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核心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教学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教育理念的提出,大家开始重视教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科的核心素质是对学科内容最好的阐释,数学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受到了特别的重视,数学的核心素养体现了数学教育的价值,数学知识所思想和方法都蕴含其中,良好的数学教育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例如数学概念、数学法则、公式定律等。熟练掌握解题方法,以及计算、测量等基本技能,掌握方法的同时,领悟数学思想。用通融的、练习的观点整体把握数学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是将数学核心素养落实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一个人先天带有的能力,以及后天训练、实践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品德与观念、思想与方法等都包括在内。用不同的标准将素养分类,会得到许多不同的类别,以学科为分类标准,素养可以分为数学素养、英语素养等。核心素养不同于一般素养,这是以学生发展的需求程度划分的。数学核心素养就是这两种分类的集合,是指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核心思想和方法,并掌握数学本质。我国学术界对于数学素养尚无准确的、统一的界定。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从数学自身出发,较为综合全面的认为数学素养大体包括一下几种能力:数学的交流与表述、数学思维和推理、数学论证、建立模型、符号使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及使用辅助工具。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特征

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数学学科的独特性,是构建数学教育体系的重要来源,数学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体系框架,多维度多角度的阐释数学的内容,凸显数学思维和数学建模。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多元化,具备很多不同的特征,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体现了数学核心素质的阶段性;在数学教学中,公式定理、运算法则等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在短时间内获得,但是数学核心素养不同,其包括数学情景、数学意义、数学建模导向等,具有抽象性。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体现,其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的思考态度,都满足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数学核心素养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获得的,所以在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基础上,解读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将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融入教育与体系,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解体技巧,更好的学习数学。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小学成长和学习的关键阶段,对于学习方法的养成、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解题技巧等等都是重要的时期,也是各学科核心素质培养的基础阶段。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基于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和特征的理解,还应该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新的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途径、方法、策略。

(一)理论联系实际

小学数学在知识点设置上相对简单,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意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选择学生熟悉了解的生活场景,可以创建一些情境教学法,将课本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养成一种数学思维。比如讲解人民币的换算,可以在讲过换算规律之后,告诉学生五十元可以买苹果,但不能买汽车,五百元可以买电视,五角钱不可以等。将课本中的知识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备课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方便学生理解。再联系实际生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小学阶段抽象思维的培养,小学阶段通过抽象思维习得的是基本概念,对于一、二年纪的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重点在于感悟,可以用抽象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养成数学意识。

(二)加强知识与课堂之间的联系

课堂是学习和培养核心素养的基本场所,所以要将课堂时间好好的利用起来,教师要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影响时潜移默化的,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坚持。每堂课的教学过程都可以让学生参与进去,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还可以可学到知识。要注重将统一固定的课程转化为灵活的课。同时要注意的是,小学阶段是数学的入门阶段,不管讲课内容多么自由,始终不能脱离教材,

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讲相关知识是,教师首先明确了主要知识点后,可以结合其它知识点整合讲解,在备课过程能够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在课堂上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在课堂上提出有发展意义的观点,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形式趋近于应试教育,在学校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只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和做大量的练习题,从根本上忽略了对于核心素质的培养,要想进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首先就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也需要对核心素养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教授学生。

(四)在教学评价中考察

在教育教学中,考核评价是很重要的环节,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考察过程中,不过分强调速度的快慢,速度的训练在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忽略了思考的过程,考查内容中也要包含数学素养,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基本计算能力,空间想象力等等,尤为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设置一些相对较难的题目,不单单从结果判断答案的对与错,而是判断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向是否正确,也可以设计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引导学生用变通的思维思考问题,根据实际情景多角度思考,行程变通的思维意识,让学生积累经验,这些经验逐渐形成数学素养。

结语

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一心追求速度,数学学习是要思考的,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敢于思考,启发学生善于思考。这需要高素质的老师通过不断的摸索,找出最适合当代小学生的方法,将核心素质培养落实于课堂,通过课堂教学、考试检测、将知识点与实际理论融会贯通,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莹莹,朱丽,吴晓璐.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9):103-104.

篇2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个人的重要素质,必须从小进行培养,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功能。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指出:“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兴趣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创设学习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汲引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去交流,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行课标教材的编写在创设教学情境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设置了大量的情境图,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例如,我在教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时,充分利用了教材中创设的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在这样的情境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交流。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可见,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对数学爱学、乐学,从而学好数学。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会随着强烈起来。

二、积极引导,启迪激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激励有如下几种方式,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一是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学生的良好表现,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二是成功激励。成功能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激励成功者不断进取,激发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的问题,让他们经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对获得成功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三是参与激励。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动手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单纯由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多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创新。例如,我在教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设计了学生到商店购物的实践活动环节,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全班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这个活动,他们在做中学,在乐中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四是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有竞争就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竞争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学习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3

一、创造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

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时,我用故事形式把数学题表现出来。在复习旧知后,先向学生讲一件事情:“老师昨天在操场的一棵大树底下听到两个同学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不截断这棵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棵树的主树杆的直径是多少。”然后设问:“同学们,你们也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充满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了悬念,启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此外,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提高思维的主动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等实践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又因为农村小学的条件所限,配套学具不充足,因此让学生自制学具,使得人人参与动手操作。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课前指导学生用硬纸板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各一个,在课上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把圆锥容器装满沙子连续倒三次倒满圆柱体容器,然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出规律,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师应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这样学生自然学习兴致高,乐于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

二、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农村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鼓励学生多思考,在解法上不拘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适时地设计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了“比”以后,让学生对于含有比的句子尽可能从多方面联想,如从“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你能联想到什么?”学生可联想出:(1)女生人数是男生的(或80%);(2)男生人数是女生的(或125%);(3)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或25%);(4)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或20%);(5)女生人数和总人数的比是4:9;(6)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7)总人数是男生人数的……这样,让学生提出不同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提高计算速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学生计算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思维的发展。因此,进行提高计算速度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行计算速度的训练,在课堂中通过心算、抢答、游戏、限时计算、限量竞赛等形式进行。并要注意教给学生简算的方法,让学生在计算中自觉运用。如,在求空心圆柱体的体积时,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我引导学生讲出算理,让学生通过公式变形,最后使学生归纳出空心圆柱体体积较为简便的计算方法,即也是用面积×高。以后遇到这类问题,学生都能迅速地计算出来。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速度训练,如填数游戏、猜数游戏等形式,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通过长期的速度训练,能提高大脑转数,促进思维发展。

四、加强语言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农村小学生往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叙述思维过程,特别是数学语言更是缺乏,阻碍思维发展。课标指出:“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因此,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和发展思维的重要环节。农村的小学生更要加强数学语言训练。为此,教师要耐心地听学生说,鼓励学生敢说,培养学生会说,引导学生说好。所以,教师要长期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要强调学生对每个算理的正确表述,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叙述模式。如用“首先……然后……最后……”,“之所以……是因为……”等句式去说。学习应用题时,强调学生叙述思路,可按照“已知……和……,可以求出……”,或“要求……必须先求出……”的句式去叙述;而学习一些规律、结论、计算公式时,要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有序地表述的能力。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时,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后,我启发学生看实物图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把一个圆柱体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

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时,教师要加强复述,让学生多说,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让学生完整地叙述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使学生既会说,又会想;通过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使学生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篇4

一、爱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瓦特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张衡成为—名伟大的天文学家,都与他们儿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关。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如:小鸟会哭吗?有的孩子还爱把家里的钟表、玩具拆开,看看里面的究竟。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所以教师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

二、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是激起创造的火花和学习灵感的源泉

许多事实证明,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闸门,萌发创造力。相反,在非常严肃和高强度紧张的心理环境下,会产生压抑和恐惧心理,极不利于学习和大脑的记忆、储存,甚至对已经储存在脑海中非常熟悉的信息,也会因突然“短路”而难以释放出来。可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1. 把微笑带进课堂。

要让学生笑着去学,教师决不能板着脸, 更不能去训斥学生,做到真正尊重每个学生。每一节课,我走进教室,便以亲切、和蔼的笑容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感到轻松而愉快,感到无拘无束,整个课堂充满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2. 把趣味带进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课堂上,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并有目的地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如:“开火车”“数学诊所”等,把各种趣味性恬动融合在不同年级的学习内容中。

3. 把竞争带进课堂。

课堂教学既要有密度,又要有梯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面对全体学生。因此,我经常把竞争机制带进课堂,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让整个课堂始终充满着朝气与活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倡导了“再创造”的数学教学方法,他说:“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数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他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

四、丰富和激励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

创新能力是建立在创新精神上的一种创造能力。富兰克林面对溪水中的流水,很快由流水联想到他日夜思考的电学原理,想象电也是一种流体,它充塞于一切导体之中。这个想像力为创立现代电子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现代分子生物学家莫诺把基因中的DNA的活动想象为一个巨大的工程,有“工头”在指挥、控制。后来终于证实了“操纵子”确实存在,为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鼓励质疑求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仙杖’’

篇5

一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氛围,使学生获得由积极思考带来的快乐

老师在施教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于学生精神的鼓励,发现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好的解题思路,要对其加以鼓励、支持,在班上给予表扬,以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信心。另外,教师要把握好时机,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动机,增加学生们之间的学习沟通交流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在交流中获得知识的提高。

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加减法时,板书67+24,问:这道你们会算吗?不少学生都会算,踊跃回答,学生的算法正确时,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因此,学生的思路一下被打开,于是我又进一步问:“谁能用比较简单的方法计算呢”?这样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引发他们的思维来解答问题,有的学生这样回答:67+24=67+20+4,他说这样计算比较快捷,因为之前学过两位数和整十的数相加的计算,也学过两位数和个位数相加的方法,这样拆开来算,就会比较容易一些。还有的学生的算法是:67先去加3得70再去加24。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和思考得出了不同的方法,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开拓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因此,在教师的逐项深入的提问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因为巧妙而富有创造性的提问为学生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的思维插上了一双创新的翅膀。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是一味学习里面的具体知识,做大量的题目,同时也应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二 着眼于开发指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能力

注重教学思维的开发、扩大,将题目进行创新整合,朝着有利于开发学生思维的方向发展。

如,在教授两位数的乘法时,在教授的过程中感觉学生理解上有难度,然后就商量着,从乘法意义下手进行教学。如:68×35,师问:这个算式表示的是35个68是多少?师再问:要求35个68是多少,就是求5个68和30个68相加,学生在运算中,就会比较清晰地进行计算,也明白最后的相加的运算,知道每一步求得具体的是什么,最后学生就能理解计算的步骤了。

这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运用了乘法的意义,清楚地讲透了两位数相乘的运算法则,不但使学生掌握起来更容易了,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 以“小组学习”为核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发诱思、鼓励合作、共同发展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多利用“小组”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的讨论授课。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小组长能有效组织学生,同时也能够控制学生的思维方向,带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的学习是相当有效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优等生、中等生、困难生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对于各自的提高、巩固、得以帮助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种方式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更能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在讨论、沟通中激发自己的想象力。

四 实施“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维,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

在教学中采取师生互问、生生互问的方式,使学生在沟通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爱问问题、问好问题的好习惯。

如在“八加几”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就在左边的五根小棒中,选了两根来摆设。老师就鼓励学生们对这个学生进行提问,有的学生问:你为什么选择两根呢?还有问:你为什么一定要凑够十个小棒?还有的学生问:你为什么不从右边的五根小棒中选取两根来进行摆设?

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将不同知识加以概括,提升框架能力。

五 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数学应用的实践意识,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具体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解决具体的问题。

六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篇6

一、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创新氛围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只有发掘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增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才能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培养。发扬教学民主,要求师生关系平等、和谐、融洽,教师重引导,学生重自主参与,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发展的能力,鼓励学生奇思异想,追求新颖独特,不拘一格。

二、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有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为了培养面向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还要使这些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要让学生从小学会学习。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着重教给学生方法。

1.诱导学生大胆想象、联想、勇于创新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拓思路,学会创新。想象是创新的前奏,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诱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其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大胆展开联想。

2.培养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好乐之者。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探索动机,使学生沉浸在积极思考探究中。因此教学中必须精心设疑、质疑,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思考,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这样学生的创造性就容易调动起来。

3.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

“创新”需要扎实、牢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作基础。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能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

三、创设创新条件,培养创新能力

1.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想创新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疑于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积极地探究、创新。

2.鼓励质疑问难,让学生会创新

学生的学习过程永远是一种对知识的探究、创造的过程。质疑问难是创造的种子。“疑”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鼓励学生不满足已有的结论,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

3.发挥合作优势,让学生能创新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组成学习小组可以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以班级、小组、个人等多种学习形式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学习小组可以分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小组讨论时优先让那些不大发言的学生说说对所讨论的内容的见解,并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小组讨论解决达成共识,然后归纳整理,在全班交流.实践证明,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后进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可以得到发展。

篇7

一、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榜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流程,考虑教学环节,运用教学手段,从而真正作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讲解为学生的活动服务,教学的过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同时,我们还要解放教育思想,开放教学空间,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放课堂的教学空间,因为“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贝尔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淡化教师的表演,强化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尽展其能而不是教师独霸讲台进行单独表演,要通过学生的成功来展示教师的成功。作为教师,还应以创新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学习态度、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等,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更新的观念和知识技术武装自己,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接收新理念,学习新经验,以新的思想和学识启迪学生。这样,在教学中就能借助教材这个载体,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构思教学流程,循循善诱,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营造创新氛围,给以创新时间,教给创新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感到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是完全自由的,确实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激活他们的脑细胞,使他们的创新潜能被充分的开发。同时,给以一定的创新时间,这样,他们就可以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质疑问难,操作,观察,做练习等。而最重要的莫过于教给创新方法了,因为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方法是能力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探索,演练,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创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常用想象、联想、求同、发散、逆反、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教学生创新。

三、持课堂阵地,加大创新力度

1、巧设导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言是否生动、直观、有趣,将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成功的导言应该富有情趣,富有吸引力,它可以使学生主动、迅速地进入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主动迅速地进入教学的情境之中,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因此,我们要利用好有限的时间,恰当、生动、直观、有趣地设置导言,把学生引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为探究新知作好孕伏。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时,设计这样一个导语:一上课,教师拿一个闹钟,对同学们说:“听!是谁在催我们起床?”这时,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就连平时最好动的学生也目不转睛地看着教师的一举一动。这时,教师将闹钟开关开开,闹钟就发出了“快起床呀!快起床呀!”的闹铃声,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教师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接着说:“我们工作,学习都有时间,你们愿做时间的小主人吗?”学生齐答:“愿意!”这时教师引入新课。这样安排导语,能激起学生“做时间的小主人”的强烈渴盼,为探究新知识创设了心理上的最佳状态。

2、循循善诱,精心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精心设问,既能导思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适应学生的要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起学生思考和争议,使他们产生探求知识发展过程的强烈的心理渴求及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

如在教学《最大公约数》时,我这样启发提问“‘公’是什么意思?最少几个才能称为公有的?你认为什么是‘公约数’?什么是‘最大公约数’?”通过一连串的设问,学生自己能总结出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概念,使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篇8

一、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在观念上教师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在实践中敢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大胆放手,善于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在合作中激发学生的自我创新精神,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例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把圆分成若干等分,分别摆成不同的图形,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摆出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接着教师提问:摆出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的底边、高分别和圆的哪些部分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圆的面积和所摆出的图形的面积没有变化,从而得出圆的面积公式,突破教科书里只用一种,即摆长方形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引导学生质疑,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学生在学习、观察、认真地分析之后提出疑难问题的过程。它可以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是对问题认识的飞跃,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开始。学生的求知欲,多来自于生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才能产生“刨根问底”的学习热情。研究表明,由学生引发的疑问,更能贴近学生思维实际,更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但是现今的小学课堂教学中,很少有学生质疑,教师安排的质疑也形同虚设,很少收到实际的效果。这是因为教师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教学,几乎把学生可能发生的思路全部提出来,面面俱到,致使学生无疑可质;或者因为惟师、惟书、惟知的观念束缚,学生的有些提问曾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压抑和挫伤,致使有些同学有疑也不敢质。如在教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时,我贴出来三幅空盘图,学生感到奇怪:这三幅图能讲什么呢?兴趣随之而来,想听听老师如何讲解。我边释疑,学生边回答。”每个盘里有几个苹果?”“没有,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求三个盘里共有几个苹果,用什么方法算?”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学生觉得这三幅图大有文章,他们继续保持浓厚的兴趣,当学生答出0+0+0和0×3两种算法时,我继续设疑:0+0+0和0×3的结果是否相等?紧接着,通过0×5,0×9……等的练习,让学生自编零乘任何数得0的题目,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概括:请想一想,0和一个数相乘得0的式子有多少个?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么多个和0相乘得0的式子表示出来?问题的提出,再次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思考。果然学生通过思维与讨论,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这样一步一步设疑、激趣、再释疑,使学生对“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愿望,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在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小学生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数学教学尤其如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以及分割、拼合等操作过程,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考,才能真正的对所学的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让学生拿事先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按要求拼成任意一个长方体,然后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了探索新知的奥秘,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掌握的知识也更牢固。学生们通过操作、对比、辨析,既得出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还得出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并清楚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最容易领会错误的现象: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一种长方体后,无论摆放位置发生怎样变化,还是同一种长方体,而且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篇9

教育制度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通过创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在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认识数学的客观规律,挖掘学生潜力,以此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意识培养原则

1.兴趣的培养

兴趣培养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极为重要,这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如讲“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折纸,再用剪刀随意剪一个图形,然后观察展开后的图形,这时学生自己设计的图形就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通过“操作――观察――猜想――论证”的教学模式,引出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2.质疑的培养

创新意识的萌发过程是从问题的质疑开始的,这种质疑能够让人对未知的事物产生好奇感和兴趣,从而激励人为此去探究、解惑。在寻根究底的过程中学习并发散思维,从中去发现问题的客观规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通过教师的疑问情境设置,在课堂中充分地提供答问机会,让学生敢于讨论问题和质疑问题。

3.思考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向去看待问题,所以对思考的培养是数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层次和方向来对同一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

4.动手能力的培养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对新鲜事物极为好奇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极为敏感,加上小学生的思维都比较单一,所以在加强培养学生思维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我在讲“升和毫升”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1毫升和1升的量筒,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实际测量,不仅加深学生对“升与毫升”抽象概念的理解以及换算进率的掌握、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相关内容

1.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对于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取向,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取向。例如我在讲“观察物体”这一部分内容时,先播放了“盲人摸象”的视频,通过学生观看视频得出了盲人所摸到的只是大象身体的一部分,从而引出课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情境创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创新意识的前提,所以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能够产生足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思考、创新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重点,即使学生的想法异想天开也不要批评和讥笑,反而更应对这种行为给予高度的赞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还要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将班上分成几组来进行数学竞赛,胜者给一定的奖励,让学生去体会学习的乐趣。

3.创新意识的培养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教师已从传授者逐渐转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现在更讲究的是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将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创新,以适应目前的教育情况。应将曾经的填鸭式教学转换为细小型教学,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部分,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将这些细小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想象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生的想象力有直接的关系,创新意识强的学生的想象力也是比较丰富的。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只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无法有效的提高创新意识培养的效率,根据学生的单纯思维和好奇特点,可以将逻辑思维培养和想象力培养同时进行。如小学中的乘法是在加法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从而有了乘法口诀表。再培养学生从加法向乘法转变的逻辑思维时,就可以让学生进行除法的想象,是否可以利用减法来进行等,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教师情感教育和创新教育

1.情感教育

每个人都具有自尊心,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对于小学生幼小心灵来说,他们更需要教育者的照顾和温暖,在教育中也需要情感上的交流和滋润,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多采取鼓励措施,给予学生更多的呵护和照顾,让他们在爱的课堂中自由自在地进行学习,只有在这样的和谐课堂中才能进行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2.创新教育

上文中描述到要对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其实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不仅在教学方法上,在教学模式上和教学理念上都应进行创新,以满足目前的教育需求,这样才能根本性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或者聘请知名的专家来校进行友好学术上交流等,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进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在各个方面同时进行努力,才能让小学数学教育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四、结束语

从上可以看出,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同时进行努力,这是一件非常艰巨的教育工作。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个层次齐心协力才能够达到。对于老师来说,从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泽仁卓嘎.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意识[J].民营科技,2010,(10):52.

[2]王剑平.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科海故事博览,2011,(9):61.

[3]李海娟.营造积极参与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之探讨[J].读写算,2010,(23):64-65.

篇10

关键词:小学美术;学生;创新能力

一、实施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术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课程中一味地讲解美术理论知识,不仅打击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技能的发展。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学校活动或者班会主题等,进行综合探索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加强,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学校开展的问题活动主要有运动会、篮球赛、拔河比赛及运动会等,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学校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对运动会、文艺演出等进行设计及布置;也可采用卡纸及报纸等制作小服装及面具头饰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美术是整个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从书本的学习转而走进生活学习,通过综合性教学,把美术课本中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学生自身所拥有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快乐的体验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动力,而学生学习动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学习效果。例如,教师教授“门”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门着手,给学生看他们非常熟悉的门:学校大门、教室的门、公园的门等,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焦点,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也让学生明白了一个简单而朴素的道理: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美丽就无处不在。当大家头脑中形成各种门的形状,就会轻易画出形象的门。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时,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他们进行大胆的艺术创新。综合化、探索性是现代先进教育思想的精华,同时,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典型特征,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促进了他们心灵的健康发展、人格的完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和新课标一起成长,共创美术教育事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