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教学方式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人工智能,基础教育,专业发展
一、前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人际互动模式以及学习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我国教育部门不断重视AI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融合,以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AI视域下,教师的工作环境将会越来越智慧化,智能阅卷、智能授课和智能评估逐渐成为可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特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指导。同时,学生在课堂上也可以更熟练的使用平板电脑而不是手抄本进行交流。目前,AI技术已经成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不断推动着教育模式的变革、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教育体系的重构,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入了创新发展的2.0时代[1]。虽然我国AI教育发展水平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尚未在在中小学教育中普及应用,但是我国教育部门已经制定和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推动基础教育和AI的不断融合和发展,可以预见,AI技术必将为基础教育发展赋予越来越强大的智慧支撑,推动基础教育现代化。
二、AI教育时代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挑战
面对以AI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如何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从适应到引领转变,实现自身的突破性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AI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但是在教师层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使AI技术与基础教育在融合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挑战。1.与AI教育相配套的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AI教育作为一个高度依赖技术的跨学科领域,AI应用程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扮演教师的角色,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分析他们的学习表现,并根据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即时帮助。此外,了解AI技术的能力和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合适的AI应用程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动机或参与度。新技术影响了教育体制和教学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使用新技术时要关注教育主体、尊重教育主体,而不能秉持以往旧的认识。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仍存在盲目学习的典型问题,教师未能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而进行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刀切”的现象,而不是被个性化对待。2.AI师资力量薄弱AI教育属于多学科交叉领域,教师一方面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和信息技术等各学科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和运用。目前虽然学生的学习意愿强烈,但是从当前AI的师资来看,具有AI学识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完整而系统讲授AI课程的能力和知识,部分教师简单地将AI教育视作机器人教育﹑编程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等,个别中小学的AI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来兼任,此外,AI教师编制不足、师资质量不均衡也是突出的问题。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改善AI教学质量的关键。3.教师培训缺乏针对性目前教师已了解到AI在教学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并认可AI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但大部分教师都是停留在简单的意识层面,在教学实践中并未真正去落实。虽然存在以上问题,但是大部分AI教育教师没有接受专业培训,在讲授AI知识时,缺乏深入性,只能浮于表面,有违学科初衷。4.实施路径单一AI教育作为新兴学科,是基于时代最新技术的教育,要求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掌握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更要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但是目前中小学AI教育实施路径比较单一,在课程设计上,教师主要停留在传统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设计层面,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实践中难以系统而深入掌握AI的技术、方法和基本理念。在教授形式上,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对AI知识进行讲解,而学生实践和体验的机会相对较少。
三、AI视域下中小学教师发展路径
中小学教师如何更好适应AI时代,更好的构建AI教育生态体系,以促进AI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主要有以下路径:1.培养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人们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面对AI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小学教师应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意识素养。在信息技术素养方面,中小学教师应呈现趣味性强的教学课件、流畅的运用多媒体、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激发学生各科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中小学教师要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性。信息意识素养是信息素养中的观念性成分,是教师对信息的态度、认识层面的关键要素,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意识层面,要积极接受新兴技术带来的学习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决定性意义转变的前提是更新观念。2.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恪守职业道德:传道、授业、解惑是中小学教师的主要职责。随着AI与教育的融合,智能平板等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师讲授知识、解疑答难和阅卷评分,AI在得到科学利用的前提下,可以成为师生的强大助手,从而大幅提升教与学的效率。教师应积极面对AI技术给教育带来的便利,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如今AI技术迅速进入中小学生的课堂教学,深刻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模式和师生互动模式,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将AI技术有效整合到课堂,另一方面也要正视AI的使用边界,AI技术快速发展有可能带来伦理风险。在中小学阶段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些学生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编程知识去充当黑客,或者产生网络成瘾行为,以上学生的偏差行为已经触及价值观的层面,对自身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面对AI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要有效的应对信息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深入研究思考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和社会信用水平。3.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传统单一教学模式:随着AI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智能化推送等教育产品层出不穷,如果不能科学利用这些技术产品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生态环境,技术将无法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AI视域下,教师要接受并适应智能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变化,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师角色,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及学习中遇到的学习障碍,利用多样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将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化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灌输式”“注入式”等单一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AI技术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树立教学、体验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观,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中小学AI教育在实施路径方面应该多元化,实现认知、实践和体验的有机结合。此外,教师要看到学生的不同进度和情感需求,借助于AI技术,根据学生的发展节奏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做到因材施教,为每一位学生成长提供学伴式帮助。注重培养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能力:AI视域下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融合,网络在线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要更新自身旧的知识框架,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体系。针对目前存在的教师培训缺乏针对性的现状,教师可以加强线上自主学习,学习教学中常用的AI技术和程序。首先,线上学习过程中,面对网络和AI应用提供的多种类别的学习内容,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科和所任学段的学生发展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以便信息技术可以更充分地服务于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其次,教师在注重线上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线下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课前、课后的学习讨论小组,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
四、结语
AI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基础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较大的冲击与挑战,AI视域下,中小学教师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机遇和挑战,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努力培养自身信息素养,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人与机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主导地位,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浪潮中实现跨越式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大智移云;本科教育;会计教学;教学改革
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简称“大智移云”)时代使得社会对各类应用型人才更加重视,高等学校改革本科会计教学势在必行。通过会计信息化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信息化技能,是大学本科会计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文献综述
“大智移云”是当前重要的信息化技术,并对会计产生了重要影响。刘智慧和张泉灵从大数据技术的重点应用领域着手,梳理汇总了大数据处理的一般流程以及关键技术,总结出了大数据的概念特征[1]。南云芙认为,“大智移云”将促进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先行官、大趋势[2]。王海洪从“大智移云”对会计数据的影响、会计准则的影响、会计工作方式的改变、对会计人员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认为传统会计将转化为“业务财务、共享财务、战略财务”三个层次,会计数据处理将更加实时、多维,区块链技术可保障会计信息安全、管理效率的提高,会计人员将转型为管理型人才[3]。田高良认为技术环境、商业模式、社会环境变化需要全才的培养[4]。杨舒认为传统会计理论已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大智移云”带来的极大的信息流,使财务会计工作所需处理的信息数量和种类剧增,对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网络技术和技术水平有很高要求[5]。“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教学必须进行改革。郭阳萍认为,“大智移云”应与课堂相结合,引导老师形成互联网思维,应用直播课、微课、移动学习等新教学方式[6]。宋荣兴、张雪雁认为,会计人才培养应以业务为导向,将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应树立大会计理念,做到“产教融合”“科教融合”[7]。董红杰探索了财会类专业“一主线五模块”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三元共育、四环紧扣、五阶递进”的协同育人模式[8]。徐倩认为,“云会计”和“财务共享”中心的产生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改变了传统会计模式,应从创新课堂教育、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导师聘用机制上予以改进[9]。葛超群认为,会计人员应由专业型转向综合型,重视跨界融合能力[10]。袁奋强、王志华从教师评价制度、课程设置和惯性思维三方面剖析了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变革的困境,提出了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基石,以课程建设为依托、以教材修订为落脚点,以教学形式变革为保障,以师生惯性思维改变为突破口,以优化评价制度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11]。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会计信息的生成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会计职业、会计理论、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本科教育作为重要的会计职业的准备阶段,对会计教学进行改革是必然选择。
二、“大智移云”对本科会计教学带来的影响
会计本科教育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准备阶段,应顺应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直面信息技术冲击进行相应的改革。“大智移云”对本科会计教学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业财融合、财务共享、价值创造、战略管理、智能财务已成为新时代会计人才培养应具备的新的视野和能力,应融入会计教学的全过程。第二,会计教学的内容和模式发生改变。传统的会计职能在“大智移云”平台下得到了创新,会计行业的工作空间和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会计教学内容应体现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影响,会计教学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的开展、资源共享课程平台的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形式均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第三,对传统会计理论形成冲击。企业商业模式和会计业务模式的变化,对传统的历史成本属性、收入费用观、静态价值观提出了挑战。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体量陡增和信息种类复杂化也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核算职能也逐渐向会计信息系统转移,会计教育的重心由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第四,对会计人才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账务系统的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改变了会计信息的生成方式,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同时也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体系和管理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目前我国高校本科会计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提升,传统教学模式须变革。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固有思维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追求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空间进行线下授课,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体现出其教育教学效果,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成,会对学生的思维意识和个人能力产生极大的抑制。固定化、模板化的教学模式是不符合发展的,学生易产生依赖和疲倦心理,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索,缺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导致学习效果欠佳。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学习成绩难以得到恒定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科专业的教学质量也会显著下滑。再者,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使其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考和与教师的互动。虽然有不少高校提倡“翻转课堂”的创新教学模式,但模式的开展仍停留于形式;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但教师在课程中对学生的反馈效果不佳,使得课程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达不到“翻转课堂”的初衷。互联网拓宽了信息来源渠道,通过网络可及时检索信息,可以扩展知识面,丰富思维方式。互联网的便利也为会计教学方式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途径,移动终端的广泛性和便捷性突破了场地和环境的固有限制,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但在海量信息面前,学生缺乏甄别能力,受到大数据对信息推荐和筛选的影响,无法独立判断信息的真伪,思维受到定向投放的信息影响,在挑选过程中缺乏自主判断和思辨能力,这些导致注意力分散进而降低了学习效率。教师必须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将互联网的优势与传统线下教学教学方式的优点加以结合,才能使教与学的效果得到双向提升,使培养的学生可以更加符合社会需求,为社会所用。(二)信息技术拓展了会计教学内容,课程及专业需重构和融合。目前高校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制造业为背景,以核算课程为主,教给学生的是概念、公式、分录和准则条文,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之间分得太细,过分强调与会计相关;现有课程体系缺乏人文素质、课程思政方面的元素,应对“大智移云”背景下所需要培养的专业技能课程开设较少,课程教学内容简单化、片面化,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现阶段会计实务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基于高校传统的课程体系,学生所形成的素养仍停留于理论层面,无法落地,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缺陷,这就导致学生就业后无法满足企业对会计人员所既定的能力标准。此外,高校教材更新滞后、教材偏理论导致学生在就业中难以将学校学习的知识应该用到实处。高校对于实验课程虽然设立但课程创新度不够。教师授课模式多以先展示、再操练的形式为主,学生通常不用过多的思考就可以照本宣科地完成,这种方式所达到的实践效果并不高,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没有做到将理论知识落地。由于会计业态的变化和社会对会计专业学生能力要求的变化,会计专业应跨界融合,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战略管理、商业模式、财务云与财务共享等课程,实验课程体系应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方法、管理会计方法、现代决策应用等内容,体现系统性、综合性、实用性。在教学方式上应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以教学平台为信托的一体化教学方式、深化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三)信息社会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要求提升,培养模式要创新。在“大智移云”背景下,大部分企业都能对变化做出快速应对,结合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环境,构建属于会计行业的新工作模式,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升工作效率。现代化企业需要的是管理技术人才,这意味着会计执业者不仅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一定数据分析和管理预测能力。因此,学校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会计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要结合“大智移云”时代背景要求,侧重学生数据分析、预测和决策能力的建立。但从会计专业教学现状角度分析,高校对会计人才培养虽有贴合信息时代要求,但仍然更加青睐于传统的培养方案,侧重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储备,对于实践应用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较为薄弱,不重视会计的管理决策职能,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本身具备着较强的特色性和目的性,这要求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迎合学生日后就业所需技能的需求,人才培养应当从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学生就业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拟定符合市场需求的培养方案,并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以保障培养效果与就业的契合度。但现阶段,技术要求日新月异,其远超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更新速度,会计人才需求与供给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但学生培养的闭门造车现象仍然很普遍,这种现象进一步说明人才培育没有从供给侧出发,高校缺乏与企业的实时沟通,没有积极将现阶段企业所应用的会计信息技术及时反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没有针对社会对会计职业能力要求的改变做出快速反应,学生往往对相关行业领域以及具体的企业工作模式不够了解,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都存在缺陷,以校企合作、科教融合为基础的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四、“大智移云”下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直面“互联网+”,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大智移云”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帮助学生形成互联网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以教材内容和大纲作为教学基准,还需结合学科特点和就业需求来开展针对性教学,将最新的信息技术代入课堂教学,将最新的会计环境变化纳入课堂教学,将最新的会计实务和会计案例嵌入课堂教学,顺应教育部“课堂革命”要求,促使专业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地展示到学生面前,切实帮助学生形成“大智移云”的互联网思维。二是理论教学与实务教学并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被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应夯实学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应促进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实践的融合,为后续的实习、实践活动提供充足的原动力。三是注重传统教学方式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在高校会计专业教学革新的探索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吸收和学数据、云计算相关领域的知识,寻求将传统教学与其有机融合的途径,打造出崭新的教学模式。应及时转换固有理念,大胆尝试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辅的教学,积极利用线上资源,熟练掌握线上课堂教学所必备的知识技能。这不仅仅要求在授课后重视学生掌握课程的情况,而且要求课后操练和展示的形式多样化,与学生互动可借助互联网平台移至线上,对学生考核、指导学生进行开放式训练也可线上进行。四是重视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与考核。高校可定期组织专家开展培训和讲座,通过继续教育考核和互联网教学沙龙,结合教学活动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以提升教师对“大智移云”相应知识技能的接纳程度,以此来鼓励教师大胆创新。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学生的会计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会计教育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会计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管理会计意识。(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会计学科、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是包含的关系,会计课程是基础,课程的开设是会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课程设置顺应会计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优化,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要,是会计专业、会计学科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一是要优化课程设计。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变化,社会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识体系上强调传统会计、财务、审计专业知识之外的计算机、信息、决策等知识,在能力结构上强调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基础上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能力、基于战略管理高度的决策能力,在职业素养上不仅强调专业素养还应具备人文素养。因此,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环节,应体现“大智移云”给会计职业带来的影响,考虑到业财融合、财务共享、财务云、决策型会计这些新的变化,可设置智能会计、智能财务等专业方向、可增加大数据、人工智能、商业模式等课程,也可在现有课程中将以上的新变化嵌入。二是要做好线上与线下的课程分布和课程内容分布。应当结合网络课程的便捷性与实体课程的高效性进行适当比例的搭配,同一门课程,有的内容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有的内容可通过教学平台线上进行。网络课程和线上教学是“大智移云”平台下会计教育创新的核心体现,也是互联网教育带来的关键资源。因此,对课程的设计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质量。高校应基于不同类型的课程内容在会计本科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建立清晰的网络课程结构。三是要建设好网络教学平台。高校还应搭建属于自己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为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开展提供保障。应注重网络后台的建设,提高网络的畅通性和安全性,为线上课堂提供坚实后盾。应丰富网络平台的内容,将会计改革的内容、会计实务界面临的新问题、会计研究的最新动态、典型的会计案例纳入,让学生直面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变化,去体验会计角色的代入感,去发掘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充分发挥教学平台的综合性作用。(三)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度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先试,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2019年9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大力支持应用型本科和行业特色类高校建设,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企业作为就业终端,能够更快的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做出及时的调整,通过向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真实的经济业务提高实践能力,构成良性循环。校企合作教学过程的开展能使学生借助实习平台将学校内教师传授内容落地至企业的实践中。高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应当更加关注终端需求,从学生角度出发,积极收集学生就业后的反馈信息,做出及时的调整。为此,加强校企合作也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实现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将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在企业中应用到实处,增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以就业为教学目标。校企合作的方式包括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共建实习基地、实行学生培养的双导师制、产业教授的评聘、实务专家进课堂、共同进行课题研究、共同举办产业学院等。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提高会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大智移云”时代,高校会计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是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一致行动,需要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学理念更新、辅助教学平台的协同。这不仅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挑战,还对计算机科学、网络信息技术和会计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出了新要求。党的提出了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网络强国的要求,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推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会计本科教学应关注“大智移云”给会计教学带来的影响,培育互联网思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积极推进本科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智慧,张泉灵.大数据技术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48(6):957-972.
[2]南云芙.河北廊坊:推动“大智移云”产业发展[J].中国财政,2017,(20):54-55.
[3]王海洪,肖洋洋.大智移云技术对会计影响的文献综述[J].会计之友,2018,(24):61-64.
[4]田高良.大智移云时代产教融合与管理人才培养探讨[J].世界教育信息,2018,31(21):78.
[5]杨舒.大智移云时代对企业财务会计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19,(11):115-116.
[6]郭阳萍.“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教育改革的探讨[J],商情,2018,(39):58-59.
[7]宋荣兴,张雪雁.“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如何应对发展困境[J].财会研究,2018,(12):27-31.
[8]董红杰.大智移云时代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J].财会通讯,2018,(31):40-42.
[9]徐倩.“大智移云”背景下高校会计教育教学创新模式探析[J].纳税,2019,13(8):59-60.
[10]葛超群.“大智移云”时代会计人员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江苏商论,2019,(2):134-136,141.
篇3
一、 指导思想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按《关于加快**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2019-2020)》落实相关工作 ,围绕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求,立足我校的实际,以服务教学、科研、管理为中心,加快建设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有序实施“创客”教育。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培养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在现有的基础上加紧工作,使我校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再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主要工作
1、做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
在学校领导的密切关注下,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相结合,在教学与科研并进的同时融入信息技术的理念和技术的学习研究,以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走向深入。
本学期我们将努力促进各学科教研组在“互联网+”课堂教学中反思与实践,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作用,形成校本化的实施策略;针对疫情,努力尝试网络微课的开发和设计,搭建家校互通的平台。信息组会针对教师在信息技术上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培训并安排部分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信息化教学教研活动,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课堂在上学期已投入使用。通过智慧的教与学,促进精准教学与学生个性化成长,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课堂变革。本学期我们将有更多学科与教师的加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创新,推动“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范式”研究,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2、立足课堂实践,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
在以学校提出的“让每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生长”这个指导思想下,信息教研组做好:在课堂教学上,基于学科特点,重视实践教学与实践应用,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遵行学科教学规律,科学有效的实施教学活动,激发孩子们的思维力与创造力。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围绕“科技种植”校本课程在各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设计科技种植相关的项目式活动,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也为如何在项目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等核心素养问题进行实践研究。
在落实《**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的基础上,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以“研究课”引导日常教学,以“常态课”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切实提高对学科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3、开展课题研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深入《**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和《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课程实施的能力和研究水平。
什么是计算思维,如何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等一直是困扰信息教师的问题,本学期我们将以scratch编程教学为切入点,依托市课题《基于scratch课程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研究》,以教辅研,以研促教,在scratch教学与社团开展中提升认识,总结经验。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4、丰富“创客”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根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及省信息技术课程纲要要求,在中小学普及编程教学、3D打印教学及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成为当前学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内容。在课堂教学与社团的开展中,我们将积极探索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拓展学生创客活动。在丰富的创客活动中渗透创客理念,尽力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有联结现实、乐创未来的意识。
此外本学期我们会对社团课程培训内容进行开发与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科教师的社团活动的组织与辅导的能力与水平,也为接下来区电脑制作比赛、市创客大赛等活动夯实基础。通过以赛促学,提高学生实训技能。
三、重要工作安排
四月:
参加**市第六届中小学生创客大赛
参加**区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
参加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网络教研活动
五月:
做好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质量调研和反馈工作
组织信息技术校本研训活动
六月:
篇4
对照南京市中小学多媒体教室现状,基本以计算机为核心,由投影机、交互式电子白板(或幕布)、展示台、音视频播放设备和音响等现代教学设备组成。我们简单分解如下:
(1)计算机设备
为整套系统的核心,用于安装各类教学演示软件,对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影响。
(2)投影机设备
是多媒体教室的重要演示系统,连接所有视频输出设备。
(3)视频输入系统
DVD、录像机设备等,视频音像由投影机终端输出。
(4)音响、显示系统
麦克风(包括无线、蓝牙等)、功放、音箱等音频设备,幕布或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显示设备。
(5)展示系统
利用视频、数字展示台,将实物或书本等资料,转化为可见视频信号。
(6)中央控制系统
利用系统集成,将以上设备的信号输入、输出以及简单操作,集中成一个简单的操作平台,方便课堂演示。
通过以上设备集合以后,可以达到的系统功能也非常显著:
首先,可以通过投影机显示校园信息网络内任意计算机信号;播放CAI教学软件和教室课件;利用展示台展示学生作业、图片等各种平面实物;其次,通过多媒体软件实现中央集成控制功能,对教室内计算机、音响、投影设备预览、播放和监控。
为什么看似简单的多媒体教室,却深受广大学生和教师的欢迎,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呢?其实,一间多媒体教室看似设备普通,其中包含很多的关于教育教学效率和方法的玄妙。
我们知道,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m”,是指人与人之间实现信息交流的中介,通俗的说法就是各种信息的载体,也称为媒介。多媒体顾名思义就是多重媒体集成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统称,即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关于“多媒体”概念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一般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目前流行的多媒体的概念,主要仍是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人的器官能直接感受和理解的多种信息类型,这基本是目前对多媒体广泛认同的一种狭义理解。
既然多媒体能够通过多种表现形式来展示信息,那么自然被需要向学习者进行信息传输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应用。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设备,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综合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中国在多媒体教学活动中经历了一段探索和发展的时期。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开始采用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与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技术称为多媒体组合教学又称电化教学,是我国特有名词,并沿用至今。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育技术活动的一个有效手段,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国际上通过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而形成的理论和实践,称为教育技术。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我们可以概括为:“运用现代化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优化的理论和实践”,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
其实若简单从“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的名词概念本质上分析两者应该是相等的,他们的目的都是要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最优化。他们的特点、功能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是相同或相近的,都是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并采用新的教与学的理论、方法去控制教学过程。但是教育技术的范围要比电化教育广泛得多,因为教育技术是指所有的学习资源,包括与教育有关的一切可操作的要素。那么现代教育技术优势何在呢?
记得一位教育哲人曾经说过:“现代教育技术包括了两个内容,一是现代教育技术本身,一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简明扼要的阐述了现代教育及技术所包含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理论与实践”,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也为教育事业展现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高教育的科技含量,使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促使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必须让现代教育技术进入多媒体教室,发挥教育技术的优势。
优势之一:教学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
所谓多媒体化就是指积极发挥其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在教学信息显示方面的优势,充分为学习者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一个人的认知过程首先需要有外部刺激,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就是要尽量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
优势之二:教育信息组织的超文本方式。
超文本是指信息内容的组织方式是非线性的,是可以根据人的联想方式进行跳转的。通常的教学过程中,课本、录像等讲授内容都是线性的,只能固定地从一页到另一页,从一个镜头到另一个镜头,按部就班,不能进行跳转学习。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把教学信息用超文本方式进行组织,形成非线形结构,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案。
优势之三;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这是现代教育技术一个突出的优势,对于多媒体显示,录像带也可以做到,但它不能交互,计算机则可以进行人机交互,而且它具有丰富的交互界面。利用这种交互特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优势之四:教学信息的大容量储存。
由于采用不同于书本的存储方式,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通过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问题,加强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优势之五:学习信息传达的网络化。
多媒体教室可以和校园网络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师的监控和对个别学生的指导;能与互联网络相联,可以开展远程教学,为远程学习者传输教育和培训资源,学习者也可以主要在学校以外的任何地点利用远程教育机构设计开发的教育资源和环境进行学习。
优势之六:教育信息处理的智能化。
智能化即是指目前热点讨论的人工智能,我们可发挥人工智能的联想、推理、理解、学习以及分析问题和发明创造能力的优势,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如具有自动批改功能的作文教学软件,对学生作作文进行自动智能化评价。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将十分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优势之七:有利于几个重要因素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学习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3)媒体作用的转变――由作为教师的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在交互过程中保证个性发展需要。
(4)教学过程的转变――由讲解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篇5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智能计算机教学;网络计算机教学
计算机教学是用计算机帮助和代替教师执行教学任务,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传授知识内容和训练技能,直接服务于学生的教学方式。计算机教学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是教育需要和科技方法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训练学生技能,提高学生素质和自学能力,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加强指导教材的重要内容。
一、计算机教学的现状与特点
1、计算机教学目前在教育教学中多以“观摩课”的形式出现,并没有真正地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虽然计算机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媒体教学,但在进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所用的课件基本都是由老师亲自研究与开发,这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投入很多的精力,是一项投入多而产出少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教学评比和参观学习的时候才用,具有一定的使用局限性。
2、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方面的原因抑制了教师自制课件的积极性。市面上虽然有很多形式各异的教学软件,但真正适用于教学、针对性强的软件很少,所以很多情况下都是老师亲自制作课件,一般是由老师编写稿本,再通过计算机编程人员的编程来开发中小型的教学软件,很有可能开发出来的教学软件在实际运行当中与老师原来编写的稿本存在一定的偏差,或是由于教学老师对计算机操作技能不熟而发挥不出课件的最佳效果,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自制课件的热情。
3、由于课件是被事先确定设计好的,因此课件不适应变化多端的教学模式。即使再优秀的专家根据科学的理论方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发出来的课件,都是由编制者按一定思路设计而成,有系统性且是前后连贯的软件,它只适应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情境,无法适应于多种教学情境变化的计算机教学的需求,根据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每个地区的学校环境、社会因素、师资队伍、学生对象等各不相同,所以同一课件很难被我们应用到不同的教学情境当中。
4、计算机教学固化了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淡化了教师“即兴发挥”角色。师生间的交流和影响也越来越少,计算机教学固化了对知识表达的方式和顺序,一味模式化地让学生去学,对教学当中的师生互动有不利的影响,学生积极参与并思考问题的时间很少,而是被新颖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所吸引,这很容易使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又陷入“被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二、计算机教学的前景展析
1、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计算机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给学生创建了更加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教学互动、相互影响,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能获得知识能力的未来型人才,是我们计算机教学当中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建与现实社会相类似的环境,能够解决和学习媒体的情景化与自然交互的要求,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种信息,虽然虚拟现实技术是二十世纪末兴起的一门综合性信息技术,但它在教育领域内,是继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之后有着巨大应用前景的技术,可以使传统教学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智能计算机教学是计算机教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计算机教学以认知学为理论基础,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模型所提供的信息,通过智能系统的分析和判断,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分开,生成适合于不同教学的内容要求与策略要求。通过智能诊断机制判断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可向教师提供教学重点、测试重点等建议,向学生提出更改意见,以及进一步提出学习内容的建议,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智能计算机教学与传统的计算机教学相比,更加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更加切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3、计算机教学向网络计算机教学方向发展。网络计算机教学是学生和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课题内容的学习、讲授的方式。主要优点是不受地域的限制,能够方便地做到资源共享,功能开发灵活方便,缺点是速度慢,缺乏智能性。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Internet已迅速延伸,网络计算机教学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我国网络计算机教学正在起步,各类网校进行的各种课内和课外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具有极大的应用空间。
4、对计算机教学案例的选择更合理,更具有科学性。教学过程中所择取的案例必须是具有明显教学价值的案例,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适应于教学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能掌握法学基本知识的实际,选择难易适中的案例教学,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一方面我们选择的教学案例应当具有典型性。这里所说的典型性, 是指该案例能与所教授的法律知识内容具有较强的切合性,自身存在较多的争议点, 而不是指案例受到社会关注的程度如何。具有明显典型性的案例,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来强化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索与思考的热情。另一方面,选择的案例要难易适中。如果选择了很容易的教学案例,不仅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 但如果选择了太难的教学案例,则会严重影响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教学案例过难,超出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使他们对案例无从下手,起不到一点积极的作用。第三方面是教学案例要有一定的时效性,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践。像我们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国家,法治进程也非常快, 不同时期的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更为鲜明会,会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色。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不能选用时间跨度很长的案例,这样的案例内容过于陈旧,没有明显的时代特色,而是要选用时效性强的案例,具有新鲜感,这样的教学案例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案例教学的质量。
5、网络计算机教学和智能计算机教学相互取长补短,并相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教学系统——网络环境下的智能计算机教学系统。这种系统会按照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为其准备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学生则只需要通过使用学生机房或家中的计算机登录就可完成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与其他在线的学习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还可以用发电子邮件的方式与教师探讨。同时,系统为了能向学生提供下一步学习哪些内容及如何更好学习的建议,会有相适应的测试可以确定学生新的认知水平,并可以作为下一次登录学习时的依据。教师则可使用自己的计算机在教研室或家中就可登录,能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进度等,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测试的内容及时更新,有针对性地教学,从而更好提高教学效率。
6、课件开发向积件开发的方向转变。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计算机技术得到飞快发展,教师掌握计算机技能的水平提高,在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求下,许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由积累的实践教学经验与掌握的计算机技能知识相结合,开始发展教学资源库和适应一般教师使用制作的工具或编辑平台的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积件道路。积件道路发展的方式,教师真正做到了利用计算机这一有力工具,自觉运用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自己制作适合各种情境教学的教学软件,也改变了教学软件的开发设计与使用相互割裂的局面,能充分展现课件的最大性能。
三、总 结
随着科技的进步,家庭电脑的普及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还在不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必将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前景无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克东:《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李宝鸿.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现状与前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
[3]祝智庭,瞿堃 :《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年.
[4]甘霖.多媒体教学的探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4.
篇6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广告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2020)14-0-02
中国广告学教育发展一直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改革,主要表现在广告理论研究、广告学教育、广告实践等领域,为中国广告教育行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广告学教学改革也在追逐新媒体发展的步伐,以期培养适应时代的专业人才。
一、中国高校广告学本科教育的现状
現阶段,我国开设广告学本科教育的高校已有300多所,专业方向根据其所属的学院不同,分别有广告经营与管理方向、广告设计与创意方向、广告策划与制作方向等。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广告学在国内高校突飞猛进,而教育成果不凸显,高校对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的情况并不乐观。广告学作为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它是文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与传播学等学科的交合,与其他老牌专业相比还很年轻,在发展中的过程中有关专业定位、学科归属、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不同见解。当前处于新旧媒体融合时代,广告产业的全球化和数字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广告产业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人工智能、数字营销等形式将广告发展带入一个新的阶段。虽然我国广告业的发展规模与发达国家落后,广告投入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比较低,但是未来提升的空间很大。广告市场的分众化与细分化越来越精准,对广告从业者的专业水准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高校广告学教育不能再走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再用固化的人才方案去培养学生,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和当地经济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推动广告教育教学的高效发展。[1]
二、中国高校广告学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料陈旧落后
纵观营销行业的发展,传统媒体的广告营销模式在逐年递减,企业更加青睐新媒体的推广与应用,强化品牌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而高校广告学教育所选用的教材内容很少体现新媒体知识,即使涉及到此领域,也多数是些皮毛,很难带领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及学习,对智能营销、数字营销、人工智能等更是知之甚少,与学科前沿失之交臂,导致市场实践环境与理论知识脱节,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二)教学手段“换汤不换药”
信息化时代的教学硬件设施为高校师生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便利性和直观性,而多数教师虽然使用了先进的教学设施,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然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课堂互动性也欠佳。而先进的教学设施也带来一定的弊端,有时候教师完全依靠PPT进行授课,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看着课件内容去授课,无法给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更不能让学生信服,更别提教学效果。[2]
(三)教师眼界不够开阔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不仅要熟悉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的转化,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实际上,由于地域经济发展有限、学校经费支持力度等原因,多数教师无法接触到学科前沿,只能通过搜索引擎去获取,无限循环可能带来信息的滞后性,加大与发达地区的知识鸿沟。
(四)考核方式不合理
广告学作为一门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学科,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对各个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实践考核方式占比小,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很难引起学生对实践课程或实践模块的重视,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即使多数高校都开设实践课程,或采用工作室模式教学,但是不引进真实项目,实践过程过于简单,无法加强学生的实操能力,进而造成学生眼高手低。
三、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学本科教学改革举措
(一)实时更新教学资料
一般而言,现有教学资料的理论观点相对陈旧,内附的前沿知识已经过时。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必须更新知识结构和体系,针对此种情况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重新梳理知识体系,形成专题化授课模式,提高课程内容的深度;第二,逐年修改人才培养方式,因材施教,摒弃不合时宜的课程,如POP设计已经不适应当下广告市场的要求和变化,应该对课程进行升级或更替;第三,联合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校本教材编写,既符合学情又便于实时更新;第四,带领学生参观4A广告公司,让学生接触真实案例,熟悉新媒体广告的创作流程,从中提高学生的领悟与创新能力。
(二)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除了使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我们还可以采用参赛实训法、工作室项目教学法、行业精英讲座等多种方式进行授课。参赛实训法以大广赛和学院奖为主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技能水平,加大实践类课程比重,强化综合专业技能训练,丰富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工作室项目教学法是以工作室为平台的全真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过程,将职业标准转化完善为人才培养标准、将真实工作任务转化设计为教学项目、将真实工作内容转化建设为课程内容、将真实工作设备转化提升为教学实训设备,创设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情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岗位在广告公司的职责,让学生亲身体验广告策划与设计流程,在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中有所突破和创新。
(三)提高教师个人阅历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社会阅历和书本知识同等重要。作为教师,个人阅历对提升教学效果有着关键性作用,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和提高教师的个人阅历。第一,提升在职教师的学历水平,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第二,依托校企合作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实训水平;第三,邀请行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到学校为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第四,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力争在三年内,分期分批选派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或科研机构进行挂职锻炼,挂职期限为半年到一年,真正实现教师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第五,经常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探讨学术问题,发表学术观点,提升学术水平。
(四)多元化考核方式
2018年教育部提出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基于教育部的要求,在课程考核成绩的占比分配中,我们将过程性考核提高至50%,大纲中不再硬性规定考核方式,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注重考试内容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参考答案体现多元化,评分机制体现公平公正,包括自评、互评和教师评阅。
四、结语
高校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根据校情和学情进行改革与创新,培育出实战型广告专业人才,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为新媒体时代培育广告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苏杨.新媒体语境下广告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7):192+195.
篇7
关键词:机器学习;知识复杂性;知识默会性;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107-04
引言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是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涉及概率论、模糊论、逼近论、凸论、统计学、算法复杂度理论等多门学科[1]。机器学习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训练理论和学习训练方法,研究适合各种领域的训练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特定任务和应用的学习系统。当前,在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领域影响比较深远并具有代表性的机器学习算法有朴素的贝叶斯算法、ADABOOST算法、SVM支持向量机算法、神经元网络及其的改进的深度学习算法。机器学习在工业制造、医疗诊断、数据挖掘,尤其是生物识别,如指纹、人脸、虹膜等方面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如指纹自动识别,已经彻底改变了安防工业的发展方向。这里探讨这些成功的机器学习算法对教育教学的借鉴意义。
一、机器学习原理蕴含的知识性质
(一)机器学习与知识的默会性
知识的默会性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是指有些知识只可意会却不可言传,在生活中经常使用但却无法清晰表达的知识,这种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确定意义的表达方式予以直接传递。这种知识具有非逻辑、不清晰、前言语等性质特点。著名的两种意识的理论是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一块基石,是把握默会认识的结构的基本出发点[2]。“默会知识包括两种意识,附属意识(subsidiary awareness)集中意识(focal awareness)。”[3] 认知者把各种细节、关联线索作为辅助对象整合进集中对象,在附属意识和集中意识之间建立起动态转换关系,这就是波兰尼所理解的默会认识的基本结构。在波兰尼的理论中,默会认识不仅要依赖于来自认知对象的各种信息,还要依赖于我们,即认知主体本身的诸项机能,还要依赖各种经验和理论等以往的背景知识,只有在整合了各方面的附属意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认知的质的飞跃,达到对研究主题的集中认识[4]。
机器学习具有默会知识相类似的初步基本结构,样本及其提取的特征相当于默会知识的经验和理论,而学习机器,也就是分类器,相当于认识者,而训练后的分类器的结构及参数就是集中的认识。在默会知识理论中,波兰尼认为主体的意向性只有统合了主体的存在,比如以往的个人经验知识、身体活动等,才有认识的活动过程。他认为,人的认知建构并非先天范畴,而是一种意会的统合能力,包括以往的经验、知识、情感、价值等因素。而机器学习中,不管是哪种分类器,都需要大量的充分样本。目前看,还没有一种分类器能够适应所有的分类,都需要根据不同的物体,提取最显著的特征点,然后再根据特征点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分类器。比如目前在人脸检测中成功应用的Adaboost分类器和HAAR特征结合的应用,在其他领域的分类效果就远不如在人脸检测中那么成功。
(二)机器学习与知识的复杂性
知识的复杂性包含了3个方面的内容:(1)自然科学知识的复杂性。在现代科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不断发现,无论是生命的进化、社会的发展以及宇宙的起源,都存在着当前思维模式、科学工具所无法企及和解决的复杂现象。彭家勒指出,“基本现象的简单性是隐藏在可观察得到的总现象的复杂性下面,但是这种简单性就其本身来说只是表面的,它隐藏着极其复杂的机制。”[5] 莫兰认为,世界的存在不可能是纯粹有序的,因为在一个绝对有序性的世界里事物不会有质的突变,也就不会有新的事物产生,但也不可能是绝对无序的,因为一个纯粹无序的世界任何事物都将化为虚无,而不可能存在[6]。所以,世界的基本性质是有序和无序的交错混和,而这正构成了事物“复杂性”的基础。(2)人文社会的复杂性,人文社会的发展同样是有序性与无序性相结合,存在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混沌性特征,具有偶发性、不可逆性、非线性等特点[7],使得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作为无机系统(物质、材料)、有机系统(生物、生命)和社会系统(社会的结构、组织、文化、制度、意识等)的混合系统更具有复杂性的机理和特质。(3)认知过程的复杂性,在认知客体的外部环境一定的前提下,认知客体的描述过程还要受到认知主体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认知主体的记忆力、认知主体的逻辑分析能力,认知主体的应变能力,认知过程的环境影响因素等,这些因素最终都会对主体的认知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认知困难,即产生复杂性。我们把这种由于主体认知能力自身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影响所导致的复杂性,叫做主观复杂性,又叫认知复杂性。认知过程是一种自组织的过程,是一种有序和无序的有机结合。有序是指在认知过程中的意图、步骤和策略,无序是指认知过程中的偶然性[8]。
机器学习在复杂性方面表现出的特征是:(1)分类器的非线性,许多客观事物都无法用线性分类器进行分类,当前多数传统分类、回归等学习分类方法为浅层结构算法,其局限性在于能够得到的样本有限,对复杂函数的表示能力有限,使得针对复杂分类问题其泛化能力受到制约。对于这种情况,SVM(支持向量机)采用的办法就是首先在低维空间中完成计算,然后通过核函数转换,将输入特征空间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在高维特征空间中构造出最优分离超平面,从而把二维平面上无法区分的非线性数据分开[9-10]。深度学习可通过学习一种深层非线性网络结构,实现复杂函数逼近,表征输入数据分布式表示,并展现强大的从少数样本集中学习数据集本质特征的能力[11-12](隐含层多的好处是可以用相对少的参数表示复杂的函数)。(2)分类器的多元性,面对事物的复杂性,采用单一的分类器很难取得实际效果,Adaboost算法针对不同的训练集训练同一个单元分类器,即弱分类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训练集是通过调整每个样本对应的权重实现的),然后把这些在不同训练集上得到的分类器通过并联或串联的方式集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强的分类器,即强分类器。数学理论证明,只要每个弱分类器分类能力比随机猜测要好(即概率大于0.5),当弱分类器的个数趋向于无穷个数时,强分类器的错误率将趋向于零。深度学习的实质,是通过构建具有很多隐含层的神经元网络机器学习模型,以及海量的训练数据,来学习训练更有用的特征,从而最终提升分类或预测的准确性。区别于传统的浅层神经元网络学习,深度神经元网络学习的不同在于:一是强调了神经元网络模型结构的深度,通常有5层、6层,甚至10层以上的隐含层节点;二是明确突出了每层特征自学习的重要性,通过逐层特征变换,将样本在原空间的特征表示变换到一个新特征空间,使得分类或预测更加智能化。与之前构造特征的方法相比,利用大数据来学习特征,更能够刻画数据的丰富的内在信息和特征。
(三)机器学习与知识的不确定性
知识的不确定性主要指:(1)知识的情境性,即任何知识都具有一定的境域性与条件性,(2)知识具有社会文化的制约性。一个人处于不同的社会、历史位置上,他认识事物的“视角”以及对同一事物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不仅构成了个体思维的先决条件,而且深刻影响到个体的思维方式,影响到个体提出问题的类型与方法等。(3)认识理论本身的不确定性,一切理论本质上都是猜测性、试探性或假说性的,理性的批判是获得知识增长的惟一途径,只有通过不断的“猜想、反驳、实证”,这样才能逐步排除错误,接近客观真理。所有科学知识都是观察与实验的结果,有一定的时空限制,并不具有绝对的确定性与必然性,而是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或然性[13-14]。
在面对知识的不确定方面,机器学习或者专家系统提出了的可能性理论、主观Bayes方法等传统方法以及粗糙集理论、灰色系统理论、概念图等新方法。灰色系统理论认为,尽管客观系统表现复杂,数据离乱,但是这些系统内在随机变量都是在一定幅值和一定时区内变化的灰色量,一般都具有总体的功能,这些变化的灰色系列变量可以通过某种生成弱化其随机性,从而显示其蕴含的内在某种规律。粗糙集利用使用属性及属性值的约简,去除导致事物不可分的冗余信息,从而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从中发现隐含的知识和潜在的规律。这些算法在语音识别、文本分类、故障诊断、工业监控、医疗等方面获得了许多成功的应用。
二、机器学习对教育的启示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机器学习蕴涵了知识学习中的默会性、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等多种特征。本文试图从机器学习中积累的许多成功经验来探讨这些经验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一个高效的分类器,一定要针对具体事物提取最有效的特征点,样本要广泛,涵盖面广,训练要充分。这些理论应用对教育教学的启示是:(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试图找到适合学生理解某种知识的独特阐释框架。(2)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一个人阅读的范围越宽广,就像训练的样本越广泛,得到的信息量越大一样,其缄默认识的潜在范围也就越大,各种类推与观念以及新的观察方法就愈可能从中涌现出来,这样,新理论或新发现的出现机会也就越大。(3)在机器学习中,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发现事物的显著特征,就像默会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或亲身参与的方式,去学习和获取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极为重要的个人实践知识,即隐性的知识,讲解式教学设计的再好,即便是启发式的教学,也不能代替学生的实践。(4)机器学习不是样本越多越好,而是充分考虑的泛化能力,对于教育也是一样,并不是考题越多越好,考题要有代表性,要能够培养或者启发举一反三的能力。
2.现在大热的深度学习算法已经引起全球各大公司高度重视,香港中文大学发表的论文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系统的识别率已经超过了人的识别率。深度学习就是多层次的神经元网络、具有非线性、复杂性的等特点,深度学习和支持向量机带给我们的启示:(1)教育革新要加强多学科的协同合作,教学理论的创新,首要的是加强不同层次的、多学科的共同分工协作,广泛吸取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成果,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克服狭隘的学科边界意识,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主体的共同参与,形成一种高效运行的教学理论创新共同体。(2)要坚持开放的态度。受多因素、多种变量影响的教学现象,是一个非线性的、动态的、不可逆的教学过程,这就决定教学理论研究不能是封闭的,而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从知识的复杂性可以看出,企图从复杂的教学过程中抽象归纳出一个本质的东西,如课程教学的本质、艺术教学的本质、德育教学的本质等类似研究,都易于陷入还原论的思维中,难以得到创新性的观点。因此,在教学理论和模式的探讨中,坚持开放理论价值取向,坚持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是教学理论研究创新的内在要求。
3.概率论、模糊算法以及粗糙集理论在机器学习和专家系统的成功应用表明,面对知识的不确定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培养问题意识、怀疑意识,破除学生对知识的确定性盲目崇拜,使学生意识到人类所有的知识或多或少都是不确定的、未终结的。意识到知识的社会性、实效性、情境性和模糊性,意识到所有的真理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具体到实践中,就是要重视模糊分类、价值差异等方法,严格限制标准化考试与测验在整个考试结构的比重成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大力倡导以对话、讨论或自主探究为基础的互动教学方式,学会以开放的、批判的眼光看待知识,鼓励学生对问题反应与解释的多样化、异质化,而不是同一化,这样才能培养更有创造力人才。
三、机器学习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机器学习经验应用于教育,或者将机器学习当成工具应用于教育教学,侧重在要求教育的开放性、多元性、非线性。然而在信息社会跨向大数据时代,盲目追求开放性的松散结构的教学教育方法,可能与教学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要秉承严谨的科学态度,建立积极有效的科学评估系统和数学模型。而目前基于开放型网络的教育还是停留在基于数据(包括多媒体、文字)共享的教学方法上,如当前火爆的翻转课堂、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主要还是侧重视频共享的信息积累的基础上,这种类型的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的本质,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由数据共享到过程数据行为的变化监控(教育环境、实验场景、时空变化、学习变化、教育管理变化),才有可能引起教育改革的质的变化。 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以及老师的教学行为基础上,通过数学建模找出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让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和研究从宏观群体逐渐走向微观个体,让追踪每一个人的数据成为可能,从而让研究每一个个体成为可能,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1.通过数据实时反馈和机器学习来研究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及时修正学生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的本质区别在于数据的过程性、个性化,比如我们现在不仅仅通过测验了解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并且通过在线系统检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花费的时间、理解程度、参与度、对知识点的偏好等实时数据;如根据学生鼠标停留时间和点击次数来判别学生有没有回头复习和主要问题处理,统计学生在网上提问的次数和参与讨论的多少来判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进行诱导和评价,而不是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夹杂主观因素来分析学生的共同点、学生的学习偏好、学习遇到的难题等。只要通过分析整合学习的行为记录,就能轻而易举得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规律,结合更详细的学生背景和操作细节,我们还能观测到不同学生族群在学习上更多的相关元素。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能够分析出同样是80分的学生,哪个是通过逻辑思维能力得出,哪个是依靠良好的记忆力获得的,然后我们根据这些反馈信息找出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模式。对于教育研究者来说,我们将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发现真正的学生,以获得更进一步改善的机会。
2.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预测教学模式的效果,通过分析教师发表的论文、选用的教材、制作的课件、参与的课题、学生的成绩、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等各种信息的评价分析,可以预测出当前老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可能产生的影响。老师的一言一行,从课题到教室,出考题、改考卷、引导讨论、回答学生问题、进行个别辅导等等,都可留下重要且值得分析的数据。这些种种数据的收集,在交叉比对学生的学习与考试记录,从而能提供教育管理者及一线老师许多有用的信息。比如说,老师在学习平台上改考卷、提供评语的方式,都有可能与改进学习的成绩紧密相关。同时,参考同类型教学资源以及授课的环境和实际需求,利用大数据的分析模型,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可以找到学生、老师、教学模式之间最佳的匹配方式。这样,既可避免无效和负面的教学方法造成的资源浪费,更能够增加老师教学的能力和效率。
3.通过机器学习和专家系统、数据挖掘等算法来处理海量数据带来的学习困扰,苏迦特分析,只有三种最基本的东西在今后的大数据时代是学生用的到和必须学的东西:“第一是阅读,第二是搜索,第三是辨别真伪”,在信息泛滥的社会,学生和老师很难抵挡各种信息的诱惑,怎么处理好有用信息获取和个人隐私之间的平衡,是困扰当前互联网开发教育教学面临的比较重要的问题。大数据未被妥善处理会对用户的隐私造成极大的侵害,同时伪造或刻意制造的数据,以及在传播中被歪曲的信息,往往会导致错误的结论,诱导分析者得出不客观的结论。基于目前很多专家系统,通过各种知识信息的处理方法再经过学习和训练,我们可以去除很多不真实的数据,自动分析信息的价值,并自动提供推荐,从而帮助提供给我们最有价值的数据,甚至直接帮我们设定好教学模型和各种教学素材。
结语
机器学习一直是科学家在研究人类思考、决策的过程中总结的多元化、综合性知识的成功应用,而这些人工智能领域内的成功应用对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也带来深刻的启示作用。知识爆炸性的成长、多学科的交叉、新媒体的应用,对我们的教育及教育工作者也是全新的挑战,大数据的到来以及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对当前教育理念的更新将是革命性的。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也将产生质的改变,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今后社会的竞争的核心将是服务和创新。从大数据挖掘中成功应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原理中来反思当前的教育理念,同时将机器学习用来分析当前的海量数据,及时反馈更新我们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和启示。
参考文献:
[1] Bishop,C.M.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Springer?ISBN 978-0-387-31073-2,(2006).
[2] Michael Polanyi.Knowing and Being,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69:138.
[3] Michael Polanyi.Personal knowledge,Routledge,London,1958:70-78.
[4] Michael Polanyi.Study of Ma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58:25.
[5] 普里戈金.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6.
[6] 陈一壮.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方法”思想及其在教育领域内的体现[J].教育科学,2004,(4).
[7] 刘晓薇,神经元学说对教育理论研究的启示[J].教育学术期刊,2009,(10).
[8] 普利高津,等.从混沌到有序[M].曾庆宏,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0.
[9] Corinna Cortes and V.Vapnik,Support-Vector Networks,Machine Learning,20,1995.
[10] Nello Cristianini and John Shawe-Taylor.An Introduction to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and other kernel-based learning metho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ISBN 0-521-78019-5 .
[11] Hinton,G.E.,Osindero,S.and Teh,Y.,A fast learning algorithm for deep belief netsNeural Computation 18:1527-1554,2006.
[12] Yoshua Bengio,Pascal Lamblin,Dan Popovici and Hugo Larochelle,Greedy Layer-Wise Training of Deep Networks,in J.Platt et al.
(Eds),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19 (NIPS 2006),pp.153-160,MIT Press,2007.
[13] 波普尔(Popper K・R・).客观知识[M].舒炜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4] 波珀(Popper K・R・).科学发现的逻辑[M].查汝强,邱仁宗,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Thinking about machine learning and education teaching
LIU Xiao-wei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Ji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college,Nanchang 330013,China)
篇8
现在的大学课堂基本上都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但是涉及到综合时间的实效性提高的并不是很多,在国内很多高校中,教育技术的研究并不是很理想,尤其是现在很多教育技术手段被认为应经被掌握,实际上北京师范大学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所以我们目前研究还不是很多,尤其是在中医药院校,几乎还没有涉及这个领域。
2教学改革方法和内容
本研究主要是采用行动研究法,着重进行案例研究和理论概括。前者立足于教学实践,通过课堂和教学活动来展示研究成果,提供研究依据,发现闪光之处,搭建研究平台。而后者,侧重于理论思辨和总结提炼,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基本操作思路是:整体参与,全面启动,操作引路,总结伴随,分项实施,重点突破。整体参与,即全体教学人员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之中,发挥团队作用,学校统筹管理。全面启动,即在各学科中均进行相关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操作引路,即从课堂教学入手,体现学科教学特色,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功能。总结伴随,即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提升,在“实践———反思———提高———再实践”的螺旋链中获得深入发展。分段实施,即将研究时间和内容进行合理分解,或落实在不同时期,或落实到不同学科,或落实到不同的研究小组(个人)。重点突破,即在整体推进中,捕捉普通性、重点性的研究专题,进行重点突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2.1组织校本部培训
我们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加强科研组活动力度,在研究中增强科研意识。为了提高老师们的业务水平,每位参加实验的老师都做了如下内容的培训: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因特网基础、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制作、课件制作等。
2.2转变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都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教学方式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科学意识都得到了发展。
2.3创建网络平台
创建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平台,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重要条件。在校园网上创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网站,便于师生随时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程序,及时查阅相关材料,经常性地建立研究性的档案,并开辟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和互访的园地。网络平台包括适度组织的信息资源、互动共享的智慧资源、构建开放学习社区、记录过程性学习活动的网络档案袋、便捷有效的教学管理,实现生态学习的物质保障和支持平台。
2.4构建评价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因此,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社会力量。在整个活动中,我们能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特征和具体实际,把评价重点放在创新上。即使研究结果在科学知识上存在缺陷,但如果思路、方法有独到之处,也要给予肯定。在评估中,我们能突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利用正确的评估导向指引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意识,使其自然地形成道德规范。
3总结
篇9
关键词:智能制造;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复合型
制造业体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科技发达程度,决定一国兴衰和国际竞争力。世界发达国家重新重视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德国提出“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美国提出“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以及英国提出“英国制造业2050”等,都是希望依靠自动化生产、智能制造等抢占高端制造市场,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继续保持本国制造业的领先优势。“中国制造2025”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实现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战略选择。作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1]
一、智能制造的发展本质特征
(一)工艺流程信息化、实时化通过装备运行检测、制造质量的检测等手段及时准确地采集生产线数据,如过程计量、环保与安全控制、产品质量等等,达到生产数据可视化,通过所有数据的处理结果可以清楚掌握生产流程,使加工状态从依靠人员监控、事后检测来判断升级为加工过程中工况变化并及时调整,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实现工艺流程的信息化、实时化。(二)工艺设计智能化、知识化采用数字化仿真手段,利用智能化技术对获取的加工过程状态信息进行实时分析、评估和作出决策,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建立虚拟模型,实现对加工过程的自主学习和决策控制,使工艺设计从基于经验的试凑不确定朝向基于科学严谨推理转变。加工制造中所有的流程和绩效数据都能在运行系统中呈现透明、感知状态,使得制造工艺能够智能设计、制造工艺的实时规划,实现工艺设计的智能化、知识化。(三)生产制造过程柔性化、自动化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基于智能制造装备的信息实时传感、综合分析控制、指令执行驱动等三大核心技术,将所有的设备与工位、设备与操作人员、设备与设备以及设备与系统计算机统一联网管理,实现车间“生产流程网”。在离散制造生产过程中,能自动进行排产调度,工件、物料、刀具进行自动化装卸调度;在自动化流水线生产的情况下,能够远程检查管理系统内的生产过程的情况,对生产任务中的急件和缓件实时动态调节;如果生产中遇到突发问题,即时解决,即时恢复自动化生产,可以达到无人值守的全自动化生产模式,实现生产制造过程的柔性化、自动化。
二、智能制造背景下特色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及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内涵是在建设专业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专业的资源和优势,对接岗位职业标准,突出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教性、针对性、发展性,培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区域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3]在制造业朝向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时代,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地,传统意义上的特色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智能制造业的人才要求脱节,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一)特色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精准面对“智能制造”发展新趋势,需要培养懂得互联网操作,熟悉产业链,集创新、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调研,或分析企业岗位及人才需求变化深度不够,造成毕业学生不具备新兴产业的工作岗位能力,特别是无法满足企业工艺更新、技术改造以及技术换代等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要求。(二)教育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相脱节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需要。紧随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行业需求、产业需求、企业发展需求相对接,并且要在满足岗位能力的基础上适度超前发展。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节奏整体滞后于产业的升级和社会的发展,并没有做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准备,“机器人”、“3D打印技术”等新信息化技术体系没有融入到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中。几年后学生毕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人才的供给落后于企业岗位的需求,人才的培养缺乏前瞻性。(三)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学方式有待创新智能制造业是制造产业在应用现代管理和信息技术进步成果基础上转型升级的制造模式,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职业教育知识的传授内容和传播方式。当前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普遍存在着以下现象:在教学模式上,“授课”形同“授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师资组成结构上,“双师型教师”偏少,专业教师不能有效指导实践教学、实训教师的基础理论薄弱而无法讲授专业课;在教学环境上,校内没有“理实一体化”、校外没有“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教师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滞后,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三、智能制造发展凸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智能制造的实现重点应凸显出制造技术和制造管理的实施,智能制造过程在企业内部呈现出多学科知识的集成化、技术复杂化和工艺综合化运行状态,在企业外部的产业链中呈现出将生产企业、供应商、经销商、用户等都作为端点互联,使生产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产业形态等进行重构,因而智能制造发展需要全方位人才。(一)智能制造改变生产模式传统制造过程是以产品为核心,工厂集中制造生产,信息相对封闭,人、机、料、法、环等要素决定了产品的属性与品质。传统的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离散,采用设计、工艺和制造分开的模式,人岗的匹配、机器的运转、物料的管理、规章制度的合理、环境的安全等各环节之间信息不能高效、快速地传输,系统一旦出现异常,各环节不能协调一致,将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智能制造模式是以数据互联为核心,模拟完成设计、工艺、编程、加工、装配、调试等环节,整个产品的制造过程为分散式、若干企业协同的生产,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使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生产过程具有自适应、自决策、自诊断、自修复等能力,减少了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生产过程稳定性更高。(二)智能制造改变岗位设置,要求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1.智能制造发展智能装备,建立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需要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工业机器人硬件制造企业需要加工制造、软件系统的开发和技术支持的技术人才,以及机器人的营销、安装调试、售后技术支持等相关人才;机器人使用企业的设备维护、操作编程等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使用智能装备的专业岗位要求机电复合型人才,需要大量对高端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装备的操作、调试、维护、维修和改造方面的专业人才。••2017年第1期2.智能制造实现智能生产,制造岗位本身的自动化,需要智慧型人才支撑。智能制造使得传统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将逐渐被取代,淘汰简单的操作工,实现生产机器操作的无人化;处于一线工作的劳动者不仅要掌握技术技能,还需要对智能化系统的数字化及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具备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成为集操作、技术、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三)智能制造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紧迫智能制造的发展不只是要更多“聪明机器”进入制造业,而是更需要掌控“聪明机器”的人。“聪明机器”换掉的是出体力的流水线型、单纯重复性劳动的工人,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但它们代表的“硬件”没有自主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以及协调能力,在由人所代表“软件”的主导下,按照统一的生产标准使“聪明机器”之间相互联合自动加工、质量控制和检测等信息处理,实现加工过程的自动化,生产建立车间内“物联网”底层平台。人在智能制造过程中工作岗位承担着安装、维护保养、编程及改装工作,工作性质由操作转变为协调、评估,且由于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作为其智力支撑的职业教育,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加紧迫。
四、智能制造背景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智造”特色“智能制造”
将先进技术、自主性的劳动组织构架与人的智慧充分结合,使制造流程实现纵向集成。生产者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产品全知识,还要具备跨学科能力。智能制造企业的一线生产者不仅是一个能够理解产品订单要求、读懂产品图纸、正确调整机器的工艺参数和修正加工过程中错误程序的操作者,还是一个对制造设备配备模式提升、实施框架结构创新、工艺流程不断优化的管理者,因此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智造”特色。(一)培养满足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的人才生产设备和手段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特别是数控技术设备的应用,使制造业处于自动化制造阶段;自适应、自我决策智能技术设备的应用,把制造业推向柔性自动化和集成化制造阶段。智能制造装备主要有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以及包含专家系统在内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形成智能集成制造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制造技术,引发了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的变革,使得生产者要适应升级的基础设施设备,独立操作各种智能化设备和进行维护维修,掌握产品生产新的工艺流程。因此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精湛的操作技能、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二)培养符合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的人才智能制造通过互通互联使云计算、大数据与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结合在一起,实现工厂内的生产设备和设备之间、工人与设备之间的纵向集成;实现产业链上的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端到端集成;实现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的横向集成;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封闭到开放以及现在到未来的基本特征。[4]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建设适应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学生除具备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发展能力,使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紧跟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三)创建对接产业融合与职业衍生的全方位终身职业教育环境智能制造是跨学科的一种复杂生产制造模式,所需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涉及不同的学科,对从事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一线从业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从业者必须具备应对产业融合与职业衍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因此要创建全方位终身职业教育环境。创建全方位终身职业教育环境,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养成初步的综合职业素养;在职业院校阶段,进行岗位适应能力、复合型技能应用、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和知识技能型服务创新能力的培养,且开设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在工作岗位上,国家、社会大力宣传新时代产业技工的典型和榜样,组织各种类型的技能竞赛活动;在社会上,创建高职院校、行业协会、制造企业及培训机构等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为就业人员和企业员工提供岗位技术培训和在职管理培训。
总之,实施“智能制造”不断推进我国制造业智能升级,导致新兴职业岗位的出现和职业岗位内涵的变化,企业面临“设备易得、人才难求”的12局面。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应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应充分考虑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制造业的职业教育体系,使培养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能够适应智能制造的新要求。
作者:彭琪波 单位:湖北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17):2273-2284.
[2]路甬祥.“智能制造新特点,全球合作新机遇”[R].2016智能制造国际会议(北京),2016.05.12.
篇10
第一点,要热爱我们这个职业。
从事教育事业,没有一片爱心是不可能成功的。当我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坦白的讲,对于即将从事的这份工作没有任何的好感,因为此前我的耳朵里早已灌满了关于信息技术课的种种“不是”:不能当班主任、非高考科目、学校学生不重视、工作繁杂等等。我告诫自己: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对于职业也是如此。我逐渐的习惯了这份职业,并且在习惯中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与日俱增。感之愈深,爱之愈切。
第二点,要正确理解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握改革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方案中课改目标一共有5个方面的改革要求,其灵魂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社会所需要具备的实践、创新、自主、合作等能力。改变以往过于注重传授式、追求知识技能的一维目标的学习过程,改变过于突出学科本位、条块割裂的课程结构,改变繁难偏杂及过于注重书本的课程内容,改变过于接受式、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突出选拔与甄别功能的评价形式。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多维目标,强调提供具有适应性的多种选择,强调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及其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强调通过自主、实践、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使得能力全面发展,强调全方位发挥评价的功能作用。在理解课程目标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原来存在的“过于”问题,努力寻求实现所“强调”目标的有效办法。但另一方面,不要走过头,不要把现在的“强调”变成新的“过于”。
第三点,不断学习,更新拓展专业知识与技能,丰富自身的教学理论,提高业务素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也是从无到有,从计算机课到信息技术课,从只有课程纲要,到现在正式列入高中新课程,并像其他课程一样拥有自己的课程标准,不断向前发展。不同发展时期,对于信息技术课老师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新课程标准中除了原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之外,其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其中蕴涵了部分信息学、传播学、系统论等的基本原理,涉及到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与计算机紧密相连的应用技术,还渗透了人文、艺术、社会法律道德规范等问题。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老师在原有的学科知识基础上,不但要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更新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补充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才能更好地驾驭本学科的教学。“给学生一杯水,教师本身需要一壶水”,这一条在新课程中仍然是教师们提高自身水平应该追求的方向。但是,在新课程中,不再把学生当作一个被动接收的水杯,而是有自主意识的发动机,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储存到更丰富的能源,产生更大的能量。因而教师还必须要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新一轮课程改革涤荡着传统教育长期积淀的沉渣淤泥,给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如何赢得机遇、迎接挑战?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做“学习型”的教师应该是首选。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教师彻底更新教育观念,熟练掌握教学内容,选择适应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关注基础差异、促进共同发展,教会学生学习。
第四点:探索、研究、反思、交流、创新,把握时代脉搏。
面对新课程,我遇到了太多的困惑,尤其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课堂教学纪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太多的现成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需要自己去研究、去实践。
在新课程背景下,任何一个教师的发展都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同行的帮助和共同体的影响,故步自封、闭门造车只能是失去和外界交流与对话的权利和机会,而逐渐变的思维僵硬、孤陋寡闻。我尽可能的拓宽交流渠道,力求在交流中凝聚合力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没有交流,教学只能停留在一己之见上;没有交流,研究往往陷入“钻牛角尖”的误区。而善于交流,信息技术教师就能够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多几分信心和希望、少许多迷惘与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