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

篇1

关键词:地方高校 青年教师 生活质量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2―153-02

教师自我发展是指教师积极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通过--自身的主体性实践,有效解决个体在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存有的问题,改善自己的生存境况,提高个体的心理成熟度,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地方高校青年生活质量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外部的力量,因为决定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还在于教师个体。社会支持、物质保障和心理援助等策略的运用目的在于诱发青年教师内发动力,并从根本上加速自己的专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1 全面提升专业素养

马克思说:“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能力,因此,他必须具有高度文明的人。”

在科学技术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在教育环境日趋复杂和教育改革不断拓展的时代,一个教师没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他就不可能享受当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所带来的丰硕成果,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生活质量。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生活质量作为人们在生活中以追求身心健康,舒适愉悦为目标指向,并充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种种资源条件以满足自身生活需求的主观体验程度,它与人的职业素养和精神生活紧密关联。在各方面均具有高度素养的人,拥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能享爱生活的情趣,才能收获教师职业的幸福。因为享有最高评价的教师是哪些热爱学生、具有创造志趣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教师。教师追求幸福的能力和水平是提高教师生活质量、追求幸福的基本条件。

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而言,青年教师应具有合理的专业知识构成、优秀的能力组合、较高的专业情意和高尚的专业道德,这不仅是教师从业的依本,也是教师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首先,教师作为知识人,其拥有知识的量与质对教师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渊博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构成是教师职场成功的条件,也是教师收获幸福的工具。其次,教师作为职业人,其专业能力和教育专长也是创造良好教育业绩的关键所在。青年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反思能力等既影响了个体的专业发展,也影响了个体幸福生活的获取。再次,教师作为社会人,理所当然要注意自己的职业地位和社会形象,而教师的专业情意和专业道德不仅影响自身的专业形象和自我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学生良好素养的养成。毫无疑问,作为高校青年教师,只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明晰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和道德规范,唤起本职工作的兴趣和责任感,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坦然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并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2 开展创造性教育活动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存在着经济弱势、资历弱势、心理弱势和机会弱势,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自己的弱势地位,青年教师怨人忧天、退缩回避显然不是明智选择。其实,对青年教师来讲,“弱”不是先天的,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是相对的,是经过主观努力可以加以改变的,关键要自立、自强和自我超越。这就要求地方高校青年教师首先要认清现实,直面压力,找准定位,摆正心态,自我发展。青年教师虽然存在着诸多弱势,但也具有年龄优势、知识优势、理念优势和思维优势,只要努力学习,发奋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就一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发展天地,享受教师职业生活的乐趣。因此,青年教师首先要转换角色,适应岗位需要,并直面压力,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并使个人的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发展目标相统一,肩负起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其次,青年教师要不断学习,不辍地工作,努力创造。在学习社会化和社会学习化时代,学习已成为当代人的基本需要,学习不仅为了生存和谋取经济待遇,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自身的全面发展。一个知识缺位、心智落后、精神贫乏的人,是不可能享受生活乐趣的。再次,开展创造性工作。由于教师职业特点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教师的劳动无论是教育内容的组构,教育方法的择用,还是教育过程的动态生成,无不要求教师付出辛勤努力。这既是教师工作的困难所在,也是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高尚性所在。有付出必有回报,有创造定有收获。通过创造性劳动带来了精神的愉悦和享受劳动成果的欢愉。“没有丰满的内在精神世界,没有劳动和创造的欢乐,没有个人的尊严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就不可能有幸福。”

创造是享受的前提,享受是创造的成果,而创造过程就是生成和享受幸福的过程。“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幸福。教育工作者的最主要任务是给予每个人幸福、创造性劳动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一个人如果没有个人的幸福,如果他从每日的工作中得不到满足,那么他又怎能体验到崇高的社会理想的欢乐和鼓舞呢?

教师在创造性活动中体验职业的魅力,感受生命的激情,品味教育的真谛,领悟心灵的满足,收获成功的愉悦,其职业幸福感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职业具有创造性价值,但它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得到彰显。教师在鲜活的教育实践中,通过创造性劳动,认识到自己的角色意义和劳动价值,进而享受着创造的快乐和生活的惬意。“真正的幸福的根源何在呢?就在于创造,在于创造性劳动。”“生活中的一切幸福和欢乐都由劳动所创造。”

劳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幸福的源泉。通过劳动和劳动成果的展示,实现了教师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真正的幸福生活,是由于在劳动中和在人类活动的其它表现中进行所喜爱的创造而得到的一种真正的满足。”。

劳动在教师的生活里已成为幸福最重要源泉,创造欢乐的源泉,充分表现个人天赋、才能和志向的源泉。当然,教师的劳动不仅仅在于为自己谋求高质量生活,还应体现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因此,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只有用创造的态度对待教育,才能体会教育工作的价值和享受工作的欢愉。没有教师创造性劳动,不可能有新的教育世界,不可能有教师的真正幸福与快乐。

3 保持个体良好精神状态

面对发展的困境和工作的压力,青年教师要理性认知,学会应对。首先,要利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寻求他人和社会的支持。面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转型社会的影响,在竞争的社会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压力与挫折是难免的。对此,青年教师无须回避,需要主动应对,积极适应。当然,青年教师要对高等教育的改革走势和全新社会环境下的高校教师工作方式和生活状态有所预知,以便寻求应对策略。其次,青年教师要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认同自己的工作岗位。因为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也是心理健康

的重要标志。不过,青年教师要正确对待工作、生活与学习,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教育信念支撑。没有远大理想和坚定的教育信念,就不可能渴望欢乐的创造性劳动,体会到职业的乐趣。志向是个人幸福最主要的基础,是使人欢乐与公民应有的责任感和谐地融合起来的基础。因为理想和信念作为人的高层次社会性需要,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和从教热情有重要影响,也决定着教师对幸福的追求与体验。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是教师幸福追寻的前提条件。再次,青年教师要以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从事教育工作。就个体而言,幸福是一种心理体验和情感评判,具有主观性。然而,任何人的幸福不纯粹是主观的产物,幸福的谋取必然与个体所处的环境、所从事的职业和所进行的劳动关联。任何人的生活质量都是物质待遇和精神享受的统一,但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幸福更多地显现为一种精神性的雅福。当一个教师本着忠诚教育,带着职业良心去从事教育活动,追求教育理想,实现生命价值时,其职业幸福感是不言而喻的。“幸福是一种精神状态……没有这种精神状态,就根本不可能有教育。

事实上,把教育活动视为幸福劳动的教师并非感知自己的损失,而是体会着生命的充实、生活的乐趣和价值的释放。教师作为学生效仿的榜样,应有一种道德的高尚的精神力量。有了高尚的职业精神,钟爱自己的三尺杏坛,全身心投入到职业追求中,实现自我价值,就能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收获高质量的生活。

马克思说:“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

应该说,对真理的探求、善的渴望和美的欣赏与创造,是教师的精神状态所在。教师在精神生活的享受中,也在丰富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体验着劳动的幸福和工作的愉悦。“幸福――这首先是乐观主义,是对光明和欢乐的未来的信念。”“乐观主义,相信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创造力、神经力量和健康永不枯竭的泉源。”

作为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者,执著的精神追求应是教师幸福的职业内涵。教师也只有善待他人,乐观从教,才能享受幸福的精神生活。

4 微笑面对生活

休闲娱乐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对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单调乏味的生活方式,沉重的教学科研压力严重影响了青年教师的生活质量,而休闲娱乐可以滋润人生,平衡身心,增进心理健康,发泄不良情绪,促进人际关系,扩展活动领域,提升个人价值,它不仅可以缓解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释放负面情绪,重要的是可以丰富青年教师的精神生活。满足归属感。教师宵肝忧劳,唯日孜孜,虽有杏坛耕耘的愉悦和收获的欢欣,但其中的艰辛与劳顿、痛苦与忧伤也随时相伴。青年教师可能为自己的高付出低回报而不满,可能为自己的劳动价值缓显而不平,可能为低下工资收入而郁闷,可能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焦虑,所有这些都需要青年教师挤出一点时间,挪出一方空间,松弛一下神经,活动一下筋骨。投身自然、度假观光、偷闲阅读、亲情享受、上街购物、交友集会,均可从中找寻生活的快乐,体验人生的欢愉。就阅读而言,它可能使教师冲淡工作中的烦恼,缓释竞争的压力。深邃的哲语,多样化的信息,大千物象和人生百味,给教师带来的不仅是心灵的快慰和心智模式的变化,且带来课堂教学的无限生机与魅力。其实,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人是积极主动的,只有不断学习,就能有所发现:只要不辍工作,就能所所收获;只要积极创造,微笑面对生活,那么快乐就会与高质量的生活同在。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地级市高校新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08jyxm129)、滁州学院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地级市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发展状态研究》。)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人民出版社。1979:392,

②④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85

③⑤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D阅,北京出版社,1984:66。46

⑥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5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65

篇2

【关键词】血液透析; 生活质量; 因素分析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 是终末期肾衰竭(end stag e renal disease, ESRD) 患者重要的肾脏替代疗法之一。目前大多数尿毒症患者依靠透析疗法维持生命, 尿毒症血透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75%以上。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逐步提高,终末期肾脏疾病的治疗目的不仅仅局限于维持生命和缓解症状, 而是从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多方面改善和恢复患者的生活状态。本文采用Logistic 多元回归分析法,回顾性分析9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和保持其健康身心状态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收集维持性血液透析(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90 例。所有病例均记录年龄、睡眠、血红蛋白水平、肌肉骨骼疾病、婚姻情况、糖尿病和心脏疾病。

1.2测评方法采用SF-36 量表( the MOS 36-item Shor t Form Health Survey ) ,结合患者一般情况调查问卷。

1.3统计学处理采用Logistic 多元回归分析法确定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P

2结果

2.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按照SF-36 量表的计分规则, 分别计算量表8 个维度的得分, 并与杭州常模作比较。依据SF-36 量表的结构模型, 通过因子分析法, 将8 个维度的得分转换成生理健康总分( 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 , PCS)和心理健康总分( Mental Component Summary, MCS)。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睡眠、血红蛋白水平进入回归方程。此结果提示,年龄、睡眠、血红蛋白水平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表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3讨论

1993 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生活质量为: 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他们生活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 它包含了个体的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独立能力、社会关系、个人信仰和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生活质量通过患者对自身健康的主观感觉, 包括生理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测评, 逐渐成为综合评价透析治疗效果的可靠指标。姜敏敏等[2] 通过对181 例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研究, 发现与普通人群相比, 血透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尤其在躯体功能、总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等3 个维度。而且, 与生理健康相关密切维度的得分下降幅度明显高于与心理健康相关密切的维度。朱晓峰等[3] 研究证实,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的合理应用可以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及血液的氧合水平, 限制或逆转心血管并发症的进展, 缓解心脏及外周的缺氧状态等, 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年龄、睡眠、血红蛋白水平、肌肉骨骼疾病、婚姻情况、糖尿病和心脏疾病均为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睡眠、血红蛋白水平进入回归方程,此结果提示年龄、睡眠、血红蛋白水平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临床医护人员应充分重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针对性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其生活质量。患者家属也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怀和照顾,令其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并重返社会[4,5]。

参考文献

[1]Martrin Diaz F, Reig-Ferrer A, Ferrer-Cascales R. Sexual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hemodialysis male patients [J]. Nefrologia, 2006, 26(4): 452- 455.

[2]姜敏敏, 李鲁. 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J].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4, 33(6) : 546-549.

[3] 朱晓峰, 张金元, 许龙根, 等.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血液净化, 2005, 4( 6) : 310-313.

[4] 汪向东.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 增订版.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88-100.

[5]岑 琼, 王君俏, 王永芬, 等. 210 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3) : 186-188.

篇3

摘 要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干扰影响生活质量的程度,探讨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以提高QOL。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问卷(QOL-I)对218例患者进行测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水平,研究焦虑抑郁负性情绪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状况比一般人差,普遍存在焦虑抑郁负性情绪。焦虑抑郁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症状或不良反应增强,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结论:在探索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心理干预。通过正确的心理干预,使患者焦虑抑郁负性情绪得以疏导,病情得到有效缓解,减少住院天数,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有所提升,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使患者心身症状明显改善。

关键词 心理干预 慢性乙型肝炎 焦虑抑郁 生活质量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嗜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目前我国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1.2亿,约50%~75%慢性感染者中有活跃的病毒复制和肝脏炎症改变。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癌变。在机体感染病毒的应激状态下,可同时出现病理改变和心理改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普遍存有焦虑抑郁、紧张等负性情绪,与国内常模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为我院2007年1~12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18例,男133例,女85例;年龄19~64岁,平均32±8岁;住院时间1479±286天。诊断标准均符合我国的《慢乙肝防治指南》中规定的标准。调查前和调查中未使用过精神科药物,能进行语言及书面沟通,并知情同意。其中小学文化有58例,中学及中专文化98例,大专及以上学历62例。

方法:①评定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生活质量问卷(QOL-I)。②评定方法:于患者入院1~2天、出院前1天由专人发放调查表,讲解填表方法并负责收回,回收率为10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各由20个项目组成,四级评分。计算方法根据国内标准,以SAS标准分大于50分、SDS标准分大于53分为界限,高于此值则有焦虑抑郁症状。QOL-I包含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四个维度,每一个维度包括主观满意度和客观生活状态两类指标分开计分与分析结果共计64项条目。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数据以均数 X±S表示。

心理干预方法:①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以关心、尊重的态度与患者沟通,建立信任关系。②了解患者所关注的问题,给予简明的指导。③满足患者的要求,教会患者进行自我控制管理,减少医源性刺激。④应用以情制情方法和音乐疗法。要以喜治悲,选择热情、节奏明快的乐曲来化解焦虑抑郁;以思胜恐,如选择中和、沉稳的乐曲,对恐惧心理起到抚慰和治疗作用,可提高生活质量。⑤采用松弛技术。对过度焦虑抑郁的患者采取放松训练的方法,让患者听舒缓的音乐,同时闭上眼睛,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缓慢放松深呼吸,呼气时对自己说“一”,吸气时说“二”,直到全身放松。⑥给予心理和社会支持,正确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及特征,有的放矢地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指导家属探视和关心患者,同时给予家属情感支持,减轻家属心理压力。

结 果

患者入院时与出院时的焦虑抑郁水平:218例住院患者中,SAS>50分138例,占63%,其中轻度64例、中度42例、重度28例;SDS>53分78例,占35%(78/218)。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其中轻度抑郁41例、中度抑郁24例、重度抑郁13例。出院时存在焦虑26例,占11%;抑郁22例,占10%。见表1。

焦虑抑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218例中,入院时生活质量总分为71~174(11465±1974)分,说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待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得分与生活质量各维度,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症状或不良反应有关。有资料表明,焦虑抑郁情绪与总生活质量的相关系数为-056,与生活质量总分呈负相关(P

患者入院时与出院时生活质量的变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住院后,通过正确的分析和测评,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出院时患者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高于入院时(P

讨 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心理应激水平,导致生活质量降低:目前我国仍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地区之一。由于该病具有传染性、病程长、易复发、无特效药、治疗费用高,并可发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肝癌等特点,使慢性乙肝患者产生各种应激反应,心理应激水平升高。适当的焦虑可以唤起人们的警觉,提高工作效率,但是过强或过久的焦虑就会妨碍心理健康,导致焦虑障碍。有资料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大多数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会导致心理应激水平增加、神经肌肉紧张、躯体不适、心理负担过重。本组患者中,入院时存在的焦虑抑郁情绪经过正确心理干预,在出院时患者负性情绪普遍得到改善。

心理干预可缓解或消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负性情绪:结合患者不同的负性情绪,制定个体化干预计划,有目的进行心理干预,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改变负性情绪,减轻症状,尤其是躯体症状、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会得到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由于对社会及心理问题认识不足,社会也较少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对已发生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往往缺乏主动性。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及社会的发展,心理干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改变生活态度、树立信心、增强免疫功能、挖掘和调动体内潜在的力量等已受到社会的重视。同时也对从事传染病专科的医护人员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具备职业心理素质,掌握必要的生理知识和心理知识,能够为患者提供安静、整洁、温馨的治疗环境,给患者以宽松愉悦的感觉,为负性情绪患者做好心理干预。

改善慢性乙肝患者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慢性乙肝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配合心理干预,能使焦虑抑郁负性情绪得到改善,激发患者的生存欲望,提高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病情的预后。护士要主动接近患者,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并及时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反应,让患者懂得相关的医学知识,通过劝说和解释干预患者的心理活动。要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为患者提供最佳照顾,使其在精神上和心理上获得安慰,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改善躯体功能和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此外,生活质量的评价不但可以提供患者治疗时的相关信息,还可以了解疾病对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影响。因为患者不适症状越多、病程越长,生活质量就越低,所以采取心理干预可使患者焦虑抑郁负性情绪得到缓解或清除,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也会提升,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剑梅,曾国艳,王自秀.肺癌病人抑郁状态的护理干预.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61-62.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81-102.

3 李凌江,郝伟,杨德森,等.社区人群生活质量研究-生活质量问卷(QOL-I)编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5):227.

4 步长龙,陶宁,李超英,等.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2,14(1):18-19.

5 冯辉,何国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891-893.

篇4

[关键词] 生活质量;白血病;家属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73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b)-0106-03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是儿童恶性肿瘤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亦是儿童时期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1]。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白血病治疗方法的进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5年无病生存率达80%以上[2]。但是白血病的治疗以化疗为主,患者治疗过程中往往承受非常大的心理压力、沉重的经济负担、家庭及社会的情感负担、自身身体病痛的负担[3],严重影响了白血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在临床治疗及护理中应密切关注白血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患者家属可能在提高其生活质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实施家属健康教育对白血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入院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02例,男49例,女57例,年龄12~36岁,平均(19.6±6.3)岁。白血病类型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3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5例。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1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病情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血液内科白血病患者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常规、健康宣教、心理支持、生活指导、注意事项、治疗期间需注意配合的事项,并认真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实施家属健康教育,向家属讲解健康教育及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向患者家属交待目前病情、治疗方案及可能出现的其他意外,有效的心理支持及家属护理将提高治疗效果。建议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及社会支持,向其交待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让家属积极参与整个治疗期间的护理工作,使患者情绪保持稳定,感受到医护人员及家人的尊重与关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教育效果差或不配合者,及时做出方案调整,并建议家属将在健康教育中学到的护理知识应用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中。

1.3 生活质量评估

采用国际通用QLQ-C30生存质量核心量表(欧洲癌症和治疗组织编制)评价生活质量水平,量表共含有30个条目,包括5个功能量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3个症状量表(疼痛、疲乏、恶心和呕吐)、6个单项测量条目(失眠、便秘、腹泻、呼吸困难、食欲减退)、1个总体健康状况量表和1个整体生活质量量表。所有评分均转换成百分制,问卷回收率为100%,填写有效率为100%。

入院时对所有患者给予生活质量评分,在实施干预后,出院时再次给予评分,对比两次评分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t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进行生活质量评估,其各个功能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再次评估生活质量,干预组的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制订的QLQ-C30量表是国外使用最为广泛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测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灵敏度。国内学者对QLQ-C30量表的研究发现其在国内也具有较好的效度,实用性较强[4]。目前,国内针对白血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多数均采用此量表进行[5-6]。白血病不仅是疾病本身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同时还将影响患者的生理、心理、精神、社会等各方面的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白血病患者,尤其是儿童,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恐惧、悲观、绝望、思维混乱、情绪波动大、认知不足等问题。从临床护理的角度来看,白血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不单单是辅助医师的临床治疗,而是通过各种方式的护理干预来提高白血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内钟勤[7]报道,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白血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梅俊辉[8]也认为通过综合心理干预,可明显提高白血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通过实施家属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白血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及临床症状等各方面。

实施家属健康教育提高白血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原因可能与以下有关:家属接受健康教育后,了解白血病的病因、发展、治疗、转归、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各种并发症及护理措施,其疾病相关的护理知识得到强化,一些简单情况能自行应对,可以积极有效地参与治疗和康复过程;平时在日常生活也注意相关的护理,如照顾饮食、防止意外伤害等;家属受教育后可给予患者更多精神上的支持,使患者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而且可获得精神上、心理上的安慰,减轻心理压力,这些有助于保持患者情绪稳定,并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战胜疾病。另外,家属及亲戚等也将在社会支持上给患者以帮助,这些均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人文关怀也是白血病护理的一个重要方面[9],在白血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应充分结合健康教育, 营造人文氛围, 开展个性化、人性化护理[10-12],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在白血病患者的护理中,应加强家属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白血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Pui CH,Carroll WL,Meshinchi S,et al.Biology,risk stratification,and therapy of pediatric acute leukemias:an update[J].J Clin Oncol,2011,29(5):551-565.

[2] 王慧慧,文飞球.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10):791-794.

[3] 潘小为,肖翠霞,罗金玲.白血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水平的分析与护理干预[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5):125-126.

[4] 王建平,陈仲庚,林文娟,等.中国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测定-EORTC QLQ-C30在中国的试用[J].心理学报,2000, 32(4):64-69.

[5] 彭芳,张静平,李小云,等.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B):139-141.

[6] 谭美仲,吴美霞,简秀贤,等.白血病患者抑郁水平对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12): 1688-1690.

[7] 钟勤.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8):928-931.

[8] 梅俊辉.综合心理干预对白血病患者情绪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3):130-131.

[9] 张树凤,王红艳.人文关怀在白血病化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5):129-130.

[10] 江晓莲.人性化护理在白血病患者化疗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1):132-133.

[11] 肉孜买买提.耐多药肺结核病区感染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3):155-156.

篇5

【摘要】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参考我国癌症患者化学生物治疗生活质量表(QOL?鄄CCC)制定调查表,对25例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在移植后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QOL评分较低。躯体维度对生活质量影响最大,受移植方式、性别、家人关怀、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对生活质量有显著性影响。[结论] 临床护理人员应采取个性化的措施具体对待,以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在恶性血液病治疗中的地位愈显重要,患者的生存质量亦越来越显重要。参考肿瘤患者生活质量(QOL)这一指标[1],我们制定了一份移植患者生活质量调查表,从躯体、生理、生活等各方面对25例HSCT患者进行了生活质量的调查,并分析相关因素,以期根据QOL的评估情况及影响因素制订个性化的科学的医疗护理措施。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3年5月~2006年6月收住我院血液内科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患者25例。所有患者具备以下条件:①病理诊断为各种恶性血液病,有移植的适应证;②移植后有临床的植活证据;③年龄大于14岁;④有基本的理解能力。25例患者中自体移植11例,异体移植14例;男性16例,占64.0%,女性9例,占36.0%;年龄:25岁以下9例,占36.0%,26岁~35岁12例,占48.0%,35岁以上4例,占16.0%;婚姻:已婚19例,占76.0%;未婚6例,占34.0%;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3例,占52.0%,高中及以上12例,占48.0%;家庭人均月收入:大于500元23例,占92.0%,等于及低于500元2例,占8.0%。

1.2 研究工具

1.2.1 HSCT患者一般情况表

包括患者的移植方式、性别、年龄、婚姻、职业、一般生活状况、家人关怀、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社交工作及对疾病的治疗态度。

1.2.2 生活质量评估

参照中国癌症患者化学生物治疗生活质量表(QOL.CCC)[2],编制一份HSCT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估问卷。问卷为多维评定,包括躯体、心理、社会功能、其他(物质生活状态)等维度,在移植后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为自评式。量表由14个条目构成,每个条目评分为1~4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生活质量总分为56分。得分≤20分为生活质量极差,20~30分为差,30~40分为一般,40~56分为良好。单项指标中1分者为该项质量极差。

1.3 调查方法

由主管床位医护人员向患者作必要的沟通后30min~1h收取问卷。

1.4 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完成统计描述。

2 结 果

2.1 HSCT患者生活质量状况

本组病人生活质量得分最高52分,最低18分,平均36.88±4.56分。生活质量良好3例(12.00%),一般16例(64.00%),差4例(16.00%),极差2例(8.00%)。

2.2 25例HSCT患者QOL各评价条目得分

表1显示,本组HSCT患者QOL评分普遍不高,质量一般者为64%,差或极差为24%。在各维度中得分以躯体维度最低,得分为1分的百分率平均达23.2%,其次是心理维度,得1分的百分率22%,说明移植后躯体维度对生活质量影响最大。

2.3 社会、家庭对HCST患者QOL影响

不同性别、家庭月均收入、文化水平、家庭关心程度的HCST患者QOL得分比较见表2。

表2显示,性别对HSCT患者的治疗中的生活质量有影响,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较男性低(P

3 讨 论

在临床中,通过生活质量的评估可以增强医护人员和家人关注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意识。移植后的并发症如: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等,以及不良反应如:厌食、疲劳乏力、体能降低等,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在心理上,由于患者对于癌症的恐惧在进行干细胞移植后仍未能缓解,或是对移植的期望过高等对患者心理造成了很大压力。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醒医生需向患者详细介绍移植后的并发症、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提醒护士切实做好和加强患者的躯体症状护理,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教育与心理护理,指导家属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积极措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表2显示,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较男性低(P

造血干细胞移植所需高额的医药、治疗及检查费用,对于HSCT患者特别是家庭收入低的患者和家庭,在心理上、精神上增加了压力和负担,从而产生心理负性影响。这提示医护人员用最优治疗原则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案,以降低医疗费用,有助于HSCT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家人关怀是患者最主要的依靠与精神支柱,直接影响患者的心情与治疗效果。对此在我们护理患者的同时,还要对其家人做好心理护理,进行有效的沟通,使患者得到良好的家庭支持。

参考文献

[1] 罗健, 孙燕. 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研究[J]. 中国肿瘤, 2001, 10(2):76-78.

篇6

关键词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建构现实基础

生活质量是对一个社会中人们总体生活水平的综合描述。现代社会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社会发展应以提高人的福利为最终目标。因此,生活质量也是一个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了生活质量问题的研究。我国学者也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生活质量的研究,并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验研究。但是生活质量是一个动态的指标,它的研究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生活方式也日新月异,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把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的生活质量的经验研究作为一项经常性的课题,随时了解人们生活质量状况,以跟上时代的发展。目前,我国又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生活质量研究更成为研究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变化历程、认识目前社会状况及指导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由于我国生活质量研究起步较晚,因此目前的研究还大多集中在城市层面上,广大农村地区还是这一领域的空白。为此,2004年5~6月,笔者选取湖北省洪湖市的三个村开展了农村生活质量的调查,以期对农民生活质量问题作一初步认识。调查开始前,笔者参考了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以期建构科学、合理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在作进一步介绍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国内外关于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建构的主要内容。

1国内外关于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建构的方法及依据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活质量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在对生活质量的测量与评估上也存在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是从影响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客观条件方面来理解,因此在测量与评估时也都主要运用衣、食、住、行等反映人们生活条件的客观指标。第二种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大都从主观感受方面来理解生活质量,因而他们主要用反映人们生活态度和满意度的主观指标来测量与评估生活质量。第三种是将上面两种理解结合起来进行考虑,认为生活质量是反映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和人们对生活的主观感受两部分组成,因而在对生活质量进行测量和评估时,有选择性地从上述的两个指标体系中选用部分指标。

对生活质量的理解和测量的三种方法,与人的需求层次相适应,同时也是社会现实基础的反映。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依次反映人的生理、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一方面,五个方面的需求是同时存在的,另一方面,当某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就会成为主导需求,代表了当前的需求层次。生理、物质方面的需求与生活质量的客观方面相联系,是较低层次的需求;精神方面的需求与生活质量的主观方面相联系,是较高层次的需求。生活质量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的需求都是存在的,只是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下,人们的需求满足程度不一,这两个方面有所偏重而已。当生产力不发达,社会发展水平不高时,人们的需求程度较低,倾向于将收入增长中的大部分用于增加消费、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以此来提高整体生活质量。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够发达,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因此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上。而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发展程度较高,人们的需求层次也较高,人们主要关注的不再是物质方面的需求,而转向精神方面的需求。美国已从“工业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社会的基本矛盾已从人与自然的矛盾(即生产力或经济发展水平的范畴)转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即人与人主体间性的范畴),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所获得的他人的认可、自尊感、亲密感、成就感等精神方面的需求的满足程度,而这些需求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满足。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尽管人的需求有不同层次,但不同层次的需求是同时存在的。因此,对生活质量的测量,要同时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来进行(即上述第三种方法),较低层次的需求和较高层次的需求同时兼顾,只是二者应保持不同的权重。

2农村现实基础及其在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的反映

如上所述,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够发达,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物质的需求与满足程度方面。这是与人们的需求层次相适应的,也是社会基础的正确反映,体现了理论应该正确反应现实的要求。认识要以现实为基础,理论应该正确地反映现实,这是的基本要求。为了深入了解农民生活质量,就必须对农民群体先作大体了解,以确立认识论的合理途径,选择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至少应在表面效度上适应农民的生活。为此,2004年3月,笔者专门到调查地进行了试调查,针对调查对象的特点建构指标体系。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受物质条件限制较大,这种现实基础决定了本次调查应建立何种类型的指标体系。据洪湖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523.31元,农民整体生活水平处于温饱阶段,以满足日常衣、食、住、行为主,高档的奢侈消费品并不多见。由于调查群体的整体需求层次不高,因此以选用物质方面的客观指标为主,而以精神方面的主观指标为辅。客观方面指标选用了个人及家庭收入、消费水平、交通情况、居住及住房设施等方面的指标。同时还调查了家庭人口结构,特别是突出了家中老人与在校就读成员的数量,以确定家庭经济负担程度。这几个方面以客观的数字描述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主观方面的指标选用了对上述几个方面的主观评价、邻里关系、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休闲娱乐、职业、社会服务和生活环境等方面,测量农民的主观生活感受。主观生活感受是客观因素影响生活质量的中间变量,同时它本身也是生活质量构成的重要方面,但起基础作用的是客观因素。因此,本项研究力图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描述农民生活质量,以物质生活质量为主。这一指标体系的建构也隐含了本项研究的理论假设,即由于农民整体生活水平不高,物质生活水平对农民生活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生活方式与城市有很大不同,相当多的农民还保持着较原始的生活方式。在劳作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交往上,以与亲戚、邻居交流为主;在娱乐上,寄托于电视、麻将和闲聊……这种状况,决定了各个指标的具体内容(如封闭式问卷中提问的方式和答案选项)。因为指标的建构一方面要描述农民生活的方式,另一方面要解释这种生活方式对生活感受(同时也是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此,在劳作上区分农闲与农忙季节的劳动时间,并测量劳动强度对劳动者的主观感受的影响;在交往上,测量农民交际范围(左右几家的邻居、对同村但不同组的村民的熟悉程度)、对象(邻居、亲朋好友等),测量农民获得他人认可、自尊心的满足程度;在娱乐上,描述农民的娱乐方式(打麻将、看电视、闲谈等)……农业劳动和农村生活的特殊性,需要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指标来进行描述,对这些指标的具体描述直接来源于对农民生活的观察。

(3)由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村只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成为农村的一大特色。在指标体系的建构上,要着重描述这种状况,并分析它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包括两个相反的方面:①积极的方面:农民外出务工,为家庭带来了收入,提高了物质生活质量;②消极的方面:农民外出务工,使家庭分散,夫妻分居、父母与子女分离,在此情况下情感是否会变得淡漠;互动方式(打电话、写信、带口信等),互动频率的不同,是否会影响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从而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更有甚者,许多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全体外出,家中只剩下老人,有的老人还需照顾未成年儿童,这些老人和儿童的生活质量会起什么变化。建立与这种状况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具体来说包含:第一,外出务工者对家庭物质生活方面的影响,如收入、住房情况、家庭设施、日常消费等物质生活方面;第二,设立多项指标,测量外出务工者与在家留守人员之间的互动方式、频率、关系的变化等。这些方面的变化最后通过主观评价指标与生活质量指标联系起来。

(4)农民物质生活质量不仅与其家庭经济状况直接相关,而且受农村公共设施的直接影响。最近几年以来,本项研究的调查地点经济发展较快,新建了多项农村公共设施,如1997年修建了十几公里的水泥路,改善了农民的出行条件,也带动了当地交通业的发展,客车、麻木(客运小三轮摩托车)大量涌现;新修了农田基本设施,改善了农民的劳动条件;新建了水塔,有线电视入户,电话线也牵到村中。这些新的公共设施直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这些新的变化,在调查中不能忽视。为了反映这些变化,在指标体系的建构中,一方面测量农民对这些设施的评价水平;另一方面在时间上作纵向对比,以过去为参照标准,测量公共设施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5)由于社会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生活质量不但要描述目前的生活状况,同时还要具有前瞻性,有预测未来变化趋势的能力,因此,在指标体系的建构中增加若干预测项是必需的。根据调查地点的状况,本项研究在指标体系中增加了三项预测项,分别是家庭订阅报刊的情况、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对环境污染的认识程度。前两项关注个人的发展,后一项关注环境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在不同时点测量这几个问题,将会得到不同的回答,从而有助于了解其与生活质量的内在联系,也有助于判定社会的进步程度。

总之,指标体系的建构首先追求的是表面效度,即指标与调查对象相适应的程度。表面效度的判定要从社会现实基础出发,同时要直接来源于调查对象的日常生活。以日常生活的现实状况来衡量农民的生活质量,并以日常生活中的变量来求证理论假设。

参考文献

1易松国.生活质量研究进展综述[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2)

篇7

【关键词】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肿瘤防治指南为主要内容对60例肿瘤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6个月用肿瘤生活质量问卷在实施干预前后进行评定。结果:接受护理干预后肿瘤病人生活质量指标有所改善;干预后6个月较1个月明显改善。结论:护理干预可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肿瘤病人;生活质量;护理干预

生活质量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能力和主观感觉,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生活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肿瘤患者在接受手术、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后,如果护理人员给予有效及时的护理干预,不但病情得到了有效缓解,而且生活质量也得到提高。

1 影响因素

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因素有家庭经济收入、环境因素、社会地位、治疗及预后、婚姻状况、疼痛、文化水平等。

1.1 环境因素和生活质量:患者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会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为了避免患者产生不良情绪,护士应主动热情地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住院须知、作息制度、护士长、主管护士、就餐地点、物品保管等,使患者全方位地了解医院的设施,让患者有一种家的感觉。

1.2 家庭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与生活质量: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许多临床调查显示:经济收入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状况、心理状况,而且影响患难夫妻的生活质量。其原因是患者承担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担心增加家庭负担,而使焦虑、抑郁程度加重。

1.3 疼痛与生活质量:疼痛是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影响着生活质量的各个方面,包括躯体、心理、社会和精神领域。肿瘤晚期一般都有疼痛。疼痛限制了患者的躯体活动,影响了个人对身体状况的感觉,降低了生活质量。同时生活质量也影响着疼痛,疲乏、虚弱影响疼痛的耐受力。焦虑比疼痛更能影响疼痛感觉,但如果有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患者经常能忍受极强的疼痛。疼痛和低的生活质量相互作用,则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1.4 文化水平与生活质量:在肿瘤患者中文化程度高者比文化程度低者生活质量差。肿瘤患者的文化程度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自身满意度及总的生活质量。因为文化程度高者更了解自身疾病,思想压力更大,心理状态难以控制。

1.5 其他因素与生活质量:人的性格、心理素质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性格抑郁、内向者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面对现实,不善于摆脱负性情绪;不善于与外界交流获取支持者,常感到悲观无助,生活质量低。

2 干预措施

2.1 正确估计患者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前提。在护理实践过程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资料,做好对个体生活质量的正确许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合自我治疗的方案和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充分认识自我,积极主动参与并执行各种治疗、护理活动。

2.2 在不影响患者生存期的情况下尽量采取对生活质量影响小的治疗手段和药物。如再造术、对年轻女性使用或不使用致脱发的化疗药物。

2.3 积极控制症状,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减少药物影响。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症状有:乏力、恶心、呕吐、疼痛及障碍等。为疼痛患者解除心理压力,减轻疼痛,及时处理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4 适时的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要选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以密切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他们对医护人员提供的医疗信息才会听信并从行为上的服从。

篇8

近年来,国内外护理界对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日益深入。有研究表明,对于进展期癌症病患者,保持舒适、控制症状成为他们最基本的需要 ;而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患者的生活质量就应置于首位[1] 。现代肿瘤学科已达成共识: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Q0L) 比生存率、病死率更能准确反应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状况。现将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汇总如下。

1 生活质量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定义是: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态的体验,包括身体功能、心理状况、独立能力、社会关系、生活环境、与精神寄托等6 个方面 。尽管对生活质量的概念与构成尚未达成共识,但以下几点是比较公认的: ①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包括身体机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②生活质量是主观的评价指标(主观体验) ,应由被测者自己评价。③生活质量是有文化依赖性的,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文化价值体系下 。

2 常用的生活质量测评量表

2. 1 由国外引进的常用量表

2. 1. 1 卡氏功能状态量表:1949 年由Kamofsky 等首次对癌症患者进行机体功能测量,卡氏功能状态量表分为10级,根据患者的机体功能状态给予0~100 分的评定[2] 。该量表具有较高的评定者信度和结构性效度。目前仍作为肿瘤临床工作都广泛使用的简易评价工具。

2. 1. 2 晚期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OLC2E):该量表主要由4类正面项目(食物关注2 项,支持2 项,生活价值6 项,医护关注4 项) ,4 类负面项目(身体不适4 项,负面情绪4 项,疏离感3 项和存在困扰3 项) 组成,全表共29 个项目。QOLC2E在香港已经过信度及效度检验,具有良好的可信性及有效性[3] 。

2. 2 我国研制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我国学者们正在开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体系(QLICP) ,该体系包括我国常见癌症的生活质量测定量表,有肺癌、肝癌、乳腺癌、胃癌和头颈癌等。

2. 3 社会支持:研究表明, 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影响患者的心理行为,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支持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享受医疗社会保险,其次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此外朋友、同事的关爱和支持也是患者获得新生的精神源泉。社会支持具有缓解压力和直接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的作用,患者得到社会支持越多生

活质量越高。社会支持有利于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对促进康复非常有利[4]。

2.4 各种症状:癌症患者的各种症状直接影响其日常活动能力,并影响和阻碍其工作及人际关系,甚至需长期卧床,势必造成患者对自我价值的贬低,从而加重心理负担并进一步恶化心理及生理症状,影响其社会功能,从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如疼痛症状影响其生活质最的各个方面,包括躯体(表现为疲乏、厌食、睡眠紊乱、恶心呕吐等) 、心理(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无用感、不愉悦等) 、社会(表现为家庭抑郁、家庭支持、、就业、角色等) 和精神(表现为不确定、无望感、) 领域[5] 。因此应重视控制患者的症状,以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3 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研究

3. 1 健康教育:对癌症患者进行疾病和化疗相关知识育,可使患者对癌症和化疗有一正确认识,能掌握减轻化疗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减轻化疗副作用给患者带来的身心压力,并使患者和家属认识到癌症并非不治之症,只要接受正规的、系统的综合治疗和护理. 癌症是可以治愈或好转的. 从而树立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营养饮食指导. 使其认识到正确合理的饮食,不仅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对身体的康复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 2 认知疗法:认知治疗是通过帮助患者改变认知不合理成分,调整其错误、歪曲的思维、想象、信念,摆脱消极观念,接受新的、正确的思想,以消除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反应。常用策略包括教育、认知重建、角色转换等。行为治疗则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依据,帮助患者通过学习获得适应,常用方法包括松弛训练(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松弛想象。

3. 3 照护模式:癌症患者可以有两种照护模式选择,一为接受普通的住院护理模式,其二,则是家庭照护模式。研究表明,接受家庭护理模式的患者,其疲劳、疼痛、抑郁等重要的症

状明显少于接受住院护理模式的患者。也就是说,接受家庭护理模式的患者生活质量要明显高也住院治疗的患者。

4 小结

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已受到普遍的关注,护理人员则更应该为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多做研究,我们期待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 仇奎壁. 癌防治误区[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 104.

[2] 万崇华. 生命质量测定与评价方法[M] .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11 ] 胡秀娟,沙立民,刘贻娟,等. 影响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 ,22 (3) 23.

[3] 付岚,李俊英,李虹,等.社会支持与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 (1):11.,

篇9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食管癌;放疗;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1(b)-136-02

Effect of human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esophagus cancer receiving radiotherapy

SU Qin

Department of Radation Oncolog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angzh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Yangzhong 212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human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esophagus cancer receiving radiotherapy. Methods 109 patients with esophagus carcinoma receiving radiotherap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treatment and care; on this basis,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given humane nursing intervention. Before radiotherapy, 1 month and 3 months after radiotherapy treatment,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tudied by SF-36 scale, then the scor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life quality scores before receiving radiotherapy (P0.05). 1 month after radiotherapy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experiment group on physical function, role-limitation due to emotional problems, social function, mental health, vitality and general conception of healt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ll P < 0.05). 3 months after radiotherapy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experiment group on physical function, role-limitation due to physical problems, role-limitation due to emotional problems, social function, body pain, mental health, vitality and general conception of healt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ll P < 0.05). Conclusion Humane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esophagus carcinoma receiving radiotherapy.

[Key words] Humane nursing intervention; Esophagus cancer; Radiotherapy; Life quality

放射治疗是利用辐射能对生物组织作用后的临床效应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手段[1]。研究表明,放疗能控制癌细胞生长和扩散,同时也会破坏人体的正常细胞,给患者带来一些难以忍受的副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区之一[2],放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了改善食管癌放疗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自2008年开始实行人性化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7月食管癌放疗患者10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3例,其中,男38例,女15例;年龄49~78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8例,高中18例,大学及以上7例;鳞癌31例,腺癌22例;肿瘤位于颈、胸上、胸中、胸下段分别为11、15、21、6例;术前放疗18例,术后放疗29例,姑息放疗6例。对照组56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52~76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6例,高中22例,大学及以上8例;鳞癌39例,腺癌17例;肿瘤位于颈、胸上、胸中、胸下段分别为13、12、23、8例;术前放疗15例,术后放疗32例,姑息放疗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融入人性化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两组分别于放疗前,放疗后1、3个月进行生活质量的比较。调查时使用统一指导语,现场填写,患者自己填写为主,不能自行填写者由调查员逐条询问并记录,放疗后调查通过回院复查、电话询问获得。实际发放问卷654份,回收有效问卷651份。

1.2.2 人性化护理

1.2.2.1 用心关爱,营造人性化护理环境 要求护理人员端庄大方、举止文明、淡妆上岗、面带微笑、和蔼可亲,以人性关怀为理念,时时尽心为服务主线,将人性化服务融入护理工作全过程,涵盖入院、住院、出院三个阶段:入院热心接待患者;住院期间真心对待患者,耐心倾听患者述说,认真解答患者疑问,治疗护理操作认真完成;患者出院诚心送别,出院后按时电话访视,营造安全、温馨、舒适的环境。

1.2.2.2 转变观念,细微之处做工作 人性化护理是以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及个人隐私为核心的护理模式[3]。工作中注意尊重患者,细微之处见真情,亲切称呼患者,使用尊称,避免直呼其名;遇到暴露患者隐私时,尽量保护;进行护理操作时,详细讲解注意事项,征求患者意见,请求配合;出现放疗反应时,耐心解释,细心护理;出院时,做好健康教育,帮助收拾物品,用真诚的话语祝愿患者;发放咨询热线卡、健康处方和出院关爱卡,将关怀送到家庭。

1.2.3 SF-36生活质量量表[4-5]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是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生活目标期望标准[6],是一种主观感觉,全面反映个体的健康状况。目前常用的检测工具是SF-36生活质量量表,包括8个纬度: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情感职能(RE)、社会功能(SF)、疼痛(BP)、精神状态(MH)、活力(VT)及对健康总评价(GH);共36个条目,各纬度得分0~100分,得分越高,健康状况越好。比较两组放疗前,放疗后1、3个月的生活质量得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放疗前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两组放疗前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放疗前生活质量得分比较(x±s,分)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放疗后1个月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放疗后1个月,实验组在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神状态、活力及对健康总评价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 < 0.05)。见表2。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放疗后1月生活质量得分比较(x±s,分)

2.3 实验组与对照组放疗后3个月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放疗后3个月,实验组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疼痛、精神状态、活力及对健康总评价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 < 0.05)。见表3。

表3 实验组与对照组放疗后3个月生活质量得分比较(x±s,分)

3 讨论

研究表明,我国确诊的食管癌患者中,90%处于中晚期[7],患者承受极大的痛苦;放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损害周围正常组织带来难以忍受的副作用;加之沉重的经济负担、人际交往的减少等,都严重影响食管癌放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理念也发生改变,工作的目标不仅是帮助患者减轻病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重要的使命。

人性化护理更注重给予服务对象人性化的关怀和照顾,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精神上处于满足而舒适的状态[3]。在常规护理护理工作时,融入人性化护理理念,将护理工作变为主动服务,具体表现为:到病房时间明显增加,工作更加细致入微,关心患者的治疗、护理的同时,更关心患者的生活起居、心理变化、家庭问题等;在从事护理操作时,更加耐心解释,用心操作,极大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了服务满意度;患者实实在在感受到关爱,护患关系进一步融洽[8]。本研究发现,实验组在人性化护理的关爱之下,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并随着放疗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步提高,说明人性化护理在提供专业护理服务的同时,更注重为患者提供精神上、文化上、情感上的服务,真正体现了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人性化护理有助于提高食管癌放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护理中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惠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4.

[2] 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72.

[3] 顾竹影.日本医院人性化护理的现状及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5, 40(7):550-552.

[4] Li L,Wang HM,Shen Y. Chinese SF-36 Health Survey:translation,cultural adaptation,validation,and normalization [J]. J Epidermal Community Health,2003,57(4):259-263.

[5] 李鲁,王红妹,沈毅.SF-36健康调查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其性能测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2):109-113.

[6] 彭爱芝.生活质量――一种新型的健康评价方法[J].天津护理,2005, 13(6):182-183.

[7] 余喜梅.食管癌患者同步放疗及化疗的营养支持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2):335-336.

篇10

[关键词]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生活质量;睡眠质量

[中图分类号] R7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4—0005—02

Studies on life quality and sleep quality in patients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with pre and post manual reduction treatment

SHI Jingjing1 WU Xiangwu2

1.Department of Neurology, Longsai Hospital of Zhenhai Ningbo in Zhejiang Province, Ningbo 315200, China; 2.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Anji in Zhejiang Province, Anji 313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sleep quality and life quality in patients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with pre and post manual reduction treatment, and study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Ninety—four case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were studi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60 normal adults were studi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sleep quality and life quality were evaluated by PSQI, SF—36 scales. Results The scores of sleep quality and life quality were obviously better after treatment than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There wer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leep quality and life qualit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treatment:r = —0.44, P < 0.05,after treatment: r = —0.46,P < 0.05). Conclusion The lower sleep quality and life quality were found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Manual reduction treatment and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sleep quality and life quality, is worthy of being recommend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Manual reduction; Life quality; Sleep quality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眩晕,3个半规管均可发生,分为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前半规管、混合性半规管BPPV四种临床类型;根据患者发病有无诱因,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临床上根据患者眼震特点和所累及的半规管,给予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随着对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其治疗效果令人满意。但是,由于疾病的困扰、特殊的治疗手段使眩晕患者的睡眠质量、生活质量有不同程度下降。本实验通过对94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旨在为临床合理治疗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0~2011年我院神经内科确诊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7年关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标准[2],共94例,其中男78例,女16例,年龄39~71岁,平均(54.3±7.5)岁。选取同期我院体检中心60例体检正常的成人作为对照组。两组人员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不同类型的眩晕给予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后48 h高枕位睡眠,7 d内避免患侧卧位。

1.3 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评定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所有入组人员均自愿参加,调查时间为10~20 min,调查员由经过短期培训的护理人员承担,于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30 d进行。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来调查二组的睡眠质量,PSQI量表由23个题目构成,分成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是否服用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等7个部分,总分0~21分,总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测评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等8个维度、36个条目,得分范围均为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5 d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均经Excel表格整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AS 6.12进行统计学分析和线性相关分析,多组间比较应用方差分析,并应用SNK法进行两两比较,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与对照组睡眠质量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睡眠质量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

2.2 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不同维度的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

2.3 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评分相关性的分析

经应用一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总体健康评分呈负相关(Y = 17.24—0.13X,r = —0.44,P <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总体健康评分呈负相关(Y = 16.54—0.11X,r = —0.46,P < 0.05)。

3 讨论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眩晕疾病之一,常于躺下、坐起或床上翻身时出现眩晕,也可因快速低头如弯腰或过度抬头如晾晒衣物而诱发。有研究发现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生与年龄、性别、劳累、压力、遗传、内耳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密切相关。临床上以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水平半规管BPPV次之,而前半规管和多半规管病变较为罕见。目前,手法复位治疗BPPV技术是临床上确切有效的方法,不同类型BPPV选择不同的复位方法,大部分立即起效。BPPV患者病因及预后的影响因素较多,特发性BPPV患者一次手法复位治疗效果好且复发率低,继发性BPPV需多次手法复位治疗且复发率较高。眩晕是BPPV的主要症状,其发作是患者难以忍受的痛苦,眩晕发作频繁和程度严重对患者的日常活动及生活质量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PSQI睡眠质量量表由Buysse博士于1989年编制,在国外经信度与效度检测,应用较广,国内由刘贤臣等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适合国人应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是国际上最常用的生存质量标准化测量工具之一,对于人群健康的评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本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法复位治疗后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均呈负相关。提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存在着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低下,虽然经过手法复位治疗后能够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相对于正常人群而言其生活质量仍然较为低下,并且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患者由于不能很好地进行有效地治疗,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使其身心一直处于非常疲惫、紧张及焦虑的状态,引起心理疲劳,继发睡眠不良。心理疲劳不仅使患者的行为意志减弱,还可以对其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而手法复位治疗效果良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本实验显示生活质量评分与睡眠质量评分呈负相关,二者具有同向作用,即睡眠质量好的患者,生活质量高,也提示对其中任何一项干预后,可以产生协同效果,并产生明显的级联反应。患者发病后要进行积极的以手法复位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调整情绪,或进行相关的心理干预,使其学会真实面对自已内心世界,学会发泄、转移注意力、放松及幽默等方法,以提高睡眠质量,改善生活质量。

总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存在着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低下,且与心理因素、病变程度等密切相关,在BPPV手法复位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增强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罗琴,罗志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 西南军医,2011,13(5):883—886.

[2]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3):163—164.

[3] 丁家夯. 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60例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4):58—59.

[4] 张从.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52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28):235—236.

[5] 路娟,陆伯华. 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不同手法复位的临床研究[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0,17(3):218—220.

[6] 黄澍,黄小钦. Barbecue翻滚法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有效性研究[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15(3):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