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9: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智能时代的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工智能时代的课堂教学

篇1

关键词:人工智能;英语教育;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人工智能概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式提出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时至今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人工智能起步期、专家系统推广期和深度学习期等阶段,而在应用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如Google的无人驾驶技术和运用深度学习算法的AlphaGo战胜围棋冠军等。除此之外,人工智能已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亦是如此。2018年教育部就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要求进一步提升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因此,人工智能必将不断被融合到教育领域,并为大学教育变革提供新方式。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人机交互与知识图谱等技术方法,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备课与教学研究等多个方面提供支撑;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学管理与治理提供决策支持;可以为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和教师备课提供智能推荐支撑。目前,学者们已对人工智能对英语教育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高华伟分析了外语作文智能评阅与形成性评价融合策略;刘洋针对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英语教学的相互关系,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式,分析了现有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软件和系统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张艳璐对人工智能在给英语教学带来机遇的基础上,探究了人工智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赵生学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变革与策略;严燕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英语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路径。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必将对大学英语教育领域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如大学英语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成绩评价体系与英语领域科研等方面。针对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分析人工智能对大学英语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与大学生英语学习提供参考。

一、人工智能的积极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在大学英语教育领域的应用,将对大学英语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与大学生二语习得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了大学英语教与学资源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大学英语教与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互联网上含有丰富的英语视频与图片等资源;在线教育平台也提供了大量的英语课程资源,如中国大学生慕课、雨课堂等,它们各具特色,可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因此,人工智能技术一方面可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同时还可根据大学生学习目标与学习习惯等为其英语学习提供丰富的课外资料。同时,很多网络资源可下载或者回放,这样可以使得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特别是对于教育资源缺乏的地区而言尤为重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其中,百度教育大脑的智能备课系统便是典型应用案例。其依托百度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平台的优势,整合了丰富的优质资源。对于教师而言,此平台可按照教学进度为教师提供经过筛选的教学素材,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提高其工作效率。

(二)丰富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大学英语授课往往以线下课堂教学方式为主,而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丰富了大学英语单一的教学方式。可利用网络平台,如雨课堂、慕课平台等,开展大学英语线上教学模式或者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使用新的教学模式和不同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英语习得的效率。

(三)提高了大学生英语习得的效率由于英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与大学生的情感因素、学习动机等密切相关。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大学英语线上教学方式,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焦虑、害怕等情绪,有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是英语习得中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英语习得效率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学习动机与使用另一种语言的兴趣密切相关。而人工智能技术采用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以及英语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这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增强学习英语的动力。

(四)形成了大学生英语习得分析数据库人工智能技术是以大数据为依托,可以跟踪和记录大学生英语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等各种信息数据,进而可形成大学生英语习得数据库。基于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方法,如数据挖掘、关联性分析和回归预测等,可以挖掘大学生英语学习背后的规律特征,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而构建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画像,如学生的线上学习状态、课程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和学习方式等。可为教师形成可视化的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的学情分析报告。因此该数据库有利于教师掌握每位学生的英语学习状态,掌握学生个体差异,为调整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与策略提供支撑。同时,上述数据为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英语习得的研究也提供了数据支撑。

二、人工智能的消极影响

人工智能在大学英语教育领域对教师与学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他们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教师的消极影响由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缺陷,往往需要改进此教学方式。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虽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但还需要教师熟练掌握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使用,会给信息技术能力比较薄弱的教师造成压力。借助人工智能平台,大学英语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和学生人数等影响,势必会减少大学英语教师的需求,造成大学英语教师面临失业的压力。进而影响大学英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二)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根据语言资本理论与期望价值理论,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期望价值主要是经济期望价值。而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期望价值与学习目的和行为密切相关。比如大学生英语学习经济期望价值主要体现为学习英语对未来找工作很重要,可以增加经济收入。而人工智能技术在语言领域的应用,势必会影响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期望价值。如人工智能翻译机的出现,使得各种语言之间翻译非常容易。即使不懂英语,也可使用它进行英语交流。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在英语领域的应用,将降低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期望值,进而影响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与目的。

(三)对师生关系的消极影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将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得到弱化。学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很好地收集到自己需要的各种英语学习资源,如在线课程、英语讲座视频和英语文本资料等,甚至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完成英语学习任务。但这些将弱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情感,从而隔阂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篇2

>> 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多元化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中职数学多元化创新教学举隅 浅谈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小学体育多元化模式教学 人工智能加速商业化 国际化视野下的企业多元化 高校多元化考核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关于实践教学中多元化创新模式的若干探讨 面向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程序语言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创设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多元化高职入学教育模式 建设模式多元化 人工智能时代下营销活动的智能化 高校油画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探讨 钢琴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天津大学:协同多元化教育资源培养能源动力类国际化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熔炼模式 《商务谈判》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浅析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高中政治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 Russell S, Norvig P.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M]. 3rd ed. Edinburgh: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14.

[8] 跽蛑甘: 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6[R]. 嘉兴: 乌镇智库和网易科技, 2016.

[9] Nilsson N 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new synthesis[M]. San Francisco: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1998.

[10] Negnevitsky 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guide to intelligent systems[M]. 2nd ed. Boston: Addison-Wesley, 2004.

[11] Luger G 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ructures and strategies for complex problem solving[M]. 6th ed. Edinburgh: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8.

[12] Jones M 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systems approach[M]. Sudbury: Infinity Science Press, 2009.

[13] Flasiski M. 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M]. Wiesbaden: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6.

[14] Winston P 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M]. 3rd ed. Edinburgh: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1992.

篇3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多媒体技术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关注,人们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多媒体课堂的诞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是随着因特网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不断更新进步,多媒体课堂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同时在各个阶段的教学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与传统课堂相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良好的结合,在未来的发展中更让人们充满憧憬。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展开的,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模式。第一种是基于单机的传统多媒体教学模式,自七十年代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教学中就是采用这种最基本的模式,因为单机的传统模式技术要求不高,所以在之后的几十年发展过程中,这种模式一直是应用最广泛的,但是其有自身缺点,它的制作周期长,质量和规范上有问题,尤其是课件技术含量低,知识更新慢;第二种为基于局域网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基于第一种传统单机模式,仍然需要制作单机模式中的课件,其进步之处就是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与单机传统模式相比有许多优点;第三种为基于因特网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较前两个模式有巨大进步,虽然也需要多媒体的基本元素,但是因为因特网的出现,它摆脱了光盘和局域网,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非常丰富的教育服务。

二十一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网络无处不在,在未来的课堂上,网络的运用会愈加成熟,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以及对多媒体技术发展的分析,展望未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

3G是3rd-Generation的简称,即指第三代数字通信技术,大大提高了数据和声音的传输速度,3G技术很强大,它不仅能处理图像和音频这些媒体形式,还能够处理包括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移动通信网络和有限的网络有效地集成在一起,主要由无线连接,有限的网络和手持终端三部分组成的。传统的封闭学习受到空间的限制,即使是后来的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也无法摆脱有线互联网不能移动的问题,然而3G技术改善此问题,从而可以广泛应用到教育的各个领域中。随着3G技术的发展和广泛的推广应用,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二、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的结合

仿真技术在多媒体技术中的应用可以称为虚拟现实,使身临其境的人进入虚拟现实境界,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幻觉。

由于设备价格昂贵,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应用于一些特殊的部门,如军事模拟和游戏中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但在教育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教育技术来说是一个飞跃。它将"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入课堂,学习者通过自身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得到知识、技能,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代替了传统的以教促学的学习方式。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应用到现实教学之中,可以应用在诸多方面,总结主要有:(1)模拟在现实中存在的,但教师在课堂之中无法表现出来的景物,方便学生的研究和探讨,如火山爆发、人类登月等。(2)模拟在现实中不存在的,但它可能会在将来发生的事情,主要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创造一个外语学习环境,使你如同置身异国他乡,这样可缩短学时,提高效率。(4)模拟一些受时空限制的事物,但在课堂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地壳变动、大陆板块漂移、海底活动、太空旅行等。通过这种技术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实际生活中观察不到的视点,使得抽象问题形象化。

随着仿真技术的发展与成熟,相信会逐步应用到各个教育领域,现如今许多高校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了实用技术,如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建起了虚拟现实与系统仿真的研究室,拥有传统实验室无法比拟的优势,随着各个科研机构的努力,那么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的结合将来就有可能会进入普通课堂之中。

三、多媒体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现在人们中生活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工智能技术属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技术涉及很多学科,如生理学、哲学等。它是一门涉及广、综合性强的学科。发展到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的步伐加快,科学家对人工智能不断深入研究并与教育信息化相融合,两者的不断发展,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我国许多专家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教学相结合,从而适应我国国情发展,从最大利益上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进步。近年来,随着我国技术的成熟,国内教育界对于多媒体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的研究范围广泛,同时关注度较高,涉及教育教学的许多方面,主要表现举例如下:一、智能教学系统(ITS),它起源于计算机辅助教学( C A I ) ,并从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它能够模仿人类专家的思维,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特征,对其实施个性化教学。二、智能(Agent) 技术,智能(Agent)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一个移动的计算机程序,主动的服务模式,自动的操作系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它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智能的典型应用,智能教育学生教师的智能信息等等。三、智能答疑系统,未来开发智能答疑系统,人工智能技术在问答系统中的应用,克服在问答系统中的个性化互动问题的不足,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困难的问题,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促进学习。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给学生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是被教师和学生都接受的教学手段。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创造生动的教学情景,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也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多媒体课堂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无论在何种课堂上都应该以授课为主,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和成长。在未来的多媒体课堂上多少都会对教师有一定的要求,授课教师应该经常更新自己的课件,同时要熟练设备的操作,规划好自己的教学时间与内容。因此,要适应多媒体教学应用的发展趋势,教师要做到一些改变,包括教学观念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手段的革新等等。时代是发展的,教师们要紧随这种潮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同时,教育界专家和学者也要长期面对和研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趋势。随着不断的尝试与改变,多媒体教学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与期待。

参考文献:

[1]丁俊.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6,(5).

[2]赖文继.关于多媒体教学新模式的探究[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5,(2).

篇4

关键词 人工智能;机器人教学;循环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42-04

人工智能的出现是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机器人教学是从认识生活中的智能机器人开始的,了解机器人的系统,探秘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感受人工智能,学习程序算法设计,培养逻辑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养成细致全面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1 开启学生探索人工智能的奥秘之门

现实生活中,人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舒适和便捷。如:学习外语时用到的翻译软件,手机的手写输入功能,洗手时用到的自动感应水龙头,楼道里的自动感应灯,汽车里的倒车雷达,等等[1]。这些设备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为什么这些设备具备了人类才有的智慧和能力呢?

机器人教学中首先引入了“人工智能”这个专业术语,是指由人类制造出来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能力,它具备人类智能具有的感知、思维和行为能力,具备这三种能力的机器就被称为“智能机器人”,这个具有前瞻性的科技领域给学生带来了莫大的兴趣和探索热情。课堂上,有学生首先分享了家里的扫地机器人,说扫地机器人很聪明,家人早上把门一关,放心地去上班上学了,晚上回到家里,家里已变得干干净净了,那都是它的功劳。接着又有学生说在科技节展馆门口看到一款机器人,见到有人进来了,就过来跟你握手,然后说:“你好!请进!”孩子们交流热烈,急切地想寻求答案来解释为什么机器人具有人类智慧,具备感应和判断行为的能力。

接下来,课堂里展开主题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教育教学内容,向他们讲解机器人的大脑也如同人的大脑一样的工作,先利用传感器对外界接收信息(感觉),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然后输出反应(运动),这一工作过程就是机器人智能的体现。以避障机器人行动步骤流程图(图1)为例,流程图分析:要让避障机器人拥有躲避障碍物的判断智能,首先必须让它能听懂语言――计算机程序,判断前面是否有障碍物,并执行它转向或直行动作。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方向有很多,突出表现在传感器技术和人机交互等领域,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在未来社会里,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将能够创造出更多更高级产品,人工智能将为发展经济和改善人类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2 理解并运用变量和赋值语句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同学们对变量和赋值语句的理解是有困难的,大部分学生不能深切理解到变量的作用,变量和赋值语句的关系。在课堂上,有学生就经常举手提问:“老师,变量究竟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引出变量?什么叫赋值?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笔者以制作声控灯为例,详细说明变量和赋值语句的作用和关系。

变量[2]

1)概念:变量是为程序中可能改变的数据提供的临时存储空间,通过对应的变量名来使用其中存储的数据。

2)变量包括两个重要元素:变量名和存储的数据。

赋值语句

1)功能:通过赋值语句可以给某个变量赋予一个具体的值。

2)举例:a=1表示将数值1赋予给变量a。

3)格式:变量名=表达式,需强调的是:这里的“=”号称为赋值号,而不能读等号,表示将计算右边表达式的值赋予给左边的变量。

变量和赋值语句的关系 通过赋值语句给变量赋值,变量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了,而是有对应的数值和意义,而不同的数值就可以记录某个设备不同的状态了。例:用数值“0”记录灯灭的状态,用数值“1”记录灯开状态。

在图形化编程中使用变量和赋值语句 以诺宝RC图形化编程系统以例,每一种传感器都相应地有预设的变量供使用,如图2所示。

条件表达式含义:表示将数值“0”赋予给光感变量,即光感传感器检测没有光线的条件成立。

除了对应传感器的变量,图形化编程系统中还内置了10个通用变量,供编写程序时灵活选用,如图3所示。

通过数字化传感器的“变量赋值”模块来实现对通用变量的赋值。图3表示将数值“1”赋予给“通用变量1”。

在编程中,经常会同时需要给传感器变量和通用变量赋予具体的数值。举例:使用变量赋值制作声控灯(图4)。

程序算法分析:首先通过变量赋值给通用变量1赋予数值“0”来记录灯灭的状态,然后通过声音传感器条件判断外界是否有声音传过来,如果检测有声音,则马上开灯,而这种灯开的状态则恰好需要通用变量1被赋予“1”来记录,所以在“发光”模块下面增加一个变量赋值模块来记录灯已经打开了。此程序就充分地把变量赋值的功能和价值体现出来了。

3 巧妙使用循环语句

通过编写使用变量赋值制作声控灯的程序,在程序中应用了变量赋值,在算法分析时加深了学生对变量和赋值语句的理解。但很快又碰到新问题了,在平台上仿真程序运行过程中,有学生发现机器人检测到外界有声音时,重复切换开关灯状态,在仿真平台上不停地“眨眼睛”,根本不是算法分析时所得出的听到声音就开灯的状态,难道是我们的程序编写错了?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看来,新的问题又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了,这样又把学生带入分析和思考中了。

我让他们先自学了教材,大部分学生说知识点很抽象,不好理解,好像还缺个什么循环,至于为什么要用到这个循环,他们完全没有建立清晰的算法思维,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分析了。

我首先从机器人常用输入设备声音传感器开始讲,讲它的工作原理和对声音捕获的特点。声音传感器对声音的捕获,是每隔一段规定的时间采集一次,而这个间隔时间非常短,人所听到的“一次”声音,被它却“听”成了“很多”次。例如:一次拍手掌的动作,人只听到一次击掌声,而声音传感器却听到了很多次击掌声,于是它在一次普通的拍手掌声音传递的过程中,完成了多次的开与关的动作,最后是停留在开上还是关上,就很难确定了,所以,就出现了频繁“眨眼睛”的现象了。

原来是“声音传感器”这个怪东西惹的祸!它的工作原理我们没办法改变了,那总得有办法对付它吧?我们需要解决的就是让声音在传感器首次听到击掌声后不马上传递开灯信息,而是继续不断地捕获声音,直到一次击掌声彻底停止后,再发出“现在可以开灯了”的信号。

这时,“直到型循环”就闪亮登场了!直到型循环又简称为“do条件循环”,学生们太想知道这个循环的执行过程和关键作用了,它为什么在程序中能稳住声音传感器对声音的捕获呢?

接着我来分析直到型循环在程序中执行的重要任务。在这个任务中,我们设置了“do条件循环”的条件判断语句为“声音变量==1”,不断地去采集声音,直到条件不成立,即声音停止了,才认为是听完了“一次”声音,然后才执行程序后面的听到声音就开灯的条件判断和指令,如图5所示。

直到型循环的执行过程是:首先执行一次循环体内的程序序列,执行完毕后,再判断条件选项,当条件满足要求,即条件表达式的结果为真时则回到前面,再次执行循环体内的程序序列,如此反复,直到判断条件选项不满足要求时,即条件表达式的结果为假时才结束循环,执行循环体外后续的程序序列。

这样,通过在程序中加入直到型循环,就轻松解决了机器人听到声音不停地“眨眼睛”问题了。

编写程序离不开流程控制模块中的循环模块。我发现学生容易接受条件判断、条件循环、多次循环的概念和应用,但对在程序中总要用到永久循环就不理解了,永久循环模块中不能加入条件判断,不能将循环的次数和要求体现出来,为什么在程序中首先要加入这个模块呢?

这时,如果只是给他们讲解永久循环模块的功能,他们肯定是懂非懂的,不能完全理解这个循环的作用。这时不妨从修改程序入手,要学生把已做好的拍手声控灯程序中的永久循环去掉,再通过仿真平台测试程序运行效果。结果,他们发现机器人听到声音也不亮灯了,缺了永久循环还真不行。

永久循环模块的功能描述很简单,只是强调循环体永远在里面循环,如图6所示[3]。

我们需要把永久循环的理论与声控灯的实际运行过程结合起来讲解,才能体现这个模块的真正作用。如果在程序中增加了永久循环模块,就相当于给机器人加了一个实时检测的“监听器”,它每时每刻都在监测外界的状态,一旦接收到声音信号,就马上开灯,实际上就是在执行循环体内的程序序列。所以说,永久循环是没有循环次数限制的,而是永远保持实时监测的状态,随时为执行循环体的程序序列做准备。

4 结语

机器人教育普及到课堂的时间不长,各级各类的拼装设备和竞赛形式层出不穷,这说明大家对新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中。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金钥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研究和思考是我的教育出发点,孩子们在探索机器人领域的过程中,接受了教育,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体验了过程中的快乐和愉悦。机器人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期待同行的沟通交流与协作共进。

参考文献

[1]吴良辉,杨青.人工智能与机器人[M].广东: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2011:4.

篇5

关键词:“智能+”;富媒体;教学模式

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迎来新纪元。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技术的更高发展阶段,毫无疑问会深层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1]。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智能+”背景下的教学资源表现形式和呈现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教学活动的时空结构和活动方式得到了充分拓展,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2]。“智能+”是“互联网+”的进一步升级,给各行各业尤其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智能+”与教育相结合,将有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这也是机电类专业新工科教学改革的内涵之一。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紧跟国家发展战略,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来改造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符合新时代、新背景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课程教学创新是改造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传感器与测试技术作为机电类专业核心课程,长期存在课堂教学内容与工程应用脱节的问题,这与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和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不相适应,更与当前“智能+制造”的技术要求不相适应。本文将“智能+”与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相结合,探索基于“智能+”的富媒体教学模式,作为适应新形势下课程改革需要的重要内容。

1基于“智能+”的富媒体教学模式

富媒体是指具有动画、声音、视频或交互性的信息传播方法,包含流媒体,声音,Flash,Java,Javascript等程序设计语言形式之一或者几种的组合。基于“智能+”的富媒体教学模式是富媒体、网络服务、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产物,是高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课程教材、学习资源以及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的基本组成,图1为基于“智能+”的富媒体教学模式构架,它包括富媒体教材、富媒体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方法三部分。图1“智能+”富媒体教材是通过在纸质教材上印刷索引,以二维码链接网络平台上的数字课程资源库,方便学生深入开展自主学习。“智能+”富媒体教学资源由课件、微课、案例、虚拟实验、题库、课程讨论等形式的资源组成,是“智能+”富媒体教材所链接的各种数字资源。充分应用新技术,优化教学组织,开展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和多元考核评价体系,是实现基于“智能+”的富媒体教学模式的关键。

1.1基于“智能+”的富媒体教材

“纸质教材+课件”是以往的教学形式,存在教材信息载体单一、编排和呈现方式单调等问题,留给教与学自由发挥的空间比较狭窄,难以支撑新颖教学活动的开展。“互联网+”的升级,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互联网+”新发展阶段的“立体化教材”应运而生[3],而所谓“互联网+”教材就是以往的纸质教材加上互联网技术所构成的教材生态[4]。与单纯纸质教材相比,基于“智能+”的富媒体教材不再是一本简单的图书,而是数字教学资源的接口。这种新型富媒体教材除了介绍各章知识结构、教学任务、导学知识点等内容以外,还印刷有索引式二维码供学生扫描链接,其中包含了微课视频、动画演示、工程案例以及虚拟实验等纸质教材无法呈现的教学资源。这种“立体化教材”使学生不再面对枯燥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工程应用等文字描述,而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打开链接,观看知识点的视频讲解、动画演示、虚拟装配过程等,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会更快更牢。使用基于“智能+”的富媒体教材,能够将线上线下的资源打通,将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打通,为学生创造跨媒体的阅读新体验。基于“智能+”的富媒体教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模式,对于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

1.2基于“智能+”的富媒体教学资源

高校课程教学创新应以“互联网+”为创新理念,以强化互联网思维为核心,以建设立体化、多媒体、动态化的学习资源平台为目标[5]。基于“智能+”的富媒体教学资源就是在网络平台上创建完备的数字课程资源库,学生转变为该互联网产品的用户,教师转变为该互联网产品的制作者。包括教师在内的教学资源的编撰者不仅仅进行纸质内容的编写,还要开展数字化教学内容的研发,要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教学案例的配音,也要规划动画课件的制作、探讨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甚至还要进行某些功能的软件开发等。只有将“制作者”的理念融入“智能+”富媒体教学资源的创建过程中,才能将数字化资源和纸质内容很好地融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智能+”富媒体教学产品。富媒体教学资源由视频、音频、微课、动画、案例库、题库、课件、虚拟仿真实验以及互动社区等组成,教师能够利用富媒体教学资源将知识点讲解、实验操作示范和过程、虚拟仿真模拟演示等内容展现给学生,强化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还能通过在线答题和课程论坛与学生形成实时交互,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可将教材中具有多样性、动态性、易变性、拓展性的内容都以网络资源的形式传至网络平台,以弥补文字教材内容更新周期长的不足,同时充分利用网站内容更新方便、传递快捷、容量大、呈现方式多样的优势,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互动式、体验式学习。

1.3基于“智能+”的教学方法

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形成高效的教学组织方式和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实现基于“智能+”的富媒体教学模式的重要保障。当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在国内高校得到认可,基于该理念的课程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包括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翻转课堂、慕课以及工程教育模式(包括CDIO模式和OBE模式)等。工程教育模式是以学生、学习和学习效果为中心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将课程知识点全方位渗透到工程项目中,以引导学生通过工程实践潜移默化地掌握新知识[6]。工程教育是高校适应新形势,落实新要求,全面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教育教学领域,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因此,基于“智能+”的富媒体教学模式必须坚持工程教育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富媒体教材和富媒体教学资源,开展线上线下、课前课后的混合式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要优化教学组织,切实保障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构建学习效果的多元评价与反馈体系,不断完善和创新基于“智能+”的富媒体教学模式,最终实现显著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2基于“智能+”的富媒体教学模式实践

机械测试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并列构成机械专业三大板块,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机电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测试信号分析、传感器原理以及测试技术应用三大部分。目前课程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程知识更新滞后,知识的交叉融合不够;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实践和应用程度不够;课程“教与学”脱节,信息技术利用不够;等等。尽管各种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层出不穷,但大多不能满足“智能+”背景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培养应用型人才或工程型人才的要求更是相去甚远。为激发学生的潜力,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此类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开展富媒体教材和富媒体教学资源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的实现。笔者结合“智能+教育”,根据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的特点,提出如图2所示的基于“导学练研”的“智能+”富媒体教学模式[7]。在富媒体教材的指引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利用富媒体教学资源进行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以及项目的研讨等活动,形成基于知识点的在线学习(侧重基础知识)、基于现代工具和实验设备的实验实践(侧重基本技能)、基于项目的综合训练(侧重综合能力提升)。在此过程中,学生将知识学习、实践操作与教师引导有机结合,以增强工程实践能力、现代工具使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习实效。建立学习效果多元考核评价体系,考核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结合“课内+课外”,构建涵盖知识、能力、素质的“一考两评”(知识点考试、实验训练评价和工程项目实践评价)学生成绩评定模式。与此教学模式相配套的富媒体教材以目标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来组织单元知识点。每个单元都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突出了实践性和应用性。每个单元同时还包括教学要求、知识结构、基本概念、应用案例、工程项目索引、富媒体教学资源二维码等。为更好地与此教学模式相适应,富媒体教学资源中还引入了实验项目和工程项目内容。实验项目分为线上虚拟实验和线下实验室实验,形成虚实结合的实验训练方式。工程项目索引可在富媒体教学资源中详细阐述项目设计目标、设计任务、设计内容、实施步骤以及考核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工程项目概况,积累基础知识,为线下工程实践打下基础。课程教学以案例为入口,以工程项目为出口,在项目驱动、“智能+”富媒体教材和工程教育基础上,以“智能+”富媒体教学资源为支撑,构建教与学互动下的“教师导、学生学、实验练、项目研”教学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结语

“智能+”是技术发展的新阶段,富媒体技术则是新型数字信息传播方法。将智能技术、富媒体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构建“智能+”富媒体教学模式,是新形势下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笔者将其应用于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实践,提出基于“导学练研”的“智能+”富媒体教学模式,将基于知识点的线上学习、基于现代工具和实验设备的实验实践、基于项目的综合训练与教师引导辅导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现代工具使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实效。

参考文献

[1]唐亮.人工智能给未来教育带来深刻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8-01-04.

[2]秦虹,张武升.“互联网+教育”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16(6):9-10.

[3]李科生,蒋志辉.互联网+支持下的“立体化教材”开发探讨[J].出版科学,2018(1):43-46.

[4]黄乐.互联网+背景下教材编辑的角色转换与素质要求[J].出版广角,2016(4):54-56.

[5]单丽雯.基于“互联网+”理念的高校教材创新[J].中国出版,2016(6):50-52.

[6]朱向庆,胡均万.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微型项目驱动教学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1):159-162.

篇6

十三五——2016年至2020年,眨眼间,这漫长的五年就弹指而过。回头望望这五年,看看自己所走的路,崎岖而又幸运。这五年,学习不断,成长依然,转变可见。作为教师,为让自己紧跟课程改革步伐,学习培训是不能停的。这五年间,我的学习内容还是非常丰富的,但也有一些指向性的,自己所喜好的。

一、加强师德学习,树立好形象

教师的师德是教师从业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可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在这期间,认真学习了《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更加明确自己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听了局领导关于《严守纪律底线,打造清廉学校》的专题讲座,宋组长给我们列举了很多我们案例,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让我更加清楚作为一个组织的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慎言慎行,不能随意传播不言论。要站稳自己的立场,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能随意参加社会上的不明活动。遵守组织 纪律,不能无中生有,说人不是,谣言中伤。更加明白要强加政治学习,强责任提高工作效率,强廉洁,常怀律己之心。参加 了网络培训《普陀区中小学教师师德培训》,认真观看视频,积极参加主题研讨,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明确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通过内容丰富的师德学习,明确了“思想道德规范、专业道德规范、教学道德规范、生活道德规范、行为道德规范、语言道德规范、交往道德规范”,在工作中自觉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和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二、扩展业务学习,适应多岗位

2016年上半年,我任教的是语文教学,所以在培训选课时,我会侧重与语文相关的培训。后来,因为个人原因,工作内容有所改变,先后负责学校图书管理,档案管理等,因此也参加了相关的岗位培训。

语文方面的,参加了教师进修学校“基于预学课堂模式背景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知道了我区“生本课堂”推进的历程,逐渐明确“教学过程的核心一定是学生的学习,课堂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活动。培训中,让我领略了上课教师的出色教学。也参加过几个网络培训,其中之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学习过程中,我认真聆听专家的讨论,,让自己对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有了更多的认识,也认识到以往自己听课、评课中的一些偏颇,深深地感到自己的不足。知道学会课后反思,欣赏自己的成功之处,是寻找幸福的所在。让我深有感触的培训是《整本书的阅读》。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阅读教学,我们也总在感叹学生的阅读量不够,语文水平提不高。我们也一直想对学生进行阅读兴趣的培养,想让学生爱上阅读,能自主阅读。通过本次的培训,让我对整本书的阅读有了更多的了解,如何向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书也更加明确。对于课程的实施,不同类型,实施的流程图也有所掌握。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岳老师指出,对于还没有良好阅读氛围的班级,对阅读兴趣淡薄的学生来说,导读很有必要,而且很重要。导读时要找准进入整本书的切入点,选择分享交流的重要片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适当分享阅读的初体验。导读课的成功于否在于是否激起了孩子的阅读这本书的兴趣。如果导读课后,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读这本书了,那说明导读成功了。

三、参加信息培训,教学熟应用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是互联网进入人工智能的时代。学校里的教学设备也在不断地更新之中,为了适应当代教学,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相应的信息技术培训。如电子白板的应用,希沃课堂教学,钉钉线上教学等。每次的信息技术培训我都会积极参加,现在我已能较为熟练地应用教室中的教学设备,如对重点词语句子的标记,对生字笔顺的演示等。这次90学时中的《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专题讲座,更是改变了我的思维,让我有了互联网的思维,逐渐感受到人工智能时代就在眼前。

四、选择自己喜好,生活增乐趣

篇7

关键词:智能信息处理;课程群;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082-02

一、引言

目前,伴随着智能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正在逐步步入智能化时代与大数据时代,故国家对智能信息处理方面人才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大,这就为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保证有相当规模的毕业生在走出校门时,即能胜任此类工作。由此可见,对《智能信息处理》课程群的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已成为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工作中的重中之重[1]。

所谓课程群,即是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所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2]。智能信息处理类的相关课程便存在这种相互依赖的逻辑关系,故其可构成一个独立的课程群。该课程群主要由以下几门课程组成:《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字图像处理》以及《Matlab程序设计》。笔者以江苏科技大学及几所周边高校为例,深入分析了目前高校在《智能信息处理》课程群建设方面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教学工作安排、知识点衔接、教学团队建设、实验教学设置以及教学网站建设等五方面对该课程群的教学改革模式进行了探讨。

二、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江苏科技大学及几所周边高校智能信息处理类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走访调研,主要发现了如下几点共性问题:

1.课程教学次序安排不够合理。众所周知,同一体系下的课程之间通常是有衔接关系的,即当学习一门课程时,往往需要以另外一门或几门课程的知识为基础。《智能信息处理》课程群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也不例外。在该课程群下,《Matlab程序设计》即需作为其他课程的先导课程,而《人工智能》作为总论课程,亦应先于其他几门课程开设。但目前高校的普遍做法却是将上述几门课程作为选修课统一在大四上学期开设,以至于学生在学习时,由于缺乏先导课程的学习,导致其难以建立起对整个课程体系的统一认识,知识点往往掌握得支离破碎。

2.课程相对独立、知识点缺乏衔接。如上所述,在同一课程群下,课程与课程之间往往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若对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整合,通常可以将其组成一个广泛互联的复杂网络。然而,目前在该课程群的教学活动中,却几乎没有体现出这种知识的承接与流动过程,教学改革活动也往往是围绕某一门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而展开的[3]。这种将相互承接的知识点硬性割裂开的做法必然会对最终的教学效果起负面作用。

3.授课教师缺乏对该课程群的统一认识,教师团队的配置缺乏合理性。通过走访调研,笔者发现:在众多高校中,该课程群所配置的教师团队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性。具体表现为:各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仅关注于自己所讲授的某门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而缺乏对整个课程群知识结构的宏观认识。此外,教学团队往往组织松散,在授课前教师间也缺乏必要的组织与沟通。上述问题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的最终效果。

4.实验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合理,缺乏对学生《智能信息处理》综合能力的训练。实验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关注于对学生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目前,在《智能信息处理》课程群下,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往往过于陈旧,缺乏贴近实用化的综合性实验,而这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5.课外教学资源匮乏,精品课程群教学网站缺失。众所周知,《智能信息处理》课程群中所涵盖的课程均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断更新并传递新知识、新技术。然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要同时保证对基础知识和大量新知识进行传递是不现实的。此时,建设精品课程群教学网站将是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然而,目前的精品教学网站往往都是建立于一门独立课程之上的,而缺乏对课程群的关注。此外,对于课程群网站应如何建设以及相较精品课程网站,其应包含哪些独有的特色栏目等问题,现有研究也缺乏有创建的探讨和建设经验[4]。

三、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通过对上述几个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借鉴其他较成熟课程群的建设经验,笔者给出了以下五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建议:

1.梳理课程相关性,完善课程教学次序。课程群教学次序的安排工作应在充分调研课程间相关性的前提下展开。这就要求要首先梳理好课程间的承接关系,找到课程群中的先导课程、总论课程、承接课程以及前沿综合课程。在《智能信息处理》课程群下,按照上述课程分类进行划分:《Matlab程序设计》应归属于先导课程,《人工智能》可作为总论课程,《数字图像处理》应划分为承接课程,而《模式识别》及《机器学习》则归属于前沿综合课程。基于“先导课程先于总论课程,总论课程先于承接课程,承接课程先于前沿综合课程”的原则,应将该课程群的教学工作按照教学次序安排于连续的3~4个学期进行。合理的教学次序安排将直接关系到最终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学目标的成败。

2.构造知识点互联网络,创建完整的课程群教学体系。对于一个课程群而言,不同课程间的知识点具有广泛的相关性与承接性是其重要标志之一,《智能信息处理》课程群也不例外。以《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图像分割技术为例,里面就需要用到《模式识别》中的聚类技术及《机器学习》中的非监督机学习技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授课结束时能建立起对课程体系的完整认识,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开课前预先构造出课程群相关知识点的互联网络,并根据该网络来制订教学大纲。构造知识网络的目的是要体现出知识的流动性与承接性,从而进一步体现出课程群的综合性与紧致性。

3.建立教师的统一认识,打造合理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也是影响课程群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打造精品的课程群教学团队,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老中青结合”原则、“科研相关性”原则以及“知识点通识”原则。所谓“老中青结合”原则,即要求教学团队中的年龄及职称构成比例需合理,既要兼顾教学经验,又要保持活力。“科研相关性”原则是希望教学团队中的成员尽可能从从事相关科研方向的教师中选取。其原因在于,此类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会接触到大量的该领域前沿知识,因此唯有他们才能将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传递给学生。“知识点通识”原则则要求教学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对课程群的整体知识结构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而不是拘泥于自己所讲授的某一门课程。

4.设计合理的实验题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环节应突出对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实验题目的设置既要兼顾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又要考虑课程间的相关性。一个实验流程走下来,学生不但能温故,而且可知新,对开发一个综合性的智能系统将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如实验大纲设置的合理,则可做到在不增加实验学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将极大提升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

5.打通线上学习与交流通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渠道明显增多,他们也更愿意在网络上进行学习与知识扩展。此外,由于课堂教学时数较短,教师无法与学生一一进行交流,这便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上述现象,创建相关的课程教学网站,从而打通线上学习与交流的通道,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认为:《智能信息处理》课程群有其独特性,即知识相关性与综合性较强,知识点更新较快,这就需要为该课程群创建一个统一的教学网站,而不应将每门课程割裂开来。与独立的精品课程网站相比,该网站除应保留一些常见的基本栏目外,还应重点突出课程群的综合性与知识的前沿性,即需增加知识点相关性解读与分析栏目以及课外学习资料下载栏目,其中后者应提供大量最新的科普及科研文献、算法代码以及学习资源链接的下载功能,使学生能在浏览网站的过程中受益,从而提升其学习相关课程的热情。线上交流渠道的打开,也将有助于集思广益,任一师生均可抛出问题,从其他人那里获得有创见性及参考性的建议。

四、结语

《智能信息处理》课程群是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关键一环,该课程群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因此不能等闲视之。本文分别从教学工作安排、知识点衔接、教学团队建设、实验教学设置以及课程群教学网站建设等五方面对该课程群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逐一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希望通过上述措施的引入,能提升该课程群的教学质量,从而为我国提供更多合格的智能信息处理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丽珍,王函石,王旭仁,王万森,刘杰.智能信息处理精品课程群建设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2,(18):49-52.

[2]郭必裕.对高校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融合与分解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5,(2):66-68.

篇8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课堂教育;应用

绪论

随着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的范围日益广泛,涉及到包括生产、生活等方面。包括建筑、航天、商业及机械等方方面面,也包括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中,从而进行教学任务。在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具有诸多的特点与优势,直观、生动、形象,将抽象的知识通过计算机进行灵活运用,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对其进行掌握。其所包含的多种教学形式已经在学校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既是对传统教育模式及习惯的挑战,并体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起到了补充的作用,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基于此,本文主要叙述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概述

1.1特点研究

计算机技术在教学领域应用的过程中,体现了诸多的特点,从而决定其不同于其它的教学形式与方法[1]。

首先是具有居大容量的信息量和知识量,在信息爆炸和知识爆炸时代,通过计算机技术不但能够很好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对其进行补充,从而满足现代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其次,通过计算机视频或者音频、图像等方式,使本来枯燥的课堂更加活跃和灵活,让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和直观具体。除此之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课堂教学,尤其注重教与学的结合,这也符合了新课程标准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主张,并敦促老师也需要不断学习,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最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多样性,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知识的方式也具有多样性,不但支持游戏教学,还能够实现模拟教学过程,并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2模式研究

1.2.1常规模式

一般来说,计算机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多体现的首先是常规教学模式,即老师作为引导者或者主持者,通过主机与学生进行交流,实现问答和对话的过程,从而实现了知识的传授和接受[1]。

1.2.2练习模式

除此之外,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其他的教学模式。练习模式是指通过计算机向学生输入问题,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回答,最后通过系统的智能性特点进行答卷批阅,从而代替人脑,使批阅行为更加精确和高效。这种练习模式为课堂知识巩固提供了一种便捷、高效和准确的渠道[1]。

1.2.3模拟模式

这种模式也成为仿真模式,主要指通过计算机的虚拟环境对现实社会中的自然现象或者人文现象进行模仿,从而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近似真实的训练及练习,并提供了人机交互的机会[1]。

1.2.4探究模式

计算机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探究模式,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会自主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接受,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自行进行探究,并使其更加巩固。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在计算机或者网络环境中进行查阅、检索等行为,从而提升了自身的思维灵敏度[2]。

1.2.5协作模式

一般来说,现代课堂的教学内容不是一人一力所能完成的,这就决定了需要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要通过团队合作进行对知识的探索与确认。而计算机技术正可以提供这种教学模式。通过计算机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能够通过集体的力量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模式也能够培养师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应用

2.1因素分析

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特点与优势,同时还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等综合因素的决定,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影响着这些方面[2]。

2.1.1学校因素

在学校因素中,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影响主要有设备提供与维护、师生评价体系和网络教育资源提供等方面,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实现起到了主要作用。同时,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能够保证学校的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充实,并对提高学校的名誉、社会影响力和综合实力等,具有积极性的作用。

2.1.2教师因素

教师属于课堂的重要部分,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规划中,教师作为学生的主要引导者和配合着,在知识的传授和计算机设备操作中不可替代。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师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态度和观念直接影响了课堂上计算机技术的使用效果,其技能的高低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然而在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活动时,对于提高教师的综合技能、操作技能以及教学观念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2.1.3学生因素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观念已经被社会各界所认可,而在课堂中,这些国家及社会未来的人才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程度直接影响了其使用范围和知识的接受。据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80%以上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通过计算机渠道进行知识学习和资料的查阅,因此这也决定了计算机技术在课堂的使用,同时通过计算机,让学生的眼界更加宽广,也更加能够与世界接轨。

2.2应用类型

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课堂的过程中,除了提供诸多的教学模式,其能够体现的教学应用类型也应该着重考虑[1]。

2.2.1智能化教育应用

智能化教育是计算机技术应用与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及功能应用范畴。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的智能化特点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互相补充并且完善。不但解决师资力量不足或者知识储备不完善的问题,同时能够通过学生自学或者模仿来进行实践活动;同时还具有评价和审核的作用,因此是课堂上主要的应用类型。

2.2.2仿真教育应用

仿真教育应用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仿真特点所进行和应用的。在这里,计算机以二位或者三维的模式,对实际环境进行模仿,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集视、听、读、写等方面为一体的虚拟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断探索和学习,对知识进行接受教育。这种仿真教育体系的应用适应于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学生进行学习。

2.2.3远程教育应用

远程教育是基于计算机技术成功应用于教育方面的背景下提出并实现的,它的主要主要特征是摆脱了课堂教育的束缚,在不同的地域和空间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技术进行同时教育,并实时解答。从而大大减少了成本以及提高了教育的高效性。

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叙述,可得出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方面的诸多特点、因素、模式等,并且说明了其实际应用的诸多类型,以此说明了计算机技术不但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同时还具有深远的发展前景,本文基于上述介绍,以此对计算机技术在教育界的发展与应用提供借鉴。(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篇9

听了济南市青龙街小学宋博老师《救护车警笛响起来》一课,收益颇多,感受也很多,现谈一谈自己的认识。首先从内容的选择上,紧跟时代,选取当代信息技术中的人工智能知识,并且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解决交通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救护车警笛响起来,给人以警示,给救护车让路,以尽快救助病员。宋老师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想教育,实现了融思想教育于课堂上的教学要求。

宋老师的教态亲切自然,不落俗套;语言清晰明快朴素,容易让学生听懂。教学顺序有条不紊,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简单思维到深入思维,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学习心理。

在教学中宋老师始终坚持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体者这一教学思想,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灵活的穿插其中,比如看视频,看课件,观察分析实物原件,学生讨论,指名学生回答谈认识,学生自作探究等方式,并对以上方式联系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进行细致入微的刨析,以让学生明了其思维的实质,现实情境的实质,这种教学态度是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学习借鉴,并力求在教学中实实在在,一如既往的实施的,不是只在观摩课,公开课中才有的。从整堂课中能明显看出宋老师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这一情景。从学生的反映可以看出: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生想学、愿学、乐学,这与宋老师积极主动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是有很大关系的,也看出了宋老师驾驭课堂教学的娴熟程度,是宋老师知识与能力的充分体现。从教学中看出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精深思维,不是只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能力培养放在首位,让学生会思维,懂思维,乐于开动脑筋去从事探究,已解决问题为目标。

整堂课体现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几个原则:

1. 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和驾驭能力要体现。

篇10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信息技术只是一个工具、一个手段,它真的能够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吗?许多人也怀疑:当年电影未能改变教育,电视也未能改变教育,信息技术就能改变教育吗?

信息技术对教育会有革命性影响吗?

想到这个命题,就经常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我自己上世纪80年代初用过的老课本。在我的课本中,只有第一页是彩色的,上面是一幅图“我爱北京天安门”,其他页全是黑白的,那时候没有电视,偶尔看看电影,也没有各种画报。像长江、黄河、长城等,基本上是靠老师的描述来学习的。但在今天,即使是边远山区的孩子,老师也可以利用电脑或电视,给他们播放一些视频和图片,让孩子有更直观的感受。

更进一步的是,美国人萨尔曼·可汗自2004年起开始利用在线视频教亲戚孩子学习数学,后来不断发展,创办了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利用一种简单的手写黑板技术,录制了许多教学视频,受到了微软创始人盖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追捧,并先后获得微软教育奖和谷歌的资助。与此相关的是,颠倒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自2007年开始在美国及世界各地流行起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回家做作业;在颠倒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通过看视频完成知识的学习,来到课堂上做作业并和大家讨论。

可汗学院和颠倒课堂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有许多人相信,尽管颠倒课堂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这可能是解决传统班级式教学很难解决的“个性化教学”问题的一种方法。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因材施教,但是在传统班级制教学中,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在颠倒课堂模式下,课下看视频的时候,看得懂的学生可以快点看,看不懂的可以慢点看、反复看,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个别化教学,在课堂上老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和每一个学生互动。很多人认为,农业时代是私塾式教学,工业时代是班级制教学,信息时代一定会产生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可汗学院和颠倒课堂不一定就是最终的答案,但或许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谈到和视频有关的可汗学院和颠倒课堂,实际上还有一个更令人深思的事情:对于一个病人,如果有条件,他一定希望请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医生给他看病。那么对于一个学习者,如果有条件,他是否可以跟着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进行学习呢?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中小学在做实验研究,比如有人提出“专递课堂”,一个好学校的优秀老师讲课,其他几个薄弱学校的学生利用网络同步上课,本校老师只是进行辅导。由此联想,理论上是否全中国中小学生都可以只听几位最优秀的老师讲课呢?如果真的这样,对于广大教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当然,这在基础教育领域基本上还只是实验,并没有大规模普及。但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则走得更远。2010年前后,一批原来翻译欧美影视剧字幕的志愿者转而去翻译欧美公开课字幕,没想到这些公开课加上中文字幕以后在中国迅速开始流行,很多白领和大学生在网上“淘课”,甚至有学生逃课在宿舍看欧美公开课。

一个巨大的突变是在2011年秋,来自世界各地的16万余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Sebastian Thrun与Peter Norvig两位教授联合开出的《人工智能导论》免费课程,最后有2万余人通过考试。这引发了大规模多人在线课程(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为Mooc)的流行,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创办了Coursera,同斯坦福、普林斯顿等大学合作,在线提供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程。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学习,如果通过测试并愿意缴纳少许费用,还可以获得学分证书。该项目成立第一年即吸引了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万名学生。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也宣布推出MOOC网站edx,北大、清华均宣布加入edx。

泰普斯科特在著作《维基经济学》中曾指出“大规模协作改变一切”。MOOC学习方式与以往不同的是,可能是几万人一起学习一门课程。这样任何人提的问题都可以在以往问题中查到,或者会在很短时间内得到回答,而一个普通班级的网络课程则比较难做到这一点。

当然,以上还主要是技术层面的改变,最重要的是21世纪的青少年发生了什么变化?当我们看到孩子迫不及待地拥抱电脑,当我们看到刚刚牙牙学语的幼儿抱着平板电脑不松手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不管这种趋势是好是坏,信息技术改变一切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了。

看了以上的例子,我们基本上可以相信:信息技术对教育确实是有革命性影响的!但是看看目前军事、金融、企业信息化的程度,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还不够太革命。

让我们来看企业,先不提苹果、三星等大企业,就看一个专门生产文化衫的小企业。这个企业虽然只生产文化衫,但是企业负责人一直声称他们是做IT的,什么原因呢?他解释说:传统企业靠手工管理订单,如果排列组合(尺寸、颜色、样式、印刷字体等)多过10种,就可能会出错误,而他们利用IT系统来管理订单,理论上可以一件都不错。这个例子可以看作“从IT到传统”的典型代表。近几年,一批搞IT的人转而投向传统行业,但他们不是简单的养猪养鸡,而是利用IT思维和IT技术重新打造了传统行业。所以芬卡特拉曼曾提出信息技术引导企业转变的5个层次:“局部应用、系统集成、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经营网络重新设计、经营范围重新设计。”而目前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基本上都刚刚处于局部应用向系统集成过渡的过程中。教育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还有一个与教育比较相似的行业,就是医院。医院信息化虽然发力较晚,但是近几年发展确实非常迅速。医院信息化有两个特点,一方面实现了流程信息化,从挂号到取药,全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另一方面在核心业务方面,采用核磁、CT、微创手术等高新技术,以前检查不出来的病现在检查出来了,以前治不了的病现在可以治了。有一个特殊案例,就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他们依靠优化流程和采用新技术,实现了平均住院日全国最短,2000年平均住院15.31天,到了2010年则减少到了6.57天。缩短平均住院日自然意味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提高了。

这个例子值得教育领域深思。医院找到了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平均住院日”,优化流程和采用新技术可以直接改变这个指标,而改变这个指标则意味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教育领域,我们能找到一个这样的指标吗?我们是否可以将“平均在校日”作为这个指标呢?采用网络课程等新技术缩短平均在校日,缩短平均在校日意味可以招更多的学生,应该也意味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一切看起来很美!

当然,学制是否可以改变,是否可以缩短,需要严格的论证。我自己也认为学制确实不能简单地缩短。举这个例子只是引发我们思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范是否需要重新考虑?是否可以真的改变?教育流程是否可以优化、可以再造?

教育流程再造

德鲁克在1992年曾说过:作为规律,对某一知识主体影响最大的变化往往并非出自本领域内。学校自从300年前以印刷品为核心重新组织以来,从未改变过自己的形态,但未来将发生越来越激烈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动力,一部分来自新技术的发展,如计算机、录像和卫星技术,一部分来自知识工作者终身学习的需要,还有一部分则来自人类学习机制的新理论。

目前颇受推崇的里夫金所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有专门章节论述教育变革。其中提到,目前的教学模式是适应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大批量标准化人才的需要的,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所以需要打造一批全新的教育机构。

美国政府于2010年11月颁布了《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简称NETP),其中第7部分‘‘生产力:重新设计和改造”指出:教育部门可以从企业部门学习的经验是,如果想要看到教育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就需要进行由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而不是进化式的修修补补。

阿兰·柯林斯和理查德·哈尔弗森在最新发表的著作《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中也认为,目前大多数学者努力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合进学校教育中,殊不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使教育的内涵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之中,移动学习、泛在学习、虚拟学习、游戏化学习、工作场所学习、个性化学习、翻转学习等新型教育模式,使得学习的控制权逐渐从教师、管理者手中转移到了学习者手中,从而动摇了诞生于大工业时代,以标准化、教导主义和教师控制来批量培养人才的现行教育体系。所以,他们认为技术时代需要重新思考学习(学习不等于学校教育)、动机、学习内容(课程),需要重新思考职业及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过渡,需要重新思考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

确实,我们仔细思考当前教育中的很多做法,再联想企业、金融、医院等其他行业的做法,可以看到有一些做法似乎确实应该改革。

比如基础教育中的课程,像生命教育、环境教育、法治教育、安全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我们的传统课程体系非常严密,这些课程基本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再如信息技术课程,如果说物理化学课程对于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至关重要的话,信息技术课程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否很重要呢?如今是否应该获得和物理、化学等课程一样的发展地位呢?可是现状呢?如果我们真的拿出学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的精力来学习信息技术,或许一个高中毕业生就可以找到编程、美工等工作了。

目前MOOC的影响越来越大,美国时代周刊2012年10月发表名为《大学已死,大学永存!》的文章,其中提到:这场从硅谷、MIT发端的在线学习浪潮,理想是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免费获得全球顶尖高校明星教师的课程,甚至取得学位,并非不可能。而对学校官员来说,变化带来的恐慌随处可见。也有很多人认为,MOOC将颠覆高等教育,会使很多高校消失。

实话实说,我个人绝对不相信MOOC会使许多高校消失,但是我认为MOOC对高等教育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确实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不过我更愿意认为MOOC对高等教育是一个机遇,可以促使高等教育进行新一轮变革。如果MOOC延伸到基础教育领域,难道不是可以实现我们一直在追求的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吗?

其实,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改变还不止这些,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虚拟现实、游戏、3D打印等技术将继续产生让我们难以置信的变化。教育将继经济学之后,不再是一门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随着计算能力、存储能力的无限提高,随着人工智能、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的发展,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于每一个学习者的各种学习数据进行智能的、全方位的分析,然后给予其智能的、自适应式帮助,学习者是否可以学得更快,学得更好呢?比如,有一种扫描仪,学生考试完毕以后可以自动扫描试卷,并切分题目,进行分析,提供报告。尽管目前的报告还比较简单,但是已经能够对师生有所帮助。教师不再只是凭经验来判断学生存在的问题,而是靠数据说话。

未来的教育

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等新技术虽然看起来很美,但是目前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许多企业力推的“云存储”,就有人担心,将资料保存在“云”中,这朵云会飘走吗?事实上,今天的各种信息技术尽管已经深刻改变了整个社会,但是还存在着安全性、稳定性等诸多问题,本质上我们现在还处于“Internet的原始时代”。但是随着时间推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总有一天会步入“Internet的信息时代”。

如果到那一天,我们的教育该是什么样子呢?首先看基础教育:高速有线网和无线网应该覆盖了每一个学校,班班通进入了每一间教室;传统教材应该还会有,但是每位同学应该有一个平板电脑,这个平板电脑功能非常强大,其中不仅有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数字教材,而且可以直接在线完成作业并提交,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如果碰到问题,可以在线查看讲解视频,或者咨询老师和其他同学,也可以利用其中丰富的应用软件进行虚拟实验并和其他人交流;学习者的所有学习过程数据都会被记录下来并保存在“云”中,这一方面可以作为电子档案袋,在升学等需要的时候作为客观的评估资料,另一方面系统也会自动分析这些海量数据,发现该学习者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智能化的帮助。

再看高等教育:传统大学依然会存在,但是一定会发生剧烈的变革;大学将会变成一个智慧校园,给学生提供一个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传统教室中上课,也可以选择通过网络学习;学生可以选修本校老师开设的课程,也可以选修其他学校老师开设的课程,甚至是商业公司提供的课程;学生可以到一些MOOC课程平台上修课,但是需要到指定地方考试,并获取学分,从而真正实现教考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