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技术专业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低碳技术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低碳技术专业

篇1

[关键词]地产发展 绿色低碳 道路

一、引言

当今世界,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低碳竞争力”也成为提升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核心要素。我国的碳排放量占到全球总排放量的18%,成为全球第一大的碳排放国家,同时也是受到环境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为应对全球环境气候等问题,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要降低40%~45%,发展低碳技术将成为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对于碳排放量几乎占全国碳排放总量50%的建筑地产业而言,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势在必行。有专家估计我国到2020年的建筑耗能将达到社会总耗能的40%,因此,作为我国典型的高排放行业,地产业是我国节能减排潜力最大的行业。另外,地产业的相关产业甚广,在该领域采取低碳战略,比如,采用大量可再生能源、低碳技术或者绿色建材产品,将拉动上游的产业,带动下游消费,是推动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有统计显示,截止目前,我国已有建筑面积达430多亿平方米,每年新增建筑面积20亿平方米,到2020年我国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在我国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已有规定,要求从2010年开始,新建的各类建筑全面执行节能50%的设计标准,直辖市以及一些条件允许的地区实行节能65%标准。也就是说,未来的建筑市场将是绿色低碳节能建筑的天下。对此,早在2009年我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就已经在绿化、节能、节水以及交通等绿色低碳建筑住区示范项目的这四个系统中大力推行绿色低碳技术,平均可以减少碳排放20.1公斤/年/平方米,平均节约约20元的运行费用/年/平方米。如果按照此标准进行推广,到2020年在住宅地产方面全国如果按100亿平方米的绿色低碳型住区计算,总减碳量就达到2亿吨/年,总共可以节约大约1000亿元的运行费用。因此,我国地产走绿色低碳的发展路线是发展的必然,对节能减排有着重要意义。

二、绿色低碳的内涵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因此,世界各国曾呼唤“绿色GDP”的发展模式和统计方式。低碳包含的范围很广,比如: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生活方式。然而,其核心内容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

低碳经济在2009年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后,顿时成为全球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它以低能耗和低污染为基础,最早由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它指的是一种以三低(即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三高(即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为主要特征,通过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式,采用碳中和技术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由于房地产业的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碳含量不容忽视,而且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综合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行业,拉动上下游20多个相关的产业发展,尤其与电力、石化、建材、钢铁、有色以及化工轻工等这些传统的高排放、高能耗的行业关系密切,因此,房地产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是不容忽视的。在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生态减排的当代社会,房地产业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顺势掀起绿色地产运动,从设计、用材、构造、能源以及景观等各个方面实现“低碳地产”的发展理念,走绿色低碳道路。

三、地产发展走绿色低碳道路的意义

(一)低碳地产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的大约430亿平方米建筑的中,99%以上都是高能耗建筑,只有大约4%左右的建筑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而且我国的建筑每年以16~20亿平方米的速度增加。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倡议以及国家对节能减排的要求,低碳地产发展的市场空间具有非常大的潜力。而且,我国对节能建筑会投入相应的资金。到2020年,我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至少将高达1.5万亿元,国外对低碳节能建筑产业的投资也同样比较高,美国预测到2013年投放到低碳建筑的资金将达到目前的三倍,也就是906―1400亿美元。

(二)低碳地产关系到低碳经济的成败

预计到2020年,我国地产业的建筑能耗将达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0%,所以,我国房地产业既是典型的高排放行业又是潜力最大的节能减排行业。鉴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其与20余个产业相关,处于国民经济产业链的中游。房地产领域如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将会影响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使这些产业都往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比如,在地产建筑中使用大量的可再生能源、绿色建材产品以及采用低碳技术,必然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力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可谓关系到低碳经济的成败。

(三)低碳地产有助于平衡房价

经济性是低碳经济重要特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低碳经济会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以及机制来进行,其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使人们生活条件以及福利水平下降。换句话说,就是低碳经济既反对能源浪费型的奢侈消费,又要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由于我国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高科技发展等方面都处于初级阶段,顺应低碳经济推广的低碳地产会在短时期内使房价增加,不过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则有助于降低房地产成本,进而推动房地产市场趋于平稳发展,成为发展低碳经济强有力的助推器。

(四)低碳地产降低减排量利国利民

地产建筑的碳排放量巨大,是影响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是环境恶化的中要原因。地产走绿色低碳道路,不仅自身能降低碳排放量,减轻对环境的影响,而且能带动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二十几个行业都往绿色低碳方向发展,上游产业进行绿色生产,拉动下游实现绿色消费,成为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中要途经。

三.发展绿色低碳地产业存在的困难

不管是政府的减排低碳政策,还是地产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我国地产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都是必然。但是绿色低碳道路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的地产业在绿色低碳道路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低碳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出现无章可循现象

其实在2004年,我国原建设部就出台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建科函[2004]183号),提出“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理念,即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以及环保。围绕这个理念,在理论界及相关业界等之后也提出了一些生态建筑、低能耗建筑、环保建筑等概念,这些都是与我们所说的低碳地产范畴一致。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低碳地产的发展依然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有一些局部示范低碳建筑,对于具体的低碳评价标准,比如哪些建筑环节需要进行低碳处理、哪些低碳技术是必须采用的、哪些低碳规则又是必须遵循的以及哪些材料必须符合哪种具体的低碳标准等等,这些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相应的技术规范也比较缺失,这种无章可循的状态对低碳地产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低碳地产的大规模推广还缺乏一定的社会基础和技术支持。

(二)绿色低碳道路的普及推广较为困难

由于我国地产业的发展并未成熟,尚处于粗放式开发阶段,行业在整体上仍然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实心态,因此,在建筑节能技术方面的自身研发力量非常薄弱,想要走低碳发展道路,目前主要得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节能材料,这肯定会使得低碳节能产品的造价成本增高,故这样的产品只能面向少数的高端消费群体,受众范围较窄,推广普及环保节能建筑的难得就比较大。

(三)绿色低碳道路的成本高、风险大

仅管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但是就现阶段来说,国家支持低碳地产发展的相关政策却显得比较滞后和缺乏,而且由于低碳节能技术还没有进行标准化和工业化,低碳节能产品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规范和相应的售后服务体系等等,发展低碳地产,企业将会承受较高的成本压力,在开发过程以及后续维护过程中也将承担较大的风险和责任。因此,地产企业对绿色低碳道路的理念都比较认同,但在实际行动上持观望态度的较多。也就是说地产企业开发绿色低碳建筑的动力不足。

(四)民众缺乏低碳地产意识

民众对于低碳建筑的缺乏足够的认知,基本上对低碳经济、低碳地产的概念都停留在模糊状态,或者有的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多数民众关心的只是初始的购房价格,而忽视房屋在使用过程中的使用成本。据测算,开发节能50%的低碳建筑,会使房屋建设成本增加10%,加上低碳新能源,建筑成本可能每平方米会增加1000元。增加的建造成本都会不同程度地通过房价来转嫁给消费者,肯定会使本已较高的房价进一步上扬,这样的低碳建筑会超出大多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四、低碳地产的技术体系构想

低碳技术体系的支撑是低碳地产的核心,是发展低碳地产的重中之重。低碳技术体系主要指的是应用于建造低碳建筑的各种技术,涉及到建筑设计施工、采暖通风、建材电器、空调照明、能源使用以及智能化等方面的内容,横跨整个房地产产业及相关产业。仅管我国目前的低碳地产技术系统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对于其技术体系的构想却不可少。从低碳技术的运用方向及作用进行具体划分,大致包括着四个部分:

(一)建筑主体的低碳技术,即是在进行建筑物主体的建造过程中应用到的低碳技术体系,又可以细分为规划设计(比如用地控制、朝向控制、日向以及风向利用等等,还有体型系数控制技术和窗墙比控制技术)、主体施工(包括高强度结构体系、混凝土大空间结构体系、工业化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彻筑结构体系;新型节材钢筋应用技术、可循环利用施工材料、高性能施工技术等等)、围护结构等三个方面;(二)建筑配套工程低碳技术体系,这主要指的在建筑主体的配套工程上所用到的低碳技术体系,主要有能源供给系统、建筑设备系统、排放系统以及通风系统等等;(三)建筑环境低碳技术体系,指的是在对建筑环境进行处理、优化等工作时应用到的低碳技术体系,主要有绿化系统、建筑环境控制技术、运行控制系统和再生循环系统等;(四)对已有建筑的低碳改造技术体系。前面我们说到,我国现有建筑面积巨大,而且其中99%以上都属于高能耗高排放的建筑物,对这些建筑进行低碳改造十分有必要,而且还可能带来较大的市场收益。建筑低碳的改造技术体系主要有既有建筑的围护系统、既有建筑设备的更新改造、既有建筑不同生命周期的适应性改造以及供热采暖制冷系统节能改造技术等等。

五、发展绿色低碳地产道路的对策

我国发展低碳地产的历程较短,对低碳住宅的开发各方面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根据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低碳地产将是未来我国地产发展的趋势。因此,仅管现阶段我们面临着一些困难,仍然要走绿色低碳的道路。

(一)政府出台政策,扶持低碳地产的发展

鉴于地产发展面临的问题,我国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倡导发展绿色低碳地产,并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紧住发展低碳经济的契机。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初期,可以在能源、技术、消费以及产业等方面的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与发展低碳地产利益相关的主体,比如低碳技术企业、消费者、地产企业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等参与其中,并建立低碳合作机制。可以出台相应的经济政策,比如设立低碳基金或者对低碳技术企业提供低碳信贷产品等,奖励并扶持低碳技术的创新;又或者是对低碳地产企业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

在逐步发展和成熟阶段,可借鉴发达国家采用的低碳政策工具,如政府管制、碳排放税、财政补贴、碳基金、碳排放交易、标签计划、自愿协议、能源合同管理、生态工业园规划等,以加大低碳政策力度。

(二)完善低碳地产的技术体系

低碳地产发展的核心是要有低碳技术作为支撑,关键是要通过技术创新以及建立完善的低碳技术体系,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社会消费方式发生转变。在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技术体系基础上,转化为生产力并进行应用,比如采用低碳技术、零碳技术甚至是负碳技术策略;加速发展核电、风能、天然气、太阳能、地热能、水能以及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改变建筑耗能及耗能结构;通过优化设计,在地产建筑周期内实现“3R”―― 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节约(Reduce),以及“四节”――节地、节水、节能、节材;转变当前地产的毛坯房销售模式为精装房销售,减少二次污染等等。

(三)注重培养低碳建筑的专业人才

发展低碳地产最主要是建造低碳建筑,而实现低碳技术的关键是人才。地产发展走绿色低碳道路离不开人才。因此,要想真正发展绿色低碳地产,建造低碳建筑,就需要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具体来说,首先政府可以引导各高校在建筑专业中重视对能源、环保等课程的开设和研究,保证专业人才的教育。其次各企业可以加强对现有建筑人才的培训,将其打造成低碳专业人才,或者举办一些低碳环保建筑设计大赛,激励相关人才发散思维,推广低碳建筑理念。另外,还可以在一些相关的资格认证考试中,加入对低碳环保方面的考核内容,引导培养低碳建筑专业人才,促进低碳建筑的发展。

(四)倡导低碳地产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除了低碳生产还包括低碳消费,低碳地产的生产方式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前提,而低碳生活方式则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和目的。因此,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是促进低碳地产发展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加强低碳生活的社会认同性,充分调动物业管理公司和广大业主们的积极性,形成低碳消费的意识,营造低碳地产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提倡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公共交通,鼓励低碳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董哲.房地产业如何应对低碳模式[J].城市开发.2010(01)

[2]冯国亮.绿色地产: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住宅产业.2009(01)

[3]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02)

篇2

一、国际银行业的绿色信贷创新

(一)环境融资产品———低碳经济带来的银行融资产品创新

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很多发达国家企业转向对环境友好型项目,如环保技术、节能、水循环设施、垃圾深埋生产沼气、林业再造项目、环境管理系统等以及再生能源项目,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的开发。据估计,其中仅污染物减排技术市场规模就近4000亿美元,无疑为西方银行业提供了广阔的信贷市场。环境融资项目一旦被开发成为环境融资产品,银行业的信贷杠杆效应将进一步深化。例如,近年荷兰国际集团在荷兰银行的绿色信贷政策的协助下,针对特定环境问题,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推出一系列环境融资产品,不断进行低碳融资产品的创新。

(二)碳交易与碳金融产品———银行业助推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碳交易。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发达国家通过CDM方式抵偿自己在公约中规定的减排份额,使得全球碳交易的需求量在未来5年间预计为每年7亿至13亿吨,按每吨20美元至50美元的价格计算,则形成了一个年交易额高达140亿至650亿美元的国际碳权交易市场,巨大的碳交易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利润空间。法国兴业银行与荷兰银行等著名银行金融机构已纷纷增设碳交易基金,扩充碳交易业务,实施能效贷款项目,从中赚取佣金、利息以及金融中介服务手续费。

2.碳金融产品。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碳金融产品主要包括基于碳排放额度的衍生产品以及碳基金。国际专业投资银行通过投资管理碳基金来为减排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从中获取可观的财务回报。英国伦敦专业投资银行在中国主要开展CDM方面业务,以买方身份去开发和收购项目中经核证的减排量,如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生物燃料、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垃圾填埋及垃圾填埋气体应用、水泥余热、地温余热回收,高炉煤气、生炉煤气等。目前该基金在中国有6000万CERs,发改委审批项目有30多个,CERs中国市场交易价格在8-12欧元之间,则通过投资该基金该银行可获益144-216万欧元。

二、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创新经验总结

(一)上海交通银行———用好信贷价格和担保的杠杆放大效应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机制上对绿色信贷政策进行创新,用好信贷价格和担保的杠杆放大效应,对低碳和高碳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分而置之。对低碳经济结构或新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优化对待,实行低息、财政贴息、财政担保、进出口退税补偿、扩大信用保险范围等优先扶持政策;对暂未列入国家淘汰范围但实属高碳经济结构的生产和消费提高信贷门槛,实行高息、提高担保条件等信贷限制政策。

(二)中国建设银行———绿色金融服务一条龙在金融服务创新领域推出了绿色金融服务“一条龙”系列,包括“绿色融资”、“绿色管家”、“绿色能效”、“绿色生活”和“绿色公益”五个子方案。旨在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满足环保行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深化与政府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与环保公益组织的业务合作,拓展环保领域的新商机。

(三)中国工商银行———推动“三新产业”信贷市场发展紧随国际国内低碳经济政策走向,切实扶持低碳经济项目,选取低碳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三新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技术产业作为创新绿色信贷政策切入点,从拓宽市场、培育新的信贷增长点角度逐力节能环保信贷项目的发展领域。在对“三新产业”放贷过程中,工行建立了从节能环保、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对所有贷款项目进行分类的标准,专门在信贷管理系统中启用了“绿色信贷项目标识”,据此标准对所有贷款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大大提高了放贷效率,节约了放贷成本。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对现有绿色信贷模式进行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贷款产业专业化,贷款标准区别化,贷款项目分类管理化;二是,金融服务的不断创新,诸如一条龙的绿色金融服务,旨在促进贷款企业向低碳方向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低碳信贷的建议

(一)制度创新

1.建立低碳信贷内部机制。商业银行内部构建两维低碳信贷体系,一维是低碳企业贷款,二维是CDM下CERs贷款,两维体系可以相互促进,和谐共生。通过向CDM项目下CERs进行贷款,引进发达国家先进节能减排资金援助和先进技术的同时又促进低碳企业贷款中低碳企业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真正实现了低碳信贷体系内部的循环可持续。同时,商业银行可以借助该体系创新碳金融产品,研究开发碳基金以及证券化的碳权衍生金融产品,在低碳经济时代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2.形成低碳文化。商业银行内部自上而下地形成低碳文化,培养信贷促银行、银行促金融、金融促经济的低碳一体化理念。管理层在战略制定上应该倾向于低碳信贷的激励政策,鼓励信贷部门向低碳产业、低碳企业倾斜,并通过价格、税收、利率和保险等经济手段制定优惠的信贷政策,鼓励各级政府和企业建立一套长期有效低碳发展机制。

3.健全低碳信贷人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由于比较缺乏对环保法律法规、政策条文全面了解的低碳信贷管理专业人员,制约了低碳信贷政策在商业银行内部的有效开展。因此,商业银行在加强内部信贷人员业务能力的同时,应广泛吸纳来自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信用评级公司、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和企业界等具有低碳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积极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保证低碳信贷企业考察标准,依照切实计算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收益是否能够覆盖信贷风险的专业背景制定,防范低碳信贷风险。

(二)产品创新

篇3

一、积极参与公司倡导的创新研发活动、创立低碳建筑前沿课题

1.积极响应公司组织的创新研发活动,协同参与部门立项的创新研发课题工作并提供专业支持,包括工程常见的户式空调不制冷问题专项研究、设计合同标准化课题中的绿色咨询合同标准化研究,同时还为公司其它部门及项目绿色相关课题提供专业意见与技术支持。

2.在公司领导直接支持下,与国内权威机构合作,创立低碳建筑标准及碳排放核算等低碳建筑相关课题,以期在公司执行国内外绿色建筑标准的基础之上,制定自己的低碳建筑标准,建立碳排放计算方法学,将公司实践绿色建筑所做的碳减排贡献科学量化,并指导新建项目的设计建造及既有项目的节能改造,提前应对未来可能的国家强制性减排措施压力和即将形成的碳汇交易市场机遇。

二、负责公司在建项目设备专业的技术管理、技术支持和技术把控

1.按照各项目进度,通过各设计阶段设备专业审图、论证技术措施等专业支持手段,有效保证公司所建项目设备专业的设计质量,给予项目有力的技术支持。

2.重点解决各项目遗留及现状难题。如:

a.针对天津项目户式空调不制冷现象,勘查现场,找出原因,提出可行解决方案。并协同部门创新研发团队设立专项课题进行研究,以期未来避免类似问题出现。

篇4

[关键词]绿色就业;动力机制;约束机制;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108 ― 02

十三五规划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步入经济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实施低碳化改造成为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趋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融合成为可能,经济发展趋势与经济新常态的双重作用使就业绿色转型成为就业的战略选择。

一、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基本动力机制

低碳经济实质是谋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安全为一体的经济模式,经济新常态为就业战略转型创造时间窗口,实现低碳经济模式下的就业模式“绿”化成为协调经济结构调整与生态安全的战略选择。

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随着中国逐步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已经无法满足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环境零价值形成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降低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净福利,根据世界银行的结论,1997年的环境恶化使中国每年付出600多亿美元的代价,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8%〔1〕,为此,中国确立了2020年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60%,单位GDP的CO2排放降低50%左右。降低宏观经济发展成本,与就业是民生之本的话语结合,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植入环境与就业两个重要的发展要素,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将社会劳动力与环境进行结合,逐步实现就业的绿色转型不仅可以解决就业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修复与维护就业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而且为正处于倒“U”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爬坡阶段〔2〕的社会发展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是就业质量提升的内在动力。随着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速度,造成了低就业率的经济增长;同时,中国就业人口长期存在的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形成了依靠劳动力的低成本配置培育了人口红利和经济的发展,而劳动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提升其发展地位,就业质量包含的就业性质、就业条件、就业环境、社会保险和劳动关系,与现实的“强资本、弱劳动”产生了冲突,根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86万902例。其中2010-2014年,每年报告职业病病例均超过2万6000例,尘肺病占总报告病例的87% ~ 90%,苯、铅及其化合物和砷及其化合物为每年引起慢性职业中毒事故最多的化学物质〔3〕;同时,劳动者报酬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劳动者人均报酬增长落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企业与劳动者分配关系不协调、劳动收入负担的增长快于劳动报酬的增长〔4〕,绿色就业战略转型可以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现,解决就业总量的增加和就业质量的提升双重任务,使关系到中国长期面临的不断扩大就业规模与提高就业质量问题得到解决。

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是迎接危机挑战的外在动力。2015年全年GDP增长6.9%,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同比减少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5%,就业人员7.75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亿人。部分老工业基地、资源型省份、重点群体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非全日制、短期、兼职、待岗等就业方式增多,就业质量有所下降〔5〕。根据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课题组对林业、电力行业、钢铁行业等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重点部门的测算表明,2005-2020年间,中国主要行业实施低碳发展,至少可创造3000多万个直接与间接的绿色就业岗位;仅2020年中国将至少提供450万的绿色就业机会,而随后几年将提供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同时,根据《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2014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为29.5%,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为40.6%,劳动力的产业分布的调整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实行绿色就业战略转型将创造就业机会,包括研究开发、环境管理、生态服务、科普教育等相关的服务业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有力地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减少单位产出的碳排放水平,改善环境质量和就业质量,实现环境质量和就业质量的动态累积性增加。

二、中国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结构性约束机制

(1)经济结构缺陷。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需要产业升级与转型,绿色增长还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发展模式,绿色就业岗位的创造和生产的空间仍然无法有效打开。同时,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高新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因其知识密集型的特征而排斥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绿色就业的缓慢增长,并不能够迅速地实现就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因金融危机的冲击成为受损害的行业,但是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仍然是维持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承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重要职能,但是在缺乏有效低碳技术的支持下,即使进入经济复苏阶段只能是传统发展道路的复制,因此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低碳升级与转型引发的绿色就业岗位仍然无法有效创造。

(2)就业结构缺陷。由于供给侧结构改革形成的失业人口、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以及复员人口使劳动力供应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适应经济新常态条件下的就业供求结构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劳动人口中低技能或无技能过剩,高技能劳动人口短缺导致低端就业与高端就业失衡,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2015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其中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2.0、1.94、1.81、1.77,就业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结构性失衡仍将长期存在;由于新兴产业仍然处于培育期,阻碍了传统高碳产业的劳动力的转移,从而抑制了绿色就业的充分就业状态的形成;承担国计民生的国有经济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绿色就业岗位创造失灵,而中小企业在吸收并创造绿色就业岗位的主体地位没有形成,绿色就业战略转型还没有成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国有经济与中小企业在创造绿色就业岗位方面表现出吸纳就业主体失衡。

(3)制度接轨缺陷。首先,由于缺乏碳交易市场,以碳交易为中心的价格改革没有进入企业运营机制,建立市场机制下的减排激励机制仅依靠政府的规范和强制性的措施根本无法产生绿色就业转型的持久动力。第二,碳排放测试系统建设由于理论、技术流程、计算方法、行业差异、排放监管权限等各种因素的存在,测试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符合国际标准,方便企业测试和评价的碳排放量标准远没有确立,导致政府监管困难,企业创造绿色就业岗位的动力不足。第三,碳税制度体系目前主要针对二氧化碳,涉及碳税核心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相互结合的税率设计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因此,支持绿色就业岗位创造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补偿制度、产品支持认证体系、政府价格补贴和采购制度都存在着完善的空间,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经验,并转化为驱动绿色就业幅度的提升的制度还需要时间的累积。

三、中国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基本路径

(1)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为契机,完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创造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空间。通过能耗效率管制重新规划产业链条中的碳排放,控制高碳行业过快增长,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缩短高碳产业链条,降低高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形成包含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在内的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建立和完善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产业基础;建立高碳产业低碳化就业补偿机制,明确产业转型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就业指标,运用政策工具鼓励转型产业开发绿色就业岗位以容纳合理的人力资源量,鼓励自主绿色创业,实施绿色就业援助,降低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成本;通过国内清洁技术开发与国外先进技术的整合推动技术进步,推进低碳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发展,加强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研究的投入,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和低碳前沿技术,在信息、环保、先进制造等领域形成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技术产业群和服务群,为绿色就业战略转型创造新兴产业技术支持。

(2)政府管理创新。首先将低碳管理思想嵌入政府管理系统,对低碳经济战略转型与就业战略转型进行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阶段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通过低碳经济转型促进绿色就业战略转型;其次,建立多元的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治理机制,在发挥政府为绿色就业战略转型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鼓励企业低碳生产和社会公众低碳消费,形成政府主导、与市场和公民社会开展多元合作的治理机制;第三,综合运用包含政府管制、碳税、财政补贴、碳基金、碳排放权交易、标签计划、生态工业园规划等在内各种控制性工具以及经济性工具,完善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公共政策体系,为绿色就业战略转型创造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政策体系的市场化。第四,将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纳入政府绩效管理,根据效率与公平并重、效率与民主兼顾、经济增长与社会同步发展的价值标准为指导,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绩评估指标体系,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就业转型摆在同等地位,用全面的指标评价政府绩效。

(3)人力资本再造。人力资本再造,提升就业能力是实现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的关键,是人口就业压力转化为科技进步与产业转型的动力。运用劳动预备制度对基础行业和高碳产业分离出的劳动力实施针对性教育培训,为绿色就业创造知识与技能基础;加快高等院校专业调整步伐,建立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共同培养机制,重视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专业发展,培养实践性高端人才,满足经济低碳转型的人才需求;建立绿色人才培训和科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创新投入、技术研发、人才资源开发、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人才保障服务等高效共享的服务体系,为绿色就业战略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培养载体和服务保障;培育新兴产业与绿色就业战略转型相结合,建立项目、人才、资本、政策四位一体的互动机制,形成绿色就业的集群效应,并以集群效应促进经济低碳化转型。

〔参 考 文 献〕

〔1〕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3〕招嘉虹.图解我国2010―2014年职业病报告〔J〕.现代职业安全,2016,(02).

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装备制造业实践发展

引言

当前是一个低碳经济时代,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低碳经济实质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完善以及新能源开发利用等不同方式,降低传统能源的消耗利用,避免产生过多污染物,从而促使全球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就是新能源技术与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开发利用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此为了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更好地发展,市场企业需要将低碳经济理念融入到自身战略制定工作中,注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通过积极引进利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有效解决生态环保与能源损耗等问题。

一、低碳经济及其发展必要性

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在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已成为全球关注焦点。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基础,通过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以及新能源开发等方式,最大程度地减少传统能源的消耗使用与污染物的排放,实现全球经济与生态环保共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各个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内容:(1)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和内在需求。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生产活动变得日益频繁起来,越来越多的能源被开发利用,随之也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就比如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①。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变得尤为重要,每个国家都要在促进经济发展基础上高度重视降低碳排放强度,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各项传统能源的损耗利用,避免二氧化碳大量释放到环境空气中,导致全球气候变暖。(2)发展低碳经济是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在我国传统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大量企业采用的是粗放型管理模式,该模式对传统能源开发利用的依赖程度偏高,一定程度缺乏对新能源的创新开发意识,从而容易导致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影响到我国生态环境的科学有效保护工作。而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新型经济形态,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内容就是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低污染,能够更好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目标。因此,各个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核心战略选择,同时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3)发展低碳经济是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途径。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是从经济上,还是从政治文化上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有效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赢得各个国家的高度信任和支持,就必须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发展强调开发利用新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我国通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促进与发达国家最新技术的研究合作,共享最新技术成果,并有效参与到各种规则制定活动中,从而全面掌握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话语权与主动权,发挥出自身“世界公民”的责任作用,推动全球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装备制造业及其特点

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基础,主要负责为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加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发展社会经济尤其是工业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都离不开强大装备制造业的建设工作,其是实现国家现代工业化发展目标的根本保障。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制造业主要包括了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其中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核心生产技术装备的工业总称,也就是“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特点主要涵盖了以下几方面内容:(1)资本密集。与其他一般产业相比较,装备制造业建设发展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各项工业装备的设计研发与生产加工都要涉及到巨大成本支出,投资规模少则几千万,多则上亿、数十亿。因此,装备制造业是一种资本密集型产业,在目前我国经济市场上装备制造业全行业的三资企业产值过亿元的就超过了1000家。(2)技术密集。装备制造业生产过程中对高新技术的依赖要远远超出其他行业,各项装备除了对加工生产技术要求较高,还对研发设计水平、工艺综合实力以及知识产权投入方面要求高。因此,装备制造业是一种技术密集型产业②,该产业的大力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创新研发使用。(3)劳动密集。装备制造业与其他加工生产业一样,需要投入到大量的人力,装备制造业是一种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同时存在的新型产业。大型装备生产项目的组织开展需要依靠大量人力去完成,像一些地铁建设项目、船舶装备生产项目以及军事装备生产项目都会涉及到复杂的建设生产内容,不同环节工作任务都需要靠人力介入进行解决。因此,装备制造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少有的一种对资本、技术以及人力都有着较高要求的产业。

三、装备制造业在低碳环境下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挑战

当前我国制造业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的问题,装备制造业所占比例偏低,更多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大量企业是从事低端产品的加工制造,资源高消耗和廉价劳动力成为了制造业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因素。这种不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造就了我国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现状,不利于我国制造业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经济发展更多是集中在一些价值创造偏低的加工制造环节,缺乏对高新技术产品项目的研发设计,随着市场劳动力成本和能源成本的不断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赖以生存的成本优势将会逐渐丧失,更多的中小型装备制造企业将会面临经济挑战问题。

(二)能源挑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偏低,会导致更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同样生产1美元的工业价值,中国实际消耗的能源量却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6倍。在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下,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着能源效率低的问题,该问题会导致大量能源的浪费使用,同时会增加社会的排放量,不利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展。除此之外,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中还面临着能源安全挑战问题,虽然我国是一个石油储备大国,但是由于开采技术的限制以及社会对能源产量的高需求,大多数石油都需要通过进口方式进行实现自我需求满足,对外依存度偏高③。对外越来越高的能源依存度会导致我国装备制造业抗风险能力越来越差,会一定程度影响到国民经济和谐稳定发展。因此,我国装备制造业急需要优化改良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应用新能源技术。

(三)环保挑战

工业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带来一定的环境保护问题,我国装备制造业对传统能源使用的高依赖程度,导致每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不断增加,并且各类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远远超出了其他国家,这样无疑会给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来源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燃烧,而工业制造业占化石能源消耗的50%比重是温室气体排放主体,装备制造业过于依赖于传统能源的消耗使用,未能够及时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大力开发或引进利用清洁能源技术和设备,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不减反增,这也是造就我国目环境污染情况严重的主要原因。

四、低碳经济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一)政府完善产业低碳政策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政府要积极完善装备制造产业低碳政策,确保能够给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出政府在市场上的科学引导作用。首先,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和法律法规政策内容,政府部门要制定出先进的税收优惠扶持政策、法律法规监管政策,推动市场资源价格市场化,避免用电差别定价现象的出现,并且要对资源性产品出口取消出口退税的相关政策,引导装备制造企业科学应用清洁能源技术和生产设备。其次,政府部门还需科学引导高耗能产业发展,对某些加工业采取兼并重组方式,这样有利于提高整个产业集中度,协调不同企业之间的工作,实现共享专业化生产利益,有效促进高耗能产业的优化升级工作发展,充分发挥出新技术成果价值。最后,有关机构部门要构建出完善的装备制造业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和监管体系,执法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相关企业能源利用和污染物治理排放展开监督,提高装备制造企业低碳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政府部门要专门设立专项经费与物质奖励④,引导激励高校与企业展开科研合作,共同去研发绿色低碳生产技术与设备,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二)企业制定合理低碳战略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市场装备制造企业必须及时优化调整自身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注重提高自身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装备制造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和条件,合理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特点和市场要求的低碳经济战略。首先,企业要制定出柔性发展战略,将低碳经济管理发展与新兴技术开发研究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企业内部的加工生产、营销管理以及财务管理水平,从而有效降低企业低碳经济战略风险,确保能够及时处理好各项危机。其次,装备制造企业还需制定清洁生产战略。企业要结合不同装备产品生产需求,合理设置污染处理设备,严格督促相关工作人员应用清洁技术,综合考虑到产品的可回收利用,通过清洁技术的辅助应用将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排放量降到最低,同时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率,让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贯穿到整个产品设计加工、污染物治理排放过程中,实现企业绿色低碳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深入改良优化能源结构

基于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要积极改良优化能源结构,打破传统以煤炭为主导能源结构的弊端,朝着节能减排的工作发展目标不断前进。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良好税收优惠政策与价格机制,科学有效地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在各个生产环节中优先采用碳密集度低的清洁能源,充分发挥出优良能源结构效应的正能量。装备制造企业要自觉树立起先进的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正确认识到创新应用绿色低碳生产技术的重要性,装备制造企业要及时淘汰掉那些高碳排放量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聘请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展开对新技术的开发研究,降低企业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⑤,实现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政府要要明确装备制造业的碳排放标准,通过制定实施强制性碳减排政策、价格补偿政策,引导装备制造企业进行能源结构的优化改良,降低企业二氧化塘排放量。

(四)建设企业绿色供应链

基于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政府要加强装备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建设工作,引导广大装备制造企业树立起先进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保证能够满足低碳经济的本质发展要求。首先,装备制造企业要认真做好生产前准备工作,优先选择绿色环保的原材料、设备技术等资源进行采购,企业内部采购人员要切实落实好绿色低碳管理措施,科学采购碳排放量和其他有害物质排放量低的原材料;而技术人员则要正确安装好各项清洁能源生产设备,督促生产人员规范操作。其次,在生产环节当中装备制造企业要督促全体员工合理使用先进的绿色节能技术和设备展开产品加工生产,充分发挥出能源的价值作用,并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避免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最后,装备制造企业要组建起高能力、高素质的绿色生产管理人才队伍,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与到专业的低碳经济管理培训教育活动中,不断提高他们的低碳经济发展管理意识和能力,促使其能够将绿色低碳经济理念融入到各个管理环节工作中,确保实现企业事先制定好的低碳战略发展目标,在最低成本下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五)实现低碳绿色技术创新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必须积极创新研究应用低碳绿色技术,优化改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全面提升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首先,装备制造企业要优化改进内部生产工艺技术,完善各项加工生产设备,确保能够最大化提高产品生产效率,降低能源的损耗利用。其次,企业还需创新构建出“产学研”工作体系⑥,通过加强与当地优秀高校、研究院的合作联系,发挥出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开展创新技术研发项目活动,加大对装备制造业低碳绿色技术的研发力度,促使企业能够拥有自主产权的低碳绿色技术,创造出更多绿色环保经济效益。最后,装备制造企业还需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市场发展要求,合理引进利用各项可再生能源技术,将新能源推广应用在各个生产环节中,降低对传统能源的开发使用依赖程度,实现清洁能源的全面开发利用目标,这样能够避免装备制造业各项生产活动排放出更多的污染物,影响到我国生态环境的和谐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篇6

园区位于中国长三角经济区,该区域涵盖了上海、苏州、杭州等中国经济枢纽城。园区是南京市委市政府重点布局的创新创业载体,于2010年7月15日正式启动,规划总面积83平方公里,位于南京主城东侧,地理区位优越、生态环境优良、人文底蕴深厚。

园区将按照国际标准,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孵化器、新兴产业加速器、科技创业特别社区,打造创新企业的孵化基地、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创新技术的研发高地。园区将紧扣“人才第一资源、教育第一基础、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确立“一年拉框架,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的目标任务。目前园区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引进科技型企业66家,科技创业创新人才30名,开发建设已全面拉开框架。

智慧麒麟

园区依托南京独有的智能领域32个国家知名高等学院、8个国家重点学科、16个博士点、每年近10万专业人才,集聚发展智能产业。提供强大的公共技术服务,建设传感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工业设计、仿真技术、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处理技术等平台,共享智能领域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基础技术。建设亚洲最大的云计算与服务中心———“麒麟云谷”,为中小企业提供行业云服务。

绿色麒麟

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中国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园区发展低碳技术,建设清洁能源技术、ccs技术、节能减排技术、节能与低碳检测技术等研发平台和低碳技术交易中心;倡导低碳交通,构建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推广建筑节能,从设计和运行入手,建设低碳园区,努力为低碳能源相关企业、低碳技术研发企业和节能环保相关企业提供广阔的研发平台、实践空间和市场机遇,使低碳产业集聚麒麟,低碳理念由此推广。

创业麒麟

硅谷是美国创业者的天堂,园区努力将麒麟科技创新园建设成为中国创业者的天堂。园区提供专业的科技创新创业公共服务,给予长三角乃至中国最为优厚的政策扶持,建设国际标准的创新创业载体,提供先进的智能低碳产业研发领域专业设备,完善法律服务、信息服务、技术评估论证服务、产权交易服务等一系列第三方服务,构建“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创投”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创业者的融资方案。

园区邀请美国规划协会参照硅谷“研商住”组团式理念编制总体规划,注重生态、宜居环境,建设500米宽、6公里长的生态景观主廊道———麒麟公园,提供敞开式的办公空间,沿河打造滨水街区、亲水花园,为创业团队激发创意、释放想象提供硅谷式国际化的工作环境。

园区建设低密度、高绿化率、慢行系统全覆盖的居住社区,配套建设国际一流的中央商务区、国际医院和国际学校,为创业者提供国际化的生活、娱乐、教育、医疗服务。

篇7

关键词:低碳金融;低碳经济;碳交易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低碳金融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收录日期:2011年10月24日

一、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恶劣影响引起了国际社会对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普遍关注,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逐步在全球形成。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政府和工业部门,特别是以能源工业为主的基础工业部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然而,研究认为金融部门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其集中表现在低碳金融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撑作用。所谓低碳金融,广义上是指为发展低碳经济所进行的所有金融活动的统称;狭义上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与发展低碳经济有关的投融资活动的总和。由于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液,通过金融杠杆,金融企业在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上起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因此,全社会应以金融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发展,金融企业应该比一般企业更重视碳排放等环境问题,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目前,关于低碳金融发展问题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发达国家关于低碳金融的实践也风起云涌、推陈出新,通过低碳金融有力地促进了本国低碳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与生态的破坏有目共睹。2009年11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为实现这一目标,对于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我国,既充满了挑战,也蕴含着机遇。

二、我国发展低碳金融现状分析

(一)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现状。我国的低碳金融体系以政府财政为引导,以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为主要融资方式,银行系统在低碳金融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相对欧美的低碳金融体系,我国低碳金融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

第一,政府对发展低碳金融的推动。早在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央行和银监会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同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和IFC联合举办了“银行社会责任: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国际研讨会,使各银行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对赤道原则有了初步的认识。2009年1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公布了《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指引》,要求中国的银行尽量遵循赤道原则要求。同年12月22日,以低碳经济为主题的“2009中国金融论坛”在京举行,会议认为银行业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型过程中需要扮演好两个角色: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和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2010年5月28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就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和督导检查力度,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从严把好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信贷关,改进和完善金融服务提出要求。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试行排放权交易,发展多元化的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置专门岗位和安排专职人员,加强对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行业发展趋势和信贷项目管理的深层次研究。

第二,碳金融市场的起步。自2008年以来,国内已有多个省市设立了环境权益交易所。2008年8月,由北京产权交易所、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牵头,分别在北京、上海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9月,天津成立了排放权交易所。在三家龙头产权交易机构的带动下,广州、武汉、杭州、大连、昆明、河北、新疆、安徽等地的环境权益交易所相继成立。此外,贵州、厦门、深圳等地的环境权益交易所也在筹备之中。另外,一些地区虽未设立专业的交易所,但也有环境权益交易平台。

第三,碳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以碳减排交易为主力。虽然环境权益交易所的交易品种较多,但碳减排交易是主要的交易品种。2009年8月5日,北京环境交易所达成国内自愿碳减排第一单交易。2010年8月5日,甘肃锦泰电力与来自海外的摩科瑞能源贸易公司在北京环交所达成了交易所场内首个单边CDM项目。除了热门的碳减排交易外,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COD)等主要污染物的减排交易在多个试点地区也得到了推进。2009年12月25日,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启动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当天举行的首场排放权交易竞价吸引了8家企业参与交易,成交总金额为805万元。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于2009年3月18日启动湖北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首日交易量近500吨,成交总金额约95.6万元。2010年8月25日,杭州产权交易所举办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12家企业参与了284吨二氧化硫和58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指标的报价,总成交额达864万元。

第四,商业银行对于绿色信贷日渐重视。国内商业银行已开始探索向低碳经济转型提供信贷支持。2008年兴业银行正式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截至2009年年末,累计发放节能减排项目贷款223笔,金额165.83亿元。工商银行2008年的低碳减排项目贷款达491.5亿元,环比增幅达69.17%;2009年以来的节能环保类项目贷款余额近4,000亿元。此外,工商银行也是第一个在信贷审批中设置环保“一票否决制”的国内商业银行。2010年北京、湘潭等地商业银行以低碳银行论坛的形式公告提振绿色信贷。同时,银监会督促银监局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节能环保授信工作的指导,搭建节能环保信息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做好节能环保信息服务工作。随着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的扩大,银行业对低碳产业日益重视,低碳项目和公司有望获得更多的银行信贷支持。

第五,国内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低碳金融创新。2007年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分别推出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2008年浦发银行率先推出了针对绿色产业的《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包括:法国开发署(AFD)能效融资方案、国际金融公司(IFC)能效融资方案、CDM财务顾问方案、绿色股权融资方案和专业支持方案。2010年1月和3月,兴业银行和光大银行先后推出低碳主题信用卡。2010年4月8日,光大银行与北京环交所签订《中国光大银行碳中和服务协议》。此外,国内信托公司、私募基金也开始了低碳领域的投资探索。比如,北京信托公司推出的“低碳财富・循环能源一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于2009年12月3日成立,共募集资金近2.1亿元。浙江首个以“低碳经济”为投资主题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浙商诺海低碳基金于2010年3月31日正式成立,首期实到资金2.2亿元。

(二)我国发展低碳金融中的问题。与西方相对完善的基于市场的低碳金融体系相比,我国的低碳金融发展在低碳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低碳金融工具的多样性、低碳金融衍生品的丰富程度上都存在明显不足。

1、低碳金融机构体系不成熟,专业人才缺乏。我国低碳金融才刚刚起步,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对低碳金融业务发展、交易规则、风险管理等缺乏经验,熟悉低碳金融业务的专业机构和人才不足。

2、低碳投融资市场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以基于项目的CDM市场为主,CDM项目开发周期相对较长,交易成本较大,项目交易涉及不同国家,涉及风险因素较多,国内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而对于国际上占比超过85%的基于配额的碳交易市场我国还没有涉足。另外,国内尚未建立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缺乏碳交易定价机制和碳排放交易标准。

3、缺乏发展低碳金融的激励约束机制。在现有金融监管与运行体系下,金融机构无力分担企业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出于对资金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的考虑,金融机构缺乏内在动力。受技术水平、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所限,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制度,低碳企业的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之间存在矛盾,直接导致融资机构信贷风险的上升。

4、低碳发展投融资的政策支持不足。目前我国低碳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关的政策、规则尚未形成,特别是相应的税收、信贷投融资导向的政策性配套服务支持不足,不能为低碳发展的投融资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三、我国发展低碳金融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强化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做出特殊规定。赤道原则虽然在我国有所宣传,但应者寥寥,大多数金融企业仍然认为赤道原则与其无关。因此,我国应当尽快健全和完善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建设,并形成一个体系。在当前的法制环境下,至少要在相关的法律中规定贷款人应有的注意义务,即贷款人向项目提供资金时要对与项目有关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进行审慎性审核调查。此外,在社会和环境评估报告的内容方面,也可以参照赤道原则的规定,对贷款协议示范文本还应进行相应的修改。

(二)建立专门的低碳政策性银行。低碳政策性银行是由国家财政提供资本金,以促进低碳经济迅速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政策性银行。低碳政策性银行成立后,可以为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其主要作用是为那些信贷周期长、规模大、公共性高的低碳基础设施和低碳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通过发展低碳政策性银行,对于发展低碳金融可以起到积极的探索、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引导并加强商业银行为碳金融提供服务的能力。这要求商业银行应该积极进行组织机构的健全,通过改制现有的机构或者成立新的机构,专门负责碳金融业务的开展,以坚决落实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政策;商业银行更应该通过新人员的招募以及现有人力资源的重组和培训,从而满足金融市场需要;同时,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低碳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为低碳企业上市建立“绿色通道”,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

(四)成立专门的低碳国家专项基金。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碳基金一般投资于气候变化相关的项目与活动,推动气候变化保护项目,促进环保技术的进步和扩展。随着节能减排的推进和低碳产业的发展,该类基金对于促进新的节能技术和低碳技术的发展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应通过多种方式成立和完善“低碳专项基金”,并专门用于环境保护事业以及节能技术和低碳技术的创新。各级地方政府也应同样设立类似的低碳绿色专项基金以促进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平台。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允许的碳排放量较大,使得我国的碳交易还处于起步阶段,碳交易市场的建设相对滞后,现有的几个地区性的交易所也处于试点阶段,交易清淡。我们要加快碳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一个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法规,加强碳交易信息,培育中介机构,开展碳金融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詹剑,徐锋.低碳金融模式初探[J].现代金融,2010.8.

篇8

关键词:绿色物流 低碳经济 瓶颈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277-02

扬州作为“中国运河第一城”,研究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如何实现运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物流将更加受到青睐。绿色物流不仅是一般物流的节约和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绿色化和由此带来的节能高效少污染。

一、扬州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

从管理学的角度讲绿色物流是指为了实现顾客满意,连接绿色需求主体和绿色供给主体,克服空间和时间限制的有效、快速的绿色商品和服务的绿色经济管理活动过程。因此,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强调了战略的理念,强调了系统的观念,要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充分体现绿色形象,是一种物流管理的趋势。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性发展,实现该目标的准则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扬州发展绿色物流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绿色物流将为扬州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不竭动力。近几年,扬州市经济持续增长。主要体现在扬州的几大支柱产业上:汽车、船舶、电线电缆、精细化工、化纤及纺织面料和玩具等方面。再加上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光电设备,这三大重点新兴产业领域的兴起。物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物流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严峻问题,如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和环境容量超过极限等。这表明扬州的经济仍未摆脱粗放型增长模式。绿色物流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同时,实现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绿色物流是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也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它与绿色制造、绿色消费共同构成了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循环系统。

2.绿色物流是实施运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扬州市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和谐管理城市。第四届中国扬州运河名城博览会的主题是:运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重大意义及途径。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物流将更加受到青睐。绿色物流不仅是一般物流的节约和降低成本,更重视的是绿色化和由此带来的节能高效少污染。在此背景下,制造业物流的共同配送、整合运输、专业第三方物流运作等模式将日益重视,包装的大型化和集装化、包装多次、反复使用和废弃包装的处理等得到加快发展。作为资源节约化利用的有效方式,物流外包也将得到加快发展。

3,绿色物流是促进物流业发展的需要。(1)绿色物流有利于物流企业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据分析,产品从投产到出售,制造加工时间仅占10%,几乎90%的时间处于存储、装卸、信息处理等物流过程中。绿色物流一方面对物流系统污染进行控制,即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规划与决策中尽摄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另一方面就是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系统。显而易见,绿色物流更重视绿色化和由此带来的节能高效少污染,能极大地降低物流企业经营成本。(2)绿色物流也是物流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保证。核心竞争力又称为核心能力或者核心专长,是企业拥有的能为客户带来特殊效用并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对物流企业而言,企业之间的竞争表面上看是服务产品的竞争,实质上是能力的竞争,即满足顾客需求、为顾客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企业美誉度能力的竞争。在目前物流行业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发展绿色物流不仅仅是一个新的领域,更是物流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保证。(3)企业开拓市场的需要。目前,我国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物流绿色经营消费理念非常淡薄。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而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却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发展物流的同时,要尽快提高认识,更新思想,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绿色形象来达到市场开拓的目的。谁在这方面做得好,谁就能赢得顾客,谁就能把握市场先机。

4.绿色物流是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需要。扬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全力推进“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营造生态良好、环境宜人、优居乐居、平安法治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广大市民安居乐业。物流是物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中介和必不可少的环节,正是物流实现了_消费者在最小购物成本和购物时间的基础上满足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物质需求。但是物流活动所涉及的一系列环节,如运输、加工、包装和储存等由于处理不当会给环境造成某种程度的破坏,从而影响国民的生活质量。

二、扬州发展绿色物流的瓶颈

我国物流业的起步较晚,绿色物流还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在绿色物流的服务水平和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扬州市领导和政府非常重视发展绿色物流,但在绿色物流的观念上、政策上以及技术上等方面均存在着不足,严重制约了扬州市绿色物流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物流还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观念陈旧。现代物流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领导和政府的认可,对于绿色物流扬州市的领导和政府的观念也已经发生转变,绿色物流的思想已经确立。扬州从积极发展低碳产业、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努力保护涵养生态、鼓励倡导低碳生活等方面,探索寻求契合扬州城市特色的绿色路径,发展低碳经济。但是,绿色物流的理念尚未普及。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国外绿色经营和绿色消费的理念还很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而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谁也未有足够的重视和关心。因此在发展物流的同时。要尽快提高认识,更新思想,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确认和面向绿色物流的未来。

2.发展绿色物流政策、法规不配套。绿色物流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绿色物流的实施不仅是企业的事情,而且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构筑绿色物流建立与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建设。一些发达国家

的政府在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引导上,制订了诸如控制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和控制交通流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而且还从物流业发展的合理布局上为物流的绿色化铺平道路。如日本在1966年就制订了《流通业务城市街道整备法》,以提高大城市的流通机能,增强城市物流的绿色化功能。尽管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一直在致力于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颁布,但针对物流行业的还不是很多。扬州市尽管制定了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培育物流市场,鼓励国内外企业、个人投资于物流业,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繁荣。但是对于发展绿色物流有关优惠政策还没有出。

3.物流技术落后,运输效率低,制约了绿色物流的发展。物流装备水平较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物流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影响了运输lT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以及仓储设施的空间利用率。扬州市内目前还没有航空运输,因此对外运输以公蹄为主,水路和铁路为辅。公路运输货运车辆其实载率都很低,运输货车的效率低下。企业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服务功能较弱,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总之,没有先进物流技术的发展,就没有现代物流的立身之地,绿色物流就更无从谈起、

4.绿色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物流管理水平低,物流造成的污染严重。近年来,扬州市的物流业发展思路已逐步理清,中长期规划基本敲定,扶持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物流业市场渐显活跃,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在成长,物流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正在开启。但是绿色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物流管理水平低。物流造成的污染严重的问题也凸显出来运输是物流活动中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物流作业造成污染的主要方面仓储过程、流通加工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在扬州也有明显存在现象。包装过程中非绿色的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比如扬州市的杭集镇,是一次性旅游用品的生产基地。一次性牙刷、牙膏、梳子的生产及包装,带来了严重的材料浪费和污染。

国际社会认为,在21世纪中,有必要通过改善物流管理、采用环保型物流技术等途径,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物流管理人员水平相对过低,物流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物流企业管理者素质较低,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整个物流行业职工总数的7.5%,大大低于其他行业;企业内部管理粗放,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都还没有得到应用,不少管理者观念尚未彻底转变,不能及时适应市场需求。

三、扬州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

绿色物流管理作为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堪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绿色物流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大力推行绿色物流的理念。绿色经济要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基本国策,开展全社会的绿色环保、节约资源教育,为实施绿色物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企业经营者要改变“环保不经济、绿色要花费”的观念,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确认和面向绿色物流的未来。企业必须尽快提高认识和转变观念,应着眼于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树立集体协作、节约环保的团队精神。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目标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在物流成为企业第三利润源泉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消费者也应关注绿色物流理念。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通过绿包消费行为迫使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和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舆论要求政府规制绿色物流管理。

2.政府制定相关绿色物流的政策和法规。政府要做发展绿色物流基础条件的创造者,也要成为运行秩序的维持着。因此,在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在绿色浪潮兴起之初,要想迅速培育、发展绿色物流事业,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监督指导以及政策、资金上的扶持。在我国,关于绿色物流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企业目光只是盯着常规物流这一块,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来驱使企业实施绿色物流。为此,政府要从建设低碳经济的理念出发,加快绿色物流相关政策和法规,推进绿色物流标准化建设,将企业绿色物流标准化水平作为政策支持的重要条件,提高物流业绿色水平和接轨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

3.企业应加强绿色物流管理。企业绿色物流管理能为社会范围的环境管理和生态管理提供解决途径,包括废气物问题、污染问题、资源节约和能源节约问题等。企业要加强对运输、包装、流通加工、仓储过程的绿色管理,加大对各个过程造成环境污染的监控。绿色运输是绿色物流的首要内容,发展第三方物流,有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可以避免自有物流带来的资金占用、运输效率低、配送环节繁琐、企业负担加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开展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采取多式联合运输方式是指吸取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基本运输方式的长处,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环节、多区段、多运输工具相互衔接进行商品运输的一种方式。扬州位于长江与京杭运河的交汇处,扬州市市域内部河流纵横,既有沿长江和沿大运河的航道,又有通往乡镇的水运体系,整个水运交通网络体系比较发达。扬州市江沿线由三个港口:扬州港、仪征港和江都港。内河港口码头数量较多,沿京杭大运河的主要码头有高邮港、宝应港。扬州应大力提倡低碳水运理念,发展“智能水运”,走高效环保、技术创新的“低碳”之路,加强包装过程监控,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简化的、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流通过程中实施包装的合理化与现代化。在流通加工过程中,一要专业化集中加二要加工废料集中处理。

篇9

近年来,气候不断变暖已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频生,而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增加;农业是全球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排放源,因此发展低碳农业已成为当务之急。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陕西是中国农业大省之一,发展低碳农业势在必行。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农业应打造农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耦合的基础,从依靠化石能源向依靠太阳能等方向转变,追求低耗、低排、低污和碳汇,使低碳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休闲体验和文化传承等多功能特性得到加强,实现向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向转变。

陕西发展低碳农业优势

地理条件优越

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部,连接着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陕西现有耕地48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3.3%。陕西由关中平原、陕北黄土高原和陕南秦巴山地三部分构成。关中土地平坦肥沃,风调雨顺,加之灌溉设施较为完善,素有八百里粮仓之称。陕南秦巴山地原始森林和珍稀野生动物保护较为完好,适合发展绿色经济;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适合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

科技支撑力量雄厚

近年来,随着以农业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和推广,以杨凌示范区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功能明显增强,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一所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办学特色的985重c农业大学,其大量科技储备能够为陕西低碳农业提供支撑。

政府大力支持

自2006年初被国家确定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试点省之一,陕西省即出台了《陕西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推广低碳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目标和实施方法。此后,陕西又相继出台了《陕西节约能源条例》《陕西建筑节能条例》、《陕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陕西进一步加快新能源发展的若干意见》《陕西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法规,积极引导推动低碳经济稳步前行。

陕西低碳农业发展现状

陕西是较早接受低碳经济理念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省份之一。2006年初,陕西省就出台了《陕西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并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此后,陕西省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并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作为新的发展理念。在陕西省政府大力倡导和鼓励下,低碳经济得到发展并初见成效。截止2009年,全省已有70多个项目通过国家项目审核理事会审查,有20个项目已在联合国成功注册。2010年全省碳汇约 2123万吨。

“十二五”期间,陕西森林面积由1.28亿亩增加到1.33亿亩,荒漠化土地减少193万亩,林业总产值增加了739亿元。全省11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渭河干流水质由2011年的重度污染变为2015年的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超额完成。

近年来,陕西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生产连年超过1000万吨;苹果面积、产量稳居全国首位,猕猴桃面积、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以生猪、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水平不断提升;设施蔬菜发展势头强劲,成为西北地区面积最大的省份;干杂果生产稳步扩大,花椒、核桃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位。农业产业布局与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关中奶畜、秦川牛、强筋小麦、猕猴桃产业带,渭北苹果、设施蔬菜产业带,陕北名优杂粮、薯类、白绒山羊、红枣产业带,陕南瘦肉型猪、中药材、蚕茶特色产业带。

陕西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技术瓶颈

低碳农业发展需要新技术支撑,但由于我国科技创新不足,绿色能源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业生态保护技术、低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加工等技术水平低,导致低碳农业发展缓慢。要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就必须进行相关技术创新,而我国目前农业技术的研发比较滞后,从事农业科研人员相对较少,愿意到农村基层从事农业科研的人更少,导致农业科技成果数量少,转化率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需要。

生产方式粗放

近年来,陕西农业机械化率不断提高,但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大量设备陈旧能耗高。同时,由于户均耕地面积小,有些耕地甚至无法使用农业机械,导致农机使用效率降低。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仍然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生产方式粗放,种植作物单一,对耕地很少进行休整,加之生产中过多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导致土壤中有害残留累积,不仅降低了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还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和荒漠化,养分流失,耕地质量退化严重。

农户低碳意识不强

由于农户受教育程度低,学习能力尤其是学习复杂技术的能力差。加之政府对低碳农业科普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农户对于低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技术以及管理方式等接受程度都较低,导致低碳农业推广举步维艰。大多数农户缺乏对低碳农业深入了解,有些甚至没有低碳农业概念,更别说在农业生产中加以运用了。由于农户低碳意识缺乏,导致其在生产生活中无形增加了碳排放量。如对农业秸秆的任意焚烧,不仅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还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明显增多,破坏了生态环境,降低了生活质量。

资金投入不足

低碳农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进行硬件设施建设以及技术更新,而农户很难筹措到足够资金。尽管近年来我国支农财政不断增多,但侧重于促进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对低碳农业扶持相对较少。陕西对于低碳科技项目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方面,对低碳农业主要集中在宣传和一些技术推广方面。由于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不完善,加之农业科技人员缺乏必要的研究经费,导致一些低碳农业项目的发展受到限制,直接影响到低碳农业的普及。

陕西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进行低碳农业技术创新

农业低碳技术包括绿色能源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业生态保护技术等。陕西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煤炭能源消耗约占全部消耗的70%以上,但煤炭属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能源。要发展低碳农业,首先要用风能、太阳能来替代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其次引导和鼓励农户使用有机肥,提高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并尽可能缩短有机粪肥暴露在田间的时间,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土壤采用不同的施肥方法,并研究精确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再次,提高农业固碳能力。一是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方式,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固碳能力;二是应降低耕作强度,通过免耕、少耕方式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增加土壤稳定性,保证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最后要继续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针对具体的低碳生产技术开展全面的培训,吸纳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

增强农民低碳意识

低碳农业首先是一种理念。要发展低碳农业,就要让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成为农民的共识,进而转变为自觉行动。因此,必须加大低碳农业知识宣传、教育工作,要让农户清楚传统农业与低碳农业的区别及其利弊。其次对他们进行专业技术和管理培训,这需要政府免费为他们提供低碳技术培训,制定相关的课程,系统化地让他们认真学习相关知识,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在培训室或者田间地头专业讲解和示范,手把手传授给他们有用的农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技g,对积极性比较高、通过科学技术取得良好效益的给予奖励,以激发农民技术创新的热情。尤其重点培养具有先进意识的有一定素养的农民,作为先进典型榜样带动其他农民。低碳农业只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就可以蓬勃发展起来。

完善低碳金融体系

发展低碳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低碳农业在引入私人资本进入方面具有明显劣势,因而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以确保发展低碳农业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政府应该加大对低碳农业技术研发与转化应用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对发展大规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农业企业给予适量补贴和资金支持。政府应支持农村信用合作社扩宽农村农业金融领域,实现网点覆盖、功能服务完善,强化对农业尤其是低碳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设立农业发展担保公司,主要针对农民及农村企业提供担保并提供一定的低风险的投资业务,破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应的农村动产及不动产的抵押登记制度和资产评估制度,鼓励农民以自己的土地使用权、林权证、茶园证等进行相应的抵押登记,严格此类资产的评估制度,最大程度地保障农民资金需求的满足。完善低碳农业金融体系,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低碳农业的生产,引导农业向低碳、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发展低碳农业,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一是政府应制定碳交易的相关机制。建立碳排放交易准则、评估指标、碳信用计算方法、碳排放权取得、交易费用等方面的规范,并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鼓励企业参与碳排放交易;建立健全陕西碳排放交易同步配套的环境资源标准、排污权交易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等。二是鼓励农户建立农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业的标准化生产、统一化经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政府要最大可能改善农业企业的生产条件,特别是针对低碳农业项目建设,要给予全面的支持:在财政上,给予资金支持和信贷支持;在政策上,采用减税、免税优惠政策。三是鼓励民间信贷向农业投资流动,缓解农户资金融通困难问题。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加快发展低碳农业成为陕西农业经济的当务之急,对未来整个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把发展低碳经济已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低碳农业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所以陕西要抓住战略机遇,把发展低碳农业作为发展本省经济的重要内容,为实现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的转型奠定稳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辉,张术环.我国发展低碳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J].农村经济,2011(09).

[2]孟园.陕西省畜禽养殖专业大户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3(07).

[3]黄祖辉,米松华.农业碳足迹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

[4]黄山美.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探析[N].安徽农学通报,2011(01).

[5]李赶顺,李富军.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优化路径探讨[J].商业时代,2011(28).

[6]冯效飞,赵晶艳.如何提高化肥利用率[J].现代化农业,2009(12).

[7]李坤.对陕西省发展低碳农业的思考[J]. 考试,2015(42).

[8]薛小荣,王静.陕西省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选择[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2(12).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煤炭企业;绿色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13日

一、低碳经济下绿色会计应用实施的背景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我国颁布并实施了《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资源和环境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基本战略。淮矿集团多年来坚持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积极研究瓦斯在工作、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2016年以来,淮矿集团采用特殊的技术,将原本废弃的瓦斯抽取后转化为电能和热能,极大程度上节约了生产成本,瓦斯也因此由煤矿灾害变成了绿色清洁能源。

绿色会计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在会计学中悄然萌发的一个新分支,它的出现意味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迈上了一个新高度。到了90年代,经各国政府及组织的热烈讨论,出台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形成了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国际绿色会计与报告指南。进入21世纪,我国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预示着中国环境会计研究翻开了新的一页。然而,类似淮矿集团等众多煤炭企业推行绿色会计的进展却比较缓慢。

二、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绿色会计实施的阻碍

(一)煤炭企业尚未健全完整的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在我国现有会计制度中,只是在企业“管理费用”会计科目中增设了“排污费”和“绿化费”项目,并没有完整的绿色会计准则。煤炭企业亦没有统一的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和规范的绿色会计适用标准,导致了企业对绿色会计的忽略,这可能会出现某些业务处理不恰当,对环境造成破坏的问题。

(二)煤炭企业绿色会计理论不完善。由于绿色会计理论体系不健全,使得煤炭企业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难以应用。绿色会计是在传统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加入了环境保护因素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会计,因此在会计要素的划分上和传统会计保持一致,即应划分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但在具体内容上应有所区别。此外,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采用的主要是货币计量法,但是目前煤炭企业采用的主要是市场价值法和重置成本法。会计核算方法的不一致将会使得煤炭企业对绿色会计在计量上出现误差,从而影响企业在会计核算上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三)煤炭企业缺少绿色会计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对绿色会计的研究主要是专家学者,而煤炭企业中熟悉绿色会计的人才非常少见,这对绿色会计的实行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绿色会计本身就是由许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形成的,这也对相关会计人员拓展综合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增加了难度。

(四)政府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对于煤炭企业在开采和生产阶段所造成的肆意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政府部门往往监督、管理力度不够。而企业自身往往出于追求利益最大化,存在隐瞒对资源环境社会责任履行的可能性,这就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局面。

三、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绿色会计应用实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煤炭企业实现稳定发展的必然途径。自然环境是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社会环境则是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制度保障。淮矿集团多年来一直将煤炭资源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逐渐延伸到“煤电一体化”发展的格局,相继建成了淮沪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和淮浙煤电有限责任公司。然而,这种经营模式要实现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必须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大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重视绿色会计的应用。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角度,对开采、使用的煤炭以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破坏,积极履行应承担的治理义务,促使企业对资源的使用由“无偿”变成“有偿”的观念,合理高效地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实现“低碳”增长。

(二)正确衡量煤炭开采及生产成本的需要。在计算煤炭企业的成本时,财务会计仅核算制造成本,常忽略自然环境成本,从而使得企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利益。绿色会计通过衡量总成本,把自然资源成本纳入到了产品成本中,进而可以较准确地计算生产成本。淮矿集团于2010年12月17日经科技部批准,成立了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以深部煤炭开采安全保障技术、深部煤炭开采技术、矿区环境保护技术为研究方向。这会使得企业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达到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三)煤炭企业适应全球化竞争的必然结果。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已成功向低碳经济转型,这成为了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共识。国际上要求企业应核算自然资源的损耗,并将环境因素计算到产品定价中。绿色会计可以促使企业适应国际发展的新形势,加强自身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2013年11月18日,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在淮矿集团建立,在煤炭开采与瓦斯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如今已成为煤炭企业在高科技企业中的领先者。这对加快淮矿集团产业建成国际领先、国内一流、行业著名的科研院所具有重要意义。

四、对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绿色会计应用的建议

(一)健全煤炭企业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在政府的带领下,各有关部门应该紧密联系,煤炭企业也应积极配合,共同建立起一套包含基本准则及具体应用指南的绿色会计体系。例如,可以设置“煤炭资产”、“煤炭损耗”、“环境成本”等一系列会计科目,反映煤炭资源的使用、损耗及相关环保处理方面的情况。此外,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切实肩负起对新体系严加监管的责任,确保新体系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完善绿色会计体系。

(二)建立煤炭企业绿色会计审计制度。煤炭企业应该事先了解本企业在低碳经济下绿色会计的适用情况,以此为依据,将绿色会计对外进行审计,选择合适的审计方式。也可以将绿色会计信息内部审计委托给外部审计人员以及合作内部审计的体系,建立煤炭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审计制度。此外,还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先进的经验成果,确保自身审计工作顺利完成。

(三)完善煤炭企业绿色会计基本理论。从本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可以按照市场价值法为主,防护费用法与重置成本法为辅的方法对绿色会计进行统一的核算和计量。再者,可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成果,积极主动地与有经验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交流、沟通,完善处理具体事项的规范性和可行性。

(四)提高会计人员综合能力。在煤炭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过程中,不仅要求财务科会计人员具备踏实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其他领域的基础知识,掌握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从而遵守绿色会计的各项制度,践行绿色会计实务操作。此外,相关会计人员还需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框架,适应低碳经济下绿色会计的变化及发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绿色会计的理论体系。

(五)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政府部门应建立一套全面、合理和可行的监督机制,让有关部门都能积极履行监督的职责。通过对煤炭企业绿色会计信息的系统性、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审核与查定,实现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最终目标。

五、结语

目前,绿色会计在我国正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它在煤炭企业中推广应用,有利于企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继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以淮矿集团为例,就绿色会计在煤炭企I的应用提出了建议,并指出绿色会计作为一个新兴领域,企业应给予高度重视,促进自身发展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魏素艳,肖淑芳.绿色会计:相关理论与实务[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6.

[2]王婷.关于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探讨――以淮矿集团为例[J].时代金融,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