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体系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校园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校园体系

篇1

【关键词】智慧校园;总体架构模型;模型应用分析

在网络的不断发展下,云计算、物联网的相应出现,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在传统校园中,逐步向科技化校园转变,步入智慧校园阶段。在智慧校园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主要的管理中心,需要多方面技术的有效支持,更好的为广大师生,提供智能化的环境,更方便教育、科研和生活等。

一、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分析

(一)智慧校园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遵循统一标准,保证资源共享。工作人员应整理学校相关信息,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合理利用网络,进行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是遵守开放性原则[1]。在校园的应用平台建设中,要统一考虑运行方式,进行规范管理,降低系统存在的风险,完善操作平台的开放性,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三是先进性原则。工作人员需要拥有优秀的校园理念,和先进的技术,为建设一个先进、开放的

四是搭建平台框架,维护应用系统原则。在国家教育部门与相关行业标准的指导下,这种方式能够实现数据资源的最大化使用,更好的进行数据融合,完善校园的规范建设。

(二)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

校园建设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需要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拥有全新的管理业务和资源共享机制。通过这些内容,提高校园的管理水平,对整体的教育管理流程进行优化。根据智慧校园的建设原则,总体架构的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图1:智慧校园的总体建设思路

在智慧校园的总体架构模型中,工作人员应通过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保证其得到合理的规范建设[2],具体内容如下:

1、感知层

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工作人员要合理应用感知软件,做好校园内的全面感知工作,能够实时分析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感知的内容有人员、设备,还有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学习情境等。

2、网络层

在总体架构中的网络层,工作人员应做好多方技术的应用,充分融合和沟通,做好校园中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互动和互联。在这个过程中,物联网、移动网络都能够得到较好的应用。

3、数据层

在数据层中,工作人员对整理收集到数据,并进行挖掘和分析,将其存储在专用的数据库中,更加便于系统应用。在校园中,校园网、无线网、一卡通、MOOC、e-Learning系统、社交平台都含有大量的数据,为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创造了便利条件。

4、服务层

工作人员在智慧校园建设中,要保证系统服务性良好,能够在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使用中,根据不同的角色,提供合理的服务,体现个性化的效果。在校园的访问中,能够查询多方面的信息,方便快捷,服务水平的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保证监控服务质量,增加服务能力。

5、应用层

在应用层中,工作人员合理配置个性化服务,体现智能决策。在多个管理系统中,要构建它们之间的联系,促使其高度融合。

6、运行维护与安全体系

工作人员在建立智慧校园中,要保证其运行顺畅及安全,建立维护保障体系与安全体系,充分实现智慧校园建设的合理性与安全性。

7、信息标准与规范体系

智慧校园总体结构模型,要遵守信息标准和规范体系,使信息处理更加规范,在数据结构的应用中,能够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为服务融合与数据融合奠定较好的基础。

二、智慧校园典型应用研究

(一)智慧教育

工作人员在进行智慧校园建设中,要掌握智慧教育的内容,充分实现物联网、云计算、

大数据等技术的充分融合[3],发挥其重要作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实现智慧学习,培养智慧人才。

(二)智慧管理

在物联网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影响下,工作人员逐步实现教育管理向智慧管理的发展。通过智慧管理云服务平台,更好的为教育管理提供有利数据,实现数据挖掘、运行情况实施监控,更好的进行智慧决策,实现教育管理和安全预警,完善实时监控,保障教育管理的智慧化水平。

(三)智慧科研

在智慧科研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建立科研服务平台,主动跟踪其方向、成果以及动态等,实现对科研工作的动态管理,为科研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及典型应用的分析,工作人员在进行建设时,要遵守相应原则,分析不同层次的主要内容,实现科学管理,为广大师生的便捷环境与智能化生活,创造良好的基础,在校园中得到较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燕. 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及典型应用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14,09:88-99.

篇2

摘要 本文对安徽省高职院校体育风险进行了识别与分析。

摘 要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风险管理和高校体育风险的相关内容。通过问卷调查统计了安徽省高职院校运动伤害的现状,包括伤害的人次比、伤害原因等。按照风险管理的程序,通过文献参考和问卷调查调查识别了风险因素是由X风险意识、Y体育项目和Z运动技能形成阶段这三个维度组成的三维结构。并构建了安徽省高职院校体育风险管理的风险发生率三维图。

关键词 风险管理 三维体系 体育教学 运动伤害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即发现风险,其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也是对学校体育风险做出积极应对策略的前提[1]。本文随机选取了安徽省的4所公办高职院校(安徽城市管理学院、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把这四所高校的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和在校学生以及运动场地体育器材作为调查的对象,把这四所高校的体育教学风险状况作为研究对象。

(一)问卷的设计

本问卷参考学校体育风险研究的相关的文献,为本文提供了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实地走访了安徽城市管理学院、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观察了解其师资和运动场地体育器材的情况,为本篇文章研究提供可信度较高、真实度较高的资料。

根据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关于问卷调查研究的要求,及本篇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目的,参考《河北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安全调查研究》的调查问卷,最终确定本文中的问卷调查。

(二)问卷的发放与统计

问卷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校生的问卷,共发放了500份,成功回收的有453份,回收成功率90.6%。另一种是体育教师的问卷,共发放28份,成功回收的有28份,回收成功率100%,根据巴比的社会调查理论,问卷回收成功率在70%以上为非常好[2]。本次调查的问卷回收成功率均在94%以上,说明本次问卷调查的回收率与有效率符合社会调查与研究的要求。

(三)识别体育教学中运动伤害发生的因素

通过查阅文献和问卷调查统计,对于影响体育教学中运动伤害发生的风险因素不仅展示为简单的二维平面结构,而表现的是立体的三维结构图。其三个轴向分别代表的因素为:X轴根本因素,为体育运动风险意识(包括学生风险群体意识、学生风险个人意识、教师风险意识、管理者风险意识及环境中其他人员风险意识);Y轴属性因素,为体育运动项目(包括安徽省较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程中规定的篮球、足球、排球、田径、乒乓球、羽毛球、武术);Z轴时间因素:为体育运动技能形成阶段(包括泛化阶段、分化阶段以及自动化阶段)见图1。

二、风险分析

(一)意识归因分析

缺乏体育运动风险意识是体育教学中发生运动伤害的根本原因。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见图1-1的X轴)在发生运动伤害的160人中在运动中,因为其他学生发生运动伤害的有51人占31.9%,可将其归因为学生缺乏体育运动的风险群体意识。在发生运动伤害的160人中在运动中因为场地器材原因发生运动伤害的有48人占30%,可将其归因为管理者缺乏体育运动风险意识。在发生运动伤害的160人中在运动中因为自身原因发生运动伤害的有30人占18.8%,可将其归因为学生缺乏体育运动的风险个体意识。在发生运动伤害的160人中在运动中因为教师原因发生运动伤害的有23人占14.3%,可将其归因为教师缺乏体育运动风险意识。在发生运动伤害的160人中在运动中因为其他原因发生运动伤害的仅有8人只占5%,可将其归因为环境中其他人额外人员缺乏体育运动风险意识。

(二)体育项目分析

目前,安徽省较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采用的是体育与健康教程。这本教材中的必修内容为足球、篮球、田径、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武术等项目。 4所作为样本的高职院校中开设的体育运动项目也即为这本教材中的必修内容的运动项目。而选修内容只有少部分学校进行开展。我们对发生过运动伤害的学生进行问卷,统计表明:在安徽省高职院校学生运动伤害中,在不同的体育项目中学生发生运动伤害的概率也不尽相同(详见图1-1的Y轴)。安徽省高职院校学生最容易发生运动伤害的体育项目是篮球运动项目,运动伤害的发生概率为39.5%;向下按运动伤害的发生概率排名依次是足球、田径、排球、羽毛球。发生概率依次为39.5%、31%、12.8%、9.0%、5.0%。值得注意的是篮球、足球和田径的运动伤害的发生概率都较高。

(三)运动技能形成阶段分析

根据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理,人体的运动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我们一般称之为运动技能形成三阶段[3]。这三个阶段按时间顺序排列分别是运动技能形成的泛化阶段、运动技能形成的分化阶段和运动技能形成的自动化阶段。根据调查结果这三个阶段中发生运动伤害的人次依次是28、71和61,发生运动伤害的概率是17.5%、44.4%和38.1%(详见图1的Z轴)。

三、风险发生率三维图

由图1可知X轴上风险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学生缺乏风险群体意识发生运动伤害的风险发生率31.9%,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发生运动伤害的风险发生率30%,学生缺乏风险个体意识原因和教师缺乏风险意识发生运动伤害的风险发生率分别是18.8%和13.3%,环境中其他额外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发生运动伤害的风险发生率为5%。Y轴上风险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篮球风险发生率39%、足球风险发生率31.2%、田径风险发生率12.9%、排球风险发生率9.1%、羽毛球风险发生率5%。Z轴上风险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分化阶段其风险发生率44.4%、自动化阶段风险发生率38.1、泛化阶段风险发生率17.5%。则任何一个意识的缺乏在任何一项运动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在图中找到对应的点,而这个点到原点O的距离越近则综合风险发生率越低,就不容易发生运动伤害。相反而这个点到顶点P的距离越近则综合风险发生率越高,就很容易发生运动伤害。

参考文献:

[1] 陶然,张诚.关于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管理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1(05).

篇3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综合素质;评估

2011年9月,武警工程大学开始承担初级指挥生长干部“合训”学员培养任务。“学历教育合训,任职培训分流。”这是武警部队为培养高素质指挥类军事人才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按照“4+1”的培养模式,“合训”学员前四年进行普通本科学历教育和军政基础训练,第五年转入指挥院校进行任职培训,其目标是培养素质全面的初级指挥军官。如何打牢学员的综合素质基础,这是摆在院校管理层面前的首要课题。

因此,本文针对2011级指挥类“合训”学员军事、文化、政治理论成绩,利用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学员军事课程、文化课程、政治理论课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为武警部队“合训”学员教学提供参考,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合训”学员培育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武警工程大学2011级89名武警指挥“合训”学员前四个学期军事课程、文化课程、政治理论课程成绩,分别包括以下21项:军事体能、轻武器射击、擒敌术、队列、警棍术与警棍盾牌术;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武警心理学、中国近代史纲要、武警法、法学基础、线性代数、计算机文化基础、军事地形学、大学语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基本原理、忠诚卫士修养、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简称毛概)。设X1=“军事体能”,X2=“轻武器射击”,X3=“擒敌术”,X4=“队列”,X5=“警棍术与警棍盾牌术”,X6=“高等数学”……X21=“毛概”,(简记为X1,X2,X3,X4,X5,X6……X21)。部分学员成绩如下:

权重是综合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体系,其构成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估的科学性。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很多, 概括起来有两大类,即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主要是依靠专家对指标重要性的了解来对指标赋权,虽然在赋权过程中,采用各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赋权的主观性, 但这样的权重对专家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比如专家排序法[3];而客观赋权法则是通过数理运算来获得指标的信息权重,可以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比如相关系数法[4]和主成分分析法。因此,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从选定的指标体系中归纳出大部分信息,然后根据主成分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评价,这个方法是根据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客观加权,在实际应用中很受人们重视。

利用主成份进行综合评价时,主要是将原有的信息进行综合,因此,要充分利用原始变量提供的信息。不妨将主成分的权重取为它们的方差贡献率,因为方差贡献率反映了各个主成分包含信息量的多少。取主成分Yi (i=1,2,…,9)的权重为:

根据表5可知,编号为1的“合训”学员的军事、文化、政治理论课程综合得分为0.9768,在89名学员中排名第四;编号为2的“合训”学员的综合得分为-0.2408, 在这8员中排名第六十三;编号为3的“合训”学员的综合得分为1.1674, 在这8员中排名第一;编号为4的“合训”学员的综合得分为0.9963, 在这8员中排名第三;编号为5的“合训”学员的综合得分为0.3412, 在这8员中排名第二十四……

三、建议与不足之处

武警院校管理层可根据评估结果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合训”学员综合素质,努力实现武警院校“全面培养,全面发展,全面过硬”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采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时,公因子对方差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5%以上,更有说服力;本文评价指标来源于“合训”学员前四个学期的课程,评价指标仍需健全,可把大学四年军事、文化、政治理论课程等指标作为研究对象,才可比较全面、科学地评价“合训”学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建平.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97-100.

[2]薛薇. 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31-334.

[3]余化刚。介绍确定评估指标权重的一种方法。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1996,9(2):88-89.

[4]章扬熙. 现代实用流行病方法第四讲——综合评价方法(2)。中华流行病学,1994,15(6):336-338.

[5]周建兴,岂兴明,矫津毅,常春藤. Matlab从入门到精通[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08-411.

篇4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办学方针的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其社会服务的职能更为突出、意义更为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仅仅为社会提供人才、强调特色专业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其社会服务的功能。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传播先进思想和知识之外,还应该承担起直接将这些知识和文化转化成生产力和社会效益的责任,切实地利用自己的知识文化,投身于社会实践,直接服务于社会。

1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以服务为宗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国家纲要精神为指导,重视和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力。高校教师是承担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主体,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层面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

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是指教师利用自身的特长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咨询服务以及开展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服务等,并通过社会服务的过程实践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的延伸。高职教师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使自身的发展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获得更广阔的自由空间。

2制约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因素

21教师对社会服务工作意识淡薄

受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影响,教师的职能甚少有社会参与方面的内容,部分教师认为做好校内教学工作就足够了,对于提供社会服务缺乏热情。而关于社会服务这个现代大学的职能之一,国家政策出台的时间并不太长,部分教师对此认识还不充分。他们意识不到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进行社会服务,意识不到能进行良好的社会服务是一个合格高职教师必备的素质,意识不到社会服务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意识不到社会服务能促进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目标之一是向社会提供企业一线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不仅应是教学领域专家,还应是企业行业专家,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在一起。

22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有所欠缺

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拥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知识,但对职业、行业了解很少,缺少专业工作生产实践经验,部分教师出现了教、学、做脱节的情况,使得高职教师进行社会服务工作的能力不强。这就导致:一方面社会服务内容较单一,开展员工培训多,而以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为对象、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的科技研究和开发则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有的社会服务效果不佳,缺少实践经验,导致内容和方式不能与企业有效对接。另外,在于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师的工作多以校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为主,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因此也导致了教师社会服务意识滞后,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教师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教学和科研上。尽管教学和科研也可以间接服务于社会,但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不能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和优势。

23激励机制缺失

高职院校内外部缺乏有效促进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2010―2015年)》中指出:“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评聘与评价制度,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纳入职称评审、聘用和绩效考核。”“高职教育发展较好的地区,制定并实施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实施办法,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指标,并纳入绩效考核内容。”但实际上,对高职院校师资的资格认证及职称评定等工作,绝大多数仍是沿用普通高校的标准及办法。评职称看重的是教师的学历与论文、课题、论著的数量、质量,而非专业技能和技术资格。这就导致高职院校教师为了评职称一味追求高学历,写论课题,而偏离了高职教师应有的双师型专业发展轨道。从内部来讲,虽然高职院校也提出让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以增加教师企业工作经验、提升高职教师实践能力,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多教师疲于应对校内繁重的教学及科研任务,去企业实践和锻炼的时间和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证,往往被敷衍了事,这样的机制对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鞭策和激励都还不够。

24社会服务平台建设不足

一线教师的工作范围比较狭窄,对外联系不足,缺少与社会沟通的平台,难以找到合适的单位及岗位去进行实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另外,由于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加上教师去企业的实践时间短,很少有企业愿意耗费财力物力与学校合作培训人才,导致教师难以深入企业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教师承担的社会服务工作,大多流于形式工作或者打杂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3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途径

31增强教师自身的社会服务责任感

高职院校应引导教师正确认识社会服务工作的意义,认识到社会服务是高职教师的工作职责之一,社会服务能力是一个合格的高职教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教师应改变观念、树立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的职业发展意识,以有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通过鼓励教师承担企业和社会的课题研究,引导教师转变角色,不仅仅要做个好的“知识传播者”,不仅仅只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教学,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将知识转化成实践成果的能力。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迅速对社会和市场发展做出反应,积极承担社会、企业的服务项目和服务课题,将知识最大化地转化成社会效益。

32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丰富的专业实践经历能使高职院校教师具备较高的社会服务能力,更好地胜任社会服务工作。这就要求把加强师资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结合,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激发他们参加校内外的技能培训和生产锻炼的积极性,鼓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在与企业合作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研发等社会服务。学校要努力为教师搭建平台,努力为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提供深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的机会,通过下厂实习、顶岗实践、参与技术服务、职业考察等多种方式,促使专任教师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工作氛围、企业文化,有效完成企业的各种工作任务,拥有经验、提升技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更新和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校企合作可以使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两者实现双赢。高职院校中的“双师”资源是校企业合作的技术研发的条件和为社会服务的技术保障。通过合作学校实现了社会服务功能,同时得到了企业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支持,企业得到了学校在科技方面的技术支持,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也得到不断地提升。

33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篇5

近年来,我国部分重点中专院校纷纷开始转型升格,以加强院校的内涵建设,同时就教学管理体制而言,各高职院校也开始由传统的学校教学管理模式转变为系二级教学管理模式,但因学校内涵建设及管理理念滞后的影响,此转变过程却暴露出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本章节就二级管理模式下高职院校系教学管理体制的现状进行探究,以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逐渐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一)随着我国部分重点中专院校的转型升格,此类院校的招生规模及管理机构也逐年扩大,同时管理队伍建设水平也显著增强。然而,高职院校对系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却有待增强,且工作理念滞后。此外,某些院校领导未切实扭转原有的工作理念,即继续把一级教学管理理念应用到转型升格后的高职院校,因此严重缺失二级教学管理的服务意识。

(二)目前,尽管我国高职院校已初步建立起二级教学管理体制,但实际应用过程却依然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部分高职院校采取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如此重任务布置及完成时限、轻柔性管理的方式势必影响到系二级管理体制运转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

(三)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尤其迅速,但与此相比,教学管理方式的发展却极不相称。此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软件的系统模块已初步完善,但与高职院校的发展相比,此方面的完善速度及方式却明显滞后。更有甚者,某些高职院校采用经验管理方式进行教学管理,且软件系统仅强调某些方面,如此使软件系统的整体作用难以发挥出来。

除以上三方面以外,高职院校系教学管理体制的运转过程还存在管理队伍综合素质差及各项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二、高职院校系教学管理体制的优化

结合前文可知,我国高职院校系教学管理体制的运转过程存在思想观念滞后、运转机制不畅、管理方式落后、管理队伍综合素质差及各项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有待对高职院校系教学管理体制进行优化。为此,本章节试图从下列方面浅析如何优化高职院校系教学管理体制。

(一)增强教学管理理念的科学性。对高职院校系教学管理体制进行优化以前,必须转变思想认识,即分别从下列两方面着手:1.转变思想观念,即高职院校必须尽快转变教学观念,亦或说由过程管理转变为目标管理,同时对行政性过分集中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以使教学管理的重心转向系,从而实现教学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及教学管理体制的高效运转。2.树立科学理念,即教学管理部门必须树立起以师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如此使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被切实调动起来,同时学风与教风的建设过程,必须遵照制度规范,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如此增强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另外组织学校各教育工作者参与高职教育理论及素质交易理论的学习,由此促使学校教育工作者形成科学的育人理念。

(二)推进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必须落实好下列三方面的工作:1.明确系职责。若系职责混淆不清,则定会使高职院校系教学管理工作过程出现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明确系职责,具体实现办法包括:对系权/责/利进行明确分配;校级教学管理职能应落实好各项政策规定,同时结合学校的客观实际,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教务处应落实好学院的教学任务及国家相关政策方针:系应切实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任务。2.完善利益分配体制。利益的分配过程应对系进行突出强调,同时确定出相应的分配要素及财力资源分配模式,如此建立起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体制。此外,完善学校财务管理体制,尤其应大力支持院系办学及科研创收。3建立健全与系教学管理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以此实现系教学管理体制运转的高效性。

(三)转变教学管理方法。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对教学管理软件的应用及教学管理方法的创新,而此目标的实现具体包括下列三方面:1.推进网络化建设,以提升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学校教学管理质量及增强教学管理人员与任课教师、教务处的联系。此外,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与校外研究所及企业的沟通合作,以便为学校硬件设施的升级改造寻求技术及资金支持,从而建立起系两级教学管理的网络化平台。2.增强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即组织系教学管理人员参与专业化的培训学习,以使其能够熟练运用教学管理软件,同时实现教学管理方法的转变,以适应教学管理网络化及信息化的发展进程。3.建立健全督导反馈机制,以便系学生信息员、教师及督导组及时反馈出相关信息,从而加强师生问的沟通联系,并最终推动教学管理的改革。

篇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战略任务,它是涉及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基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模式探索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构架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探讨 浅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框架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分析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沈壮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着力点[DB/OL]..

篇7

关键词:阿奇霉素;小儿支原体呼吸道感染;资料回顾

小儿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我国常见病之一[1]。小儿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的患病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比较典型的即为,近年来,全国空气质量越来越差,由于儿童的抵抗力弱,其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选取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100例小儿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对其予以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方法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100例上小儿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100例,按照抽签的方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50例。其中,观察组的50例患儿当中有男性患儿37例,女性患儿13例,年龄为1~7岁,平均年龄为4岁。对照组的50例患儿当中有男性患儿26例,女性患儿24例,年龄为1~5岁,平均年龄为3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予以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1.2.1观察组患儿治疗方法 对观察组的50例患儿予以阿奇霉素静脉滴注的方法进行治疗,其用药规格为10mg/(kg・d)。5d为1个治疗周期,观察患儿的治疗效果[2]。

1.2.2对照组患儿治疗方法 对对照组的50例患儿予以乳糖酸红霉素静脉滴注的方法进行治疗,其用药规格为30mg/(kg・d)。5d为1个治疗周期,观察患儿的治疗效果[3]。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儿在接受治疗之后,恢复正常体温,并且患儿的咳嗽、扁桃体肿大等相关患病症状均消失。有效:患儿在接受治疗之后,发热情况有所好转,并且患儿的咳嗽、扁桃体肿大等相关患病症状均得到有效的好转。无效:患儿在接受治疗之后,仍然持续高烧,并且患儿的咳嗽、扁桃体肿大等相关患病症状均无改善,甚至加重。

1.4统计学处理 对两组患儿的治疗结果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予以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对两组患者予以不同方式治疗,其中观察组的50例患儿当中治疗显效为27例,治疗有效为20例,治疗无效为3例;对照组的50例患儿当中治疗显效为26例,治疗有效为19例,治疗无效为5例。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4%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0%相比,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对比 对两组患儿予以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患儿出现恶心、食欲不振等胃肠道不良反应为2例,并且出现肝功能异常不良反应为1例;对照组患儿出现恶心、食欲不振等胃肠道不良反应为9例,并且出现肝功能异常不良反应为5例。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与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8%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引起小儿支原体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儿童本身抵抗力弱,同时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越来越差,空气中弥漫的粉尘严重影响儿童的呼吸道健康,该病的传播手段最为常见的即为飞沫。患有小儿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容易出现咳嗽、发烧、呼吸困难等症状。

乳糖酸红霉素注射液对于治疗小儿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患儿的临床症状也能够明显消失,但是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小儿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患儿予以阿奇霉素静脉滴注的方法进行治疗,对对照组患儿予以乳糖酸红霉素静脉滴注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与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0%相比,两组治疗效果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6%与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28%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阿奇霉素用于治疗小儿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韩红燕.注射用头孢他啶联合阿奇霉素对老年铜绿假单胞菌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22):69-70.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房地产测绘课程;新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121-02

一、引言

作为房管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房地产测绘课程不仅是一门技术性高、政策性强的重要课程,它还能真正实现测量学与房地产管理业务的统一结合,广泛应用于房地产的产权产籍管理、房地产开发利用、税款征收、城镇规划建设及社会综合服务等方面。房地产测绘的主要任务有三个,即房地产调查、房地产图测绘及变更测量工作。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研究的重点课程都是测绘工程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改革,如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合理制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全面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新体系,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我们多年以来一直致力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为尽早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积极探索一条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房地产测绘课程教学改革之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想品德,为学生日后的专业课学习和将来工作需求打好坚实基础。

二、高职院校房地产测绘课程新体系教学改革必要性

1.时展需要。21世纪是一个知识教育时代,为满足新世纪时展和科技发展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要大力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全面复合型的优秀人才,而要有效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教师也要积极转变教学指导思想,改变教育理念,针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学方针大力开展房地产测绘教学和科研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社会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趋发展,房地产测绘新仪器、技术、新工艺已在我国得到良好的推广应用,而先进的3S技术、4D测绘新产品和数字技术又为房地产测绘行业带来发展的新机遇,同时这也是测绘行业改革的关键时期,真正推动测绘学从理论到实践的根本性改变。为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响应新课改的改革,构建完善的房地产测绘课程教学新体系,以传统测绘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先进的现代测绘技术为主要手段,以满足社会房地产测绘需求为主要目的,积极开展各项房地产教学。

3.教学需要。房地产测绘课程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房地产测绘理论知识,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测图、读图、用图等方面的技术技能,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重点是建设特色专业,关键是改革教学课程,唯有确保课程系统逐步得到优化调整,才能有效实现专业建设,促进房地产学科领域得以全面发展。而房地产业既是一门新型学科,在市场经济时代其专业建设和教学课程改革尤为重要,特别是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莫测,也给房地产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为满足新课改改革要求和实际教学需要,房地产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房地产测绘课程新体系教学改革有效措施

近年我校积极建设房管类专业,众多房地产专业都开设了房地产测绘课程,切实履行培养优秀高职人员的重任,为房地产行业输送大批专业的应用型房屋测量员,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实际教学中,我校改革房地产测绘课程教学新模式,总结出以下有效措施:

1.调整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内容由教学大纲决定,随着学科教学要求的变化发展,也要及时修订教学大纲。修改后的房地产测绘教学大纲应始终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逐步转变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基础,轻操作实践”的教学弊端,适当降低对房地产测绘基础理论的要求,不过度强调测绘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应重视房地产测绘理论、基本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并且及时删除传统过时的测绘方法,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思想。此外,要在确保测绘基础内容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房地产测量和地籍测量内容,及时补充房地产测绘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知识,同时提高房地产测绘课程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2.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法,能有效构建房地产测绘课程教学新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知识,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改进房地产测绘教学方法,在此方面颇有体会:(1)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指借助图表、模型、实物等实用教学手段,让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让抽象的教学理论形象化,让重点难点内容通俗易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房地产测绘理论基础知识,坚实学生的房地产测绘知识,促进学生成为思维清晰、专业出色的优秀人才。(2)电化教学和观摩教学方法。开展电化教学和观摩教学,即指充分利用投影片、录像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部分实践性较强、操作技能训练要求较高、测量仪器构造使用复杂、实践操作难实施的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设备的电化教学和观摩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易懂地表达出来,提高房地产测绘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房地产测绘课程的教学要求。(3)项目教学方法。在房地产测绘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能充分结合理论与生活实际,将生硬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模仿实际、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完成房地产测量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积累新知识,有效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全面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

3.改善教学条件。为提高房地产测绘课程的教学质量,应注重提高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增加经费投入,强化房地产测绘实验室的建设,建立完备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尽量确保每组(4~5人)配备一台电脑、每2~3人就有一台常规操作测绘仪器,积极改善房地产测绘实践性教学条件,为学生尽可能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应积极尝试与测绘仪器经销商、房地产测绘生产单位合作办学,或充分利用测绘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的教学宣传资料,如图片、光盘、录像视频等,拓宽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丰富师生的测绘知识。

4.充实教学内容。为更满足房地产测绘课程的教学需求,我收集大量测绘教学资料,并充分结合多年开展房地产测绘课程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将传统房地产测绘理论和方法精简优化,同时删除不合时展需求和应用实际的测绘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时增加新型实用的房屋测绘内容,补充相关的房地产测量新知识和先进测量技术,进而补充完善目前常用的应用型测绘技术,以充分体现我校房地产测绘课程教学改革新体系的高、新、精特点,弥补现今测绘教材中缺漏的知识内容。如补充激光测距仪、全站仪、GPS的使用等内容,强化房地产测绘软件的使用学习。我也曾补充当前使用广泛的房测之友房屋测绘软件的使用教学,引导学生在出社会上岗工作前充分熟悉练习社会使用的房屋测绘软件,增加学生社会就业竞争的优势。

5.重视教学实践。首先,要建立较为稳定的校内实习基地,同时及时添置GPS全球定位仪器、全站仪、测距仪等先进测绘仪器,通过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去激发学生的实践操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测绘科研的生产。其次,合理安排房地产测绘理论知识课程和实践操作课程,为鼓励学生自主操作实践,应采取测量实验室的限制开放,学生可自行申领测绘仪器实习,但必须遵循“谁借用,谁负责”的管理原则。而房地产测绘实践内容要以常用测绘仪器的使用、房地产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再逐步深入到房地产分幅图、分丘图、分户图的测绘,进一步细化到房地产调查、房屋建筑面积测算等,做到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教学深度循序渐进。而且,应当建立仪器操作实践考核机制,实施实践成果评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外,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操作实践兴趣。我经常组织学生完成多项测绘生产项目,还获得良好的社会收益和经济效益。我会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工程测量技能考试,给学生提供相关培训指导,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6.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第一,教师要端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推进房地产测绘课程新体系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创造性思维。第二,教师为人师表要处处以身作则,全面提高自身教育学、心理学行为修养,同时注意自身专业知识的补充,拓宽视野,并通过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让“教”与“学”有机统一起来,真正实现教育教学育人的根本思想。第三,教师应在努力搞好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科研、生产工作,让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相互促进,并且在从事房地产测绘生产项目中,不断积累生产实践经验,努力撰写专业论文或学术著作,以此激发自身参加科研的兴趣,提高自身学术研究能力。第四,教师要密切关注国内外房地产行业的新动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广泛吸收各种信息,拓宽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唯有如此,才能有效保证房地产测绘课程教学质量,深化房地产测绘课程新体系的教学改革。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逐步深化高职院校房地产测绘课程新体系的教学改革,有效促进房地产管理的专业建设。就目前而言,我校房地产测绘课程新体系的教学改革是卓有成效的,但房地产行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对房地产测绘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为此,我们要继续不断探索房地产测绘课程教学改革新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培养一批又一批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消防一体化 综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 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2.07.006

绪论

在工业发达国家,应急救援工作已经成为国家危机处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不仅会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还会给地区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生活、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传统的应对应急的机制已不能适应日益增多的紧急突发事件处置的需要,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的综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统一协调指挥,是提高政府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消防一体化是进一步提高社会防控火灾和综合应急救援能力的关键因素,是适应推进消防事业现代化和提升基层基础建设效能的重要手段。充分整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科技强警战略,加快推进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向科技要战斗力、创新力和工作效率,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时展趋势,提高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和消防监督管理能力,提升社会公众服务水平,实现消防部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本文在此领域加以尝试,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消防一体化的云南省综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

1.云南省消防建设现状和需求

云南省消防总队2009年10月完成指挥中心建设,于2011年12月底完成总队跨区域指挥调度子系统和灭火救援业务管理子系统安装部署。目前,全省16个州(市)支队中,昆明、玉溪、楚雄支队有119接处警软件。曲靖、大理、红河、西双版纳、德宏、文山、怒江、迪庆、昭通、普洱、保山、丽江、临沧13个支队没有119接处警软件。

在当前形势下,云南省消防信息化建设需求主要有:

一是业务工作对信息化的需求。目前,一体化消防业务信息系统除综合业务平台、消防监督管理系统完成部署应用外,其他子系统还未完成部署工作,消防各业务部门急需针对本部门业务的相关信息系统。同时,省公安厅警用综合业务平台、“三台合一”等系统急需与消防业务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对接、资源共享。

二是应急救援工作对信息化的需求。我省独特的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山区多,道路情况复杂,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在省内呈现出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强度大的特点,部队应急救援任务十分繁重,作战指挥通信保障工作凸显重要。各支队在灾害初期独立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以及在跨区域、远距离、大范围协同作战中对卫星、短波、现场音视频传输系统等应急通信装备的配备需求越来越多,对进一步完善通信指挥中心、移动指挥中心建设和开展系统综合集成工作有着迫切需求。

三是社会公众对消防信息化的需求。随着消防工作社会化的不断推进,公众对消防工作的服务,特别是消防监督执法公正、公开、透明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以消防信息化建设为先导,推进现代消防工作社会化,提升消防管理服务质量,为社会公众提供网上消防信息查询、网上审批、消防公告等公共消防服务。

2.云南消防一体化建设内容

根据云南总队的实际情况,坚持“先进、实用、稳定、可靠、可扩展、易维护”的建设原则,按照基础先行、示范牵引、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方法推广应用灭火救援指挥系统和综合集成。遵循坚持先进实用原则、稳定可靠原则、可扩展原则和易维护原则等四项原则。

软件一体化集成框架如下:(1)支队的城市119接处警系统为可以独立运行、自成体系的完整软硬件系统,业务数据自行维护。现有支队接处警系统本级和下辖大中队的集中接处警模式都要进行改造,并且增加发起跨区域增援请求和接收总队跨区域增援指令功能。(2)完成支队接处警系统按照一体化标准数据交换接口与支队级业务协同服务进行业务数据交换和指令传输。(3)一体化灭火救援软件在支队提供一系列数据代码标准、业务数据同步以及后台应用服务,可以根据本地需要选择性集成到支队接处警系统中。

在云南消防总队系统中,手机定位、报警三字段、短信网关以及GPS系统都涉及外部网络,要实现这些业务功能,必然会涉及到内外网隔离的问题。为了节约硬件投资并保障系统的稳定性,这四部分系统统一在总队建设,由总队统一入口,采用网闸方式来实现内网和外网之间的数据交换。各支队设置通信网关服务器负责本地业务系统与总队统一入口的数据交换。

云南省下属所有州市(含市区和县市)119报警电话统一接入支队调度机。数据统一存储在支队指挥中心,支队配备服务器设备,县市大队根据需要可配置远程接警席位。支队到大队之间语音、数据通信利用指挥调度网络实现。支队119指挥中心和州市本级及各县市110指挥中心之间,利用公安网进行数据通信。城市119系统与消防一体化系统之间采用部局定义的标准接口进行连接,实现与消防一体化系统的信息共享、数据传输。城市119系统与集成系统之间的接口也遵循部局标准化接口规范,完成对集成系统的接口改造,实现与城市119系统的信息接入。

3.云南省综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建设

云南省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业务复杂、网络庞大、技术面广且设备分立,然而“快速、准确和科学”的应急处置要求云南省综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是高度集成并且高度集中的有机体。

系统按照“以业务流程为主线,以软件平台为核心,以系统集成为手段”思想进行设计。系统以软件平台为基础,通过软件平台的中间件实现对子系统的系统集成,并严格按照综合应急救援中心的业务流程需要开发应用软件,最终将云南省综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建设成一个“五个统一”技术系统为支撑,将多个政府部门纳入一个统一的指挥调度体系,以事件传递、处理为核心,以资源共享和计算机辅助决策为载体的综合性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平台。

3.1“五个一”之一张图建设

通过对综合应急救援的需求分析以及目前GIS应用技术的发展,一体化GIS的应用模式正是目前综合应急救援的需要。

通过SOA架构搭建的综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能够使得部门业务系统使用者以平台提供的GIS服务为基础并专注于其他关键业务系统,可以提升这些系统的精度、效率和生产力。GIS服务能够更准确地了解事故涉及人员的住址,计算这些人员到达事故地点的时间,以便于更合理地分配资源,同时避开事故地点下风向有潜在危险的区域。提供更加及时和有效应急反应,而用户却并不需要将精力放在较为复杂的GIS服务层面上。

这样,GIS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了一些常见服务包括二维地图服务(基础交通、人口、地理环境、资产地图/三维地球模型、污染源分布)、定位服务(地理编码和地名)、地理处理服务(选址模型、传播/汇聚模型、网络分析、栅格分析、图像处理等)以及数据管理服务(复制、数据输入/输出、空间提取、转换和加载、目录服务等)。通过对这些地理信息系统服务的提供,可以增值各部门和相关企业已有的业务系统(例如工作秩序、资产/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支持企业范围内的协同计算。

3.2“五个一”之通信网建设

云南省综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通信网络系统主要用于支持日常报警接警与处置,应急管理日常工作联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时话音、数据、视频等业务的传送需要。为了保证应急指挥体系满足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要求,需要建设以应急救援指挥系统为核心,以云南省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为枢纽,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通信系统,以支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时话音、数据、视频等业务的传输需要。

云南省综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将充分利用已建的公众与专用通信网络、有线与无线通信资源实现与各级应急平台以及与突发公共时间现场间的信息传送,确保应急处置时通信联络的安全、可靠、畅通。云南省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通信网络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通信网络系统构成,云南省综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应急通信网络系统主要由数据通信子系统、有线通信子系统、无线通信子系统、多路传真子系统、短信子系统、卫星通信子系统、统一通信平台等组成。

3.3“五个一”之监控网建设

3.3.1系统组成

视频监控图像接入系统是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核心部分,汇集了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各地的监控资源,负责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系统管理、认证授权、信令控制和与其他系统的互联,为管理部门和各级领导的决策、指挥调度、取证提供及时、可靠的监控和报警信息,实现统一的监控管理和资源共享。视频监控图像接入系统主要由中心管理服务模块、接入服务模块、分发服务模块3个服务模块和客户端组成,各个服务模块相对独立,任意服务模块升级更新都不会导致其他服务模块服务中断,且每个服务模块的服务进程都采用双进程保护以保证系统的可靠运行。系统组成如图2所示。

3.3.2中心管理服务模块

中心管理服务模块采用Java EE架构,负责完成设备管理、用户管理、权限认证、报警信息管理、信息查询、业务管理、日志管理等事务性处理功能,是业务系统的核心。中心管理服务模块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1)强大的设备管理;(2)方便的企业管理;(3)强大的查询功能;(4)智能故障提示;(5)日志管理;(6)视频服务器远程管理;(7)灵活的授权机制;(8)具有排序、分组和过滤功能;(9)强大的报表输出;(10)灵活的视频分发策略;(11)管理/操作客户端自动升级;(12)统计信息的功能。

3.3.3接入服务模块

接入服务模块是系统的中心通信枢纽,连接所有的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主要起到注册和定位的作用。所有的终端设备在接入服务模块注册,成为在线设备,在线设备之间在接入服务模块的协助下进行通讯。接入服务模块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1)设备注册和定位服务;(2)消息转发服务。

3.3.4分发服务模块

分发服务模块主要是针对热点视频被大量用户并发访问时,减少视频传输带宽瓶颈点的并发访问量,节约瓶颈点的网络带宽。客户端访问的合法图像,可以直接来自于前端视频服务器,以便保证现场图像的实时性。但是在大量用户同时访问某个热点前端图像的情况下,前端服务器压力非常大,网络带宽也有一定限制,这样可能无法保证所有用户的正常连接、观看图像。分发服务模块事先设定启动触发条件,如前端的并发连接个数,当触发条件满足时,分发服务模块从前端接收视频图像并转发给用户,满足大量用户并发访问前端图像的需求,缓解网络带宽压力。

3.3.5客户端

客户端程序使用不同类型的接口与中心服务平台相联接,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安装,包括业务管理客户端、操作管理客户端,客户端软件可以实现在线自动从中心平台升级及补丁更新。

(1)业务管理客户端:业务管理客户端主要由业务管理、设备运维人员使用,具有业务开通、设备管理、权限管理等功能。

(2)操作管理客户端:操作管理客户端是视频监控系统的操作界面,具有图像操作功能、远程控制功能、报警处理功能,用户通过操作管理客户端实现系统管理和图像管理,可以完成用户管理、数字显示终端控制、实时图像显示、历史图像播放、远程云台镜头控制。

3.4“五个一”之数据中心建设

总体架构符合调度指挥总体技术框架,包括信息基础平台层、数据资源层、信息资源目录层、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层、应用系统层和门户层等多个层次,以及信息安全、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两大保障体系,总体框架由交换前置机系统、数据交换器、数据中心系统、安全支撑服务等几部分组成。总体框架如图3所示。

交换前置机系统:从业务系统的数据抓取、数据转换、数据封装和从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的消息监听、消息处理等功能,分别部署于业务部门,构成分布式的服务组件运行环境,并提供事件管理功能;通过Web Services及其它适配器构件实现系统接入的灵活性,最大限度实现软件的复用,将独立组织与系统接入的成本降到最低。

共享交换平台:处于系统核心位置,通过配置标准化的适配器为每个数据交换节点(需要进行数据交换的交换前置机系统、数据中心)提供服务。每个数据交换节点只需要与数据交换器通过数据交换适配器进行交互,并通过XML进行数据转换,而不需要相互直接连接访问就可以获取到所需要的数据。

数据中心:作为数据整合平台对各种分布、异构的数据资源进行全局、统一、高效的访问和管理,通过交换器采集各节点的基础性应急信息资源,并进行比对整合形成的数据中心。为应急协同和决策支持提供一个良好的数据基础。

3.5“五个一”之门户建设

应急门户解决方案可将应急业务和信息服务统一集中到一个平台上,提供应急应用系统的单点登录,统一入口,提供统一的业务界面和结构更清晰、内容可定制的信息服务,实现各级应急主管部门及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协同办公和政务公开,提高应急信息化整体水平,统一实施的应用支撑平台的基础上,构筑统一的应急管理协同基础平台,建立统一的应急信息门户、统一的官方渠道。

应急门户按照结构分层的原则分为接入层、应用层、应用支撑层,资源层、基础设施层5个层次进行建设。整个架构的设计思想为:以基础设施层,资源层为依托,以应用层和应用支撑层为核心,通过接入层,对原有系统以及信息进行整合,全面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图4是门户建设各层次的概要说明。

(1)接入层:用户登录应急门户,通过统一的用户管理机制进行身份认证,确定应用层的访问内容,实现个性化定制。

(2)应用层:应用层是整个业务逻辑结构的核心之一,是应急专网内所有应用系统(包括应急联动工作系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专业指挥系统等)。该层通过调用应用支撑层中间件的资源构建应用逻辑群。

(3)应用支撑层:应用支撑层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和通用构件,使得应用开发者能够比较快速地建立和修改上层的专项应用。应用支撑平台为应用系统建设提供了一些必不可少的统一的基础构件,包括统一用户管理、统一的信息交换、数据访问、搜索引擎等。这些构件不是最终的应用系统,但它们提供了实现最终应用所需要的一些通用功能。

(4)资源层:资源层包括基础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及目录服务。

(5)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为各类应用提供基础的支撑环境。包括支撑各类应用运行网络设备,基础硬件设备等。

4.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意识形态斗争激烈的地方,做好青年的工作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面临着“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既有大学生群体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高职院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提高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力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但关键是领导干部,重点是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党团组织、社团活动、班级工作为载体,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通过党团组织、社团活动、班级工作、辅导员工作等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高职院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党建工作中,以充分发挥其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龙头作用。“创新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探索在班级、宿舍和学科中建立学生党支部的路径,发挥学生党支部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层次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及“三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以提高广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二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团文化的引领和吸引力。学生社团活动融入并渗透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社团,深入挖掘社团活动中爱国、励志等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使社团活动具备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社团文化品位,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学生在参与丰富的社团活动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将思想道德观念内化,从而达到提高思想道德水准和综合科学文化素质的良好效果。三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班级文化建设中,以提高其凝聚力。建设好班级文化,也是为了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打好了基础。班级文化是相对于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班级主流文化而言的,它是以班级的主要活动为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体现了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构建中必须立足不同班级,打造先进的班级文化,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提升班级文化氛围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力

“一定的思想理论要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其过程一般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特定思想理论(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转化为教材体系,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二阶段为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主要解决怎么教、怎么学和将课程目标、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信念、品德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质上是要分析好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完成核心价值体系由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

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言,首先,在理论向教材转化阶段,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教材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相统一。其次,在教材向教学转化阶段,研究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的思想行为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注重启发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以此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感召力。再次,要确保两个阶段的前后一致和顺利衔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两个转化”的始终,以实现“理论——教材——教学——学生”的完整转化。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教育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对用人单位访谈等形式的调查显示,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道德水平的评价是:高职院校学生表现出的整体职业道德素养仍较低。具体表现在:组织纪律性较差,缺乏诚信,管理能力不强,缺乏实干精神,过于追求物质待遇。企业要求职工爱岗敬业,学生却喜欢跳槽;企业要求职工遵守规章,学生却欣赏发挥个性、标新立异;企业要求职工发扬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学生却过分追求个人能力的展示。这就很有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爱岗敬业、诚信忠诚、乐于奉献等职业道德风尚。为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抓好新生的职业理想、职业规划教育。新生入学初期,对陌生的校园和所学的专业充满了好奇,学校要抓住时机及时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教育,组织新生参观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平台、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及精品教育教学馆等,让他们了解学校概况,了解各专业培养目标,了解各专业的优势及发展方向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可以大有作为,从而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初步形成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在新生入学时还可以通过军训、组织学生到部队参观学习等,培养学生忠诚爱国、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组织纪律观念。

二是加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一方面,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在以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用专业文化知识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注重以时代精神培育他们立足岗位、创新技能的优秀职业品质;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职业道德教育,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操守。另一方面,通过上好就业创业指导课,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把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与就业指导课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实现政策引导直观化、学校指导具体化、学生主导实际化,使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认识上更清晰、思路上更开阔、行为选择上更科学、实现就业创业的措施和路子更可靠;上好专业课,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渗透教育。通过积极推进专业课教学改革,实施“大专业+小专门化”“课程+社团”等模式,不断渗透职业技能教育,使大学生在接受专业课教育的同时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职业岗位要求,进而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与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通过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引导教育。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转变就业观念,促使他们以更积极的心态、更科学的方法、更务实的精神解决好自己的就业创业问题,实现学业、就业、创业和建功立业“四业贯通”。

三是注重引入企业文化,提高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企业文化是职业道德的有效载体,高职院校引入企业文化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结构,增强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基本了解,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理想,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构筑桥梁。高职院校引入企业文化,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可以突破原有的教学理念,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入教学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将来参加工作后的适应能力,对改革和竞争的适应能力,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可以引入学校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坚持职业道德,塑造品牌形象;以共同理想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以行为创新为载体,苦练内功求发展;等等。

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高职院校校园网络、广播等媒介,提升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播力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高职院校校园网络、广播等媒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充分发挥新兴媒介的“喉舌”功能,掌握主流意识形态在虚拟空间的主导权。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在互联网上查资料、写博客、发飞信、聊QQ、加入校友录和各类论坛不再是一种时尚,而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运用“嫁接”的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迅速融入、占领新兴媒介教育阵地并发挥作用。网络虚拟空间与传统的现实空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网络既相对独立存在,又是现实空间的拓展和延伸。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一切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提供支撑的现实载体,都能够“转移”或“复制”到虚拟空间中去,承载教育的内容和信息,发挥教育功能,成为这一载体在虚拟空间中的拓展和延伸。比如,网络教学、网络谈心辅导等。

二是发挥新兴媒介的“耳目”功能,充分体现大学生的多元合理诉求。如果说大众传媒的“喉舌”功能是上情下达,能够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正确的价值导向,其“耳目”功能则是下情上达,为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合理诉求提供畅通的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入如果独尊传媒的“喉舌”功能,进行单纯意义的理论灌输,既不符合新兴媒介平等互动的价值理念,也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接受规律相背离。只有坚持其“喉舌”与“耳目”功能并重,方可“去塞求通”,实现社会主义主导文化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之间的互动。

参考文献:

[1]刘贵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

[2]刘川生.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求是,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