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工程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矿业工程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矿业工程就业方向

篇1

一直以来,采矿工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使得对采矿工程从业人员的需求也随着经济发展得以增长。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采矿工程从业人员需求的增长趋势在减缓。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耗能行业整体能源需求压缩,煤炭行业对传统采矿人才的需求在减少,但对复合型采矿人才的需求增多了。

1.1新阶段采矿人才知识体系的智力支持

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后,人工智能、网络化、信息化将人从工业经济中解放出来,同时也正在改变资源和化石能源的开采方式和消费方式,必须将传统采矿模式适时调整到基于大数据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新常态采矿模式。采矿工程是对储存在地下、大海中、山体内的矿藏进行开采的工程,包括矿产资源的储量探测、矿藏定位、矿区建设和后期采矿实施等一系列工程。由于矿产资源是按地质规律储存的,矿区建设和后期采矿也不能违背地应力及其发展规律,基于大数据信息的统计分析离不开智能技术,故新常态采矿的一系列工程离不开大数据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支持。此外,采矿过程中存在多种信息(如地应力场、采动应力场、瓦斯渗流与运动场、水渗流场、温度场)的获取与实时传输,网络技术能实现实时传输与实时分析,故新常态采矿的一系列工程也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综上所述,新阶段采矿人才知识体系应从知识经济时代中获取智力支持,即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融入采矿人才知识体系中,为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创新技能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2新阶段矿业工程活动的社会责任需求

长期的采矿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大量的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采矿工程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采矿工程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新阶段采矿人才在发展采矿工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社会责任。采矿工程目前正处在结构调整期,必须将采矿与环境和谐发展战略运用到采矿工程中的各个环节,这将成为未来采矿工程活动的必然趋势。对新阶段采矿人才知识体系的培养也应体现环境保护方面的智力支持,增设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课程与实践活动。

1.3新阶段矿业工程活动的国际化发展

进入新的阶段,矿业市场世界一体化趋势在增强,伴随着美欧经济复苏,印度、非洲经济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度提升,我国采矿工程即将迎来新的、更加健康的稳步发展。同时,随着我国更多的矿产资源开采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这些企业必将在国际化竞争中强化管理机制,革新理念,提高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保证我国采矿工程的竞争优势。另外,合同制采矿模式将是今后国际采矿的通用模式,根据承包商的设备投入水平,合同制采矿模式有劳务合同采矿和投资合同采矿两种形式。我国合同采矿模式伴随着国际矿业承包的发展也逐步兴起,一些新的矿山开发无一例外地采取合同制采矿模式,采矿权人负责矿山的管理、协调和经营工作,由工程承包单位负责矿山的生产。综上所述,新阶段的矿山资源开采模式将更多地采用合同制开采模式,新阶段采矿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也应适应这种合同制开采模式。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矿井建设由井巷建设公司施工,煤炭开采由煤炭开采企业开采,而且大多数资源开采企业只熟悉一种矿产资源的开采,故传统的采矿工程培养方案知识面过窄,不能适应国际化采矿和合同制开采的需求。合同制开采模式与传统采矿模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矿山的拥有者不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融资、资本市场运作上;矿山的生产管理者从矿井建设、主体资源开采、伴生资源开采等方面开展全现代化管理模式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主体资源为煤时,其伴生资源为煤层气,这类矿山的生产管理者不仅要有煤炭开采方面的主体知识(传统采矿工程专业的知识面),还要有矿山建设、矿山管理、煤层气开采方面的知识。目前我校的采矿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在传统采矿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基础上已拓展了矿山管理方面的知识,仍需在矿业经济、矿山建设和煤层气开采方面加强知识储备,完善采矿工程知识体系。

2采矿工程专业方向课程优化

未来一段时间,采矿工程活动必须坚持采矿与环境和谐发展,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而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调整教学计划和培养方向,使培养的人才更适应矿业工程健康发展的需要。为确保在坚持固体矿床开采方向的基础上尽量拓展矿业经济、矿山建设和煤层气开采方面的专业知识,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应在大的采矿工程专业基础上实施小的专业方向。即在采矿工程专业下设固体矿床开采、矿山建设和煤与煤层气工程三个方向,三个方向的课程既要体现共性(联系),也要体现个性(适应就业的多样化),在共性方面要体现专业固有特点,专业基础课程一致;在个性方面要体现专业发展特点,设置体现就业和专业发展方向的专业方向课程,也即需在三个专业方向上进行专业方向课程优化。

2.1专业基础课程优化

随着矿业工程活动中机械化、智能化和国际化的普及,采矿工程专业人员也应在机械、智能和经济方面进行知识储备。基于上述需求,采矿工程专业的固体矿床开采方向和矿山建设方向应在原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地质学基础、矿山地质、测量学、C语言程序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岩体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上增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技术经济分析等课程;而煤与煤层气工程方向应在上述原有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上增加大学化学、构造地质学、煤层气地质学。

2.2固体矿床开采方向课程优化

采矿工程专业固体矿床开采方向主要学习固体矿床开采的理论、技术和装备,本专业方向毕业生能在固体矿床开采(含煤炭、金属和非金属开采)领域围绕矿山开采和环境保持从事生产、管理、设计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同时,随着固体矿床开采向机械化、智能化、少人化方向发展,对矿山生产技术水平、装备水平、安全和环境保护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毕业生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根据行业和就业要求,固体矿床开采方向应在原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煤矿开采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非煤固体矿床开采、通风安全学、井巷工程、矿山机械、矿山电工、矿井设计、矿山企业管理、采矿工程专业英语、采矿CAD等必修专业课程基础上增加矿山系统工程、矿山环境保护等课程;同时,根据矿山企业发展方向,开设特殊开采、计算机辅助设计、文献检索、法律法规与事故案例、软岩巷道支护技术、数字化矿山、数据库技术、矿山突害监控与防治、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等选修课程。

2.3矿山建设方向课程优化

采矿工程专业矿山建设方向主要学习矿山岩土工程的理论、技术和装备,本专业方向毕业生能在矿山、公路、铁路、地铁、水利和建筑等行业从事岩土工程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工作。根据专业方向就业要求,矿山建设方向应开设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采矿学基础、地下工程测试理论与技术、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钢结构设计基本原理、井巷工程、地下工程、爆破工程、岩土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等基础性必修专业课程;同时,根据矿山建设发展方向,开设城市地下工程、土木工程概论、计算机辅助设计、文献检索、法律法规、工程估价、地基处理技术、建设监理概论、边坡工程、矿山建设专业英语、砌体工程等选修课程。

2.4煤与煤层气工程课程优化

篇2

新招收的矿业工程类硕士研究生中,跨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比如:武汉工程大学去年矿业工程录取的研究生,跨专业比例达到60%;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2008年招收的25名采矿工程硕士生中,跨专业的学生占了将近一半;2009年,采矿招生的47人中有24人来自其他专业,占招生人数的51.1%,说明矿业工程类研究生跨专业录取的比例还在逐年上升。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行业因素

采矿行业自从走出了20世纪90年代的低迷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所需采矿行业的支撑越来越大,再加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矿石价格与国外接轨,从而带动了国内采矿相关行业的发展。由于采矿行业在现阶段所具有的高收益吸引了大批非本专业的学生,跨专业报考矿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2.学生自身因素

放弃本科学习了四年的专业,换到另一个不是很了解的专业,大部分学生做这个决定都是需要勇气的。就学生自身来说的原因可能是:

(1)对自己的本专业失去兴趣。有些学生在升入大学时就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或者在本科时期没有学好本专业,对自己原来所从事的专业失去信心,不感兴趣,心理上希望能换个专业。

(2)担心就业率。由于矿业工程领域所需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所以,相关的采矿、安全甚至选矿专业的就业率都能得到保证。然而,一些竞争比较激烈的工科专业,或者是就业率本身就不高的基础学科专业或者文科类专业学生过分担心自己本专业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从而在考研时选择了矿业工程专业。

(3)家庭影响。矿业企业系统的子弟,为了毕业后能够顺利回家乡工作,或者为了将来自己的事业能发展得更好,由于在高考时并没有考虑那么长远,就会在考研时选择对他们将来发展更有利的专业。这部分人从小就对采矿行业耳濡目染,对这个行业也并不陌生。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放弃原有专业选择矿业工程这个专业并不困难。学生自身因素是出现大量矿业工程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最重要原因,大部分学生除了受矿业工程专业的外在利好影响外,还都是基于自身的情况对于现实的一种选择。

3.学校因素

受矿业工程领域毕业生毕业后的工作环境以及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矿业工程相关专业对我国来说仍然是冷门专业。但是,这不妨碍原有的几所煤炭部所属院校在他们本校所拥有的报考热度。这些院校大部分在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并且这些学校的前身大部分都是矿院,矿业类相关专业在他们所在院校开设时间较长,技术力量雄厚。因此,矿业类专业一直受到他们所在院校师生的尊敬,考研时跨专业考取他们本校最好的专业也就不足为奇。由于这些院校报考矿业类相关专业的生源太多,本校所拥有的招生指标远远不能满足考生要求,因此,这也就间接带动了其他开设有矿业工程硕士点院校的招生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学校因素导致学生热衷于跨考矿业工程类硕士研究生,这个现象还会一直存在。其实,考生们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专业而报考有一定风险的矿业工程类专业,原因肯定不止以上几点,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也是综合的。

二、培养过程出现的问题

矿业工程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由于来自不同的专业,每个人的知识背景和文化结构也都不尽相同。导师在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

1.专业基础良莠不齐对于跨考矿业工程的硕士研究生原有专业基础不同,对于学习矿业工程所具备的专业基础也有所差别。如有些学生在很早就准备跨考,本科的时候就注意到了对矿业工程相关知识的储备;或者一些学生读的是跟矿业工程相近的地质等专业,他们原本学习的内容就跟矿业工程的知识有所交叉;而有些矿业类院校则把一些矿业类基础课程添加到部分工科基础课程中。上述现象决定了学院和导师所面临的学生专业基础是参差不齐的,给基础教学和培养方案造成困扰。

2.学习过程过于浮躁跨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夯实自己的矿业类基础知识储备。然而,很多学生对此不以为然,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自身没有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就急于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这样往往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结合到科研活动中,造成对学生的事业长远发展不利的局面。

3.前途悲观失望心理大部分学生作出跨专业的选择都是根据自身情况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选择。但是,跟风报考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一些矿业工程专业热门院校之中。由于在考试之前并没有对这个专业进行充分的了解,只是为了逃避原有的本专业仓促作出的选择。又因为矿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大部分需要到艰苦行业、艰苦地方去工作,煤矿事故时有发生,无形之中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压力,使他们不能安心学习,患得患失,过于担心自己的事业和前途,而表现得忧心忡忡。实际上,由于每个学生情况的不同,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发现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观察、交流才能作出判断。并且在不同时期,遇到的问题也会是不同的。

三、跨专业培养措施

跨专业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虽不尽相同,只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对跨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还是很有帮助的。

1.补充专业基础知识

研究生往往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导师可以根据学生选择的研究方向和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情况,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方案。学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学习情况的进展,在必要的情况下导师再加以指导。跨专业研究生补充专业基础知识应遵循的原则应该是:首先要持之以恒,不怕麻烦;其次是要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计划;最后是要想办法提高学习效率。只有长期坚持这三项原则,拥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之后,研究生才能更顺利地进行科研工作。

2.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

跨专业研究生由于对行业动态不够了解,选择研究方向会不知所措。导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能够顺利实现。研究生管理部门也要制订相应的指导跨专业研究生导师须知,以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落实。

3.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研究生由于在本科时期很少接触科学研究工作,而对矿业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在科研上存在不小的差距。这方面就需要导师的耐心指导,循循善诱,也需要学生自己在基础知识的储备上勤奋努力。跨专业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建议采取的原则是“从基础工作做起,边干边学,将专业知识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努力培养科研思维能力,重在形成科研思路”。同时,鉴于矿业工程专业的特殊性,矿业工程研究生学习的知识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或者是实验室,而应该在导师的带领下多看看实践现场是什么样的,那样才不至于纸上谈兵,也能增长见识。在导师的带领下,制订正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依靠学生的自学能力,补充好应有的专业基础知识,积极参加科研和实践活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应有的效果,以期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能够实现。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创新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导师队伍;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071-02

一、前言

江西理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博、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并举,面向全国招生和就业并有权接收华侨及港澳台学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钢铁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矿业工程专业是江西理工大学成立最早的专业之一,是江西省唯一矿业类一级学科。矿业工程专业经过50余年的传承和历史积淀,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已累计为社会输送了2500多名优秀人才。近五年,矿业工程专业每年招收学术及专业学位研究生近80名。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矿业工程是一门以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主体的工程科学,其工程特色限定了传统矿业工程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目前传统培养模式下培养的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在科研基础能力方面可以满足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但在杰出人才所必须具有的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

1.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够。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普遍缺少主动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乐于创新的意识;缺乏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比如江西理工大学的矿业工程学科每年收到企业委托项目近百项,经费上千万,每个学生平均每年能接触三到四个企业项目,到毕业时,学生多数具备了完善的技术开发能力。然而大部分学生对课题的深层次理论缺乏了解,不会举一反三,不会应用基础理论指导工程实践,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原创性成果少,国际影响力较低。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研究以工程实践为主,在基础理论的原创性以及实验工作量、论文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和国际一流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矿业工程的研究方向偏向于工程实践,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研究目标。大部分研究生在这个过程中熟练掌握了所需的实验技能,具备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然而,如何将工程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如何将各个企业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普遍性、一致性的规律,大部分研究生还无法做到,因此,学生无法得出具有影响力的成果,为了毕业只好发表一些档次不高的研究论文,而学校也无法提高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要求。

3.在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自主探索。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在对国民经济或工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实用型研究较多,而从实际需求出发并将问题一般化而进行的有深度的系统的理论研究较少,且在研究过程中借用现成方法和手段多,自主探索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少。普通工科院校矿业工程研究生在进行课题研究工程中,受思维局限及试验条件的影响,喜欢利用传统的研究手段,在新型检测仪器、检测手段的应用及结果分析中与高水平大学的研究生存在较大差距。以中南大学和江西理工大学的矿业工程学科为例,中南大学所拥有的一些检测设备,如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等江西理工大学不具备,如要检测,需要将样品送到外部去检测,学生对仪器的操作原理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均不了解,实验结果出现错误的原因也不了解,时间一久,学生就放弃了相关检测方法的使用。

江西是矿业大省,矿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加速实现江西经济赶超越发展,需要高校及科研院所不断地提供研发动力,为矿山企业做贡献,为江西矿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不断的源动力。要有效地发挥矿业经济在江西工业经济的作用,离不开人才的作用。由于江西地处相对欠发达地区,引进高层次外来人才比较困难,加上本地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所占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需要加强本地区矿业工程学科的发展,以培养出更多的矿业工程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提高学科对江西经济的服务能力。

三、创新能力培养改革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要求,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和模式、导师因素、研究生自身因素、学术环境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提高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对其中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部分进行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目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本科生相似,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江西理工的矿业工程专业,开设了大量的基础知识课程,很多课程和本科省课程重复,学生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这些知识的重复学习上,收获较小。因此,需要研究矿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知识系统,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不仅要着重于使研究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考虑到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人文知识,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和启发性,使得人才培养从重“才”过渡到重“人”。要组织学科专家、研究生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对培养方案进行详细研究,优化课程设置,删除不必要的重复课程,开设一些能够向学生传授学科前沿知识的讲座课程,如开设一些课程教给学生新式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及结果分析方法,以及如何避免及解决设备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对提高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及创新能力,十分重要。

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优化。当前研究生的授课方式还是以填鸭式教育为主,老师与学生在传统的教室里,依靠黑板和投影仪实现知识的传授,一个只顾自己讲,一个只顾自己学,缺乏交流与互动。同时很多课程的课本与教案比较老旧,长时间不会更新,与新时期知识的更新速度严重不匹配。因此,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最有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式,大力开展对现有教学方式的改革,根据课程的特点,广泛、灵活地采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专题讲座式教学、学术沙龙以及各种学术报告与讲座等教学形式,在多样化教学手段中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如研究生的表面物理化学课程,该课程是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核心基础课程,对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十分有价值,然而该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教材的内容与矿业工程专业存在较大距离,以往授课过程注重对课本上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等的讲授及推导,对于相关知识在矿业学科中的作用讲解较少,学生学完课程后不能将相关知识用到科研实践中,收获较少。通过案例式教学,将教师科研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课本上的相关知识相结合,告诉学生如何利用书本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同时组织讨论,将他们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凝练出来,与书本知识相对应,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

创新型导师队伍建设。当前大部分工科院校的导师制为单一导师制,学生刚进校就选择了导师,对导师的研究课题、研究方向均不了解,当研究工作开始时,如果从事的是自己不感兴趣的课题,会磨灭学生的科研兴趣。同时,每个导师有自己固有的知识构成及研究方向,长期从事某个领域或方向的研究,在该领域或方向具有丰富的经验,但往往对其他领域研究较少,知识结构较为局限,同时一个导师的思维方式较为固定,无法满足当前科研对跨学科知识综合的要求,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需要探索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遴选、聘任制度,实现单一的导师负责制向导师负责下的集体指导模式转变;改革研究生导师评价制度,将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导师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聘任知名学者、企业专家担任兼职导师,建立合格的导师团队,可为研究生提供较多的研究方向供其选择,为其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有效指导。导师负责下的集体指导模式也有利于研究生共享导师和实验室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学和科研硬件条件不足带来的培养问题。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构建。教学工作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而实现课程教学质量的合理评价是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为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许多高校都会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但目前尚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目前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有二类:一类是以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为主体,并以专家、同行的评价为主;另一类是以学生的主观评价为主体,辅助以专家、同行评价。因此,目前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主要由三个群体组成: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与督导(专家)评价,三个群体的评价结果按一定的权重比例计算出课程教学质量的得分。但这种评价体系存在下列问题:(1)没有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课程;(2)无法消除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因素;(3)评价更多的是反映教师课程知识的传授程度,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结果;(4)评价时间存在固定性和滞后性。

四、预期成果

总之,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导师队伍、评估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和调整,预期可达到以下成果。

1.综合考虑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所具有的知识结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结合专业特色及科技发展前沿,建成能够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核心课程群及相应教学方法。

篇4

关键词:煤炭高校;安全工程;就业;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5)04-01-05-04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have high self-esteem, good education and high IQ. But when they encounter setbacks and challenges, they will suffer more psychological conflicts and stress, which in turn may result in thei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al industry’s entering a hard period after “the golden ten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employment of the safety engineering majors and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points out som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during their process of job hunting, and proposes some measures for safety engineering majors to adjust their psychology and measures to improving employment.

Key words: coal industry-oriented universities; safety engineering;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开始转变为“大众教育”[1],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尽管高校的扩招为广大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但这也同时导致更多的大学生同时就业,形成激烈竞争,学生的就业压力大,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2]。

在煤炭领域,各大矿业集团正在面临着困境[3,4]。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13年7月的《关于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的通报》显示: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国际煤炭市场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2012年以来,我国煤炭市场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态势。通报还预测,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煤炭行业所受到的压力还将进一步加大。随着各大矿业集团经济效益严重下滑,在就业过程中,安全工程专业矿山方向(以下简称“矿山安全”)毕业生所遇到的困难逐渐增大,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开始显现。

一、安全工程矿山方向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

(一) 就业现状

1.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

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普及为大众教育的今天,产业结构性矛盾、待就业总量持续增加以及经济放缓这三重压力影响着我国宏观就业形势,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全国大学生毕业总数达到699万人;2014年,大学毕业生总数超过700万人,待就业毕业生总量没有缓解迹象。

2.安全工程矿山方向本科生就业现状

在煤炭行业处于低谷的20世纪90年代,各煤炭高校主体专业的发展均受阻,并开始专业转向和减少招生规模。而在此后的“黄金十年”,矿山安全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成为各煤炭企业的“香饽饽”[5]。然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特别是近两年,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饱和等因素,就业形势发生根本性转变,2013年以来的就业形势开始严峻起来。

(二) 原因分析

1.需求减少。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及煤炭企业运行状况的转变,一些煤炭企业对煤炭主体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大不如前,并逐渐减少相应的进人计划。近两年部分煤矿企业矿山安全毕业生招聘计划如表1所示。

2.近几年高校矿山安全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

“黄金十年”间,随着煤炭行业对矿山安全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增加,煤炭高校也得以迅速发展,矿山安全作为煤矿主体专业其招生规模迅速增加[6]。

3.研究生和专科生数量增加。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加大,不仅本科生的招生规模迅速增加,研究生和专科生的招生也在不断增加,导致大量的研究生和专科生有待就业,对本科生的就业形成了压力。

4.企业委培、对口单招等广泛推行。中国矿业大学于2003年开始试行“对口单招”政策,以缓解煤炭行业的人才紧缺状况。随后其他煤炭高校陆续效仿和推行这一政策,10年来,这一政策为煤炭行业培养了近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近年来,许多煤矿企业纷纷推行“非转主”政策,将非主体专业的技术人员利用二学位或委培等方式转为主体专业。

5.煤炭行业科技的发展。

随着煤炭行业科技水平的提高,行业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加快,建设了大量的高交高效矿山,并逐渐向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和大型化方向发展。

6.课程设置滞后行业发展。

由于高等教育的滞后效应,目前煤炭高校矿山安全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及使用的教材等与行业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7.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部分矿山安全学生对就业的总体形势不了解,对就业和工资等期望过高,而对于自身的定位则有失偏颇,没有树立正确的“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

二、矿山安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

(一)自卑心理。矿山安全毕业生的就业面通常较窄,在参加招聘会的时候发现招聘自己专业的单位少或者工资待遇低的时候,或者在招聘的过程中遭受挫折的时候,容易产生失落情绪,从而在心理上形成自卑。

(二)自负心理。产生自负心理的原因有:1.一些煤炭高校的矿山安全毕业生可能会认为其所在高校属名校而产生优越感,并进而产生自负心理;2.一些同学在学期间成绩较好,认为自己学习渊博、满腹经纶,从而自命不凡;3.一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认为煤炭行业就应当是高薪行业,从而对就业市场缺乏了解,对工作岗位的期望也较高,因而产生自负心理。

(三)依赖心理。一些学生缺乏独立面对困难、独立决策的能力,而是把这些本应则由自己决定的事情推给家长、老师甚至学校,完全依赖他们为自己找工作,而不是主动去争取就业机会。

(四)盲从心理。有的学生没有主见,而是随大流,也不去考虑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特长。例如,一些学生执意要到北上广等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功利性太强,然而对于对于矿山安全专业的毕业生,主要的招聘企业并不在大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考入国家公务员也较其他思政类专业困难,因而这些学生的职业定位是不合理的。

(五)偏执心理。有的同学容易走向偏执,将自己在求职中的不顺利归因于市场或社会的不公平,这将会给他们的心理蒙上阴影,从而影响对社会的认识进而影响就业。还有的学生刻意要回家乡就业,无视矿山安全专业的适应性,甚至宁愿不就业,偏执心较强。

(六)焦虑心理。大四学年的上半学期是找工作的关键时期,多数同学会在这一时期找到工作或签订工作意向。然而,未找到工作的同学看到已找到工作的同学风光无限的时候则会产生焦虑,导致心理紧张、哀声叹气、毫无意志、甚至寝食难安,在行为上则表现得无所事事、行业懒散、反应迟钝。

三、矿山安全就业心理问题的因素分析

导致矿山安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毕业生个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虽然多数毕业生可以以平常心来找工作,但有些毕业生认为自己找工作就是要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想从零做起,对单位和岗位的要求较高;另一些毕业生则相反,认为工作就是一个谋生的手段,从而消极就业,不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而有些毕业生对煤炭行业有一种恐惧心理,不愿意到自己适合的煤炭行业去工作。

(二)人格缺陷

一些毕业生没有明确的认识到自己需要什么,自己的职业目标是什么,自己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以及能够满足自身特点等等,自我同一性混乱,不能对自己形成一个全面、清醒、客观的评价。

(三)人际交往障碍

矿山安全专业由于是工科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能要比文科和管理科的学生稍逊一筹,这可以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锻炼和提高。然而有的毕业生性格极度内向,极度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在就业过程中过于自卑、紧张和怯懦,不懂基本的礼仪和礼貌,缺乏自我决断和自我决策的能力。

(四)挫折耐受力差

有的毕业生心理脆弱,无法承担挫折。一个小小坎坷就有可能使其遭受严重的打击,从而陷入失望和苦闷中不能自拔。任何人在社会上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面对挫折就要勇于面对,勇于承担,这才能够在下一次挑战中取得胜利,从而避免一败再败的恶性循环。

(五)不当的嫉妒攀比

毕业生之间时常会比较他们找签订工作的好坏,有的毕业生甚至在签订就业协议书后对自己的单位或岗位大加炫耀。这会导致未就业毕业生心理失衡,加大其心理负担,甚至会产生嫉妒和攀比的心理,因而必须对这种不当的炫耀和攀比之心加以纠正。

四、提高矿山安全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应届大学生的就业工作。2014年上半年,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2014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各省市也出台相应措施,全力推进毕业生就业。除了一般性的推进措施外,由于矿山安全专业方向的特殊性,推进矿山安全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进行调适以及煤炭高校制定有效的措施。

(一) 就业心理问题调适

对于矿业安全专业方向的大学生来说,在校学习期间要专注于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而面对择业和就业,应先确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好心态,勇于迎接挑战,积极参与竞争。

1.虚荣心理的引导

不论是攀比心理还是嫉妒心理都是虚荣心理在起作用,因而可以从利用几点对毕业生进行引导:

教育和引导毕业生充分认识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以及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使学生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不要太偏执;

对我国目前就业市场的形势要有充分的认识,既要看到挑战,也要看到机遇;对毕业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理解眼前和长远、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问题;

能够使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学生、工人、技术员的对比和分析中找对自己的位置;引导学生不要对别人的评价过分在意,更不要和别人攀比。

2.从众心理的克服

在就业的过程中,引导毕业生按照以下几点去做:

看问题要长远,选择具有发展前途企业和工作岗位;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择自己向往和喜欢的煤炭企业和工作环境;

根据自己的气质特点,所选择应与自己气质特点相匹配;

对自己的特长及能力充分认识,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岗位;

能够辩证认识不同地区的煤炭企业的不同岗位的优缺点,避免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

3.自卑心理的克服

(1)建立合理的目标。在求职过程中,首先应该确立一个与自己的专业、特长相符合的清晰的目标,并为完成这一目标不断前进。

(2)利用补偿增强自信。缺乏自信的人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很容易被击倒,从而变得畏手畏脚,不敢作为。许多事例已经表明,利用补偿的方法可以使一些具有自卑心理的人重获精神力量。

(3)自我认知要改变。第一,肯定自身的价值:任何人都有其自身价值,都有独特的一面,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同时,由于视角的不同,每一个人的某一性格又同时具有好与坏两方面。第二,要不断积极的考虑问题,例如,当求职遭遇挫折,这并不能说明自己的能力不足,而只是说明自己在某一次展示中未能充分展示自己,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或者所应聘的单位与自己的能力特点有出入,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展示。

(4)训练自己的行为举止。通过训练自己的行为举止,可以让毕业生在外在上给用人单位一种自信。例如,在行走时挺胸、抬头,精神抖擞,步伐稳健,眼神正视别人,在交流的时候,谈吐风雅等。

(5)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必要的。在应聘前和应聘时,可以在做好充足的准备的前提下,在心里暗示自己:我一定行!

(二) 高校促进矿山安全毕业生就业措施

1.加强就业价值观教育和就业形势宣讲

高校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职业规划课等方式,让毕业生充分了解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以及煤炭行业发展的趋势,使毕业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价值观,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和就业心态;引导毕业生抓住西南、西北煤炭新的主产区的发展机遇;结合矿山安全专业特点,培养毕业生脚踏实地、扎根基层、爱岗奉献、不怕吃苦的职业精神品质。

2.以人为本,提高毕业生服务质量和水平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就业服务和管理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的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聘请煤炭企业优秀校友、专家等来校为毕业生做比职业指导。同时,关心一些特殊群体,如学业困难、生活困难、就业困难、就业心理压力大的毕业生,对这类同学进行分类建档,实行“一对一”有针对性的帮扶,把实际帮扶和心理指导相结合。

3.广开门路,拓宽就业渠道

就业管理部门及学院要积极走出去,开拓外省特别是西北煤炭新的主产区就业市场。强化与煤炭企业的联系,邀请煤炭生产、建设、勘探等方面的企事业单位来校讲学、交流和招聘,挖掘就业潜力。同时,利用学生实习、课程实践等环节,加强与金属矿等非煤矿企业、建筑、化工、铁建等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开拓此类非煤行业的就业市场。

4.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不断适应社会需求

树立“大安全”的学科观念,以矿山安全为主,能够在矿区生态治理、城市地下工程、煤层气及石油天然气等相关领域从事工程技术工作。

此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级“挑战杯”科技和创业大赛、采矿学科大赛以及节能减排大赛等系列学科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和指导大学生科研立项。

5.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地区生源结构

地区生源结构是影响矿山安全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安徽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煤炭高校的本省生源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而在内蒙、新疆、山西、贵州等地的招生则很少。因此,在生源的地区结构上可以适当向内蒙、新疆、山西、贵州等地倾斜。另外,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学生比例,这些学生的比较能够吃苦,同时,这也是国家所倡导的。

参考文献:

[1] 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46-47.

[2] 贺江群.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探索高校就业心理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3):38-39.

[3] 景国勋,张传祥.教育创新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9-81.

[4] 李楠,宋晓燕,漆旺生.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创新措施及成果分析[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8(2):108-111.

篇5

关键词:岩土工程;采矿工程;必要性

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大类专业的一个基本的方向,是欧美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在土木工程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技术体制。岩土工程是以求解岩体与土体工程问题,包括地基与基础、边坡和地下工程等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也就是指在工程建设中有关岩石或土的利用、整治或改造的科学技术。

而采矿工程是一门致力于矿床开采理论与方法,实践采矿新技术的专业。随着我国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逐渐形成了大采矿的格局,即由原来的地下采煤、露天采煤以及金属矿开采等专业方向很强的分类,逐渐演化成现在的综合采矿专业,因此,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在本科教学改革深化之前,我校采矿工程专业除了开设公共基础课之外,专业课程主要有煤矿开采学、矿山压力及其岩层控制、岩石力学、矿井通风与安全、井巷工程、电工学、液压传动与采掘机械、矿业经济学、矿井瓦斯防治、采矿工程英语、测量学、矿山机械设备等,专业的就业方向基本面向煤矿企业和相关的科研设计单位,就业范围局限性很强。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本科生就业的范围逐渐由局限的煤矿相关单位逐渐扩展到公路、建筑和水利等行业,因此,本科学生培养的目标和相应的课程设置也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岩土工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自然成为需要增加到新采矿专业学习的范围之内。

2、采矿工程专业中的岩土工程问题

采矿工程是研究将矿物从地表或地下合理采出的过程,其中必然要设计到对岩土体的开挖和利用,而且事实上,人们采矿活动过程中也确实面临着大量的岩土工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露天采矿边坡设计及稳定加固技术

在露天采矿过程中,随着采矿深度和广度的增加,矿体边坡的设计和稳定性研究是采矿工程中面临的首要岩土工程问题,特别是对与贵重矿体,合理边坡角度的设计和加固方法能够提高矿体采出率,从而创造巨大的效益。

(2)井下开采中巷道围岩稳定性问题

在井工开采的矿井中,巷道是最基本的矿井构成单元,其围岩稳定性的研究不但是采矿工程专业人员,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土木工程工作者进入到煤矿,从事巷道围岩稳定性的研究。巷道围岩稳定不但保持了矿井的通畅,保证了井下工作人员和矿物的顺利运输,对于整个矿井的有序生产也有重要意义。

(3)采场围岩稳定性及开采优化设计问题

采场作为矿井生产的工作车间,肩负着矿井主要的生产任务,如何保证采场围岩的稳定,是岩土工程专业深部岩土力学行为研究方向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这也是采矿工程师们的重点攻关课题。矿井采场的开采优化可以使采场围岩的运动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可以控制围岩的运动时间和范围,从而降低对采场内机械和人员的危险性。

(4)采空区处理及地面沉降问题

矿物的开采必然会形成一定范围的采空区,采空区垮落会导致地表沉降,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和采矿科技的发展,对采空区进行处理(充填开采)成为采矿工程研究的内容之一。

采矿工程中面临的岩土工程问题不仅仅有以上几个方面,在采矿的保水开采、三下开采以及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等方面也有很多岩土方面的内容。

3、《岩土工程》开课内容设置

采矿工程专业开设《岩土工程》成为必要的课程,而且根据对培养目标和培养大纲的设计,本课程可以作为采矿工程三大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先修课进行讲解。但是由于采矿工程的特殊性,对于本课程的设置不能直接照搬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材,因此,需要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采矿工程专业面临的众多岩土工程问题和对《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导入性课程,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将课程按照岩石力学和土力学知识分为两大部分,分别进行基本知识的讲解和基本问题解决方法的案例分析。

岩石力学的教学内容为岩石与岩体的概念与关系;岩石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包括物理与水理性质,变形特征和基本的强度理论;岩体强度、变形及工程分类; 原岩应力的一般规律以及测量方法;洞室围岩、岩基及岩坡稳定性分析和岩体工程的喷锚加固案例。

土力学的教学内容为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土的渗透性,流网及其应用;地基土基底压力计算,有效应力原理,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方法;土的抗剪强度计算;挡土结构的土压力计算及稳定性分析,边坡和围护结构稳定分析,挡土墙结构设计;地基的破坏模式及极限承载能力,地基承载力的设计值及其确定方法以及简单的土动力学基本原理。

通过设置以上的学习内容,重点讲解岩石力学和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同时结合案例进行土木工程行业的基本理论的学习,传授岩土工程中的基本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解决办法,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采矿工业的发展,社会对采矿工程专门人才的要求和储备有了新内涵,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就业渠道和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普通本科层次的采矿类人才培养合理考虑以土木工程企业需求,在原有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增加《岩土工程》课程,不但可以增加采矿学生对岩土工程专业知识的接触和理解,对于将来就业于土木工程行业的学生是一个知识的普及和储备,而且开设本课程可以在基础概念和知识方面对接下来的专业核心课程起到一个铺垫作用。

[参考文献]

[1]席培胜,刘兰. 案例教学在岩土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vol.29(2):132-133

[2]未良莉,王潇. 采矿工程专业设置专业导论课程的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2011, (10):111-112

[3]王炳文.采矿专业岩土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西教育,2011, (4):45-46.

[4]陈海波,姜海峰.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方向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2):263-264

篇6

采矿工程

采矿很容易理解,就是把矿物从地壳或地表开采出来。不过加上“工程”两字后就复杂多了。首先它是一个大工程,是规模最大最复杂的岩土工程,其次它要运用到很多工程学的知识,最后它是指对有矿物的矿床的开采。

作为一个地矿类专业,它又细分为煤、金属和非金属方向,顺利毕业后的采矿工程师应该具备诸如矿区开发规划、开采设计、矿山安全技术等基本技术。矿业是工业之母,矿物原料和工业生产、民生经济息息相关,世界各国都视矿产资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但目前我国采矿的方法和几十年前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直到近几年才发展出爆破技术和数字化矿山技术,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小。现在我国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比较低,这些反而为这个专业的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采矿工程不仅仅是采矿,在开采矿藏的同时,如果在采矿前做好采矿后土地的二次利用规划,则可以保护环境同时取得土地的再利用。因为在采矿过程中,对环境、水土保持,甚至是交通运输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好的规划才可以让开发和环保的冲突降到最低。采矿工程要学习的绝不仅仅是如何采更多的矿藏,更要学习如何进行更好的事先规划,如何设计更好的采矿技术和装备,如何规划更好的安全规划,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采矿工程才是好的工程。

这个专业有个特点——实践课程很丰富。除了在教室里进行的机械类的课程实践,比如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岩石力学实验、测量学实验等以外,不少院校都和矿业公司联合设立了很多校外实习基地,有的企业还专门安排了懂技术、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现场向学生讲授生产工艺和新的技术方法。学生们能够来到真正的采矿现场,实地体验采矿的作业环境。

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愿意留在这个行业的学生去了矿山就业。除此之外,也有去机械制造行业或是政府的能源开发规划部门工作的。要知道矿业公司的总工程师无一例外都是采矿工程专业出身,所以,只要热爱这个行业就一定能干出成绩。

矿物加工工程

采矿工程的同学们负责把矿石开采出来后,并不是所有矿石都能马上被利用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矿物加工工程的同学进行矿物分离——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设备把有用矿物和脉石(无用矿物)分离开来。比如铁矿石中有石英(属于脉石),通过磁选和浮选(这些专用技术名词都是加工方法)把石英分离出来,就可以大大提高铁矿石的品质,把“贫矿”变“富矿”后再进行炼铁工作。到了煤矿行业,就用重选和浮选的方法把煤矸石从精煤里分离出来。经过矿物加工之后的矿物的价值和利用率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这些加工方法和物理、生物、化学都有联系,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它的很多课程设置都和过程工程专业的很多课程相同。同时还有很多和“矿物”两字有关的专业课程——矿物学基础、工艺矿物学、矿物材料学等等。总之,工科无疑。

矿物加工工程也被称作选矿工程,很多学生毕业后进入了选矿厂。由于我国很多铁矿的质量不高,因此选矿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管地质工程师找到的铁矿是怎样的贫矿,选矿工程师都能选别出可供冶炼的有用矿物。怎么样,听上去是不是很牛?

除了像选矿厂这样的工厂,还可以进入投资公司,为公司提供矿山投资的建议。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矿业发展和相应的生产装备的发展有着不小的落差,因此很多国外的矿山机械公司都在国内开设了工厂或销售公司,也需要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学生。

石油工程

说完了矿,接下来说石油。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石油代表着富裕。小国家文莱、中东的阿拉伯国家等石油产出国都因为石油而积累了巨额的财富。石油工程是我们学习如何开发、使用和研究石油的一门学科。简单来说,就是学习如何开采石油,用什么方法能够最经济地开采出最多的石油。

有人说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总有被开采完的一天,因此石油行业注定是夕阳产业。其实不然,我国是世界第五大石油生产国,又是石油消费大国,石油工业是基础工业,很多行业的原材料都从石油中提炼。因此这个行业非但没有萎缩而是在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具有相应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应用性人才。在2010年由教育部公布的本专科就业状况中,石油工程专业在211院校的就业率≥95%,普通院校则≥90%,就业势头十分好。

同时,很多石油企业在社会里也属于相当好的企业。除了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南石油大学这几所全国闻名的“石油”大学外,在一些有油田的省市也有“石油”大学,如东北石油大学(大庆油田),辽宁石油大学(辽河油田),但总的来说,开设这一专业的院校并不是很多,本科的话不超过20所。很多学生毕业后都进入了中石油和中石化,有些油田企业在学生的新生开学典礼上就来做宣传,可见这个行业对于人才的渴望。

当然,要进入这些优秀企业,学生本身也要学好专业课程。石油工程的课程设置离不开“石油”——从大一大二对于高数、物理、化学和计算机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开始,到大三大四的各种和石油工程理论的学习,从油气田的开发设计到去油田进行实践,学理论、学技术,才能为做一名“石油人”做好准备。

篇7

关键词 导师团队制 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校、院二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3.017

研究生教育是我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高等学历教育中的最高层次,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力保障。研究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因此,许多高校都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重要的办学目标。[1-3]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也备受关注。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成果,其质量高低不仅反映的是学位申请者的学术能力,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检验标准。如何全面、科学、客观地评价学位论文的质量,不仅是学位申请者学术成果的鉴定,更是学位授予单位培养质量的考核,因此也是各高校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提出的“123”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是通过导师团队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全程把关(包括选题、开题、论文进行过程中汇报讨论、中期检查、预答辩等);导师团队每周就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各个培养环节组织1次活动,每次活动不少于2个学时;重点讨论、研究3个问题。同时,中青年教师作为协助指导教师全程参与研究生培养;每个学生的学位论文通过严格的过程管理和把关,可以确实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1 组建导师团队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知识结构的设计者,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者以及研究生培养中最主要、最直接的过程监控者。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主导地位。导师的专业素养、学术水平、治学态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高素质的导师队伍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必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优化导师结构,形成合理的学科梯队。内蒙古科技大学围绕矿业工程学科研究方向确定导师团队,确定的导师团队研究方向有:(1)露天采矿工艺与技术;(2)地下矿开采工艺与技术;(3)岩石力学与工程;(4)数字矿山技术;(5)矿山安全技术;(6)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导师团队组建的具体要求是所有参与矿业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校内外导师必须组建或参与导师团队;所有导师团队必须吸纳中青年教师;所有导师团队必须在学期初制定每学期的导师团队活动计划,内容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每周的活动内容(具体到每个研究生、中青年教师或每个科研项目)。

导师团队负责人必须是本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带头人、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由导师团队负责人负责组建导师团队,每个导师团队由2~3名导师,3~4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和1~2名校外兼职导师组成。导师团队负责人的职责是每个学期初负责制定“导师团队活动计划”;负责组织导师团队的活动;对该团队的全日制研究生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把关;负责团队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对团队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申请进行把关。

2 实施“123”研究生培养模式

“123”研究生培养模式,即导师团队每周组织1次活动;每次活动不得少于2个学时(90分钟);重点讨论、研究3个问题:

(1)研究生培养全程把关(包括培养计划的制定、论文选题、论文过程中的汇报讨论、中期检查、预答辩等);

(2)中青年教师培养:中青年教师作为协助指导教师全程参与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为中青年教师的项目申请、、专著撰写、专利申请、进修学习、职称评审和学历提高等进行讨论和指导;

(3)科学研究与学术活动:科学研究作为研究生培养和中青年教师提高的基础和支撑条件,导师团队必须将研究生和中青年教师纳入到具体的科研项目中,全程参与科研项目;导师团队至少要每学期举办1次学术讲座或专家研讨会、每年举行1次现场参观交流、每年参加1次国内学术活动。

3 校、院二级监督检查与指导

学校的研究生院是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机构,主要职能是根据上级和学校的政策制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和条例,联系学校与研究生培养相关的职能部门,实施宏观调控。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研究院作为矿业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实施单位,全面负责导师团队制的组织与实施,负责协调和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每个学期对各个导师团队的活动计划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通过导师团队对研究生的各个培养环节如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预答辩等进行集体把关,可以督促研究生在平时认真努力钻研,而不是等到最后答辩时临时抱佛脚,这样可以切实可行地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进行把关,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种管理模式下,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权限下放到导师团队,调动导师的积极性,让导师全程参与研究生培养中各环节的组织和设计,及时掌握和发现本学科研究生培养中遇到的新问题,从专业的角度规划最新的适应社会需求的研究生培养计划,积极改革研究生课程体系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加大院系学术权力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培育学科文化,进而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 加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矿业工程专业属于工科,其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好的实践创新能力,尤其是专业学位硕士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其中实践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4.1 加强学术交流

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研究院不仅注重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授课及科研能力培养,而且经常为学生创造接触前沿技术的机会,学校、学院经常承办或主办国际和国内相关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制定相关政策,设立专项经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会议,通过学术交流可以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矿业研究院要求每位导师在培养期间,至少带领研究生参加一次学术会议,并提交会议论文,导师也会利用科研经费资助学生参加培训班学习,也鼓励同学们多了解相关科研领域的最新进展。

4.2 面向研究生的科研项目

内蒙古科技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学校和研究院划拨专门的经费成立研究生的创新基金项目。分别面向在校全日制二年级研究生和一年研究生。 运作方法是:各二级单位组织学生填写“内蒙古科技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申请书”,然后由各二级单位组织本学科领域的教授进行评审,按不超过本院该年级研究生数15%的比例将申请书上报到校研究生院,经学校评定后,进行经费资助。资助经费分两次拨款,首次划拨总经费的50%,立项后划拨;剩余部分在项目结题时根据完成情况、经专家组评审是否通过,决定是否再拨经费。研究生通过学校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的资助,大大提高了科研创新的热情,通过这一平台取得了学术上的进步。

4.3 构建校企合作体系

学校的培养应该围绕企业的技术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让毕业生能够尽快转换角色,能够在工作中上手快,尽快成长为重要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建立专业实验、实践课程、实习及实践活动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实践培养环节,实践教学应该主要在实验室和校企实习实践基地中开展。近年来,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研究院分别与神华集团巴彦淖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神华乌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神华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包钢集团等多家矿山企业签订了共建实习基地的协议。矿业工程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四学期培养中,期中有一个学期是现场生产实践。生产实践工程中,校内和企业两位导师共同协商专业硕士的实习实践内容,校外实践可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到相关行业与企业从事实习实践活动。实践环节结束时要撰写实践总结报告,找出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等,并且可以凝练出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同时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资料,提高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

在几年的矿业工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矿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要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与矿业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并贯彻落实到目前实际的培养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郑冬梅,刘二莉.借鉴ISO9000标准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过程管理体系的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增刊.

[2] 李门楼.过程管理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篇8

关键词:宽采矿专业人才;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47-03

目前我国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仍沿用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培养模式,将采矿工程专业分为煤矿开采(露采、地采)、金属矿床开采(露采、地采)、非金属矿床开采专业,以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某一采矿专业方向的工程技术管理为目的,专业知识面相对狭窄;美国、加拿大等国采用重基础、宽口径的采矿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式灵活、教学内容综合和学科交叉,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现行的就业、用人制度下,培养专业知识面窄的学生已难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矿山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要。

新疆发现矿产有138种,占全国探明矿种的82%,其中煤炭资源预测储量(2.19万亿吨)居于全国之首,金、铜、铁等10种金属矿床储量居全国前列,已成为我国十分重要的资源基地接替区和战略资源储备区,随着矿业开发现代化、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急需高素质复合型采矿专业人才。因此,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在以金属矿开采方向为主的2008版培养方案基础上,制订了以培养“宽采矿”专业人才为目标的2012版培养方案,培养具有露天开采、煤炭地下开采、金属矿地下开采和矿山安全四个方面的专业能力,主要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能在固体矿床开采和矿山安全领域从事生产、管理、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宽采矿”人才培养核心主要体现在《采矿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实践上。随着教学改革和《采矿学》精品课程建设深入开展,如何保证“宽采矿”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科学、系统地建立课程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宽采矿”《采矿学》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采矿学》是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的“标志”与“招牌”课程,是培养目标中“具有专业素质与技能、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核心专业课程,也是采矿本科生就业的“看家本领”课程。通过“宽采矿”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固体矿床(煤矿、金属矿)开采(露天、井工)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掌握基本技能,了解学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具备根据矿床地质条件选择及设计合理的开拓方法、开采方法和开采工艺的能力,为从事矿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采矿学》是一门较为抽象又具体的、课程内容多又偏重实践的课程。“宽采矿”课程的明显特点为:(1)课程领域覆盖面广,其涵盖矿床开采、爆破工程、井巷工程等多课程知识。(2)专业性强,可能一个概念、工艺、方法,需要历经很长时间讲授、学习,且初学者不易入门和接受。(3)学科知识交叉性、综合性强,需应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采矿问题。(4)实践性强,采矿理论依托采矿工程实践。(5)时空关系强,在时间上,采掘工序相互依存,周而复始;在空间上,工作场所不断移动,以致形成错综复杂的生产系统。(6)学科发展变化快,设备、技术、采矿方法、工艺和理论不断更新。授课内容多而课时有限,因此,《采矿学》课程特点决定讲授及学习具有相当难度性。

二、“宽采矿”采矿学课程体系面临的挑战

基于新疆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需求以及高等工科教育发展要求,培养高起点、高素质且具有创新能力的采矿专业人才,课程体系建设主要面临四大挑战。

1.面向“宽采矿”教材建设的挑战。目前采矿教材内容已落后于新技术的发展,而有关新疆采矿的教材很少,更没有体现出新疆采矿技术的特质内容,如巨厚煤层高效开采(世界上最大的整装煤田――准东煤田单层厚度可达80m,平均厚度为43m)、急倾斜厚煤层安全开采(小红沟煤矿煤层平均65m,倾角83°~87°);生态环境保护性开采(新疆煤田,金属矿全部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高海拔、严寒地区和严重干旱条件下开采等。

2.“宽采矿”课程教学衔接的挑战。我校《采矿学》课程是将资源开采(煤、金属)及开采方式(地下、露天)融合在一起教学,因此面临课程内容“宽”、“精”,教学内容衔接紧密,课程体系系统、科学,并满足宽口径专业人才的学习需求的挑战。

3.面向“宽采矿”教学方法的挑战。学生对矿山工程了解甚少,主观的感性认识缺乏而实际工程较为复杂,传统的单向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叙述性枯燥,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差。因此,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需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的挑战。

4.先进开采技术与面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挑战。近年来,神华、博地和紫金等60多家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来疆开发矿产资源,带来了先进的开采技术与装备,技术的消化吸收,以及集成应用与再创新,对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带来了挑战。

三、面向“宽采矿”采矿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根据自治区对采矿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学校新的目标定位,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为原则,着力培养专业人才,初步构建了具有新疆特色的“宽采矿”《采矿学》课程体系(见图1),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

(一)引入模块化教学,联合备课,强化教学衔接,初步构建“宽采矿”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1.根据教学教改实践,以“宽采矿”为目标,以“宽”、“精”为核心,调整采矿学课程教学内容。将目前矿业类高校多选用杜计平主编的《采矿学》、解世俊主编的《金属矿床地下开采》和高永涛主编的露天采矿学内容综合,保留教材主干部分,避免各章节内容前后之间重复,对教材中专业术语进行取舍、统一,对教材的科学性、衔接性和逻辑性进行调整;及时补充新型采矿技术和方法,如矿床连续开采、阶段充填采矿法等。教学内容进行拓宽、充实和精练,落后和现场应用较少的陈旧知识进行删减和精练,并精简《井巷工程》、《凿岩爆破》、《采掘机械》和《矿井提升与运输》等相应课程的内容。为此,不仅需要补充或更新教材内容,往往还要打乱教材现有结构,梳理讲授内容,重新形成条理清楚、逻辑性强的系统化知识并传授给学生。

2.合理分配课时,建立模块化教学方法。原培养计划将《采矿学》分为金属地下开采、煤矿井工开采结合露天开采三门课程讲授,学时分别为84学时、84学时、42学时;新版计划将课程调整为一门课,84学时讲授,为了更好地讲授将课程分为三大模块:煤矿井工开采模块,金属矿床地下开采模块,露天(煤、非煤)矿床开采模块。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3.联合备课,加强课程衔接。备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对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目前课程教师是从原各类采矿工程方向专业毕业的,本身的知识面能胜任专业模块教育,但相关模块教学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适应课程知识面拓宽的需要,按模块联合备课很好地弥补了该方面的不足,拓宽课程教师的知识面。备课的重点是将知识交叉部分综合讲授,减少重复讲授,加强衔接。综合讲授内容主要包括:开拓、回采巷道布置、矿床划分、井底车场及硐室等。

根据授课总学时数、教料,将内容重新组合,分模块讲授,从而突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教学实践表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引入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工程意识

课程涉及的内容繁杂、枯燥,易使学生感觉知识空洞,较难深入理解,不易与实际融会贯通,与工程实践脱节等突出问题,将典型工程案例应用到教学中,结合课堂传授与自学指导,能实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工程意识。

1.课堂上将重难点的内容引入国内外典型开采案例教学。针对本课程强实践特点及课堂教学进展状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矿山案例,如赞比亚谦比希铜矿、国内神东大柳塔煤矿、神新五彩湾露天矿、喀拉通克铜镍矿等多个案例为典型教学案例应用到教学中,适时邀请企业矿业工程师对工程案例进行详细讲解。案例教学重点讲授各类开拓方法、金属矿山多种采矿方法综合应用、露天开采转地下开采、急倾斜厚煤层开采等。将课堂教学与实际工程案例紧密结合,增强课程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以疆内典型矿床案例为作业,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作业案例教学在组织和实施过程,首先精心准备新疆典型的煤矿地采矿山(小红沟煤矿)、金属矿山(阿舍勒铜矿)、露天开采矿山(五彩湾露天煤矿区)等多个案例,使学生充分了解案例的内容和要求,分组交流、讨论、启发,调动学习主动性提出完善的开采方案,推荐2名同学参加集体讨论;课堂集体讨论分析中,老师对小组间差异的地方要深入讨论和讲解;老师以总结的形式对小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评价,以提升案例式教学效果。

两种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良好途径。

3.采用互动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互动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交流并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课程采用两种互动式教学模式:(1)以开拓方式为例,学习基本的概念及方法,采用“个人自学―教师讲授―问题驱动―讨论学习”模式。课前,教师针对教学任务、目标,精心备课、准备讲义,讲义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时间自学、小组讨论学习内容,教师进行讲授,双方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学习、交流,进而深层次把握课程内容的关键所在。(2)学习类似开拓方式时,采用“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学生主讲―教师点评”模式。老师将开拓方式分成若干知识点,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老师将有关专题资料发给各个小组,要求各小组利用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课堂上各小组讲述各自开拓专题,教师根据讲述内容进行补充、点评,进一步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依据课程特点采用两种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方法,有效解决了互动模式单一、互动深度不够的问题。教师由单边互动向多边互动转变,构建多样化的互动形式,并积极引导学生由教材向学科拓展,形成开阔的互动内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通过实验课程学习,加深对知识实践性的训练及理解。采矿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验课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院的实验平台有自治区级“地质与矿业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采矿工程模型实验室、多功能数字矿山实验室和采矿工艺实验室,应用虚拟操作软件、多样化的实验方法与手段,使实验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了切实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将教师的科研经验应用到实验教学上,丰富实验内容,活跃实验气氛,提高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加强了对知识实践性的训练。

5.以“宽采矿”为基础,结合启发式教学,将科技竞赛、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作为课程延伸,建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途径。以启发式教学结合老师自身风采来感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消化吸收国内外矿业企业先进的开采技术与装备,使“宽采矿”授课极具创新优势,如三大类开采结合创新,可将煤矿的连续开采工艺应用到金属矿开采;露天开采工艺应用到地下采场;充填工艺应用到煤矿的绿色开采中;煤矿的巷道支护技术应用到金属矿山;液压支架应用到金属矿山开采和充填法法应用到煤矿的开采中等。通过课程的学习,以科技竞赛、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作为课程延伸,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果,获得与课程直接相关的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项和4项,及各类学术竞赛获奖18项等。

四、结语

为全面适应新疆矿山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用人需求,培养具有新疆矿业特色的新型人才,形成了以“宽采矿”为培养目标,以教学内容改革与特色教学方法为手段,建立了《采矿学》课程体系,为我校采矿学生的厚基础、高水平、宽技能和强实践的综合素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是采矿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就业竞争力增强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篇9

1.1矿业工程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实践导向性偏弱且缺乏针对性

既然专业学位目标是培养既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解决企业或社会中实际问题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就更应该突出专业性、实践性和前沿性。矿业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系统性很强的专门学科,采矿工程本科生不仅需要系统学习煤矿开采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必须经历三个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两个设计(采矿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强化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感知和应用。然而现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没有针对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单独制定,而是基本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研究,实践导向性偏弱。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专业实践学习基本依靠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来获得,而导师的科研项目又因人而异,研究方向和项目类型也有较大不同,这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很难获得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培养。此外,目前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本科教育背景参差不齐,跨专业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然按规定需补修《采矿学》和《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这两门专业主干课,但由于缺乏先修课程的相关知识储备,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这些跨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反而薄弱,就业后甚至难以胜任基本的煤矿生产技术管理岗位。

1.2“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形同虚设

为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国内高校普遍采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其中校外导师一般以兼职形式聘请一些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才。就矿业工程专业而言,校外导师普遍聘用国内大型煤炭企业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这些校外导师对煤矿安全生产负有直接责任,不仅有繁重的企业事务需要处理,而且在现有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下很难有时间来高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加之现行的校外导师津贴制度并不合理,造成校外导师对指导工作积极性并不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任务不得不更多的由校内导师承担。由于校内导师工作以科研和学术研究为主,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时习惯性地侧重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3部分学生的功利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国内煤炭行业萎靡不振,在煤炭企业技术人才大量流失的同时,煤炭高等教育也步入低谷,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生源严重不足,研究生培养更是勉强为继。从2002年起随着煤炭形势持续好转,我国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在加紧新建矿井建设的同时,利用中小煤矿资源整合政策兼并重组了大量矿井,那么就形成了巨大的人才缺口,使得煤矿主体专业本科生就业率接近100%,薪金水平持续攀升。在这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考生为获得高额的劳动报酬而选择跨专业报考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与热门专业相比不仅报考人数上丝毫不逊,而且考生专业竟然涵盖了除医学、军事学之外的10个学科门类。众所周知,煤炭行业既是一个艰苦行业,也是一个高危行业。一方面由于这些学生对煤矿工作的艰苦性和危险性缺乏足够认识,一旦煤炭行业进入低谷期,从业人员薪酬大幅降低的时,他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欲望已不是那么强烈,转而准备报考公务员或者继续踏上形形的求职之路,而非专心致志地准备毕业论文;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学生专业跨度很大,专业基础过于薄弱,难以适应现有工学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两年的学期只能勉强达到专业学位最低要求。因此,这种功利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调整和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针对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革。首先,对跨专业学生增加矿业工程通识教育先修课程,课程内容应涵盖煤矿地质、矿井设计、采煤方法及工艺、通风和矿井灾害防治等方面,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煤矿开采领域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续修《采矿学》和《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课程,对学生专业基础进行强化。其次,将跨专业学生全部纳入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团队,全程参与本科生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既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应用,又能辅助指导教师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管控,实现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质量双提高。第三,由于本专业学生在本科生期间已经系统学习了煤矿开采的专业基础知识,对这部分学生应着重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围绕采矿工程学科前沿问题进行学术交流,每个专题讲座应保障足够时间,避免出现类似学术会议走过场的形式—“老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国家级学科平台和与国内高水平企业联合构建的产、学、研平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条件,全面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2.2调整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

按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导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要求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或3年,实际上普遍执行2年学制。但从现有的培养计划看,专业学位研究生一年级主要进行课程学习,二年级第1学期忙于找工作,第2学期忙着做论文,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很难得到充分培养,尤其是跨专业学生。结合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背景,对于本专业研究生可沿用2年学制,跨专业学生沿用3年学制。

2.3加强专业导师队伍建设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其初衷是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尤其是校外导师的实践优势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2.3.1建立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和激励政策

目前,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的联系、确定主要依靠校内导师牵线搭桥,虽然经学校审核后颁发聘书,但学校对校外导师缺乏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换言之学校对校外导师的约束力有限。因此,通过建立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将校外导师管理纳入到校企联合管理的范畴中来,增加其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从企业层面允许校外导师临时脱离煤矿生产管理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此外,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对校外导师指导津贴、职称评定和奖励办法制定相关细则,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充分调动校外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2.3.2建立完善的评价和淘汰制度

篇10

关键词:矿山地质 发展前景 专业目录 调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b)-0166-01

地质行业近年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矿山地质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的修改势在必行。

1 首先介绍我校与“矿山地质”相关专业开设情况

辽宁省工程技术学校始建于1983年。目前开设地质勘查与找矿、宝玉石鉴定与加工、岩土工程、钻探工程技术、测量工程技术、化验分析与检验、地球物理探矿、采矿技术八个专业。我校虽未曾开设“矿山地质”但我校开设的八个专业中地质调查与找矿与采矿技术两个专业与“矿山地质”是相关专业,地质调查与找矿从2005―2012年每年招生人数分别为2005年100人,2006年162人,2007年89人,2008年54人,2009年52人,2010年34人,2011年22人,2012年14人,2013年25人。整体呈下滑趋势。从就业率来看,由于受事业单位招聘制度改变,地质中专学生在事业单位就业率逐年下滑。在企业单位就业学生中以合同制或临时聘用形式者居多,这说明地勘单位对中等职业学校地质专业学生仍有需求。我校采矿专业是2008年首次招生,当年招生规模为44人,2009年招生人数为19人,以后停止招生,这两届学生直接到内蒙森工集团上班。

2 对矿山地质专业发展及就业前景分析

虽然我校未开设矿山地质专业,但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对分配到矿山企业工作的我校毕业生进行调研,通过对学生信息反馈的分析及与矿山工程师的交流,认为矿山地质专业的前景是比较乐观的。主要原因如以下几点。

(1)矿山地质专业是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市场需求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矿业方面,竞争力较小,且在矿业方面有较大需求,该专业毕业生就业较好。

(2)1995年后,地质人员出现断档情况,地质院校毕业生分配到地勘单位或矿山企业的人员较少,导致目前矿山地质人员紧缺,在这种环境下,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

(3)近几年,许多小规模的矿山企业和一些民营的矿山企业根本没有专门的矿山地质人员,他们急需一批既懂地质专业又懂采矿专业和测量专业的矿山地质人员,这为学生实习就业等创建了便捷条件。

3 矿山地质专业目录调整的建议

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社会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核心能力的确定、课程体系的调整应紧紧跟随矿山企业对矿山地质人才的需求而不断改革和调整。

(1)专业培养目标调整建议:矿山地质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生能够运用现代地质理论和先进科学手段,从事矿山地质职业领域地质技术管理工作,具有地质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制图、预测预报、编写地质说明书、地质报告编写、储量管理等矿山地质技术与管理的能力,能够胜任矿山地质、矿井水文地质、储量管理、矿井地质勘查的岗位的高端技能人才。

(2)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建议:矿山地质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煤矿、固体矿山中有关地质技术及管理方面的工作。其核心职业能力是:培养学生固体(煤、金属、非金属)矿床设计、开采、生产的基本技能。因此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①矿山地质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在野外或井下进行实地的勘测,工作环境较差,条件比较艰苦,对于现在的学生是一种比较艰辛的工作,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因此,首先让学生在思想上有从事艰苦行业的准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地质品质。

②矿山地质专业新毕业的学生缺少实地勘测和在勘测过程中的一些生活等方面的经验,而许多公司或矿山都在招聘地质工作人员时更多看重的是工作经验,因此工作经验缺乏是学生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所以在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上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聘请一些有野外工作经验的地质人员为给学生教学,这样以来,既能让学生懂得一些野外生活的经验,也会使比较枯燥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乐趣的课堂,还能把一些野外比较实用的工作方法教给学生。另外,多组织学生到地质企业或矿山企业进行实习,而且要换一些不同的地方进行实习,要有针对性的实习,正所谓见多识广,只有见得多了,做的多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就具备了。

③在理论教学内容上应浅显易懂,接近实际,为此,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有实际经验人员共同开发既符合学校教学又能满足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的校本教材。

(3)专业核心课程调整建议:在原有的专业目录中,《岩石矿物》、《古生物与地史》、《构造地质》是三大基础课程,辅助有力的基础地质训练、野外实习,增强学生的地质工作技能,这是切实可行的。可否考虑增加《煤田、矿床地质》和《矿产资源评价》,通过这两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矿区的矿床的整体认识,并考虑矿产的综合利用。《岩体力学》和《工程力学》建议选修或减少课时。建议增加《矿山水文地质》和《矿井地质》,使学生对矿区的地下水情况有所了解和掌握,以减少矿山地质灾害;为学生对井下地质情况的处理打下基础。还建议增加《固体矿产勘查技术》使学生对矿产勘查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手段有所了解;最后建议增设《Mapgis》课程,使学生们掌握现代化工作方法。

调整后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测量学》(矿山测量)、《构造地质学》、《煤田、矿床地质》、《矿产资源评价》、《采矿学》《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环境工程》、《矿山水文地质学》、《矿井地质》、《固体矿产勘查技术》、《Mapgis》、《矿山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分析》。《岩体力学》与《工程力学》建议选修。

(4)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调整建议。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工程意识,注重能力培养,按照深入一点而兼顾全面的原则组织实习。新生入学后用一周时间组织他们去参观矿山,了解矿山工程系统,特别是一些管理工作特点,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他们将来要做什么,现在需要学什么,使学生感悟到矿山基础地质等基础知识都是矿山工作所必须的。在矿山地质基础课之后,针对矿山实际基础地质工作内容,增设两周综合训练课。然后,安排适度的矿山基础地质实习,这就使矿山基础地质教学,在矿山地质系统教学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其有机的运作,有利的推动了整个矿山地质专业教学。

调整后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地质认识、矿山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地质填图实习;构造地质课程设计;矿井地质设计;采矿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