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心得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免疫学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病源微生物与医学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以其广度的多交叉性和深度的多层次性,成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无可替代的桥梁学科。当代免疫学的发展现状是其广泛地渗透到医学、生物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正是由于其惊人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分子水平的理论和实践的 不断开拓和深入,使得人们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诸多环节正在形 成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因此,如何围绕免疫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地提高其教学质量,充实和完善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知识积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自然成为免疫学教学的关键。下面,将就免疫学的教学体会,略谈一二。
1 把握要点和难点
免疫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名词概念新颖繁多,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觉得初次接触免疫 学知识,学习较为困难。因此,如何在学时少课程内容多的情况下,既能使学生弄懂免疫 学知识,又能使学生提高对免疫学学习的兴趣,是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为 此,除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非常重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向学生介绍免疫学中的要点和难点,特别要把免疫学的名词概念讲述清楚,并在 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全面阅读教材内容。例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一章中的要点 是MHC和MHC分子等基本概念、HLA基因复合体的定位、结构及其编码产物、HLA-I、II 类分 子的结构、分布和主要功能、HLA的医学意义;作为难点是MHC分子的两重性。在异体内 MHC 分子作为表达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能够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在自体内MH C分子在免疫应答中所必需:正是MHC分子以复合物的形式参与了抗原肽的递呈,以此供T细 胞识别;调控各种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由此产生不同的免疫效应机制。同时,各细胞因 子的作用以及有别于APC递呈外源性抗原,靶细胞 活化T细胞的第二信号产生均是应当讲清的 难点内容。由此,有利于学生弄懂所学的内容,便于记忆,提高课堂吸收率;有利于学生掌 握最基本知识,获取更多的有关知识信息;有利于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余地,培养自学能 力,提高学习兴趣。
2 注重知识的整体性
免疫学理论浓重的特色之一是人体中不论免疫系统还是免疫效应分子 (如细胞因子等) 都是以网络形式存在的。各章节知识之间密切相关、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因此,在学生了解、掌握基本概念、观点、理论、原理等抽象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针对性地与学生采取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围绕主线,展开横向、纵向知识的关 联性,分析各部分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使知识结构整体呈现。例如:关于 “肿瘤免疫”一章,与学生共同从肿瘤抗原的种类和特点,免疫应答效应机制――细胞免疫和 体液 免疫的发生和部位,某些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的作用以及参与对肿瘤细胞有杀伤功能的免疫 细胞及其作用机制等不同层次和水平加以分析和认识,由此,才能真正使学生对一个免疫现 象,一种免疫机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完整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可以进 一步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强化对基本理论的系统、全面认识,又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习方法,同时,通过营造一种良好活跃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发展锻炼,培养分析综合的逻辑性、多维性、独创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对免疫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还要有正确认识,避免片面的不加分析的去理解以防止 误导学生陷入教条思维境地。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在体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动态变化, 一些免疫效应分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十分复杂。 例如, 细胞因子在正常机体内有生理平 衡 调控作用,并可增强机体抗肿瘤、抗感染的免疫力, 但是如果大剂量长时间外源性投入,就 会对机体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运用免疫学知识的能力,应体现在 免疫学教学过程的始终。
3 着眼新发展信息
篇2
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发挥其实效,真正辅助课堂教学解决难点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以朴实姿态呈现于关键之处,促进思维的华丽迸发
就如好钢用在刀刃上,信息技术引进课堂也应在关键时候发挥作用,不需要多么精美,也不需要多么华丽,而在于巧妙,在于朴素、实用。例如,教学三位数退位减法238-86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退位减的算理,教师巧妙地把图形引进计算中,做到数形结合。当学生计算到十位数时,发现十位上的3减8不够减而无从下手,教师利用多媒体把计算的过程和图形的操作过程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思考:要从3个十里去掉8个十不够,可以从百位上退一个百,这时,课件演示移动一个百至十位,并且由原来的一个大正方形,变成了10个小长方形,每个小方形有10个小方格,和原来的3个小长方形,也就是3个十合起来,成了13个十。也就是从百位退一在十位上作十,再从13个十里减去8个十,得到5个十。有了图形的帮助,学生对退位减的算理有了形象的理解,再加上课件的动画演示,使得对算理的理解更清晰、透彻,促进算理内化、抽象。
二、以切实的形象展现知识内涵,促感知的真实有效
当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为教学发挥辅助作用的时候,首先应保证其真实、符合实际,只有这样,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建立的形象才是真实的,避免在学生头脑中根植下错误信息,信息技术应用的目的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一位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指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那么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原本学生在头脑中已建立起1厘米的概念,通过教师的介绍对1平方厘米有多在也有了初步的体会,但是课件中,教师出现的面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经过屏幕展示,大小发生了变化(屏幕看到的正方形比真正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大多了),这时学生对自己体会到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眼睛观察到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必定会产生疑惑,导致建立相应的数学概念受到影响。
在这里,信息技术的作用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课后就这个问题和任课教师作了交流,得到的回应是,因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很小,如果按照原本的大小投到屏幕上,担心学生会看不见,所以将原来的图形调大了,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看得清楚。我认为,让学生看得清楚的前提应该是真实的看清,看清真实。
三、赋予信息技术以思想,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完美整合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之前,应赋予信息技术一定的“思想”,让信息技术的使用与课堂教学整合起来。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科学地分析,以对学生思维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常看到信息技术用于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导入课题。
篇3
你们好!我们想念你们。你们为生么要放弃学习呢?为何不重返校园?
人生仿佛一本书,上面记录了你终生的成就;人生仿佛本书,上面记录了你的所有失败。在挫折面前,我选择把它写在背面。
史铁生、海伦.凯勒等人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们身残志坚,选择了将成功写在正面而将失败写在背面。一点失败算什么?为什么要放弃?只要你努力了、拼搏了,成功便一定会拥抱你!
在一时的失败面前,我们不应该放弃,不应该退缩,而是应与他拼搏。如果失败是顽石,我们便化作大锤将他砸的粉碎!如果成功是炽热的烈焰,我们也应张开双臂拥抱她!
为了梦想,努力拼搏,将失败写在人生的背面,重新走进校园吧!
祝你们身体健康。
篇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悄然兴起,及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医学院校实施创新教育、努力探索培养医学创新人才势在必行。
一、医学创新教育内涵及其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主席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说:“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在新的历史时期,医学教育负载了更为广博的内容,我们必须明确医学创新教育的内涵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以便在创新教育中立于主动地位。
(一)医学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创新教育是教育主体通过对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受教育者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其使命是探索医学教育的特征和规律,鼓励和追求新的医学发现。在继承医学遗产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加速新的医学知识的发掘、积累、传播和使用。凡在医学教育的理论教学、临床实践、实验教学及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中能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观察和分析医学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变革旧的医学教育理论和模式,建立现代医学教育理论并付诸实施,有力地推动医学教育在各方面的进步,都属于医学创新教育的范畴。高度发达的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出的医学人才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特征:(1)专与博相统一的医学科技知识结构;(2)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统一的综合素质;(3)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统一的完善人格。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一名合格的医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精湛的医疗技术;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人类,了解社会,了解医学与政治、经济、法律及生态环境的关系,具备人际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我们要积极培养既掌握高新技术,拥有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医学基础,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能应对各种挑战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二)现代医学创新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毋庸置疑,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这几十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规模、结构、效益、质量、水平诸方面有着明显的进展。但由于受传统体制和落后文化因素及封闭保守思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1.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目标单一,不注重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强调共性,忽略个性,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和能力培养,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扶持不够。临床医学专业在教育实践中体现为对所有学生提出统一的培养规格和要求,确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形成统一的“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造成“千人一面”的局面,使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失去个性特色,更谈不上创造性。
2.传统医学教育注重已有知识的传授,医学生被动记忆得到的医学信息,而忽视对新知识的探求,学生不能很快进入到适应发展中的科学或医学技术所需要的独立学习之中,压抑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也安于现状,没有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这势必影响他们创新精神的培养;传统的考试机制只重视对基础知识的严密考核,这在无形中鼓励学生去死记硬背,容易养成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压抑了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医学生的教育往往受制于过于呆板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束缚,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注重纵向的知识体系,忽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应用。从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心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限制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发挥。自1985年以来,在128位诺贝尔自然科学类获奖者中,美国人有83位,约占65%。美国人为什么会成为诺贝尔科学奖的得奖大户?有关人士指出:虽然美国的小学和中学水平在世界上排名分别是第28位和第30位,但美国的大学教育更多地提倡独立思考和主动精神,鼓励创造性和具有挑战性的构想。
3.现行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虽然具有科学、严谨、系统的优点,但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等倾向。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难以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二、积极探索实践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医学教育要创新,创新教育必须贯彻于医学教育全过程,创新人才方能脱颖而出。
(一)树立独立思想,提倡特色办学。创造心理学提醒我们:每个个体在认知兴趣、能力以及气质、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育必须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自主性,依据学生的志趣、特长加以引导,培养个性独立和富有创造性、开拓性的人才。美国的大学教育更多地提倡独立思考和主动精神,鼓励创造性和具有挑战性的构想。哈佛大学将独立思想作为其第一教育原则,早在一百多年前,哈佛的毕业生、著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就曾说过:“就培植自主与独立思想的苗床而言,除了哈佛大学,无出其名者。哈佛的环境不只允许、而且鼓励人们从自己的特立独行中寻求乐趣。相反地如果有朝一日哈佛想把它的孩子塑造成单一固定的性格,那将是哈佛的末日。[1]”高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包括人才培养的特色、学风校风的特色、优势学科的特色、办学模式的特色以及地区特色等,并以其特色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学校有特色,高等教育才能繁荣,才更具有创新性[2]。复旦大学作为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综合性大学,提出要通过通才教育、素质教育和个性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南开大学则培养了像这样的一代伟人,它十分重视对学生做人方面的影响,强调学术与做人的统一;汕头大学医学院得益于香港知名爱国人士李嘉诚先生的鼎力资助,尽管办学历史不长,但其充分发挥综合大学优势,在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较好成绩,逐渐受到上级和同行的关注与肯定。
(二)努力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1)创新认识,是指学生对创新的本质、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形成创新的动机与动力;(2)创新意识与创新品格,是创新活动的前提;(3)创新思维,是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紧密相联系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是创新的基本条件;(4)创新个性,指学生具有好奇心,不惟书、不惟师、不惟上、不惟权威,敢于质疑问题、挑战未来。创新的意义和价值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为各国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教育家所重视。哈佛大学前校长普希教授认为:“大学应该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创造性火花恢复生机,因为创造性火花是各级教育之间的纽带。”在实施创造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记住:创造潜力的发挥在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热情,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了强烈的创新精神和欲望,就有了创新的自觉要求和动力。要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让学生不只是接受解决问题的既定答案,而是自己寻找独创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科研活动,可以塑造大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克服困难的性格品质。在科研过程中,既为学生营造了创造性劳动的宽松环境,掀起了追求真知、实践创新的良好学风;又给学生的行为、思想以较大的自由度,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由思考、自我选择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汕大医学院自1999年设立“杰出医学生科研基金”支持大学生科研活动,至今已立项课题76项,资助金额达31万元。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目前已完成48项,公开45篇。2001年推荐29项学生科研作品参加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赛,获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7项。其中1项获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学生科研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明显增强。#p#分页标题#e#
篇5
一、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1.教材的原因。
初中教材涉及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度和广度都有明显提高,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也大有改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有的内容如:“摩尔”、“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
2.教师的原因。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短,造成初中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高分低能;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深入讲述,所学知识只停在表面,造成知识缺陷。同时,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的特点了解不多,往往未处理好初三与高一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有的把教材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虽然讲得面面俱到,但是课堂教学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学生的原因。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竞争意识不强,思想松懈,学习缺乏紧迫感;坚持已有的学法,相信自己的老习惯,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如预习、听课、复习、独立作业、总结评估等。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理解不透。有的知识印象不深,造成知识缺陷日积月累。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的学生甚至抵御不住社会精神环境的种种诱惑,人云亦云,东施效颦,模仿社会不良习气。
二、解决学习化学困难的对策
1.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老师要在学生学习高中教材前,给学生介绍本门学科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介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及注重事项,使学生转变学习策略,做好各方面的精神准备。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可先搞一次摸底测验,针对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来着重考查,如元素化合物知识、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等知识及其应用。
2.转变观念、钻研教材、更新教育法。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要求、教材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甚至一些细小的地方,如电子的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等都与旧教材不同,此外,新教材还设有“资料”、“阅读”、“讨论”、“家庭小实验”、“研究性课题”等栏目,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不仅要求掌握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思考,学会研究。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新教材、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和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逐步适应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方法。
3.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独立钻研,独立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一直让老师拖着走,不但教者感到心力疲惫,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也不会有真才实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要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
5.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结果,反过来,还要利用现代最新技术去组织教学,促进教学的现代化。计算机辅导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当今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硬件,要充分地利用它们促进教学改革。我们可根据化学课堂教学特点,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备课上下功夫,既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又能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6
一、 源自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问题来自于学生 的发现。
过去的教材强调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不管学生是否感兴趣,甚至是教师直接灌给学生的,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研究的问题,是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开始的。侯娟老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在学校的秋季运动会上,为了让运动员喝上饮料,同学们正在分发饮料,请看这幅图。
(教师把画好的彩图贴在黑板上,彩图上远处有 7 名赛跑的同学;左边是 9 名跳远的同学,还有 1 名教师当裁判;右边是踢毽子、跳绳比赛, 4 个同学在踢毽子, 1 个同学当裁判, 5 个同学参加跳绳比赛,也有 1 下同学拿着裁判夹当裁判。近处的操场边上,有 6 名同学在分饮料,饮料箱内有 9 盒,在箱外面有 4 盒,有一个同学问分饮料的同学一共多少盒饮料?)
作为一年级的同学刚刚参加完了入校后的第一次秋季运动会,运动会的热闹场景,同学们兴奋的劲头给新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看到这幅运动会彩图,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又激活了,新授知识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图上同学提出的问题,立刻调动了同学们思考的积极性,出现了以下答案。
学生 1 :我数了数饮料,一共 13 盒。
学生 2 :我发现箱子里有 9 盒,若再加上一盒 正好是 10 盒。加上箱子外面的 3 盒,共 13 盒, 9+1+3=13 。
学生 3 :因为 13-4=9 ,所以 9+4=13 ,有 13 盒饮料。
学生 4 :因为 10+4=14 , 10 比 9 多 1 ,所以 14-1=13 。
学生 5 :我想到了 13 的组成是 9 和 4 , 9+4=13 。
老师听了学生的回答,既惊讶又高兴:“呀,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方法,真聪明。”老师把以上 5 种方法写到了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以上 5 种方法,哪一种更简便?
大部分同学认为第 2 个同学方法简便,先凑 10 ,后用 10 加剩下的数。老师把同学们的分析 用式子列了出来。
9 + 4 = 13
| / \
| 1 3
|/ |
10 +3 = 13
这正是本堂课研究的问题。接着老师让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彩图,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卡片代替人,摆一摆,说出第一个加数是 9 的数学问题,并试着用以上研究的简便方法算一算。
组 1 :参加跳远的有 9 名同学,有 1 名老师当裁判,共多少人?
9+1=10
组 2 :跳远的有 9 名同学,跑步的有 7 名同学,共多少人?
组 3 : 9 个跳远的同学加上 4 个踢毽子的同学共多少人?
组 4 :跳远的有 9 人,场外分饮料的有 6 人,共多少人?
组 5 :跳远的有 9 人,跳绳的有 5 人,裁判员 3 人,跳远的加上跳绳的和裁判共多少人?
组 7 :踢毽子的有 4 人,跳绳的有 5 人,踢毽子和跳绳的加上跳远的有多少人?
……
孩子们的思路打开了,更多的算式出来了。
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想念学生的能力,想念学生能提出问题。
过去,教师总是过低地估计学生的能力,认为学生不懂什么,老师怎样教,就怎样听。而侯娟老师的“ 9 加几”一课有一个教学环节,使我改变了以上认识。应该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想念学生的能力,想念学生能提出问题。
当侯老师在黑板上列出 2 个算式后,提出了如下问题。
⑴ 9 + 4 = 13 ⑵ 9 + 7 = 16
| / \
| / \
| 1 3
| 1 6
|/ |
|/ |
10 + 3 = 13 10 + 6 = 16
师:观察以上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 1 :都是加法。
生 2 :都有 9 和 1 。
生3 :得数都是十几。
生 4 :都是用的凑十法。
生 5 :先把后面的加数分成 1 和几。
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发现后,作了总结,然后问道:谁还有问题?
我坐在听课凳子上想,一年级的小同学,刚入学几个月能有什么问题。但接下来学生们的提问,使我大吃一惊。
生 1 :老师,为什么都是 9 加几呢?
生 2 :老师,为什么都用凑 10 法呢?
生 3 :老师,两个算式的第二个加数与计算出的和为什么都差 3 呢?
9+ 4 =13
9+ 7 =16
3 3
学生提的多好呀!前两个问题是本节课研究的问题,第三个同学的发现太独特了,太深刻了!学生认识到两个算式,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化,和也随着变化。学生的问题虽与本节课的问题无关,但说明了他们在动脑,课堂上有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思考,课堂上大胆质疑,这是多么难得的学习精神!谁说我们的孩子提不出问题,我为有这样的学生而高兴,我更为老师关注孩子、相信孩子和培养孩子大胆质疑的精神而高兴。这不就是新课改所倡导的课堂教学吗?
三、 开发教材,拓展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个性。
过去教师讲课,只要按课本教完,达到大纲的要求即可,新课改,要求教师对教科书进行重新认识。教材,不论是哪个版本的,只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教的材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的材料,教师要依据课标,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本校实际具有开发教材,拓展教材,不能再用照本宣科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了。
侯娟老师在讲“ 9 加几”一课时在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她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了一棵苹果树,在树的一侧画了 9 个苹果,提出了以下问题:
果子熟了,摘下来 9 个,树上有多少个苹果?
生 1 :树上原来有 13 个苹果,摘下来 9 个,还有 4 个。
生 2 :现在树上一个也没有了。
生 3 :树上有 10 个苹果,摘下来 9 个,还剩 1 个,让树叶挡住了。
生 4 :树上原来有 17 个苹果,摘下来 9 个,还剩 8 个。
生 5 :树上还有 10 个苹果,加上摘下来的 9 个,树上原有 19 个。
生 6 :树上原来共有 27 个,一天摘 9 个, 3 天就能摘完。
篇7
教师信息素养相比一般信息素养来说,有其职业的独特性。具体来说,则是指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获取相关教育教学信息,以便对信息环境中的学习过程和信息资源做出设计、应用、评价、管理的新型综合教学能力。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认为,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当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
一、小学教师有必要提高信息素养吗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人们集体性地进入了Web2.0时代。相比于Web1.0时代,Web2.0最深刻的变化就是:网站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用户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成为主动的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在Web2.0环境下,学习者通过博客(Blog)、播客(Podoast)、维基百科(Wiki)、站点摘要(RSS)、社会网络(SN)、Coogle协作平台,尤其是近年来流行的微博、微信等应用技术的支持,既可以吸收知识,又能通过自我建构来创新甚至创造新知识并进行网上,从而引爆了学习者参与、共享、创造新知识的巨大能量。可以说,Web2.0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些有用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它传达给人们自由、平等、开放进行信息交流与传播的理念。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那么,作为小学生人生启蒙者的小学教师,有必要改变自己、提升信息素养吗?也许有的教师会认为,小学阶段知识简单,教师信息能力作用不大;有的老师会认为,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只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事,与其他课程教师关系不紧密,所以没必要提高;还有的老师认为,会做多媒体课件、会上网就是具备了信息素养,目前的知识已足够,没必要再去提高……然而笔者认为,小学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培养创新一代的重任,需要正确认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1 教师不能被学生远远抛在后面
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知识快速更新的世界,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早已成为当今社会人的最基本素质之一,是学习型社会人们“学会学习”及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如果连基本的信息获取、信息利用都不会,那么在信息社会中将无法立足。现在,就连小学生都能轻松通过网络进行资源搜索、知识学习和交流互动,如果小学教师不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紧跟时代的步伐,将难以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甚至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
2 教育信息化的趋势势不可挡
教育部早在2002年就了《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要求教师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以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目前,信息技术也在引发课程教学等领域的深刻变革,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学习方式。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应该敏感地意识到这种趋势对教师职业提出的挑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教育现代化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3 信息世界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信息技术的变革也极大地拓展着教师专业成长的空间,并深刻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论坛,教师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开展各种网络教研活动,极大地优化教师交流的方式;利用百科全书(Wiki),教师可以平等地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共同写作与交流;博客(Blog)、微博可以极大地促进师师交流、师生交流;利用站点摘要(RSS)技术,教师可以不必登录网站就能实时地最大限度地获得丰富的网站内容;利用社会网络(SN),教师可以围绕某个主题,让更多对此感兴趣的用户参与进来展开交流、评价与讨论,还可以很自然地搭建起网上交流平台与虚拟教学平台,也可以让学生借助这些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利用即时通信工具(如:QQ群、微信),可以让教师在第一时间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说,Web2.0环境已经开始并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小学教师如何提升信息素养
目前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着信息意识陈旧、获取信息手段落后、信息鉴别能力差、信息利用率不高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教育观念落后,缺乏对信息素养的深刻认识;信息技术教育软硬件环境不良;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虽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却又效果欠佳;教师工作与学习矛盾突出等。那么小学教师如何提高信息素养呢?
1 转变教育观念,强化信息意识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传递者,是“知识的绝对权威”。而Web2.0时代,提倡的是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资料提供者和评价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小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在信息社会下教师角色发生的重大转变,重新认识小学教学的特点,不断强化自己的信息意识,增强提升信息素养的自觉性,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以应对教育改革的挑战。
2 积极参加培训,提高信息能力
在Web2.0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态势下,教师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可以主动积极地寻找机会参加多种形式的教育技术培训。同时,教师还应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网络远程培训的重要性,并主动加入到学习的行列当中。因为网络远程培训让广大教师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便捷、优质的网络资源,还可以借助这样的平台与更多的专家、同行进行交流。
3 加强自我培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教师信息素养提高是一个持续性问题,单纯依靠培训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应用、学习和巩固才能真正有所提高。
(1)对新技术、新观念要不断加以尝试,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在实践过程中弄清信息技术能做什么、有什么应用价值,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教育创新,提高教学质量。这个过程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需要充足的时间、制订合理的计划逐步提高。
(2)改变学习方式,提倡网络自主——协作式学习。网络资源丰富多彩,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自主选择新知识、新技术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博客、微博或个人网站等,与其他专家、教师进行经验交流,讨论互助,资源共享,协作完成教学任务。也可以经常访问其他教师的博客,了解他们是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从中吸取有益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3)主动参与课程开发,在实践中提高信息素养水平。能否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方法、资源与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整合在一起,是衡量小学教师是否称职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一条切实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道路。
(4)克服困难,分段提高。一般来说,大多数小学教师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工作,下班后还有家庭孩子需要照顾,往往一天忙碌下来,根本没有时间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努力克服困难,挤出时间或利用双休日进行网络自学,或利用寒暑假参加集中培训。同时还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阶段制订合理目标,不做不切实际的要求,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4 加强信息道德,注重信息安全
教师信息道德指的是在获取、使用和传播信息的活动过程中以心理活动形式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感和行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道德关系。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道德是把握信息素养健康发展的方向。小学教师一方面自己是身处信息社会中的人,另一方面更担负着对小学生的引领示范责任,这就要求有更高的信息道德素养。具体来说包括:(1)健康、安全地使用网络信息资源,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和安全,不上非法网站,不传播不制造有害的计算机病毒,不传播并抵制虚假有害信息。(2)尊重知识产权、劳动成果和个人隐私,不使用盗版软件,并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和信息腐蚀,促进信息资源的健康、安全使用。(3)通过专家培训、自我学习等多种形式积极了解信息技术的利弊以及和信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培养高尚的信息道德情操,并在教学工作中积极示范、传授与信息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和道德习惯,从小培养小学生信息道德与安全意识。(4)培养良好的合作互助精神,同时保证自己劳动成果的纯洁性,不剽窃他人作品。
篇8
【关键词】新课改;困惑及对策
在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广西作为最后一批实施课改的省份于2012年秋季正式启动了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从一年的课改实践过程中既有收获,也有困惑。特别是在课改前进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更需要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在此,就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谈谈自己的认识。
1. 问题主要表现 (1)课堂气氛是否越活跃越好。很多人认为新课程教学的课堂气氛一定要活跃,这一观点使得我们教师千方百计地调节课堂气氛,如在课堂中引入各种活动,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老师们可谓是绞尽脑汁,从座位的编排,组建学习小组等。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为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我们往往很容易离主题却越来越偏,比如一堂课,一开始情景模拟,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活动的主题却越来越偏,以至于在知识的生成层面上效果不大。那么这时候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就很难相统一。这时候有可能会导致一个适得其反的效果。
(2)教师是否讲得越少越好。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那么是否应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而我们教师的职责只是维持纪律,或者根据教材重难点抛出几个问题或几个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学、自练、背诵、记忆,我们教师讲得越少越好,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人翁地位。但如果这样忽视了教师的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可能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使学生没办法很好的吃透教材,理解其中的中难点。
(3)学生双基不扎实,学习起来捉襟见肘。由于学生对中考政治开卷考的错误认识和初中教学及考试的短视性操作,形成学生急功近利的学习心态和应对方式,进入高中,门槛一下提高,加大了衔接上和适应中的难度。课堂、作业、答卷中暴露出学生缺乏对知识的表述、理解、整合的能力,对材料、观点和设问的阅读能力、运用理论术语分析问题的能力、规范地书写、有逻辑性地组织答题能力欠缺。以致上课的时候老师想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诱导学生参与课堂,但学生却由于基础差的原因,无法达到想象中的课改效果,老师急,学生也急。
2. 原因分析 (1)课标把握不透。 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实施了,而关于课改的目标与要求是什么,有时还不太清楚;关于新课程的理念,还没有领会;关于新课程的教学究竟应如何实施,心中没底。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一个框题的知识点太多,一课时根本就完成不了。而且,对于单元后面的综合探究活动课,不知道究竟应该怎样上。这些问题充分地表明,教师对新课改纲要,尤其是课程标准理解和把握不够到位和透彻。究其原因,一是目前教师们大多为统考和高考负累,无暇学习新的理论,没有实现专业跟进和发展;二是岗前培训时间短、形式化,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对课程标准的集体学习与研究不够。
(2)教学方法陈旧。 走进新的课程,一些教师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因而缺乏较好地驾驭课堂的能力。有的教师仍然习惯于依赖教材,没有从课程内容的“传授者”中解放出来。课前,备课主要是备“书”――教材,变教材内容为讲述内容。所以,课堂上教师一般就是陈述或讲解,即根据已经制定好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按部就班地单向传递知识,学生消极被动地配合教师活动,接受知识。显然,一方面,这是由于传统教学的惯性;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受高考“指挥棒”的束缚太紧,既想大胆尝试改革,有所创新,又担心会影响今后的高考成绩,于是进退维谷。
(3)学习方式单一。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主要问题是学习方式还没有转变,学习习惯依然没有养成,学习方法与方式单一化。具体表现在,对接受性学习已经习以为常,总是习惯于知识由教师灌输,习惯于从教师那里得到现成的知识;不注意知识的建构,不喜欢、也不善于思考问题,缺乏探究精神;不能主动提出问题,更不习惯于带着困惑和问题走出教室,走上社会。可以说,这是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方式引领下形成的一种不良的学习品质。
3. 路在何方――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学习方式 (1)教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 作为一个教师,不但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更重要的要有终身学习的行动。学习课程理论,把握课程标准,钻研新的教材,了解课改信息,掌握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从而形成新型、立体的智能结构,这既是职业要求,也是生活的需要。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展开自主研究,以及与同行的合作研究。做到在研究中思考,在研究中交流,在研究中提高和分享。每一个思想政治课教师都要争当反思型的教师,每天、每周、每月,对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反思。要实现个人的专业成长,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了获得知识和形成能力的过程。学生知识的获得,是死记硬背的?还是大量做题练会的?还是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的?还是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试卷上看到的结果就有差异,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就不一样,而且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大不一样的。
同时,我们要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关键处,以及概念的形成过程、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要开展诸如联想、辩论、推理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培养学生良好思维的习惯;要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的习惯;要联系实际,围绕社会生活的主题,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篇9
【关键词】和谐的环境;榜样的力量;权威型家庭关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7-0021-1.5
自古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西方,家庭教育都在整体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时甚至超过学校教育成为引导青少年的主要力量。当然,随着现代学校在社会中发展的越来越完善,学校教育也显示出愈发重要的地位,但是家庭教育仍然具有学校教育不能取代的优势,特别是在对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方面所起到重要的作用,而近十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为教育的完善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本文就主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一些理论来指导家长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除了处理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以外,更关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情绪、体验和情绪智力、幸福、希望、乐观等积极心理品质,强调要充分发挥个体的潜能,使其成为自我实现的人。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所以它在培养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家养孩子最重要的在于观察孩子,充分发展各方面的优良品质。儿童的人格品质会受遗传、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因为儿童在社会化的初期阶段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父母创造一个温暖、和谐、安全、值得信赖的环境。其次,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要为孩子做出表率,起到榜样的作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家长对自我严格要求,这样会给孩子形成一个好榜样的形象。在儿童社会化初期这种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能使孩子在耳濡目染间学会父母对待外界事物的方式。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塞里格曼认为学前儿童能学会父母的乐观或悲观风格,与父母的解释风格保持一致。父母的积极品质,对失败及挫折解释是归于稳定的、内在的因素,还是不稳定的、外在的影响,都能给孩子以后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一种模式。中国传统的教育强调言传身教,也是一样的道理,也是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在当今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再次,家长在父母与儿女这种家庭关系的建立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选择何种的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类型。因为笔者认为教养方式是家庭教育发挥作用的基础。“一般来说,可以把家庭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其一是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即接受——拒绝维度;其二是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容许维度。”所以依靠这两个维度可以把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忽视型,从各个命名中我们就能够看出每一种方式都是从家长的角度来对这种关系进行命名的。在这里不是忽视儿童在家庭关系塑造中的地位,而是在青少年未成年之前,家长对孩子的引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明智的家长所做的就是选择合适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这四种方式中值得提倡的就是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它是一种很理性,也相对民主的方式。选择这种类型的家长对儿童的情绪能接受也能控制,能够较好地于孩子交流沟通,并且对儿童的需要、行为等做出反应和回应,当然也能控制儿童的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发展。所以这种类型成长下的儿童能够有较强的自尊、自信和自我解释问题的较强的自尊、自信和自我解释问题的意识和与人交流的愿望和技巧,其人格品质的发展都很稳定、健康。正像是任俊在其著作中所说的,“不管是权威型教养方式,还是温暖与接受维度,实质上它们体现了亲子之间的一种和谐相处,情感上的温暖与安全,而这种情绪安全会影响孩子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情感的能力,影响他们对家庭关系的认知和内部表征,甚至于父母交流的动机。”
综上所述,有效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儿童形成积极品质的第一场所,也是解决青春期矛盾的首要力量。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夫妻之间达成和谐一致的家庭教育目标和家庭教育方式,在无条件爱孩子的基础之上,与孩子交流、尊重孩子、听取他们合理性的建议,多发现他们的优良品质、积极情绪,并进一步培养,多为其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孩子一步一步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Peterson.著,徐红译.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草业科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40-02
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1964年由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中最早成立的三个草学专业之一,1981年获得草学硕士学位授权,1998年获得草业科学博士学位授权,2000年设立畜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2年草业科学专业被批准为自治区重点学科,2007草业科学被教育部列入国家重点学科,实现了新疆农业大学在国家重点学科上零的突破。2008年5月草业科学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1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一级学位点。在2012年的草业科学全国学科评比中,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取得了并列第三的成绩。应该说,新疆农业大学的草业教育为新疆的草业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50年来为我区草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从1964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草业专业的毕业生投身于我国的草业事业,但从近5年毕业的草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虽然从客观因素看,学生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但不可否认的是,更多的因素还是来源于学生自己。从目前草业毕业的学生来看,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都选择了从事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工作,这从一定程度上造成草业人才的错位流失。从长远来看,就业率低会直接影响招生的规模,进一步限制专业的发展[1],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对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毕业生在就业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当前草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对如何解决就业难题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
一、就业中面临的问题
1.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扎实。以笔者所了解的草业2008级民族班为例,全班共40人,90%左右的学生都为专业调剂学生,来到大学后,经过一年的预科学习,汉语言水平已能够满足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但对专业却不甚了解,直到大三才开始接触草业专业,而这其中许多学生,直到毕业依然认为只要带上草或农的专业都是没有前途的专业[2],因此在大学期间没有认真地学习专业知识,更别提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毕业后即使有部分草业科学专业学生找到了与专业对口的单位,也会因为实习期间专业能力不足而无法胜任相关工作。此外,学生在就读大学期间,并没有为将来的就业考取相关的执业认证,例如:草业的学生如果毕业时考取了牧草栽培工和草地培育工这两个职业资格认证,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增加就业机会。
2.缺乏实践锻炼和企业实习。应该说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实践锻炼的机会比较多,除了毕业实习参与试验外,在校期间还要参与为期20天的草业大实习,内容包括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草地培育学以及植物学。但这与一些企业要求的“工作经验”还是有所不同,因为从社会实际来看,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需要在工作岗位上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和锻炼,才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但是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求职或实习过程中往往表现的不够自信,给人的印象是适应能力较慢,没有展示自己应有的实力。
3.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学生就业的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校园或社会招聘会,学校或教师推荐,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西部志愿计划或大学生村官,人才招聘网站,熟人介绍等等,但是学校或教师推荐一般是成绩突出者或学生干部,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受专业、是否党员等限定条件限制,西部志愿计划或大学生村官则是个人志趣,这些就业形式只适用于小部分特定人群,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校园或社会招聘会及人才招聘网站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4.学生综合素质亟待加强。草业科学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专业,由于草业生产的实践性强,环境相对来说比较艰苦,因此,对于草业的学生来说,特别需要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和动手能力训练,这样才能“下得去,用的上”。但综合近几届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来看,现在的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通病。草业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实用型”、“综合型”、“发展型”的创新性人才[3],但应该说,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达到这一培养目标,这就造成了许多毕业生毕业后到地方草原站或畜牧场工作一段时间后,因为缺乏吃苦精神,同时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忍受寂寞和辛苦[4],因此就不能及时的适应工作,大部分人要么选择辞职,要么选择转行。
二、就业建议
1.加强学生实践教育,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草业科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尤其偏重生产实践的应用性,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动手能力在社会人才需求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因此,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让学生明白:求职要靠本领,不能靠“本本”。
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增大的情况下,草业人才也出现了结构性失衡。突出表现在,草业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和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农业一线所需的专业型人才比较缺乏。而新疆恰恰就是属于这一地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强化实践环节。在现有实践教育的基础上,争取在校内建立草业科学实习基地[5],基地的管理由学生制订管理计划,教师给予修正和指导,将实习内容具体划分到每个实习学生身上,使学生得到草坪养护、草地培育、草地保护、牧草栽培、牧草育种等各方面的锻炼。
2.增强与相关企业或单位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在加强现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依据草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和资源,与牧草生产管理单位、饲草料加工企业及有关部门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制,现已采用导师制度,对大一新入学的新生,基本保证每三个本科生配备一名草业专业教师,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学习和科研工作,此外与全疆各地州、县、市畜牧局及草原站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构筑了“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结合新疆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就业特点与校外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高校企业合作制度。
3.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结合实际引导学生确定就业方向。通过对近5届草业毕业生就业期望的分析,总体来说期望值有点过高,影响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实际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大学生的主观原因,这就需要学校、学院等学生主管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正确引导让大学生主动调整就业期望,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使其顺利就业。
在这点上,我校从很早就设有专门的招生就业处,每年学生毕业前都会开展相关的就业指导工作,学院也配套有专门的就业咨询部门,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力度还不够。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要开展基于职业生涯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让学生树立就业和社会需求为重要导向的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完善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实现社会角色的合理定位,从而为学生具备充分的就业力,选择理想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基础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延伸到低年级,把毕业生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也应该多样化,要定期组织和开展学生心理和社会形势的辅导和培训,使就业工作真正贴近学生需求[6],使就业指导工作走上专业化科学化的道路,使其功能与时展相适应
另外,由于新疆地区的特殊性,针对少数民族的就业指导和培训需要差异化,不能和汉族学生一并对待。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生产、园林绿化等产业的迅速崛起,对草业科学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上毕业生人数连年居高不下,就业形势严峻等客观因素,都对草业学生的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该说草业科学专业毕业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这就需要草业专业的大学生转变观念,同时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能够通过学习,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增强综合能力。另外根据地域特色,草业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应适当增加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课程教材[7],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本科教育质量,扎实专业知识,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朝霞,卢小良,解新明,等.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
[2]周旭丹.就业压力下农业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4).
[3]赵祥,董宽虎.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多元培养模式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4(5).
[4]干友民,张新全.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情况与办学思考[J].草原与草坪,2003,(4).
[5]朱铁霞,高凯,张永亮.内蒙古民族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草业,2012,24(1).
- 上一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重点
- 下一篇:机械设计培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