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产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环经济产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循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模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成为各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产业集群能够将区域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是一种产出高效、竞争力强的先进产业发展模式。然而,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的弊端,近年来我国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原本发展势头良好的产业集群(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很多已经陷入了资源难以为继、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困境。欠发达地区多为生态脆弱地,如果继续照搬这一模式,只会导致资源耗竭和生态恶化,人们可能面临生产生活不可持续的境地。
但同时,欠发达地区又面临着经济发展的艰巨任务。西部有的地区(如贵州省)尚未完全摆脱贫困,人民生活水平仍徘徊在低水平,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人民群众都有发展经济的强大动力和要求。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总目标下,不断缩小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差距,使欠发达地区在不破坏生态和不过度消耗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是目前严峻而迫切的任务。[1]产业集群模式产业经济效益高,但生态效益不明显;循环经济生态效益好,但需要强大的技术、经济力量做支撑,这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西部地区是巨大的挑战。在循环经济基础之上发展产业集群,构建循环产业集群,则能够有效地发扬各自的长处,避免不利影响,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理想载体[2]。
在欠发达地区构建和发展循环产业集群,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循环产业集群,其生存的环境怎样。循环产业集群是在特定区域内以产业链、生态链和价值链以及共性和互补性相联系的众多企业及相关机构所组成的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循环功能的空间聚集体(蔡绍洪,2008)。集群内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支撑机构之间形成循环网络,而每一个这样的网络又包含在更大的网络之中。即循环产业集群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复杂网络系统,企业之间由于正式的产业联系在一起,企业与企业、辅助机构之间也因为长期接触、交往而产生的非正式信息、情感联系,以及由于规范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法律联系。由于这一系统涉及到经济、社会、法律、技术、金融、政府等多重主体,因此,在实际构建过程中,如何加强各主体建设,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循环产业集群的构建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是本文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西部欠发达地区已有的产业基础
西部地区一方面自然资源丰富,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却极为脆弱,大规模过度开发容易给当地带来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了较大的提高,产业规模和效益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产业集群发展有了一定的效果,循环经济的引入也使得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一)西部产业资源条件及生态环境基础
丰富的自然资源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天然基础。西部地区农作物和畜牧产品种类多,产量大,具有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化的条件;西部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水能、矿产、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化工资源十分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总值占全国的一半,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为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此外,西部地区低成本劳动力资源丰富,相对东部而言,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方面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
然而,也正是由于其富饶的自然资源,使得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长期依赖于对资源的简单开采,其资源利用率、资源产出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及再生资源利用率都较低。而且,西部工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和传统产业占很大比重;大多数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工业布局分散,企业规模偏小,科学技术力量薄弱,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此外,西部嵌入式企业过多,产品深度开发不够,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总的来说,目前西部经济还没有摆脱“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这种粗放的生产方式使得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土地干旱化和沙漠化扩大,草场退化,植被锐减,水土流失严重。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导致资源利用低效率和废弃污染的大量产生,加上工艺技术水平落后,导致污染治理能力差,污染强度高。西部地区万元产值排放的污染物要比东部地区高1-5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西部位于我国水系的上游和大气环流的上风,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不仅对西部是灾难性和难以逆转的,直接妨碍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也对东部和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消极影响。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已成为国内及世界高耗能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若继续采取传统的线型经济模式搞西部开发,势必进一步加剧对生态的破坏,经济发展也必然受到生态环境恶化的约束。
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行集群化和生态化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集约化利用效率,才能使生态不至于被破坏甚至得到修复,也才能使西部经济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
(二)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
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层次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生产分散,企业之间关联度低,分工协作不够;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促使企业集中,将部分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大中小企业的产业联系,逐步形成专业化分工的产业集群。
虽然学界广泛认为,我国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中尚未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已经出现了一批集聚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落:“成都—重庆—贵阳制药业走廊”,四川泸州、贵州仁怀等地的小酒厂聚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旅游线路上的旅游产业积聚;云南昆明及周边的花卉产业集群;四川德阳的重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关中地区的煤化工产业集群、成都地区的制鞋产业集群、广西的蔗糖加工产业集群、云南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贵州云南的烟草产业集群、重庆的摩托车产业集群、四川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陕西西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集群和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等。[3,4,5]西部各省区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产业集群(集聚)为契机,采取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等形式,积累和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优势产业集群,这对于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繁衍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对于西部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但这些产业集群尤其是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却是建立在资源的巨大消耗之上的。其根本原因是经济运行方式的粗放和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其直接后果是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产业生态化问题日益成为西部产业集群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从集群的外部环境来看,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等问题日益严重,成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从集群的内部状况来看,西部已有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低生产·34·要素成本之上的,如果继续采用外延型的增长模式,就会加剧对生产要素的争夺,抬升生产要素的价格,增加集群的生产成本,削弱其低要素成本优势,很有可能造成内生型产业集群的衰落和外生型产业集群的空洞化;此外,众多企业聚集在一起,本身就已给当地的资源环境带来了极大压力,如果再采用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或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就很容易造成各种环境问题。反过来,被破坏的环境会降低产业集群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吸引力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三)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因此,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迫切需要发展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将“资源消耗—产品生产—废物排放”这一传统的物质线性流动模式改造为“资源利用—绿色生产—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流动模式,提高再生产效率,以最小的资源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督促和支持下,西部欠发达地区各省市、地区纷纷加大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及节能减排建设力度,。如陕西省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企业中开展清洁生产;广西贵港市“九五”期间就在贵糖集团的基础上开始了生态工业园的建立,2002年第一个被国家环保总局确认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云南省以昆明、玉溪、曲靖、红河、大理、楚雄等6个州市和化工、冶金、电力等8个行业为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在全省52个企业内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5]贵州省贵阳市2002年5月被国家环保总局确立为全国循环经济生态城市首家试点单位和联合国规划署全球唯一的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内蒙古加大循环经济建设力度,2008年列入国家和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的示范企业、园区已增至27个,涉及钢铁、有色金属、建筑材料、化工、电力、煤炭、医药、农畜产品加工等重点行业[6]。新疆成立了石河子国家生态工业(造纸)示范园区,形成集种植业、养殖业、畜牧加工业、造纸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一体的循环型产业集群。广西于2007年出台了《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拟投资2390.8亿元,对包括70个项目的8大生态工程组织进行建设。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西部省区市都有自己的循环经济和产业生态化试点项目,并形成了全省发动、地区带动、城市驱动、园区拉动、企业推动等多种发展模式。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的不少企业还构建了规模大小和长短不同的产业生态链。有关统计研究表明[7],西部地区在农林、建材、矿业、能源、造纸、化工等生产领域的企业大多都构建了长短不等的产业生态链,其平均比例高达67·12%;医药、饮料食品、制造业、房地产等消费品生产领域的企业也开展了构建生态产业链的实践,其平均比例为12·94%。
除了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十五’期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政府在政策支持、投资环境、技术创新及科研人才引进等方面均有相当的优惠条件,从外部环境上为西部发展循环产业集群提供了良好的的机遇。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产业集群的问题与障碍
从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的现状来看,西部具备了发展循环产业集群的一些基础性条件。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产业规模化水平不高,循环经济实施力度不够,制度、法律不规范等等。这些问题制约着西部循环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进一步提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基础设施完备与否有助于决定一国的成功和另一国的失败”。
阿斯乔(1991)发现基础设施的增长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反则会造成劳动生产率的降低[8](As-chauer,1989)。谬仕国等人(2006)发现[9]基础设施对社会其他部门投资具有明显的挤入效应,其中西部地区大于中部和东部地区。随着西部经济的发展和产业集群的不断扩张,对公共设施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公共资源紧缺,特别是当交通、交易等费用超过产业集群所带来的收益时,集群的规模经济将变为规模不经济,直接影响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西部多数省区地方财政状况差,加上政府对基础设施领域的限制比较多,不利于融资畅通,导致资金困难而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西部产业集群内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普遍滞后,道路、通讯、物流、信息、生活设施不配套,排水、排污等环保设施和废物回收的设施不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健全,难以实现现代物流对产业集群内产品流通的作用。
(二)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西部目前产业集群组织结构不合理,呈现出“散,小,乱”的特征。[10]“散”即分散,使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是很大,“小”即产业的规模很小,“乱”即管理和发展中的混乱。目前的工业园区大多只解决了企业聚集的问题,企业间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只是企业的简单“堆砌”,没有形成一个建立在合作竞争基础上的互动机制和完善的社会化市场组织网络,离产业集群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大部分集群的发展直接依赖于自然·35·向秋兰,蔡绍洪:欠发达地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资源,使得集群内单一的产业结构仅存在简单的物流供应形式,限制了与其他产业部门和服务机构间进一步合作关系的扩展,产业链无法延伸。产业集群内成员间交流较少,不能形成知识流和信息流,整个系统趋向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集群经济优势无法体现。同时,大部分企业聚集为自发聚集,没有总体的目标和实施方案,没有统一的管理手段,企业由于自身短期的利益而做出不顾大局的决定,这些都导致了产业集群的混乱形势。另外,集群区内龙头企业少,缺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
(三)融资困难
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命脉,也是目前严重制约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由于国有经济比重大,经济发展的重点一直放在国有大型企业上,很多扶持政策都偏向于这些企业。相比之下,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较小,获利能力欠佳,造成自身信誉等级较低。致使银行贷款大多倾向于那些相对而言成本较低,风险较小的大企业,而对于贷款需求急、频率高、数量少、风险大的中小企业贷款,银行现有的服务方式,服务种类和服务效率都还不能与之相适应。加上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机构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缺乏,中小企业无论从内部积累还是在外部融资方面都较为困难。;此外,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偏弱,进一步加剧了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
(四)循环经济观念淡薄,相关主体积极性不高从政府的角度看,由于饱受贫困的困扰,西部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持有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观念,在引进外资和新建项目上,对是否存在严重污染和资源环境问题考虑较少,而对是否增加财政税收和经济增长考虑较多,从而抑制了其发挥在循环经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从企业的角度看,由于企业对循环经济认识的局限,认为清洁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是由社会所得,自身难以从中获取经济效益,因而没有主动开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从公众的角度看,公众普遍认为环保是政府的责任,加上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对环境质量需求不足,普遍缺乏参与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很多农村公众乱砍滥伐,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利用。城市公众尚未树立可持续消费的观念。
(五)相关管理、政策不到位
产业集群发展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现有的循环经济园区和产业集群缺乏科学的规划,发展目标、发展方向不够明确,政府的监督、引导、规划等职能发挥不充分,对重污染企业、重化工项目监管力度不严,第三方力量(如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发展滞后。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加上产品同质化,导致“以劣驱优”及“柠檬风险”恶性竞争愈演愈烈。[11]此外,政府对于集群企业在市场准入、财政、税收、融资方面的扶持政策还不到位。如循环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的建设土地,而国家对于建设用地采取的是“严把关”的政策,许多新项目因无法争取到土地使用审批而搁浅。
(六)制度建设不规范
一是绿色GDP核算和利益平衡机制尚未形成。绿色GDP核算包含对环境影响的核算,在利益平衡机制还未形成前,企业出于理性,往往会选择不承担治理污染的责任,并继续维持生产的负外部性。二是循环经济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行业性和地方性的有关法规、企业产品及废弃物回收规范、循环经济刺激机制的系统化、工艺标准及技术性规范、循环经济信息公开以及高污染、高消耗和资源再生行业等分别需要进一步立法完善。三是相关主体权责不明。循环经济需要公平高效的体制保障,而西部乃至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主管机构以及相关主体的权责并不明晰。环保、农业、建设、国土各个行业都积极主张本部门在循环经济管理中的权力,但谁才是真正的主管机关,立法没有具体规定。
(七)技术落后,经济效益差
西部各省区大部分中小企业生产技术低下,由于规模偏小,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12]低下的生产技术导致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致使企业效益低下,没有能力负担高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和购置。这就形成了低下技术和低经济效益的恶性循环。而且,发展循环经济也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西部循环经济技术总体落后,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科技创新能力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许多企业在循环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化、排弃物无害化等方面的技术还不够成熟,运行成本较高,使总体的经济效益不够理想。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构建循环产业集群的具体措施
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产业组织结构不健全,政策扶持及服务体系不完善,人才、资金、技术、制度、文化欠缺,因此发展和构建循环产业集群面临巨大的挑战。亟须整合有关要素,为构建循环产业集群和促进其发展打好基础。
(一)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投入。循环产业集群的基础包括经济性基础设施、生态型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三个方面。政府应该提高财政支出,增加对集群区的专项拨款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促进基础设施领域改革。应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取消基础设施投资的所有制和投资者限制,努力形成投资·36·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6月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样化的体制和机制。比如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由于收益稳定,资产增殖前景大,适合采取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投资基金。三是改善基础设施投资环境。通过制定财政、税收、金融、土地、投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来改善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软环境,在清理各项乱收费、提高政府经济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完善法制方面下工夫,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投资软环境方面的吸引力。
(二)建立相应的企业行为规制与市场结构
治理西部现有集群的组织结构不合理,政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引导和调整。一是完善企业行为规制。要在企业内部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规章,建立集群内部基于企业运行的企业行为规范,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行为,避免不正当竞争行为。二是调整企业规模结构。建立和完善企业破产和兼并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产权转让市场,推进国有资产转化重组;发挥政府在存量资产调整中的作用,通过企业规模内部性增长,调整优化企业规模结构。三是强化市场结构治理。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实现大企业的迅速扩张。围绕主导产品,沿着产品链整合上下游企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巩固和提高优势产业,淘汰和转移低层次劣势产业,整合加强“龙头”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对低效率和高污染的传统能源加工型产业进行取缔或是生产技术改革,加大环保产业的发展力度。此外,还要通过建立互信、培育声誉、及共同制裁来完善集群社会机制。
(三)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西部地区发展可以在以下方面拓宽融资渠道: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可采取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优惠贷款和国债资金等方式对循环集群企业提供支持;通过直接投资、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对循环产业集群的支柱产业和核心项目加大资金支持。二是加大信贷扶持。建立信贷投向比例制度,实行结构性的差别利率政策,设立调整结构和发展落后地区经济的“专项贷款”,增大科技、环保、循环经济等方面的专项贷款。对于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结构不合理的企业和产业进行限制贷款审批。三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建立循环产业集群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政府资金启动民间投资。调整社会投资结构,面向国内外招商引资,扩大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的投融资渠道。改善民间资本投资环境,保护民间资本的投资权益,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破除市场融资的所有制歧视、允许外资进入、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横向合作。四是培育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在西部地区大城市建立全国性产权交易市场,制定规范的产权交易规则并使企业挂牌上市。在西部大城市批准成立柜台交易市场,鼓励西部一些规范的、效益好的非上市公司的股票在场外交易。对申请设立基金、发行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在额度上给予倾斜;放宽西部循环产业集群及其企业对外融资的条件。
(四)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
要从政府、企业到公众,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提高相关主体发展产业生态化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对于政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的行为,一方面要加大环境保护监测的力度,坚决取缔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另一方面也要从中央的角度对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帮助它们渡过难关。对于企业的污染行为,既可以通过行政手段给予惩罚,也可以通过信息披露的方式公布于众,引导企业把生态融入企业文化中,迫使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对于公众,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各种宣传工具,开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产业集群、建设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五)创新管理及相关体制
一要科学规划。应该把循环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总体规划、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联系起来考虑和布局,针对不同产业类型和产业发展阶段,制定出发展战略。要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要积极推进综合效益好的大型主导产业项目建设。二是培育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在集群区培育和建立起相应的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如为群内企业提供广告、设计、培训、咨询、金融、保险、法律、商业、投资、循环经济技术、循环经济信息等方面服务的机构)、组织管理机构(如行业协会)、信用关系网络;为集群企业提供信息咨询、贷款融资、信用保证、法律支持、行业规范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三是完善市场机制。既可以由政府强力主导,也可以通过引进外资,来促使市场机制不断传入。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打破地区封锁与条块分割,促使生产要素在地区间、产业间自由流动,建立统一的、开放的、多层次的、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
(六)建立与完善相关的政策扶持体系循环产业集群不管是自发生成,还是人为拟合的,其良性运行都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引导和推动。从产业发展上看,循环产业集群成立初期,应建立反不正当竞争政策,抑制恶性竞争;当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成熟后,制定反垄断政策,促进良性竞争;在对企业进行聚集与整合时,应制定兼并与合并政策和中小企业政策,从而促进产业组织优化。
从财税金融上看,鼓励向集群环境投资项目、清洁生产中心的建设提供贷款、经费和补贴;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机构,建立信用担保的风险控制和防范体系,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抵押制度;提供加速折旧、减免税、投资减免、税率优惠及税收优惠政策;由政府部门、公共部门及私人部门共同成立投资项目,为整个集群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从资源生态上看,制定副产品回收利用的政策,促进公众监督、污染处罚和鼓励治理;[13]制定排污费、污染税、消费税、燃料税政策;优先采购具有生态标签的产品,优先考虑在循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或具有良好环境绩效的企业进行采购。
(七)大力加强制度建设
西部各省区应加强制度建设,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一要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从核算指标、核算技术(范围、时间)、核算人才上,建立健全包括绿色统计体系、绿色技术体系及绿色核算人才体系在内的绿色GDP核算体系。二要健全法律法规。要不断完善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体系,利用经济手段促进产业聚集和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不断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积极促进《循环经济法》的颁布、实施,为循环产业集群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三要加大体制创新力度。要改革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避免政出多头,管理混乱的局面。
(八)加强技术的引进与开发
循环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西部构建循环产业集群,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整合技术要素。从外部层面,加强科研扶持和技术投入力度,加大循环技术的引入力度。加大教育投资,培育技术人才。加大科研投入,研发循环技术。
加大政府补贴,鼓励企业研发。加大市场运作,引入科学技术。从现实层面,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参与的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体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14]从制度层面,改革相关制度,提高科技供给和科技产出的质量和效率。建立非正式技术交流机制(如行业技术协会、技术中介机构等);推进循环集群技术的市场化;形成科研合作关系的合同化;实现科技研发管理的制度化。
四、结束语
循环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多主体的复杂系统,其内在机制的良性运行需要政府、非政府机构、企业以及整个集群区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需要充分调动组织机制才能完成[15]。集群内企业及主体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根据奥尔森的经验研究表明,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体往往非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即集体效益的低下。因此,如何使循环产业集群这一具有公共属性的集团,既能实现集体利益,又不至于损害个体利益,是本研究之后需要继续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婉飞,周天斌等.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04(2):112-114.
[2]蔡绍洪,向秋兰等·循环产业集群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和谐发展[J].经济纵横,2008(1):55-57.
[3]李文清·中国西部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7(1):89-90.
[4]数据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5]数据来源于云南省人民政府网.
[6]数据来源于人民政府网.
[7]王积超·西部民族地区企业生态产业链构建与发展循环经济研究[J]·民族研究,2008(3):22-24·
[8]ASCHAUERDA·Ispublicexpenditureproductive[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89(23);177-200·
[9]缪什国,蔡笑·基础设施投资对社会其他部门投资影响效应[J]·经济地理,2006(5):786-791·
[10]张威,龚新蜀等·中国西部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组织结构问题探析[J]·经济与管理,2007(8):16-19·
[11]仇保兴·发展小企业集群要避免的陷阱———过度竞争所致的“柠檬市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25-29.
[12]蔡旺春·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研究[J]·经济论坛,2006(24):27-29.
[13]张建功,张百尚等·基于产业集群的循环经济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1):130-132.
篇2
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验发展新模式,它要求把经济发展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构建集约型和节约型社会的需要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农业领域,旨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减少物资投入量的同时降低废物的排放量,使农业资源得到持续利用,取得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
一、齐齐哈尔管理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农业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齐齐哈尔管理局农用耕地面积2.72万平方公里,随着土地的过度开垦,自然资源的优势正在日益弱化,土地沙漠化严重,人均耕地面积只有逐年下降。因此,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来满足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根本的出路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齐齐哈尔管理局水土流失面积0.54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21%,水土流失导致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由原来的7-10%下降为1-2%。此外,在农业生产中,一些农用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化学除草剂、作物生长剂等)的不合理使用或过度使用,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齐齐哈尔管理局的农业是典型的粗放型农业,具有高投入、高消耗和比较效益低的特点,农业生产者把环境当做可无限利用的资源,并把产生的废弃物自由排放,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损害。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缓解和消除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善农场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和农场的可持续发展。
二、齐齐哈尔管理局循环经济模式构建
(一)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
1.绿色农工贸循环经济模式
以种植业生产为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按照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洁净化、产业链接生态化和废物循环再生化的要求,以沼气发酵为主的能源转化、农业废弃物生物转化有机肥为纽带,积极构建循环性水稻、马铃薯生产体系、现代加工和贸易体系,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从种植业—精深加工—废弃物—沼气工程—沼渣沼液—有机肥料—种植业—精深加工—高附加值农产品—消费者的循环,不断提高农业的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能水平,推动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实现农工贸一体化。
2.生态牧工贸循环经济模式
大力推行畜牧业清洁生产,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走新型产业化之路,上接下连,内业拓展,连接畜牧循环链条。一是连接 “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深加工—废弃物处理—饲料原料”循环链。二是连接“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循环链。三是连接“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草食家畜养殖—过腹还田”循环链。四是连接“饲料产业—兽药产业—养殖业—屠宰加工业、乳品加工业”等循环链。通过建立畜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种植业、加工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形成畜牧业—畜产品养殖、加工废弃物—饲料产业、兽药产业—养殖业—屠宰加工、乳品加工—高端肉、禽、蛋、奶产品—消费者的牧工贸良性循环经济网络。牧工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建立,可大大促进养殖业、加工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3.生态农牧结合循环经济模式
以种植业为依托,以畜牧业生产为中心,以沼气生产为纽带,种植业与畜牧业相结合,加上以沼气发酵为主的能源生态工程、粪便生物氧化塘多级利用工程,可将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和家畜排泄物能源化、肥料化,向农牧户提供清洁的生活能源和生产能源,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农产品(草原)—牧产品—农产品的循环发展之路,粮食、草原—畜、禽—肥料—粮食、草原的资源再生之路,灌溉农业—设施农业—创意农业的高效高值之路和低碳—高效—资源的产业扩张之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和谐统一。
(二)全产业链循环经济模式
全产业链是在中国居民食品消费升级、农产品质量升级、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是以消费者为导向,通过对原料获取、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关键环节的有效管控,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贯通的一种战略选择。
全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是统筹已有的产业规模、竞争态势和未来发展空间等因素,提升科技水平,增强齐齐哈尔管理局对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将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市场机制和企业计划反映到种植与养殖环节,通过对农业的有机组织和对加工、流通的规模化运作,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真正连接,促进农业生产,提高职工的收入水平。通过规模化种养殖、收购、储运、加工,推动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使农产品的利用更有效率,更加科学。积极探索完善企业与农户合作的模式,在资金、技术和信息上给职工提供更多支持,以有效解决大市场与小职工的连接难题。建立规范标准和完善制度和流程,对农畜产品产业链的各环节进行严格质量控制,强化源头控制和全程监管,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可追溯到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带动国内食品行业升级换代。
(三)三级新兴企业集群循环经济模式
产业集群循环经济模式是指在循环经济、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等理论的指导下,在“中小民营企业主为体,产业集群相对发达,区域经济市场化程度高”为特征的区域—如管理局区域所在,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原则、方式、方法和选择道路的统称与概括,其微观基础是垦区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以及由其高密度聚集而成的产业集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通过构筑基于产业集群的循环经济模式,推动产业集群向高级演进,实现“三化”、“三个循环” 的总体目标,即产业集群内微观经济主体生产清洁化—实现小循环,产业集群生态化—实现中循环,区域经济、社会消费绿色化—实现了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大循环。
三、各类循环经济模式对比分析及结论
三类循环经济模式优劣势分析
(一)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优劣势分析
农牧循环经济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三者的协调统一。发展循环经济,是消解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质资源化。加快传统农牧业、资源消耗型农牧业向生态型农牧业、资源循环利用型农牧业转化,形成大农业内部良性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投入的减量化,逐步降低农牧业的各类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
由于农牧循环经济中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无法给农民带来物质利益,也就成为了农牧循环经济的外部效益,如果单纯地依靠市场机制作用只能实现农牧循环经济的外部效益,并不能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一项具有正面外部性经济活动,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及其产品的供给是严重不足的,或供给本身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假如没有政府部门的科学规划,容易导致农牧循环经济的畸形发展。
(二)全产业链循环经济模式优劣势分析
全产业链是一种创新的、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它实现了区域经济发展、龙头企业崛起、农民增收和消费者满意的多赢局面。首先具有增值效应,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通过产业之间的相互带动,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生产效率;第二具有学习效应,全产业链模式内部各企业之间通过知识共享和技术创新,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率;第三具有社会效应,该模式有利于保证食品安全;第四具有品牌效应,通过品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并降低新品牌的进入风险。
全产业链循环经济模式缺点是产业链之间的衔接问题是发展全产业链的最大困难;品牌与其子品牌之间容易出现“一损皆损”的后杀力;由于各个企业在经营管理、文化理念等各方面的差异,在全产业链的内部管理上存在融合问题。
全产业链需加强各个产业链的构建,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为方向,提高产业链抗风险能力;使各产业链条实现均衡发展,通过对全产业链的系统管理和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形成强大的整体竞争力;加强资源的整合和分配方式,保证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循环型全产业链模式,为其他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提供方向。
(三)三级新兴企业集群循环经济模式优劣势分析
三级新兴企业集群循环经济模式,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系统要利润的最大化和区域GDP的增长,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形成 “资源消耗—产品—再生资源”闭合型物流循环模式,使其物质能量的变换尽可能地按照重复利用的特定方向和方式,以维护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级新兴企业集群循环经济模式必须预见和识别有限区位空间内各种组成要素之间的利害关系,构建过程中必须考虑“最适”和“生态阈限”,其区域特点为大量小规模私营企业居多,且企业集群态势已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和市场动态调控能力较强。但是,齐齐哈尔管理局整体布局尚不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只在少量大型农场和管理局内存在发展可行性,不具备普适效应。考虑不同农场经济、社会、文化上的差异性,在模式推进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和目标特色,在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过程中,因时因地制宜地缜密的规划,在实现目标时效性上会产生适量的地区差异。
篇3
铁腕治污,力促转型升级
贵屿曾经书写了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奇迹,短短30多年间,其再生资源行业从收购破铜废铁发展到以电子拆解、资源回收利用为主的庞大规模产业。据统计,贵屿现有再生企业5169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是全国废旧家电、塑料、五金再生资源的重要集散地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再生塑料生产集散基地。
然而由于技术落后,电子拆解和再生塑料产业对贵屿及周边土壤、水体、空气带来严重污染,危及群众身心健康。面对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热切期盼,面对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近年来,汕头市各级党委、政府以最强硬手段,强力推进贵屿环境综合整治,累计取缔拆解经营户2028家,对3141家进行整改。使贵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得到有效规范。
与此同时,国家、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开创性地提出将发展生态循环产业经济作为贵屿的突围之路,由中国环保节能集团、贵屿园区管委会合作建设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贵屿再生产业的生态化、科学化发展指明了道路,也让人们看到了贵屿环境改善的美好前景。
多措并举,大建环保设施
“贵屿镇的拆解污染在海内外都有影响,解决好了是广东转型升级的一个标志,也会成为粤东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原广东省委书记、现任国务院副总理对贵屿的污染整治及发展前景给予高度期盼。原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也指出,“贵屿要走变废为宝、变堵为疏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贵屿的污染整治及可持续发展牵动着各级有关部门的心,国家有关部委、广东省各相关单位领导多次亲临贵屿现场考察指导,并纷纷作出重要指示,对贵屿再生产业的转型升级给予殷切期望。汕头市委市政府及潮阳区委区政府将贵屿循环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断加快推进园区各项目的建设,力争将园区打造成国家一流循环经济生态园区。
随着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6部委把贵屿镇列为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同意贵屿开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集中处理场(试点)建设、广东省经信委将贵屿园区认定为“广东省第一批省市共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等一批荣誉的到来,标志着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得到了各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与支持,园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今年年初,《汕头市贵屿地区电子废物污染综合整治方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厅正式印发实施,届时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内将兴建统一规划、统一排污处理的集中拆解楼以及其他相关环保处理设施,有望从根本上解决贵屿的环境污染问题。
2013年4月23日,潮阳区举行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家电整机拆解项目竣工投产及湿法冶炼项目试产、集中拆解楼项目奠基仪式,这标志着园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科学规划,打造生态园区
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位于贵屿镇华美、仙马、联堤、东洋、西美、南安片区,总占地2500亩。首期建设的华美片区,占地500亩,将于2013年年底前建成,为确保入园企业所产生的污染能得到集中处理,园区内的工业污水处理厂、危险废物转运站等环保基础设施目前已破土动工,并将于首期建设中完成。
按照规划,产业园区将以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理论为指导,以资源的无害化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建设“一园、二市场、三大区、四中心”。即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稀有金属、废旧物资集散交易市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集中处理区、废旧塑料再生综合利用区、危险废物处理区;国际环保技术研发交流中心、产业园人才培训中心、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产业园物流配套中心。到2015年12月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增、产业技术水平的有效提升、产业链及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及管理规范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实现年产值500-1000亿元,使贵屿镇逐步走上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双赢发展之路。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据贵屿园区负责人介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已经与潮阳区人民政府开展合作洽谈;TCL集团、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等已经和潮阳区人民政府就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等确定合作,出资建设和运营园区内的各项环保业务子项;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联合国国际劳工局北京局、中山大学等专业机构,为园区提供环评、规划设计、工艺设备等全面技术支持;银行、担保公司、医疗机构等将进驻园区提供一站式服务;贵屿再生资源协会也宣告成立,以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做强做大。这些企业、机构和协会的参与,为园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的有力保障。
谋划长远,缔造城市矿都
据业内人士分析,贵屿年拆解电子量不低于100万吨,再生塑料不少于300万吨,每年可提炼上千吨银、钯、铂、镉、镍等大量稀有金属,提炼不少于50吨的黄金,足以让贵屿成为国家战略物质基地。在我国“四机一脑”(电视机、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脑),进入更新高峰期时,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发展,也将为全国废旧家电的回收利用探索路子和提供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篇4
市政协循环经济调研组
为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精神,研究和分析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景,把握我市中长期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和重点,促进我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3月中旬开始,市政协组织了以市政协委员为主体、有关专家参加的41人调研组,分成工业、农业、生态城市建设三个调研小组,围绕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前景,分别深入县区、厂矿、农村,采取听取汇报、实地察看、座谈讨论等方式,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专题调研,并于4月30日召开市政协八届六次常委会议进行专题协商讨论。现将调研情况和协商讨论形成的意见综述如下:
一、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换句话说,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来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
通过调研和讨论,我们认为,我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废弃物排放,改善生态和环境质量,而且还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我们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途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已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和畜牧业生产加工五大优势产业和门类较为齐全的经济发展格局。
2004年,全市煤炭开采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作为国家重点企业之一的鹤煤集团,年产量达724万吨,占到70%。全市发电量为31.3亿千瓦小时,装机容量为50万千瓦,万和电厂二期、三期投产后,全市装机容量将超过250万千瓦。全市水泥产量为335万吨,同力水泥公司是新型水泥企业的代表之一,年生产能力200万吨,三期、四期建成后,全市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将达到800万吨。全市限额以上金属镁企业16户,年产量达8万吨,镁粉、镁粒出口量居全国首位,已成为全国优质金属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之一。
我市是河南省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创汇基地,是全国最大的规模化肉鸡养殖基地,2004年畜牧业产值和加工产值双双突破30亿元。万头猪养殖场32个,年出栏肉猪108万头;30万只规模化肉鸡养殖场210个,年出栏肉鸡9728万只;肉类产量达21.6万吨,禽蛋产量11.8万吨;猪鸡粪便处理加工厂10余家;饲料生产厂家64个,年消耗玉米、麸皮等农副产品70万吨;大用、永达等企业肉食深加工品种多样,部分产品直供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等洋快餐公司,产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
近年来,我市城市生态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新区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河南省城市建设的亮点。老区的城市改造、道路、灯光、绿化、污染整治、市容市貌等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淇河水质得到有效保护,为我国北方最清洁的河流之一。全市空气质量基本保持优良状况,好于全省平均水平。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倡导绿色消费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城镇环境和生态建设有了新的进展。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市这个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长期以来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全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煤炭行业产生的煤矸石,目前全市累积存放1500万吨左右,占地45万平方米,合计670多亩,并且仍以每年50万吨递增;矿井水每年排放量在3160万立方米;矿井瓦斯气体每年排放量在4541万立方米。金属镁行业历史上积累的废渣已达120万吨,并且每年仍以1:12的比例递增。电力行业产生粉煤灰每年在36万吨以上,排放的废气在164亿标立方米以上。水泥行业产生的废气每年排放量在95亿标立方米以上。化工、造纸等行业,废气、废水的排放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根本治理。
委员们在调研和协商讨论中深切感受到,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容量形势、逐步枯竭的自然资源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如果继续走传统的经济发展之路,仍旧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那么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将不可支持未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阻碍快速发展的经济,并且会加大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贻害子孙后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城市转型模式,调整经济发展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产品生产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通过调研和协商讨论,我们认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具备一定的基础,部分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和畜牧业生产加工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初具雏形,城市生态建设也有了新的进展,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但这与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市”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市还处于初始阶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人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不到位,认识水平有待提高;二是统筹规划和科学组织有待进一步完善,县区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三是政府主导循环经济发展的领导工作机制还不健全,责任落实还不到位;四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机制还远未形成,政策支持不够有力;五是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体系显得乏力,技术瓶颈制约比较突出;六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利益导向还不够明确,氛围不够浓厚。
二、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亮点与前景展望
在调研过程中,委员们欣喜地看到,目前我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些具有鲜明的循环经济特色的环保项目已相继建成投产。比如,在煤炭工业产业链中,鹤煤集团利用煤炭开采中伴生的矿井瓦斯发电,首先在四矿建成2×500KW瓦斯发电机组;在二矿、三矿分别建成的年选煤能力45万吨和150万吨的选煤厂,通过对原煤进行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节约了资源,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年产1.8亿块的煤矸石烧结砖项目正在积极运作。在电力工业方面,万和发电公司利用发电时产生的粉煤灰制砖,投资650万元建成了年产1000万块的粉煤灰灰渣制砖厂。在水泥工业方面,同力水泥有限公司利用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和工业废渣作为配料生产水泥,年消耗粉煤灰30万吨、工业废渣15万吨;利用水泥生产中产生的废气余热进行发电,每年可节约标准煤5.6万吨;对废水进行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在金属镁产业链中,维恩克镁基材料公司采用水煤浆代替原煤,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燃烧效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98%。畜牧业方面猪鸡粪加工成有机肥料向市场出售,鸡血、羽毛、杂骨等下脚料加工成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等等。这些项目不但节约了资源,降低了物耗,减少了污染,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带动了五大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树立了典型,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前景。水泥厂三期工程建成后,本市产生的粉煤灰可全部就地转化,并消化部分外地粉煤灰,公司日产熟料将达到1万吨,成为全省最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之一。电厂二期、电厂三期和热电联产项目建成投产后,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将超过250万千瓦,成为重要的电力工业基地,届时本地煤基本上全部就地转化。晋煤东输、风力发电等项目建成投产后,我市将成为颇具特色的立体能源城市。煤化工项目、废弃物再利用项目以及企业之间的共生耦合空间的开发利用,将为我市经济发展拓展新的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最近几年,我市将新上工业循环经济项目35个,总投资约115亿元,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使全市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环境质量和城市生态得到显著改善。
通过调研和协商讨论,委员们对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景有了一些设想,认为完全可以在1—2两年内,把鹤煤集团、万和发电有限公司、同力水泥有限公司、维恩克镁基材料有限公司初步建成循环经济型的示范企业,构建较为完善的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循环产业链,带动生态农业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用3—5年的时间,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主导机制、公众参与机制、法制保障机制、科技支撑机制,建成清洁生产、垃圾回收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中水回用、绿色消费六大系统,使全市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减少,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废水再利用和固体废弃物利用达到国家先进水平,把鹤壁初步建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
三、对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认真的协商讨论,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营造全民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浓厚氛围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既关系当展,又惠及子孙后代,利国利民,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要通过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印发宣传品等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广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各项经济工作中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企业领导树立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思维,创新发展思路,开拓性地经营企业;使公众树立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自觉抵制浪费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及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
要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组织落实,要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发改委、环保、财政和科技等职能部门组成的常设性工作机构。二是责任落实,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目标考核体系,对市直有关委局和重点企业下达发展循环经济责任目标,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三是研究制定政策,通过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认真分析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地本部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强化督查督办,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要定期听取汇报,研究工作,深入基层,发现和解决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加强协作,确保循环经济项目、资金、技术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纳入“十一五”规划。要通过调查研究、科学论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编制符合全市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统筹安排节能、节水、工业垃圾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重点围绕煤炭、水泥、电力、金属镁和畜牧业生产加工五大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之间的共生耦合,协调发展,重点安排工业废弃物再利用、再循环项目。在煤炭开采方面,要以鹤煤集团为龙头,围绕“三废”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煤层气发电、矿井水综合利用、煤矸石烧结砖等项目;在电力生产及转化方面,以万和发电有限公司为龙头,围绕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电—粉煤灰—水泥、电—余热和脱硫综合利用产业链;在水泥生产方面,重点培育同力水泥有限公司,形成水泥余热—发电和粉煤灰—水泥循环链;在金属镁冶炼及深加工方面,以维恩克镁业公司为示范,打造金属镁—废渣—建材产业链;在畜牧业生产加工方面,重点推动粮食—饲草、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粪便处理以及饲草、饲料—养殖—粪便—沼气—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两个循环链。通过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发展模式和经济体系,使全市的循环经济有序运作,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突出重点,示范带动,推动全市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
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转型,促进产业布局合理调整。一要坚决关停高耗能、高耗水和高污染的小煤矿、小水泥厂、小化工厂和小冶炼厂,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发展循环经济扫除障碍。引导企业以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重点,强力推行清洁生产。二要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重点项目,推动长治一鹤壁输煤管道项目、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火龙岗风电场项目、1.8亿块煤矸石烧结砖项目、2×0.75万千瓦纯耗低温余热发电项目、维恩克1.2万吨硅热法金属镁冶炼项目等尽快建成投产。三要加快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各县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工业生态学理论构建生态工业园区。从分析区内现有企业的能源、水和原料利用状况入手,通过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形成企业间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关系,打造园区内循环型的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高效耦合系统。四要通过试点示范,总结重点产业、工业园区、示范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经验,提炼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做到以点带面,带动全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五)依靠科技,大力招商,走开放式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社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借脑借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投入必要的资金,对资源节约技术和废弃物消化利用技术进行革新和升级。论证和储备一批节能降耗、效益可观的项目,建立全市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业污染防治和促进清洁生产的环保项目库,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培育招商引资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争取国家资金和国债资金的支持,积极寻找投资合作伙伴,走出一条开放式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六)完善政策,健全法规,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
1、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已有的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等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比如,煤矸石、粉煤灰烧结砖项目技术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但由于禁止使用粘土砖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加上建筑设计技术不配套,导致产品市场开发步履艰难,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不能尽快投产见效。建议政府给予必要的行政干预,搞好协调,加快我市禁止使用粘土砖的工作步伐。
2、要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利用国债投资或进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结合我市当前实际,要重点加大财政对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及再生资源利用项目的投入。
3、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气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4、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通过财税杠杆的调节,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实行大宗再生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和押金制度,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关于几个具体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一)关于招商引资和发展循环经济有机结合问题
如何利用招商引资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和重要载体,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比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的循环经济特色或特点的科技型、集约型、综合利用型、环保型项目,储存到项目库,并大张旗鼓地向外推介;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合作,对我们的传统产业、传统产品进行技术上的提升改造,或借外来品牌进行贴牌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园区,为招商引资过来的优质项目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等等。总的来说,发展循环经济要借助招商引资来推动,招商引资要坚持以循环经济项目作为主攻方向,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形成我市独特的招商引资模式,更好地为发展循环经济服务,还需要我们全市上上下下共同努力去探索。
(二)关于提高原煤洗选率问题
对原煤进行洗选是煤炭行业延伸加工、循环发展的一个现成课题,目前鹤煤集团在二矿、三矿虽已分别建成45万吨和150万吨的洗煤厂,但选煤能力还不足200万吨,不到全市煤炭开采总量的20%。扩大原煤精选量、提高原煤洗选率是国家倡导的煤炭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提高洗选率,即优化了产品结构,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提高了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又为其他相关产业的洁净化生产创造了条件。鹤壁是座煤城,无论从环保角度,从资源高效利用角度,从优化煤炭产品结构角度,还是从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都应该在这方面大有作为。如果说治理煤矸石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选择的话,那么提高原煤洗选率则是从源头抓起,做到了关口前移,目前我市的原煤入选率和全国35%的平均水平差距还很大。煤炭是我市的一个支柱产业,约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26%左右,如果整个煤炭产业都能向下延伸一步的话,对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建议编制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应考虑这个内容,把提高原煤入选率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列进去。
(三)关于引淇入城循环水系工程问题
引淇水入城是生态城市建设中一个非常好的创意,也是最能体现我们这座新兴城市特色的一大亮点,可谓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画龙点睛之笔。但在目前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先天规划设计不到位就匆忙上马施工,加上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目前的实际情况确实不尽如人意。本来应该是一条清新亮丽的市内景观河,现在有些地段变成了臭水沟,有些地段护坡植被损毁严重,有的甚至形成了泥沙碎石积淤堵塞。建议对这条景观河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改造和修护,使河水能够循环流动。可以考虑和即将开工建设的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结合起来,统筹运作,使新开挖的河道余土有去处,又解决了高速公路建设用土需要。这条景观河的建设还应和市区内的绿化工程结合起来,使护坡植被建设一步到位,让河两岸有花有草有树,使这条河真正成为新城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篇5
前景广阔,循环经济保证健康发展
由于机动车的存量大而且数量增加较快,机动车用燃料的消耗量很大,而近年来石油价格高位运行,为替代能源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以煤为原料生产机动车用燃料并实现产业化,是国际煤化工行业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通过煤气化与发电技术的嫁接,能同时生产电、热、燃料气和化工产品,便于发电系统与生产甲醇、醋酸、氨、尿素等化工过程结合,使煤得到充分利用,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能量的转换效率,以实现煤电技术的高效和低污染。煤、电、化三位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将为未来煤化工的发展开拓出更广阔的道路。
传统煤化工领域普遍存在产品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等问题,我国出台多重政策对其加以引导和限制。煤制油、醇醚燃料和煤制烯烃等新型煤化工以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产品为主要目的,在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将扮演重要角色,是今后能源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面对广阔的行业前景,作为煤化工领先企业的宝泰隆,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1、循环经济产业链保护环境、降低成本
宝泰隆通过技术研发和创新,充分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形成了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公司从原煤洗选加工,到炼焦、制取甲醇、氢气、生产燃料油品,所有副产品用来发电、供热、再利用,达到了无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实现了节能、减排、环保、经济的目的。
公司通过对煤炭资源的“吃干榨净”,特别是传统生产工艺下的部分“废物”的重新利用,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了循环产业链经济附加值,确立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2、技术实力领先国内煤化工领域
宝泰隆通过在煤化工行业多年的潜心研发,逐步形成的以焦化行业为龙头,以焦炉煤气制甲醇、干熄焦余热发电、煤焦油加氢制取油品为主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3、拓展上下游保证稳定发展
宝泰隆所在地七台河市焦煤资源丰富、品质优良,是我国重要的主焦煤生产基地和东北地区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保证了公司原料供应,宝泰隆拥有其中229.33平方公里的探矿权,为公司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公司积极向产业链下游钢厂和上游煤矿拓展,进行“钢焦联合”和“煤焦联合”,增强抗风险能力,形成稳定的产品销售和原料供应渠道,能够有效缓解市场波动对产品销售和原材料采购造成的影响,提高公司产能利用率和产销率,保证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高端突破,煤焦油项目完善产业链
宝泰隆本次募集资金将全部投向30万吨/年煤焦油深加3252程项目和其他与主营业务有关的营运资金。随着公司对煤焦油加工的进一步深化,公司在煤化工循环经济领域的优势地位将更加巩固。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大幅提高煤焦油的加工能力,对于经济价值较高的产品,能提高其产出率。其中工业萘产量可达2592011电,燃料油产量可达9800011电,对于公司最为看好的针状焦,产量可达50000吨。
公司在煤焦油加氢工艺前增加煤焦油预处理工艺,将价值较高的工业萘等提炼加工后销售,生产出针状焦所需原材料煤沥青,然后加工生产针状焦,大幅提其价值。针状焦具有热膨胀系数低、杂质含量低、导电率高及易石墨化等一系列优点,是生产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主要原料。目前全球石墨电极产量的2/3消耗于电炉炼钢中。
篇6
金融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一)青海省金融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近年来,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园区信贷支持力度,且信贷增长对试验园区经济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据统计,2012年,仅海西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试验园区企业投放贷款299亿元,占全年信贷投放量的95%以上。(二)青海省金融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融资渠道狭窄,金融机构间接融资压力大。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园区受所处地理位置及青海省金融业整体环境影响,尽管形成了由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地方性银行等组成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但金融基础仍较为薄弱。鉴于园区内企业自筹资金能力有限,融资方式仍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间接融资为主。区域资本市场尚不发达、新兴融资工具使用不充分、外部风险投资意愿不足、融资担保公司能力的有限,园区内仅有的3家上市企业在股市低迷的状态下进行股权融资难度较大,这些因素无形中加剧了金融机构间接融资压力,加之企业过度依赖间接融资,形成“多个和尚没水吃”的局面。2.信息不对称,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在当前柴达木试验园区信用体系建设初期阶段,个别企业诚信意识较淡薄,在经营过程中信息披露不充分、质量差,导致金融机构对其发展前景、项目预期收益、风险程度难以作出准确判断,加之项目开发多属于中长期贷款,不可预测的风险点较多,短期内难以测控回报率,出于规避风险的本能和基层机构授权授信的约束,金融机构在授信过程中要么保持观望态度,要么集中偏好大型企业和短期贷款,从而造成金融机构的商业性本质与循环经济企业长期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3.金融创新不足,未能满足中小循环型企业融资需求。许多新兴绿色中小企业相较于传统企业而言,科技含量高,生产链长,投资回报期长,在发展过程中“不走寻常路”。然而延续传统经营理念的金融机构,开放程度不高,缺乏对知识产权、高新技术、科技产业等方面的认识,缺少高端专业人才,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提供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导致金融机构创新不足与循环经济产业金融需求之间的矛盾。4.民间资本游离,制约民间投资进入的积极性。由于金融领域的准入限制,导致数量庞大的民间资本④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据统计,截至2012年末,我国M2余额为97.42万亿元,刷新货币发行量增长的世界记录,M2总量供应的快速增长也反映了我国仍以间接融资为主,民间资本不能有效进入实体经济,催化了民间资本逐利本性的显现。尽管国务院于2010年出台了“新36条”,银监会于2012年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若干意见》,但是由于政策落实的滞后性,投资渠道不畅通,导致民间投资实体经济热情有余而行动不足,民间资本仍大量闲置,或是进入到一些易引发通涨的领域。
金融业支持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探究
(一)丰富企业直接融资渠道1.加速青海省基础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我国自1990年沪深两市开办至今,已形成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三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股权交易市场、中小企业股份转让市场等多种股份交易平台。青海省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借鉴美国资本市场中OTCBB、粉红单市场及地方性柜台交易场所⑤模式,开拓基础层次资本市场,充分运用股份交易平台,培育可上市循环企业资源,扶持有条件的循环型企业优先上市参与资本市场融资。2.充分利用国家倾斜政策和专项资金,整合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依托青海省丰富的矿产、光能、风能、野生动物等清洁能源资源,本着“区域小循环”到“全省大循环”建设目标,以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环境,提供适宜的投资优惠政策,推出循环经济产业领域优质项目,吸引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投资(PE)、外商投资、民间投资投向有前景的高科技项目,支持中小循环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例如,微软、苹果等国际著名的科技创新企业都曾因PE的“雪中送炭”而度过发展关键期。(二)加快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步伐金融机构的社会效应具有很强的引导、调节作用。近年来,绿色金融这一概念被广泛提及,其意为支持环境保护与改善、能源有效利用与开发,引导社会经济资源分配,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活动。目前,青海省已确定将格尔木市打造成“金融生态模范市”,应以此为出发点,丰富金融市场种类和层次,提升金融机构竞争力,制定“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业务实施细则,积极参与碳金融交易市场活动,充分发挥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担保机构、融资担保机构作用,构建环保部门、一行三会、舆论媒体等多方监管的多层次监管网络体系,对“绿色金融”实施有效监管,全程监督并实施披露循环型企业在生产经营环节中重要信息,从而不断强化循环经济的公共性和外部性。(三)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1.金融机构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把握宏观政策导向,建立灵活、科学的信贷管理机制,及时了解国家节能和环保标准的变化,将节能减排标准纳入授信评级体系,将企业是否遵循“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低污染”作为授信的重要参考指标,加大对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的信贷支持,在贷款评估和审查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2.借鉴国外及发达省份先进经验,立足于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实际,科学合理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开辟绿色信贷通道,降低绿色中小企业信贷门槛,拓宽抵押担保范围,积极研发绿色抵押、排污权抵押、知识产权抵押、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等金融产品和以环境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3.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剂功效,大力支持循环经济产业、低碳生活方式,促进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与环境相容。同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柴达木循环经济产业涉及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有色冶金、特色生物、新能源开发等多个领域,这就对金融机构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金融机构应大力培养专业理财、订制融资方案等客户多元化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单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青海监管局课题组
篇7
【关键词】低碳-循环经济;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自身和资源、环境的关系。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二者虽然在实现目标、实施主体和实施过程等方面都较为相似,但在核心内涵、评价指标等方面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消耗量,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发展低碳经济则能够促进循环经济纵深发展,完善产业链。可以说,低碳-循环经济两者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从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角度着手进行探索,以寻找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共同因素。
一、相关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对低碳-循环经济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诸多文献主要从各自的角度分别对低碳-循环经济提出相关论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第一,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相关理论背景层面出发进行阐述,突出自然资源的稀缺与环境容量的有限之间的矛盾。例如,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目的在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齐建国等学者认为,“现代循环经济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利用,最终达到节约资源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目的”;徐玉高综合研究了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生态等诸多方面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第二,从区域角度着手进行分析,认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会受到区域内部众多因素的制约。岳立认为,甘肃省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必须考虑到市场、技术、思想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付晓东认为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诸多,主要包括政策因素、文化因素、自然因素等;马军等学者以东部六省市为样本进行探索,从经济层面、产业层面、科技层面、社会层面以及环境层面进行探讨,为城市低碳政策制定提供相关依据。第三,从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过程层面进行研究。学者孙明贵在研究上海市循环经济时,从产业发展现状、技术更新程度、法制保障情况和基本物质保障四个角度进行分析;付允认为低碳经济能够实现低污染和高效益的经济发展理念;张春兰认为循环经济要想实现快速发展,理论认识、政策制度以及实践环境是主要制约因素。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众多。在此基础上,本文理顺了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分析框架。
二、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一)显性影响因素
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过程必然会受到众多影响影响,在诸多因素中,显性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自然资源现状。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在自然资源的稀缺和环境容量有限的基础理念上,自然资源的存储量、基本品质、经济发展对其依赖程度、环境污染以及承载力等众多因素都会影响低碳-循环经济的走向。并且,在分析自然资源现状的同时,还应该将人口数量、人口素质、社会文化、经济现状等考虑在其中,多元化分析特定区域内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总量。中国生态环境脆弱,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利用效率低,这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综上,自然资源的现状决定了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产业发展现状。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现状是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层次以及自然资源情况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产物。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规划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本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之上再考虑资源、经济、技术等因素。从国内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重工业比重过大,服务产业、高新产业发展速度滞后,因此,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应该首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布局高效化、合理化和生态化。产业布局高效化指提升资源利用比例,降低资源浪费、生态污染现象;产业布局合理化指实现各产业的均衡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相互协调稳定;产业布局生态化则是要求构建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产业体系,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3.科技创新水平。低碳-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与科技创新水平息息相关,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再循环”等理论无不立足于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回收利用,节能减排,改造传统高能耗产业,实现绿色发展,都依赖于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而我国目前阶段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落后于国外约20年,例如国内仍然需要通过引进国外相关设备进行城市污水、垃圾分类等处理。4.现代管理制度。科技创新水平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实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前提,现代管理制度则可以使得低碳-循环经济模式成为现实。传统制度以人、财、物为管理对象,现代管理制度则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环境作为管理对象。在低碳-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应该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原材料购买、原材料加工、产品生产、产品消费直至废物回收进行系统整体设计,企业内部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在诸多环节达到协调统一,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为标准,已经成为全球各个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即是引入现代管理制度的结晶。5.资金投入情况。从长远角度来看,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企业、社会发展十分有利,但由于企业规模情况、经济社会影响以及技术发展制约等方面原因,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初期往往可能导致企业或者社会背负较大负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从全球发展情况来看,低碳-循环经济的重要标准就在于高投入:更新技术设备,提升能源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等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并且,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以科研为前提,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而形成完整的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因此,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到区域经济的资金承受情况,这同样与地域金融体系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关财政税收有着直接关系。
(二)隐性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现状、产业发展现状、科技创新水平、现代管理制度以及资金投入情况等诸多因素都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前景,但此类因素会受到更深层次原因的影响,例如法制建设、人口情况、教育程度以及文化氛围等。忽视此类因素,同样会导致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陷入苑囿中。此类隐性影响因素为:1.人口情况。人口规模决定了人均资源利用量,国内人口数量众多,直接导致了人口资源可利用量严重不足。以矿产、森林、能源等自然资源为例,国内人均水平分别占据世界人均水平的1/4、1/5、1/7,资源紧缺现象可见一斑。除此之外,大量人口所造成的生活垃圾同样触目惊心,业内认为“垃圾包围城市”已经出现。2.教育程度。教育程度决定人口整体素质水平。根据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国内文盲人口超过五千万,扫盲行动尽管成就斐然,但仍然任重道远。从受教育年限角度来看,国内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5年,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据总人口的8.93%,人口总体素质偏低。受教育质量偏低情况反应了社会缺失大量具备高素质、高技术的产业工人的现状,这对科学技术创新、低循环经济发展都较为不利。3.法制建设。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需要法律制度作为保障。法制层面的完善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战略抉择。2009年,《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落地实施,这为经济循环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但国内尚未设立能够专门针对低碳经济的法律,使得低碳经济发展的实施过程缺乏法制基础。除此之外,法制建设缺失还集中表现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层面,部分地方官员秉着“地方利益至上原则”,维护本地排污企业,甚至直接阻挠环保部门执法活动。4.文化氛围。文化氛围能够直接影响民众的自我认识,更会从消费层面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消费者文化氛围层面的理念认识虽然不会直接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基本模式,但会间接影响了低碳-循环经济效果。
(三)其它影响因素
从国外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现状来看,政府是推动者,企业公众是主体。与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稍显滞后,企业对于自身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仍然不足。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一部分也源于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政府各部门职责不清晰、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长速度等。与国外相比,国内市场化发展程度不足、以政府职能缺失或越位为代表的体制问题已经成为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障碍。由于主体利益视角的差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层面态度差异较大,相比于中央的积极明确,地方政府往往较为暧昧甚至抵制,相比于环保部门的积极努力,其他部门的支持态度则仍需进一步增强。除此之外,国内市场民间环保组织同样缺失,单纯依靠政府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综上所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目前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应该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既不可代替市场作用,又不能出现越位或缺失现象,市场才是决定资源约束条件下资源利用率和市场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海峰.宋扬阳.德国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国的启迪[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05).
[2]尹小平.王洪会.日本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J].现代日本经济.2008(06).
篇8
关键词:小城镇;循环经济;环境保护;产业关联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5-0147-03
小城镇建设作为中国特殊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城市化本身。除了利用发展小城镇实现大城市工业的边际扩张,为城市大工业发展建立配套产业外,主要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小城镇也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农村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小城镇建设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肯定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客观冷静地研究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学者对小城镇“热”都进行了“冷”思考,共性的问题包括:缺乏科学和长远规划;人口少、投资水平低,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脱离当地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被搞运动式地“催生”出来,成为区域农村经济中的“奇葩”,等等。但更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是在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中制造和排放出来的大量废气、废水、废固体物和居民生活垃圾,极大地污染和破坏了周围环境。小城镇建设打破了农村的宁静,实质上是浪费了稀缺的土地资源,破坏了农村的田园生活风格,造成了小区域生态环境的失衡,许多地方的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可持续发展能力被削弱。如何解决小城镇建设中伴生的这一系列“老大难”问题,是今后很长时期内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1.甘肃小城镇建设进程中的循环经济问题
首先,环境问题对甘肃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造成多重制约。甘肃处于黄河上游,担负着黄河下游生态环境保护屏障的重要任务,发展循环经济,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甘肃自身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全国的生态质量。2005年甘肃省森林覆盖率仅为9.9%,比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16.56%)低7个百分点还多,远低于世界25%的平均水平,加之森林的过度砍伐、毁林开荒等,使甘肃成为水土流失量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同时,草原超载过牧和干旱化使草地退化率达87%,大面积绿色屏障的消失导致土壤侵蚀加剧,沙漠化威胁加大。全省沙漠及沙漠化面积30.58万km2,涉及河西五地市及白银、庆阳、甘南、兰州、定西、临夏等11个市州。受生态环境破坏的影响,频繁的干旱和沙尘暴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大灾难。
其次,由于工业结构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大中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率低,甘肃工业污染问题形势严峻。2005年甘肃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4 250亿标m3,生产工业废气排放量为2 647亿标m3;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排放量分别为56.25万t、16.17万t和16.63万t,二氧化硫比2004年增加了16.22%;城市中煤烟、粉尘、汽车尾气等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水质污染严重,全省28条省控河流(段)中,未达标河段达19条,占67.8%,其中,重度污染的多达11条,占39.3%。以上种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如得不到有效的遏制,以生态保护为主要内容之一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将难以顺利推进,甘肃及其广大西部地区将会继续陷入经济贫困和生态退化的恶性循环中。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就成为推进甘肃城镇化战略的必然选择。
第三,城镇发展的水资源保障存在诸多问题。甘肃地处内陆地区,从气候条件来看属季风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地带,全省的年降水量在 300~500 毫米之间,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特征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许多地区的年降水量在 200 毫米以下,是全国闻名的干旱地区之一。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300mm以下,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匀。全省多年平均入境地表水资源量为289.829亿立方米,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l.06%,人均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亩均占有水资源只有394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河西内陆河流域地多水少,水资源严重不足,现状年缺水量达7.41亿立方米;中部的黄河流域地区自产水资源极少,黄河干流及其支流洮河的水量虽然充沛,但可以分配的水量有限,开发利用困难,现状缺水量达0.41亿立方米。目前,全省现状年总缺水量达11.94亿立方米。干旱少雨对城市的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地表降水量少,对用水量大的城市而言,其布局一般是向河谷地带集中,或向地势平坦、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集中,这些地区往往又是宜农地区,造成了城市建设与农业发展争地现象。因此恶劣的气候条件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制约作用也是较强的。
因此,如何实现由传统型经济向节约型经济转变,促进甘肃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及社会的相互统一和协同进步,是甘肃城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用循环经济思维破解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难题
笔者认为,目前甘肃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主要原因是没有坚持和运用好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所蕴含的发展道路必然是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高技术、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较,循环经济具有三个重要特点和优势:
第一,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在这种类型的经济活动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使废物再生资源化等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少产生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末端处理。
第二,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传统经济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增长,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迁移、循环等规律,形成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产生大量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形成对社会经济和人体健康的重大损害。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循环经济还拉长产业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第三,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传统的发展方式将物质生产和消费割裂开来,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产生大量废物的恶性循环。目前,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已在三个层面上将生产(包括资源消耗)和消费(包括废物排放)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一是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二是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三是区域和整个社会的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
总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小城镇建设进程中,应该加快制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作用。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倡导的理念,从规划抓起,开发并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发挥国家产业政策和与保护环境有关的法律法则的保障作用,从而使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获得更快、更好地发展。
3.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与政策取向
严格地来说:发展循环经济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河西地区由于有着特殊的区域特点,它们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内,各地区与整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设计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显得十分必要:
3.1 “点”模式
“点”包括河西地区行政区划上的各地区(市),也包括各行政区域内的工业和农村基本组织单位。从宏观上看,河西地区是由各绿洲点构成。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首先从各个地区、各行业开始,形成循环经济星火点。当然也包括建立循环经济示范点,鼓励建立生态园区。比如在张掖建立农业生态园示范点,在嘉峪关建立工业园示范点。就像甘肃省在武威凉州区建立的循环经济示范点一样,在一个地区试验,逐步推进。而在工业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在企业内部实施废弃物的全过程控制,达到污染物的减量化。再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发、推广成熟有效的清洁生产技术、产品。培植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推出资源利用好、污染少的清洁生产企业典型案例,指导全行业的内部治理,使企业内部物质形式上的循环变成成本有效的、更高效益的、多效益的循环,突出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这条主线。对广大农村,从“点”上着手,在经济聚集区及城市近郊,建设布局合理的种植养殖绿色小区,建立农村生态示范点。兴建一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培植“猪――沼――秸――鸡”、“粮――猪――沼――果”等各种类型的生态家园经济和生态家庭细胞。
3.2 “线”模式
这是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更高级别的循环经济模式。它包括把河西地区各地、市的星火点发展成星火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河西走廊循环经济;又包括把共生企业群层面和大范围的农村区域发展成循环经济链。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大力延伸和打造产业链,把一个地区发展成一两个产业链的中心。并且围绕该支柱产业,在河西地区建立符合该区域优势的工业系统或农业系统。但是由于河西地区又是处在不同行政区划下的独立区域,缺乏统一的规制系统。因此,各地、市必须从市场角度及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根据本地、市的优势,着力发展补链企业,区内产业链、产品链、废物链共生互补不断完善,鼓励企业积极开发核心技术,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迈进,并且形成梯次发展的循环经济群。政府规划时要从地区长景和产业远景出发,防止出现在河西地区重复的产业群或产业链,并且对形成的或即将形成的产业链给予优惠措施等等。
同时,河西地区不但要大力推进以点带线、以点带面,形成河西走廊经济带状发展,而且还要在涉及生产和消费领域重点产业体系中,形成生态工业体系、生态农业体系、绿色服务体系和各产业体系的有机组合与共生。
人类社会发展史是生产力的发展史,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从初期发展阶段到工业化阶段和走向后工业化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从被动索取到相互对立,逐渐将会走向和谐统一。同样“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将从自然循环型到线性掠夺型,必将走向高级循环型的发展道路,这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7]当然河西地区也要适应这一经济发展趋势。并且河西地区应该抓住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机遇,建立健全河西各地区循环经济的制度体系,这是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取向。
(一)加快河西地区循环经济法制体系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各个方面,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自然环境的治理方式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重点调整和变革。因此,河西地区在发展循环经济时,一定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尽管从全国来讲已经建立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这对河西地区同样也适用,如《清洁生产法》、《固体废弃物环境防治法》,但是河西各地区还应该建立与本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比如根据本地区水资源单位立方产出率低,可建立规范性法规,提高标准,促进水资源利用。同时,各地区要严格贯彻执行各项法律法规,不但要强化立法体系,还要加强执法体系。
(二)政府要大力规范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就政府规范来说有两层含义:其一,河西地区并不是独立的行政区域,因此,一个地区的政府只能规制一方,而很难使整个区域一盘棋,再加上有些地区不计长远利益,存在着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所以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存在着壁垒,存在着互相拆台的现象。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省政府或中央政府对这一地区的宏观调控力度,呼吁健全国家对这一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调控机制,在财政、价格、税收、金融等各方给予优惠。其二,河西各地、市政府应该审时度势,建立健全适应本地区发展的制度体系。包括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财政信贷鼓励制度、环境标志制度、排污交易制度等,使发展循环经济有相应的政策保障与制度保证。同时各地区政府要严格执行省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控,必须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从企业到政府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体系。
(三)以市场为主导,引进市场竞争。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它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主体,发展循环经济不是凌驾于市场经济之上,而是服从于市场经济,而且循环经济本身不只是形式上的物质循环,更重要的是利益机制驱动下的循环经济。“把污染权纳入市场进行交易,市场力量就会以最有效的方式来决定谁会继续从事污染,以及谁会率先降低污染排放量,并提供必要的市场诱因刺激创新。”同时从本质上说,“循环经济原则与企业效益原则是一致的,尤其是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显然与企业的经营目标是统一的。”因此,以市场为主导,以利益驱动的循环经济才是持续的、高效的,而任何逃避市场,缺乏利益的循环经济只是昙花一现,所以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时,应将市场看作主导,引进市场竞争,使循环经济立足于市场之内。
(四)建立健全科学技术支撑体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清洁生产需要科学技术,建立生态工业、生态农业需要科学技术支撑,而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如果脱离科技,一切都是空谈。因此,河西地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要组建专门从事资源节约的科技研究和开发机构,专门从事研究与开发河西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技术。如信息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与相关产业链技术、“零排放”技术、绿色再造技术、资源重复利用技术等。并且将各技术形成技术体系,构建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大力提倡引进与借鉴国内及国外的先进技术,加强区内与国际间的合作。采用高新技术与适应的国际国内的技术手段改造河西地区的传统产业,推动循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实现“双赢”。
当然,构建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框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包括上述所论述的法律、政府政策、市场、技术四方面,而且还包括道德观念、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这些都需要河西地区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
参考文献:
[1]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3.
[2]王丁宏.西部大开发与河西走廊经济发展研究[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3]徐嵩龄.循环经济的理论平台和实验平台[N].光明日报,2004-1-6.
[4]杨波,李巧玲.循环经济:河西走廊地区节水型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模式[J].开发研究,2004,(1).
[5]谢继忠,杨芳.解决河西走廊水资源问题的战略选择:建立节水型社会[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4):84.
[6][7]邓安球.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与实践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2005,(7).
[8]林青,刘进梅.循环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04,(6).
[9]张雪绸.陕西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对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18(4).
[10]方创琳,申玉铭.河西走廊绿洲生态前景和承载能力的分析与对策[J].干旱区地理,1997,(1).
[11]石培基,罗
哲. 欠发达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思考与政策构想――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06,(6).
篇9
关键词:新常态;循环经济;产业结构;投融资;技术创新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发展模式转向追求质量的集约型经济,国民经济结构迈向深度调整,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发展驱动力,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经济强调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崇尚绿色低碳的环保发展新方式,其经济理念与循环经济相符合。在宏观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循环经济发展迎来了契机,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
新常态下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再造、重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方式,表现出高效、节能、低污染的生产特征。循环经济采用资源-产品-资源的闭环流动,目的在于减少资源的开采和消耗、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与此同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依照“3R”原则,即减投入(reduce)、再利用(reuse)和循环化(recycle)这三项原则。减投入原则,是指通过高效利用资源来减少生产加工过程中物力、人力、财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投放,强调从源头避免产生过多废弃物。再利用原则,意味着尽量使用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能以及气候资源,提升产成品的使用率和生命周期,强调尽可能多次使用资源,防止过早产生废弃物。循环化原则是指竭尽所能地降低废弃物的排放,实现资源的回收再使用,强调终端废弃物能够资源化,使其成为原材料后投入到下一个生产循环。在新常态下,循环经济的内涵得到了拓展,在“3R”原则的基础上加入再思考(Rethink)和再修复(Repair)原则,发展成为“5R”原则。再思考,顾名思义是对经济理论的重新审视,从理论高度充分认识循环经济的本质和特征。过去,经济理论的核心是探讨资本循环和劳动力流动,生产目的仅仅是追求创造出新的社会财富。而与传统经济理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心是资源循环,生产宗旨是充分保护自然资源这一重要的社会财富,以及最大程度地探寻高效利用资源的潜能,形成人与自然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再修复,是指修复以前被人类活动所侵害的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形成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耦合。再修复原则认为减轻生态系统的负荷压力、重建和改良生态系统、促使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同样能够创造价值。目前,我国正在建立和建设具备低碳环保特色的循环经济城市以及具有生态环保规划的科技园区,这正是对再修复原则的实践与应用。
制约新常态下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新常态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束缚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制约了绿色生产力和绿色GDP的创造。新常态下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方面存在问题、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欠发达。
(一)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优化产业间的资源配置状态和产业发展水平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结构不合理体现在:首先,在第一产业发展中,虽然国家逐年加大对农林牧副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但是基础设施的投入尚未满足产业现代化需求,第一产业仍处于现代化进程的起步阶段。其次,在工业发展中,以制造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科技含量低,而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培育时期。不少行业存在生产能力明显大于市场需求的现象,例如化工、钢铁、有色金属以及水泥行业。此外,我国的工业耗能高,能源消耗占据三大产业能源总消耗的七成,而工业能源消耗中超过50%是来自于化工、金属冶炼在内的四大重工业行业。这些行业不仅产能过剩、耗能高,而且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最后,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和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交通、绿色建筑设计等环保型服务业比例小,环保型第三产业尚处于初始阶段。不恰当的产业间比例和产业内结构耗费了过多的资源,考验着环境的有限承载能力,束缚和牵制了新常态下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方面存在问题
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各个层面的投融资保障,投融资体系的不健全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瓶颈。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投融资体系不健全表现在:一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依靠有限的政府财政拨款,并且市场化融资方式不足,未充分调动社会资金的参与,致使发展循环经济运用资金时“捉襟见肘”。二是投资效率有待提高。国家财政作为核心资金来源,加上政企不分、贯彻产业政策不力等现象,造成部分投资行为并未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出现盲目重复建设、分散使用国家资金的浪费投资行为。资金投放使用前缺少综合、合理的调查研究和未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兴建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中监督和制约机制缺失或失灵,工程项目完工后评估进度缓慢,造成投资回收期延长和投资效率低下。三是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财政投融资,无论是中央政府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都存在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中央政府层面的投融资由央行、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分别管理以及各自规划,投融资过于分散,政府的政策性职能被削弱。地方政府层面的投融资管理机构是各级财政信托投资机构,作为新生事物,财政信托投资机构兼具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性质的投资公司这一双重身份,资金管理行为尚不规范,从而降低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效益。
(三)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欠发达
目前,我国国内能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对地下矿藏、土地、动植物、水力等资源通过规划和物化劳动以达到利用价值的开发技术或提升其利用价值的二次开发技术都欠发达,这直接造成发展经济过程中资源耗费严重、碳排放量快速上升。效能低下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阻碍了循环经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落后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循环经济的思想是在上个世纪末才引入我国国内,循环经济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尚未成熟。在能源开发和利用上,不少企业存在硬件系统、设施装备不合格的问题,不具备技术研发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虽然国内一些企业具备技术研发的硬件条件,并努力研究和开发拓展新资源的技术和节约能源的技术,但是较之于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国内已攻克的高新技术水平和将高新技术应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程度仍比较低下,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新常态下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新常态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束缚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确保生态环境与经济相适应,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改善经济格局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改善经济格局着力于以下四方面:第一,持续加大对农林牧副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逐步实现第一产业现代化。第二,引导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构建以降低资源消耗为重点的环境友好型工业生产体系。循序渐进地加大尖端技术产业在国家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比重,优先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能源材料等尖端技术产业,运用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变革和改良传统高能耗产业。第三,对科技含量高、能源耗费少的尖端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在税收方面予以适当的激励和优惠,重点发展绿色环保型的第三产业,稳步加大现代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所占份额。第四,制止和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扩张,杜绝无法提升行业竞争能力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健全和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机制。
(二)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资效率低下和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遏制了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新常态下需要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体系。首先,政府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和优化税收政策。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宏观经济调控部门重点扶持节能减排项目的开发。此外,政府优化税收政策,利用经济调控手段引导循环经济投融资。其次,由政府牵头,设立专门的政策性的循环经济投融资公司。在试点经验和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逐步创建从中央到地方以及跨区域的循环经济投融资公司,该类投融资公司的投资领域应该紧密结合国家的循环经济规划。最后,充分借助股票和债券这两个交易市场进行融资,考虑成立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成立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发挥基金开放式融资和降低风险的长处,面向社会公众筹集闲置资金。成立风险投资公司,将资金有效投入具备盈利前景的资源综合利用建设项目,释放社会资本的力量,从而推动我国新常态下循环经济的进步。
(三)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机制
创新是产业的源泉,建立技术创新机制是建设和发展新常态下循环经济的重要条件。再思考、减投入、再利用、循环化和再修复这五项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都与技术创新息息相关。技术创新内嵌于对经济理论的再思考当中,科学的技术手段应用于减投入、再利用、循环化的实践环节,而恢复生态的先进技术是再修复环节的保障。所以,政府应该积极发挥职能和配置资源作用,激发社会各方面的技术创新积极性,形成促进新常态下循环经济进步的技术创新机制。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包含三个层次的工作:一是在政府部门的指引和模范带头影响下,搭建循环经济技术内外部创意、市场化渠道相融合的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引入技术特许、技术合伙或风险投资等商业模式。二是政府部门、企业、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彼此紧密联系,创立相互独立又不乏战略联盟的循环经济技术科技创新组织。政府部门、企业、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对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有所差别:政府部门负责给予经济政策扶持以及规范与循环经济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是科学技术变革基础性研究的生力军,企业是循环经济创新技术的应用者。三是创办和改进与循环经济技术有关的中介服务机构。该类机构包括专业技术评估机构、专利技术交易市场、法律咨询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是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整合各创新要素,以科技创新驱动循环经济发展。
结论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循环经济道路上,我国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企业应该同心协力,充分利用新常态这一机遇,推进我国经济的新常态特征与循环经济“5R”原则有机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坚持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刘天舒,李艳梅.基于生态效率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J].商业经济研究,2016(8)
2.刘素姣.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3(9)
3.赖晓红.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5(25)
篇10
关键词:扎赉特旗;工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我旗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我旗工业循环经济尚处于初始阶段,尽管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但由于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低、思想观念陈旧、企业资金短缺、市场竞争压力大等种种因素,我旗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十分缓慢。
我旗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从企业生产流程及主要生产原料分析,除服装制造企业暂时无法参与工业循环经济外,其他企业都在节约原料及保护环境等方面有很大的技术改造空间,尤其是采矿及水泥制造企业及畜禽屠宰企业,其推广发展循环经济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及保护环境影响很大。
二、我旗制约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成本障碍难以克服。我旗大部分工业企业还属传统生产方式,大多数企业市场竞争压力大,融资困难,资金短缺,成本利益心理尤为严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成了两个现实中相互冲突的目标,企业只是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短期效应而削弱了通过技术开发发展循环经济带来的长远利益,从而使企业很少考虑成本不考虑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导致循环经济难以发展。
2.观念性制约短期内较难改观。循环经济是新理念,一些企业往往侠义地认为循环经济只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是政府部门应该管的事儿,而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长远的经济发展模式。
3.工业生产结构特征不够合理。我旗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为特征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占主导地位,生产结构上处于“两有两无”,有的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缺少的是资金和技术,这种传统的工业模式制约着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4.人才、技术、知识等创新要素供给不足。我旗工业企业技术含量低,技术装备落后,发展工业循环经济需要开发引进重点行业的关键技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要有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企业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技术的支撑。
三、我旗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前景
1.扎赉特旗绰尔工业园区为自治区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正在进行产业循环化构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园区重点考虑了区内主导产业的发展布局及相关产业的共生和循环,完善产业链。如,甜高粱生产总溶剂、甜叶菊加工、生物质发电,就是充分考虑到企业之间共生和固体废弃物再利用,实现产业园区内部循环,打造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区。
2.甜叶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项目是依据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生产能力建设的项目,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律、特征和“3R原则”。甜叶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是利用农业生产的甜叶菊叶子生产甜菊糖甙,用甜叶菊的秸秆以及提取甜菊糖的废渣和当地有些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生产有机肥,阻止了秸秆焚烧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化学肥料使用和对浅表水的污染,阻止土壤理化性质的不断下降和土壤物理性能逆向发展,节约资源,符合循环经济的“减量原则”。甜叶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项目对其原料的废渣和农业的废弃物秸秆来说是年年以初始形式再利用;生产的部分产品有机肥,对农业来说是养分年年以初始形式再利用,再加工和施在土壤中都不产生污染,符合循环经济“再利用原则”。企业扶持种植户发展甜叶菊种植基地3万亩,直接为甜菊糖生产提供原料。农业种植是加工的原料,也是其它工业的原料,又能为人的生活提供能源。它是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了资源,最大限度的创造社会财富,获取最大的利用,恢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蓄积生物量,节约资源,符合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
3.扎赉特旗康美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猪屠宰正在加大技术改造,集宰杀、分割、冷藏、腌腊制品、罐头制品为一体,延伸产业加工链条,实现企业内部循环模式。
4.扎赉特旗山水水泥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正在逐步加大环境技术改造力度,利用工业废渣生产水泥,每年可以消耗大量的页岩、铁尾矿粉等工业废弃物,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而且还能够解决因工业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占用土地问题;并且山水水泥将完善低温余热发电配套设施和水循环再利用,实现能源的再利用,为企业带来较高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均达到国家标准,积极助推我旗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促进我旗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应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有利于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在投资政策和项目的选择上,对投资方向的鼓励和限制上,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我旗应进一步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绰尔工业园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构筑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2.在财政方面,对循环经济项目应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要给予财政补贴或贷款贴息政策。应加大循环经济的科技开发、设备研制、技术产品开发推广、示范项目的财政投入力度。
3.在税收方面,通过税收政策来改善技术创新中的投入和激励。对于企业节约能源和再生资源利用上,要给予减税和免税,还要从技术创新的角度鼓励企业在减量、回收、利用、修复上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效率,从税收政策上鼓励引导企业向循环经济模式发展,促进企业的相关技术创新。
4.在金融方面,要降低循环经济项目贷款的门槛,在此方面缓解企业融资难的状况,必要时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担保和贴息,以激励企业在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