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学生通过接受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形成和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宏微结合”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一、宏微结合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举隅
1.通过模型制作,用实物类比物质的微观组成,理解空间构型
有机物同分异构体概念学习时,对其空间立体结构的认识,是有机物命名的前提,更是同分异构体正确书写的基础。能不能把立体结构压“扁”到纸上,再通过纸上的书写想象出其真实结构,实现被压“扁”的手写和有机物的真实结构的联系,模型组装课就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
案例1 有机物空间结构的认识与理解
烷烃中每个碳通过四条键形成空间正四面体结构,但其书写只能是平面结构,所以单单凭借想象来感受烷烃中以碳为核心的各原子间的链接方式,对学生来说是困难的。而当学生通过组装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等最简单的一类碳氢化合物,再对照模型写出其结构简式,学生可以体会出同碳四个键的等同地位,即书写时以一个碳为研究对象,它周围所连的四个基团位置可以互换。通过动手组装,学生总结出烷烃的异构是因为碳链的连接方式不同造成的,这种不同是因为出现了支链,而不是自己凭借想象画出的直线和曲线的区别,真实的碳链也不是直线形的。所以通过宏观模型可以充分“看出”书写体和真实结构的差异并能实现其之间的转换。如甲烷的二氯取代产物,书写时受平面结构限制,出现假性“异构”:
CHClHCl和
CClClHH。
学生往往会认同二者是同分异构体,用代表氯原子的球替代原来的氢,不难理解因碳的空间对称结构,同一个碳上的四个位置上的氢完成相同,取代后两个氯原子均处于邻位,没有同分异构体。通过制作宏观模型,分辨出同分异构体和同一种物质的不同,为高二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打下基础。又如在《有机化学基础》中氢的核磁共振谱的学习中,判断等效氢时,在必修二对碳立体结构认识的基础上,依据同一个碳上四个位置因为中心对称而完全相同,同碳上的氢为一类氢,类推出同碳上的甲基上的氢为一类氢,同一个碳的乙基上有两类氢,同一个碳上连有正丙基时有三类氢
;把同碳上同时连有四个甲基、乙基、正丙基换为连有二个甲基、乙基、正丙基,形成CH3CH2CH3,CH2CH2CH2CH2CH3,CH3CH2CH2CH2CH2CH2CH3,得出相对轴对称位置上氢为一类氢。烷烃中的等效氢的判据就这样一一呈现。如果没有这样的模型课,所有的学习都建立在对空间结构假象的基础之上,因而不能“看到”而缺乏认识基础以及为此产生的不自信。所以一堂模型课,对于初学的学生就是必不可少的认识基础课。再如命名时,学生常常对CH3CH2CH2CHCH3CH2CH3这样的结构直接就命名为:2-乙基戊烷,但对于“玩”过模型的学生,出错的概率就比较小。
所以认识碳的立体结构,是有机化学等效氢、命名以及同分异构体书写、认识的基础。而通过模型制作,实现了微观粒子立体结构的宏观呈现,这样的动手实践过程,也正是学生化学“宏微结合”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
案例2 元素周期律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元素周期律包含了从原子半径、金属性、金属与水或酸反应的快慢比较、金属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比较;非金属性、非金属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比较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较。学生会觉得比较多,记不住、学不会,更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问题出现在哪里?究其原因是对整个体系缺乏了解,半径的学习才是全部规律的基础,理解了半径的递变规律,其它所有规律都将迎刃而解。而对于半径的学习规律,学生对同周期从左向右半径依次减小(零族除外)和质子数依次增多的学习一直是混淆的,因为对原子的内在结构缺乏了解,而以宏观模拟呈现其内部组成,同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向右每增加一个质子同时增加一个电子,学生往往只看到了电子的增加认为半径也增大,所以宏观模型主要要体现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质量的不同,一个质子的质量是一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怎么体现呢?将其比喻为一块大磁铁对铁屑的吸引,带几块磁铁和一些小铁钉到课堂,和学生一起感受“大”磁铁对“小”铁屑的吸引,领会质子质量是相对电子质量的1836倍。同时增大质子和电子,因为质子的“大”对半径的影响占主要地位,相比电子的影响可以暂时忽略,得出同周期也是当电子层数相同时,质子数是影响半径的主要因素,因为质子数的强大,从左向右不断增加质子数,对电子的引力增大,从而使半径减小。引申到当比较离子半径时,对于具有相同电子层排布的离子,质子数越多半径越小。通过质子对电子的引力变化,对金属性、非金属性以及其延伸出来的性质的学习也可以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案例3 元素周期律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在气体摩尔体积一课中,一定条件下,物质在空间所占的体积大小决定于哪些微观因素?笔者在实验室原有球棍模型的部件像小球、铁条的基础上增加了烧杯(作为立体支撑)、粘土等物品,告知学生宏观物质的构成微粒,原子、分子和离子都是一个一个的小球,这些小球通过不同的组合构成了宏观物质,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想象组合成可以“看得到”的微粒,感觉其对体积的影响。这里笔者选用粘土是考虑利用它的可变形性,结合学生熟悉的球棍模型中的小球、铁条,烧杯或者其他盒子则给出了具体立体空间,一个小组几个学生通过组合,感受物质在空间所占据的体积与微观粒子的关系,对于球的大小、数目以及球间距等对其体积的影响有了充分的直观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模型探究,用宏观物质展示物质的微观组成,帮助学生实现抽象思维,基本都是对新课第一节的设计,避免了学生只会解题,而不能理解其化学内涵的尴尬局面。并且在后续教学中,能明显感觉到动手操作过的学生,因为“见过”其微观结,得到更深入的认识,而对学习的自信心更强,学习的兴趣也更足。
2.通过实验演示,用宏观现象直观感知、理解微观结构
在胶体一节的课堂教学中,设计多个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这些系列的小型实验设计,实现溶液、胶体和浊液的相互转变。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胶体这个概念不是一个孤立的“新生态”,他与学生已经熟悉的溶液、浊液一样,是一个混合体系,是一个微粒集体对另一种微粒的“容纳”,但这种微粒特殊的微观粒子(其被“容纳”微粒的直径在1 nm~100 nm之间),使其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案例4 溶液、胶体和浊液的相互转变的认识与理解
(1)通过向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1 mL~2 mL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即丁达尔效应,通过对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对比实验,落实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
(2)将牛奶、豆浆、淀粉等加水稀释,观察在稀释过程中用激光笔照射这些溶液,有光亮的“通路”出现,产生丁达尔效应,实现了从浊液到胶体的转变。再继续加入过量水,光路会消失,继续转变为溶液。
(3)将制得的氢氧化铁胶体继续加热,观察其由透明澄清的红褐色“溶液”最终转变为红褐色沉淀,实现了胶体向浊液的转化。
(4)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1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产生红褐色沉淀。
(5)将上述(4)实验中的氢氧化钠依次稀释1倍、2倍、5倍、10倍后分别加入等浓度的氯化铁溶液中,观察其随浓度降低,沉淀越来越少,最终不能产生沉淀。再将氯化铁溶液,与不同浓度氢氧化钠反应后的产物一一用激光笔照射,观察其均有丁达尔效应产生。
(6)找找身边的胶体。自来水、学校的直饮水以及买来的矿泉水、纯净水、水沸腾出来的水蒸气、氯化铁溶液、氢氧化铁沉淀都被作为实验对象,做了丁达尔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有自来水,三氯化铁溶液,水蒸气,氢氧化铁沉淀;不能产生的有直饮水,买来的矿泉水和纯净水。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过程,实现了氯化铁溶液中的溶质FeCl3转变为[Fe(OH)3]n的过程,
[Fe(OH)3]n是一种分子或其他微粒的聚集体,其大小随浓度、温度发生改变,其分散质粒子的直径恰好落在1 nm~100 nm之间时得到的分散系被称为胶体。牛奶、淀粉、豆浆是化学中的大分子物质,其微观粒子以淀粉为例可表示为(C6H10O5)n,一个分子中含有几百到几千个C6H10O5链节,在水分子作用下被分离,使n的个数越来越少,其作为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可以减少到1 nm~100 nm之间,这时得到了胶体。因此如果说牛奶、淀粉、豆浆溶液是胶体是可以理解的,因其常见浓度下的牛奶、淀粉、豆浆溶液都能观察到明显的丁达尔现象,得到所谓的溶液其浓度已经非常非常小了。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实现浊液、胶体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变,了解胶体同溶液、浊液一样只是分散系的一种存在方式,理解其只要分散质直径落在1 nm~100 nm之间的分散系就可以认为其存在状态是胶体。
3.通过原理演绎,用理性思维分析计算,理解离子行为
案例5 溶液化学反应实质的认识与理解
例1 在NaOH和Ba(OH)2的混合液中,逐滴加入0.1 mol・L-1 H2SO4溶液,加入H2SO4溶液时的体积与生成BaSO4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1所示。
已知当加入H2SO4溶液50 mL时,溶液呈中性。请回答:
(1)当加入H2SO4溶液20 mL时,沉淀的质量刚好达到最大,生成沉淀的质量是g。
(2)原混合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是mol。
在解答上述计算时,学生因为思维混乱,看不到所给坐标中的信息,造成运算错误,或者看到坐标中的信息能计算出正确答案,但并不能理解其反应原理,更谈不上举一反三,学会解题方法了。而从电解质的电离“进入”其微观世界,认识其在水溶液中以自由移动的Na+、Ba2+、OH-构成,加入H+、SO42-,溶液中的反应其实质就是离子之间的反应,所以发生H++OH-H2O、Ba2++SO42-BaSO4,整个过程中Na+并没有参与反应,两个离子反应同时进行,这样通过分析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了解其微观粒子的行为,运用其反应原理,深入到反应内涵,知其所以然,形成解决化学试题的思维能力,从而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2 室温下,将100 mL某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液分成两等份:一份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得沉淀2.33 g;另一份加入50 mL 1.0 mol・L-1 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的pH=13(溶液的体积为100 mL)。试计算:
(1)原溶液中所含H2SO4的物质的量mol。
(2)原混合溶液中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1。
解决第二问时,因为无论是硝酸还是硫酸,拥有相同的H+,与NaOH溶液反应存在:H++OH-H2O,反应中消耗的n(H+)等于消耗的n(OH-),应用H+的物质的量等于OH-的物质的量列式计算有:2n(H2SO4)+n(HNO3)=n(OH-)=0.05 L×1.0 mol・L-1-0.1 L×0.1 mol・L-1,从而n(HNO3)=0.04 mol-2×2.33÷233mol=0.02 mol,所以原溶液中:c(HNO3)=2×0.02 mol÷0.1L=0.4 mol・L-1。
篇2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除了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外,还体现在学生道德品质、学习意识和文化素养方面。英语教学作为教学上最重要的一部分,英语教W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以及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和问题
1.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主要体现在初中教师教学理念过于陈旧,在以往应试教育的观念中,初中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这种教学环境使得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感到疲劳,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受校内校外多方竞争的影响,英语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一味让学生做题目,而且任务量巨大,有时候还占用一大半课堂时间,这样一来,学生休息时间得不到保障,造成学生压力大,还容易让学生对英语课程产生厌恶情绪,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2.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
由于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得英语教师在教学上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对初中英语教材没有做深入的了解,因此在课前准备工作不细致,教师至始至终都是围绕考试题目的要求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很难被带入到英语学习的情景中去,在课后又过多关注学生对题目解答正确与否,使教师和学生疲于应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互动,教师知识将英语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处在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不能做出及的反馈,教师也不能针对知识点的要点和难点做到着重讲解,导致教与学脱节,英语学科本身对交流上的要求就比较高,课堂上积极有效的交流能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1.开展情境教学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可通过情境设置的方式加以实现。通过情境教学设置,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在实际应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英语演讲比赛的形式,老师提出一个主题,让学生通过英语语言应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不仅对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加强,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能得到有效提升,让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更加有信心。
例如:在对“如何介绍一个人”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介绍一个人时的思维框架序列一一这个人的名字、与我的关系以及社会形象等,让学生按照这一框架开展演讲。在实际教学中对思维框架的认知基础要充分重视,让学生在语言品质以及思维品质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2.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
教师的职责在于教学,英语水平不仅仅体现在对英语词汇量的掌握和对语言语法的精通,更在于课堂教学方法上的体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尤其侧重于说和写的能力,具体来说,初中英语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组织能力,生动准确的语言,保证了英语课堂教学有趣不呆板,这需要英语教师长期实践,灵活运用语言组织教学。
同样,书写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上也很重要,教师的书写美观程度对学生学习英语也有促进作用,学生通过感受教师在黑板上优美飘逸的书写,能树立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好奇心,其次,初中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学生在对教师英语书法的模仿时,增进了和英语的亲近感,再者学生英语书写的提高,对今后在答题以及工作上都有好处。
3.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在关于核心素养体系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在引进多媒体教学后,能够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教学演示方式,多媒体信息量丰富,有图有声音,还包括动画和影视,这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课堂学习效率。
多媒体展示的方式非常便捷,针对重点难点,学生可以在老师反复的播放中彻底理解课堂上所学知识,另外多媒体在提高学生英语听力上效果显著,多媒体的声音更接近口语上需要达到的发音,这给初中英语教学提供了参考标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初中英语学习重点强调学生主动探究主题意义,同时,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以英语语言为载体,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将知识和将实践技能相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卜连华.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两级分化的应对策略探析[J].好家长.2015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楞次定律
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必备能力与关键品格,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课堂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关注“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每个维度都有其特定的素养形式与素养内涵,本文以《楞次定律》为课例,谈谈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思考.
一、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分析
《楞次定律》是一节典型的学习难度较大的物理规律探究课,一是涉及的因素多,有磁场方向、磁通量的大小、磁通量的变化、线圈绕向、电表指针偏转、电流方向等.虽然学生已经对这些物理量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同一实验中涉及那么多的物理因素,学生感到难以理清头绪.二是规律比较隐蔽,难以通过一般的概括获得规律,要求有很强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楞次定律”因其内容的复杂和表述的间接使规律显得更加抽象.前面学习的“电场”和“磁场”描述的场都是“静态场”,大小和方向是恒定的,而“楞次定律”所涉及的是变化的磁场与感应电流的磁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动态场”,学生理解难度增大.
针对课题《楞次定律》的特点,基于物理核心素养,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列出了核心素养所对应的教学内容(见表1).
二、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确立
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教W程序后学生所获得的素养或能力的状态的描述,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
我们认为核心素养不能替代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是学生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人的最终发展目标,而教学目标是指某一具体的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变化),是一个特定过程的最终状态.因此,要形成核心素养这个“状态”,离不开每一节课的教学的“小目标”.为此我们根据物理核心素养的素养形式与素养内涵,列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见表2).
三、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
在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目标确定的基础上,设计基于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教学过程.
(一)基于真实情境 提出研究的物理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提出需要深入探究的物理问题.我们从学生原有的认识入手,条形磁铁穿过闭合线圈产生感应电流,设计演示实验,如图1所示,条形磁铁穿过线圈,用微电流传感器检测线圈中的电流如图2所示,学生能分析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物理问题――感应电流的方向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样引入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参与方案制定 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我们立足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延伸和深挖.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一组活动,从科学猜想到设计实验,再进行实验研究,在课堂上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真切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提升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逐步发展丰富物理核心素养.
活动1(科学猜想与设计实验)
在对图2所示的现象分析基础上,进行科学猜想――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的磁通量的变化有关.
制定“探究感应电流方向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方案,要有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变量的控制(磁铁的极性和运动方向、线圈的绕向),感应电流方向的测定(电流表),设计记录的表格,如表3.
活动3(深入探究)磁铁的N极和S极插入线圈或拔出线圈,观察指针的偏转情况,得出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流向及磁通量变化的关系.
(三)分析实验数据 主动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事先设计了表格形式的学案(表4),表格第四、第五行没有涉及任何物理量,这给学生留足了探究的空间.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发现“感应电流方向”与“磁通量变化”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教师引导是否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呢?在学案表格中加入一行――原磁场的方向.再经过小组交流,仍然找不到规律.因为磁场方向是竖直方向,而感应电流方向是水平螺旋方向,启发学生明白安培定则就是让这两个方向的物理量发生关系的,从而教师再引导学生引出“中介量”――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引导学生,在表格中增加原磁场方向和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两个因素.逐步完成表格,再通过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当线圈内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线圈内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增反减同”,进一步概括得到“阻碍”两字.
学生从而主动得到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规律比较隐蔽,其抽象性概括性很强,学生很难独立对其归纳和总结.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给足时间和空间,在充分的交流和表达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发展核心素养.
(四)进行实践检验 纳入自身知识结构
如图5所示,有两个轻质铝环A(闭合)和B(断开),某同学手持磁铁的任意极靠近A,A会怎么运动?远离A时,A怎么运动?
用实验证明,楞次定律是正确的.
进一步分析:用磁铁靠近轻质铝环A时,在铝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获得了电能.在这一过程中,铝环与磁铁有相互作用的电磁力,所以,此同学对磁铁和铝环这个系统做功,符合能量守恒的普遍规律.倡导学生要节约能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五)解决实际问题 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回归课前引入的演示实验,根据楞次定律解释为什么条形磁铁穿过闭合线圈,电流方向会发生改变?
让学生解决真实的物理问题,从中认识物理学的价值和与生活、社会、科技的联系,明白物理规律可以预测事物的结果或现象.
(六)总结学习内容 欣赏楞次定律
篇4
一、分解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内容的必要性
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中,只有将课题研究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才便于研究,获得成功,其意义在于:
第一、合理分解课题研究内容,有助于找到课题研究的突破口。分解课题研究内容首先要对研究范围进行限定,确定我们应该研究哪些问题,不需要研究哪些问题,从而聚焦课题研究内容,并由此切入。
第二、合理分解课题研究内容,有助于增强研究的可操作性。研究内容的分解是把一个大问题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分解成许多相互联系的小问题的过程。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理念到实践,由愿望到落实的分解过程,通过这样的分解,可以使研究问题的内部逻辑结构更简明,研究内容更清晰、更具体,从而降低了研究的难度。
第三、合理分解课题研究内容,有助于统筹规划,整体安排课题研究的进程。每一个研究课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课题组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以对课题研究进行整体规划与有序的安排。
二、分解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内容的策略
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内容进行分解,没有固有的模式。同一个课题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解成不同的研究子内容。一般来说,从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核心问题入手分解、细化研究内容,是较容易的操作方式。
(一)从教育科研课题的核心概念分析入手,分解课题研究内容
每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内部逻辑结构,都可以通过分析该课题的核心概念来梳理,抓住核心概念,就抓住了课题研究的要领。理清核心概念的组成要素,就能够确立研究内容,制定研究策略,开展研究活动。核心概念亦称为关键词。一般说来,一个规范的教育科研课题,都能够找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界定课题研究达成目标的关键词,另一个是界定课题研究实施途径的关键词。找到了这两个关键词,理清了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就可以对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分解。
例如,郫县某幼儿园承担的省级课题“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的实践研究”,其中“数学素养”是界定课题研究目标的关键词,“民间游戏”是界定课题研究途径的关键词。因此,分别对这两个关键词进行解析,就可以细化为不同的课题研究内容。
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幼儿数学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了点、线、面、体等数的空间及几何素养,大小多少长短等量的比较素养,数量及其关系素养,数的集合素养等。因此,本课题研究就是从幼儿的年龄特征出发,选择适合的民间游戏,对幼儿的这几种素养进行培养。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把研究内容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的空间及几何概念素养的策略研究”;
“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量的比较素养的策略研究”;
“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量关系素养的策略研究”;
“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的集合素养的策略研究”。
从核心概念“民间游戏”入手分解研究内容。在本课题研究中,开展“民间游戏是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的实施途径。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一个民间游戏都可以培养幼儿数学素养,也不是民间游戏拿来照搬到课堂上就可以自然地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的。因此,本课题研究中,要选择合适的民间游戏,对民间游戏进行合理改编,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民间游戏进行教学。因此,我们可以把研究内容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合理选择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策略研究”;
“合理改编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策略研究”;
“合理运用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策略研究”。
又如,郫县某学校承担的市级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中,关键词“问题意识”界定了本课题研究达成目标,关键词“课堂教学”界定了本课题研究实施途径。因此,本课题核心概念就是“问题意识”、“课堂教学”。从不同的核心概念入手,就可以从不同角度细化本课题研究内容。
从核心概念“问题意识”着手分解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目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好奇、怀疑、困惑、探究。由此,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怀疑精神、困惑分析能力、问题探究能力。对这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就可以细化形成四个方面的研究子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策略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怀疑精神的策略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困惑进行深度思考的策略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策略研究”。
从核心概念“课堂教学”着手分解研究内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很多,本课题界定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关键词“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课堂教学”分类的逻辑要素很多,从不同角度解读“课堂教学”,就会有不同的课题研究内容:
从课堂教学过程着手解读,可以有课前导入、课堂新授、作业练习、课堂小结等,因此可以从不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从课堂教学的学科解读,可以有语文、数学、外语等不同学科,因此可以在不同学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从课堂教学课型解读,可以有新授课、复习课、综合实践课、活动课等,因此可以在不同课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从教育科研课题的核心问题分析入手,分解课题研究内容
教育科研课题的着眼点是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增强课题研究的问题感是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在每一项课题研究中,课题组都要进行前期调查,了解本课题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因分析,从而形成几个主要研究问题。所以,从课题研究的问题分析入手,分解课题研究内容,是细化课题研究内容最常用的方式之一。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问题归因时,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对其归类,不能够把不同逻辑关系的问题并列成为研究内容。
例如,郫县某学校开展的省级课题“提升农村学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校本策略研究”,课题组在前期调查发现,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缺乏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把这些原因进行归类,可以归纳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缺乏职业成就感;青年教师对工作环境不适应,得不到领导、同行、学生的认可,缺乏职业归属感;青年教师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不高,与他人相比有些失落,缺乏职业认同感。因此,本课题从解决课题研究的问题着手,可以把课题研究内容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
“学校提高农村学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职业成就感的策略研究”;
“学校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升其职业归属感的策略研究”;
“学校引导青年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师职业价值观,提升其职业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对课题研究内容的分解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有共同的要求:第一、在具体进行分解时,要明确课题总体目标与具体研究内容的逻辑关系是什么;第二、要明确各项具体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第三、要使分解以后的具体研究内容适合在研究中操作实施。第四、一个课题内容可以有多种分解方法,但是课题组在具体实施研究时,不宜同时选择几种分解内容的方法。
篇5
一、乡土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
由近及远,从已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教学资源的运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相比较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或音像展现的模拟情景,家乡的真实环境对学生更亲切、更真实、更直观。
镇平县位于河南南阳盆地西部,伏牛山脉南侧,地形自北向南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频繁,褶皱断层发育。气候处于北亚热带,体现出明显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的特征。经济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工业发展较快,玉雕产业历史悠久,扩张迅速。可供开发的地理教学素材丰富多彩,我校乡土资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步骤如下。
1.搜集文字资料,调研地理事实。
教研组分工查阅镇平县志、乡土教材等文献,搜集整理各种乡土地理数据及文字资料,调查研究本地自然环境(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社会经济环境(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旅游等),人文环境(文化、古迹、风俗习惯、建筑、服饰、语言、宗教等)等与高中地理相关的教学素材,为乡土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奠定基础。
2.加强乡土资源与教材的衔接研究。
不是所有的乡土地理资源都能直接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之中,应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理要素,能反映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具有一定地理教育教学价值的乡土资源,并加强乡土素材与教材内容内在联系的研究,使其符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际。
3.筛选整理,形成文本。
地理备课组把查阅、搜集、调研的资料,进行内容衔接的对比分析后,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检验,总结经验和不足,进行添减与修正,形成文稿,作为教学素材或案例,以备地理课堂教学之用。
二、乡土资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例如,地质构造(褶皱与断层)的教W设计。首先,课堂上用规范的画图讲解,非常直观,易于学生理解、掌握。而要真正实地判断褶皱与断层,则需要有理论知识、考察经验以及科学方法去寻找证据,才能最终确定。所以,在本文,笔者利用本县杏花山地质考察资料。
1.杏花山西部山谷两侧砂岩、灰岩相间分布,研究确定它们按成因分类所属岩石类型、岩石的新老关系以及两侧岩层倾斜方向,从而确认杏花山西部山谷是背斜构造。
2.杏花山与伏牛山之间老庄盆地的地质构造及原因。教给学生考察方法,观测研究菩提寺山门前的菩提崖是断层崖;汤河水库南北狭长,一侧陡峭,一侧平缓,说明发育在断层上;秋树湾铜钼矿床,是因为这里地质历史时期,断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而形成,从而得出老庄盆地是断裂下陷形成,从地质构造上属于地堑。这是只靠课本永远不可能学到的知识。地理课堂教学应不断地探究新的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乡土资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体会
利用乡土资源进行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地理学习技能,增强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形成正确人地协调观,实现地理新课程目标。
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决定了乡土资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不可替代,它不仅能丰富、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更是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核心素养;高中地理
一、研究背景
地理核心素养,是在地理素养的前提下,找出其中主要的、对今后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地理学科素养。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转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基于核心素养下,我们做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加快培养综合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不过,目前学校教育中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为了提升学生考试成绩水平,地理课堂教学中依然以传统教学理念。而在实际教学中,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下的案例教学发展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全面做好核心素养下地理课堂的案例教学工作,对于我们做好地理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案例教学开展中,不同教师也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持有积极态度。不过,在实际过程中,推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中,地理核心素养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认知普遍不足,片面的认为地理学习中仅仅通过死记硬背便能够过关。整体上看,学校管理中,对于地理教育内容及其价值普遍缺乏明确的认知,特别是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认知程度更是非常有限。所以,从教师层面,由于尚未对地理教育的认知特别是对于地理教育核心素养的认知没有提升到一定的层次。因此,地理课堂案例教学中,教师很容易会忽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二)教师案例素材选择渠道单一,尚未形成系统化案例素材库
案例教学中,教师选取的素材来源主要以网络、课本、日常生活等不同方面。不过,在各种各样的素材来源下,如何选择与教材能力要求相符的典型案例,则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筛选。在案例选择中,部分教师仅仅注重案例的趣味性,而忽略了案例的知识性。因此,案例选择的针对性不强,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并没有建立系统化、专业性的素材库,教师具体应用教学案例时,每次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筛选。
(三)案例教学中没有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缺乏一定的引导。相应的,在案例讨论中,教师也缺乏对于学生案例讨论的指导,甚至存在着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相违背的情况。同时,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时,大多以小组讨论并由代表发言汇报方式为主,而在讨论中很容易出现部分学生讨论不积极、不主动的情况,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提升建议
(一)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在案例教学中的认知
提升核心素养在案例教学中的认识水平,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提升合作及互动性水平。同时,教师也应该重点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推动地理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首先,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确定将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应用到地理案例教学中来,在能够明确课堂教学方向的基础上,推动学生更好的提升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地理案例中来找出并分析问题,通过不断探索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来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能力。
(二)确定案例筛选原则,建立案例素材库
案例筛选中,地理教师应该按照典型性、客观性的原则做好案例筛选工作。首先,典型案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案例选择时,教师还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参考。在案例素材选取中,主要以自然、人文景观为主。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习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重点做好案例素材库收集整理工作,结合生活实际做好素材更新。
篇7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学生主体
新课改中明确指出了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目前思想政治教师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文章简要论述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几点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一、创新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参与权
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必要的前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目标。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首要的前提就是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来。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学模式则是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实施的载体。在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参与权,以保障学生学习内容的完整性。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本创设教学情境。教师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上的内容,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有意义的、科学的、适合的教学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二是以学生为本优化教学合作。在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堂实践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开展存在着表面化、形式化的问题,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学习的问题,但是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指明合作学习的方向。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以生为本优化教学实践。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是否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经过共同的协商、相互的合作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二、尊重教学主体,重视学生的话语权
给予学生表达自身不同意见的权利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教学理念是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完善课堂教学的方式,为学生营造民主开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的话语权,使学生不仅可以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更要给学生表达自身愿望和不同看法的权利。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要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话语权,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尊重学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有安全感。高中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教师要耐心帮助学生解决好成长中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我,说出内心中真实的想法,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为学生答疑解惑。另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激发潜能、找回自信。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话语权就是在为学生排忧解难。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着眼于未来,是学生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的充分体现。
篇8
关键词:中职英语 价值观 创业就业 人文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要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增加教学时间,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为学生将来的稳定就业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抓紧抓好中职学校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如何有效提升中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是摆在广大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中职学生文化素养的现状
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教育观、人才观的影响,当前有许多中职学校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强化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忽略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使文化知识比较薄弱的中职学生失去了良好的教育机会,极大地妨碍了中职学生的健康发展。尤其是英语教学,更是濒临“边缘化”的境地,不利于中职学生的发展。
二、用人单位对中职学生文化素养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他们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求其有合作能力、适应能力和遵纪守法、敬业爱岗、文明礼貌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英语课堂人文教学与中职学生发展的关系
中职英语课堂教学能很好地将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当今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中等职业教学新课标中指出:英语教学以职业素质教育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可持续发展为本。教学不仅承担掌握语言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思维品质、个性品质、文化素养、适应社会能力等人文素质培育的任务。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在完成语言教学的同时要注意营造人文氛围、渗透人文思想、拓展人文内涵,从而将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互为渗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语言与情感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中职生尤为重要,这在中职英语新课标的情感态度目标中也被着重提及。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体验和积累积极的情感,增强合作能力,提高学习的信心,以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就业打下良好的情商基础。由此可见,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英语教学的情感教育与学生的创业就业也是息息相关的。
最后,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新课标的评价体系中,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课程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行业、企业纳入评价主体。中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通过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不断优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
四、加强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促进中职学生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不仅是英语教学的核心,还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渠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教育,帮助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能力,都应该纳入中职英语教师的备课考量范畴。课堂教学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1.开感资源,寓教于乐,使中职学生树立人文意识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头脑风暴是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常用、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通过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熟记大量的英语单词,例如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材《Friendship》的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在讨论朋友应该具备的品质中,把英语词汇中的honest、friendly、humorous 、helpful、patient、generous等与当今社会企业用人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能寓教于乐,又使人文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渗透。
2.重视独立思考与合作能力培养,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质
小组合作学习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将当前不少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频频跳槽,造成就业质量严重下降的问题交由学生探讨。例如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
What is your job now?
What was your last job?
How long did you do it?
Have you ever had a strange job?
Do you know anybody has a strange job?
通过讨论,让学生在今后的就业时能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理念,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3.对比中西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皮尔在他的language(1921)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种体系形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随着企业贸易、资讯传递、文化交流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不同风俗习惯和礼仪习惯,更要将中西文化的差异通过活动让学生牢记在脑海中,方便学生以后在就业求职、企业跨国交流、出国进修时使用。
例如在中职英语Unit6 Travel in Bangkok的教学中,我们在完成教学Location(地理位置)、Area(面积)、Greatest buildings(著名建筑)、Famous market(市场)、Climate(气候)等的教学内容中,可以设计以下的讨论话题What shall we pay attention to when we go travelling? Do you have any good advice?使西方国家的不同风俗习惯和礼仪习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得到展示。与此同时,作为英语课堂执行者的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英语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深入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企业经营模式、管理理念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
总而言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不仅要增加学生的专业技术含量,更要增加文化知识含量,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不能只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技能,而且要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底蕴。通过开展以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课堂文化教育为核心的人文素养渗透,提升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出既有科学素养,又富有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的中职学生。
参考文献:
[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力,李静.浅谈人文教育的重要性[J].理工高教研究,2003(3).
[3]刘明琼.语言教学、文化与人文精神[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篇9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素养;策略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中小学生应当具有以下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下面就针对这四点讨论一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较强的人善于从各种现象中敏锐地发现现有的信息,并判断其中有价值的信息。作为信息主体的中学生,信息意识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和利用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前提。
1.有效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学中,师生是最基本的教学关系,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发挥好榜样的作用,在教学中不断向学生传递信息,遇到问题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寻求解决,让学生感受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思维方式,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
2.培养学生的信息价值意识
信息意识的核心就是信息价值意识。信息时代下的信息繁多、杂乱无序,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价值意识,能够去伪存真,辨别信息,从而正确选择信息进行应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信息需求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信息价值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除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如课上给学生展示一些精妙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知识和能力
1.信息知识的培养
(1)课堂上引领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信息技术常用的一些术语。如,什么是信息、字符、数据等。
(2)课堂上多向学生介绍一些信息技术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和作用,引导学生善于分辨信息技术的利与弊。
(3)明确计算机操作系统、组成部分、结构和网络知识。
2.信息能力的培养
(1)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软硬件,提高学生的信息工具使用能力。
(2)能够根据自己的要求和目的,主动获取信息,并转化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3)培养学生的信息表达能力和信息创新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
夸美纽斯说过:“德育先于智育。”“育人先育心。”在信息时代更需要每个人都遵守信息道德的准则。如,培养学生遵守机房规则,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观。
总之,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要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 农村中学生 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我国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和核心就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也是在国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学生所必须达到的能力素养。素质教育的施行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步,也使得我国的教育得以与国际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形势相接轨,使得教育适应了国际化的需求①。然而,由于不同的地域存在着差异,教育的发展也有失平衡,城乡之间对教育理念等的把握程度和理解程度都产生了极大的差距。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由我国教育部印发出台,其中将“核心素养”置于基础要位,并强调课堂教学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面向未来,我们究竟要向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承担的任务是及其沉重的。21世纪是一个充满了挑战的信息化社会,面对不断革新的社会局势,如何才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可以被社会所接受,推动他们自身健康全面发展的同时,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助推力,这是对全国教育,更是对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教育提出的巨大挑战。
一、教师树立核心素养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驱,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正确教育行为产生的源泉。②在过去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充当知识载体的角色,学生被动的选择输入式或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其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我国课改的不断演进当中,教师角色逐渐的发生转变,由课堂的支配者逐渐转变为指导者以及评价者,但这种角色并不被所有的教师所认同,更多的农村中学教师并不能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扮演好这类角色,教师过多的倾向于讲授主义,将知识视为绝对真理,并认为学生对知识技能越熟练,才能掌握越多真理,使自己学识渊博。知识的灌输在短时间内使得部分学生“收获颇丰”,但这是对教学的异化,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奴隶。伴随着学生知识技能的熟练,学生的素养反倒逐渐降低,常年的“记忆训练”使得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懂得分析,不懂得如何使用语言进行交往,更不懂得如何适应社会。虽然在我国核心素养提出的时间较短,但对我国教育而言应跟上社会进步的脚步,尤其是农村的学校。很多农村教师对于新提出的教育形式均报以拒绝的态度。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与教师共同对知识进行研究,对知识的构建应是靠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而非靠外人的添砖加瓦。教学活动应是探究活动附加创造活动,转变知识观,将学科知识作为问题去探索研究,给予教师自己和学生更多的权利和空间对现有知识进行探索和创造,只有教师树立核心素养教学理念,这一切才得以实现。
二、注重学科与核心素养理念的融合
核心素养并非是学生生来就具备的,因此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应经过适当的规划和设计来进行,并且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来养成。学生的成长分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他们具有着独特的发展特点,只有在合适的阶段接受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其具备的叛逆心理更为突出,许多学生更想要随自己的意愿行事,我们在尊重学生个人想法的同时,更要为其发展起到引航的作用。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就必然要结合学科教学来进行。不同的学科具备不同学科的特点,掌握学科逻辑,结合学科过程的特点,遵循学生自身发展规律,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提供符合学科逻辑的知识内容,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培养出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应该将核心素养与学科特点融合,使得学科素养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中得以体现。
三、创设与学科知识相融合的现实教学情境
核心素B兼顾“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它是因生活情境的需求而产生的。③核心素养的养成实质上就是为了能够让人们适应现如今的信息社会,能够面对社会所发出的种种挑战,解决不同的情境出现的各类问题,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使得个人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简单来说这是我们所面对的生活、现实、社会情境所对我们提出的需求。核心素养的养成服务于我们自身,服务于社会,因而其养成就绝对离不开情境。张华教授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分为几类,分别为:生活情境、社会情境、现实情境、观念环境、虚实环境。④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由老师来进行设计,这种情境的创设不是简单的以学科知识为基本来设疑,而是要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来创设教学的情境。贴近生活的现实情境更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也能够让学生便于理解。例如语文课,大多数的农村孩子没有见过北京天安门,让他感受天安门的庄严肃穆,单一的看来自书本的彩图,或许在学生的眼中那只是一个看起来有些特别的建筑物,他们又怎么能真正得到情感上的感悟,产生爱国情怀。联系生活实际,可以让学生能过很好的理解所学内容,产生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学科知识,融合现实、社会情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堂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