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用风险防控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信用风险防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伴随着信用卡发卡量以及卡均授信额度的增加,信用卡业务不良(90天以上)及坏账(180天以上)绝对数及比率(不良额/透支额)均呈逐年上升态势。来自银行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第一季度, 全国银行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已经达到了281.95亿元,与2008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2倍。境内各发卡行的信用卡延滞账户余额至2013年底总计62.4亿元,比年初增长54.1%,大多数银行不良率均呈上升趋势。来自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以及建设银行等五家上市银行年报显示,2012、2013以及2014上半年度的信用卡不良率呈现扩大趋势,其中,建设银行不良率最低,兴业银行不良率上升速度最快。处2012年信用卡不良率公布榜首的宁波银行在2013年年报中回避了该数据。上述数据表明信用卡贷款余额的高速增长与持卡人还款能力的不匹配在不断加剧。
来自警方的数据显示,信用卡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涉案金额急剧攀升,案件类型以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为主,涉案银行集中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多行共债情况较为普遍。
一、信用卡不良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大环境对持卡人的影响
对于不良率上升的原因,银行业普遍共识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来自银行的相关统计数据以及警务综合平台数据显示,当前,不良透支(恶意透支)的主要人群为中小企业主、私营业主。该类人群原本多为银行的优质客户,具有较高的授信额度,但受经济大环境影响,企业利润下降、半停产、停产甚至倒闭的情况出现,该类人群逃债、恶意透支情况频发。尤其由于受到银行放贷紧缩的影响,部分中小企业主、私营业主为了获得更多经营资金,不惜铤而走险,利用信用卡透支政策,通过多行申请信用卡或顶额透支等方式,改变信用卡消费性贷款的用途,将其用于经营性贷款,大大增加了信用卡使用风险,这种现象在深陷危机中的钢贸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此外,超前消费,超能力消费情况仍十分突出,尤其是经济形势转弱后就业与工资风险与日益攀升的物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年轻人为主的部分消费者不惜铤而走险,或采取多行办卡,以卡养卡,循环套用方式,或通过办卡中介包装资信材料,以申请高授信额度信用卡,抑或冒领、冒用信用卡、恶意透支、利用信用卡套现,使得银行的信用卡坏账风险进一步提高。调查显示,7.38%的消费者持有6张以上信用卡,其中有1.35%的消费者持卡超过10张。在宏观经济下行时期,持卡人的偿债能力出现下降,信用卡坏账风险也更容易集中爆发。
(二)银行防控重点选择
通过数据分析以及银行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信用卡犯罪情况变化与银行防控重点选择存在正相关关系。如各行在办卡环节均确立了“亲见”制度,要求信用卡营销人员“亲见本人,亲见原件,亲见本人签字”,以确保本人办卡,杜绝代办卡、冒用他人身份办卡情况的发生。设立此项制度以来,冒用他人身份证件办理信用卡案件大幅减少,成效明显。而恶意透支案件数量及犯罪数额的银行间差异也体现了各行的风控措施带来的影响。
从整体看,我国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较晚,为了追求信用卡可能带来的市场份额以及预期中间业务收益,各家银行在早期均将跑马圈地作为信用卡发展战略,不惜采取增礼品,一卡拖数卡、许以高透支额等方式发行信用卡。然而,这种一味追求发卡量的做法并未能如期为银行带来收益,反而产生了大量的“睡眠卡”,问题卡,导致管理成本和各项费用的上升,使得银行距离盈利越来越远。对于这一点,股份制银行的感受更为深刻。鉴于上述信用卡滥发所引发的现实风险,各行均提出从跑马圈地向精耕细作转向的信用卡发展战略,由重视信用卡发卡量的扩张转变为量质并举。这主要体现在:(1)各行对发卡环节的考核均落脚在新增客户数上,而不再将发卡量作为考核指标之一;(2)规定了较为详细的办卡规程及客户准入条件,明确营销人员的“亲见”制度;(3)采取系统评分方式确定信用额度;(4)跟踪用卡情况,及时反馈;(5)规范催收环节等。从调研情况看,各行均关注到信用卡风险问题,并在风控措施方面做出努力。信用卡发放与监管催收等均趋向理性。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当前,为了对信用卡业务市场的占有扩张,同时受制于营业网点、办公场所、职工人数以及既有客户群体等方面的限制,仍有部分银行有意识地放低申办门槛、采用多点营销、扫楼式线下推广、高授信、多优惠、送礼品等方式争取客户,甚至采取变通措施,放任一些社会机构或社会人员代办信用卡审批,用类似于揽储的方式随意发放信用卡。某些银行在发卡审查时有意识忽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的相关信用提示,并将短期逾期后归还的客户视为对银行利润高贡献人群,并据此作为提高的授信等级的依据,还有的银行为了争夺收单市场,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大力推广POS机的应用,放松对商户POS机监管,或采取套码方式拉拢商家,使得持卡人交易与真实商家严重不符,损害正当持卡人的合法利益,影响国家的金融监管秩序。
二、信用卡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
我们认为,对于银行而言,信用卡风险的防范措施的选择不仅是出于收益与安全的平衡需要,还关涉到金融市场的稳定与繁荣,这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尽的社会责任。而责任的落实,有赖于银行个人资信档案登记、评估、信用卡授信、监管等一系列机制制度化、规范化运作。为了有效遏制信用卡诈骗犯罪,需要银行做到:
(一)完善个人资信评估机制
个人资信评估是银行发卡授信的主要依据。当前各行对个人的资信情况评估主要结合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通过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电话回访核实表外信息等不同渠道对信用卡申请附件进行调查,再通过各行授信评 分系统,采用系统评分方式,确定授信额度。然而,由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数据尚不完善,同时,缺乏对个人资信评估机制的统一的制度化设计,各行对个人资信评估把握尺度不同,如对持卡人品格的评估,本应是有银行控制信用卡风险最关键的环节,但由于至今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制度和办法,进凭印象评估,随意性很大,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与统一个人资信评估机制,这包括:(1)设定科学有效的资信评估指标,并随着形势的发展作适当的调整和补充。根据国内外学者文献综述,影响客户信用卡还款的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级指标有三个:基本属性,包括年龄、受教 育程度、户口性质、单位类型;经济指标,如个人收入、金融资产、固定资产等;信用指标,如不良信用记录情况、在本行存款情况、存在其他贷款情况、是否有附属卡等。应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对个人申请人设定收入水平、支出水平、家庭月现金流量、历史违约记录等指标;(2)对资信评估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不同指标设定不同分值,并根据分值的高低确定申领人不同资信等级,对不同等级的申领人授予不同的信用额度。(3)充实完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现已有部分银行已通过协商与房产部门、税务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等合作,通过有偿或无偿使用方式,接入相关部门查询端口,以确保客户申报的正确性,并对授信提供支持。这样的做法尽管增加了部分投入,但有效的降低了信用卡办卡风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果,应予推广。随着征信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望逐步将分散在各商业银行、公安、税务、社会保障、电信等部门的个人信用信息纳入到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发挥个人资信调查评估机构的作用。(4)建立风险信息共享信息库,目前国内银行之间对于个人客户信用评级没有统一的共享信息,使得在银行在与信用卡持卡人的博弈中,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对持卡人多行办卡,拆东墙补西墙恶意透支行为难以实现有效监管。应建立银行间的信息互通平台,实现包括不良持卡人信息、不良商户信息、欺诈交易信息、信用卡犯罪信息在内的信用卡风险信息数据实时查询。
(二)设定科学有效的技术标准
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运用对银行信用卡风险防范意义重大。这包括软硬件两方面:(1)应提高信用卡防伪标志的设计标准,大力推广最新一代的智能卡,从基本的信息技术与防伪技术的应用方面手,提高造假难度,尽可能减少虚假信用卡数量。(2)加大科技力量投入和应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设备,实践证明,对智能“e办卡”2.0终端的运用有效的降低了第三方冒领信用卡的概率,该终端通过拍照,将身份与公安系统的身份证比对,第一时间验证办卡人的身份信息,来自银行的信息显示,该终端设备使用后,第三方冒领的比例是几乎被降到零,大大降低了欺诈的概率。(3)针对数据安全风险,应注重保护程序的研发以保障金融机构客户和持卡人的信息安全。
篇2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增大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降低,截至2009年3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495.4亿元,比年初减少了107.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04%,比年初下降了0.38个百分点。然而,这样的成绩却是在不良贷款大规模剥离处置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不良贷款反弹1%,且不良贷款计提拨备平均比例为50%,银行业净利润约25%将被侵蚀。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增长趋缓,部分企业出现订单减少、存货增多、资金周转困难等一系列经营问题,企业融资需求减退,银行业贷款增速放缓,不良贷款率反弹压力将增大,银行的盈利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二)新增贷款的风险日益增大信贷资产质量是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反应。在经济上升期,信贷资产质量通常表现较好,这不仅是因为贷款规模扩张带来的稀释效应,更因为企业效益良好所产生的较好还款能力。相反,在经济下行时期,银行业的资产质量通常表现欠佳,不仅呆账坏账会增加,而且,贷款的逾期情况会比较严重。在全球经济复苏步履维艰的背景下,国内企业效益持续下降,出口不断下滑,而国内需求又难以在短期内快速增长,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国内宏观经济恢复的压力依然较大,银行资产质量问题也会由此进一步凸显出来。
(三)经济政策调整可能导致银行的信贷风险会向某些高度依赖银行贷款的行业倾斜其中,房地产客户的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的主要领域之一。据估算,现在55万亿元的银行信贷中,60%至70%的贷款都是与房地产有关。房价上涨时,这些贷款风险自然隐蔽起来,但是一旦房价下跌,如果某个资金链环节断裂,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爆发。目前,房地产企业房产类贷款质量普遍出现下滑,随着房地产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由此产生的信用风险也在不断增大。由于房地产对银行的依赖性比较强,房地产不确定性带来的高风险也会集中在商业银行内部,一旦出现贷款违约,在房价下降的基础上,即便执行抵押物拍卖也难以收回全部贷款。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且建设滞后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不够。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通常由业务部、风险管理部、稽核部以及贷审会等部门和权力机构共同负责。各业务部门对自己的客户进行定期的贷后检查后,将检查结果交由风险管理部和稽核部审批,最终由贷审会讨论通过并由行长审批。然而,这些部门同时还要对续投信和新授信项目进行贷前调查和贷中审查,在贷后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部门的工作量过大、部门之间权责不清的情况,导致他们在对待贷后工作时仅仅敷衍了事。其次,审贷分离制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加大信贷人员的道德风险。在审贷分离模式下,审查人员负责审批贷款的风险、投放量以及贷款文件的合法性,但是审查人员不与客户直接接触,无法掌握一手资料,所需审查的资料全部由调查部门提供,对调查部门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即使在审查中出现了问题,也仍需通过调查部与客户取得联系,在无形中削弱了其职能的发挥,甚至会导致信贷人员为了获得审批,可能会对贷款材料进行粉饰,从而对贷款审批造成误导。
(二)内部评级系统落后且主观性强目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内部评级系统,作为加强信贷管理、防范信用风险的一项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较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尚有一定差距。我国银行业主要信用评分法、综合评判法等主观性强,缺乏数理统计基础的模型,商业银行通常根据经验设定评级指标和标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国际上比较活跃的定量技术方法是VAR度量,目前国内对VAR方法的使用还主要限于交易或部门层次,在银行层次的运用还很少。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建立起以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识别、度量机制为基础的事前风险控制机制——风险预警机制。
(三)基础数据库不完善且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目前在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开发上尚处于初步阶段,数据库信息之间的连续性较差,缺乏前瞻性。现存的信用数据库主要功能是信息采集,收集客户的基本信息,提供综合查询和统计报表功能为主,大部分商业银行缺少详尽、完整的数据库,缺乏模型分析,银行无法迅速传递、反馈和分析信息,以便及时解决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隐患。个人征信刚刚起步,征信的数据量很小,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企业之间信息不互通,透明度差,很多企业的财务数据无从搜集,已公开的一些大企业的财务数据也存在着失真现象。特别是对客户的非财务信息的搜集缺乏标准化、规范化。
(四)贷款五级分类法在具体应用时存在问题 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贷款的分类上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分类不审慎,分类结果准确性较差。主要表现在对借新还旧贷款、重组贷款、违规贷款等三种类型贷款的认定没有严格执行分类标准,分类时没有考虑贷款的特殊性。另外,在实际操作中,对相邻级次间的分类标准不太明确,可上可下的贷款,特别是一些介于关注类与次级类贷款,分类人员往往倾向于将次级贷款划分为关注类贷款,以此降低不良贷款率。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改进建议
(一)建立防控机制,化解信用风险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风险管理机制缺失的问题,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国外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防控机制:风险预警系统、风险决策系统、风险避险系统、全程监控系统,对信用风险进行全程监控和预警。相比之下,我国商业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等风险类型的识别、计量、检测、化解等方面的技术还不成熟,监管效率还比较低下。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首先应逐步减少风险管理层次、扩大风险管理范围,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其次要构建完整、纵向、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纵向风险管理架构,明确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根,通过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统筹规划,充分发挥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
(二)构建多层次的信用体系,完善信用风险信息系统 建设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控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由监管当局、银行和社会独立信用机构组成的三层立体信息系统,以帮助银行作出决策分析由于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以及所拥有的信息生产优势,无疑在征信数据库建设上处于中心地位。征信和评级机构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设立,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满足从事征信和评级业务的专业要求,拥有一定规模且不断更新的数据库系统,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情况进行判断并给出相应的等级标准。应同时发挥商业银行和各类征信公司的专业优势,做到商业银行与征信公司的业务协作和配合,共同构建我国评价企业和个人信用的信息平台。。在信用数据库的使用上,各个银行应该在监管当局的协调下,实现信息共享。
(三)借鉴与使用现代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在新巴塞尔协议的推动下,国际金融机构开发了一批能良好测评违约风险的内部评级模型如穆迪KMV公司提供的,用于为非上市公司提供债务人评级的Risk Calc模型(Eric,2000)、用于为上市公司提供债务人评级的Credit Monitor和CreditEdge模型(KMV Corporation,1993)、用于提供债项评级的LossCalc模型(Gupton,2002);标准普尔公司提供的产品,主要是用于提供债务人评级的Default Filter模型(Standard&Poor's RisSolutions,2004)。但是,国外流行的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是以成熟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信用制度为基础的。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股价信息和债券市场还不能完全作为商业银行建立信用风险量化管理的依据,所以,许多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还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但是可以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模型的思想,结合我国实际对模型进行修正,将信用风险的度量纳入模型计算中,逐步建立起符合国际银行业标准的内部评级系统。
(四)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确保数据真实有效真实的财务数据及信息披露是信用评级的基本前提,而目前我国企业中财务数据失真、编制虚假会计报表的问题比较严重,势必影响信用评级的准确性,由此导致评级结果不能反应企业未来的资信状况。治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违规情况,一是要加强外部监管,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出比较具体的细则,明确规定违规违法行为的惩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应合理有效的设置会计部门,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归属监事会领导,对会计业务进行日常审计监督。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启示
任何一个商业银行,如果适值市场开放、法规解禁和产品创新,就会在变化波动中增加经营的风险性,管理成为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2009年,我国银行贷款快速增长,年底时人民币贷款余额达40万亿元,有人高呼: “萝卜快了不洗泥”。在这样的事实面前,我们应放眼世界,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未雨绸缪中避免未来银行资产质量的明显恶化。
一、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目前,西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流程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一)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越来越严密,形成风险管理决策机构领导、以专业管理部门为中心和相关业务部门相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系统。
1、风险管理决策机构
风险管理决策机构是指董事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它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西方大银行就意识到风险管理的战略意义,将防范、控制和处理银行所面临的所有风险确定为董事会的一项重要职能。西方商业银行一般设有隶属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主要由银行内、外部的经济金融专家和两名以上的银行决策层成员组成。风险管理委员会在充分的制度保障下,独立于日常业务管理的范畴。例如巴黎银行、德意志银行和瑞士信贷银行等都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层面的问题。
2、专业管理部门
西方商业银行的专业管理部门主要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风险管理部门构成,隶属于风险管理委员会,采用类似“矩阵式”的、全面的、分层次的风险管理模式。
3、相关业务部门
风险管理系统的相关业务部门主要指稽核委员会和风险经理,稽核委员会向董事会和执行委员会负责,稽核人员在定期稽核、测试风险管理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就要及时上报,以便董事会和执行委员会及时采取措施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风险经理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
(二)风险管理流程
相对我国风险管理的一般流程,西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流程完善而有效,主要通过风险的识别、度量、管理手段、监测和报告等方面实现对银行风险的有效管理。
1、风险的识别和度量
风险的识别与度量是风险管理的先决条件,既能增强风险管理的实效性,也能提高监测与报告的针对性。对客户实行授信审批授权前,审批流程的第一步就是要实行风险识别。银行识别贷款潜在风险时,对高风险或未来波动性大的行业予以特别关注。例如瑞士信贷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就定期对相关行业进行风险识别与分析。风险度量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直接关系到风险管理,西方商业银行纷纷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来研究相关度量方法和开发度量模型,并广泛应用于银行风险防控的实践。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类风险度量风起云涌,瑞士信贷集团的Creditrisk+模型和摩根大通的CreditMetrics模型最为著名,较好地实现了风险度量的动态性与前瞻性
2、风险的管理手段
西方商业银行的风险的管理主要从风险承担、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三个角度实现。风险承担是指银行根据行业信用风险大小,通过提高风险溢价和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金来实现对相关信用损失的内部消化,美洲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集团和法国巴黎银行等都计提拨备覆盖行业运行恶化带来的风险。风险控制最重要的手段是行业信用限额,对于行业信用风险管理而言,只有建立一套最基本的、维持良好的行业信用,才能使行业信用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风险转移,商业银行为了有效地对冲行业信用风险,通过银团贷款、贷款出售和信用保险等手段降低行业信用集中度,从而将潜在的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
3、风险的监测和报告
风险监测贯穿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主要针对行业运行趋势和较为集中的行业信用敞口,风险的报告则具有定期性,而且内容涉及到风险管理所有相关内容。
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同质化情况严重,房地产热潮和交通运输潮的行业贷款过于集中,虽已出现了颇多问题,但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意识到前行之路危机四伏,说明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刚刚起步,与完善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路。
我国商业银行在借鉴国际银行风险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不但要健全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从宏观、微观两方面较好地把握与管理银行风险,更要在管理流程方面强化风险管理。
银行管理部门利用高效、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对客户资信情况进行收集,并按一定标准对信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银行财会部门进一步对交易事项的成本进行核算度量,如果可行银行管理部门则要对即将与客户签订的合同进行审查确认;由银行风险管理决策机构审查批准后的高风险交易事项实施实时控制,并对应收账款由银行管理部门采用恰当的方式追讨。
三、结论
我国商业银行起步较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的机会并行。银行的风险管理只有在高度重视和警惕下,才能防患于未然,实现银行信贷投资的安全性和盈利性。
参考文献:
[1] MichelCrouhy,DanGalai,RobertMark. Acomparative analysisofcurrentcreditriskmodels[J] .JournalofBanking&Finance,, 2000, (24) :66-69 .
[2] 张宗益,胡纯. 基于行业分类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度量[J]. 统计与决策, 2006;11
篇4
商业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分期付款等方式所形成的企业之间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用关系,是信用关系的起源和基础。商业信用的主要内容是信用销售、商贸企业及贸易融资以及非金融主体间的一些借贷关系。发展商业信用不仅是当前应对国际经济危机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长久之计。
发展商业信用对当前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信用有助于刺激消费增长
在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出口需求增长趋弱的情况下,没有国内需求的强力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就缺少有力的保障。信用销售所具有的延期或分期付款的特点,使卖方企业可以提前实现销售、锁定目标市场,求得企业发展;使买方企业或消费者可以提前购进货物或实现消费,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从而在宏观上带来内需和消费规模的扩张。
我国最终消费率已经从1981年的67.1%下降到2007年的48.8%,而发达国家的最终消费率高达80%以上,发展中国家也在70%左右。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信用销售相对滞后,这是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专家估算,美国信用销售比例高达90%以上,而我国不到40%。
信用有助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信用销售可以使企业用较少的资金或较迟的支付实现同等或更大的商品购进额,使等量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资金周转速度,降低资金成本,扩大商品流通规模,从宏观上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据专家测算,我国企业年资金周转率平均只有3-4次,而发达国家企业可以达到10-12次,造成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正是信用销售发展程度的不同。
信用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
商业信用与传统的银行信用相比,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上具有比较优势。企业可以通过走访客户等途径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客户的信息,同时,由于对行业的特点和前景具有深刻认识,因此具有更好的风险防控能力。
在发达国家,企业信用的70-80%来源于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只有20%-30%来源于银行贷款。在我国情况正好相反,计划经济下,国家曾严格限制信用销售和各类商业信用,只允许国有银行按照计划提供融资服务。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商业信用仍然没有充分发展,银行信用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造成银行信用及风险集中,融资渠道单一狭窄,融资市场供需失衡,中小企业求贷无门,抑制了经济发展活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地下钱庄等非法金融的发展。据统计,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贷款规模仅占银行信贷总额的8%左右。融资难一直是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商业信用作为企业短期外部融资手段在当前国内的经济环境下十分必要。在信用销售过程中,买卖双方以商品授信的形式,弥补了买方企业资金的不足,形成了对银行信用的补充,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资金短缺压力,扩大生产流通规模。此外,通过信用保险、担保、保理等相关信用服务,可以优化卖方企业的信用等级,提高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价,从而改善融资条件,解决融资困难;还可以通过保单质押贷款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
信用有助于实现信用关系与实体经济的紧密结合
这次金融危机是由美国的次级贷款引起的,根本原因是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发展,脱离实体经济虚拟运行,产生泡沫。而商业信用和信用销售是以商品和服务的交易为载体,信用销售过程中的各类信用产品随着实体经济关系产生或消亡,促使信用关系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结合,防止信用衍生产品脱离实体经济虚拟运行。信用销售商品或服务的短期性、多样性,决定了与之配套的各类信用产品的低流动性,可以防止信用风险的集聚和扩散,避免可能出现的个别企业、个别行业、个别地区的信用风险扩散,形成波及整个国民经济的信用危机和金融灾难。
信用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
建立健全与信用销售相适应的风险防范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标志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发展信用销售,将使社会信用体系从建设转向应用,使企业成为信用体系的基础和主体;使各类信用服务企业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与生产经营活动密切融合的信用产品;使具备信用信息记录归集查询功能的管理系统得到推广应用;使“守信得利,失信受损”的市场机制更加有效,守信氛围愈加浓厚。
我国已具备了大力发展商业信用的客观条件
我国商业信用发展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社会信用环境较差、缺少信用销售的制度安排和信用风险的防范分担机制、信用销售风险很大、中小商贸企业融资困难等,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商业信用良性发展的现实基础,具备了大力发展商业信用的客观条件。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建立
联想等一些大型企业逐步建立健全了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设立了独立于财务和销售的信用管理部门,实行信用预算制度,建立了分工负责、全员参与的企业风险防控和处理机制。
信用销售风险分担机制已见雏形
2003年以来,平安保险、出口信保、人保财险等陆续探索开展了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信用担保机构在信用销售中也做了尝试,美国AIG集团、深圳捷信担保公司等在南京、深圳、大连等地推出了分期付款担保服务。2008年,国内信用保险承保金额约1600亿元。
商贸企业和贸易融资支持体制初步建立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得到了较快发展,据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信用担保机构3000多家,注册资本金总额1500多亿元,2008年信用担保总额6924亿元。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宣传培训,不断加大对信用担保业务支持力度。
福建省在2004年率先实施担保机构风险补助政策,已累计为105家中小信用担保机构提供扶持资金9100万元,还对中小商贸企业信用担保业务给予5‰的风险补偿,对贷款期限和担保机构规模不作限制,使中小商贸企业融资担保占到了总担保额的41.4%,产生了明显的政策引导效果。
一些金融机构探索开展贸易融资业务,将企业贸易活动中的预付款、存货、应收账款以及订单等转换成企业进行融资的信用工具,解决了企业贸易中的融资难题,深发展银行2008年贸易融资金额累计近4000亿元。
加强商务领域信用建设,是商务工作的重要任务
加强商务领域信用建设,是商务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商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要求。做好这项工作,可以有效整治违规失信,改善市场环境,扩大社会消费;有效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促进信用交易,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有效促进商务部门职能转变,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推进商务领域信用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政府主管部门引导推动,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注重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二是诚信宣传教育和信用制度建设并重,褒扬鼓励诚实守信与惩戒违规失信相结合;三是注重应用,培育信用需求,规范信用服务。主要工作有:
建立商务信用分类管理制度
根据商务领域信用建设的要求,逐步完善商务信用分类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在行政审批、资质认定、行业管理、政策支持等相关工作中比对和核查企业信用信息,建立褒扬守信机制。对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列入“黑名单”,并以适当方式公开曝光。
完善商务领域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要求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在依法履行管理职责的过程中,结合电子政务的发展,准确地记录市场主体获得行政许可或经营资质、违法违规处理情况和其他能够反应市场主体信用状况的各类信息。在实现全国商务系统信用信息资源整合的同时,创造条件,逐步实现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信用信息公开、共享。
推动信用销售健康发展,扩大贸易融资
鼓励生产经营企业与商业银行、信用担保公司、信用服务机构合作,发展企业之间和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以分期付款、延期付款等方式进行的信用销售。完善信用销售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分担机制,支持企业购买信用保险和使用第三方提供的专业化信用服务产品;引导企业建立内部信用风险管控制度;开展区域性、行业性或会员制的信用交易数据交换系统的建设试点,实现企业应收账款等信用信息的共享交换。
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担保机构为商贸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商业银行创新贸易融资方式,发展仓单、保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供应链融资。
促进和规范信用服务业发展
研究制定与商务信用建设相关的信用服务业发展的制度和措施,培育市场需求,规范行业发展,推动建立门类齐全、运作规范、专业化水平高的信用服务业。重点是鼓励信用服务机构开发信用服务产品,满足企业信用管理需求;开展商业保理业务试点,促进应收账款流转和融资;发展资产处置服务业,促进抵债资产流转;规范商账追收服务行业的发展,促进应收账款追收、管理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深入推动行业信用建设工作
继续指导商会、行业协会认真贯彻落实《商会协会行业信用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制定行业信用自律公约,帮助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组织开展会员企业信息服务和信用管理知识培训。规范商会协会对会员的信用评价工作,加强调研和监督检查,确保行业信用评价工作的正确方向;强化评价结果的推广、应用,为守信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
结合商务工作实际,组织商会、行业协会,广泛发动企业参与行业信用建设。在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居民服务、畜禽屠宰、酒类流通、汽车流通、成品油流通、拍卖、典当、租赁、电子商务等行业,比照行业管理标准,履行服务承诺,实现放心消费和顺畅交易;在内外贸、吸收外资、对外投资、境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领域,要促进企业提高依法诚信经营意识,加大清理整顿力度,建立信用风险防范制度,树立良好国际形象。
继续开展诚信宣传教育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形式多样、贴近实际、惠及群众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商务领域信用建设的重大意义,宣传商务领域的法律法规、执法程序、举报途径和查处机制,宣传守法守信的典型企业和个人,曝光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普及信用知识和防欺诈常识。积极组织好每年9月的“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
篇5
【摘要】采办管理;风险规避;汇率;合同
一、海外项目采办概述
1.海外采办简介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取得非常大的进展,但是中国是一个大国,考虑到消费需求在不断变化以及中国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中国需要大量的海外项目采办。国内研究大多针对的是国际的采办管理,关于海外项目的方面,研究的多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采办薪酬等,对于采办风险的对策却很少涉及。
2.海外项目采办的流程
采办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库存量能够供应生产。采办流程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计划
采办者要首先搜集一些信息,拿到用料部门的请购单,根据这两个作出采办决策,制定需求计划。
(2)组织实施
根据需求计划,认证供应商,协商谈判,签订合同,发出采办订单,审核付款,供应商配送。
(3)监督监控
组织实施采办工程以后,要对采办工程作出评价,进行监控监督。
二、海外项目采办风险
海外项目的采办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海外国家政策方面的风险
一个国家的政策、风俗习惯,国家对于出口的宏观政策以及两个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都会给海外采办项目带来一定的风险。
2.汇率方面的风险
外汇风险在交易、结算和会计3个方面都存在风险,因为外汇的变动会影响到合同的制定,预算的成本,会计在核算购买价格。 外汇汇率变动通常在合同方面有备注,防止外汇汇率变动引发纠纷。
3.信用风险体系
信用风险体系主要是合同方面的信用风险、银行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合同制定方就会利用对方对于当地政策等一些信息不明确的情况下进行期瞒,以满足自身利益。
4.采办合同风险因素
采办过程中的合同包括仓储合同、设备物资采购合同、运输合同、清关合同等,在合同的制定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定价、交货时间的风险,同时在合同的签署、履行以及银行的信用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风险。
5.价格风险因素
采办一方由于价格波动而受到的影响,价格的波动受汇率、资金、原材料的价格的影响。
6.海外采办人员
海外采办人员对公司忠诚度不高,可能会与当地政府和清关公司联手作出有损采办者利益的事情。同时,如果采办者的经验不足,会导致采办的信息化建设落后。
三、海外项目采办风险防控
1.谨慎选择中间商、供货商和海外采办人员
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这是规避采办信用风险的关键所在。在选择采办的供应商、中间商以前要对其政治背景、管理层、资金状况、运营状况、信用风险等因素进行详细的调查,备案,然后综合进行评分,再进行接洽,选择最优的供货商。
2.合同风险的防控方法
海外采办合同属于进出口贸易合同,它具有特殊性,除了具有一般买卖合同的性质外,还具有双方合同、有偿合同的共性,还有国际性。
3.规避汇率风险的措施
要想规避汇率风险带来的损失,首先要根据国际环境以及双方交易选择合适的计价货币,同时要在采办合同中增加保值条款、调整价格或者利率来进行利益维护。
4.运用科学的管理经验,加强采办过程管理
在确保质量的同时,努力降低采办成本,对采办人员进行有效监督。在采办过程中,要明确职责,建立流程,制定周密的采办计划。
5.培训采办人员对采办风险进行识别
采办人员要有采购物品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国际商务方面的经验,对进出口贸易、合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都要有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商务交流和合同谈判。
6.要进行采办计划管理
要对采办过程的采办清单、供应商、物流和仓储供应商等进行计划管理,使得每一环节节节相扣,给予每一环节以足够的重视,确保采购计划有适当的可调节性。
7.为采办物品购买保险
对于地震、海啸等没有提前预测到的自然灾害引发的货物迟到以及货损方面的损失,可以为购买的货物提前购买合适的保险,最小程度降低损失。
四、启示
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海外项目的采办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由于供货商是在海外,这个过程中的交易过程对我方有很大的被动之处,而且还存在很多的由政策、汇率等带来的风险,这都给海外项目采购的过程带来了困难。此时,我国的海外项目采办方应该积极作出采办规划,对供货商的背景进行详细的调查,谨慎应对。
参考文献:
[1] 智伟强. 海外石油作业项目采办成本费用管理――以中国石化哥伦比亚公司为例的分析[J]. 中国经贸, 2015(14):222-223.
[2] 杨育鹏. 论我国海外项目控制采办风险的有效策略[J]. 时代经贸, 2011(8):77-77.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卡;信用卡风险
一、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信用体系制度日益完善,消费者对待持卡消费方式也逐渐认同,信用卡市场已经逐渐成为各大厂商争夺市场的重要战略地,有关信用卡的竞争非常激烈,银行在信用卡市场的投入资本也在不断增大,与此同时,信用卡所提供的消费功能也越来越完善。
中国已被世界公认为世界上发展最快、最有潜力的银行卡消费市场。根据来自央行的大量数据表明,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信用卡综合发行量已经达到4亿张,很快突破4.14亿张,环比增长5.83%,而这个数据在2013年底是3.91亿张,大约相当于每个中国家庭都拥有一张信用卡。根据VISA国际组织对中国信用卡市场的调查分析,预计2015年中国中等收入的人群可能会超过两亿人,那么也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拥有信用卡,也许有的人不止拥有一张信用卡,甚至是三、四张。由此可见,信用卡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但是,在信用卡业务出现总量增长的同时,还必须注意信用卡业务的操作风险,将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水平控制在标准范围内,降低由于风险给商业银行造成的资金损失。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面临的风险
(一)持卡人的信用道德风险
1、恶意透支。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超过商业银行的规定期限或规定限额进行透支,经银行催款后仍不归还的不良行为。这是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领域风险中最常见的,同时也是防控难度最大的风险。
2、非法套现。“信用卡套现”可以理解为持卡人通过非正常合法手续(ATM或柜台)操作提取现金,并通过多家银行将卡中信用限额以内的所有资金以现金的方式全部取出,同时又延迟支付银行提现相关费用的行为。
3、虚假挂失。持卡人假装信用卡丢失,利用办理挂失手续到商业银行止付的这一段时间差,大量透支使用,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损失。
4、无力还款。持卡人因公司破产、下岗、失业、其他意外事故等原因造成经济状况恶化,导致无力在规定的期限内偿还欠款,从而造成商业银行的损失。
(二)特约商户的信用道德风险
特约商户的道德风险是指特约商户的内部人员利用制度上的漏洞,与持卡人合谋进行虚假交易,帮助持卡人进行恶意透支骗取银行资金,提供套现的特约商户就从中获得一定比例的利益的风险,最终导致银行承担全部的损失,而特约商户和持卡人则获得各自的利益。
(三)欺诈风险
1、冒名申请。申请人提供虚假的身份证明、工作证明或者其他的资信材料进行信用卡申请的行为,就是假冒申请。在申请到信用卡后进行的消费和套现行为,是欺诈风险中普遍存在的,也是商业银行最迫切解决的问题。
2、伪造信用卡。网上支付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存在,成为一种最流行的支付手段,特别是年轻人的广泛使用。这是由于网络交易的普及和目前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对客户信息管理规定尚不完善,这就给了不法分子有机可趁的机会。
三、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对持卡人的监督管理
1、加强持卡人风险防范意识。信用卡不仅关乎金钱的问题,还有持卡人的个人信息和信用记录问题。因此,要防范信用卡的风险,首先应该加强持卡人的风险防范意识。持卡人在商业银行办理信用卡时,银行内部人员应告知申请人对信用卡设置支付密码,并且在信用卡的背面签署和申请人身份证件相同且与申请表上签署的名字样式一致。同时,银行应该对持卡人关于安全用卡的风险防范进行培训。
2、提高持卡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持卡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通过提高持卡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来有效减少信用卡的非法犯罪行为。申请人在向银行申请使用信用卡时要严格遵守银行的规章制度,认真准确的填写表格和相关的信息,不做违法的行为,比如冒名申请、伪造信用卡等。
(二)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
1、完善商业银行内部风险防范。为了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要定期的对工作人员的营销业绩和营销质量进行考核,从源头上杜绝风险的产生。当然,也要经常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通过培养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责任感,提升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商业银行还要关注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定期的组织工作人员参加银行的交流会和讲座,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和服务意识。通过不断完善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弥补业务环节的漏洞,防患于未然。
2、随时关注持卡人的还款能力。商业银行应该在发卡之后对持卡人进行全面跟踪,分析持卡人的信息,如个人信息、交易信息、资信信息等。银行也可以随机调查持卡人的工作环境,根据持卡人所处行业、信用卡使用情况以及刷卡之后的还款情况等,定期对持卡人的还款能力进行分析和判断,及时发现潜在的信用风险持卡人,这样就可以减少持卡人因为无力还款的原因导致银行的资金损失。
(三)对特约商户的监督管理
商业银行要定期、不定期的对特约商户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提高收银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修养,确保每个工作人员都能严格按照银行规定受理信用卡,避免发生由于不当操作使得在业务受理中对商业银行造成风险。
(四)加强技术防范
磁条卡的问题逐渐增加,为降低其技术方面的风险,可以用IC卡取代磁条卡,切实杜绝盗卡伪卡行为,降低伪造信用卡的可能性,增加信用卡本身的安全系数。同时,在数据加密方面作出规定,密码信息必须采用密文存储,可以有效防止数据泄漏、篡改。当访问该系统时,必须采用用户身份验证、访问控制和审计追踪等安全措施。这样能有效降低信用卡信息的破解和泄露问题。
参考文献:
[1] 于昕.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探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5).
[2] 郭佳栋,孙英隽.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风险控制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3,(10).
[3] 刘吉和.信用卡风险的成因及多元化治理方略.河北金融,2011,(11).
[4] 赵杰.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12).
[5] 刘雪山.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及防范[J].西部资源,2013,(10).
[6] 陈旭.信用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当代经济,2011,(16):118-119.
篇7
[关键词]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城市金融机构信贷风险
一、引言
近年来,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10年11月,全国共组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425家。在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的过程中,信贷风险成为其发展遇到的重要问题。由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刘光英,2007),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信贷风险对于农村新型机构的发展构成了最大最直接的威胁。因此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对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的防控,更好的发挥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所在。
二、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和城市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形成的对比分析
1.准入门槛不同。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金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而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金不得低于10亿元人民币。城市商业银行在应对各类信贷风险时,可以调动大量资金来处理出现的信贷风险损失,这些损失给银行带来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准入门槛的降低给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其应对风险能力远不及城市商业银行。
2.贷款对象不同。农村新型机构贷款对象主要是大量的农户和一部分中小型企业,既没有以往的信用记录,也没有完善的财务及产业发展系统可供评估,更没有相关专业的评估对其进行评估(王建英,2009)。借款人生产规模较小,应对各种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差,违约的可能性也较大;并且借款人一旦违约,其抵押品难以及时变现,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资金的流动性构成了威胁。而城市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主要为城市居民和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企业。城市居民有着固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在违约的情况下银行也能将其抵押品(如房屋。车辆等)及时变现收回。
3.内部组织结构不同。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在内部管理和法人治理结构上与现代的商业银行相差较远,同时内部缺乏有效的信用评级系统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贷款业务中存在着大量的盲点。内部组织结构的不完善带来了风险控制的漏洞。城市金融机构内部组织结构比较完整,拥有一套比较完善的风险监督机构。
4.操作人员素质不同。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由于地处偏僻,工作环境和待遇相对较差,对金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因此村镇银行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在当地招聘,工作素质相对较低。由于农村中的贷款次数较多,贷款额较小,加之金融人才奇缺,因此贷前调查,贷款审查,贷后跟踪管理等工作还很不到位,一人多职的现象经常发生。而城市往往会有比较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越的待遇,城市商业银行能更加容易的招纳到所需要的人才,能够保证工作按部就班的完成,而不会省略贷款中的诸多环节。
5.行政干预力度不同。为实行某项政策。当地政府很可能利用行政权力调整村镇银行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向。由于这种非市场化运作,村镇银行可能会因信贷风险导致经营损失而成为当地政府实行某项政策的牺牲品。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均为股份有限制企业,有一套现代银行管理和运行体系,政府不能干预银行的具体运行,不会强制商业银行的贷款方向,不会因此而带来信贷风险。
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防控风险的建议与策略
1.增资扩股,扩大自身规模。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增资扩股来扩大自身规模,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首先是发起人应该实现多元化,可以适当的吸引民营资本的进入;其次是在成立后继续吸纳资金进入,扩大规模。
2.对贷款对象多做努力,从源头上控制风险。首先要对贷款对象进行信用教育,让他们有主动到期还款的意识;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保险,降低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因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的损失;最后要对农户进行生产指导,村镇银行等进入机构可以与相关技术部门或农业企业合作,为农户提供生产上的指导,使得农民的投入能回收,并且盈利,这样农户自然有钱可换。
3.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用评级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内部组织结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风险管理部门等城市金融机构具有的组织结构和监督体系,防止因工作疏忽带来风险。
4.建立职工培训机制,提高职工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可以相应提高其待遇,吸引更多的金融人才来经营其业务和进行风险管理;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必须凭职业资格证上岗,建立起内部培训机制,定期对职工进行培训,使他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5.政府减少干预。地方政府的认可是发起成立村镇银行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必要条件,因此政府完全不干预其成立设立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实际的过程中,政府只能从宏观对其进行指导,不能在具体业务上干预其运行和管理,以防止因政府干预而带来信贷风险造成损失,影响其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凌云,刘忠钦,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
[2]赵洪丹,李海红,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与对策[J]时代经贸,2007(88)
[3]王建英,王秀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风险及防范[J]金融经济,2009(4)
篇8
关键词:信用卡;风险管理;乌鲁木齐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1-0088-01
随着信用卡事业的发展,信用卡欺诈事件也不断发生,且呈现出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及公开化的特点。有些犯罪嫌疑人非法设立“办卡公司”、公开提供代办信用卡和套现服务,或通过骗领信用卡、“以卡养卡”提高信用额度及“循环套现”方式骗取银行资金,进行非法放贷活动,对银行和持卡人的资金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用卡产业的健康发展。[1-2]为了更好地对信用卡风险进行防范,笔者以乌鲁木齐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对该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防风险对策,以期为乌鲁木齐商业银行信用卡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乌鲁木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一)银行对信用卡申领资格审查不严
首先,随着银行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银行为扩大业务,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客户办卡,有些业务员为争取客户,有意放松对申请人的资格审查,只是对申请表进行审查,没有进一步进行调查核实,造成许多不具备申领资格的人也能申办成功。其次,在核发信用卡时没有主动核对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国银联信用卡风险信息共享系统上的申请人信息,对申请人是否同时持有其他银行的信用卡或是否存在信用卡不良记录未能及时发现,造成犯罪分子能顺利辗转多家银行办理多张信用卡进行恶意透支。再次,银行对POS机特约商户管理不力。随着信用卡的应用及普及程度越来越高,银行为获取利润新的增长点,大力推广POS机的应用,对商户申请POS机也放松了要求,部分特约商户以收取手续费的形式,为犯罪分子非法套现,谋取不法利益,此举为犯罪分子频繁消费、套现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风险意识低
1.在工作实践中,乌鲁木齐商业银行部分从业人员缺乏监管意识,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系统还不够完善,没有将风险意识贯穿到整个信用卡业务中。另外,信用卡特约商户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特约商户处于主动的市场地位,导致特约商户不愿自觉接受发卡银行培训或进行自我培训。商户的收银员流动率也较大,给商户的培训增加了成本,带来了一定困难。目前商户收银员受理信用卡的专业技能普遍较低,加之责任心不强等原因,不能辨别假卡,或不能识别客户身份,风险发生的概率显著增加。[3]
2.持卡人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大多数用卡人存在不良的用卡习惯,信用卡使用知识尚待普及。持卡人在使用信用卡时,只图自己方便,不遵守用卡章程,也不配合发卡行的信用卡管理工作。信用卡的使用主体是持卡人,如果使用不当,会给不法分子欺诈带来方便。持卡人正确用卡意识偏低,有的甚至故意违反协议,恶意透支,形成信用卡信用风险。
(三)风险控制系统不完善
乌鲁木齐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控制技术在科学性、技术性、系统性三个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有些国外比较成功的风险控制理念和风险管理工具在乌鲁木齐商业银行还未使用。薄弱环节主要集中在实时动态的风险监控决策能力方面,具体体现在对信用卡风险管理系统方面。目前,各个银行都建立了严格的风险控制系统,例如,广发银行在“优化资产结构,确保健康发展”的风险管控宗旨下,主要采取了以下风险防控措施。第一,开展压力测试,预警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第二,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对于经营环境出现不利因素的地区和行业,及时收紧授信审批政策,以应对行业风险;同时对于风险表现较高的地区,严格审批、授信、以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第三,通过精细化客户分群、维护手段的创新,以及逐步升级的系统支撑,不断提高贷后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业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策略支持。第四,建立全方位的欺诈防范系统。第五,通过MIS数据分析,失联评分等工具的应用优化催收策略,实现内部催收的科学化;同时对委外催收服务机构加强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激烈和考核措施,来规范其行为,提升催收效果。目前,乌鲁木齐商业银行主要采用以下手段进行风险管理:一是,银行卡部对持卡人的资信状况进行定期复查,并根据资信状况的变化调整其信用额度;二是,银行卡部与风险管理部、个人银行部、小企业业务部、授信审批部以及经营机构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止付名单的管理;三是,银行卡部须通过风险交易监测系统,对持卡人交易行为进行监控,根据不同时间风险特点,按需设置风险预警指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可疑交易进行甄别分析,及时采取降低信用额度、止付等手段,加强套现、涉嫌欺诈等交易的风险管理。显然,乌鲁木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手段较少。
二、信用卡风险防范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供安全意识
1.对银行信用卡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感,同时,提供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员工能够对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和防范。在员工培训方面,可以借鉴我国其他行的成功做法,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通过引进流程、教材和培训人员来提高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水平。
2.持续加强司法合作和安全用卡宣传工作,强化打击银行卡犯罪和安全宣传长效机制。乌鲁木齐商业银行从发卡的第一步就应对客户进行信用卡风险宣传,尤其是信用卡欺诈风险。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持卡人用卡安全宣传活动,通过电视、报纸和移动等多种渠道,提高持卡人的风险意识、法律意识以及欺诈技能,共同营造安全用卡、放心用卡的社会氛围。
3.规范特约商户工作人员行为,形成培训、奖惩长效机制。要对特约商户工作人员制定培训计划,与发卡行、公安机关及相关执法机关合作,对特约商户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及法制教育。一方面强化他们的业务能力,提高他们识别伪造卡、仿冒卡的能力,并且将这种业务培训形成长效机制,对快速更新的新业务、新技能进行有效的传播[4];另一方面让其意识到如果由于缺乏责任感导致风险发生,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1.采用先进的风险控制手段。目前,乌鲁木齐商业银行在信用卡风险控制技术方面还没有完全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信息反馈速度慢,严重影响了风险处理效率。乌鲁木齐需改善和健全风险管理系统,提高全面风险管理的能力。
2.优化催收管理体制。一是加强催收外包系统建设,改善原有的催收系统,使之能够满足外包数据筛选、提取、查询、导入及存储需要。二是重构催收作业流程,银行员工尽快完成由催收操作员向催收管理员的角色转变。[5]三是建立对催收公司的监督管理机制,要求催收公司报备催收专用电话和催收人员名单,督导催收公司提高效率,减少持卡人投诉。四是畅通与持卡人的沟通渠道,银行设置专用电话,安排专人向持卡人解释银行信用卡催收外包业务。五是逐步建立自催团队,防范持卡人信息泄露。
(三)强化信用卡发卡审查
银行应建立更加严格的信用卡发卡审查制度,严格对办卡人的身份、收入审核,提高办卡门槛,从源头上遏制信用卡诈骗案件的多发态势。同时,银行应当加大监管力度,及时纠正银行违反信用卡业务章程、违规发放信用卡,逃避信贷监控等现象。银行应加强对用卡情况监管,建立健全银行间信息共享机制。银行应对持卡人的还款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对持卡人的信用等级进行定期的评估,对出现的非正常用卡的情况应进行核查和沟通,必要时应及时停卡。[6]通过银监会或银行协会等机构、组织在不同银行之间建立起沟通联系的机制,实现信用卡诈骗等“黑名单”共享,尽量消除信用卡监管盲区。同时,加强特约商户授权管理,加强培训商户财务人员及经办信用卡人员,定期检查商户受卡工作。
参考文献:
[1] 尤晓明.后金融危机下信用卡业务的风险防范[J].中国信用卡,2010(3):67-68.
[2] 尹 龙.规范与促进信用卡业务的有序发展[J].中国信用卡, 2012(1):78-79.
[3] 王 楠.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
[4] 陈广乌.中国信用卡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8-80.
篇9
【关键词】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把控;管理措施
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为社会公众提供理财产品和方案,帮助客户实现最佳投资回报率的综合性业务。近年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繁荣发展,但同时由于理财业务风险问题引发的经济纠纷时常出现。因此,如何进行风险把控成为目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必须面对的问题。
1.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种社会环境给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迅速发展的机会,各大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剧增。过去几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主要体现为“跑马圈地”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表现出一些明显特征。
首先,金融市场微观主体自发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倾向,包括银行负债业务的市场化以及资产业务的市场化,对于银行负债业务中的存款者、银行资产业务中的银行以及银行负债业务中的银行、银行资产业务中的企业这些资金需求方而言,这种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动能均十分强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其次,资本约束下的业务表外化倾向,在日趋严格的资本约束下,商业银行有充足的动力将表内资产通过非保本理财的形式转移至表外,从形式上满足了资本节约的要求。此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收入结构的优化、资本约束下的业务表外化倾向和市场竞争压力下的收入结构中间化倾向是国内各家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表外化意味着风险的转移和分散,目前理财业务风险的过度集中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2.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分析
2.1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表现
2.1.1利率、汇率风险
利率、汇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汇率变化而使资产收益减少或负债成本增加的风险。推动人民币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获取债券市场收益率与存款利率之间的套利利差,一旦债券市场收益率大幅下降,这种套利的风险会自然产生,有可能会导致银行无力支付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率。
2.1.2声誉和信用风险
从法律上讲,银行代客管理资产,只是承担在代客资产管理中相应的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由客户承担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投资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真正落实到位,往往银行还隐性承担了信用、市场风险。投资者往往是把对银行信用的信任转变为对银行产品的信任,进而对银行出售的理财产品的信任,其购买理财产品时,关心的只是收益,并不认真关注所投资理财产品的风险,甚至全然不顾其风险的大小,哪个理财产品收益高就投资那个。尽管有协议在先,有些投资者还是会把风险推向银行,使得银行为维护自身的声誉而被迫应对,难以独善其身。
2.1.3管理及操作风险
目前银行大量推出创新理财产品,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往往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因操作失误或欺诈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有的银行对空白理财产品认购书不作重要凭证管理,经办人员对相关操作规程不熟悉,或者分支行超计划销售,存在较多的风险隐患。
2.2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存在风险的原因
2.2.1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缺乏风险管理措施
有些商业银行通过滚动发售不同期限的理财产品持续募集资金,以期限错配溢价、流动性溢价、信用风险溢价来获取收益,没有严格按规定实现单个理财产品的独立核算。还有些商业银行通过低概率的高预期收益率来吸引客户,但产品到期后,实际收益率远远未达到产品说明书中所列示的预期收益率,甚至出现亏损。
2.2.2银行理财业务的运作管理模式缺乏规范
一些商业银行虽然在合同中设计了风险揭示的条款,但由于对理财产品营销人员缺乏严格的要求和必要的培训,在理财产品的宣传和销售过程中,风险揭示经常被有意或无意忽略。现实中,个人理财师为追求业务的增长往往在销售理财产品时会尽力向客户推荐当期银行的主打产品,而没有向客户揭示产品的潜在风险,或将预期收益宣传为保证收益来误导客户。这种强调保本、淡化风险的行为将给银行带来重大负面影响。
2.2.3理财业务受金融环境及政策的影响
理财产品会随着到市场中汇率、行业发展产生变化,那么理财业务势必受整个金融的影响,而金融环境的不稳定性导致理财业务风险存在。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受政策法规影响的特征比较,我国在银行理财上的政策法规还在完善阶段,而政策法规的出台不可测,一些正在运作的理财产品如果与新出台的政策发挥相悖的话,风险出现是必然的。
3.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的把控思路
3.1完善理财产品的风险管理措施
商业银行要完善理财产品的组织管理、账务核算、资产托管和系统操作等方面管理措施,并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确保理财业务的独立和完整。要把理财业务的资金与吸收客户存款的资金严格分开管理,严格分账核算,以避免利益输送和转移。在内部管理体制上,要对理财业务的前、中、后台实行严格管理,确保每只理财产品有独立的托管账户,其风险与收益做到独立核算。健全和完善理财产品的研发设计、投资运作、销售管理、信息披露等环节的制度体系,使每只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管理都公开透明,确保理财业务的特性能得到充分体现。
3.2强化对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虽然不承担理财产品投资的信用风险,但由于银行理财产品隐含了发行银行的信誉,所以更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尽可能为客户、为投资者提供好服务,帮助客户或投资者分析、识别、防控风险。银行向客户提供的理财产品风险防控提示要优于对自营业务的风险防控,并对不同风险状况、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特征进行定义和风险评级,把商业银行间的风险管理差异,充分地体现在其理财产品上,这也是防控声誉风险的重要举措。风险管理水平较高的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其风险揭示应更为充分、信息披露更为详尽,使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更为便捷,更具可信度,真正做到把不同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销售给有相应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
3.3强化从业员工业务技能的提升,培养高素质的理财专业团队
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是一项专业性强、复杂度高的业务,其能否成为银行经营收益可持续的主要来源,关键在于人才。商业银行要重视和强化代客投资研究和资产管理专业人才的吸纳、培训、培养,尤其要增大资源的投入和人才的储备,形成一支与其业务发展规模相匹配的投资研究、研发设计、投资交易、会计核算、账务处理、估值、托管和信息披露、合规性审查、风险管理等的专业化团队和一套严格、完整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梁涛.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趋同:羊群效应抑或是监管诱导[J].经济与管理,2014,1,6266
[2]叶良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隐患亟待化解[J].现代商业,2013,32,4041
[3]杨明华.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J].金融经济(下半月),2013,12,126127
[4]王晓东.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质押融资的风险及对策[J].商业时代,2013,29,8182
篇10
据央行的《2008年第四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180038.92万张。其中,借记卡发卡量为165806.02万张;信用卡发卡量为14232.9万张。银行卡渗透率(银行卡渗透率是指剔除房地产、大宗批发等交易类型,银行卡消费金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从2001年的2.1%上升到24.2%。与此同时,各类银行卡犯罪也向高科技、集团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手法不断翻新,实施过程更为隐蔽,信用卡套现、伪卡欺诈、ATM资金诈骗、短信和电话转账等风险案件日益增加。2008年4月,在整治银行卡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期间,全国公安机关关于银行卡犯罪立案3672起,涉案金额1.76亿元;破案238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420人,挽回经济损失6161万余元。
2银行卡业务风险表现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指出:我国银行卡业务风险主要分为欺诈风险、信用风险及账户信息泄露风险三大类。表现形式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也有所不同,根据2008年上半年银监会对银行卡业务风险的调查结果和当前风险产生的情况看,银行卡业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2.1欺诈风险。当前,欺诈已经成为导致持卡人资金损失的重要风险,不法分子主要通过“克隆”和骗取银行卡等形式盗取客户资金,通过网络和电话转账等形式骗取客户资金。
2.2操作风险。主要是因工作人员违规操作或操作失误造成的银行资金损失,还有假职务之便,内外勾结、串通作案,造成发卡行或客户的资金损失。
2.3交易风险。主要集中在贷记卡、准贷记卡的非正常交易或违章操作,包括不法商户提供信用卡套现交易和中介机构或个人不规范的信用卡营销所引发的风险。
2.4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对贷记卡、准贷记卡申请人审查不严,降低准入门槛,向高风险人群、收入不稳定人群发放信用卡,加大银行资金风险。
3银行卡业务风险成因
3.1犯罪手段花样翻新。目前人们的安全意识已经普遍提高,但不法分子的犯罪手段也不断推陈出新,持卡人稍有不慎就落入彀中,造成资金损失。
3.2管理层面存在缺陷。在发卡环节上,不同程度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业务轻管理,重发展轻风险的现象。为了发卡量,淡化资信评估,盲目发卡,随意放宽信用额度,客观上助长了恶意透支的行为。在收单环节上,对特约商户管理不严,资格审查管理松弛,风险控制不力,不能有效监测商户的异常交易,套现行为频繁发生。
3.3风险防范手段不足。一是资信审查不足,缺乏对持卡人情况的全面了解。二是证件甄别无术,对假伪证件难以识别防范,使不法分子骗取银行信用卡后作案。三是透支追讨不力,由于人口流动性增大和银行卡后期管理人员的不足,追讨成为一个问题。四是网上银行漏洞多,尽管日益完善,但金融机构网上银行系统仍然存在安全隐患。五是卡片防伪技术低,我国信用卡采用的磁条卡技术安全性较低,数据信息易被复制和盗取。
3.4用卡环境难如人意。一是竞争激烈。银行卡业务是商业银行效益的有效增长点,近几年,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以发卡量作为业务竞争的主要目标,为今后的信用卡业务留下安全隐患。二是信用淡化。个人征信体系还不完善,社会化和规范化程度较低,难以从源头控制风险。4银行卡业务风险防控对策
4.1完善制度抓执行。各银行根据银监会有关银行卡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风险提示,查遗补阙,进一步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吸取教训,防微杜渐,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4.2加强管理抓审核。在发卡环节,积极利用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中国银联银行卡风险信息系统有效识别个人身份,努力提高审核水平,严格审核申请人资信情况,慎重选择发卡营销外包服务商,严格约束与外包商之间的外包关系。在收单环节,加强对特约商户资质的审核,强化对特约商户的风险控制,加强机具管理,建立健全日常监控机制,关注异常现象,防范套现风险。
4.3重视教育抓效果。银行机构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对员工的教育和思想动态管理,加强内部员工的合规和职业操守教育,重视行为排查工作;另一方面要多种渠道宣传银行卡知识,采取多种形式向客户提示犯罪分子利用银行卡作案的新手段和新动向,提高客户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4加强协作抓防范。一是进一步完善个人征信体系,扩大体系收录内容及使用范围,建立全民信用体系,使信用体系无所不在。二是积极发挥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的职能作用,督促各会员行严格执行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同业约定,共同营造有利于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加网络安全,提高卡片防伪技术。
摘要:银行卡业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风险,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是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从我国银行卡业务的发展现状出发,归纳和分析银行卡业务风险的种类和成因,提出有效防范银行卡业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银行卡业务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央行等四部门研究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Z/OL].中国广播网.
[2]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EB/OL].1999-01-27.
[3]宋焱.银行卡风险重在防范[OL].2009年04月04日08:17.金融时报.
[4]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银行卡发卡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EB/OL].2007-12-09.
- 上一篇:机械自动化专业前景
- 下一篇:肠道健康对人体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