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筹划范文

时间:2023-03-23 07:1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纳税筹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纳税筹划 原则 风险

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在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通过对其应税行为的事前、事中进行合理筹措和安排,尽可能减少纳税的行为或者推迟纳税时间而取得税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这种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特征:其一是超前性,即纳税筹划应当在事先进行,一旦业务发生,纳税义务已经形成,便已没有筹划的空间;其二是预期性,即纳税筹划应在对未来发生的事项所作预测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其三是全局性,即纳税筹划方案的选择可能影响到纳税人最终的整体决策,而且由于其复杂性,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合作完成;其四是成本性,即纳税筹划需要付出资金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成本与回报的比值决定着筹划方案的优劣;其五是专业性,即纳税筹划具有很强的专业要求,最好由专业机构、专业人士完成。

纳税筹划作为一项特殊的专业性经济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即纳税筹划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进行,这也是纳税筹划与偷税、漏税、抗税、骗税等违法行为最本质的区别;利益最大化原则,纳税人之所以进行纳税筹划,根本目的就是追求个人或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失去这一原动力,纳税筹划也就失去了活力之源;可操作性原则,再成功的筹划方案也必须能够进行现实操作,否则只是一纸空文。而且在不同筹划方案同时备选时,越便于操作的方案越容易被纳税人选择。

纳税人在进行筹划的时候,除了要遵循基本原则之外,还必须注意防范因此可能导致的各种风险,以保证自身的安全。

风险之一:思想认识的风险。纳税筹划必须在不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完成,绝非不择手段的偷税、漏税。纳税人如果对此认识不足,就很容易使其筹划行为偏离正常的轨道,滑入偷税漏税的深渊。

风险之二:目标错误的风险。纳税人对于其筹划目标的选择,直接影响其筹划的成果,并带来一定的风险。纳税筹划的正确目标是实现纳税人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并非单纯地降低税负。纳税人如果仅以降低税负为唯一目标,则很可能出现税负下降但企业整体利益亦因此而受损的短期效应,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

风险之三:法规认识的风险。各种税收法规是纳税人进行一切筹划的根本准绳,我国属于成文法系国家,各种税收法规众多,纳税人如果对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不够熟悉或者在理解、把握方面有所偏差,则很可能使纳税人在无意之中触犯法律。

风险之四:法规变动的风险。随着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我国的税收法规也随之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和完善,由于纳税人对于国家法律的未来变动和发展很难预期,而纳税人在进行筹划时一般都是根据现行的税收法律所制定的,并且纳税筹划方案的时间跨度也往往较长,这就为纳税筹划的最终成果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风险之五:经济变动的风险。我国很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往往都是针对于符合某些特定条件的纳税人所制定的,因此纳税人如果为了获得某些税收利益而选择这些特定条件时,都会对其自身产生一定的约束,从而影响纳税人经营的灵活性,一旦市场环境等外部经济条件发生变动,就可能导致纳税筹划的失败。

风险之六:执法认定的风险。无论纳税人如何进行纳税筹划,其能否最终实现必然要取决于税务执法部门的认可。而我国目前很多税收法律规定得都比较粗放,导致税务机关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征纳双方很可能因为对某一纳税筹划方案的认定产生分歧,从而导致纳税筹划风险的产生。

由此可见,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时产生的风险足以抵消纳税筹划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纳税人必须尽力防范风险的发生,纳税人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措施之一: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纳税筹划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纳税人应当正视其存在的可能性,不能以为纳税筹划方案是经过专业人士拟定的,就丧失对风险的警惕性。在保持高度警惕性的同时,纳税人还应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套科学而快捷的纳税筹划预警系统,这样在纳税筹划实施时,一旦出现风险就可以及时向纳税人发出警告。

措施之二:加强成本效益分析,确保成本费用最低。纳税人应当对纳税筹划的各种成本进行深入分析,剔除不必要的费用支出,争取在实现筹划目标的前提下将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线上。不过纳税人在进行成本控制之时,要注意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除了可视的直接成本之外,不要忽视各种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

措施之三:坚持依法筹划,切莫轻易逾越雷池。合法或者至少不违法,这是纳税筹划的根本前提,因此纳税人一定要对我国现行的各种税收法律法规进行充分而全面的了解,筹划方案力争符合国家的税收政策的发展导向或调整意图,以求更有效地降低筹划风险。

措施之四:确认筹划目标准确合理,实现利益最大化。纳税筹划的终极目标是利益最大化,因此在进行纳税筹划之时应注意避免短期行为,力争从长远发展考虑,与纳税人的整体经营战略相结合,以实现纳税人整体发展的需要。

措施之五:保持适度灵活机动,提高筹划方案的适用性。对于某些时间跨度比较大的筹划方案,应注意保持筹划的灵活性,因为我国的各种税法正在不断的调整之中,而且纳税人所处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也在不断变化,过于刚性的筹划方案会产生较大的筹划风险,而较为灵活的筹划方案则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时间性,可以确保最终筹划目标的实现。

篇2

1.1国外纳税会计与纳税筹划实践操作模式

世界各国由于政治经济、税制结构的不同,纳税会计的模式也是不同的。根据宏观环境的差异,世界范围内的纳税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关系可以是分离的、统一的和混合的。由于纳税会计的基本职能即为纳税筹划,所以,纳税会计和纳税筹划处在不同模式下的时候,它们的关系也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而且,即使纳税会计和财务会计是处于彼此分离的模式当中,也不是说所有企业的纳税筹划工作都是单单由纳税会计来进行并完成的。有些国家的部分企业根据实际状况和某些部门的特有优势,采取把纳税筹划工作的任务交给那些对税收有独到研究的机构或是某些特定的管理部门的方法,让他们进行策划、设计工作,而纳税会计则进行实施、执行工作,把筹划方案付诸于实践。这一点也可以被我国来借鉴,充分应用到我国的企业改革中来。

1.2我国纳税会计与纳税筹划实践操作模式

1.2.1纳税会计设立是企业谋求发展的必然需求工商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税收经济和税金支出已经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因此,企业领导者和投资商越来越把目光关注到“税金流量”上来,成为他们首先关注的信息。与此同时,随着商品和非商品流转过程中税种的多样分布,面对繁琐的税制结构和日益更新的税收政策,税金核算的质和量日渐成为工商企业关注的重要方面,并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纳税会计的设立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中财务会计的工作量,为其减轻沉重的负担,对于企业来说更加看重的则是可以增加企业效益。通过一系列的确认、计算等工作,可以有效的减少纳错税现象的发生,还可以巧妙的运用税收政策,帮助企业尽可能地少纳税、晚纳税,设计出更好的规划方案,为企业的涉税经济活动进行指导性的服务,帮助企业最终达到最少的纳税结果,税金支出最低。

1.2.2选择正确的纳税会计与纳税筹划的关联模式目前我国对纳税会计和纳税筹划的研究不足,因此,大多数人对两者的观点呈现出片面化、保守化的倾向。由于对纳税会计的职能、任务了解不够,认识不充分,认为纳税会计的工作范围仅仅局限在对纳税活动的确认、计算上面,由于涉税业务的工作量相比于全面经济核算来说小之又小,所以,单独设立纳税会计是没有必要的,不需要将财务会计和纳税会计分离开来。这一思想误导了大多数企业,他们不明白纳税会计要承担纳税筹划的重任,从“质”上不能区别纳税会计和财务会计,这大大阻碍了纳税会计形成独立的学科,对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公司纳税筹划的进行起到了抑制作用。因此,企业设立纳税会计的意义是重大的。在实际过程中,企业应结合具体情况,合理而恰当地规划纳税会计模式,使纳税会计更好的为公司和企业的发展服务。

1.3恰当地规划纳税会计模式

1.3.1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的纳税会计模式对于规模较大的公司、企业以及超大型企业、上市公司等来说,他们的纳税金额较高,纳税的频率更为频繁,因此,纳税会计所要承担的涉税业务核算的任务也就越多,工作量也就越大。设立独立的纳税会计机构,并为之配备具备专业素质的纳税会计人员,对这种大中型企业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以便专门行使纳税经济业务核算和纳税筹划的工作。

1.3.2中小型企业的纳税会计模式对于规模较小的中型企业、规模适中的小型企业、规模较小的生产型企业、连锁型企业、以集团模式进行运营的企业来说,虽然这些企业的涉税业务不是很多,纳税金额也不如大中型企业数目那么庞大,但是,税金的频繁支出也使他们经常承担沉重的压力。因此,在中小型企业设立专职的纳税会计岗位,并为之配备具备专业素质的纳税会计人员,可以为企业解开燃眉之急,不至于使企业长期处于资金周转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之中。

1.3.3微小企业的纳税会计模式对于规模较小的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来说,他们所要面临的纳税业务是非常有限的,纳税频率较低,纳税金额也不是很多。因此,可以沿用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将纳税会计作为单独岗位进行设立没有必要,这些工作可以交给财务会计,由财务会计统一进行确认、计算工作即可。

2结语

篇3

[关键词]纳税筹划, 企业纳税, 税收

纳税筹划是指企业在符合国家法律、税收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业务事先筹划,制订方案,合理安排经济活动,选择纳税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税收筹划行为。企业可以通过有效的税收筹划,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增加经济效益。然而,企业受到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管理等因素影响,纳税筹划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做进一步探讨。

一、纳税筹划的意义

1.有利于纳税人提高经济效益。通过纳税筹划可以减少现金流出,在收入总额不变情况下,减少支出,增加企业净利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帮助纳税人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2.有利于规范企业纳税行为。纳税筹划建立在充分理解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为纳税人减少税收支出提供了合法的渠道,有利于减少企业税收违法行为的发生,强化纳税意识,使纳税人远离税收违法行为。

3.有利于政府完善税制。纳税筹划有利于贯彻国家的税收政策,降低税务成本,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纳税筹划中的避税筹划,就指出了税法中的缺陷,国家可以据此采取相应措施,修正现有税法,完善国家税制。

二、纳税筹划中存在的问题

1.税务筹划意识淡薄。目前的企业多重视生产和销售管理,对财务管理和纳税筹划缺乏正确认识。企业领导普遍认为税收是国家强制的,没有筹划空间,因此企业管理者还没有真正建立节税意识,只是被动地等待税收优惠。企业不能对税收筹划做出细致的计划,会形成不合理的企业税负。

2.纳税筹划人才缺乏。税收征管的日益细化和流程的日益复杂化,新的金融工具、贸易方式、投资方式不断出现,当今的企业财务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会计,还要精通税法、金融、投资等专业知识,才能找到税务筹划点。而实际上现在我国国内企业多数财会人员会计、税法知识陈旧,根本不能满足纳税筹划需求。

3.企业纳税筹划与税务机关工作不同步。我国企业普遍不与税务机关沟通在税法理解上的差异,企业缺乏对税务机关工作的理解。税法除了财政收入职能外,还是调整产业结构、刺激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而且随着税务机关征管水平的不断提高,征管流程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复杂。企业加强与税务机关的联系和沟通,争取在对税法的理解上和税务机关取得一致认识是进行税务筹划重要前提。

三、完善纳税筹划工作的建议

1.提高企业纳税筹划的意识。要通过宣传培训,使企业管理层正确理解纳税筹划。纳税筹划是纳税人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前提下,为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资、理财等经济业务的涉税事项进行设计和运筹的过程,也就是说是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的经济行为。

2.加强纳税筹划人才的培养。纳税筹划对筹划人员的专业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我国税种多、企业形式复杂,各行业差别大,要求纳税筹划人员有很强的专业技能,灵活的应变能力。在高校培养中,应开设纳税筹划课程,为培养高层次纳税筹划人才提供条件。在职的会计人员应通过参加培训或者自我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培养纳税筹划能力。

3.理清税收筹划思路。要做好税收筹划,必须理清筹划思路。不同税种的筹划重点不同,比如,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筹划思路重点在于如何享受最低的税率,从而考虑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分配以及日常工资福利的摊薄摊匀,享受到低档税率政策。税务筹划也不是仅限于优惠政策及条款。例如新企业所得税税法下,税务筹划要注重日常财务规范管理,如会议费、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用的列支,注意原始凭证的合法性。

第一,不同税种的筹划。即根据不同税种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税收筹划方法。税种筹划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筹划和税种综合筹划。应高度重视增值税,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增值税筹划要从增值税的特点着手。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在适用税率、计税方式、发票权限和税收负担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可以通过控制企业规模,选择合适的纳税人类型。增值税征税范围内,不同商品有17%和13%两档税率,当纳税人兼营不同税率的货物或应税劳务,要能够分别核算,才能适用不同税率。还可以根据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纳税筹划。

第二,对税收要素的筹划。税收要素筹划主要包括征税范围、纳税人、税率、税基、税收优惠(减税、免税、退税、税额抵免)、纳税环节、纳税时间、纳税地点的筹划。要针对不同的税收要素,运用不同的税收筹划技术。比如,企业所得税的税基是应纳税所得额,税法中的应纳税所得额,通常不等于会计计算出来的利润总额。因此,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必须同时实现利润总额的最大化和应纳税所得额的最小化。利润总额是会计收益减去会计费用和损失,应纳税所得额是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因此,从企业所得税角度讲企业应实现准予扣除项目金额的最大化和扣除时间最早化。个人所得税筹划可以将收入分月、分次、分人均摊减小计税收入。

第三,对经济活动筹划。不同的经济活动形成不同的应税行为,需缴纳不同的税种。进行纳税筹划要考虑不同方案的税负差异,通过对经济活动进行安排降低企业税负。纳税筹划贯穿所有经济活动的始终,从纳税人发展过程来看其经济活动,可分为设立、扩张、收缩和清算等阶段。从企业财务循环来看,可分为筹资、投资和分配等活动。从企业经营流程来看,可分为采购、生产、销售和核算等活动。因此,经济活动筹划主要包括成长筹划、财务筹划、经营筹划。

4.加强部门协作。各部门的共同运作构成企业收入和成本,形成企业税负,税收筹划也离不开部门的协作。企业内各部门都是税收筹划的参与者,部门协作才能使税务筹划得到有效实施。尤其是企业费用的筹划,更需要各部门配合实施,在取得原始凭证时,加以辨别,加强费用先审批后支付的管理。

5.防范纳税筹划的风险。一方面要研究掌握税收法律法规,准确把握纳税政策内涵。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充分了解当地税务征管的特点和具体要求,使纳税筹划能得到当地税务机关的认可。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纳税筹划 税负转嫁

一、前言

纳税是每个公民和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作为纳税人的企业,税收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支出,企业想通过降低税负来增加自身财富也无可厚非。随着税收法治化推进,偷逃骗税的风险加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采用纳税筹划这一正当途径减轻税负,试图通过各种不同渠道和手段降低税负,提高经济效益,由此产生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纳税筹划认识和行为。

二、纳税筹划

(一)狭义税务筹划观

该观点认为税务筹划仅指节税。持该观点的代表学者有印度税务专家N・J・雅萨斯威先生、国内唐腾翔、方卫平等。他们认为税务筹划仅仅指节税,即纳税人的筹划行为要在符合税法的规定内,并且要满足国家立法的意图。我国国家税务总局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税务大辞典将税务筹划称为节税,并指出纳税人应在税法的规定范围内,以税收负担最低为目的来进行有关财务、经营交易事项而制定的设计和运筹。

(二)广义纳税筹划观

该观点认为税务筹划既包括节税又包括避税和税负转嫁,包括一切利用非违法手段进行的有益于纳税人的财务安排。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有美国W・B・梅格斯、张中秀、盖地等。他们认为广义税务筹划包括狭义税务筹划外,还包含不违反税法的其他筹划行为,这包括在形式、内容方面符合税法的行为,同时包括形式上符合但是实质上与国家立法意图相悖,甚至利用税法模棱两可的内容或者漏洞进行税务筹划。

(三)财务管理观

该观点认为税务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持该观点的学者有印度税务专家E・A・史林瓦斯、沈肇章、蔡昌等。史林瓦斯在《公司税务筹划手册》中,将税务筹划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组成部分;宋献中将税务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研究作为主要内容在《税务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一书中进行阐述。

(四)税务筹划范畴观

有学者认为,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为达到降低税负、实现涉税零风险,利用非违法手段,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先安排,主要包括避税、节税、转嫁筹划及实现涉税零风险四个方面。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税务筹划包括站在纳税人及征税人两个角度的税务筹划,二者既相互矛盾又统一,并且密不可分。笔者认为以上两个研究是站在不同角度对税务筹划范畴进行的划分。

通过以上梳理,国内外学者对税务筹划的定义还不完全一致,但大部分观点一致,只是表述不同,多数学者赞同税务筹划是纳税主体为了取得税收收益而进行事先安排的行为,并有如下特征:首先税务筹划有确定的主体,即筹划行为是纳税人的行为,其主体是纳税人,即具有纳税或潜在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二是筹划具有事前性,即纳税人为达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对涉税事项做出事前计划;三是合法性,即任何企业行为包括税务筹划只能在不违反现行税收法律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四是目的性,税务筹划有明确缴纳最少税款的目的,即尽可能降低税负从而获得最大税收收益,以此实现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三、税负转嫁

(一)税负转嫁筹划的原理

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通过将应缴税金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他人承担,以减轻税负的经济行为,这是造成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的经济现象的原因。税负转嫁筹划常常通过调整价格来实现,其操作原理是通过对价格的提高、降低、分解来转移或规避税收负担。决定税负转嫁筹划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是商品的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的大小。

(二)税负转嫁筹划的方法

1.税负前转。指纳税人在进行经济交易时,通过对商品或劳务价格的提高,将其应负担的税款转移给产品或劳务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支付。

2.税负后转。指纳税人通过压低原材料或商品的进价,将应纳税款转嫁给原材料或其他商品供给者支付。如一个批发商纳税后,因为该商品市场价格下降,已纳税款很难通过税负前转转嫁,于是批发商与生产厂家协商退货或要求生产厂家支付全部或部分已纳税款,这就是税负逆转。

3.税负混转。又叫税负散转,是指纳税人通过分解自己的应纳税款,转嫁给多方负担,税负混转通常是在税款不能完全前转,又不能完全后转时所采用。如纺织厂将自身税负分解为三部分进行转嫁,分别采用提价、压价、降低工资的办法将税负转嫁给后续的印染厂、原料供应纱厂和本厂职工。

有观点认为将税负转嫁看作是税收筹划有些勉强,因为税负转嫁并不改变纳税人本身的纳税义务。但本文认为税负转嫁是一种纳税筹划,由于通过提价销售或压价购进进行税负转嫁的决策与减轻或免除实际税收负担直接相关。税负转嫁只是税负在纳税人之间的再分配,不影响国家的税收总额,属于法律上无意义的行为,即广义的合法行为;但通过商品交易中的价格机制来实现的税负转嫁,能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给纳税人带来好处。所以,税负转嫁是纳税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主动合法行为,应该纳入税收筹划范畴。事实上,在流转税领域实现税收负担最小化最有效的手段是税负转嫁,在所得税领域更多地采用其他手段。

综上,本文认为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的交换中,纳税人通过价格浮动、分解来转移或规避税收负担,将税负在纳税人间分配的方法。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主体生产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的事先安排,以达到企业税负最小化为目的的经济活动。税负转嫁是不违反现行法律规范的,其又能减轻纳税人税负,所以税负转嫁是纳税筹划的一种方法。税收利益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利益,纳税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企业进行运营决策时,要加强树立税务筹划意识,综合运用避税、节税、税负转嫁等纳税筹划的方法来降低税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保证自己的正当权益,使企业财务活动健康有序、其利得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陶其高.从法理上对税收负担最小化手段的再界定――税收筹划概念的内涵和外延[J].浙江师大学报,2001(05).

[2]董李佳.论企业纳税筹划[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3(03).

[3]盖地.企业税务筹划理论与实务(第二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周海花,邱慈孙.浅论税收筹划的内涵与外延[J].老区建设.2010(16).

[5]刘@,马艳红.物流企业在营改增之后的纳税筹划[J].财会通讯.2010(03).

[6]杨冬梅.小议纳税筹划、节税、避税和转嫁[J].现代商业.2010(30).

篇5

关键词:折旧 纳税筹划

一、折旧纳税筹划需要考虑的因素

折旧额计提从本质上来说是固定资产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内合理的分配,折旧计提的金额大小不是随意划分的,而是需要参考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以及折旧计提的具体方法与净残值。一般来说,企业固定资产净残值不得高于百分之五,但是这一数字总体来说对折旧计提的影响是比较小的,在具体工作中可以不过分考虑。所以,使用年限和具体的折旧方法就应该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内容。

(一)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确定方法

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是指固定资产的预期使用时长,或者通过固定资产的使用所能获得的产品数量,亦或者是所能提供的劳务数量等。通过上述表述可知,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确定不是凭空得来的,具体来说,其确定工作主要受到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对生产力或产出量的预估,其次是对使用过程中有形损耗的预估,再次是对其无形损耗的预估,最后还需要参考相关的法律规定或设备使用年限说明。固定资产由于使用寿命较长,一般来说将会全部计入生产成本,但选用不同的折旧年限,计入成本费用的折旧额不同。

(二)折旧方法

目前,在会计实务操作中,比较常见的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以及工作量法等。虽然固定资产的价值是保持不变的,计提时间的变化对于折旧额总量影响不大,从表面来看似乎不会过分影响企业的总体利润及税费数额。但是,不同的折旧方法却能够影响成本费用计入的折旧额数额,所以折旧方法的选择应该受到更多重视。

二、纳税筹划的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75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06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公告》(2015年第68号)规定:

纳税筹划的行业领域划分主要有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航空航天、船舶以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十个领域。

折旧年限包括自建项目所购进的固定资产在内的所有固定资产,在折旧年限上都允许企业按照不低于所得税规定年限的百分之六十进行缩短。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在加速折旧的选择上可选择双倍余额递减折旧或者年数总和折旧,但加速折旧方法一旦确定就不可随意改变。

关于固定资产的价值扣除确定,根据相关规定,在企业所持有的固定资产当中,凡是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允许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时候进行一次性扣除。

研发仪器、设备的特殊规定:①企业于2014年1月1日以后购进的,且专门用作项目研发及相关活动的仪器设备,同时其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的,允许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进行一次性扣除;②十大行业中的小型、微利企业用于研发和生产经营共用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的,可以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一次性扣除。

三、纳税筹划案例分析

案例1:ABC有限公司属于机械行业,2015年12月购入价值为1200万元的大型生产设备,净残值预估为0,使用年限为5年。该企业预计5年内每年未扣除该项折旧费以前的年利润总额维持在400万元,所得税率为25%。(资金成本率5%)现在有三个方案供选择。

方案一:缩短折旧年限,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

方案二: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

方案三: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

公司采用哪种筹划方案对企业更有利?

分析:

方案一:将折旧年限由5年缩短为3年,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

每年应提折旧=1200/3=400万元

折旧的节税支出=400×25%=100万元

节税支出的现值=100×(P/A,5%,6)=272.32万元

方案二:

第一年应提折旧=1200×40%=480万元,第二年应提折旧=(1200-480)×40%=288万元,第三年应提折旧=(1200-480-288)×40%=172.80万元,第四年应提折旧=259.2/2=129.60万元,第五年应提折旧=259.2/2=129.60万元。

节税支出的现值=400×25%×(P/S,5%,1)+(80+288)×25%×(P/S,5%,2)+172.80×25%×(P/S,5%,3)+129.60×25%×(P/S,5%,4)+129.60×25%×(P/S,5%,5)=268.04万元

方案三:

第一年应提折旧=1200×1/3=400万元,第二年应提折旧=1200×4/15=320万元,第三年应提折旧=1200×3/15=240万元,第四年应提折旧=1200×2/15=160万元,第五年应提折旧=1200×1/15=80万元。

节税支出的现值=268.21万元

结论:在三个方案中方案一的节税支出的现值最大即采用缩短折旧年限为60%的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最优。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节税支出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节税支出。真正意义上的节税支出应在扣减正常折旧的基础上计算。正常折旧对各个筹划方案的影响一样,属与决策无关成本,故不予考虑。在计算结果方面可知,无论是平均年限法、年数总和法还是双倍余额递减法,在使用年限内的折旧额数额都是相等的,所以企业5年内的应纳税额也是相等的。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资金具有时间价值,递延纳税则会产生货币的时间价值。方案一企业在第一年至第三年不纳税,产生的递延纳税融通资金的税务筹划效果最明显。从本质上看,因为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存在,采用的不同折旧方法则会产生不同的节税效果。

四、折旧纳税筹划应注意的问题

(一)折旧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固定资产折旧是一种固定成本,但有别于其他成本支出,固定资产折旧不会产生现金支付现象,但是作为非现金支付的固定成本,在通过计提折旧后却能够从企业现金收入中得到补偿,从而触发现金增加。因此,固定资产折旧也可以被当作一种将固定资产部分转化为现金从而实现投资回收的方式。由此可见,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折旧越多、数额越高,企业所能够获得的新增现金也就越多,所以固定资产折旧操作从本质上对企业的现金流转将会产生极大影响。而由于固定资产是一种固定成本,如果当期折旧额越大,那么也就会让企业表现出来的收益率越低,所以折旧额的大小同时也影响到企业的当期利润。当企业采用缩短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法时,直接影响成本费用的计算,前期折旧费用增加,利润减少,在利润表中表现为利润总额下降、盈利水平下降,但是现金流量表中却表现为现金增多、流量增大,从而大大提升企业收益的“含金量”。另外在资产负债表中,由于前期折旧费用增加,有可能低估了企业的资产价值。

从案例1的分析可以看出,平均年限法对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的影响比较平滑,而双倍余额递减法对财务影响不稳定,会产生企业经营不稳定的错觉,有损企业财务形象。

(二)加速折旧需考虑5年补亏期

案例2:假设ABC有限公司,2011年亏损总额1500万元,2012年-2015年连续盈利,截至2015年,尚未弥补的亏损500万元。若采用5年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预计此后连续5年的每年税前利润总额为200万元。2016年盈利弥补完亏损后,无需纳税;而该公司若采用方案一计提折旧,2016年亏损总额200万元,盈利期后移,而丧失了亏损弥补利益50万元。同样的收益,因为缩短折旧年限比正常平均年限法增加税负200×25%=50(万元)。

从本案例可以看出,亏损企业谨慎选择加速折旧方为上策。税法对补亏期做了严格限定,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以后年度的获利水平做出合理估计。特别对一些风险大、盈利不稳定的高科技企业更要合理筹划,避免加速折旧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三)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的企业

案例3:假设ABC有限公司为污水处理企业,属于“所得税优惠3免3减半企业”,2014年-2016年属于免征期,2017年-2019年属于减半期。2015年12月购入一大型设备,成本为1200万元,净残值为4%。(资金成本率5%)现在企业有两个方案供选择。

方案一:采用正常折旧年限10年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

方案二:享受税收优惠,采用缩短折旧年限为6年计提折旧。

公司采用哪种折旧方案对企业更有利?

分析:

方案一:折旧年限10年

每年应提折旧=1200×(1-4%)/10=115.20万元

整个设备使用期折旧的节税支出=115.20×25%/2×(P/A,5%,3)×(P/S,5%,1)+115.20×25%×(P/A,5%,6)×(P/S,5%,4)=157.58万元

方案二:将折旧年限由10年缩短为6年

每年应提折旧=1200×(1-4%)/6=192万元

节税支出的现值=192×25%/2×(P/A,5%,3)×(P/S,5%,1)+192.5×25%×(P/A,5%,2)×(P/S,5%,4)=135.84万元

结论:方案一的节税支出的现值大于方案二,即企业采用10年折旧年限,放弃税收优惠对企业有利。

从本案例可以看出企业如果正处于所得税减免优惠期,由于减免税期内的各种费用的增加会导致应纳税所得额的减少,从而导致享受的税收优惠减少,因此,企业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期间购买的固定资产,其折旧费用尽可能多的在优惠期结束后的扣除。而在折旧年限的选择上应尽可能更长一点,便于折旧费用在更长周期内进行扣除;在折旧方法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能够实现减免税期折旧少、非减免税优惠期折旧多的折旧方法,从而实现把折旧费用安排在减免税优惠期结束后进行扣除的目的,也达到减少正常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充分降低企业所得税的税收数额,进而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计金标.税收筹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6.

[2]刘振彪.税收筹划实务与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2.

[3]杨臻.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扩围行政需关注的问题[J].中国税务,2015(12).

篇6

施工企业是营业税纳税的主导产业之一,合理地筹划营业税,对于提高企业利润水平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我国法律规定和施工企业现状,笔者认为施工企业营业税的纳税筹划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积极利用工程承包合同

对工程承包公司与施工单位是否签订承包合同,将营业税划归成两个不同的税目,即建筑业和服务业。而建筑业的适用税率为3%,服务业的适用税率为5%,税率的差异带来税负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建筑工程承包公司利用工程承包合同,使自己适用建筑业较低的税率进行纳税筹划有极大的意义,而且有足够的空间。

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第5款第3条的规定:建筑业的总承包人将工程分包或转包给他人的,以工程的全部承包额减去付给分包人或转包人价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工程承包公司承包建筑安装工程业务,如果工程承包公司与施工单位签订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无论其是否参与施工,均应按“建筑业”税目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如果工程承包公司不与施工单位签订承包建筑安装工程合同,只是负责工程的组织协调业务,对工程承包公司的此项业务则按“服务业”税目5%的税率征收营业税。

工程承包公司对工程的承包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由工程承包公司同建设单位签订承包合同,然后将设计、采购等项工作分别转包给其他单位,工程承包公司负责各个环节的协调与组织。工程承包公司有的自身没有施工力量,或者自身虽有施工力量,但不参与该项目的施工,将所有设计、采购、施工等项业务全部转包给其他单位,自身只从事协调或组织工作;有的自身有一定的施工力量且参与了该项目的施工,但仍将其中大部分施工任务转包给其他单位,工程承包公司的收入主要是总承包金额与分包金额之间的差额。第二种形式是工程合同由施工单位同建设单位签订,工程承包公司负责设计及对建设单位承担保证,并向施工单位按工程总额的一定比例收取管理费。

对于第一种形式,即工程承包公司作为工程总承包人同建设单位签订合同,无论其是否具备施工力量,是否参与工程施工业务,对其取得的全部收入,按建筑业税目征收营业税,而不按服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对于第二种形式,即工程承包公司不作为工程总承包人,不与建设者签订工程承包合同,而仅作为建设单位与施工企业的中介人,无论工程承包公司是否具备施工力量,一律按“服务业”税目中的“服务”项目征收营业税。

以上两种形式之间,适用的营业税税目和税率不一样,营业税税负也不一样。获取中介费收入的营业税税负重于获取承包收入的总承包单位的税负。然而,这两者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应该说,施工企业以其资力和实力获取工程承包资格,再部分转包给其他施工单位,具有中介性质,如果中介方也具有施工能力和施工资格,就应该尽力避免中介收入,或者将中介收入转化为承包收入。

二、科学利用营业额项目

由于营业税的计算公式是:应缴营业税=应税营业额×税率,各个行业(包括施工企业)利用税率进行税收筹划的空间相对较小,所以,营业额的确定是决定营业税税负大小的关键因素,要降低营业税的税负,最直观的方法就是降低应税营业额。利用营业额进行营业税的税收筹划也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一)降低材料费用。根据税法规定,施工企业从事建筑、修缮、装饰工程作业,无论怎样结算,营业额中均包含工程所用原材料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也就是说,无论是包工包料工程还是包工不包料工程,营业额均应包括工程所用的原材料及其他动力的价款。

所谓包工包料,是指建设单位不负责供应材料,而由施工企业自行采购并进行施工的工程,这种承包方式取得的收入包括料、工、费的收入;包工不包料,是指建筑材料由建设单位提供,施工企业只负责施工的工程,这种承包方式取得的收入,没有材料部分,只有人工费收入。包工包料工程和包工不包料工程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将材料的供应纳入施工企业的施工过程中。一项工程使用同样的原材料,由于材料的供应渠道不同,建设单位一般是直接从市场上购买,价格较高,这必然会使施工企业的计税依据较高,而施工企业则可以与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由于利益上的原因,供应商往往可以给予比较优惠的价格,这样就可以降低计入营业税计税依据的原材料的价值,从而达到节税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施工企业作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消耗的原材料也具有一定的重复使用的可能,如果企业通过精打细算,严格控制工程原材料的预算开支,提高原材料及其他材料的使用效率,做到一物多用或者在多项工程中重复使用,也可以降低工程材料、物资等价款,从而减少应计税营业额,达到营业税的节税目的。

(二)降低安装工程的产值。根据税法规定,从事安装工程作业,凡所安装的设备的价值作为安装工程产值的,营业额中应该包括设备的价款。安装企业在从事安装工程作业时,应尽量不将设备价值作为安装工程产值,可由建设单位提供机器设备,建筑安装企业只负责安装,取得的只是安装费收入,使其营业额中不包括所安装设备的价款,从而达到节税的目的。

三、利用境外子公司

按国税发[1994]214号文件规定:外国企业接受我国境内企业委托,进行建筑、工程等项目的设计,除设计开始前派员来我国进行现场勘察、搜集资料、了解情况外,设计方案、计算、绘图等业务全部境外进行,设计完成后,将图纸交给境内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宽掌握,对外商从我国取得的全部营业收入不征收营业税。无疑,这一规定有助于国内施工企业需要外单位帮助设计图纸情况下税收筹划手法的进行。

施工企业,特别是有境外子公司的施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营业税的这一政策,尽量将工程的设计业务转移到税负较低的境外子公司进行,并且要准确核算,从而规避营业税的税负。设计业务较多而在境外没有子公司的施工企业,可以在税负较低的境外(如境外避税港)设立规模较小的子公司从事设计业务来减少营业税税负。

四、对纳税义务发生时间进行筹划

同一笔税款,尽量延迟交付可以取得资金的时间价值,这些资金暂时留在企业里,可以减轻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压力,或者可以减少企业在银行等机构的贷款,减少财务费用。所以,利用税法关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规定,合理选择对本企业有利的结算方式,将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尽量往后推迟,也是一种重要的税收筹划方法。另外,由于施工企业作业周期长、耗费资金大,所以很多施工企业都采用预付工程款、分期结算等方式,纳税时间的选择对施工企业则显得尤为重要。

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施工企业适用的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具体规定为:

(1)一次性结算价款的工程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实行合同完成后一次性结算价款办法的工程项目,其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施工单位与发包单位进行工程合同价款结算的当天。

(2)平时预支、月终结算或竣工后结算款项的工程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实行旬末或月中预支、月终结算或竣工后结算办法的工程项目,其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月份终了与发包单位进行已完工程价款结算的当天。

(3)分阶段结算价款的工程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实行按工程形象进度划分不同阶段结算价款办法的工程项目,其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各月份终了与发包单位进行已完工程价款结算的当天。

(4)其他方式结算价款的工程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实行其他结算方式的工程项目,其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与发包单位结算工程价款的当天。

篇7

[关键词]纳税筹划 系统要素 系统环境

一、纳税筹划的概念

纳税筹划,即税务筹划,是指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税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主体(法人或自然人)的经营活动或投资行为等涉税事项做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少缴税或递延纳税目标的一系列谋划活动。

目前,对纳税筹划的探讨多集中针对某一类型的单一业务或某一个税种的探讨,其系统性不强,对于指导企业对纳税筹划的总体把握存在欠缺。因此,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企业纳税筹划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纳税筹划系统的构成

1.系统构成要素

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为系统。系统论认为,系统是无处不在的,在研究和处理任何对象时都应将其看作一个系统整体。观察纳税筹划,既应该看到纳税筹划活动,也应该看到纳税筹划系统。纳税筹划系统就是从事纳税筹划活动的各要素组织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运动的,纳税筹划活动就是纳税筹划系统运动的表现形式。在这一活动中的人、资金和信息就是构成纳税筹划系统的基本要素。

(1)人要素。人包括企业从事纳税筹划方案设计的财务人员,也包括实施筹划方案的经营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任何一个相关人员的缺席,纳税筹划就无法实现。没有筹划方案设计的财务人员,企业不可能有纳税筹划活动;企业管理人员、经营人员、会计人员不按照筹划方案的要求从事相关活动,纳税筹划同样无法实现。

(2)资金要素。资金是指企业拥有、占用和支配的财产物资的价值形态,包括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价值角度看,就是资金不断循环和增值的过程。资金处于不同阶段和形态会有不同的纳税义务和权利。如,购买材料时,货币资金转变为储备资金,企业产生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权利;销售产品取得收入时,成品资金转变成结算资金或货币资金,企业产生了增值税的纳税义务,如果有盈利,还产生了所得税的纳税义务。纳税筹划正是通过对资金形态的控制实现节税收益。

(3)信息要素。此处的信息是指会计信息。企业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反映了企业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在这个反映过程中,会计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反映固定资产磨损的折旧,有平均年限法,也有年数总和法。不同的方法,在不同时点的结果是有差异的,但最终结果是一致的。如,平均年限法和年数总和法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在不同年份,计提的折旧额不同,但总额是一致的,都是固定资产原值扣除预计残值。由于应纳税额的计算是以会计信息为基本依据的,因此不同的会计信息,会导致应纳税额计算结果不一样。因此,只要税法允许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方法,企业就可充分利用这一政策,以实现节税目的。

2.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

从系统论的基本观念出发,整个纳税筹划系统是一个立体系统,由一套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要素构建,它们之间存在这相互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1)三大要素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纳税筹划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在这一系统中,人是主体,资金是基础,信息是载体和工具。没有人,就没有了从事纳税筹划活动的主体,更谈不上筹划;没有资金,也就不存在纳税义务,更不存在减轻纳税义务,所有的筹划都是空谈;会计信息是筹划得以进行的基础,没有准确的会计信息,就无法比较不同方案的效益,筹划就无法进行,同时会计本身也是筹划的工具。只有纳税筹划相关人、资金和信息共同作用,纳税筹划才可能产生效益,实现目的。

(2)三大要素都不是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纳税筹划系统的三个要素,都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人,不是单一的个人,而是由方案设计者、方案实施者组成的集体。资金,也不是唯一的资金,而是多种形态的资金。信息,也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发送方和接收方让信息得以传递。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这些要素本身也是一个系统,是纳税筹划系统的子系统。因此,可以说纳税筹划系统包含筹划人的系统、资金系统、信息系统。

(3)纳税筹划系统是财务管理系统的子系统。纳税筹划系统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是财务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因为纳税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手段之一,纳税筹划的目标就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3.系统环境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受环境制约,并对环境产生影响。纳税筹划系统面对的环境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法律环境,二是人文环境,三是经济环境。

(1)法律环境。会计活动的有效运转是以完善法规环境为前提的,法律既为会计提供了一个规范化的环境,同时也对会计活动提出严格的要求,会计活动既受到保护又受到约束。当今的大多数国家、政府对会计事务进行影响和干预,一般政府通过制定会计制度并强制实施,通过立法确定会计程序从而影响会计事务。它对于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规范会计信息市场,净化会计人员思想道德素质有很大的作用。法律环境决定着纳税筹划系统的筹划活动是否被允许,它由税收法律、税收法规、税收规章以及执行它们的税收执法活动等因素构成。

(2)人文环境。人文化环境对于形成一个国家的会计文化以及相应的会计氛围至关重要。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加快,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我国纳税人的独立经济利益主体身份在逐渐的体现,对纳税筹划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加深,纳税筹划系统慢慢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

(3)经济环境。经济形势决定着国民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从而制约着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制约着纳税人纳税筹划的走向。经济环境主要由企业内部、企业供应商、企业经销商等要素组成,它决定了纳税筹划系统的活动是否可行。

4.系统的功能

纳税人在不违反法律、政策规定的前提下,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参排和筹划,尽可能减轻税收负担,以获得“节税”利益。纳税筹划系统是从事纳税筹划活动的,其功能就是实现纳税筹划的目标,具体包括节税功能和调节功能。

(1)节税功能。节税功能是指纳税筹划为企业节约税收支出,这是纳税筹划的直接功能。也正是因为存在这个功能,纳税筹划才倍受企业的青睐。纳税筹划从三个方面节税,一是通过对经营活动的安排和会计政策的运用,选择税负最低的纳税方案,直接减少企业税收支出;二是通过对税法的严格执行和合理运用,实现涉税零风险,消除税收罚款等涉税支出;三是通过对企业经营和会计的安排,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延期交税,获取资金的时间价值。节税功能的意义在于有利于纳税人实现税务利益最大化。

(2)调节功能。调节功能是纳税筹划的宏观功能,也是纳税筹划的间接功能。税收法律法规作为贯彻国家意志的重要杠杆之一,必然要体现国家推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导向意图。国家会在公平税负、税收中性的一般原则下,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对纳税人的物质利益进行调节,使他们的微观经济行为尽可能的符合国家预期的宏观经济发展要求,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如对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或不同产品,实行区别对待,对需要鼓励的,往往少征税或不征税,对需要限制的,往往多征税。这为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客观条件。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纳税筹划的活动,也是企业执行国家政策的活动。国家税收的宏观调控意图正是通过一个个企业的纳税筹划活动得以实现。这就是纳税筹划系统的调节功能,体现其有利于发挥国家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也正是这一功能的存在,纳税筹划才得到国家的允许和支持。

三、企业纳税筹划系统的原则

作为一个系统,其能够不断生存发展的条件是系统内外的协调性,即系统内各个要素相互协调,并且能与外部环境相适应。这也是通常所谓的系统性原则,它包含三方面要求:一是整体性原则,二是目标一致性原则,三是环境适应性原则。

1.整体性原则

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是在一定组织结构基础上的整体性,要素以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的结构,才具备系统的整体性。

(1)纳税筹划系统是一个整体。纳税筹划系统是由人、资金和信息要素在一定组织结构基础上形成的,三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的结构,才具备纳税筹划系统的整体性。如果三要素处于无组织状态下,虽然要素无组织综合也可以成为整体,但是不能成为纳税筹划系统。因此在纳税筹划工作中一定要把纳税筹划系统视为一个整体。

(2)纳税筹划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虽然纳税筹划系统是由人、资金和信息要素组成的,但纳税筹划系统的整体性能可以大于各要素的性能之和。因此在处理纳税筹划系统问题时要注意研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重视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任何要素一旦离开系统整体,就不再具有它在系统中所能发挥的功能。

(3)纳税筹划系统要素影响整体。三要素有其相对独立性,会反作用于纳税筹划系统这个整体,要素的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变化。如果不及时调整三要素的关系,将可能会对纳税筹划系统发生重大影响。

2.目标一致性原则

(1)纳税筹划系统目标与财务管理系统的目标一致。纳税筹划系统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其目标应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一致。纳税筹划不能以短期的税负最低作为目标,要综合考虑筹划方案实施的成本费用和收益,要考虑实施筹划方案对企业总体战略的影响。采用一项纳税筹划方案要看其是否符合以下两个标准:①筹划方案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②筹划方案的实施有助于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目标。采用不符合这两条标准的筹划方案,只能让企业得不偿失。

(2)纳税筹划系统的各个要素必须协同一致。纳税筹划系统的各个要素必须协同一致。纳税筹划系统三个要素中,人是主体,资金和信息是由人操控的,处于被动地位。因此,纳税筹划系统各要素的协同一致,关键是相关人员要协同一致。从上述对纳税筹划系统的要素及其关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财务人员只是纳税筹划系统中人的要素之一,他只能完成纳税筹划方案的设计。纳税筹划方案最终取得效益,需要所有参与资金运转控制和信息控制的人按筹划方案的要求从事相关工作。这些人包括企业的管理人员、经营人员、营销人员、会计人员等。

3.环境适应性原则

环境适应性原则要求纳税筹划方案与法律、经济环境相适应。只有与环境相适应的才具有实践可行性。环境适应性原则也具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合法性要求,二是与人文环境相适应,三是与经济环境相适应。

(1)纳税筹划方案与法律环境相适应。只有合法的纳税筹划方案,才能得到税务行政机关的许可,才有实施的可能。强行实施不合法的纳税筹划方案,只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罚款等涉税负担。合法性原则既要求纳税筹划方案形式上合法,更要求在实质上合法。形式上合法的要求是,任何纳税筹划的方案,形式上不能含有与我国当前有关企业、工商、金融、保险、贸易、财务会计制度、税收政策等法律法规相矛盾的地方。方案设计的具体操作程序、步骤和方法也必须合法有效。

(2)纳税筹划方案与人文环境相适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纳税筹划的人文环境也随着经济体制的变迁而处于变革之中。虽然纳税筹划在当今企业中越发重要,但人们在纳税筹划的认可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是由于一部分纳税人打着纳税筹划的旗号进行偷税漏税,严重地破坏了法律的严肃性,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使得社会对纳税筹划产生了不信任,甚至反对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所以企业所制定的纳税筹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为基准,不能为了企业利益而钻法律漏洞,损害国家的利益。

(3)纳税筹划方案与经济环境相适应。很多纳税筹划方案并不是企业内部就能完成的,还需要企业外部相关单位的支持配合。企业并不一定能够采用税负最低的筹划方案,采用哪种方案是由谈判决定的,企业只能向最优的筹划方案靠近。能否实现目标,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竞争力大小,设计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与环境相适应的筹划方案。

参考文献:

[1]黄桃红.基于系统论的纳税筹划[J].市场周刊,2010.1

[2]杨林泉.管理系统工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3]王汤.浅谈企业纳税筹划系统[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1

篇8

[关键词]企业集团;纳税筹划;特征;问题;风险

 

一、纳税筹划

税收已成为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不论是企业法人还是自然人,只要发生应税行为就要依法纳税。纳税筹划是企业如何用足用好税务政策的新课题,是指企业作为纳税人,熟悉了解税法及财务会计制度,用足用好税务政策,运用税法上的优惠政策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企业已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其经济行为与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是企业经营者所考虑的首要问题。纳税筹划是企业在遵守税法的前提下,通过预先安排和策划追求自身税负最小化的财务管理活动。在企业集团化发展过程中,税负的绝对额以及对企业现金流量、资金运作的影响会愈显重要,因此企业集团应该树立正确的纳税筹划理念,充分认识实施纳税筹划的价值。

纳税筹化是指在税法或法令许可的范围内,根据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采用税法赋予的税收优惠或选择机会,通过对企业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安排,尽可能地降低税负的过程。纳税筹划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风险性。纳税筹划因受政策、环境及其他可变因素的影响,必然具有许多不确定性,故其成功率并非百分之百,同时,纳税筹划的经济效益也是一个估算范围,并非绝对数字。因此,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应该尽量选择成功率较大的方案,以便将纳税筹划的风险降到最低。

(2)动态性。纳税筹划需要前后兼顾,在动态发展中抓住筹划重点,把握筹划时机,评价筹划效果。纳税筹划必须符合政府的政策导向,如某些税收优惠政策作用往往只能持续一段时间,当环境改变而修改税法时将不再适用。因此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只有掌握时效,灵活筹划,适时配合环境变化,并适应客观要求,才能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

(3)选择性。企业经营、投资和理财活动是多方面的,如针对某项应税经济行为的税法有两种以上的规定可选择时,或者完成某项经济活动有两种以上方法供选用时,就存在纳税筹划的可能。通常,纳税筹划是在两种以上有利的合法方案中,选择税负最轻或效益最大的一种方案。

(4)综合性。进行纳税策划时,不仅要搜集现实的、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与进行纳税筹化有关的、确切的信息资料,而且要搜集未来经济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与进行纳税筹划有关的,不确切的信息资料,不仅要运用统计方法,而且要运用数学方法;不仅要运用税收知识,而且要运用会计知识、管理知识、经济知识和其他方面的知识;不仅要分析各税种对纳税人经营活动的影响,而且要分析纳税人经营活动的最终收益。因此要求开展纳税筹划业务的人员不仅具有实际业务处理能力,而且具备综合分析能力。

(5)超前性。纳税筹划应该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前或是尚未形成纳税义务的时候进行。如果纳税人的某项纳税义务已经形成,那么纳税人任何试图改变纳税义务,减轻税收负担的努力最终都只能被认定为偷逃税,受到法律的制裁,是不可取的。因此,对纳税义务的超前筹划是纳税筹划的关键所在。

(6)合法性。纳税筹划行为采用的方法及手段应是合法的,至少也应是不违法的,并符合税法精神。其具体实施与运用是在税收法律及制度允许和规范的前提下进行的,否则就会成为税务违法违纪行为,受到相应的处罚。

二、企业集团纳税筹划

企业集团纳税筹划是企业集团在不违反现行税法的前提下,通过对税法进行精细比较后,对纳税支出最小化和资本收益最大化综合方案的纳税优化选择,它是涉及法律、财务、经营、组织、交易等方面的综合经济行为。企业集团纳税筹划是企业集团的一项基本权利,通过纳税筹划所取得的收益是合法收益。企业集团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可以说是一种本能,是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的行为。

如何做好纳税筹划,一般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

(1)平衡集团各纳税企业之间的税负。通过集团的整体调控,战略发展和投资延伸,主管业务的分割和转移,以实现税负在集团内部各纳税企业之间的平衡和协调,进而降低集团整体税负,这是企业集团在纳税筹划方面的特色。

(2)利用税负转嫁方式降低集团税负水平。税负转嫁存在于经济贸易之中,通过价格变动实现,而集团内部企业投资关系复杂,交易往来频繁,为税负转嫁创造了条件。

(3)集团整体延缓纳税期限。资金具有时间价值,延缓纳税期限,可享受类似无息贷款的利益。

(4)合理归属集团企业或集团所得的年度。所得归属的处理,可以通过收入、成本、损失、费用等项目之增减或分摊而达到,但需要正确预测稍售的形成,各项费用的支付,了解集团获利的趋势,做出合理的安排,才能享受最大利益。

(5)使集团整体适用较低的税率。

(6)缩小集团企业或集团的税基。

企业集团纳税筹划是从集团的发展全局出发,为减轻集团总体税收负担,增加集团的税后利润而做出的一种战略性的筹划活动。企业集团的纳税筹划具有超前性、目的性、全局性等特征,它是现代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企业集团进行纳税筹划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

(1)纳税筹划活动必须合法及时。我国税制建设还不是很完善,税收政策变化转快,纳税人必须通晓税法及会计财务制度,充分利用税务政策与会计财务制度的差别,如何将前者与后者结合起来,在利用某项政策规定筹划时,应对政策变化可以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防范筹划的风险。原来是纳税筹划,政策变化后可能被认定是偷税,所以,目前纳税筹划的重点应是用足用好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让税收优惠政策尽快到位,这个空间非常大。

(2)企业集团进行纳税筹划必须坚持经济原则。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合法节税增收,提高经济效益。但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化及筹划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又会发生种种成本,因而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必须先对预期收入与成本进行对比,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其成本时,筹划方案才可付诸实施,否则会得不偿失。此外,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不能只注重某一纳税环节中个别税种的税负高低,而要着眼于整体税负的轻重,同时,还应运用各种财务模型对不同纳税筹划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实现节税与增收的综合效果。

四、企业集团纳税筹划中的风险

纳税筹划是在宏观的经济背景下进行的。一个国家的法律建设,特别是税法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开展纳税筹划的方向和方法,加上各个地方情况不同,税务部门对法规的理解也存在差异,都会影响筹划的成功与否。但随着纳税人权益保护意识的增强,纳税筹划不仅会为纳税人所重视,也会为税务机关所接受,所以纳税筹划在中国前景广阔。

税务机关和纳税义务人都是税收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其双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但由于主体双方是行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所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不对等,表现为税收征管法中赋予税务机关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和在税收征管中“程序法优先于实体法”的规定;还由于税收征管中对纳税人规定有纳税义务和承担的法律责任,所以,纳税人的纳税筹划必然存在风险。企业集团纳税筹划风险是企业集团的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针对纳税而采取各种应对行为可能出现的筹划方案失败、筹划目标落空、偷逃税罪的认定及其由此而发生的各种损失和成本支出。包括:行政执法风险、信誉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和心理风险。

(1)行政执法风险。企业集团纳税筹划行政执法风险是企业集团在制定和实施纳税筹划方案时,所面临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可能承担因税务行政执法偏差导致纳税筹划失败的风险。严格意义上的纳税筹划应当是合法的,符合立法者的意图,但这种合法性还需经税务行政部门的认可。在这一确认过程中,客观存在着税务行政执法偏差从而产生纳税筹划失败的风险。由于我国税法对具体的税收事项常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和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都客观上为税收政策执行偏差提供了可能。

(2)信誉风险。企业集团纳税筹划信誉诚信风险是企业集团制订和实施纳税筹划方案时,所面临其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可能承担的信用危机和名誉损失。如果企业集团曾经有过偷逃税行为,又被税务机关查实认定为偷逃税,可能被贴上有问题或不讲诚信的标签,导致税务机关对其更加严格和频繁的稽查,加上苛刻的纳税申报条件及程序,企业集团就会因此而付出额外的代价,严重的还会影响其生产经营活动及市场份额。

(3)经济风险。企业集团纳税筹划经济风险是企业集团在制定和实施纳税筹划方案时,所面临其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可能使发生的纳税筹划成本付之东流,可能要承担法律义务、法律责任的现金流出和无形之中造成的损失。如果企业集团纳税筹划方案失败或目标落空,请专业人员制订筹划方案支出费,企业内部筹划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公关协调费用支出及为满足税收优惠规定而增加的支出和其他费用支出等的筹划成本将无法收回;为此还要承担追缴税款、滞纳金和罚金的支出;至于无形之中造成的精神损失也无法计量。

(4)法律风险。企业集团纳税筹划法律风险是企业集团在制定和实施纳税筹划方案时,所面临其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可能承担补缴税款的法律义务和偷逃税的法律责任。

(5)心理风险。纳税筹划心理风险是指在制订和实施纳税筹划方案时,所面临其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在可能承担法律风险、经济风险和信誉诚信风险的情况下,方案筹划人由此而承受的心理负担和精神折磨。

实际中企业集团纳税筹划风险的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其具体方面如下:政策的变化、纳税筹划存在着征纳双方的认定差异、企业集团活动的变化、投资扭曲行为、经营损益的变化。

政府课税体现对企业已得利益的分享,而并未承诺补偿相应比例经营损失的责任,尽管税法规定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可以用税前利润补偿前期发生的经营亏损。这样双方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企业不署名的“合伙者”,企业盈利,政府通过征税获取一部分;企业亏损,政府应允许企业延期弥补亏损。但这是以企业在以后限定期限内拥有充分获利能力为假定的前提的,否则,一切风险损失将完全由企业自己承担即以后利润弥补亏损。由于已纳税款不能返还,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税款是预缴,企业税负也就相对加重。

除上述原因外还有纳税人对税收政策理解不准确,税务行政执法偏差,税收优惠政策要求的条件不到位及纳税筹划具有主观性。它们都会给企业集团纳税筹划带来风险,需要采取具体措施进行规避。

五、总结与建议

在税种单一、经济状态封闭、纳税人权利不受重视的情况下,纳税筹划的空间比较狭小。随着社会进步,纳税人权利受到广泛重视,尢其是经济全球化和税制改革的深入,为纳税筹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纳税主体,以提供纳税筹划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和税务部门为代表的纳税筹划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推动下,纳税筹划呈现出“全球性、长远性、专业性、市场性”的新趋势。

面对纳税筹划发展的新趋势,税务部门有义务对纳税筹划进行宣传、支持、保护和指导,在纳税筹划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同时,社会中介机构在提供纳税筹划服务时,应牢记合法性是纳税筹划的本质,不能简单地进行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而必须首先对纳税义务适当履行进行筹划,规避法律风险。就我国企业而言,为了避免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必须重视纳税筹划,将其纳入整体投资和经营战略加以考虑;同时,纳税筹划的落脚点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因而必须进行综合筹划,不能局限于个别税种,甚至也不能仅仅着眼于节税。

总之,合理的纳税筹划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实现最大效益,甚至可以影响企业的兴衰存亡。集团公司通过纳税筹划,将税收杠杆的制约导向功能有机地融入企业财务决策和战略选择中,以期优化集团市场价值取向,促使集团整体理财行为的科学化,最终实现企业集团的最大效益。

篇9

关键词:企业 纳税筹划 研究

一、纳税筹划的定义

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根据税法优惠政策的规定或利用税法的漏洞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纳税业务进行研究、分析和事先筹划,制定出完整、可行的纳税筹划方案,旨在减轻企业整体税负率和实现财务效益最大化目的的一种行为。

税收筹划主要有节税筹划和避税筹划两种方式。节税筹划是指纳税人采用合法的手段,最大限度的利用现行法律法规中的优惠条款,通过对经营活动的合理安排,以达到减轻税负和实现财务效益最大化的行为;避税筹划是指纳税人采取合法的手段,利用不同的核算方式或入账时间来减轻税负和实现财务效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纳税筹划的动因

(一)纳税筹划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不断发展扩大规模,必须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在社会资源有限、生产水平相对较稳定的条件下,营业收入增长、相关成本费用降低都有一定的限度。而各种税金的支出,在企业的成本费用组成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对企业经营目标和会计收益的实现有重要影响,所以通过税收筹划,降低税收成本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纳税筹划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税收具有无偿性特征,这使税收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企业的既得经济利益,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战略目标相背离,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种背离会越来越明显。这就促使企业认真研究政府的相关税收政策及法律法规,针对自身的营业特点和业务模式,进行有效的纳税筹划,找到企业能利用的节税空间,在依法纳税的前提下减轻税收负担。

(三)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差异及税收制度的不完善使税收筹划成为可能

一方面,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目标体现为多元化的特点,对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类型、不同产品类型实行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为企业进行纳税筹划、寻求最佳的节税方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税收征管细则与我国多变的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业务模式不能完全匹配,税务机关在进行相关税收操作时必然有一定的弹性空间,这种制度弹性的存在也为纳税筹划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四)会计核算方法的多样性,为纳税筹划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

纳税筹划方法中很多都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相关联。在会计核算中,同样的业务不但存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式,而且存在着大量的职业判断,不同的会计方法选择,会形成不同的计税依据,从而使企业的应纳税额产生巨大的差异,这也使纳税筹划成为可能。

三、纳税筹划的原则

(一)成本效益原则

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筹资、投资、生产经营等过程。其应服从财务管理的目标,即利润最大化原则。在筹划税收方案时,不能因为过分强调税收成本降低,造成其他成本费用增加或收益减少,使企业的整体收益下降。

(二)合理合法性原则

要充分意识到,纳税筹划与偷税漏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合理节税和避税应建立在依法纳税的前提下,税收筹划人员在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时,要充分了解所在地区和行业的税收法律法规,了解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使税收筹划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进行。

(三)全局性原则

决定现代企业整体利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节税收益虽然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利益,但不是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因此开展纳税筹划应服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需要,纳税筹划政策的制定应从企业的社会公众形象、发展战略、预期效果、成功机率等方面综合考虑、全面权衡。

(四)可操作性原则

部分节税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可操作性,使预期效果打折。企业在纳税筹划过程中,应当全面权衡利弊得失,充分考虑节税方法的可行性,保证纳税筹划措施不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五)持续性原则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讲,纳税筹划不仅是一种短期获利方法,更是企业必须长期持之以恒的财务管理手段,企业财务部门相关人员要不断总结纳税筹划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把纳税筹划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长期持续下去。

四、纳税筹划的风险防范

(一)把纳税筹划风险作为财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税法随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及其具有的强制性,决定了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时存在相应的税务风险,表现为筹划方案失败、偷漏税款的认定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损失的可能性。企业在制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时,务必要把纳税筹划的风险防范作为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正确理解、把握税法精神

企业应全面了解与投资、经营、筹资活动相关的税收法规、其他法规以及处理惯例,深入研究掌握税法规定,使纳税筹划活动遵循立法精神,才能达到纳税筹划的目的,制订出对纳税人最有利的投资、经营、筹资等方面的纳税筹划方案。

(三)重视与税务机关的互动

目前我国税法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经济活动,税务机关在执行相关的税务规定时,往往会针对不同的企业业务背景、业务发生方式等按照自己的理解灵活处理。这样一来,与主管税务机关的互动和交流就成为了纳税筹划工作的重点之一。企业的办税人员应尽可能的多与主管税务人员沟通和交流,了解税务机关在处理一些偶发业务时的习惯做法,以制定相应的纳税筹划措施。

五、纳税筹划的主要方法

(一)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应充分利用可享受的优惠政策直接减少应纳税额,减轻或免除纳税义务的产生。国家为了鼓励某些特定地区、特种行业、特殊企业、新产品和特殊业务的发展,制定了大量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找到符合企业业务的税收优惠政策,依靠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这是目前企业最重要的纳税筹划措施之一。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纳税筹划常用的方法有:

1、直接利用。国家会对某些生产性企业给予税收上的优惠,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改变生产经营范围,使自身符合优惠条件,从而获得税收上的好处。

2、流动筹划。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在税收优惠地区注册或将注册地址转移到税收优惠地区,以享受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挂靠筹划。企业原本不能享受税收优惠待遇,但通过挂靠在某些能享受优惠待遇的企业或产业、行业,可以使企业符合优惠条件。

(二)延缓纳税期限

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通过延缓纳税期限的方法,可以达到推迟税款支出,节约资金成本的目的。例如在年底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时,如果当年已完成企业预期的经营目标,就可以把年底可执行的合同推迟到第二年初再执行或年底执行的合同在第二年确认收入。这样一来,该合同对应的利润也就体现到了第二年,相应的企业所得税也就可以整整延后一年缴纳。

(三)利用税收临界点

由于税收临界点前后税率不一致,这就使利用税收临界点进行纳税筹划成为可能。

按照新个税规定,年终奖的计算中,一共有7个税率,由于不同的税率对应不同的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也就划定出了6个区间,正是由于这6个区间的临界点,才导致了年终奖“多发少得”的情况。企业在计算员工的年终奖时,可将位于临界点区间员工的年终奖降至临界点之下,这样,不但企业节省了工资总额和工资费用支出,员工也增加了税后收入,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四)利用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

利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实现节省税款支出或延缓税款支出的目标。以固定资产折旧为例,固定资产折旧是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前准予扣除的项目,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折旧额越大,应纳税所得额就越少。固定资产折旧一般分为加速折旧法和年限平均折旧法,加速折旧法又包含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在企业会计制度和税法规定允许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加速折旧法对没有明确规定折旧或摊销年限的资产进行折旧操作,以加快固定资产折旧计提速度,增加折旧费用支出,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延缓企业所得税的缴纳时间。

(五)均匀分配税款支出,避免纳税额大起大落的情况

在生产经营情况良好的条件下,均匀、持续的税款缴纳是企业应负担的社会义务,同时也是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稽查的排除条件之一。尤其是作为流转税中最重要的增值税,税务部门要求企业维持一个相对合理的税负率,如企业长期达不到要求,将成为税务稽查的重点。目前,大部分企业不重视税款的均匀支出,有的大型商品流通企业,因前期大量存货对应的进项税留抵使得累计销项税长期小于累计进项税。一旦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经营方式改变,大量的存货被全部销售,这时由于没有新存货对应进项税的补充,如果相应的销项发票全部开具,企业将面临长期应交增值税短期内需全部缴纳的尴尬局面,对其生产经营以及资金流将带来严重的影响。

企业在增值税的纳税筹划时,应通过计算企业毛利率得出企业当期应缴纳的增值税税额,通过调整进项税票认证时间以及销项税票开具时间等手段保证企业每月的增值税缴纳金额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这样,既能避免税款缴纳金额大起大落给资金计划带来的不确定性,也减少了税务部门稽查的可能性。

六、结束语

正确开展企业纳税筹划对于深入贯彻国家立法宗旨,维护企业正当利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纳税筹划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纳税筹划逐步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成为影响企业各级领导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纳税筹划作为纳税人的一种理财手段,可以为企业节约税款,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也存在筹划不当的风险。因此,企业只有正确掌握和熟练运用纳税筹划的方法,遵循科学的纳税筹划原则,才能成功的制定纳税筹划方案,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康娜.论企业纳税筹划的风险及其防范[J].会计之友,2010;4

篇10

由于我国现行税种繁多、计算复杂、国地税业务交叉、某些业务重复征税以及税务政策多变等特点,为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条件。

纳税筹划是纳税人为了达到减轻税赋负担和实现税收零风险的目的,在税法所允许的范围内,对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进行的事先计划和安排的过程。从其定义来看,我们应明确以下几方面的共识:

第一,纳税筹划是从企业经营活动的“事先计划或安排”开始,这种“事先计划或安排”是企业的权利,是任何法律都没有禁止的。正如1935年英国一位议员在有关纳税筹划的声明中所说,“任何人都有权安排自己的事业,依法这样做可以少缴税,为了保证从这些安排中得到利益,不能强迫他多缴税”。纳税筹划不是等到经营活动完成了,税务部门进行稽查后让企业补交税款时,再想办法进行筹划,而是在经营行为开始之前,纳税人改变经营行为而导致和产生的税额上的变化。

第二,减轻税赋和实现涉税零风险是一对矛盾共生体,就像“既要尽量多的喝酒而又不至于喝醉”一样。任何减轻税赋的行为都是基于对税法的详细研读和掌握,利用税法本身的纰漏和缺陷而谋划实现的,需要进行较为细致的计划和组织,其中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涉税风险。

第三,应从企业实际出发进行纳税筹划。纳税筹划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如企业经营规模、资金流量、财务核算的规范化程度以及筹划行为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规划,等等。

第四,应充分考虑业务量变动和经营行为的选择与税费支出变动的关系。比如,根据税费支出的特点,将税费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进行分类管理等方法,并及时掌握和预测税费的变动情况。

实际经营过程中,管理行为和手段的变动可以影响业务性质及其数量的变动。因此,纳税筹划可能影响企业经营行为。比如,通过企业的合并、分离转移企业利润,将企业从税赋高的地区迁往税赋低的地区。在进行税收规避时,择优选择管理手段。例如,在进行土地增值税的规避筹划时,税法规定增值额未超出20%时免征土地增值税,当增值率接近这一临界比例时,管理者可根据企业整体利益,采取压缩计税税基或其他管理办法来合理避税。

为做好纳税筹划,在工作中管理行为和手段一般应满足下列要求:

1.经营管理人员应时时树立节税意识,做好和财会部门的沟通和联系。

2.应建立健全灵活的管理体制,使相关的决策程序简化实用,同时符合企业管理的要求。

3.进行纳税筹划应兼顾企业长期利益和短期效益。不能顾此失彼,影响企业的发展战略。

纳税筹划要求财会部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包括材料购进、费用核销、货物销售或提供服务的实现等过程做到熟悉掌握。通常,在会计处理上应符合以下要求:

1.在会计核算中应对业务的反映记录完整,原始资料完备,资产核对准确,账目清晰,会计政策选用适当,税收计算缴纳符合税法要求,会计资料装订和堆放整洁,能及时为纳税筹划提供真实完整资料,有助于享受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审核和为税务检查提供帮助。

2.作为纳税筹划的实现部门,财会部门应及时了解和掌握与企业经营相关的税务政策及变化,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和联系。

3.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做好依法纳税。在实际操作中,有句总结性的戏言:“有100%的人想少缴税,但是有98%的人不自觉地多缴了税。这种“多缴税”本来可以通过合理的筹划或做好会计核算少缴或免缴,但是由于事前(如在签订合同时)未进行筹划或会计部门的账和发票未达到要求,就会导致多缴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