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原则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设计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城市设计导则的定义与分类
1.1城市设计导则的定义
“设计导则”一词由designguideline和designguidance翻译而来,也有学者将其译为“设计指南”、“指导纲要”、“设计指引”。本文将其翻译为“设计导则”,是因为在汉字的解释中“导”即引导、指导;“则”即规范、准则,两字的组合更能反映其本质,体现出城市设计对城市开发控制和引导的双重作用。城市设计导则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从人的行为、心理诸如艺术性、可达性等出发,研究建筑空间布局与城市环境品质之间的关系。从工作的深度看,导则可以说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精细化,尤其是对于某些特定地段(如传统商业步行街)和特定要素(夜景、商业招牌等)的设计。导则是在定性、定量和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
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导则是实现城市设计目标和概念的具体操作手段,是对未来城市形体环境元素和元素组合方式的文字描述,是为城市设计实施建立的一种技术性控制框架。
1.2城市设计导则的分类
针对不同类型、层次的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与表达应该有所区别。总体城市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总体规划级城市设计、分区规划级城市设计),目的在于从宏观层面把握有关城市发展在城市设计方面的构想,设计原则抽象概括;而详细城市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级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级城市设计),目的在于为具体项目建设提供直接的管理依据,相应导则也表现为在对城市局部地段进行详细研究后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建议与规定。城市设计导则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关系上看:大体分为总则与通则。总则指开发设计项目的设计目标与用途,即一个总体思路,特别是城市开发建设中的价值理念和宏观要求;通则是在总则指导下的具体要求,两则的关系类似于文章的主题思想与具体内容。从设计导则管制的深度上看:大体可分为绩效性导则和规定性导则对城市加以管制。绩效性导则主要采用过程描述的形式,按照作用的方式刻画事物,提生具有希望特征的事物的方法。遵循这一思路,绩效性导则并不限定设计采用的手段,而只提供设计必须达到的特征与效果,并通过“为什么”、“怎样做”的原因与方法鼓励达到设计效果的多种可能途径。对于绩效性导则而言,其限定的最终设计效果而不制约设计方法和过程,为设计者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不会过多的禁锢设计思路,相反还能提供设计思路。这就是导则中“导”的含义所在。相对于绩效性导则,规定性导则明细标准的管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计师的创作和发挥。这种制约的目的不在于制约建筑师的思路,而在于更多的维护公众的利益,避免少数个体为了私人利益损害大众的利益。设计导则的最终目的是为建设城市环境提供一种有理性的弹性控制。
2城市设计导则的基本功能
城市设计导则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是一种保障,对整个城市空间也是一种整合;而且在城市设计的实施中,在城市整体和局部地段的改造与建设实践彰显出强大的功能。城市设计导则的本质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承上启下
从城市设计的过程而言,设计导则为上一层次规划与设计的目标与原则作出进一步的解释与说明,同时也为下一步的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奠定基础;并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划拨土地等其他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
2.2保持城市特有风格、城市文脉的延续
文脉设计是城市设计中最重要的要素。城市设计重在特色,把握“源”与“流”的关系。城市设计应抓住“源”加以梳理、提炼,保持并发扬,形成特色。设计导则不仅保护城市现存的风貌,还要促使城市新的成长和发展的和谐。例如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改造,其设计导则的建立目的在于确定传统商业街区独特的风貌,并力图确保进行的改造有助于风格的保持。“改善的途径不应当是大拆大改,而是有机更新,即保存完好的,修缮半好半坏的,拆除最坏的加以重建。”
2.3保证公众的利益
城市设计导则重在以“人”的活动为中心,重在考虑人的行为人对空间的感知,一切都是为人服务的是为广大市民而设计。城市设计导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广大市民创建一个宜居的空间环境,而不是让城市设计师自己画着看的,设计导则不仅要研究建筑的高低和空间的大小,更应真正从市民的角度去考虑究竟建造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环境。例如不解决好市民依法所提出的日照间距问题,即使再好的空间设计理念也难以实现。通过制定设计导则还可以避免少数个体一味的去考虑经济因素,造成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品质的破坏,从而达到保障公众的利益。
篇2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原则;设计要求
随着我们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日益重,生态城市规划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中一个重要部分。生态城市的概念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国际上的正式提出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通常来说,生态城市是指以生态与人类协调为城市性质、目标与特征.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整体和谐与科学发展的城市类型。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等特征。我国总体城市化水平还不是很高,但东部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超速”阶段,在城市发展建设上构造一个内部结构合理、系统功能强大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是至关重要的,这可克服城市发展规划“先污染,后治理”的旧模式。因此,研究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及设计要求对指导生态城市实践有重要价值。
一、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联合国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原则,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该计划提出了“生态保护战略、生态基础设施、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的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五项生态城市规划总体原则。依据联合国生态城市规划原则,结合国情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原则。
(一)控制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我国城市人口比例逐年上升。随之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病”,地方政府于是从政策层面控制城市人口的膨胀,但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时期,大量农村与城镇人口涌入大中城市,城市越大其就业和魅力就越大,从而吸引了更多人口的涌入。城市的健康发展需要适当调控外来人口,但并不是指硬性限制,以保证城市竞争力和城市承载力。但是,一些特大城市的人口已趋饱和,城市功能难以满足膨胀的城市人口规模,应在城市附近积极发展副城、卫星城、新市镇,严控大城市人口规模。因此,找出城市发展和人口规模的平衡点是生态城市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
(二)控制城市土地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人均土地占有面积在逐年减小,大城市中此问题尤为突出。要增加人均土地占有面积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然要扩大城市规模,而城市规模扩张与控制城市用地及保持城市生态系统是存在矛盾的。因此,协调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间关系是控制城市土地的关键。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集约节约土地资源是保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政府相关部门应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状况,制定城市土地规模的发展战略,评估城市土地规划方案,合理规划工商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森林、自然水体等,以支撑城市的科学发展。
(三)合理城市布局
合理的城市布局是以城市功能为依据,按照协调发展的要求,以中心城市为基础进行城市布局,确定城市规模、等级、地位、作用和职能分工,以点带面地辐射带动区域内各城镇和广大农村的生态化发展,促进区域发展生态平衡。合理的城市布局要协调几类关系。一是协调生态农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农业是农业与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需要调整生态农业的产业结构,促进其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协调发展。二是协调城市绿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们对城市绿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已无法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基础,而城市绿化发展是城市经济生活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生态城市规划要将城市绿化因素列入城市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打造“以人为本”,美丽、安全、清洁的生态城市。
(四)符合法规标准
建立完善生态城市的立法和标准是生态城市发展的重要前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可使生态城市建设更为正规,法规对生态城市的科学管理与规划有重要意义。加强生态城市法制建设,需要建立健全生态城市法规,研究合理方法促使社会遵守生态城市的法规,如有人违反法规时有良好的司法介入程序,达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法治目标。生态城市规划标准是为实现城市规划目标而制定的指导城市规划的准则与规定。生态城市规划标准的制定可实现城市规划在考虑生态环境的情况下,使其管理更为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提高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步伐。生态城市的标准在国外有《生态城市的判定标准》、《生态城市的建设内容》、《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等。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城市结构、交通、能源物质流、社会经济议题等四个方法。国内标准有《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等。
二、生态城市的设计要求
生态城市的设计以“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为目标,要求城市的规划设计既要符合城市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又要把生态因素充分融入设计中去。
(一)优化生态城市的空间构架
生态城市具备自然、美学、文化的三重属性。自然属性是本质属性,美学属性是人们的主观评价,文化属性是其精髓内涵。优化生态城市的空间构架,首先要以构建现代生态城市为目标,采取组团式等布局模式优化城市内部空间布局,设置森林、水体、草地等生态隔离带。其次是充分规划利用城市绿地系统,使城市绿地与山、水、林、田绿化连成一个完整的绿地生态系统。再次是合理规划城市水体系统,将江河湖海与地下水系统统一规划,并可考虑设计相关景观,既符合生态属性,又考虑城市美学和文化属性。
(二)完善城市要素的生态设计
城市的要素由街道公路、桥梁、住宅区、商业区、景观区等组成,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规划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也应注意城市生态环境,处理好构建生态城市的多重关系,包括建筑景观与自然山水景观的关系,街道公路中人与车的关系,城市绿化与文化特色的关系,商业区、住宅区与景观视觉走廊的关系,历史性建筑与现代建筑间的关系,城市光照、通风、温度控制间的关系,城市交通网络、交通工具、交通对象、交通枢纽间的多重关系。从而不断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总体设计,加强湿地、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规划,也加强城市绿地、生态公益林、沿河生态绿化带、绿色公园等设计,营造城市的生态绿肺,平衡城市的生态环境。
(三)尊重生态城市的历史人文
生态城市设计要符合生态环境,也要符合城市的历史人文内涵,不断采取现念构造崇尚历史文化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设计中要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以主要街道和高架路为中轴,做好高层建筑与城市的相互协调,构造城市的艺术形象。
(四)规划城市水源的循环系统
合理规划城市水体系统,推广各种节水、节能建筑和城市管网,使城市建筑内用水的循环,设计出性能良性的城市管网循环系统。因此,城市设计要不断完善改造雨污管网,下水道口采取隔油隔污技术,规划建设一定能力的污水处理中心。郊区设计则要保护农田灌溉水源,控制农业、禽畜业生产对水源的污染,通过河口湿地、植树造林等达到净化水质、保护饮用水源和保持水土的目的。
篇3
相对于城市的显性文脉来说,城市中的隐形文脉存在的内容上和形式上会更多一些,而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与不直观性,在诸多的隐形文脉中,城市中文脉的文化性占有重要的作用。“设计必须为人”这是当今风景园林设计师必须遵循的原则,通过调研城市人们行为和习惯,观察人们的生活习惯,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加工、提取,从而有助于确定城市风景的风格和城市意象,也可以构建出一套相对完整的城市文脉体系,为今后的城市设计提供一些理论资料进行参考。针对于城市文脉的文化性有这样一句话“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之中,融汇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之魂”,正是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文化背景内容的相互融合,构成了有序的系统性,才使城市风景园林的风貌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的特色文化,又融入了时代精神,进而对城市风景园林的个性创造进行了创新。
2文脉与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关系
每座城市的在不同自然条件的孕育下,都会呈现出一种有机的形态,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城市的地域特色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城市的风景园林设计多含有的文脉是城市景观的灵魂的体现,城市的风景园林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成承载文脉的重要媒介。每座城市的自然环境是促成城市形成空间特色的一个机组条件,尽管科技的发展已经让城市环境越来越人工化了,但是要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景园林,就要开发当地有价值和有特征的自然环境。城市的风景园林设计通过在设计上的文化性、地域性等因素的不同形式来构建城市的“名片”,在城市的文脉中保留着有形和无形的资源,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现实的意义。
3风景园林设计中文脉与周边空间的结合
篇4
关键词:公共设施 设计原则 设计要素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366-01
一、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任何设计都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前提,设计要以人为本,实用性是主要的。人性化设计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哪怕是一个座椅的高低,一个路标的提示都能体现出人文文化的关怀。“以人为本”是时展的需求,是公共设施设计的正确指导思想,整个设计是围绕人服务的。为了更好的实施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公共设施设计原则,那么设计师就要具备以下几点素质要求,首先,要求设计师要注重设计中的细节,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比如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士,也要让他们能够感受到人文的关怀,社会的平等,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户外公共设施,让他们能够觉得这是一个有关爱、和谐的世界。[2]其次要求设计师也要熟练掌握人机工程学原理,根据不同人群的尺寸和需求设计,更好的体现出产品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除此以外,还要求设计师具有较高的审美眼光,通过造型、功能、色彩、材料、工艺等设计出满足大众需求的产品,符合社会潮流的发展。
2.易用性原则
易用性(Usability)一般是指产品是否好用。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就要对公共设施进行不同人群的分类实验体验,找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人的设计方法。比如自动售货机就要考虑到按键明确,投币方便,不能让使用者找不到投币处,垃圾桶开口的设计就既要考虑到高度和密封性,既要好投入,又要方便回收,或是自助收费设施,让人们使用完卡片后不会忘记抽回,可以使用密码快速完成一系列程序,如汽车加油站和停车场自助收费设施等。
3.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在设计的过程中也是重点考虑的,首先要从人的需求出发,将人机工程学理论应用于设计中,其次要考虑到材料的选择,比如儿童使用的设施要注意圆角、硬度和环保等,再次是灯光的考虑,如公园湖边的光源就要避免人的眼睛受到刺激,产生眩晕,发生意外。
4.文化内涵原则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有着历史悠久、深厚文化积淀的国家。在设计公共设施产品的时候,要遵循一定文化内涵原则,体现出所在环境的文化氛围,不能脱离所在区域的文化环境,积极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设计中。使快节奏的现代化城市在公共设施风格上具有本土特色,体现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5.公平性原则
在我国把公平性原则表述为“无障碍设计” ,公平性原则主要是被所有人群都能使用,表现为公共设施应不受任何因素的限制。自1967年以来,欧洲更多的把它叫做“为所有人设计”(Design for all)。[3]事实上,“无障碍设计”最早关注的问题是“是谁最不方便”,答案无疑是“残疾人、老年人、孩子”,如果将无障碍设计只简单认为是为残疾人使用的设施,是不全面的,而是应该把这种原则运用到所有公共产品中,能让所有使用者公平使用。
二、公共设施的设计要素
1.公共管理设施设计
公共设施管理系统是社区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之一,如今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在建筑设计和规划的小区,社区结构以建筑为主体,道路为基础,和公共空间的大面积保存,适应这种配置的公共设施管理功能应多元化。[1]
以停车设施设计布局为例,应做到使用安全、方便、便于管理、减少干扰、占地面积小、疏散方便,还应配备照明、指示标志等辅助设施,在下雨时还应考虑到雨水排放设计等原则。
2.信息识别设施设计
信息识别设备具有指示,提示、容易让人识别和认识的作用,主要包括电话亭、电子信息屏、导示牌、广告牌、告示牌等。在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信息识别系统,无论是当地人口还是外来人口都可能会迷失方向。这种公共设施不仅只具备功能性,还可以配合人和环境发挥更好的社会作用。
图一 信息识别导向牌(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3.公共卫生设施设计
公共卫生设施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公共卫生不仅影响城市环境的美观性而且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哦充分考虑到卫生、环保等。校园社区的公共卫生设施包括果皮箱、烟灰箱、垃圾桶、饮用水栓、洗手设施等。下面以果皮箱、垃圾桶为例进行分析。[4]如图二所示:
3.1果皮箱的种类
一般分为独立可移动式和固定式。也有连体式和普通分立式。果皮箱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有钢材、陶瓷、木材、石材、铁材、混凝土等,它们在造型上,和材质、色彩方面上都是丰富多彩,所以,果皮箱利用这些元素,也可以起到美化装饰城市环境街道。
3.2收取垃圾方式
垃圾桶是城市卫生重要设施之一,可分为直接摘取垃圾袋或容器和在箱体下部有收取口收取垃圾。在设计的时候除了美观以外,还要考虑它的功能和材料以及环境的协调性,合理的产品会给人们带来便捷,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图二 垃圾桶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4.休闲娱乐设施设计
休闲娱乐设施是人们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体现城市的文明进步。包括健身器材、棋盘桌、座椅、儿童游乐设施、绿廊、凉亭等。在公共空间活动中座椅在休闲娱乐设施中使用最多,座椅的分布应符合环境行为学原理,使人们在行走的过程中方便休息。其次是休闲健身器材,可以满足人们户外运动,在设计的时候要熟练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并且在保证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尽量使操作变得简单方便,且便于管理,除此以外,它们还可以美化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善奎,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科技文汇,2008.08上旬刊
[2]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篇5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原则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性,其理论抽象,技术复杂,难以理解,不便掌握,成为课程教学的难点。因此通过科学的实验项目与内容设计,让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不二之选,而实验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则是首先要考虑的。
1课程性质
地理信息系统学科是融地理科学、计算机、遥感和地图学于一体的边缘学科,是“用于回答地理学问题的艺术、科学、工程和技术”的统称[1]。它首先是一个信息系统,只是数据管理的难度高于一般系统;它既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学科,还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虽外观表现为计算机软硬件,内涵却是数据的流动;兼具工具、资源和学科三大属性,它有以空间操作和分析专业提供空间问题答案的工具属性,以整合多源数据与资源体现资源性,而学科属性则是指其相对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技术体系,并正在逐步地发展为关于地理空间信息处理的专门技术、服务和科学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是地理信息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学生的第一门专业主干核心课程,担负学科导论的作用。故课程具有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先导性,它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前提。
2实验教学要求
2.1总体教学目标
作为入门基础课程,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空间认知观,了解数据采集规范,掌握数据输入、处理技术,熟悉基本空间分析和建模分析方法,明确GIS技术与专业应用的结合手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平台软件的使用。具体教学内容可划分为基本理论、系统技术和应用方法三大模块。基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信息传播理论、空间定位基础、空间分析理论及学科发展等,技术系统涵盖系统配置、数据结构、输入输出系统、空间数据管理、用户界面和支撑软件操作等,应用方法涉及专题分析模型、系统设计、各类技术手段及实际问题与技术的结合方法等,它们以知识的逻辑结构,形成相对固定的教学顺序。而伴随着地理信息科学的推广,将有更多创新的理论、思路、技术和实用模型被充实进来。课程教学目标可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而课程学习中需深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较多。概念多而严密,须加以深刻理解,并区分与日常生活和相关学科概念的内涵异同;其理论是学科的支撑,是地理信息科学的基石,恰恰是陌生的;技术系统———功能实现,杂乱、抽象、技术性强;应用方法,缺少思路,难以捉摸,难与具体决策结合;即使于了解层面,也需了然于胸,否则影响后续教学。既要求宏观体系的把握,又要细节的理会。综上所述,本课程教学具有任务重、类型多样、涉猎面广、知识点丰富、知识体系庞杂等特点,构成大一统的内容体系。教学过程表现出内容“虚”,理解难,基础内容多,要求学生基础全面、学习能力强,成为了教学的难点。化解以上问题,常辅以阅读材料、使用相关教学法和实验等手段。
2.2实验设置问题
有学者通过社会需求、教与学三个方面的分析,对理工科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提出引导高校理工科学生“应用创新”的授课方法和手段,从而将教学落实到“实处”,成为有影响的教改思想。也有学者提出立体化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等,皆为多手段并用,让学生充分参与,亲自动手。而随着地理信息科学的出现,有研究者提出针对地理信息科学方法论的教学机制,建立了地理信息本体论、科学方法、技术方法及创新机制与策略的教学体系,同样强调创新。前述方法中最突出的要求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设立课程实验,这已是通行的方法。实验所用软件有MapInfo、ArcView、ArcGIS等等,它们虽有所差异,但都是成熟的支撑平台,均能满足课程需要。但现有实验存在针对软件功能而设置的问题[2-3],如设立初识软件、数字化、数据库管理、数据操作、空间分析、制图等实验,重心是软件操作和功能实现,其实是一种验证实验,虽然对理解教学内容似乎起到一定作用,但往往目的并不突出,与理论教学和知识体系结合不紧密,并非针对课程,无法达到以实验巩固、化解知识的目标,突显教学目标和实验设计的矛盾。因此实验设置的目标就必须针对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实验存在的问题展开,以此探讨设计原则。
3实验设计的原则
3.1一般原则
这是所有实验设置必须遵守的共同原则。首先是科学可行性原则。原理、方法、材料和结果要满足科学性,符合客观规律,不违背基本知识、基本原理,逻辑正确。做到实验目的明确、原理正确、手段恰当。其次是对照性原则。通过对照实验的设计消除无关变量影响,必须严格控制,要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再次是可重复性原则。实验都必须能够重复,这是可靠性的标志,也就是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必须做多次独立重复实验,避免偶然性,提高试验可靠程度,要求控制实验条件、实验变量下重复实验,消除无关条件的干扰。还有就是最经济原则。不论什么实验,都有它的最优选择方案,这包括在资源的使用及时间的损耗上,可用产出和投入的比值来衡量,不可超越所拥有的实验条件。此外还有随机性原则。即研究样本可以从总体中任意抽取[4]。而平衡原则、弹性原则也是需要遵循的。
3.2专有原则
除通用原则外,结合课程特点还应该有需要遵守的专门原则。理论性原则。这是针对课程全新晦涩的理论和易混的概念,要求实验服务于理论,实验结论落实于理论、原理,而非别处,以实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操作性原则。服务于技术操作功能,突出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应用功能,便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把握。应用性原则。服务于应用,与方法结合,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融合性原则。基于边缘交叉的学科性质,适当扩充,顾及其他,让学生扩大知识面。总之要服务于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置应包含训练、综合、分析和验证多类别。具体的实验设计涉及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方案设计等,宜展开后续研究。
4总结
篇6
这里首先要讨论的是公共性定位的问题。城市雕塑艺术集中而突出地体现出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古往今来、时空转换之中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精神。它们作为一座城市特有的气质和与市民大众共同生息、奋斗、交流之历程的伴生物和象征物,构成了城市公共空间中闪耀着人本主义光辉的亮点,它们以艺术的手法凸显出人性化的原则,将市民的公共意识,民众的能动性,民众的情感和创造性标立于世。此间,城市雕塑艺术在营造城市视觉形象和艺术氛围的同时,把城市生动和精彩的社会活动与市民的城市生活经验和情感予以交融,使得城市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公共精神潜移默化为市民大众的自觉意识。由此可以得出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雕塑具备的公共性特征,它们分别是展现公众丰富的情感生活,是对公共精神内涵的形象流露;作为文化特色展现的平台,彰显着城市各个层面的精神风貌,为大众对城市的解读提供了条件;直观的展现形式,增强了大众认知的积极性,拉近了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彼此的交流更加密切;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提升大众审美的同时,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有效提升市民大众的整体素质。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个分支,其对公共性的体现是最为明显的,因此应该通过对城市雕塑公共性的定位来确定其最终的主题和内涵。
其次,是体现适应性的问题。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是城市雕塑所追求的目标,也就是强调城市雕塑的创作过程中必须体现适应性原则,从而确保创作出的城市雕塑在充分展现艺术魅力的同时也传达出浓厚的地域性特色。这里的适应性大致可以概括为文化的适应性、形式的适应性、材质与色彩的适应性、人的生理及心理适应性四个大的方面。
文化的适应性:城市环境有三种类型:历史文化环境、城市人文环境、城市自然环境。其中,有两个都是关于文化的,可见城市雕塑必须把对文化的适应性放在第一位。
首先,从城市雕塑的立意上,就应该考虑如何体现一个地域或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题材的选取:可以通过表现该地域(城市)曾经发生的历史性事件,进行艺术再现,比如西安玉祥门外的《张骞出使西域》(图1就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进行创作的。这样的题材做成雕塑作品,效果直观而且有气势),亦可选择地域、民俗文化艺术题材。
代表性符号的艺术装饰:每一个历史时期会有这个时期特有的装饰纹样形成特定的风格,如商朝特有的饕餮纹、夔龙纹等,还有唐朝的建筑屋脊装饰(如鸱吻)和清代的风格就大不相同。这些都说明,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它代表性的艺术装饰风格,将不同时期的装饰元素运用到雕塑的设计中,会赋予雕塑以某个时期的独特风味。同理,不同的地域也会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它们不同的代表性艺术符号传达了各自迥异的文化气息,在为特定地域设计雕塑时,“符号语言”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表现手段。例如,当代雕塑家蔺宝钢教授为榆林火车站广场设计的石鼓景观小品(图2),就充分利用传统的造型及装饰元素,还利用了当地民俗艺术(剪纸艺术)对中国传统大鼓进行了艺术再现,从地域文化气息的角度,使雕塑与地域环境更加协调。
雕塑主题形象与时代的对应性某一特定的场所,要表现某一时期的文化,其主题形象必须与整体环境的氛围相一致。比如西安的大唐芙蓉园,整个游园是要再现唐代的风采,其间设置的雕塑,尤其是人物雕塑,必须富于唐代人物的特征,才能与整体的唐代风格相映衬(图3)。
形式的适应性:城市环境中的雕塑,其外在形式是观者最直观的印象,因此,雕塑的形式也应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才能使得雕塑与环境结合得更加完美。比如上海外滩东方明珠广场上矗立的一座放大并以全新材料再现的“大日晷”雕塑(图4),其设计来源于古老的计时仪器――日晷,而在东方明珠广场这样一个现代化味道十足的现代广场上放置一个传统形象的日晷肯定是显得异常突兀的,不能很好地与现代环境相适应,而作者却将传统的日晷变形并且利用了现代感十足的钢架结构制作了一座现代版的日晷,这样就能很好地和现代广场的氛围相协调了。
材质与色彩的适应性每一个环境都会产生一种自然的氛围,这是有诸多原因的。比如一个纪念性或历史性的场所,整体就会形成一种历史沧桑的感觉,就好像是它自身的自然属性一样,这就给雕塑的设置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大背景,就像画一幅风景画一样,大的色调和氛围已经出来了,自然而然画面的主体也就赋予了与整体色调相和谐的因素。雕塑的设计中一定要考虑整体环境的色调和氛围,与环境相适应,雕塑就应该从自身的材质和色彩上做文章。这就需要了解材质和色彩本身所反映出来的特征,比如,青铜和花岗岩一般给人以历史积淀的沧桑感,它就适合于制作纪念性、历史性的雕塑;不锈钢本身颇具现代感,放置于工厂、商业街、现代广场等环境中就比较适宜。色彩也是同样,在我国,一个充满民俗风情,热烈喜庆的商业街,就比较适合用激情四射的大红色(也是中国的传统色彩)来装饰雕塑,或是一些视觉冲击力较强的色彩,都可以加以利用。皮影戏(图5)就是一座材质与色彩综合运用较好的例子,这是在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东侧的“戏曲大观园”中放置的一座雕塑,该雕塑用现代彩钢再现了传统皮影戏的表演场面,使得传统艺术有了现代感的表现形式,材质符合广场氛围的需要,同时色彩和创作题材也均符合民俗风味,与整个环境十分协调。
人的生理、心理适应性:城市环境中的雕塑通常被纳入为公共艺术范畴,所以,在设置雕塑时往往要考虑公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这就要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一定科学的把握。如现代的商业步行街环境中设置的雕塑,尤其是组雕,他们的间隔距离就要充分考虑步行者的生理数据。据生理学的常识,人的愉快步行距离一般为300m左右,尤其持物行走者,步行200―350m便想休息,所以步行街中每组雕塑之间的间 隔以200m为宜。另外,人们对公共雕塑往往有一种想触摸、玩乐的心理,尤其是孩童,所以,一般放置在公共场合中的雕塑,一定要做到有足够的亲和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观者的参与性,使得雕塑本身与环境也同样具有亲和力。
第三,是主题性表达的问题。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国度里,对艺术品的内涵往往是比较看重的,所以,雕塑作品,尤其是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里的雕塑艺术,人们往往关注最多的就是其主题性的传达,通俗地说就是这座雕塑要告诉大家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内容或是表达一个什么样的内涵。这就要求雕塑的立意必须明确,并且要符合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这个城市的特点,否则如果这座雕塑不能为这个地域的大众所接受,那么它就很难在此“立足”,即使设置完成之后,也难免会有被拆除的危险。因此,景观中雕塑设置的立意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一般从地域性和时代性两方面去考虑。
首先,是地域性。雕塑的主题性取决于艺术家对这一地域的理解和认识,它应该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对整个地域文化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只有如此,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地域文化特色的魅力所在。
其次,是时代性。“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会烙上时代的印记”,艺术品是脱离不了时代的,任何人都超越不了时代的局限性,同样,生活在每一时代的人只有将自己所处时代的精彩之处表现出来,才能被这个时代所认可,公共艺术更是如此,所以雕塑的主题性必须以时代为背景,才能传达出华丽的乐章。
篇7
【关键词】乘用汽车内饰色彩设计 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全球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用纺织品为汽车内部空间进行内饰的色彩设计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在各大汽车公司都拥有汽车内饰的色彩设计和研发部门。为了致力于未来多功能化的汽车做出重要贡献,汽车内饰的设计与装饰和汽车工业的发展一样,与时俱进。
二.乘用汽车内饰的色彩设计应满足的功能要求
乘用汽车内饰的色彩设计的其他部分设计一样,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室内外空间的功能与色彩的关系,以及色彩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等,创造出美观、和谐、舒适的色彩环境。
1.满足空间舒适良好功能
由于色彩能从生理、心理方面对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从而影响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色彩设计应充分考虑空间环境的性质、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等等。乘用汽车内饰的色彩设计应充分考虑色彩对人们视觉的调节作用,色彩变化不宜过多,以柔和、明亮、淡雅的中性色构成室内简洁、明快、稳重的色调,营造出一个安宁、平静、轻松的色彩环境。色彩应以简洁淡雅的中性灰色为主,并以此来衬托出色彩丰富、琳琅满目的商品。
满足功能要求不能仅仅从概念或一般理解中去考虑,现代科技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致使许多环境也改变了原来固有的某种模式或概念。在乘用汽车内饰的色彩设计中,应认真分析空间环境的性质,分析人们对色彩的感知过程和变化因素,只有认真分析,才能找出适合的色彩,从而满足人们对汽车内饰的色彩设计的舒适功能。
2.满足突出空间主角的功能
基调是统一整个色彩的基础,辅调起着丰富、烘托、陪衬作用。一般来说,汽车内饰色彩的基调、辅调可分为三种形式:从色彩的明度讲,以明调为基调,暗调为辅调;从色彩的纯度讲,以灰调为基调,鲜调为辅调;从色相的冷暖角度讲,冷暖两色互为基调或辅调。
突出空间主角。色彩设计除了要形成一定的独立、和谐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和谐的背景环境,从而衬托出这个环境中的物体,突出空间的主角,体现使用者的性格、身份和爱好。
三.汽车内饰织物色彩的整体设计
在美学方面,汽车内饰空间的装饰应该是整体设计的。由于空间比较小,各种材料占有的比例不一样,内饰织物的装饰性就要考虑他们之间的协调性。织物纹样与座椅的造型相协调。总之,要让汽车及其内装饰能向人们传达一定的概念。
现代汽车内饰造型设计的高度的精致、紧口,各部分之间相互贯通。组成了造型上无法分隔的的完整体。在这个基础上营造清爽、宽敞、空气新鲜和舒适的空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色彩的整体设计。在这里,工程师的思索与艺术家的感受要融合在一起。
所谓汽车内饰织物色彩的“整体设计”并非单色设计。如今,成套的家具和餐具往往不用同一种颜色,而敢于做不同的色彩处理。鉴赏存在于物性中的审美特性。整体展示是评价汽车内饰设计和谐美好的方法,因为汽车外部的款式风格,内部装饰的环境氛围应该与产品的定位,结合不同的媒体手段展现汽车的造型,内部装饰的色彩设计的整体结合。
四.汽车内饰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
1.必须有主色调
汽车内饰主色调是指内饰色彩的总倾向,在配色上必须有一个主色调才能显得统一,色彩越少,色调越易统一。色彩越多,易造成色彩分割,难于统调。汽车内饰的主色调反映内饰的色彩风格,应与产品的整体风格一致。汽车内饰主色调的选择要考虑产品的特点、使用环境、产品的定位以及流行色趋势。
总体来讲,运动型车、越野车的内饰色彩应霸气、粗放一些;小轿车的色彩应柔和一些、细致一些;大客车的内饰色彩以宜人性化为第一指标,应柔和一些。另外,定位于年轻人用车的内饰色彩应活泼一些、亮丽一些。汽车内饰的主色调的数量一般为一色或二色;三色内饰车很少见,多用于年轻人的个性化车型。一直以来,汽车内饰的主色调多以单色调为主,其中以灰色居绝大多数。现在随着用户要求的个性化,目前汽车内饰色彩越来越多样化。由于双色内饰较好地解决了整体协调与色调单一的矛盾,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乘用车将流行双色内饰。
2.要符合美学原则所谓美学原则,主要包括:均衡与稳定,统一与变化,调和与对比,节奏与韵律,主从与重点,过渡与呼应,比拟与联想等。这些美学原则在汽车的色彩设计时同样适用,必须灵活运用。
(一)均衡与稳定。均衡是指前后左右的平衡,稳定是指上下的平衡。汽车内饰的色彩设计要注意配色的平衡,主要是指感觉上和视觉上的平衡,应用在内饰色彩的设计上,按照色彩的轻重感、虚实感、大小与厚薄感,一般有如下配置:上轻下重,上软下硬,上浅下深,上小下大(面积);上虚下实,上分散下整体;上部醒目,下部稳重。对于左右的平衡,在内饰的色彩设计上主要是采用对称的方式。为了视觉的平衡,在内饰的色彩设计上,要合理应用水平装饰线条,慎用垂直装饰线条,要弱化垂直的线或面。因为垂直的线或面容易造成割裂效果,造成视觉上的整体散乱。
(二)统一与变化。汽车内饰色彩配置的统一与变化,指的是色彩的色相、彩度、明度三要素的统一与变化,应做到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其中统一为主,统一的目的是整体协调,变化为点睛之笔,变化的目的是生动。要做到在变化中求统一,主要处理好调和关系、主从关系、呼应关系;要做到在统一中求变化,主要处理好对比关系、节奏关系、重点关系。汽车内饰色彩设计的统一,主要就是色彩的整体协调,整体感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汽车内饰的色彩必须有一个主调,其余颜色应围绕这一主调加以统调,不能割裂、混乱主色调。根据主色调,选择不同的配色方法得到不同的整体色调,其效果为:采用同一色系易获得统一,暖色相温暖,冷色相宁静;选用暖色与高纯度色为主给人以刺激;以冷色和低纯度的色为主则使人感到平静。
(三)配色必须突出重点。配色时为了弥补色调的单一,可以将某个局部的色彩作为重点加以强调,从而使整体产生活跃感。在整体配色比较柔和时,突出重点也是必要的,可采用如下方法:重点应该选用色调强烈的色;重点应选择整体色调的对比色;重点色宜用于较小的面积上;重点色的选择应考虑配色方面的平衡效果。在汽车内饰上,如扶手、门玻璃开关面板、内开手柄,一般均采用与主色调不同的颜色,以达到这些功能件醒目,重点突出。
五.结束语
通过对乘用汽车内饰的色彩设计基本原则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得出结论,汽车内饰的设计好坏和完美的风格汇影响汽车的整体美好性也会影响消费者对汽车的选择,我们应该完美的协调好不同人对不同汽车内饰的色彩要求的爱好,所以,在汽车内饰的色彩设计方面,有创意和创新是最重要的方面,汽车的造型,内部的装饰,色彩和材料的完美结合。我们要从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上突破,来推动我国汽车内饰的色彩设计。
参考文献:
[1]《汽车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汽车工程手册(设计篇[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2]张英虹,王清国;轿车用内饰塑料的现状及发展[J];汽车工艺与材料;2011年12期
[3]李祯;汽车内饰新材料[J];汽车工艺与材料;2011年12期
[4]齐芳明;未来汽车内饰五大发展趋势[J];市场观察;2012年09期
篇8
关键词:景观照明;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387-02
1 研究背景
美丽的景观照明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城市繁荣的特征,开发城市的夜晚景观,是展示城市特色、促进商业和旅游业的繁荣和迈向国际化都市的“硬件”条件之一。2009年3月20日,“2009第三届中国郑州城市照明、园林景观技术及户外用品设施展览会”开幕。展会主题――“发展节能照明、搞好城市亮化、净化空气,美化家园”。展览范围涵盖:城市公共照明技术及市政亮化工程、照明节电技术和产品;专业户外照明灯具、照明节电设备、管理和测量系统;照明生产设备、检测仪器,LED背光源、显示屏、交通指示灯、高频无极灯、霓虹灯等各类光源产品、照明电器附件;太阳能路灯、太阳能信号灯、草坪灯、庭院灯、节能灯、光伏电源、控制器;户外广告;城市景观设计、绿化工程;户外设施及景观配套产品;养护;建筑设计。从展览范围可看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绿色照明是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市场的需求。
2 城市景观照明设计方法研究
2.1 光源及其选择
景观照明电光源按照工作原理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固体发光光源,主要是白炽灯、卤钨灯。第二类是气体放电光源,气体放电光源又分弧光放电光源和辉光放电光源。其中弧光放电光源种类较多,低压(灯内气压在l%大气压左右)的有低压汞灯、荧光灯、低压钠灯,高压(灯内气压在1-5个大气压之间)的有高压汞灯、高压钠灯、氙灯、金属卤化物灯等,而辉光放电光源只有霓虹灯和氖灯两种。
选择光源应从实用性、可靠性、经济性三方面考虑,选择光效高、寿命长、显色性好的光源。下面列举一些常用光源的特性、电耗及费用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景观照明常用电光源的光电特性
种类光效色温显色指数平均寿命启动时间特性适用范围
白炽灯122900951000瞬时安装及使用容易,立即启动成本低轮廓照明,喷水照明,庭院照明,灯光瀑布,建筑物立面、雕塑、广告投光照明
卤钨灯252800∠952500瞬时体积小,亮度高,光色较白,安装容易建筑物立面、雕塑、广告投光照明、喷不照明
荧光灯80660070-806500几秒光色种类多,高照度并兼顾经济性轮廓照明,广告照明,庭院照明
低压钠灯200190020160008-10min效率高,寿命极长,显色性差为单色光道路、广场照明
高压汞灯60550030-40200006min效率高,寿命长,有适当的显色性建筑物立面、道路、广场、树木、草坪、喷水水池投光照明
高压钠灯1202100302400020min效率极高,寿命特长,显色性尚可褐色、红色或黄色的建筑物立面投光照明,道路、广场照明
氙灯256000941000瞬时对环境要求不高,光谱分布与日光接近探照灯照明
金属卤化物灯100550060-951000015min效率高,寿命长,显色性佳用于显色要求较高的投光照明
霓虹灯10--15000以上瞬时造型丰富,色彩绚丽,一次性造型,安装工艺复杂,易碎轮廓照明,负轮廓照明,招牌、广告
说明1.光效(lm/W)2.色温(K)3.平均寿命(h)
注:灯光瀑布就是把小功率、超低电压型(6V、12V)的白炽灯患接在一起,挂在建筑物立面上,装上闪控制电路,就会产生瀑布的效果,随着控制电路的改变,瀑布的形状也会改变。
2.2 建筑物景观照明设计方法
2.2.1 室内内透光照明
室内内透光照明,适用于玻璃幕墙办公楼等,柔和的光线有规律地从内往外透射,极具灯光效果,具有特征突出的特点。这种景观照明方式主要优点是能够利用室内的照明器,而且维修简便。
2.2.2 建筑物轮廓照明
建筑轮廓照明有轮廓照明和负轮廓照明两种。
轮廓照明,是用灯连成线条,刻画出建筑物的轮脚、门和窗的框架、屋脊和屋顶的线条。常用于较大型的建筑物,强调整个建筑物形状,忽略某些局部细节。轮廓照明不能用于小的建筑物,因为发光线条靠得太近,在一定距离内会造成视觉混淆。
负轮廓照明,将光线投射在物体的背面,或者通过亮的背景来创造负轮廓的照明称为负轮廓照明。负轮廓照明可将主体结构和其细节区分开来,比较适用于非主题的建筑构成,如柱廊、建筑物上的圆齿状突出、装饰构件等。对这些部位的负轮廓照明处理再配合主建筑的投光照明等方式,能产生美妙的光效果。
2.3 户外广告景观照明设计方法
(1)投光灯照明。投光灯照明是泛光照明的一种应用,它是利用投光灯照射广告牌,使其照度比周围环境照度明显高,起到突出广告内容的作用。投光照明包含稳态投光照明和动感投光照明两种。广告牌的投光照明一般是稳态投光照明。
(2)霓虹灯广告。霓虹灯是一种冷阴极辉光放电管,其辐射光谱具有极强的穿透大气的能力,色彩鲜艳绚丽、多姿,发光效率明显优于普通的白炽灯,它的线条结构表现力丰富,可以加工成任何几何形状,满足设计要求,通过电子程序控制,可变幻色彩的图案和文字,受到人们的欢迎。
(3)灯箱广告照明。灯箱广告照明通常是指柔性灯箱、磨砂玻璃灯箱、漫透射有机玻璃灯箱、胶片灯箱和铁皮灯箱中的一种。其中柔性灯箱目前使用较为广泛,原因是与其他灯箱广告相比,具有以下突出优点:布料漫透光性能好、布料柔软强度高、运输安全方便、方便维护、寿命长。
(4)大屏幕显示屏广告。一种完全不同于霓虹灯广告的大屏幕显示屏广告,利用单个发光器件作单元组合而成的大面积矩阵视频显示系统。这种系统用于广告显示,不仅画面亮度高、对比度大,色彩鲜艳,而且和电视一样可显示其动态画面和文字。显示屏随使用发光器件的不同,它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发光二极管(LED)显示屏、阴极射线管、荧光放电管,白炽灯泡显示屏和液晶显示屏。
(5)混合照明广告。它是几种照明方式的组合,发挥各种照明方式的优点,取长补短。如采用霓虹灯和投光灯的组合便用,能够极大地弥补霓虹灯广告牌日间效果差,投光灯照明广告缺乏生气的弊病。
2.4 城市绿地景观照明设计
随着近年来城市居民作息方式的变化和人们对城市绿地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希望在白天,而且更希望在夜晚能欣赏到优美的植物景观。它要求设计人员不仅能熟练运用现代照明科技知识,更要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精确地把握光、色彩、质感交融的视觉效果,用光来描绘植物,创造一种优雅而自然的感觉。
上射照明:是植物景观照明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是指灯具将光线向上投射而照亮物体,可以用来表现树木的雕塑质感。灯具可固定在地面上或安装在地面下。一些埋在地面中使用的灯具,如埋地灯,由于调整不便,通常用来对大树进行照明;而那些安装在地面上的插入式定向照明灯具,则可用来对小树照明,因为它们比较容易根据植物的生长和季节变化进行移动和调节。
下射照明:与上射照明相反,主要突出植物的表面或某一特征,同时与采用上射照明的其他特征形成对比。下射照明适合于盛开的花朵,因为绝大多数的花朵是向上开放的。安装在花架、墙面和乔木上的下射灯均可满足这一要求。
轮廓照明:即通过光源本身将照明对象的轮廓线突显出来。在园林植物景观照明中主要利用串灯,它的装饰作用是挂在除了树冠浓密的针叶树之外的乔木上突出树体轮廓。它比较适用于落叶树的照明,尤其是冬天效果会更好。
背光照明:又称剪影照明,是使树木处于黑暗之中,而树后的墙体被均匀、柔和的光线照亮,从而形成一种光影的对比。比较适合于姿态优美的小树和几何形植物。如竹子是非常适合采用背光照明的植物,墙前背光衬托下摇曳的翠竹枝叶就犹如一幅中国传统的水墨画。
月光效果照明:将灯具安装在树上合适位置,部分向下照明以产生斑驳图案,另一部分向上照明,将树叶照亮,这样产生一种月影斑驳的效果,好像皓月照明一样。
3 城市景观照明设计原则
3.1 高效原则
城市景观照明设计应选用效率高、寿命长、节能、低损耗的照明器具,以质胜量,发挥光源的最大效益,避免光源浪费。
一般情况下,可逐步用气体放电光源替代热辐射电光源,并尽可能选用光效高的气体放电光源。其次,照度是灯光环境设计的重要问题。在满足标准照度的条件下,为节约电力,应恰当地选用一般照明、局部照明和混合照明三种方式。尤其是植物群落照明时,当一种光源不能满足显色性要求时,可采用两种以上光源混合照的方式,这样既提高光效,又改善了显色性。
3.2 安全原则
景观照明灯具大多是人手可以直接触及的,例如休憩绿地花坛中的低矮照明灯具、主景植物照明、主题雕塑所使用的地面投射照明灯具,灯具选择则应考虑到人为的破坏性及安全性能。因此,必须选用较高防护等级的室外灯具。可根据周边景观环境选择造型及非标型装饰灯,即能起到照明效果又可达到艺术小品的观赏要求,兼具观赏性和安全性。
3.3 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的本意,是要求照明设计师要更多地了解生物,认识到所有自然环境下的生物互相依赖的生存方式,将各个生物的生存环境彼此连接在一起。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具有整体的意识,小心谨慎地对待生物、环境,反对孤立的、盲目的夜间光环境的整治行为。此外,生态学原则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以自然为师,研究自然的演变规律;要顺应自然,减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减低城市景观的养护管理成本。
3.4 人性化原则
“人”是光环境中的第一主角,因为所有的景观照明都是为了让“人”观看、体验的。所以我们在从事设计时,应该时时以“人”的观点出发,希望“人”身处在这样的光环境,会是怎样的感受?希望“人”由远处看这个光环境会有怎样的感受?希望这样的光环境会让“人”有什么样的想法?希望表达什么样的讯息给“人”呢?如果能够兼顾以上所列的因素,相信这样一个空间的照明就已经与“人”产生了关联。
灯光设计应以人为本,由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出发,选择适宜的光源、光色,确定合理的用光量和照度,既能充分满足照明功能需求,表现出城市的夜间观赏性,又不为了表现繁华绚烂景象过多使用装饰照明而设计过度。
篇9
【关键词】 道路;交叉口;渠化;设计
引言:
道路交叉口是道路的汇集点,在交叉口处交通流最为密集。所以,交叉口的设计就显得极为重要。在交叉口路段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分析现有空间和地形特点,针对交通路段的地理特征和交通流向特征,做出相应的改善计划,使车流和人流安全,顺畅通过交叉口,保证交通运行的顺畅。另外,在交叉口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它要同时满足道路景观的要求。符合整个城市的景观设计的标准,为城市增添亮点。本文总结了平面交叉口的渠化设计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对道路工程的建设有一定的作用。
1交叉口车道数的确定
常见的交叉口形式有:十字形、X形、T形、Y形、错位交叉和复合交叉等几种。在确定交叉口的车道数和车道宽度时,必须考虑到我国城市目前自行车交通量大的客观需要,尽可能组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流行驶,以保证交通安全和畅通。交叉口车道数确定方法如下:
1.1 选定交叉口的形式,根据设计年限的高峰小时交通量和不同行驶方向的交通组成,进行交通组织设计,由此初步定出车道数。按照所确定的交通组织设计方案,对初定的车道数进行通行能力的验算,如车道通行能力的总和小于高峰小时交通量的要求,则必须增加车道数后重新验算,直到满通量的要求为止。
1.2 交叉口的车道数不应少于路段上的车道数。为了充分发挥整条道路的通行能力,交叉口的设计通行能力要和路段上的通行能力相适应,同时也为远期的道路改建控制好道路用地,便于交通组织和提高通行能力,交叉口的车道数最好比路段上多1~2条。
2交叉口的拓宽设计
当交叉口车行道的宽度不足时,为了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常采用向道路的一侧或两侧拓宽的办法,来增加车道数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交叉口的拓宽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拓宽的车道数主要取决于进口车道各向的交通量、交通组织方式和车道的通行能力。一般是比路段的车道数多设一条车道。
2.2 拓宽位置的选择主要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向进口车道的左侧拓宽,如利用中间的分隔带或越过中心线部分占用对向的车道宽度。②向进口车道的右侧拓宽,如利用行车道右侧的绿化带和拆迁部分房屋。
3交叉口的渠化设计
3.1渠化的概念
渠化的基本概念是将导流岛和路面标线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分隔车流或者控制车流冲突的目标,使车流进入特定的路线内,能够达到平面交叉的各种要求,方便来往的行人及车辆根据渠化设计的指引行进,避免交通拥堵,保障路面畅通。
3.2渠化设计的作用
渠化设计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降低冲突的发生率或者将冲突分开,并加以引导,有效的控制交通流,调整冲突出现的位置,使得路面铺装更少。道路交叉在实施渠化设计以后,能够充分利用时间、空间,使得交叉口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数量更多,并提高了安全性。该类道路交叉相较面积相等的一般交叉口,车辆行驶的路线更加合理,有效降低了冲突出现的概率,具有更强的通行能力及较为良好的安全性。因此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划设计是十分重要的[1]。
3.3交叉口渠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为了有效提高城市道路交叉口渠化的交通能力,保障道路的畅通,交叉口渠化设计需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应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具体有以下几点:①分离冲突原则 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是车流之间的冲突,在设计的过程中,重点任务是充分利用道路的标志线或者标志物,引导出行者根据渠化的道路合理行进,将人流与车流分开,使之均能够在处于正确的道路中,有效减少或者控制车流之间的冲突;②交通疏导原则 先全面调查各种车流及人流行进路线,在设置专用道、便向道、禁止通道等不同类型的特殊通道,逐步疏导车流及人流,使交通更加有序,更加通畅。
4交叉口的立面设计
4.1 交叉口的设计原则。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主要根据相交道路的技术等级、交通量、道路纵坡和横断面以及当地地形、自然水流向和相邻道路的高程等资料,使主要道路交通方便、排水畅通、方便车辆行人。同时要满足次要道路纵、横断面的设计合理性,交叉口立面设计的一般原则是:①主要道路通过交叉口时,其设计纵坡维持不变。②相同等级的道路相交,交通量差别不大,各自纵坡不同,则在交叉口为维持各自纵坡,通过改变横坡,使交叉口有一个平顺的共同面;不同等级的道路相交,主要道路的纵、横断面不变,次要道路的纵坡应随着主干路的横断面变化,同时次要道路的横断面也应随着主干路的变化而变化,即次要道路的双向倾斜的横断面,应逐渐过渡到与主干路的纵坡一致的单向倾斜横断面,以保证主干路的交通便利。③交叉口为了保证排水,至少应使一条道路的纵坡自交叉口中心向交叉口外倾斜。④交叉口范围内横坡应力求平缓,一般不应大于路段设计横断面的坡度,对角线上横坡宜控制在1%以内,平坦地形最好做成中心高程微高而向四周倾斜的伞状地面,以利排水和行车需要。交叉口范围内,不应使一条道路的雨水排人到另一条道路上,也不应使地面水流过交叉口的人行横道,一般采用截水的办法,多在交叉口人行横道前或路缘转角曲线的切点上布置雨水口。⑤交叉口设计高程要与周围建筑物及相邻道路设计高程相协调。
4.2 交叉口立面设计方法
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有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和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等三种方法。①方格网法:方格网法是在交叉口的范围内,以相交道路的中心线为坐标基线打方格网。方格网线一般采用5m×5m或l0m×l0m平行于路中线,斜交道路应选便于施工放线测量的方向,测出方格点上的地面高程并求出其设计高程,从而计算出施工高度;②设计等高线法:设计等高线法是在交叉口的范围内,选定路脊线和划分高程计算线网,算出路脊线和高程计算线上各点的设计高程,最后勾画出设计等高线,并算出各点的施工高度;③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是方格网法和设计等高线法的结合,主要用于大型的主要交叉口和广场的立面设计。
总结
道路交叉口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程,交叉口的合理设计,可以保证交通流畅,保证人身的安全与车辆安全的行驶,通过渠化设计,理顺各种交通流向,并且配合信号控制,将交叉口设计成果运用到交叉口渠化设计工作中,发挥其最高效应,建设出完美的道路工程。
参考文献:
[1] 陈朵朵,李世慧.连接线T形平面交叉口设计缺陷与交通控制分析[J].广东科技.2009(10):271-272
[2] 梁伟红,叶维达,张水潮.城市道路不规则交叉口渠化设计[J].现代交通技术.2009,6(04):86-89.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历史教师一直在思索探讨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我以《左宗棠》一课为例,谈谈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一、确立全面完整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每一节课的教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包括三个“维度”。三者之间密不可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注意三者的有机交融和相互渗透。以知识为载体,使学生插上发展的双翅。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图片、音像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我提问:“新疆之最?中国用一块土地和大量的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自然而真实,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习惯,学生在思考与回答的过程中,心灵会产生共鸣。同时,教师又深知历史的现实功能,及时补充了“左宗棠的相关资料”,可以培养学生去全面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的能力,也充分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的思考,令人惊喜,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也只有讲究目标落实的整体性,才有可能达到新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珍惜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各种资源
课堂生成是师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思想和心灵发生碰撞生出的灿烂火花,从中收获和提高的不单是学生,我们老师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形成一个平等对话,使学生处在自主探究的最佳状态。在《》一课中的诸多活动都是教师预设的,但在教师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却不必按照自己的轨道把学生限定在固定的圈圈里,应充分珍惜生成性的资源。如:问题1:在你的印象中,你认为左宗棠是怎样一个人?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不论学生如何看待,都是课堂生成的宝贵的资源,教师都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切不可武断地让他们接受教师和教科书中的观点。但这并不是说学生说什么都是正确的,教师不用任何评判。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教师是真正的导师,为了纠正他们认识上的偏差,教师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封建社会,从而通过史实给学生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这也是历史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论从史出,以史料为依据判断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的这种判断与认识上的升华就是在课堂生成的基础上得来的。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真正主人。而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情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和谐的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最终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和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里没有发言或被教师关注到。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就由小部分学生控制着,我们应该改变这种现状,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机会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历史,感受历史教学的魅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例如,在《》一课中,可以这样提问:请同学们来听一首歌或欣赏一段舞蹈,让我们猜一猜这是我国的哪个民族,分布在哪个地区?这些问题紧紧围绕教学设计展开,为完成课堂教学的三大目标而展开。而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很多问题都是开放性的,他们有话而说,有兴趣去思考和回答。课堂因为全体学生的参与变得异常美丽。
- 上一篇:电影院线行业现状
- 下一篇:数学建模数据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