也没有更充足的流动资金,便无法偿还银行贷款的利息,从而造成巨大的压力。这种先帝啊企业的贷款负债经营的模式,主要是从欧洲开始发展,随后由于其经济便捷性强,更容易发展企业的原因,受到世界的学习。这种运作模式,在不同的资产理财环境和不同的运营阶段的风险,都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主要有筹资风险、流动资金运作风险、投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导致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面临到期归还本付息的巨大压力。

2.财务风险的特征。

企业的财务风险除了以上所具备的风险特征之外,财务风险的自身还具备着以下几个特点,主要如下:

A 客观性。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自身经济主体在市场经营的过程中保有着自身的经济利益,这在样的基础情况之下,只要企业存在任何的外部债务融资行为,就必然会使得企业产生到期本付息的压力情况。企业在运作的过程中导致财产出现风险的一个除妖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期内部与外部都存在着极多的稳定元素,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导致了财产的走向和所可能发生的风险不受企业自身控制,从而使得企业的融资业务到期之后没有宽裕的现金来偿还银行的本付息,所以,企业的财务风险不是随着企业的管理人员随意的转移就能够消失不见的,财务风险存在于整个公司运作过程中每一个资金使用的过程中,财务风险是整个企业运作过程中所有不当措施的集中体现,在企业的资金活动过程中,资金积累分配、资金募集、资金募集这些企业运作环节中,都有可能会产生财务风险。

B 不确定性。

在社会的组成部分中,经济环境属于构成整个社会运作的最为复杂的一个劳动系统,一个企业在运作过程中,是否有财务风险的产生,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环节)产生大范围性和影响程度,并和不同的企业实际经验状况、内部经济形势等多个原因所中和在一起,就会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这个过程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对于整个企业运作来说,只能够从各个环节去避免,但是没有真正能够完全控制风险的办法。

C 可控性。

企业财务上的风险虽然没有切实有效的办法来进行控制,但是财务风险的产生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企业在遇见可能会出现问题的环节时,可以根据其他公司过去所经历的事件数据以及其他的相关数据,使用一定科学合理的手段,对自身企业的财务风险所可能产生的时间、概率、影响程度进一步预测,在使用相应的办法进行控制。

D 双重性。

财务风险它既可能使企业财务遭受额外的损失, 也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收益, 是一把市场经济的“双刃剑” 。就企业而言, 合理的债务安排和运作, 有利于降低企业综合资金成本, 给投资者搬余带来超额利益; 同时, 也可能因企业安排欠妥, 则会给企业带来惨重的损失。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

1.建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提高企业财务风险应变能力。

首先企业为了防范财务风险, 应根据宏观环境变化趋势及规律, 并制定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应变机制。为此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 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使得财务管理系统能应对宏观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其次企业要引进科学的风险管理程序和财务约束机制,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包括识别和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成因、预防和控制风险、处理风险损失的系统过程。

2.构建灵敏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对企业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检测、预报的财务分析系统。它从宏观视角综合反映企业整体财务状况, 然后在微观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建立预警模型, 利用企业相关财务指标进行财务风险观察、识别、判定企业财务运行状况, 能根据真实的情况发出财务的预警信号。具体包括短期与长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对于短期风险预警系统, 主要是编制企业现金流量预算, 观测企业是否能正常维持再生产, 通过分析企业动态的现金流动情况, 可以把企业的经营、投资和财务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反映出来。这样, 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 可以为企业提供财务风险预警信号, 使企业管理层能够及早地采取行动, 防范风险。

3.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企业财务风险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紧密相关。企业运用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授权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对企业债务举借与偿还、担保业务等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防范和监控。主要措施包括积极参加社会保险, 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 实行多元化经营, 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分散机制, 及时分散企业财务风险等。同时还应该建立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4.树立全员风险管理理念。

对于财务风险的预测和防范除了利用技术手段分析外, 更多地还要依靠企业管理当局与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经验操作。企业应培养全体财务决策者与管理者的风险意识, 通过学习现代科学理论知识, 结合本企业以往的资本运作经验, 不断提高财务风险意识, 特别是财务危机识别和预测能力,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以便及时发现和采取恰当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篇2

关键词:风险投资 投资项目 风险控制

一、风险投资概述

1.风险投资的定义

风险投资的定义应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风险投资指的是所有具有创造性及开拓性经济活动的资金投入行为,而狭义的风险投资通常指的是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投入。

2.风险投资的重要意义

风险投资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风险投资能够促进科技的进步,并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风险投资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并促进资本的形成;风险投资能够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3.风险投资项目的生命周期

通常来讲企业的生命周期应该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风险投资是一种特殊的投资系统,它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其生命周期,其生命周期可分为种子阶段期、创建阶段期、成长及扩展阶段期、成熟阶段期。

二、风险投资面临的风险因素分析

1.选项阶段面临的风险

对投资项目的筛选与评估是风险投资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投资者在投资前应该对投资项目的先进性、技术性、适用性及经济性等做出一个全面的判断,对上述内容客观有效的分析评估是决定风险投资成败的关键。在选项阶段的评估及判断失准,很容易造成错误的投资决策,给以后的经营运作带来无穷的隐患及巨大的风险。

2.投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风险投资项目的过程通常可划分为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及成熟期四个阶段,其在各阶段也表现出不同的投资风险:

种子期风险。种子期的资金风险主要包括资金风险和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起因是自身技术存在的缺陷、其他项目已在此领域取得技术领先、研发条件上的局限性等。另外,虽然在此阶段项目对资金的需求量不是很大,但因为本阶段的风险较高,相当一部分投资者不愿冒着风险在此阶段介入,所以项目在种子阶段所面临的投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

初创期风险。资金风险和技术风险在初创期依然存在,而市场风险也在此阶段开始显现,其中市场风险主要来源于项目的研发成果是否能和市场的需求相吻合。初创期的技术风险比种子期有所降低,但相对于种子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更多的资金量,且此阶段经营所获取的资金收益不能够弥补大量资金的投入,还达不到盈亏平衡的状态。所以,投资者在项目初创期面临的投资风险还是很大的。

成长期风险。技术风险在项目的成长期阶段已经变成次要风险,资金风险随着企业的逐渐成长与扩张也大大的降低,而管理风险、市场风险及生产风险在此阶段成为了主要的风险。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市场营销策略是否合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市场运营能力等都是决定这一阶段风险的关键因素。

成熟期的风险。风险投资退出过程中的风险是成熟期的主要风险。风险投资退出是投资者获取回报的阶段,但如果风险投资不能够顺利的退出,那么风险资本将陷入投资的反复循环之中,在没有获得收益的情况下进入了新一轮的风险投资过程。

三、风险防范原则

风险防范与风险控制同等重要,对风险由了防范意识自然就能规避风险,风险防范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指的是投资决策中对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回避,选择低风险的项目进行投资。风险回避主要有回避高风险的投资领域、回避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回避高风险的投资方案。

2.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风险承担主体通过一定手段将风险或可能发生的风险转嫁给他人的方式。风险转移的主要方式包括风险共担、转移引起风险的活动、进行保险等。

3.风险分散

风险分散指的是风险投资者对不同投资项目及发展阶段的投资进行优化组合,通过不同项目间的收益与风险抵消,达到降低整体风险的目的。风险分散的组合方式主要有高风险及低风险投资项目在数量上的搭配、投资生命周期处在不同阶段的风险企业、联合其他投资者进行风险投资活动。

四、对风险投资项目各阶段可采取的控制措施

1.选项阶段的风险控制

投资前要对风险项目的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合理、客观的评估,以便最大程度的降低项目投资风险。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及风险进行评估至少应覆盖几个方面:首先,分析商业计划书,商业计划书是获取投资项目信息的主要渠道;其次,对企业风险进行深入的评估,评估方式可包括参观企业、与企业人员面谈、询问客户、询问律师、询问供应商等;最后,重点关注企业家及管理团队,判断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

2.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投资通过了选项阶段的分析与评估后,投资者对风险项目进行投资,则项目进入投资阶段。此阶段的风险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了:利用双方认可的投资契约来防范风险、通过对风险投资的后续管理来防范风险、选择创新的投资工具、强化对风险企业管理者的激励、加强对风险企业的控制、进行全方位的渗透管理、强化企业的信息披露等。

3.投资退出阶段的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投资退出是整个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风险投资能够顺利的推出,风险投资者才能获取到预期的投资回报。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主要包括公开上市、股权回购、兼并收购及破产清算等。投资退出的风险控制措施,就是根据风险项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策划最适合的退出方式:对于种子期投资项目,可采用向其他投资者转让知识技术产权的方式退出;对于处在扩展期的项目,可采用转让已增值的股权的方式退出;对于处在壮大阶段的项目,可进行股份改造或准备上市前实行股权转让,以便在资本增值后退出;对于已经公开上市的公司,可在证券市场实现资本退出。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融资融券 定价 风险控制

一、融资融券概论

融资融券又称证券信用交易,包括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融资就是借钱买证券,证券公司借款给客户购买证券,客户到期偿还本息,客户向证券公司融资买进证券称为“买空”;融券是借证券来卖,然后以证券归还,证券公司出借证券给客户出售,客户到期返还相同种类和数量的证券并支付利息,客户向证券公司融券卖出称为“卖空”。

融资融券交易与大家熟悉的普通证券交易,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

1.暗含做空机制,投资者从事普通证券交易,买入证券时,必须事先有足额资金;卖出证券时,则必须有足额证券。而从事融资融券交易投资者预测证券价格将要上涨而手头没有足够的资金时,可以向证券公司借入资金买入证券;预测证券价格将要下跌而手头没有证券时,则可以向证券公司借入证券卖出,这意味着股价下跌时也能获利,改变了单边市场状况。

2.具备杠杆效应,普通的股票交易必须支付全额价格,但融资融券只需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即可交易。

3.改变了与证券公司之间的关系,在融资融券制度下,投资者与证券公司不只存在委托买卖关系,还存在资金或证券的借贷关系,须将融资买入的证券或者融券卖出的资金交给证券公司作为担保。

二、融资融券的历史进程

2006年1月6日,证监会《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次以官方文件形式提出,券商将可以为客户买卖证券提供融资融券服务。早在1993、1994年,券商就开始为客户提供“透支”服务。在当时机构自我约束力和金融监管能力不足的背景下,券商违规融资、挪用资金、重仓庄股,客户不顾风险借国债之名炒股,众多券商身陷亏损黑洞。1996年,证监会明令禁止融资融券业务。

新《证券法》已经删除了对融资融券交易的限制性条款,这为券商融资融券业务合法化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而近日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则明确了符合条件的券商可以进行融资融券业务,并对融资融券规模与净资本的比例作了明确规定。

三、我国引入融资融券交易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证券市场基本制度的完善。在我国资本市场交易基础设施、技术条件逐步完善的今天,市场只允许作多的单边机制,必然导致市场机制在运作中处于一种非协调非对称的跛行状态,经常只能通过外部力量的干预(政府干预)才能恢复其稳定态,缺乏做空机制成为资本市场的重大缺陷。

2.有利于证券业的规范经营和资产重组。目前我国券商多而小、布局不甚合理,融资融券业务为券商拓展业务模式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那些内控机制达标、资产质量优秀的券商将会率先获得推出该业务的资格并迅速吸引客户,整个经纪业务市场将面临客户资源的重新整合。

3.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引入融资融券交易方式后,整个金融市场结构将会发生变化:货币市场、证券市场、金融机构融资市场三个市场有机联系与贯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对接,资金能够顺畅良性循环,降低银行和证券行业系统性风险,提高资金市场的运作效率。

四、我国引入融资融券交易存在的风险分析

1.体制风险。融资融券交易具有创造虚拟供求的功能,并通过银行信贷融资,扩大银行的信用规模,可能出现如下情况:一方面,造成通胀的压力,虚拟资本的增长比一般信贷引起信用扩张的乘数效应更为复杂,从而不利于当局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另一方面,虚拟供求有可能使证券价格严重脱离实际价值,形成泡沫。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交易一方因倒闭或其他原因不能履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必须解决的风险,虽然各国对信用交易都要求交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但仍存在交易对手不能履约的可能性。

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变量变动而带来的风险。我国股市目前还不够成熟,股市波动性强,投资者还不够理性,而且还存在着股价操纵等行为,由于融资融券杠杆化的作用,突然的急速上涨和下跌很可能造成投资者巨大的损失。

五、融资融券的风险管理

1.监管层的风险管理

首先,对券商介入融资融券业务要设置严格的门槛。券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既需要与投资者打交通,又少不了与其他金融机构打交道,这其中会有利益上的冲突与纠纷,也会放大金融风险,因此,监管层必须对其严格把关。

其次,对投资者参与融资融券要设置适当的门槛。考虑到投资者承担风险的能力,对投资者设置门槛是必要的,但这种门槛设置不能太高,否则融资融券政策就成了方便少数人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政策。

最后,适当放宽对投资者融资融券的投资对象或标的,拓宽投资者的选择空间。

2.券商的风险管理

融资融券将使券商经纪业务的内容更加丰富,证券交易量增大,券商的佣金收入也会随之增加,可以说,融资融券业务是券商的巨大“利好”,但券商万不可忽视其中的风险。如果券商是自己进行融资融券交易,那券商是在自营,与一般投资者并无本质区别。不过,券商如果大量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负债经营的话,一定要注意财务风险,以免陷于财务困境而难以自拔。

如果券商是为市场里的投资者提供融资融券,作为债权人的投资者,券商要做好处理“呆账坏账”的准备。为此,券商应建立一套完整而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如确定风险管理政策和风险容忍度,评估风险管理的效果。

3.投资者的风险管理

融资融券是一把“双刃剑”,投资者使用得当,可以赢得更多的投资收益;反之,也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投资损失,这就要求投资者要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和较好的控制风险能力。因为在投资过程中想准确把握时机是非常难的。国内证券界人士也表示,融券交易虽然意味着可实施做空,但具体操作较难把握,一般不要以不确切的不利消息作为做空的理由。而且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很可能碰到陷阱。在做空某只股票时,需要提防这只股票的庄家行为。

参考文献:

[1]毛建林,罗涛.关于我国引入融资融券交易机制的现实思考[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篇4

关键词:环节风险控制最大化

Summary: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s China's pillar industrie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also undergoing rapid changes, emerging new materials, new processes, which have an enormous impact on the project cost, the new specification, the new quota, announc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standards, but also Update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pace of progress, the paper through bidding and tendering two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contracting business contract price risks against the risks, develop appropriate risk control measures, the cost of the contract to talk about their risk control Some easy to understand, in order to encourage each other.

Keywords:Link risk; control; maximization;

中国分类号:F(经济)文献标识码:B(科技)

在建设工程领域,作为工程投资费用成本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三大控制目标之一的投资费用成本控制,在工程管理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合同造价的多少是直接控制投资费用成本的重要手段,但是,合同造价的确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因此,要从分析风险因素控制风险因素入手,最终达到控制投资费用成本的目的。

在这里,只是谈谈作为施工总承包企业在合同造价方面如何分析控制风险。合同造价有两个环节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承包方通过参与投标的环节,由投标价中标后作为承包合同的合同造价,二是作为发包方通过招标谈判的环节,确定各分包及材料设备采购合同的合同造价。由于投标招标的内容不同,合同造价的风险因素也不相同,控制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在投标环节方面:评标的一般要求是合理低价中标,投标报价的原则是“定额量、市场价、指导费”,各个投标方都遵循相同的原则,投标报价可能会相差无几,也可能会相差悬殊。施工总承包企业为能确保合理低价中标,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风险控制:一是费用优化,二是盈亏平衡分析,三是偏差分析。

“定额量、市场价、指导费”原则要求,在核准工程量的前提下,执行定额消耗量,必须掌握第一手的材料市场信息价,要有众多材料供应商的价格支撑,通过比选确定满足投标条件要求的合格的合理低的市场价格,在措施费、管理费、利润取费方面,要有企业内部消耗量定额做支撑,综合考虑企业利益,通过费用优化,确定合理低的综合费用,确保合理低价中标。

费用优化:就是降低造价。通过招标文件对工期的要求,画出双代号网络图,分析确定影响工期的各条线路和主要线路;通过对质量的要求,分析保证质量所采取的各项必要措施和主要措施以及主要方案;通过组价,分析影响工程造价的大宗材料和高端价格,把这些主要内容排列组合,选择最佳组合方案,优化综合费用,达到费用最低目标。

盈亏平衡分析:就是榨干水分,确定盈亏点。在费用优化的基础上,做出预算的盈亏平衡分析,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确认企业合理利润,确定公司企业的投标报价,确保在合理低价中标的情况下,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偏差分析:就是知己知彼,确定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值。根据本企业以往类似工程经验,分析确定利润空间的可调幅度差值,分析有可能作为竞争对手的实力及成本情况,判断对方有可能的投标报价范围,分析本企业经过盈亏平衡分析的投标报价是否具有绝对竞争优势,再分析去掉差值的投标报价是否具有绝对竞争优势,选择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投标报价作为本企业最终报价,实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招标环节方面:应遵循的原则是FIDIC合同条款和市场化原则,确定中标方的合同造价最低,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风险控制:一是风险因素识别分析,二是风险评估,三是风险对策,四是挣值分析。

FIDIC合同条款是国际公认的合同条款,在遵循国际合同条款的原则上,结合本企业及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合同条款。本企业能够中标以及承包合同价格的确定来之不易,对外分包及采购的管理更要深化二次经营,根据市场行情及市场分包习惯,研究制定工程控制成本,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招标的方式优选确定分包队伍及材料设备供应商,最终确定低于控制成本的各分包及材料设备采购合同价格。例如,模板工程在定额中是按照不同部位构件接触面积计算确定造价,而按照市场上的原则,是按照建筑面积计算确定造价的。这样计算原则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造价,这就要求必须深化二次经营,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控制措施,实现企业预期利润目标。

风险因素识别分析:这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在正确识别出自身所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够主动选择适当有效的方法进行的处理。通过分析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生产风险、财务风险、人事风险,确定主要风险因素,并确定主要风险因素的主要方面。这些因素或多或少的影响分包合同的造价,确定对合同造价影响大的主要因素,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策略。

风险评估: 主要任务就是识别评估对象面临的各种风险 ;评估风险概率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确定组织承受风险的能力 ;确定风险消减和控制的优先等级; 推荐风险消减对策。评估对合同造价影响大的主要因素,分析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确定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风险对策:针对风险因素类别和风险评估的结果,分别采用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自担等不同的对策,使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挣值分析:就是动态控制,风险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控制风险,在合同实施期间,通过分析对比已完工程预算费用、拟完工程预算费用、已完工程实际费用三个参数,随时掌握费用偏差,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费用偏差,控制风险在预定目标内。

以上只是对合同造价风险控制的简单概括,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分析的过程中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主次矛盾中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将合同造价风险控制到最低,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高盛集团、瑞银华宝德威著, 《风险管理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2)

[2]蒋景楠,佘金凤,陆雷,《工程经济理论与实务》.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编《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3)

[4]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编译,《施工合同条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5)

篇5

有效的审计经营风险评价需要为审计业务获取两个方面的信息:第一、客户及其所在行业的独特的特点,例如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财务状况、管理层的品质以及控制环境;第二、业务的预期收益性,这要同时考虑将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所要采取的一系列程序的成本以及与剩余的审计经营风险相关的附加成本,例如诉讼和名誉成本。在今天充满竞争的审计服务市场上,审计人员面临着审计收费降低的压力。因此,会计师事务所的长期盈利性依靠的是公司收回全部审计成本的能力,包括与审计经营风险相关的成本。审计人员对经营风险进行管理首先要做的是要将客户的独特的特点和根据这些特点所能预见到的全部成本综合起来进行评价。

在评价审计风险和估计初始审计成本之后,审计人员管理审计风险的方法有:第一、风险回避,拒绝接受高风险客户;第二、风险消除,对判定为风险水平处于不可接受的高水平的客户不予保留;第三、风险降低一通过改变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或通过风险转移,例如保险来减轻风险;第四、风险接受,接受与预期收益相当的剩余组合风险并同时进行组合风险管理。

审计经营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应确定以下目标:第一、改进现有客户的接受和保留的决策制定程序;第二、使相关数据的收集、风险评价和正式批准程序自动化;第三、为每一位评定的客户计算加权风险评分;第四、为个别部门及全事务所水平的客户组合风险管理提供数据库。因而,经营风险控制体系对于事务所的风险回避和风险消除战略具有帮助,同时对事务所在客户组合风险的接受和管理方面具有帮助。例如,通过该系统收集的信息可以帮助事务所对其客户的不同组合进行比较:对新接受的、决定保留的和新拒绝的客户进行比较;比较高风险和低风险的客户;对处于不同行业的客户进行比较;对处于不同的地理区域或单独部门的客户进行比较。

2建立审计经营风险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为了适应在审计职业界出现的变化,例如竞争加剧、诉讼爆炸以及客户经营行为的复杂程度的增加,在当今的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的目标包括对审计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权威的指导机构也认识到了这两种风险之间的联系性。例如,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已经指导要通过客户接受和保留的政策和程序来建立和维持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另外,公共监督委员会(POB)强调有效的审计经营风险评价对客户接受和保留决策的重要性以及这种评价对审计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可能的影响。例如,POB建议“会计师事务所要考虑采用完善的、计算机化的系统来确定涉及定性和定量因素的业务风险,包括一项针对潜在的损失或关于企业、它的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其它的信息的研究,还有考虑将这些系统与他们的审计工作相结合。为了适应审计环境和专业指导方面的这些变化,会计师事务所应当不断改进审计业务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程序,包括在客户接受和保留决策中的风险管理。技术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为这些程序的持续改进提供了便利。新技术为在成本效益的基础上收集和分享信息提供了可能性,这样可以使审计专业人员更便于监控客户、行业和市场数据。例如,数字化的程序降低了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成本,从而便于对风险评价和审计质量控制程序的确认和改进。另外,计算机的便携性、增加的存储能力、有线和无线网络以及增强的对审计专业领域的数据的计算和读写能力,使得数据可以在偏远的地点收集起来以后传送到中央数据库以供检查和分析。

在风险管理策略和程序上的不断改进是审计环境、专业指导和信息技术改变的必然结果。由于从过去的风险管理中吸取了经验以及新的信息技术为成本效益原则条件下的数据收集和知识共享提供了机会,会计师事务所现在可以更快速地改变他们的风险管理策略和程序以改进他们在客户组合选择方面的决策判定。在今天动态的、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有效的客户组合风险管理对会计师事务所长期的财务成功和迎合普遍的公众利益需要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所讨论的风险控制体系就是要为会计师事务所在客户接受和保留的风险评价和管理方面以及在全事务所范围内对审计客户组合的审计经营风险的分析提供帮助。

经营风险控制体系建立的第一步应该在以前的实践、文献研究以及事务所成员的知识及经验的基础上收集尽可能多的相关风险因素,然后确定一个包括若干个(根据事务所实际情况确定)客户接受和保留案例的样本,这些案例中所做出的客户接受或保留的决策都应当具有较高的质量,并且这一样本所包含的客户所代表的审计经营风险应当跨越从非常低到非常高的整个风险范围。笔者认为应采用一种不断反复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包括从现有的工作底稿、与案例所涉及的业务人员会谈、设计统计模型、对模型进行测试、调整和进一步测试中对数据进行采集。利用这些收集到的数据,会计师事务所从中选择出与当今的职业环境相关的风险因素。在开发过程中的初始阶段事务所应当将主要考虑的事项集中在讨论针对当今的职业环境这些因素为什么是重要的以及决定每一个因素的相关重要性。下一步要讨论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为这些选择出的一系列风险因素制定初始的权重。在这一阶段应当由数学家来主持控制体系的建立工作。事务所的工作就是为这些数学家提供给这些风险因素分配权重所需的信息。数学家应当利用从样本案例中所获得的信息以及事务所为其提供的资料设计出一个统计模型,初始的风险因素的权重可以由数学家根据判断进行分配。下一步是由事务所以及数学家联合对这一统计模型进行实地测试,随着这一模型的使用,在不断积累经验和对客户评价的实际结果的基础上,这一模型应不断地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胡春元,《风险基础审计》,东北财政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力云,《审计风险与控制》,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

篇6

    论文提要:本文从资本转换和增值的角度,阐述了财务风险的本质,进而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形成财务风险的原因。 

    风险是事件的不确定性引起的,由于对未来结果予以期望所带来的无法符合期望结果的可能性。简言之,风险是结果差异引起的结果偏离,即期望结果的可能偏离。财务的本质是本金,即资本的投入与收益。 

    一、财务风险的本质 

    公司财务收益及财务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即认为存在财务风险。由于来自不同风险源的各类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终究会反映在财务信息上,因此财务风险可以看作是公司风险的集中体现及最终表现形式。 

    既然财务风险就是财务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那么财务风险的本质应该在资本投入生产后收益达不到预期结果的可能性,是资本价值形态转换的风险。 

    财务风险形成于资本的流动过程中。从资本的垫支到资本增值的创造,最后是资本垫支的回收过程。资本循环的每一步都印上了财务风险的痕迹:本金垫支伊始,风险就已经启动;资本价值转换和增值的过程,就是风险的转移和积聚过程。所以说,财务风险是资本价值经营的必然产物。 

    二、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财务风险形成的内部原因及内在财务风险分类 

    1、内部原因。(1)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在现实工作中,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2)财务决策和管理缺乏科学和有效的制度。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企业内部经营活动是指资金从筹集、投入、运营、收回到收益的分配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 

    2、内在财务风险分类。在此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生产经营环节内部因素的影响而可能引起财务收益的不确定性,称之为内在财务风险。内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筹资过程中负债资金数量和筹资成本以及偿还时间;资金投入过程中的投向、数量、结构;生产运营过程中的收入、成本、经营管理水平等;收益分配过程中收益的确认以及收益分配政策、数量和形式。上述这些因素的影响引起的内在财务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筹资风险。它是由于负债融资不能如期偿还而带来的风险。该风险可分为收支性风险和现金风险,收支性风险为收不抵支造成企业不能到期偿债以至破产的风险;现金风险为企业某一时段上现金流出额超过现金流入额而造成手中没有现金偿还到期债务而带来的风险。 

    (2)内部投资风险。它是指企业对内部资金投入所产生的风险。投入资金不足会破坏生产经营的连续性;投入资金结构比例不合理会形成流动比率过高或过低,固定资产闲置或不足;投入资金效益低等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 

    (3)经营内部风险。它是由于企业经营收入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这里主要指经营管理不善而造成的风险。主要有销售风险、成本风险、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风险等。这些风险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密切相关,因此称其为内部风险。 

    (4)收益分配风险。它是指收益确认是否适当和收益分配政策是否科学以及分配形式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等而产生的风险。

    (二)财务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它也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 

    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例如,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使运输企业增加了营运成本,减少了利润,无法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目前,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供求变化多端,汇率随之变化,从而产生风险。上市公司哈高科按照分行业的数据计算,该公司大豆深加工行业所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64.28%。

    因此,大豆深加工是该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2007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大豆遭受严重挫折,榨油行业大批企业亏损,相应的豆粕价格也在高位波动,影响甚大。2008年年初国内外大豆价格大幅飙升,下游生产企业面临豆粕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企业在原料采购中没有话语权,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只有依靠自身能力消化高成本带来的外部风险。 

    三、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对企业而言,获利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指标最具有代表性。 

    (二)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财务风险处理不当,因此面临财务风险,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和分散风险等策略防范财务风险,这对于降低和化解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企业财务活动的风险控制 

    1、筹资活动风险控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造成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而对于借入资金而言,企业在取得财务杠杆利益时,实行负债经营而借入资金,将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收益的不确定性。 

    2、投资活动风险控制。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三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证券市场;三是投资商贸活动。在决策中要追求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或在收益和风险中间体现稳健性原则的平衡器作用。 

    3、资金回收风险控制。企业财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资金回收。应收账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有必要降低它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常用有价证券利息收入表示)、应收账款管理成本、坏账损失成本。应收账款加速现金流出,它虽使企业产生利润,然而并未使企业的现金增加,反而还会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加速现金流出。因此,对于应收账款管理,应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并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建立销售责任制。 

    4、收益分配风险控制。收益分配是企业一次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留存收益是扩大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扩张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高速发展,需要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应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一定水平,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格,由此形成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 

    参考文献: 

篇7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下行和不断变化,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国家的税收政策也在不断的顺应市场的变化趋势,这就使得企业不仅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还要面对税收政策变化可能给企业带来的纳税风险。纳税风险的发生不仅影响企业的信用,还会造成企业直接的经济损失。所以说我们通过对造成纳税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以控制纳税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

企业;纳税风险;控制

一、前言

企业的涉税行为主要包括遵从国家的税收政策、进行纳税额度的计算以及企业进行纳税筹划三种。纳税风险是指企业没能较好的遵从和运用国家所颁布的税收政策,而导致企业现在或者未来经济利益的损失,而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企业多缴纳了税款或企业少缴纳了税款,使得企业的纳税行为出现了不确定的影响因素。然而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或者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且在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中也存在理性经纪人的假设,所以企业追求税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就与国家税收的无偿性与强制性相抵触,如果不能较好的解决这个根本性的矛盾,将会使得企业的纳税风险较为巨大。且国家的税收政策在不断的变化,如果企业无法解决此矛盾以及改善自身的生产经营以顺应税收政策的变化,将会影响企业经济利益的获得甚至影响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不得不慎重的考虑纳税风险的问题,如何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企业自营业务的纳税总额进行准确的核算和合理的筹划,以避免纳税风险的发生。我们接下来对现在一些企业纳税风险的发生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期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来控制企业的纳税风险,促使企业稳定发展。

二、造成企业纳税风险的原因

(一)自营业务相关纳税事项处理不当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定会和不同性质的企业发生各种复杂的项目经费往来,然而企业所从事业务的相关纳税事项处理不当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纳税风险。一是当企业获得了商品或劳务,由于出于方便或者是自身利益的考虑接受了合作方的假发票或者是无效的凭证,可能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二是企业在进行的产品的销售时,在税法不允许的范围内,将即期应当确认收入的款项延迟确认收入,以达到减税的目的,这种行为一旦被税务机关发现,将会面临补缴税款以及巨额罚款的纳税风险;三是如果企业在进行资产的重组等项目,由于对于兼并对象曾经的税务风险等级没有详细的分析,在兼并以后可能给企业带来纳税风险。所以说企业涉及自身经营的纳税事宜处理不当会给企业带来潜在的纳税风险。

(二)内部管理控制体系不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体系的完善是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然而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存在的以下问题可能导致纳税风险的发生。第一,一些民营企业,企业的管理者即为企业的所有者,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容易将私人的开支与企业的开支互相混淆,使得私人开支计入企业开支,使得企业税前收入减少,减少纳税,国企也存在这一类情况;第二,缺乏完善的财务体系,使得企业日常经营的财务数据不够完善且不成体系,对于会计凭证的整理和审核过于松散,导致很多不符合要求的凭证出现,使得税务机关的审查难以过关;第三,缺乏相应的税务监督审查制度,没有建立专门的部门和委派专门的人员对企业日常经营中进行的纳税核算进行核查和监督,把关不严,使得一些不合法或无效的税务活动发生。

(三)纳税筹划水平不足,税收优惠运用不当企业为了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一定会通过纳税筹划来统筹企业的纳税总额,然而纳税筹划水平的不足反而会导致纳税风险的发生。一是企业对国家税收政策的把控不够精细,在纳税筹划过程或者是筹划不够到位,或者是已经稍微触碰了国家税收法规的红线,进而引起征税机关的注意,对企业进行审计,给企业带来潜在的纳税风险;二是企业对于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不恰当,比如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减按15%征收的企业所得税,以及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企业可能为了享受此税收优惠,采取不恰当的手段来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以获得税收优惠,但是如果后期科技部门和税务部门进行严格再审查,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纳税风险。

(四)缺乏纳税风险意识,财务人员素质缺失第一,企业一般未设置专门的税务部门,涉税业务均由财务人员完成,缺乏专业的纳税风险控制人才;第二,企业虽然能够意识到纳税是企业应尽的义务,但是企业通常很难做到主动申报、主动纳税,一般都是被税务机关催缴;第三,企业没有对不断变化的税收政策进行宣传,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和研究不断变化的税收政策,甚至对一些税收政策的变化都不了解,且对于纳税风险的潜在影响因素不够重视;第四,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缺失,财务人员除了简单的财务数据处理,没有掌握管控纳税风险的技能;第五,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财务人员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擅自篡改财务数据,影响纳税额的核准,进而导致纳税风险的发生。

三、有效控制企业纳税风险的方法

(一)熟悉与业务相关的税收政策,加强与征税机关的沟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对自己主营业务有充分的了解,并且对主营业务所涉及的项目以及合作对象有充分的了解,以便进行合理的税务活动。首先,在充分了解所从事项目的基础上,对于所进行的应税项目涉及的税收法规进行仔细的研读,甄别哪些行为可以进行,哪些行为会给企业带来潜在的纳税风险,并坚决杜绝此类行为的发生;其次,对于应税项目的计入,应当严格的遵守法律法规,在合理的范围内改变应税项目的计入时间和计入方式,不要因为不合理的操作导致征税机关的稽查,造成纳税风险的发生;最后,定期的与征税机关进行沟通,对于纳税过程中不合理的地方征询税务机关意见,并及时改进,并通过税务机关获取真实、可靠、新鲜的政策信息,加强纳税风险的防范。

(二)建立纳税风险控制体系,健全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对于企业自身管理和控制体系的完善,可以从如下几点入手:第一,加强对于企业管理者或高层的经济责任审计,对于管理者将私人开支乱入账,合并入企业开支的行为,及时发现并进行改正;第二,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和纳税风险控制体系,对于企业日常经营发生的财务数据,利用会计电算化进行系统管理,并甄别其中存在问题的财务数据,对于应税项目的财务指标进行严格的审查,避免纳税风险的发生;第三,建立相应的纳税审查监督机制,对于企业日常发生的应税项目的财务数据以及纳税额进行不定期的审查,并在纳税筹划的过程中对筹划过程进行监督,确保纳税筹划是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对于可能造成纳税风险的问题及时纠正,对于严重的违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违法行为则移交司法机关处置。

(三)加强纳税筹划水平的提升,合理利用税收优惠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了解企业所进行业务的性质、所涉及行业以及所涉及的税收政策法规,在进行科学计算的基础上,得出企业各个业务的应纳税所得额,在不触碰国家政策红线的基础上,对于企业的各个业务的财务数据进行合理的变动,以减轻企业的税负,达到纳税筹划的效果,并且纳税筹划还应当考虑企业未来经营方向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变动;此外,对于国家不断颁布和变化的对于不同产业和不同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发展的需求,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合适的选取适合自身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而不是为了短期的利益去进行不合理的税收优惠申报,给企业带来潜在的纳税风险。

(四)强化纳税风险意识,提升财务人员整体素质首先,企业应当建立自主纳税的意识,对于纳税建立较高的遵从度,并且管理者更应当建立纳税的风险意识,时刻关注可能引起纳税风险的行为;其次,加强对于税收政策的研读和税收政策变化的关注,并加大企业员工对于国家税收政策学习,促进全员纳税风险意识的提升;再次,建立专门的税务部门,额可以从高校专门引进税务专业的研究生,使得纳税更加专业,或者通过培训企业现有的财务人员,加强财务人员的涉税处理能力;最后,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对于随意篡改财务数据的行为,建立相应的惩罚措施和法律途径,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以防止纳税风险的发生。

四、总结

弗兰克林曾说过:“人生有两件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是死亡,另一个是纳税。”所以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会成为纳税的主体。纳税风险的发生会对企业造成较大的损失,所以说企业应当加强纳税风险的防范,确保企业稳定快速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段新怡.大企业如何加强税务风险管理[J].会计之友,2012(05).

[2]刘清科.对企业纳税风险的几点思考[J].时代金融,2013(18).

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筹资风险;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186-02

经历国际金融危机漫长煎熬,我国经济正呈现持续回升向好的态势之下,并不意味着危机的“寒冬”已过,仍还有乍暖还寒的景象出现。作为挺过金融危机的企业来讲,更需树立危机意识、风险意识,尤其是在关系企业生死决择的筹资风险控制方面,既要把握着度,发挥好金融资本的杠杆作用,又要防范出现的融资带来的一系列风险问题。对于不同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企业必须深入分析筹资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筹资风险进行防范与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价值。

笔者认为,把握和撑控好企业的筹资风险,从大的方面必须把握好两点:一是要树立风险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必须独立承担风险。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效果相偏离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在风险临头时,企业毫无准备,一筹莫展,必然会遭致大败。因此,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即正确承认风险,科学估测风险,预防发生风险,有效应付风险。首先要明确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要勇于承担和面对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和防范风险。二是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企业必须立足市场,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及时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如通过控制经营风险来减少筹资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投资风险,使企业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避免由于决策失误造成财务危机,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应建立财务预警机制,随时监控企业的筹资风险,把风险水平降到最低点。在具体环节上,要着力把握好风险控制流程。

1 事前控制

1.1 应做好企业的财务预测与计划,作好各种预算工作

在对外部资金的选择上应从具体的投资项目出发,运用销售增长百分比法确定外部筹资需求。可以从以往的经验出发,确定外部资金需求规模;也可以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使各项数据直观准确,量化资金数额,由于这种方法比较复杂,需要有较高的分析技能,因而,应在筹资决策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运用。准确的财务预算对于防范和规避企业的筹资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企业根据短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中长期的企业发展规划,预测出自己对资金的需求,提前做好财务预算工作,安排企业的融资计划,估计可能筹集的资金量。同时企业可以根据预测的筹资情况来确定资金是否能够满足企业资金的需求,并以此安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把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资金筹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避免由于两者脱节造成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防范企业的筹资风险。在编制具体财务预算过程中,企业可以依据行业特点和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保持适当的负债比率,根据生产经营的需求确定资金需求总量,合理安排筹集资金的时间和数量,使筹资时间、资金的投放运用紧密衔接,及时调度,降低空闲资金占用额,提高资金收益率,避免由于资金不落实或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而引发的筹资风险。

1.2 因地制宜地确定资本结构,合理安排资本与借入资本的比例,降低资本成本,也就是选择合适的筹资组合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根据所处的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情况,确定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在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上,保持适当的短期变现能力(如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和长期偿债能力(如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抵抗筹资风险的能力。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主要应该动态地监控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确定最佳负债结构。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最优的资产负债结构,合理确定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的比例,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对一些生产经营好、产品适销对路、资金周转快的企业,负债比率可以适当高些;对于经营不理想、产销不畅、资金周转缓慢的企业,其负债比率应适当低些,否则就会使企业在原来经营风险的基础上,又增加过多的筹资风险。

1.3 企业在选择负债筹资的方式中,如果选择银行借款的筹资方式应做出分析,对银行做出选择

应选择那些愿意承担风险,勇于开拓,肯为企业分析潜在的财务问题,有着良好的服务,乐于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发放贷款,在企业有困难时帮助其度过难关的银行。同时,要关注银行的专业化程度,选择那些拥有丰富专业化贷款经验的银行进行合作;保证所选银行的稳定性,使企业的借款不至于中途发生变故。

2 事中控制

在风险的事中控制中应重点强调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企业使用资金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筹资风险,提高收益,这是彻底摆脱债务负担的关键。我国大部分企业长期以来缺乏资金使用效率的意识,缺少资金靠借贷,资金投入较少考虑投资回报、投资风险以及投资回收期的长短,以至于企业越借越多,自身造血功能越来越差。因此,企业应加强资金使用意识,把资金管理作为重点,确保投资效益,实现资金结构优化,减少企业收不抵支的可能性和破产风险。要加强对流动资金的动态管理,主要包括:

2.1 保持合理的现金储备,确保企业的正常支付和意外所需

现金是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现金持有量过少而无法保证企业的正常支出,企业就会因资金短缺发生筹资风险;反之,企业持有的现金越多,企业的支付能力就越强。但是现金是收益能力和增值能力较低的资产,如果企业持有过多的现金,必然失去了用这部分现金投资的机会,造成资金的机会成本过大,从而降低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和资产利润率。因此,企业必须合理预测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现金需求和支付情况,确定合理的现金储备。

2.2 加强存货管理,提高存货周转率

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较弱的资产,如果存货在流动资产中比重过大,就会使速动比率很低,从而影响企业的短期变现能力,因此要通过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生产经营流程,使企业存货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2.3 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快货币资金回笼

应收账款是被债务人无偿占用的企业资产。不能及时收回应收账款,不仅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还可能造成企业资产无法收回而形成坏账损失。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通过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建立销售责任制等措施,积极组织催收,减少在应收账款方面的资金占用,加快货币资金回笼。

另外,在还款期限和额度的把握上,应尽可能地将还款期限推迟到最后,同时必须保持企业良好的信誉,有时候无形的声誉往往更加重要。这样虽然没有现实的现金流人,但却获得了货币的时间价值,节省了一定的使用成本。保持适当的还款额度可以减少企业资金使用风险,使企业不至于因还款额度过大而承担较大的财务风险。

3 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主要在于对本次筹资过程的分析上,企业筹集资金的目的是为了投资的需要,而投资又是为了获得利润。在一个整体的过程结束后,企业必然要对本次筹资运作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各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各种财务比率,重点应放在对财务报表的分析上。从一般意义上讲,回顾过去,总结经验,是为了指导今后的工作,企业的筹资活动也不例外。

综上所述,企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解决企业筹资风险问题,从企业的资本来源和资本结构出发,在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加强筹资风险的控制,以满足其健康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鲁爱民.财务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因素;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8-0056-03

追求低成本高回报是最基本的商业操作规则,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银行业正通过金融服务外包的方式实践着这一规则。银行金融服务外包是指商业银行将原本应由其自身负责处理的某些事务或某些业务活动,委托给本机构以外的第三方进行处理的经营方式。随着金融服务外包的迅猛发展,相应地由外包所带来的各种风险也不断加大并引起各国监管者的重视,各国监管当局通过监管指引的方式对外包风险进行控制管理,以保证金融服务外包在一个可控的环境内良性发展。

一、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1.风险因素的识别

外包理论的关键词是:资源、竞争力、关系,其中关系包括了企业与外包商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整体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考察外包风险时也就离不开分析和研究这三个因素以及将它们结合起来的战略因素。

可以归纳外包的风险因素为:资源因素、能力因素、环境因素和战略因素。其中资源因素包括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产资源、制度资源、市场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等;能力因素指组织竞争能力、管理控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控制能力以及将资源转化为能力的能力等;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战略因素包括战略的制定、实施、修改、控制等,具体地说包括外包的目的、范围和深度、供应商的评价和选择、外包合同的制定和延续、外包绩效的评价、外包中止或终止等。

2.风险因素的作用机理

外包战略不同于公司的其他战略,这个战略的成功与否依赖于外包的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外包商的实力、资源及战略决策等对企业外包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金融服务外包征求意见稿”中把战略风险归纳为外包商按自己的利益行事,从而可能有悖于受监管实体的整体战略目标的风险,未能对外包商实施适当监察的风险,缺乏足够能力检查外包商的风险(注: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保险监督协会.金融服务外包(上),国际清算银行,中国金融,2005(12).)。因此,在战略风险分析框架中,我们要考虑外包商相应的战略、资源、核心竞争力以及环境因素。

在金融服务外包中,如图1所示,金融机构作为委托方实施金融服务外包战略,将金融服务外包给外包商,战略目标的实现依赖双方当事人的共同努力。风险因素包括环境因素、资源、竞争能力、战略。资源和竞争能力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支持要素,资源和竞争能力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它们除了直接对战略产生影响之外,还可以通过对彼此的改变而间接影响战略。环境的变化会对战略产生影响,并导致资源以及竞争能力的变化。战略本身也暗藏这种风险因素,委托方和承包商的战略之间也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在图中的箭头既表示各个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双方当事人的潜在风险,它们中间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打破平衡,导致风险的出现,因此外包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保持环境、资源、能力和战略之间的动态平衡。

图1 风险因素作用机理简图

二、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类别

1.协议风险

外包协议是外包企业与另一个法人实体、没有附属关系的第三方之间的一种合同关系。外包协议有效期限经常为五到十年,相当漫长,而在此期间业务需求和环境变化很大,甚至不可预期,服务外包提供商能否按时、按质完成协议任务,这是不确定的。

2.机密外泄风险

外包有时必须把企业的机密资料、账簿和档案透露给第三方,同时企业的很多信息也将由第三方外包服务商提供。随着企业信息传递范围的扩大,可能会由于第三方外包服务商的“不忠”而导致企业信息资源损失、核心技术及商业机密泄露。一旦外包服务供应商泄密,势必会产生经营上、法律上和职业上的严重后果。

3.业务转变风险

为了取得规模经济、提高经营效率或者适应服务供应商不同的经营方式,金融机构进行外包时需要改变某些商业活动,这些改变会产生操作上的风险。在外包过渡阶段,内部人员可能需要在服务供应商的系统内接受培训。人员规模调整和雇员转移到服务供应商会产生道德风险和复杂的劳动法律问题,处理不完善,就会引起那些技术高度熟练和熟悉机构实践及要求的职员流失。

4.依赖性风险

金融服务外包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金融机构对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形成事实上的依赖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例如,如果在某些方式下金融机构要求服务供应商改变传统服务,服务供应商是否有能力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如果合同签订后,发现服务供应商不能令人满意,则重新寻找服务供应商可能会产生沉没成本。另外,对服务供应商的依赖性增强,也难免会减少金融机构组织学习的能力。

5.利益冲突带来的风险

尽管金融机构和外包提供商之间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且是风险的共同体,然而,他们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法人实体,各自都想赚取更多的利润。因此,就会出现金融机构希望外包提供商做得更多,而外包商则希望做得更少,这就决定了双方会有利益冲突,而且外包提供商还有可能利用金融机构对其的依赖而进行投机活动。

6.职业风险

如果服务供应商是金融机构潜在的客户,服务供应商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其它的客户机构。在某些形势下,例如客户服务转接中心,服务供应商的雇员与金融机构的用户直接面对,互相影响。如果这种相互影响与金融机构的政策和标准不一致,就会给金融机构带来职业上的风险。

三、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加强金融业务外包的全流程风险管理

金融业务外包包括八个基本步骤,即金融机构竞争力和战略分析、识别最适合外包的金融服务、制定外包需求、外包商评估与确定、协商与签约、项目执行与过渡、关系管理及终止契约。金融机构在外包过程中的上述各个环节均应加强管理,每个步骤都需要认真评估,防范风险,尤其是在下列三个环节更要注意。

一是识别最适合外包的业务。确定自身业务经营的核心产品和核心市场,是实现业务外包的前提和基础。金融机构在外包决策过程中要认真分析本机构的竞争力和战略,找出本机构的核心业务和核心市场,确定哪些服务可以实施外包。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全面的计划,对业务外包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和评价哪些业务需要自己运作。

二是选择外包商。外包商的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外包活动的成败。在做出外包决策后,金融机构的管理层应听取来自内部或外部法律、人力资源、财务专家的意见,然后才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去寻找擅长该业务的所有高级公司,通过仔细地调查、分析和比较,选择最适合的外包商。要注意外包商是否真正理解了金融机构的需求,以及它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解决金融机构的问题。除此之外,也要考虑外包商的财务状况。

三是管理外包双方的伙伴关系。通过对金融机构与供应商关系的有效管理,促进金融机构与外包商结成稳固的、有弹性的伙伴关系,达到双赢。

2.建立实施业务外包的各项配套机制

具体来说,一是外包商的评级准入机制。通过完善的外包商准入评级体系,有效对外包商的技术实力、经营状况、社会信誉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以测定外包商资质等级,从而选择竞争实力强,技术有保障的企业作为业务外包合作伙伴。二是外包业务风险监测和后续评价机制。在业务外包的实施和管理阶段,金融机构要保持对外包业务性能的随时监测和评估,定期对外包业务综合效益、业务质量层次的提升及业务外包后对核心业务的影响等做出测算评价,并及时与外包商交换意见,以推进和完善业务外包长期发展战略完善的相关机制。

3.充分利用合同控制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

金融业务外包种类繁多,没有也不可能有具体的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直接进行规范;而且许多外包金融业务往往有较长的周期,因此金融机构在业务外包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合同控制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要通过谈判与外包商签订一个可操作性强、尽可能完备的合同,准确、清楚地表述涉及外包的所有实质性要素,包括权利、义务、各方预期和责任等。对于信息技术的外包,金融机构在合同中必须对外包商的人员与技术准备和维持做出明确约定并注意保持合同对未来变化环境的充分估计,留有必要的弹性空间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环境变化。对于跨国外包,还应包括法律适用条款和争议解决条款以明确外包合同的法律适用、争议解决方式(仲裁或诉讼等)、争议解决地点以及争议解决机构等。此外,鉴于外包合同的重要性,金融机构应该注意结合运用外聘律师审查与内部法律顾问审查相结合的机制。

4.加强外包业务道德风险监控,防止寻租行为出现

外包金融业务通常涉及金额较大,动辄上千万,市场竞争激烈,寻租机会较多。因此,在金融业务外包过程中要加强监督管理,注意通过运用招投标等方式确保业务外包公平、公开和公正。尽可能通过集体决策方式避免被个别人尤其是金融机构负责人滥用权力,暗箱操作,寻取租金,影响外包业务的质量并产生法律风险。

参考文献:

[1]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保险监督协会.金融服务外包(上).国际清算银行[J].中国金融,2005,(12).

[2] 刘浏.商业银行业务外包的收益与风险分析[J].北方经济,2005,(10).

[3] 李金泽,刘楠.商业银行业务外包的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金融半月刊,2003,(12).

[4] [美]罗伯特・克莱珀,温德尔・O・琼斯,杨波等译.信息技术、系统与服务的外包[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Risk Control in Outsourcing Financial Service

WU Geng-ren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stitute Zhejiang Notmal University,Zhejiang 321004,China)

篇10

民营医院是一种新的医院发展模式,民营医院与企业一样,不仅讲求医疗服务的质量,也讲求经济效益,财务风险控制问题也是其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财务风险的概念、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论述了财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以及民营医院财务风险控制研究的意义所在,将民营医院财务风险控制与一般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进行了比较,揭示了民营医院财务风险控制可以借鉴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通过对民营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提出了民营医院财务风险控制的措施和预防对策。

【关键词】

民营医院;财务风险;控制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院管理、医院发展也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伸展。医院财务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因此,做好民营医院的财务管理,是民营医院发展的重要问题,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是医院经济运行的核心工作。

新形势下,财务风险对医院生存发展的影响也愈来愈大。民营医院如何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防范和化解医院发展中的各种财务风险,确保医院向着合理、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成为重要问题。

民营医院在对财务风险控制的认识上,和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性企业相比,存在着严重的滞后和不足,基于这样的现状,对财务风险控制的认识和探讨对医院这样特殊的经济组织来说,具有重大并且深远的意义。通过对医院财务风险的内涵进行确认,能够针对风险存在的形式以及关系到的领域,寻找民营医院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得以完善的对策,从而确保民营医院财务系统安全,为民营医院未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促进民营医院稳定的发展,增加市场竞争力。提高民营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对加快民营医院和促进区域卫生事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民营医院财务风险控制理论基础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计、控制的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效益发生偏离,从而造成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

企业财务风险包括财务成果的风险和财务状况的风险。财务成果即收益,财务状况即企业的偿债、营运、获利等能力。企业财务风险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经济后果的不确定性,既有收益也有损失的可能。而狭义是单指损失。本文选择其狭义的定义。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造成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内部的原因。具体来说,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第二,企业财务管理以及业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第三,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第四,企业内部、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间关系混乱。

(三)民营医院财务风险控制与一般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比较

1.民营医院财务风险控制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相同点

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的财务核算和管理也在逐步向着企业化管理的全成本核算和全面预算管理靠近。具体来说,民营医院财务风险控制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存在着以下几个共同点:

(1)对财务风险控制的态度相同。由于财务风险的广泛存在,会对经济组织的资金流和资金链会产生重大的影啊,在这些影响中,都是以负面影响为主。因此,无论是医院还是企业,在面对财务风险时,都会选择对其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积极控制。

(2)对财务风险控制的标准基本一致。民营医院的不断企业化也使得它们在财务风险控制的标准上基本一致。

(3)对财务风险控制的方法相同。财务风险都是从财务决策和业务流程中产生、并且要经历一个固定的转化和传导机制转化为对资金流的影响。要进行财务风险控制,无论是一般企业还是民营医院都会实施相同的方法。

2.民营医院财务风险控制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区别

由于其经济组织的业务特点不同,医院财务风险控制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医院财务风险控制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存在差异,这些区别的主要原因有:

(1)经济组织的业务特点不同。对企业来说,大多数企业都是购进原材料,产出产品的,所以生产往往是企业的核心任务。而医院就其业务特点来说,是典型的服务性经济组织。

(2)对财务风险控制意识的强化程度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财务风险控制手段的力度不同、审计在财务风险控制中的地位不同。

二、民营医院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民营医院外部环境的和内部环境的共同构成医院财务风险产生的环境。从外部环境而言,一方面我国的医疗卫生制度改革不断推进,改革的方向和经费的投入对象由全民医疗保险等个人服务领域转向疾病控制,与此同时,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其对药品利润的关注,导致政府对医疗卫生行业的严格监控和管理,实行药品招标。这导致药品利润空间压缩。另一方面,物资的价格高低和采购比例及顺序和周转流动情况会引发财务风险。

就内部环境而言,医院的机械设备采购、药品和卫生材料以及其他必备材料是医院维持运转和开展日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医院对于固定资产如专业医学设备和医院的规划建筑这类消耗量大回收期长的投资的决策的失误,将会导致医院日常运作没有保障;堤外医院自身的建设资金过高,负债率居高不下,这促进了医院的财务风险的出现;财务管理者的疏忽和意识淡薄及能力不足是医院财务风险出现的又一重要原因,财务管理者对于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导致财务决策失误,劣势因素不断累积扩大引发财务风险的出现;另外一点是医院的财务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监督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让管理者有机可乘并经常将之作为事故后的挡箭牌和遮羞布,责任追究出现漏洞。财务监督制度不完善让财务运行效率缓慢,财务风险发生可能加大。

三、民营医院财务风险控制的措施和预防对策

(一)加强成本核算,开展成本控制分析,实行预算控制

成本控制是民营医院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医院财务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内容,医院财务管理者须树立成本效益观念,重视成本和预算的分析和正确评估财务分析的实际效果。要理清思路及时查明成本偏差出现的环节和原因以便医院重点治理和把控。总之,要对成本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调控,掌握好预算控制的力度和方向使成本在可控范围内运作,确保民营医院正常的经营活动所需的资金流动量,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引入民营医院财务领域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对民营医院财务风险控制有着极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尤其是在权责发生制引入医院财务以后,民营医院和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有了更多的相通之处,可以更多的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也明确的其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因此,民营医院利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财务风险控制是完全可行的。

(三)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针对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引发财务风险的问题,须通过培训切实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风险意识,提高管理人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风险出现的能力。

(四)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民营医院的制度不完善始终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提高的瓶颈和短板。要加强医院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建设,确保管理透明、公开,监督有力,效果明显,明确各个部门和个人的职责和权限,病建立一套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

四、结论及建议

民营医院的制度不完善始终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提高的瓶颈和短板。要加强医院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建设,确保管理透明、公开,监督有力,效果明显,明确各个部门和个人的职责和权限,病建立一套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民营医院的财务管理对于民营企业经营发展至关重要,如何有效的控制的医院的财务风险,帮助民营医院承担起它应负的社会责任,是当前民营医院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民营医院与一般生产性企业在风险控制问题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民营医院财务风险成因既来自外部环境又来自内部环境,针对民营医院财务风险问题,应该采取的控制的措施和预防对策主要有加强成本核算,开展成本控制分析,实行预算控制;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引入民营医院财务领域;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1]

陈兴滨.公司理财[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2]傅劲松.浅谈财务风险及其管理[J].浙江经专学报2002(4)

[3]何凡.财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J].上海企业,2001(11)

[4]刘贵炎.医院负债经营下的财务风险控制浅析[J].中国总会计师,2009

[5]李玲.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2,(3)

[6]锥敏.试论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