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的核心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具有历史必要性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社会变革的汹涌浪潮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获得广泛关切。这条道路是一条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的具体道路,指引着中国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又要迫切地推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这一道路已经走到了关键的历史节点,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一个符合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理念、蕴含的基本价值精神、结合中国传统价值习俗的优秀遗产、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价值观念,具有迫切的历史必要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而对青少年的教育更是关乎国家兴衰命脉的重要事业。教育不仅是知识文化的传播方式,也是塑造价值观和人格的重要途径和媒介。高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假如对其不加引导,或者不能正确引导,而随其“自由”生长,那么很容易使得青年人迷失在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中,甚至被别有用心的舆论所误导,尤其是难辨是非的网络舆论,其影响不容小觑。这种“自由”的价值形成,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将话语领导权主动退让给了其他势力;这不仅是对青年人成长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国家民族未来的不负责任。理论告诫我们,真正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遵循。只有把握住时代的潮流和发展方向,追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节拍,才可能实现青年真正自由的价值选择。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恰当的方式融入高中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迫切的时代任务。
以恰当的方式融入教学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融入青少年的教育事业?如何在中学教育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与精神?正是当今中学教育研究的重要方面。这不仅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更是贯穿于整个中学教育体系的综合性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应该渗透进学生的头脑和思想,还应该致力于引导青少年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态度、素质养成;不仅要出现在思想教育的课堂上,而且要引导各门课程的建设,引导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教育教学实践。比如,美术、音乐、体育等专项特长的培养,各种学生社团的活动,各类校本课程的开展,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每周升旗仪式、高一新生入学教育、高二学生18岁成人仪式、高三学生文明离校活动和毕业典礼等,都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更全面的平台,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以认知知识的形象出现,而且能全面、立体地影响学生的人格养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
教学时应采用有效方法
如何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传播的教学方式值得反思。当代青少年学生由于自身人格和思维方式尚未定型,特别容易受到不良价值导向的影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积极占领这一思想阵地,引导学生建立起健康的、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在与各种不良价值观的博弈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必须通过更为接地气、更贴合学生思想生活的崭新形式出现,才能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
首先,用感性直观的体验方法取代传统的理论教育,通过文学作品、文艺作品、事迹报告等形式,让学生先获得情绪和心灵上的感染,再推进理论的深化和认知。其次,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进行反思。可以通过社会现象、其他学生的具体案例、调查问卷等形式,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和反思,帮助学生辨明是非对错,反思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再次,要对这些具体朴素的价值情感进行理论升华,帮助他们稳固对这一价值观念的思想认同。向学生开展人类的基本价值文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的理论精神教育,在思想史的长河中,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与历史意义。最后,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可以通过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小品等形式,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变化和成长,从而起到示范教育的作用。更进一步,要及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果进行总结,探索出一套长效机制,推广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篇2
专题主持人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教育改革、价值教育等,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途径、方法创新研究”等项目,出版《教育学的文化性格》(1999)、《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2001)、《公共教育学》(主编,2007)、《教育哲学的责任与追求》(2007)、《教育哲学》(2008)等学术专著和教材,发表研究论文130多篇。
党的十凝练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期也多次在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教育部、北京市等先后就如何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具体实施意见,让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蔚然成风,方兴未艾。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键要在如何“融入”上下功夫,真正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里选编的一组文章,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路径、方法创新研究”及北京市教委委托项目“北京市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行动研究”课题组从北京市近百所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地调研发现的案例中选择出来的,现以专题形式予以发表,旨在展现一线中小学在结合区情、校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丰富实践,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生活的多元途径与方法,如义务支教、经典传承、同伴引领、家校联动、红色游学、班级管理、课堂渗透、舞台体验、榜样示范等,为进一步深化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在这些文章中,《关于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一文,则是对入校调研过程中校长和教师普遍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回应,希望能够起到交流思想、答疑解惑、坚定信念、促进行动的作用。
篇3
檀传宝:劳动教育对于今天的中国非常重要,它的重要性大体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去考虑。
第一,从社会问题的角度考虑。你会发现如今在中国,很多社会的病态都与劳动教育开展的成效不高有密切关联。比如,一些人为富不仁,一些人一心想赚快钱,还有很多人喜欢炫富,等等……这些社会乱象背后的逻辑,其实都是不劳而获或是少劳多得。或者,我们从特定角度看,很多社会病态都可以归因于与劳动有关的价值观的偏差,需要通过在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去克服。
第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正如你在问题中所说的,现在咱们国家的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很快将会成为第一。我们的人均GDP也已超过7,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可以说整个社会包括我们的教育都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那么,当我们告别了以体力劳动为主导的旧时代之后,有一些课题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脑力劳动的比重会不断增加,但最基本的体力劳动的成分依然存在。那么,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去定义劳动教育所说的“劳动”呢?究竟怎样的社会安排才更有利于让人们在诙中获得尊严、拥有劳动的光荣?应当怎样让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看到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直面、回应这些课题,在这个时代已经非常迫切、重要。从更积极的角度看,一个能够拥有劳动意义感的劳动者可以更愉快地生活在这个世界。让全体国民特别是少年儿童认识到劳动的意义,从而愉快地劳作在共和国的大地上,这对于新时代中国人生存质量的提升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从教育本身的角度考虑。我们强调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一方面,根据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社会主义教育本来就特别重视劳动教育;另一方面,一个最根本的理由,社会主义运动说到底是为劳苦大众主张权利的,是以承认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为非常重要的价值原则、教育原则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原则,让劳动者克服劳动异化状态,摆脱剥削压迫、过有尊严的生活,这本来就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最为根本的一个诉求。从价值体系上讲,无论是十月革命后的苏联还是今天的中国,崇尚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尊重劳动创造的主体――劳动人民,都一直是最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教育体系中,这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教育明显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形态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所以,如果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办真正的社会主义教育,按照讲的“不忘初心”,劳动教育就应该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劳动教育的内涵可以说是十分广泛的,内容也很丰富,包括了劳动技术、社会公益劳动、家务劳动等等。在您看来,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主要应该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檀传宝:你提到的这些都是劳动教育的具体形态,但是形态的划分标准不一样,比如说以场域划分的话,就包括家务劳动、学校劳动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等等。我更多的是想谈另外一个标准,我觉得无论是在学校、社会还是家庭中,劳动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外显的部分,比如说在劳动过程中学一些劳动技能、产出一定的劳动产品等等;另一方面,我认为之所以要开展劳动教育,在外显的部分里面隐含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劳动教育固然要学劳动技术,应该有劳动产品的产出,但是对于学生发展来讲,最根本的目标不是要生产多少产品,而是确立劳动价值观。在的价值理论里,非常崇尚和强调的一些原则,比如说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所强调的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强调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以及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原则;教育理论强调体力、脑力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原则,等等。开展这些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就是说:劳动教育要特别注意让孩子通过参与劳动实践,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学会珍惜劳动果实,尊敬劳动人民。我认为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应该是这个。
:您认为劳动教育最根本的是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呢?
檀传宝:真正要把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建立起来,当然是要靠学校来进行相关的教育。但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我觉得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是社会风气和家长的观念要有所改变。如果社会本身风气就不好,比如我们在网上经常看到“富二代”炫耀其不劳而获的生活,居然还有很多人羡慕不已,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想要有效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肯定会遇到重重阻力。另外,很多家长在心底其实并不认为劳动观念是重要的,认为只要学习好,孩子在家里就可以什么都不干。在这种情况下,谈怎么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就会很困难,因为在家庭生活中根本没有加强劳动教育的土壤。
对学校教育来讲,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第一,劳动教育本身要在学校的活动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二,在整个学校文化中确立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应该成为当前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果学校文化里本身就存在大量不尊重劳动的现象,那就算是学校有劳动课,作用也会很有限,因为在日常生活里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所以,我认为社会氛围的改变,包括学校文化环境的改变,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中形成一种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风气,比开设多少劳动课程更为重要。
:当前在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被弱化、被边缘化也是不争的事实,甚至还有老师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您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变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被异化的现状呢?
檀传宝:目前可以说劳动教育的异化和边缘化非常厉害。我认为主要有三种表现:
第一,把劳动看成是一种惩罚,比如迟到了罚做一周的值日等等。劳动本身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但是当劳动和惩罚等负面心理体验建立联系的时候,就是反劳动教育而不是劳动教育。这是劳动教育的第一种异化。
第二,把劳动教育异化为学习一种技能。设想一下学生花很长时间只是学会怎么剪纸,若这一学习经历对他的课业成绩、身心健康没有太大作用,这样的劳动教育肯定会被边缘化。通过劳动生产和实践的确应该、也有可能学到某种技能,但是劳动如果仅限于技能的学习,而有些技能高考又不需要,这样的劳动教育怎么可能不被边缘化呢?
第三,把劳动教育异化为一种娱乐,比如一些毕业班学生平时学习很辛苦,所以学校会组织他们去参观一下工厂、农村,当作生活的调剂,这就更没有意义了。现在很多学校每年都会有一些劳动安排,认为这就是带着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了。其实所谓的“劳动安排”,基本就是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用一天或半天时间带学生“活动”一下,而这就同时意味着平时学生都不会做这些“劳动”的“活动”……这样的劳动教育,效果当然会极其有限。我们可以看到,上述这三种思维或异化、或窄化了劳动教育的功能。
这就回到了刚才的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里边缘化,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劳动教育,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大家对劳动所蕴含着的最重要的教育价值没有清醒的认识。劳动教育其实有时候只是要还原某些人生的常识。例如,如果所有人都不种庄稼,面包从哪里来呢?这是常识,但问题是现在很多人会忘记,一心想着不劳而获,不愿意通过辛勤劳动去创造价值。其实,劳动教育也可以有使人愉悦的功能。但劳动教育真正的愉悦,应该是对劳动过程、劳动果实的欣赏带来的那种精神性愉悦。在帕夫雷什中学,曾经有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叫面包节。孩子们种的头一茬麦子收获以后,磨成面粉做成面包,苏霍姆林斯基会让孩子们请自己的家长来品尝。这个时候孩子们的愉快真正是劳动的喜悦――由他们亲手种植的小麦做成面包的那种芬芳,是劳动的芬芳,能够鼓励孩子以后再去进行新的劳动,而不是肤浅的认为,劳动就是我学习累了、去放松一下,那不是真正的劳动的愉悦。
:虽然一直以来学校都有开展劳动教育,比如开设劳技课、组织劳动实践活动等,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您认为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开展,才能够真正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呢?
檀传宝:学校劳动教育的效果不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的本质不清楚。教师可能模糊地知道劳动教育很有必要,然后就M织学生开展几个相关的活动,但可能还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实际上劳动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系。以劳技课举例来说,如果认真去安排的话,可以大大促进孩子各科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师要让劳技课变成孩子日常学习生活的一个综合应用的领域,思考孩子在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等这些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有哪些在劳技课可以用得上?这样就既有劳动教育,也强化了孩子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劳技课的设计应该是这样的思路,而不是只学一个剪纸或者陶艺就叫劳技课了。因此,我是主张劳技课更多的应该是校本的,学校根据孩子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思考哪些知识可以应用,再去设计劳技课,才是正确的思路。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专门的活动和课程肯定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仅仅通过这一种渠道去实现劳动教育所有的任务。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真正意识到劳动教育的意义,就会明白并不一定非要花很多专门的时间去完成某一个专门的活动,道德与法治、历史课、语文课、班团活动、师生交往中,都可以渗透劳动教育的理念。
除了开展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在这里我还想强调两件事。
第一,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跟上去。比如现在很多老师本身已经没有劳动光荣的观念了,甚至有些老师特别羡慕那些不劳而获、挣快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指望他对孩子有正面的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呢?所以,教师一定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这对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相关课程的建设要跟上去。比如说历史课,过去的历史教育特别强调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那现在我们是不是也要考虑到这一点?如果历史课就只讲帝王将相,而劳动者在历史中的意义完全被人忘记,那肯定是不对的。无论是历史或其他课程,都要注重挖掘劳动教育的素材。
这两点非常关键,因为如果教师本身没有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或者劳动教育的价值观不能渗透到学科教学里,只是偶尔带学生去专门劳动一下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是那样,可能劳动课甚至都带有反劳动的性质了――因为大家体验到的只是劳作的辛苦,却感受不到其中的价值,孩子们就更不愿意劳动了。所以归根结底,整个教育系统要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各科教学都应该配合,再加上专门劳动教育的课程安排,才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您谈到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十分关键,那究竟如何才能够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进而实践您刚才所说的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呢?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角度,您又有哪些建议?
檀传宝:要让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我觉得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劳动教育要从保障社会主义教育性质这个角度去看。所有中国的教育工作者都要清楚地意识到,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是保证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二,劳动教育要从孩子的健康人格成长这个角度来讲。如果孩子从小就抱有不劳而获的想法,他将来必定会非常自私,那样是不会真正幸福的。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人生将是非常悲哀的。而引导孩子过有创造性的、充实的人生,能够拥有健康的精神人格,是不能离开劳动教育的,教师也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第三,劳动教育要从社会改造的角度去重视。正如我刚才说的,现在有那么多社会病态其实是因为人们看待劳动的观念出了问题。要保障社会的良性发展,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责无旁贷、高度重视劳动教育。
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我也有两个建议。一方面,现在很多老师,尤其年轻老师,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是劳动价值观,这就好比数学老师不知道数学,那你怎么教?所以广大教师需要去了解什么是劳动价值观,了解劳动价值观的内容和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当教师明白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具体要去实施的时候,要考虑有创造性地去推进劳动教育,不能把劳动课又变成另外增加的“课业负担”,而是要思考如何把劳动教育和其他科目的学习联系起来,形成综合学习的课程形态,让劳动教育成为激发孩子学习动机、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渠道。这种创造性不是异想天开,要与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联系在一起才能够更好实现。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协作,但如今很多家长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习惯,“家里的活儿不用孩子做,只要好好学习就行”是很多家长仍然持有的观念。您认为应该如何改善这种局面?
檀传宝:首先还是要明确,劳动价值观教育是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这是一个大前提。具体到家长要做哪些改变?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不要把学习跟劳动看成是对立的。在我看来,其实学习也是一种劳动。家长完全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学习,来帮助孩子确立付出努力才能够有所收获这样的“劳动”观念。正如大人要通过劳动去创造世界,儿童要通过学习去获得成长,我们完全可以把劳动和学习建立内在联系,而不是将勤奋学习看成跟劳动没有关系的一个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孩子如果认真学习,也可以视之为勤劳的一种表现,也是值得鼓励的。
第二,家长不能把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看成是与儿童生活没有关系的。你所说的很多家长在家里不让孩子劳动,一方面是家长没有意识到劳动的教育意义,另外一方面是在这个少子化时代,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许多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去做家务。那么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问自己,到底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如果爱自己的孩子却不考虑教育意义的话,有可能就只是一N溺爱,反而会害了孩子。所以我觉得让孩子适度地参加有意义的家务劳动,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培育儿童的责任感、主人翁意识等等。他如果什么事都不做,那怎么学习做主人呢?这就需要家长在教育观念上进行变革。一旦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变了,就会自觉去考虑哪些劳动方式对孩子是合适的。我觉得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把学习跟劳动联系起来,是一个最为可行的选择。
:还有另一种情况,有一部分家长已经能够意识到劳动对孩子的重要性,也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但他们是采取以劳动换取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孩子做家务,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这种教育方式的?
篇4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ly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library in sports institutes, elaborated the core values of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modern library especially in the sports institutes, and thought that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core value, which have a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how to use the library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for sports institutes.
关键词: 体育院校;图书馆;教育职能;核心价值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library;educational functions;core values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316-01
0引言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等学校特别是体育院校图书馆提出了新的挑战,原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有了较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提供专业教育服务向现代的素质教育过渡,原有的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亟待于提高。
1当代体育院校大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体育院校学生基本素质问题体育院校的学生多数是从体校、运动队特招而来,与综合性院校学生相比,文化素质偏低,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他们大多注重本专业体育技术学习,而忽视了理论学习。因此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有待加强和改变,应将原来僵硬的被动的服务模式变为主动多样的服务模式,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正确应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体育院校体育类专业特点体育院校的大学生,由于其专业的限制,开设课程注重专项体育技能的学习,缺乏系统深入学习自然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知识的时间和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教学实践重复性强,体力消耗大,休息和娱乐时间较多,学生性格好动难静,静心下来读书相对比较困难,系统地学习阅读社会科学书籍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这与社会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相悖逆。
1.3 体育院校的培养现状传统观念认为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只要学好本专业知识就算合格,这种观念早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当今社会是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单一的知识结构、狭窄的能力范围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体育本身已经不再是单纯技能竞赛,体育本身愈来愈多地渗透文化因素,体育正在成为一种文化事业而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这种趋势客观上要求体育院校大学生必须掌握更多的人文科学知识,这也是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所以说较全面的知识结构,是人类的素质高低的重要条件。
2体育院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核心价值
体育院校图书馆是为体育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机构,其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体育学院图书馆教育的核心价值为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人对生活的看法,是一个人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及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它表现在人们的言谈举止之间,它于不知不觉之时流露于你的眼神、表情和姿态,甚至从背后看去也能充沛显现。”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是课堂教育所不可能完成的。它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而人文知识的学习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些对体育院校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体育院校的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人文知识相对比较薄弱,而自主学习能力又比较差,因此图书馆在引导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提高责无旁贷。
2.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体育院校图书馆通过推荐新书、宣传优秀图书,开展书评,组织专题读书等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良好的书籍来了解人类文明、社会发展所包含的智慧。通过一些生动有效、健康活泼的教育可以引导体育院校大学生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和科学认识事物、理性分析事物的基本方法,正确面对社会中流行的各种思潮和现象,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以便更好地适应将来社会。
2.3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体育学院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料和文献,教师通过图书馆的参考文献,可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授课水平和教学质量;学生通过阅览专业书刊资料,既可消化和充实课堂学习内容,又可开阔视野,加深对其主修专业的理解;图书馆还通过对知识的挖掘、整合与揭示,促进知识传播,提高图书馆的阅读利用率;同时促使教练员的教学观念转变及创新,为培养新型人才发挥作用。
2.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就是传授知识,这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对人才提出了知识广博、富有创造力的更高要求,因此教育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智力的提升和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图书馆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方面加强宣传,使学生及时了解馆藏文献,并通过《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等方式的教育,培养学生掌握文献资源的使用方法,具备检索利用文献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使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具备搜集处理文献和信息的能力,并掌握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方法,打好终身自我教育的基础。
2.5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高等体育院校是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科研“三位一体”的专业院校,其主要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专业突出、知识全面、有较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图书馆一方面优化馆藏资源,不仅向读者提供体育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文献资料,还提供与之相邻的非专业知识、文史知识及科技情报信息等,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图书馆还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如跟踪形势及当前社会热点,在馆内或校内适当地方设置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专题周刊栏目,扩大知识渗透面和力度,使学生通过一系列学习,逐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适应社会成为合格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打下良好基础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职能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而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的核心价值是素质教育,它通过向读者提供服务,正确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努力实现自身综合素质地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2]张树中.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8).
篇5
[关键词]军人核心价值观 师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191-02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在全军广泛开展培育和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军校教员的师德教育也融入了新的内涵与新的解读。
一、以“忠诚于党”的政治信念,忠诚军队教育事业
忠诚于党,就是要自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指挥。忠诚于党是人民军队最重要的政治要求和最根本的道德标准,也是我军官兵最高的价值取向和政治信仰。军校教员“忠诚于党”的直接体现就是绝对忠诚于军队的教育事业,这也是军人核心价值观在军校教员职业道德中的基本要求。
(一)加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最新成果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军校教员职业生涯中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它有助于广大教员及时掌握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定忠诚于党,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仰。
每一位教员都要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责任感,从“三个确保”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全面系统地学习理解,切实把握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真正把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培育作为军人的基本责任和应尽义务。
(二)完成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进入”
忠诚军队教育事业,要求强化教员在工作中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行动,能够将党理论的最新成果及时地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员头脑。当前,全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除了继续学习科学发展观外,就是大力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广大教员在自身学习和贯彻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要注重分析部队院校学习培育的形式,研究核心价值观渗透教学过程的措施办法,将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贯彻到常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中,体现在基础与专业课程当中。
二、以“热爱人民”的根本立场,热爱学员关怀学员
热爱人民,就是要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永葆人民子弟兵政治本色,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为人民无私奉献。
(一)热爱、尊重学员
热爱学员是教员的天职,是教员情感生活的核心。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倡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热爱和尊重学员是就成为建立这一关系的感情基础。只有学员体会到教员的真挚感情和良苦用心,才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实现教育育人的根本功能。军校教员应当具备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将无限的热情投入到学员的成长、学院的发展当中,以此来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了解、关怀学员
总书记在讲话中曾指出:“教师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广大军校教员也要关怀每一名学员的成长,关心每一名学员的进步,真情地以学员发展为教书育人的最高目标,真心地了解和帮助学员解决现实需要,真诚地传道授业解惑,努力成为学员的良师益友,成为学员顺利成长为合格革命军人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以“报效国家”的崇高志向,实践以身示范
报效国家,就是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决捍卫国家、安全、和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以自己模范的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
(一)德高为率、人格示范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员的道德是一面旗子,在育人中具有重要的心理导向、道德导向和价值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努力完善自己,自觉成为学员学习的榜样。教员的人格魅力是学员成长的重要保证。现代教育,要求教员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和高尚的人格。要有知识渊博的学者形象,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要有堪为师表的高尚品德。
(二)以身作则,学高为师
以身作则要求教员在思想政治、党政教育、时事政策、品德等方面具备必需的政治敏感度和过硬的知识水平,并且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识。学高为师要求教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学识,还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具备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军事素养,具有献身国防和军校教育事业的理想,以高尚的道德作学员表率,以健全的人格做学员的示范,师生共同向着合格当代革命军人的方向发展。
四、以“献身使命”的神圣职责,履行爱岗敬业职责
献身使命,就是要履行革命军人神圣职责,爱军精武,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坚决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的军队历史使命。
(一)树立责任意识
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强烈的责任心源自于教员对学员的博大爱心、对事业的无限忠诚,源自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执着精神。爱岗敬业就是要树立教员的责任意识,在热爱学员、尊重学员,尊重学员人格和权利的基础上,掌握学员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给学员创造一种民主、公平、和谐的良好学习氛围,对学员的学业、品德和安全负责。
(二)提升施教能力
施教能力是教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也是增强军校教育教学针对性、提高军队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授课能力是教员的基本施教能力,也是教员自身素质的集中体现。三尺讲台是教员体现自身价值的良好平台。教员能够将教学活动契合学院的教学实际和学员的水平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和探索实践性教学,这都将有益于教员施教能力的锤炼。
五、以“崇尚荣誉”的精神动力,秉承严谨治学作风
崇尚荣誉,就是要自觉珍惜和维护国家、军队、军人的荣誉,视荣誉重于生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素质、全面发展,争创一流、建功立业,贞守革命气节,严守军队纪律。军校教员的最高荣誉就是桃李芬芳,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军事人才。
(一)努力建功立业
“桃李满天下”是教员最大的功业和价值体现。广大军校教员要把投身教育事业作为实现军人价值和自身追求的最高荣誉。教员要改变传统“教书匠”的角色,秉承严谨治学的作风,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增强实践能力。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开拓,勇于创新,探索面向部队建设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成为知识渊博、业务精湛、治学严谨的学者型教学人才。
(二)积极开拓创新
教育如果没有创新,就会缺乏前进的动力。军校教育的发展要适应国家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新要求。新时期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不断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重大战略思想,不仅为我军新时期的军事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对军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广大军校教员要以满足时代需求为己任,把当代军校教育培养学员多样化军事任务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做为目标,从关注学院定位和学员发展出发,研究和探索有利于大批高素质军官人才成长的课程教学规律和教学模式,在理论联系实际上做出思考,在锤炼思想上狠下功夫,在教学方法上做出探索,运用适合学员特点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学员引入创造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梁书剑,张振中,仝友谊.现代教师基本素养简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
[2]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3]安云凤.高校师德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11月.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教育价值核心素养
一、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概括
1.1素养的及本内涵
所谓“素养”通常指的是人们在经过长期的训练以及生活经历、实践过程当中所获得的一种能力表现或生存技巧,在这当中也包括人所表现出来的品行和气质等特征。PISA则将数学素养理解为:个体在对数学的理解和确定对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基本作用,而这些作用则具有一定的判断性和依据性,从而来对一个人当前所处在的生活环境具有积极的、推动型的良好作用。而在本文当中,比这主要将数学素养理解为:通过一定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对其方法和相关解题技巧进行积累和掌握,并对此进行运用,在现实的环境当中从数据额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运用数学的思想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品质及相关的行为习惯等。
1.2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数学的核心素养通常指的数学的学习者依据学习数学的时候或者是对数学当中的某一领域进行研究所形成的一种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能力技巧。这种核心素养则是针对数学学习过程当中的学与教的过程中进行着重关注的素养表现,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学生在针对学习数学的时候应当培养出来的一种具有特定意识的能力,而并不是特定的指学习数学的具体知识和技巧,也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所表现出来的数学能力,笛У暮诵乃匮主要是依托于数学当中的只适合技能,但是又在一定情况上超脱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对数学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定以及思想内容进行体现,同时也是在数学的不断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持久性、阶段性和综合性性质的表现。数学的核心素养与其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具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是理解数学学科的本质内容、设计教学的模式以及如何开展正确的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重要体现。
二、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所具备的主要特征
2.1数学核心素养中综合性特征的体现
在这当中,综合性的特征主要指的是在进行数学学习过程当中所表现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数学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态度等等的综合体现。而在这些因素当中,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的则主要是数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技能体现。学生在对数学学习过程当中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推理能力,同时也需要运用相关的计算机想象能力以及基本的技能,通过充分的思考和逻辑性的运算进而对数学当中的问题进行解决,而这种表现过程所表现的则是最为基础的综合能力体现。核心素养的表现主要依托于数学所表现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能力进而实现的,并且外化与运用基础知识以及基本能力对问题进行解决,同时,数学核心素养也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并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的进行提高。
2.2数学核心素养中阶段性特征的体现
阶段性的特征主要指的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层次、阶段方面,学生在针对同一个数学问题的时候,在不同的年级的学生会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解决,在这当中,学生的理解水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会随着年龄以及知识的积累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进而形成不同层次以及阶段性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所表现出来的水平以及层次的划分,表现出其中最为复杂的一遍,因此,对于不同的核心素养也会有不同的特点表现,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阶级性特点。
2.3数学核心素养中持久性特征的体现
数学核心素养中持久性特征主要指的是在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不仅仅能够对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进行把握,还能够随着学生的学习以及在今后踏上社会的时候的相关能力进行提升。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同样也会面临着对数学科目的学习,在进入生活和工作的时候也会有意识的通过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不同的问题,这里不仅有专业的数学问题,还有一些数学意外的先关问题,这也就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持久性特征。针对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项短暂性的活动,而在这当中所形成的数学核心素养将会是人们生活当中永久存在的重要财富。
三、高中数学的教育价值的重要性
3.1“数学核心素养”能够体现学生的数学素养
高中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公民所具有的数学素养进行提高,而数学素养的提高则主要是通过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所建立起来的一些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模式去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过程最终还需要进行教育从而不断的实现和完善。对数学的核心素养而言,主要是基于对数字的认知、计算、测量和统计等相关技能和知识进而形成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这当中还融合了对数学在现实社会以及今后的生活当中的作用以及价值体现,它与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共同构成学生的数学素养。
3.2有利于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念
数学观是人们从哲学上对数学进行的概括和认识,数学教育作为对数学科学的继承、发展以及传播的重要途径,能够正确的对数学观念进行引导和制约。数学教育通过对学生数学表征、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学生对相关概念和体系以及逻辑进行培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形成有条理的数学观,不仅如此,数学教育还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提出,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提出和分析,进而通过对意识的培养不断的纠正自己的数学观念。
3.3能够有效的知道数学的教学实践
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不仅仅的是对学生教学素养进行培养,而且要对其教学实践提供可供参考的具体内容。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之下,以教育和课程标准为主要动力,对数学教学进行实施和发展,从而有效的指引学生在生活当中的具体实践。除此之外,数学的核心素养还能够对教学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数学核心素养的指引下,教学设计所体现的主要是在数学文化背景之下所表现的思维活动,课堂教学则更为注重的是对思维及能力的提升,而教学评价则主要重视的是对维度和梯度进行优化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t. 调整高中数学作业结构的初次尝试[J]. 中华少年. 2016(10)
[2] 张巧玲. 高中数学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6(27)
篇7
关键词:微信;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
1.微信对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
(1)对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的影响。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后谈心、专题讲座等为辅的价值观教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随着微信时代的到来,其扁平化和裂变式的传播方式加速了信息的流动,打破了传统封闭的直线型传输模式,大大削弱了教师的主控度和权威力。
(2)对核心价值观教育客体的影响。第一,在网络微时代里,“碎片化”信息充斥着不同通讯平台,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往往是多元的,而且不能完全辨别真伪。甚至一些低俗、诈骗的负面信息对于分辨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来说,存在着误导性和危害性,从而导致大学生产生认知偏差。第二,大学生对微信的依赖度普遍上升,自我迷失现象严重。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过度沉迷微信,严重影响了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
(3)对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方式创新和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匮乏,从而影响了微时代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在网络时代成长的大学生求新求变,他们更渴求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而微信是一个立体式信息交互平台,充分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也为高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
(4)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的影响。作为学生信息渠道上的“把关人”,教师在传统教育过程中可以对信息进行选择或过滤,从而引导校园舆论的走向。但是随着微信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教师“把关人”角色逐渐弱化。此外, 社会大环境中的不良情绪和负面信息很容易通过微信来感染校园小环境,对“三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2.微时代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对策略
(1)适应“微”环境,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的“微”素质。微信的广泛普及对思政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微信应用能力。为了让思想政治教育者了解微信的功能及其传播优势,掌握驾驭微信的本领,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训。另一方面,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见微知著”的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前瞻性和时效性,使他们能够从学生微信碎片化的语言信息中及时捕捉、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
(2)引导“微”见解,培育核心价值观教育客体的“微”理性。面对微信这一有着双重影响的新事物,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教师应当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微信,培养大学生信息分辨能力。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使用中遵守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不要去触碰法律的底线。同时要大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合理安排时间,不依赖、沉溺于网络而荒废学业,学会对自己负责,拒绝做“低头族”。
(3)利用“微”技术,创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一方面,要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通过微信平台,创新教育的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促使他们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改变说教式教育为渗透式教育。为将价值观切实地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高校应紧紧围绕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微信平台“微故事”“微短语”和“微视频”,运用渗透式的教育方式熏陶和影响大学生。
(4)净化“微”空间,改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环境。首先,建立各级微信互动平台,通过微信与大学生进行良性互动来鼓励教育主体,把握学生的微动态。其次,强化校园网络监管,完善信息审查制度,逐步推进校园网络真实身份信息管理,从源头上改善教学环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矛盾的内容。最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微信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对策
一、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的内涵
首先,增加学校的人文气质培养,让学生在图书的海洋中感受人文气息;在信息时代,电子阅读盛行天下的时候,有人提出是否可以取消古板的高校图书馆建制,不少学校的图书馆可以说不仅仅是建立在某个楼层之中,而作为校园组成的一个重要建筑,其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均是大笔的开销。然而在笔者多年的教育经历中,学校的图书馆可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内部拥有的人文气息是所有教育所无法给予的。高校图书馆的建立,可以增加学校的人文气息,让学生在图书的海洋中感受人文环境赋予其的高贵,优雅。对学生而言,图书馆无疑是一种让人清心静气之所,如果取消图书馆建制,将会对学校的整个人文气息造成破坏。
其次,帮助学校培养人才,让学生领略何为读书以清逸,经纶以学究。学生在高校学习的过程中,课本上所学知识在课堂上理解消化是远远不够的,而对于高校来说,培养出精英人才才是成功的教育。由于学校在课时安排的学习内容十分有限,因此,对于扩展性的知识和实例就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大量的阅读与研讨进行深入学习。正因如此,各个高校才对图书馆如此重视,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内的书籍进行借阅来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亦可通过图书阅读增加自身的内在修养。这对于学校而言,则是帮助培养人才的最佳方式,让学生在走出校园的时候,内心在图书的洗礼下,圣洁,纯粹。满腹经纶,让人信服。
二、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特点
(一)教育对象的差异性
如今的大学生虽然都是通过高考统一录取的,但是由于受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思想道德水平也有较大的差异。如今网络的各种信息,很容易使分辨是非能力差的学生受到影响,这些直接影响着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因此图书馆要针对每类学生的具体状况,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读者可以通过网络接受到世界范围的信息,信息载体的多样化,如电子图书、数据库在图书馆馆藏资源中占着越来越重的比例,原有的图书馆工作体系被打破,传统的通过文献的收集、编目、流通、检索咨询等工作来完成对读者的教育,只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信息资源的多元化使图书馆工作呈现出多样化的服务特点。
(三)教育突出人性化
传统的教学是严格按照教师制订、教务处批准的课程进行,学生在知识选择上缺乏自主性,图书馆教育则突破了这方面的限制。学生可以依据个人的兴趣及发展需要选择图书馆的任何信息资源,包括网络信息资源如多媒体课件,学生通过认真学习既可巩固课堂知识也可极大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这种极具个性化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当前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问题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化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的建立提供了前提和保障,电子图书的出现使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出版物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工作方式,用户对传统图书的认同和检索使用的模式受到了很大影响。传统图书馆出现了资源储备严重不足、服务意识和手段滞后,难以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使得一部分用户不在青睐传统图书馆,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图书馆面临被边缘化的可能。
以传统高校图书馆为中心的学术交流模式被现在以用户为中心所代替,图书馆只是整个学术交流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各类出版商、发行商、检索服务商和网络化服务商各自或联合建立的虚拟信息交流体系和信息服务系统,正在将文献收藏、检索、传递在内的信息服务直接传送给用户,导致学术信息服务和信息交流的市场重组。他们凭借各自的技术优势不断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对传统的图书馆产生巨大的挑战。
四、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核心价值体现
(一)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得到提高。虽然高校在教学上设置了通识教育课和众多的选修课,但这些课程大多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进行的,并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人文素质还应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得到提高,图书馆的作用责无旁贷。图书馆丰富的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馆藏文献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而图书馆优美整洁的环境、浓郁的书香味,馆员周全礼貌的服务对学生还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当今社会是一个空前浮躁的社会,多元化、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发达的网络、形形的思想意识和各种各样的行为方式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图书馆通过推荐新书、宣传优秀图书,开展书评,组织专题读书等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书籍来了解人类文明、社会发展所包含的智慧,引导学生掌握理性分析事物的方法,培养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正确面对社会中各种思潮和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生的专业技能
大学生不仅要通过课堂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还应通过课外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通过在图书馆阅览专业书刊资料,可以消化和充实课堂学习的内容,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加深对专业课的理解;还可以通过图书馆不断积累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在实践中把所取得的知识经过存储与摸索形成自己的经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四)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能力是当今社会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而这种能力也要通过学习才能真正获得。图书馆除了常规的加强图书馆知识讲座、新生入馆教育宣传、普及《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帮助学生了解馆藏文献、掌握基本的检索文献的方法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熟悉各种信息资源,掌握信息检索技术,增强他们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信息分析、整合交流及创新的能力,打好终身自我教育的础。
(五)学生的综合能力
当今社会是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专多能的人才普遍受到社会重视,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掌握更多的人文科学知识和许多生活技能。图书馆要不断优化馆藏资源,不仅向读者提供基础知识和专业文献资料,还应提供与之相邻的非专业知识、文史知识及科技情报信息等,以优化知识结构。同时图书馆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如跟踪形势及当前社会热点,在馆内或校内适当地方设置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专题栏目,扩大知识渗透面和力度,使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转变的措施
(一)确立“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因此,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图书馆是高校主要教学资源之一,因而必须确立“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在履行其教育职能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应该从幕后走到台前,从边缘走向中心,从被动走向主动,从间接参与走向直接参与,从局部参与走向整体参与。
(二)为读者自主学习提供资源和指导
为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由发展更富有成效,高校图书馆应该承担相应的教育职能,为读者自主学习提供资源和指导。首先要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即信息搜集、整理、利用知识信息的能力)。同时,要改革工作内容和服务方式,经常开展专业课程的参考咨询服务和课外阅读辅导服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高校图书馆展览、专题讲座、专家讲座等教学活动。
(三)重组与调整图书馆管理机构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加强自身的功能,高校图书馆可与计算机中心、印刷服务中心、教材管理部门以及其他信息资源机构合并,重组与调整图书馆管理机构,整合这些机构的技术力量和服务力量,克服图书馆与计算机中心等其他信息机构因工作交叉和相互依赖而给读者带来的不便,使读者能获得“一点式”信息服务。调整后的高校图书馆成为学校学习资源中心,为师生提供教学与学习支持。其主要支持活动包括为课程设置提供建议、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为网络课件内容提供信息资源支持、为学生自学提供设备以及资源和辅导等。
(四)建立与教学管理部门深度合作的平台
加强与学校教务、科研、人事等管理部门的深度合作,通过对学校教学及教学资源、科研及科研资源、学校内有历史积累价值的文献信息资源等等的深度挖掘和建设,开发和建设特色资源,创建收藏、管理、展示、积累、咨询、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拓展服务空间,建设共享平台,使图书馆介入到学校教学管理活动之中,为教学管理提供信息分析、情报收集、数据挖掘等深度信息服务。
(五)建立图书馆馆员与教师的互信与合作
篇9
关键词:中职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249-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阐诉了这个问题。它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基本内容。它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面精神旗帜。中职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加强和改进中职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职德育教育作如下探讨与思考。
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上述提到中职学校的职责使命,要求加强中职生的德育教育。然而在新的形势下,中职德育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面对挑战,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学生,引领德育教育,开创新时期新阶段中职德育教育的的新局面,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
1.1信息化网络化带来的挑战,要求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教育工作者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开展德育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然而信息网络为我们德育教育创造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境外敌对势力,国内象这样的不法组织,他们也看准了信息网络这个便利条件,通过电话、通过手机短信、通过互联网,对学生进行非甚至是反思想的传播,这不但弱化了我们的德育效果,而且给学生造成思想上的混乱。这对思想尚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时期的中职生来说,将受到侵蚀和毒害。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德育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学生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1.2现实社会存在问题带来的挑战,要求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
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给社会带来极大地进步,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足了。但在发展过程中,确实也存在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滋生了一些腐败分子、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就业困难等。这些问题让学生耳闻目睹,确让学校的德育教育有些尴尬。如当我们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为人民服务等内容进行教育时,学生只知道一些官员贪污和腐化的存在;当我们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学生只知道分配不公、就业困难等问题,个人理想都难以实现,怎谈得上共同理想。在这现实社会问题面前,我们的德育教育显得非常的无助。因此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学生,如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来认识问题,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认识社会主义本质。从而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来认识社会问题。
1.3中职学校生源素质状况带来的挑战,要求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教育学生
近年来,随着中职校入学门槛的降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中存在部分“问题学生”。这些“问题学生”轻者只是没有学习愿望。没有个人目标和理想;较严重者表现养成习惯差,没有组织纪律性,没有公德心,没有行为规范;再严重表现为破坏公物,打架斗殴,扰乱教学秩序等。这些“问题学生”的存在确实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学校德育工作者,除用常规方法和手段对他们进行教育和管理外,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教育学生树立理想目标,教育学生知耻明辱,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学会做人。
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职德育教育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中职德育教育内容体系提供了科学指导,这些内容表现为不同的层次。
2.1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公民道德规范教育
这是最基本的教育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公民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中职生作为社会公民,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必须确立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也是我们培养合格人才的底线。因此我们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引导教育学生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知荣明耻。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教育,加强养成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时代精神的教育
这是第二层面的教育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是中国人民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中职德育教育中,我们要以这两种精神为主旋律,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辉煌悲壮的历史,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目标。通过学习了解,能够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自觉地把自己的价值同国家的前途联系在一起。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这是第三层面的教育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中职生是否有这个共同理想,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素质,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的实现。中职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时中职德育教育的核心,所以我们要引导教育学生自觉认同这个共同理想,并树立为之奋斗的信念。
2.4指导思想的教育
这是最高层次的教育。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但是当今世界各种思潮却在想法设法在我们青年学生中进行传播和渗透。如果我们不用思想占领学校的思想工作阵地,各种非思想甚至反思想就有可乘之机。所以我们要用思想引领德育教育,引导学生用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和处理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职德育教育的措施
中职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措施可以从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充分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具体可运用以下方面的结合。
3.1德育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的结合
中职校德育课是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目前中职校的德育课程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可以融合在这些课程中。如在《哲学与人生》中可进行思想教育;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生涯规划规划》课程中可进行理想信念、民主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教育;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可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德育课教师要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融合在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中,使德育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德育课时的限制,德育课程无法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部内容。所以我们要另开途径,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如对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我们可开设以中国历史及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为主题的讲座,让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多年辉煌的历史,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教育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采取专题讲座形式解决德育课课时少,内容不全的矛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又一大途径。
3.2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些途径都是通过理论教育的形式实现的。通过这些理论教育,学生掌握了体系内容的理论常识,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势良好的道德品质奠定理论基础。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仅是进行理论教育,学生获得的仅是抽象的知识,不能理解和消化,学生无法将这些知识内化为优良品格,外化为道德行动。为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获得最佳的德育效果,我们还将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这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才干、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和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例如:组织学生参加革命历史纪念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布置学生利用假期到农村、街道、企业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情,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道德情操。总之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更好把理论教育获得的知识内化优良品格,外化为道德行动。
3.3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的结合
传统的德育教育通常以课堂教学、日常管理等方式开展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荣辱观的教育;通过日常管理,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教会学生知荣明耻,学会做人。这些以传统方式而开展的德育教育,在中职校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产生较好的德育效果,同时也适用在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但在新的德育环境下,面对新的德育内容,我们不仅要用好的传统教育方式,还要拓展适合中职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方式。如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这个途径进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抢占信息网络这个德育新阵地;采用张贴标语,出好墙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营造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开展各种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接受教育。只有把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全方位地做好教育工作。
3.4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结合
中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用体系的内容来武装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体会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从而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惑。那么作为德育工作者就应该从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的需要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如对经济困难学生将采取救助措施,让学生完成学业,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将来也将怀着感恩的心回报社会,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对就业困难的学生,学校将帮助推荐就业,让学生先实现个人理想,再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诸如类似地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传博,王雅文,张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
[2]王芳,刑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
篇10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人文素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医学院校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的重要保障。它集中反映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以人为本”是其根本追求,也反映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重要理论和价值原则。如何把“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医学生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动;如何正确把握其深刻内涵,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学生方面的重大作用;如何在医学生中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精神动力和基本的医德规范,以解决目前全社会关心的医学人才培养问题,医患纠纷问题,医德医风问题,医学生人文素质低下等问题,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医术精湛品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是我们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这一观念在医疗活动中尚没有完全变成现实。许多医务人员只是重视医学知识和医术,忽视医学人文的领悟及其素养生成,引发了医疗服务中的人文缺失,使得医学丢弃了它充满仁爱精神的历史特质。重视并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实践,不仅是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复归医学人文神圣宗旨具有同样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价值
医学人文只有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素质,才能将核心价值体现在医疗卫生工作的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只有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价值,才能发挥其引领作用。
(一)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现状。
调查显示,近90%的同学是通过思政理论课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知识的,政治理论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网络文化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提供了传播途径,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拓展了影响空间,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提供了有效手段,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文化整合与凝聚作用,促进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但调查也显示其中只有30%的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完整掌握的。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缺失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冲击影响;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化的博弈;主流宣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传媒多样性的影响和冲击;教育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显著;社会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社会现实问题理论研究的深度不足。影响人们的主观因素主要有:80、90后一代人生理心理特点的影响;个人认知水平的限制;自我意识凸显的影响;偶发因素的制约;国人长期文化自觉的缺乏,等等。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价值。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价值要经历几个重要的阶段。首先,是认知感受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作用于个体,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在心中形成有关知识结构。其次,是思考分析阶段。学生在已形成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清楚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信息的要求和社会价值,开展新的思想认识和思考。再次,是鉴别选择阶段。学生在形成新的对医学人文认识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医学的人文要求同自身原有的人文素质加以对比,进行判断和选择。其间学生可能对新的医学人文观念加以同化、吸收,也可能出现疑问、排斥的状况。这要求我们及时地掌握有关信息并进行及时调整。最后,是深化吸收阶段。学生所形成的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医学人文认知如果在实践活动检验中得到肯定性的社会评价,学生就会不断获得有力的情感支持,加强履行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医学人文要求的意志,进而形成信念和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内化成为提升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一种活动,要求我们遵循科学的内化途径,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内化只有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因人制宜,灵活多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才能使他们感受到入耳、入心,产生良好的实效。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构成要素,是由医学人文认知和医学人文情感及践行医学人文的行为习惯、信念、意志等多种要素组成。这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内化不能只专注于某一个具体方面,应同时注意各个方面的导引和训练。而且从总体上有机地协调起来,给学生施以有效的影响。
(三)提高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路径和对策。
提升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是一个复杂而整体的工程。
首先,要遵循自主选择与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调动学生内因,引导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目标由社会规定变为自我发展目标。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发挥作用,使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大众价值体系始终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理想信念的关系。把解决各种利益矛盾作为突破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想与医学生现实相结合。
其次,应遵循主导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重视社会外部因素的作用,构建社会、高校教育的联动体系,形成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力。教育主渠道是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主要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关键实现路径。日常思想教育和实践是提高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基本路径。隐性思想教育是提高医学生价值体系认同的间接路径。
最后,遵循引领价值与满足需要相结合的原则,使医学生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当代大学生生长于社会的全面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如何面对现实和未来方面存在困惑迷茫和失落失衡的思绪。阻碍并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要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当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弘扬主旋律,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识。
三、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院校的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如医学哲学、卫生法学、社会医学、医学史、医学美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科学思维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等广泛开设,他们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在医学人文教育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提高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和层次有着显著的效果和重要意义。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贯彻到医学人文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医学人文教育是实现医学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医学教育有时注重医学科学的技术层面训练,忽视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导致医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精神缺失。加之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和各种思潮的影响导致医学生思想多元化,医学生价值观受到较大冲击。要让医学生充分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当今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不但要重视专业的学习,而且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加强人文素质的修养。要在心理素质、伦理精神、社会责任、哲学素养等人文社会学科等方面不断升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提高认识和判断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基本能力。
(二)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局限,导致医学服务中的系列问题,如医德医风差、医患沟通不畅、医患纠纷频繁、社会满意度低等不和谐的问题出现。因此,应当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发展,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模式、途径、方法、机制。应当共同努力解决以上问题,探索在医学生中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的医学人文教育的载体和路径,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医疗实践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重视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医学生的见习、实习时间直接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提供了一个融医学专业教学与医学人文教育为一体的平台。学生在遇到的典型病例时候,要求他们从社会、生理、心理、家庭等诸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亲身感受医学诊治的人性化过程。同时,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加强医患沟通、使医生与病人友好相处。
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在实践教育中引导医学生形成效率意识、参与意识、市场意识、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引导医学生形成民主法制意识、生态意识、科学意识是现代化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形成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公平正义意识以及开拓创新精神,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是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学生投身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患者服务,是最有效的人文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一个自主、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文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65-67.
[2]苏玉琼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04-107.
[3]彭世良.浅析新时期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效性[J]西部医学,2012(7):1426.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