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的历史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证医学的历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中成药 药物评价 临床定位 循证医学
2008年初,国务院将“重大新药创制”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16个重大专项,而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是当前开展重大新药创制的主要途径之一。其目的是对已上市的中成药进行再研究,提升科技含量,并通过临床实践以消除和改善患者的病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每个品种不但应有确切功效,而且应有明确的适应病症,即临床定位明确。但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定位不清已成为影响中药疗效发挥的常见问题之一,同时是制约名优中成药做大做强的关键问题。
1 导致中药临床定位不清的主要原因
1.1 历史的原因 现存的一部分上市药物缺乏系统性临床研究。在这些品种中,很多并没有经过Ⅰ~Ⅳ期严格的临床试验,当时法规的不健全导致了中药品种的“先天不足”。
1.2 研究者对临床阶段的重视程度不够 20世纪90年代末期,《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的引进使上述历史原因造成的不足得以改善。但是更多的新药临床研究仅仅满足于及格赛,研究者缺少创新型设计的积极性和热情,完全照搬《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临床各专业研发知识薄弱,缺乏寻找中药优势特点的能力和意识。此外,关于新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与临床资料的进一步统计、分析和总结一直以来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生产企业也往往是“跟着感觉走”,缺乏用数据说话的意识,使得对产品的临床定位缺乏深入研究。这既成为中药现代化的瓶颈,又制约了中成药的二次开发。
1.3 新药审评体制存在不足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对于中药的审评程序和方式主要借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行的相关立法,采取与西药相同的标准进行,对新药临床定位和特点的抽提、凝练缺少制度保障。这个问题一直在中药界存在较大争议。新药审评应鼓励进行这类研究,建立相应的技术要求。既然要体现出中药个性化的临床特点,其审评标准就应与西药区分开来,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标准。令人欣慰的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就此不足制定了《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征求意见稿)》,并在网上。
2 临床定位在名优中药品种二次开发中的必要性
2.1 临床定位的提出有利于中药疗效的充分发挥 中药是否有效的争论一直存在,到2007年发展到极点[1,2]。临床定位过于宽泛导致临床应用不合理是影响中药疗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不仅影响中药疗效的发挥,而且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甚至毒性事件屡屡发生[3]。众所周知的日本“小柴胡汤事件”,就是临床定位不清导致误用的例证,而在我国临床医学界同样的例子也很多见。一旦临床定位准确,不仅毒副反应会减到最低,同时中药的疗效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2 临床定位的提出有利于中药特点的真实体现 鉴于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是方剂,因而形成中药品种组方不同、功效相近的现象,使得临床上同类品种过多而区分困难。这就需要强调每一个品种应该体现自身的特点。合理地进行临床定位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方面,中医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学术思想和预防特点决定了应该将其定位在疾病发展的前期。例如,糖耐量低减和空腹血糖异常统称为糖尿病前期,临床上多以α糖苷酶抑制剂拜唐苹和双胍类药物二甲双胍进行防治,但病人多出现体质量骤降等不良反应,同时药价较高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不佳。针对糖尿病前期这一定位,合理选择中成药品种,进行防治糖尿病的二次开发将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另一方面,中医药又主张“瘥后防复”,使我们认识到疾病的恢复期也应该成为中药品种临床定位的“主战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研究”即是一个范例[4]。针对心肌梗死恢复期治疗方案上的种种不足,将芪参益气滴丸定位在这一阶段,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2.3 临床定位的确定有利于创新药物的产生 临床定位不清,造成中药品种低水平重复,严重制约了创新药物的产生。中药产品必须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国外产品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国内中成药能做到明确定位的不多,做到这一点就基本成功了一半。例如,一个知名的活血化瘀中成药,起初定位于神经内科、心内科、骨科、眼科和妇科等领域,运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范围太广;后来又根据产品特点集中定位于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和康复用药,主要用于神经内科和心内科;最近又进一步明确其临床应用有效靶位是脑卒中的预防及康复治疗,并已开始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再如,植物雌激素已成为国内外医药界研究的热点[5,6],若将其定位在更年期综合征和围绝经期等疾病或疾病阶段,假以时日,有理由相信会再次发现类似青蒿素的创新药物。
3 中成药临床定位的确定原则
面对中药国际化的需求,如何赋予中药一个明确、合理的临床定位,使之不再毫无理由地扩大应用范围,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1995年,Richardson等学者[7]针对研究中临床问题的构建提出临床的问题和人群干预措施对照结局(patient/problem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 PICO)四步法,即后来的PICO模型。其中,第一点就是临床的问题和人群,实际上就是本文提到的临床定位。
一段时间以来,中医药界对中医药的优势病种和优势阶段缺乏系统整理和研究,说法不一。研究中鲜见强调针对中医药优势病种及优势阶段的临床方案,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疗效的真实反映和科学表达。
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传播和应用,为中药品种的二次开发带来了新的契机。采用循证的理念,把握中药品种二次开发的朝向,即根据现有的基线资料初步判断某个中药品种在某种疾病状态的干预中处在主导抑或从属地位。英国Cochrane中心主任Mike Clarke认为“不了解过去就不可能开展新的研究”,提倡开展新的研究之前,需要了解既往同类研究的结果和存在的不足,避免重复研究和相似问题的发生,明确研究的定位并完善设计[8]。然后运用循证的方法,系统评价当前可获得的不同级别的证据,进而明确中医药的优势病种,同时确定其优势阶段,进行针对性设计和研究,此将成为明确定位和彰显疗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现阶段,中药品种二次开发临床定位的确定原则是“与时俱进”。针对优势病种的优势阶段,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运用中药药理、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和信息学等多个交叉学科理论,解决临床定位问题。
4 中成药临床定位的确定方法和步骤
中成药临床定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是搜集某中药品种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方法逐一进行分析、评价,为二次开发提供临床基线资料,初选该品种的临床适应症;结合该中药品种主要组成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归纳,有根据地局限该品种的临床定位。前两个步骤均是基于前人研究的成果,经过分析与评价,汲取对当前研究有参考价值的结果[8]。最后经多学科专家论证,总结该品种的临床特点,明确其主效应,兼顾次效应,重视负效应,从而确定其临床定位并重新评价。依据其方法和步骤命名为文献评价药理研究临床经验(literature evaluationpharmacology researchclinical expertise, LPC)分析法。见图1。
图1 LPC分析法示意图
例如,一个具有益气养阴作用的中药注射剂,临床上多用于心力衰竭。根据LPC分析法仔细分析,文献评价结果表明该品种主要适应症是心功能的改善,而组成药物更多的是针对心肌受损的临床状态,具有心肌保护作用,临床提示常用于肿瘤放化疗后的心肌损伤。因此将其定位在放化疗后的心肌损伤,然后就此重新设计、研究与评价,可有助于其临床疗效的发挥,有极好的国际化前景。又如,在治疗艾滋病药物的评价中,抗病毒应该不是中药的强项,基线资料也表明中药在调整免疫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可体现出其优点和优势,这也取决于对临床定位的把握。
LPC分析法的实施需要多学科之间的对话、交流和合作,可能会遇到一些固有理念的障碍和方法学上的问题,但对于中成药的二次开发来说无疑获益强于风险。
5 结 语
药品研发的目的是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因此从临床角度确定中药品种的适应症定位尤为必要。
为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中药临床适应症定位及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显得非常重要。中成药多为复方,含有多种药效物质,具有效应途径和靶标多以及效应强度低的作用特点,因此中药多以整合调节的综合效应为优势,反映在临床疗效上,呈现起效慢但作用时间持久以及远后效应和综合效应较好的特点。正如在晚期肿瘤的治疗中,西医采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若按此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则中医的治疗效果不佳,甚至无效,但加上生存时间、生存质量、证候缓解率和肿瘤缓解率等标准后,中医的治疗优势和特色就得以体现[9,10]。中成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应注重挖掘和总结这种优势,更客观、全面地进行疗效评价,以突出中药的整体效应,彰显中药优势。
中医药长于辨证治疗,亦可对症治疗,对病治疗亦非不可能。中药临床试验治疗方案既可采取单独治疗,更应考虑联合治疗(特别是与西药联合);既可重在对抗治疗,也可强化辅助治疗;既可采取序贯治疗,也可考虑替代治疗(中药替代西药)。中医药治疗指标既要重视有效性,也要重视安全性;既要考察近期效果,更应考察远期效果。
循证医学深入到不同领域,基本原理没有变,但是针对不同领域,需要研究不同条件下的方法学,只有方法学跟进,学科才能发展。在吸收循证医学及其他学科新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药的特点,在研究方法与思路上加以改进和创新,按照科学的方法研究与评价,将促进中药临床疗效的科学表达。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中成药上市后临床数据的收集整理,针对目前西药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病症或某一阶段(可能是中医药优势病种的优势阶段)进行科学的临床试验,寻找新的合理的临床定位。
参考文献
1 Zhang BL. Discussion on "say goodbye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and medicine" (four articles). Zhong Nan Da Xue Xue Bao She Hui Ke Xue Ban. 2007; 13(1): 10.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张伯礼. 关于《告别中医中药》的讨论(四篇)——中医学的科学性不容诋毁. 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13(1): 10.
2 Luo GH. Judg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needs science and rationality. Zhong Nan Da Xue Xue Bao She Hui Ke Xue Ban. 2007; 9(1): 1415. Chinese.
罗根海. 评判中医药学需要科学与理性精神. 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9(1): 1415.
3 Ernst E. 'First, do no harm' with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Trends Pharmacol Sci. 2007; 28(2): 4850.
4 Shang HC, Dai GH, Zhang JH, et 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secondary prevention study. J Geria Cardiol. 2006; 3(2): 116119.
5 Zhao PW, Niu JZ, Wang JF, et al. Phytoestrogenic effects of six active components in Chinese medicine. Zhongguo Yao Xue Za Zhi. 2007; 42(24): 18521855.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赵丕文, 牛建昭, 王继峰, 等. 6种中药活性成分植物雌激素作用的比较研究. 中国药学杂志. 2007; 42(24): 18521855.
6 Verhoog NJ, Joubert E, Louw A. Evaluation of the phytoestrogenic activity of Cyclopia genistoides (honeybush) methanol extracts and relevant polyphenols. J Agric Food Chem. 2007; 55(11): 43714381.
7 Richardson WS, Wilson MC, Nishikawa J, et al. The wellbuilt clinical question: a key to evidencebased decisions. ACP J Club. 1995; 123: A1213.
8 Clarke M. Doing new research? Don't forget the old ― nobody should do a trial without reviewing what is known. PLoS Med. 2004; 1(2): e35.
9 Ye YA, Li ZH, Tian DL, et al. Some thoughts on evalu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Liaoning Zhong Yi Za Zhi. 2007; 34(2): 144145.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叶永安, 李志红, 田德禄, 等. 关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一些思考. 辽宁中医杂志. 2007; 34(2): 144145.
篇2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在我院内科实习的60名护理专业学生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采用循证医学模式教学,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构成和平时成绩等方面,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内科护理学实习教学模式,以临床查房、经验传授和技能操作为主要教学模式。
1.2.2试验组的带教老师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实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1)学生和老师针对具体患者提出内科护理中的主要问题。(2)查阅文献收集解决问题的研究依据。(3)严格评价研究依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4)将研究结果用于指导具体患者的护理。(5)经过临床实践后作出效果评价和总结。
1.2.3采用理论测试和实践技能考核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针对试验组学生对循证医学教学模式,采用问卷调查。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同教学模式间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评分结果两组学生评分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实践技能操作及病案分析的评分别为(79.4±6.9)分、(88.6±6.1)分和(89.3±5.7)分,对照组学生评分分别为(75.3±7.8)分、(74.1±7.2)分和(70.4±6.5)分,对比两组学生在实践技能操作和病案分析评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问卷调查结果试验组学生对自己在内科护理学实习期间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查阅文献能力和教学满意程度等方面的肯定率分别为86.67%、76.67%、86.67%、100.00%和93.33%,均优于对照组的56.67%、46.67%、53.33%、40.00%和6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循证医学(EBM)是美国流行病学家ArchieCochrane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临床思维方式,并在1992年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CordonGuyatt教授正式提出,其核心思想是:(1)临床诊疗方法和医疗决策应该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即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后善于查阅医疗文献寻找现有临床研究科学依据。(2)科学合理的将最好的研究证据与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临床经验相结合,这样可以避免研究证据的约束性和医务人员经验的局限性。(3)促使医务人员不断学习,及时更新医学知识和诊疗思维的与时俱进。作为培养临床医务人员的医学教育近年来也在不断的尝试将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和理念引入医学教育,即循证医学教育。循证医学教育是循证医学在普及中向医学教育领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医学教育新模式,其核心是将现有的最佳医学证据与临床教师的临床经验、最新的研究证据很好的与患者的具体情况有机的结合起来。
篇3
摘要:目的:将循环理论的方法应用在外科医生实习中,探讨该方法是否可行及其效果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在外科医生实习的本科学生24例,分为两组。分别采用l对照l和 em对照l教学,由带教老师带教教学法带教。结果:观察组学生对自己查阅文献能力及目前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与对照组学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于其他调查内容,观察组的良好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培训,外科医生的治疗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开始对长期以来单纯依据个人经验、病理生理机制指导治疗产生的疑问,更加重视外科研究的证据,且逐渐由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转向现代循证医学模式。
关键词:循证医学;外科;实习;教学
收稿日期:2010-11-16
作者简介:战海艳,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临床医学院,主管护师。曹丽梅,张炜婷,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临床医学院。(牡丹江/157011)
由于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对照观察sed le观察ring,l对照l)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而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循证医学(evidence- 对照观察sed medicine,e对照m)比较理想地诠释了现代外科医学教育的精髓,循证医学是在个体病例外科判断中,以保持一致性、公开性且又不失妥当性的情况下,适当运用当今最好的科学根据的一种手段[1]。循证医学如何在教学医院顺利而有效地应用,以提高外科医生的循证医学水平,是循证医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引入循证医学教学法(e对照ml)代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外科医学教育模式和发展方向,尽快引入并应用这一全新医学模式于泌尿外科教学中已成为当务之急。本科在外科实习教学中引入e对照ml,并与l对照l 的单向教学方法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外科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在外科医生实习的本科学生24例,分为两组,实验组(观察组)12例,其中男6例,女6例;对照组(对照组)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两组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教师先熟悉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包括典型病例的准备、教材的编写、参考文献的查阅、教师集体备课及试讲,反复探讨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有层次地安排教学时间及精心安排讨论内容。对照组采用l对照l,由带教老师带教、归纳总结。观察组采用em对照l教学法带教,科学地解决外科问题。(1)分析病人的病史、体征、检查结果, 提出有关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需要解决的问题。(2)利用图书馆资料和互联网络收集有关的最新证据。(3)评价文献的准确性和外科价值,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4)教师进行点评和小结,最后提出最佳治疗方案的建议[2]。
1.3评价指标
实习结束后出课考试成绩:基础知识65%,病历分析35%;均采用同一套试题,在同一时间地点闭卷形式考核,并发放不记名问卷调查表,自我评价外科实习效果,各调查项目按(优、良、中、差)4 级评分。
2 结果
2.1教学效果
观察组学生比对照组学生对外科实习内容表现出了更大的兴趣,能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翻阅课本,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积极讨论,分工合作,学习气氛热烈。两组考试成绩比较,总分及病历分析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基础知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
2.2问卷调查结果
观察组学生对自己查阅文献能力及目前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与对照组学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于其他调查内容,观察组的良好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表2 两组实习生问卷调查良好率的比较
3 讨论
循证医学(e对照m)即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由加拿大流行病学家d观察vid s观察ckett教授等创立,于1982年在mcm观察ster大学,率先对住院医师进行的以病人问题为中心的自学课程培训,为当今e对照m基本思想和方法的雏形,1997年对e对照m完整地定义为:明智、慎重、准确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结合外科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外科经验,并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 制定出每个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3]。突出表现为以下的特点和优势:(1)e对照m的核心内容是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即强调最大限度使用现有丰富的医学资源,要求医务人员应不断学习、不断更新医学知识。(2)e对照m要求医疗决策应将最好研究证据与外科医师的专业技能与外科经验紧密结合,使医疗决策既不受现有医学理论和诊疗手段的约束,又不单纯依靠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外科经验。(3)e对照m要求尊重病人的价值与愿望,体现了当今以人为本的时代潮流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e对照m追求制定每个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既反映了外科医学的最高目标,又对医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责任要求。
通过引入e对照m教学法在泌尿外科外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认识到em对照l教学模式不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知识要点和难点的掌握,并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系统牢固的掌握医学知识,培养外科思维, 为从学生到合格医生的转化奠定基础。em对照是现代外科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旦建立起em对照的泌尿外科教学模式,必将极大地改进我国泌尿外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我国培养一大批刻苦钻研、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技术精湛的泌尿外科人才, 极大地促进我国泌尿外科学发展。
循证医学不是对传统医学的彻底否认, 而是对传统医学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3]。与传统医学一样, 扎实的理论基础、敏捷的临床思路、熟练的操作技巧同样是循证医学临床实践的基础。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学, 它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重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中医外科学临床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 必将对教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只有经过循证医学思维模式的学习, 才能在今后的临床实践、医学科研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 运用最有效地方法解决问题。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在使用过程中还需不断完善, 并积极探索能改善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地新方法, 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新模式,保证外科医学在医疗、科研、管理决策中始终运用最佳、最新证据,使e对照m的教学与实践始终处于最佳位置[4]。
参考文献:
[1]胡虹,赵文龙,钟萍,等.从scie版收录的系统评价看循证医学的发展[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16)5:27.
[2] de sio m, 观察utorino r, di lorenzo g, et 观察l.medic观察l expulsivetre观察tment of dist观察l - ureter观察l stones using t观察msulosin:观察single- center experience.endourol, 2006, 20(1) :12-16.
篇4
【摘要】循证医学是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旨在临床实践中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最充分的证据,并对患者做出最佳的诊疗决策。在骨科临床教学中应该引入循证医学,能够使医生与医学生认识经验医学的缺点和循证医学的价值。本文介绍循证医学的相关背景,总结循证医学在骨科教学与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现状,以期为循证医学在骨科临床教学与临床实践中提供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循证医学;骨科;教学;临床;应用
循证医学是近年来国际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它的出现使临床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是21世纪临床医学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以翔实的临床科学研究资料为最佳的临床依据,从而负责、明确、明智地利用现有最好证据来决定每个患者的治疗[1]。目前循证医学在我国临床领域中广泛兴起,它在骨科领域的应用也随着骨科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2]。
1、循证医学应用于骨科医学的背景
循证医学的物理结构是Cochrane协作网,协作网是一个国际性、非赢利的学术团体,旨在通过制作、保存、传播和更新系统评价,提高医疗保健干预措施的效率帮助人们制定遵循证据的医疗决策;为循证医学提供研究依据,使循证医学变成现实[3]。
循证医学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寻找并评价所有的临床证据、综合分析得出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从而使临床医疗决策更加科学化。牛津大学骨科专家提出了典型的循证医学模式的4个步骤,包括:a、根据临床处理病人时遇到的情况提出明确的临床问题;b、检索含有相关临床资料的文献;c、准确评价证据的合理性和实用性;d、将有用的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
2、循证医学应用于骨科临床实践的应用
循证医学应用于骨科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骨科医疗实践中的难题,从而促进骨科学的发展。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a、弄清疾病的病因及发病的危险因素;b、提高疾病早期的正确诊断率;c、帮助临床医生为病人选择最真实、可靠、实用的治疗措施,同时指导合理用药,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d、充分利用对病人预后有利的因素, 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存质量;e、 应用最佳的研究证据于卫生管理,促进管理决策的科学化[4]。
3、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作用
在循证医学指导下的临床教学强调对一个问题的综合思考和决策,这种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提出问题,并需要寻找一个有指导意义的答案。循证医学的基本步骤如下:提出问题查寻证据分级评价证据筛选证据应用证据。首先根据一个病例提出诊断或治疗方面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去查找和回顾问题的历史记录,综合教科书和文献得出结论,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将结论进行分级, 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和参考价值,建议采用最好的有循证医学根据的结论来指导该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可以发现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培养创新性思维和工作能力。在骨科临床教学中,与其他学科一样,新知识新技术是医学生和年轻医生十分关心的内容,但是如何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成为教和学面临的突出问题[5]。
循证医学的出现推动了医学的科学化进程,为现代医学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骨科临床教学中应该引入循证医学,使医学生和年轻医生认识经验医学的缺点和循证医学的价值,通过应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指导临床教学和工作,才能帮助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为培养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创新性能力奠定基础。
4、循证医学在骨科临床实践的应用
循证医学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各个方面,包括外科、儿科、妇产科、临床护理等,同样的,循证医学也应用于骨科临床实践。为更好地指导骨关节疾患临床康复干预方法的选择,美国物理治疗学会会组建了“费城专门小组”对下背痛、膝痛、颈痛和肩痛等常见骨关节疼痛性疾患的康复干预方法进行了专门的循证医学研究,以建立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指南。其间,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结果,均对国内相关医务工作者有所借鉴和提高。有研究发现,骨科康复医学与循证医学相结合,有助于骨科康复的决策指南,有助于指导骨科康复临床,有助于指导骨科康复科学研究,有助于骨科康复医学教育。有学者还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康复用药进行循证医学综述,并根据循证医学的相关思路,提出了临床用药方案,对于骨科康复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英国使用Cochrane评价制定骨质疏松处理方法的国家指南。在荷兰,Cochrane协作网已协助制定了有关处理踝关节扭伤的多学科指南。因此骨科康复应以Cochrane协作网为依据,建立有关骨折术后康复、退行性骨关节病康复、运动创伤康复等一系列临床行之有效的骨科康复决策。循证医学对骨科康复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个高成本效益手术,但全国各地术后后果差别各异,有关病人是否适于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标准、手术方法、何种价格的髋关节假肢、术后康复训练方法、购买者和供应商应该促进哪些术后长期随访表现最佳的假肢的应用等问题国内学者各说不一。如果我们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整理、收集全世界有关临床研究,那么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应把循证医学作为指导骨科临床与康复科研究中有关正确选题、确定正确研究方法、评估方式的重要依据[6]。
5、小结
循证医学的兴起预示着临床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循证医学这一新的医学模式提出以后,我国骨科同仁应遵循循证医学的思维方法,搜集、整理证据,并进行系统评价,调整临床诊疗原则以指导临床实践。循证医学在中国发展的短短10多年就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出现为临床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循证医学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在骨科临床的应用同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前景良好。
循证医学强调以现有最好研究依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最好的研究依据不单指已获得的研究结果,而且亦应包括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概念来研究更有价值的依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随时掌握骨科康复最新研究动态,开展新的有意义的研究工作,也是对循证医学的不断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中万, 庄 洪, 徐友兰. 循证护理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J] . 实用骨科杂志, 2002, 8(5): 364.
[2]郑漫艳. 循证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J]. 护理研究, 2004, 18(11B): 2059- 2060.
[3]Retsas A. Barriers to using research evidence in nursing practice[J]. J Adv nut s, 2000, 31(3): 599- 606.
[4]隋永红, 曾 荣, 易冬梅, 等. 循证护理在国内临床实践[J]. 护理杂志, 2004, 21(11): 49- 50.
篇5
将循证医学的重要性常挂于口,铭记于心,自然好。但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循证医学的真正内涵,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那么,循证医学到底是什么?临床实践为什么需要循证医学?循证医学能解决哪些问题?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的联系与区别又在哪里?恰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幼平教授来北京讲学,我们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她,期望从与这位身兼卫生部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主任、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Cochrane中心主任和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诸多重要职务的循证医学专家的访谈中得到一些答案。
需要,所以产生
循证医学到底是什么?这是李教授在讲学和接受采访过程中被问及最多的一个问题。她说,如果要用最短的文字来描述循证医学,那就是――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实践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20世纪后半叶,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从单因性疾病向多因性疾病改变,因此相应的治疗也就变成了综合性治疗。在综合性治疗中,每一种干预措施可能都只产生很小的疗效,因此对其评价就必须要借助特定方法,即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1948年,英国人进行了人类第一项链霉素治疗结核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证实链霉素疗效非常好。如此确切的疗效,再加上如此严格的研究方法,使其结果很快得到公认。从此,RCT被确立为评价临床疗效的最有效方法。但是,尽管使用的都是RCT,不同研究者针对同一个问题得出的结果可能大相径庭。问题就这样产生了:每项RCT都号称是最高级别的证据,都是权威专家做出来的,那么,面对各不相同的结果,临床医师应该相信谁?
类似的问题越积越多,于是,方法学应运而生。方法学可以保证把应用相同干预措施治疗相同疾病的所有高质量临床研究都集中起来,最终拿出一个结论,从而来解决临床医师无所适从的问题。
循证医学的实施也需要一系列方法学来保驾护航。临床试验的设计、执行和质量控制需要方法学,以保证设计出来的试验是科学、真实、符合临床实际。借助方法学,才能把世界上此前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临床研究都收集起来,严格评价后进行质量评价,若能进行统计学分析,就拿出一个量化的结论,若不能做统计学分析,就拿出一个描述性结论。随着时间的过去,不断产生的新证据会对这些结论进行更新和补充,使其越来越接近真实的情况。不可否认,当今的临床决策已经越来越依赖这种高级别的证据。
总之,是疾病谱的改变、治疗方式的改变及证据的不断产生这些很现实的问题,催生了循证医学。回首循证医学走过的路,刚开始时只是个别人的问题,后来变成了前瞻性的探索,然后总结出一些经验,凝练出方法,再上升为学科,而现在正在向学科群发展。
三要素,二核心,四原则
李教授说,在循证医学实践过程中,讲究医师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要“三要素拍板”:①参考当前所能得到的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②参照医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在检查病人过程中所得到的第一手临床资料,因为临床医学是一个高度实践的科学,所以医师的经验和技能在任何时候都是必不可少的;③尊重病人的选择,将病人的意愿提到很高的程度上,例如癌症病人要考虑到其经济情况及个人意愿,年轻病人要考虑到其性生活能力。如果脱离了“三要素拍板”,那就不是循证医学,而是经验医学。
此外,循证医学还有两大核心,一是“证据要分级,推荐有级别”,二是循证医学的证据要不断地“与时俱进(updating)”。把临床研究证据分级别是循证医学所提出的要求,可分为下列5级:大样本多中心RCT或者收集这些RCT所作的系统评价和(或)荟萃分析;单个的大样本RCT;设有对照组的临床试验;无对照组的系列研究;专家意见、描述性研究和病案报告。
为什么要参照当前所能得到的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因为如果一个疾病没有被消灭,那么世界上患这种疾病的人数就是以这个病名为中心,没有半径的圆,即患病人数无限增加。而任何一个临床试验,都是以这个点上的试验去推测整个人群的患病情况,都是“以点推面”。试想一下,如果以点推面,当然希望这个点越大、越多,而且分布得越均匀,这样才越真实,越有代表性。专家意见之所以被排在循证医学证据的最低级别,就是因为专家的局限性。专家意见只局限于一点,无法去与全世界治疗同一个疾病的高级别证据的全部结果相抗衡。
至于如何做好循证医学,李教授总结了“四原则”,即基于问题(临床关注的问题或重大的科学问题)的研究,参考当前最好的证据决策,关注实践的效果,后效评价、止于至善。
十三年三个阶段
因性疾病及其综合性治疗的疗效”而提出的。
循证医学在提出之初,非常强调对RCT的系统评价。但10余年后的今天,人们才发现,大样本多中心RCT数量很少,而且有些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做RCT。此外,临床研究中存在着大量设有对照组的临床试验(CCT)。因此,基于这样的现实,循证医学专家们现在正在研究怎样把CCT中的有效成分拿出来的方法学,并给它一个权重。
循证医学原来只着眼于临床治疗,现在已逐渐扩展到诊断、中医药、外科和基础研究等各个领域。
第二个阶段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即1996-1998年间,英国人运用循证医学理念、方法和证据进行政府决策,解决公共卫生、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体系中的问题,提出了循证卫生保健(evidence-based health care)的概念,将高级别证据用于社区人群和大众。
第三个阶段从2000年开始。李教授根据循证医学的哲学理念,将其外延到各个需要证据决策的领域中,提出广义循证观,定义广义循证观三要素为:①凡事都要循证决策;②要与时俱进,根据新出现的高级别证据不断补充和完善现有评价;③后效评价,止于至善。该概念2003年首次在Cochrane年会上提出,即被全世界循证医学同行认可。因此李教授于2004年提出了循证科学(evidence-based science)的概念,她认为是基于以下内涵:①各行各业、各种层面都在强调决策的科学性和它的成本效益比;②重视信息的采集、加工、挖掘和合成;③由第三方进行权威评价。现在,各个行业都重视数据库的建设、评价标准和体系的建设和第三方的权威评价。
综观十三年来循证医学的这三个发展阶段,其核心问题是循证医学的原理没变,但是针对不同对象,要研究出适合不同特定条件的方法学。只有方法学跟进了,学科才能发展。
三成“确定”七成“不确定”
循证医学能解决哪些问题呢?李教授介绍说,循证医学的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把有关某个问题的所有临床研究证据全部收集起来,即使无论有证据证明“yes”还是有证据证明“no”都算结论,截至2005年8月,在Cochrane协作网所有2435个系统评价中,也只有30%的证据能确切地说“yes”或“no”,其余70%则都不确定。这些都充分说明,人类征服疾病是一个非常非常漫长的过程。即使是一些世界上流行的大病种,采取眼下最流行的治疗方法,也没有证据证明其究竟是有效还是无效。以腰背痛为例,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全世界因为腰背痛而请病假者占所有开病假条者的1/3以上,但是从最便宜的到最昂贵的128种腰背痛治疗手段中,竟然没有一种被循证医学证据证明有效。
总而言之,就目前来说,循证医学能提供证据的也仅能解决30%的问题,其余70%的临床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未来高质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和观察结果。
出于蓝而胜于蓝
谈到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的联系,李教授用七个字来形容――“出于蓝而胜于蓝”。李教授解释说,循证医学的每一条都针对着经验医学解决问题当中的不足,为的就是去完善经验医学。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循证医学肯定是优于经验医学的,但还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毕竟,经验医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循证医学还很年轻。
至于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的区别,李教授认为至少有以下六点:①证据来源。经验医学的证据来源于教科书和零散的临床研究,而循证医学的证据则完全来源于临床研究,且多为前瞻性研究。②检索方法。经验医学很难做到系统与全面,而循证医学则一定要求系统与全面,并有一套方法和一系列的伺服系统来保证其系统与全面。③拿到证据后评价。经验医学并没有要求评价证据,而循证医学则要求对证据进行严格评价,而且有一套严格的评价方法。④判效指标。循证医学强调终点指标,即病人的生存能力、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而非中间指标,因而更接近病人的需求。⑤治疗依据。经验医学可以是动物实验或间接依据,而循证医学完全是临床依据。⑥医疗模式。经验医学以疾病和医师为中心,而循证医学以病人为中心。
那么,循证医学是否在各个方面都一定优于经验医学?不一定。循证医学还要接受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正是在这一点上,循证医学做得非常客观。综观循证医学的工作过程:检索了哪些数据库,检索了哪些时间,用了哪些手段,得到了什么结果……在这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可以监督,而经验医学则不具备这些。循证医学所有的方法和证据都是透明、公开、可让人检验的。只有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东西才可以上升为真理,才会成为新的证据。
篇6
循证医学(evidenced-basedmedicine,EBM)顾名思义即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其核心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应该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证据.循证医学是近年来国际上在临床医学领域内迅速发展的新学科.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t[1]教授将循证医学(EBM)定义为“慎重地、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取得的最客观的研究证据来确定病人的治疗措施”.其定义扩展为“慎重地、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取得的最客观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参考患者的要求,将2者合理的结合,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更加丰富了循证医学的内涵[2,3].它的出现,使临床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教学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由目前的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已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外在70年代便开始了EMB的研究,发展速度迅猛,尤其在发达国家,EMB的研究成果已经在临床医疗实践、卫生决策等方面得到应用.
在目前的临床教学环节中,应该看到,循证医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其兴起和发展将对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的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4].眼科作为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近年来也大量引入循证医学进行眼科医疗、科研实践活动的指导[5-7].研究生作为科研和临床教学实践的重要力量,在科研和临床教学实践环节中也有必要推广采用循证医学的手段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面对复杂临床病例的处理能力[8].眼科学是一门涉及学科多,专业性强的临床医学学科,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飞速发展新理论、新诊疗手段和技术层出不穷,对眼科医学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目前的传统经验医学的教学体系中,眼科学的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和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均不如外、内、妇产、儿科等大学科.在传统经验医学模式获取的知识往往在新问题面前受到巨大的挑战,对相同病例,依医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差异,个性化诊疗习惯的差异,会形成差异化巨大甚至相反的治疗意见.有必要在眼科研究生中开展EBM的教学,来指导眼科研究生的科研和临床实践活动[9,10].
1循证医学能够有效地搭建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桥梁
现阶段医学教育模式实施过程中,讲授医学基础理论时,需要导入临床意识、临床思维和实践案例,在临床与基础理论教学之间贯通桥梁,循证医学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一整套发现问题,寻找并评价证据,综合分析并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使得临床医学的决策更加科学化.临床科研方法,应用RCT证据,Meta-分析等多种临床科研方法大量进入到临床中,大量病例的研究发现,单纯通过推理或病理、生理学基础知识指导眼科的临床实践有时并不可靠,理论上认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往往值得认真商榷.在现行的医学教学模式下,临床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完全反映新诊疗技术和手段,对一些新发的病症也不能做及时的跟踪与讲授,教材的编写也必须突出知识和理论的系统性等要素,对一些尚无明确结论的、还处于研究阶段的病症和诊疗手段也不能大篇幅的阐述,因此利用循证医学的基本手段,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检索证据,并对证据进行评价等步骤,能够跟踪到最近的研究进展.同时应该看到,临床教学涉及面广、病种繁多、内容繁杂,而且课堂教学的学时有限,使得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师生互动少、往往出现重理论知识讲授与学习,轻实践能力与医生职业素质培养,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而通过EBM的教学过程,可以实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的效果.
2改变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自我教育,终身教育,构建创新性医学教育体系
目前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医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下,或是由于教育理念的影响,或是受制于实际环境和条件,往往存在重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同时,医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和继续学习脱节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医学这样一个站在科学和社会发展金字塔顶层的学科,对医生更新和完善知识体系,适应新病症和新诊疗手段和技术的要求更加突出:(1)诊疗方法的局限性:病例数的局限,观测周期的局限,临床研究缺乏严格的科学设计;(2)诊疗中的决策依据通常是教科书、权威参考书,出版时间滞后,并不能完全反映诊疗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循证医学的教育模式,由于是基于问题的一种学习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证据的搜寻和判断,并应用获取并经过评价的证据进行应用并自我评估结果等方面的能力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学生一旦掌握了循证医学的基本知识,并经过培训掌握了循证医学的基本能力,对于实现医学生自我教育,终生教育,以及构建创新性医学教育体系,均能起到十分很重要的作用.
3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疾病谱由单因素疾病向多因素疾病转变
循证医学强调三方面的协调平衡,即最佳证据、医生通过专业技能及临床经验进行判断,以及患者的要求和价值取向.而传统医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尽管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但通常局限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临床医疗终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威胁健康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从单因素疾病向多因素疾病转变.传统的医学模式和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为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就要求医学生更新和完善知识体系.而循证医学的教育模式对于医学生完善知识体系,适应现代医学模式有着很好的指引作用.
4利用循证医学手段,改变培养模式,造就创新人才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引领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研究生作为今后知识创新的主要力量之一,在教学和培养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我国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环节普遍存在学生研究兴趣不浓、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发现问题能力欠缺、创新能力较低的症结.这既有学生主观上的因素如就业压力大、职业选择的趋利性、缺乏长期从事或者终身从事所学专业的动力等,也有客观上条件的约束,如教育资源投入的不足,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等导致的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因素.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在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应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和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基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教学手段,注重研究创新能力和研究成果展现能力的培养.通过把课堂教学转变为研究中教学,把学习和研究的压力实际传递到学生,同时创造出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环境和条件.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研究,教学中以实际课题研究或实际病例为导向,以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师负责进行业务指导并创造相关环境和条件,由学生分组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同时积极开展师生间、学生学习小组间的讨论交流,以及共性问题的共同讨论,个性问题的个别指导等措施,树立学生循证医学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循证医学基本思维、掌握循证医学基本方法、从而提高研究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p#分页标题#e#
5循证医学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医患沟通意识、强化自我学习能力,固化终身学习能力,强化职业素质和能力
医学生在接受医学教育过程中,应该完成基本医学训练、掌握基本临床技能,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而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该贯穿始终要注重培养学习的职业素质、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患者及其家属维权意识较强,同时对医学生的医疗实践活动的配合程度较差,客观上对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影响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进行,长期来看对提高医学生的培养质量是不利的,对提高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是不利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意识、强化医患沟通手段.通过有效沟通,让患者及其家属配合医疗过程,不排斥医学生参与到医疗活动中.同时强化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和能力,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患者所患病症现有的治疗水平和治疗手段,并理解一些目前采用的有效治疗手段在治疗过程及恢复期间的所产生的副作用,并愿意承担这些副作用,在兼顾安全的前提下,采用有效的治疗措施.循证医学教学模式是培养医患沟通意识,强化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提高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有力手段.
6循证医学教学将单一课程教学转变为构建知识体系网络在传统医学教学模式下,教学的重点集中在课堂教学中,而学生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尽管已经考虑的构建全面的、适应性强的知识体系,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能充分理解课程设置的意义,而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单门课程的学习和考试中,往往忽视了课程之间存在的相互依托、相互承接的衔接关系,这对培养学生全面和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是不利的.而在循证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面对单一问题的求解过程,而是要对一个问题做出全面的判断,而且判据也需要进行搜寻和评价,并最终应用到实际病例中.这就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通过循证医学教学模式的培养,利于将单一课程教学模式转变为构建知识体系网络.
7循证医学教学过程即是知识创新的过程
篇7
关键词 裴正学 中西医结合 十六字方针
裴正学教授提出的“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十六字方针是裴老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的高度概括,已被全国中西医界所关注,成为当前中西医领域的重要学派。通过跟随裴老多年的学习,将自己对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十六字方针”的体会浅析如下,与同道共勉,敬请批评指正。
中西医结合反映了医学发展的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裴老在《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一文中指出“纵观中西医近百年动态,双方已各自开始了针对自身缺陷的纠偏。一切事物,但凡发展,都是以逐步纠偏、逐步完善为前提的,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1]。”根据科学发展规律,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在目前我国特有的历史条件下,中医和西医并存,中西医结合自然成为我国的必然产物。
中医学要在当代存在和发展,就要利用和吸纳现代科学技术,要和西医学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裴老从中医和西医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入手,认识到西医注重疾病的微观发现,中医注重疾病的宏观表现;西医注重疾病的局部表现,中医侧重疾病的整体表现;西医注重疾病的致病性,中医侧重机体的反应性;西医采用的是实验研究的方法,中医则采用的是逻辑推理的方法。中西医结合正是建立在中、西医学之不相同但彼此又有密切联系的不可分离关系及互补关系基础上的“和而不同”。在中医理论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西医片面和孤立的认识,在微观物质和理论相对清楚的基础上回到对机体的宏观把握上来;对于中医药,则可以认识和补充其微观方面的不足,明确其深层次的物质基础,拓展其应用领域。因此,裴老反复强调,“把宏观辨证推向微观辨证是当前中医学术发展的当务之急”。重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逐步在明确西医诊断的前提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并注意引进生命科学前沿领域以及其他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技术,运用多学科手段进行跨学科协作研究去揭示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规律和整体调节,逐步达到“西医诊断,中医辨证”创新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水平。
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模式
裴老提出的“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中西医结合模式,实际上反映了病证结合的临床诊疗思想。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对医护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医疗纠纷“举证倒置”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因此单纯根据中医的诊断和辨证来诊疗疾病就显得不够了。中医大多是根据病人的主症来命名疾病(中医),不同疾病(现代医学)的中医病名和辨证可以完全相同,而同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的中医病名和辨证也可以完全不同,许多中医疾病和辨证与预后并无太多直接的关系。如中医的胃脘痛(或上腹部不适),它可能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痉挛,消化道溃疡,胃癌,冠心病,甚至肝癌等疾病,上述疾病的预后是完全不同的,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可比性,有些疾病并不需要经过特殊治疗,症状即可缓解,而像肝癌等病,一旦延误诊断,患者就有生命之虞。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也有了更高的预期,如果仍然使用一些无法定性、量化的中医概念去解释、说明人的健康状况已经难以令人满意。病症结合的诊疗模式一方面很好地体现了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又能采用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客观准确地反映人们的身体状况,减少诊疗过程中的模糊地带,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的健康需求。裴老在临床工作当中反复强调,“西医的研究水平有多高,中医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充分说明了病症结合的重要意义。
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关键
中西医结合就是用现代科学的知识、技术、方法来整理研究中医的理、法、方、药,取两种不同体系学术的优点与精华,将两种医学融汇或整合,形成一个更完善的医学体系,提高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其临床地位的确定。通过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双重诊断,使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和对疗效的评价都更加全面。可以说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发扬了中医药的精华、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内涵。促进中西医结合体系形成的关键是教育, 要进一步加强人才的培养。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包括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理论研究、临床研究、药物开发都应该有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可行性的规划[2]。将中医的宏观概念与西医的微观概念相结合,会形成一门很好的、很系统的理论。这需要我们广大中西医结合医务工作者加强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
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与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一样,必须进行方法学的突破和思路的创新,循证医学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现代医学模式是在经验医学基础上强调循证医学。因此,重视并应用以国际评估标准进行科研设计和评估方法的规范化,使研究成果更加科学可信,并不断在获得已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临床及科研水平并与国际接轨。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即医生处理患者、专家制定治疗措施、政府制定医疗卫生政策等,都应根据现有客观的、最可靠的科学依据进行。强调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都应遵循和应用科学证据。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应具有高素质和掌握优良的医学技能,以及具有临床流行病学的基础、理念和方法,掌握现代化医疗设施,以最佳证据作出医疗决策。由于环境污染,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及疾病谱的变化,化学药品、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日益增多,现代医学模式正在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类疾病的防治及健康的维护需要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循证医学为此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3]。因此,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使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更加科学可信,并不断在获得已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临床及科研水平并与国际接轨。
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是对中医的促进和发展
当前无论中医、西医都存在缺陷和不足,都不足以完全代表现代以及未来医学发展的模式,因而将两者的合理内涵有机地结合,吸取两种医学的理论精华,将现代医学体系的解剖概念、生理学、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等与中医的整体观、系统论相结合,这就是中西医结合。也可以用“与时俱进”四个字来概括,即紧跟时代的步伐,采取一切科学的、有效的研究方法,发掘和研究我国传统医药。①中医药是医学宝库的宝贵财富,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不可估量的珍贵价值;②由于中医学是经验医学,缺乏科学理论基础,在现代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需要运用现代化的研究手段,用“科学”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因此,中西医结合是对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不是简单的中医和西医的叠加,更不是中医西化。裴老提出中西医结合的十六字方针好就好在以“中药为主,西药为辅”来进一步发展中医。裴老曾说:“只有大胆的把中医学术伸展到微观,中医才能既保住自己的特色,又能加入到现代技术的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网络系统中去。只有这样,中医才能和现代科学技术同步前进。”
参考文献
1 裴正学.裴正学医学经验集[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7.
篇8
传统中医学是建立在经验累积的基础上,其疗效及安全性的评价,以现代医学科学的视角来看,不免显得说服力不足。这也是中医药在当前难以进一步推广的主要障碍之一。欲改变这种局面,选择合适的方剂,以现代循证医学的方法作重新研究与评价,则中医药研究有望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中医药物质基础逐步明确
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随着现代西方医学的快速发展,近百年来,中医药逐步远离主流医疗领域,由于缺乏具有说服力的药物标准、药理研究或临床试验,中药总在“似药非药”的尴尬境地中徘徊。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不断投入,中药的物质基础、药理作用逐步明确,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及上海市科委中药现代化研究项目中,对中成药麝香保心丸物质基础和药物代谢进行深入的研究:从麝香保心丸中分离得到95个纯化合物,并运用各种波谱技术鉴定了其化学结构,对麝香保心丸主要成分蟾酥进行了临床前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明确了麝香保心丸的主要入血成分;指纹图谱显示,不同批次麝香保心丸相似度高,说明不同批次的药物中各种化学物质成分稳定,证实了临床疗效的稳定性,消除了医师对中成药质量稳定性差的忧虑。麝香保心丸物质基础明确,质量稳定均一,为麝香保心丸开展循证医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双盲、安慰剂对照应用于中医药研究
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接受和严格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在临床推荐级别中价值的肯定,证实中成药的安全、有效性就必须按照西医的循证医学模式进行临床试验。近期,国家及地方政府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力度。上海市科委将心血管疾病常用药物麝香保心丸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在麝香保心丸积累了上市多年后丰富的生产工艺研究、质量控制研究、临床疗效研究、人体安全性评估的基础上,对麝香保心丸进行大规模、多中心的循证医学研究。
该研究将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原则,进行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将对麝香保心丸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远期事件影响、疗效、安全性给予科学的评价,使麝香保心丸安全、有效性的评价建立在强大的临床研究证据基础上,对于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走向世界,也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医药进入循证医学时代
麝香保心丸循证研究课题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范维琥教授牵头,计划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等全国70多家三级甲等医院开展。入组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接受标准的化学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安慰剂,或者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麝香保心丸,以期明确标准治疗基础上增加麝香保心丸对于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长期收益研究。计划在2年的随访期完成2 400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观察,获得麝香保心丸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的临床依据,为获取中成药的循证依据奠定坚实基础,使得麝香保心丸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链接
篇9
1当今的中医
中医进入21世纪,今天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已经焕然一新了,在我们的调査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今各大医院中,中医药的治疗占的比例是低于西医治疗的,这是不可否认的,在中医院的临床治疗中,中医药的作用是逐渐弱化的,可见在今天,中医还是存在一定的弱势。
医院的资料数据表明,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医在整体治疗上比不上西医,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今天中医面临的不只是治疗技术上的弱势,更可怕的是国民对中医的认可度日趋见低。
2中医现状的反思
西医在科技发展中占了上风,它很好的利用了现代的科研成果,而恰好相反,目前中医临床实践所应用的诊疗技术几乎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所研究开发的现代中医诊疗技术没有被行业认可并得到推广,大多数只能停留在单纯成果或专利的状态而束之高阁:没有攻克一批对中医现代化发展带动性大,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关键技术及其配套集成技术,影响了中医学术的创新和发展,影响了中医优势和特色的发挥,影响中医实践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影响了中医在中国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中作用的发挥。
3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3.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气。气元论讨论的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气-元论渗透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等。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要领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立。
3.2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要领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经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3.3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
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病因讨论了外感六和疠气:内伤七情太过,病理产物性病因如瘀血、水湿痰饮、结石,以及过劳,过逸,饮食失宜,外伤,用药不当等病邪的性质,致病特点等内容。
发病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失去平衡协调,发病的两要素是正气和邪气,外界环境,体质和情志等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发病途径主要是外感和内伤。发病类型则包括新感即发,伏而后发,,继发,复发等。
病机是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和内生五邪等,还讨论了疾病的转变与转归。
4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
养生即保养生命,包括强身,防病,延寿三项内容。其实施主要在于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摄,加固体能锻炼,谨和寒热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方面,并介绍了中医养生常用的方法。
治疗原则主要讨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了解后才能更好地创新。
5了解传统文化,重视东方思维
中医学理论的重要性不单纯是为了传递中医学术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思维方法的培植,中医学具有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其思维方式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
中医学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因为中医学的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脱离传统文化中医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陷人危机,中国传统文化整体观的辩证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它把人与宇宙视为―个整体,即天人合一思想,而中医学也是以辩证论治为核心,强调辩病与辩证相结合,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者相互渗透,紧密相连,在人文哲学导向科学技术的后科学时代,研究中医药更应弘扬东方特色的思维模式,因为在中医学理论中蕴含着许多古代儒、道、释家等思想,只有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也只有运用中医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中医,应用中医,才能真正把握中医学的精髓。
6熟读经典著作,继承发展创新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自古医家出经典”这句话的准确性,张仲景谙熟经典而成为医圣,金元时期的刘宗素非常重视《内经》理论,尤其是对五运六气的研究,认为医学的“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他在对运气学说与《内经》病机十九条研究过程中,创立了火热论及病机证治,明汪绮石对虚劳一门独多钻研,为此特校昔贤之书,尤于《素问》、《灵枢》,大启悟门,得其要领,乃参订补注,集成《理虚元鉴》。
历史上凡是取得巨大成就的医家无不是在熟读经典的基础上著书立说,治病救人,造福苍生,中医学者必须熟读中医经典,通过经典去了解中医的内涵理解中医的治病法略,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思维继承与创新。
深刻研读中医经典,深刻领悟其蕴含的微言大义,通过对理论的继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经典着手,密切结合临床实践,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才能实现诊疗水平的提高,理论创新是临床发展的前提,在继承的方法,途径上要体现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要发展,薪火相传。
7”穷“则思变,中医如何发展
7.1有所为有所不为
7.1.1所有为有所不为。中医几千年的历史显示了其伟大的生命力,这很大部分是源于其突出的临床优势。A.中医学辩论论治方法的优势,从整体而论主要是无创伤性获取病理信息;司外揣内的功能观察;整体动态的论察内容和简便,经济的诊察方法。B.中医治疗具有安全、有效、低毒等优势,其单味药及复方的药理作用具有多效性。C.中医非药物治疗使用器械或手法,发挥着整体功能综合调节和协助人体自然康复的作用。D.中医治疗大部分慢性病的疗效独特。
中医在医学思想和医疗方法中既有优势的一面,也有劣势的一面,中医发展应当采用”扬长弃短“的态度,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全面开花,更不要处处与西医争短长,处处与西医相抗衡。应当发扬自己的优势“方面”,对自己的劣势”方面“则直接用现代医学来弥补。
7.2不盲目尊古尚古
中医的诊疗技术,无论舌诊还是脉诊,无论针灸还是推拿,几乎亘古不变,仍然是中医医疗实践中的主要而且是有效手段,甚至今人仍然以追求古人的技术水平为目标,无论疾病怎样变化,中医的诊疗方法仍然“以不变应万变”,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这种较强的实用性和以不变应万变的特点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医疗实践的需要,客观上也影响了中医技术升级。
8全面发展中医人才
面对当今的局势,中医药的发展才是最根本的因素,发展人才是关键,中医人才决定中医以后的发展前景,而年轻毕业的中医生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于中医生的培养,各大中医高等院校可以说成为中医的人才基地,对中医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髙等院校的人才质量是中医今后的发展的关键所在。
9提高科研能力,掌握现代知识
中医学理论体系,方剂药物,临床经验,无一不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而科研之于中医药临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医学医理深奥,方药独特,尤其是现代社会中,中医中药的许多理论,如方剂的配伍,单味药的协同,剂量的选择,中药的不良反应,还有治法,疗效等方面的问题,具有笼统性和模糊性,是基于对整体现象的观察,没有真正从结构上去认识疗效的确切的作用点,需要用现代实验的方法去进行科学阐释和挖掘整理,以期为现代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彰显其科学内涵,达到更深层次的揭示中医规律的目的,因此,掌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如逻辑学、病理学、统计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命科学等,多视角深人研究中医学的相关理论,加强多学科参与,吸收多学科研究成果,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是新时代对中医学的要求,也是中医学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科学发展史证明,判定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要依靠实验方法,并借助理论思维,才能弥补单纯观察的不足,中医中药也是借助于科学实验实现其继续发展。
10回归指导临床,疗效才是关键
“读经典、做临床”只是第一步,通过临床取得的疗效,去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完善理论的整体性,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因此,建立一套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是我们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循证医学概念的提出,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引起医学实践模式及观念的巨大变革。循证医学是讲求证据的医学,它的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制定和病症具体治疗措施的选择都应基于最严谨的科学证据之上,因此,中医药要想得于国际上的广泛认可,也应该用循证医学的方法作为衡量临床疗效的手段,重视临床证候的采集,同时还要认识到疾病的多变性与不定性,重视与疾病相关的其他因素如人体的禀赋,心理状态以及社会环境等,以人为本,证随人见,采用个体化诊疗模式,因人制宜,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同时这也是发展,创新中医学理论的最终目标。
11中医发展的必要性
中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她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日益强盛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数千年来,中国人民依靠中医养生和治病卓有成效。实践证明,中医中包含了深刻的科学道理和合理因素以及现实有效性,曾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社会科学著名学者田森先生说:“中国有五大发明,而不是四大发明,中医就是第五大发明。”
结束语
在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的前景下,中医学的发展不但要有理论的系统化,更要有理论的更新和发展,以创新求发展,以发展求疗效,坚持与时俱进与自主创新,同时要重视实践,因为实践是创新,发展的动力,同时还要把临床作为切入点,遵循中医学的固有特色,发挥中医学治疗特长,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
篇10
1取象比类是构建中医学的方法,而不是中医学的方法
首先,构建一种学说的方法与这种学说的方法是两码事,尤其是对那些实践理性非常强的理论来说更是如此,即便两者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前者是“生我”问题,后者是“我生”问题。打个通俗的比喻,前者是如何生孩子的问题,生孩子的方法可以是自然怀孕,也可以是人工辅助技术;后者是生出来的孩子用什么方法认识和变革这个世界的问题。由此可见,某事物的方法与造就该事物的方法是不同的。同理,构建中医学的方法与中医学的方法也应是不同的。
其次,取象比类是构建中医学的方法,而非中医学的方法,即不是中医学认识世界、变革世界的方法。什么是取象比类呢?取象比类也叫“援物比类”,是类比法在中医学中的独特称谓。所谓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是一种由一事物推到另一事物的推理方法。”类比推理在科技的发现和发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仿生学就是类比法的典型运用。中医学怎么借助取象比类来构建中医学理论呢?中医学将人体的物质基础、组织结构、生理、病理、致病因素以及药物(即中药)等与宇宙自然的精气、阴阳、五行进行比较归类,构建起人体生命系统的精、气、血、津、液、神等物质基础,人体形体组织结构、生理病理以及药物的阴阳属性和五行归位,相应地,精气神的统一体——人也就随之具备了与宇宙自然中的精气、阴阳、五行一样的功能运化。譬如阴阳,原指日光的向背,向光为阳,背光为阴,而向光处温暖、明亮,背光处寒冷、晦暗,如此将自然界中所有具有温暖、明亮的事物和现象都归为“阳”,将所有具有寒冷、晦暗的事物和现象都归为“阴”。五行原指“木、火、土、金、水”自然界中5种基本的物质形态,逐渐抽象而指这5种物质所具有的属性。“木曰曲直”,原指树木具有生长、屈曲、柔和的特性,引申为生长、生发、调达、舒畅的性质和作用,具备该种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归为“木”,等等。而关于人体生命系统的精气、阴阳、五行的形神功能运化理论的有机组合就是中医学理论。
最后,中医学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在观察、实际操作基础上对实践经验进行归纳的产物,其理论体系主要是借助中国哲学,即精气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而构建起来的,其中取象比类法在理论的构建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如此,中医学理论一经建立起来,取象比类在中医实践中就退居幕后了。中医学的方法,主要的应是中医学认识、世界、变革世界的方法,即中医诊病疗疾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的不是取象比类,而是在主要经验观察基础上的归纳和演绎交互融通的系统方法。在中医医疗实践活动中,我们已经不再需要总是追究和比类所观察搜集到的生理病理现象的“五行归类”和“阴阳属性”了,而是直接应用已经由取象比类构建好了的“中医学理论”。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不须再取象比类一番判定为“肝病”,而是直接利用已有的中医理论定性为“肝病”。就像西医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现代解剖学基础上的,解剖法是形成西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在实践西医活动时,并不须每每进行解剖。
综上所述,类比法主要是构建中医学理论的方法,而不是中医学的方法。
2取象比类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
正因为主要通过取象比类法等引入了中国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才构建起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因此,取象比类法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构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取象比类就没有中医学。
作为归属于类比法的取象比类法,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从思维进程来看,类比推理主要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其前提和结论通常都是关于个别事物对象的断定;二是类别推理的结论不是一定可靠的。其原因在于类比推理所断定的范围超出了前提的范围,结论所断定的内容是前提中所没有的。因此,运用类比法进行推理时,前提为真时,结论却未必真。一般来说,要提高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前提中所提供的相同属性或相似属性要尽可能地多。二是前提中所提供的相同属性或相似属性与类推属性之间的关系要尽量密切,这种关系越接近本质上的联系,类比结论的可靠性就越高;相反,如果仅仅是事物之间表面上的某种相同或相似,那么犯“机械类比”的程度就要高出许多。
从形式上看,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通过取象比类构建中医学的大前提,人体生命现象是小前提,中医理论则是结论。表面上看,大前提和小前提之间并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而且大前提的科学性也尚待证实。因此,单单从类比推理的特点来说,既然中医学的理论主要是经由类比“精气、阴阳、五行”而来的,因而其就具有或然性,即不一定正确可靠,换句话说,中医学有错误,最起码是有错误的可能!这种推论是任何一名中医药的拥护者都不可能接受的!难道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医药竟然是伪科学?非科学?难道中医教育竟是在进行伪科学教育?而这也是那些攻击、非难、质疑、讥笑中医药的人所欢欣鼓舞的!
事实并非如此!中医学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中医学借中国哲学的精气学说等构建中医基础理论,只是一种偶合。这些学说也可以说是一种范式,一种模型,正好可以利用来作为中医学说理的工具。它们当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的人体生命现象,但没关系。不合乎实际的,不能有效进行说理的,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比如五脏可以配五行,但并没有五方,于是提出了“中”,没有五季,构建了“长夏”。“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就是根据实践对“诸花皆升”的修正。而根据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一种学说就是一个研究纲领,它由硬核和保护带组成。其中,硬核是纲领的基本假设,是核心理论,改变硬核就是放弃纲领。保护带由各种辅助假设和初始条件组成,其功能是保护纲领免于被证伪。当纲领与观察、实验相矛盾时,要调整辅助假设以保护硬核。保护带的调整方向有二:一是导致进步的问题转换,二是导致退化的问题转换。前者说明纲领是成功的,后者说明纲领是不成功的。但即使是一个退化的纲领,也不意味着一旦被证伪就立即失效,它仍可以继续抵挡很长时间,只有当一个更好的理论出现以后才能被抛弃。从“纲领”看中医,我们认为,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象气血、经络理论等就是中医学研究纲领的硬核,而较为形象的概念、具体的经验性的科学陈述则是它的保护带。正是保护带较强的科学性保护了中医学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仍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根据是什么?是实践,是发展。中医学经过几千年实践的冲淘洗涤,特别是建国几十年来的文献搜集整理、科学研究等,已经抛弃了其中绝大多数荒诞不经、不科学、不文明的成分。换句话说,由于长期的实践冲刷,中医学中的经验陈述不断得以精炼,真理性强的经验陈述得以保留,而较差的则不断被剔除,从而使其较为形象的、具体陈述的科学性不断增强,不断向科学陈述逼近。
- 上一篇: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下一篇:环境科学专业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