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城市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城市的现状

篇1

关键词:合肥市瑶海区;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150-03

一、相关概念解释

(一)合肥市瑶海区

瑶海区位于合肥市东部,面积142.9平方公里,人口36.5万人。人口密度高达2554人/平方公里,远远高于全国乃至于安徽省的平均人口密度。同时瑶海区是传统工业区。拥有合钢公司、安徽氯化、联合利华等160多家大中型企业。大量的化工产业的集聚加速了对瑶海区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压力加大。而这些大中型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承载力有着消极的影响。

(二)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在“十”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五位一体”中的重要一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平级。早在1995年,美国学者莫里森认为:生态文明是基于与自然和社会生态保持一贯联系的多元生活方式,其有两个属性:第一,她着眼于浮华世界中人类生活如何动态和可持续地保持平衡;人类不是要战胜自然,而是与自然共存;第二,生态文明意味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它取决于我们创造社会新选择的能力。而本文就选择莫里森的观点作为主要论点来讨论现今瑶海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发展。

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一)城市自然生态系统脆弱

城市生态系统其实是人类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人类生态系统是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以人类利益为目的的,由人类改造、控制和操控的,具有简单化和年轻化发展趋势的生态系统。而人类生态系统由于具有简单化和年轻化的发展趋势,相比较自然生态系统这个成熟的生态系统而言更为脆弱。

合肥市瑶海区首先作为合肥市的老工业区,大量的重工业在此聚集。由于技术和资金以及政策的限制,大量的重工业的生产设备陈旧,对于“三废”的处理不到位。笔者在合肥市瑶海区老化工厂附近的小区走访时,90%以上的住户抱怨自己家附近的空气质量逐年下降,家中的窗户是常年不敢打_。其次,瑶海区是合肥市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根据“六普”的数据得出,瑶海区在2010年的老龄化程度(60岁以上)达到10.5%。瑶海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偏向老龄,同时加上瑶海区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生活垃圾的大量产生更加剧了瑶海区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最后瑶海区的绿地面积相比较其他区而言,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瑶海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二)城市社会生态系统出现失衡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土地逐渐转变为城市用地,导致大量的初级生产者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环境人口容量。同时,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非农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加上大量的人口流入,是城市当中贫富差距明显悬殊、生活居住差别明显的现象突出。同时,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就业、住房、出行、看病等基本民生问题成为人们与社会矛盾的焦点。城市的人文环境系统更是城市社会系统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在“五普”中合肥市的人口为1810847人,而在“六普”中合肥市人口快速增长到2556689人。瑶海区在“五普”中显示人口为87211人,而在“六普”中瑶海区的人口为318564人,人口数量增长明显。瑶海区磨店、新站等地的工业园的快速建立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而在磨店、新站等地的城市基本卫生、社区服务、社区文化服务系统的建设却相对落后,大量的“城中村”林立,与瑶海区城镇化、工业化的趋势背道而驰。

三、出现相关问题的原因

(一)城市规划和政策导向

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曾将城市的建设划分成三个模式,分别为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而合肥市(2011年巢湖市划分至合肥之前)的规划是一个明显的扇形模式。

扇形模式是将各个不同的功能区划分开来,各个区域承担自己各自不同的职能。庐阳区作为合肥市的经济、政治中心;包河区作为合肥市的文化集中地;蜀山区作为高校的集中区;而瑶海区则是合肥市的重工业所在地。城市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瑶海区的发展。同时,政策的影响也是瑶海区出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不足的一个重要诱因。在2013年瑶海区的工业区发展就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并且收到了国家的支持。而2015年的《2015年合肥市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政策》的出台更是对瑶海区工业发展加了一把油。大量的工厂在瑶海区建立起来,原本人口密度大、面积小、环境承载力低的瑶海区变得人口密度更加大,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变得更加脆弱。

(二)经济发展模式相对僵化

瑶海区是合肥市的传统工业区,境内汇聚了马钢(合肥)公司、氯碱化工、胜华铜业、绿宝电缆、金钟纸业、华源纺织等一批大中型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钢铁化工、机械电器、纺织服装、家具建材、造纸五大支柱产业,是全市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工业总产值由73亿元增加到247.4亿元,年均增长27.2%。财政收入由2.25亿元增加到7.72亿元,年均增长2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1.36亿元增加到5.37亿元,年均增长31.6%。瑶海区作为合肥传统的老工业区,经济发展单一,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集聚,所带来的GDP的发展并不适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于瑶海区而言只有改变传统的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大力度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个产业健康发展。

(三)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发展缓慢

笔者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了由于行政规划等原因,瑶海区并不是合肥市的教育基地,相对于整个合肥市的文化水平而言,整体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偏低。同时,瑶海区大量劳动密度型产业的集聚,瑶海区只有大量吸引外来务工人员才能满足大量的劳动力需求。但是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笔者做了一个“五普”和“六普”合肥市受教育水平的比较。

从表格中不难看出来,无论在“五普”时期还是在“六普”时期,瑶海区整体的教育水平还是偏低的。横向比较发现,大量的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集中在初中水平。高水平的知识分子所占的比例还是很低的。纵向比较中除了未上过小学的人数所占的比值是下降的之外,所有的值都是上升的。其中初中和大学专科所占的比重增长速度较快,分别为4.32%和4.64%。总体看来瑶海区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不断提高的,但是往往集中于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瑶海区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一方面需要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更需要在精神文明上加速前进。

四、瑶海区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措施

(一)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治理大气污染。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加快城乡天然气管道延伸工程,提高天然气使用比例。推进城市扬尘防治,加强对建筑、拆迁和市政等施工现场的扬尘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秸秆禁烧政策。加秸杆综合利用,鼓励秸秆还田、气化和沼气化利用。可以由区环保局牵头,积极探索建立大气污染防治联动机制,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执法。

治理垃圾围城。建立健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治理。由于瑶海区为合肥市的老城区,其中城中村大量存在,开展盲区死角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重点解决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的环境卫生问题。

(二)加强生态工程建设

完善绿地系统,提高绿化的整体水平,实施景观生态工程。瑶海区中大量的回迁小区是安置性小区,其中绿化面积往往很难达到居民的预期值。要加大对周边公路的行道绿化,加强对绿化的养护;同时加强对小区周边广场和公园的绿化,开展绿化大会战。在总体绿化面积、绿化投资、增加速度等指标继续保持全市前列。坚持绿量和品质并重,打造精品绿化为重点,持续实施小区和空地绿化提升和改造的原则。

(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严格资源节约门槛。新建项目必须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和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关于产业定位要求,避免产业转移中的资源浪费和污染扩散,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强化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设备,单位产品的能耗、物耗和污染物的产生量、排放量应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发区内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

推进循环化改造。由于大量的工业园区在瑶海区建立,资源利用效率低。要推动各类园区废物交换利用、能量分质梯级利用、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

(四)建设绿色瑶海

建设低碳瑶海。启动低碳社区建设,加强低碳理念宣传,改变居民行为模式,降低能源消耗。引导居民绿色出行,减少碳排放。强化从生产源头、生产过程到产品的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加强绿色低碳产品的推广与应用,提高生产比例和市场占有率,列入政府优先采购目录。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篇2

【论文摘要】骨干教师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代表,名师是城市的名片,重视骨干教师团队建平设,必须加强其专业发展能力的引领.而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运用名师工作室是培养骨干教师梯队建设很好的模式。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名师自身发展,更有利于引领骨干教师的发展。可以通过名师工作室为骨干教师搭建建学习的平台、研究平台和展示交流发展平台。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拥有一支优秀骨干教师团队是基本前提,而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专业引领,需要为骨干教师成为特级教师,成为名师搭建平台。

湖北省武汉市长期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开展名师工作室,通过授徒的方式,集中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人室学习,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笔者近期参加武汉市关于名师建设的项目研究,为了解和把握武汉市目前中小学骨干教师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骨干教师培养,我们课题组对其中推荐参加名师工作室人室弟子—中学骨干教师做了一份调查,对他们目前发展水平,发展需求做了一个了解,为制定下一步培养工作方案和实施效果考评提供了基础。

一、骨千教师发展现状值得关注

1.骨干教师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期。在对62名骨干教师所做的调查中,男教师46人,女教师16人。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 - 49岁之间,占被调查对象的98%0(如表这是一批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团队。

在对职称状况的调查研究中,62名受调教师高级职称占到了79%0(如表2)

从对目前所取得的荣誉称号中调查所得,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市级优秀青年教师占到了62%0(如表6所示)上述三项调查说明这是一支处在成熟期的教师,发展的潜力很大,但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正处在专业发展关键时期。

2.关注各学科骨干教师协调发展。从所调研的对象看,语文学科占到31%,是第一大学科,集中了很大一部分优质资源,骨干教师相对集中,而在美术、政治、体育、历史学科只有3%-5%0(如表3)

在中学骨干教师颁调查中了解到,主要集中在高中阶段,占到68%,初中骨干教师培养是一个值得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如表4)

上述表明在骨干教师培养问题上,各学科各学段骨干教师发展不均衡值得重视,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3.关注农村骨干教师的培养。从表5可以看到,在所人室的弟子中,从农村选派进人名师工作室学习研究的已占到60%,这对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骨干教师的成长大有好处,但进一步具体分析还是存在这些对象主要集中在农村的城区和重点学校,对偏远农村教师还有待进一步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4.关注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在调查2008年以来参加过的各类研修学习情况时,结果表明:被调查的62人中多数人参加过市级半月以上的高级研修班,一部分人参加过大型学术交流或考察的,但还有一部分人什么也没参加过。制订分类具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就显得很重要了。

在调查2008年以来骨干教师展示教学及研究成果情况时,有}8%只在区内交流,少数在省、市里交流。骨干教师要走出学校、走出武汉、走出湖北,成为名师还有一段路程。在调查2008年以来参加课题研究情况时,只有少数人主持了省级课题,多数人参加省级或主持和参加市、区级课题,也有相当部分人还没参加任何课题研究。在调查2008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教学科研成果时,有27人没有发表成果,也就是在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能物化为成果的能力还显得不足。

现状调查研究表明,我们骨干教师发展后劲不足,成员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研究骨干教师发展现状,探讨骨干教师发展规律,为骨干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学术能力的提升制订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组建名师工作室,有效引领骨千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调查对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学习看法时,十分渴望和感到荣幸的超过100%。虽然有人是从服从组织安排角度上来考量,他们没有去考量事实上的大,但希望参加学习则是共同的愿望。通过调查,不少骨干教师认为,骨干教师团队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引领。

在目前工学矛盾依然突出的情况下,依托名师工作室无疑是解决骨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之一。名师工作室可以使其成为优秀教师培养的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向名师学习,这种直接的学习是大家梦寐以求的;有展示交流的平台这是名师工作室独特优势;能向同行学习,也是他们的渴望之一。总之,对参加名师工作室学习是深得骨干教师欢迎的。

1.通过名师工作室为骨干教师搭建学习平台。名师工作室通过确定本工作室研究发展方向,拟定名师工作室的工作目标、工作方案;制订每学年各个成员学习计划,通过制订本工作室日常管理制度、明确名师工作室活动时间表,使人室弟子明确工作任务、内容和时间安排以及活动形式和地点。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学习,不仅能面对面向名师学习,还可以在名师指导下向理论学习,在名师工作室内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将读书和研究结合起来,不断提高骨干教师的理论素养;在名师工作室内向同行学习,通过学习内化成果,丰富理论,提高专业修养。

篇3

关键词:城市绿地:绿化面积;发展现状;问题;解决措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城市土地绿化面积的进程加快,对绿地的设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先进阶段,人们的生活逐渐被钢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中的绿地面积越来越小,针对这一问题,城市绿地的设计人员根据城市绿地的设计人员应根据我国的城市的发展现状,及绿地植被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充分考虑,努力对城市绿地进行合理规划。

1 我国城市绿地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城市绿地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在建设城市的绿地过程中,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果。伴随城市化建设的逐步加快,城市中的绿地面积也要相应提高,出现了以植物公园,绿化广场为代表的标志性建筑。现今阶段,我国在城市绿在建设方面还存有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有以下几点:

1.1忽略了城市绿地的整体规划

城市绿地的建设是否合理,决定了城市的整体面貌,影响着城市的空间和格局。目前在对城市的绿地进行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城市绿地的设计让人员,应该结合城市整体的规划布局,依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保证原有的景观环境和地质地貌的基础上,对城市绿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以便提高城市的绿化面积。

1.2忽略了城市绿地中植被的布局空间

目前,在对城市的绿地进行建设中经常只注重整体景观布局,经常忽略了植被的生长空间及周围的生态环境。大部分的城市绿化的设计人员认为,绿化就是种植绿色植物,对所种植物种类、生长环境、空间布局等方面考虑较少。城市绿地的建设包含了美学、生态学、生物学、建筑学等,对城市绿化人员的技术性要求较高。因此,技术人员在对城市绿地进行建设是,要充分了解各类植被的生长特征,合理搭配植被,科学的协调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稳定性,尊重植被的生长空间,从而对植被进行合理布局。

1.3忽略了生态环境对城市绿地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城市人口众多,建筑物密集,人均可使用的土地资源极少,可以用来建设的城市绿地面积更少。因此,城市绿地的建设人员为了提高城市的绿化面积,将原有的自然环境破坏,改变了以原有的生态环境系统,虽然提高了城市的绿地面积,但绿化效果不理想。

1.4忽略了当地环境对城市绿地的影响

我国的土地面积广阔、跨越范围极大,气候条件相差甚远,因此在建设城市绿地时,要充分考虑所种植的植被是否符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温状况,对不符合的植被及时调整,防止因技术人员的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2 城市绿地的发展原则

2.1科学合理的规划原则

在建设城市绿地时,即要考虑它的实用性、又要考虑它的美观性,使城市绿地建设的即科学又合理,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符合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

2.2因地适宜、经济适用的原则

城市绿地的建设讲究即符合周围环境,又能减少成本,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还不够雄厚,对城市绿地的成本投入在保证适合周围环境和改善民众生活的基础上应尽量减少。现今,城市绿地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居住环境和调节生态系统。因此,提高城市绿地的发展原则要以绿荫型绿地为主,提高绿地色彩,加大绿化范围,是城市的绿化空间呈现多层次的格局。

2.3符合民众的生活环境的原则

城市的绿地建设既要有美的体现,又要符合植被的生长规律。城市绿地的设计要以满足民众的审美需求为建设根本,在城市绿地的整体规划布局中,要科学的运用好比例关系、对称性、稳定性等,努力把城市的绿化面积和生态环境相融合。

2.4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城市绿地原则

城市绿地建设中的植被,要符合当地的人文背景和历史文化,种植具有当地特色的植被,提高城市氛围,这要求城市绿地的设计人员充分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及植被的生长条件,尽量引进城市中原有的植被作为城市绿地的种植品种,使城市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3 提高城市绿地的改革措施

3.1加强城市绿地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人员的参与

科学合理的对城市绿地进行规划,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绿地面积,还可以促进生态环境发展。现阶段,在城市绿地的设计过程中,提高设计人员的参与,使设计人员多采纳群众意见,在设计中使用更科学合理的方法。并且,对城市绿地的设计要求为多植被,少设施的原则。为提高城市的绿化面积,应该合理利用城市原有的地貌,因地制宜的使用规划策略。

3.2加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提高城市绿地建设的过程中,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在设计过程中,根据民众的生活环境,对城市绿地合理规划。如: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绿地公园。城市绿地中的植被尽量按照结构特征、生长特性、空间分布等因素,合理搭配,使城市的绿地面积尽量提高。

3.3加强城市绿地的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之间的沟通

要想提高城市的绿化面积,就要对影响绿地面积的全部因素充分考虑,如:人文知识、生态环境、地质结构、经济实力、气候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对城市绿地的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对设计的方案进行修靠,保证形成完美的作品。在对城市绿地进行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必须保湿时刻沟通,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将设计好的方案及时调整,保证城市绿地的有效提高。

3.4注重对城市绿地的建设人员的技术培养

加强对城市绿地建设的技术人员专业知识的培养,努力将研究成果转换成建设城市绿地的生产力。各地政府的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城市绿地的发展,大力支持城市绿地建设,增加城市绿地的建设和研究费用。研究部门应解决城市绿地出现的技术问题,并加以指导,使用和科学的方式展开研究。对研究成果采取保护工作,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保证其利益,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品的城市绿地建设团队,为提高城市的绿化面积奠定基础。

3.5加强城市绿化的施工管理

对城市绿地建设的植被品种进行集中管理,使珍贵物种的到保护,保证城市绿化工作的有效进行。

篇4

关键词:生态宜居;城市规划;土地;交通;公众参与

Abstract: in the tortuous developing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cities have been up and peopl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Now the urban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past. So highly civilization inherit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future now, also is the advanced stage of urban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ecological 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livable city will coordinate to deal with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society,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will be greatly conducive to building a resource-conser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in our country, so the ecological livable city plann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t firs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livable city, and then explain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livable principle, finally from six aspects discusses the key points of ecological livable city planning in detail.

Key words: ecological livable; Urban planning; The land; Traffic;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

首先生态城市的核心应当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由三个主要的子系统组成,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城市是三大系统协调而且良性运行的城市。生态城市应该是生态系统健康的、良性的城市。

(二)宜居城市的内涵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继续居住下去。狭义 的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在实践中,有的城市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位臵,突出园林绿化的作用。

因此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从内涵上讲应该是相互交融互通的,生态的才是宜居的,或者说宜居的城市必然也是生态良好的城市。

二、城市生态的现状及生态宜居规划的原则

(一)城市生态的现状

1、城市绿地日趋减少,土地利用与建设扩张带来自然生境退化,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空气难以净化,噪音难以降低,不利于居民的健康。

2、城市气候发生了局部变化,二氧化碳的增大,使城市的温室效应日趋显明,建筑物和沥青马路发出的热辐射更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加上建筑物的密度和高度不断增加,阻碍了城市的通风,城市的中心地区气温往往高出周围2℃~4℃。

3、城市污染不断加剧。城市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废气、废水、废渣排量增加,致使城市的空气质量下降,水系环境恶化,垃圾无序堆放等城市问题的产生。

4、水资源日趋紧张,尤其是城市饮用水的缺乏,城市的河流和地下水因污染而不能引用,城市的排水系统使降水很快流入河流,难以补充地下水,此乃过程城市漠化效应。

(二)城市生态宜居规划的具体原则

1、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我国是一个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农业大国,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决定大量农业人口会进入城市,如不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势必造成城市超负荷运行。确定城市人口容量时,既要考虑人口规模的合理性,又要满足未来人口增长的可能性。合理性与可能性的交叉点即是最佳人口规模。

2、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土地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内容,它兼具自然生态与经济生态两重属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的30%,合理使用和节约土地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必须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战略,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研究城市各地块的最佳利用功能,合理规划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和其他用地,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支撑。

3、合理布局城镇体系

要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城镇布局,确定区域内各城镇的规模、等级、地位、作用和职能分工,以中心城市繁荣发展,辐射带动区域内各城镇和广大农村的发展,促进区域发展生态平衡。

4、实施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

生态城市要求城市主导产业应当是代表现代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形成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循环经济也就是生态经济,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之间的尖锐矛盾。

生态宜居城市规划的要点

(一)编制科学的生态城市规划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均应达到国家先进城市的最高标准。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

包括通畅的道路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运输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的有保障的物资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和污水废物的排放和处理系统。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

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灾、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都应有高水平管理,以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

不仅有较高的绿地指标,如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实行城乡一体化规划,优化城乡空间结构

城乡空间结构的合理与否,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形态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城乡生态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城市与其周围乡村地区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城乡各自规划不利于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甚至会相互制约。

(二)城市交通规划的生态化

我国城市的普遍特点是人口众多、道路网络稀疏,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低,小汽车等私人机动车发展迅速。私人机动车的增加,特别是小汽车拥有量的大幅上涨,使得私人交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逐渐严重。公共交通优先正是实现城市交通规划生态化的措施,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方法。

公共交通优先的含义就是:在整个城市交通体系中,要树立公共交通优先的意识,在法律和政策上扶持公共交通,在体制改革上率先引进竞争机制,做好规划和管理的研究,使得公共交通优越于其他交通方式,从而达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目的。在规划阶段提倡公共交通优先,就是要优先考虑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优先落实公共交通发展用地,优先制定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在与其它规划的关系中明确其地位。

(三)合理规划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宜居程度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般条件,是既为物质生产又为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业总体。基础设施一方面是社会分工和高度社会化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协调城市各类设施的纽带,促使城市适度集和日趋社会化,为城市获取最佳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提供一定条件。

市政基础设施大体可确定为以下六大系统:环境系统、能源系统、水资源及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邮电系统、防灾系统。在前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想有效改善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并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处理的方方面面的工作还有很多,例如:搞好基础设施规划;改变目前对政府政绩评价倾向于经济和创利的方式;制定有利于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政策和技术政策;加快公用事业改革步伐,强化经营服务观念。

(四)提高生态产业发展水平,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核心

提高生态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主要针对城市近郊的农业发展,除了要增加对农业投入,更要有意识地引导农民加大蔬菜、水果、花卉等的培育和种植,增加对城市的供应。二是要对引进的工业项目进行筛选。要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高科技产业,无污染或少污染的产业。对已有的工业项目要认真抓好环保工作,切不可做透支式发展。三是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金融、物流、会展、贸易、信息、旅游、文化服务等第三产业,逐步确立第三产业的主体地位,加速提升城市的功能质量。

(五)营造宜人的城市人文环境

结合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切入点,突出体现“山、水、城”浑然一体的城市特色,充分展示城市的古代文化底蕴和当代文明风貌,形成独特的城市人居环境。

在城市建设中,深入挖掘城市的山水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等,并将其融入具体的小区、街道的建设中,张扬城市区域个性,使城市文化底蕴与当代生活气息融为一体,提升文化内涵和品味,大力营造新的城市亮点,用文化提升城市的建设水平。

(六)加强公众的参与

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人,与城市共兴衰荣辱。市民大众参与规划才从根本上体现出规划为人服务的宗旨,从而提高规划的社会满意度。公众参与体现在城市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而不仅仅在于规划决策这一环节。在规划的制订、实施、建设中都要给公众不同程度上的参与机会。这种参与同时也促进了新的规划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观)和生态意识在公众中的普及和提高,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创造一个平等、自由、安全、公正的生活环境。

结语

综上,规划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当前城市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模式,要将城市生态宜居的指标落实在总体规划、密度分区、标准分区以及地块控制上,实现城市容量控制、景观环境建设、服务设施配置、公共活动空间建构等多项空间布局目标,把城市的规划引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达到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的真正和谐。

参考文献

[1]寇九贵.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10.

[2]李炜,奚旦立,陈季华.生态城市建设中规划与绿化问题的探讨[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9.1.

篇5

关键词:生态景观;城市规划;设计与构想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工作是当前我国国家建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生态城市的建设对城市建设更是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而评判一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是否合理科学从微观上主要是看城市的绿化系统营造与建筑节能的措施是否高效,从宏观的角度上主要是看城市的自然生态是否平衡,是否切实落实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总之,对生态景观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这一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对当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目前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我国的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来说还是在恶化,环境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程度,生态的赤字在逐渐扩大[1]。具体表现有:沙漠化在迅速发展,水土流失的状况严重,草原的退化现象加剧,大气和水体的污染严重,废渣等垃圾的存放量过大等。城市的这些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市容市貌,更造成了城市的财富流失和经济损失。总之,当前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已经带来了很多的环境问题。

2、生态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要点

2.1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最初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的生存规则,因此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城市都具有比较好的自然生态基础,尤其是位于我国南方的一些城市[2]。因此,当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必须要充分利用好城市的自然生态基础。城市生态建设对自然生态基础的充分利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

①保护。保护是充分利用的基础,城市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一种人工生态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城市规划与建设必须要采取相关的有效措施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②提升。提升指的是保护基础上的完善和提高,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通过相关的工程技术措施来维护与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和生态资源的共享性[3]。

总之,充分利用城市的生态基础来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当前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来看,城市建设只有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态的基础,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

2.2 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的规划是城市建设总纲,编制科学的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4]。总体来说,生态城市的规划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生态经济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人口的分布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等。因此,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成一套由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以更好地指导生态城市建设中经济、环境和社会各方面的精心设计。

城市规划的社会发展指标首先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的环境为中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以使城市的载体功能和城市发展相适应。同时,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生态保护性开发和环境污染防治并重,以建设一个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循环系统,不断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最终促进城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精心的生态城市设计需要体现不同城市特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的吸引力和风格特色。主要设计领域包括城市景观设计、城市的住宅区设计和城市的产业设计三个方面[5]。

①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各类自然生态景观和由建筑、园林为主的人文景观构成的完整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城市园林设计要做好沿河、沿江、沿湖、沿溪等两岸林带和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在这些设计中融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现代生活理念和历史传统于一体,来提高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与共享性。建筑景观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要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设计与规划,尤其是沿主要街道的建筑景观设计,在做好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也要适当布置好低层的生态建筑。总之,各类自然生态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的生态功能,最终提高城市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益。

②城市的住宅区设计。

要结合生态建筑的原理来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以形成由生态建筑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的设计原则有:

( 一) 以尊重自然为前提

现代小区人居环境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 因地制宜, 尽可能避免大开大挖, 这应成为当今开发商和设计师的共识。尊重环境不仅指用地的地形、地貌、 植被、 水体、 气候等自然环境, 还应重视包括地域文化、 遗址、 历史名胜、 民俗风情在内的人文环境。

( 二) 坚持以人为本

现代住宅小区人居环境设计时应体现 “以人为本” 的设计原则, 且在设计布局和具体景观表现手法上一定要得体和适宜,一定要利于实现人和山水的亲和, 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 一定要利于人居环境由于自然生态景观的引入而具有自然的生态美;一定要满足人居或人的各种户外活动以及气候环境的宜人和安全。要想将自然生态园林景观类型和谐、 得体地应用于现代住宅小区中,尚需要园林景观设计师从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上做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

( 三) 园林绿化是基础

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污染的增强, 居民日益渴望回归自然, 对绿色环境渴望之极。而住宅小区园林化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它也是将来绿色人居环境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这里所说的 “园林” 是指宏观的大尺度的, 正向大地景观, 郊野景观和生态景观等方向发展。任何小区的园林化设计都要有一条明确的主景轴线或中心花园,并由此轴线或中心来组织整个小区的景观设计, 贯穿整个小区的始终。

3、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到,生态景观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对当前我国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能清楚认识到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态作为建设的基础,切实做好生态城市的精心设计和生态城市规划的科学编制工作,就一定能做好生态景观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工作,进而推动我国城市建设的良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雅静. 规划生态城市发展城市建筑[J]. 山西建筑,2009(02).

[2]秦马付. 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 山西建筑,2009(25).

[3]张明. 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生态建设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J].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01)

篇6

关键词:生态城市 规划 设计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生态城市的概念与特点

1 .1 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代表了当代及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载体。生态城市基于生态学理论,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协调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使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和谐共处、互利互惠,实现城市又好又快发展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1 .2 生态城市的特征

1.2.1 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既指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又指环境发展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和谐。根据以往的城市发展理念,人们过于重视物质和经济利益,忽略了自然环境,致使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人类最终也受到自然的惩罚,如:沙尘暴、酸雨、泥石流等。生态城市重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相处,希望能营造一个充满绿色、爱与生机的人居环境。

1.2.2 持续性

生态城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重点研发可再生资源,努力实现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1.2.3 整体性

生态城市的整体性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要协调环境、社会和经济之间的整体关系,谋求共同发展,重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1.2.4 高效性

生态城市的高效性主要提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高效率的流转系统和转换系统。流转系统依靠城市基础设施,保证城市的信息流、能源流、物流和价值流等高效、有序运转,从而提高流转效率,最大程度的减少能源、经济消耗,有效防止城市生态污染;转换系统是指把自然物质转换为经济物质,通过人类对经济物质的利用和消耗,再把经济物质转换为废弃物,生态城市的目标:用最少的自然物质转换为最多的经济物质,并减少废弃物的排泄。产业结构方面表现为第一产业小于第二产业小于第三产业的金字塔结构。

1.2.5 区域性

生态城市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它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作用的产物。生态城市的很多生态问题都是跨区域的,因此生态城市要加强与周围区域的合作关系,共同发展经济和维护生态环境。

2 生态城市的规划

2 . 1 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指通过综合考虑社会心理与自然生态两方面的因素,建立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和谐相处的最优环境,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类的创造潜能和生产力,有效提高人类的精神文化水平和物质经济水平。

2 . 2 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不仅是一个由自然、经济、社会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还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所以,在规划生态城市的过程中,不能只单纯的遵循社会生态原则、经济生态原则和自然生态原则,还要充分考虑复合系统原则。

2.2.1 社会生态原则

人类在某一区域生活、集聚并最终形成城市。人类文化观念的更新与社会行为的进步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因此,在规划生态城市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以切实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只有被大多数人支持并接受的生态城市规划方案才能被最终确定。

2.2.2 经济生态原则

城市经济是生态城市规划的物质基础,是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保障。因此,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过程中一定要让规划方案促进经济发展。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的方式换取经济的暂时发展,而要以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为指导发展城市经济。

2.2.3 自然生态原则

城市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又是城市发展的限制因素。所以,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首先,应明确城市自然环境的现状及承载能力;其次,认真研究经济活动及人类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后,根据以上两方面的分析结果,再结合城市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和总体发展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3 生态城市的设计

做好生态城市的设计工作,使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城市设计,充分体现不同城市的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城市特色和城市形象。在设计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应主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3 . 1 城市景观设计

生态城市景观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根据不同城市的特色环境,对城市各类自然生态景观加以规划并进行适当的人工处理,构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建立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在设计建筑景观时,应在做好建筑景观平面规划的基础上,重点设计空间天际轮廓线,尤其是在城市的主干道上,对低层建筑与高层超高层建筑进行优化布局;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应重点考虑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并加强城市溪、河、湖、江周边的林带和草地建设,使城市的人文特色、生态环境和现展理念完美融合,从而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共享性。

3 . 2 城市产业设计

设计城市产业时,应学习发达国家设计生态城市产业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以循环经济为特色、以绿色环保为宗旨、以高效节能为目标、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型工业体统。与此同时,城市还应重视文化、医疗、教育、信息、旅游和物流等产业的投入力度,逐步调整和改造现有产业的不足,努力实现城市产业的生态转型。加大清洁生产的审核力度,建立环境信用评价体系,让企业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从而促进城市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 . 3 城市住区设计

合理应用生态建筑原理,科学设计城市住区。首先,对城市住区进行合理布局。根据城市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综合考虑城市生态环境,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并对住区进行合理规划;其次,坚持节能低耗无污染的原则。通过对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建筑物的朝向等问题的合理设计,解决建筑物的采光、透气、保暖等问题,从而降低由于取暖和采光等造成的能源消耗。

4.低碳生态城市试点启动

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24项指标,其中关于资源环境的8项指标中有7项是约束性指标。生态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已经被提到了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未来,中国只有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以采用低碳发展模式和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为手段,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健康发展。

5实例―漳州城市规划建设

构筑“两轴、两带”的生态环境

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加强自然生态通道的保护与建设,必须预留城市东部的生态发展空间,以保持区域东西向生态通道的连通。两轴:包括北溪西溪在内形成的水域及其沿岸生态轴线。其中北溪是漳州城区北部重要生态通道,是北部区域水气、生物等生态的重要通道。西溪既是九龙江三角洲区域的生态水气通道,同时也是重要的城市景观通道,是重点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地带。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九龙江两侧要划定生态保育区,保留足够生态空间,必须进行严格的建设控制,以保持区域生态通道的贯通。两带:构筑圆山生态通道和云洞岩生态通道这两条生态保护带。圆山生态通道 :以圆山风景区为核心,分别向西南及东北延伸,南部过乌石步水库向南部山脉延伸,北部与芝山公园、马鞍山公园相接,经石牛山、红老山向岩边山方向延伸。云洞岩生态通道 :以云洞岩风景区为核心,南北分别向官浔及天柱山延伸,南接凤山、照镜山与白云山相接,并向官浔方向延伸,北接三峰山、近鸡山与天柱山相接。

6 结语

城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而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变得非常严峻。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促进城市文明和塑造城市形象的同时,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因此研究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问题显得愈发重要。本文认真探讨了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希望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能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景江,王汝江.小议生态城市规划设计[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16)

[2] 杭云飞.现代城市生态小区的规划设计[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9(03)

[3] 李彩国.对生态城市的规划设想[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20)

[4] 卓雄标.浅谈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的规划与设计[J].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

[5] 曾海祥.初探厂区绿化规划设计的原则[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23)

[6] 宋俊峰,周爱萍.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J]. 甘肃科技. 2011(11)

[7] 张雨薇.探究步行街空间环境质量[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0)

[8] 张建伟,徐克雷.规划设计生态社区[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20)

篇7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 环境规划 应用

城市本身就是人和环境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的一个地方,因此在建设的过程当中,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在其中的体现。对于城市环境的规划来说,首先会从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的健康保护角度出发,请尽量创建一个清洁、优美、适宜的生存环境。因此,开展生态城市环境的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当中的重要内容。

一、生态城市的定义

生态城市指的是人和自然进行高度和谐的城市发展模式,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下的一个理想的人类居住形式,它的内涵主要有技术和自然的融合。在生态城市当中,综合效益的获取、人类创造力和生产力的最大限度发挥,是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发现生态城市实际上应该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三者得到高度和谐的一个新型城市。

二、环境规划和生态城市的关系

环境规划指的是为了能够让环境和社会的经济处于协调发展的状态,把社会、经济和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根据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它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安排。把环境的规划引入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主要指的是在开展生态城市规划的时候,建立起一个可以对城市生B化进行引导的环境规划体系,从而使得城市的发展可以更好的对环境条件进行适应,避免在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生态环境受到比较大的破坏。

三、生态城市建设中环境规划的应用

(一)建设生态型的园林

生态园林是一个以生态学原理作为指导所建设得到的园林绿地系统,在城市的园林绿化工作当中,生态园林的建设是最高层次的一个工作体现,也是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生态园林的建设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并且这个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的,它可以对绿色的植物进行利用,从而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使得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都得到提高。对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气候进行调节,并且吸收环境中的有害和有毒气体,在美化景观的同时,对生态的平衡进行调节。基于生态型园林的功能,在生态城市的建设当中,在环境规划的开展过程当中,应该加强生态型园林的建设,使其能够促进城市建设达到锦上添花的目的,可以把城市和大自然进行紧密的联系。

(二)开展大气污染的整治和规划

大气污染的综合整治规划工作主要是根据城市的大气质量现状和它的发展趋势展开功能区的划分,同时按照所拟定的环境目标对各个功能区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进行计算,最终制定出相应的污染治理方案。大气的污染治理工作是有依有据的,必须结合城市的能源结构情况,同时站在交通状况中对首要污染物的浓度进行确定,并且寻找出一些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方便人们在开展治理的时候能够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最终达到更好的生态城市建设状况,为人们的居住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水污染整治规划

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开展环境规划的工作,要重视水污染的整治和规划工作,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同时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加强对水污染的整治规划是必须的,也是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水污染的综合整治规划,主要是对水污染的现状进行调查,在所得到的调查结果等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来对最大允许排放量进行确定,寻找出最佳的治理方案。结合我国在水污染方面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的综合整治规划,应该对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进行改革,在生产的过程中尽量使用少废水或者无废水的工艺来进行,最终实现有效的水资源保护。

(四)固体废物整治规划

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固体废物的整治也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固体废物的整治工作处理得当,那么生态城市的建设效果就会更加突出。固体废物的整治规划,主要是根据环境的目标对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进行考虑,同时结合处理处置的指标体系,制定出一个最终的治理对策。当前,我国的很多城市都处在固体废物的包围当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固体废物的问题进行解决,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在固体废物的整治规划过程当中,要结合不同的固体废物,找出对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提升固体废物整治的针对性和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的规划是一种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相适应的一种新型的规划方法,他在规划的过程当中会把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的总体规划进行有效的结合,同时从自然要素的规律角度出发,尊重它的发展和演变规律,并且在这样的基础上对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的开展进行确定,最终促进自然资源要素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使得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处于一致的状态,促进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坦, 吴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06, (1).

篇8

【关键词】生态水系;景观工程;环境保护;积极影响

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是本着绿色、环保、生态的原则作为城市的自然景观而存在,其存在的根本价值在于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人文建设、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对环境的保护都会产生积极地影响,并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多重好处。随着城市中心经济的发展和郊区城市化现象的普遍存在,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越来越被社会经济的发展所需要,并被广泛的应用于在环境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等方面的规划建设中。

一、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的建设分析

城市生态水系主要是指城市的水资源系统与城市生物生存状况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利用城市的水资源,改善水质质量,绿化水系周围的相关设施,保障水体中动植物的生存状况,通过水体周围的绿化以此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更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对健身、打球、运动等方面的活动量也相对增加。同理,人们对物质需求的增大自然就导致了人们对废物的排放量增加。由于城市的环境对废物的承载力有限,所以当工业垃圾及人们的生活垃圾排放量超过了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就会导致城市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环境污染。当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水与人们生活的废水直接流入到城市的河道中时,就会直接对城市的水体造成破坏,导致城市的水体变黑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难闻的气味儿,周围的生态环境也就会逐渐受其影响失去生机、甚至荒芜,长此以往,人们无心去河边欣赏、亲近自然,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是保障整个城市系统绿色生命的源泉,也是保障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水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生态水系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绿色环境以及健康的水资源,保护了人们生存环境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设施,给城市增添了绿色,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多彩的变化。同时,人们也会更加珍惜生态水系景观带给大家的方便,更好的去保护和利用水资源,使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2、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的建设

第一,应加强对水资源的规划管理。达到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水资源的规划、管理相互统一,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严格遵循国家对水系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条文及措施,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水系管理系统。重视对城市生态水系的保护,实现城市生态水系的良好的发展。第二,应对水资源工程的管理加大力度。要想改善城市生态水系的环境,就必须从根本上来降低城市水体的污染,通过治理水污染与预防水污染相结合的方法来保护水体环境,改善生态水系。并根据城市生态水系环境的发展现状,从而进一步完善城市的供水及污水处理工程,保证污水处理工程的处理能力。最后,还要通过呼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自觉养成对城市生态水系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对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意识,使得节水意识与生态水系的环保意识相互统一。每个公民都自觉的去节约每一滴水、保护共同的生态水系家园。同时,政府及相关机构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市民对城市生态水系景观的保护与宣传,提高人们对城市生态水系景观保护的积极性,争取达到人人参与到生态水系景观工程的建设与保护当中。

二、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对环境保护的积极影响

1、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对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通过对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密切联系了城市环境的发展现状,从而构建的绿色生态水系景观。在给人们带来健康的水资源环境以及一系列可供人们欣赏、游玩的休闲场所和娱乐设施、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大大增加了人们对城市生态景观的满意度、认可度甚至对良好的城市生态景观产生依赖,从而自发的去维护城市水循环系统,节约对每一滴水的利用以及对生态水系的保护,从根本上改善并杜绝了人们在生活中对污水的处理和排放,进而保护了城市的生态水系,更对城市的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为环境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政府一方面面对城市迅速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一方面大力强调对环境的保护。显然,城市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环境的保护是相互矛盾的两个大问题,如何在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有效的进行环境保护,是当前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建设良好的生态城市水系景观,通过保护水循环系统,加强了对生态水系的维护,增加了水系周围的绿化设施,从而为城市涂上了一抹绿色,增添了城市的绿化范围,净化了城市的空气质量,促进了城市环境水平的提升。不但加快了城市社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更通过对城市生态水系景观的建设为城市环境的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加大了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力度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大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不少城市已经开始花费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的建设中来,从节约水资源、对水资源的保护以及综合利用的角度,进而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与环境的保护达到合理有效的统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加大对城市水系景观工程的建设也就是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以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的建设来促进城市的环境保护,最终达到城市的经济建设与城市的环境水平和谐发展。

结语

在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全国各个城市的环境水平、空气质量对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的健康都存在着较大的威胁。在人们高度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提供良好的生活质量同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加大对城市的环境保护是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必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的建设分析,得知其对城市环境的保护有着积极且深远的影响,笔者深知本文在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对环境保护的积极影响方面的分析与研究还有很多不足,并通过日后不断的努力学习加以改进、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淑军,徐世鹏,陈向军.临沂市水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山东水利,2010(01).

[2]赵波,张宗梅.论水文化建设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意义[J].科技信息,2009(09).

篇9

关键词: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

1智慧生态城市的定义

智慧生态城市是在建设数字化、现代化的智慧城市的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两者作为一个同等重要、密不可分的整体协同推进,按照生态学原理,建设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为核心的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宜居城市。一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以过分强调规模和速度,以大量掠夺自然资源、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现在,随着自然资源的日渐减少、枯竭,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日趋加剧,各种垃圾等对人类生存空间的侵占,自然环境早已不堪重负,并开始出现各种负面影响,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借助智慧产业的高速发展和普及,为改变当前现状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推行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在推进城市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使人民生活和生产活动高效、便利的同时,将对自然环境、资源消耗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发掘生态建设和智慧建设的结合点,形成新的产业模式,继续推动自然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智慧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家都意识到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2.1规划建设未融入“智慧生态”理念。过分追求城市化速度以及经济效益,把完成大量建筑和工业体系建设作为重点,甚至大力发展严重破坏环境、消耗大量资源的产业以拉动GDP,完全没有将智慧化、生态化理念融入到规划和建设中。2.2智慧和生态建设不均衡。在进行智慧生态城市建设时,虽然有这个理念,但是依然有失偏颇,通常以智慧化为建设重点,过多重视城市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等方面的建设,虽然能够对公共安全、环保、交通、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各种需求进行快速智能反应和管理,使人民的生活更加高效,但是在保证人民生活健康、减少资源消耗、减少环境破坏方面作为不大。2.3没有形成智慧生态建设产业。当前很多城市的智慧生态建设,大多是先进行智慧化建设,再牵强附会地引入一些生态建设,如先进的垃圾处理厂、绿化工程等,没有找到生态建设和智慧建设的结合点形成产业,没有对拉动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是如果在建设和改造之初就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推动智慧生态建设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保证良好的建设效果,而且可以极大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3推进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措施

3.1推进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基本理论发展。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作为一个较新的理论和概念,大多数人对其还比较陌生或不得要领。甚至有人认为推进生态建设会导致经济衰退而怀有抵制心理。所以推进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基本理论发展对建设智慧生态城市具有重大的指导和促进意义。智慧城市的建设在进行布局时必须充分考虑地理、人文、气候等因素,合理规划城市的规模和功能,结合智慧产业的促进作用,合理协调对自然生态的索取和补偿关系,充分发挥自然环境提供的优势,建立最适合的智慧生态产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利益,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从法规、道德层面入手对人民的生活方式、经济行为进行引导、规范,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科学利用理念。努力提高自然环境质量,为人民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确保经济发展,实现城市和自然地和谐相处。3.2进行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1)城市发展应重视生态环保。城市建立的初衷是推动经济发展,并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引进先进科技和设施保证人民生活幸福的同时,城市不能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当前科技发展迅速,完全可以利用科技优势,加速城市经济转型,建立最适合当地自然特点,对自然环境消耗最小、破坏最小的产业。同时加速对自然环境的补偿和修复,如植树造林、土壤修复、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防沙治沙、退耕还草、湿地恢复、固体垃圾治理,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倡导和推行节约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通过对自然的保护形成新的产业,拉动经济的发展。(2)科学的城市定位规划。在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过程中,良好的顶层设计比其它建设都要重要。要结合当地特点进行全面的、有远见的城市定位,强调土地/资源的混合利用、综合开发,将工作、生活、消费、环保等活动场所有机结合,将智慧和生态结合,科学划分合理的功能区。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并通过协调发展各种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加强功能区之间的沟通,提高智慧化管理水平,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新型城市。(3)大力发展智慧生态产业。城市依托的传统工业体系对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消耗和破坏。而智慧生态城市为保证经济发展,需要建立适合城市自身的智慧生态产业、通过智慧信息流引领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积极创新,通过高新技术推进生产业,如保险、商务、科技等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通讯、新能源、集成电子、大数据、先进制造、新材料等未来优势产业。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的同时,通过先进技术带动生态建设,保护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创建宜居的生活环境。

4结束语

当前城市化高速发展已经逐渐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长此以往,不论是对人类还是对自然环境都会造成极为严重的伤害。作为解决之道,建设智慧生态城市任重道远,目前理论和建设方式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按照科学的观念建设智慧生态城市与经济发展并不冲突,当形成智慧生态产业,其也会为经济提供强大的拉动力,使环境更宜居,使城市更智慧、经济更发达,也使人民生活更美好。

作者:窦宝仓 郭雯 单位: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0,(5):48-57.

[2]毕凌岚.生态城市物质空间系统结构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4.

篇10

关键词:山地城市山洪组团式建设绿地系统

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 A

1基本概念

山洪是山地区域和山地城市灾害的主要表现形式。山洪灾害的发生时间短,流速大,对山地区域与城市的地标重刷与破坏力极大。山洪的爆发经常伴随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危害巨大。因为山地地貌特地对洪水起重要作用,地面坡度陡峻,巨大的高差使得洪水涨落快,洪峰大。同时城市开发建设对于山体植被的破坏也增大了山洪爆发的几率。因此山地城市作为洪涝以及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城市,对于山洪,泥石流等洪涝灾害的预防准备就是城市规划的重中之重。

2山地城市防洪案例分析

陕西省府谷县新区位于黄河以北,现状地形复杂,地面高程在800~1000米之间,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南部为黄河,北部为山地,东部与现状城区一河之隔。现状府谷新区的可建设用地主要为山地和黄河之间的狭长区域以及山谷之间的空地,其用地属黄河低河漫滩区。随着城市开发,城市建设由河滩向山地拓展。作为山地城市,尤其是山体自然植被相对匮乏的黄土高原城市,防灾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3.城市布局对防洪的影响

通过对城市布局规划,开发控制,绿地系统设计,减少灾害发生的概率以及灾害时对城市的影响。

3.1集约化建设,组团式发展

将山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充分重视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对黄河和山体的生态恢复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协调本片区内部的功能布局及空间布局。城市建设尽可能保持自然状态,将水泥堤岸恢复为生态堤岸,留出可供调洪、滞洪、泄洪的河道缓冲地带,以调节洪峰。城市建设带来的大量的硬质用地,使得洪峰流量增大,汇流时间变短。同时保持城镇周边林地,草地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减少不必要的开发建设。为适应山地城市建设,保证城市安全,应尽量避免削山平谷的开发模式,保护山地城市的地形地貌。城市发展必须避开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长远考虑城市拓展,对规划区用地进行土地适应性评价,将洪涝风险因子作为重要指标,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本次规划方案中,依托自然环境,通过局部对地形的整理,道路的适当曲折变化,减少不当的山体破坏。新区建设在黄河与山体之间展开,整体空间结构上形成了东、中、西三片城区。三个城市功能核心的布置,使每一个片区的主题性加强,等于确立了城市的增长极,带动该区发展;同时若干公共服务设施节点,均质的分布于各功能片区中,增强城市的舒适性,提升城市活力。每个大片区均有利用山体而布置的大型城市公园绿地,成为城市片区的绿心。城区围绕山体组团式发展,提供城市延展性的同时,避免过度的开发。

3.2合理的用地选择

山地城市由于资源有限,可选择用地较少。通过对用地灾害的风险评估,选择用地,避免填充式开发。土地利用规划须兼顾防洪规划,城市用地布局、道路的选线和断面选择、给水排水管网的确定、滨水岸线生态景观塑造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的打造都应与防洪需求相协调。

本案中,由于黄河的防汛要求等,滨河活动组织较困难,因此如何将滨水区的意向向城市纵深延伸就显得尤为重要。规划中着重设置了若干条垂直于黄河水面的景观廊道,将城市各种活动与黄河之间建立起联系,这些廊道包括有绿廊、商业街、广场等公共空间,供全体市民享用。对于易淹没区内的用地,规划为绿地、停车场、市场等用地,易于管理,容易对人群疏散;现状冲沟规划为绿地,减少突发灾害对城市的影响;对于难以平衡的用地,通过修筑加固防护堤,拦沙坝、生态护坡等多种工程手段,防止洪水干扰居民生活。

3.3开发强度控制

应综合考虑城市安全,合理制定城市的土地开发强度。避免在容易发生灾害地区进行高强度开发建设。本案在现状村庄以及黄河岸平坝区进行相对高强度开发,山体周围生态敏感区控制低强度开发,以减少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3.4绿地系统建设

山体城市,往往山脉蜿蜒,合谷纵横,起地形条件复杂多变。一方面保留山体往往成为城市了生态绿心,另一方面,由于高差变化大,影响绿地系统的联通性,相对平坦的组团绿地相对缺乏。本案规划通过网络化绿地系统建设形成“两河交汇,森林渗透,五个公园,多条廊道”的绿地系统结构。绿化山体,打造森林公园维护城市周边的基本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的同时减少地质灾害发生几率。结合防洪沟渠,规划带状防护绿廊,形成由山体到黄河的生态绿楔,保证绿地系统的联通性,为防灾减灾提供生命通道。同时山体建设的台地间通过生态护坡防护绿地的建设,减少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建设其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冲击。最终通过网络化绿地系统,为城市防灾减灾提供生态支持。

4工程措施防洪

府谷新区防洪规划将地区防洪规划与流域规划相结合,防洪排涝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一方面加强防洪减灾设施的建设和保护,保障中心城区防洪安全,控制过境洪水,同时采取雨洪利用措施,并要考虑工程与非工程防洪措施相结合。另一方面加强北部山区的植被保护,改善雨洪径流及蓄积生态条件。根据片区北部山体植被现状,在防洪主要沟渠的源头或适当位置,规划设置挡沙、导流坝,以阻挡泥沙在防洪沟渠中的沉积淤塞,确保防洪沟渠的过水断面和过水能力。通过合理规划防洪泵闸,防止黄河、孤山川洪水倒灌。加强对水库、河道、北部低洼处的调蓄坑塘等的用地保护,保证城乡建设不影响水库调度,侵占、缩小河库用地。

具体工程措施

(1)防山洪

通过加强植被保护,采取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疏导、拦挡雨洪水及泥沙。沿新区山体修建截洪渠,经排洪干渠向南排入黄河。截洪渠和排洪渠在山脚下采用明渠形式,在新区建设用地内为减少占地采用暗渠形式。同时排洪干渠接收新区内雨水,平时作为雨水干渠使用。

(2)修建调蓄设施

新区北部山脚坑洼低地处,建设雨洪调蓄水库或者山塘,塘库堤坝要达到相应的防洪等级要求。

(3)修建排洪沟渠

根据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结合新城区发展现状,新城区防洪沟渠规划分为防洪明沟渠和防洪暗沟渠。沿道路变或山边和坡度较大地带,尽量采用明沟渠;在缓坡地段由于空地少,可沿道路布设防洪沟渠,应采用暗沟渠,沟渠覆盖兼作道路。渠线设计遵从原有天然排洪沟渠的走向,在分水岭沟壑处选择分散排放渠线。防洪沟渠线走向应选在地形较平缓,地质稳定地带,并要求防洪沟渠线短,以最近距离将洪水排入黄河或孤山川;尽量避免穿越公路,以减少交叉构筑物;尽量减少弯道。

本片区北部为山坡台地,城区建设依托地形而建,沟壑较多,原有山洪天然冲沟直接穿越新城区,给城区市容、环境卫生和交通运输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使道路的立面规划和横断设计也受到限制,因此,在新城区很多地段的防洪沟渠采用部分暗渠,特别是在交通繁华的区域,防洪暗渠上面就是城区交通通行道路。

(4)设置排洪泵闸

在片区排洪沟渠排入孤山川和黄河地势低洼处设置排洪泵闸,以防黄河洪水倒灌。

(5)修建防洪堤

沿新区南侧和东侧,黄河及孤山川沿线根据防洪标准修建防洪堤,在防洪堤外营造护岸林,防止水土流失,拓宽行洪断面。

5.总结:

随着全球环境的变化以及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山地城市的防洪防灾建设任重而道远。防洪建设一方面依托完善的工程措施,另一方面,更需要城市的合理布局,适度的开发,完善的的绿地系统,这一切都会为城市安全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山地城市的防灾是一个综合完善的系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