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监测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象监测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气象监测的重要性

篇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4-0151-02

【关键词】检测乙肝五项 肝功能 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乙型肝炎(乙肝)病发区,全国8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是乙肝传播的主要场所,来自我院检验科“乙肝五项及肝功能检测”结果统计报告证定这一点,我院负责24个乡镇14万人口的诊治及医疗保健的工作,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7年共接收1784例检测乙肝五项及肝功能患者.其中男性490例,女性402例,年龄6岁-71岁,其中儿童106人。方法:采用酶免疫法测定乙肝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材料:酶标测定试剂盒由中外合资“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肝功能检测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乙肝五项就是大家熟知的“两对半”,一般是指乙型肝炎的5个常用免疫学检查项目,包括: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抗-HBc)。肝功能检测内容详见表1。

2 结果

乙肝五项阳性测定结果见表2。

其中肝功能有变化204例,占HBV阳性的27.1%。

3 讨论

752例HBV阳性患者中,有236例是96个家庭成员。其中100例系42个家庭的母子,76例系36个家庭的父子,60例系18个家庭的全体成员。可见HBV具有高度的家庭聚集性和父母是最直接的传染源的重要性。尤其以母亲直接传染更为重要。

752例HBV阳性患者中480例为首诊患者,272例为复诊患者,复诊患者在复查中发现,84例为乙肝病人,占复诊的38.2%,8例转为肝癌,占2.9%,44例转为慢性肝炎,占16.2%,52例为急性无黄疸性肝炎,占复诊11.0%;肝硬化脾功能亢进16例,占6.9%,6例产生抗体,占2.2%;62例仍为HBsAg携带者,占22.7%。可见HVB阳性好转率极低,加重与发展趋势相当严重。

乙型肝炎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侵入肝细胞后,经复制,从肝细胞逸出,病毒在肝细胞表面与肝细胞结合,形成特异性抗原,释放入血液的病毒刺激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产生致敏淋巴细胞和特异性抗体。致敏淋巴细胞与肝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结合释出各种淋巴因子,其结果不但杀灭病毒,并损害肝细胞甚至引起肝细胞坏死。肝脏是重要的物质代谢和生物转化器官,肝细胞广泛坏死后,不但引起严重黄疸且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减少或并发DIC,而引起出血等严重后果。

从统计调查结果及对乙肝病毒机理的剖析,乙型肝炎流行范围广,传染性强,发病率高,无年龄界限,对人数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性,尤其对下一代的健康有着致命的影响。因此这期检测血清学指标致关重要,产生抗-HBs者,HBV再感染的可能性很少,因此要做到人人预防;反之有HBV另一复制标志出现时应及时处理,严格控制HBV的蔓延,HBV阳性率降至最低限度。目前对HBV复制标志有阴转作用的药物有干扰素、迪恩安、肝爽、乙肝清热解毒胶囊等。

参考文献

篇2

Abstract: The electrical equipment on-line monitoring information not only can be used in electrical equipment maintenance, but also can be used to online to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of the electrical equipment, further realize security monitoring of large power grid. This paper proposes an idea and method of using on-line monitoring information to realize security monitoring of large power grid, it uses electrical equipment on-line monitoring information to evaluate the security status of electric equipment, makes the electrical equipment security state change from 0/1 mode into [0, 1) mode, provides fault selection basis for large power grid security analysis, risk early warning and safety control, and identifies key monitoring objects.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on-line monitoring information on large power grid safety monitoring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determining priority security monitoring object, providing the reference of fault filtering, establishing safety analysis probability model and safety control probability model, and studies the implementation route of using on-line monitoring information to realize security monitoring of large power grid.

关键词: 电网安全;风险预警;安全控制;安全评估;在线监测

Key words: network security;risk early warning;security control;safety evaluation;on-line monitoring

中图分类号:X9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20-03

0 引言

随着我国大电网联网的深入,电网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引发电网安全事故的原因一般是由于电气设备故障或退出运行,进一步诱发电网安全事故。近年来,故障跳闸事故主要由于两类原因引起,并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威胁巨大:①电网运行中的元件故障隐患没有及时发现,进而逐步演变为严重的电网事故;②气象环境原因引起多台电气设备退出运行,导致的区域性多重故障。

在电网调度EMS系统中,电气设备的安全状态采用0/1模型,即只有正常、故障两种状态。因此,在常用的静态安全分析和暂态安全分析中,故障筛选的原则按照可靠性需求和历史故障统计结果确定。这种处理方法不能考虑电气设备故障隐患、气象环境对电气设备运行的影响。

众多学者致力于电气设备的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典型电气设备如输电线路[1-2]、变压器[3-7]、断路器[8]、换流阀[9]等在线监测技术成果显著,并已经取得了现场实际运行经验。但是,目前电气设备的在线监测及其随后发展起来的电气设备健康状况评估[3]的研究成果都是应用于电气设备状态检修和日常维护。大量的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信息局限在设备级应用,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信息实现大电网安全监控的思路和方法,利用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信息,将电气设备安全状态从0/1两种状态改变为[0,1)状态,为大电网安全分析、风险预警和安全控制提供故障筛选的依据,并确定重点监控对象。在此基础上,论文研究了利用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信息实现大电网安全监控的功能和实施路线。

1 与大电网安全相关的在线监测信息

大电网的主要电气设备包括输电线路、变压器、断路器、换流阀等。与大电网安全相关的在线监测信息是指可以评估大电网电气设备安全状态的在线监测信息。

输电线路的在线监测信息包括:导线舞动幅值、弧垂偏差、相间弧垂偏差、同相子导线弧垂偏差、覆冰厚度;绝缘子泄漏电流有效值、最高泄露电流幅值;避雷器阻性泄露电流;杆塔倾斜率、垂直负荷;地线弧垂偏差、相间弧垂偏差等,以及风速、降雨量、雷电、山火等环境气象信息。

变压器的在线监测信息包括:绝缘油的温度、湿度、酸度、油中气体、漏油、油中微水;局部放电;铁芯和绕组的铁芯接地电流、油温;套管介质损耗、油中气体、局部放电;有载分接头开关的油中气体、局部放电、微水含量等。

断路器的在线监测信息包括:机械特性的分闸不同期、合闸不同期、刚分速度、刚合速度;电气特性的相对磨损程度、 累计开断电流、累计开断次数、运行年限;绝缘性能的SF6气体微水含量、套管介质损耗、套管油中气体、套管局部放电等。

换流阀的在线监测信息包括:晶闸管损坏个数、晶闸管运行温度、晶闸管运行电压、晶闸管运行电流、换流阀电压分布不均匀;换流阀冷却水的换流阀塔漏水、换流阀冷却水水温、换流阀冷却水流量;换流阀局部放电等。

2 大电网电气设备的安全状态确定

电气设备的在线监测数据可以用来评估电气设备的安全状态。电气设备的安全状态不仅仅只是0/1状态(即停用/运行),利用在线监测数据可以在线实时评估电气设备的故障概率,即得到电气设备的[0,1)安全状态。

目前在线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参差不齐,完全依赖在线监测数据建立电气设备数学模型的电气设备故障概率评估受到实用化限制。专家经验在弥补在线监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缺陷和对各个在线监测量重要性认知上的差异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类似模糊层次评估方法是确定电气设备的安全状态的较好选择。

输电线路、变压器、断路器、换流阀的在线监测数据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到电气设备安全状态评估数据采集模块,然后通过OSB数据总线送到设备故障概率在线评估模块。设备故障概率在线评估模块包含输电线路故障概率实时评估模块、变压器故障概率实时评估模块、断路器故障概率实时评估模块、换流阀故障概率实时评估模块。(如图1所示)

采用模糊层次评估方法确定电气设备安全状态的原理框图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

输电线路、变压器、断路器、换流阀的故障概率评估都需要进行模糊量化、权系数确定、模糊评估三个步骤。其中:

①模糊量化就是将在线监测数据根据各监测量的正常值域范围和故障特征量化成[0,1]区间的归一化数据。

②未确知数学理论认为,对于不确定信息,用一个区间及该信息在区间上的信度分布(未确知有理数)来表示会比用确定的实数更符合实际情况。根据未确知有理数法确定权系数的一般步骤为:1)选择权威性较高的专家评价结论作为处理对象;2)综合专家的意见构造指标重要性的未确知有理数;3)计算未确知有理数的数学期望值,得指标的权重赋值;4)归一化同层次下的指标权重赋值。

构筑评估指标重要性程度的未确知有理数,方法如下:设有m位专家对评估变压器综合状态的n个指标进行重要性评价,通过评价得到m位专家关于n个指标的估计值,将同一指标取值相同的信度值乘以专家权重值(归一化)后分别加以合并,可得指标的重要性未确知有理数[4]:A=x■,x■,φ■(x),φ■(x)=■■,x=ω■(i=1,2,…,k)0,其它 (1)

j=1,2,…,n;x■,x■为指标重要性取值区间,φ■(x)为指标重要性值可信度分布密度函数。■■表示指标j的重要性取值同为ω■的可信度和。计算该未确知有理数的数学期望值E(φ■(x))。由定义知E(φ■(x))是一阶未确知有理数,x仅在一点处可信度不为零,显然这个不为零的点即为指标j的权重赋值。

③模糊评估方法参见文献[5-6]。

3 在线监测信息对大电网安全监控的影响

由于将电气设备的安全状态从0/1模型改变为更加符合实际的[0,1)模型,将对大电网安全监控产生良性影响,主要表现在:

3.1 确定安全监控重点对象 目前我国EMS中,电气设备安全状态采用0/1模型,采用极端运行方式(丰大、丰小、枯大、枯小)的离线静态安全分析、离线暂态安全分析、离线动态安全分析结果(或采用安全事故历史数据分析结果)按照可能诱发安全事故的故障集确定安全监控重点对象,并直接应用于在线安全监控中。这种方法不能突出安全监控重点对象的变化特征,有可能使安全监控重点对象的变化特征淹没在海量数据中,造成安全隐患。

当电气设备安全状态采用[0,1)模型时,大电网安全监控重点对象根据采用实时运行方式的在线静态安全分析、在线暂态安全分析、在线动态安全分析的分析结果在线确定。这将引起安全监控思路上的变革:①由于在线确定安全监控重点对象,可对安全监控重点对象采用各种满足人机工效学的手段进行突出监视,如高亮度显示、趋势变化、特定监控窗口监视、报警提醒等等;②由于在线确定安全监控重点对象,可对安全监控重点对象进行预控判据计算,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安全预控;③统计确定的安全监控重点对象,对长期需要重点监控的对象进行分析,确定电网改造目标。

3.2 提供故障筛选的依据 在EMS中,为了降低安全分析的计算量,故障筛选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当电气设备安全状态采用0/1模型时,故障筛选的依据根据可靠性原则和统计故障概率确定,筛选出对电网静态安全、暂态安全、动态安全影响大和经常发生的故障作为计算条件。

当电气设备安全状态采用[0,1)模型时,故障筛选的依据根据可靠性原则和实时故障概率确定。电网安全分析的扫描周期可以根据实时故障概率进行调整,安全分析的启动条件改变为:①运行方式变化;②实时故障概率变化;③定时扫描。这样有可能缓解安全分析的计算量和安全扫描之间的矛盾。

3.3 采用更加符合实际的安全分析概率模型和安全控制概率模型 当电气设备安全状态采用0/1模型时,电网安全分析模型和安全控制的模型采用确定性模型。

当电气设备安全状态采用[0,1)模型时,电网安全分析模型和安全控制模型可以采用确定性模型,也可以采用概率模型。若采用确定性模型,需要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故障筛选。本文更加推荐采用概率模型。主要是因为大型风电场/风电场群、大型太阳能发电站逐步接入电网,新能源发电的出力波动特性很难采用确定模型来表征,采用概率模型将具有更大的优势。

4 利用在线监测信息实现大电网安全监控的实施

4.1 两种实施模式 利用在线监测信息实现大电网安全监控可以采用两种实施模式:一是所有在线监测信息都传送到调度主站,在调度主站完成电气设备安全状态评估和大电网安全监控;二是在线监测信息先在变电站集中,并完成电气设备安全状态评估,将评估结果传送到调度主站,在调度主站完成大电网安全监控。也可以采用这两种模式的折中方案。

由于气象环境数据往往单独处理和建设,上述第一种实施模式将具有更大的优势。

4.2 在线监测装置的设置 输电主干网的输电线路、变压器、断路器、换流阀等主要电气设备都需要装设在线监测装置。

架空输电线路可以在输电线路沿线选点设置在线监测装置。选点原则可以考虑为线路首端、输电线路运行在严酷条件的输电杆塔处、统计故障较多的输电杆塔处等。选点数目没有严格限制。架空输电线路各在线监测装置采集的在线监测数据上传到某侧变电站或直接上传到调度进行架空输电线路故障概率的在线评估。

包括雷电、雨量、风速、覆冰、山火等影响电气设备运行气象环境数据,包括宏观气象数据和微气象环境数据。宏观气象数据是指一个地区的整体气象条件,如降雨、风力等级、雷电等信息,可能以一定概率影响多回架空输电线路。宏观气象数据由气象部门,可以采用与气象局数据的联网方式获得。微气象环境数据是指电气设备安装位置的局部气象条件,如雷电、雨量、风速、覆冰等,采用就地传感器获取。

4.3 通信方式选择 在线监测数据一般以变电站为单位集中预处理,然后上传到调度。变压器、断路器、换流阀等电气设备的在线监测数据采用RS485、TCP/IP网络等近距离通信方式传输到变电站数据采集终端;输电线路上装设的在线监测数据采用GSM/CDMA公网等通信方式传输到变电站数据采集终端。

变电站数据采集终端与EMS主站之间一般采用TCP/IP网络通信或串行远动通信。

4.4 数据模型和数据存储 目前的EMS大多采用CIM数据模型,但是在线监测数据并没有建设CIM模型。因此需要对CIM模型,并存储在EMS数据平台中。

5 结论

将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信息和电网运行工况数据结合,将改变EMS安全监控的思路和实现方法,更好地保证电网运行安全。

5.1 采用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信息,可以用于在线确定电气设备的安全状态,将电气设备安全状态从0/1两种状态改变为[0,1)状态。

5.2 采用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信息,将影响安全监控的重点对象、故障筛选、安全分析概率模型和安全控制概率模型等方面,进一步改变EMS安全监控的思路和实现方法。

5.3 根据电气设备安全状态评估的地点不同,利用在线监测信息实现大电网安全监控可以采用两种实施模式:一是在调度主站完成电气设备安全状态评估和大电网安全监控;二是在变电站完成电气设备安全状态评估,在调度主站完成大电网安全监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施模式。

参考文献:

[1]帅海燕,龚庆武,陈道君.计及污闪概率的输电线路运行风险评估理论与指标体系[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16):48-54.

[2]王瑞祥,夏莹,熊小伏.计及气象因素的输电线路维修风险分析[J].电网技术,2010(1):219-222.

[3]袁志坚等.变压器健康状态评估的灰色聚类决策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22-25.

[4]廖瑞金等.变压器状态评估指标权重计算的未确知有理数法[J].高电压技术,2010(9):2219-2224.

[5]廖瑞金等.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电力变压器运行状态评估模型[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70-75.

[6]骆思佳等.带变权的电力变压器状态模糊综合评判[J].高电压技术,2007(8):106-110.

[7]熊浩等.电力变压器运行状态的灰色层次评估模型[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7):55-60.

篇3

关键词:农业;警报服务;气象预报

自古以来,气象都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随着农业气象服务的出现和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地提高。但是,在农业警报服务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农业气象警报服务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气象预报服务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作为气象预报服务的服务对象之一,农业生产需要气象服务的支撑与保障[1]。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其他种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农业生产对天气的依赖性比较大。虽然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但农业生产依然受天气影响较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象也逐渐增多,水资源短缺加剧,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但是,农业气象警报服务的有效运用有助于降低极端气象灾害以及相关农业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农业警报服务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针对性与时效性,而且覆盖范围较窄,目前无法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第二,就目前来讲,我国农业气象试验站的发展依然比较缓慢,缺乏先进的气象监测设备,使得农业气象业务的科技含量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无法有效提高农业气象监测能力,也难以提高农业气象监测的准确率。第三,农业气象服务覆盖范围相对较窄,对于偏远农村的农业气象警报服务还有待进一步的拓展。第四,从事农业气象警报服务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整体力量有待进一步地加强,整体服务水平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提高农业气象警报服务的对策

(一)注重农业气象警报服务的系统化建设

具体来讲,一是应优化物产量气象预报服务,建立健全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二是为科学指导农民进行合理的农事活动安排,应注重加强作物灌溉量与时间、作物病虫害预报以及作物发育动态预报等业务的开展,建立并逐步完善农业气象分析评价系统;三是应建立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报和预警系统。

(二)加大投入力度

首先,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改善农业气象服务设施提供经济保障。其次,应加大人才投入,通过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以提高农业气象警报服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强化气象的创新研究工作。最后,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通过采用现代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高科技手段促进农业气象警报服务的科技化,进一步提高气象信息的准确性。

(三)加强农业气象警报服务的宣传

一方面,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以及开展相关气象知识讲座等方式,加强气象知识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另一方面,为使气象服务更贴近农业生活,相关工作人员应注重加强与当地农民的沟通交流,并关注农业部门的产品种植与引进。

四、结语

总之,农业气象警报服务对于确保农业生产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气象警报服务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但通过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其服务水平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优化,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篇4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全面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见》(宝政办发〔〕90号)要求,经区政府同意,现就我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

气象与农业生产关系紧密,气象为农业服务历来是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对天气变化的依存度较大,需要根据气象要素的变化对大棚设施采取一些调节措施。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农业效益比较低、农民生产生活难、农村环境条件差,极易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和危害。

我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为66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3.2°C,历史极端最高气温为41.7°C,极端最低为零下16.7°C。我区属气象灾害多发地区,干旱、暴雨、冰雹、雷电、大风、寒潮、霜冻、沙尘暴等灾害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城市建设和轻工、民用、国防工业基地建设,也不断影响着城乡的生态环境,给农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加强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对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民生;对做好农村灾害防御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工作目标

到年,形成比较健全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高农民享受气象保障服务水平,基本实现城乡气象服务均等化,农村气象预警服务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村气象灾害损失和因灾死亡人数减少10%以上。

三、主要内容

(一)强化都市农业气象保障。围绕我区着力打造经济高效、技术密集、特色鲜明的现代都市农业目标,提高保障现代农业安全的气象综合服务能力。在特色农业生产区建立农业综合气象服务站,利用气象监测信息开展专项气象服务,开发科学适用的气象服务产品,加强灾害性天气过程的预测预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优质、高效的气象信息保障。

(二)加快气象监测站网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搞好农业农村气象服务站网建设。要逐步建立农田小气候观测、土壤水分自动观测、作物长势实景观测、气象卫星遥感应用等监测站网,提升农业农村气象监测预报能力。进一步完善乡镇自动气象服务站网,在每个乡镇和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频发的村建立自动气象站。在雷电多发、频发地区,建成农村雷电灾害监测网,加强防雷电设施建设,提升防雷电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健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围绕我区启动实施《农业生态示范区发展规划》,结合休闲观光农业、特色精品农业、体验参与农业、生态景观农业的建设发展,开展农用气象预报、乡镇精细预报业务,加快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年前,气象预警服务网络、气象信息服务站实行全区所有行政村覆盖。同时,建立我区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平台,直接面向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村种养大户,开展专项气象服务。编制区乡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研究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并适当开展农业气象保险试点工作。

(四)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编制出台我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和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围绕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灾后重建等工作做好气候论证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升气象灾害处置能力。抓好乡镇气象协理员和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发挥其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区政府主管领导和发展改革、财政、工信、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民政、气象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我区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气象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做好规划编制、组织实施工作,其他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将农业农村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两个体系”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二)加大经费投入。按照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我区要进一步加强应急指挥、农村气象监测、预警设施、防灾减灾机制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和预警信息覆盖率,确保农民享受更多的气象服务。

篇5

为有效防御气象灾害的危害,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20*〕49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99号)和茅临生副省长在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天气复杂多变,各类气象灾害频发。尤其是我市处于三江之汇的特殊地理位置,极易形成洪涝灾害,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切实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建平安兰溪具有重要意义。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加快我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水平。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综合监测系统的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加快气象综合监测网建设,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气象台站探测系统,增设城市多要素地面自动气象站,进一步完善中尺度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加快移动气象应急系统建设,提高区域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二)着力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报能力。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雨、洪涝、干旱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测预警。

(三)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依托气象部门的气象业务和气象信息系统,建立权威、畅通、有效的兰溪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逐步完善和扩充气象手机短信预警信息系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及时暴雨、雷电、大雾、大风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险办法,建成全程、滚动、连续、个性化、多媒体化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系统建设。普及镇乡、街道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建设。逐步在人员密集场所设立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等设施接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快农村镇乡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在已完成镇乡气象协理员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村级、社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进一步畅通农村和山区预警信息渠道。

三、努力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兰溪市重大气象灾害和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进一步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部门要根据天气气候变化情况及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及时向各镇乡、街道和部门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同时,各减灾协调机构要认真履行气象灾害防御的综合协调职责,加强灾害应对工作的协调联动,充分发挥部门联络员的作用,切实形成防灾减灾工作的合力。

(二)大力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要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同时,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三)切实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暴雨、雷电是我市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要加大对防雷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气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大防雷工作行政执法力度,强化新建(构)筑物防雷设计审核、竣工检测验收工作和易燃易爆场所、通信、金融、学校等重点防雷装置年检工作,加强农村民居建设的防雷工作,避免和减轻雷电灾害的危害。

四、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一)完善并落实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特点,针对主要的和突出的气象灾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逐年增加投入,加快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和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救助机制。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防雷、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建设,确保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准确接收和传达。镇乡、街道、村(社区)要结合山洪灾害预警员、水库堤防安全巡查员、地质灾害预警员等队伍建设,明确气象协理员工作职责,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和帮助群众转移等防灾避险工作,切实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三)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的资金投入。财政部门要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将气象重点工程建设和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气象科技开发等方面的投入。

篇6

关键词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现状;推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X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033-02

气象探测环境是气象工作者探测气象信息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要求避免周围的各种干扰。近年来,随着平阳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或乡镇规划建设项目的不断开发和扩大,在气象观测工作中逐渐显示出一些问题,如气象探测环境受到破坏、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区域建设产生矛盾、探测设施和设备受到干扰等,直接影响到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不利于气象探测环境的开展[1]。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对处理特殊气候的气象探测工作极其不利。因此,为保持稳定可靠的气象探测环境,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力度,确保气象探测不受外界干扰,已成为目前气象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1 平阳县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

平阳县是气象灾害频发地区,每年都有台风、冰雹、雷电等多种气象灾害发生。特别是2009年8月9日,受8号台风“莫拉克”影响,带来的强降水引发平阳县昆阳镇局部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造成昆阳镇城西办事处沙岗村南山下3间房子坍塌,5名村民被困。因此,要减轻灾害影响,及早应对,就要依靠科学、连续和长期掌握天气演变的真实情况,而要保障气象资料的代表性、真实性、比较性,关键在于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不被影响和破坏。从2002年开始,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原本位于郊区的平阳县气象局四周360°方位完全被建筑大楼包围,气象探测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县里多次召开协调会决定将气象局进行整体搬迁。2010年,平阳县气象局搬至县城另一个郊区,然而不久观测站周围高楼大厦陆续建成,气象探测环境再一次受到影响。虽然气象探测环境有法可依,但还是给当地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顾全大局,县里要求平阳县观测站搬迁至县城最高山顶上,并将其列入2012年重点建设项目。从2006年起,为提高平阳县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加强气象基础设施的建设,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在全县31个乡镇建立了32个全新的自动气象站。中小尺度灾害天气自动雨量监测站的建成,为平阳县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和决策依据。特别是在每年的防汛抗洪决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由于周围环境中建筑等障碍物的迅速增多,也有多个气象观测站的气象探测环境受到影响或遭到破坏,对气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极其不利[2-3]。

2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难点

随着区域经济建设项目的增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越显重要。但是由于各地区的基础条件和环境较复杂,仍存在一些难点[4]。一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城建项目扩展至郊区,由于建设项目实施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缺陷,因而也未充分考虑项目建设对气象探测环境的影响,使一些新建自动站逐渐处于城市中心区。二是由于设置的气象执法队伍受编制的限制,绝大多数执法人员均为兼职,缺乏执法经验,与专门从事社会管理的行政机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执法力量相对薄弱[5]。三是探测环境中的污染源较多,气象探测工作受到影响。

3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

气象探测环境受到破坏,根本原因是各单位和个人对这些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构建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良好氛围[6]。因此,应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深入地宣传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范围和标准,在保护范围内设置警示牌,防止单位和个人破坏观测环境。

3.2 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各地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要求,加强重视,尽快组织开展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并纳入城乡规划共同实施;对气象探测环境已遭受破坏的地方,应尽快改善和恢复,对确需迁建的,应落实划拨建设用地。

3.3 对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行政执法力度不强硬

气象、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协作,认真履行职责,开展专项检查,依法查处违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规定的行为[7]。各地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作沟通机制,共同做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对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障碍物的个人和单位,气象部门要及时予以制止。对气象探测环境遭受较严重破坏的地区,要提请当地政府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制订解决方案。

3.4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制度执行不深入

全社会人员要认真执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制度。如需迁移气象台站,应征得省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同意,合理规划和布局新建气象台站的站址;建设项目实施前应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科学预测项目建设可能造成的影响,然后按规定征求气象部门意见,并取得气象主管部门对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审批许可,从而实现城乡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4 推进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

确保气象探测环境不受干扰,可促进观测工作的有序开展,从而提高观测数据的精确度,为区域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参考。为避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遭到破坏,全县各有关单位、部门要严格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参与到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中[8]。为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确保获取气象资料的准确性和连续性,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针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应采取的相应补救措施[9]。

4.1 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

各级气象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深入地开展气象法的宣传工作,增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意识,提高社会公众对气象法律法规的认识,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宣传册等形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气象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10]。真正使广大群众,特别是从事城乡建设活动的单位与个人充分了解气象法规,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气象探测环境,损毁气象探测设施。

4.2 加强部门协作,严格探测环境保护行政审批

各级气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当地建设规划部门的联系,建立、健全相关的备案制度,及时将相关法规规定的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范围和标准报当地建设规划部门备案;对可能影响已建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结合相关意见,对符合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定的建设项目签发施工许可证[11]。项目建设部门要与气象部门加强合作,增进沟通和交流,要联合分析各预建、已建、在建项目的环境影响,为项目建设提出建议,避免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12]。

4.3 严格执法力度

执法不严也是气象探测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加大对破坏气象探测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对执意违法的建设项目应立即启动法律程序,与建设规划部门联合开展执法,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行为,坚决杜绝有案不查、查处不力的不作为行为。各级气象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与当地人大及地方政府的监督、领导及建设规划部门相互合作,对违法行为做到依法惩处,严格执法力度。

4.4 建立健全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巡查、报告和预警制度,强化监督

各级气象部门要密切关注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变化动态,加强巡查,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可在最快的时间内采取措施制止破坏行为。对不按气象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联合审批意见进行施工的项目,各地政府有关部门要会同各级气象部门及时启动执法程序予以制止,并依法拆除有关建筑,所造成的损失由建设单位或个人自行承担。各地政府应积极组织各乡镇政府、气象局、发改局、规划建设局、国土局等有关部门开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监督检查,治理不符合规定的环境问题。制订紧急预案,遇到不可抗力破坏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时,可降低损失和不利影响,并能及时对紧急事故做出处理。

4.5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加以长期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的划定标准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法定标准划定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范围,并纳入城市规划或者村庄和集镇规划”。各级建设规划部门在制订和修订城乡规划时,应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纳入到当地城乡规划中。当地各城乡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编制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应委托具有城市规划资质的单位编制,所需经费由气象部门筹措解决。专项规划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由气象部门组织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同时,在各城乡建设规划修编时要充分遵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确保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得到长期保护。

5 小结

气象探测对周围的环境较为敏感,一旦环境中出现干扰因素,就会降低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天气气候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关系到各级地方政府应对防汛抗洪、人工增雨抗旱、农业生产安全和防雷减灾工作的成败。为此,要充分认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争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强各部门间的协作与交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切实做好各个气象观测站的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促进气象探测工作的开展。

6 参考文献

[1] 黄本峰、孙、栾东红.由气象探测环境遭破坏引发的思考[J].山东气象,2004,24(1):46-47.

[2] 王时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08(17):335-336.

[3] 罗伟华,罗经权,黄映玲.浅谈气象探测环境保护[J].内江科技,2011,31(11):16,34.

[4] 张亚平,李韵文.浅谈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体会[J].中国科技博览,2011(32):163.

[5] 杨再禹,李祥.黔东南气象观测环境现状分析及其保护对策[J].贵州气象,2009,33(6):39-41.

[6] 中国气象局,建设部.关于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通知[EB/OL].(2004-10-08)[2012-03-25]..

[7] 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10-05-17)[2012-03-25].http://hubei.省略/zwgk/zfxxgk/zfgw/zfgb2010/gg1013/201011/t20101101_126629.shtml.

[8] 李进虎.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促进气象监测健康发展[J].青海气象,2008(3):57-59.

[9] 廖华.炎陵县气象探测环境与设施保护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303.

[10] 皮艳萍,王继凤,蔡敬东,等.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7):334.

篇7

一、切实提高对加快气象事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一)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减轻自然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市东部为平原水网,西部为山地丘陵,北临太湖,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气候敏感区,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特别是暴雨、台风、寒潮、强对流、干旱、大雾、雷电等气象灾害较为严重,尤其是洪涝灾害,有不少年份是全国受气象灾害影响较重的地区之一,给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据统计,我市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3%。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对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水平,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资源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市气候资源丰富多样,太阳能、空中云水资源、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等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着很大的经济、环保和生态价值。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开展气候资源变化分析,评估气候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对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与气象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时效,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产品,改善服务手段,对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明确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报预测水平,加快气象科技创新,建设地方气象事业与国家气象事业相结合、相适应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发展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气象基础业务系统、气象灾害预测预警系统、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系统、科技与人才支撑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气象依法行政管理系统,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使我市气象整体实力居全省先进行列、某些领域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到2020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使我市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全省领先水平。

按照上述目标,发展的重点:一是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水平;二是提高气象为防灾减灾服务的现代化水平;三是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四是提高气象依法行政和气象行业管理能力。工作的举措:一是坚持创新、突出重点、提升能力、有所突破;二是地方气象事业与国家气象事业相结合、相适应;三是实现跨部门协作和气象资源、气象信息的全社会共享;四是科学技术研究创新与工作实践创新相结合;五是为社会服务与自身发展相结合;六是军民结合,建立一体化的气象联合保障体系。

三、突出加快气象基础保障能力建设

(一)加快气象基础业务系统建设。气象基础业务系统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争取**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项目,要加快区域天气观测站网建设,提高观测站网密度,增强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气象、计划、财政、农业、水利、林业、环保、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在国家天气、气候观测台站网络基础上,统一布局、共同建设属于地方气象事业的农业、生态、能源气象观测站网和大中城市加密气象观测站网,不断提高气象观测能力和水平。

(二)加快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气象信息平台是基础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依托国家、省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加快我市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高气象信息共享水平。气象、水利、环保、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充分利用共享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向社会开展信息服务。

(三)提高天气、气候预测预报准确率。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是气象工作的核心。要以国家气象业务系统为支撑,不断完善我市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加快预报预测精细化进程,特别应加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建设,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洪涝、干旱趋势气候预测;加强东、西苕溪流域、南太湖流域等重点区域的暴雨、洪涝灾害的监测、预报预测分析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

(四)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是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公共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突出重点区域加快构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建立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气象部门要增强对暴雨、洪涝、干旱、冰雹、雷电、大风等灾害的气象预警能力,充分发挥在灾害监测、调查、影响评估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应对农林业病虫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及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保障能力。

(五)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部门要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加快公共气象服务现代化建设,改善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对农村、社区、学校和企业的气象预警系统建设。建立由气象部门牵头,通信部门密切配合的紧急异常气象专项服务机制,开展气象预警短信工作。广电、信息产业等部门和单位要配合气象部门做好气象信息的播发工作,建立以广播、电视、报刊、手机短信、互联网等为传播媒介的畅通气象信息服务渠道,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确保气象信息及时畅通广泛传递。

四、充分发挥气象综合保障作用

(一)加强防汛防旱及地质灾害气象服务。气象部门要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努力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测预警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暴雨、洪涝等灾害造成的损失。气象部门要与国土资源等部门加强合作,进一步提高气象在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治中的服务水平。

(二)强化生态与农业气象服务。要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市粮食、蚕桑、林业等种养殖业影响的研究,为指导农业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服务。要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农作物产量预报、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等服务,努力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积极开展农业保险气象灾害专业评估。整合发挥“农民信箱”、**农网**分中心等信息平台作用,加强农业气象信息的传播和服务,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气象保障。围绕生态市建设,进一步开展卫星遥感生态监测,建设生态气象观测站网,健全生态气候环境监测系统,开展生态气候环境预测。

(三)做好内河航行、高速公路交通气象保障。在航行、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交通气象保障工作,及时建设配套的交通气象保障系统,建立内河航行、高速公路专业气象监测网,开展大风、能见度、路面温度和结冰等监测,交通气象预报预警,为航行、公路建设和运输安全、应急救援提供保障。

(四)加强城市和公共卫生气象监测。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密气象观测站点,实现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及时开展城市内涝、雷电、火险等安全气象服务。建立气象与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疾病发生规律、病理和环境影响机理的研究,建立气象条件对疾病发生发展影响的业务服务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等应急处置提供气象保障。

(五)加强雷电防御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强防雷减灾工作的领导,把防雷安全纳入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气象部门要依法履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责,健全雷电业务服务技术体系,开展雷电的监测、预报预警、灾害调查鉴定,切实加强对易燃易爆场所、人员集中场所、重要设施的雷击风险评估、技术服务。提高防雷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程度和雷电防御技术服务的科技水平,要高度重视农村防雷安全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按照职责分工,严格规范防雷工程设计审核、施工、检测和竣工验收等各环节。

五、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一)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力度,积极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建立市、县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协调机构,落实相应的人员、经费和装备,建立应对干旱、高温、空气污染、森林火灾等事件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机制。强化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

(二)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为避免项目实施过程中和建成后遭受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减少由于气候资源破坏而导致的环境恶化,在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之前,市、县气象部门要依法组织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六、加强气象法制建设和行业管理

(一)健全气象法制体系。加快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气象行政执法和监督,依法管理和规范气象设施及探测环境保护、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信息、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灾害防御、空飘气球、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活动,严格禁止非法从事气象探测活动。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的气象法律意识。进一步加强气象业务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管理。

(二)加强气象设施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地方政府要将气象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按照合理布局、高效利用的原则,统筹编制和实施重要气象设施的建设与布局,推进气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七、加强对加快发展气象事业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

篇8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县气象事业发展,更好的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号),省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陕政发〔〕32号)以及市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宝政发〔〕61号)文件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区,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我县GDP的1%--3%,特别是冰雹、干旱和雷电灾害,其发生次数、强度、灾害程度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是全省冰雹和干旱的重灾区,对我县粮食,烤烟及药、果、菜等造成的损失极大。

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时效,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产品,改善服务手段,加密气象观测网点,开展气候资源分析评估,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对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应对气候变化,提高气象应急保障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加强以人工防雹增雨,雷电灾害防御为主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进一步提升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能力,对我县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和发展方向,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观测基础,提高天气预报预测水平,加强人工防雹增雨能力建设,提高作业效果和效益,加大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力度,提高气象依法行政和气象行业管理能力,加强部门协作,实现气象资源和气象信息全社会共享,将社会服务与自身发展相结合,建立一体化的气象联合保障体系,使我县气象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三、加快气象基础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气象综合保障作用

(一)加快建设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增加观测站网密度,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气象局要会同各乡镇、农业、水利、烟草、环保、城建、国土、计划发展等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做到统一布局,“十一·五”期间,在我县范围内建成10个区域天气观测站(其中建成2个四要素站,8个两要素站),一个土壤监测站,两个经济林果生态气候监测点,建成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信息接收系统,形成综合观测系统,为各级领导,各行各业提供全面、详实的气象实测资料和信息

(二)加快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能力和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作业效益。

我县是全省冰雹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干旱多发地区,随着烤烟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冰雹干旱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最大程度的减轻冰雹和干旱对粮、烟、果、菜等农经作物造成的灾害损失,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需要,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及省、市气象局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县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得到较快发展,成效十分显著,但和全省快速发展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重点是完善机制、扩大规模、加大投入、科学作业、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效益和水平,具体为:

1、加密人工增雨火箭点布设,提高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我县现有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是七十年代起步,九十年代初具规模,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形成的以“三·七”高炮为主要手段的人工防雹体系,近年来,随着以烤烟为龙头的种植业迅速发展壮大,干旱灾害损失越来越大,而火箭的增雨效果要远远大于“三·七”高炮,火箭逐步取代高炮已成为今后人工增雨作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加密火箭点布设,形成防雹以高炮为主,增雨以火箭为主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全省火箭点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加,而我县在这方面的发展已经滞后,根据我县粮、烟、果、菜种植分布,拟在现有一门火箭点的基础上,再增加五门火箭,依托现有炮点分别布设于牙科、天成、河北、李家河、火烧寨炮点,基本形成覆盖全县的火箭增雨作业覆盖网。

2、加快炮点基础设施建设。我县现有的十二个人工防雹增雨炮点由于建设早,在建设时期起步低,设施十分简陋,有50%的土木结构房屋已成危房,有60%的炮点无水,基础设施极差,近年来,在县政府,市气象局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炮点基础设施有了一定改善,已有四个炮点进行了基础设施改造,根据宝政办发〔〕38号文件,关于加快人工防雹增雨基础设施和标准化炮站建设的要求,防雹增雨的炮站和火箭站建设项目,纳入县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配齐作业装备,按照两库(高炮火箭库、弹药库)、三室(值班室、民兵宿舍、灶房),一平台(射击平台)结构,拟在3年内对剩余9个炮点进行综合改造,改善炮点工作和生活条件。

(三)进一步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气象局要加快公共气象服务现代化建设,改善公共气象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的迫切需求,要加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各行各业的气象服务,气象局要与广电、网络和通信等运营企业,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服务渠道,最大限度的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以气象警报,电视、电话、手机短信息,电子显示屏,计算机远程终端等多种方式,保障气象信息在全社会的及时广泛传播。

(四)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

近年来,我国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呈聚增趋势。我县雷暴次数多,强度大,年平均雷暴次数要高出全市一倍多,因此气象局要积极开展雷电监测,灾害评估及研究,加强防雷法规宣传,普及防雷知识,不断增强雷电防御技术能力,拓展防雷工作领域,提高防雷装置检测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程度和雷电防御技术服务的科技水平,依法做好防雷图纸专项审查与防雷工程竣工验收,防雷装置年检等工作,公安、城建、教育、卫生、计划发展、安监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气象局工作,建立雷电灾害防御的合作机制。

四、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措施

(一)制定和实施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发展计划和各有关部门要把气象事业发展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编制包括重要气象设施建设与布局、人工影响天气发展、雷电防御、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内容的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篇9

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衡发展,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高“三农”抵御气象灾害能力,切实做好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建立长期、稳定、可靠的自然灾害预警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经县政府同意,现就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两个体系”建设(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力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一)充分认识气象为农服务的重要性

渔业是受气象条件影响非常大的产业,气象工作与“三农”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渔业生产、渔村发展、渔民生活对气象服务需求更大,要求更高。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有利于渔业增效和渔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气象为农服务的组织领导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气象为农服务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县发改、科技、民政、财政、国土、住建、农水、海渔、文广新、气象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气象为农服务网站和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推动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形成气象为农服务的整体合力。

(三)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宣传教育力度

要深入开展各类气象科普教育、气象信息应用培训和乡镇气象协管员、农村信息员培训,提高群众气象信息运用能力,加强气象灾害科普宣传,增强基层干部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能力。要建立气象服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和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发放制度,由乡镇(街道、办事处)发放给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由各村发放给全体村民。

(四)提高农村气象信息服务能力

完善气象部门和乡镇(街道、办事处)、村、中小学校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逐步建立以短信、电视、广播、网络等平台为主体,电子显示屏、气象大喇叭等手段为补充的气象信息渠道,确保气象预警信息覆盖所有村,力争到户。要充分发挥渔业技术人员作用,组建气象服务专家体系,与渔业组织建立直接联系,开展气象“直通车”服务,提高气象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快捷性。

二、积极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一)增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责任感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对于避免或减少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化沟通协调,明确责任目标,周密安排部署,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努力开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新局面。为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应急办、民政局、国土局、住建局、农林水务局、海洋与渔业局、安监局、气象局分管领导任成员的县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应急办,负责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日常工作。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二)搞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四个”能力建设

1.提升监测预警能力。要认真贯彻上级有关规定,严格落实《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管理办法》,建立大风、台风、暴雨、雷电等气象灾害预警和局部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绿色通道”。要加快气象观测系统建设,优化升级现有气象站网,增加灾害易发区观测站密度,提高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精细化水平,力争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0%以上。

2.完善风险管理能力。要全面普查我县区域内气象灾害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损失等情况,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按种类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依据评估结果编制渔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气候资源区划。要推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重点加强渔村基础设施建设、渔村迁建选址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减少和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渔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根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按照《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本着“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和自救互救能力。按照《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要求,积极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4.增强防御灾害能力。要加强渔村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推进学校、企业等重点场所防灾减灾和防雷设施建设,引导渔民按防雷标准规范建房,提高防灾减灾和防御雷击能力。全县要至少建成1个农村防灾减灾和防雷科普示范点。

(三)建立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四个”机制

1.建立事故灾害预警信息机制。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及时向气象部门传递相关气象灾害信息,气象部门接到信息经核实无误后,应按照预定流程,通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平台及时进行。

2.建立安全隐患联合排查机制。要加强部门联合排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做到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以便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避免重大责任性事故发生。

3.建立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气象部门要在第一时间以电话、传真、短信、政府公文网等方式,向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通报预警信息,包括气象灾情的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发展趋势等。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接到预警信息后,要根据《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职责分工,采取有效措施迅速行动,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全力减少或避免气象灾害的影响,直至警报解除。同时根据实际需求向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县政府应急办)提出预警措施和应对方案,气象部门要为事故抢险救援提供及时可靠的气象应急保障。

4.建立气象灾害调查分析及灾情评估制度。气象灾害出现后,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开展调查分析、灾情评估等工作,仔细查找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处置能力。

三、强化“两个体系”建设保障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

县政府每年安排10万元经费用于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主要用于村级电子显示屏的安装、乡镇自动气象站的维修维护以及乡镇气象协管员、村级气象信息员的培训、补贴、奖励等。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也要拿出专项经费确保气象“两个体系”建设顺利推进。

篇10

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力良好的物质条件与经济基础,各种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面临更为严重的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问题。遥感技术尤其是卫星遥感技术近些年来在环境监测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国际遥感技术研究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本文结合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的现状以及遥感技术的发展状况,对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2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

2.1发展现状

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研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为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了一套科学可行的技术支持,目前国内也逐步建立起立地球动态观测信息网络,同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并相继在新疆、内蒙等地区建立起了生态站,为我国将来一段时间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

2.2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对于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现状分析来看,虽然我国当前在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技术上比较滞后、管理制度跟不上、人员能力水平存在不足等等,即使如此,但整体趋势是向前发展的。未来该工作的发展趋势应是在地面监测技术与3S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由当前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到生态风险以及早期生态环境预警和保护方面的转变。当前我国部分城市已经开始使用遥感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与保护,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必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3遥感技术的原理及应用领域

3.1基本原理

遥感技术主要是利用安装在遥感平台上的传感器,对被监测物体定时、定量的发射不同的电磁波谱,并对其所反射回传感器的电磁波谱进行接收和记录,在经过地面处理后还原成原始图像,从而进行各项研究工作。其中运用的传感器是指安装在遥感平台的用来探测地面物体电磁波的仪器,对于不同的研究项目,当前已经研究出了多种多样的电磁波谱传感器。利用传感器对于各种物体在可见光以及红外线和微波范围内的电磁辐射的探测和接收,并经过一系列较为复杂的技术处理,将其提供给不同的用户,方便其开展工作。

3.2应用领域

(1)资源遥感监测

资源遥感监测在资源类别上可以将其划分为土地资源、水力资源以及其他方面的资源监测。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强大的自然资源作为后盾,因此资源遥感监测有着重要的意义。遥感技术对于我国石油资源开发、矿产资源探测以及五年计划期间的各项工作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是我国目前不断重视的原因。

(2)农作物监测

遥感技术对于农作物的监测主要是利用卫星传感器所发回的传感数据,在地面工作站的加工处理后,对农作物的产量指标进行估算。另一方面,遥感技术还能对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病虫害情况进行遥感监测,有利于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加强农作物的管理力度,从而减少其带来的经济损失。

(3)气象监测

遥感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应用就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气象预报,其与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为人们的带来极大的便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推进,气象预测方面将会更加准确,可靠性也会逐步增强。当前我国应用于气象观测和预报的卫星主要是自主研发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

(4)地质灾害预测

卫星遥感技术对于地质灾害的预测,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免地质灾害等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比如天气预报中提到的暴雨可能会引发的泥石流灾害等,但是遥感技术在此领域的应用还处于摸索阶段,技术基础相对较为薄弱。不过相信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这方面的能力会持续增强,技术上的差距也会不断缩小,为地质灾害预测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预测详情。除此之外,遥感技术在军事领域、国防领域以及太空监测领域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4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中的具体运用

4.1在大气状况监测中的运用

由于当前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以及越来越严重的雾霾现象,人们对于空气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国政府也在进行着相关研究工作,希望能通过有效的手段改善当前大气污染状况。遥感技术通过对大气中臭氧层、温室气体以及大气气溶胶含量等指标的监测,实现了对大气污染状况的实时监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通过对监测到的信心处理,及时的传递给气象部门和相关部门,便于人们做好防范和补救处理工作。

4.2在水体污染监测中的运用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水资源对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水资源匮乏问题,还有相当严峻的水体污染问题。我国拥有着众多的河流及湖泊,对于这些河流湖泊的监测使用人工监测的方法所要耗费的各种资源相对较多。卫星遥感技术通过多光谱频道,能对水体进行多方位监测,从而对水质作出优劣评价,方便于水体污染的监测和治理工作。遥感监测对水体污染的主要监测指标有水体悬浮物、水体温度、色度以及可溶性有机物的监测等。

4.3在固体废弃物监测中的运用

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遗留下一些废弃物及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垃圾,对于当前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来说,对这些固体废弃物的妥善处理相当重要。遥感技术利用对遥感图像上的色、形、影等解译处理,能够较为直观的呈现出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分布状况、数量以及类型。从遥感技术手段中获得的这种高分辨率图像,能使我们更加详细的对固体废弃物的面积及总量进行识别,有利于其处理工作的开展。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