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ISO26000标准的语境中,社会责任是指一种意愿(Willingness),强调组织愿意就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承担责任;其次,社会责任是指组织行为的性质,通过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为表明对社会负责任的组织行为;最后,社会责任是指组织融合社会责任的运作模式,即通过什么样的运作模式确保组织行为对社会负责任。
社会责任是ISO26000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术语,也是影响ISO26000标准主要内容的核心概念。它是ISO26000标准制定过程中理解最不一致,争吵最为激烈的内容之一,也是正式的标准内容中最不容易理解的部分。本文拟从解读社会责任定义着手为读者准确客观地掌握ISO26000标准贡献绵薄之力。
一、对ISO26000标准的社会责任定义的两点论断
一是标准对社会责任的定义经历了一个讨价还价的演变历程。就基本定义而言,标准似乎比较早就形成了共识,社会责任是指,“组织通过透明的和合乎道德的行为,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但是就完整定义而言,标准每一稿都对内嵌于社会责任定义中的其它术语及注释等内容进行了不断地修订。从这些修订不难发现参与制订标准的各方对术语内涵的理解,特别是对组织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的性质、范围、内涵与形式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来自NGO组织的代表倾向于无限扩大组织的影响范围;而来自产业界的代表则认为必须限定组织的影响范围,组织承担责任是有边界的,不能将社会责任无限化。此外,对“透明的和合乎道德的行为”的理解同样存在着巨大差异,诸如什么是国际行为规范,国际行为规范与各国法律法规的关系;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福利的关系等内容都进行了反复修改。
二是社会责任定义是ISO26000标准的最重要语境。ISO26000标准对社会责任的定义,与公众对社会责任的直觉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大众语境,特别是中文的背景下,组织社会责任往往是指组织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如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等。而在ISO26000标准的语境中,首先,社会责任是指一种意愿(Willingness),强调组织愿意就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承担责任;其次,社会责任是指组织行为的性质,通过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为表明对社会负责任的组织行为,即行为不但要以遵守法律义务为底线,遵守适用的法律并与国际行为规范相一致,而且必须要超越法律义务,最大限度地贡献于可持续发展;最后,社会责任是指组织融合社会责任的运作模式,即通过什么样的运作模式确保组织行为对社会负责任,包括要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遵守适用法律和国际行为规范及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为原则,以覆盖组织全部决策和活动及全面融入组织为路径,以在自身及影响范围内的活动与关系中得到践行为验证。
二、对ISO26000标准的社会责任定义的理解
(一)定义的具体内容
社会责任是指组织通过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为,为其决策和活动①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这些行为:
――贡献于可持续发展,包括健康和社会福利;
――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期望;
――遵守适用的法律,并与国际行为规范相一致;
――全面融入组织,并在其关系②中得到实践。
注①:活动包括产品、服务和过程。
注②:关系是指组织在其影响范围③内的活动。
注③:影响范围是指政治、合同、经济或其他关系的范围/程度,通过这些关系组织有能力影响个人或其他组织的决策和活动1。
(二)解读定义必须充分联系定义中内嵌的术语
ISO26000的社会责任定义包括自身在内共嵌着14个术语,超过标准所列27个术语的一半。因此理解社会责任定义的内容,必须联系着所有涉及的术语进行理解。
ISO26000标准的27个术语可以划分为两类:非直接与社会责任相关联的通用术语;直接与社会责任相关联的特定术语。前者包括13个术语,其中内嵌于社会责任概念中的通用术语有4个,分别为组织(2.12)、产品(2.15)、服务(2.16)和环境(2.6);后者包括14个术语,其中内嵌于社会责任概念中的特定术语有10个,分别为社会责任(2.18)、组织影响(2.9)、担责(2.27)、透明度(2.24)、合乎道德的行为(2.26)、可持续发展(2.23)、利益相关方(2.20)、利益相关方参与(2.21)、国际行为规范(2.11)、影响范围(2.19)。
(三)对定义内容的具体解读
1.社会责任是组织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
一是社会责任是基于因果链条的“担责”,在逻辑上是组织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担责”作为术语的涵义是“就决策和活动对组织的管理机构、合法当局以及在更广泛意义上对其利益相关方承担责任的状态”。“担责”作为标准的社会责任原则的涵义是“组织应当为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担责”。“担责原则建议,组织应当接受适当的监督,并还接受一种对这种监督作出回应的义务”。环境术语的涵义是“组织运营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和太空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标准还在注中明确指出,“环境泛指从组织内部到全球系统。”
二是社会责任涵盖组织的所有决策和活动,组织的任何行动都是决策的结果,如果在“决策”中不将社会和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就无法保证对社会负责任的组织行为;组织行动可被社会观测到的就是组织的“活动”,活动既包括产品、服务,也包括提品、服务的过程。因此决策和活动意指组织的所有行为。在标准语境中,组织的决策和活动可以划分为七大“主题”,实际上就是七大领域或方面,分别包括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实践、消费者问题和社区参与与发展。
三是社会责任的核心是为“影响”担责,必须全面理解“影响”一词,“社会、经济或环境的积极或消极变化,全部或部分地来自组织过去与现在的决策和活动”。它包括直接影响(组织活动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比如价值链);潜在影响(只是在决策的思考过程中存在)、现实影响(组织活动的真实影响);社会影响、经济影响、环境影响;积极影响(产生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正面效果)、消极影响(产生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负面效果);社会整体影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利益相关方影响(与特定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单方面影响、综合影响;历史影响和当前影响。
四是社会责任针对所有“组织”,但不包括行使职责时的政府。组织是指“对责任、权限、关系做出安排并有明确目标的实体或人与设施的集合。但就本国际标准目的而言,组织不包括行使制定法律、执行法律、行使司法权,履行职责以制定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或遵守国家的国际义务等职责时的政府”。社会责任术语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超越,ISO26000标准期望对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企业、作为一般性社会组织的政府机构都适用。
2.社会责任是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为
一是社会责任是指组织行为的性质,就是“对社会负责任的组织行为(socially responsible behaviour)”,隐含着要求基于社会价值考虑组织行为的过程和结果。
二是对社会负责任的组织行为必须具备“透明度”,“透明度”作为术语的涵义是“影响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决策和活动的公开性以及以清晰、准确、及时、诚实和完整的方式进行沟通的意愿”。“透明度”作为标准的社会责任原则的涵义是“组织在其影响社会和环境的决策及活动方面应当透明”。“组织应当以一种清晰、准确和完整的方式在合理和充分的程度上披露它对之负责的政策、决策和活动,包括它们已知的和可能的对社会及环境的影响”。“以使利益相关方能够准确地评估组织决策和活动对他们各自利益的影响”。
三是对社会负责任的组织行为必须是“合乎道德的行为”,“合乎道德的行为”作为术语的涵义是“符合在特定背景下关于正确或良好的行为的公认原则并与国际行为规范相一致的行为”。作为标准的社会责任原则的涵义是“组织的行为应当合乎道德”。“组织的行为应当基于诚实、公平和正直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意味着对人、动物和环境的关切及对重视组织活动和决策对利益相关方利益影响的承诺2”。
3.社会责任是组织最大限度地对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意愿、行动和绩效
一是衡量负责任的组织行为的绩效标准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事关高品质生活、健康和伴随社会正义的繁荣等目标的融合以及维护地球支撑生物多样性的能力。这些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是相互依存和相辅相成的。可把可持续发展视为从整体上表达对社会的更广泛期望的方式”。ISO26000标准还明确提出“当探讨和实践社会责任时,组织的总体目标是最大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很明显标准所指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保留代际利益平衡的概念以外,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目标的统筹兼顾,并致力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健康和社会福利等全社会的利益。
二是社会责任是组织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意愿和行动。“社会责任的基本特征是组织将社会和环境考虑融入其决策并对其活动和活动决策对社会及环境造成的影响承担责任的意愿。这意味着对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透明和符合道德的行为”。
4.社会责任的重要原则与标准是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利益
一是“利益相关方”的识别与参与是组织社会责任两大基本实践。利益相关方是指“在组织的任何决策或活动中有利益关系的个人或团体”。利益相关方参与是指“为创造组织与其一个或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对话机会而开展的活动,目的是为组织决策提供信息基础”。
二是利益相关方的“利益”(interest)来自于组织决策和活动的影响(impact)。影响构成了利益,有影响就有利益,有利益就形成了 “关系”。“这种关系无需是正式的。无论各方认识到与否,由此利益产生的关系都存在。组织可能并非总是意识到它的全部利益相关方,虽然其应当试图对其认定。同样,许多利益相关方可能没有意识到组织可能潜在影响其利益”。
三是社会责任的重要原则是尊重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即“组织应当尊重、考虑和回应其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包括确认利益相关方,认可并尊重其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及合法权利,并对他们所表达的关切做出回应,考虑利益可能受到组织决策或活动影响的利益相关方的观点,即使他们在组织治理中没有正式角色或尚未意识到这些利益。
5.社会责任的重要原则与标准是遵守适用的法律并与国际行为规范相一致
一是遵守适用的法律,坚持“尊重法治”的社会责任原则。“组织应当认同尊重法治是强制性的”。法治意味着法律是至高无上的,特别是指任何个人或任何组织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政府也必须服从法律的观点。尊重法治意味着组织应当遵守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这意味着应当采取步骤了解适用的法律法规,告知组织内的人员有关遵守并执行它们的义务。
二是与“国际行为规范”相一致,坚持“尊重国际行为规范”和“尊重人权”的社会责任原则。国际行为规范,是指“按照国际习惯法、普遍接受的国际法原则、普遍承认或接近于普遍承认的政府间协议而对‘对社会负责任的组织行为’的期望。其中政府间协议包括条约和公约。尽管这些由国际习惯法、普遍接受的国际法原则和政府间协议衍生出的期望主要针对的是国家,但它们表达了所有组织可以期望达到的目标和原则。国际行为规范会与时俱进”。尊重国际行为规范原则是指“组织在坚持尊重法治原则的同时,也应当与国际行为规范相一致”。尊重人权原则是指“组织应当尊重人权,并承认人权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6.社会责任是指组织融合社会责任的运作模式
一是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为要全面融入组织,也就是说所有的组织行为都要符合“透明度”要求且合乎道德。
二是组织要全面采取有效措施和实施变革以将社会责任全面融入组织。ISO26000标准建议组织应当利用第7章中提供的指南,努力将社会责任全面融入组织的决策和活动中。这涉及到如下实践:“使社会责任成为组织政策、文化、战略和运营的组成部分,在组织内部开展社会责任能力建设,在组织内、外部开展社会责任交流以及定期审查社会责任行动和实践”。
7.社会责任要求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为在组织关系中得到践行
一是要深刻理解标准语境下“在组织关系中得到践行”的真实涵义。这要求深刻理解“关系”一词,它是指“组织在其影响范围内的活动”。所谓“影响范围”是指“政治、合同、经济或其他关系的范围/程度,通过这些关系组织有能力影响个人或其他组织的决策和活动”。必须认识到ISO26000标准语境下的影响范围,包括企业自身及其有能力施加影响的范围,与中文语境有较大的不同。所谓“活动”是指“产品、服务及其过程”。可见所谓“在组织关系中得到践行”,就是指要在组织自身及影响范围内的所有活动中得到践行。
二是参与ISO26000标准制订的产业界代表坚持要将社会责任限定在特定的边界内,因此标准又在“影响范围”术语和相关章节内强调“有施加影响的能力本身并不意味着有施加影响的责任”。因此,对“影响范围”和“活动”的不同理解,会导致对社会责任的范围、性质和程度产生重大影响。ISO26000标准分别在第五章中的5.2.3条目和第七章中的7.3.2条目对组织影响范围的内涵以及具体实践进行了阐述,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进行详细剖析。
三、ISO26000标准是对社会责任定义的扩展与具体化
如能通读和综观ISO26000标准,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标准是对社会责任的定义的详尽扩展和具体的阐述。ISO26000标准除前言与引言外,共有七章内容。下面分别就各章与社会责任定义的关系予以简述。
第一章范围,强调本国际标准为所有类型组织提供指南,无论其规模大小和所处何地。这同时就是强调社会责任的定义适用于任一组织,除行使职责时的政府以外。
第二章术语与定义,介绍了27个术语,中心是社会责任术语,它内嵌了超过一半的术语,并且其他术语仍与它有紧密联系。
第三章了解社会责任,回顾了社会责任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趋势,特别是介绍了社会责任的特征以及社会责任概念与可持续发展概念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对社会责任定义的进一步阐述。
第四章社会责任原则,介绍了担责、透明度、合乎道德的行为、尊重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尊重法治、尊重国际行为规范、尊重人权七大社会责任基本原则,实际上是对定义的具体阐述。
第五章社会责任两大基本实践,无论是理解社会责任,还是利益相方的识别与参与,都是对定义的深化和具体化理解。
篇2
责任竞争力是英文Responsible Competitiveness的直译。我们没有这个词和这个概念,因此在理解上也难免见仁见智。第一种理解,责任就是责任,竞争力就是竞争力,两者不仅在词义和形式上是完全不同的,在本质和内容上也大相径庭。责任是企业所支付的额外成本,不仅不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反而会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不是现实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应有内容。第二种理解,责任与竞争力有关系,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讲责任,讲责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两者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第三种理解,责任与竞争力是一个紧密的整体,两者相辅相成,共生共存,责任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责任的企业不可能有核心竞争力,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必定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基础和前提。同时,责任竞争力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理解倒切合了欧盟和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协会的说法。
5年前,欧盟就设立了一个目标,即到2010年“欧洲经济应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最具活力的知识经济,保障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强的社会凝聚力”。为此,有65家跨国公司和19家欧洲国家组织为会员单位的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协会对此做出了积极反应。他们不仅提出了责任竞争力的概念,而且把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经营的主流,把其视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视为企业生存和长远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这种理念的倡导下,一些欧洲企业的责任竞争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欧洲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启示,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有必要对与之相连的另外一个概念――社会义务做出合理的解释。一般来说,社会义务是企业参与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企业在法律上的最低要求。而社会责任则超出了基本的经济和法律标准,受道德力量的驱动,决定了企业应做对社会有利的事。有充分的研究显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是正相关的关系。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一些社会责任活动,虽然在短期内牺牲了企业的经营业绩,但从长期看,它改善了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其所增加的收益足以弥补当初支付的额外成本。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把“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2005年工作的一个重点。在我看来,责任竞争力是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企业要要为治理环境做出贡献,以绿色产品为研究和开发的主要对象;企业不能歧视员工,要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加大员工培训的力度以及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推出善待员工的各种举措;企业要向顾客提供正确的产品信息和安全的产品,要做好产品的售前和售后服务,要赋予顾客自主选择的权利,真正把“消费者”落在实处;同时,企业对竞争对手、投资者、乃至所在社区的责任也不容忽视,竞争要公平有序,对投资者要负责、有回报,对社区和社会要尽其应尽的义务。
篇3
关键词:社会责任;利益相关方;电网企业;能力建设
作者简介:陈岩(1980-),男,黑龙江鸡西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北京 102206)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075-02
一、电网企业加强社会责任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1.责任时代全面来临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日益受到重视。2010年11月,ISO 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标志着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超越传统的质量竞争、环境竞争,进入到全面责任竞争时代。社会责任的价值越来越为企业所重视。企业将社会责任融入战略和日常运营,加强与利益相关方沟通,回应利益相关方期望,在重视企业经济价值的同时,注重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使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企业竞争力日益增强。
2.电网企业的特殊属性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电网企业处于电力产业链中游,具有典型的公用事业企业属性,是支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骨干力量。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2亿吨标准煤,电力生产消费的一次能源约13亿吨,占一次能源总量的41%;电力生产、输送和消费各个环节排放了53%的工业二氧化硫、41%的工业烟尘、7%的工业废弃物,成为我国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的重点领域。①电网企业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顺应国际潮流,能够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深化全员社会责任意识能力建设是推进社会责任的重要路径
社会责任推进主要有两条路径:社会责任理念融入管理,深入员工意识。目前电网企业积极贯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社会责任管理提升要求,积极开展社会责任研究,不断推进社会责任融入战略、运营管理,提升社会责任管理水平。然而目前员工社会责任意识还不强,没有完全认识到本职工作的社会责任价值、辨识出身边的优秀责任实践、指导自身做好日常工作,难以将每一岗位的责任汇聚成公司的责任竞争力。
二、电网企业深化社会责任能力建设实施思路与目标
社会责任能力建设,即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和资源保障,推进全员社会责任培训和各项责任活动,深化员工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员工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动性,提升员工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逐步使公司每一个员工明确自己所做工作的社会责任并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实践,主要包括普及社会责任知识、加强社会责任培训、积极加强知识管理、开展社会责任活动。
电网企业深化社会责任能力建设实施思路:以责任培训为抓手,通过社会责任讲座、培训、交流、会议、报告、案例、活动、研究、相关网站或报刊等多种平台、途径和方式,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公司全员社会责任能力建设,使对象逐步从高层领导扩展到各级管理人员,最终扩展到基层每位员工。
电网企业深化社会责任能力建设实施目标:通过在全员中推广社会责任,使社会责任“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出口”,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其中,“入眼”是指员工能够实时感到社会责任。“入耳”是指员工能够经常听到社会责任。“入脑”是指员工能够非常容易地理解和记住社会责任。“入心”是指员工以优秀社会责任实践指导本职工作。“出口”是指员工能够非常容易地向其他人介绍社会责任。
三、电网企业深化社会责任能力建设的具体措施
1.普及社会责任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组织通过透明和符合良好道德要求的行为为其决策、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②电网企业的社会责任是通过透明和符合良好道德的行为负责任地对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政府、发电企业、行业协会、用电客户等利益相关方,③不断增强企业运营透明度,增强社会沟通能力,最大限度创造经济、社会及环境综合价值。
2.针对不同层级开展责任培训
不同层级、不同背景员工的责任意识不同,履责内容也不同。电网企业需要针对不同员工设定不同的培训目标,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深化员工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员工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努力让每一位员工发掘工作的责任意义,以负责任的方式做好日常的每项工作。如表1所示。
3.加强知识管理
电网企业借助多样化媒介建立社会责任知识管理系统,动态更新社会责任专业知识,介绍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最新动态发展,提供社会责任内部交流平台,推动企业内部形成学习社会责任知识、分享社会责任实践的良好氛围。在企业内部设置社会责任专题网页,并在内网中开设企业社会责任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交流园、社会责任最新资讯等专栏。在OA平台开设社会责任主题分享平台,提升员工对社会责任的认知,营造分享氛围。定期在月刊、杂志上刊登公司社会责任管理工作内容,及时将社会责任的相关政策、理论发展、优秀实践传递给员工。
4.积极推进责任融入工作
(1)明确责任来源与内容。责任蕴含在员工工作岗位中,存在员工工作的每个瞬间中,萦绕在员工日常生活点滴间,人人可为、人人能为。它既可表现为做好本职工作,配合他人干好工作;还可表现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扶贫助弱、关爱他人;也可表现为响应公司低碳号召,身体力行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也可表现为传播公司健康理念,助力社会实现健康人生等。
(2)明确电网企业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与要求。利益相关方可分为内部利益相关方与外部利益相关方。内部利益相关方主要包括领导、同事、下属等。外部利益相关方通常包括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同行、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供应链企业中的工作人员以及伙伴、用电客户、社区居民等。如表2所示。
基于员工工作岗位不同、工作中面对对象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与要求不同。员工可以通过利益相关方识别方法识别出自己岗位的利益相关方,通过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了解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与要求。
(3)将责任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1)明确自身岗位的责任定位。挖掘本职工作责任价值,提升责任意识,由“我能做好”向“我要做好”转变;在企业战略目标和部门工作规划的指导下,将本职工作与责任联系起来,明确本职工作的责任内容;在本职工作中寻找旨在使社会责任渗透日常活动的方法;严格遵守企业为员工制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实践企业社会责任承诺。
2)完善沟通渠道与方式,明确利益相关方需求。与利益相关方进行直接会谈或对话;与利益相关方就某个特定的社会责任问题或与公司活动有关的关于社会责任的声明进行沟通;与公司领导和其他同事进行沟通和对话,以提高对社会责任及相关活动的总体认知;组织或参与有助于将社会责任融入整个公司的小组讨论活动;与供应链中其他各方就相关问题进行沟通;在报刊杂志或其他媒体中发表面向大众的关于社会责任方面的文章。
3)将利益相关方的需求融入到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中。将利益相关方的需求量化为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不断推进企业绩效考核指标向企业社会责任指标转变;积极开展指标应用培训,让员工认识到指标的重要性;定期监控指标履行情况,评估企业社会责任情况。
4)在工作岗位中切实履行承诺。积极与利益相关方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和对话,为利益相关方做出适宜的承诺;根据承诺,不断争取各项资源,为履行承诺提供物质保障;承诺的事情都应当尽量做到,做出的行动都应当尽量使其达到预期效果;做出具体安排,引入利益相关方监督企业运营,方便利益相关方定期审查或监督。
5.创新社会责任培训方式
(1)打造利益相关方沟通平台。在企业范围内打造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平台,如社会责任示范基地、企业公益展示平台等。通过这个平台增加员工与利益相关方交流的机会,使员工能够更好地接触到不同利益相关方,了解到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同时通过这个平台也能加深利益相关方对企业员工的理解与支持,从而激发员工的履责热情,提升岗位的履责能力。
(2)开展专项社会责任沟通活动。在企业范围内开展专项社会责任沟通活动,如社会责任日等活动。以开展活动的方式向员工介绍公司的责任理念、具体岗位的责任要求,不断增强员工履责的热情,切实提高员工责任意识能力。
(3)系统开发社会责任培训教程。根据员工的理解能力、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现状,系统开发具有企业特色的社会责任培训教程。在培训教程中明确每个岗位的责任内容。
(4)制订基于专业岗位的社会责任指引。基于企业战略目标与部门发展需要,结合企业各个岗位,制订相应的岗位社会责任指引,明确全体员工社会责任工作要求,包括社会责任工作的原则、内容、方法,促进社会责任全面融入公司日常运营。
注释:
①源自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社会责任ABC》。
②源自ISO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篇4
国网江苏电力树立了以下工作思路:以国内外先进电力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标分析和指标研究,将国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基础――“三重底线”原则(经济、社会、环境)、国家电网公司十二项责任议题作为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结合国网江苏电力“两个一流”(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的特色发展战略,构建易于外部感知和理解的电网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目标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企业发展与电网发展,构建电网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在国家电网系统内对社会责任管理进行探索性尝试。该指标体系为评估社会责任绩效提供载体、为优化内部管理提供有效方法、为扩大责任影响传播开拓途径。
开展对标,寻找异同
国网江苏电力选择了9家世界先进电网企业――法国电力集团(EDF)、英国国家电网公司(NGT)、德国意昂电力集团(E.ON)、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美国电力公司(AEP)、关西电力集团(KEPCO1)、韩国电力公司(KEPCO)、中电控股有限公司(CLP)、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CSG)进行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研究。
在系统分析对标企业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国网江苏电力的现有与社会责任相关的指标与其进行对标,分析两者的差异、差距及共通之处,找出薄弱环节并探寻原因,从提升管理的角度设立社会责任指标。
一、国网江苏电力指标体系对标国内外先进电力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国网江苏电力从不同的管理目标设置了多个指标体系,目前有“一流电网”指标体系、“一流配电网”指标体系、社会责任指标体系(ABC类)。国网江苏电力将其与9家对标企业进行对标分析研究。
1.以“一流电网”指标体系、“一流配电网”指标体系对标9家对标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形成分析结果。(见表1)
2.选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ABC类)对标。以社会责任指标体系(ABC)对标9家对标企业,形成了分析结果。(见表2)
二、_定国网江苏电力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方向。系统总结以上对标结果,明确国网江苏电力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方向与方法。1.确定指标构建基础。2.明确指标构建方法的方向。3.设计指标的功能。具有“两个一流”特征的电网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实现了如下功能:实现履责绩效评估、实现对外沟通交流、实现对内管理提升。
构建系统的指标体系
国网江苏电力在充分对标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对标企业指标体系、“一流电网”指标体系、“一流配电网”指标体系与社会责任指标体系(ABC类),构建具有“两个一流”特征的电网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共含43项指标。
一、搭建指标框架。在搭建指标体系框架时,国网江苏电力既考虑了利益相关方维度,结合国家电网公司12项社会责任实质性议题,将一级指标划分为用户责任、员工责任等,又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的指南与标准,将一级指标划分为经济、社会、环境责任。因此,公司确定指标框架为“三重底线”与实质性议题分析相结合的形式。
二、形成可多维度分类的指标。为了满足指标体系使用过程中不同主体的多种功能诉求,指标体系实现了多维度分类,并可进行交叉筛选。国网江苏电力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对所有的指标采用定量指标统计表达,使指标以更为直观的结果展示电网企业在供电服务、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领域的绩效。
1.依据议题类别分类。一是以三重底线分类,分为经济、环境、社会三类指标;二是在三重底线的一级分类下,指标可按照国家电网公司12项社会责任实质性议题进行分类。
2.依据“世界一流电网”特征分类,分为六个特征“电”,体现了电网发展的本质,反映了公司的电网结构、供电能力、运维管理、电网智能化、综合价值创造等水平。(见表3)
三、指标的分类统计与社会化表达。一是对于有领先优势的指标,继续沿用并保持现有工作方法和统计方法。二是对于国网江苏电力暂缺的、可有效体现企业履责绩效的指标,公司通过开展相关工作或改进工作方式,完善社会责任绩效统计方法与流程。三是对于国网江苏电力已经开展工作但未进行绩效统计的指标,参照国际标准对现有统计方法进行完善。
针对表达过于内部化的指标,统一对指标名称进行了社会化表达调整并阐述责任释义,使指标易于被利益相关方理解却又不失关键专业信息,提升沟通效果。
四大实施效果凸显
一、提高了社会责任管理水平。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促进了国网江苏电力社会责任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公司将需要实现的社会责任目标通过指标分解的方式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各业务单元和各岗位,从而使得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和员工都明确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详细内容和应该达到的目标,推进了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了公司的社会责任管理水平。而且,通过社会责任指标的构建,国网江苏电力在实际工作中开展与行业内社会责任领先的国际标杆企业的对标,及时发现短板指标持续加以改进。2015年,公司实施社会责任根植项目制29个,推进社会责任根植基层,进一步提升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二、促进了“两个一流”的建设。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公司在国家电网系统内对社会责任管理进行的探索性尝试。公司依托社会责任指标建立评价与改进机制,持续进行研究成果的完善、实践经验的积累、发展决策的优化,发挥了公司在社会责任工作领域引领表率的作用。社会责任指标加强了各部门业务工作与公司、地方发展规划及目标的衔接,为2020年公司基本建成“两个一流”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为兄弟单位积累了社会责任工作水平的评估经验,发挥了公司在国网系统内的引领示范作用。
篇5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逻辑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l008-3758(2012)03-0205-07
研究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标准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原因如下:第一,我国沪深两市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越来越多,2011年沪深两市共有51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管理部总监史多丽在“第九届中国公司治理论坛”上表示,未来上海证券交易所将逐步扩大强制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范围,推动沪市全体上市公司践行社会责任。但是,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已经出现了质量问题,例如,2011年4月29日,双汇发展(000895)在所的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对于广受关注的“瘦肉精”事件只字未提,舆论为之哗然,这严重背离了广大利益相关者的预期。第二,我国已有的规章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标准未进行规范。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
一、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的国内外研究回顾
1.国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研究回顾
(1)学术界的观点。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应当具备的质量特征这一问题,在我国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例如,陈国辉(2007)认为企业对所提供的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处于“只求近似”的情况。而且,国内研究者所发表的研究成果也不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研究的规范类论文很少,例如,宋献中、龚明晓(2007)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无偏性、充分披露等六个特征,但他们并未阐明这六个特征的逻辑推理过程。陈政(2007)认为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不够真实、中立、完整,但是,他的样本仅有20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还不具备广泛的代表性。
(2)企业界的观点。企业界并不是简单地采用学术界或者会计师事务所、非政府组织的某一观点,而是有各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独特的理解。在企业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上市公司中国远洋(601919)的观点,该公司连续三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中心评价为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领先者。该公司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该达到完整性、中肯性、可比性、准确性、时效性、清晰性、可靠性等七个质量要求。
2.国外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研究回顾
(1)学术界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Estes和Lamberton的观点。Estes(1976)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包括三个层次,共包括20项内容:相关性、无偏性、可理解性是第一层次;及时性、可鉴证性、独立性、完整性、可审验性、可比性、清晰性是第二层次;重要性、本土性、谨慎性、可接受性、稳健性、一致性、数量性、货币化、配比性、尊重媒体等是第三层次。Estes把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分为不同的层次是正确的,但是他没有说明这样分类的理由,所以他的分类的逻辑性不清晰。Lamberton(200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透明性、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可审核性、相关性、可比性、清晰性、中立性、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包容性等11个特点。Lamberton提出观点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分出具体的层次。
(2)非政府组织的观点。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全球报告发起者(GRI)与英国社会和伦理责任研究所的观点。全球报告发起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平衡性、可比性、及时性、精确性、清晰性、可靠性等六项内容。英国社会和伦理责任研究所的AA1000保证标准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包括重要性、完整性和回应性三个原则。
(3)会计师事务所的观点。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所鉴证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具有的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实质性、包容性、可比性、时效性、清晰性、平衡性等六个特点。
总体来看,上述研究者或者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标准目前并没有形成公认的观点,而且在逻辑上、层次上也不够明确。通过对上述不同观点进行统计,笔者发现,平衡性(完整性)、可比性(一致性)受到的重视最多,七类不同的标准都予以赞同,可见,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正面、负面信息都能够披露是受到最多重视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在不同企业之间和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可比性也是受到最多重视的;清晰性标准有六类不同的标准赞同;及时性标准有五类标准赞同;精确性标准有四类标准赞同;可靠性、相关性、无偏性共有三类标准赞同;重要性、回应性、包容性、透明度、可审核性共有两类标准赞同;充分披露仅有一类标准赞同。充分披露与重要性是相互矛盾的,因为企业披露过多的冗余信息可能会削弱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使用者搜寻所需要的重要信息,因此,笔者不赞同充分披露这个信息质量要求。此外,以上的分类中,研究者或者非政府组织没有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使用者的不同特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目标等进行分层次的分析,笔者所构建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分五个层次,如图1所示。
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分类与质量特征
必须说明的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信息既包括会计信息又包括非会计信息,因此,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特征体系的界定,既要体现会计信息的一些特点,同时也要考虑企业社会责任本身固有的特点,不是单纯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问题。下面,简要说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逻辑推理过程,基本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1.现有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无法用于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众所周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出台了不同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但是,这些质量特征要求不能用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要求。原因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包括了除会计信息之外的其他信息。根据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的观点,“在我国,‘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对社区的贡献、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信息,尽管属于非财务信息,但是如果有规定,或者使用者有需求,企业应当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由此可见,《企业会计准则讲解》认为社会责任信息不属于财务信息或者会计信息的范畴。此外,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要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独立于企业年度报告单独;上海证券交易所要求从2011年1月1日开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独立于年度报告单独披露。因此,基本会计准则中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无法约束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需要进行单独的探讨。
2.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所具有的复杂性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既有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内的信息,又有表外信息;二者之中又以表外信息为主。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包括:环境设备的支出、捐赠金额、排污费、雇员的工资和福利支出、排污权(无形资产),这些都属于会计信息的范围。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之外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包括:雇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社会责任方面的目标体系、行动规划、控制手段、机构设置等)、捐赠的对象、社区服务的内容、供应商的企业社会责任审核、对产品质量的改进、通过的各种环境保护标准、质量标准、人力资源认证、安全认证等。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这种复杂性,笔者在考量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时,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中的会计信息,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中的部分内容,例如,一般性的约束条件、首要信息质量、次要信息质量等。
3.非会计信息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所具有的特点
(1)提供信息的侧重点不同。会计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以财务报告内的定量数据为主;而非会计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则包括大量的非定量信息,以描述性内容为主。
(2)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是否具有优先满足次序。对于会计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要考虑满足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要求,但是,非会计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则不能单纯以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作为首要要求。原因如下:投资者的个人理性与整个社会的集体理性并不完全一致。投资者往往更加重视企业的利润或者现金流,对于是否承担社会责任活动、承担多少,未必能够作出符合社会福利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在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投资者不够老练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在非会计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的设置上,考虑了针对投资者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回应性”特征和“可比性”特征。“回应性”是企业要对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给予“回应”,例如,双汇发展(000895)要对“瘦肉精”事件作出“回应”,但是,企业没有这样做,当然导致公众的质疑和不满。“可比性”是通过不同年度和不同企业的对比,要让公众看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业绩是改进还是退化。
4.首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是否有逻辑关系
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把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作为首要质量特征,把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作为次要质量特征,但是,首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之间缺乏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也就是二者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制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都考虑了首要特征和次要特征之间的解释和被解释关系。笔者也赞成首要质量与次要质量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
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具体内容
按照上述的逻辑推理和考量我国的制度背景,笔者认为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体系包括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使用者及其特点;第二层次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目标;第三层次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进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约束条件;第四层次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包括回应性、可靠性、可比性、相关性;第五层次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是对首要质量特征的解释,包括针对性、全面性、反映真实性、中立性、可鉴证性、同一企业不同年度信息的可比性、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信息的可比性、及时性、数量性、预测价值、反馈价值等11个次要质量特征,以上五个层次共18个质量特征。
1.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使用者及其特点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使用者包括股东(控股股东、分散投资者)、社区居民、消费者、环境保护组织、企业员工、供应商、合作伙伴、政府的相关部门等。不同的使用者的特点又有所不同。
(1)控股股东。控股股东决定了董事会的投票权,因此控股股东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处于掌握和控制地位的。
(2)分散投资者。与控股股东的地位不同,广大的分散投资者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但他们也需要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例如,按照欧洲联盟的碳减排要求,从2012年1月1日开始,所有在欧盟境内机场起飞或降落的航班全程排放二氧化碳都将纳入EU-ETS(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这对于国内航空公司类的上市公司具有极大的冲击力,无论这类上市公司是否妥善地处置了问题,都必须在恰当的时间对碳减排情况进行披露,以便于分散投资者进行是否抛售股票的决策。
(3)社区居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周边区域就是社区,社区问题在我国往往和环境问题联系在一起,因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有可能影响周边居民的是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噪音、粉尘、污水等等,而最先受害的就是社区居民。
(4)消费者。“达芬奇家具”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等坑害消费者的事件不断出现,企业刻意隐瞒某些对消费者重要的、但又不在国家检测标准之内的信息,使消费者蒙受损失。
(5)环境保护组织。环境保护组织属于非政府组织,对于环境保护起到监督作用,尽管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执法权,但是,作为志愿者,其影响力可以通过媒体曝光、向政府部门投诉等多种手段对企业施加影响。我国比较著名的环境保护组织有“自然之友”、“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和平组织中国办事处”等。
(6)企业员工。企业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关注是必然的,例如,企业的生产安全问题、是否欠薪、是否有职业发展规划等等。当前,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要求中,对雇员责任的披露要求是较为细致的。
(7)供应商。企业的供应商如果是社会责任的履行者,也有助于本企业和供应商共同履行社会责任。例如,虽然苹果公司声称“无论苹果产品是哪里生产,苹果承诺确保最高标准的社会责任”,然而,事实情况是苹果公司的供应商出现的社会责任问题非常多,例如,供应商之一的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为苹果公司生产触摸屏,该公司使用正己烷代替酒精擦拭触摸屏,但正己烷会引起员工的神经损伤,多名工人患上职业病,但赔偿金额仅有不到十万元。苹果公司的另一个供应商富士康则发生了多起员工跳楼事件。由此可见,供应商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也将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关注的内容之一,企业有责任取消不符合社会责任要求的供应商的订单。当然,反过来说,供应商也可以不给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不良的企业供应产品。
(8)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包括债权人、被赞助的单位、接受捐赠的对象等。中国远洋公司总裁魏家福认为,企业的合作伙伴有权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例如,债权人是较为重要的成员,债权人需要了解企业的还款记录以及诚信情况。再例如,被赞助的单位要考虑企业的资金来源是否合法,是否存在违反企业社会责任而赚钱的行为,否则可以拒绝接受捐助。
(9)政府相关部门。政府相关部门也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者。例如,政府关心企业员工的安全事故率与赔偿情况、环境污染情况、纳税情况等。不同的政府部门有不同的关注重点。
2.满足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使用者不同,所关注的信息的种类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投资者决定是否要继续投资该公司;环保主义者决定是否要对该公司进行抵制或者支持;政府决定是否要检查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效或者进行相应的处罚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目标是满足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在投资者当中,要特别强调分散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原因在于企业的控股股东是董事会成员,拥有信息优势,分散投资者则处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当然,其他利益相关者虽然不投资企业的股票,但是,同样具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知情权。例如,社区居民有权了解企业对当地的空气、土壤、水的污染程度;政府相关部门要了解企业的纳税、环保等责任履行的情况。因此,要满足各类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要,从国际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来看,并不存在一种信息对另一种信息的取代情况。
3.一般性的约束条件
(1)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表述上要尽可能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过于复杂或者过于简单且表达含糊的句式等影响读者理解的内容。专业术语要转换成大众可以理解的表述方式;过于复杂的句式使读者要仔细推敲;而过于简单且表达含糊的句式则会让使用者陷入难以理解的状态,例如,在2010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部分企业在职工权益方面,仅简单表述为“本公司有完善的职工职业生涯规划、薪酬体系”,但具体情况如何,则不得而知。
(2)收益大于成本。对于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来说,是一种信号传递行为,如果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成本大于收益,则不满足修正的股东利益最大化要求。例如,一个中小规模的企业一定要使用特大型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软件来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成本必然大于收益。对中小企业所带来的往往是压力,而非信号传递行为所带来的动力。
(3)重要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如果包含过多的冗余信息,将使得报告使用者搜集信息的成本增加。因此,企业应当考虑提供受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使用者重点关注的信息,而非提供过多的、并不受到重视的信息。例如,企业热衷使用各种照片的现象就不符合重要性原则。
4.首要信息质量特征与次要信息质量特征
首要信息质量包括回应性、可靠性、可比性、相关性四个特征,不同的次要信息质量特征用来解释不同的首要信息质量特征。
(1)回应性。回应性是指控股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中任何一方对企业社会责任提出质疑,企业都应当进行回应。例如,员工对生产安全方面的质疑,企业应当进行具体说明,包括安全设备的种类、金额,企业在该方面的制度规范等等;再例如,环境保护志愿者对企业的污染问题提出的质疑,企业应当披露环境保护设备的种类、支出的金额、制度规范、耗费的水力和电力等。回应性由两个次要信息质量特征构成:
①针对性。针对性是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说明,尤其是对主要矛盾要有针对性地回应,但不能忽略对次要矛盾的关注。在《矛盾论》中指出,要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但是,不能忽略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可以转化为主要矛盾。针对性就是要对社会责任问题中的主要矛盾以及那些可能在不同的环境下转化为主要矛盾的次要矛盾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并作出信息披露。
②全面性。全面性是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既应该包括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成绩,也应该包括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失误。例如,前述的双汇发展(000895)就没有披露“瘦肉精”事件。因此,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不论好的还是不好的信息,都应当公允披露。
(2)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企业提供的社会责任信息是真实的。保证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的手段有很多,例如,请独立第三方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鉴证、管理层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出具保证等。在2009年和2010年,我国已经有30家上市公司主动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鉴证,这对增进可靠性是有益的。当然,如果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鉴证,将增加企业的成本。企业要在权衡其利弊得失的情况下确定是否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可靠性包括下面三个次要的信息质量特征。
①反映真实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信息是真实的,不存在虚假的、引起歧义的信息。
②中立性。中立性又称为无偏性,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者不对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提出任何的倾向性,例如,对员工利益比较重视,披露较多,而环境保护信息披露较少等等。
③可鉴证性。可鉴证性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以请独立第三方进行鉴证。可鉴证性增加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可靠性。
(3)可比性。信息可比性将降低信息使用者的成本。可比性包括同一企业不同年度信息的可比性、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信息的可比性两个次要信息质量特征。
①同一企业不同年度信息的可比性。同一个企业在连续几个不同年度内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执行情况的比较,可以使社会责任报告使用者对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进步或者落后有清晰的认识。同一企业不同年度的信息比较,在我国还存在着时间短的问题,因为2010年沪深两个交易所共有471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1年共有51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除个别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年度较多之外,大多数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仅涉及2~3个年度。该次要质量特征将在年份较多时发挥更大的作用。
②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信息的可比性。不同企业同一时期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的可比性,是指报告使用者可以比较不同企业之间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差异。目前,我国的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都是按照环境保护、社区、雇员、中小股东、供应商、消费者等不同利益相关者来逐渐展开的,虽然在不同的内容方面侧重点有所差异,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因此,报告使用者可以在不同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之间比较差异。
(4)相关性。在资本市场中,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是具有决策有用性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相关性包括及时性、数量性、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四个次要的质量特征。
①及时性。及时性是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达到“在信息失效之前传递给需要的人”的要求,但是,如何衡量“失效之前”是主观判断的问题,尽快地披露则是必要的。例如,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捐赠问题,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之后,万科董事长王石因为“慈善负担论”和“万科员工限捐10元”而被网友质疑,王石的观点抛出之后,万科A股股价连续几个交易日下跌就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之后引起市场反应的一个例子。
②数量性。数量性是指社会责任信息应当更多地强调货币和数量信息。例如,Hai&Shiu(1990)的研究发现,社会责任投资机构和其他投资者更加重视以数量的、货币形式表示的社会责任信息,而对于描述性信息则重视程度很低。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活动时,应当对可以量化的内容数量化,以增加决策有用性。
③预测价值。预测价值是指根据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可以预测企业的未来前景。例如,碳排放是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环境保护的一个方面,投资者根据企业披露的碳排放信息,可以测试企业是拥有碳排放权还是碳排放负债,并提前作出恰当的市场反应,这就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预测价值。
④反馈价值。反馈价值是修正以前的判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情况会有进步或者退步,因此,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新信息的出现而对以前的判断作出修正。例如:在“万科王石”事件发生后,万科A股股价连续几个交易日下跌就是投资者作出的第一次“反馈”。之后,王石宣布万科集团在3~5年内出资不低于1个亿参与地震灾区灾后百姓安置、房屋修复和重建工作,而且是纯公益性质的支出,此后,股价止跌反弹,这是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作出的第二次“反馈”。这说明企业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时要注意反馈效应。
篇6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015-02
一、印象管理和社会责任报告概述
所谓印象管理,是指人们用来控制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形象的过程(Leary&Kowalski,1990)。任何人对于别人是如何看待和评价自己,总是十分关注的。人们有时为了在他人心目中形成一定的形象,而自觉地按一定的方式行事。在会计研究领域,印象管理被用于对企业操纵和控制财务报告语言信息的描述所反映出来的管理者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反映在财务报告上就是公司通过对财务报告文字描述的操纵与控制影响人们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看法的过程。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简称CSR报告)指的是企业将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战略、方式方法,其经营活动对经济、环境、社会等领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取得的成绩及不足等信息,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向利益相关方进行披露的方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非财务信息披露的重要载体,是企业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桥梁。2011年中国社科院撰写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整体水平尚属起步阶段七成企业严重缺乏社会责任,近半数国企处于旁观。甚至有26家企业得分是0分甚至是负数分。企业社会责任得分平均为19.7分,满分为100分。可想而知,中国社会责任报告存在很多问题。接下来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介绍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内容。
二、印象管理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
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历史不长,有关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社会责任报告的格式、披露的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做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大部分内容是非财务信息,加上公司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印象管理有了可乘之机。
1.印象管理影响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可靠性的解释为“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企业是否进行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以及披露的内容多少,都是由企业的管理层决定的。人们的行为都存在自利性倾向,因此管理层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进行印象管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很可能夸大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编造一些不存在的活动,来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赢得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因此,通过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信息没有事实基础,没有真实反映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
2.印象管理影响社会责任信息的相关性。新企业会计准则对相关性的解释为“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利益相关者依据社会责任信息做出的决策可能会有失公允、有失全面。因为利益相关者获得的社会责任信息是经过印象管理包装之后的信息,这些信息加入了管理层的主观意识,可能放大了企业某些社会责任事项、隐匿了一些不好的事项,还可能披露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目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侧重于环境保护,而与劳动者切身利益有关的薪酬等方面的信息披露的不多甚至不披露。此外,当公司绩效好并且社会责任履行较好的时候,管理层充分披露各方面的信息,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可能会运用印象管理夸大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当公司绩效不好的,无力履行社会责任,管理层运用印象管理消除一些不利信息,尽可能维持公司的形象。管理层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时,这种有选择的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不利于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使得社会责任信息的相关性大打折扣。
3.印象管理影响社会责任信息的清晰性。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清晰性的解释为“清晰性(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目的是为报告使用者做出决策提供依据,所以前提是管理层提供的社会责任信息简单明了。管理层在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时,应将与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有关的社会责任信息充分披露,语言应通俗明了。从理论上看,社会责任报告的清晰性应该是比较稳定的,与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无关。但事实上,社会责任报告的清晰性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紧密相关。当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较好时,管理层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这种利好信息传递给报告使用者,相应的报告的清晰性相应提高;当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较差时,管理层为了掩盖一些问题,运用印象管理来包装报告,同时会刻意运用难理解的专业术语,增大阅读者的阅读难度。运用印象管理会影响社会责任报告的清晰性,尤其是在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不佳时。
4.印象管理影响社会责任信息的可比性。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可比性的解释为“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和不同企业同一时期可比”。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对社会责任报告编制的内容,格式和时间等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企业管理层根据自身的需要来编制报告,严重影响了社会责任信息的相关性。信息使用者可能依据该企业不同时期的报告进行纵向比较和不同企业的同一时期的报告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经过印象管理包装后的社会责任报告,使得企业披露的信息前后各期不可比或者是不同企业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些都可能严重影响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的可比性。
三、规范印象管理,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
公司运用印象管理包装社会责任报告,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还不利于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企业进行印象管理,短期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但是从长远看来,长期的印象管理对企业某个方面的影响是很大的。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管理层通过印象管理来转嫁自己在管理上的失误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影响企业的业绩;从外部利益相关者来看,长时间来投资者或者是债权人察觉到企业披露的信息不真实或者是有诸如此类的担心,这样会影响企业的长久以来树立的良好形象,这种不利的影响会远远超过短期的利益。因此,不管是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我们都要严格控制企业的印象管理,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
1.完善社会责任报告的法律法规。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和披露是自愿性的,同时中国目前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所以给企业运用印象管理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具体准则,缩小印象管理的操作空间,使得社会责任报告更加规范化。政府在制定信息披露准则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其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应符合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不同行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信息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所以在制定制度准则时,首先要分行业来调查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具体操作,一般情况下可以将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经营收益、产品服务和公司治理结构)、持续发展责任(环境保护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法律责任(税收责任)、道德责任(内部道德责任和外部道德责任)和公益事业贡献五个方面,依据这五个方面来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不同行业的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的侧重点,为进一步制定具体准则奠定基础。其二,区分行业来制定不同的信息披露准则。根据利益相关者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不同行业信息披露的侧重点的不同分别确定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列举出不同行业强制披露的内容和自愿披露的内容,非财务信息和财务信息都要披露,披露的时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于利益相关者需求强度高、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规定企业进行强制披露,并同时披露定性、定量信息,而对于需求强度不高的信息,建议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附注的形式披露,但一定要做到客观、真实、全面。其三,行业内具有统一的标准。在列示每个行业应披露的具体内容后,根据行业的具体情况,对社会责任内容进行指标设计,统一指标口径。根据指标来编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并且规定报告公布时间,要求企业必须定期公布,前后期的报告应具有可比性。
2.建立印象管理的外部监督机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准则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企业的印象管理行为。但要使得制定的准则得到有效的执行还离不开监督机制的作用。其一,鼓励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充分的企业,严惩披露虚假信息的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充分的企业,政府给予奖励,激励其他企业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虚假披露行为,相关监管部门应给予严厉的处罚,一方面起到警示管理层的作用,对其他企业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提醒利益相关者,在参考社会责任信息做出决策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以防误解。其二,加强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专业知识有限,加上信息不对称,利益相关者辨别企业的印象管理行为的效果不好,所以加强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从更加专业、独立的角度对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进行审核和监督。监督部门严格按照社会责任报告审计准则,加强对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的培训,在对社会责任报告审计过程中加强制度和监督,提高设计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参考文献:
[1] 孙蔓莉.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J].会计研究,2004,(3).
[2] 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3).
[3] 赵敏.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分析[J].当代财经,2007,(3).
篇7
内容摘要:以往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探讨,常常把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和表现形式混为一谈,并以后者代替前者。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无论是以营利策略、法律法规,还是以慈善事业的形式体现,都涉及企业这一特定组织与社会整体的利益关系,因而可以对之进行道德评价,在本质上都属于道德责任。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本质表现形式道德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导致学术界的争论不断。本文在梳理和评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揭示出企业社会责任实质上是一个道德范畴。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观点
在认可“企业社会责任”这种提法的前提下,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理解,往往蕴含在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界说之中。本文概括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几种立场。
策略论。这种立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或应对外部压力而采取的一种策略。由于履行社会责任会获得政府的支持、消费者的信任、投资者的青睐,从而提高企业的美誉度,获得良好的广告效应。所以,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一种策略,是一种“开明的利己主义”或“明智的投资”。
奉献论。这种立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基于道义感而对社会做出的无偿奉献。它的特点就是经济上的牺牲,而不应该有任何自身利益的考虑。如有人提出,惟有本着提升公共福利之主观愿望而牺牲经济利益者,才能归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甚至可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必须是完全自愿性的,而不能是由法律或者外部经济压力强加的。
综合论。这一立场拓宽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形式或外延,其代表性观点有两种。一是以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Carroll为代表,认为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另一种则把经济责任清除出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由其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构成;或认为它包括“强制性表现形式”(法律责任)、“自觉性表现形式”(道德责任)、“诱导性表现形式”(受利益诱导机制采取的通过利他而利己的策略)。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探讨之所以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原因是它们都犯了同一个错误:把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和表现形式混为一谈,并以后者代替前者。实际上,企业无论是把社会责任当作它的获利策略、道德义务、法律义务,还是这几者的混合,都只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形式差别,而非实质差异。
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道德责任
奉献论是一种狭义的、有着严格限制的道德责任概念,即要求动机必须是道德的。综合论所说的道德责任外延稍广,但也只是指未上升为法律、但必须履行的责任。与二者不同,这里所说的道德责任是一种更为广义的概念,它是指属于道德范畴的责任,即对履行它与否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责任。这种基于学科属性理解的道德责任概念,能使我们在理论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归属进行正确的判定。
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可知其本质是道德责任。本文不同意把经济责任(追求利润最大化)归入企业社会责任。因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提出的初衷,就是要探讨和强调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之外所负的义务。把经济责任置于社会责任之中,改变了企业社会责任应有的和本来的意义,背离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建构的初衷,模糊甚至掩盖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责任的冲突,也使解决这种冲突的努力可以轻易被忽略。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责任应被视为两个全异关系的概念。如此可以清楚地看到,企业社会责任所要求实现的是企业自身经济功能之外更广泛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望和要求,就是对企业的道德期望和要求。
以策略形式体现的社会责任是道德责任。正如企业履行其经济职责可以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和手段一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路径也不是单一的。从动机角度来界定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质,首先不具有操作性,因为无法了解每个企业的真实动机。其次,如果A、B两个企业对社会事业做出了同样的贡献,则A由于出于道德动机,B实际上履行的只是其经济责任,无所谓道德。这既导致了对企业评价的不公正,也造成了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狭隘理解。最后,这与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初衷相违背。强调社会责任的目的是增进社会“公利”,因此,只要一个企业的行为产生了这种效果,就是履行了社会责任;而增进了社会“公利”的社会责任,本质上就是道德责任。与纯粹出自道德动机的情况相比较,以策略形式体现的企业社会责任当然不是最高尚的,但这只是道德境界的区别,而非道德属性上的本质不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社会责任同时能成为盈利策略,正是许多企业愿意履行的最大动力。
以法律形式体现的社会责任是道德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有一部分是与法律法规重合的,正因如此,有人将企业社会责任严格限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认为企业无需承担法律之外的任何责任;有人则反对将这些责任称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前者把社会责任与法律责任完全等同,后者则把两者完全对立,都具有片面性。其实,企业所担负的责任是否属于社会责任,不是根据其是否具有法律形式,而只能看这种责任是对股东的,还是对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从根本上讲,法律法规就是以强制力保障的道德要求;从具体内容看,很多道德规范、道德责任同时就是法律规范、法律责任。企业与劳工、消费者以及环境等方面存在直接的利益关联,企业的行为会增进或损害它们的利益,这就使二者的关系具有了道德属性,可以对之进行道德评价。而之所以只将这部分道德责任法律化,是因为这种利益关联的直接性导致了二者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直接性和对等性,这部分责任乃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需要有强制力量保证其实现。可见,以法律形式体现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质上仍是对企业的道德要求。
篇8
因为企业社会责任归根结底是一种实践,一种管理实践。无论是倡导“企业要最大限度地为社会作贡献”,还是ISO 26000所提出的“最大化组织行为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还是我本人率先提出的“责任价值论”,“企业要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意思其实都是一样的。企业只有通过管理,通过实践才能最大化自身发展对社会的贡献,或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或实现综合价值最大化。
回到管理原点:重新认识管理实践和管理学
让企业社会责任回到管理原点,实际上涉及到了对管理实践的重新认识和管理学科的重构。以往的管理学科的基本问题是“组织如何通过管理拥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就是GE的前CEO杰克。韦尔奇提出的“组织如何实现赢”的问题。而随着社会责任理念的导入,我认为管理学的基本问题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现在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什么样的组织行为能够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创造价值”,“如何引导组织行为能够符合社会利益最大化”。这就要求我们对社会价值与社会利益进行反思,对企业的社会价值创造功能进行反思。
什么是社会利益?经济发展快就创造社会财富了吗?GDP增长就意味着社会价值最大化吗?人们幸福感的增加不是真实的社会利益和社会价值吗?目前中国的高端人群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潮,难道不正在说明我们的社会,虽然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并没有相应提升人们的安全感、公正感和幸福感。也就是说,我们当前组织的社会价值创造功能正在出现偏差,我们并没有为全社会带来理想的社会利益。什么是企业的社会价值创造功能?如何全面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创造功能?
基本问题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必然随之发生根本的改变。以往“实现赢”的方法论,必须围绕着竞争这一单一的中心,核心是寻求最佳的竞争战略,以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现在,我们的中心是推动企业寻求最佳的综合价值创造战略。这是否现实呢?是不是又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或者新型的乌托邦?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超出了本篇文章的范围,因为这需要对人性的重新认识。只有对人有新认识,我们才能理解内在的逻辑自洽性。只有人性中的利他与利己没有天然的矛盾,我们的新范式才有可能成立。而且我们才能明白组织的一个很大被忽视的功能就是帮助人更大程度地实现利他与利己的协调性。一个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背后一定依赖于对人的认识和对组织的认识的不断提升。只有世界观变了,或者说思维范式变了,我们的制度和技术才能发生变化,从而不断取得新的发展。人的自利如果都必然以损他为前提,这世界是无法实现合作的。事实上,人的自利和利他在本质是不矛盾的,尤其在有组织的情况下,将更容易实现这一点。当今的社会已经是一个“组织的社会”,组织的重要社会功能就是推动人的自利与利他或社会利益更大程度的一致。
社会责任的基本价值观是:每个人都应该也能够为社会做一些贡献,每一个组织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它符合社会利益。组织存在的根本目的在于企业之外。只有对社会有价值,社会才允许企业存在,企业也才有可能可持续存在。正是基于这种价值观,社会责任的方法论将自然地从以往的竞争战略演变为未来的综合价值创造战略。无论是现在波特讲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还是大众流行的责任竞争力战略,着眼的都是工具理性,认为通过社会责任能够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为股东带来立足长期的最大化回报。这与社会责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不吻合的,如果回到管理原点上来看社会责任问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差别。社会责任的价值需要通过管理来实现的,但依靠现有的管理并不能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推动企业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创造价值,必须重塑现有的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模式重构需要理论支撑,从学科的角度,就要求我们重建管理学。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科斯指出:“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德鲁克在他的经典著作《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中也说,管理不仅是一项工作、一门学科,它还以人为核心。每一项成就都是管理者的成就,每一次失败也是管理者的失败。是人在管理,而不是“力量”或“事实”在管理。管理得当还是管理失当,取决于管理者在个人理想、奉献精神以及正直无私方面的表现。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项工作,有其自身的技巧、手段和方法。管理还是一个器官,一个可以为其管理机构提供生命力的、起作用的和充满活力的器官。如果没有了像企业这样的机构,管理也就不复存在了。而如果没有了管理,机构也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已。机构本身也是社会的一个器官,并且是为了能够给社会、经济和个体提供所需要的东西而存在的。
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质是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但是目前的管理学假定了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或者说股东利益或者说利润最大化,就是服务社会利益最大化。也就说,目前的管理学通过假定已经从根本上否认了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性这一问题的存在。而这恰恰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中心问题。这也是我认为管理学需要进行重构的根本原因。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需要有效的宏观层次的社会制度安排和微观层次的企业治理机制安排。怎么样实现这种制度安排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必须突破的根本问题。以往,我们的视野局限于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机制。认为只要价格机制有效和政府有效弥补市场失灵,组织利益与社会利益就完全一致了。这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人的真实存在。组织和社会都是由真实的人和人群组成的,单一的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逻辑无法说明一个完整的人的多元需求和全面发展。
回到管理原点:社会责任的中心和重点必须发生变化
社会责任的中心和重点是什么?以往我们所聚焦的都是各种社会责任议题,如人权、劳工、环境、消费者权益、反腐败等。但回到综合价值创造的管理原点,我们就必须认识到社会责任的中心和重点是认识和运用好企业创造综合价值创造的基本规律与有效机制。“不谋全局者,不早谋一域”,如果不能着眼于创浩综合价值最大化,任何议题的管理都可能产生“局部利益最优而整体效益受损”的悖论,从而使企业成为对全社会不负责任的组织。
企业引入社会责任理念,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发展的综合价值。企业创造综合价值最大化的中心和重点,必然是逐步对核心业务流程全面优化和对管理模式进行全面调整,而不是脱离核心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模式,将履责重点聚焦于大众所关注的核心议题。社会责任的重点首先是要对核心业务运营流程进行优化,着眼于有效管理核心运营对人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提升积极影响,最大限度地控制消极影响,最大限度地激励各方共同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其次是着眼企业核心资源、核 心能力、核心优势,参与解决自身有优势的重大社会问题。比如说,国家电网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必然是发挥自身的核心优势,建设好农村供电基础设施,服务好广大农村用户,著名的“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再次是要着眼全面重构企业管理模式,全面优化企业使命和价值观,重新评价和优化发展战略,重新梳理和优化企业治理机制和制度安排,重新认识和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建设新的管控体系、绩效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形成新的工作方式和企业文化,重新认识和充分发挥组织的领导力、产业带动力和社会影响力等等。
当然,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责任议题的重要性无可置疑。但是对这些议题的关注与管理主要体现为企业的底线义务,包括遵守法律义务和道德底线。我们必须从理性上认识到,如果法律惩罚和行业规范都无法控制不负责任企业的行为,那么对其进行道德号召的力量就必然更加微弱。这就说明,社会责任概念的引入重点应该不是让企业明白自身所必须肩负的底线义务,而是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方式的变革使得这些底线义务的履行更加有效。也就是说,即使是关注社会责任议题,核心也必须是回到管理原点上来。
回到管理原点:真正理解和培育社会责任动力
篇9
关键词:战略整合论;社会向度;企业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027-03
当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流行理解,主要是着眼于以下四个视角,分别是道德义务视角、可持续发展视角、利益相关者导向的实用主义视角以及社会声誉视角。上述理解共同的局限性在于过分地关注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对立,而忽视了他们之间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缺乏对企业与社会关系整合论的理解。上述四种视角各自创造了一种通用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而这些理论基础与企业的战略及日常营运并无直接的关联。实践表明,没有一种上述理论能够充分地帮助企业甄别、优选和解决对于企业来说利害攸关的社会问题。最终经常是产生毫无关联的大杂烩,譬如与企业战略发展不协调或者是毫无关系的慈善活动,这些行动既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社会影响,同时也无益于增强企业长久的竞争力。
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行动常常与经营单位相隔离,甚至与企业的慈善行为相分离。从企业外部来看,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也经常表现为许多互不关联行为的大拼盘,每种活动对应一组不同的利益相关方群体或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种支离破碎的企业社会责任行动产生的后果是最终导致痛失许多原本不错的机会。企业创造社会效益的能力被消解,企业为了实现预期的经济与社会责任效益的努力也最终化为泡影。
为了提升企业社会责任行动的绩效,我们必须从整合论的视角来理解企业社会责任,从而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一体化,深刻领悟企业与社会之间相互依赖的有机互动关系,把这种互动与整合的理念根植到企业的战略行动中去。从表面上看,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赖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恰恰正是这种理念有助于把企业从当今对社会责任的混乱理解中解救出来。
成功的企业需要一个健康的良性社会环境。良好的教育、医疗保健以及机会均等对于企业高效运作是不可或缺的。安全的产品与工作环境不仅能够吸引顾客,而且能够减少由于突发事件带来的企业内部成本。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将使企业的经营活动获得更加丰厚的回报。廉洁的政府、规范的法制以及物权的保护对于推动企业的创新与高效运作都是必不可少的。总之,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不仅为企业扩大需求创造条件,而且也会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需求得到满足并且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任何企业试图以牺牲社会利益为代价的舍本逐末行为,终将发现其所谓的成功只是虚幻的昙花一现。
诚然,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也需要成功的企业。企业在创造财富与工作机会以及通过其创新活动提升生活质量方面,其他社会活动很难与之匹敌。如果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公民社会的参与方弱化企业高效运作的能力,伴随着企业和地区竞争力的衰退,将导致薪酬停滞不前,就业机会不断消失,用来支付税收和赞助非政府组织的财富也将大幅缩水。
当前企业与公民社会的领导者过分地关注了彼此之间的摩擦与冲突,而对彼此相互依赖的交叉地带缺乏足够的重视。企业与社会的相互依赖性意味着不论是企业决策还是社会政策都必须遵循双赢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彼此的选择必须有利于实现彼此共赢。如果企业与社会任何一方在作出决策时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它最终会发现自己踏上了一条危险之路。任何一方的暂时获利都预示着消解了双方长期的繁荣前景。
为了把上述战略整合论观点付诸行动,一个企业必须把社会向度整合到企业对竞争优势理解的核心架构之中,并指导企业战略的制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二者的整合。
一、鉴别出社会与企业相互依赖的关节点
企业与社会的相互依赖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由内而外的关联。即企业通过日常营运活动对社会施加影响。事实上,企业价值链中的每项活动都影响着作为其营运环境的社区,从而造成积极或消极的社会后果。当前,许多企业开始越来越关注其日常营运活动譬如员工雇佣、废气排放、废物处理等方面对社会的影响,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比许多经理们认识到的问题要更加微妙与多变。比如从地理位置方面看,同样的企业制造活动在美国和中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社会后果。由于社会标准不断演变以及科学的不断进步,企业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也是权变的。许多过去在科学领域被认为对人类无害的产品,随着科学的发展,会发现其对人类健康有着灾难性的影响,这就足以导致经营该类产品的企业破产的命运。今天,企业不能再满足于对一些显而易见的社会影响的关注,如果没有一个随时关注未来社会影响变化的严谨流程,企业将会随时冒着破产的风险。其二,由外而内的关联。不仅企业活动影响社会,外部的社会环境也会对企业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每个企业都在特定的竞争环境中运营,从长远的角度看,该环境将极大地影响其实施战略的能力。相对于价值链的影响,竞争环境的影响常常受到低估,但其对于企业与社会都具有更大的战略重要性。确保健康的竞争环境将不仅有益于企业也有利于社区的发展。竞争环境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可供企业利用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比如人力资源与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数量与质量。(2)规范竞争的制度与激励措施,比如知识产权的保护、透明性保证、反腐败及鼓励投资方面的相关政策。(3)本地需求的规模与复杂性,包括产品质量与安全标准、消费者权益、政府采购的公平性等等。(4)本地可供利用的支持性产业,比如服务供应商与机器制造商等。上述的任何一个方面,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发起者来说都是难得的行动机会。举例来说,企业能否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依赖于企业可以施加影响的诸多社会因素,比如当地的教育体系、居住情况、就业歧视现象(会限制劳动力来源)以及公共卫生设施的完备性等等方面。
二、选择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切入点
任何企业都不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它们也不具备承担这项使命的经济实力。然而,每个企业都有能力选择与自身业务相关联的社会问题作为切入点。其他社会问题最好留给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或者其他各行各业的企业去解决,它们或许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不二选择。
引导一个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标准不是看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而是要看这件事情能不能给企业创造一个双赢的机会。也就是说,它应该既有利于社会,同时也对企业自身发展有价值。通常我们把影响企业的社会问题分为三类:(1)一般性社会问题。这类社会问题对于整个社会有重要意义,但它既不会受到企业日常营运的影响,同时也不会影响到企业的长期竞争力。(2)价值链社会问题。主要是指受到企业日常营运活动影响的社会问题。(3)竞争环境中的社会问题。是指严重影响企业在营运所在地核心竞争力的外部社会环境。每个企业都有必要为其每个经营单位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按照上述标准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它们潜在的影响进行排序。究竟优先关注哪类社会问题,将会随着企业所在的行业、地区以及企业经营单位的变化而变化。
举例来说,二氧化碳排放对于像中国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或许是个一般性的社会问题。但是对于物流运输企业比如宅急送来说,则是一个负面的价值链社会问题。而对于本田汽车公司来说,则它既是一个价值链社会问题,同时又是一个竞争环境的问题。另外一个例子,非洲流行的艾滋病对于一般的零售商来说是个一般社会问题,而对于生产抗艾滋病药物的企业来说则是一个价值链社会问题。对于设在当地的采矿工厂来说,则又是一个竞争环境社会问题。因为采矿要正常进行需要大量的当地劳工,而任由艾滋病泛滥,会让当地的劳工越发短缺。
三、创建企业的社会责任议程表
对社会问题进行分类与排序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目的在于创建一个清晰且确定的企业社会责任议程表。该议程表目的在于同步地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双重效益,它通过积极探索趋利避害的途径来改善社会环境,从而强化企业战略。
这样的社会责任议程表必须对利益相关方做出积极回应,当然不能止步于此。企业资源与注意力应该转到真正的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上来。正是通过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才会创造出更加重大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收获最丰硕的经济成果。
积极回应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两个方面的承诺:其一,企业扮演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积极回应利益相关方不断变化的社会关注。其二,减少企业活动中现存的与潜在的不利因素。好公民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必备条件与身份象征,企业必须要做好,因为许多地方团体都依靠企业的捐助。相应地,企业员工的自豪感也来自于企业积极地参与社区事务。优秀的企业公民远不止是开一张支票那么简单,它们有具体、清晰可测度的目标,并且会全程跟踪反馈相关结果。
积极回应的企业社会责任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减少企业价值链活动中产生的不利因素。全球报告倡议组织作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倡导者,已经列举了141类企业社会责任清单,但这类清单只是预示着一个良好的开端。企业还需要有一个更加主动且是量身定做的内部流程,让每个经营单位的经理都可以利用价值链作为分析工具,以便系统地鉴别出不同地区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以百安居为例,该公司已经开始系统地分析其上百家连锁店成千上万种产品对许多社会问题可能产生的影响,从气候变化到其供应商的工作环境等诸多方面。以便预测出哪种商品会产生潜在的社会责任风险,以及如何在外部压力到来之前采取行动。
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其意味着对于任何企业,战略必须超越其最佳日常实践。就是企业选择独特的定位,用一种完全不同于竞争对手的方法来降低成本,同时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不是局限于做优秀企业公民与减少价值链风险的层面,而是倾向于寻求超越少数在经济与社会双重效益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领导者。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由内到外与由外到内双重维度的紧密配合,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创造了共享价值的机会。
许多引领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与经济效益的创新机会来自于产品提供与价值链。丰田汽车对汽车排放的关注就是一个例子,丰田的油电混合动力车,是一系列汽车革新中第一种带来环境与竞争优势双重效益的车。该混合动力车的油耗只有传统汽车的一半,废气排放也只相当于传统汽车的十分之一。丰田公司不仅在顾客之中创造了独特的定位,而且引领其技术成为国际潮流。
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也通过投资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相关社会领域从而创造双赢。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关系是:企业的成就与社区的成功相互促进。企业日常营运越是与社会问题紧密相连,企业就越具备充分利用其资源和能力创造有益于社会的机会。
四、整合双向互动的社会责任行动
就是要求企业整合内部价值链与外部社会行动。引领价值链创新和关注竞争中的社会制约因素,对于企业创造经济与社会价值都是强有力的工具。诚如我们前面举过的例子表明,将二者整合起来产生的影响力将会更大。企业价值链中的活动能够以促进提升企业社会形象的方式进行,与此同时,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投资有潜力降低企业价值链活动所面临的社会风险。
当企业价值链活动与企业竞争环境的投资完全一体化的时候,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的日常营运就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很难分开。例如雀巢公司就通过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农场主直接合作,从而获得牛奶、咖啡和可可等原料,而这些原料是其全球商业王国的根基。雀巢公司多年来致力于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注重转化国际上的高新科技以便提升当地的医疗保健、教育水准和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产生了惊人的社会效益。作为回报,雀巢公司得到了可靠的原材料供应,而这正是其确保全球利润的制胜法宝。雀巢公司与众不同战略的形成是与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密不可分的。
五、创造企业价值表述中的社会向度
任何企业战略的核心都是其独特的价值表述,也就是该企业能够满足竞争对手无法满足的顾客需求。最具战略意义的企业社会责任通常产生于一个企业在其价值表述中加入社会向度的考虑,使社会影响与企业整体战略一体化。
美国一家叫天然食品的公司,它的价值表述就是向关爱环境的顾客销售有机、自然的健康食品。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是该公司在食品零售与价格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该公司强调从本地农场主那儿购买有益健康与环境友好型的原材料,其烘烤食品所使用的面粉都是未经过漂白处理的。天然食品公司环境友好型的日常营运实践并不局限于原材料方面,该公司零售店的建设就只使用很少一部分的天然材料。最近该公司还购买可再生的风力发电在其所有零售店与相关设备中使用,该公司的车辆也开始尝试使用生物燃料,甚至其零售店使用的清洁剂也是环境友好型的。另外,该公司还通过其慈善活动设立了动物保护基金,致力于开发出自然与人道的方法来饲养农场中的动物。总之,该公司在价值链的每个环节都贯彻了其价值表述中的社会向度,从而把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
当然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像天然食品公司那样做出全方位的努力。但是,选择某一方面与自身业务密切相关的社会向度,从而为自己创造一个新的竞争地位是比较可行的。伴随着政府既有的规章制度不断受到批评与指责,普通消费者对社会问题关注度的不断增加,许多企业就必然要相应地对其作出反应,从而使其竞争优势与社会问题的关注一体化。当前许多大型跨国公司,比如通用电气,其生态倡议行动聚焦于净水处理技术的革新及其他的绿色商务。联合利华开始致力于开发新产品、新包装与分销体系,使其更能满足贫困人群的需求,而这些新的商务机会,正是它们将企业与社会高度一体化的结果。
诚然,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对企业已经犯下的错误的指责(尽管这也很重要),也不应只是局限于对当地的慈善捐助、灾难时的救助以及其他类型的社会救济,尽管这些慈善活动也是很有价值的。企业应该致力于双赢的社会责任运作实践,在企业的竞争优势中融入社会向度。这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改变企业与社会之间相互理解的方式。不论是企业、政府机构还是非政府组织都应该改变僵化的传统企业社会责任理解模式,致力于深化企业与社会一体化的整合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解模式。
参考文献:
[1]Thomas,Coleman,等.全球企业公民必读:对社会负责的企业战略路径[M].殷格非,于志宏,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篇10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涵
“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词条最早由英国人奥列弗・谢尔顿(Oliver Sheldon)在1924年提出。但真正开始关于CSR问题讨论是1953年霍华德・博文(Howard Bowen)发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之后。卡罗尔(Carror,Aichie,B.2000)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世界银行把CSR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多米尼道德指数认为,“从广义上来说,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社会符合道德的行为,特别是指企业在经营上须对所有利害关系人负责,而不是只对股东负责”。用动态发展的观点看,学者们对CSR概念的理解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扩大和丰富,对CSR定义得越来越清楚具体。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消费者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以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三个层面。
1、对社会责任概念界定的研究
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尚不统一。一方面是学者们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不同,另一方面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
2、对于企业责任应当包含的内容,各国学者也有不同的见解
(1)国外研究的主要观点
美国商会将CSR的内容分为四个层次: ①在履行经济责任时能符合现有法律的要求; ②满足公共期望和社会公认的要求; ③预先考虑新的社会要求并准备满足它;④在建立企业社会表现新标准的基础上担任领导者。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提出CSR就如同三个同心圆:一是内圈责任:最基本的企业责任, 即有效执行经济职能。二是中圈责任:配合社会价值的变化而执行经济职能的责任。三是外圈责任: 积极投人改善社会环境的责任。施泰纳(Steiner.1980)认为CSR可分为内在社会责任和外在社会责任。内在社会责任指合法和公正地选拔、培训、晋升和解雇员工,提高员工生产力,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外在社会责任指激发少数团体的创业精神,培养或雇佣残障人员。
(2)国内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
张彦宁(1990)指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极为丰富, 既有强制的法律责任,也有自觉的道义责任。”李炳毅、李东红(1998)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应当是被动的过程, 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必须纳入到企业的战略规划中, 企业必须根据内外部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社会责任战略, 总体来看, 企业经营理念中必须加入承担多元社会责任的内容, 在战略管理过程中倡导企业的社会责任。”卢代福(2002)认为:“在公司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中, 很大一部分是公司承担的伦理上、道德责任,包括了将公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收益回馈给社会而进行的各种慈善捐赠活动、 公司所举办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以及公司为社会利益而约束其追求利润目标等道德上的责任。但与此同时, 公司还负有相应的法律上的责任。”
3、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方面的研究
国际上对此存在三种主流观点:(1)总的来看,欧美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各有侧重点,美国以实证研究居多,而欧洲则侧重于理论研究;从研究发展的阶段看,理论研究已经进入了成熟CSR与其组织绩效呈正相关,且利于企业长期持续经营。(2)西方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SA8000企业社会责任认证实践,社会意识基金和社会责任投资正成为美国社会主流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表明,不论实证研究的结果如何,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且社会越发展对企业的要求越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范围越广。
综上所述,从国际上看,欧美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有着各自的侧重;从研究发展的阶段看,理论研究已经进入了成熟期阶段,但应用研究还停留在发展膨胀期;就研究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发展速度看,目前CSR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待更深的研究和探讨。
(三)研究的不足
从国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来看,对企业社会责任系统研究的成果不多,现有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著作中,全面系统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几乎没有,大部分是从某个角度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相对而言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国外虽有少数学者的研究对于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及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大都是运用虚拟条件,缺乏实证层面上的研究。二是国内外从消费者角度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研究较少。三是针对消费者感知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集中在消费者感知后的行为意向上,而对其感知过程直至感知如何影响行为的结果研究则相对不足。本文立足于消费者视角,对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关系进行研究。
二、旅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及存在问题探析
(一)旅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