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法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管理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管理法

篇1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逐渐进步,但是,在教育管理法治化问题上,经常会出现管理缺失的现象。由于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经济也在这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提升,生活质量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本文结合教育管理的现状,分析了高校实施教育管理法治化的策略。

关键词: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研究

人们在享受精神追求时,就会对教育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就会使得教育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很多高校出现教育管理不当的情况,法治化管理水平较低不利于学生的管理,阻碍了教育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就教育法治化管理的相关事项,有关管理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大力发展法治化教育管理。在教育业的发展中,相关部门在管理方面采取很多有效措施,为了保持教育业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教育业的健康发展,及时提出解决对策是十分重要的。

1高校教育管理法治化的背景

近几年来,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治国方针,针对教育事业也做出了一系列的素质教育改革,在素质改革的过程中,着重要求了对法治化教育管理。近几年法治教育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针对教育管理的法治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更好地渗透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积极运用法治化进行教育管理的政策。法治化管理,就是运用法律的标杆进行教育管理,适应个人独特的心理及行为模式,它制约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品格等方面的表现。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法治思想对其形成优秀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决定一个人本性的关键。

2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教育只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这种观念影响到了教育事业的法治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只是一味地管理学生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根本利益。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2.1学生教育权益受损很多高校与学生之间经常发生权益纠纷的冲突,学生往往都是以失败告终,例如“开除学籍”,“不颁发毕业证、学位证”等,这些现象在很多学校随处可见。学生受到的处分决定与教育权之间相互矛盾,在学生的学业考核中,成绩的评定、论文成绩等与学位证书的颁发相关联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规定的,存在很多不足。

2.2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在我国高校教育发展中,许多地区的教育管理体制定制的时期都比较久远,制定的管理制度往往更新换代都比较滞后。在教育的管理体制中,如管理权限方面,很多部门的相关规章体系中并没有及时对各部门及各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的制定进行有效明确。针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很多的规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当地教育规章制度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条件限制,这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很多的阻碍。对于教育的规章制度制定时,一定要对教育理念的构思进行适时调整。在进行教育的法治化管理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发学生的知识欲望。而人的学习欲望对于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这个过程需要进行法治化管理与教育的相互结合,促进教育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能够有效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学生的受益程度提高。

3提高高校教育法治化管理的策略

3.1提高教育管理的法治化程度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大多数的教育管理都是忽视了对于教育法治化管理,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教育的管理中,对于高校教育的法治化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法治教育的发展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法治化的程度非常低。从学生的角度而言,教育带给他们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文化培养,他们渴望看到更加赏心悦目的学习环境,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3.2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法律水平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给同学们布置适当的法律知识的学习任务,设置合理的教学计划,了解学生的个人思想状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关于学习及心理方面的问题。教师通过修改学生的作业,可以及时改正他们不正确的法律观念,积极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格品质。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保持沟通。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委婉语气进行指导,防止出现“一刀切”的情况,大大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该适时教育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积极乐观、不惧困难,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帮助其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4小结

人们在经济条件富裕的条件下,也逐渐对精神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高校实施法治化管理是迫切的需要,进行法治管理化不仅能够促进学校的有效管理,而且还能促进教育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蓝维鼎.高校学籍管理改革创新要"以人为本"[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3):62-63.

[2]董利军.高校学生学籍管理中的教育程序研究[D].长安大学,2008.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发展瓶颈;化解途径

一、应时而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时代变化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我国国门的逐步打开,人们在了解世界发展变化、开阔自身眼界视野、增长现代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或者沾染了随着西方文明汹涌而来的不良思潮和思想。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机制的日趋完善,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在不断丰富。但是同时,人民权利意识和个人意识的觉醒,人们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化,致使各种不良的生活习俗死灰复燃,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又沉渣泛起。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引导人、教育人和服务人的作用,就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有效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环境,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不断发展的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了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老套、教育效果微弱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恢复以往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就必须结合客观实际,总结教育经验,坚持发展与创新,努力提升其有效性。有效配置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资源、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环境,是提升教育效率、改变劣势局面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而建设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科,不仅可以达成上述目标,而且可以预测未来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成功规避各种不利条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二、居安思危:自身发展和环境变化的瓶颈与危机

(一)学科定位不清: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根本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在广义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所有阶级社会都共有的以思想政治品德为主要内容的培养教育人的活动。如果从管理学和政治学的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政治集团或政治组织机构,为实现其特定的政治目标,通过一定的精神方式和相应的物质载体,对所辖区域内的民众施加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意识形态影响,使之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教育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要把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各种非积极影响因素控制在最低限度,使其不能产生抵消作用,同时更要协调好内外关系,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力求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最大化。因此二者的关系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是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主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是分支学科。2.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之间的关系教育管理学是主要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相关规律的科学。它研究教育工作的管理和组织领导,包括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的科学理论和行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深化对于管理规律和配置资源规律的认识,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取得切实的成效。因此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二者的学科属性不同,一个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个隶属于教育学,同时,前者的目的在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后者在于提升教育的质量;联系在于都是交叉学科,都是充分利用管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创新,可以互相借鉴。3.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当前研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就是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规律的研究。而目前并没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没有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就很难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环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产生影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和管理者,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要达到的效果,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一切信息及其传播过程,这是目前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最新研究进展。

(二)潜在发展危机:误导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发展问题

1.研究目的与研究方向的背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有效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重点应该在于如何发展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模式,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当前的研究方向呈现出“注重理论,轻视应用”的现象。研究倾向于理论观念的发展和创新,忽视运用发展和创新的相关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践和应用,造成理论和应用的脱节,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发展。2.学科性质与学科建设的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需要吸收和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导科学等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以丰富和发展自己。就当前学科建设而言,研究注重管理学相关理论的借鉴和吸收,也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应用,但是忽视对于心理学、社会学、领导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吸收和借鉴,导致学科建设偏离了交叉学科的本质属性和要求,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发展。

(三)环境产生挑战: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创新问题

1.网络社会新特征导致管理失效问题网络社会呈现出了与以往社会不同的新特征,具体表现在人们交往方式的便捷,信息交流和传递的通畅,网络群体的不确定性增强,交往空间的虚拟性增强等方面。伴随网络社会的新特征而产生的就是人们对于主流价值观的质疑、精神领域发生痛苦的裂变、直接沟通和交流出现障碍、不良信息传播不受控制等新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显然无法应对和解决,导致产生管理失效问题。2.青年群体新情况导致管理失灵问题青少年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时刻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加强对青少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目前青少年群体出现的一些新情况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和难题,主要表现在部分青少年个性张扬,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规劝和训导;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不主动关注社会和集体利益;信仰多元化,不坚定信仰社会主义和等方面,这些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实施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无法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出现了管理失灵问题。

三、绝处思变:发展瓶颈与潜在危机的应对与化解

(一)建构和完善科学的学科体系

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领导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各自承担的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范围的区分和研究任务的区别。同时,学科发展的前提必须是明确本学科的基本定位,而其中学科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是关键问题。根据目前研究状况,综合各方面研究成果,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际运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环境、管理目的、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二)认清和化解潜在的发展危机

1.坚持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向的一致性坚持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向的一致性,就要做到在研究目的的指导下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方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轻易改变研究方向;同时,研究目的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的调整和修正,以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的需要。二者之间的一致性是辩证统一的一致性,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坚持一致性的过程中,要坚持灵活处理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有效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方向就应该是研究将学科理论落实到实际和现实中的模式、机制、方法以及以此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和管理、组织管理、目标管理等方面。2.坚持学科性质和学科建设的紧密性坚持学科性质和学科建设的紧密性,就是要坚持学科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学科性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学科所体现出来的性质为根据和依托,而不是漫无目的和毫无目标的发展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既是一门交叉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因此学科建设必须注重对于其他学科的借鉴和学习,同时加强对于社会现实难题的关注和研究,加强相关理论的应用性研究,在实际应用中检验理论的正确和科学与否,在实际检验中修正和发展相关理论,实现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有机结合。

(三)应对和超越变化的环境挑战

1.探究符合网络社会新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方法、新途径、新规律(1)加紧制定相关的网络管理法律,采用法律手段制止非法信息传播,保护网民的合法权利,维护网络社会的纯洁和健康。制定的网络管理法律必须切合当前网络社会的实际情况,做到有针对性地立法和执法,同时法律制定也要考虑到网络社会变化快、变化多的特点,大胆预测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做到结合实际和科学预测的有机统一。(2)建立科技化含量高、政治素养强的“网络政工”。“要努力培养一批既精通网络技术又掌握网络教育规律的管理人员”[2],专门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探究其中的规律,发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问题,及时提出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新措施和新办法,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出击,实现虚拟环境的有效管理。2.摸索解决青年群体新现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媒介、新理念、新模式(1)树立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理念,服务于青少年的成长和成才。要尊重青少年、关心青少年、理解青少年、帮助青少年,从青少年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来看问题和想事情,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实施的最终归宿和评判标准。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就是要认真领会和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解决问题同时,促进青少年的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情感上打动青少年,从理智上说服青少年,使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2)实施多元的咨询管理法。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可以借鉴心理咨询法的优点,实施多元的咨询管理法。在实施多元的咨询管理法的过程中,在内容上,除了心理咨询之外,开设工作技巧咨询、人际关系咨询、情感婚姻咨询、思想道德咨询等等;在方式上,除了面谈之外,开设多种咨询形式,使咨询的方式和咨询的内容不断多元化,适应青少年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需要,迎合青少年新情况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君.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8.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 发展瓶颈 化解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226-02

一、应时而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时代变化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我国国门的逐步打开,人们在了解世界发展变化、开阔自身眼界视野、增长现代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或者沾染了随着西方文明汹涌而来的不良思潮和思想。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机制的日趋完善,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在不断丰富。但是同时,人民权利意识和个人意识的觉醒,人们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化,致使各种不良的生活习俗死灰复燃,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又沉渣泛起。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引导人、教育人和服务人的作用,就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有效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环境,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不断发展的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了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老套、教育效果微弱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恢复以往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就必须结合客观实际,总结教育经验,坚持发展与创新,努力提升其有效性。有效配置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资源、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环境,是提升教育效率、改变劣势局面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而建设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科,不仅可以达成上述目标,而且可以预测未来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成功规避各种不利条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二、居安思危:自身发展和环境变化的瓶颈与危机

(一)学科定位不清: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根本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在广义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所有阶级社会都共有的以思想政治品德为主要内容的培养教育人的活动。如果从管理学和政治学的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政治集团或政治组织机构,为实现其特定的政治目标,通过一定的精神方式和相应的物质载体,对所辖区域内的民众施加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意识形态影响,使之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教育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要把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各种非积极影响因素控制在最低限度,使其不能产生抵消作用,同时更要协调好内外关系,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力求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最大化。因此二者的关系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是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主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是分支学科。

2.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之间的关系

教育管理学是主要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相关规律的科学。它研究教育工作的管理和组织领导,包括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的科学理论和行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深化τ诠芾砉媛珊团渲米试垂媛傻娜鲜叮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取得切实的成效。因此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二者的学科属性不同,一个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个隶属于教育学,同时,前者的目的在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后者在于提升教育的质量;联系在于都是交叉学科,都是充分利用管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创新,可以互相借鉴。

3.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

当前研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就是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规律的研究。而目前并没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没有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就很难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环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产生影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和管理者,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要达到的效果,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一切信息及其传播过程,这是目前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最新研究进展。

(二)潜在发展危机:误导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发展问题

1.研究目的与研究方向的背离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有效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重点应该在于如何发展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模式,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当前的研究方向呈现出“注重理论,轻视应用”的现象。研究倾向于理论观念的发展和创新,忽视运用发展和创新的相关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践和应用,造成理论和应用的脱节,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发展。

2.学科性质与学科建设的背离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需要吸收和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导科学等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以丰富和发展自己。就当前学科建设而言,研究注重管理学相关理论的借鉴和吸收,也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应用,但是忽视对于心理学、社会学、领导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吸收和借鉴,导致学科建设偏离了交叉学科的本质属性和要求,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发展。

(三)环境产生挑战: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创新问题

1.网络社会新特征导致管理失效问题

网络社会呈现出了与以往社会不同的新特征,具体表现在人们交往方式的便捷,信息交流和传递的通畅,网络群体的不确定性增强,交往空间的虚拟性增强等方面。伴随网络社会的新特征而产生的就是人们对于主流价值观的质疑、精神领域发生痛苦的裂变、直接沟通和交流出现障碍、不良信息传播不受控制等新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显然无法应对和解决,导致产生管理失效问题。

2.青年群体新情况导致管理失灵问题

青少年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时刻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加强对青少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目前青少年群体出现的一些新情况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和难题,主要表现在部分青少年个性张扬,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规劝和训导;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不主动关注社会和集体利益;信仰多元化,不坚定信仰社会主义和等方面,这些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实施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无法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出现了管理失灵问题。

三、绝处思变:发展瓶颈与潜在危机的应对与化解

(一)建构和完善科学的学科体系

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领导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各自承担的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范围的区分和研究任务的区别。同时,学科发展的前提必须是明确本学科的基本定位,而其中学科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是关键问题。根据目前研究状况,综合各方面研究成果,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际运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环境、管理目的、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二)认清和化解潜在的发展危机

1.坚持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向的一致性

坚持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向的一致性,就要做到在研究目的的指导下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方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轻易改变研究方向;同时,研究目的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的调整和修正,以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的需要。二者之间的一致性是辩证统一的一致性,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坚持一致性的过程中,要坚持灵活处理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有效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方向就应该是研究将学科理论落实到实际和现实中的模式、机制、方法以及以此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和管理、组织管理、目标管理等方面。

2.坚持学科性质和学科建设的紧密性

坚持学科性质和学科建设的紧密性,就是要坚持学科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学科性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学科所体现出来的性质为根据和依托,而不是漫无目的和毫无目标的发展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既是一门交叉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因此学科建设必须注重对于其他学科的借鉴和学习,同时加强对于社会现实难题的关注和研究,加强相关理论的应用性研究,在实际应用中检验理论的正确和科学与否,在实际检验中修正和发展相关理论,实现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有机结合。

(三)应对和超越变化的环境挑战

1.探究符合网络社会新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方法、新途径、新规律

(1)加紧制定相关的网络管理法律,采用法律手段制止非法信息传播,保护网民的合法权利,维护网络社会的纯洁和健康。制定的网络管理法律必须切合当前网络社会的实际情况,做到有针对性地立法和执法,同时法律制定也要考虑到网络社会变化快、变化多的特点,大胆预测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做到结合实际和科学预测的有机统一。

(2)建立科技化含量高、政治素养强的“网络政工”。“要努力培养一批既精通网络技术又掌握网络教育规律的管理人员”[2],专门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探究其中的规律,发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问题,及时提出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新措施和新办法,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出击,实现虚拟环境的有效管理。

2.摸索解决青年群体新现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媒介、新理念、新模式

(1)树立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理念,服务于青少年的成长和成才。要尊重青少年、关心青少年、理解青少年、帮助青少年,从青少年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来看问题和想事情,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实施的最终归宿和评判标准。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就是要认真领会和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解决问题同时,促进青少年的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情感上打动青少年,从理智上说服青少年,使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

(2)实施多元的咨询管理法。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可以借鉴心理咨询法的优点,实施多元的咨询管理法。在实施多元的咨询管理法的过程中,在内容上,除了心理咨询之外,开设工作技巧咨询、人际关系咨询、情感婚姻咨询、思想道德咨询等等;在方式上,除了面谈之外,开设多种咨询形式,使咨询的方式和咨询的内容不断多元化,适应青少年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需要,迎合青少年新情况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教育管理;管理学理论

萨乔万尼认为教育管理学从其他知识领域、学科接受了太多的影响,是缺乏特新的一门学科。只要教育管理学没有理论创新,它将仍然处在管理科学和教育学科的边缘。从教育管理学的概念来看,教育管理学借鉴了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大多是通过管理学被引入教育管理学中的。尤其是,近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教育管理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从以下方面来论述管理学科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一、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科学管理理论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纯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

1.以考核为手段,重视质量和效率

学校组织的总效率是直接和教师的工作效率联系在一起的,学校管理人员通过对教师进行分工,并按教学成本分配教育经费。定期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根据标准检查学校产品的理想标准,并规定学校的教学方式及生产者(教师)必备的资格和工作准则。教师需按照管理者制定的详细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材组织教学。

2.将学校管理看似工厂管理

学校除了教育以外,还承担了工厂的角色。教师是“工人”,教学是“劳动”,而学生是“原料”和“产品”,为保证质量,学校管理人员控制着“教育生产线”的流程,并向教师提出相应的工作要求。通过实施恰当的、可以量化的标准,获得某些教育方面的收益。教师根据该标准了解教育的目标,校长则可以衡量教师的工作情况,并据此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估。

3.职能分离,保证工作程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学校各部门的职能需分离开,学校管理人员的责任是分析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工作,选择“执行每一项具体任务过程中的最好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提供给教师。教师的职责只是按照这种方法实施教学,不参与选择、决定这种“最好方法”的过程。

二、科层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6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界对科层组织越来越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引导教育家们更接近一般管理的研究轨道。随着科层管理理论的介入,学校管理者更注重学校正式组织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它使教育管理的研究者们意识到权力问题、一般规则问题和组织功能失调等问题。

1.管理效率是教育管理的生命线

强调管理效率是科层理论的最大特征。学校教育是一种理性的过程,需要以有效的方式来运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人力和物力资源),保证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多的效益。如何提高学校行政的工作效率及教师的工作效率,是教育管理者面对的首要问题。

2.分明的管理层次

科层理论注重分明的管理层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层次不同分工也不尽相同。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内部的各个管理层,其职、责、权的分配都要明确合理,在管理过程中要克服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以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行、规范性,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绩效水平。

3.完善的学校组织结构

学校是一个微型社会,具有完整的组织架构,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与其他人员组织中,根据从属关系,其地位、职能和责任方面的存在差异,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权力分布。未达到理想的管理目标,需要把不同权力层级的人员组织起来,充分发挥集体精神,以期达到最佳的合作模式。

三、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教育管理者还要善于分析、研究教职工、学生的需要层次和结构,改善学校内外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和组织的凝聚力。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使教育管理学倾向于强调教师在学校的主体地位,通过科学严谨的方法,分析学校组织环境对教师个人或群体行为的影响,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教师、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能力。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更关注政府效率问题,通过改革制度,改善政府行政的困境,缩小政府职能范围。它主张政府要简政放权,集中力量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不灵,调节宏观经济;消除外部效应;目前,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已被运用到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政府放权、基础教育服务供给与消费市场化、教育行政部门向社会购买服务等取向的尝试,如择校管理、公立学校的私营管理等。

参考文献:

[1]屈新珂.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及教育管理的意义[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2]杨天平,衷发明.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应当走向融合———教育管理价值取向[J].教育与现代化,2002,04.

[3]张忠山.我国教育管理价值取向应以科学管理为基础[J].江西教育科研,1999,01.

[4]林高标,林叶舒.浅论科层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J].肇庆学院学报,2006,04.

[5]宋书文.论行为科学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广西师院学报,1990,01.

篇5

(一)从中央电大到地市级电大教学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整齐划一、齐步走,不能因地因时制宜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在教学管理方面

电大系统发展的目标就是为所在地方提供应用型人才,但是从课程、教材、教学计划的制定等方面都并没有结合地方的实际而是整齐划一,我们知道,不同地区发展的方向和方式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的人才也是不同的,这样的教学管理制度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一个个相同的复制品人才,很难服务于社会。鉴于此,“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纷纷在各地区盛行。

2.在考核方面

由于教学计划的统一,使得考核方面难以避免整齐划一,从考核的方式、标准、时间等方面都是全国统一的,显然这种考核制度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在考核方面,教考分离制度忽视了一线专业教师在考核中的重要作用,以至于在教学中失去了学生对专业教师权威的应有重视,严重影响教学秩序的管理和教学效果。

(二)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注重的是学校的“控制”而非教师的“自主”,忽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积极主动性的激发

基层电大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往往没有根据教师专业和教学的需要来制定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意识得不到开发、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和提高,使他们无法享受到通过个人努力获得较高专业发展水平的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对学校发展形成了制约因素。尽管学校方面也采取各项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但往往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工作单纯地看作是完成任务,且常采用“一刀切”的灌输方式。因而教师只是消极对待、被动应付。

对于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途径、措施等专业发展程序,学校应建立起专门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形成稳固的管理程序和策略体系,来加强管理。但基层电大始终对教师专业发展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更缺乏制度保障和运行机制。因此,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既缺乏方向性,又随意而松散,缺乏程序化的措施。因此,给教师个人带来严重后果:最直接地体现在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目标不明确,发展途径不了解。

二、积极探索完善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制度

目前,电大系统几乎没有建立起专门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长期以来仍沿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师管理制度的内容。“这些制度还都是停留在单纯以定期、共性培养为主,以行政主导为主的状态之中”,[1]严重制约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探索建立完善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制度,首先就要改革和完善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师管理制度,使之能适应且保障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顺利进行。

(一)完善考核评价体制

要建立起专门适用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特别是要考虑到教师在远程教育模式下工作内容发生的巨大变化。对远程教育模式下的教学、答疑、资源建设、论文评审等要建立明确的且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要提高远程教育模式下教师的教学工作在整个工作绩效考核中的分量,以鼓励教师不断探索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完善并研发新的考核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考核体制、科研项目评比、奖励和管理体制、公开课评比体制以及优秀课件评比体制等。同时,还要健全考核评价的反馈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以保障考核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公开性和公平性。使考核评价的激励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建立健全合理的分配和竞争激励制度

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下,使教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成果的考核结果与教师个人分配直接挂钩。从而,既体现分配的合理性,又能不断激励教师通过不断促进个人专业发展提高个人的工作成绩。而且,对那些在远程开放教育事业发展中有特殊贡献的教师给予充分的奖励,使分配向促进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事业发展的教师倾斜,专门建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科研项目奖、资源建设奖、优秀课件奖等,把奖励与职称评定相挂钩。不仅如此,学校还要科学设岗,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聘任,能上能下,彻底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通过建立分配激励制度和竞争激励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开创性,从制度上引导和激励教师积极推进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教师队伍结构,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篇6

关键词:中职教学 管理 做法

一、精心谋划,全面督促,确保现代教育技术与各门课程的整合

一是要搞好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登记,便于领导者准确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程度。

二是要设计新教案,通过教案反映现代教育技术与各门课程的整合状况,从而为评价提供依据。

三是要善于总结。总结是为了提高,既要肯定成绩和经验,又要指出缺点和教训,从而发扬成绩,总结教训,使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始终不偏离方向,真正起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育改革的作用。

四是要督促检查,确保现代教育技术与各门课程的整合。检查是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检查既是执行计划的保证,又是总结工作的前提。通过检查,既可发现管理过程中的缺点和问题,也可发现优点和经验,进而克服缺点,推广经验,把工作推向前进。

二、不断建设,充实资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首先是积极引进并着力培训中职信息化建设所需人才。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灵魂,如果没有人才,就是拥有再多资源和再好的硬件设施,也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其次是加强软、硬件建设。当前中职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已粗具规模,但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需进一步加强软、硬件资源建设,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中等职业学校、中技学校更晚,这些学校的信息建设虽然走过了一段历程,但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进一步优化管理,从而进一步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学校的推广。

三、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件制作培训

为了发挥课件制作的群体作用,学校有必要成立多媒体制作室,在室内配置进行课件制作的软、硬件设备,并组织课件制作熟练及普通话好的教师,帮助其他教师制作课件,这对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创新培训

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也是教师进行创造型劳动的方式。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设公是教师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有机结合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创新培训就是在教师中经常开展教学设计的培训和竞赛,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克服传统教学设计给教学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三)加强现代教育的宣传、培训

一方面可通过讲座、研讨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使广大教师明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作用。要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培训,使广大教师充分了解和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的优越性与必要性,从而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自觉地应用新的技术和手段,克服传统教育中出现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忽视能力的培养和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忽视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上课与就业很少联系等弊端;另一方面,应通过对学校现有软、硬件教学设备的宣传,促使教师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视、听觉现代教育设备,从而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

(四)对教师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全面培训

当前,由于大部分教师对计算机的使用不熟练,在中职学校进行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计算机辅助教育很难推广,更谈不上与各课程的有效整合。虽然学校陆续举办了各种计算机培训班,但由于大多数人不能全过程参与或者学完以后得不到及时巩固、加强,使得收效不大显著,因此,在计算机培训的过程中,应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培训效果,本着“抓好骨干,带动全体,人人参与,不断提高”的原则,形成全校师生学习媒体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的热潮。

参考文献:

1.胡敏.高职高专教学管理中教考分离问题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3)

2.张建春.高职教育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9(1)

3.李钦显.对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

4.李金光.论中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

5.余小英.中职生校外实习实训教学管理探索[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6(3)

篇7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八个病区的临床护士共68人,年龄在20~46岁,其中,近两年新进护士8人,本科学历18人,大专学历39人,中专学历11人,身心均健康,自愿积极配合医院及科室的工作管理。医院结合临床加强护理管理,护理部采取“协调式教育法”,实行“院科两级负责制”,两年间通过这种教育和管理模式,本院的护理工作成效显著。

1.2结果

实施“协调式教育法”后:(1)2012年本院患者的满意度测评平均93.2%,2013年上升为98.6%。(2)2012年~2013年全院无一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各项护理指标均达标,全年护理质量取得了平均得分>99.5分的好成绩。

2协调式教育的方法和过程

2.1岗前培训重思想素质教育,核心制度的学习,强化个人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为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岗前培训是新护士成长的良好开端,是培养新护士实际工作能力、促进职业道德形成的重要过程。对本院的新护士由护理部统一进行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重视护士的爱岗敬业教育,使他们了解医院的发展经历,树立主人翁意识,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礼仪、心理素质、人文素质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并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今后做好临床护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使新护士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我们给予专题岗前培训讲座,具体课程安排共6天:第1天医院概况、医院护理管理现状(教授2学时);第2天护理法律法规、护理核心制度(教授2学时);第3天护患沟通技巧和护士礼仪培训、护理安全及医院感染培训(教授2学时);第4天护理文书的书写标准和要求、抗肿瘤药物知识、肿瘤健康宣教(教授3学时);第5天常用护理操作技术、护理应急预案、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教授3学时);第6天护士职业暴露、化疗防护常识(教授2学时),授课均采用放映幻灯片的方式进行专题讲解。

2.2改变传统观念,连续教育,树立职业形象

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只注重培养医护人员自身技术水平,而忽略了职业素质修养、人文素质和礼仪规范的教育,造成医护人员缺乏与患者接触的亲和力。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领域向心理、社会领域转变,医护人员的形象、言谈举止,对患者尤其是肿瘤患者的身心健康可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治疗和护理效果。因此,新护士进入工作科室,要尽快熟悉所在科室的环境、设施和布置,物品及药品的放置,逐渐认识并熟悉同事,成为科室中的一员,与他们和睦相处,团结友善,工作上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延续岗前培训的学习内容,把所学知识应用到临床,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周到的职业礼仪,因人而异地做好患者身心护理,改善护患关系,减少医护患纠纷的发生。良好的护士形象,可以提升服务对象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拉近护患距离,便于在临床上有效地护理各种类型的肿瘤患者,促进临床管理,提高患者满意度。

2.3方便临床护理管理,掌握科室护理制度,给予协调教育,落实护理标准

为了方便管理,教育护士熟悉肿瘤科护理常规,临床护理“日程序、周计划、月目标”制度的内容,护士各班次的职责等,给临床工作提供指引和目标,使护理工作有条不紊,便于护士长的管理。护士长根据相应的制度每天进行巡查,发现哪项工作有纰漏或失误,及时找当事人,给予弥补或更正;每天对各班次的工作进行核查,每周组织全科进行医嘱单、护理单、体温单、特护单、床头牌等的核对,发现问题给予客观真实的记录,对相关人员进行批评教育,严重者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护士长根据各项护理标准,总结工作中出现不足的原因,查找根源,提出整改措施,对护士进行协调式教育,并强化训练,加强学习和记忆,每月对近期工作中出现的薄弱知识点,科内新开展的工作内容,组织全科护士进行考试,考试成绩记录在科内个人技术档案内,作为年终个人评先树优的依据。

2.4夯实护理技能,加强医护患合作,因患者而异,采用科学的沟通技巧和护理,实行人性化服务等教育方式,规避风险

2.4.1沟通技巧的教育

肿瘤科患者的性格、心理特点有:①内向型:不善于表达,对医护人员工作不满意,会寻找机会表达意见,比如:患者满意度测评时,得分较低,使工作人员难预测,比较难沟通;②外向型:脾气暴躁易怒,不容易控制情绪,偶尔对医护人员不满,会反应强烈,影响护患关系,甚至造成纠纷。所以,护理肿瘤患者难度较大,需要护士使用良好的沟通技能,包括:语言沟通、肢体沟通、表情沟通、文字沟通等,加强人文关怀,如:使用患者接受的称谓;患者疼痛时给予抚摸分散注意力;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或提供爱好的书籍,诱导其潜意识的转移,忘却疼痛。根据患者不同的性格特点,因人而异地实施护理。

2.4.2强化肿瘤专科技能训练与考核

肿瘤患者中有药物过敏史的、肥胖而外周静脉不明显的、接受过多次化疗或长期输液造成静脉穿刺困难的、伴有心脑血管及免疫等疾病的患者,容易发生静脉化疗风险。作为肿瘤科护士要提高静脉穿刺技术,苦练基本功,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在穿刺前仔细选择要注射的静脉,确保穿刺成功率,要考虑先从远端静脉开始,保护静脉的合理使用,便于长期静脉输液治疗,还要考虑输液顺畅,输液期间不会发生化疗药物局部渗漏;规避化疗风险,减轻患者痛苦;熟悉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输液过程中仔细观察局部和全身反应;在化疗前使用巧妙的沟通和告知,不同的患者使用不同的告知方法,如:文化层次高,性格开明,知道病情的患者,可以告知化疗的目的、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化疗期间的配合方法和主要事项;对于性格内向,恐惧癌症,不知道病情的患者,可对其隐瞒化疗药物的作用,简单告知化疗期间的配合方法和注意事项;化疗中严格按照医嘱执行,如发现医嘱有疑问,及时和医生联系,发现患者病情有什么变化,及时向医生反映病情,给予妥善处理,日常工作中加强医护患之间的相互信任,团结与协作,将一些隐患消灭在萌芽中,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有利条件。经过练习后,护理部对护士进行肿瘤专科技能考核,平均成绩由以前的86.2分上升至现在的91分以上。

2.5科学的管理流程,及时沟通教育

本院每年组织全院的中层领导到上级优秀的知名医院参观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管理方法、先进技术,开拓思想、拓宽思路,勇于管理、善于管理的精髓,把学到的先进技术传授给全院专业技术人员;本院还每年派技术骨干到北京、上海、济南等专业对口医院进修,进修回来人员,不仅个人的专业技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还在本院举行的每周业务讲座时,介绍上级医院的先进技术,前端的治疗、护理理论知识,达到提高全院整体专业技术水平的作用。在医务科、护理部的督导下,科护士长利用交接班时,观察各班次的工作职责是否履行到位,包括:病房的整洁性,各班次治疗、护理是否完善、危重患者的观察治疗及护理是否到位,医护的协调性工作是否严密;对于做得不到位者,晨会时给予指出,或采用问答的方式强化管理,使当事人明白错误,加强记忆,预防其他人员再犯同样的错误;利用晨间护理,加强病房管理,使房间内整齐化一,与患者交流,方便进一步观察病情,了解其对治疗护理的意见,及时地给予解决,并与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反馈信息,及时给予工作改进;护理部每周组织全院护士长,了解各病区出现的普遍问题,包括:护理管理、心理护理、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临床护理缺陷和护理隐患等,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护理部每月到各病区进行护理业务查房,改进工作思路,提高护理技能、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完善患者的护理;并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各病区护士长,进一步加强工作改进,对于问题护士,进行批评教育;护理部根据各病区临床护理中出现的薄弱问题,肿瘤治疗护理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需要,每周组织全院护士进行业务讲座两次,每季度组织全院护士进行讲座知识考试,专业技术操作考核各一次,总结成绩,改正不足,督促学习。形成“管理-工作的预见性-工作督导-协调教育-学习-改进工作方法”的科学管理流程。

3小结

篇8

传统的教育管理理论认为,人们应该去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是改变环境。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求教师去努力适应学校领导的领导风格、领导艺术及领导行为。校长也就没必要注意教师的愿望、所思及所想。

而在校本管理中,校长与教师之间寻求互相信任,校长鼓励教师进行一些必要的冒险活动,鼓励他们迎接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挑战,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教育信息资源,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校长应经常与教师进行交流,了解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难。这样,教师就更有心思关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校长在积极地重建校本管理时应为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以便提高他们的实际从教水平,促进整个学校的发展。如果只有一部分教师有机会参加培训,那么他们应该把从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没有接受培训的教师共同分享。由于每个教师的特点不一,因此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班级管理方式也可能不太一样。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应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在校本管理中,校长和学校其他领导鼓励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进行大胆地尝试,以寻求最佳的教学效果,并要求教师写出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教师之间应经常就教学方面的事宜进行交流和切磋,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及特殊问题,分享教学中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同时,校长应经常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必要时应给予指导和提供帮助。

不仅如此,校长应该为学校的发展收集大量的、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和资源,并把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使他们能了解到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学习先进的教改经验和教育理论知识,推动本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提高学校在社区的知名度。

在校本管理下,“领导者不止是一个经理的角色”。因为校长已不再是传统的主外的领导者而更像管理者,他要集结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正如上面所提到的,许多实行校本管理的学校有诸如“学校委员会会”、“学校董事会”之类的决策机构。这些组织有时还包括学生代表参加,以便对重大事件作出决策。尽管在会议的讨论中,有些教师的观点或策略对学校管理做出的贡献可能比较小,但由于大家都能就学校的工作提出一些建议。这样,校长总能从中选出一种解决学校问题的最佳方案。因此,校本管理下的领导鼓励所有成员积极为学校工作出谋划策。

由于校本管理下的教师比传统学校管理下的教师承担更多的责任和花更多的时间来管理学校事务,有效管理者还应对他们所作出的贡献给予适当的奖励。一般来说,校长应对全体教师而不是部分教师进行奖励。这种“赢一赢”的管理策略避免了区分学校中的胜利者和失败者。当然,对于那些对学校贡献特别大的教师甚至家长社区成员,学校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奖励赏。总之,“校长应以友善的态度,用‘胡萝卜''''诱使下属与自己合作,共同分担领导工作和责任,一起来规划并实现组织目标。”另外,校长还应不断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如鼓励教师的发展和提高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

二、学校工作的组织者

在外控式的管理中,学校校长或领导者把决策权集中在一个人手里,较少关注下属的愿望及意见。在工作中,校长往往凭借个人的经验和知识水平来判断事物的好恶、下属工作水平的高低并作出一些重大决策。下属对学校对决策一般采取被动的接受态度,没有积极参与学校决策的权利和意识。领导者关注的是既定目标的如何实现及实现程度,没有或很少让下属与领导者进行直接的沟通、探讨如何解放学校的突发事件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领导者与下属之间心理差距往往很大,而且下属有时会对领导者产生戒备心理甚至敌对情绪。

由于校本管理是将权力下放到学校层面,学校的决策不是由校长一个人做出的。他/她应该组建一个包括不同成员组成(校长、教师、家长以及社区代表)的学校委员会,以便对重大问题作出决策。校长往往要受制于学校委员会的监督,他/她一个人无权作出高于委员会的决策。这样,教师、家长及社区代表加强了对学校事务的管理。

除了学校委员会以外,校长还可以组建由家长和社区成员的工作组。这些工作组比较正规化,成员比较固定并且有固定的会议时间。工作组具有向校长提建议的权利。工作组通常被认为是学校的二级委员会,主要作用集中在教学评价、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以及人员发展等方面。他们有时还召集家长、不同利益的社会代表等,就学校的一些棘手问题展开讨论,最后将建议汇总后提交学校委员会审议表决,校长将学校的管理制度通过其下属成员传达给每位教师。

除了以上这些固定的组织结构外,当在某些紧急或需要的情况下,校长还可以组建临时委员会。例如许多校长组建了临时面试委员会来招聘教师,招收学生等。

权变理论认为,学校管理中的组织目的和任务通常具有模糊性,环境因素也有其不确定性一面。因此学校校长或领导者有必要帮助成员澄清其中的模糊性及不确定性因素,以便帮助成员更好地执行组织的使命及实现组织的目标。在一般情况下,学校委员会的会议由校长主持,但有时学校其他领导甚至一般校委会成员也可以主持会议。这就要求校长在其中认真做好组织安排工作。

由于不同的教师参与不同的决策组,这样有利于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从而提高学校效能,拓宽学校的改革领域和任务。

三、改革的促进者

在传统的外控式管理下,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学校缺乏改革意识,也没有改革的需要。另外,学校与外界之间的交流很少。而在校本管理下,为支持学校的发展,校长不仅要为全体教师提供稳定的资源(如资金、设备及物质等),还要为他们提供不稳定/不确定的资源(如时间、机遇)。由于资金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校长应从社会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例如,校长可以发动企业给学校一定的资助,建立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的思想,并吸纳企业中的部分人士作为学校委员会的成员,希望他们能关心学校的发展,为学校的改革作出贡献。有了资金的支持,校长就要为学校的教学课程改革添置一些必要的设备并提供一些物质条件。由于校本管理强调“分权”(decentralization)和“授权”(delegation),不同的工作组承担不同的任务,校长应该为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这些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保证,并针对不同的教师提供不同形式的培训进修机会,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际从教水平。当然,培训的内容不仅仅停留在班级层面,还可以对他们进行学校管理和领导能力的培训,提高他们实际参与和管理学校各项活动的能力,促进学校不断地发展。

四、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

在外控式管理下,由于学校主要是执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示,与外界的交流特别少的学校在校本管理下,校长应从外界带来一些有关教育教学的新观念及研究成果。他还要能从外界获得一些资金上的支持,与上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家长社区及企业等的支持和捐助。

实行校本管理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不断与外界交流信息,特别要从兄弟学校中借鉴成功的改革经验。如在美国一些实行校本管理的地区,学校校长定期聚集在一起就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校长要加强与上级领导的联系。实行校本管理的学校并不是说完全脱离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联系。恰恰相反,与传统学校管理下的校长相比,校长管理中的校长跟上级的接触更加频繁。“英国在1988的《教育改革法案》颁布之后,校长与上级政府官员的会议从原来的每年三次,转而达到每年30次以上”。美国、加拿大也有类似的情况。这是因为实行校本管理的学校,为了取得上级政府或行政部门更多的支持和配合,学校领导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沟通与上级的关系。另外,他们还要经常就学校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磋商。

其三,赢得家长和让区的支持和配合。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的教育和培养目标,校长必须明确家、校、社区合作的重要性并要与家长建立一种亲切、友好的关系。“校长要带头参与家校合作整体规划的制订,主持一些大型的合作活动,同时要给予教师与家长合作的自主性”。在合作中,校长要与家长建立一种友善的合作伙伴关系,并能为家长提供相应的学校教育资源,组织家长教育活动,支持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使各项活动在时间上保持连续性,在效果上相互强化和促进。另外,学校还可以把每学期的工作绩效向家长和社区公布。以提高学校在家长和社区中的透明度。家长和社区应能在合作中为学校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技术和信息支持。另外,定期的家长会议及不定期的家访工作是联系家校关系的重要纽带。

第四,与企业财团或其他机构建立联系。在校本管理中资金的短缺仍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与上述这些机构建立联系的主要目的是争取他们对学校资金和设备上的支持。因此,为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校长应多方筹集资金。“在美国,在1997年参加华盛顿州校长联合会年会的校长问卷中,有70%校长认为建立于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已是与外界建立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如何与这些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能得到他们的财力、设备甚至技术上的支持,使学校立于不败之地,对校长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五、人际关系的促进者

在外控式管理下,学校领导也从不同的层面来关心下属。为了工作的需要,校长或者学校其他领导者也不时地与教师进行交流。但这种关心与交流更多的是停留在为了完成学校的即定任务。

人际关系理论认为,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工人的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的提高,又取决于人的社会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好坏,这一理论对于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同样适用。因此在面对个人之间、不同组织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的时候,校长要善于洞察这些冲突,并能有效的解决这些冲突,以便消险不同成员、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紧张感,平衡他们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同时,校长还可以使他们一道分享决策权,共同工作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校效能,减少学校内耗。

篇9

第二条社会力量办学是指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以自筹资金和收取学费为主要经费来源,面向社会招生,依法举办的学历或非学历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

第三条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公益性事业。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

第四条社会力量办学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加强德育工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的领导,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并将其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第六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力量办学。其他有关部门应根据各自的职责配合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社会力量办学。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对社会力量办学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设置与审批

第八条社会力量办学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社会组织申请举办的,应具有法人资格;公民个人申请举办的,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有明确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组织机构和章程;

(三)有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固定的教育场所和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教学设施、设备;

(四)有具备必需的学历、业务专长和管理能力的专职校长或主要负责人;

(五)有与办学规模和教育教学需求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

(六)有与教育教学活动相适应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第九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名称必须与其办学的性质、类别、层次相符。

第十条社会力量申请办学按以下规定分级分类审批:

(一)举办学历教育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二)举办高等非学历教育的,由省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三)举办中等非学历教育的,由地区行署和设区的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四)举办初等以下非学历教育的,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第十一条举办艺术、卫生、体育等专业性的教育培训机构,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由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举办就业前工人技术培训和工人技术等级的教育培训机构,由劳动行政部门按有关规定审批。

第十二条社会力量申请办学须按规定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交下列资料:

(一)申办报告;

(二)举办人资格证明文件;

(三)拟任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及拟聘教师资格证明文件;

(四)办学资金及经费来源证明文件;

(五)办学章程及发展规划;

(六)招生区域和办学场所证明文件;

(七)联合办学的应提交联合办学协议。

第十三条境外机构或个人与省内单位或个人申请合作办学的,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四条申请举办实施中等以下非学历教育的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受理申请后三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做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答复。

申请举办实施学历教育的学校和高等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行政部门于每年八月底前受理,第二年四月底前以书面形式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答复。

教育行政部门对符合条件予以批准的学校或教育培训机构,按规定发给办学许可证。办学许可证由省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并实行年检制度。

第十五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更换办学负责人,变更名称、类别、层次、专业,应到批准办学的教育行政部门办理有关变更手续。

第十六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要解散或停办的,须向批准办学的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方可解散或停办。在解散或停办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清理财务和财产,妥善安置在校学生,处理好债权债务。

第三章保障与扶持

第十七条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及其教师和学生依法享有同国家举办的教育机构及其教师和学生平等的法律地位。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依法维护办学者及其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第十八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在引进资金、购置教学设备、兴办校办产业等方面,可享受国家举办的同级同类教育机构的同等待遇。

社会力量办学需要使用土地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予以规划,实行优先优惠政策。

第十九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聘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其资格参照国家举办的同级同类的教育机构的有关规定执行。

教师职称评审部门应接受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

第二十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学生在升学,参加地区性先进评优表彰和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国家举办的同级同类教育机构的学生平等的权利。

第二十一条教育行政部门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在业务指导、教研活动、表彰奖励等方面应与国家举办的教育机构同等对待。

第四章管理与监督

第二十二条教育行政部门对社会力量办学应严格审批、加强管理,确定专管人员对社会力量办学进行指导监督、检查评估和咨询服务。

地(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社会力量办学评估组织,负责对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定期进行评估,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三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决策、执行和监督管理体制,实行民主管理。

学校实行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或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会议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四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保证内部管理正常运行。

第二十五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应按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审定的专业和范围招生。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应报经办学批准部门审核同意,招生广告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应按照培养目标和专业编制教学计划,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定教材,组织教学。

实施学历教育的必须执行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选用经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审定的通用教材。

第二十七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学籍管理制度,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学生按教学计划完成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试成绩合格的,实施学历教育的学校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发给毕业证书;实施非学历教育的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发给学业证书,需取得技术等级或资格证书的,由有关部门考核合格后予以发证。

第二十八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收取学费、杂费和其他必要费用,应有物价部门核发的收费许可证,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并接受教育、财政、物价部门的监督。

实施学历教育的,其收费项目和标准,由学校提出,经原批准的教育行政部门会同财政、物价部门核准。

实施其他非学历教育的,其收费项目和标准由省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省财政、物价部门制定。

第二十九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收取的费用和接受的捐赠,只能用于办学。

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兴办校办产业或开展有偿服务,其经营收益应当用于补充办学经费或改善办学条件。

第三十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在存续期间,对其财产依法享有所有权、管理权,对其占用的土地依法享有使用权,但不得随意处置、转为他用或用于担保。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挪用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财产。

第三十一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配备专业财会人员,加强财会管理,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审计。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未经批准擅自办学或以办学为名进行违法活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予以撤销,责令退还所收费用,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未经批准擅自更改办学名称、类别、层次、专业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纠正,情节严重的吊销办学许可证;擅自设立分校或分支机构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予以撤销。

第三十四条本经批准刊登、播放、张贴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的,或者以虚假广告进行欺骗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协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混乱、教育质量低劣、造成恶劣影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整顿;情节严重拒不改正的,责令退还所收费用,予以撤销。

第三十六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滥发、出售学业证书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纠正,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至五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办学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协同财政、物价部门按有关规定查处。

篇10

关键词:旅游管理;教育发展;需求;缺陷;策略

1 我国旅游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旅游管理教育起步于改革开放后,但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后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十多年来,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通过不断分化与深入发展,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果显著,逐步形成学科体系。旅游管理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起步,逐渐发展了高等职业、高等专科、普通本科、研究生教育甚至博士教育等完善的体系。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旅游教育的研究与发展日新月异。当前,我国随旅游业发展迅速,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受关注程度也越来越大,持续发展和地位突显, 旅游教育研究已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08年5月,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中国旅游业"十五"人才规划纲要》,在2003年,旅游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同时,我国各省市的旅游局也不断出台相关举措,加大当地旅游教育研发,促进其发展;二是我国的旅游类院校队伍不断扩充壮大。近十年来,一大批旅游专业的院校迅速发展起来,旅游专业的学生数量也迅猛增长, 已经形成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以及中专职高学生等多个学生层次体系,院校的学科、师资以及教材等各类建设基本完善; 三是全新的旅游教育格局已经初具规模。当前,旅游院校的创办有国家投资、企业创设、民办以及中外合资等多种渠道、多个方位、多个层次以及众多形式的格局;四是旅游院校教育成绩显著。据有关资料,近二十年来,我国的旅游院校为国家培养了近150万的旅游专业人才。

2 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需求状况

当前我国是全球第5大旅游国。国际商业监测的“2005年中国旅游报告”指出,2020年时,我国的年游客量将达到21,000,000人(是现在游客量的2倍),但是当前,我国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只有600万人,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这一数目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特别是宾馆酒店总经理、旅行社副总经理以及销售部、公关部、各部门的经理等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市场需求会更大。而我国所有的旅游院校每年只能向社会输送10万余人,随着我国对环保的越来越高的要求,我国众多省市提出了“旅游强省,旅游建省”战略发展目标,旅游专业的高水平的学生必定是未来社会的炙手可热的人才。

3 我国旅游管理教育存在的弊端

我国旅游管理教育是改革开放后才开始的,发展时间不长,短短三十年,便历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到全的系统发展过程,因此, 我国的旅游管理教育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我国旅游院校教育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

据相关资料,旅游院校的旅游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就业概率低,不到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造成这种社会资源极大浪费的主要原因就是旅游院校教育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具体有以下原因所致:一是我国地方各个省市制定的旅游业未来发展规划缺失旅游教育的相关计划与内容,不能给旅游教育建设提供指导性方向,让当地的一些院校没法制定实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或内容,整体规划缺乏, 结构不合理, 导致旅游人才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二是旅游院校对旅游专业教育的研究严重不足, 其学科理论的研究远远不能跟上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其学科的设置比较随意,专业方向不清楚,培养目标不明朗,旅游专业高学历的人才的培养与院校招生规模比例失调。

3.2 旅游院校的课程体系不合理,缺乏有效整合与特色

当前,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各层次的专业人才有重大缺口,可是,旅游专业院校在教育模式上严重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其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旅游学校在设置课程不合理。我国的旅游院校历史都较短,很多专业缺乏自身设计,多是有其他学科衍生而来,甚至出现因科设课、因师施教的状况。譬如管理学科,带有明显依附专业、学科的很多迹象。同时,一些旅游院校对教学计划任意改动,不做调研就引进社会上一时热门的专业,使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不明朗,缺乏自身特色。二是教材缺乏衔接与协调。很多院校的专科课程是由本科课程简化而得,本科课程的一些重点重复则成了研究生的一些内容;三是课程结构缺乏创新与实践。一些旅游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通常把重点放在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衔接上,一些诸如演讲、写作以及人际沟通等综合素质能力不重视。同时缺乏实践,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3.3 旅游院校的教学模式与手段缺乏, 缺乏时代需求与科学化意识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入资金不足,基础建设差强人意。智能模拟以及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模式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二是对一些实务性很强的课程,仍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三是其教学模式只依赖课堂,缺失类似学生兴趣小组、学生寒暑假活动等第二课堂的重视与研究。

3.4 旅游院校的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旅游教育历史短,高职称与高学历的教师资源相对缺失,具体体现以下几点:很多专业教师是其他专业转入而来,其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不足,更缺少专业带头人;二是旅游院校对老师队伍的培养投入不足,落后于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旅游院校的老师旅游实践的经验不足,很难出科研成果。

3.5 旅游院校的管理体制相对封闭 教育资源缺失共享与优化。

一是我国众多旅游院校在教学经验与模式上相互之间很少进行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更少见的联合办学情况;二是旅游院校与旅游相关部门以及旅游企业很少沟通,导致在旅游教育中,实践性教学很少,而理论教学占的比例却很大。