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建议

篇1

关键词:农信社;金融支持;小微型实体经济

小型微型企业要成长、壮大,需要土壤、阳光和雨露。如何给予小微型企业信贷支持,帮助小型微型企业解“钱荒”?人行永州市中支通过对市农信社进行“窗口指导”,促使其着力推进信贷结构调整、改善业务经营,积极支持小微型实体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永州市农信社支持小微型实体经济成效显著

2011年,市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为137.97亿元,比年初净增加19.92亿元,增幅为16.87%,存、贷款总量和增量均居全市金融机构之首。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8.07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0.35%,比年初增加5.2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平均贷款增速4.7个百分点,同比增加2.1亿元,实现了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和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的目标。

二、永州市农信社支持小微型实体经济的举措

(一)及时出台政策,将有限的信贷资源用在支持小微型实体经济的“刀刃”上

2011年以来,在永州随着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升,特别是资金供给紧张和融资成本的快速上涨,使许多小微企业经营举步维艰,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为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小微企业摆脱困境,该社把支持小微型实体经济作为推进信贷结构调整、改善业务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下发了《关于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信贷支持力度的通知》,要求辖内各县级行社以转变经营理念入手带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克服存贷比普遍较高的困难(如农商行2011年末存贷比已达72.37%),将有限的信贷资源用在“刀刃”上,积极支持小微型实体经济,缓解其融资难的困境。

(二)制定具体措施,为小微型实体经济融资提供便利“通道”

在人行永州市中支的指导和帮助下,该社组织人员对辖内能大量吸纳就业、技术含量高、产品有市场、节能降耗等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在广泛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了授信,并确保了有信贷需求、符合信贷基本条件的小微企业的评级授信达到100%。同时,该社建立起专营机构、专业人员、专享办法、专属产品、专用流程的“五专”服务模式,对小微企业给予优先受理、优先审核、优先安排资金等融资便利。

(三)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满足小微型实体经济多层次的信贷需求

在金融产品上,该社针对小微型实体经济行业特点、经营现状量身定做,先后推出了“中小企业联保贷款”、动产抵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创业贷款等信贷品种,满足小微型实体经济多层次的信贷需求。同时,尽可能简化操作流程,缩短办理时间,为他们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三、支持小微型实体经济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服务”惠农如甘露,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及时为小微型实体经济排忧解难

“信用社对我们的信贷支持实打实,每逢关键时好比甘露、及时雨。”湖南湘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伍永成提起信用社对他们的支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据伍老板介绍,去年该公司因通货膨胀大环境影响,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飞涨,新扩建的生产线因为缺资金运行举步维艰。此时,在面临资金链断裂危险时刻,伍老板找到了农信社请求信贷支持。当黎家坪信用社信贷人员了解情况后,马上向县联社领导作了汇报,没过几天,该县联社理事长就亲自到公司来到调研,经过评估分析当即表示同意该公司用机械设备作抵押贷款500万元。令伍老板意想不到的是,仅仅半个月时间不到,500万元贷款就到了公司账上。如今3万平方米现代化生产车间运转繁忙,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上缴利税近千万元。伍老板说,如果没有那500万元,他们可能早回到小作坊的模式去了。

(二)案例二:“一对一”跟踪服务,“量身定制”信贷产品,为小微型实体经济提供便捷金融服务

“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我们向来看根据企业生产项目和发展前景,实行‘一对一’的跟踪服务。”该社完善金融服务的做法是:对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需要的帮助在第一时间知晓,同时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

“旺达运输”公司的股东承包公司经营权后,想贷款却无固定资产抵押,零陵区联社得知情况后,主动与当地工商部门联系,在认定股权真实合法的基础上,为其量身定制了“股权质押贷款”并发放贷款500万元。该公司老总说,“把公司经营股权质押在信用社贷款这项金融产品服务,不但把我的‘死资产’变活了,更是把我的企业搞活了。”

(三)案例三:“重点”把持明方向,坚持“涉农”宗旨,支持“涉农”等小微型实体经济做大做强

“永州市是农业大市,农信社姓‘农’, 信贷资源重点理应向涉农实体经济倾斜。”近年来该社围绕永州市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产业发展规划,对大米、果蔬、竹木、油脂、禽畜、烟草、药材等行业的小微企业给予强有力的信贷支持。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发放涉农小微企业贷款12亿多元,惠及小微企业近2000家。

“通化养殖公司”是永州市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之一,去年由于受病情等诸多因素影响,损失较大,导致资金周转困难,生猪存栏数急剧下降。为了稳住“菜篮子”工程,该社及时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在信用社的信贷支持下,该公司全年出栏生猪2万头,现存栏母猪900头,肉猪数千头,有效增加了市场供给。公司董事长蒋士金十分感激,他说:“对我们涉农企业而言,农信社真是好亲家,每当困难时给我们雪中送炭,而且贷款利率也给以最大的优惠,既减轻了我们的贷款成本,又从不给企业添麻烦,我们永远甘当农信社最忠诚的客户!”

“湘城食品公司”是祁阳县10余个优质红薯种植基地之一,这里农民每年种植红薯10万余亩。2011年,在农信社的信贷支持下,户均增收1500多元,且辐射效应不断得到了扩大。该公司负责人称赞当地信用社“立足‘三农’,把信贷重点倾斜‘涉农’企业,加大对小微型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大大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民增收。

四、相关启示

(一)金融机构支持小微型实体经济不能“干等”,要主动“走出去”

该社支持小微型实体经济之所以成效显著,很关键的一步是主动去了解、关心需要金融支持的小微型实体经济,及时了解他们所需、所想,为该社“有的放矢”的支持小微型实体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议金融机构要主动与小微型实体经济联系,真正做到为他们“雪中送炭”。

(二)金融机构应针对小微型企业的特点,制定一套合适的操作措施

该社针对小微型实体经济对资金需求“频、急、短”的特点,建立了“五专”服务模式,使得支持“小微型实体经济”不再是一句书面的口号,而是成为具体行动措施。因此,建议金融机构在关注小微型实体经济高呼口号的同时,应赶快行动起来,做到“行动高于一切”。

(三)金融机构应“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创新现有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

该社依据小微型实体经济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创新金融产品,开拓了一套特殊的服务方式,实现自身与企业的双赢。因此,建议金融机构应根据当地小微型实体经济的实际情况,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保证金融产品“实用、好用”,小微型实体经济用得上。

篇2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近年来经济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也成为今年两会热议的话题。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此前,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强调,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要着力解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困难。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需要推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改革创新和规范发展。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遵循市场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开展适合小型微型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创新。

对于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社会各界特别是经济界人士纷纷献言,给出自己的建议和观点。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商会副会长、永正制衣(天津)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正也对这一问题十分关注,他在两会期间提出的提案就包括了《关于促进民间借贷阳光化的提案》,《关于扶持生产型中小实体企业的提案》,《关于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提案》等。

“中小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是社会共识了,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却一直是个老问题。面对融资难的窘况,很多中小企业的老板都讲,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融资可能,都会做百分之百的努力”。王永正对记者说,我国目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确实资本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产品结构单一,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信息不透明,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等等,这些都是银行不敢、不能贷款的“警戒线”。“问题是如果什么标准都达到了大企业的指标,那它们就不是中小企业了”。在中小企业看来,银行贷款门槛高,审批程序复杂,很多要求和指标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状况。“银企双方都有道理,也都有苦衷,都不能从自身来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王永正认为,破解银企困局,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必须是政府站在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高度采取重大举措,必须在政策领域进行金融创新。他建议在现有的银行框架下,确定有力的政策导向,通过中小企业专项信贷额度、中小企业审批环节区别对待、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税收贴息等较为宽松的政策,确保银行向中小企业的贷款落到实处;再者,建议设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第三,降低银行门槛,并逐步放开对民间资本的金融管制。

篇3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环境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且一直处于变化当中。经济环境变化之后,经济变量也会发生变化,在经济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就存在着产生泡沫经济的可能。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存在着重复建设,尽管经济体制已经转变为市场经济,而且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但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方式以及政府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习惯仍然存在,会导致泡沫经济发生的重复建设就存在,因而,泡沫经济发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二、虚拟经济模式下防范泡沫经济问题的对策

1.支持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

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满足资金融通的需要,就产生了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产生之后,社会融资的问题得到了良好的解决,而且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基于此,我国要适度的支持虚拟经济的发展。在发展虚拟经济的过程中,要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虚拟经济和虚拟资本进行科学的研究,进而营造出适合虚拟经济发展经济环境及政策环境;在发展金融衍生品时,首先要进行试点,以便于研究其可行性,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之后在逐步的扩大规模;建立完善的制度及法律政策,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虚拟经济的发展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不过,实体经济的规模和速度并没有虚拟经济大,如果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就会出现泡沫经济,因此,我国要强化银行的贷款风险意识,加快国企改革的步伐,并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

2.建立虚拟经济的预警指标体系

为了保证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之间的比例处于最佳状态,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虚拟经济预警指标体系。通过预警指标体系,可以预测经济波动的趋势,当处于临界境界点时,在发出警报引起决策层注意时,还会提供一些措施和建议,从而有效地保证经济健康发展。

3.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泡沫经济风险

虚拟经济会受到实体经济的束缚,在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束缚被突破,而且效率越来越高,因而,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在金融市场中,经济制度的不完善、经济主体行为的异化,导致金融市场经常出现泡沫,因此,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防止泡沫经济的产生,就需要加强金融监管。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运行规则,减少大炒家投机行为的发生,其次要限制资金的流动性,避免因为流动性太强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当前,在我国的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上,由于投机行为的过度发展,导致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热,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必然会导致泡沫经济的发生,因此,要抑制投机行为的发展,将泡沫经济风险化解掉。

三、结论

篇4

【关键词】产融结合;监管模式;制度创新

一、引言

虽然产融结合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诸多好处,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产融结合”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巨大风险。在“产融结合”的过程中,极易导致部分大企业形成垄断,这些企业的生死存亡直接关系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从而出现“大而不能倒”的困境。因此,应尽快建立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明确退出机制。本文试图解决中国“产融结合”监管存在的问题,构建起符合目前中国国情的“产融结合”监管模式。

二、产融结合方式分析

目前,我国比较常见的“产融结合”模式主要是 “由融到产”和“由产到融”这两种,具体的结合方式如图1所示:

图1产融结合的具体方式

(一)“由融到产”的产融结合方式

“由融到产”广义上不仅包括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股权控制,还包含了金融对实体企业的服务与支持。狭义上一般是特指金融资本对实体企业的股权控制。

1.金融资本[1注:此处应该用“金融化资本”而非“金融资本”,但在日常表达中,已经习惯了用“金融资本”来表示“金融化资本”的内涵,故此处也不在对两概念过多纠结,亦采用“金融资本”概念。]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资本实体经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连的,金融资本将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是金融产生和创新,而通过金融活动可以加速实体经济的发展。因为,金融市场的繁荣带来的“财富效应”会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影响实体经济。

2.金融企业控股或参股非金融企业

由于自身利益的需求,通常金融企业会采取对非金融企业的参股或者控股的方式来获取高额的利润。通过这一方式对非金融企业来说既能满足现在的资金需求,同时也可以借助控股或参股股东在金融市场的优势顺利实现未来的再融资活动。但在此过程中,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和资本市场的风险均会随之增加。

(二)“由产到融”的“产融结合”方式

目前,在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过程中,“由融到产”的方式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使得 “由产到融”这一模式渐渐成为了最主要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常常伴随着非金融企业通过控股或者收购金融企业,如中石油的“昆仑银行”等。

我国非金融企业进入金融领域可供选择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租赁公司、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担保典当、汽车金融,以及小额贷款等,产业资本通常以参股或控股的形式进入金融机构。

三、我国产融结合监管中的问题分析

“产融结合”能促进企业的成长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潜藏的风险,因此加强“产融结合”监管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我国目前在产融监管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官方”监管主体缺位且重复

1.金融监管主体多元导致重复监管

随着金融业的混业发展,目前我国的“一行三会”监管结构,很容易出现难以协调而导致的重复监管和行政资源浪费的现象。另外,金融类国企还受到财政部的管理。除了传统的“一行三会”,财政部也作为金融业的监管主体之一,导致各主体之间在协调监管上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非金融业监管主体的监管作用未充分发挥

国有实体企业往往由国资委负责管理,而民营企业则缺乏明确且专门的监管部门。因此,当非金融企业涉足金融行业时,这些监管主体作用的发挥就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

3.“产融结合”缺乏统一的监管主体

“产融结合”缺乏统一监管主体主要表现在金融监管主体与非金融业监管主体之间没有达成一致的监管。缺乏统一监管主体给产融结合带来的问题在于监管效率较低且监管资源浪费。

(二)其他监管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

1.行业自律监管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的行业自律监管尚未发挥足够的作用。一方面,行业自律组织未针对我“产融结合”所出现的新的特点创新监管。另一方面,对于非金融企业通过控股或者收购等方式控制金融企业做出明确的规定。行业自律组织在“产融结合”过程中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挥。

2.企业内部监管作用有限

通常而言,企业本身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风险最为了解。就具体情况而言,我国大多进行“产融结合”的企业为上市公司。其监事会作为企业的主要监管机构能够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许多上市公司在公司面临重大风险时由于监事会的独立性往往受到管理层或者董事会的干扰而没能及时做出应有的预警最终导致风险的实际出现。

3.媒体和民众的监管意识薄弱

虽然媒体为我国“产融结合”监督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媒体常常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难以做出独立公正的监督。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如果不是和自身相关往往难以主动进行监督。

四、主要政策建议

在当前实体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企业的发展面临普遍困难,“产融结合”是企业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但是产融结合需要适当有度,要从一开始就防止出现寡头垄断的局面,因此政策把控和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建立统一的监管主体才是中国“产融结合”监管走出困境的根本所在。

因此,针对我国目前金融监管格局和国有资产监管格局,本文试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在国资委下设“产融监管部”,与“一行三会”共同构建监管体系;同时考虑到我国金融业正在走向混业经营,若“一行三会”改组为“金融国资委”,则建议下设“融产监管部”,并由国资委下设“产融监管部”与“金融国资委”下设“融产监管部”共同构建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丛红媛,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资产关系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11。

[2]姜军和胡尔纲,2010,《中移动与浦发混业融合》,《公司金融》第7期29-35

[3]宋家生,2010,《产融结合趋势下风险监管分析――以宜昌市为例》,《今日财富 (金融发展与监管)》第5期17页。

[4]孙晋,2009,《我国产融结合领域反垄断法律规制初探》,《法学评论》第6期123-130页。。

[5]谈佳隆,2010,《中移动联姻浦发悬疑 或成“产融结合”范例》,《中国经济周刊》第14期38-39页。

篇5

在谈到金融监管及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模式问题时,与会者提出,希望监管部门打破传统监管框架下条块分割的格局,转变监管思路,坚持走市场化道路,从功能监管、行为监管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同时支持金融机构在综合经营和业务模式上进行有益的尝试探索。私募机构代表希望监管部门搭建公平的竞争平台,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允许更多的私募机构、资产管理机构以更便捷的方式参与资本市场。此外,针对市场传闻“监管层让券商寻找上涨理由”,中国证券报记者从监管部门获悉,监管部门从来没有要求券商为我国股市寻找上涨理由。

郭树清在座谈会上指出,资本市场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各类专业机构秉持价值投资理念,为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和维护投资者利益贡献更大的力量。他表示,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理解与支持。监管部门对于两次座谈会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将认真研究,尽快推动解决。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5日下午,中国工商银行姜建清、中国银行肖钢、中国建设银行王洪章、中国交通银行胡怀邦和中信集团常振明等负责同志出席座谈。座谈会上,郭树清介绍了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有关情况,表示欢迎社会各方面提出意见与建议。

会议讨论认为,中国金融业的结构性不平衡,直接融资比重过低,不仅与实体经济发展需要不适应,而且已经成为影响当前中国金融稳定、未来有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的隐患。在深化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会的大型金融机构负责人一致表示,全力支持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提高金融业整体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有的负责同志建议,要关注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正确监督和引导各种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对于提高分红比例,加强投资者服务,做好股票市值监测,大家也发表了积极的意见。几家机构的负责同志认为,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有利于建立员工参与经营决策的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凝聚力和竞争力,证监会制定出台管理办法可以为上市公司推行员工持股计划提供明确的规范指引。

同时,大家也对持股计划在税收、价格等方面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政策支持提出了建议。与会人员还就当前经济形势、金融体系改革、上市公司回购等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

7日上午,鼎晖股权投资管理(天津)有限公司吴尚志、弘毅投资(北京)有限公司赵令欢、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沈南鹏、宽带资本田溯宁、华润深国投信托有限公司路强、上海凯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陈继武、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裘国根、北京市星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江晖等出席座谈会。

会议围绕如何充分发挥专业机构投资者作用、引导市场理性健康发展的话题展开。与会者对于监管部门支持专业机构投资者发展的理念与举措非常赞同,认为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发展壮大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专业机构投资者占比较低,市场尚未真正树立起长期投资、理性投资的风气,当前股票市场上存在的种种矛盾问题,其实都与此密切相关。大力发展专业机构投资者,对于改善投资者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篇6

金融空转、资金脱实向虚将会对中国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造成重要影响。无论是2015年的股灾、去年的熔断和近年来的房地产泡沫,都揭示了新时期防范金融风险的迫切和维护中国金融稳定的重要。随着各类金融监管措施的出台,近期市场对金融监管改革的关注度快速上升,已成为影响市场走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相关部门金融监管的实质性趋严俨然成为可能贯穿全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影响因素,而金融去杠杆更是国家层面的重要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体系输送的资金分为表内和表外两块。其中,表内部分大约为120万亿元,表外部分大约为30万亿元。

本文就目前几个关心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背景,其步伐与实体经济改革步伐之间是什么关系,单兵突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将会如何;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力度底线在何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风险是什么,目前体现到了几成;政策制定者、实体经济、金融市场等将会对加强金融监管分别做出怎么样的反应,又会如何应对,可能的结果将是什么。从国际经验来看,东亚地区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的追赶型经济体,在本国实体经济增速下台阶阶段,都遇到了资产价格泡沫和金融风险问题。我们建议,加强金融监管,需要与实体经济改革步伐协调,将资金空转的“水”赶到实体经济的“渠”,水到渠成才是真的成。 一、当前加强金融监管的背景、实质

强调金融监管的背景是防范进一步资产泡沫,防止资金持续空转,防御潜在的金融风险。按照我们的测算,2014年之后,在中国资本市场、人民币汇率、货币政策有效性方面都出现了很多不寻常的现象。具体而言,分别为:股市与实体经济基本面自2014年以后开始高度负相关;人民币汇率自2014年开始贬值压力加大,我们监测的热钱持续流出;单位GDP所需的货币信贷密度开始明显增加,货币政策有效性降低。这些不寻常现象的背后,就是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开始持续低于实际融资成本,经济可能逐渐陷入“庞氏增长”阶段。

一系列的金融风险乱象,深层本质在于不断下行的实体经济资本回报率与居高不下的实际融资成本之间的矛盾,单位资本投入实体经济所产生的回报率甚至开始低于金融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资金当然不愿意进入实体经济,宁可在金融体系空转。

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1)资金不愿意进入传统实体经济;(2)结构性分化,“旧经济”行业(煤炭、有色、钢铁、基建等)生产经营困难加大,金融风险加大;“新经济”行业泡沫化,估值过高,金融风险同样很高;(3)资本市场主要受到流动性和风险偏好推动,而不是基本面;资本市场波动性加大,金融市场波动性也在加大。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低于融资成本,是金融风险频繁显现的根本原因,并在不同领域逐步显现。如果分散应对,那金融监管者很可能疲于奔命,但效果一般。强调金融监管的背景是防范进一步资产泡沫,防止资金持续空转,防御潜在的金融风险。

加强金融监管的实质意在降低金融市场的杠杆率和泡沫化水平;金融监管单兵突进的效果未必好。有关部门试图通过强力监管,将空转的流动性赶回实体经济。资金空转、资产泡沫、市场乱象,仅仅是表面的现象,是资金自发地认为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过低,不愿意进入实体经济的表现。按照我们最新的测算,2016年底,中国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为4.2%,低于目前金融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依靠行政手段的金融监管可能将部分空转资金的通道堵住,但多余的资金会顺利进入实体经济吗?我们并不那么乐观。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快实体经济改革,金融监管单兵突进的效果甚微。行政的方式将金融体系的资金流动堵住,事实上造成无风险收益率的进一步提升,而这时的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没有相应地提升,资金还是不会自发地大规模进入实体经济。从当前孱弱的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即可以观察,市场主导的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意愿较低。按照我们的脉冲响应模型估计,加强金融监管,抬升无风险收益率,还可能在未来1个-2个季度对实体经济投资有负面影响。 二、金融监管的力和度

金融监管的“力”,对着“影子银行”发。即当前的金融监管为将“影子银行”货币创造体系纳入监管,并逐步控制的过程。中的金融体系依然是银行体系主导,银行系统是各方面资金的集散地。从央行披露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来分析(2017年3月末),整个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向实体、非银输送的资金,大约在150万亿元。如果结合企业端的负债融资数据,2017年3月末,整个社会融资总量余额为156万亿元,其中来自银行体系的也是在150万亿元。因此,从银行体系的资金供给和实体企业端的负债融资数据来看,我们大致可以认为,银行体系(表内外)直接或通过非银间接输送给实体的资金大约为150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体系输送的资金分为表内和表外两块。其中,表内部分大约为120万亿元,表外部分大约为30万亿元。直观地来看,表外部分游离于资本监管之外,而在刚性兑付的背景下,其风险却是由银行承担的,而银行未计提资本。表外部分来说,非银部门充当银行的“信用中介”,银行先将资金投放给非银部门,非银部门再将资金投放给企业。非银部门赚取利差或通道费,而银行却因此模糊了资产的投向和风险情况,可能依然实际承担风险。简单地说,目前金融监管发力,主要的落脚点在于银行的表外部分,在于非银部门与银行之间发生关系的部分,在于这一统计较为模糊,数量较为庞大的“影子”或部门的交叉部分。

金融监管的“度”,在于利率水平、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周期。加强金融监管方向是正确的,但是要注意“度”。我们粗浅地认为,“度”的把握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即市场利率水平、短期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周期处于高涨阶段的风险。

首先,加强金融监管将促使短期无风险利率水平抬升,我们建议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不超过4%为宜。从公开的数据,我们看到在金融监管趋严的情况下,货币市场利率的抬升分别对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利率产生了较明显的传导效果。市场利率中枢的抬升,将改变银行体系信贷的操作,逐渐传导到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如前所述,按照我们的脉冲响应模型,加强金融监管抬升市场无风险收益率,可能在未来1个-2个季度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负面影响。我们通过收入法GDP测算的中国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2016年底)4.2%,按照之前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建议,金融监管的“度”,首先是市场利率水平不要高于4%为宜,不然将进一步影响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意愿,金融监管的效果可能事与愿违。

第二,加强金融监管,以短期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宜。根据公开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前四个月,取消或推迟发行的债券规模达2633.87亿元,创同期历史新高。今年前四个月推迟或取消发行的债券数量306只,同比攀升52.2%。尤其是进入4月,取消或推迟发行的债券规模和数量接近前三个月总和。流动性趋紧和监管重拳去杠杆引发的发债成本持续上升,是导致债券弃发规模攀升的主要原因。债券弃发规模激增,主要是因为强监管政策力推金融去杠杆,导致不少机构在二级市场抛售债券,二级市场的利率上行压力传导至一级市场。资金空转配置信用债的典型是“银行理财-非银委外-企业”的模式。严监管下银行自查理财和同业空转,可能导致流动性短期内紧张,市场风险偏好降低,将对信用债的配置需求产生重要影响。考虑到接下来几个月面临偿债高峰期,以及后续企业利润增速回落导致自身现金流有限,对外部融资的依赖使得信用债的供给在未来仍会维持高位。加强金融监管,以短期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宜。货币当局应该将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操作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好融资需求,避免出现短期的金融风险。

第三,加强金融监管,需要充分考虑到目前金融周期处于高涨期,审慎估算监管的影响。从传统关于金融周期研究的文献来看,衡量金融周期一般考虑信贷周期,特别是非金融私人部门信贷和房地产价格等指标。非金融私人部门主要由非金融企业、居民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两部分构成。信贷来源包括国内银行信贷、跨境银行信贷和其他国内金融机构信贷三个部分。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社会融资规模。考虑到中国情况的复杂性,影子银行对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支持达到了27%,因此在测算中国金融周期指数的过程中,我们纳入了影子银行的数据。为了准确反映各类“影子银行”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用扩张情况,我们综合考虑了总杠杆率和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水平,将间接金融部分和直接金融部分的信用扩张综合起来,通过对比其与实体经济活动的相对强弱关系,并分离出偏离均衡值的周期项,得到了我国金融周期指数。相比于文献对于金融周期的测算,我们增加考察了往往被忽视的“影子银行”和准政府的信用扩张,因此结论更加接近目前的实际情况。从我们的测算结果看,我国目前处于金融周期的高涨时期,风险在集聚,应该把金融风险放在突出位置。加强金融监管,需要充分考虑到目前金融周期处于高涨期,审慎估算监管的影响,不能硬搬照抄以往的经验。 三、加强金融监管,需要与实体经济改革步伐协调

前文分析了加强金融监管的背景、实质,以及金融监管的力和度。那么,当前加强金融监管,如何做才能真正地将资金吸引到实体经济,降低金融市场泡沫和风险,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我们认为,加强金融监管,需要与实体经济改革步伐协调,才能产生水到渠成的景象。

正如笔者在文章《中国金融风险的聚集与应对》里提到的,中国经济在2014年以后,出现了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持续低于融资成本的重要变化。这一重要变化使得经济可能陷入“庞氏增长”。具体而言,相关调研数据表明,新增广义信贷扩张的很大部分用于实体经济主体还本付息,只有部分流动性真的进入实体经济。强化金融监管及去杠杆初衷是促进资金脱虚向实,但节奏把握不好反而会加剧实体融资困难。简单地说,加强金融监管,将“水”从空转的地方赶出来,但是更加需要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提升带来的“渠”来承载。

自2014年以后,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就一直低于企业的融资成本。这个局面不改变的情况下,即使金融去杠杆力度再大,股市、债市、房地产等全部下跌,资金也难以回流到实体经济中去,金融去杠杆与实体经济改革必须同步推进,现在的情况是,实体经济改革步伐较为滞后,国有企业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仍不非常明朗。金融监管的底线之一是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也就是说,一旦出现风险迹象,相关部门的金融监管可能出现松动,如此反复对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都有负面影响,会使得后续改革成本更高,且对于实体经济并无过多的益处。

篇7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分离

0.引言

目前我国在这个领域所体现的问题就是经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相互分离的现象十分明显,这所带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矛盾的激化以及经济的最终崩溃。上个世界中叶,相关的研究人员就已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进入现代化的21世纪之后,科学全面分析这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1.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与危害

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金融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这突出地表现为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及其带给包括实体经济在内的世界经济发展的灾难。其实,关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理论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有大量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如戈德斯密斯早在1969年开始关注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关注了金融结构变迁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盖尔托维克、莱文则关注了金融部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而麦金农和萧则将注意力集中在发展中国家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并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国际背景下,深入分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表现、危害、原因及其防范,对于世界经济走出阴霾具有重要意义。

(1)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金融企业兼并行为的蔓延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最主要表现就是金融企业兼并行为的蔓延,这种情况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一方面,金融企业的集中给管理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也会导致金融企业的管理人员出现道德风险,管理人员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将风险抛之脑后,即使出现风险,政府也会施以援手,这就会导致金融企业逐渐放松对自己的监管。、实体经济遭到破坏在金融经济的发展之下,大量的交易行为集中在金融领域中,其中多数为投机行为,这种投机行为与实体经济逐渐脱离,致使经济进一步的发生恶化。

(2)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失调,由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发生失调,大量的资本就会流入到金融经济之中,这就致使实体经济中的行为受到掩盖,金融经济又呈现出一派虚假繁荣的景象,此时,很多价格指数就能表现出国民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价格就失去了应有的导向作用。

2.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根源及其防范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是随着金融经济在数量、规模、地位等方面显著超过实体经济中而形成的,随着这种趋势的延伸,二者的分离必将对社会整体经济发生消极影响。深入分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这对于防范因二者的分离而损害实体经济和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总体看来,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根源主要有:

(1)金融资产比率增加,风险扩大。如果需要进行金融经济发展研究,那么实体经济最为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部分,也必然需要全面的剖析,不管是在实际的贡献方面还是在实践过程中,起都要比金融经济更加切合实际,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认清的一点就是金融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之上的,并且没有一个发展时期,实体经济是能够脱离金融经济的支持而独立存在的,所以说,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需要相互影响,相互协作,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现阶段,我国很多这个领域的工作人员,无法真正的认清这个问题,因此,我国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也有着很大局限性。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实体经济的交易需要外汇,这离不开金融经济的支持,金融交易对于世界范围的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一旦出现金融经济,各种风险就不可避免。因此,金融交易的增长会比实体经济增长更快,于是就出现了金融资产比率增加,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机遇也是经济发展的挑战,主要表现为金融经济的过度集中而损失社会经济。

(2)技术和制度因素也是致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重要原因。在技术方面,技术发展和创新使得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都深受全球化影响而具有国际性,因此金融经济的类型也日益增多,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提高,金融交易也越来越大,金融资产比率也相应提高。在制度方面,随着金融经济超过实体经济,金融交易中的短期机会主义、各种非理、跟风行为、短期绩效评价等都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有关,这些行为都是一定的制度因素的结果。

(3)金融管制的弱化与自由化的膨胀,这是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甚至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直接影响因素。以上所阐述的金融管制问题,其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金融管制问题,这使得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并且交易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综合来说,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相分离的原因是多方面,也是综合起作用的,以上三个方面是其主要方面,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措施也应该从以上方面入手,协调好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共同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金融经济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自身发展的立足点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本质上看,金融经济产生自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经济将自身定位于服务于实体经济对于金融经济自身的发展乃至世界整体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在表面上看似是金融领域的危机,其根源仍在与实体经济,即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和集中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最终又导致金融经济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持,进而出现了全球性质的经济危机。这些金融危机出现的表现是金融机构和企业越来越具有自我满足、自我服务、自我强化的倾向,金融经济已经基本上彻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金融经济还干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危机的根源还是在于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分离,致使金融机构和企业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撑。

4.结束语

我国处于经济的发展阶段,虽然其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但是毕竟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很多方面的实力与国际大国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的影响和波及还是不容小觑的。为了能够实现我国经济科学,稳定的发展,充分分析和了解存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现阶段,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分离的问题比较严重,那么为了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构建和谐社会,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进行有机整合,全面分析和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到导致两者分离的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体经济是金融经济的基础,而金融经济则是实体经济的必要发展前提。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金融市场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说明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四、关于我国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的虚拟经济内容和功能应该区别于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虚拟经济的一些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力的法律保证、适时的政策调整是成功的关键。

1.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推动民间资本运营的良性扩展。我国产业的结构还未实现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其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渠道的不畅。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版本,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已经起步,但普遍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平均资本金不足100万元)。为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拓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特别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范围内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增强社会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审计机构、证券分析机构、咨询机构等数量比较少,并且相比较国外相关机构水平也比较落后。

我认为发展我国中介组织,要明确三个方向:一是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在美国有安达信事件的教训。建议采取审计评估轮换制,规定每个审计机构对同一公司审计的员工连续年限,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显然审计成本会微有增加,但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更多有潜力的个小企业、高新企业纳入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等行为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三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和咨询机构,同时,将大学研究界学者和社会体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内部的争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清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3.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近期著名的“蓝田”事件竟然由一个业外的研究人员来引发,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批露制度的不完备性,也对我国的行政性监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严禁违规资金入市场,防范新信贷风险的政策具有长期性。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我国要大力推进以下措施:首先,要严格股票交易实名制,每个投资者对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打击市场内的恶意勾结,防上机构投资者或其他人户联合炒作。其次,要加大对市场操纵者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要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是个关键,另一方面,越来越成熟的中小股东也会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第三,要加强交易信息、重大决策信息的透明程度,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股东户数的相关资料,对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要实行负责制,严厉处罚散布虚假信息的公司和个人。第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增强中小股东、特别是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创新涵盖内容较广,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严格地说,由于市场体系仍未完备,新经济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条件还未完全具备。但是,我们可以依托上海、深圳等经济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在小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如期货期权、外汇保值等。

5.积极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金融工具,强化竞争意识。外资金融机构资金的进入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已经对我国的金融业经营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合作与学习是明智的。

篇9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

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四、关于我国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的虚拟经济内容和功能应该区别于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虚拟经济的一些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力的法律保证、适时的政策调整是成功的关键。

1.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推动民间资本运营的良性扩展。我国产业的结构还未实现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其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渠道的不畅。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版本,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已经起步,但普遍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平均资本金不足100万元)。为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拓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特别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范围内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增强社会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审计机构、证券分析机构、咨询机构等数量比较少,并且相比较国外相关机构水平也比较落后。

我认为发展我国中介组织,要明确三个方向:一是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在美国有安达信事件的教训。建议采取审计评估轮换制,规定每个审计机构对同一公司审计的员工连续年限,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显然审计成本会微有增加,但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更多有潜力的个小企业、高新企业纳入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等行为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三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和咨询机构,同时,将大学研究界学者和社会体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内部的争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清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3.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近期著名的“蓝田”事件竟然由一个业外的研究人员来引发,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批露制度的不完备性,也对我国的行政性监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严禁违规资金入市场,防范新信贷风险的政策具有长期性。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我国要大力推进以下措施:首先,要严格股票交易实名制,每个投资者对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打击市场内的恶意勾结,防上机构投资者或其他人户联合炒作。其次,要加大对市场操纵者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要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是个关键,另一方面,越来越成熟的中小股东也会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第三,要加强交易信息、重大决策信息的透明程度,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股东户数的相关资料,对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要实行负责制,严厉处罚散布虚假信息的公司和个人。第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增强中小股东、特别是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创新涵盖内容较广,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严格地说,由于市场体系仍未完备,新经济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条件还未完全具备。但是,我们可以依托上海、深圳等经济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在小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如期货期权、外汇保值等。

5.积极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金融工具,强化竞争意识。外资金融机构资金的进入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已经对我国的金融业经营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合作与学习是明智的。

篇10

关键词:信贷投入;天津银行业;本外币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5-0020-06

在以投资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下,资金投入的多寡对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现阶段在我国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情况下,银行资金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作用愈发明显。近年来,天津经济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1.12万亿元,是2006年的2.6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6.5%。在全国名列前茅,创造了天津速度(见图1)。与此同时天津银行业也取得长足的发展,不论机构增长数量,还是存贷款规模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与经济发达省市的差距越来越小。两者表现出高度地相关性。本文通过对天津市银行业本外币流动的跟踪观测,在有关经济、金融理论的支撑下,利用统计学相关知识对有关经济、金融指标进行统计监测,以探究资金流与实体经济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天津本外币变动总体情况

(一)本外币信贷资金增长高于GDP增长速度

截止2011年底。天津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52万亿,是2006年初的3.4倍,年均增长22.7%,并于2009年7月贷款总额突破万亿大关。同期天津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GDP)由2006年4337.7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1191亿元,年均增长20.9%,表明天津市银行信贷资金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强。

(二)本外币资金总体呈现紧-松-紧态势

2006-2008年3月,银行资金偏紧,存贷比在80%左右徘徊,2008年3月-2009年12月。资金相对宽裕,存贷比处于80%以下,最低为75.8%。2009年末以后,银行资金又恢复为短缺状态并一路走高,最高达到91.3%,体现了天津市银行总体上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信贷资金的需要,同时信贷资金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

(三)本外币存款是天津市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

作为天津市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近年来一直保持上升趋势,特别是2009年存款年增3932亿元,超前三年存款增量之和,银行资金宽裕,流动性明显增强。随后存款增长逐步回归常态,2009年存款增长近4000亿、2010年存款增长2600亿,至目前逐渐恢复到2008年之前年均增千亿元水平。银行存款占银行所有资金来源的90%以上,除去所有者权益,银行存款占对外总负债接近100%。

(四)外币贷款相对于存款起伏变化较大

天津外币存贷款规模远小于本币存贷款规模,2011年底分别是全市本外币存贷款规模的2.2%和4.3%。截止2011年底,天津市金融机构外币存款余额为61.8亿美元,仅比2006年初增长13倍,其余额长期在50亿美元±10亿美元区间徘徊;外币贷款增长较快,2011年底外币贷款余额是2006年初的2.3倍,但贷款增速变化较大,各年增速大小最多相差接近100%,其中,贸易融资作为银行优质信贷业务增长较快,2011年末余额达到2006年初的3.6倍,年均增速23.7%。

(五)天津本外币存贷款规模远小于京沪

与北京、上海、重庆相比,北京和上海存贷款规模远高于天津,其中存款平均规模是后者的3至4倍,而贷款规模是后者的2至3倍。天津存贷款规模高于重庆,为后者的1倍,但存贷款变化四省市基本一致,均于2009年达到历史峰值,随后回归常态。见下图:

二、本外币变动与实体经济构成相关性分析

(一)本外币变动对实体经济构成的影响机理

由于以证券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要求具备发达健全的信用体系和完善的市场机制,这些条件在经济发展初期通常是不具备的。而且我国以证券市场为代表的直接金融发展时间较短,规模不大,因此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在我国产业融资体系中长期占据主要位置。以本市为例,2001年到2011年每年新增债券、股票融资额所占份额平均为4.6%和5.2%,而银行贷款额占比平均在90%以上。因此,近年来天津市实体经济结构升级调整的资金支持方式主要是依靠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大来拉动的,

银行作为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实体经济的构成总体上是通过资金的形成机制、资金的导向机制以及信用催化等机制影响的。其作用过程可以大致概括为:银行影响储蓄、投资影响资金流动变化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资本变化影响实体经济结构。具体而言,银行主要通过以下机制改变资本的供给水平和配置结构,从而影响实体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

(二)本外币资金变动对实体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近年来,特别是2006年国务院将天津发展定位为继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天津市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推进全市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方面迈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全市经济总量高速发展的同时,经济总量和实体经济产业结构实现了升级优化。具体情况见表1。通过本外币变动对实体经济构成的影响机理可知,两者存在一定关联性,现通过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1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产业产值指标是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用GDP1、GDP2、GDP3代表;本外币贷款资金指标,主要选择银行按三次产业划分投入的信贷资金,分别用L1、L2、L3分别代表银行投入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资金。

样本数据说明: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样本区间取自2006年到2011年本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原始数据来自天津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本外币贷款数根据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调查统计处提供数据求得。因为没有2007年以前按行业划分的外币贷款数据,且其数额一直偏小,不足以对有关经济数据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将本币贷款、外币贷款一并作为解释变量加以分析。

2 统计分析结果。采用OLS方法,分别以L1、L2、L3为解释变量对GDP1、GDP2、GDP3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三个回归模型及检验指标:

回归模型1:

GDP1=255.446356697-1.31198634808*L1

回归模型2:

GDP2=97.2055097183+1.6794543202*L2

回归模型3:

GDP3=499.335905038+0.456805645115*L3

由于回归模型1的变量显著性检验未通过t检验,所以回归模型1不成立。回归模型2、3分别通过变量显著性检验、拟合优度检验、方程显著性检验,并且DW检验值在2附近,回归方程扰动项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因此,回归模型2、3成立。

3 有关结论。(1)银行本外币贷款充分发挥了资本引导、资本集聚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实体经济产业升级,推动了天津市经济结构的合理转变。回归模型1不成立反映出第一产业的发展与银行贷款支持关系不明显,其整个产业发展呈现简单扩大再生产形态,导致其在GDP比重由于其他两个产业发展迅猛,而呈现占比下降之势。第二、三产业在银行资金的支持下由2006年在GDP中的比重为55.1%、42.6%,分别下降和上升了2.6和3.5个百分点,达到52.5%和46.1%。表现出天津市在促进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的同时,经济结构同时得到优化调整的双赢结果。

(2)从GDP对银行资金的弹性看,第二产业GDP增加值对银行资金的弹性要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对银行资金的弹性,两者相差0.126。说明第二产业对资金投入更加敏感,其投入产出比高,也说明作为第二产业的主要行业的工业和建筑业在拉动GDP增长方面的作用较强,投入1元人民币产生GDP产值为1.68元:而作为服务行业的第三产业,由于其产业链较长,不确定因素较多,在投入转化率方面要弱于第二产业,投入1元人民币,GDP产值只增加0.46元。

(3)天津经济发展对银行资金的依赖性较强。根据计量经济学有关方法,本市GDP与银行资金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银行资金是引起GDP增长的原因。

三、本外币变化与涉外经济收支联动分析

近年来,天津市抓住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涉外经济领域取得较快发展。2006~2011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4661.98亿美元,其中,出口2259.3亿美元,进口2402.68亿美元。与此同时,涉外经济收支增长迅速,2011年全年天津外汇收支总额1315.6亿美元,其中,外汇收入606.7亿美元,外汇支出708.9亿美元,分别是2006年的1.6、1.5和1.7倍;2011年全年天津累计结售汇729亿美元,其中,累计结汇329.4亿美元,累计售汇399.6亿美元。分别是2006年的2.1、1.9和2.3倍。由此可见,本市涉外经济发展壮大是导致国际收支等数据增大的直接因素,那么本外币资金变化与涉外经济收支之间是否具有联动性?为此本文采用非理论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即VAR模型)进行分析。

(一)指标选取和有关说明

为说明本外币资金变化对涉外经济收支变化是否具有联动作用,现选取本外币存、贷款月度变化额,国际收支以及结售汇月度差额为变量。分别用bbck、wbck、bbdk、wbdk代表本币存款、外币存款、本币贷款、外币贷款月度变化额,用gisz、jsh分别代表国际收支和结售汇月度差额。上述变量数据来自天津市金融统计月报、天津市外汇管理年报或通过手工计算求得。

(二)计量分析过程及结果

1 确定最优滞后阶数。

2 Granger因果检验。

由上述检验可知,本币存款、本币贷款以及外币存款是引起国际收支变化的Granger原因,反之不成立。外币贷款不是起国际收支变化的Granger原因,反之亦然。本外币贷款与结售汇变化之间没有任何Granger因果关系,即两者不存在联动性。

3 脉冲响应分析。即VAR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

(1)本币存款变化和国际收支变化之间的响应。本币存款对自身变化的响应是先弱后强,四个月后响应基本稳定,而对国际收支变化的响应是第一个月没有响应,第二个月响应为负,到第三个月以后其响应逐渐转正,但响应程度很低:国际收支变化对本币存款变化的响应是始终为负,而对自身的响应缓慢增大,五个月以后逐渐平稳。详见下图:

(2)本币贷款变化与国际收支变化之间的响应。本币贷款对自身变化的响应是逐渐加快,6个月后响应基本平稳,而其对国际收支变化的响应迟钝:国际收支变化对本币贷款变化的响应是为负,而对其自身响应较微弱。详见下图:

(3)外币贷款变化和国际收支变化之间的响应。外币贷款对自身变化的响应是初期快速下降,3个月后响应回归稳定,而对国际收支变化的响应是第一个月没有响应,其后响应缓慢增加,但响应程度较低:国际收支变化对外币贷款变化的响应为负,而对自身的响应缓慢上升,4个月以后逐渐平稳。详见下图:

(三)经济学含义

1 天津市本外币资金变化与国际收支变化呈现微弱联动效应,但是其与结售汇资金的变化无明显关系。

2 本币存贷款和外币贷款变化对国际收支变化响应为正,表明本市存贷款变化与国际收支变化方向呈现一致性,说明本市涉外经济形势的好坏对本市存贷款的增减有一定的影响。

3 国际收支变化对本币存贷款和外币贷款变化响应为负,说明两者存在反向联动关系。当本币存贷款和外币贷款增加时会引发国际收支逆差的形成和扩大,反之相反。这与本市以贸易加工为主导的“两头在外”的涉外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国家对外经济政策影响有关。

4 本外币存贷款对自身均有响应。表明两者作为内生变量其规模在经济发展时期会自我影响,并逐步增大。但是,当经济处于衰退期,其规模也会呈现缩减之势。外币贷款对自身响应表现为某一时期的贷款增长必然导致其后一时期的贷款下降,说明银行外币贷款增长受到政策限制,不能自行无序扩张,从侧面印证了外汇管理局对银行外债管理的有效性。

四、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发现天津市银行本外币资金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目前本外币资金的配置还不能满足广大实体经济的需求,这将影响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实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因此要运用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分类指导,统筹兼顾,引导资金投向,扩大融资渠道,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一)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一是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保持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产业优化的拉动作用。二是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层次、规模和水平。通过大力促进展会经济、楼宇经济、旅游经济以及服务外包的发展,带动服务业优化升级。三是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改善金融支持农业融化问题。

(二)大力支持发展金融市场,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建立发达的金融市场,现阶段要尽快把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推动直接融资产品创新,扩大直接融资比例,优化融资结构。一是要积极推动天津优质企业上市规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加股市供给,满足投资者需求。支持建立各类机构投资者,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减轻银行压力。分散金融风险。二是要推动建立全国性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使优质非上市企业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发展和完善融资租赁市场,积极支持建设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三)科学安排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引导金融机构均衡放款,避免过大波动。二是继续落实好“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加大对扩大内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开展绿色信贷,支持发展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淘汰落后产能。三是要加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宣传力度,积极做好企业融资推荐工作,推动有条件企业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以及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通过扩大社会融资总量,缓解信贷依赖度过高的局面,改善地区融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