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培养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动化专业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13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32-01
1.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工程科技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将我国工程科技人才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是摆在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使命,探索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调整符合工科工程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技术开发及应用能力,是我国发展高等工程教育和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目标。如何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国际知名大学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建立一套符合未来工程领域发展趋势的具有中国特色高等工程教育的理论体系,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工作者正在开展的理论研究热点。作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规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提供重要支撑的自动化工程技术,对于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战略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深入开展具有我国工程特色的CDIO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对于提高自动化工程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2.CDIO教育理论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行(Operate),它的学习理念是在参考工业产品开发周期基础上,让学生在主动性、实践性、课程学习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实现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的双向融合升华,践行“学中做和做中学”。使培养学生的全过程中贯穿产品开发的构思、设计、实现及运行全过程,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以项目驱动方式实现教学过程。
3.自动化专业CDIO培养模式研究
为了提高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基于CDIO理论思想,对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梳理调整及优化,建立以项目设计为导向,核心特色课程为基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整体培养体系。
在CDIO理论框架指导下,结合本地区经济科技发展战略及学科资源实际,重新设计构建了自动化专业新的课程体系,同时按CDIO理念将项目按规模和范围划分为3级(如图1所示)。
1级项目为包括自动化专业综合能力要求和主要核心课程的项目,其要求不间断地全面覆盖本专业整个本科教学阶段,使学生在整个本科阶段得到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全方位CDIO模式训练。根据本学科及学生特点,本校自动化专业至少有3次一级项目训练。首次1级项目训练一般在二年级开始,课程综合项目“单片机技术综合实训”训练安排在3年级末学期进行,第3次项目训练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4年级施行。项目来源主要包括教师的科研项目、工程实践、实验室建设项目、企业冠名开发项目等,从而使学生在本科4年里都能得到系统的工程能力训练。
2级项目作为对1级项目的理论支撑,是顺利开展1级实训项目的基础,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终生学习方法。以自动化专业相关核心课程群和专业技能要求为基础,是对整个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的补充。
3级项目是每个子课程群设置的项目,其设置由课程大纲和社会人才需求素质来动态优化。如理工科基础子课程群主要包括数理基础、人文基础和外语基础课程,其目的一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能;二是为学习其他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三是为今后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提供一些数学方法。计算机基础子课程群主要包括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等。自动化专业基础子课程群主要包括电气控制的基础课,如单片机技术、电机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等,这些课程是开展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续的专业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4.结束语
为了落实贯彻广西民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落实以质量建设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工作方针,做大做强自动化专业,提高学校培养自动化人才素质,结合我校自身特点,开展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研究,通过遵循CDIO“做中学”的教育模式,将注重学术素养培养转变到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从目前培养方案的执行及初步考核情况看,通过对自动化专业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有效地解决了原来自动化理论教育与自动化工程实践之间的对立关系,把自动化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有机融合在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改革方案,为提高学校“内涵式”教学工作质量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民族区域性自动化人才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Esward F.Crawley等著,顾佩华等译:《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天宝,程卫东.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第1期:25-31.
[3]王志强,蔡平,杜文峰.基于CDIO理念的多媒体应用基础实践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9,(12):137-143..
[4]张艳丽.工程教育新理念CDIO对数控专业教育模式改革的几点启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5):164-166..
篇2
【关键词】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创新能力
所谓职业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发展职业素质教育,既是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一种需要,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无论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看,还是从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现实情况来看,高素质人才始终是最重要、最有潜在优势、最可持续发展也最可靠的战略资源。
其次,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学生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招生,工作岗位需要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这一发展的明显特征在于人才培养必须符合现代化企业的需求
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关资料显示,相关专家对我国的许多企事业单位调查研究后证实,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毕业生时关心的不只是学生的学历和证书,他们更看重其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及职业精神三大方面,即较高的职业素养。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以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为出发点,培养面向自动化行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的人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1.专业技能的培养
专业技能的培养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具体的社会实践,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提高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这其实就是职业素质培养的一部分。专业知识是学生提高自身技能的工具,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其谋生的手段。在加强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多给予学生校外实训的机会,校外实训给予了学生工学结合的条件,学生可以将课堂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掌握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
2.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当今是知识迅速膨胀的时代,先进的生产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具有内在的学习能力,及时更新和补充所需知识技能,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接触新领域,拓宽思维空间。
3.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中,老师在讲授技能知识的过程中,要强调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尊重别人,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出现矛盾和分歧时,要教育学生以集体利益为重,为整个团队着想。教师可以充分把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通过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安排一些以小团队形式参与的教学活动,在团队学习中使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这种小规模的新型学习组织形式在课内可以作为讨论小组,在课外可以作为互帮小组,在实习和操作时可作为项目实施小组。项目实施小组团队成员之间只有角色分工,团结协作,才能顺利完成整个作业程序。
4.心理素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活动。当今社会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发展迅速、变化复杂、竞争激烈,对每个人来说,不但机遇与挑战同在,而且往往成功与挫折并存。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承受力。对于生活在新世纪时代大多为独生子女的青少年学生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更加重要,它是适应环境、赢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心理素质培养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篇3
【关键词】职业认证;本科生培养;自动化专业
【Abstract】Educational teaching emphasizes theories and diminishes Practical problems,affecting undergraduates’ professional quality. Connecting with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our institute,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named as“five-in-one”is built,finally,a tri-grad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chievement is used as testing teaching effect.According to several years practical result,the special field level and practice ability gets very big rise based on above ways,which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undergraduates after their graduation,and achieves the desired objectives.
【Key words】Career Certificatin;Undergraduate training;Automation major
0 引言
目前欧美地区高等学校自动化教育水平一直名列国际前茅。其中,美国高校特别注重通过大量实践类课程以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其专业学位授予权由“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认证;欧洲大部分综合性与技术性高等学校也都设有自动化研究/教育机构,工程类本科教育中,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也都是主流方向,表明欧洲高等学校非常重视自动化教育。其培养特点是强调宽基础,按大类学科培养,推行自动化通识教育,重视实践教学。欧洲自动化类本科专业坚持自动化特色,在课程设置中自动化(自动控制)类课程占很大比重,通信、网络、信号处理等相关技术课程仅占很少的比例,使得所培养的学生特色鲜明,成为合格的自动化系统工程师的比率高。
欧美地区国家对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培养都是注重技能的培养。近年来,我国高校自动化专业的办学思想已凸显欧美国家自动化专业教育理念的影响,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专业培养方向。然而,对比国际先进水平,总体而言,我国多数高校的自动化专业教育主要体现在技能培养方面的欠缺。我院针对学生技能培养方面欠缺的问题,以“4321”知识体系为目标,构建“五层合一”实践教学体系,最后采用三级评价体系作为最终培养效果考核方法,改变目前学生培养重理论、轻技能教学模式,把职业认证提升到一个学生培养的必要环节,提高学生实际专业技能与素养。
1 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现状
1.1 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创新不足
受教育产业化、规模化思维的影响,地方高校普遍注重规模扩张,忽视质量提升。调查表明,尽管许多地方高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但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无法支撑目标的实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在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方面,均存在问题。
1.2 “重科研、轻教学”管理制度。
缺乏能胜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队伍,突出表现在教师理论水平高、实践应用差。教师教学从传统“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所费周期长、困难大、动力不强,教学管理机制不畅通。其关键原因是受国内外高校排名评价标准导向的影响,地方高校聘任、评价与考核制度依然按照传统“重科研、轻教学”的模式。
1.3 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不够,难以落到实处
企业参与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但执行落实情况不理想。表现在校企合作多为短期利益驱动,稳定性差,缺乏战略深度。这是因为校企双方合作的意愿不对等,激励企业协同育人的机制没有形成。
2 自动化专业本科生职业认证培养方法
2.1 专业教育与工程实际有效衔接。
创造特色条件,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创新,有效推进课程、实践考核与职业人才评价标准有机衔接,推进人才培养内容与工程实际有效衔接。比如:
认证“融入”。按照专业认证国际标准,结合专业规范内容,将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融入培养体系,使学业成绩与职业能力相一致,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
平台“支撑”。以已有的实践教育教学平台为基础,根据职业认证和行业技术要求,通过自主研发了多种特定领域的培养方向实验平台,为分类、分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以“赛”促学。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搭建平台,通过专配理论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指导教师,檠生开展科技创新提供指导,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与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潜能。
2.2 探索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与模式。比如:通过举办“大学・企业家论坛”等活动,促进了产学深入融合。发挥优势,着力在特定领域、特定方向上做出有一定影响的成就,提高办学水平,赢得社会声誉。
以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为平台,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为纽带,为企业培训、输送技术人员、联合培养更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合作机制与模式进行探讨。
探讨地方高校坚实稳定、条件优越的实践基地建设的新途径。
总体技术线路是:根据培养目标内涵要求,采用“逆向倒推”方法重构知识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进行科学规划和探索教学体系、质量监控等各环节。主要观点与方法如下:
2.2.1 关于培养目标规划:
调研充分,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升级等要求来设置、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并符合高校总体发展规划,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需求。
地方高校与同类专业建设的标杆高校所具有的显著特点和优势(雄厚的师资力量、强大的科研实力、高水平的课程建设成果、高度的社会关注等)相比,普遍差距大,“趋同”发展不可行,必须走“错位”发展的道路。为此,坚持以“特色为核心”的办学理念,根据时展和社会期望,考虑自身条件,致力于特定领域的培养方向上,做精做强,凸显特色,不断优化培养体系是可行途径。
2.2.2 关于专业知识体系
紧扣教育部关于本科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环节,针对办学方向和行业领域需求,构建由专业基础、专业技能、综合应用和系统研发四个模块构成的 “金字塔型”专业知识体系。
2.2.3 关于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为基础与关键环节之一。在普遍采用的“平台+模块”形式(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以及专业方向课模块)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力求平台构筑本科教育基础和底蕴,专业方向课模块则针对就业岗位,充分体现应用型卓越人才本科教育特色。注重教材建设,结合实际编写有特色的校本教材。
2.2.4 关于实验教学
在强化校企深度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构建的多层级、多平台,相互融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是,紧扣培养目标,科学合理设计实践教W的体系结构;二是,紧扣方向定位,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设计丰富可行;三是,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严格与效果保证。
2.2.5 关于质量监控
实行以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为核心内容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制度,保证培养质量。注重反馈,不断优化教学体系,实现“闭环”管理。构建相对独立的考核评价体系,如:教学考核体系、职业资格认证考核体系、社会评价体系等。
3 结论
本文探索将“应用型”与“卓越人才”培养统一起来考虑,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将职业认证思想贯穿于电气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教学培养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为其今后的毕业求职、工作提供良好的专业基础,为探索地方高校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华燕.浅谈职业教育技能培养中认证考试的重要性[J].文化教育,2007,36(5).
篇4
关键词:电气工程;培养方案;改革;复合型人才
作者简介:王晓刚(1976-),男,吉林长春人,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副主任,副教授;王清(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主任,副教授。(广东 广州 510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31-02
目前我国电气工程领域有以下两个发展特点:一是随着我国年发电量和总装机容量的逐年增长,未来20年,我国电力工业和电工制造业将持续高速发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二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能源技术迅速渗透到传统电工领域,出现了微电网、智能电网等新事物,这对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教育部提出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高校都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作出修订。[1-7]广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原有的培养方案已经不适合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从2011年开始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经专家评审通过并从2012年开始实施。新培养方案的最大特点是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电力电子等技术开发以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在新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自动化和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三个专业方向,相应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可在电力行业、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行业,或者工业自动化设备集成制造行业、自动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行业从事电气、电子、自动化产品的研究、开发、集成、管理、安装、检测与维护等技术工作。
二、新版培养方案介绍
本专业课程基本框架设置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此基础上,第二层次设置专业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分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方向选修课、工业自动化方向选修课、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方向选修课和跨方向公共选修课。第三层次设置集中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允许在七年的弹性学制内完成学业。毕业的总学分不少于164,且各层次课程应满足相应模块的修业要求。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包括通识类必修课和通识类选修课,分别要求达到36学分和11学分。学生至少需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多余学分可申请以50%的比例折算抵免通识类选修课程学分。在专业选修课程中,要求毕业前必须选修不少于38学分的课程。通识类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是本专业全体学生修读的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按学校文件规定,必须重修。所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在第三学年开始选修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或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方向的课程,在相应方向所选修的课程要求至少要分别达到12、9.5及10学分。
另外还建议学生每学期至多选修2学分的通识类选修课程,并选择适当的经济管理类通识课程,以丰富自己知识结构。学生应特别重视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开设的课程具体包括:
1.通识类教育课程平台(通识类必修课)
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政治类课程以及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等,共36学分。
2.通识类教育课程平台(通识类选修课)
分为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体育艺术类、教师教育类六大类别,要求学生跨学科选修两类以上(含两类)课程,且要求在精品通识课程中选修不少于2学分,与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课程不计入总学分。通识类选修课要求修满11学分。
3.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
包括专业导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C程序设计、电路等,共30学分。
4.专业课程平台(专业必修课程)
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共17学分。
5.专业课程平台(专业选修课程——模块课)
电力系统自动化模块包括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调度、电力系统新技术专题、配电网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等,要求修够12学分。
工业自动化模块包括电机拖动技术、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装置及应用、现代控制理论、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系统、电梯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机器人技术、物流自动化技术等,要求修够9.5学分。
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模块包括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分析、智能变电站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智能电网技术、微电网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等,要求修够10学分。
6.专业课程平台(专业选修课程——跨模块课)
这部分课程3个方向的学生都可以选修,要求模块课和跨模块课的总学分至少达到38。包括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磁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子电路CAD技术、专业英语、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计算机虚拟仪器技术、DSP系统设计与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学科研究方法论等。
7.实践教学平台
包括军训、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电子技术应用课程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此外,3个方向的学生还要完成相应模块的课程设计,分别为电力系统课程设计、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智能电网技术课程设计,为期均为1周。实践课的总学时为28。
新培养方案各类课程的学分数、学时数及其所占百分比见表1。
三、新版培养方案所采取的改革措施
1.专业方向改革
与原培养方案相比,专业方向作了很大改动,这样做的原因有三:
第一,原培养方案并不分方向,所有学生都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专业课程平台的26门专业选修课中自行选课,且要求毕业前修够至少36学分。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这是因为学生对专业方向的把握能力不够,所选的课程不够系统化,导致学生毕业时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内涵仍不明确,从而直接对考研或工作造成影响。
第二,原培养方案的课程侧重于工业自动化方向,电力相关课程较少。然而从近几年我系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进入电网公司和发电厂等电力企业就业的学生每年都占据一定的比例,迫使我系对专业方向进行更合理的设置。
第三,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通信等信息技术以及能源技术与传统电工技术不断融合,丰富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方向。例如智能电网、新能源技术、微电网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出现要求本专业应及时地调整专业方向。
综上,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将学生分为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自动化以及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3个方向,学生必须选定一个方向,并在相应的模块课程中修够一定的学分。这一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使学生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实现个性化发展,毕业时有更好的专业素养,也为学生在电力部门和新能源产业就业打下更好的基础。同时要求学生要选修一定学分的跨模块课,成为宽口径复合型人才。
2.课程结构改革
对比表1和表2可以看出,与原培养方案相比,新培养方案的学分数略有减少,而学时数减少的幅度较大。这是因为学校规定1学分由18学时减少至16学时,如电机拖动技术由原来的3学分64学时(含10学时实验)改为现在的2学分32学时。而专业课总学分的要求几乎不变,从而要求学生修更多门课,接触更多的专业知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原则。
另外,新版培养方案要求学生至少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所谓第二课堂,即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第一课堂以外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课外参加学科竞赛项目获奖、获得专利、、成果技术转让、完成科研课题和社会调查、获得技能证书等均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将学生在第二课堂的活动进行学分量化,与第一课堂学分共同构成综合素质评估体系,更为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3.课程设置改革
由于专业方向的改动较大,因此课程设置上也有较大变化。改动较大的是专业课程平台,增设了多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方向的课程。工业自动化方向增设了电力电子技术装置及应用、物流自动化技术。在跨模块专业选修课程中,删去工业控制总线、电子电路故障诊断技术、楼宇自动化系统等课程。
另外,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求紧跟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动向,对每门课的教学内容都做了优化,保证学生学到最新最实用的理论和技术。
四、结论
电气工程领域的理论和技术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渗透而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应及时做出修订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本文对新培养方案做出介绍,从专业方向、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新培养方案将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贾文超,张德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7):29-31.
[2]王玉华,陈跃,雷必成,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19-20.
[3]胡福年.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3):11-12.
[4]戴宪滨.工程类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6):53,67.
[5]楼冯梁.浅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J].机电信息,2011,(21):221,223.
篇5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校友问卷调查;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常雨芳(1980-),女,山西阳城人,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黄文聪(1977-),男,湖北蕲春人,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湖北 武汉 430068)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工业大学校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卓越计划’的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校20120008)”、“SSL-PBL教学法在《工业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与评价”(编号:校20120009)、“外向型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校2012011)、湖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电气信息类本科学生发展目标定位的研究”(编号:省2012270)、“电气信息大类创新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省201022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043-03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对于地方高等院校,有别于“985”、“211”等重点大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知识面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了更好地改进人才培养工作,结合社会需求和我校学生的特点,湖北工业大学提出了“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针对70%左右的学生,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宗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20%左右的学生,通过双专业、“1+X”的拓展学习,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针对10%左右的学生,通过产业人才计划、英才培育计划等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后备人才。
在学校“721”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对已经毕业了5~8年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针对70%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对教学环节、实践环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提出了改革的举措。
一、湖北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湖北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已有35年的办学历史,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近5年来,每年招收4个班,约140人,就业率达到了95%以上,这说明人才培养总体上合格的。目前,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184.5,其中理论教学137.5学分,实践教学41学分,创新素质教学6学分。在理论教学中,必修课107.5学分,选修课30学分。必修课包括三个模块: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专业核心课。选修课包括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业任意选修课。
实践类课程主要有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部分组成。基础实践主要是军事训练、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包括金工实习、电子实习、模拟电子课程设计、数字电子课程设计、过程控制、运动控制、计算机控制等课程设计。综合实践有创业综合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链式”结构特征。通识教育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互相联系、互为补充。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实验实践为补充,注重综合素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毕业生调查结果分析
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适当调整。为了充分了解社会需求,2013年7月湖北工业大学制订了毕业生调研工作实施方案和调查问卷,组织团队分赴京津唐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湖北省内等地进行调研。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校友基本情况、大学期间教学环节调查、实践环节调查和社会需求调查四部分。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47份,实际回收130份。
1.基本情况调查
基本情况调查中,工作单位性质分布如图1所示。其中,23%在科研院所,15%在国有企业,38%在民营企业,继续深造、三资企业和其他各占8%。
从事的工作性质如图2所示,44%的人从事技术工作,从事管理、销售、科研工作的各占14%,创业办公司和研究生在读各占7%。
2.大学期间教学环节情况调查
对工作帮助最大的教学环节排名图如图3所示,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专业课程、基础课程、毕业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分别占29.2%、25%、20.8%、125.%、12.5%。
大学考试成绩对事业的影响,46.2%认为影响一般,23.1%认为影响很小,15.4%认为影响较大,认为影响很大和较小影响的各占7.7%。
3.大学期间实践环节情况调查
大学期间最遗憾的事情排在前三位的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够、没学好专业课、没谈过恋爱,分别占69%、23%、9%,详见图4。
认为学科竞赛对职业成长的帮助情况如图5所示。69%的认为学科竞赛对职业成长有较大帮助,15%认为很大帮助,帮助一般和较小帮助的各占8%。
4.社会需求情况调查
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按能力的重要性排名,排在前七位的依次是:人际交往能力、职业相关技能、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个人道德素养、心理抗压能力、业务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分别占13.85%、12.31%、10.77%、9.23%、9.23%、7.69%、6.15%,详细数据如图6所示。
从以上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在大学教学环节中,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工作的帮助很大,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前提。毕业设计、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也至关重要。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能力需要在实践中提升。除此之外,人际交往能力、思考问题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人文素质也是促进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教育两手抓、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两手硬、课程改革与实践环节改革共存。
三、地方工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举措
从校友问卷调查来看,湖北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可以满足社会需求,总体上是成功的,但调查结果反映的问题需要同行们在人才培养改革的过程中引起重视。
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学生在基础、能力、发展定位上是有差异的,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分类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自身成长实际出发,自主选择、自我负责,引导学生自由发展。自动化专业在“721”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下,针对拔尖创新型人才制定机电创新班培养方案;针对复合型人才制定了自动化专业辅修培养方案;针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制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2.体现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是不同专业间区分的重要依据。自动化专业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深厚的渊源,以至于两个专业在课程体系上相差不多。事实上,两个专业所属的两个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方向就能很好地将两个专业区分开来。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过程中,自动化专业体现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开设了控制理论及应用、检测技术及装置、机器人与模式识别、系统工程四个专业方向,将本科生人才培养与研究生人才培养衔接起来,让人才培养既体现专业特色又具有延续性。
3.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建立以理论的应用贯穿课程始终的课程内容,打破纯理论教学为主的旧课程内容体系。[1-2]课堂教学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贯穿工程意识,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思想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动化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控制系统工程案例分析等应用性强的课程。在课程考核中,引入更加灵活的考核方式,如综合设计、口试答辩等考核方式。通过口试答辩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同时经常性的口试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就业面试的成功率。
4.重视和加强实践环节
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是学生形成专业概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过程,对于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3]专业知识是学生自身增值的一个重要条件,可以通过邀请知名用人单位到学校开展培训课程,鼓励并指导学生多参与学科竞赛,以及推荐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等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4],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
除了专业实践外,从大学入学开始就增设社会实践环节[5],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如社工、志愿者、就业市场调查等工作,了解社会需求、体会人情冷暖,做好从学校到社会的逐步过渡。
5.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人际交往能力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虽然自动化专业是工科专业,但很多学生在工作中从技术岗位走上了管理岗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增设了人文方面的课程,如演讲与口才、心理学、社交礼仪等选修课程,也增设了系统工程专业方向,增加了运筹学、博弈论、生产计划与调度等管理类课程,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团活动,鼓励他们多与人交往,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四、结束语
自动化专业属于被人们誉为“朝阳产业”的信息产业,发展迅速、需要的人才数量多、知识面广,是科技发展的趋势所在。这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分类培养出技术应用型、多能复合型和拔尖创新型人才。对于地方工科院校,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分类培养,引导学生自由成长,培养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自动化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凝练专业特色、调整培养方案,并坚持落实实践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相信自动化专业必将焕发昂然的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吴俊清,朱红,朱敬.工科院校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与就业率的关联性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6):11-13.
[2]曲娜.从毕业生调查反馈看一般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3):160-163.
[3]付金沐,陈啸吟,马艳平,等.对地方高校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0):118-120.
篇6
关键词:工程驱动;自动化;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丁永生(1967-),男,安徽怀宁人,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王直杰(1969-),男,浙江台州人,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系主任,教授。(上海 201620)
基金资助:本文系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30-02
自动化专业是与现代新科学、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紧密相关,并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专业。2012年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目录将属于电气信息类(0806)的自动化专业(080602)单独设立为自动化类(0808)的自动化专业(080801)。依据此专业目录调整,需要深入研究自动化专业的内涵与外延,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组织和实施教学改革和建设,从而构建出符合现代自动化技术特点的自动化专业的知识体系。[1-3]
针对近年来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知识面、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不全面的现状,学校探索了一套“深化内涵、强化特色、工程驱动”的培养体系,融入新技术,响应相关行业信息化的新要求,以满足工程驱动的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
一、“工程驱动”的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框架
结合“工程研究应用型”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的发展需求,按照“深化内涵、强化特色、工程驱动”的培养思路,构建了“工程驱动”的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框架(如图1所示)。
1.完善“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
多年来,为满足通识教育和“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需求,学校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在已构建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结构下,进一步将计算机新技术、通信新技术、物联网技术与本专业就业密切相关的行业知识融入到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中,突出实践环节,形成由通识教育基础平台、学科大类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模块、社会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结构。[4]
从“深化内涵”角度:通过通识教育基础平台实行文科与理科的交叉培养,奠定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通过宽口径的学科大类基础平台实行工科与理科的交叉培养;通过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模块培养掌握自动化技术、跟踪信息技术发展的多学科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通过社会实践模块和专业实践模块实行理论与实践交叉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将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有机结合并融入学习内容之中。
从“强化特色”角度:结合与本专业就业密切结合的行业,扩充专业方向课程的应用案例;注重专业方向课程的综合应用性特色。
从“工程驱动”角度:以工程实践中总结的案例为核心进行专业方向模块设置;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方面,部分以围绕工程项目设计为主、教师知识传授为辅。
2.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自动化专业定位于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工程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解决实际工程能力的应用研究与开发、应用技术及其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学校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加强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1)构建自动化专业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据自动化类专业“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一个完整的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通识实验课程、基础大平台实验课程、专业基础及专业实验课程、专业综合实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毕业设计(部分学生可到学科基地进行毕业设计)等环节。改革现有实验课程设置,减少纯验证性的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包括课程设计),让学生在实验中有更多的参与机会,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为本科生综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实践条件。
(2)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展有特色的专业综合实验。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是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否在信息类某一领域内“精”或在自动化领域“通”的关键所在。因此,专业基础及专业实验课程是整个实验教学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基础上,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验内容上要充分体现控制学科、电气学科、计算机等学科的新技术,内容覆盖各专业的多门课程。考虑到目前的实践环节大多是教学中局部内容的实验和实践,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本课程的一个完整体系。可通过与企业建立基地等方式将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本课程的完整体系。
(3)构建虚实互动的自动化专业实验室。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保证校内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在现有的实验室基础上,逐步完善自动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的建设,如过程参数检测和控制控实验平台、基于工业网络的全集成控制系统实践教学平台、嵌入式计算与系统实践教学平台、物联网创新与应用实验平台等。采用虚实互动的模式形成虚实互动的过程控制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及虚实互动的运动控制自动化实验室。同时搭建了基于仿真技术的各种实验教学平台和基于组态软件的控制系统仿真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运行,使远程实验变为现实。这些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工程体验和对学习内容的深入了解,也有助于学生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4)创新毕业设计的培养环节。毕业设计是工科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尽量来源于工作实际和科研课题。提倡学生进入校企联合基地,结合企业提出的实际课题,由企业指派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参加科研,解决生产一线的问题,增强大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另外,可以教师的科研课题和横向合作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科研课题有助于学生主动性的研究,激励学生的独创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自己提出毕业设计题目,找相关的教师给予指导。对于到用人单位实习的学生,要求在用人单位做相关的课题,使指导教师更了解企业当前的技术水平和需求,有助于促进教师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总之,毕业设计应以“基础知识运用准确,设计方案创新实用”为原则,使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5)加强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设计竞赛、智能汽车设计竞赛等活动是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补充,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制作的综合能力。电子设计竞赛既反映了自动化的先进水平,又引导高校在教学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把培养学生的参赛能力作为一项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去。针对这个环节,我们要求理论教学及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上尽量要能利用新技术、新芯片来实现,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综合性,以适应大赛对新技术、新方法运用的要求;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地查找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聘请专家学者为学生作专题讲座,同时开展课外科技小组活动,使学生的兴趣培养常态化。
(6)多渠道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及校外联合培养基地。为对接社会,我们与法国施耐德电气公司、奥地利贝加莱公司等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与27家国内外著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联合培养基地。要充分发挥这些基地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如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习形式,使毕业设计与实习工作或科研项目相结合,实行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工程师组成的双导师制。从企业聘请技术人员给学生开展工程技术讲座,培养学生掌握项目商业计划书的写作技巧,为今后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方面保证了学生的工程实践,提高了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同时也使学校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方共赢。
3.建立本硕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通过校内和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共同构建本硕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将本科和硕士两个阶段综合考虑,相关课程贯通,减少课程重复,提高课程的衔接度,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在大学一年级增加学生对本行业企业的认识实习,更好地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在本科大学二年级通过基础专业课程的学习,并增加2~3周的实训课程,解决“怎样学”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入大学三、四年级以后,通过课程设计、实际工程课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为研究生阶段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完成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本科生与硕士生的一体化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并培养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三、结语
为了适应社会对自动化高级人才的需求,按照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及“产学研”联合办学模式,以数理人文素质教育和工程型专业教育为基础,以规模化实习基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等为支撑,以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团队为保障,并注重专业外语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逐步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工程实践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培养的学生将能胜任与自动化相关的设计、研制开发、运行维护及经济技术管理等工作,成为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青松,曹泰斌,钱苏翔.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22):25-26,34.
[2]廖志凌,刘贤兴,刘国海,等.基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2-13.
篇7
关键词:岗位群 课程整合 实训 角色扮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36-0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倡导“能力本位”的模式,以培养学生技术和岗位应用为主。为了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就要建立技术型的教学体系,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完善实训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
1 教学内容的优化、精简与合理整合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定义为:面向电气控制设备及系统的运行岗位和维护维修岗位,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供配电系统、电气控制设备运行与维护、自动控制系统和检测控制系统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电力系统的设备运行及维护等[1]。
根据上述岗位群的描述,将本专业《电工技能实训》《工厂供配电技术》《电气传动控制技术》《传感器与测量技术》《电气设备与维护》五门课程进行了课程建设,并进行了课程结构重组,整体优化课程内容,整合后的五门课程,在内容选择上有了更加明确的取舍,大量减少了内容上的重复讲解,解决了课程实验实训上没有连贯性的问题,从而达到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了适合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
课程群通过整合,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现代机电产品的自动控制尽管千变万化,用途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基础理论、作用原理是相同的。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理论、共性关键技术、整机或总体设计思路。再者,对教师们来说,多门课程之间的交流和研讨进一步加强,这对教师们在教学、科研、技术开发、服务地方经济等打开了更多的空间与通道。
2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内容基于岗位群
为了培养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训课内容应从职业群和岗位群典型工作过程中提炼出具有综合性和代表性,能够体现职业岗位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的具体工作任务,并将完成此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工作过程知识和职业关系知识等按照行业和企业标准进行有机的整合,融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于一体。按照高职院校综合实训课程要求组成目标教学单元,采用仿真的工作情境,使高职学生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
譬如本专业中的《电气传动控制技术》。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序化教学内容,设计了工作岗位必备知识技能所对应的4个子学习领域,以各种常用电机的控制系统为载体,设计了13个学习情境,前11个学习情境在实训室、相关企业组织教学,后两个学习情境在维修电工培训考核实训室以集中实习方式进行,教、学、做有机融合,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贯穿其中。
3 将“角色扮演”引入课堂,学生处于工作环境中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许多专业课程其应用性较强,如果将其放在实际工作情景中进行教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现实客观条件限制了教学环境,这就使得本来具体生动的内容变得枯涩、难懂,使学生兴趣索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此外课程中还包括许多技能、技术方面的教学,这些内容不经过“身临其境”的过程是难以传授的。而角色扮演教学法就是力图克服上述缺陷,通过工作情景模拟活动,还原实际工作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置身在较优的教与学的环境中,最大限度的还原了课程的本来面目,使学习变得具体、生动、活泼、有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下面以《工厂供配电》课程项目“某变电站的运行与维护”为例说明角色扮演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课堂教学采用分组教学模式,每3人为1组。分别扮演操作人、监护人和值班班长,每组针对某变配电站电气主接线运行方式图,根据具体操作要求倒闸操作。模拟变电站值班员的工作流程贯穿整个课堂学习,实行轮岗制,使学生更快融入职业角色和职业情境。
将角色扮演法引入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一定的职业情境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创设的职业情境中,担当了不同岗位的角色,完成了不同工作任务。一是提高了职业能力;二是学习了专业技能;三是培养了相互合作的工作能力,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重,对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构建适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体验岗位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气象行业,自动化,交叉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a)-0000-00
1引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是以气象行业为依托的学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对于我国气象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气象行业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而气象服务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动化技术在气象领域的综合应用。
国外气象业务自动化起步较早,并且从起步以来得到迅速发展。以美国为例,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美国大气研究中心联合开发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近年来在国内外许多的气象部门用于数值预报和模拟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比而言,我国气象业务自动化起步较晚,自动气象站建设时间落后于发达国家20年左右,并且目前气象自动化水平还不高,迫切需要加快气象业务自动化的发展步伐。气象业务的高度自动化,不但减少人工资本投入,还将显著提高气象业务的工作效率。
气象业务高度自动化的发展趋势,要求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要发挥行业优势,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更好地满足气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对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需求。为此,笔者提出在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结合一些气象行业的实际应用开展教学,使自动化专业与气象相关专业融合发展。这对于自动化专业本科生自身的发展以及气象行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 气象行业特色下的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目标
在未来的气象业务发展过程中,气象业务的自动化将会快速发展,自动观测站将逐步取代人工观测站,并且形成以雷达、卫星、接收系统以及观测站为一体系的气象预报系统。它们在整个气象观测中即可相互独立的进行观测工作,又可以相互传递信息数据,并且整个观测过程都是全自动进行,基本不需要人为的干预。
在上述趋势引领下,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应为:将自动化与气象专业有机结合,在气象行业特色下促进自动化专业的快速发展,为气象业务自动化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条件,为气象业务自动化的发展奠定扎实的人才培养基础,从而逐步实现我国气象业务自动化的广泛应用,有效带动我国气象自动化产业的发展。
3 气象行业特色下的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思路
1) 参考国外的成功范例,探索学科间的交叉
气象业务服务自动化的发展过程,和大气科学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一些国家已发展和建立了某些单项气象业务服务的自动化系统,有的已投入业务使用。将这些科学成果运用于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使学生能够较早的认识目前气象业务自动化的发展程度,并培养他们自主探索的能力。
2) 改善自动化与气象类专业的课程搭配与设置
目前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方式相对独立,缺乏与气象相关专业融合教学方式的实践,从而也就导致了专业间的“隔阂”现象。因此,为了促进气象业务自动化的发展,可以在通过对专业交叉性的分析与探索,实现气象与自动化的进一步融合,如:将气象业务中信息的传输与处理与微型单片机相结合,将人工操控环节与自动传送系统相结合。此外,在加强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方面的强化,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气象业务自动化综合应用的目标。
3) 成立气象自动化研究兴趣小组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研究效率,有必要选拔出优秀的学生成立院级以及校级的研究小组,参加省级甚至国家级的研究项目,提高学生在该领域的认识深度,激发他们的研究潜能,一方面巩固了学校在该领域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对国家未来气象自动化发展方向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成立研究小组,还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竞争能力与创新能力。
4) 提供气象类专业学生与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互动平台
搭建学科网络交流平台,使自动化专业学生更了解气象学科,也使气象类专业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动化给气象研究带来的新方向。与此同时,建立学生与老师跨专业交流平台,解决在学习非本专业知识时遇到的问题,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最终达成专业互通的目标。
4结语
未来的气象行业需要气象专业知识和自动化专业知识兼备的人才,对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气象行业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探索和建设迫在眉睫,应把自动化人才的综合培养作为未来气象发展的首要任务,加大人才培养的实效性,突出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与社会接轨,进一步提高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菊生. 美国气象业务自动化现状及公元2000年展望[DB].
[2] 张建敏,罗昶,王建森,张晓冬,包炳生,杨安良. 省级气象计量检定业务自动化系统[J],应用气象学报,2012(2):109-110.
篇9
关键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职教师资培养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当今社会发展所需的重要专业,主要面向电气技术领域,为电力系统、电机运动控制、工业自动化领域输送人才。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3+2职教师资培养就是为了适应该专业的发展而选拔高职院校中的优秀专科毕业生到职业技术学院或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为期两年的教育专业的系统训练。因此,该专业人才建设的好坏,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很多学校对该专业的建设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简称我校)为例,虽然在该专业在课程教学体系、实践培养环节、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花费了很多精力和财力。但在培养过程中,也发现3+2职教师资培养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特别是3+2职教师资学生和普通四年本科学生的差异,导致了培养方式的不同。这需要我们深入分析,找到适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3+2职教师资培养的规律和方法。本文试图对该培养方式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若干建议和意见。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3+2职教师资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3+2职教师资培养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是两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理论教学主要靠课堂授课来完成,而实践教学则有多种手段,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随着国家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高校基础课程得到加强,教学总学时削减和专业意识淡化,使得课堂和实践教学不能得到平衡发展。②总体来讲,实践教学可以在实验设备、实训场地、校企联动等方式增加投入,从而获得很大的发展,但与课堂教学相比,由于很多传统观念如“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倾向依然盛行,同时,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得不到统一,课堂教学不能联系实际内容,而实践教学只是照本验证,并没有将两者互相促进起来。③这样下来,由于教学课时有限,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未得到加强。学生的兴趣和专长更没有得到挖掘和发挥。因此很多培养目标并没有很好达到。通过这些年的培养实践,我们发现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课程教学体系还不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是整个专业培养的核心内容,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获得专业技能具有重要作用。在课程教学体系建立的过程中,由于职教师资培养的特殊性,必须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修改,如为了保证实践环节的课时时间,必须对课程教学的学期安排及学时数进行调整。同时,为了面向社会保证就业,学校也不得不把重要的专业课程往前推,为大四学生找工作就业省下尽量多的时间。这样下来,专科学生刚升入本科就出现课程教学拥挤,同时实践和理论教学的不平衡,这些都导致学生学习囫囵吞枣,效果不佳。因而,进一步调整好课程体系,特别是实践时间和课堂授课时间的平衡,这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各课程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2)3+2职教师资培养的生源参差不齐。由于3+2职教师资培养的生源来自于下面各专科学校毕业的学生,而各专科学校的培养方法和课程体系不一样,导致职教师资培养的困难。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3+2职教师资培养中,一个班的学生中有些专业课程(如电力电子技术)一部分学生在专科时学过,而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学过,这给学校选择教材、安排学时以及教师授课等都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3)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效果欠佳。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训和实习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验环节一般学校都采用随堂实验的方式,该方式本来对促进学生理解课程概念和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但笔者也发现,由于实验装置的封装性,实验过程的程式化,实验对推动学生能力的培养效果不是特别大,很多学生缺少思考,或根本就是来实验室观光一下就回去了,这给学生培养带来很大的浪费。而实训周采用一到两周的集中训练,对提高动手能力有很大帮助,但没有系统的考核标准,这对学生能力提高的帮助也很有限。
(4)企业实践环节缺失。在3+2职教培养模式中,为了增强师范的意义,在教育实习方面占用了较多的课时,而在企业实习方面一直是薄弱环节。企业实习不仅对学生专业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认识社会,体味辛劳都有很好的积极作用。但近几年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3+2学生在校外实习的机会很少。
2 改革建议
(1)根据平衡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由于3+2培养的特殊性,学生专科教育情况不一,可以根据每个学生情况调整相应的课程教学,如一些核心专业课学生在专科时期已经学过,则本科教学中可以突出重点,加强理论提升,同时也可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如一些课程专科学习中没有学过,则在课程教学中可以按照全日制本科生那样在课堂教学上安排多一点的课时,而实验部分主要体现在巩固知识上。总之,根据所招收的3+2学生进行相应的调整,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这样能较优分配各个学期的课时,同时使得资源优化。
(2)由于3+2生源的不同,可以通过增加选修课来平衡各学生的知识。号召学生根据自己专科学习的情况自主选修课程,加入到四年制本科生相应课程中听讲,这样既照顾了一部分专科课程学习落后的学生,也能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为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腾出时间,从而有利于整体学生的进步。
(3)开放实验室,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机会。因为3+2的学生是专科学校的优等生,本身在专科学习中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专科学习中的技能培训也为他们的动手能力奠定了基础,因而通过开放实验室,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同时在本科学校的大好环境下,大大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4)鼓励学生利用暑期放假时间进行企业实习。通过企业实习可以让学生获得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认识,而学校由于课时原因不能安排学生企业实习,则可让学生利用暑期进行自主实习,通过学生专科就业同学的资源,获得企业实习的机会,认识企业对人才能力培养的需求、人才的管理模式,从而为日后从事职业教育提供方向和动力。
3 结论
本文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3+2职教师资培养的教学实际出发,阐述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3+2职教师资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未来该专业实践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希望能对3+2职教师资改革和发展起到抱砖引玉的作用。
注释
① 鲍晓慧.电气工程类专业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上海高教研究(98科教兴国专辑),2008:213-214.
篇10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有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过程工程基础、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电机与电力拖动自动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分析、过程检测及仪表、运筹学、计算机仿真、计算机网络、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系统辨识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系统工程导论、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自动化概论、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机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工厂供电技术、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系统、单片机与接口技术、PLC技术应用、检测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气控制课程设计、毕业实习(设计)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哪些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电气技术、电力自动化技术、各种电气设备及自动化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能够从事供用电、各类电气设备、电气控制及自动化系统的安装、设计、调试、维护、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和技术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