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教育观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价值教育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2月21日
教育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人们对教育的根本看法,是确立教育信仰的关键。关于教育价值观,目前社会已有了一个基本的共识,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教育价值观在教育观念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体现了对整个教育体系的看法或观点。但就教育核心价值观问题,我们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或者说当前社会的教育核心价值观并未被社会各界认同。
一、教育核心价值观缺失的根本原因
寻求教育的核心价值,我们要认清这种价值的“共同性”,作为一种核心价值体系,这种思想和观念必须是社会各界“共同”承认、自觉遵守、坚定信奉的,具有“绝对的”普遍性,其具有唤醒和凝聚社会整体的力量性,这种力量是社会前进的推动力和凝聚力。关于探求教育核心价值的认同,首先我们需要分析当前教育核心价值观缺失的根本原因。
(一)经济因素影响。当今社会,金钱成为了衡量价值的一把标尺,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教育”本身,一些教育者利用“教育”获取个人利益,背离了“教育”的初衷,而学生“受教育”也不再是为求知本身,这是一种社会风气浮夸的表现,这种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严重扭曲了教育价值观的表达,这是致使教育者心理失衡,求学者毫无动力的根本。
(二)教育的制度保障缺失。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突出表现是以“分数决定命运”,其违背了教育学知求德,开拓实践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原则,严重破坏了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现有国家的社会保障尚不完善,许多人是“被迫的”向金钱靠拢,背离教育、放弃求学,无法实现教育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三)价值观念多元化。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全球文化广泛传播,在各种思潮和文化的冲击下,如何选择价值观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造成影响价值观念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社会中的个人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寻求现实生活的稳定性,需要确定坚定而持之以恒的信念。很多个体在这种环境下,以个人为中心,以小的家庭为依托,缺乏了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有些个体为私己利益影响社会安定,造成不良后果,起着恶劣的负面的效果,制造了不安定因素,打消了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2、传统道德观念淡忘。中国的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精神的寄托和道德的传播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传统道德观念的熏陶是坚定价值观念的基础,也是核心价值观念确立的根基。
(四)教育本质认识的缺失。目前,众多学者对于教育本质的问题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对于教育的本质认识无法得到明确的、系统的结论,严重影响了教育自身的创造性,阻碍了教育核心价值观念的确立。
二、教育核心价值观应包含的层面
在分析了教育核心价值观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教育核心价值体系确立需涵盖的基本层面。
(一)道德教育的不可或缺性。笔者认为这是教育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道德的规范是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原始人类进化为社会人的根本所在。在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都要遵从一定的公共秩序,这些公共秩序并非单纯的由法律约束,需要的是道德的规范,每个个体自发的遵从社会秩序,完成个体存在于社会中的使命,从而达到对社会秩序自愿的认同和自觉的追求的目标,这些都必须依靠道德教育来实现。也只有“个体”逐步形成“共同体”,形成共同的自觉遵守和共同信奉,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才可能达成共识。
在这里,笔者对“教育意味着解放人”的思想不能完全认同。我国的教育需要改革,需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理念、教育方法和管理经验。但笔者认为,这里的“解放”应当有一个限制,我们可以借鉴不同的科学知识和可取的经验方法,但我们不能一味地解放了思想,追求经济效益。传统的文化观念也同样需要重视,不能全部丢掉。历史沉淀下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进步不可放弃的根基。没有良好道德秩序规范的社会,不可能取得知识经济的飞跃。
(二)教育具有启发性。笔者认为,教育的启发性比“教知识”更有意义,教育的过程是启迪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以知识为基本点的发散延伸过程,吸取知识的同时开拓眼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求在探索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体系。另外,教育是启发求知欲、思考力和探求真理的过程,寻求获取知识的途径与获取知识本身是同等重要的,这也是教育价值体系中值得重视的部分。
(三)教育能够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提升。这也是教育最基本、最初始的功能所在,是人类生存、谋取发展、获得真理的根本。但这里也需要强调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应充分理解学习的目的,带有自觉自愿的性质。只有明确受教育的目的,主动积极地学习,才能获取知识,领悟真理。
在这里,我们也应当看到教育核心价值构建中,教育者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教育者首先需要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能够起到正确的引导思想和树立社会公德的作用;需要能够明确地认知教育的目的性,并非简单的教会知识,引导与转化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也需要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重视实践的效用,做到从实践中来,回实践中去,知行合一。
(四)教育需要拥有实践性。拥有大量实践经验做基础,才能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也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回归实践,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的实践,可以检验教育的价值体系是否能够得到共识,对于不能取得共识的部分应当重新衡量融入教育价值观里,形成具有普遍性的教育价值观,即教育核心价值观。
一个教育体系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的。而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突出体现了实践性的特点,教育能够促进国家的文明和进步,同样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社会的道德观念也极大地影响着教育的成败。只有拥有社会各界共同认可的教育价值观,才能够达成教育体系的完整性。
总之,教育核心价值观必须具有社会的普遍认同性,是社会各界“共同”承认、理解、信奉、遵循的思想和观念。这种教育价值观具有积极主动性,全体社会成员能够自觉自愿地遵从与参与。构建教育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教育本身价值观念的确立,更是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科学发展观基础。树立教育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明确实现这一价值观的目的,确定对实现这一目标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业观;大学生
2012年11月,党的十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是当前社会的主要就业人员,并且其就业的情况受到社会各个行业的广泛关心。现在全球经济普遍处于下行趋势,大学生就业的状况更加不容乐观,并且大学生具有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念都处于不断地改变之中。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工作贯穿整个大学四年乃至研究生期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开展就业观的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认识和主观行动,是全面促进就业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在就业观教育工作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业观教育工作中,是当代高校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迫切要求,对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我国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实施、改进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并且处于不断完善中。有学者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核,是中华民族在长期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角度上对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进行表述,对社会、公民层面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则是从社会的层面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从公民个人行为的层面提出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当代社会对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观教育的关系
职业观是依照社会当前发展的情况和个人兴趣形成的关于职业目标、道德、选择、评价等方面的观点,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与个人价值选取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大学生的职业观不仅影响大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态度、认知和功能定位,而且对其职业的选取情况、态度、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具有的思想、理念等内容,只有被当代大学生熟悉接受,并外化为动机和个人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得以实现。就业观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具有深刻的影响和显著的实践特征,对于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独特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均为大学生的职业观建立和职业观教育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大学生职业观的建立需将个人与社会,个人目标与国家共同理想相结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准则、价值目标,和大学生职业观念中的职业环境自由、平等等精神相契合[2]。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的爱国精神根植于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气质中,是大学生职业观建立的精神源泉,敬业、友善等思想则对大学生职业观的建立提出道德层面的指导和要求。
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导我国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职业观教育是从大学生个性特点出发,教育大学生形成符合自身和社会需求的职业目标、职业选择、职业道德、职业评价等的教育活动。因此,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挥职业观教育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职业观教育相融合。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开展职业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一,就业在大学生中具有极高的关注度和广泛的覆盖面,从新生到毕业生,无不高度重视,教育对象心理上热切的认知需求,为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大学生心中,提供了较为宽阔的空间。就业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生产实践,这就为检验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提供了实践基础,并且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往复和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的主体实践行为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觉自为的认识,有利于在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第二,大学生就业工作涉及学生切身利益,尤其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这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开展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转变就业观念,让大学生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信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从而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职业选择、就业或创业。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现状主要有教育目标不明确、教育内容体系有待完善、教育队伍专业化不强和教育方式较为单一等。 第一,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目标有待明确。我国高校的职业观教育并不是根据学校发展需要而出现的,而是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压力下应运而生。当前较多数的高校都将解决就业问题作为就业观教育的目的,但在实际情况中并不能获得有效的作用,高校的这种教育仅仅是迫于外界的就业压力所做出的一种反应。除此之外,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仅仅关注对求职技术、面试需要的技巧等问题进行解析,从而忽视了职业观教育在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职业理想、提升综合素质和培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3]。简而言之,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职业观教育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划,教育目标不明确。
第二,大学生职业观教育内容体系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学科建设缺乏系统性,大部分高校的职业观教育课程由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两大部分组成,在教学内容方面难免出现重复现象,学科建设得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此外,高校职业观教育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和监督,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与考评标准,从而影响高校的职业观教育,不利于职业观教育的发展。
第三,大学生职业观教育队伍专业化不强。当前很多高校都没有职业观教育相关的专属负责部门和专任教师,而是由学校就业处等相关机构负责,在日常工作中,更多地将学生的就业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如搜集和就业信息,组织招聘活动,毕业生派遣工作等,对于就业观念方面的教育侧重较少且没有形成专门的体系。目前,我国高校就业观教育的师资力量普遍较为薄弱,很多老师为学校从事党政工作的管理人员或辅导员,缺乏就业观教育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场方面的实践经验,且日常工作事务较多,分配的职业观教育的时间精力较少,从而影响大学生职业观的教育效果。
第四,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方式过于单一。某些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仅通过老师的单向讲授,缺乏启发式教学或互动教学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发挥案例教学的引导和启发作用,简单对案例进行陈述,并没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案例存在的问题和意义,缺乏点评和学生参与点评的环节。此外,关于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教材并不完善,不能为授课教师提供切实的指导,不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并形成有效的教学体系。
三、高校进行职业观教育的实践途径
面对当前我国高校职业观教育的现状,本文建议开展系统化、全程化、制度化、专业化、人性化和多元化的职业观教育。
(一)全面统筹部署,开展系统化职业观教育
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国家重视大学生职业观教育,高校更有责任把大学生职业观教育做好,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观教育体系。学校和各学院党政领导不仅应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更要重视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观教育,加强党团组织的思想引领,推动大学生职业观教育取得实效。高校应以就业为载体和依托,通过引导、激励、服务、管理等系统化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职业观教育中,最后使大学生认同接受并落实到实践之中。可通过就业观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的引导和渗透,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个人理想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契合。
(二)开设教学课程,开展全程化职业观教育
职业观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需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进行系统学习,让学生在不断成长中加强对职业观的了解。针对一、二年级学生,各个学院可以邀请专家教授进行相关专业主题系列指导讲座,从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多个方面提供建议,引导新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进入三年级,同学们面临专业方向的选择,需针对不同专业分别开展专业方向指导。每个学期为同学们开设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课程,让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掌握更多职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毕业生,就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场道德等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讲座,指导毕业生端正态度,正视严峻的就业形势。在研究生中可以结合专业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提高科研素养,加强学术交流,加深对行业、职业的理解。
(三)完善激励机制,开展制度化职业观教育
激励机制对在大学生教育观的教育中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提高主观能动性具有促进作用。可以对投身基层或西部就业的大学生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如授予荣誉称号、颁发奖学金、考研时择优录取等。对成功创业和西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进行大量事迹宣传,发挥校友的榜样力量,让更多的在校生学习他们的精神,从而加强职业观教育。对在职业观教育中教学效果良好的优秀教师,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在职称评定等环节作为重要依据,激发授课教师的积极性。
(四)加强人才培养,开展专业化职业观教育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人才培养,组建课程教研组,深入研究和探讨课程建设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包括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心理教育、职业能力提升教育、创业教育等,开展专业化职业观教育。为授课教师提供更多参观、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增强师资力量,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学生需要获得更多的实践经历,用所学的知识指导相应的工作,提高综合素质。这就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平台,与公司建立联系,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给学生,从而夯实自身技能基础,提高自身竞争力。此外,应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保障体系,以实验促进教学,以教学指导实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
(五)落实服务宗旨,开展人性化职业观教育
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宗旨是服务于学生,应该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拥有集体荣誉感和职业道德观,并且将自身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既开展招聘会等共,又提供一对一指导的个性化咨询与辅导。通过撰写实习笔记、勤工俭学等加强在实践中的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他们的实践活动自觉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与此同时,高校应完善学生自主创业政策,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在促进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就业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六)丰富教育载体,开展多元化职业观教育
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要开展多元化教学,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使职业观教育既专业化又灵活化、趣味化。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等方式或者根据学校周边环境、历史人文资源等加强在课堂上的互动,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社团活动,拓展自己人脉圈,提高自己社交能力,使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可以通过参观革命旧址,以此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通过参观企业内部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以实现以集体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N].光明日报,2007-04-03(9).
[2]王岚.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D].太原: 山西财经大学, 2013: 8-9.
[3]刘晓波.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2:21-27.
[4]刘晓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12):96-96.
[5]刘祯祯. 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基于大连理工大学的调查与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9-13.
[6]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6-7.
篇3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规律;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207-02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建设全过程。深刻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在规律,是探索新的教育途径,切实有效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的理论前提。只有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过程中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找准着力点,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过程认知、认同、践行三个基本环节的有效转化。
一、把握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系统规律,强化核心价值体系认知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首先是认知教育,使大学生系统地了解、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已经进教材、进课堂,但如何更有效地进头脑,还要在理解大学生认知形成规律和成长成才的需求的基础上,强化核心价值体系认知。
首先,根据认知形成规律将核心价值内容融入学生知识体系。认知形成是信息呈现、注意、理解、接受的过程。其中呈现的形式、切入点涉及受教育者认知系统是屏蔽还是开启,与受教育者原有认知图式的关联度决定了信息被注意的可能性大小。因此了解大学生当前最关切的问题、最困扰的问题,是与受教育者建立高效信息传输渠道的第一步。从注意到理解是阐述观点、用论据论证观点的过程,用大众化、生活化的语言,准确解读和诠释概念和原理,沟通生活和理论,让理论的凝重色彩与生活的明媚色彩之间进行有效转化,才能使学生保持久的注意,使理解成为可能。而理解能否实现取决于论据的有效性、强度和吸引力。充分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价值,直面社会矛盾和学生的思想困惑,并精心挑选、组织最新,最有说服力的论据能够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理解的效度。从理解到接受,是受教育者将新知识与原有认知图式结合,融入到已有知识体系的过程,这一步的实现要遵循思维的逻辑原则,以理服人。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逻辑思维是保证思维结果可靠性,把握现象和本质的根本联系的有效思维工具,例如讲八荣八耻,教育者如果用彭宇案得出现代社会道德沦丧的结论,就是一个不充分条件的推理,违反了普通逻辑中的“充足理由律”(普通逻辑的四条基本规则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因而出现了思维混乱,得出错误的结论。
其次,根据成长成才的需求层次把握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统一。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将大学生的基本需求归纳为三个层次:生存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第一,生存需求。为满足生存需求,大学生对获得谋生技能、获得知识都有很强的动机。而教育者对学生个体这一需求的回应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理论(思维方式)、共同理想(动力源)、爱国主义(责任担当)、创新精神(应对方式)相结合,在动力、思维方式和应对方式等各方面给予系统引导。第二,归属与爱的需求。大学阶段,满足归属感与爱的需求的主要关注资源是友情和爱情,大学生对友情和爱情两个重要人生课题的关注度仅次于学习,课堂调查中达到70%。对这一需求的回应要与社会主义荣辱观(价值选择和规范)的内容系统结合。第三,自我实现的需求。当代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获得。因而当代大学生往往以自我感受、自我判断和自我体验作为价值判断的第一标准,由于个人主观感受具有片面性,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片面追求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需求的实现。对这些错误的自我实现路经的引导在教育过程中只有与前两个层次的需求结合起来,区别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义、勤劳致富和拜金主义、享受生活和享乐主义,在尊重和肯定前两个层次的需要的合理性的基础上,强调第三个层次的需求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才能使理论更有说服力。根据大学生成长成长的需要把握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统一,能够使学生零散的认知向系统认知深化,认知效果得到强化。
二、把握社会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价值信念的规律,深化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认知不等于认同,大学生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作知识来学,只求考试过关,还是内化于心,当作武器来武装自己,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要攻克的瓶颈问题。我们要从理解个人价值观形成的机制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价值信念的规律切入,深化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首先,个人价值信念的生成是个体生活实践感悟与外在社会引领相互作用的过程。价值观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对客观存在的各种价值现象总的看法和反映,尽管价值形成必须有其客观的社会基础,但价值总是同人的需要有关,是以自身需要为标准,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因为对个体需求的关注度不同,对个人价值信念的生成机制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注重人的个性尊严和生存权利,认为价值信念是人在生活实践、人生经历中自主选择和感悟的过程,另一种主张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认为价值信念生成是个体接受、认同必要的社会基本价值理念,并内化为个体价值信念的过程。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教育者的角色应界定为价值资源的提供者。在教育上主张采用“描述性方法”,强调程序性推理,旨在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和推理能力,引导学生独立、审慎地思考复杂的现实价值冲突,进而探索、发展理性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态度,做出自主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持第二观点的人认为教育者的角色应界定为主流价值的权威传授者。在教育观上主张采用“指导性方法”,诉诸规范解释、劝说、榜样示范,传承社会普遍认同的共享价值和行为方式,倾向于用特定的价值规范指导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帮助其辨别是非善恶美丑[1]。这两种观点的长期争论恰好说明个体价值信念的生成是两种路径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要如何找到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契合点,是深化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关键。
其次,寻找需要满足的契合点,实现社会核心价值的驱动和引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清楚地阐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个人需要的满足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契合,是激发出大学生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动力的重要着力点。从大学生内在价值取向来看,虽然大学生对个人利益、个人前途倾注了更多的关心。但是从整体来看,希望“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并重”、“贡献和利益兼得”成为很多大学生认可、推崇的价值取向,他们力图在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问题的选择上找到结合点,这种并存选择的现实,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满足大学生需求基础上实现认同的内在根据。而从外在社会现实来看,需要作为人对外界对象的一种依赖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是客观地被决定的。社会性的需要归根结底要在社会的发展中得到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去实现集中反映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显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凝聚力量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利益增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促进个人正当利益满足和实现的过程。
三、把握化解多元价值冲突坚守价值追求的规律,推动核心价值观践行
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面临的最严峻考验不是学生对价值体系的理解,对善恶的基本判断,而是他们面对激烈的生存竞争,面对充斥网络媒体的假恶丑,面对思想的交锋和观念碰撞,他们如何冷静思考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如何化解内心的价值冲突,坚持以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规范自己行为的勇气和意志问题。
首先,培养学生应对价值冲突的能力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担当。核心价值观教育正视和基于社会客观现实(包括“真善美”也包括“假恶丑”),并旨在超越这一现实,才能最终实现价值教育形塑人、改造社会的根本目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最终检验也体现在大学生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有效抵制,表现在对庸俗性的拒斥和崇高性的向往上。因此,在社会现实中观照个体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行为,才能客观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培养学生基于逻辑思辨的“价值理性”,引导学生独立、审慎地思考复杂的现实价值冲突,是中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当务之急。中国人长期以来在农业自然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以经验性、模仿性、模糊性为基本特征,这种自在自发的初级思维形态成为中国人价值生存现代转型的重要阻滞。因此,培养严谨审慎的思辨态度,追求清晰性、一致性、正当性和可靠性的理性思维习惯,是培养中国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决策能力的基础工程。以此为基础才使主体具备了思维工具得以应对和化解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复杂、多元的价值冲突,主体通过发现思维中的逻辑错误(“偷换概念”、“倒置因果”、“以偏概全”等)才能解构主观的、不合理的价值信念,为坚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清除障碍。
其次,坚定价值追求,在践行中成长成才。践行是促使大学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与“外化”的中介和关键。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其在大学生成人、成才中的作用,必须贯穿学习、融入生活,落实到实践中。构建两化教育模式“实践化”和“生活化”,推进“三进”工程:一进网络、二进社团、三进公寓是将校园文化建设、日常行为规范融为一体为学生搭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情景和平台的有益尝试[2]。“实践化”和“生活化”教育模式,就是要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探寻人生,匡正自我,感悟内化;在参与过程中,培养爱国情怀,激发服务人民的热情,进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把树立远大理想同时代的要求同一起来。进网络,进社团和进公寓的三进工程,是创新教育活动载体,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增强学生的主体观念,唤醒学生的自律意识,最终将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坚定的自觉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政课 实践教学
加强当代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医学人才,是当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既要有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有广博、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同时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1.加强医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1.1我的职业理想
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全面加强医学生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平等观和职业荣誉观,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校举行了“热点问题面对面”活动,内容包括新时期医患关系问题、医德与医术关系问题、与医学生就业和竞争等,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大讨论“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我的职业理想”,这种讨论活动互动性强,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通过互动和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更关注社会的发展与职业要求,使理想和信念得到提高和升华[1]。
1.2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树立正确的医学职业观念是医学职业的核心,它对医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有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平等观和职业荣誉观。学校组织开展“我是一名白衣天使”的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的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此次活动使医学生以自己是一名白衣天使而感到自豪,有利于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义利观和职业价值观,能够抵得住金钱和其他利益的诱惑;有利于医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在工作中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2.培养医学生的情感教育
2.1培养爱校荣校之情
今年正是我校建校六十五周年,六十五年来学校培养培育了一大批医学人才,我校数万名毕业生对辽沈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学生的爱校荣校之情,学校组织开展了“学校训、忆校史、唱校歌”活动,为了让每一名新生知晓校训,理解校训,践行校训,使校训真正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我们通过讲解什么是校训、校训的功能及内涵,对校训“博学洁行,厚德济世”进行了全方位的诠释与解析。“博学洁行,厚德济世”就是激励全院师生树立崇高理想,培育高尚品格,追求渊博学识,谨记职业操守,践行救死扶伤。校训凝炼了我校的办学方向和治学理想,蕴含了医学教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凸显了我院教育特色,更体现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价值追求。
校歌是学校历史沿革的展现,是一个学校的主旋律,是校园文化中最能表达感情的乐章,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有着不可忽视的励志、育人作用。为了使每一名学生了解校歌,会唱校歌,懂得校歌所代表的学校精神风貌,授课过程中,老师为同学们详尽讲解了学校校歌,并将旋律优美的校歌拷贝给同学们,指导他们通过个人学唱与集中学唱相结合的方式学唱校歌,并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校歌歌唱大赛,受到同学们的好评[2]。
2.2我的“中国梦”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各班同学召开“梦想伴我成长”主题班会,聘请知名教授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规划医学职业生涯和实现医学梦想,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理想,将青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全体新生一致赞同并积极响应老师发出的倡议: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引下,努力拓宽知识视野、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要理想崇高、信念坚定、情操高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并将其转化为自己一生的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
2.3“医乃仁术”教育
医学是一项充满人文关怀的事业,学校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不是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医学的特殊性质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具有细心、耐心、热心、诚心、爱心等性格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时常渗透医德精神,如孙思邈医德医术令人钦佩,尤其对医德的强调,被后世的医者传为佳话;还有我国近现代的裘法祖、华益慰、林巧稚等名医,这些典型的医学人物都是医学生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精湛的医术、高超的医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另外,授课中还注重对医学生加强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熏陶,传统医学理论充满了人文的智慧,“治病必须治人”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3.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要注重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首先,可以根据对象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突出先进,并以先进带动后进,最终实现全体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实践。其次,拓宽教育形式,在实践中逐步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
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社会中锻炼自己,加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具体做法组织医学生参加义诊活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如关心艾滋病的红丝带爱心活动,义务献血活动等。另外,学校还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各个领域开展一系列调研、考察等活动,带领学生到沈阳华能老年公寓、沈飞老年公寓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近两年学校利用假期连续组织两届学生参加了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CFPS即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项目,同学们深入到全国各个省、市和地区进行社会调研,并出色的完成了访员任务,受到北大调查中心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学生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感受国家的发展变迁,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使命,在实践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主动践行。
参考文献:
[1]聂其元.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刍议[J].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4~16.
篇5
校园文化与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校园文化是为承载和传递教育核心价值观服务的,教育核心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内容。
学生时代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校园文化的使命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既要考虑孩子未来怎样才能幸福,又要考虑国家、社会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将个人幸福和国家社会需要统一起来,不可偏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我们当今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观。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离中小学生很高很远,这就需要把它具体化,唯有如此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耳、入心、入脑,深入骨髓。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我们提出阿荣旗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构架,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领域里的具体化。具体讲,我们的教育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在个人幸福层面――感恩、宽容、善良、正直;在个人发展层面――勤奋、执着、自信、合作;在国家社会需求层面――责任、诚信、文明、节俭。
这12个词的字面含义,工具书里都有明确的解释,这里不必赘述,我只想从“为什么”的角度来诠释这12个词。
对个体而言,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精神家园的构筑或者心灵成就,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幸福就是一种心态,往往与金钱、地位关系不大,更不成正比。感恩、宽容、善良、正直是一个人追求幸福不可或缺的素质。感恩很重要,“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心怀感恩是做人的起码要求,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无幸福可言。宽容是一种气度、一种智慧,懂得宽容,方得从容。“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善良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善良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聋子“听到”。心存善意,我们就一定能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摒弃善意,我们的生命将会黯淡无光。正直像阳光,驱逐了黑暗;正直像激流,冲刷了污垢;正直像清风,吹散了世间尘埃。只有守住正直的人才能名留千古,让人敬仰。丢弃正直,摒弃良知,终会让人唾弃。
就个人发展而言,勤奋、执着、自信、合作四要素缺一不可。勤奋是个人发展成功的第一决定要素。伟大的成就和辛勤的汗水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被创造出来。爱因斯坦说过:“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无置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所以,一个人在短暂的一生中,要想活得有意义和价值,就要养成勤奋的品质。执着是一种精神,因为执着,我们坚强;执着是一种信念,因为执着,我们坚持;执着是一种追求,因为执着,我们坚韧。执着是信念的推动,是热情的投入,是理想追求的动力。人的一生很短暂,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是很难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的。自信是成功的源头,拥有了自信,就拥有了力量。拿破仑说过:“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使人不断前进,自信使人不畏困难,自信使人坚持真理,自信是成功的源泉。一个人只有有自信才有可能步入成功的殿堂,获得人生的辉煌。因此,信心真的比黄金还重要,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品质。人心齐,泰山移。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只有合作才能发挥个体不具有的力量,才能拥有大于个体的力量。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只能小有作为,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人的一生,时间短暂,精力有限,单凭自己的力量是做不了多少事的。因此,一个不懂得或者是不善于合作的人,他的一生注定要碌碌无为。
就国家和社会需求而言,责任、诚信、文明、节俭是不可或缺的。责任是我们与生俱来注定的使命!学生时代学习是我们的责任,成人之后赡养父母是我们的责任,成家之后教育儿女是我们的责任,生活在这个国度,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是我们的责任。一个人能够承担多大责任,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就!个人的幸福需要诚信,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更需要诚信。莎士比亚说过:“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诚信是做人之本,立业之基。一个不懂文明的人是很难进步的,而一个不懂文明的民族是很难真正获得解放的。荀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所以,我们理应从自身做起,担负起一份自我改良的责任,让文明常存于我们一言一行中。节俭是一种远见,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负责,是对子孙后代负责。李商隐《咏史》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节俭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操守。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全人类的!所以,节俭看似小事,却不仅是个人修养,更与国家兴衰、人类延续息息相关。
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基本确定以后,我们可以用以下方式把它展示出来。一是,在校园最醒目的位置,把教育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展示出来,让师生每天都能耳濡目染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学校走廊、教室、宿舍、餐厅等位置,把这12个词的内容具体阐释,力争用最简短、通俗易懂的语言或者故事展示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二是,把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阐释印成彩页发给学生家长,引导家长在这12个方面做学生的表率,并教育孩子。
要进一步落实教育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一是,将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贯穿于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二是,将教育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集体劳动之中。三是,每月选取一个与教育核心价值观相关的主题,启动课前3分钟演讲,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演讲会使学生心灵产生碰撞,思想受到洗礼。四是,每学年开展一次“感恩少年”“正直少年”等与教育核心价值观相关的评选表彰活动,大张旗鼓地对优秀人物和事迹进行表彰奖励。五是,把教育核心价值观落实情况纳入对教师考核的内容,进行量化考核,把教师的德育工作与教学成绩同时纳入评价体系当中,实现制度化,建立长效机制。
在校长和教师的层面,首先要求校长能把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含义诠释得淋漓尽致,并且能率先垂范,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努力做到这12个方面,使得教育核心价值观在教师层面真正入耳、入心、入脑,植入骨髓,并使教师们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以身作则。
篇6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
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初中语文学科的使命所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开采语文课程中的核心价值观“矿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价值观教育,实现“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体化的和谐发展。我们要适时利用教材的价值观资源,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进行适度渗透。小说和戏剧教学,要注重人物形象分析,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如讲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更要学习他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散文和其他文体教学,要引导学生体悟其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精髓。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先秦散文”为专题,选编了《公输》《孟子两章》《鱼我所欲》等名篇,教师应对其进行归类解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名篇中“反对战争”“主张仁政”“舍生取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在读写训练中渗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
1. 在阅读赏析中陶冶情操
初中语文教材弥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气息,课文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都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他们所体现出的人性美及高尚情操,值得学生反复品读感悟。通过与这些闪动着人性光辉的人物的心灵对话,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憾与共鸣,进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名著,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浸透着优秀的人文精神基因,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启迪人的智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入手,通过对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布局谋篇、形象塑造和表现技巧等方面的赏析,品味作品所蕴含的价值意蕴,为行色匆匆的青少年学生找到此心安处的价值情感坐标和精神思想家园,真正实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
2. 在生活写作中抒情言志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媒体焦点、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进行点评,对地球、对环境、对人生进行关注和思考,唤起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的情感体验,逐步养成了辨别美丑、关心时政、心系民生、胸怀社会的情怀和正确的价值观。
作文是学生心声的表达,写作过程则是对学生进行心灵教育的过程。我国在经历了历史沧桑巨变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变革之后,对精神信仰、社会伦理、道德风尚等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也尤其强烈。例如,对“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国人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虑;而对教育公平、司法公正等的聚焦讨论,反映出国人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因此,我们日常训练的作文很有必要以向学生有意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为出发点命题,加强训练与指导,借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入心”。
近年来,中考作文更加关注命题的人文性和现实性。2013年广东中考作文命题材料立意为“和谐、友善”等;2014年广东中考作文命题材料立意为“勇气、热情、执着、自信”等。中考作文的这一命题走向是与当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律动一脉相承的。
三、在实践活动中渗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行”
篇7
一、立足长远德育为先,定位自我爱国爱校
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可塑性强,接受能力强,此时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校,对于学生形成道德标准和良好行为习惯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同时对于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和集体规范有重要作用。较好的完成自我调整和自我定位是这一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针对部分认为自己成绩较好没考上好大学的学生,引导他们重新审视自己,准确定位,克服自我优越感。针对原本成绩不高觉得自己是幸运考上大学的学生,帮助克服自卑心理和自我放弃的想法,让学生正确定位自我,在新的起跑线上再次起航。
这方面对新生的引导和教育方式有:1、开展践行价值观专题讲座加强德育教育,参观革命纪念场馆等,通过教师、专家理论讲解、历史回顾、场景观摩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召开团活和班会及利用新媒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开通网站、微博、微信和QQ群等,调动学生积极发言、讨论,促进沟通,提高学生集体责任感和使命感。3、开展新生心理教育活动,心理团活、团体辅导,素质拓展等活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二、立足现实明确目标,规划自我敬学敬业
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它促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努力。高考前的学生都是以上大学作为自己的最大目标来努力奋斗的,而刚刚经历高考,大多数学生便进入了一个目标空白期,如何帮助大一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确立一个新的奋斗目标应是新生教育的内容之一。要帮助学生尽快了解大学文化,了解专业特点,管理要求,以及我院的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等,确保目标的可行性,并引导学生坚定意志,为之努力奋斗。
目标规划方面的教育有以下方面:1、大学的行为规范教育。通过学习《学生手册》,召开团活班会等形式,让学生尽快了解大学校园的生活方式、校规校纪、校情校史等,尽快适应环境。2、专业介绍,通过介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和具体课程等介绍,帮助学生培养专业思维、理解专业内涵。3、职业规划教育。结合我院办学目标、专业就业形势和前景,指导学生明确目标,初步确立就业、考研或出国等目标方向。
三、立足专业培养兴趣,自主学习刻苦诚信
与高中教育方式不同,大学教育的内容更广泛、抽象性更强、时间自由度也较大,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入学成绩不高的特点,决定了将来考研或继续深造的学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会在四年后直接就业,要求大一新生要尽快熟悉大学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树立诚信意识,增强纪律观念,刻苦学习,诚信考试,诚信做人,为更好的掌握专业技能奠定基础。
对新生自主学习诚信考试进行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开展考研究生和公务员等经验交流活动,以先进典型激发学习兴趣。2、通过班会、案例分析、事件反思、讨论等,集中开展诚信考试教育,培养良好习惯。3、开展第二课堂及校园文体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四、立足校园和谐交往,提高修养团结友善
篇8
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功能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核心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具体表现为:其一,思想指导功能。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具有强大的引导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着深远影响,能够为创业教育明确方向,提升创业教育的社会价值。其二,理论导向功能。关于人的价值多重维度规定,是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始终坚持思想,能够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增强大学生创业执行意向。其三,思想激发功能。在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局势,解放学生思想束缚,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他们创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激发学生坚定创业信念,增强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其四,道德约束功能。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新时代下的公民道德规范要求。在创业教育中,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路径
转变创业教育方式。当前,在高校教育中,存在着重视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忽视学生自身素质提高,重视学生就业观教育,轻视学生创业观形成等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应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转变教育方式,提高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更新就业衡量标准。高校在统计就业率时,应将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也纳入到统计范围内,使创业得到学生和学校的认可。其次,健全创业教育体系。高校要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创业课程,建设一支具备创业实战经验的师资队伍。再次,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创业教育中要转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有效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组织多样化创业教育活动。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制定创业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创业活动。首先,开展理论学习。高校要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通过开设创业选修课程、组织专家讲座、举办创业设计大赛等形式,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其次,开辟第二课堂。高校要重视创业教学基地建设,有条件的高校还可成立创业基金会、创业研究咨询服务中心等,为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支持。高校还应当建立起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学习,参与企业管理,为自主创业积攒管理经验。再次,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在创业教育中,高校应对表现出强烈创业意识,具备良好创业素质的学生给予一定扶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表彰,或给予创业资金上的支持,从而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宣传国家创业政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高校要着力培养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大学生创业者,向大学生宣传国家有关创业的政策信息,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指明方向。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有关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劳动保障政策等,高校要对这些政策进行梳理、讲解,让学生全面掌握。同时,高校还要在创业教育中教会大学生有关创业的法律法规,既能够约束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又能够保障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此外,高校还要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分析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和政策支持导向,让学生选择符合国家发展方向的创业项目,提高创业成功率。
帮选可行的创业项目。在创业教育中,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家族利益与民族利益、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帮助大学生选择切实可行的创业项目,从而保证大学生创业活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当前,适合大学生创业的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智力服务项目。大学生可从家教服务做起,利用自己的智力优势进行创业,并利用家教积累人脉资源和创业经验。二是加盟连锁领域。大学生可加盟投资小、见效快、拥有成熟品牌的连锁经营企业。三是高科技领域。这一领域适合于有深厚技术功底、学科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创业。
篇9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性;趣味性;原创性;示范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二十四个字,是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健康成长的基本内容。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特别是一名中学思想品德教师,更加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的实质要求,按照的要求,在中学生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场所,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地位尤其重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坚持持续性,以学生激昂的朗诵鼓舞人
所谓的“持续性”是指教学中针对初中生进行的那些生命力强、永远不会过时的德育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德育思想的持续性。二是指高尚的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的持续性。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对课本的钻研程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笔者通常选择与课本有关的高尚事例和故事性强的德育内容来进行教学,通过学生激昂的朗诵来达到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提高。如:当代中学生普遍有着高昂的爱国热情,但他们的爱国情怀往往比较肤浅,对个人与国家命运的关系缺乏深刻理解。学生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非常具有自豪感。但由于他们所生活的年代,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对传统文化缺乏具体深入的理解、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部分学生热衷西方文化,对于民族文化不屑一顾。所以,当讲授“情系祖国”时提到林则徐这个名字,笔者想:林则徐在前给道光皇帝上奏关于鸦片流入中国后的危害,就是对中学生进行民族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吗?于是,笔者将该奏折的全部内容投影在幻灯片上,并让他们齐声朗诵。爱国的内容,加上铿锵有力的朗诵节奏,使同学们深深体会到了林则徐的爱国情怀乃至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也使学生增强民族情感、爱国情怀。在讲授“社会身份和社会责任”时,笔者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一文,摘其片段展示给学生看。照样是要求学生用充满激情和豪迈的心情来朗诵这篇文章,使祖国的未来与青少年休戚相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为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而勤奋学习”的思想,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渗透”。
如讲授“诚实守信”时,引用了商鞅言而有信的故事。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后,使他们明辨是非,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为了使学生对诚信了解的更深,笔者在幻灯片上写上中华诚信格言。让他们在课堂上不断地朗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诚实守信这一高尚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能使学生产生自觉接受的动机,喜闻乐见的德育手段,是对说教、灌输教学的摒弃,是顺应时代潮流、合乎学生实际的一种选择。
在教学中,笔者坚持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眼球。如:讲授“维护财产权”时,就要从爱护学校里的公共财产桌椅这样的小事做起时,笔者举反例:“单元测试时,我是监考老师。考试前,一名考生告诉笔者:‘老师,这桌面有个大洞,不好写字。’笔者一看,确实如此,只得给她换一张新的。当时,笔者就想:那位雕琢者,当初也许是无聊,可是后果严重!”学生听后,觉得爱护桌椅意义重大。听了看了,就能心领神会;看来,爱护桌椅事情虽小,意义却很大。通过这个例子,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公共财产的重要性,也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的内容。
讲授第三单元“理解与宽容”时,笔者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后,曹操宽恕叛逆者的片断。通过该片断的播放,使学生认识到,宽容,即宽大有气量,以开阔的心胸容纳别人,不计较或追究别人的过失。生活在群体当中,要和众多的人打交道,不可能一切都随心如意。我们要学会宽容,学会用宽阔的心胸去包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学会以宽阔的心胸谅解他人的过失和冒犯。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生活中的许多纠葛、怨恨、偏见和不快,都会烟消云散,每个人也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质,人与人的感情会更加深厚,相处更加融洽、愉快。
可见,此教学方法的积极意义在于:使学生在生活中愉快地学习,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引导,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三、坚持原创性,以真实感人的事迹教育人
原创式是指为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果,教师借助于一些相关的真实材料,通过图解或其他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树立学生正确的是非观的思想品德教育。因为这种方法既能理论联系实际,又是一种能见度高的“活材料”,所以它产生的德育效果自然就与众不同。
笔者尝试着将此法引入到教学中。例如:在讲授“社会规则与正义”时,课件上视频播放了艾尼・居买尔勇救“我妹”的新闻资料。先让学生仔细地看新闻,然后笔者讲解:这个新闻的主人公是艾尼・居买尔,男,1983年出生,共青团员,在新疆乌鲁木齐某饭馆务工。一天晚上10时许,一名歹徒正在实施抢劫,而汉族女大学生惊慌失措。刚好路过艾尼三兄弟见状,大喊一声:“放手,她是我妹妹!”然后把女大学生拉到身后,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歹徒见他多管闲事,说:“你哪来的汉族妹妹?识相的给我滚开。”这时,旁边冲过来的三个手持尖刀的歹徒同伙,一齐围攻过来。情急之下,艾尼的两个哥哥拉上女大学生往人多的地方跑去,艾尼断后。歹徒穷凶极恶,拿刀猛刺艾尼,艾尼倒在血泊中,后来在(上接第11页)二哥和周围群众的帮助下,抓获行凶的歹徒,另外三名被公安机关抓获。一句“她是我妹妹”,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新篇章。笔者加以说明:“艾尼维护了社会的正义。”又加以引导:“同学们,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要怎么做呀!”同学们齐声响亮地回答:“向他们学习!”
可见,教师借助于原创性新闻资料,经过适当的讲解,从而使《思想品德》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初中思想品德的德育功能和德育说服力。
四、坚持示范性,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
示范性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榜样事例,启发和影响学生。它分为无声和有声两种。“无声”是指注重身教,体现在教师上课时的衣着、举止、行为上;“有声”则是注重言传,将课本中的德育思想人格化。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学生。如在讲授第一单元“自尊自信”时,笔者就将自己的经历讲给同学们听,使他们走出自卑,树立自信,勇敢面对困难,以正常的心态来解决问题。笔者从小身材矮小,别人把自己的外号取作“日本人”。从此以后,笔者对自己的外貌以及身材都非常不满意。所以,笔者平时走路都是走一步往后看看,生怕别人在背后说什么,经常回头看一下。这样就造成了对自己非常不自信,在班级里什么事情都不敢多说,生怕别人说闲话等。那一段时间,笔者的心里非常痛苦,真的有点不想活了,感觉每天都是阴天。笔者的心中好像没有阳光,后来,笔者把这样的情况告诉了自己的好朋友,好朋友开始开导笔者,并经常找笔者出去玩。同时,班主任也找笔者谈话,她分析了笔者的情况后,说:“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我们要树立自信心,勇敢地面对我们遇到的问题,解决好了,我们才能更好地生活,更好地面对未来。经过班主任的心理辅导,笔者开始正确认识问题,面对自己,使自己树立自信心,来面对以后的学习。从此,笔者在学习上不会畏畏缩缩了,而是非常有自信。因此,自信具有极大的能量,它会使我们获得信心和激情,会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也是每个人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可见,示范性教学方法有利于缩小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学生听了教师亲身经历的故事之后,并与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这有利于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的心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篇10
关键词: 校园公益广告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教育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也是高等院校大学生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公益广告作为社会传媒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宣传价值观、公益观念、公共道德、规范社会行为、推动全社会精神文明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载体。在大众传媒极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运用大学校园内的公益广告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规模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虽然价值观念总体上呈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受到全球纷繁芜杂的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冲击下,他们的思想观念中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困扰着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某些高校教育者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强调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侧重毕业班就业率的提高,忽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其必要性与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至出现某些大学生更关心物质利益、个人追求和自我利益的实现,把物质享受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观的现象,这在近年新建的独立学院学生中尤其明显。据笔者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开展的调查与访谈不难看出:独立学院学生由于高考分数低,学习基础差,某些学生出现一些明显的倾向,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度较低,组织纪律观念和团体意识不强;价值取向从传统的理想主义向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转变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具体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能否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校园公益广告”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功能分析
公益广告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美国,亦称公共服务广告、公德广告,是为公众服务的非盈利性广告;企图通过广告的形式呼唤公众对某一社会性问题引起注意,或者对公众进行教育,以便提高公众素质,更好地从事工作和学习[1]。伴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逐渐成熟,校园公益广告悄然兴起,凭借其自身宣传的生活性与审美性特点,替代校园中原先随处可见的威严警示牌而成为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目前各大高校常用的校园公益广告形式有: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校园宣传栏、校园海报、校园微信、校园微博等。
当代中国社会强调多元性与包容性,每个大学生会自觉地对个体价值进行追问和反思。面对这一新的情况,高校教育者应借机拓宽学生视野,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创新性理解,自觉运用校园公益广告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顺利。
(一)校园公益广告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更具生活化
生活世界是德育的根基和深厚土壤[2]。在大学校园里,很普通的一句校园公益语:“带走满腹知识,留下一架好书”、“学习需宁静――请少安毋‘噪’”等体现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原则与道德价值,校园公益广告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校园公益广告着重日常生活的累积性熏陶,在受教育者经常性得到感化的基础上,其思想行为方式更易与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方法相适应,从而缓和了主客体间的矛盾,保障了整个教育过程的通畅。从校园公益广告“教育功能”的角度看,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在教室、操场、图书馆、宿舍、办公楼等公共场所,从生活需要的角度出发,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与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相关联,使大学生在课堂教育之外的公益广告中体验生活、锤炼思想、陶冶情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更加生活性与趣味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受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条件、道德水平、认知能力的制约,如方法不当、其教育过程往往流于形式,效果甚微。而校园公益广告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大众化,更好与大学生产生共鸣:一方面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大学生自觉思想认同,另一方面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外化为大学生的外在行为与表现,进一步完善当代大学生个人价值评价体系,使得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更富有成效性。
(二)校园公益广告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更具持续性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传媒技术的广泛应用,公益广告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日益明显,成为对学生影响较大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可持续发展出发,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势在必行,应综合运用校园公益广告呈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性、艺术性”理念。当公益广告在一个时期内围绕一个主题,反复宣传,学生解读公益广告的过程就是对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的接受过程,进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教育效果。
(三)校园公益广告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更主动化
公益广告这种新型的互动模式可以净化大学生的心灵,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建设文明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正如中央电视台《广而告之》开播之初阐明宗旨时所说:“它通过提醒、批评、规劝,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各种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思想、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达到培育良好社会风气、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目的。”
在传统教育一统天下的鼎盛时期,课堂教育的效果似乎是很好的,受教育者也是被动的。由于受教育者不是物,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具有能动性的人。如果只是单纯地把受教育者当做教育的客体,不注重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教育者将很难主动自愿地接受。校园公益广告的价值导向和教化功能是在受教育者“欣赏”广告时不由自主产生的,充分体现了学生才是真正的价值观教育主体,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育主体的教学热情,也有效消除了受教育者被灌输的逆反心理,极大地增强了受教育者的学习主动性。
(四)校园公益广告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有益补充
大学生历来是接触新的信息传播形式的先锋群体,校园公益广告的时代自然也不例外,它为高校的思政教育搭建了入脑入心的“立交桥”,是高校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引导的有效途径,提供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手段辅的崭新平台。
“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虽然取得不小的成效,但在21世纪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要使思政教育更深入人心,一定要结合时下最广泛的传播宣传手段,公益广告便是很好的选择。这种教育方法能给受教育者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大学生在课堂之外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与传统的教育手段取长补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大学生是未来的国家栋梁,是公益广告的直接传播对象,公益广告的终极目标[3]。要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灌输的教育模式,围绕大学生的接受度,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公益广告的教育引导功能,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健康可持续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卡林.谈电视公益广告的宣传引导功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6).
[2]缪兴秀.德育应贴近生活世界.九江师专学报,2001(3).
- 上一篇: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策略
- 下一篇:后勤服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