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与战争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危机与战争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危机与战争的关系

篇1

【关键词】经济金融;发展视野;政府;市场;关系定位

一、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经济金融发展视野来定位政府与市场关系非常重要。对于市场的发展,政府不能过度干预。现在我国政府实行简政放权,我国开始实行市场自由化政策,让市场更加合理化、科学化、有序化。现在经济是市场经济,准确定位政府与市场在我国金融业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对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政府简政放权,并且实行制度公开化,利用自由化市场政策来促进市场的发展,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进展。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经济金融发展视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研究,更加巩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促进市场的自由化发展。同时,开展本文的研究的目的还有,希望能够更好的定位经济金融发展视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从而促进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

本文的研究,对经济金融发展视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对我国市场秩序的更一步深化与改革,也是对我国政府权力的一种改革。实现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定位,才能让两者都具有更好的发展,这样也有利于打造服务型政府,有利于建设自由化市场,从而促进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

二、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进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进,要追溯到主流经济学流派及其理论的演变,那个时候政府在近期运行中力量比较微弱,无法制约市场的。接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演变主要体现在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这过程中政府过度干预,导致了经济危机。后来,政府干预主义的复苏、新自由主义的调整,缓解了政府与市场的矛盾,使得政府与市场关系走向协调发展。

三、在经典金融发展理论框架下看政府与市场关系

市场过度自由化会导致很多金融危机,也会对国家金融发展具有重大的破坏作用。所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对于经济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要明确政府不能过度干预市场,否则会出现金融抑制现象。市场的自由化政策你要具有科学与合理性,不能盲目自由化和过度自由化,这些都会扭曲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四、经济金融发展视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权力过度干预市场

政府权力过度干预市场是经济金融发展视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存在的问题。很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都是政府过度干预市场而导致的。因为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发展,就会使市场秩序受到破坏,这也不有利于建设自由化的市场秩序。过度干预就等于干扰,政府过度干预就干扰了市场的正常发展,会让市场缺乏自主解决困难的能力。政府过度干预也会使得市场一直都处在政府的保护,这不利于市场更好的发展与建设。

(二)政府实行盲目、过度的市场自由化

政府实行盲目、过度的市场自由化是经济金融发展视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存在的问题。因为我国现在倡导实行自由化市场政策,所以政府就盲目实行,采用放任不管的政策。不过虽然实行自由化的市场政策,但是也要对自由化进行限制于规定。当市场出现问题,政府不能够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而是继续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市场自由化并不意味着自由放任,也不意味着全然不管。政府没有很好的把握市场自由化程度,一味的追随自由化市场发展。过度的自由化就等于放任,也就是不管不顾,那么就让市场处于一个混乱的状态。

(三)政府与市场力量不平衡

政府与市场力量不平衡是经济金融发展视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存在的问题。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政府的权力还是高于市场力量。而且政府和市场的权力划分不明确,两者的关系定位不顺畅。政府权力过大,那么就会抑制市场力量的发展。同时,政府与市场力量不平衡这也就使得政府处于管理阶层,然而市场处于被管理阶层,这样更不利于我国市场的发展。

五、解决经济金融发展视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的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减少市场干预

因为政府权力过度干预市场是经济金融发展视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存在的问题,所以减少市场干预是解决存在问题的措施之一。这样的措施有利于让市场拥有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建立更加具有秩序的市场,并且要完善市场的信誉制度。市场拥有自我调节能力,那么在发生市场困难时,也能够避免出现经济危机。所以,政府不过度干预,就会让市场能够独自面对很多困难,从而完善市场秩序。当市场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来摆脱困难,这也有利于培养市场自我调节能力,这也有利于市场的发展与建设。

(二)政府维持市场自由化的合理性

因为政府实行盲目、过度的市场自由化是经济金融发展视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存在的问题。那么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维持市场自由化的合理性。对自由化加以限制与规定,才会让市场的自由化出一个合理的状态。这样不仅有利于建设合理有序的市场,而且还有利于市场更加自由健康地发展。政府要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且能够明确定位这二者的关系,对市场的自由化也要加以限制,这样才能更加促进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

(三)平衡政府和市场力量

因为政府与市场力量不平衡是经济金融发展视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存在的问题。那么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结合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只有当两者的力量势均力敌,才能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才能不让市场一直处在政府的管制之下。平衡两者的力量,才能在公平公正的情况下维护市场秩序,从而建设服务型政府。从经济金融发展视野来看,这也有利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定位。

六、总结

明确定位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自由化市场的发展。政府应该支持市场的自由化发展,在必要的时候给足相应的帮助,这样才能促进二者关系的融洽。我国也要致力于发展服务型政府,这样也有利于建设政府的威信,让政府拥有更好的群众基础。政府也要明确自身的地位,也要维护市场的地位。所以,明确定位政府与市场关系对于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篇2

源于华尔街的金融海啸引发了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于整个世界战略格局的影响将不亚于一场世界大战。它对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形成巨大冲击,必将导致世界战略格局的重大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

这次经济危机,在经济全球化高歌猛进的情势下遽然而至,有其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原因。

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导致对资源和市场不可抑制的需求。工业化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和市场的疯狂追求,是导致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但二战后世界两极分化的冷战格局,却从政治上阻击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两强对峙下50年的恐怖和平,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建立并完善了游戏规则,完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市场经济整合,从而为冷战结束后全球化的井喷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然而,二战以后的“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潮流以及民主国家中兴起的人权运动,从根本上抑制了资本主义在武力和强权基础之上的传统扩张方式;而以美国及其盟友主导的游戏规则及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绝对优势,使得以和平方式进行的资本扩张不仅更为有效,而且因“促进发展”而占据了政治上的道德制高点。因此,在推动市场经济的旗帜下,资本源源不断地从发达国家“投资”到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获取资源――包括高科技生产中最重要的劳力和智力资源,另一方面占领市场――包括现代经济中最为重要的资本市场。华尔街主导的疯狂的资本扩张,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但是,这次经济全球化并没有解决世界经济发展高度失衡这一根本问题。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反而加剧了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以“投资推动发展、消费促进繁荣”的盎格鲁一撒克逊经济体,在超前消费的同时,制造业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到回报更高的发展中国家。其结果是资本透支,产业掏空。另一方面,以“发展制造业、通过积累扩大再生产”的亚洲经济体(包括德国),则在经济发展上依赖发达国家市场,背上了贸易盈余带来的资本包袱,使自己的经济积累被发达国家的资本债务所劫持。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使资本扩张戛然而止;而各国的“刺激”政策所导致的经济保护主义回潮,则使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受到阻击。其结果,是经济全球化的停滞。可谓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

但是,这次经济全球化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危机,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首先,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国家独立的保护下,避免了资本的直接掠夺,而是以廉价的劳力、智力和物力资源,换取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技术和市场。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却赢得了快速的经济发展。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进一步凸显了以产业经济为主的新兴经济在世界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事务中前所未有地获得了对发达国家的反控制力。

其次,以美国为首的盎格鲁一撒克逊经济体尽管整体实力依然具有压倒性优势,但经济危机却充分暴露了其债务空前、信贷虚空、预算,消费失控、以及政治上不可逾越的税收障碍。操控自身货币贬值的同时,用一切政治、经济和外交手段压迫债权国货币升值,成为其应对危机的唯一选择。唯此方能快速抵消巨额债务,填补资本黑洞,挽救经济颓势。为达此一目的,甚至不惜以持续的信贷宽松政策促发经济膨胀,甚至凭借整体实力强行“重组”国际债务。

再次,亚洲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全球十大盈余经济体,除第7位的德国、第8位的俄国和第10位的巴西,其余7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日本、台湾、新加坡、香港、韩国、印度――都集中在亚洲。随着香港、新加坡、东京、上海、孟买等新兴金融中心的兴起,亚洲将变成世界主要的资本出口地区。同时,不断发展的实体经济、巨大的人口“红利”、较低的发展水平和迅速的都市化发展,使亚洲不仅具有最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也同时具有空前的市场发展空间。

最后,由于高科技和知识经济的迅速扩张,有着扎实的实体经济和雄厚资本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必将在能源、材料、生化、信息、环保、交通等新兴领域推动“超越式”发展。一旦突破,必将重写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经济格局不可逆转的变化,必将导致整个世界战略格局的转变。正是由于意识到了这一转变的势在必然,美国做出了尽快从反恐战争中脱身,集中力量强势重返亚洲的战略选择。

经济危机对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冲击

二战以来,联合国、世贸组织和美元主导的世界金融体系形成了支撑国际政治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由金融海啸引发能全球性经济衰退,必将对这三大支柱造成巨大冲击,从根本上动摇当代国际政治经济体制。

以美元主导的世界金融体系遭受重创。为挽救危局,美国政府一方面大量增发货币,挽救濒临崩塌的信贷市场;另一方面推行信贷宽松政策,强力降息,刺激经济发展。但这样做无异于饮鸩止渴。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成为以美国经济为根本信用保证的全球信贷货币。在经济全面萧条的情况下增大美元流通,不仅将使美元持续贬值(这一过程中美元止跌回升只是暂时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各经济体在危机中捆绑美元以自保),更恶劣的是将导致整个世界金融体系的信用危机,持续下去,必将从根本上动摇美元主导的世界金融体系。

脱胎于《关贸总协定》的世贸组织,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自由贸易为原则的经济全球化的产物。这次危机虽然不会颠覆自由贸易原则,但必将促使各国注重实体经济(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从而导致制造业本土化、经济区域化的发展趋势。随着国际贸易量的相对下跌,对外产业投资减少(投机性资本运作则将增加),经济全球化放缓甚至停滞,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潮,各国间更加依赖通过双边或多边谈判强化经济合作、解决经济纠纷,以及非正式多边组织(如G8+5、G20等)的发展和强化,世贸组织的影响和作用都将大幅下降。

这次经济危机极大地削弱了联合国。联合国及其所属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制定并维护国际事务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为世界各国表达、协商各自的利益和要求提供必要平台;协调国际冲突,制约暴力战乱。这次经济危机进一步表明,由于没有自己的经济管理机构和经济资源,联合国在目前经济危机引发的国际争纷中,已经被边缘化。

长期来看,经济危机消弱了美国,更加伤害了欧洲。欧美(包括日本等发达国家)

之间在反恐战略、经济利益、货币政策等各方面的分歧将长期存在,这必将损害欧美在联合国中传统的合作协调方式,从而进一步制约联合国发挥以上三项职能的空间和能力。

另一方面,全球性经济衰退和环保工业经济的兴起,使包括俄国、伊朗及中东各国在内的原料出口国面临长期压力,更加凸显他们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与发达国家的利益冲突。而联合国在解决这些利益冲突中长期的无能为力,将近一步削弱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导致其地位与影响的式微。

在世界面临重大变化的过程中,现行国际政治经济体制的式微,进一步加大了转变过程的复杂与危险,同时凸显了大国关系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多边/双边大国利益组织将在国际事务中具重要作用

经济危机爆发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表明,诸如G20、G8+5、东盟10+3等多边,双边大国利益集团组合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经济全球化以及非意识形态政治对抗,导致了以传统战争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非但无效,反而会导致局势恶化。美国近10年越打越糟的阿富汗战争和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体面撤退”,证明了即便拥有绝对压倒性的军事优势,也会在一场由宗教/文化对抗而引发的战争深陷泥潭。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战争变得异常昂贵,很难决出传统概念上的胜负。在这样的形势下,军事力量更重要的作用是凸现一个国家整体实力,其根本用途在于保持威慑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增大其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力度。

篇3

关键词:经济战争战略战术游资炒作获取倍乘差价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表现在两方面:国内方面,以权力剥削为龙头的武力、财力剥削混存所引发的分配不公造成了贫富悬殊,进而使产消不平衡,加之套用凯恩斯理论使投资大于消费,从而加剧了产消不平衡,这是主要原因,而非纯经济因素引发的社会矛盾经济问题则是各种原因中占绝对多数的重要因素;国际方面,因人民币升值,游资逐渐进入,以炒作方式推动股价、楼价从而带动物价全面上涨,从中获取成倍的差价利润以掠夺巨额资源财富。本文认为,要夺取当前这场经济战争的胜利,必须具有同时打赢国内国外二场硬仗的战略战术。

对华“经济战争”的表征

战争是一种强弱冲突不平衡的结果,找准对方弱点开战是战争的导火线。如:不能诊断中国特色经济的主要问题,却用外国经济理论治理国内特色经济;加入WTO后,政府政策法规受制于国际,独立性或者说中国特色越来越不能发挥能动性,又不熟悉国际规则;其关键点在抄搬国外管理理论,即被动适用国际规则;其危险点在于短时间内大量变现库存资源,国民财富以货币形式决堤般外流。

对华经济战争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外资潜入中国投资、置业;第二,鼓噪中国经济形势大好,以误导中国变现宝藏资源来提高GDP,同时外资大量进入中国炒热中国经济;第三,将股市、楼市等炒热,借助中国国内资本推动股价楼价大幅走高,推高能源价格增加中国发展成本,进而带动中国物价全面通胀;第四,不断施压迫使人民币升值,拉拢别国挤压中国国际市场;第五,抛售股票、房地产等,套现后撤离中国市场;第六即下一步抛售人民币使之贬值而让美元升值。通过美元、人民币反向升值贬值运行一个来回,则巨大的中国财富就会白送给美国等寄生国家。譬如近期,美国持续降息,使各国对美元汇率一直上升。这使中国国内出口企业面临困境,广交会订单缩减30%以上;同时,人民币升值加快又使得热钱大量进入中国,流动性过剩加剧,加大了通货膨胀率;再者,中国美元储备居高不下快速增长也就是加速贬值;最后,美国次贷危机实际上是将国民不劳而获的结果转移到外国,尤其是美元储备高的国家。

“经济战争”的性质

从本质上来说,经济侵略的性质为争夺理论、文化、经管、技术等的控制权,以及“阴流子”(即资金)的控制权和市场控制权。

(一)争夺思想文化经管技术的控制权

目前,我国出现了所谓经济过热的矛头,却又仿照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与方法不断加息提高准备金率,在治理特色经济时又不搞中国特色,当然调控无效。在没有准备好自己的经济理论和制度条件下加入WTO,不得不被动适用国际经济法规准则,从而陷中国特色经济于无能之中而不能自拔。如果不尽快建立符合自身特色自然法则的经管理论和经济制度,就会失去思想文化和经济管理的控制权。譬如,我国当前的经济问题不完全由经济因素引起,因而凯恩斯那一套纯经济金融手段解决不了现今中国的经济问题。对于这种落后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必须加以创新,免得受制于人。(二)争夺“阴流子”与财富的控制权

“阴流子”即资金是集能力信誉和欲望需求一身的币符抽象物,是量子经济学基础。在物价、汇率、股市上动作,以无形之手掠夺他国财富搞垮他国经济。通过阴流子手段控制资金会取得军事战争掠夺实物财富的倍乘效果。境外资金潜入中国加剧流动性过剩,这犹如暗渡陈仓,运兵中国作战,大量外资进出必将削弱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境外炒作资金的动机动向。有些国外游资不是来支援中国经济建设的,是来逐利的,甚至是来掠夺中国财富。

此外,用贸易壁垒、世贸规则、拉帮结派控制市场份额等是经济列强的惯用伎俩。应对办法虽然很多,但根本的一条还是基于优质低价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这就要求中国国民勤俭节约,增强国力。同时提高利用国际法的能力,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且境外资金所有者和管理经营者抱团、渗透到中国重要的经济组织中去、与政府共生与官员勾结、聘用学者发表影响政府决策的言论。

战略原理

遵循531理论与问题基础论点发生对称中和反应的原理。经济发展一般原理是问题基础论点(主要包括经济基本问题、三大要素二个根本点、总矛盾等)与531理论(主指计消市产模式、力-消-产顺序周期律、“阴流子”手段等)发生对称中和反应后释放出能量驱动社会经济发展。

用计消市产模式替代国际经济理论摆脱其经济法规的控制。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与管理方法是在经济危机的教训中发展起来的,产生得早思想落后,摆脱不了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命运,但往往通过输出、转移国内经济灾难到新兴市场国家而短期避免危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和谨慎动机、投机动机等作用,凯恩斯有关国民收入用于投资和消费的矛盾论会使投资越来越多消费越来越少,人为降低生产服务消费率,是导致生产过剩进而内生经济危机的一个机制。我们应实行计消市产模式协调好GDP规模、质效和公平三者间关系。一是用计划消费统筹协管有关安全稳定的经济问题,在计划消费制度下实施全社会共生存福利保障;以市场生产激励竞争和规范企业经济活动,让市场与生产全面放开,采用超资本主义方式激励机制。

鼓励升官发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文政治环境。必须建立多快好省建设TMS社会的政绩考核体系,其中生产服务消费率、零失业、CIP(投资置业系数)等是重要经济指标,而GDP、CPI等应改成参考指标。在当前,以科举资格、竞聘岗位、契约考核、法治行为前提为激励力,使官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消费服务而谋划公共项目建设,以已有的公共规模消费带动阴流子放量使用,通过放大阴流子流量扩大就业和个人收入,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

此外,还应以静制动应对经济侵略,稳定经济大局使物价、人民币和股市等慢慢爬升,时间一长就会套住投机资金变其为投资。

战术技巧

战术技巧的总思路是控制物价、汇率股市,掌控足够的资源能源,锁定境外游资使其进入时间拉长,当利润略高于利率回报时,投机就变为投资。

(一)自主控制人民币升值的步伐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帀升值是必然方向,同时国内劳动力价值也应升值。但这必须自己掌握控制权,做到人民币平稳缓升,同步提高最低工资和总体工资水平。这样做,就是不让逐利外资大量涌入国内造成CPI连年高涨,不让国民劳动力创造的利润被外资带走。

人民币升值是经济发展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必然,可顺应国际要求因势利导地继续维护人民币的稳定并减缓升值,但决不能让人民币贬值美元升值的逆转出现。这样,人民币才能成功走向国际充货行列而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股市是物质的,准确地说是“阴流子”运动场。股市的作用至少有三:一是通过融资形成全社会共有经济,是全民共生存的高级基础;二是通过投资者择行业择股票合理配置利用资源,提高资金、资源利用率,产生效率利润;三是再分配功能,政府通过调控股市可调整贫富结构。基于股市三大功能,政府可救市。就目前来说,调节印花税是调节股市活跃度、表明政府态度的一种手段,不能说无用。但如政府调动社保、财政等储备资金的少部分入市抄底,既能托市又能赢利。

(二)调整物价结构控制通胀稳定物价

楼价虽然超前上涨,但土地资源是无价之宝,从长远来说楼价是无顶的,因此应长期稳定楼价,使其较长时间在现价水平上下波动,让套现外资又回来投资,保卫金融系统性安全。

控制物价上涨的同时也不让物价大幅滑落,但应集中精力调整物价结构以改善人民生活,按节能减排的策略补偿环保绿化,寻找和开拓新能源,促进产、消平衡。

随着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减息,涌入中国市场逐利的外资越来越多,势必加剧中国的通货膨胀,因而应减缓人民币升值停止加息转而缓慢减息。为控制CPI,对流动性过剩做到收放自如,势必提高准备金率。因而,应将回笼的资金投资到社会公共设施和改善人民生活福利的基础建设上;投放到自由民间资本不感兴趣的利润洼地,用于回补经济过冷的行业;用以增强国家计划消费和调控贫富差距的力量。这样不仅不会收缩生产与消费,反而能收缩自由资本的盲目流动性并保持GDP规模朝着改善产业结构、人民生活的方向稳步增长。如此,国际眼红中国经济发展并企图限制中国经济超越他们的国家就会成为徒然。

(三)基于抑制贫富差距疏通产销通道思路

为保障生产为消费服务,使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合理匹配,应将国内货币划分为生产金和消费金二种,并使消费金经消费市场后将消费信息载入生产市场。这样做,就是要防止流动性资金,特别是境外炒作资金扰乱产、消结构,进而累积生产结构性过剩而消费结构性不足的经济危机。

由于富人是少数,生活再奢侈,消费总量也有限;穷人虽多却又消费不起,再多穷人的勤俭生活,消费总量也同样有限。因此,消费规模落后生产规模,二者比例严重失衡,或消费不足或结构性失衡在现经济政策下是必然的。当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分配不公就越加恶化,贫富差距就越大,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就越加不平衡,劳动者尤其失业者经济自控力就越差。结果是,经济越发展,分配越不公,需求者未掌握必要的生活资源,不需求者却难以处理多余的生活资源,从而产-消通道不畅,经济危机就越来越近。由此可知,贫富悬殊是问题的关键。只有基于财产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建立公平分配机制,抑制贫富差距疏通产——消通道,才不会给敌方乘虚而入的机会。

不断加工资降利润,出口价不随人民币升值而变高。提高产品的人力成本降低产品利润即加薪降利,不给游资获取劳动人民血汗的空间。以按劳按需分配相结合原则提高低保、退休工资、劳动者工资以疏通产——消通道。产品按原美元估价换算成人民币出口,出口产品价格不随人民币升值而升高,保持出口旺盛。

同时,也应围追堵截境外炒作游资。诱入外资为经济建设服务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目的,但须以技术、行政手段监控游资动向,锁定法治投机炒作颠覆我经济的外资,尽可能掌握这些资金的监管权,使其转而为中国经济建设长期服务,在若干年后让其取得合理回报退出。立法治理境内外利益攸关者抱团公关,不给其炒作获取超企业平均利润的差价机会;要以行政、法律手段限制资源无限变现、控制土地过快开发,不给游资通过市场掠夺天然资源、国家库存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金小明.论阴流子经济学[J].远东中文经贸评论(新加坡),2006(1)

篇4

经济全球化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在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一系列困难中,国际社会需要的是一个更加有效的沟通、协调、合作的平台,各国应承担起自己应付的一份责任,从中找出多条平衡发展的道路,而把世界经济失衡的责任一味地归咎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合适的,也注定不会有赢家。

当前,美欧货币当局已然释放出继续扩大流动性的信号;日本央行祭出了零利率政策;韩国、巴西、泰国、新加坡等国均酝酿或采取市场操作,影响本币汇率;一些发达经济体指责新兴经济体低估本币汇率。一时间,国际金融市场风声鹤唳,人们担心“货币战争”可能就此开始。

目前,所谓“货币战争”是指各国争相压低本国货币汇率,以便让出口部门获得竞争优势,从而保护或者扩大本国相关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不难理解,这种策略本质上是极端的贸易保护主义和金融单边主义,在世界经济复苏基础薄弱的局面下,无异于饮鸩止渴,没有人会成为赢家。

首先,在本轮金融危机中,欧美国家放松银根,采取包括定量宽松政策在内的手段,向市场注入海量流动性。这是美元等货币持续贬值的重要原因。可以预见,只要欧美国家这一政策不发生逆转,相关国家货币相对升值的压力将存续,贬值货币无助于解决根本问题。

其次,“货币战争”的要害在于各国放弃合作协调原则,展开汇率贬值竞赛。这样,一国通过压低汇率赢得的短期出口优势效应很快会被其他国家的类似政策所抵消。

此外,当前欧美经济体仍然受困于经济疲软、失业率攀升、公共财政失衡等问题,进口需求萎缩,出口动力增强。这决定了国际贸易可能进入争端高发期。在此敏感时刻,开启“货币战争”,可能刺激一些国家压缩进口配额和提高关税,从而引发贸易战,损害各方利益。

人类历史上不乏“货币战争”的惨痛教训。上世纪30年代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后,多个主要经济大国放弃金本位,从狭隘利益出发,施行“以邻为壑”的货币贬值政策,加剧了危机破坏性,毒化国际经贸关系,并最终诱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通过二十国集团峰会等平台,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国际合作。其间,各国不仅增强了经济刺激政策的协调性和有效性,还就国际金融改革等深层次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从而有力地稳定了金融市场,增强了市场信心,大大缓解了危机造成的冲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面对全球性经济危机,保护主义只会带来分裂和动荡,国际社会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找到走出经济低迷的最终出路。

但是,让人忧虑的是,伴随危机影响减退,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倾向愈发强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日前指出,一些国家在此次金融危机最严重时表现出的强烈合作意愿如今已经减弱,一些国家试图通过单独行动解决国际问题的做法是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真正威胁。

卡恩所言的单独行动显然包括某些欧美国家近期强化要挟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做法。这些国家显然刻意回避了几个现实:首先,欧美货币当局过度放松银根是汇率市场出现异动的重要推手,欧美对此负有道义责任;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贸往来早已不是零和游戏,滥用制裁大棒难免伤及自身;此外,通过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当前人民币汇率更具弹性,呈现出“小步快走”、双向波动的特点,这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和市场完善进程,也有利于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

诚然,当前各国展开的汇率干预行动与上世纪30年代危机时的恶性汇率战不可等论,尚未达到“战争”级别。然而,某些欧美经济体摒弃合作精神,动辄以制裁相要挟的言论却显得火药味十足,如果不悬崖勒马,极易引发不测。在此关键时刻,所有负责任的国家都应及时摈弃保护主义心态,重新回到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多边框架下,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摘自2010年10月11日《中国证券报》)

相 关 链 接

各国汇率干预行动

美国:9月21日,美联储再次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25%的区间不变,并表态称,在必要时准备提供进一步的宽松政策,以支持经济复苏和恢复通胀至目标水准。数据显示,美元指数从9月初的82区间一路跌至10月中旬的76区间,跌幅高达6.9%。美元持续贬值让一些国家货币被动升值。

欧洲:英格兰银行决定继续将主导利率维持在0.5%的历史最低水平不变;同时欧洲央行宣布,继续将欧元区16国主导利率水平保持在1%不变,自去年5月以来,欧洲央行一直将主导利率维持在这一历史最低水平。

日本:日本中央银行通过公开操作手段把向市场注资的规模从20万亿日元增加到30万亿日元,9月15日又开始干预汇市买入美元,日元汇率随之跌至85比1。10月5日中央银行再度出手,将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从现行的0.1%降至0~0.1%,时隔4年多再次实施零利率政策。

澳大利亚:10月7日,澳大利亚的央行利息会议与大部分经济学家预测澳大利亚将加息25个基点的结果相反,澳大利亚联储宣布,维持4.5%的利率不变,以应对澳元兑美元被动快速升值。

新加坡: 9月28日,新加坡元兑美元汇率触及历史新高1.3230,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当天在1.3204∶1的价位附近短暂干预了汇市。

韩国:为减缓韩元升值压力,韩国在9月大量买入美元,但韩圆兑美元汇率仍持续走高,一度创下5个月以来最高纪录。10月4日,其企划财政部部长尹增铉表示,鉴于汇市近期可能会大幅波动,韩国政府密切关注主要国家货币动向及汇率政策,将在发生汇率大幅波动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稳定措施稳定汇率市场。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俄石油合作;上海合作组织

中图分类号:F11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10)03-0051-08

2008年以来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给全球的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金融业波及到实体经济,中国、俄罗斯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同样受到了冲击,特别是俄罗斯以原料出口为主的外贸模式受到的冲击更为强烈。尽管中国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中国对于石油进口仍然保持着较大的需求,50%以上的石油需求依赖进口,中俄两国在后经济危机中有可能拓展石油合作领域,使中俄两国的石油合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俄罗斯能源战略调整

俄罗斯的能源战略是服务于俄罗斯的对外政策。苏联解体使俄罗斯失去了许多重要的港口,同时也失去了主要能源出口地――欧洲的主要出口管道的监管权,俄罗斯在军事实力大为削弱的情况下,努力通过巩固能源工业在世界能源领域中的地位,以加强本国在国际上的外交影响。在可预见的将来,俄罗斯的能源工业将真正成为确定俄罗斯在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地缘政治和对外经济影响力的主要因素。对于苏联解体后所形成的单极世界而言,这一点具有特殊意义。因此,俄罗斯的对外能源合作取决于俄长期的地缘政治利益,并且同俄对外政治紧密相关。

近年来俄罗斯进行了能源战略调整,首先是调整与能源过境国的关系,使之为俄罗斯的能源战略服务,对于能源过境国出现的问题,俄罗斯则利用政治、经济、以及外交的手段解决,使其能源向西输送的道路畅通,在这方面调整中,乌克兰是俄罗斯调整的首要目标。

乌克兰处于北约与俄罗斯之间,北约东扩之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环境大大恶化,战略纵深明显缩短;而乌克兰则在战略上倾向于美国为首的西方,这对俄罗斯在独联体国家内的政治地位构成了挑战。为对付北约的东扩,俄罗斯则急需加强与独联体国家的合作,以保证俄罗斯在地缘战略上的优势,在能源领域,虽然俄罗斯掌握着天然气的阀门,拥有天然气出口的垄断地位,但是乌克兰则掌握着天然气通向欧洲的通道,俄罗斯欲提高天然气的价格,乌克兰同时也可以提高天然气的过境费,或是阻止俄罗斯的天然气出口,因而引发了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天然气价格之争近年时常发生。例如,2005年12月,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对俄天然气价格问题出现争议,由于乌克兰不愿意付高价购买俄罗斯的天然气,俄罗斯在新年伊始决然断气,使乌克兰和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大受影响,为此,欧洲国家十分惊慌,强烈要求干涉俄乌天然气争端,最后俄乌天然气之争以乌克兰同意天然气涨价而告终。

俄罗斯一直要制约乌克兰的离心倾向,以重新掌握俄罗斯对欧洲能源出口的领导权。俄罗斯利用能源武器来保卫自己的地缘政治利益,使得乌克兰的国内安全受到巨大的挑战。俄乌“斗气”的现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争端,而是俄罗斯对乌克兰融入欧洲及积极加入北约行为的报复,以通过停止对乌克兰天然气的供应来限制乌克兰“回归”西方社会的步伐。。俄乌之间要解决天然气冲突也不难,俄罗斯关心的是乌克兰的过境管道系统,它一直致力于获得其中的份额,或是控制乌克兰的天然气管道系统,因为这至少在近期前景中能够保证俄对欧天然气供应的稳定和安全,只要乌克兰首肯,相对降低供应价格和延缓债务偿付应该不是问题。。

俄罗斯在同乌克兰的问题上一直强调乌克兰是俄能源过境国,同时是传统的斯拉夫兄弟,俄罗斯不肯放弃它的能源生命线,不管是在乌克兰“橙色革命”胜利后,还是在目前乌克兰新总统上任,俄罗斯一定要控制它的能源生命线,经济危机时期,俄罗斯更加需要能源外交来巩固其政治、经济基础。俄罗斯几次对乌克兰的“敲打”,使得尤先科政府在经济上并没有什么作为,而俄罗斯的能源“威慑”使得乌克兰要回归俄罗斯一方。乌克兰亚努科维奇的竞选成功则说明了俄罗斯对乌克兰政治的巨大影响,也说明了没有俄罗斯的能源保障,一味地依靠西方对于乌克兰来说只能是远水不解近渴。

另一方面,俄罗斯通过俄格战争争夺能源出口的制动权。格鲁吉亚与俄罗斯从苏联解体以来就矛盾不断,冲突时有发生,从2006年格俄两国的间谍案到2008年8月的武装冲突,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矛盾冲突更是达到了顶峰。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矛盾与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争夺里海油气的控制权,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出口欧洲多经格鲁吉亚境内的石油管道,在现存的几条石油运输管道中,格鲁吉亚是管道的必经之路,实际上格鲁吉亚在里海、俄罗斯石油运输上起着“制动”的作用,因此,俄罗斯不容许格鲁吉亚过分损害俄罗斯在里海能源领域的利益。

在里海,格鲁吉亚借助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吸引里海国家的石油、天然气通过自己境内的管道运输,以获取可观的过境费。为此,格鲁吉亚将石油过境费降低,以争取里海石油通过格境内的管道。例如,格为吸引阿塞拜疆石油从格境内运输,将过境费降至每桶1,2美元,而与此同时俄罗斯巴库一新罗西斯克的过境费为每桶2,7美元。格鲁吉亚在建设巴库一杰伊汉石油管道中也极力争取贷款建设格鲁吉亚段的石油管道。俄罗斯对此意见很大,指责格不顾黑海的环境保护,以此来争夺里海石油的过境运输,保持对里海石油、天然气过境的控制。

俄罗斯在与格鲁吉亚、乌克兰的纠纷中恰当地运用了自己政治、军事、能源优势,对两个国家的挑衅行为给与了回击,在对格鲁吉亚的战争中处理的有理、有利、有节,在处理与乌克兰的天然气争端中,俄罗斯用强势的能源优势逼迫乌克兰退让。这两件事情标志着俄罗斯利用能源外交战略处理独联体事务,并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也标志着俄罗斯能源战争的开始,在今后的世界政治、经济博弈中俄罗斯将充分发挥能源的作用,利用能源外交实现其政治、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俄罗斯在理顺欧洲方向上的能源出口后,与中国的能源合作也迈出了较大的步伐。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也从单一的以欧洲为主要方向,逐步转向亚洲。在俄罗斯新的“双头鹰”政策下,中俄能源合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8年中俄签署了250亿贷款换石油的协议,这在金融危机前是无法想象的。这也是俄罗斯能源战略一个新的转折点,预示着俄罗斯的能源战略开始向中国倾斜。

二、金融危机后俄罗斯能源面临的新格局

2008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各国在金融危机到来之际,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以求得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能够自保。此次金融危机对俄罗斯也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9年俄罗斯经济实际增长仅为1.4%。俄罗斯的外贸主要依靠石油、天然气及资源产品的出口,世界经济危机最先反应在能源的价格上,世界石油的价格从每桶100多美元一路下跌到40多美元,目前在80美元左右,石油价格的下跌使得俄罗斯出口受到

了重创,外汇储备急剧缩水。俄罗斯预算的一半来自石油和天然气收入,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是对能源需求的下降以及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下降,这给俄罗斯造成了预算赤字,并对俄罗斯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俄罗斯的能源战略是以欧洲为首要市场,欧洲也是它传统的石油销售市场,俄罗斯的石油战略是首先要保证传统的石油市场,其次才是发展新兴的石油市场。俄罗斯的2020~2030年能源战略明确指出,要巩固俄罗斯在国际石油、天然气市场上的地位,以加强在今后20年内最大限度地挖掘国家的出口能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同时俄罗斯要继续担当欧洲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的稳定而可靠的伙伴。俄罗斯同时也强调作为独联体国家重要的能源供应国,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俄罗斯在世界上经济和政治地位的关键因素。

但是,金融危机后,俄罗斯更加重视能源市场的多元化战略,力图建立多元化能源市场。欧洲是俄罗斯主要的燃气消费市场,修建一条绕过乌克兰输往欧洲的管线对俄罗斯来讲非常必要。金融危机来临后俄罗斯则加快了这一进程,修建穿越波罗的海连接俄德,并通过西欧其他国家的海底天然气管道项目成为俄罗斯多元化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说危机前俄罗斯想通过燃气合作“一举多赢”,既节约开支又获得技术,既获得收入又资源共享,左右权衡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开出近乎苛刻的条件,在众多的“应征者”中交涉,可是在油价下跌、经济危机深重的今天,俄罗斯会重新审视自己昔日的“霸气”,为了挽回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加固其“能源防线”,只要有利可图,便可以接受,俄能源的市场化趋势将更多一些。

从图1的数据来看,俄罗斯在金融危机市场环境下,面临着欧洲市场的能源需求大幅度下降,从2008年每天减少2700万桶石油需求,2009年每天石油需求甚至减少了8.66亿桶,直到2010年石油需求仍减少2200万桶。欧洲是俄罗斯传统的石油出口市场,是俄罗斯优先的石油出口市场,但是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俄罗斯不得不考虑亚洲市场。亚洲市场2008年、2009年石油进口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2010年更是增长了6.95亿桶/天。而从国际能源署的报告可以看出,俄罗斯的石油出口则在2009年、2010年均呈现下降的趋势(见图2),作为以石油出口为主的俄罗斯要想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能源出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俄罗斯还面临着来自中亚、里海国家石油出口的挑战,从国际能源署的资料来看,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两个国家石油出口均呈现上升趋势。2007年阿塞拜疆的石油出口在每天90万桶左右,到了2009年则达到了每天110万桶的出口量。而哈萨克斯坦则是在2009年石油出口接近170万桶的水平,从国际能源署的预计来看,哈萨克斯坦2010年的石油出口仍维持在这一水平上。俄罗斯面临着阿塞拜疆在欧洲市场上的竞争,在亚洲市场上又面临着哈萨克斯坦的竞争,加之俄罗斯要想增加石油生产,必须加大投入,金融危机又给能源投入带来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普遍感到石油领域的资金投入不足,给石油生产带来了困难。俄罗斯在世界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则有意将目光投向亚洲,投向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的中国。

由于俄罗斯的能源战略是在欧洲、独联体能源市场保证供应之后,也考虑到亚太市场的能源需求。中国是亚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经过30年的经济发展,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对能源的需求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俄罗斯也注意到了中国这个新兴的能源市场,在其能源发展战略中也提到了开拓亚太市场,使之成为俄罗斯新的能源销售市场。但是俄罗斯认为中国的能源市场较为单一,在中俄石油管线建设上一波三折,其重要的问题是俄罗斯不愿意其石油被一个用户垄断。加之俄对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忧虑,对中国的能源出口总有些顾虑。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使俄罗斯不得不考虑能源市场的扩大销售,以保持其经济运行的平稳性。中国在这场世界金融危机中仍保持一定的能源需求,巨大的市场需求是俄罗斯不能不考虑的,俄罗斯在欧洲能源保持一定的销售量的情况下,也将目光转向了东方。

三、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中俄石油合作

中俄石油合作从1992年起步,20世纪90年代起石油贸易额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92~2007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俄石油和成品油贸易量一直不断增长,从年平均量来看,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年均进口量为20.3万吨。但是,这一时期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总量占中国的石油进口总量的比重有较大波动,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总量仅为105万吨,占我国石油进口总量的比重仅为2.14%。2002年以后中国从俄罗斯的石油进口量逐年快速增长,在中国石油进口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但是,俄罗斯与中国的石油合作起伏较大。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中俄之间石油贸易是依赖于铁路运输,由于铁路运量的限制,短时间无法扩大运量;二是因为中俄石油管道建设一波三折,中俄两国的石油贸易在石油价格高高低低中反复,中俄石油管道在高油价的世界经济背景下,两国的油气管道合作项目在2007年陷入僵局;第三,影响两国石油合作的另一个问题是石油价格,俄罗斯认为给中国的石油价格应该与输欧的石油同价,而中国则认为应该与独联体国家价格一致,这种情况在世界经济平稳发展时期俄罗斯并不急于与中国进行石油贸易,因为俄罗斯的能源战略重点在欧洲,同时俄罗斯欲垄断独联体国家的能源出口,但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则给俄罗斯的能源垄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中亚国家直接与中国进行能源贸易,打破了俄罗斯的能源垄断,使得俄罗斯不得不重审与中国的合作。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来临之际,俄罗斯对与中国的石油合作战略则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世界金融危机来临给俄罗斯带来了新的战略思维,2008年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表示,中俄双方可以在各种不同的框架下加强能源合作,还可以在“三边”框架下合作,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多边合作框架下的合作,不仅为双方发展大型的能源合作项目提供了可能,也为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发展中俄石油合作开辟了道路。

目前,就上海合作组织本身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合作方面。首先,上海合作组织由于成立的历史较短,内部凝聚力不强,成员国所处的文化、地理位置不同,价值认同度也不同。其次,成员国由于利益的着眼点不同,也导致上海合作组织经济联系比较松散。特别是在“9・11”事件后,美军进入中亚,美国在中亚军事力量的存在增加了中亚国家对美国的依赖和期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亚成员国对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一个安全机制的需求和依赖程度,阻碍了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凝聚力的形成。第三,在中亚地区现存着的各种国际条约和集团,也分散了该组织的凝聚力。如俄、哈、吉、塔参加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俄、塔、乌参加的杜尚别集团,经济合作组织中的独联体自由贸易区、欧亚经济共同体、中亚合作组织、亚行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欧亚运输走廊计划、突厥语国家首脑会议等等。显然,在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内存在的多个层次的区域经

济合作组织,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吸引力。第四,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对外投资能力较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该组织成员国经济普遍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各国在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大量投资,资金短缺是各国的一大难题,各国均把吸引外国投资作为首要的经济政策,而本身又不具备大规模的对外投资能力,中俄两国虽然是组织中的大国,本应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但是两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就使得其他成员国将吸引外资转向了西方国家,影响了上合组织内部的石油和经济合作。

然而,上海合作组织毕竟是横跨欧亚的国际组织,如果没有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区域合作,则无法发挥其应有的职能。特别是在当今的世界地缘政治要让位于经济合作的理念下,在共同发展战略下经济合作是双赢的战略。俄罗斯和中国是上海合作组织中的两个大国,如俄中两国不能携手共同发展经济合作,特别是能源领域的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则无法做出大的作为。

事实上,上海合作组织也为建立多边经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前苏联石油输出管道把中亚和俄罗斯连为一体,有着经济合作的天然渠道。中国与俄罗斯、中亚的能源合作随着中哈石油管道的建成,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合作项目的建设,以及以后的俄罗斯、中国远东石油管道项目的建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能源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6

货币战争;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6-0037-02

一、两国为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优势而采取的政策

(一)美国的措施

1、2008年11月25日,美联储宣布6000亿美元国债收购计划,启动了第一轮量化政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加快货币的流动。进而通过美元的供求来压低汇率,使本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受利,刺激出口产业,并希望以出口产业来带动国内经济的复苏。

2、连续的降息。仅仅是2007年底至2008年初,美国就连续数次下调利率,以图经济的复苏。

3、第二轮量化政策。在第一轮量化政策及一系列的救市措施效果并不明显,失业率任然高居不下,经济增长缓慢,财政赤字严重,贸易赤字也没有多大的缓解。在2010年11月,美国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4、在国际会议上给中国施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2010年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上,美国将人民币渲染成为年会的中心,并鼓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的关注和打压。并在11月韩国首尔的G20峰会上再次对中国施加压力。

(二)中国为避免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过快而采取的措施

1、4万亿投资。4万亿的投资计划,一方面是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来袭,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政府应对美元贬值的措施之一,中国的4万亿在拉动内需的同时也是起到了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效果,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3、中国央行行长提出建立超新储备货币的建议。为避免美元贬值所给世界各国带来的打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曾经提出要建立一个超的新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

二、两国的对外贸易联系(从国民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方面进行分析)

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采取1978年之后的。为避免货币单位的不同及异方差的影响,本文采用双对数模型,对两个国家的国民收入和消费用Eviews进行简单的一元线性回归以分析两国间的贸易依存度。其中,CN_NI、CN_CSP、US_NI、US_CSP分别代表中国的国民收入、中国的国内消费、美国的国民收入以及美国的消费。LNCN_NI、LNCN_CSP、LNUS_NI、LNUS_CSP分别表示其对数。

LNCN_NI=41.278+2.410LNUS_CSP+

(32.773)

=0.976 =0.975D.W=0.175

对比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经济与美国消费的关系。由上式可以得出:美国消费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中国的国民收入会增加2.410个百分点。

LNUN_NI=18.137+0.404LNCN_CSP+

(37.418)

=0.981=0.980D.W=0.213

由这个模型可以得出:中国消费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美国的国民收入会增长0.404个百分点。

由以上两个模型得对比可以看出,美国消费对中国的国民收入的拉动效果远远大于中国消费对美国国民收入的拉动效果。美国消费的中国产品比中国消费的美国产品要多。美国作为贸易逆差国,如果转贸易逆差为贸易顺差,就可以以出口增长来带动国内其他产业的恢复,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这从模型上就表现为LNCN_CSP系数的增大以及LNCN_CSP数据本身的增加。这也正是美国一直对华进行打压,给人民币升值施压以及经济美元自我贬值即发动这场“中美货币战争”的内在原因。

从两个模型的对比中也可发现:中国经济的增长对美国消费的依赖程度要比美国经济的增长对中国消费的依赖程度大得多,出口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来说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在经济增长模式还未成功转型之前,在出口上的优势还不能失去。为保持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中国必须要避免人民币升值过快而导致失去出口优势的局面。在面对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中国有必要进行一场博弈、一场“货币战争”。

三、政策及建议

(1)继续采取避免人民币升值过快的措施。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经济要维持着稳定的增长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还是要依赖于出口的增长。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中国多年贸易顺差及为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宽松的政策而导致的高通货膨胀率,已经使得中国经济面对着巨大的困难。如果因为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过快而阻碍出口企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增长,那对中国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为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中国就要继续采取防止人民币升值过快的措施,中国就要继续与美国进行“货币战争”。

(2)鼓励国内消费和投资,以内需的增长来拉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与日本都是出口导向型国家。日元的升值使日本经济一蹶不振,出口的失利给日本经济所致的影响是可见的。而中国不同,虽然同为出口导向型国家,但中国的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内需很大,完全可以通过拉动内需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1]张立伟.货币战争在中国[J].中国海关,2010年11期.

[2]赵爱玲.箭在弦上的货币战争[J].中国对外贸易,2009年04期.

[3]储昭根.货币大战下的中美博弈[J].检查风云,2010年24期.

篇7

纵观世界历史,爆发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着社会格局。17世纪,曾经的欧洲金融中心、东方贸易霸主一荷兰,因一个小小的郁金香球茎竟然导致了其世界头号帝国的衰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最严重的一次希特勒就是在这个时候利用人民对当时政府不满,进而上台带领他的第三帝国变成战争机器,导致二战爆发。世界经济危机还有很多,离我们最近的金融危机就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受美国的影响,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全球市场环境动荡、风云莫测,使得大量企业倒闭或面临倒闭危机,各国的失业率也持续攀升,对世界经济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我国股市也是从6000多点跌倒了1600多点,由此可以看出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虽然6000多点中很多都是泡沫经济。然而,次贷危机转眼以过10年,无论经济危机是以w型、u型还是v型宣告结束,但随着我国中央与政府不断救市,我国经济衰退形式已经基本遏制,全球经济也逐渐变得平稳。但这些都是相对的,经济动荡依旧存在,甚至延伸到了今年(2016年),近些年我国经济虽然持续增长,但是经济依旧动荡。2016年美国货币一直在不断调整汇率,使得我国市场经济也平稳不定,而企业的财务管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恢复企业财务活力问题亟待解决。

一、财务职能与财务环境

(1)财务职能

财务职能是指企业财务在日常运作中的固有职能。财务职能源于企业所体现的经济关系以及企业资金流动关系,其具体表现在用资、筹资、耗资、分配等环节中的管理职能,基本财务职能包括调节职能、筹资职能、监督职能以及分配职能。

(2)财务环境

财务环境包括企业财务所面临的法律、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等宏观环境,同时还包括企业自身的管理体制、生产经营规模、经营组织形式、内部管理水平等微观环境。以系统理论的观点来看,对财务管理系统产生一定作用影响的事物与因素,都会构成财务管理的环境。财务管理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的形式与作用,也是企业日常经营、生产的基础。不同的财务环境会出现不同的财务目标与不同的财务职能。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其财务目标要根据财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无论是国际市场环境和国内市场环境都会导致财务目标的转变。金融危机作为国际经济市场的危机,各国企业都要根据实际市场情况调整财务目标与财务管理模式,从而保持企业财务活力。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财务环境变化及特点

虽然次贷金融危机相隔我们8年之久,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也在逐步回升,并逐渐趋于平稳。但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相较于次贷危机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企业财务环境正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1)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虽然已经延伸了几十年,但次贷危机之前的全球化趋势一直处于平稳的状态,我国企业也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空间。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每一个角落的企业市场都更加辽阔,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间的资金流动与资本流动也更加便捷。除此之外,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经营环境愈加复杂,企业财务管理也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市场环境、国际市场价格以及汇率等,使得企业财务风险不断扩大。这一系列现象表明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企业不单受国内市场环境影响,受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要比国内更加强烈。金融危机的出现更能够体现出这一问题,由于美元的变动,使得全球出现经济危机,这直接体现出国际中各个国家的联系愈加密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深。

(2)贸易保护主义逆流暗涌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一片萧条,各个国家为了能够快速恢复本国经济、恢复就业率,其都建立了贸易保护壁垒,从而降低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的摧残。在2010年下旬的“G20”的财务会议下,美国提出将各国的经常账户余额限制在其GDP的4%以下的提案,通过这一议案能够充分表明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逆流暗涌。在一定的时期内,美国与西欧所提出的导向型经济体系,都将经济风险矛头指向我国,我国也是贸易保护主义中的最大受害者。

(3)人民币汇率波动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我国在14年的经常性项目盈余占总GDP的4.7%,而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占据GDP的3.2%。根据IMF数据显示,我国15年盈余值平均为8%,由于巨大的贸易顺差使得人民币持续升值,使得我国在15年出口压力越来越大,而进口压力越来越小,从而降低了美国与西欧等发达国家出口的压力。据有关数据显示,人民币升值5%,我国出口企业就会降低3%-4%的经济利润,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巨大伤害。

由于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同时我国出口商品价格低廉,国际中大部分日常用品都由我国进行出口贸易。15年的贸易保护主义使得我国出口企业逐渐由“对外”逐渐转化为“对内”,减少生产量来保障企业能够平稳发展,从而缓解企业财务压力。但纵观16年我国人民币汇率,整体为波动下调,使得“对内”企业的利润不断降低,迫使“对内”贸易再次转化为“对外”贸易,迫使我国贸易企业再次转型,从而满足国际需求,使得我国企业往往处于被动局面。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企业面临的财务困境及原因分析

(1)我国大部分企业融资难度增加

我国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并且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信程度低、注册资本少,而且中小企业绝大多数都是非国有企业,融资困难一直是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小企业的一大瓶頸。虽然我国证券市场有中小板和创业板,但其针对部分绝大多数都是高科技产业,但是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以银行贷款或是业主资本作为主要的融资渠道。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到现如今,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不断放缓,以及国内流动性的紧缩,现如今的银行业为了防范风险、减少不良贷款率,贷款更倾向于大型企业,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还有大型国有企业,从而进一步打压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贷款份额,使得融资难成为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一大问题。

(2)生产成本增加

我国企业大部分都是依靠成本优势来不断扩展海外市场,从而获得了发展机会。在金融危机时期,由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市场需求骤减,人民币持续升值,劳动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企业土地与环境支出费用也不断增加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使得我国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下降,甚至有一些中小企业由于承担不了,经济危机的压力,而出现了经营亏损,难以在市场中立足,甚至是破产。

(3)财务风险加剧

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大多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中小企业大多都是家族式企业出身,其管理层集权化,家族化现象严重。在这种体制下,亲情关系或个人力量,要远大于制度建设。与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不同,大型、国有企业由于会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稳固性,通过国家直接调整,会极大减缓经济危机带来的重创。在经济受损下,国家也要有先后、优先的顺序进行政策支持,而中小企业没有国家财政的直接支持或是优先支持。使得中小企业在面临经济危机时认识不足,盲目举债扩大经营生产,从而导致库存商品积压严重,这不仅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而且也加剧了财务风险,甚至会导致资金链断裂而,陷入财务困境中。

(4)财务控制能力薄弱

我国本土企业的企业管理普遍都有待于完善,存在着“重销售、轻理财”;“重技术、轻管理”的理念,忽视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一些中小企业中存在人员配备和机构设置上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等问题;忽略财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并且,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仍局限于资金调拨、会计核算的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中,而对于风险控制、税收筹划、决策支持等现代化财务管理,仍缺少相应的理念与支持平台。从而导致在企业重要决策中,往往会出现决策失误、事与愿违的现象,不仅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测的经济收入,而且还让企业承受了更多的负债或是经营亏损等。

四、后金融危机时期,提升企业财务活力的有效方式

(1)树立现代化财务管理观念

企业要摒弃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提高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加大财务管理中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立一套权、利、责,三者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把对财务人员的约束和激励放在财务管理首位,充分挖掘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创造性与积极性,为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并且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起到表率作用,树立正确的风险观,让每一位财务工作人员都有一定的风险意识。从而将风险管理贯穿到企业整个运营过程中。企业在决策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现状及市场信息为出发点,对投资、筹资、资金运营与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收益与风险权衡。并且企业在树立财务风险管理理念基础上,还要建立风险控制、风险评估和风险识别等处理机制,从而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普及。企业财务管理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在空间上实现远程处理;在时间上实现在线管理。并要求每一位财务人员树立信息管理概念,关注企业一切有关财务变化因素,通过准确、迅速的信息处理和收集,为企业投资、筹资等财务活动做出合理的决策服务。

(2)财务管理目标要跟随市场环境做出改变

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归宿和出发点。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不仅能够对企业财务行为作出约束,同样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需求。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债权人、投资者、供应商、消费者及政府等有关部门形成特有的利益平衡机制。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的管理目标是稳定市场,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首先是生存与恢复,之后再提升和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谋求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而力争企业价值与利益最大化。企业在后金融危机的恢复时期中,其财务管理策略,也应由“以利润为向导”转向为“以财务为向导”,并通过加强企业管理去谋求更多的是市场资源,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实现流动性与利润性相统一,从而保证财务管理的活力。而在企业投资方向上,企业应以设备更新改造投资、人力资源投资、新品研发投资等对内投资为主,应避免因扩张而过度举债,尽量把财务风险缩减到最小,不可贸然前进。

(3)创新企业融资渠道

企业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会计机构制度,严格按照国家要求的会计制度进行编制财务报表以及会计核算工作,从而保证会计资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这也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并且想要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企业要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的信用建设,提高企业的资信水平与信誉,要主动积极地与银行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并降低在银行信贷过程中的监督成本与信息收集成本,从而为企业融资创造更好的条件,这也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经营规模、业务特点、资金需求量,合理选择融资方式以及融资渠道,尽可能保证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从而降低融资成本。

在后经济危机时期,企业想要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其主要环节就是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发展潜力与竞争力,要重视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妥善处理好分配与积累的关系,制定与企业实际发展相符合的分配制度,并保证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科学性,从而不断提高自己企业自身资金所持比例。与此同时,企业要多加利用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以及扶持政策,特别是中国银监会所出台有关企业贷款的政策,从而争取银行贷款来填补企业生存、发展所需资金,从而打破企业资金紧张问题;缓解企业財务管理困境,保证企业能够继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各国经济止步不前,对各国企业财务管理都造成了重创。企业提高保证财务活力,就必须要创新财务管理观念、及时更改财务管理目标、增加融资渠道、利用国家政策以及不可盲目举债扩张,进而提高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让企业财务更加有活力,从而走出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

篇8

复兴的渴求促军国主义泛滥

所谓军国主义就是崇尚武力,推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把国家安全置于军事的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当中。军国主义在日本国家振兴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日本的军国主义在亚太地区具有独特性。目前,日本的军国主义大有重新抬头之势,其带来的危险需要爱好和平的人们给予高度警惕。

从发展历史看,军国主义使日本走上了强国之路,实现了强国的目标。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日本自古代就有使用武力获利的传统。日本是一个位于亚洲大陆东北部、太平洋西北部的群岛国家,陆地面积仅为37.7万平方公里。由于日本列岛周边有海峡及海洋与大陆和其它大国相隔,从古代至近代,日本几乎没有受到外敌的入侵,但也从来没有成为东亚地区的强国。

作为一个岛国,为了从大陆上获得利益,日本古代时就有某些武士、浪人等武装分子对大陆做些偷鸡摸狗的事情来获利的勾当。这就是日本偏爱使用武力的根源。武士道也便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渊源。这是导致日本近代以来在安全

理念上逐渐产生军国主义立国思想的主要土壤。军国主义便成了日本的立国之基。

其次,日本在近代使用武力取得了强国的地位,尝到了军国主义的甜头儿。近代以来,西方殖民主义者开始侵入东亚地区,日本也未能幸免。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东进,日本也不断遭受这些殖民主义者的侵略。由于实力所限,日本无力与这些殖民主义者抗衡,只好不断接受殖民国家提出的让其难以忍受的殖民条件。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对外推行殖民扩张和侵略政策,开始与其它资本主义列强争夺势力范围。

明治维新后短短几年内,日本的军队规模不断扩大。至1873年,日本作战部队就有40万人。日本有了军事实力后开始对外侵略扩张。1874年,日本武力侵犯台湾。1879年,日本吞并了琉球。1894~1895年,日本又发动,割取了台湾、澎湖列岛等岛屿,并勒索了巨额赔款。日俄战争后,日本从沙俄手中接管了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一切政治经济权益,并割取了库页岛南部。1910年对朝鲜发动殖民战争后,吞并了朝鲜。

从此,日本建立了包括中国台湾、朝鲜在内的庞大的殖民帝国,成为事实上的亚洲最强大的军事帝国主义国家。二战期间,日本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起最大的殖民帝国,初步形成了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殖民范围达到了顶峰。军国主义给日本带来的这种“荣耀”是日本永远不会忘记的。至今,日本东京靖国神社供奉的就是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军国主义战死的人员及其家属。实际上,这种神社就是对军国主义的一种怀念和寄托。

再次,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后没有被彻底清除,仍然不断滋生。美军占领日本初期,首先迅速铲除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武装力量,撤消了各级军事机构,废除了《兵役法》等有关军事法令,禁止军工科技研究和军需生产,设置远东国际法庭来审判战犯,取缔一切支持日本军国主义的政党和社团组织。后来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出于争霸的需要,美国中止了在日本国内清除军国主义思潮和打击军国主义势力的活动,转而扶植日本支持美国在朝鲜半岛的战争行动。美国在日本采取的一系列战时举措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扶植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之效。

最后,日本政府正被军国主义势力“绑架”,滑向重振军国主义的边缘。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国将日本拉上了支持其争霸的战车,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势力和军国主义思潮得以继续生存、发展和壮大。

近年来,由于受到经济危机、海啸和福岛核泄露等困扰,日本国内一部分人感到生存和发展处于一定程度的危机之中。这使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有了大市场,军国主义思潮加速泛滥,并且该势力开始抬头,不断发展,影响越来越大,已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势力。

为了在各派政治势力的博弈取得优势地位,某些政治势力采取了向军国主义势力低头的做法,这进一步刺激了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势力的发展,使其形成一股越来越强的政治势力。为了摆脱当前内忧外患的困境,日本政府一方面被军国主义“绑架”,一方面又顺水推舟,使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势力不断膨胀。

从目前形势看,日本力图通过军事手段摆脱发展困境,维护其国际地位。在亚太地区国家中,日本是最为失落的国家。如何重振日本的地位,是日本面临的一项艰难选择。军国主义便成为日本求助的一根救命稻草。

首先,日本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权重”正在下降,企图通过军事上的“活跃”来引起美国的重视。随着美国全球称霸战略重心的东移,美国开始将亚太地区作为其全球军事重点。这一重点表示为:美国将近2/3的海外战略性武器部署

到亚太地区;亚太军事部署重心从东北亚向东南亚方向移动;关岛战略部署向西延伸等。美国这种战略部署的调整,使得日本在其亚太战略中的地位开始下降。这是日本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日本近年来在军事上不断活跃,大力显示其军事

的价值,企图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寻求一个重要的位置。

篇9

石油期货自诞生之日开始一直就是国际期货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际石油市场近年来强势震荡,诸多因素互动突出,油市前景扑朔迷离。油价的巨幅变动,对我国以及全世界的经济安全都有巨大影响。以下从影响油价长期走势的供求关系以及对油价造成冲击的短期因素两个方面对影响油价的因素进行初步介绍。

影响油价的供求关系

影响石油价格的供求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储量,供给结构,石油生产成本,库存能力,替代能源等。

储量;过去探明的石油储量一直在持续增加,但不能弥补为了满足对石油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变得越来越大的开采量,同时由于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可以预计世界石油产量将在10年内逐步进入下降阶段。

供给结构; OPEC拥有世界上绝大部份探明石油储量,其产量和价格政策对世界石油供给和价格具有重大影响。

生产成本;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其生产成本将直接决定生产者的产量配置决策,进而影响到市场供给量,引起石油价格波动。一般来说,高生产成本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的最低价位,而其与低生产成本的价格区间决定了石油价格的波动幅度。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不仅直接影响到原油的供求数量,还反映出美国政府对原油价格的认可程度,对原油价格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商业原油库存。

替代能源;当替代能源成本的成本低于石油价格时,消费者将倾向于使用替代能源,使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缓和,这势必将对石油价格的长期走势产生影响。

影响油价的短期因素

短期影响因素是通过对供求关系造成冲击或短期内改变人们对供求关系的预期而对石油价格发挥作用的。

石油库存变化;库存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一个缓冲,在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间形成合理价差,对稳定油价起积极作用。

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的短期流向;由于国际石油市场目前已经形成了由期货市场向现货市场传导价格这一机制,因此尽管国际原油市场的投机活动不是油价上涨的诱发因素,但在全球其他金融市场缺乏投资机会的时候,大量资金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国际商品市场,尤其是原油市场。

汇率变动;石油价格变动和美元与国际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成弱相关。美元贬值将导致以美元标价的石油实际收入下降,此时石油输出国组织会以维持原油高价作为应对措施付紧急情况。

利率变动;高利率会减少资本投资,使初始开采规模减小;高利率也会提高开采技术的资本成本。

税收政策;税收会减少净收益,降低投资回报。

2008年体现出来的危机由“次贷危机”引发,从而波及金融业,大宗商品市场等,CRB大宗商品指数价格最低到了1986年水平,美国黄豆回到1977年水平,纽约交易所燃油回到2004年水平,演化成为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2009年,这场危机的影响必将更加明显,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也必然大大放缓,对石油的需求将进一步萎缩。美元的汇率和美国的政策调节意向对油价的影响也将远甚于石油本身实际供求变化。对1999--2007年月度油价所做的分析显示,正常的供给和需求的短暂波动,以及小型的突发事件对油价的影响幅度基本在正负5--10美元的波动区间内,影响时间通常维持在3个月内。而重大突发事件对油价的影响幅度一般都会超过20美元,并且维持很长一段时期。可见此次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始终是油价走势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

笔者认为国际原油价格之所以大幅度下跌,主要原因就是市场预期在国际期货市场的过度反应。最近几年,随着世界局势,以及OPEC、美国利益群体的博弈,对冲基金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市场实际供求的影响。

全球主要原油进口国经济增长放缓,造成油价下降。预测大部分原油进口国2008年经济将继续维持高速增长,尤其是一些石油进口依存度高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正好处于工业化过程中,能源消耗较高。但是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使这些国家高速发展的主力―出口遭到了致命性的打击。

OPEC及非OPEC产油国剩余生产能力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目前OPEC在国际原油价格的稳定中,作用变得越来越小,原因在于:一是OPEC国家的剩余原油生产能力下降,导致其对市场的调控能力下降;二是大量的投机资金涌入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套利,油价走势摆脱了国际市场原油供求关系的束缚。

投机活动对世界经济的不看好导致大量热钱撤出国际大宗产品市场,包括石油在内的左右大宗产品都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大跌行情。CRB大宗商品指数价格最低到了1986年水平,铜价回到1980年水平,美豆回到1977年水平,黄金跌幅最小回到2006年水平。纽约交易所燃油回到2004年水平。

货币性因素―欧元区经济继美国后出现衰退,导致非美货币走软,美圆出现价值回升。然后不是因为美国内部找到控制经济危机的办法而使美圆的价值回升,但是这种非自愿的回升也必然引起石油价格的下跌。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燃料油进口大国,亚洲最大的燃料油交易市场。燃料油期货2004年在我国正式上市以来,已经很大地提高了中国参与石油产品的国际市场定价体系的程度,也必将对改变中国目前石油消费量与石油定价权严重背离的局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燃料油是原油的下游产品,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就不可避免地和国内燃料油价格走势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因此宏观经济以及国际环境等所有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必然会间接地影响着燃料油价格。由于我国整个能源市场依然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中,因此虽然我国的燃料油市场己经完全放开,但是垄断程度依然较高。这就形成了投资者主要向多头集中,空头多为市场的散户,燃料油的价格难涨难跌这一我国燃料油期货市场的特殊现象。

国内燃油价格在2000附近遭遇强支撑,如原油跌破新低上海燃油会测试2000支撑有效性。

考虑国际油价仍处于大幅波动中等因素,建议燃料油期货的投资者短线暂时规避风险。

综上所述,原油价格再不发生规模战争的情况下,2009年上半年仍是一个盘跌过程,很可能回到30―36美元附近寻求支撑,下跌的过程可能更加曲折反复,波动范围30―67美元。

篇10

(一)影子银行定义

影子银行(The Shadow Banking),又称影子银行体系(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格罗斯于2007年首次提出。格罗斯在其文章《小心“影子银行”系统》中指出,“影子银行就是现代金融体系,因为它囊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商业银行以外的几乎所有金融创新。”[1]尽管近年来不断有人重新对影子银行下定义,但大体都是以格罗斯的定义为基础的。简言之,影子银行就是除传统商业银行外的其他金融组织及其金融衍生品。

(二)经济法对影子银行监管的背景

通过经济法达到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的目的是时下世界各国正努力或尝试进行的改革措施,这种措施的推出有一定的背景作支撑。

1.政治背景

二战的结束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尽管冷战格局曾经让世界担忧,但随着多元格局取代冷战格局,国际环境整体的发展方向是健康良好的。在二战结束的60余年中,虽然小规模战争时有发生,恐怖组织袭击也未曾间断,但世界整体的政治环境是和平稳定的。这样的一种政治环境也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国家都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之中。然而,经济全球化也有弊端,其中之一便是一旦一国遭遇经济危机,便很容易波及他国。

2.经济背景

和平稳定的世界政治环境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各国经济沟通越来越密切。二战结束后,金融行业的快速创新、新金融组织不断出现、新金融产品不断产生是世界经济的一大重要特点。从金融创新速度较快的国家汲取经验,也是经济全球化带给其他国家的“福利”。虽然各国的资本实力、金融政策和经济环境各不相同,但在金融创新方面,各国却有着逐渐趋同的态势。这种金融行业的特点使传统商业银行不再是金融体系中的绝对核心,在它们之外,更多的金融组织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使金融行业的发展不再只依靠传统的商业银行。然而,各国金融政策都是强化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这些监管并不完全针对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就是通常所说的影子银行。影子银行作为金融机构,自然也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影子银行又不在监管政策的管控之下,这使得金融领域的风险通过影子银行爆发的概率大为增加。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影子银行的资本占有率在金融体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此次危机的出现与影子银行的扩张及监管状况是分不开的,“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体系个体性风险加上其迅速膨胀的规模,成为引发美国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重要因素”。[2]这样的国际金融体系现状迫切要求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3.法律背景

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经济主张,在此经济主张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对国际金融法制进行改革的法律主张,这种主张主要针对的是目前国际金融秩序的无序状态。现代社会的金融格局大致历经三个发展阶段。首先,在19世纪后期世界各国确立了国际金本位制。该体制以黄金的固定价格为基础,在将一国货币与黄金价格进行换算的基础上,利用黄金从事国际贸易的结算。其次,二战结束前后建立起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以美元作为基础,通过相对固定的汇率保证国际资本的流通。然而,美元的货币价值无法长时间的保持稳定,以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必然难有稳定性的保证。最后,以浮动汇率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体系建立起来。当然,牙买加体系没有完全摆脱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因此,牙买加体系也没有完全摆脱不稳定因素。对于当下的国际金融秩序现状,多数人认为是处于一个无序的状态,因此有必要进行国际金融法制改革,而对影子银行加强监管又是国际金融法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法与秩序的一般理论

(一)法的秩序价值

法的存在具备一定的价值,而法的价值既体现了法的手段性,也显示了法的独立性。具体而言,为实现一个价值范畴,法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此时,法作为手段或促进或维护价值范畴的实现,法的目的价值由此体现;而法不仅是作为手段来实现目的,在它发挥手段作用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自身的涵义,使其自身有了独立属性,法的形式价值由此体现。针对秩序价值而言,它是法所试图维护的对象,同时也因发挥维护作用而使法自身具备了秩序价值。法的秩序价值是法的价值的其中一种,与自由、平等、正义、效率等价值一同构建起法的价值体系。在法的价值体系中,不同价值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有对立也有统一。但无论如何,其中的每一种价值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缺失了任何一个价值,法的价值体系都是不完整的,或是说这种“体系”还算不上一种真正的体系。如此一来,法的每种价值都具有各自的内涵。

法的秩序价值是法的价值体系中最基础的价值,“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法律不能保障社会处于有秩序的状态,就谈不上对自由、平等以及其他价值的保障”。[3]法的秩序价值体现了法所贯彻的安全原则,即人在社会中生活,需要一个安定有序的环境,人对安全的诉求成为了法的价值追求之一。同时,法的秩序价值也体现了法的可预测性要求,即人们从事社会活动时,法的秩序价值可以保证人们对自己的活动是否合法有充分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法发挥着一定的指引作用,通过增强法的可预测性,指引人们的活动向合法方向发展,避免因法的不确定性而造成的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的不安心状态,进而避免人的活动萎缩。

(二)经济法与秩序价值

经济法是对法进行划分后的一个法律部门,它的作用主要在于调节国家经济活动,规范国家经济运行。可以说,经济法与秩序价值之间的联系是极为密切的,因为经济秩序是社会秩序的重要构成,同时,在社会整体秩序中,对经济秩序的维持也是难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经济法的背后承载着一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经济的发展受益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给人们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例如,汽车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上了汽车,这当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也由此增加。此时,对于人们来说,究竟是舍弃已经获得物质利益而追求一种安定的生活状态,还是忍受风险的可能发生继续追求更多的物质利益便成为一个难以抉择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法虽然竭力维护秩序价值,但法与秩序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张力更加明显地体现于经济法与秩序价值之间。但与此同时,经济法与秩序价值之间也有着难得的“和谐”。众所周知的是,经济法不同于商法,商法属于广义的民法范畴,立法的基础是建立在平等主体的商事关系上的。而经济法实质属于行政法范畴,立法的目的是为行政执法者提供执法依据。由此看来,经济法自身也有维护经济秩序的鲜明属性。经济法与秩序价值的这种辩证关系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是必不可少的。

三、经济法对影子银行监管秩序价值的体现

(一)维护金融有序状态

以加强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为重要内容的国际金融法制改革需要各国通过经济法进行各方面的调整,以维护本国及国际金融市场的有序状态。美国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与资本市场,美国的经济运行模式是以市场为中心的,其金融体系也是以市场为主导的。尽管世界其他各国与美国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是逐渐体现市场的作用这在世界范围内是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的。资本主义世界存在着根本的供需矛盾,这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周期性的爆发规律。在某次经济危机爆发后,政府会加强对经济的监管,而在监管一段时间后,政府的介入又会有所放松,直至市场的作用再重新起主导作用。在上世纪20、30年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距今最近的,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在那次经济危机中,世界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应对。美国的方法之一是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二战以后,市场在美国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美国政府也在不断放松监管。影子银行在二战之后也在不断发展之中,在美国,影子银行的成员很多都是比较成熟的投资者,在政府眼中,“保护普通储户和个人投资者的利益是重中之重,这也是监管当局自大萧条以来吸取的教训所致”。[4]对影子银行本身监管的缺失,以及整体经济政策监管的不足,两相结合,造成了影子银行不受监管政策的约束。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了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的重要性。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创新是影子银行不断增多的助推力,可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却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不稳定的金融市场,即便能够创造再多的利益,一旦发生一次金融危机,那么多年的积累都会在瞬间蒸发。于是,规避风险、追求安全成为更多人愿意选择的路径。经济法在此时当然要有所作为,国家通过立法,在宏观上对经济运行起调控作用。具体到影子银行而言,将影子银行纳入到国家金融监管的范围内,则会将存在于影子银行内的不规范行为予以消除,并有效地降低影子银行内存在的金融风险。如此一来,在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的基础上,金融行业的发展会是有序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