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理学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病理学的概念

篇1

[关键词]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二分法;质疑

Abstract:Some researchers think simply there are only academic power and administrative power in our universities, and give conceptions that academic power is a power which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own and control, administrative power is a power that administrators have. In fact, academic power is a power of managing academic affairs, it is not an opposite conception with administrative power.

Key words: academic power; administrative power;dichotomy; question



一、 问题的提出

学术权力最早为伯顿克拉克在《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权力模式》中提出,认为从高等教育管理的最上层中央政府到最底层的系或讲座,各个层次的决策机构及群体所享有的权力就是学术权力,包括个人权力、专业权力、院校权力和政府权力、政治权力。我国研究者则大多认为,“学术权力是高等学校中学术人员和学术组织所拥有和控制的权力,或简单地说,学术权力是学术人员所拥有和控制的权力”[1]。同时,把高校行政人员所享有的权力称为行政权力。这种把高校中存在的权力现象分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并将其作为一对对称概念使用,在已有的学术研究中成为普遍的认识。还有的文章中将高校内部权力分为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学生权力、政党权力等[2]。但也有研究认为,学术权力应该指对“学术事务管理的权力”,并把学术权力分为学术行政管理权力和学术民主管理权力两种[3]。但在分析方面,还不是很清晰。

从已有的研究看,将高校权力分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标准有三种:其一是依据权力客体是学术事务还是行政事务的不同,认为“学术权力是在管理学术事务时的权力,行政权力是管理行政事务的权力”。其二是依据权力主体划分,“学术权力是学者掌握的权力,行政权力是行政人员掌握的权力”。其三是以权力的来源为依据,把高等学校的权力分为外部权力(包括政府权力、市场权力和社会权力)和内部权力(包括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学生权力和政党权力等),并试图区分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其实,仅仅从概念本身而言,这种划分标准就不清晰。学术、行政、学生、政党究竟是权力的主体还是权力的客体或对象呢?什么是学术事务?什么是行政事务?实际上,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并不是一个对称的概念。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对立,不仅在逻辑上存在错误,而且在法理上和实际生活中都不能说明高校中的权力问题。

二、 学术权力应作广义的理解,是指学术事务管理的权力

什么是学术权力呢?从学术权力的对象、组织和主体来看,我们认为,学术权力应作广义的理解,是指学术事务管理的权力,不仅仅是教师和科研人员等学术人员所拥有和控制的权力。

第一,学术事务同样是行政管理的对象。行政权力中的行政(administration),从词源上看是“执行事务”的意思。在通常意义上,一般认为“行政是指社会组织对一定范围内的事务进行组织与管理等活动”,其中“国家基于公共利益对社会事务的组织与管理称为公共行政”,“其他组织对其内部事务的组织与管理是一般行政”,在某些国家称为“私人行政”[4]。行政权力是一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所享有的权力。学术事务是国家公共事务之一部分,国家的权力当然涵盖学术领域。国家通过立法、行政手段对学术事务进行政治领导,宏观调控、协调与管理,对学术上的可诉讼的争议进行司法审查,这些都是国家权力在学术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术权力实际上是指行政权力在学术领域上的表现形式。当然,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行使权力的方式也有不同,如在中央集权制国家,国家更多的是直接行使权力,而在联邦分权制国家,更多的是使用间接的调控手段行使权力。因此,把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并列为一对范畴就其本来意义来说并不成立。

第二,国家对学术事务享有管理权力,并不否认大学在其自身事务,特别是学术事务上的自主管理权力。由于学术性的教学与研究活动具有探究性、自由性、自主性和学科性的特点,大学应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在西方,这种自治权主要是指“大学的自治行政权”,即大学在处理与教学、研究、课程及进修直接有关的行政事务时所享有的自治权[5](P127)。在德国,大学自治是指由法律规定大学的自治事项。在法定范围内,由大学机构按照自己的意思,决定如何处理事务,并自我负责,国家对该事项的处理不得干涉。大学自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要赋予大学对于学术、研究与教学等有关事务的自由裁量权;其二,大学不受其上级机关指令、监督的约束[5](P127)。值得注意的是,大学自治的目的并非赋予大学对所有校内行政事务的完全自主决定权,大学只有在处理大学教学、研究、课程及直接有关的行政事务时才享有自治权。大学自治权始于中世纪大学,确立于近代德国的洪堡大学,今天亦为各国法律所确认。如德国《大学纲领法》规定大学事务为“大学自治事务”与“国家委办事务”,德国大学为“公法人”,对自治事务享有自治行政权,其范围包括立法自主权、人事自主权、组织自主权、财政自主权及计划自主权等,“国家委办事务”为接受国家委托所执行的国家事务。《大学纲领法》第58条规定,“自治事项”与“国家事项”均由大学内“单一行政组织”来完成[5](P148)。我国《高等教育法》也规定大学享有依法办学的自主权,在相关的《教育法》、《教师法》及《学位条例》上也都没有出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划分。即使在《高等教育法》第42条规定成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也不能说明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对立,只是说明学术人员应当参与大学管理,特别是与学术事务有关的管理。学术委员会究竟是学术权力机构还是行政权力机构,还是一个存疑问题[6]。从司法实践看,按“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的判决,学术委员会的决定是一个具体行政行为,行使的是行政权[7]。因此,从法律上分析,也并不存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对立,大学自治权实质上是大学自治行政权,这种权力同样是以学术事务管理为对象的。

第三,在当今时代,要把学校事务分清哪些是学术事务,哪些是行政事务,恐怕是非常困难的。实在要分的话,可以大致分学者完全自治的事务,学者和行政人共同作用的事务和一般的行政事务,但其界限仍然难以划分清楚。“当我们把学术机构当成一个团体,或更进一步,将其视为一个共同体时,将学术机构的活动看成是生产知识的不可分割的过程时,从权力的客体去划分所谓的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其实是很难的。例如,对科研经费的分配这样的活动,如果单纯作行政事务或学术事务加以管理,恐怕都会在合理性上打上折扣”[8]。即使像教师聘任这样被认为是典型的学术事务也是如此,韦伯曾在《作为职业的学术》的演讲中说道:“大学教师中谁也不喜欢那些关于聘任的讨论,因为他们很少有愉快的经历,不过,我可以说,在我所了解的无数事例中,毫无例外地存在真诚的愿望,要让纯粹的客观标准起决定作用。”[9]“让客观标准起决定作用”就是由制度化的行政权力管理像教师聘任这样的学术事务。

第四,组织化的学术活动中,学术权力主体是多样的。行政管理是以行政体制为基础,以管理职能为依归,由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所行使的一种法定权力。这种权力是由制度所赋予的,是一种授予权。当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被授权管理学术事务时,即获得了学术管理的权力,即学术权力。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也就成了学术权力的权力主体。因此,把学术权力仅仅定义为由教师行使的管理权力,是说不通的。学术权力的主体和行政权力的主体存在着交叉,这种交叉现象是在高等教育和学术机构中独有的现象,在其他组织中是不存在的。 “学术权力”是权力在学术领域上作用的反映,其主体可以是学术人员、行政机关及人员、学生等,其形式可以是教师自治或民主管理形式,也可以行政管理形式。在西方大学中,所谓“大学自治”是指大学在与政府的关系中有相对的自主管理权,“教授治校”是指在大学内部的权力分配中,以教师(过去主要是指教授)为主管理学校事务,特别是与学术有关的事务。在当代,无论是大学自治还是教授治校,其内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源自于中世纪大学的大学自治权和教授治校权都在削弱,政治的和行政的干预与民主的参与管理则在增强,“高等教育越卷入社会的事务中就越有必要用政治的观点来看待它。就像战争意义太重大,不能完全交给将军们决定一样,高等教育也相当重要,不能完全留给教授们决定”[10]。

三、 在西方,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并不是一个对称的概念

在西方学者的著作里,也出现过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概念,但是他们在使用这两个概念时,并不是作为对称概念使用的。西方学者用二分法(Dichotomy)分析学术权力时,说明的是大学里教授(教师)权力(Faculty Power)与行政人员权力(Administrative Power)的对立与矛盾,而不是简单地以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对立相称。撇开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的影响,由于学生权力无论是在范围上还是在影响力上都非常有限,教师与行政人员是主要的权力主体,也是一对主要的权力矛盾主体,当然这二者的关系更多的是合作与协调。伯顿克拉克就写道:“官员成了自己院校的‘鼓吹者’,因为他们的工作奖励和职业成功比教授更直接依赖于院校表面的成功。”[11]不过,在现代高等学校里,由于行政机构与行政人员的膨胀,行政权力挤压教师权力,双方矛盾也比较激烈。

在现代社会中,高等学校的活动是多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在西方大学里,形成了法人治理结构,学校组织中的各个成员或团体共同作用于学术活动。在二战以前,西方大学即形成了董事会、大学评(参)议会和教授会等自治管理机构,但其成员主要是由大学董事、校友、高级行政人员和资深教授组成。二战后,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校园民主运动后,这些机构都进行了民主改革,其成员来源更为广泛,更有代表性。以美国为例,据美国教育行政学者吉尔模(J.Gilmour)在1989年对美国高等院校(包括四年制大学和二年制社区学院)所成立的学术参议会现况的调查报告,在402所高等院校中,大约有90%的大学已设立正式的参议会,教师、行政人员及学生共同参与学校行政管理(见表1)。在参议会里还设有各种特别委员会,处理教学、科研和行政等各项事务(见表2)[12](P39-43)。

在英国,大学行政体制各有不同,但大学重要事务很少出自一、二位主管之手,而是由各相关委员会来决定。最重要的三个委员会组成校董事会、行政委员会和学术评议会,其成员分布极为广泛。比如校董事会包括大学主要官员、捐款者、民间和政府代表、机构代表、当地国会代表及欧洲议会代表、大学成员(包括行政委员会和学术评议会代表)等。行政委员会成员包括主要官员、学术评议会代表和学生代表。学术评议会则包括主要官员、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12](P194)。在学术事务决策方面,前剑桥大学副校长阿什比曾作了生动的解释:“学术事务……从下向上流动。最初它由系或部务委员会提出,然后它作为建议上升到评议会。评议会可能留下它也可能退回它,但很少改变这种建议……最后(中间可能还有好几级)它达到理事会,作为一项建议等待批准。和评议会一样,理事会可能留下它也可能退回它;如果理事会会对它作出改动的话,那将是严重地违反常规。”[13]

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学生对所有校内外权威都看不顺眼,不断起来反抗,热衷于参加校外的政治运动(如反越战示威),在校内则争取对教师评定、课程设计、财务决策等大小事宜有更多的参与机会。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矛盾的缓和,大学内展现出协商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特别是参与与学生事务有关的问题的讨论与决策,成为了制度规定(参见表1)。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德国在《高等教育总纲法》中规定,大学校务委员会里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代表。法国的《富尔法案》确立民主参与原则,要求大学管理机构必须有学生代表。

针对我国“政府对大学干预过多,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和教师在大学管理上人微言轻的现状,我国一些学者提出“学术权力是学术人员拥有和控制的管理学术事务的权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学术界获得比较广泛的认同与响应。但是,从研究的角度看,笼统地说学术权力就是学术人员拥有和控制学术事务的权力,是不准确的。当前,我们虽然要加强学术人员参与学术事务的管理权力,增强他们在学术事务上的决策权力,但更重要的是要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切实地落实高校内不同群体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合理分配学术权力,建立科学的学术权力结构和制度规则,建立合理有效的权力分工与制衡的运行机制,确保学术权力的有效行使。

[参考文献]

[1]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D].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1997.15.

[2]林荣日.论高校内部权力[J].现代大学教育,2005,(2).

[3]别敦荣.学术管理、学术权力等概念释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

[4]王连昌.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5]董保诚.教育法与学术自由[M].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

[6]秦惠民.学术管理中的权力存在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1):51.

[7]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Z].(1999)海行初第104号.

[8]苏晓秋.学术领域的合法统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42.

[9]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10]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27.

[11]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19.

篇2

[关键词] 依托咪酯;丙泊酚;MECT;血流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 R74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09-137-03

Effects of etomidate and propofol on the hemodynamics in 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for the elderly patients

WANG Zhijie1 ZHANG Chunping2 HUANG Xiong2

1.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Brain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Hui'ai Hospital,Guangzhou 510370,China;2.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eutic Room,Brain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Hui'ai Hospital ,Guangzhou 51037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etomidate and propofol on the hemodynamics in 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MECT) for the elderly patients. Methods One hundred elderly patients undergoing MECT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evided into etomidate group (group E,n=50)and propofol group (group P,n=50).Group E were given etomidate 0.3mg/kg for venae,and group P were given propofol 2mg/kg.MAP and HR were measured of two groups before anesthesia induction(T0),and 1(T1)、3(T2)、8(T3) and 15min(T4) after MECT. Results Compared with before the MECT,MAP of two groups increased,and HR increased at T1(P0.05).MAP and HR of group P at T2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hose at T0(P0.05). Conclution Etomidate induced anesthesia in the MECT for elderly patients shows less influence on haemodynamics,and the propofol has great influence on haemodynamics.

[Key words] Etomidate;Propofol;Mect;Hemodynamics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是将电休克治疗与麻醉相结合,产生镇静和肌肉松弛作用,避免电刺激引起的肌肉抽搐、牙关紧闭等并发症,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对麻醉提出了新的要求[1-2]。老年人对麻醉和MECT的耐受力差,风险较高,常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明显变化,可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依托咪酯和丙泊酚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的静脉。本研究观察比较老年患者行MECT治疗使用依托咪酯和丙泊酚麻醉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探讨两种静脉全麻药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7月期间接受MECT治疗的老年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组)和丙泊酚组(P组)。所有患者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65~75岁,ASAⅠ~Ⅱ级,患者所患疾病为:抑郁症46例,躁狂症23例,双向情感障碍17例,精神分裂症14例。其中E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65~75岁;抑郁症21例,躁狂症

注:与T0时比较,*t=2.814,#t=2.548,t=2.692,P

13例,双相情感障碍9例,精神分裂症7例。P组50例,男24,女26例;年龄65~75岁;抑郁症25例,躁狂症10例,双相情感障碍8例,精神分裂症7例。排除标准: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病史,术前肝肾功能异常,既往有重大麻醉手术使。按MECT常规每例患者行MECT治疗6次,共600例次。两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构成比及疾病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MECT前禁食水8h,术前无用药,进入治疗室后,开放静脉通道。麻醉诱导:根据组别分别给予依托咪酯(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H32022999)0.3mg/kg或丙泊酚(英国阿斯利康制药公司,H20030427)2mg/kg,至麻醉诱导成功后,琥珀胆碱经脉滴注。麻醉成功后,采用面罩给氧,手控呼吸。全身肌肉松弛,腱反射消失后,给予电休克治疗,美国思倍通5000Q电休克治疗仪,辅助呼吸,直至手术结束,患者意识恢复,自主呼吸恢复,送入观察室。麻醉及观察由同一组医师完成。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0)、通电后1分钟(T1)、通电后3 分钟(T2)通电后8分钟(T3)通电后15分钟(T4)的心电图、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通电后即刻E组2名患者出现室性早搏,4名患者出现房性早搏,P组3名患者出现室性早搏,3名患者出现房性早搏,所有出现心电图异常的患者早搏的频率均小于5次/min,12名出现早搏的患者最迟3min后心电图恢复正常。SPO2均在正常范围。

2.2 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两组患者在T1时均出现平均动脉压升高,心率加快(P0.05),P组患者T2时间点相比T0时MAP与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高血压和心动过速(见表1,表2)。

3 讨论

电休克治疗是临床上治疗药物耐受抑郁症及其他精神疾病的常用方法,其机制是采用电流刺激大脑,促使脑细胞放电,诱发癫痫发作,发生一系列变化,进而达到治疗效果[3]。丙泊酚是临床常用的物,其可缩短癫痫发作的时间,增加发作域值,并且有剂量依赖性[4-5]。而依托咪酯则降低发作阈值,对发作时间无明显的影响。研究显示,电休克治疗时间超过25s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6]。丙泊酚与依托咪酯均为经脉注射,优点为迅速起效,患者在30s内入睡,作用时间维持在3~5min。依托咪酯经肝脏代谢,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小,较少导致心率血压发生波动,对心搏出量、心输出量影响也不明显,不抑制呼吸系统[7]。丙泊酚属于烷基酚类,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其通过导致心输出量的改变而影响血压波动[8]。丙泊酚广泛用于MECT,但其抗癫痫作用影响了电休克的临床疗效[9]。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能安静、顺利的完成麻醉诱导及MECT治疗,治疗后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本研究观察了使用丙泊酚或依托咪酯诱导行MECT治疗后1(T1)、3(T2)、8(T3)和15min(T4)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行MECT治疗后1min,虽然已经使用物,且麻醉效果满意,但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诱导前显著升高(P0.05),说明依托咪酯用于老年患者麻醉行MECT治疗对患者血压及心率基本无影响。既往有研究[10-12]比较了依托咪酯与异丙酚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依托咪酯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优于异丙酚。P组患者在MECT治疗后3min时(T2)平均动脉压及心率的变化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依托咪酯及丙泊酚运用于MECT治疗时各有优缺点,丙泊酚半衰期略短于依托咪酯;依托咪酯诱导老年人行MECT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影响比较平稳,而丙泊酚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我们建议在临床工作中,对老年患者行MECT治疗时选择依托咪酯诱导,以免血压及心率波动太大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邓春继,蔡巧颖,杜波.丙泊酚、依托咪酯应用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效应评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6):648.

[2] 苏洁,陈奋莺.丙泊酚和依托咪酯在68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福建医药杂志,2011,33(2):116.

[3] Madhavan Seshadri.Nadeem Z Mazi-Kotwa1.Response predictors in ECT:A discussion about Seizure Threshold[J].British Journal o Medical Practitioners,2011,4(2):424.

[4] GrundmannU,Schneider SO.Anesthesia for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J].Der Anaesthesist,2013,62(4):311-322.

[5] Michail NA,Mustafa MH,Paul FW.The comparative effects of methohexital,propofol,and etomidate for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J].Anesth Analg,995,81(3):596-602.

[6] Saxby Pridmore,Gaye Batt,Hakuei Fujiyama.ECT seizure duration database information[J].German J Psychiatry,2011,14(1):35-39.

[7] 王强,陈敏,巩固.依托咪酯和丙泊酚诱导对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06,35(8):926-928.

[8] 赵洪祖,杜好瑞,李红.MECT治疗前后物对血压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1):10-11.

[9] Madhavan Seshadri,Nadeem Z Mazi-Kotwa1.Response predictors in ECT:A discussion about Seizure Threshold[J].British Journal o Medical Practitioners,2011,4(2):424.

[10] Ivanyi z,Tolna J.Impact of propofol and etomidate on seizure activity during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J].Anesth Analg,2007,104(1):241-241.

[11] Khalid N,Atkins M.The effects of etomidate on seizure duration and electrical stimulus dose in seizure-resistant patients during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J].J ECT,2006,22(3):184-188.

[12] Patel AS,Gorst-Unsworth C,Venn RM,et a1.Anesthesia an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A retrospective study comparing etomidate and propofol[J].J ECT,2006,22(3):179-183.

[13] 周惠芬,何焕钟.依托咪酯与丙泊酚联合用于高龄患者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手术的麻醉[J].医药导报,2008,27(4):414-415.

[14] Khalid N,Atkins M,Kirov G.The effects of etomidate on seizure duration and electrical stimulus dose in seizure-resistant patients during electroc0nvulsive therapy[J].J ECT,2006,22(3):184-188.

篇3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通过研究人体疾病的病因、发生机制及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来揭示疾病产生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不仅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还与人体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基础学科关系紧密,并为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学科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尤其是临床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1]。它在当今的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无可替代。病理学的学科内容比较繁杂,理解起来也比较抽象,学生记忆起来不容易,特别是对于底子比较薄、学习能力不强的中职学生而言,掌握起来尤其困难,甚至会有很多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厌学情绪,严重影响其对病理学学科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病理学科的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课堂效果,努力帮助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各种技能。

2当前职校病理学教学困境

2.1学情分析不足。教师在病理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课堂教学本身,忽视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看不到中职卫生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问题学生较多;看到不到这些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叛逆期”,他们心理敏感、目标模糊、自制力较差、缺乏耐心,对书本知识缺乏应有的兴趣,对自我缺乏长远规划;看不到这些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实际讲课时,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不能彻底“备透”学生,做到“知己知彼”,不能仅凭“一厢情愿”的满堂灌,忽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2.2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病理学学科内容特点的限制,教师在教授病理学课程时往往采用以往的授课模式,易导致教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脱节,出现了“重理论,轻临床”的一只脚走路的现象,教学效果很差。病理学是一门临床基础科学,在平时教学时教师应该尽可能的结合临床实践,多选用一些经典的病例有助于学生理解学科中复杂而抽象的理论、原理和基本概念,不能单纯的照本宣科,尤其是一些年轻的、缺乏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常常停留在简单的说教,学生听的非常吃力,这是导致中职病理学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2.3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病理学对学生而言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内容深奥、抽象晦涩,学生学习起来往往容易感觉枯燥乏味、难懂、难学,甚至非常吃力。因此,学生对其学习往往缺乏应有的兴趣,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上课时候非常消极被动,对老师的提问、授课缺乏应有的响应,甚至产生抵触的心理,作业、考试停留在应付的层面,这些因素严重影制约着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3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模式

3.1精心加工教材,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大纲规定,中职病理学课时大致50左右学时,面对庞大的病理学内容,需要精简内容,讲重点、难点,所以一个科学合理的内容编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深度加工教材,内容上科学取舍,合理编排[2]。如教师可以把全书的教学重点定在肿瘤、《炎症》和传染病等几部分,这几章是全书的重点,而且临床表现上炎症和肿瘤较为常见。对那些抽象描述的概念(含疾病的发生机制),如槟榔肝、巧克力囊肿、一些常见的疾病的演变和转归过程等教师要尽可能的结合临床,采用案例教学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概念、理论和原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时候要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结构到功能,按部就班展开,将前后交错互相牵连而引起的混乱尽可能降到最低水平。3.2利用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病理学的内容抽象而复杂,中职学生在学习期来感到非常吃力,长久下去,容易对这门学科产生厌学情绪。常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对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要突出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尝试引导学生用病理知识解释疾病的临床表现、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检验专业的学生,要充分强调显微镜下的病理变化,引导学生注意联系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因为最早期的病变发生于分子水平,常有生物化学和酶类的改变。3.3坚持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首先,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原则,一堂课的学习效果好坏,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第一,启发式、提问式教学。第二,对比、归纳式教学。这是一种要求前后内容联系记忆的方法,比如在讲到抗体的分类时,提示学生考虑抗原的分类,那么学生就很自然地可以根据抗原的分类列出抗体的分类,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归纳式教学。第三,讨论式教学[3]。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2-3次小组讨论,每组15-20人。小组讨论是帮助同学理解难点,理清头绪,跨出误区,锻炼思维的较好的教学形式,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慢慢地养成查阅、收集资料的习惯[4]。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反映很好,认为“经过自己组织过的东西,理解深刻,记得牢固”[5]。为此,教师要精心准备课件,不仅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图片库、实验操作库、专业动态、专业词汇库、病理学成果介绍、交流信箱等内容。这样方便学生随时通过网络浏览课件内容和链接相关病理学网站,了解病理学新动态,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作者:胡东昊 单位:河南省焦作职工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姚俊霞,张晖.针对不同专业及层次学生病理学教学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4):353-354.

[3]夏启德,脱中菲.高等教育知识观的转变与高校课程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04,(6).

篇4

关键词:多维度 兴趣培养 病理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99-01

1 引言

病理学主要研究疾病的发生原因、机制、改变等都多种功能学科,在医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由于病理学课堂在教学中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所以教学质量的高度主要由实验教学效果来决定的。所以要保证病理学教学中的质量,就要培养学生的多维度兴趣,在各个思想变化中提升自己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实现实践教学的积极意义。

2 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构建

2.1多种观念的植入方式

首先,根据病理学中的相关知识对病理学教学中的学生和教师进行相关的理念引入,使学生和教师在整个教学期间具有明确的定位方式。在病理学教学实验中,首先引入人文素质教育,例如:在病理学教学中,将医学中著名的名人、专家引入到病理学实验中,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启发现象[1]。还要将哲学思想因素引入实验室教学中,由于病理学教学中的内容比较复杂、概念比较多,而且,在一些疾病研究中不仅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在实践方式中也没有得到具体的创新方式。例如:研究大叶性肺炎的四个发展时期,由于这种研究是一个连续性的运动过程,所以就要对各个运动中的变化规律进行阐述。根据纤维素的变化规律,可以对红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溶解过程进行研究。然后根据矛盾观点对机体的损伤、相关的病菌组织进行分析。根据病变的共性和个性,对各种疾病存在的共因、病变的变化规律以及具体化方式进行研究[2]。

2.2临床病理的讨论形式

在病理学实验中,对某个病状开展相应的讨论会,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病理知识的印象,还能将相关理论知识在临床实验中连接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独立思想能力。例如:教师提供出相关的病理资料和临床病例,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在阅读一些相关资料和讨论等方式基础上,对病理中的相关的系统、器官等方式进行归类,确定出某个系统的病变因素,对发病原因、发病效果以及发病的解决措施进行研究,找出病变中的相关因素,对临床和病理因素进行治疗等。在这种讨论方式后,教师要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记录,并对学生在讨论期间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等。

2.3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方式中,首先利用PBL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中是以问题型为基础,以学生发展为主要课堂方式来建立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引导,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3]。在病理学学习中,要增加学生的互动性,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例如:学习溃疡型胃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就应引入相关的溃疡知识,对溃疡在胃癌和胃溃疡形态上进行区分,对两个之间的类别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从而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辨别性。

3 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构建

3.1教学平台的设立

开放式的教学平台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建立的,学生在平台创建中是主要的中心组织结构。在这种教学平台中,不仅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主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例如:在病理学实验中,组织学生对尸体的解剖进行参观,对尸体的病变事故进行了解。学生在这种平台建设中,对病理工作进行参观、了解相关病理的取材、制片以及各个科室的工作程序,并能够掌握先进的病理学技术。还要开放人体形态的科技馆,对多种病理知识进行参观式学习,从而保障平台在交流和应用方式上的创新和应用性。例如,某学校引入病理学的相关学者到校进行演讲,为学生在整个学习中提供了解知识的平台,不仅能扩展知识框架,还能实现更多的交流空间。

3.2互动实验室的设立

在互动实验室建立模式下,要利用显微镜数码进行教学,不仅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也吸引了学生读对实验教学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病理学中的显微镜数码互动系统不仅仅在图像、动画效果中,还体现在声音变化上,实现了灵活性的互动方式[4]。这种多功能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变化,提升病理学的教学水平,显微镜互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也实现了多种创新。例如:在实验室方式下进行数字切片模式。病理学中的数字切片方式是利用自动化的显微镜形式来实现的,首先,它能对玻璃片进行扫描,然后将单个的图片信息拼接成完整的、全视野的图像。在这种互动实验教学中,学生利用显微镜可以针对不同的病理现象进行互动,对每个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情况和意识进行交流、互动,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进行补充、说明,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变化和理解能力。

3.3网络教学的引入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变化,在教学中也逐渐形成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病理教学中利用网络教学实现了新的创新领域,也提升了学生的兴趣[5]。根据病理学的基本条件,将校园网络作为主要支撑力量,对病理学建行建立相关的网站信息,学生利用相关的网址信息不仅能及时浏览出病理学知识中的相关案例、相关的课件信息,还能对存在的病理学知识进行讨论,阐述一定的意见和建议,无论在哪种时间和空间变化上,教学的在线形式都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病理学中理解尸体的解剖情况,在网站连接上,学生可以在网站上找到相关案例进行了解,对解剖程序、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解。还可以针对不同的解剖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实现网络教学的积极意义。

4 结语

多维度兴趣培养在表现方式上是一种先进教学理念和先进教学方法的结合方式,在实际教学期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还能促进病理教学的应用方式,从而实现病理学科的优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廖鸿纯,张晓东.基于人才培养质量的病理学实验教学的优化[A].中国解剖学会科技开发和咨询工作委员会,2013:2.

[2]朱莉静,张燕辉.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病理学PBL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6:303-304.

[3]周璐.PBL教学法在中职《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篇5

【关键词】中职;护理教育;病理学教学

据最新统计,到2015年末,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比达到1:1—1:1.2。据中华护理学会披露,目前中国护士短缺至少达一百万人。以浙江省为例:目前该省有注册护士10.13万人,和医生人数相当。根据1978年国家制定的“医生与护理人员1∶2配比”来计算浙江省护士缺口至少达到10万。

一、目前中职护理的存在有其必然性

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给予重点扶持。目前全国护理教育院校数量、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但是由于体制、编制的制约,各医院能提供的护士岗位数量严重不足[岗位的学历要求也逐年提高,导致中职、高职等低学历层次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就业形势严峻。但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职护理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边缘地区贫困地区,就业环境差收入低,很难吸引本科护理毕业生就业,中职高职的存在能够缓解这些地区医务人员不足的压力。还有很多的乡镇卫生院、社区、诊所等地方的从业人员也多以中职护理毕业生为主,中职护理的存在完善了护士人才结构,缓解了护理人员不足的压力,在现阶段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二、中职护理课程开设情况,及病理学的开课现状

按照国家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现行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即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临床课。中职学生年纪小,底子薄,文化课不能丢,思想课不能少,身体锻炼很重要,中职课程设置时必须开始相当数量的文化课、思想课、体育课等等课程[同时要参加护士执照考试还必须有不下于十个月的临床实习,而中职学制只有三年,这就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临床课的课时压缩了很多。护士最终的工作是走向临床,所以专业临床课的课时也不能少,最终导致包括病理学在内的专业基础课课时大量压缩。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合为一本教材,同时很多学校的病理课课时由原来的一百多节减少到几十节。当前中职学生,在应试教育中成绩大多数并不突出,学习基础较差。而病理学中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抽象思维应用广泛。课时的减少,难点知识没有时间和空间展开讲解,病理学变得更加“枯燥无味”,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不想学习、不会学习,“60分万岁”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市场。专业基础课没有学好,专业临床课理解起来就困难,学生学习能力不能提高,无法真正掌握全部的学习要点。这样的毕业生参加工作以后,对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接受能力较差,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受限,医疗水平无法提高。怎样利用有限的课时开设好病理课,优化病理学教学,提高中职护理毕业生的专业水平,成为了病理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中职护理中病理学教学该如何开展

3.1根据中职护理特点制定教学计划,选取合适教材,优化教学效果

制定教学计划时突出总论,精简各论。病理学总论后期专业临床课中学习的疾病的基础,总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等都应作为重点内容讲清讲透。在各论教学时应将重点放在病因和病理临床联系上,为疾病的预防和护理奠定理论基础,改变传统病理学侧重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的教学理念,做到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底子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实际情况。教材是教学工作的依托,选取合适的教材对于教学效果提升显得尤为重要。病理学的很多教材基本都是为临床专业编写的,侧重于病理变化,发病机制等内容的阐述,内容深,难度大。适合护理专业的教材较少,适合中职护理的简单易懂的病理教材就更加难得,所以在选取教材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好中职护理的专业需求,同时在讲解时做适当的内容取舍。

3.2学会多媒体技术,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病理学注重讲授病变器官的形态变化,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在课堂展示大量的病理图片,使学生对于病变器官的形态有更加形象的认识。而flas的使用可将抽象的概念、理论、病理过程及疾病的发生机制等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动态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加入可案例法,PBL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中职学生年纪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这就要求教师讲课时语调不能过于平淡一致,讲解要抑扬顿挫富有感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同时要选取学生熟悉的内容多举例,帮助学生类比记忆。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十分重要一门桥梁课。病理课教学效果提升能够中提升职护理毕业生专业能力,帮助中职护理毕业生更好的适应临床需求改善就业。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护理毕业生,是病理学教师们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护理学病理学思考

护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分为护理基础课与护理专业课。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等为基础课;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为专业课。其中专业课自课程出现起就带有明显的护理学的特征是紧紧围绕护理学的需求展开的,而其中的基础课课程最开始都是起源于临床医学带有明显的临床医学的特征。所以在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怎样将带有临床特点的基础课进行改革,更好的为护理实践是护理专业教师一直在认真思索的一个问题。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课,是护理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国内外的护理学教育中,在不同层次的护理学教育中,都开设了病理学这一专业基础课程。在我国2015年护士执照考试中更是加大了病理学的比重,凸显出病理学这一学科在护理学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如何改进护理学专业中病理学教学。

1教材方面

如上文谈到的,很多护理专业基础课最开始都是为临床医学服务的,教材也是按照临床专业的需求来编写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都是使用临床医学专业的教材,在教学中未突出护理专业的培养需求;在护理学实习中病理学与护理实践脱节。因此想要改进护理学专业中病理学教学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对护理专业的病理学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进行改革,根据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及改编,突出护理专业的需求和特色。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的病理学知识,观察及分析病情变化,推导病变可能会引起的身体反应和情绪变化,借此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进入临床后能够更自觉地与医师配合,指导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在教材编写中注意以下原则:①简化病理变化的镜下所见部分,突出大体表现;②简化病因和发病机制,突出临床与病理联系,并相应增加与护理专业有关的内容;③强化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突出病理变化与护理实践的联系。

2课程设置方面

在护理教育改革中,护理人文等学科的比例提升,基础医学的比例下降,同时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合并为1门课程,病理课课时大量缩减。改革以后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方面现代护理模式要求专业知识更趋完善;另一方面要求增加新课程,削减原有课程学时。如何解决这对矛盾以满足教学需要,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校重新设置和组织了课程,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内容穿插安排,合理利用学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坚持一个原则——突出总论,精简各论。总论部分介绍的内容是后面所有疾病学习的基础,所以总论部分应多占课时重点讲解。各论部分与后期开设的内科、外科的内容有一定重叠,可适度精简。同时取消了部分实验课,将有关内容利用录像、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加以弥补。

3教学内容方面——突出临床病理联系

篇7

关键词: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49-03

社会的不断进步使高校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大数据时代给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带来无限机遇,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表现出某种不适应性,合理利用大数据,电子设备及网络资源会大大提高人才培养效率。近年来,国家和各大高校逐渐开始重视微课程建设。

“园艺植物病理学”为园艺及植物保护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整个学科的专业课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学科[1]。笔者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表现出诸多局限之处,亟须辅以新型教学工具,微课程的实施给此课程的建设和变革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因此,本文针对“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展开论述。

一、微课程的内涵及特点

(一) 微课程的内涵

目前,许多人认为“微课程”等同于“微课”,将二者的概念混淆[2],但笔者认为,“微课程”与“微课”有所交叉但又不完全相同,不可同日而语。“微课”是指依托媒体教学视频,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等内容而开展的趣味性强、针对性强且具有启发性时间较短的教学设计。“微课程”指针对某一学科或者某个专题而设计的微型课程,是一个涵盖微课的大的范

围。微课程以一系列密切相关,相互联系的微课为主体,主要应用数字化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微课程不仅仅包含微课,还包含教学设计、课件、习题检测等辅助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讨论、教师点评等教学活动[3]。

(二)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课程时间短、所含的内容量较小、表现形式多样;第二,利用电子教学设备及数字化媒体,例如PPT、正式学习微视频、Flash作为教学平台[4];第三,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第四,利用率高,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学习。总之,相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微课程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更易于被知识接收者掌握和接受,可以说微课程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

二、“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课时压缩严重

“园艺植物病理学”是园艺植物保护专业的基础课程,但现在高校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课程课时比例加大,这就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专业课程的课时数量。近年来,“园艺植物病理学”相关的成果、观点不断更新,学生应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不断增加和丰富,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矛盾给“园艺植物病理学”专业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5]。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成了该门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合理利用微课程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理论教学方式单一

“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为教师利用PPT结合板书“满堂灌”教学,有些教师的PPT以大篇幅的文字为主[6]。“园艺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包含许多抽象概念及无直观印象的名词,传统的学习方式往往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晦涩难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通过对所教授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普遍认可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传统教学模式使得许多学生缺乏对此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往往感觉学习难度较大,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探索出趣味性、实用性更强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更扎实地掌握该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

此外,传统“园艺植物病理学”每次的教学时间一般为两学时,每学时45分钟,有研究表明,学生高度集中精力的时间一般为10―20分钟,可见,传统45分钟甚至90分钟的教学并不一定能有效抓住学生精力最集中的时间段来讲解重难点知识。微课程的短时教学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将重难点知识利用10分钟展现出来,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三)实验教学安排不合理

目前全国各大农业院校“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均已开设实验课程,但是根据实际调查发现,很多学校把理论教学安排在前半学期,实验课程安排在学期的期

末,导致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步,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现行的实验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目前“园艺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主要包括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各类病原真菌引起的主要病害症状、病原特点以及病原分离与鉴定,需要采集大量的活体实验材料,但是实验材料及所用试剂往往均由实验员或教师准备,学生只是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导致学生缺乏对实验材料的理解。另外,实验课程教学以教师讲解实验原理与目的以及主要操作流程为主,学生根据教师讲解进行操作,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互动,导致学生对实验原理及过程并不能完全深入理解,往往会不明所以,无法真正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此外,现行“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实验考核方式基本是以提交实验报告的形式为主,学生为了能够撰写出数据准确的实验报告往往会抄袭或编造数据,课程效果很难保证。实验过程及实验报告基本不涉及对实验的思考与讨论,无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以教师为主体,缺少学生参与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尤其是高校教育,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普遍较少。一般授课内容及重难点教学只是由教师确定和设计,缺乏学生的参与,教学过程往往也只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学评价采用统一标准,针对性不强,很难因材施教。实际上,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习难点各不相同。微课程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往往只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可以针对自身特点自主选择“学什么”和“如何学”,随时复习重点知识并反复学习难点问题弥补自身的不足。

(五)教学时间、地点有限

“园艺植物病理学”为园艺植物保护方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现在,对于该门课程我国各大高校普遍的授课方式为利用1―2学期时间,开设30―40学时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课程学习期结束后,学生继续学习的途径较少,且缺乏和教师交流的机会,遇到疑难问题往往无从下手,走出校园后,这种学习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当代的教育应该以“终身学习”为最终目标,微课程的教学依托于电子设备、数字化视频及网络资源,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微课程的这一特点随时随地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学的适用性更普遍。

(六)教师资源匮乏

“园艺植物病理学”涉及的课程内容较多、知识面较广,如园艺植物学、病原学、病理学、病害防治等,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仅有一名教师完成全部教学内容的讲解,但所谓“术业有专攻”,人毕竟精力有限,多数教师往往只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和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因此,传统教学一个教师贯穿始终的授课模式很难实现教师资源最优化配置。微课程便可以摆脱这种限制,可以成立教学教研组,根据组内教师的研究领域及专长合理分配教师资源,如让专门研究细菌性病害的教师讲解细菌性病害,让专门研究真菌性病害的教师教授真菌性病害,让病害诊断方面有建树的教师讲解病害诊断等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各个教师的专长合理给其分配任务,实现教师资源最合理的利用。

三、“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原则

(一)微型性原则

顾名思义,既然称之为“微”,时间必然不能太长,但对于“园艺植物病理学”这一原理性较强的学科,时间过短又难以完全将知识点讲解清楚。因此对于该门课程需要在知识点表述清晰的前提下尽量控制讲解时间,经过笔者对该门微课程的实践教学认为,“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时间控制在8―15分钟为宜。

微课程的“微”不仅仅指时间,内容的容量也要把握好“微”原则,切忌贪多求大,应该只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表述宜简单易懂、重点突出[7]。

(二)规范性原则

首先,微课程时间要求短,只有短短十几分钟,因此教学内容甚至讲稿字数均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正常语速下,人可表达120字/分钟,参考“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授课时间,讲稿字数不宜超过1000字。

微课程不同于传统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主要依托于视频呈现,因此视频背景要符合视觉审美,宜简洁,不要过于花哨,如用文字表达重点内容时,其和背景的色彩对比度要强。PPT制作要和所表达的内容相符合,“园艺植物病理学”相关名词、概念及理论的表达应尽量避免采用纯文字的方式,应该充分结合图片,形象地展示,并注意构图的艺术性和美观性。

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表情和眼神交流,只能靠听觉来接受知识,这对教师的授课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这就要求授课教师的语言表达一定要清晰准确,应该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授课,语速不宜过快。此外,教师的语言应流畅、生动、易懂、趣味性强并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和启发性。

(三)完整性原则

上文提到,微课程不同于微课,不仅仅包含微课内容,微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阶段。“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计要从确定教学目标开始,包含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布局、教学情境的创造。此外,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被纳入其中,而现行的“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大多缺乏教学效果评价这一环节,这也是其他学科微课程创设过程的一个共性问题。微课程讲授过程中往往无法涉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教师往往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及课后练习,学习效果检测等方面不够重视,而微课程是一个完整的学习体验,在进行“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融入各个学习环节,加强课后辅导、教学效果检测及师生交流互动、答疑解惑等环节的设计。

(四)多样性原则

在进行“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计时要充分合理利用各方资源。首先,要合理利用教科书及互联网资源,多吸取优秀微课程设计的经验。此外,微课程的制作也要综合利用各类媒介和资源,避免单一的文字资源,要根据微课程所要讲解的内容合理利用文字、图片、影像、Flash等资源。如在具体园艺植物病害讲解时可合理利用图片或感病植物标本进行直观展示;在讲解某一病害的治病过程时,可利用Flas模拟病原侵入及植物感病过程,生动形象地给学生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在讲解真菌性病原特点时,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属配合游动孢子囊及孢子梗等特点形象地进行展示等。

(五)系统性原则

微课是一个将整体知识碎片化的过程,每一个微课重点涉及一个知识点,但微课程不仅仅包括整体知识的碎片化,还应包括碎片化的知识整体化。微课程所包含的各个微课不应孤立存在,各个微课之间要存在逻辑联系,要相互承接,相互关联,各个微课设计的风格和标准要在统一中求变化,避免各行其是,互不联系。

(六)学生主体性原则

微课程是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优质的微课资源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解决学生的难题困惑为根本出发点。笔者认为,“园艺植物病理学”这门课程不应仅立足于园艺专业或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对有此方面学习需要的非专业人员也要予以考虑,在微课程设计前可分别对园艺或植保以及非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访谈,依据各类学生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重难点不同的微课程,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

四、“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策略

“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的实施应涵盖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展示、教学策略运用以及教学效果评价四个过程。

(一)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是“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首先,要明确该门课程的整体目标,一切教学任务均应服务于整体教学目标,“园艺植物病理学”的整体目标为通过对病理学总论及园艺植物病理各论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诊断植物病害,掌握发病规

律,及时预防并能够实现病害治理。此外,由于每个微课程仅涉及一个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明确整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要充分理解各个知识点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

“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需要教师区分课程的重难点及普通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如对园艺植物病害分类以及寄主、病原、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等易于理解的知识点和通俗易懂的概念可简单讲解,对如何区分病毒、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和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以及各种病害的防治措施等重难点教学内容要着重生动讲解。

(三)选择多样化教学策略

对于记忆型、概念型知识点,可以采用讲授性策略,这对于教师的语言功底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把晦涩难懂的概念、知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该知识要点,如讲解“黑霉病”、“白粉病”以及“垂直抗性”、“水平抗性”这一类的概念型知识点时,如果语言不够生动、易懂或缺乏引导性和启发性,只是照本宣科,对于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必然造成障碍。

对于园艺植物感病过程、病原侵染过程及具体病害的危害状况等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点则应运用实例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动画、植物标本及实践实验教学来拓宽学生对该类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四)注重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评价的实施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均会起到良好的指导和检测作用,对微课程标准化、正规化发展均极为有利,此方面前文已经提及,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本文主要针对“园艺植物病理学”的微课程较之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计的原则及教学实施要点进行了叙述。“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是适应素质化教学改革的优质教学资源和途径,但并不代表其可以替代“园艺植物病理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应该将其作为“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的辅助工具加以合理应用。由于水平所限,本文只是进行了浅显论述,尚存在一些不足,今后希望能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建设更加便捷、完善,应用范围更广的“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

参考文献:

[1]阮彩霞,王川.微课程的概念、特点和理论基础[J].课 程・教材・教法,2014,(11).

[2]张霞.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 学专业两门微课程为例[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4.

[3]廖颖.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华中 师范大学,2015.

[4]谢复玉.基于微课程的“应用写作”教学设计[J].中国电 化教育,2014,(6).

[5]张茹琴.《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对策[J].科技信息,2011,(3).

篇8

目前,国际上的通常做法是只要患者进行骨髓穿刺涂片检查都要同步进行骨髓组织活检;但是,国内大部分地区还是先做骨髓穿刺涂片,当诊断有困难或有疑问时再做骨髓活检。这主要是因为骨髓组织病理学与一般的外科病理学略有不同,用常规病理的石蜡包埋技术,细胞往往不容易识别,因此一般的病理科不愿意做。一些医院把这一技术放在血液实验室来做,进行塑料包埋,细胞容易识别,而且能与骨髓涂片相结合,提高诊断符合率。随着WHO淋巴系与髓系肿瘤分类在国内的推行,骨髓的组织学检查已成为诊断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指标或条件,因此,许多医院开始开展骨髓组织活检技术,这需要一批有相关知识的检验人才。根据黄斌论等对浙江省27家三级医院检验科的调查发现,有12家开展了骨髓组织活检技术,因此,希望在医学检验学生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上进行调整,加强临床应用技能的训练,以适应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开设血液病理学正与这一建议不谋而合。在淋巴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分析方面,目前在国内是由检验技术人员制片、病理医师阅片;这也要求检验技术人员要有很好的血液病理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切片的质量,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才能保证在与临床医师交流时,为相关疾病提供准确信息,继而提出中肯的意见或建议。

血液病理学是对血液学检验的重要补充医学检验专业设置的涉及血液病诊断的课程主要有病理学和血液学检验。在病理学中,血液系统疾病一般设置2学时左右,没有安排相关的实验教学学时,这对分类复杂的骨髓肿瘤及淋巴瘤的诊断显然是不够的;血液学检验虽然有大量的涉及血液病诊断的骨髓形态学知识,但一般集中在细胞学水平,对组织学形态特点一般设为自学内容;对淋巴组织肿瘤的学习一般安排0~4学时不等,但没有相关的实验教学学时。这是因为这两门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难以将与血液病相关的技术和研究热点传授给学生。因此,开设《血液病理学》介绍各种贫血及恶性血液肿瘤的淋巴及骨髓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及基因诊断等热门的专题内容是非常必要的,是对血液学检验的重要补充。

2医学检验专业开设血液病理学的教学实践

2.1开课时间大连医科大学于2003年设立了医学检验(临床血液检验专业方向),血液病理学为其必修考试课。学生完成课程到医院实习后,临床医生反映学生对血液病知识掌握较好。2010年大连医科大学进行教学大纲修改,经专家认证批准后在医学检验专业增开血液病理学,课程类型为考查课,开课时间为第七学期(实习前的最后一学期),应落后于血液学检验开课时间,此时学生已对血液疾病有了很好的概念。血液病理学教材为自编讲义,共设48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24学时。

2.2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血液病理学理论授课主要采用多媒体讲授的方式,主要内容:骨髓活检切片的制作方法、观察内容及诊断要点;骨髓增殖性肿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白血病的分类、病理学改变及免疫表型、遗传学改变;正常淋巴结结构;淋巴瘤的分类、病理学改变及免疫表型、遗传学改变;淋巴瘤侵犯骨髓的诊断及鉴别。实验课主要观察骨髓组织活检切片及淋巴瘤切片,其中2次教学采用PBL教学模式,一次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另一次为霍奇金淋巴瘤病例。目前,大连医科大学医学检验专业2009级92人、2010级98人已完成血液病理学课程的学习。

篇9

思维导图在医学教育界越来越被重视重视。为解决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思维导图引入病理学的实验教学,得出了思维导图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结论,即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大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及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

思维导图;病理学实验

思维导图是一种利用左右脑的功能,使用线条、颜色、图像、词汇和符号等,从中心词发散出许多与其相关的知识点的自然结构,形成一个个分支,帮助记忆以及激发创造力的组织性思维工具[1]。思维导图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并涉及多个领域。近几年来,医学教育界开始对思维导图加以重视,我们也尝试性的将其引入病理学的实验教学,得出了思维导图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结论: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大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及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能力。

一、病理学实验“教与学”面临的问题

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即上课时教师对病理标本进行解说,后而学生观察标本,不能从整体上、形态上和功能变化上来认识疾病、掌握疾病。学生在实验课上只能是被动的学习,一味地接受,缺少独立思考的过程,不利于学生综和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违素质教育的初衷。因而,在实验课结束后,学生仍然不能独立的识别大体标本及镜下切片,更谈不上将疾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相联系、将病理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所以学生对疾病的认识肤浅,思路狭窄,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2]。

二、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

课程开始前,先让学生自行上网或图书馆查找思维导图的相关知识,并初步学习思维导图的绘制。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思维导图的相关知识,包括思维导图的由来、定义、绘制软件及绘制方法,并举案例让学生练习手工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和方法[3]。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思维导图板书形式,给学生展示实验框架。学生在整个框架中把握了重点和难点,提高授课效果。然后学生自行观察大体标本和显微镜下切片、绘制完成所观察形态结构的思维导图。随后每4名学生为一个小组,采用小组讨论形式绘制完成以病理变化为中心词的思维导图;最后教师对学生所绘思维导图进行讲评[4]。

三、思维导图的教学效果

一方面,在病理学实验课程中应用思维导图能使学生把握实验的知识脉络及主干信息,促进学生在庞大而复杂的知识群中建立清晰的思维模式,融会贯通地掌握病理变化的关键特征及与其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把形态学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描绘成学生心中的知识网络图,从而使学生印象深刻,各种信在大脑中的排列井然有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以病理变化为中心词绘制思维导图,涵盖了本病的所有知识点,并对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把握得较为透彻,能充分挖掘和建立各概念间有意义的联系,从而能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疾病的相关知识,形成整体框架,大大地加深了学生对与病理变化相关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结局转归甚至治疗方案的理解,避免了传统教学中重简单孤立地机械识记、轻全面完整综合分析的缺点,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培养其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其对病例的诊断能力,从而有利于提升病理学实验的教学效果,为学生们日后临床专业课的学习及临床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5]。此外,在教学中实行分组讨论、绘制集体思维导图可以增加教与学的互动,使学习的过程不再简单地为了应付考试,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绘画的过程以及欣赏的过程,在教学互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掌握所需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甚至是创新能力和放射性思维能力。

四、总结

总之,基于思维导图能提高记忆和学习效果,将病理学实验与思维导图相结合,体现了思维导图的图文并茂、热点归纳、树形拓展、层层展开、中心词辐射等特性,从而获得教学内容的全景以把握全局,给学生一种直观、形象、变复杂为简单的、高效的学习知识的思路或方法,为病理学的全面教学改革提供了铺垫。

参考文献

[1]陈同强,袁娲,郭丹等.思维导图在形态实验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学杂志,2013,36(6):1141-1143.

[2]史敏.浅析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创新教育,2014(7):28-29.

[3]刘桂娟,费素定,郭玲玲等.概念图在案例教学中促进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8):687-690.

[4]惠岑怿,周宜君,王文蜀等.浅析思维导图在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3):153-157.

篇10

关键词:病理学 教学技能点 实证研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298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10-01

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课堂教学方面的作用,促进病理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本文就通过对病理学课堂教学录像进行了观看,并深入地分析了病理学课堂教学中的技能点分布与主要特征。

1 病理学分析资料与分析方式

病理学课堂教学技能点的研究主要选取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录像进行了观看,主要有从2006年到2012年之间的精品课程录像。其录像的时间长达800多分钟的时间,其主要录像对象包括有学院院士、学院教授、学院副教授以及其他教学人员。同时,为了提高研究的可靠性,选取了病理学课程教学中课堂讲授内容相近的内容进行了分析,观察的录像特征主要有一下几点:录像内容方面主要有心血管、呼吸消化系统方面、肿瘤、法医病理鉴定以及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课程;每个精品课程录像时间分布主要有20到30分钟、30分钟到40分钟以及40分钟到50分钟等等;每个课程录像的录制节次有5次、6次以及10次等等。

课堂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教学知识,使课堂教学过程形成一个稳定、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技能包括了课堂导入技能、课堂教学秩序技能、课堂交流环境技能、教学语言技能、课堂教学提问技能以及课堂讲授技能等等。总结来说,课堂教学技能包括了三个主要方面:课堂知识讲解技能、课堂知识演示技能、课堂师生互动交流技能,这三个技能还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具体技能,详细来讲,课堂知识讲解技能有知识概念的诠释、课堂权威树立、课堂知识对比、课堂知识重点和难点介绍等等;课堂知识演示技能主要有课堂直观观看以及课堂具体实物观摩等技能;课堂师生互动交流技能主要有课堂赞扬技能、课堂关爱技能、课堂幽默技能、课堂共鸣技能以及课堂提问与组织技能等等。

在课堂教学技能研究中使用的主要分析方法是费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研究方法、所谓费兰德斯研究分析方法主要是指侧重于定量性分析的方式,注重于研究中的量化数字,通过量化数字的结果来总结和分析研究的成果。研究程序主要有:首先,通过观看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分析和总结录像中讲解着所使用课堂技能点的次数,并在每个技能点的使用频次中表明;其次,反复不断的对录像技能点使用进行确认,以避免记录中的错误影响分析结果;最后,总结和统计记录中各个教学技能点的情况。

2 课程录像观看结果分析

通过对精品课程的观看以及分析总结,本次研究主要得到了关于课程中主要技能点的使用情况、具体技能点的使用情况以及各自分布的具体情况。详细结果如下表1,2:

表1 课程主要技能点的使用情况

表2 具体课程技能点的使用情况

3 结果分析

3.1 知识演示技能在课堂教学中的分布及作用。科学研究已经证明,视觉上的印象要比声音和文字印象效果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知识演示技能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次数较多达到了2604次,所占比例达到了54.08%。所以,可以总结到在病理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演示技能是一种常用的技能点,其效果要比其它技能点使用好。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将知识以图像、视频的方式呈现到学生面前,对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学习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3.2 师生互动交流技能在课堂教学中的分析及作用。在病理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良好的交流和互动易于形成一个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从未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结果中可以看到师生互动交流技能使用的次数有1284次,所占比例达到了26.96%。教师在病理学课堂教学中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表达对学生的关怀、赞扬以及鼓励等等,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的提问,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等,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从而达到病理学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

3.3 知识讲解技能在课堂教学中的分析及作用。在总结录像过程中,知识讲解技能的使用次数较少,使用次数仅有932次,所占比重约为18.96%。这说明在现行的病理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就知识讲解技能的使用偏少。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被普遍性的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所以传统的口头讲解知识比较少,这对于课堂教学中知识的讲解以及知识的信息量等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关真民;李靖王;慧鹿勇;程俊关.病理学课堂教学技能点的实证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05

[2] 程俊美;赵家坤;谢峰.病理学课堂教学技能的应用原则[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