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学习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学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本人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绪论部分的教学,(2)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加强实验教学。做到以上几点,将极大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出该领域的优秀人才。
微生物技术是现代高技术之一,对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以低耗高效、副产物和副作用小、安全性好,而在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技术的交叉渗透过程中,将微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到环境工程中,为微生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解决目前人类所遇到的人口、能源、废物处理等环境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显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国内许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并将课程的重点放在了介绍微生物的生态与微生物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应用上。但同时《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内容与研究方法上和环境工程的其它课程又有较大的差别,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有它的独特性。
我校水资源与环境学院自开始招环境工程本科生以来,一直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目前,我有幸成为这门课程的主讲老师。如何对待该课程的教学? 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使学生在系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防治环境污染、改善与提高环境质量的微生物学原理、技术和方法?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工作,感受颇多,特将我对讲授这门课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请批评指正。
1 加强绪论部分的教学
有些人认为绪论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在教学上可有可无,有些老师往往是让学生们自学绪论部分。但实际上绪论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又是一门课程的缩影和向导。在绪论的讲授中,授课教师应该介绍微生物的发现及其与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对于我们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介绍微生物学的奠基、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是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介绍显微镜的发明者列文虎克、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等为微生物学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启迪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1];介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多联系生活和实践,努力使抽象深奥的内容变得具体简单。例如,在讲授微生物发酵时,联系酸奶的制作,告诉学生各厂家生产的酸奶呈现不同的风味就是因为不同厂家选用的菌种不同,因而发酵产物不同所致,使学生深刻了解了发酵的不同类型。
2 更新教学内容,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随着生物学、微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呈现出新的内容。特别是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渗透到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与微生物学关系密切,这更加促进了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培养高质量人才,教师需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变化的动态,将新的知识和新技术及时增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性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为他们将来深入开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可以讲解有关DNA重组技术、基因扩增技术、DNA测序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2,3],为学生将来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还可以把一些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知识,例如ADIS的传播及预防,SARS、禽流感的爆发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等等,以科普形式介绍给学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另外,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引入教学中,也可以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机,帮助学生认识发现真理的过程,培养其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勇气。
3 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一种内驱力,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只有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参与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力。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在通常情况下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其教学内容是一些微观的、抽象的、阐述性的内容,并且涉及到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前沿学科,具有较强的广度与深度。如果不能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这些繁杂的内容就会使学生感到味如嚼蜡,毫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佳。如果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就会增加学生课后查找、阅读参考资料的主动性,这对学生后续内容的学习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
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主要学习了数学、物理和基础化学等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尚未展开,所以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学习微生物目的缺乏认识,在他们思想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即解决环境问题必须用物理化学的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将工程实践中一些有影响的或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实例,如:一般的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资源化系统等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明白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还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前几个章节主要讲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化过程,具有概念多、微生物种类多且形态多变的特点,而且由于微生物形体小,无法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直观的印象,学生普遍感到“看不见,摸不着”。针对这种情况,应当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利用一些典型微生物的图片或三维动画形式,描述其形态与生长发育过程,这样既方便讲解又生动活泼,利于学生理解,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采集微生物,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自己去观察体会,并通过查资料,关注学科进展,采取互动形式,增加学生从课外获得相关知识的能力。
4 加强实验教学
微生物学是来源于实验的科学,所以我们应着重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原理性、概念性、实践性、操作性难度较大的课程。比如显微镜技术、制片和染色技术、培养基的制备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纯种分离培养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大气及水中微生物监测技术等。这些都需要特殊的设备和独立的训练,如果没有足够的课时及仪器支持,掌握其中的操作技术是很困难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前期准备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精细和繁琐的工作,工作量大,连续性强,即使是微小的疏忽也可能造成实验的失败。在做实验准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细致才能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这就对实验室老师的素质和教学态度提出严峻的考验。
还有,实验操作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最好的过程。实验中,我们应该采取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大胆探索,教师积极引导、注重启发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做“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时,我们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完成3个不同类别典型细菌的正确鉴别染色片,从挑取菌种、涂片、固定、染色、调试显微镜,直到观察到染色的微生物形态,鉴别出正确的菌种为止,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操作,而且实验的每一步都要非常认真仔细,稍不注意就得不到正确结果[4]。实验中,学生对涂片后固定细菌时的温度高低、洗片环节、酒精脱色的时间等精心分析,反复实验摸索,并在教师的启发下,找出问题症结,直到得出满意的结果为止。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应对学生操作时的习惯性问题和错误作重点提示和讲解,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及时指导纠正动作,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实验课的讲授过程中,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开一些综合性地实验。综合实验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实验的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是过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实验过程印象不深,理论掌握不牢,动手能力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如水、室内空气、土壤和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等应用于实验教学,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由指导老师指导和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巩固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微生物学博大精深,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时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微生物教学进行得更合理,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微生物学综合素质,相信通过对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改革,通过主讲老师地不断学习提高,最终能够使《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适应时展要求,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环境科学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洪勋,王晓谊,齐鸿雁.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J].生态学报,2003,23(5): 988-993.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趣味性教学;方法研究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一个人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才会有研究、了解的欲望。兴趣使学习变得更加丰富生动,也使学生不再排斥学习的课堂。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生物知识,为了让学生摆脱生物课堂的枯燥、乏味,为了让学生对生物更具有求知欲和好奇心,学校可以尝试开展生物趣味性教学。生物教师通过改善自身的教学模式,运用新式教学方法,帮助更多学生学习和理解生物的多样化。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的求知欲就是学生对该学科产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要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所教授的知识中是否存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生物学科教学,通常给学生的印象都是枯燥乏味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断从生物知识当中寻找趣味性强的知识,让学生多提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提问,控制讲课的节奏,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代替生物知识中规范的定义。在课堂当中,教师应多运用反问的方式讲课,帮助学生激发求知欲,深入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利用已知的生物知识自行对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进行探究,在无形之中影响学生对生物的学习态度,达到趣味性教学的目的,从而帮助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二、教学方法创新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师一味地罗列生物知识点,如此情况下的生物课堂变得沉闷而漫长。教师凭借自身的经验告诉学生哪里是考试的重点,哪个知识点是难点,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应试为主,课堂所学到的知识也大多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学生没有机会自己思考,也没办法体会求知的趣味。新型的趣味课堂要求教师先改变自身的思想态度,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为学生讲解知识,以其他学科的丰富内容促使学生学会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进而真正学到生物知识。
除此之外,生物课堂并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罗列,教师要以实验作为教学途径。通过在课堂上的趣味实验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印象,使其在课后依旧能够不断进行思考,继续积极探索生物的真正意义。教师要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亲身参与到生物实验当中,自主感觉生物实验当中的生物形态,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能够对生物知识记忆犹新,从而达到教师开创趣味性课堂的目的。
三、课堂内容生动丰富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直接桥梁,语言幽默的教师是很受学生欢迎的,高中生物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并且在此过程中使用幽默的语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高于传统教学课堂。每种生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不仅只有人类有自己生活的世界,对于动、植物来说,其也有属于自己的世界。那么,动物的兴趣和特长是怎样的呢?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求知欲,利用多媒体制作出一些吸引学生眼球的动画,将生物学知识有效地与动画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可以多下载一些有关教材内容的视频,给学生播放。例如:动植物是如何抗敌、如何繁衍等短片。通过形象地讲述,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在乐趣中学到生物学知识,进而扩展其生物学知识面。
四、增加学习实践
生物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有着操作性强的特点,这门学科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而且生物学科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体现。例如,人体结构方面的学习内容,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急救知识不可或缺,同时在实践中可以对发生的一些现象做出合理的讲解,这样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状况,会找出最快的解决方法和做出最为正确的决定,进而增强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热情,因此增加学生的实践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有效地将生活中遇到的实例引入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以后更好地生活,而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技能。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实例,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例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例如:教师在讲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知识点时,就可以联系生活中的酸奶和酒等,让学生对其进行制作,学习制作的过程便是学习生活常识的过程。第二,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结果给学生讲述生物学知识。课堂中最忌讳的讲课方式便是单调的语言,课堂过于沉闷,为了避免此类状况的发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验,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听课的热情,以此作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教师在课堂上应增加学生做实验的时间,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的魅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其学习成果和学习效率,对于高中生物的学习也不例外,教师应该在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这种教学趣味的培养始终离不开创新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创新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有所提高,才能使学习效率有所提升,进而达到使学生积极主动乐观的学习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丽萍.注重高中生物实践教学,提高学习生物的趣味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4,12(35):119-121.
篇3
关键词:水产微生物学;改革;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30-02
食品、环境、能源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21世纪的农业已从植物、动物的“二维”向植物、动物、微生物的“三维”转变,微生物对资源循环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实现农业微生物产业化,大力发展“白色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应与我国农业发展方向相一致,重视水体中的微生物是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因此,水产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探索,一直是高校水产养殖专业水产微生物学教学工作者讨论的热门话题。目前,有关微生物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已有报道,本文针对水产养殖专业开设的水产微生物学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主要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验课内容的重建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水产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合格的水产专业技术人才。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中心。水产微生物学起步晚,发展快,内容覆盖面大,且广泛联系实际。由于该学科发展时间较短,容易出现主线不清、体系不严等问题。因此,针对水产养殖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突出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深入浅出地对其进行讲解。目前,由于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庞杂,在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同时,教材内容有些滞后,造成学生对学习本门课程兴趣不大等问题。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了解学科的最新动向,如何在授课过程中补充一些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动向,如何处理教材的经典内容与现代技术的发展及最前沿的研究内容间的相互关系,是水产微生物学讲授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的重点内容。首先要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微生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微生物在水产中的应用”是水产微生物学的两大块教学内容,“微生物”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非细胞类的微生物及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性等;有关“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包括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微生物的遗传育种等;“微生物在水产中的应用”包括微生物对环境生态、饲料、水产品及鱼病的影响等内容,这样整理以后能使各章节联系更加紧密,抓住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把微生物在水产中的应用贯穿到微生物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部分中讲解,易于学生理解掌握、融会贯通。其次要避免教学内容交错重叠,《水产微生物学》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如与《生物化学》、《水化学》、《水产动物营养学》及《水产动物疾病学》等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最后要理论联系实际,适当补充学科发展新知识。微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应用学科,课堂教学中应尽量把生活、生产中一些与微生物紧密联系的有趣实例引入到课堂中进行讲解,用平时看得见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水生微生态学一章时,可列举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的使用及对水质改善及对水产动物的影响,从而了解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从心理学角度看,面对新的知识时,学生总有畏缩、退让、回避等心理暗示,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效果的关键。水产微生物学教材讲授内容是一个微观世界,是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在教学中,传统的黑板教学无法做到直观教学,结果是老师难讲、学生难懂、课堂教学过于呆板。而板书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如在原核及真核微生物形态讲授过程中,可通过课件及音像制品先将一些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病毒的模式图和真实图片展示给学生,同时简单介绍这些微生物与一些常见水产动物疾病的关系,与水产品腐败变质的关系,与发酵生物饲料等的蛋白饲料关系,与改善环境的微生态制剂等的关系;然后从形态、结构及组成上讲解各种微生物的特点及应用。这样利用大量的教学课件,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把微小的微生物世界直观、清晰、准确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将逼真的画面和清晰的、环环相扣的图表展示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简洁,学生带着积极、主动、热情的态度去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节省了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教师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是现代教育中学生和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学生学会学习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包括如何阅读、预习、听课、做笔记、总结、复习、应用及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目的。如在阅读时,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列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或查阅相关资料,避免无明确目的地盲目读书,而查阅资料可贯穿预习、学习、复习各个阶段;应用是对知识掌握的最高境界,相关章节学习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小论文撰写或论述相关问题,以巩固学习内容和灵活应用知识。总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掌握知识结果更为重要,更具有长效性。教师要把这一任务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三、实验课内容的重建
实验课是水产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实验课教学内容设计应体现实验的连贯性、整体性、逻辑性和综合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提高实验课所掌握的技能的实际应用性。根据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水产养殖行业对水产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岗位上应具有的相关技能,将《水产微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为2个教学模块,即基础实验部分和综合实验部分。基础实验为综合实验做铺垫,其内容包括微生物检验操作技术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基配制,灭菌消毒等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和保藏技术,常用微生物的鉴定技术等。在基础实验中强调操作的连贯性,充分考虑前后操作内容的衔接性。在准备工作,培养学生必需的无菌操作概念,培养基的制作,并对相关物品进行消毒及灭菌;接着是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纯化及保藏;获得了相应的菌株后再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和初步鉴定,包括染色技术、形态的观察、大小和数量的测定、相关的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等。整个授课顺序内容连续且完整,达到了培养学生对微生物操作的整体认识,为进一步开展综合实验打下必要的技能基础。综合实验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后开展。考虑到学时数的限制,综合实验可放在后面开始的“动物营养与饲料”、“水环境监测”等综合实验课程中开展,开设内容为“微生态饲料添加的制备”、“微生态制剂的制备”,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培养等的基本操作后,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制备出微生态饲料添加或水质改良用微生态制剂,然后将做准备出的产品运用于养殖过程中再进行下面的其他综合实验,从而体现了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水产微生物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操作技能。
总之,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的不断关注,微生物知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就对水产微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水产微生物学教育应承担起水产养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只有积极深化水产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才能培养出实用型、创新型、吃苦耐劳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水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树青,江晓路,牟海津.促进微生物实验技术创新水平的改革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04,31(5):127-129.
[2]于海,徐鑫,汪志君.微生物学课程改革[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7,(2):46-47.
[3]李新社,陆步诗,王放银.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初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211-213.
[4]谭凤霞,彭本英,罗静波.水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8):270-272.
[5]谢洁,左伟东,潘国庆.浅谈高等学校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5):164-167.
[6]侯竹美,王继芳,王凤舞.水产病原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2007,(31):52.
[7]周德庆.水产微生物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 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生物技术;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5(a)-0159-02
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具有广度的多交叉融合性和深度的多层次进展性,因而起着生长点的作用,成为沟通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桥梁学科。如何围绕微生物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地提高其教学质量,充实和完善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知识积累,使踏入生物学大门的学生对微生物有一个较整体和广泛的了解,初步掌握涉及微生物形态、结构、功能、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进化等方面的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较为广泛的知识基础和开阔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成为微生物学教学的关键。
1 把握微生物学知识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大连医科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以培养具有广博而坚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工艺技术过程,受到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在生物技术领域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以生物医学见长的高级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基于此开展了如下工作:
1.1 教材的选择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重要载体和沟通桥梁,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一本优秀的教材除了能够全面系统阐述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外,还是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产生主动学习愿望,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前提。面对庞大的微生物学教学内容及有限的学时,选择一本内容精炼、重点突出、脉络清晰的教材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专家充分讨论,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及参考相关院校的教学经验,最终确定了适合大连医科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微生物学教材,即全国优秀教材——周德庆先生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第2版)为基本教材,代替原来的《医学微生物学》,该教材作为普通微生物基础课教材,按照初学者的认知规律构建了一个牢固的“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热点和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深厚基础[1-2]。同时,推荐沈萍教授主编的《微生物学》作为参考书,鼓励学生参阅一些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学用书,如Talaro等编撰的《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Lansing等编撰的《Microbiology》等,使学生广泛的汲取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还可进一步提高专业外语水平。
1.2 突出重点和难点,扩大知识面
微生物学以微观世界生物为研究对象,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微小、肉眼看不见,不易形成感性认识,而且微生物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名词概念新颖繁多,内容相对抽象,这就决定了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多且散乱,很多学生初次接触这门知识反映“听得懂、理不清、记不住”,学习有困难。因此,如何在学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使学生既弄懂教学重点,又提高学习兴趣,是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3]。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向学生介绍要点和难点,特别要把涉及的名词概念讲述清楚,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全面阅读教材内容,例如课上重点介绍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结果特点,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课后自己进行比较总结,熟悉染色的过程,进而得出不同的染色结果产生的基础,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独立思考的空间,提高课堂吸收率,提高学习兴趣。另外对于本科生,遵循注重知识点内涵的诠释,也注重其外延拓展的原则,使学生既获得现有教材知识,又开阔眼界,重点介绍成熟的为大家所公认的最新理论、技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扩展知识面。
1.3 注重知识的整体性,构建认知网络
微生物学的特点之一是整个知识结架构的紧凑性,各章节间高度关联,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理论等抽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主线,展开横向、纵向知识网,分析各部分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将会清晰呈现知识脉络。例如“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一章,首先与学生共同从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等不同层次和水平加以分析和认识,才能使学生对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既有利于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强化对基本理论的系统、全面认识,又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习,培养分析综合的逻辑性、多维性、独创性思维和判断能力[4]。
2 重视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微生物学是理论与实验并重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实验课的训练,使学生获得细菌等微生物的感性认识,建立无菌观念,掌握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有利于巩固微生物学理论课的内容,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因此,我教研室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对实验内容和体系进行了优化,既保留了微生物实验中传统的革兰染色等内容,又侧重开设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改善实验安排,使分散的实验有机地组合起来成为系列实验,老师在每堂课前和课后都对实验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和下次实验布置。例如对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学鉴定,实验包括培养基的制备和无菌操作,又涉及细菌形态学观察、血清学实验及生化鉴定等内容,各个实验内容紧密衔接,使学生体会到微生物实验技术是一个连续、系统的知识体系,各实验之间有着潜在的联系,也清楚的认识到前面实验的成功与否将影响到以后实验的进行,从而增强责任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点面结合,使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的细菌人工培养法等基本技术,又对细菌学实验的基本流程有了总体的概念,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 采用自学-讨论-讲解式教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教研室根据大学生自身和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尝试采用以“自学-讨论-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根据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每章给出1~3个思考题,让学生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参考书等资料,对问题进行准备。其次是课堂讨论环节,以自学为基础,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开拓思路,加深对自学内容的消化理解,还可促进学生交流学习方法,提高表达能力。最后,在自学和讨论基础上的教师讲解过程主要围绕教学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学说、理论的提出、推演和完善过程,学习证明这些理论的实验方法和思路,学习前人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客观、严谨的科学作风[5]。例如,证明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Luria变量试验、Newcombe涂布实验及Lederberg影印平板培养法,介绍这些著名学者实验设计之巧妙和方法创新之独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4 开展“微生物学自主实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微生物学综合素质,是每位微生物学任课教师应当深刻思考的问题。在几年的教学积累中,我教研室尝试了在已有实验课的基础上实施“微生物学自主实验”,主要开展了:“酸奶中乳酸杆菌的分离、计数及鉴定”、“市售鲜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及方法比较”、“健康及疾病状态下肠道菌群的变化”、“植物提取物对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的调整作用”等实验。这些内容是游离于正常实验教学计划之外的,通过查阅文献,学生们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周末等课余时间完成实验,每周1~2次。这样既赋予了学生课外活动专业特色,也增加了课程实践的趣味性,避免了课程实践在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方面的局限性[6]。事实证明,学生对这种课外的实践形式非常感兴趣,而且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给其提供了一个自己动手、展示创新性和才能的平台,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理论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对于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微生物学知识并加以合理运用到实际生活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团结协作精神,丰富了课外生活,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微生物的实际培养、观察、分离和鉴定及应用,增强了学生严谨细致的科研精神,努力求索的积极态度。
以上教学方法的尝试,符合 “三个面向”的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更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其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体现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和优势,能够适应市场发展与竞争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燕飞.二十一世纪的微生物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6-27.
[2] 邓百万,陈文强,彭浩,等.基于能力培养的微生物实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7-10.
[3] 曹雅明,吕昌龙.把握免疫学知识特点,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11):628-629.
[4] 张业霞,王宗军.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方法探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3):311-312.
[5] 孙卫民,田野苹,曹雪涛.自学-讨论-讲解式免疫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11):528.
篇5
【关键词】工业微生物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82-02
工业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从工业生产需要出发研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人为控制微生物代谢的规律性,从而利用微生物转化生产所需产品,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内容和应用涉及到食品、医药、化工、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关系紧密。目前,工业微生物学的相关产业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并随着对微生物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拓展,工业微生物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学习工业微生物学课程,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重大。工业微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单独作为教程的时间不长,存在的问题较多。本文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内容应体现基础理论知识与科研、实验教学和生产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
工业微生物学涉及许多领域,发展迅速,面对相关科学知识的大量增加,如何取舍和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是全球高校共同面对的课题。目前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太过陈旧,虽然罗列了大量的知识点,却较少兼顾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社会对人才类型和层次的需求是多样化和动态性的。对生物教育而言,既需要从事科技研究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从事设计和研发的工程型人才,同时还需要技术支撑与改进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工业微生物讲授的课程内容应具有前沿性和实用性。内容既要紧跟学科发展,注重讲授最新研究内容和引用最新国际一流期刊发表的资料,这样对将来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具有启发性,还要针对本科毕业后进入企业就业的学生需求,系统讲授微生物菌种选育、微生物发酵及其控制等与学生将来从事专门领域工作相关的知识。由于信息随时更新,这就要求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实践环节、教师的教学大纲不断更新,始终保持讲授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教学内容不仅要包括传统的微生物学知识,还要包括最新工业微生物学发展动态、热点话题和取得的新成果,以更新知识点、完善教学内容。工业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注重微生物的应用,所以实验教学环节对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提高灵活应用基础理论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1~2]另外,工业微生物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讲授内容如果能将工业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工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或在生产企业进行现场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3]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4]
工业微生物教学涉及大量形态、结构的描述与讲解,各种代谢调控机制也较为复杂,传统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感觉抽象无趣和晦涩难懂,而应用多媒体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时,运用大量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图片和动画,对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立体结构有很大的帮助。又如讲授“乳糖操纵子模型说明底物对酶合成的阻遏”时,如果制作成动画展示,就能形象地把酶合成受到阻遏的过程表现出来,这样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且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另外,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还能随时更新内容和添加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做到授课内容与时俱进。
三、以能力目标要求安排教学教师
目前高校工业微生物教学大多是一个教师独立讲授全部教学内容。然而,由于学科的飞速发展,一位教师很难对工业微生物学的方方面面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样就使教学只是停留在书本上,没有自己的研究和见解。为改善此种情况,可以在充分发挥教师特长的基础上将教师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根据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最合适的教师参与教学过程。教师的讲授内容可以联系主讲教师近几年的研究课题,因此能够保证讨论的深度和广度。由于不同教师学术背景和风格各异,具有完全不同的教学个性,他们在教学中联系各自的科学研究和自身体会,大大增强了课程教学的灵活性与个性化,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这种教学组织方式可以充分保证每位教师都能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优势研究方向上,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特长。
四、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组织教学
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数课堂教学都是教师一言堂的情况,因为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改革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其核心是使高校教学由现在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使教学成为交互式和讨论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不是教师想教什么,而是强调学生们想学什么。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目前国内高校的反馈与评价通常也是在学期结束之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大多流于形式。如果教师能够在学期过程中及时获得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与评价,特别是在教学中需要改革和提高的地方,以及学生真正想学什么,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学生毕业后去向不同,有些学生毕业后选择以学术研究为职业,有些学生则直接进入企业从事研发和销售工作等。因而,应该针对学生不同就业情况及其相应知识要求分别辅导、因材施教。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的答疑辅导,对于学生提出的某些共性问题安排课堂讨论,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可以极大地改善教学效果。还可以安排教学助理研究生开设大量辅导课,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点。
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组织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共识。要做到这一点,除在课堂教学中要更新教学观念、改革讲授方式外,还必须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手段,鼓励学生在课后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并对所学知识进行积极讨论及进一步深入学习。[5]充分应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将工业微生物学课程介绍、教师介绍、教学要求、学习方法、指定教材、教学大纲以及主要授课课件等放在校园网上,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需要时可以随时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与教师互动,解决学习困难。通过网络学习,学生能够学会如何从网络资源中选择自己需要的资料,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达成课程的教育目标,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拓展了学生在课堂外的学习。另外,工业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虽然看到了一些生产过程和设备图片,但仍然缺乏实际生产概念。鼓励学生了解和参加生产实践,教师可以介绍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产企业(如啤酒厂、制药厂、生物工程公司等),让学生了解生产的实际过程,及时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观察实际生产操作和运行,发现尚需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查阅资料或与老师讨论,寻找解决方法,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循环的求知习惯。
在工业微生物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了一些改革,注重收集最新研究成果,增加了基础理论知识与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相结合的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并增加生产现场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学生踊跃加入到教师的科研小组,参与实验设计和操作,也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实验结果。作为实验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工业微生物学相关知识、信息量扩增较快,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课程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统一,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化繁为简,并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应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晓珊、张毅、杨汝德.工业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0(4):97~100
2 陈琼华、钱黎明.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6):22~26
篇6
1研究对象
以2013-2016年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中心实习的医学检验专业同学(n=112)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为均已完成全部课程学习的专科检验医学专业的实习生,结合的使用PBL教学法结合科室每周的培训工作,开展普通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的对比研究工作。
2研究方法
采用PBL教学法,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围绕教学材料中的内容,课前授课老师结合材料与实践设定若干问题,将学生分成7~8人的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并解决设定的问题,问题内容来自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第四版《血液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
3评价方法
3.1考试内容分为两部分,基础知识为需要记忆的基础内容,综合知识为各专业综合应用的知识。采用试卷考试的办法,考试为50道选择题,每题2分,共100分,《血液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各一份试卷,其中基础知识25题,综合知识25题;对每一届实习生入科实习时进行首次测试,在进行PBL教学完成以后,采用同样的考试模式,对学生进行再次考核。3.2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教师、课程设置的认可评价,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的影响等。
4统计学方法
篇7
关键词:新课标改革;中职;药物分析;教学方法
一、引言
药物分析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中药剂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在药物的质量控制、新药研究、药物、新型药物分析等方面均有广泛应用。由于社会普遍倾向,生源质量较好的学生被普通高中所录取,中职所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是生源质量较差的初中毕业生,甚至还有部分社会青年。因此,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较差,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如高中学生。而药物分析又是具有相当难度的一门学科,要使学生能够达到药物分析课程的学习目标,满足今后工作的需要,在新课标改革的大背景下,应当对中等职业院校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作出改变,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中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现状
药物分析涉及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及微生物学等知识,内容繁杂,难以理解。而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年龄偏小,理解能力不足,对于药物分析学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忍受药物分析学的枯燥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而使得中职药物分析课程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三、新课改下,中职药物分析课程综合教学方法的应用及实践分析
食品和药物都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药物更是人们生存延续的保证,保证药物安全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药物分析课程能够使学生掌握药物及其制剂的生产、使用及贮存进行质量控制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中职药物分析课程能够为药品安全检测培养专业化技术人才。因此,学好药物分析课程对于保障社会发展,人类健康有着重要意义。以下是针对中职药物分析教学方法应用及实践做出的探讨:
(一)重视绪论课教学
一本书的绪论部分常常会被读者忽视,在药物分析课程中也不例外。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认为绪论只是对书中内容的泛泛而谈,缺乏实质内容。但是,绪论作为药物分析学学习的开始,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药物分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药物分析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绪论详细介绍了药物分析的性质、任务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通过教师对绪论的讲解,学生对于绪论的学习,能够明白药物分析的重要性,对学生今后药物分析课的学习有着重大意义。
(二)建立药物分析知识结构体系
药物分析课程内容庞杂,由于中职所招收的学生大部分生源较差,因此存在着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热情不高等问题。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串联教材各部分知识,避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让学生能够做到清楚药物分析原理,了解药物分析学中各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养成系统的学习方法,理解记忆各个知识点,能够真正学好药物分析学知识。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1.探究型教学法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由学生独立解决或是合作讨论。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探索,掌握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通过探究型教学方法的使用,既能够激发学生对药物分析学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2.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需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药物分析学知识的传授。药物分析是运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的方法和技术来进行药物的化学检验、药物稳定性、生物利用度、药物临床监测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定性和定量的一门学科。通过多媒体课件,一方面能够更直观地展现出药物的化学结构、物理成分等,使学生了解药物分析的实验原理。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播放实验视频,让学生反复观看视频,记忆实验过程和细节,为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奠定基础。3.情境代入教学法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设定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并通过该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予以解答。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对问题答案的寻找更有积极性,增加学生在药物分析学习上的代入感,既能够避免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传授药物分析课程知识时,单纯对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感到枯燥,无法投入到药物分析学的学习当中,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又能够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讲课效率,使学生对药物分析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
(四)改革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方法
中等职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的,对药物分析课程的理论学习最终都要落实到实践当中,只有能够真正掌握药物分析实验操作能力,才能够成为合格的药品分析者。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药物分析实验室的建设,更加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注重对实验过程、实验内容以及实验操作规范的讲解。在学生动手操作前为学生进行演示,在学生进行实验时进行指正,在学生实验完毕后帮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让学生增加对药物分析实验方法的理解和药物分析实验方法的使用熟练度,加深自身对药品分析实验的理解。
四、总结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日益深入,中等职业学院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做出了一些变化。为了更好地完成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保障社会药品使用安全。学校应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响应新课标改革要求,在遵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重视绪论课教学、建立药物分析知识结构体系、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改革药物分析实验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于药物分析学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药物分析学的知识和实验方法,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优秀药物分析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琪,李明娟,吕立华.药物分析实验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6,(16):225-226.
篇8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问题;教学改革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由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免疫学这三门学科整合的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内容繁杂,相对枯燥。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对该课程缺乏浓厚兴趣,主动学习钻研的意识淡薄。同时教师在讲授这门课时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引入现代教学理念,采用适合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问题
学生的基础较差及综合素质下降,是近年来中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很多学生不善于联系思考,更不用说去查阅资料、归纳总结。同时,多年来传统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采取逃避的方式去面对问题,削弱了学习的创造性。强化了谦卑需要、攻击性需要等消极人格特征,造成个性和性格的缺陷,缺乏探索的欲望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2.教师问题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师生关系及“应试教育”模式冲击的情况下,我们往往只注重前者,出现这种“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跟着老师走。然而实践证明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思维性学习,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
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改变“教师上课难”和“学生听课难”的现状,提高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本研究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确定课程定位
恰当调整内容体系,精简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这门课程内容繁多并且复杂,由于免疫学这些年飞速发展,并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极其广泛。经学生反映医学免疫学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枯燥且较难理解,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这些内容融会贯通,必须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2.强化教学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联系其他基础学科课程和临床学科中有关课程的知识内容精讲并展开讨论,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如在讲到乙肝病毒的时候,可以联系到内科、传染学科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相关知识延伸,使教学实例趣味化、专业化。
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活动中,通过进一步完善以学科群为体系的多功能教学中心的建设,构建以学科群为体系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可实现实验教学功能的综合化、实验教学资源的优配化、实验教学模式的科学化,建立优化的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老师和学校领导反映,学生的学习和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实验操作更加规范化。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该项研究对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实践成功证明了其可行性,取得了预期成效。
参考文献:
[1]杨胜辉,黄政德,刘平安,等.中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现状与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5(02):279-280.
[2]于剑瑞.对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改革的探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12):187.
[3]刘雪梅,唐正宇,王碧玉.《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探索[J].当代医学,2013(07):162-164.
[4]李帆,吴珍珍,潘丽红.论高等学校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04):555-556.
篇9
关键词: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课后反思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chapter I section II, "torso bone" from Ma Dajun and Yong Liu's "Human Anatomy and Embryology" for example. Discusses how to prepare nursing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 anatomy lesson, from textbooks, teaching, learning, teaching and class reflection process and other aspect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vocational nursing advice applied advanced nursing personnel.
Key words: textbooks; teaching; learning; teaching process; after-school reflection
随着社会需求的提高,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从事护理工作所必须的理论和操作技术,能独立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人文素质良好,有一定发展潜能的应用型高等护理人才[1]。《人体解剖学》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临床护理专业专业基础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本课程的学习为临床护理后续课程-内科、外科、妇科和儿科护理打下基础[2]。本文以马大军和雍刘军主编的《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第一章第二节“躯干骨”为例,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谈谈如何给高职护理学生备好一堂解剖课。
1、教材分析
1.1、教材特点
随着高职高专临床护理专业教育的发展,为适应我校高职高专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选择了由马大军和雍刘军主编的《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作为教材,本教材具有教学对象定位明确,形态学教学特点突出,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与临床结合紧密的特点,符合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然而本教材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包含实验实训内容,实习实训部分参照雷良蓉主编的《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本着“需用、实用和够用”的原则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删改和整合,使之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更适合高职护理专业学生。
1.2、教材处理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第一章第二节“躯干骨”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骨学总论”的基础上,第二次与人体骨骼标本接触。教师须将颈椎、胸椎、腰椎的结构特点列表比较,补充高中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相关知识以及脊神经、骶管麻醉等临床护理知识。
2、教法分析
2.1、学情分析
职业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对《人体解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经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初步建立了一定的医学解剖学基础,掌握了一些医学学习方法。以前很少接触到解剖学知识,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对人体结构,尤其是人体标本既有一定的好奇心,又有一定的畏惧感。
2.2、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条,(1)知识目标 掌握躯干骨的组成、各骨的名称和位置;掌握椎骨的一般结构;(2)能力目标 在骨架上识别躯干各骨,在体表触摸到躯干骨体表标志;(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克服对解剖标本的畏惧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躯干骨的组成,椎骨的一般形态;教学难点是各部椎骨的形态特点。
2.4、教法设计
本节课教学方法采用PBL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1)PBL教学法:PBL 教学是以问题为载体, 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能力培养目标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各有所谈、各有所识,互相启发,共同寻找答案,领会知识本身的意义。曲均革等[3]实践证明高职院校的食品微生物课堂融入PBL 教学后,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2)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的就是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组合的教学,梁春光等[4]在高职层次《基础护理学》教学过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教师的综合素质。(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学科,其形象直观性和真实具体性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多媒体能为其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与手段。周莲英[5]在生理学教学中使用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记忆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毙力、拓宽知识面等方面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法。
3、学法分析
3.1、自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学能力。韦星等[6]运用自学指导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和勇于创新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探索打下扎实的基础。
3.2、学生讲解法
学生讲解法就是老师在讲解某一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互相讲解该内容的具体思维过程,使不同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发展,达到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促进了学生身心与人格的健全发展。
3.3、分组讨论法
在教学中适当开展课堂讨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讨论注重启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化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更加主动和积极[7]。
4、教学过程
4.1、教学用具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用具包括多媒体设备、课件、挂图和标本等,其中挂图包括躯干骨各骨形态图、脊柱和胸廓整体观图和椎骨的连结图,标本包括骨架、脊柱标本和躯干骨各骨的游离标本。
4.2、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复习旧课、学习新课、归纳总结、布置作业等五个部分。首先教师用PPT展示人体骨骼模型导入要讲课程的内容,此过程大约2分钟;教师可以提问“骨的形态分类和骨的基本结构”方式进行旧课复习,此过程大约1分钟;学习新课的35分钟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躯干骨有多少块?分别叫什么?位于什么位置?”让学生分组自学;5分钟后,找一名同学走上讲台给同学们进行讲解,此过程大约持续5分钟;然后教师演示,演示内容包括椎骨的一般形态,颈椎、胸椎、腰椎的形态特点,骶骨、胸骨、肋的主要结构,此过程大约持续10分钟;在教师演示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分组巩固;10分钟后进行集体检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认骨”、“知骨”和“摸骨”,认识颈椎、胸椎、腰椎和尾椎,知道椎骨各部分名称,颈椎、胸椎和腰椎的区别,指导学生在身上找到第七颈椎、胸骨角和颈静脉切迹的位置;而后教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回顾教学目标,展示躯干骨歌诀,要求学生诵读,抄录。最后布置作业及板书设计,本节课作业为:(1)描述躯干骨由哪些骨构成的?(2)描述椎骨有哪些形态特点?(3)简略摹画出躯干骨形态图。(4)在自己和同学身上确定躯干骨的名称、位置及体表标志。
5、课后反思
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个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需要在课后对该部分学生继续进行心理疏导和医学思想教育。
本文以 “躯干骨”为例,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给高职护理学生备好一堂解剖课,为高职护理专业应用型高等护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护理教育界探讨的焦点,各个院校都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努力,争取使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是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靖文,杜明杰,李晨阳.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改革探讨.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2:191-192.
[2] 林小博.浅议高职高专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23:105-106.
[3] 曲均革,黄贝贝,龙正海,等.PBL教学在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课程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7):1106-1111.
[4] 梁春光,仝慧娟.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6):1638-1639.
[5] 周莲英.浅析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7):66-67.
[6] 韦星,陈秉朴,黄昌盛.解剖学教学中运用自学指导法的尝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22(1):157-158.
[7] 黄卫平.分组讨论法在《医护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湘南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7(2):75.
篇10
项目教学法 高职生物化学 教学模式
一、前言
中国的职业教育走过了一个漫长的路程,改革开放初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新一代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因此中专教育和技校教育发展很快,并获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中等职业院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新升格的高职院校具有丰富的办职业教育的经验,却对如何办好高等教育经验不足。
办好高等职业教育,首要问题是要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组合,但又不是简单的二者组合。如何全面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呢?首先它是“教育”,教育以“育人为本”,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这与培训班的“技能训练为主”的目标不同;其实是“职业教育”,这是以技术应用为主的工作,这与普通高校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培养目标不同;最后是“高等职业教育”,这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不同,人才类型的重点不同。
作为生命科学中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的生物化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类、生物技术类和医学类等专业的学生必修课。高职生物化学课程必需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要融基础性、实用性和应用性为一体。
二、高职院校生物化学教学现状
1.学生方面
生化的研究范围涉及生命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学好生化这门课需要有较为扎实的基础化学知识。高职生普遍化学基础薄弱,导致学习难度加大,随之产生畏惧、抵制和厌学情绪。有些学生虽然一心想学好生化,但没有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结果成绩不尽如人意。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基础课中学好“三理”(生理、病理、药理)和解剖即可,生化知识对以后的临床工作没有多大关系,对生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处于为了考试而被动学习的状态。
2.教学矛盾
生化内容繁杂且抽象,而且与化学、遗传学等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是医学学习过程中的瓶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到生化知识晦涩难懂且无从下手,考试的通过率较低。对于教师而言,生化难教也是大家公认的。为了适应医学高职院校面向医疗卫生服务第一线的教学方针,学校对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做了较大的调整,使生化教学课时在不同的专业均有减少。然而,教材内容却在逐版增加,凸显了内容多、学时紧的矛盾。
3.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由于生化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其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有些年轻教师,教学手段单一,上课时照本宣科,没有联系与扩展,使课堂教学陷入枯燥的境地,造成学生认为“学习生化用处不大”的错误认识。
4.实验教学问题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是医学类院校开设的重要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病理学、药理学、遗传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目前,生化实验教学仍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验课上,教师对实验原理、内容、步骤、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后,学生按照实验指导按部就班,缺乏独立思考,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实验考核形式单一,致使学生普遍不重视实验,觉得生化实验就是交一份实验报告而已,互相抄袭实验结果屡见不鲜。
三、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导的高职生物化学教学开发模式的基本思路
做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寻找到与之相配套的适合高职教育规律的教材、教学设施设备、教学实施方法及师资队伍培养建设的路子,这些都与“因材实教”的教育理念密切相联。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材”,即生源的质量是与普通高校不同的,我们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就一定要对我们的学生有一个认真深刻的判断和正确的认识。
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其与本科院校不一样的特点。他们在长期存在的学习里已经形成了他们自有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他们不善于抽象思维,不善于逻辑推理,对深奥的理论知识缺乏探索的勇气和积极的态度,但他们喜欢动手、喜欢展示、喜欢比赛、喜欢集体活动、喜欢游戏等,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对他们的兴趣进行牵引,帮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建立他们的信心,并逐步开发学生的潜能。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高职教育是以岗位群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中心。因此,我们将尽量压缩高职生物化学专业的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从而突出实践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性。理论教学方面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以应用为目的学以致用,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不强调理论深度。并对所牵涉到的职业活动、岗位能力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哪些理论知识是职业和岗位必需的。为此,我们从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以及结合生物技术相关课程的相互联系,针对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进行模块划分,共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通用能力的培养。该模块课程的主要包括生物化学、遗传性、细胞生物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微生物学、普通生物学等;模块二:岗位能力的培养。该模块课程主要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工程概论、酶工程等。模块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该模块旨在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及个性发展,因此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和个性化。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进行教学改革、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是决定教学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以职业岗位的需求为指挥棒,以职业技能为核心,选择教育部、卫生部指定规划教材,从而构建生物化学的核心技术课程和职业技能课。
1.项目的确定
项目的确定是项目教学法的基础,能否正确科学地选取和确定适宜于学生基础的项目是教学成败的关键。项目的确定是至少具备三个因素:一是突出能力目标。任何一门课程都可以确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但在职业教育里必须突出能力目标,这样目标确立逐渐达到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二,学生是否有兴趣,这是因材实教的基础,同时也是看重了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第三,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2.项目实施
(1)班级分组
本课程实行分组教学,即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各个项目。根据班级人数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6名学生,由小组成员推选一名组长,若一个大项目里分为几个小项目,则分别由不同的小组成员负责,组长负责任务分配以及对项目进行情况监督。小组成员在完成各自负责的部分项目之后,再由组长牵头整合项目的各项工作,最终完成任务。
(2)兴趣激发
这个环节也可以称之为教师的讲解。为了激发学生对项目的兴趣,教师可在学生的帮助下,以示范的形式事先对一个项目进行各个环节的认真演示,或通过一些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项目教学法的思路及各个环节。当学生们对项目教学法有了初步认识,对完成项目有了浓厚的兴趣。
(3)学习能力的培养
当学生对项目有了初步感知后,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采取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有的可通过阅读教材解决,有的可通过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稍加点拨指导,或者通过网络学习。学生还有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采用师生研讨再加上网络查询等方式寻求解决之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尝试、去创造,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
3.成果展示
当学生完成项目后,在全班同学前展示小组的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
4.评价考核
考核方式采用项目叠加考核法,或称过程性评价,即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实施结束后通过学生自评、同伴(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完成,这种考核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对项目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引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70-75.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